【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上个月24日至25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注明南宋吉州窑剪纸贴梅花盌的吉州窑茶盏,估价6万到8万,结果以25万港币成交。我们再看一下近两年国际与中国香港的一些大拍上,建窑茶盏与吉州窑茶盏一直成交价较高,且成交率也较高。而类似这样的藏品在2010年左右内地的市场价格也不过两三万元人民币,短短几年,其价格几乎上涨十倍,可见其涨势之凶猛。

不仅是吉州窑茶盏,近几年建窑茶盏也一样是涨势凶猛,内地市场受国际与中国香港大拍的影响,品相好的建窑与吉州窑茶盏现在也都是身价不菲。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一种窑口的产品受市场追捧一般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看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地收藏家的实力与重视程度,二是与当前国人生活情趣相结合。比如十年前,越窑与龙泉窑青瓷藏品的价格在古陶瓷收藏市场上一直较高,这是因为在当时,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超内地,而且江浙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一批实力比较强的收藏家。前几年耀州窑青瓷涨势很好,不仅是受香港一些大拍的影响,与陕西当地收藏家的重视与推广也分不开。

而这两年建窑与吉州窑茶盏价格高涨,其实也不仅是因为南方经济实力的原因,还和当前国内茶道盛行有很大的关系。

建窑与吉州窑的产品多烧制于两宋时期,而且这两个窑口本身就是以烧制茶盏而闻名,其窑口最主要的产品就是茶碗与茶盏,这也与当时的人们喜欢喝茶与斗茶的习惯有关。而在当今中国,在人们生活物质有很大提高的前提下,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受此影响,与茶道有关的一些收藏品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这类藏品的价格一路高涨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Cy260.com精选阅读

狗茶旺新春


金鸡辞旧岁,旺犬迎春来。鸡鸣寺里的鸡鸣茶,曾在2017年鸣叫出了高昂的茶香序曲,2018年,闹新春的喜庆劲儿正热乎,戊戌狗年又有哪些“汪到福到”的“狗”茶呢?

湖南狗脑贡

“来头不小”的历史名茶

品着茶汤,泡着温泉,耳畔再传来悠悠的动人故事,不知湖南省资兴市汤溪镇生活中的一幕,会令多少人向往。

2017年,汤溪镇“炎帝传说”入选为湖南省非遗保护名录,相传炎帝不仅曾选择栖居于此,也是在这儿发现了茶叶和温泉的妙用。

历史名茶狗脑贡,名字中“狗”的来头,正与炎帝的爱犬有关。

相传,炎帝寻药尝百草,走遍了千山万水。一次,他带着爱犬途经资兴的一座无名山,偶见一棵树上结满金果,初尝一颗后,便中毒昏迷不醒。炎帝的爱犬见状,并未离开,而是咬起主人的袍袖,拖拽着他前行。日升月落,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它终于将炎帝拖到了一棵茶树下。清晨的露水顺着树叶滴入炎帝嘴里,没过多会儿,炎帝便悠悠醒转,但此时,他的爱犬已然离开了世间。炎帝为此悲痛不已,便把这山命名为“狗脑山”,而山上的茶叶,也被称为“狗脑茶”。

狗脑茶成为贡茶的历史,则要推延到宋元丰七年。据县志记载,当地人在这年中了进士,穷乡僻壤有了这件大喜事,同乡人都为此感到十分荣耀,特意为感皇恩进献狗脑茶。皇帝喝后龙颜大悦,钦定为皇室贡茶。“狗脑贡茶”因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现在再到汤溪来,狗脑贡茶的香韵犹在。每到采茶季,都会看到当地茶农正施展着杀青、揉捻、炒青、提毫的工艺。那卷曲形、白毫显露的狗脑贡茶,正冒着略带蜜糖的香味,等着懂它的人,一赏这自古流传的鲜爽。

江西狗牯脑

“接地气”的名优茶

狗脑贡茶与狗牯脑茶,二者着实有不少相似之处,颇为神奇。一个产地叫汤溪镇,一个产地叫汤湖镇;一个与狗脑山有关,一个与狗牯脑山有关;一个是温泉小镇,另一个也在茶山附近汩汩地冒着汤湖温泉。更不用提的是,二者都带狗字。

江西省茶叶协会秘书长熊柏林介绍,位于江西遂川县的狗牯脑山,矗立在罗霄山脉南麓支系群山之中,由于状似狗的脑袋,被当地人极为形象称为“狗牯脑”。产自这里的茶叶,也因此得了这样一个接地气的名字。

狗牯脑山终年云雾缭绕,四时清泉不绝。在这般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地理环境下,滋养而生的狗牯脑茶毫无疑问地成为了遂川三宝之一。金桔、板鸭、狗牯脑,提到这里的茶叶,可谓无人不晓。

打开遂川县茶业局的官网,几块闪亮的金牌,见证着狗牯脑茶的辉煌历史:巴拿马世博会金奖、上海世博会金奖、米兰世博会金奖。原来,狗牯脑茶不仅为当地人熟知,早在百年前便已香飘世界。

一部狗牯脑茶叶史,也是一部遂川梁家家族史。从最初的栽植、创制,到上百年的传承、延续,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技术推广,狗牯脑茶的前世今生,始终与梁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1796年(清嘉庆元年),梁为镒从江苏南京携带种子回到家乡,便制茶成名,成为了狗牯脑茶的创始人。自此,茶叶制作技艺世代家传。直到上世纪60年代,梁氏第六代后裔梁奇桂将制茶秘方公布,并于1964年创建了遂川狗牯脑茶厂,狗牯脑茶才得以从清代的珍品、贡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并远销至东南亚、欧美等国家。

200年的岁月沧桑,并没有带走狗牯脑的茶香,反而让它在百年的积淀与传承中,讲述着匠人坚守的传奇佳话。

遂川县茶业局局长古志伟说,这些年来,当地正在推广新技术、运用新设备、开发新产品,走上扩规模、提品质、增效益的快车道,续写着狗牯脑茶的金奖传奇。

陕西苍狗白云

生肖年里道祝福

中国年有中国茶,不少茶企这些年也开始依托着农历新年的喜庆,开发出了生肖茶。陕西苍山秦茶集团有限公司的“苍狗白云”泾渭茯茶,就是其中一款。

“想当年,杜甫在诗中写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苍狗白云由此流传,寓意变化无穷。今年的生肖茶以此为名,也正与我们的茶叶特点密切相关。”陕西省茶业协会会长、陕西苍山秦茶·泾渭茯茶董事长纪晓明介绍,“茯茶,属六大茶类中的黑茶,是后发酵茶。一般情况下,陈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浓,茶汤越易冲泡出来,茶汤色泽越发红艳明亮,这也使得茯茶本身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口感转化和市场收藏,都是变化无穷。”

苍狗与白云两词相对,苍狗茶与白云茶也是各有千秋。

“苍狗茶和白云茶的原料、产地相同,但喝起来却是风格各异:一个浓烈,一个柔和。”纪晓明说,这两款茶都产自陕西秦巴山地,一款发酵较重,一款发酵较轻,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够同时感受到茯茶独特的魅力。

“为了设计这款茶,我们提前一年多便开始准备。就像外形上的瑞狗剪纸设计,就在中国元素的结合中,显得栩栩如生。”纪晓明说,苍狗白云属于限量茶,从元月下旬上市以来,很受消费者欢迎。

“好茶旺好年,狗茶旺新春!”纪晓明笑着说。

纪念孔明兴茶1780年


纪念孔明兴茶1780年

由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勐腊县人民政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发起单位,与积极响应的云南省民委服务中心、云南省海湾茶业有限公司、厦门金壶春茶业有限公司及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政协报观察周刊等单位的代表.于2004年7月2日在昆明金壶春茶艺茶馆举行会议,就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历史悠久,口碑传颂为汉代孔明平定南中时,深入"不毛"所兴。各民族尊孔明为茶祖,世代祭奉。史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时"以茶易西蕃之马",明代""世庶所用皆普茶也",清代达鼎盛时期,普洱茶远销京师、甘、青、西藏、南亚、东南亚、为中国的世界名茶而今,由于普洱茶的特别保健功能和茶区完好的自然生态,已在中国大地、港、澳、台地区、日、韩、东南亚、乃至欧美,兴起了普洱茶时尚热,为他茶不可替代.市场、世风对普洱茶发展提供了难逢的机遇。

宋代茶盏因何拍出天价


宋代建窑油滴茶盏

林桢武

一件宋代建窑油滴茶盏近日拍出了近8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为今年瓷器拍卖的一匹黑马。9月15日,在纽约佳士得“临宇山人”专场上,南宋油滴天目茶盏以150万美元至250万美元的估价,经过20多分钟竞价,最终以103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约合人民币7800万元。2011年,伦敦苏富比一件宋代建窑银毫茶盏拍出110.5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175万元。不久前,本报刊发了《建盏受宠茶知道》一文,提醒藏界关注宋代茶盏这一品种,这次宋代建盏拍出天价,印证了这一类藏品的珍贵。

流传有序

这次拍出天价的宋代建窑油滴盏为传世品。1935年,这件宋代建窑盏在日本被评为“重要古代艺术品”,2015年注销了这一认定,从而获得上拍的机会。另外,它曾是日本显赫家族黑田家的藏品,之后为日本著名藏家安宅英一所得,最后由关东宋瓷收藏大家临宇山人入藏。

古代艺术品传承因素非常重要,往往是催生拍卖天价的重要原因,很多买家看重藏家身份,愿意追逐名流旧藏。当然,这种流通形式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真实性和价值参照。

临宇山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收藏瓷器,他尤酷爱宋瓷,收集了不少名家的旧藏。这次专场拍卖推出了钧、定、磁州、龙泉、越窑、吉州和湖田等宋代各大名窑的拍品28件,宋代建窑油滴盏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件,引起藏家的关注。

其实,建窑名品天价成交早有先例。日本静嘉堂藏的建窑曜变天目盏,为三菱弥之助旧藏,购自大正年间(1912——1926年),成交价为167000日元,在当时值1000多套别墅。日本人对宋代茶盏的崇拜达到宗教的程度,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与日本崇尚茶道的历史渊源有关,其中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

独特符号

什么样的古陶瓷有可能拍出天价?主要看它的“颜值”有多高,能否代表一个时期的巅峰之作。目前能超出一般价格的有宋五大名窑、元青花、成化斗彩、清珐琅彩等,建盏因为是宋代斗茶的工具,又是宫廷的贡品,加上是名家旧藏,拍卖地点在纽约,故有可能被超高值估价。

为什么宋代建盏会得风气之先,受到追捧,这与制瓷产地在当时为贡茶产区有关。早在唐代晚期,福建地区的茶叶生产就非常繁荣,品茶方式颇多,其中斗茶渐成风气。唐冯贽《记事珠》就记录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建阳一带的斗茶起码可以追溯到唐五代。到了宋代,北苑成为贡茶产区,在这里为斗茶用生产的茶碗自然就流行起来,并且跟茶叶一起作为朝廷的贡品。从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以及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都详细记载了这种以点茶法为茶艺方式的程式,包括茶具使用。

建盏为什么那么出名?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以惠山茶,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这大概就是名闻遐迩的茶品三宝了,皇帝赐茶还要点名用建盏,说明当时建盏非常名贵,皇帝的珍爱大大提升了这种茶器的身价。

日本人对建盏的定位,一是曜变,二是油滴,三是兔毫。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美术论著《御饰记》称:曜变为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而油滴为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当一种器物从实用器转化为艺术品的时候,这些难得的纹饰就成为文人雅士追逐的对象,到了收藏家的手里自然就划分出各种“品”,可资衡量其珍贵程度。这一次拍出天价的宋代建窑油滴盏,釉面光润,碗的内外遍布星星点点的斑点,是烧造时自然窑变形成的。这种斑点呈现银灰、灰褐、黄褐色的混合,分布疏密有致,像漂浮水面的油渍,又状如鹧鸪羽毛花纹,因此又称鹧鸪斑。建窑油滴盏窑变釉是釉料中二氧化铁遇不同温度而形成的,呈色千变万化,犹如流星霰雨,给人无穷的想象。

现在,人们开始强调收藏的文化性,就是在器物之外体现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不仅仅是艺术性,或者是珍稀性。宋代茶盏作为古代茶文化的象征性符号,有文化的支撑和依据,所以才会拍出天价。

助推收藏

艺术品收藏有多种途径。拍卖公司强调传承和出处,当然价值要高出很多。不能由此认为拍卖高值的东西民间就没有,或极为稀少,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同类的藏品,拍卖成交价与民间转让价往往有天壤之别。由于瓷器成批生产的特点,往往一类东西出品量较多,不像书画或青铜器,一般少有复制。

宋代产茶盏的名窑不少,工艺各有特色,比如吉州窑的玳瑁碗、树叶碗,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窑变釉茶碗,都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其品位也都差不多。目前民间流传的宋建盏和其它窑口的茶盏数量不在少数,人们还重视不够,价格不是很高,正是入藏的好时机。近年发现北宋河南一些窑口如段店窑等,仿制的建盏非常相似,釉面几无区别,只是胎骨偏灰色,窑变品种也多,有的以前从没见过,比如红釉天目盏等,年代到代,工艺也很不错,都是值得收藏的。宋代建盏,民间古玩店或地摊也时有出现,有的还有“进盏”和“供御”款,应引起瓷器藏家的关注。

目前还有数量不少的很有品位的古代陶瓷在各地流散,包括宋代各个窑口的茶具。专题收藏也好,个别类型研究也好,都是一个良好的收藏时机。

茶禅兴佛寺


茶兴则禅兴。我国茶道的兴盛时期是唐朝,唐朝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发展的鼎盛期,由于禅师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因此在我国古代凡是禅宗丛林,寺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禅宗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佛教禅师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交友时以茶为媒广结善缘”,这就是佛教禅师提倡茶道的原因之一。

佛教禅宗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据《蛮瓯志》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以上等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学佛的人是时刻都注意学习的,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与学佛、信佛挂钩,以求对佛的尊敬和学佛的长进,这一方式其实是较为有效的,而饮茶也当然地列入了这一范畴。我国的不少佛门圣地、名山寺庙都种有茶树,僧人自采自制,饮茶念佛,修身养性,高龄僧人无数,究其长寿原因,与长期饮茶有关系。

建窑茶盏与饮茶文化的思考


中国人最爱喝茶,随着华人经济圈的成长,茶文化以及花、香、书、琴等各种生活余事也日益蓬勃发展,连带周边的各种道具行情也直线上升。有接触古董市场的藏友一定会注意到,过去一些一两千元可入手的铁茶壶,现在已上涨到万元;前些年五千元左右的银壶,价格突然跃升到两三万元,短时间内突如其来的涨幅,令饮茶人难以消受。

作为茶仪中心的茶碗,近年价格亦是节节攀高,建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德化窑……各种窑口的杯子,只要能作为茶具,莫不备受关注。其中建窑茶盏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茶碗,备受历来中外茶人的宝爱而享有大名,只要一出现市场,莫不成为众人头号珍藏目标。不过,好品相的建盏其实数量不多,由于宋墓极少出土建窑瓷器,因此我们目前在市场上所见的建窑,多是传世品、出水品或是捡自窑址的窑址货。传世品几乎只见于日本,这些自宋朝以来代代相传的建盏,箱书上题签着完整的递藏史,标志着箱中茶碗尊贵的血统。经过无数鉴赏家的审视挑选,这些传世茶碗多是具有卓越品质的名品,曜变、兔毫、油滴……各种变化令人目眩神迷。而像这类充满历史气息、艺术性高超的建盏,当然也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

目前流通的建盏绝大多数都是窑址废品,碗上通常都带有些缺陷,有些软塌变形、有些因温度不足釉面未烧结、又或是烧造时倾覆而与匣钵沾黏等等。由于这些窑址标本长期埋在土中,在风化沁蚀下,无论怎么煮都还是会带有一丝微微的土沁味,这点令对茶味讲究的喝茶人似乎有点难以忍受。

真正全品端正、尺寸标准、纹路清晰、气息清雅的建碗,实际上相当难得;然而,在各处的茶席却经常可见各种纹色大小不同的建碗,这当然是因为其中掺有不少新仿茶碗的缘故。建碗由于含铁量高、釉色漆黑,不像青瓷等可以轻易看见釉层的风化,再加上新仿胎、釉、工艺不断提升,常令不少藏家跌跤打眼。不过,许多茶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依旧以仿建碗饮茶,并在品茶时感怀古人,长发议论。有些人以假建盏饮茶时,还认为茶味因此特别甘美,并由此归纳出一些磁场方面的理论,这令人想起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K.Beecher)所提出的安慰剂效应,即尽管医生开的是假药,但由于病人“相信”医生给的药会有效,于是心理的力量产生效果,进而产生了治疗的作用。仿建盏似乎也是如此,虽不像老件有着因岁月风化而柔和的釉光,也没有沉厚且富有层次的美感,但由于“古物”两字在饮茶人心里起了作用,以致于对味觉也产生了影响。

然而不管真也好、假也罢,目前建盏似乎都不应如此使用,也不应会让茶更好喝。建盏之所以流行于宋代,与当时的饮茶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宋代流行点茶,方式类似现今日本茶道所饮用的“抹茶”,是先将茶叶碾制成粉末,点茶时再将茶粉直接放入茶盏中以水注点,并用茶筅击拂搅拌后饮用。另也有先用香膏等调和茶末,模印押制成团样精致的“腊茶”,要饮用时再将团块碾成粉末注点。当时有茶色“尚白”的流行,以突变的建州全白茶种为第一,不过由于白茶难得,大部分茶汤多是如嫩叶般的绿色。当色黑如漆的建盏,映衬着雪白、嫩绿的茶汤,那种对比强烈的美学效果以及自然风情,堪称是中国茶文化中最浪漫的景色之一。

然而除了少数场合,中国目前很少人喝抹茶,绝大多数都是以明清以来流行的淹茶法泡茶,无论喝的是高山茶、普洱茶、老茶……茶汤都是茶褐色的,像普洱、老茶一类更是浓得近乎深褐。当这样的茶汤注入深黑色的建盏里,不要说难以欣赏茶色之美,实际上根本就是一团漆黑,与建盏原本的设计意趣大相违背。尽管如此,以建盏饮茶目前仍很流行,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令笔者想起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废墟”、“遗迹”为题的作品。中外历代都有相关母题的怀古作品,在这类绘画里,艺术家抓住特定时刻中,人们直接面对往昔时的那种强烈情感,藉由遗迹与古人神会,赋诗抒怀,抒发对于历史以及人生的感喟。有趣的是,不像欧洲艺术需要一个真正的、半毁损的废墟,东方艺术藉由某些荒芜情境留下的虚空,加上诗文的搭配,即能引发观者对往昔的悲伤哀叹。一系列的赤壁艺术即是如此,无数的文人、画家在江边,抚摸着峭崖岩壁,遥想着千古人物之风流。作为古代遗存的“迹”的意义,并不在于反映历史的真实,而是为古和今的会面提供了契机。

现代人已失去了古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手作工艺之美以及生活的品味,许多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为了追寻失落的美感或是生命的禅境而开始学习饮茶。建盏的设计虽已不合时宜,然而其于现今茶文化中的存在,或许是已成为一种古代茶仪的诗意象征,凝结着往昔美好的历史记忆,因而能激发茶人对远古浪漫情怀的领悟。也许,无论真与假,下回再用建盏饮茶时,就会在茶的滋味中发现,原来我们在生活中寻寻觅觅的,也就是那与古相会的小小契机而已。

李昌兴 贡茶技艺的传承人


李昌兴贡茶技艺的传承人

第一次见李昌兴是在文昌宫的云南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里,因为那天下雨,到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知道我们要来李昌兴备好了今年困鹿山最好的春茶款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技艺的传承人,他早代表普洱走遍了大江南北,参与了很多重要的茶事活动,作为“红”人的他身上非但没有半点浮躁的味道,反而更多了几分谦逊与随和。

李昌兴是纯正的彝族,从祖上便开始制茶,算到现在已经第八代了,母亲告诉他,祖上在清朝年间就专门负责制作贯茶,他们所在的困鹿山古茶园,就是当时清政府御用的皇家贡茶园,每到制作贡茶的时节,朝廷都会下旨委派当地官员派兵驻守茶园监制贡茶,直到1905才取消困鹿山古茶园进贡。从那以后很多农家都不再做茶,改种其他农作物,李昌兴的祖辈却毅然坚持。李昌兴说,母亲对茶的执着是从祖辈那里得来的,而他对茶的坚持与热爱则是从母亲这里开始的。

1987年母亲用积攒多年的800块钱,买下了困鹿山100亩古茶园,因为普洱茶的断代,只有极少数的老辈知道普洱茶,市场前景极不乐观,母亲却把所有身家都压在当时大家都避而远之的茶园里,家里哥哥姐姐都非常不解,可老三李昌兴却没有想那么多,从小就听母亲讲茶,陪母亲采茶,看母亲制茶的他,主动承当了管理茶园的工作,百余亩茶园在他和母亲的细心打理下越长越旺,日复一日,他从母亲那里学习到了一套完整的贡茶制作技艺。“别人说管理茶园很辛苦,但我从来不觉得,那时候我一进茶园就是一天,累了就在草地上打个盹,渴了就摘几片茶叶嚼嚼,反正又没人管,自由得很。”李昌兴说,87年绿茶正火,可以卖到七八十元公斤,而普洱茶三块钱公斤都没有人要,每次赶集背出去多少,就带回来多少,很多人笑他傻,母亲则坦然的告诉他,“孩子像茶一样去生活,面对暴风骤雨都要坚强、淡然。这是老祖宗留下茶树,在历史上风光过,将来一定会有出头之日。”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李昌兴与母亲每天都坚持打理茶园,虽然茶卖不出去,但从采摘到制作每一个环节依然一丝不苟。“也就是在那段时间,让我知道自己有多爱茶。没有人买我和母亲就自己喝,自己品,生活虽然拮据,但与茶为伴的日子与世无争,逍遥自在,茶就是我和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支撑着彼此的信念。”

李昌兴的母亲在06年离世,从87年——06年这期间,可以说她完成了贡茶技艺的传承,见证了普洱茶的复苏,也成就了现在的李昌兴。李昌兴用“自在”与“坚守”来形容他现在的生活,因为这两个词透露着他对茶的执着,对母亲无限的思念,还有母亲与茶带给他那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态度。在李昌兴的感染下他的儿子和女儿也深深的爱上了茶,小时候李昌兴时常把他们带上困鹿山古茶园,一待就是几个月,孩子们每天与茶为伴,就这样,茶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种到了孩子们的心底。

云南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和困鹿山古茶园仿佛就是李昌兴的生活体验室,在这里可以对外推广普洱茶和,可以邀请宾朋细细品尝困鹿山上好的茶,还能够漫漫聆听普洱茶与他的故事。

原定第二天一早上困鹿山,可惜天公不作美,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被阴雨拒之山下了,但这次与之前的心情大不相同,以前是冲着皇家茶园的名气而去,这次我则是想抛开切,用心去感受这片让李家祖祖辈辈都迷恋的土地。转载自《普洱》杂志2011年6期!

几千元就能收藏坭兴陶大师原作


坭兴陶大师作品

广西钦州坭兴陶历史悠久,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坭兴陶与紫砂陶有异曲同工之美,且坭兴陶在国内陶器中绝无仅有的“窑变”艺术,使坭兴陶的艺术品位较高。近年来坭兴陶壶收藏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杨飞武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目前坭兴陶壶市场价位不高,少有仿制品,一把普通的坭兴陶壶只要几百元,而几千元即可收藏一把大师原作。

收藏掌握三大要点

羊城晚报:收藏坭兴陶壶要从哪些方面来把握?

杨飞武:四大名陶中,只有坭兴陶和紫砂陶偏重于做陶壶,坭兴陶与紫砂陶有异曲同工之妙,紫砂陶砂多,而坭兴陶以泥为主基本不含砂。相对于紫砂陶,坭兴陶目前价位很低,同是国大师作品,价格相差至少10倍。但坭兴陶壶具有成熟的文字书法雕刻,其特有的窑变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且,坭兴陶壶养壶过程较紫砂壶简便,茶水泡一泡便很容易养出光泽。

在选择藏品时,首选有书法篆刻的作品,壶胚和书法都出自名家的作品最好,其次是普通壶胚但书法出自名家。坭兴陶讲求窑变,书法搭配上窑变自然更好。目前,制作坭兴陶的大师仅有十几人,名气最高的大师是李人帡和刘明洲,所以要收名家作品并不容易。

羊城晚报:壶胚和书法,哪个更重要?

杨飞武:坭兴陶壶和宜兴陶壶不一样,宜兴陶壶强调做壶的人,而坭兴陶壶讲求书法家。例如,李人帡书法更好拉壶胚一般,他之前常与省大师周长元合作,周长元出名后壶供不应求,李人帡就找其他人合作,价值依旧很高。当然,若是能收到一把李、周二人合作的壶价格更高。

大师精品壶都是手工制造,坭兴陶也有一些是半机器壶。要辨别这两种壶,可以看壶底印章。大师手工壶壶底都有作者名字,如果只有厂名,就是半机器壶,这类壶为日常使用,收藏价值较低。

“窑变”很难仿制

羊城晚报:目前坭兴陶壶有仿制的吗?

杨飞武:坭兴陶壶因为本身价位不高,没必要去仿。可能会有人仿李人帡的书法,但难度较大很容易被识别。窑变没办法仿,每一个都不一样,放进去的位置和时间不一样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

羊城晚报:大师监制的陶壶有收藏价值吗?

杨飞武:如果是大师监制的,会标注是大师工作室的作品,也就是大师设计后由学生完成,这种壶相对于大师作品就差一点了。还有一类壶标明是大师弟子制作,价位较低但也有收藏价值,因为业内看好大师弟子的成长性。归根到底还是看整个壶的造型、书法等。

升值与否要看自身发展

羊城晚报:目前坭兴陶壶的市场价格怎样?

杨飞武:目前最普通的壶市场价是300-400元,省大师的2000-3000元,国大师的5000-10000元左右,最贵的也就一两万元。近年来,坭兴陶壶作为国礼在东盟博览会上赠予东南亚领导人,名声渐渐做大,价值也上去了,原来有些名家作品只要2000-3000元,现在也过万元了,大概3-4年涨了2-3倍。

羊城晚报:未来坭兴陶壶的升值空间如何?

杨飞武:如果政府足够重视,可能以后的升值空间比较大,即使不重视,很多名家的作品价值也不会贬值。北方收藏陶壶的比较多,但广东市场差一点。其实不少藏家已经关注到坭兴陶壶并且开始大量收购,今后市场还是看好。

黄璨、程诚

林世兴:普洱山头茶时代的开创者


《云南山头茶》出版发行后,在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该书目前已遍布中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包括港、澳、台地区和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三个国家,创造了中国茶书发行的奇迹,读者好评如潮。

山头茶时代的开创者

邯郸古雍桥茶友以《林世兴,山头茶时代的开创者》为题撰写文章,对《云南山头茶》主编林世兴给予高度评价:

近半年,我的头脑中始终萦绕着“理想”二字。读《寻觅中华》时,看到余秋雨老师在仕途畅达之际,却违逆众意开启他的文化苦旅,只因他胸怀恢复中华文化记忆的理想;2014年4月7日,廊坊九曲茶坊本良老师到古雁桥交流习茶心得,是在他近五十岁后为圆自己的梦想,才开始专心从事茶文化的宣传;4月9日,从本良老师的习茶日记中看到,邢台曲氏夫妇为实现南茶北引的理想,卖掉城里的房产,扎根山区的执著;5月12日,到石家庄学习交流时,为张金牛做个有理想的茶人规划的蓝图而心生敬佩;8月8日,《山头茶》主编林世兴莅临古雁桥茶业洁朋体验店,分享《山头茶》的诞生历程,为他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付出的汗水与心血而震撼。“理想”在我胸中升腾。

2014年8月8日下午,随着林世兴动听的爱伲族民歌,我们跟随他回忆七年的创作历程。七年前,他辞去令人羡慕的报社工作,钻村走寨,成为一名“山里人”,他七年查阅三百多本茶书,一个人走完云南的万里茶山,崎岖的山路,烈日的曝晒,恶劣的雷暴天气,任何时候都可以把人埋藏的泥石流,还有一个人行走的孤独与无奈,无数次陌生的拜访,与茶山各少数民族沟通的语言障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横断山区行走的疲惫与孤苦,病痛与伤痛,经济拮据,智力的枯竭……他也曾打算退却,但他懂得“一诺千金”的分量,他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喝完两瓶酒,痛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天亮继续前行。就是这样一位坚韧的逐梦人、茶产业上的行者,成就了这部融茶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为一体的12万字专著——《山头茶》。

理想是行动的翅膀,活着就有未来。林世兴以地理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思想,美学家的看法,文学家的的感受创作了这本《山头茶》,如果说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那么这本山头茶时代的开山、奠基之作也可誉为“普洱的史诗”。2014年3月《山头茶》第1版印刷发行后仅40天便售罄,这是对林世兴莫大的肯定与鼓舞。

“理想”可以升华为一个人的信仰,有了信仰,生命才有意义和方向,试问我们自己当下的状态,是否还怀揣着“理想”,是否为“理想”付出着或付出过行动?当前,中国茶界正处于产业大发展、市场大调整、文化大复兴的盛世兴茶时代,古雁桥茶业义不容辞地将“承载社会责任,传播饮茶文化”作为己任。

一泡化得开的山头茶

《云南网》记者赵刚对林世兴作专题采访,写下如下文字:

瘦瘦的林世兴表示,他用7年时间独自一人跋涉云南数万公里山区,遍访横断山脉、高黎贡山等出产古树茶的山头村寨,调查、整理、撰写出了一本系统介绍云南古茶树资源分布的12万字的《云南山头茶》专著。而作者林世兴是这样说的,翻开这本书吧,这是茶韵、山韵、神韵“三韵合一”的茶书。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林世兴当过19年的中学校长,7年前还是昆明媒体圈中的一位主任,在做、酒歌、情歌完全是部动人的史诗。”

7年过去,为这部书林世兴耗资160万元。“不管多么艰难,我不愿把痛苦展示给别人,微笑总撑着我往前走。”书籍终于出版了,林世兴靠自费发行,一个月就卖掉1.5万册,云南勐海的好多茶农慕名而来,专门买这本书。

“我就是一泡化得开的茶,个人的一切苦难都化作泥土,滋养幸福的茶生活,滋润着每一个来读这本书的人,尽管现在还没靠卖书脱贫。”林世兴自嘲:“7年写书时间,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走了不止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要请教茶农,要寻找古茶树。自己的交通食宿不算,有时为了淘到一个故事,请人喝酒也得花钱。再加上走一路要买一路的茶,债务就这样欠下了。”

经济上拮据不算什么,精神上的孤独才是最要命的。林世兴一个人收集整理撰写资料,挺过无数个深山长夜。白天收拾行李再走,背着个箱子,险情不断,几次遇上泥石流,不是躲闪得快,早就把命丢在大山里了。

“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尊严和快乐。”林世兴说:“7年前出书的时候没想到云南山头茶这么火爆,现在那么多的人钻进云南各个山头寻觅古树茶,这本书正当其时。”

李兴昌-普洱贡茶制作国家级代表承人


李兴昌-普洱贡茶制作国家级代表承人

原题: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

李兴昌现年虽是60多岁的彝族老人,但还在云南省普洱市困鹿山下,守着母亲留下的百亩古茶园,不借助任何机器,固执地依照古法做着他的普洱茶,就因如此:2008年,李兴昌当选为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母亲花800元买下百亩古茶园

普洱茶主要产于我国云南,按制作方法可分为生茶、熟茶,按外形可分为沱茶、饼茶、金瓜贡茶、砖茶等。我国生产普洱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当时不叫普洱茶;唐朝时,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时称“普茶”;至清朝时,普洱茶达到鼎盛时期并成为皇室贡茶,末代皇帝溥仪也曾说过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

据史料记载,进贡给皇宫的普洱茶大多采自距普洱市30余公里的困鹿山古茶园,而李兴昌祖上就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我的母亲说,每到春季采茶季节来临,朝廷都会派军队把守出山的各个关口,不让一片茶叶流出山寨,只有给皇上的贡茶做完以后,村民们才能再做茶出售。”李兴昌说。

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云南一带的古茶树几乎被砍伐殆尽,困鹿山古茶园因地处偏僻得以幸存。至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比对。“发现无论从形状、大小还是重量来看,几乎和母亲描述的一模一样。”当时专家们都非常震惊,因为自清朝皇室解体后,普洱贡茶的制作也随之终止,其制作方法也销声匿迹。2008年,经过专家评审,因传承脉络清晰且制作技艺与古法最为接近,李兴昌当选为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返乡农民工袁兴顺:9年让荒山变成了茶山


长寿区,袁兴顺在自己的茶场修剪茶树。

9年前,重庆市长寿区云集镇水平村的茶山被农民视为利用价值不高的荒地。9年后,返乡农民工袁兴顺将通往山顶的石子路修成了水泥路,荒山披上绿装,春茶也将迎来第二年采摘。

做五金赚第一桶金

1972年,袁兴顺在长寿云集镇水平村出生。当年,水平村人以种茶为生,水平茶厂的茶叶在当地颇为有名。但由于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务工,茶山日渐没落,产品在市场上踪影难寻。

1992年,20岁的袁兴顺也离开家乡。他先后在西藏、广东打工,主要做消防安装工程。

“我经常怀念小时候陪父母上山种茶,制茶的生活。我的梦想就是打工赚足够的钱,回家种茶。”袁兴顺说。2002年,30岁的他回到重庆,在袁家岗买下一个门市做五金件批发生意,并赚到了第一桶金。

砸锅卖铁田地忙

2006年,他拿下儿时水平茶厂约3900亩地的租权,开始了绿化荒山的“征程”。

挖掘机轰隆隆地进场,足足挖了5个月才把这条14.8公里主干路搞定。一算账,仅人工费和油钱就花了35万元,加上几十万元的有机肥,100万元启动资金一转眼就没有了。

“当时我都傻眼了,怎么办?”袁兴顺说,他把袁家岗的门市抵押了,又把后期做建材生意的资金流转过去,前后投入了200多万元进行公路修建、土壤改良。

为什么一定要修路?袁兴顺说,小时候妈妈上山种茶往返要一个小时,太辛苦了,开山种树必须先修路。

为了保证山体,他不敢使用炸药,请来施工队,用挖机一点一点地凿山路。白天一边修路,一边整治茶山土壤,平均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累得几乎没了人形。

因为资金问题,直至2012年,500亩茶树才正式种植。

以有机茶打开了销路

2014年3月,水平村迎来了第一批春茶采摘。3000斤的茶叶为袁兴顺创造了20万元的收入。茶叶销量不错,源于他坚持有机种茶。

“不施农药很简单,尊重自然规律,一年采一季。夏秋长虫季节,茶叶扔掉不要。到了冬季,虫子自然就没了。”袁兴顺说,水平村茶叶要打响名牌,必须走精品路线。

茶叶要好卖,除了好茶,还需要好的炒制技术。加工技术分杀青、揉搓、焙干、理条4个步骤。

除了茶叶,袁兴顺还在荒山上种植了530亩南竹,3万多株日本红枫树、梅树。“南竹可采摘食用,树子可以买卖也可以观赏。”袁兴顺说,他希望茶山不仅有茶,还要打造一个生态基地。

一纸《僮约》,“无意”记录早茶市


四川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售茶的地区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9月11日,由省川茶文化研究会和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编著的图书《四川茶文化史》在成都出版。据该书披露,世界茶史上首次记载的茶叶交易市场在四川。

说起最早的茶叶市场起自何处,已不可考,但目前世界上有记载的茶叶交易市场,据专家考证在四川。西汉著名文学家王褒在《僮约》中“无意”对此进行了记录。

公元前59年,王褒游历成都,寓居在亡友遗孀杨惠家里。杨惠有个奴仆叫便了,王褒经常派便了去买酒,便了极不情愿。便了还怀疑王褒与杨惠有暧昧关系。有一次,便了在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您当初买我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人买酒。”王褒知道后,一怒之下,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惠手中买下便了为奴。便了虽不情愿,可也无可奈何,但他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条件:以后凡是要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否则不干。

为此,王褒写下了著名的《僮约》。作为一纸契约,王褒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安排,其中有两处提到茶叶:“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

《四川茶文化史》主编之一、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东来博士告诉记者,“烹茶尽具”是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说明当时蜀地不仅流行饮茶之风,而且有了专门的喝茶器具,并对洗茶具有了一定的方法。“武阳买茶”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去买回茶叶,说明当时武阳是蜀地茶叶交易市场和集散地。以上两点记载说明,在西汉时期的蜀地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茶叶市场也臻于完善。

那么,武阳在哪里?

据《华阳国志》记载:“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县、武阳出名茶。”由此可见,四川茶产地分布甚广,而武阳的茶质量较好,出“名茶”。

由于《僮约》原著早已失传,流传多种版本,在抄录中有“武都买茶”之说。有学者认为,王褒所记载的“武都”应是汉代的武都郡,即今天陕西的略阳、宁强一带。但从区位条件、茶叶生产环境看,武都离成都遥远,并且处于高山寒带,不适宜茶叶生长。“王褒也不可能让便了到千里之外去买茶,因此基本可以排除武都买茶的可能。”苏东来说。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武阳县,郡治。有王乔、彭祖祠。”而彭祖祠位于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彭祖山,由此考证,武阳就是现在的彭山。据《汉书》记载,武阳县处在一个交通方便的枢纽要地,距成都仅70公里。“彭山紧靠岷江,交通便捷。附近山区是四川的主要产茶区域。因此具备成为四川茶叶集散地的条件。”苏东来说。

以兴茶富农为己任的“老茶人” 成为茶农一辈子的朋友


2015年1月12日下午,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我所白堃元研究员荣获“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现年75岁的白堃元同志自退休后,矢志不渝,不畏辛劳,无私奉献,长期坚守在农村第一线,致力于欠发达地区茶叶科技推广工作。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真心、真情、真做”,深入浙南革命老区缙云县,奔波于对口帮扶地四川广元实现科技开发扶贫,成为以科技兴茶富农的“二传手”,成效显著。

深入基层,让茶叶科技落地到最需要的地方

2005年8月,白堃元同志主动请缨,加入省科技特派员队伍。作为最年长的省科技特派员,他放弃西子湖畔悠闲的退休生活,来到条件艰苦的浙南革命老区缙云县湖源乡。茶农盼扶持,缺技术,要品牌。通过一轮全面走访后,他选定了胡村,开始了“胡村实践”。为建设300亩的示范基地,从项目选址、土壤调查、立项申报、品种引进、茶苗种植到科学管理,他总是亲力亲为。为劝导茶农对老茶园进行品种改良,他耐心开导,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挤出4000元进行补助,手把手教茶农种植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新方法。通过科技示范户带动,胡村90%的茶园进行了品种改良。针对当地茶农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现状,他自学营销知识,在他的组织下,在胡村成立了缙云县三农茶果专业合作社。针对传统茶叶加工方式造成的弊端,他在胡村创办了缙云县第一家标准茶叶加工厂。看到茶农凌晨就要赶赴县城卖茶,他倡议创办了胡村自己的茶叶鲜叶交易市场,外地客商纷至沓来。看到茶农把茶叶鲜叶铺在地上的情景,他自主设计发明了“多层次框架式鲜叶摊放架”,摊青间面积减少80%,劳动力节约50%。在白堃元的带动下,湖源乡茶园面积增加62%,产量增加64%,产值增加167%,茶农收入提高242%。

出谋划策,积极当好政府参谋助手

为了让更多的茶农受益,他撰写了一份长达54页的调研报告《发展缙云茶叶产业的再认识》,引起缙云县委县政府的关注,为缙云县大力实施茶叶提升工程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2008年3月,白堃元被缙云县政府聘为茶叶产业发展顾问。在中国农科院科技优势,青川县茶园面积从1万多亩增加到现在的10万亩,产量从528吨增加到3200吨,产值从4890万元提高到31400万元。青川县从无名小县变成国家级重点产茶县,青川绿茶已注册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坚持如一,成为茶农一辈子的朋友

近年来,白堃元同志一年中有1/3的时间奉献给了缙云,还有100多天,则奔波在浙江对口支援四川省广元市的田间地头。无数个日日夜夜,他风雨兼程,伴着日月晚睡早起,从不言苦、从不叫累,始终如一。他亲自实地查看茶园,跑遍了缙云县的16个乡镇,足迹遍布5万亩茶园。他为茶农垫付设备费用累计达10万多元,自掏腰包为茶农购置茶叶图书。他常说,“是茶农给予我启发,促使我思考、推动我工作,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面对艰苦的住宿条件,他从不抱怨,即使有心脏早搏、糖尿病,他也从不声张。他的这种奉献精神和热情执着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称赞,与茶农成为了一辈子的朋友,茶农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白”。

以农业科技促进茶业发展,进而带动茶农致富,这是白堃元同志坚守的信念,也是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追求,其坚守所蕴成的茶香香飘万里。

电商搅局茶市 茶老板欲做电商平台


汪勇是河南人,50岁刚出头的他,接触茶叶生意已经有近30年的时间。20岁时的他,来到云南,从最基础茶厂茶工做起。包括茶叶的采摘、晒茶、筛选、揉制、分装、冷储等各个环节,他都亲身经历并样样精通。

汪勇从来都不安于现状,在云南已占有一席之地的他在2000年左右,只身来到了北京,入驻当时已经初具规模的茶叶销售集散地—马连道。此后,又投身运营商业地产,做起了地产商。

汪勇曾提到,最近几年,网络购物已经十分普遍,每逢双十一、双十二等时机,电商的销售额更是翻倍增长。同时,电商的发展也越来越趋于细分化。就是每类产品都将会有自己的专门网站。

汪勇向记者举例来自权威机构的数据,2012年我国茶叶B2C网上零售交易规模为39亿元,到2014年,茶叶B2C网上零售规模将达到77亿元。目前,茶叶B2C网上零售的交易规模上看,天猫、京东、当当等综合电商平台占到了整个交易规模的90%,而垂直网站仅占到了10%。汪勇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改变茶产品传统销售模式的好机会,已经转行的他又重新决定要回到茶行业当中,并且更要立足于改变这个行业。此次转型,作为传统的茶老板第二次创业,也是他的第一次触网。

精心布局争做中国第一

汪勇告诉记者,“茶天下”网的品牌愿景是致力于成为中国第一茶产品电子交易平台,世界知名品牌,企业使命是助力与扶持中国茶商企业,引领中国茶商企业转型,弘扬中国文化,让中国的好茶走向世界各地。“茶天下”网的目标群体既包含线下零售商、批发商,也包括线上茶艺爱好者、消费者等。未来,将继续扩大投入,将整个茶行业里的各个环节都容纳到一起,包括整个行业、消费者、商家、供应商、合作商、广告商等等,从而建立一个井然有序的茶天下生态圈。

记者在接触“茶天下”电商平台创始人汪勇的过程中发现,这个低调谦和的企业家,在对待这份他所热爱的茶产业时,内心里是充满了野心与斗志,重新回到茶产业当中,汪勇坚定不移。他目前带领团队做的事情不仅仅是盈利赚钱,而是真正改变整个行业传统销售模式,这便是一个传统土豪茶商的茶产业情怀。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市兴,茶盏旺》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