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以前曾分享过一个观点:“孤品”是建水紫陶最普通的一个特征。在其他类型的工艺品上,“孤品”是非常珍贵的一个特征,并且往往意味着高昂的价格。

这是因为其他许多类型的工艺品,都早已实现了机械化的批量生产,同样的模子制作出的东西,毫无个性可言。

但紫陶不一样,因为其特殊的阴刻阳填装饰工艺,使得每一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个性。如果没有装饰,许多紫陶作品就不会有现在的价值。

装饰对一件紫陶作品的重要性,在相同器型之间体现得最为明显,也最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如果有十把壶,都是同一个匠人制作的西施壶型,放在一起,整整齐齐,一模一样,不要说个性了,想一把一把分辨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只要有书画家装饰上哪怕最简单的字画,经过雕刻、填泥之后呈现出来,每一把壶的气质与个性,以及给人的感觉立刻就会完全不一样。这时候,一把壶的形象和个性才会鲜明起来。对于挑选的人而言,它们变成了一件一件独立的作品,而不是“一批东西”。

诚然,建水紫陶与其他陶相比,有许多特殊之处,包括泥料、制作工艺以及最终的成品。但是要说最核心的区别,还要数装饰。我在之前的文字里曾说在装饰这道工艺流程里,建水紫陶的价格和品质发生了最重要的分野,不仅仅是指不同装饰的难度差异,还因为不同的字画给每一件作品带来的改变,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一件作品的最终价值。

而在实际的流通之中,大部分顾客也是因为被某一件作品的装饰画面吸引或打动,才最终决定收为己有的。

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壶型即使做得不是那么到位,但是因为装饰的出色表现,还是会非常受欢迎。打动人的装饰,往往能让人们暂时忽视其他方面的轻微瑕疵,而只在乎眼里最喜欢的个性。

延伸阅读

紫陶怎么养


紫陶的养法,要原料优良、一壶一茶、忌沾油污、不留茶渣,及时清理、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妥善安放,避免磕碰。悉心呵护,深情相对,久而久之,手中的那把壶日渐细腻、晶莹、光滑、净亮,如玉似鉴。

紫陶的养法:

1、原料优良,工艺过硬,

一把新壶,从泡上它的那一刻起,便与人结缘。选择一把质地上乘的紫陶壶,是养好一把壶的基础。低劣、残缺的壶无论养得多少,毕竟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品质保证,用心待之,一段美妙的缘分就有了开头。

2、一壶一茶,专业纯粹,

紫陶壶虽然结构紧密、坚硬,但是也定透气渗水,能吸纳茶的香气及吸收茶汤,壶色也会随之改变,形成一个无形的亲密稳固体系,不仅能保持茶性,也能泡养一把好壶。因壶适茶,因茶选壶。混用茶壶和茶,易串味,也影响壶色。所谓一壶一茶一世界,一生一世一双人,最佳的状态便是如此。

3、忌沾油污,洁净触碰,

紫陶壶一旦沾染到油脂,从外观上来讲易将壶面弄花,从壶内部来讲易产生异味。碰过油的手一定洗净了再摸壶。人手分泌的体液能够促进紫陶包浆,所以用洁净的手摩挲、把玩十分必要。

4、不留茶渣,及时清理,

茶水在久置后会氧化生出褐色的茶锈附着在茶具内壁上,长期饮用含有茶垢的茶水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每次泡完茶后,应倒掉茶渣,用热水冲去残留在壶身的茶汤,以保持壶里壶外的清洁。不使用时保持壶内干爽,绝对不可积存湿气,如此养出来的紫陶壶,才能发出自然的光泽。

5、不急不躁,循序渐进,

所谓的珠圆玉润,不是一撮而就。泡茶之道旨在怡情养性,所以养壶的方式应符合这种精神,循序渐进,不必急于一时,如同培养树苗般,揠苗助长则难免有失自然形成之功,如此养成的壶才温润可亲。安静耐心的养壶,就是耐心细致而柔软的善待自己,善待与壶之间这场细水长流的曼妙之旅。

6、妥善安放,避免磕碰,

打磨过的紫陶外观明亮美观,温润皎洁如玉,所以在平常的放置和把玩中要倍加小心,避免和硬物磕碰造成刮痕和损坏,防止心爱之物受伤。

紫陶的开壶方法

1、用清水、牙刷洗刷新壶表面的尘灰和壶内里的陶屑,切记不可使用任何洗涤剂和消毒剂。

2、把壶放到平底锅的温水中,然后用小、中火把温水煮沸,沸腾5分钟后放入茶叶,最好是准备这把壶喝什么茶就用这种茶叶,可用等级差的茶叶,茶叶量1-3两,放入茶叶等待10分钟后就可熄火。

3、待熄火冷却5分钟后可再次点小中火将此茶水煮沸,茶水沸腾15分钟后即可熄火,用余热焖壶10分钟。然后再点小中火重新煮沸茶水,待煮沸15分钟后,将壶和茶水一起冷却3-5个小时。

4、最后取出壶用清水冲洗,用干净布擦干壶身,新壶自然晾干后即可以正常使用了。

建水紫陶——好泥、好陶


泥对于陶器来说是最根本的天性,而繁杂的工艺,只是对泥后天的再造。没有好底子,何来好面子。一件精美的陶器离不开一团好泥来塑。

于紫陶而言,它有独步天下的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声如磬,体如铁,色如铜,明如镜,泡茶隔夜不馊,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之所以那么好,说白了天生泥料底子好。

储量足:建水紫陶的泥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分布于1300——1600米的坝区和丘陵地带,呈带状深埋于地表之下。

虽然开采起来稍有难度,但储备量可一点不少,具有关部门统计,现如今勘探到的可用陶土面积已达68.56万亩。

按如今的年消耗量来计算,近百年内无需为此担忧。也正是由于如此充足的储量,纯天然未经提炼的陶土目前成本较低,因此市面上使用的泥料皆为纯天然泥料,不加注任何化工原料,也不存在诸如其他陶瓷产区泥料造假的情况,无需为此困扰,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含铁高:制作建水紫陶的陶土共有五种,我们称之为五色陶土。分别是红土、黄土、五花土、白土、青土,五色土几乎都含铁,以熔点1565℃的Fe2O3三氧化二铁(正三价)的形式存在。

其中由属红土、五花土、黄土含量最高。在入窑烧制过程中,经过还原反应,形成Fe3O4四氧化三铁,而这个四氧化三铁俗称磁铁,磁铁对水质起到了一定的软化作用。而建水紫陶体如铁(尤其是柴烧作品有较为明显的金属光泽及质感)正是由于其较高的含铁所致。

建水紫陶吸铁实验

泥料细:建水紫陶的泥料在自然状态下土质细腻纯净呈胶泥状。被晾晒干后,用手揉搓即可成粉末状。

水混合,过滤再陈腐,泥料目数在200——300目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0目(参考宜兴紫砂泥料细腻度多在100目以下)。

反复多次的过滤掉杂质,让原本很细腻的泥更加细腻

如此细腻的泥料,也造就了建水紫陶独道的“阴刻阳填”工艺,并且在烧制过后,通过打磨抛光即可形成亮如明镜的质地,仿佛施了釉彩般,因此后人称为“无釉磨光”。

在实用性方面,烧制过后的紫陶具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单面透气的特性介于双面透气的紫砂与不怎么透气的瓷器之间。半透不透的紫陶因此泡茶隔夜不馊,存茶恒温恒湿,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

可高温烧制:建水紫陶的烧制温度普遍在1100℃——1200℃之间。最高的可达1250℃。(具体的烧制温度需更具泥料配比所决定,每一个陶艺人熟识自己的泥料所需的温度,因此烧制温度并非固定)。

根据相关陶瓷烧制研究发现,低于900摄氏度烧制的陶瓷吸水性在8%——15%,容易结垢,吸味,难清理。(例如低温烧制的茶壶养起来就相对容易较脏),硬度略差,抗摔磕碰性能差。且声音发闷,光泽暗淡不显精致。而建水紫陶烧制的温度接近瓷的烧制温度,吸水率低。易保养使用,轻轻摩擦敲击声音清脆。固有声如磬之美誉。

紫陶,因爱无限生辉


建水这个城市历史底蕴极其醇厚,自唐以来已有1200多年的建城历史,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城内丰富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无数艺术创作者被此地独特的文化引来,沈尊岐便是其中之一。

他带着画笔来到此地,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笔竟会移向千年文化——建水紫陶。

沈尊岐的笔名是耕人,《说文》中记载:“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他取此字入名,想必是为了告诫自己,技艺是需要不断深耕、打磨的。人生更是如此,只有不断耕耘自己内心的沃土,才能在心中育出参天大树。

因茶爱器

“第一次接触紫陶是十多年前的事儿了。我是西安人,西安大唐西市开市时,全国各地的商户就会在西安聚集。因为我爱喝茶,爱茶便喜欢茶具,碰巧我就在展会上看到了建水紫陶的茶器,那一瞬间就把我吸引住了。建水紫陶无论是绘画装饰、细腻成度,还是造型,都让我爱不释手。”沈尊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缓缓说到。

说到壶上的绘画装饰,就不得不说说沈尊岐的老本行——绘画。他并非科班出身,而是自学成才,以写意的国画见长,问及为何喜欢国画时,他说:“我上小学时就对绘画很感兴趣,写意的花鸟画寥寥几笔就显得很传神,觉得特别神奇,就跟着学上了。”

沈尊岐以墨竹为绘画的主攻方向,这就和他骨子里的君子气有关。“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并且做人要光明磊落、正气沛然,这两点在竹子上表现得特别充分。从国画绘画技巧的角度来看,能把墨竹写得生机勃勃且不失传统笔墨的神韵,这就能为处理其他花鸟题材提供极大助力。”沈尊岐说。

他把画墨竹当做基本功,日复一日的练习,这让他的其他花鸟作品笔墨气韵十足,形成了独属于他的书画风格。

后来沈尊岐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举办个展,一卷力能撑天的墨竹长卷让无数人咋舌,圈子里的人赠雅号“长安一竹”。

有人说,以沈尊岐水墨写竹的功力,若去往北京吸收养分,成为一代名家对他而言应该不难,但他却选择到彩云之南进行修炼,对此,他是这样回答的:“云南的山川、人文、风物多姿多彩,每年来云南写生的国画家可谓多如过江之鲫,并且云南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气度和陕西秦川帝王州的黄土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对我的艺术创作很有启发。”

似乎沈尊岐与云南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

2007年云南抗旱,政府当即组织了云南抗旱救灾的书画义卖,30几位书画家来到云南,沈尊岐也在其间。也许奇妙的缘分就如线团一般,剪不断理还乱。

因缘启悟

机缘巧合下,沈尊岐受朋友之邀来到云南,本想着帮朋友做参谋的他,去到紫陶的故乡建水以后,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这项事业当中。

“早年我就对陶艺很感兴趣,但一直没机会尝试,后来儿子选择了陶瓷专业,在校学了四年后,又拜在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徐初泽的门下,学习了三年景德镇陶瓷工艺后,我就想找个地方让孩子进行实践,加上跟云南的不解之缘,建陶就成了我的最佳选择。”

沈尊岐回忆了一下,接着说:“最关键的是,建陶独特的阴刻阳填工艺,让我修炼多年的国画功夫,继宣纸之外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既充满艰辛顿挫,也充满新奇刺激。我觉得我这些年来对中国画的很多理解,在建陶的设计制作工艺中,找到一种涅槃重生的感觉。”

下定决心后的第一步,便是为工作室取名,问及“半坡陶居”这个名字的由来时,他说:“之所以取名半坡陶居,当时主要考虑致敬中华祖先们。陕西半坡文化遗址是中华陶艺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作为一个陕西人从事陶艺,理当溯源认祖归宗。此外还有一个考量,陶艺坊所在的位置正好处于建水碗陶村的半坡上,这个名字也很应景。”

但“跨界”二字并非有决心即可,工作室的成立只是踏出了第一步。沈尊岐说:“陶居成立以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建水紫陶的钻研中,用了几年的时间,基本摸清了建陶的装饰和工艺的门道,但在烧制方面还没有完全过关,致使呕心沥血的诸多精品往往毁于一炉。但我深知,没有哪一行技艺是不交学费就能掌握的。”

可能建水紫陶的魅力便在此处。烧窑是七分人力三分天意的活儿,虽然有着诸多不可控的因素,但每一件成功的精品背后,都凝集着某种人力天意的结合。“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就是绝不重复自己的某一件精品。”沈尊岐说。

沈尊岐的原则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创作的尊重。他深知灵感迸发时的兴奋,也明白瓶颈期时的苦闷。

“我是一个书画家,以前将梅兰竹菊画在宣纸上,现在就把四君子创作在陶上。我坚信灵感来源于生活,以雪景创作为例,我来到建水后发现,这里做雪景的人很少,而且做的不到位,我是北方人,每年冬季都在雪中度过,对雪景的理解比较深,所以就开始了雪景的艺术创作,虽然云贵川很少下雪,但此地的吊楼很美,我就以吊楼和冬天的雪结合,创作出了带着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

沈尊岐接着说:“偶尔我也会陷入灵感的枯竭期,这时我就背上画夹出去写生,在人杰地灵的云南,总有画不完的内容,灵感自然而然就来了。”

他就这样,在彩云之南为建水紫陶默默奉献着。他不言不语,是因为这是他选择的一份爱。

生活中总有些抉择看似难以割舍,但断舍离其实就在一瞬间,如果你坚信你的选择可以为你带来幸福,这就是对的选择。沈尊岐的选择打开了他人生中新的大门,对他而言,为热爱的事奋斗一生,无怨无悔。相信建水紫陶会因沈尊岐的热爱而无限生辉。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装饰,带给了许多紫陶原本没有的个性》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1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