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甲本分为元、亨、利、贞四部分,元部包括《茶经》、《茶录》、《东溪试茶录》、《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品茶要录》6种;亨部为《茶谱》、《茶具图赞》、《茶寮记》、《荈茗录》、《煎茶水记》、《水品》、《汤品》、《茶话》8种;利部包括《茗笈》上下,《品笈品藻》、《煮泉小品》3种;贞部为《茶集》附《烹茶图集》,1种(其中“烹茶图集”有目无文)。共计18种茶书。

乙本分仁、义、礼、智、信五部分,其中仁、义、礼三部分与甲本同;智部为《茶录》(张伯渊)、《茶考》、《茶说》、《茶疏》、《茶解》、《蒙史》上下、《别纪》、《茶谭》18种;信部为《茶集》附“烹茶图集”,(其中《茶集》内容与甲本迥异,目题为“茶集”,文中则题为“茶事咏”,后题作者为“温陵蔡复一”),共计27种。

该书原名只《茶书》二字,周、谢二序及喻政自序中也均作《茶书》,其总目中亦载“茶书目录”、“全集”二字估计为后人所加。

《茶书全集》保存了不少茶书,有些只有此刊本,有些是初版,流传至今,弥足珍贵。但该书对某些茶书的编删增补未加说明,且校勘欠精,是其不足。

延伸阅读

性本好茶


以茶代药自古有之

常饮绿茶的老年人比同龄人行动更灵活,日常自理能力衰退更慢。这是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研究人员对超过1.4万名65岁以上老人随访3年得出的结论。

茶能防病治病而延年益寿,其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一直都认为日常的真理,是一种生活常识,这在一两千多年前佛教僧众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南朝宋时,武康小山寺僧释法瑶“饮茶益寿”;又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大中三年时,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宗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素不知药,性本好茶。”于是宣宗特意赐茶50斤,并将其饮茶之所命名为茶寮……

由于饮茶可以防病治病而延年益寿,所以茶的养生保健功能后来深为僧众信服。饮茶风尚受到了佛教各宗各派的重视。在名寺大庙中,均设有专门茶寮、茶室。中唐后,南方许多寺庙都种茶,出现无僧不饮茶的风尚。

佛教讲求普度众生,以解除众生的苦难为己任,消灾治病也是途径之一。据从各类文献中统计,从西晋到清末共有210多位僧医或通医之僧人。在他们形形色色的治病方法中,就有茶的应用。再如《茶谱》一书云:“隋文帝病脑痛,僧人告以煮茗论药,服之。”

当然,种种关于茶的应用的记载,其实说的都是绿茶,因为其他五大茶类的出现,都是近二三百年的事情。

以茶养生学会辨别

泡一杯山峡云雾绿茶,刚开始它的汤色是碧绿清亮的,将这杯茶放在常温的环境中,它的汤色会逐渐发生变化,10小时、20小时、30小时、50小时以后分别对应不同的汤色,首先是浅绿,然后深绿,再然后从黄、橘黄、微红、深红、浅褐、红褐、深褐等,最后变至黑色。伴随着颜色的变化茶汤中还会出现不同的混淀物,这主要是绿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与氧气等发生反应。绿茶汤色的变化,说到底是绿茶“被衰老”的过程。

如果将这杯山峡云雾绿茶喝进人体中去,那将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知道,人体内性质如氧气的“坏分子”无处不存,正是这些“坏分子”不停的骚扰正常的细胞从而导致人体的衰老病变,绿茶茶多酚物质与这些“坏分子”正好是一对欢喜冤家,它们像一对正负电子一样结合在一起,然后即被正常的人体细胞排出体外或边缘化,这就是绿茶抗衰老看得见的过程,形象化的解释,这一过程有点像中国象棋中的“丢卒保车”的招数,也是咱们常说的“舍小我保大我”的具体体现。

目前绿茶已成为最流行的抗衰老保健品,但也不能盲目跟从,比如,绿茶护肤品效果不错,主要是因为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效果,与维生素B、E等配合,能补充水分、紧实肌肤,但要注意的是,茶多酚在空气中易挥发而丧失其抗氧化作用,所以此类护肤品,尤其是面膜,以当年的新茶制品为最好。

对茶饮料也要仔细辨别,有些茶饮料,色素(让你疑似茶颜色)、塑化剂(让饮料起泡,疑似有茶的原重感)、糖精(增加口感),和水加在一起就成了“茶”饮料,其中没有任何与茶有关的原料。

看来,茶的保健效果好,但享用起来还得自己泡啊!陈曦供图

周重林:求书名,一本茶书。书名定后赠书阅读


周重林:求书名,一本茶书。书名定后赠书阅读

茶书以前的题目是《茶精神——茶的性格以及观念》,太学术鸟。

内容介绍:茶从魏晋以来,就赋予这个多民族国家太多太漫长的精神特质,此后历经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茶成为一种中国式乃至东方式的精神代表,活在历史最长久的话语体系之中。

第一个阶段,茶学诞生。这一阶段无疑是由陆羽、皎然等人完成的。陆羽把唐之前中国各派的思想,比如农家、儒释道的一些思想注入茶之中,不仅把茶从药品范畴中剥离出来,还把茶从其他饮品中一道剥离出来,单独构筑了一套与茶有关的饮食美学。

第二个阶段,茶雅文化。这一阶段是李白为代表的士大夫登场,全面塑造了茶的雅文化德行,在这套言辞里,“喝茶便雅”成为中国文化里最富有活力的符号。雅茶文化还有一个更大背景,传统的琴棋书画,也许还要加上文言文创作,不是每个人随便付出就能收到成效;但喝茶可以,一喝就雅。

第三阶段,茶格文化。欧阳修、苏轼、范仲淹、沈安老人等等这些人把茶具体到人格上,塑造了“茶德即人徳,茶格即人格”的精神特质。

第四个阶段,茶空间广泛出现。明初,朱权、文徵明等人空前地创造出了一个茶空间,让茶无处不在。此后,茶文化在日本凝固,在清代衰落,反之,却在全球引爆,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茶氛围,正在努力回到明代之中。

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在不可知的历史里,茶吸收天地宇宙之精华,与雨水、云雾为伴,从自然中脱颖而出,它无法复制,无法模拟,它自成一个系统,是自然天赐之礼物。过去已有无数人受益于茶,未来还有更多的人将继续受益。

在中国的传统里,茶神秘莫测的身世一直隐藏在皇家深宫大院与名山大川之中,被当作罕见的礼品往来于皇亲国戚、机要大臣以及外国使节之间。那些年的文人、工匠、官吏一度被告知,要守护茶制作的秘密——皇家企图用秘而不宣的方式来维护茶的身份与尊严,这导致在漫长的历史里,茶的品饮一直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最高饮食形态。

18世纪,迷恋上茶的英国人还不知道,红茶和绿茶居然长在同一棵树上。茶的盛行带来了贸易的巨大逆差,觉得甚为不公的英国发动了震惊世界的“植物战争”,用有毒的鸦片换走了有益的茶叶。然而,世界因茶而发生改变不止这一桩,美国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则引发了一个国家的独立。

我们的情感体系里,总离不开那部绵延悠久的《诗经》,“草木如诗,美人如织”,打动我们的是植物的秘密,自然的秘密,也是人的秘密,发生过,还在发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枚乘《七发》说是“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山川永远横亘在人的视野里,我们要尽力认识它上面生长的植物。所幸,我们发现了茶。与茶相关的器皿,则丰富了许多民族的生活。

在这里,要说的,就是与茶有关的人和事。了解了茶,至少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大部分文化。茶的精神,是中国人精神中最重要的那些部分之一。

在这些文字里,我试图用茶与人、茶与生活的关系,发现茶的精神气象。对茶的追求,是一种对洁的追求。与西方的酒神文化不一样,中国的茶文化,保持了克制与清醒。而茶的精神到底是什么?许多人用道来解释,他们引用了一些很干巴的词语,而对这些词语本身的解释也容易引起人们的困惑,比如什么是“和”,“和”的精神到底是什么?什么又是“清”,要怎么去理解茶的“清”与汉语里的“清”,二者又是什么关系?

我也会澄清,告诉你茶叶书写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从陆羽、李白到欧阳修、苏轼,他们为何那么高蹈地书写茶叶,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张振云老师给的是《茗闻见记》,名字和他的释意都好。

他说:

给你一个题目仅供参考《茗闻见记》。其意:茗则,茶也;闻则,高雅之人品茶时的常用方式,先闻其香,再哑一口茶;见记一词可以很好的诠释你“茶的性格以及观念”的思想,而又不俗。《茗闻见记》虽通俗易懂,又不落俗套,且有仙风道骨,风雅之仕。这几个字也算是有了考究,亦可体现云南大学学者的大家风范。且名字、动词有机结合,相映成趣(道理好比原来的百度经梁冬再其后加了“一下”,变成“百度一下”妙趣生辉。),又以“见记”来纪实描述茶的性格以及观念,言简意赅,做到书名有味道又不沉长。

联系邮箱:

紫阳:土经理刘理科有本“弄茶经”


2014年紫阳富硒茶产销质量和数量可谓硕果累累,喜报频传。年末之际,在第三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中,紫阳科宏茶业有限公司又捧回红茶类一等奖,更让紫阳茶锦上添辉。喜讯传来,令人惊讶。刘理科,这位土经理的“弄茶经”不禁浮现在眼前。

洄水镇是紫阳产茶大镇之一。能吃苦,有远谋的村民刘理科就生长在这里。20世纪90年代末,他与人合伙贷款买下集镇边的水文站,办起设备简陋的茶叶粗制加工厂,靠收购和外销赢得小利。那时,他与人合伙的公司品牌是“紫健”,一个经理主抓销售,一个主抓茶叶生产。至2011年,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相继获省“无公害产品认证”和消费者放心和信得过产品、第七届中国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茶业文化博览会金茶王名茶优质奖等荣誉,公司通过有机茶认证。

2012年初,勤于思考的刘理科毅然将苦心经营的“紫健牌”转让给原来合作伙伴,将自己和妻子的名字合起来申报注册“科宏茶业有限公司”,并设计经营科宏牌系列产品。他说:这意味着以科学技术为引领,拓展建设新茶区,实现强企富民,可持续发展的宏大目标。

刘理科的“土”是就经理身价相对而言的。其实他并不土,有洋气的楼房,有多家茶叶店,有资产千万的公司,更有声名远扬的“科宏”影响。可一旦见面,就对不上号了,他的精气神全展现在一个“土”字上。一辆代步的车是“普通牌”摩托车,“进县城、跑镇村自由;特别是到田间地头更方便。”他自得其乐地说。

他的“土”是源于痴情紫阳茶产业发展和紫阳茶品质的保护与提升的本能。一年365天,他除了外出开会、参观、培训能稍许轻松,其余时间都与茶农在田间地头度过。14年来,刘理科不惜投入,示范引路,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坚持“公司+工厂+农户”经营模式,把农户观念转变和茶区建设作为公司发展最基本依托,每年投入茶农技术培训、支持茶园管理费用10余万元;不怕担风险,用优惠于民的价格流转好田好地出示范;让农民就地务工挣钱学技术。公司茶区以洄水镇为中心,覆盖到本县和周边县多个乡镇,总面积达4万多亩,开办分厂6家,为推进全县老茶园改造和扩大生态茶园建设做出样板,同时每年解决富余劳力就业近200人。

在不断扩展茶区面积的同时,他还倾注更大投入扩建厂房、更新设备,以严格标准化生产加工和诚信经营,拓展销售市场,走出了富硒茶产业化发展、公司化运作的路子,成为县茶业有限公司最早成员企业、紫阳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重点企业之一。

2012年,刘理科的公司从股份走向独立,在镇政府的促成下,再次投入近2000万元,将农技站买下改建扩建厂房、添置精加工设备、高薪聘请技师指导提升原产地无公害茶叶加工和包装;从绿茶生产扩展到红茶生产;打造出富有夫妻创业情怀和诚信意义的“科宏牌”系列产品。在镇政府全力支持下,启动千亩生态茶园观光园建设蓝图正在他的精心绘制下展现在洄水河畔。

科宏茶业声名由此广为传播,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当刘理科又一次捧回全国大奖后,他说:“公司今后会把更好产品带给消费者。”简洁的话语还是“土”得那样掷地有声,这应该也是紫阳茶叶企业共同的心声。

茶书


喻政事迹见《茶集》提要。该书前有万历壬子(1612年),周子夫序,谢肇及癸丑(1613年)喻政自序。周序曰:“喻政之甚嗜茶,而澹远清真,雅合茶理。方其在留京为司马曹郎,握库钥,尽以其例羡,付之杀青。所刊正诸史志,辨鲁鱼,订亥豕,列在学宫,彼都人士进将尸而祝之。今来福州,复取古人谈茶十七种,合为‘茶书’,正之虽非茶癖,抑灭书淫矣。”谢序曰:“吾郡侯喻正之先生自拔火宅,大畅玄风,得唐子畏烹茶卷,动以自随,入闽期月,既已勒之后矣,复命徐兴公裒鸿渐以下“茶经”、“水品”诸编合而订之,命曰:“茶书。”喻政在自序中也说:“爰与徐兴公广罗古今之精于谭茶若隶事及之者合十余种为‘茶书’。”可知此书系与徐?合力编纂。

关于《茶书全集》的版本,有明代万历壬子(1612年)谢肇淛序刊本和万历壬子周子夫序,万历癸丑(1613年)喻政自序刊本两种,前者常称为“甲本”,后者称为“乙本”。乙本在甲本的基础上作了不少增补。现藏南京图书馆的丁丙八千卷楼旧藏《茶书全集》即是乙本;甲本在国内未见,而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有藏。

书馨入茶


茶道与书道是最能够让人们接受的艺术形式。饮一杯好茶,赏两帖好字,以平常之心从容面对生活,自然会生出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当您走进王府井的“吴裕泰茶庄”,就见证了一场茶与墨合奏的交响曲。在这里,北京书协秘书长田伯平墨笔写茶,茶沁墨香,将自古以来人们对书道与茶道的追求提升到茶墨载道、探寻真一的境界。

这里还有大量作品是书写从魏晋至明清文人墨客的茶诗。李白的“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荡气回肠,如饮普洱;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温婉轻灵,似品绿茶;苏轼的茶回文诗“红培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雅致淡然,宛如小酌花茶。数不清的好诗佳作与不同风情的茶香茶性相映生辉。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中撷取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茶诗,把茶、书法、历代茶诗结合在一起,让今人和古人一起共同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书法家爱茶、懂茶的故事至今仍旧流传深远。北宋苏东坡不仅嗜好品饮茗茶,而且参与采制,时常与人斗茶。在一次斗茶大会上,苏东坡的茶占了上风,喜不自禁。司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个难题压压苏东坡的风头,于是问苏东坡:“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爱此二物?”不料苏东坡略作沉吟,从容不迫地反问道:“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司马光问得妙,苏轼答得巧。

茶道和书道都有一种相同的哲理和内涵,最终都是对人的道德品行的修炼,因此,无论奇茶还是妙墨,都散发着馨香的文化气息,都滋养着人的精神气魄。

“七分茶八分酒”的典故


人们经常说,七分茶八分酒,这里有个典故。话要从王安石说起,一次他写了一首咏菊诗:西风作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未写完,客人来访,见客去了,刚好苏东坡来,看了这两句,提笔续道: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这首诗还是1998年高考政治试卷的一道题.当然,因此,苏东波被贬去湖北黄州,就是今天的黄冈市。临走,王安石交待说,让他回京城时,带一些长江中峡水回来。到黄州的第一年秋天,苏东波明白黄州的菊花是不落花瓣,算是长了一智。

三年后,考绩回京城,特意到三峡取水,可是只顾贪看两岸景色,船过了中峡,才想起取水的事,于是让船夫回头,船夫说,三峡水流如此湍急,回头谈何容易,三峡水水一流而下,下峡水不是也从中峡来的吗?苏东波一想有理,就取了下峡水去了京城。

他把水送去给王安石时,王安石很是高兴,留下他一起试新茶,取出皇上新赐的蒙顶茶,用扬子江中水冲泡。苏东坡不待王安石开口,忙抢先说起黄州的经历,说他明白王安石的深意。菊花确实有不落瓣的。茶泡好,王安石给自己和苏东波各倒了一杯,只有七分,苏东坡心中想,此老如此吝惜,一杯茶也不肯倒满。王安石端起茶,喝了一口,品评一番,皱起眉头说道:你这水是三峡水,可不是中峡水吧。让苏东坡吓了一跳,赶忙把情况说明。王安石款款说道;三峡水性甘纯活泼,泡茶皆佳,唯上峡失之轻浮,下峡失之凝浊,只有中峡水中正轻灵,泡茶最佳。苏东坡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王安石又说道;你见老夫斟茶只有七分,心中一定编排老夫的不是。苏东坡被说中心事,忙说不敢。王安石又说道:这长江水来之不易,你自己知晓,不消老夫饶舌,这蒙顶茶进贡,一年正贡365叶,陪茶20斤,皇上钦赐,也只有论钱而已,斟茶七分,表示茶叶的珍贵,也是表示对送礼人的尊敬;斟满杯让你驴饮,你能珍惜吗?好酒稍为宽裕,也就八分吧。苏东波一句也不敢回应。从此流传下来七分茶八分酒。

启功先生的几件书事:书和茶的接点


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满族,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在启功一生众多的成就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当然是他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被称为“启体”,无论是条幅、册页、屏联,均能给观赏者展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正因为如此,启功的书法被书法界誉为“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

对启功先生的书法成就,书界、学界已有许多评价,不久前,本刊记者访问了启功先生的得意弟子柴剑虹先生。在攀谈中,柴剑虹先生向我们讲述了生活中启功先生的几件别有情趣的“书”事。

书和茶的“接点”

启功先生爱喝茶,却并不嗜茶,也没有太多讲究。曾有友人举行“茶道会”向启功先生征求题词,启先生即吟七绝一首以答:“七碗神功说玉川,生风不数地行仙。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

启功先生极不愿意喝热茶,而愿意饮温茶乃至放凉了的茶水。有时还喜欢将碧绿的好茶叶慢慢用手研成粉末后放入杯中,然后再冲水泡茶。对于普通的花茶或绿茶,启先生也要喝上好几茬,而后也往往不倒掉。

启功先生写字,从不让别人替他研墨。有时,他会把喝过好几茬的茶水注入砚台研墨,常令观者惊讶不已。柴剑虹见到启功先生此举后问启功先生,用茶水研的墨是否兼有茶香、墨香?此中是否还有别的奥妙?启功先生则笑而不答。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书分甲本与乙本》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