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俗语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台湾朱家三姊妹的这台戏,唱成了一本书———《下午茶话题》。泡上抢鲜的秋观音,与三个台湾的成年女子相会在这本轻松自然地书里。

本书的作者: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她们是台湾作家朱西宁和翻译家刘慕沙的女儿,是胡兰成的弟子,是被题赠“张爱玲接班人”的后继者。

此书是她们十多年前,也就是她们三十多岁时,在《自立早报》上为专栏“三重唱”所写文章的合集。当时和现在依然单身贵族的朱天文,当时相夫教子和后来曾经从政的朱天心,以及当时和现在依然丁克的朱天衣,在本书里,她们为同一个主题写不同的文章,而且,全是生活文章,用朱天文的说法是:“存活派”。

打开封面,很惊讶地发现,冷不丁一看,三姊妹的签名其实很像,根据笔迹可以看性格的论调,不免感叹,怪不得有人说她们三姊妹很像,对于“很像”的论调,朱天心在书中做了很多小小的反驳,比如披露了三个人的星座,朱天文:处女座;朱天心:双鱼座;朱天衣:金牛座。其实,从生日上就不难看出来,三姐妹的生日其实很接近,从小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并且有同一个老师,是有很大可能很相像的。但如果就此武断,那可就错过了一本有趣的聊天书了。

细细品味三姊妹的文字,便会发现很大的不同,就出版简体字版一事来说,朱天文很精算师似地洞悉各种有可能出现的异想,她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我们无意倡导任何观念和准则,我们只是谦卑地陈述一些事实,陈述此时世有人亦如此过活。”而朱天心则展开她一贯的探索众人心灵的目光,考虑着她们当年的谈话“哪些话题已过时?哪些又还正在一场场下午茶里热烈地讨论着?相同在哪儿?差距在哪儿?”至于一向表现得非常自我的朱天衣,干脆对此不表态。

读过朱天文的小说和散文,读过朱天心的小说和散文,没读过朱天衣除本书之外的文字,仅就朱天文和朱天心来说,抛开了那些她们文学类文字的装饰成分,忽然就发现,其实,朱家姊妹也是蛮八卦的女人,而且基本上算得上非上班族的标准宅女。

记得曾经说,朱家三姊妹在我眼中是被当做“中国的勃朗特姐妹”的,虽然写作风格、身世生平、性格爱好迥异,却都各自有成就,即便不能作为世界名著的作者,却也是古老东方传统文化下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写照。

在此书中,作为血亲来说,女性之间,有很多话题可以说得相当地开诚布公:俗到吃穿住行美容养生,亲到父母公婆亲戚儿女,远到境外,近到超市,浪漫地做梦,世俗地吃醋,冷静到性教育,荒唐到旧情人,对付沉溺游戏的丈夫,应承难懂的婆婆……朱家三姊妹娓娓道来的各种人情世故中,其知性美在家常话题里自然流露,闲闲适适地,让人感到熨帖,一句句简单而不再那么玄雅的句子,充满了纯粹的平凡女性的观念,这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简简单单的生活,是我们所有人的琐碎。这份平实的亲娱亲欢,质朴踏实,让人信服。

掩上书的时候,华灯初上,窗外金风送爽,灯下我独自读书,不由想起来,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可以不恨”,面对从小长大的另外两个拥有共同成长经历,更重要的是共同爱好的“半知己”,还真是让人羡慕不已呢。

蔡健

CY260.com编辑推荐

一杯茶的信仰(一)一个时代的记忆


沈红的世界,平和、恬淡,辗转业界三十余年,只是一杯清茶的岁月流长。这杯茶被稳稳的根治在内心,不随外力颠覆、倾斜,也不随日月干涸、滋长。仅凭舌尖的触感,坚守一杯茶的信仰。

2007年,当北京茶叶总公司成功回购“京华茶叶”(以下部分简称“京华”)的消息传出,沈红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

八年的等待之后,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最初,尽管沈红已经从初出茅庐的女大学生变成了一个风韵犹存的成熟妇人,从师从老一辈的茶评人,靠着口传身教学习茉莉花茶的拼配技术,到历时十余年方始独立开单创立自己的拼配工艺,再到担任联合利华技术部主管,随着“京华”的雪藏而赋闲回家,沈红的职业生涯乃至生活轨迹无一不和“京华茶叶”的命运缕缕牵系,激荡沉浮。

没有人知道沈红总是隐含淡淡笑意的和煦面容背后藏匿了多少隐忍、无奈。“京华”的回归,终于可以让沈红接续心头始终缭绕不去的茉莉茶香……自此,沈红的身影再也没有从“京华”离开。即使是在退休之后,审评室里,沈红的白大褂依然会在每天清晨出现在工作台前。三十多年的时间,在被茉莉花和茶香充盈的时光里,沈红齐肩的乌黑长发已经银丝斑驳。

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北京护国寺古玩市场的杂项货摊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标着“京华”字样的茶叶铁罐被作为民俗品摆放着。1981年,北京茶叶总公司申请注册“京华茶叶”,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茶叶类商标,首开国内铝箔袋包装茶叶的先河。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京华茶叶”几乎成为京城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乃至惟一的。即使在1985年茶叶市场开放之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京华茶叶”对习惯喝花茶的老北京而言,意味着在喉舌之间贯穿几十载的不变口味,杯中浓淡相宜的茉莉花香伴着木柴的烟熏气味,才会让隆冬的街巷彻底从夜的清冷中苏醒过来。

“京华”注册成功之后的第二年的七月(1982年),沈红从安徽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茶叶加工厂。当时,北京茶叶加工厂是北方地区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叶龙头企业,隶属于北京茶叶总公司。沈红一进厂,就被分配到审评室,师从杨、傅两位师傅,分别学习拼配和审评。当时北方地区都有饮用花茶的习惯,一来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区均不在产茶区,再者因为运输和保存方面的配置相对滞后,绿茶、白茶等茶品经过千里迢迢的运输和长时间的储存,很容易在中间环节因为不可抗力的影响而导致茶叶品质的不稳定。而花茶则完全规避了这种非人为导致的运输和储存风险。

人们常说的花茶,一般是指茉莉花茶,即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这种花、茶窨制的结果,既让茶胚彻底干燥适合长途运输又能长时间保存,同时茉莉花在加工的过程中其内质也会发生一定的理化作用,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茶单宁在水湿条件下的自然分解,使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降解成氨基酸,有效的减弱喝绿茶时的涩感,也成为北方人喜爱茉莉花茶的原因之一。三十年前,北京所有的茶叶店几乎都只售卖各式花茶,而沈红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按照当时5块、6块、8块、10块的标价拼配出质量对应的花茶。“京华”作为首创的国内铝箔袋包装茶叶,沈红一面和审评组的同事坚守在质量的关口,同时利用各地区茶叶的品质特点,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拼配加工,使得茶叶品质能够相互弥补,她研制出的拼配加工方法,迄今仍然为同行传承沿用。

茶,一杯热茶


一个台湾女子像我这样

张家瑜

现在,如果我要出家门在城市漫游超过两个小时,我大大的手袋里除了必备的一本书、手机、护手霜、口红和笔记本外,一定不忘随手放进我那小小的保温瓶。日本Z牌子、亮眼浅蓝色,零点二五公升刚刚好。有个小盖。里头装的或是咖啡、或是热茶,我不喜甜,不似张爱玲,所以不会有热巧克力、也没煲任何糖水。

太冷,这个冬季。

保温瓶这种东西,看来是老人家的产物,但现在环保,也养生,所以自己带饮料反而不再像以前被人飨以异样的眼光,我有不同容量的瓶,个个颜色都美丽,有一种绿,深深的,暗暗的,但因漆光,所以看来就不那么抑郁,反而有种饱满的亮丽心情。另一种暗红,也顶美,容量大些,三点五,可以够三个人用。

以前的保温杯,是银白色的,里头铺上一层水银,总要小心翼翼地捧着,怕摔了水银就流泻出来,所以当然不能带出街。

更早时,不用水银杯,长辈在严冬每每用小炭炉,竹片编织,烧好热炭,上面放一壶热茶,温着水,室内也就有股家常暖流的氛围流动着。吃着冻橘子,那热茶时光,过了一年又一年。

有一回在往湖南古城的路上,坐长途车,看着窗外青葱的风景,一晃即逝的一排又一排的小屋,层层叠叠的梯田,颠簸不平的路面,村落鸡犬相闻,我拿出我的保温瓶,倒了一杯热茶,缓缓喝着,那时觉得,这样平静安谧的时刻,有一杯暖呼呼的茶水,像在小茶馆的旅人,累了,行旅之中,安慰你的就那杯茶罢了。

感谢保温瓶这样伟大的发明,即使在行进之时,没有定点、未到终点的旅途上,都可以随时随地,叫着,茶,来一杯热茶。

一杯茶的温度


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从远方回来,脸上写满了沧桑。

陌生的电话号码在你的手机上闪烁,每天都在重复的铃声麻木地响着。你机械地按了一下接听键,“喂,哪位?”你的脸顿时露出了一丝许久没有绽放过的笑容。“什么?你回来了!……在再回首茶楼……好的……我一会儿到。”大家都是而立之年的人了,他还是那么自信吗?他还是很注意他的头发是否整洁吗?

临窗的茶座显得典雅幽静,你打车赶到的时候,他已经在那儿坐着,点一支烟,手里拿着一份报纸。他看到你时,心里涌出的激动写在了脸上,无需语言来表达。你自然地在他的对面坐下,“还是老样子。”

“你是说我还是那么幼稚吗?”

“你还是那么尖刻,难得回来,喝什么茶?”

“还是毛尖吧!你呢?”

“一样。”

服务员准备了一套茶具,当滚烫的泉水激起茶叶尘封的诗兴,一缕茗香顿时溢满整个包间,沁入两颗略显沧桑的心。

“这种感觉真好!”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感叹!

是啊!因为有了茗香,才会让人想把那份来自山野的纯香撅入口中,在舌尖萦绕。

你们各自握住杯子,茶水的温度穿过紫砂的杯壁,传到手指,传到各自的心里,让灵魂也有了温度。

你们都没有说话,小口品着茶,从热腾腾到适口,到有些冰凉。一杯茶的温度很快就会变得回到原样,还是那壶泉水的温度。一个人的心灵是否在沸腾之后也能很快回到原样呢?那当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世界上唯有人的事是最复杂的,怎么说都能找到缘由。

在茫然而未知的岁月面前,你们能做的,只能感念眼前、感念此刻。惦记那飘散的朝霞与和煦的春风,只能化作一丝微小。窗外,掉下一片落叶,和风声一起流走。

面对一杯热茶渐渐冷去,你们会怀念升腾的茗烟中绽放的释然。每一段喝茶的时光里,让每一片沉浮的茶叶聆听心跳的声音!

与一杯茶对坐


心很累,于红尘纷扰间与一杯淡茶对坐。此刻,或许借酒更能消愁,而我不胜酒力,领会不到般若汤的醉境,只能独酌清茶。

清雅幽居,往来随性,沏一杯茶,看喧嚣渐渐在烟雾间隐去,确有妙义。我与这一杯茶深情凝视。这杯茶于我是琴瑟和鸣的知己,他沉静地坐着,不发一言,只在水气之中低回浅唱,却是最好的交流了。

茶叶干而不枯,犹如美好的人生,半寐半醒之时,还有多少梦想未至。一注开水如涅公式之焰,烫醒干涩的叶子,沸腾之下,沉淀之上,那时青春的润泽,在爱的触摸下缓缓显露,露出柔软馨香的本色;水是茶的魂灵,去芜存菁,淘尽斑驳,在滚烫的誓言里洗掉荒芜,删减繁复。悠然的绿波轻微荡漾,茶汤在叶片上闪动着眸光,像彼此懂得的知己,用细密的眉眼轻柔打探着对方的心思。

茶具好比骨和肉,茶器为骨,茶叶为肉。不仅什么茶用的器皿不同,什么人也需用不同的茶具。与我对坐的这一杯,难不成是妙玉请宝钗和黛玉吃的“老君眉”?还是她5年前栊翠庵收的“梅花雪”?若不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不是单给贾母的成窑五彩小盖钟,也不是斟与宝玉喝的“绿玉斗”,却如何这般醉了凡俗,乱了尘心?

一杯淡茶,浮浮沉沉,就是一方禅台,一座天地之坛。我周身笼罩着圣洁的光晕,心肺和肢体躺在森林峡谷的怀抱里栖息,那些一筹莫展的困惑,都抛到了云天之上,沐浴碧海蓝天的洗礼。多么神奇,何谓茶也?草、木、人者三而为一。在草木中间体悟人生的哲理,原来一生的沉浮可以这么小、这么轻,被投掷在盈可一握的茶具里。

多么欢喜,与你相遇。三刀两枪的叶瓣上,漂浮着三两朵花。茉莉、金银花、菊花……白而芬芳,像蝶舞,像美丽的天国。他们为爱的信仰而辗转反侧,久经考验。临水照花,清寒甘洌,他为相伴一场,倾吐一身的精髓。汤浇火淬,尽展芳颜,她像守护贞洁的节妇,直到一息尚存。

你我之间的沉默,旷世之隔。在生命中,苦难与寂寞总是如影随形。但是,当我们把他们化作滋养心灵的甘露,味道便会有所不同。这一杯淡茶,氤氲着丝丝水汽,蒸发出缕缕清香。我的思绪沿着透明与幽深的脉络,安然游走;我的呼吸在生命的光影里尽情延展,感到从未有过的舒心平和。

茶,汇聚了山川灵秀,日月精华。一叶茶,取自山野,能窥见一脉山水;一杯茗,源自本心,可陶冶万般性情。淡茶在手,清香满室,品之为菩提,饮的是真味。“吃茶去”,世间能令人展眉一笑的,唯茶而已。

三个小故事 以茶释禅


中国最早用自然的声音来洗去心灵的尘埃

一、空茶

做歌剧《茶》,印象最深的是去南方的一个尼姑庵里,尼姑师父就请喝茶,把石斛和石杯都放好了,我们三个人坐在那儿准备喝茶,结果尼姑师父半天也没有来,后来她来,坐下来说:“请啊,请啊,喝吧!”然后她自己慢慢就拿起石杯喝起来。

我们不知该怎么喝,问道:“师傅,茶碗里边没有东西,没有茶,怎么喝呢?”

她再说一句:“请喝。”说着又喝了一口空茶。

我们继续问道:“师傅,杯子里是空的,怎么喝呀?”

她说:“小兄弟,如果你心里边有物,杯子里边就有茶。杯子里面有茶,如果你没有心,也什么都没有。”

爱情是这样的,同事般的情谊也是这样的,朋友般的情谊都是这样的。所以,禅宗的这种感觉,当时跟尼姑师傅一块儿喝这个空茶的时候,一下子觉得家庭、同事、恋友,其实我们之间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就像一杯空茶一样。

二、桥

京都这个城市是在七世纪造的,完全模仿西安。现在我们看不到西安七世纪的遗迹了,但是在京都这个城市,作为中国人,我闻到了七世纪中国的芳香。所以,我一定要在这里感受京都的茶道,因为京都的茶道就是从西安学来的。

而我们的故事就是从唐代的时候,日本的王子来到中国的首都——西安学茶道,结果发现无可比拟的美丽的中国的公主,一见钟情,就从那一瞬间开始了。

他们两个人的爱是如何形成的?中间就有一座桥,这座桥就是茶。

三、洗心

到了京都,我们怎么学茶道呢?先是来到一个茶屋,这个草庵没有窗,也没有洞,只有一个茶门,每个人都得爬进去。

进这个茶屋之前,所有的人都要去听一下水的声音,就是把水泼在手上洗洗手,手就掉在石头上面,水顺着石头就一直流下去,流到地底下,就有不同大小的缸接住你流下去的石头,水通过石头流下去至少需要五到十秒钟左右,流下去发出丁丁咚咚水琴的声音。主人就是要你在开始喝茶的时候,先把你的心洗一次。

心用什么东西洗呢?就是用水声,用有机音乐,也就是中国最早的所谓用自然的声音里洗去心灵的尘埃。很有意思。

一杯茶的婚姻


与他恋爱的时候,就知道他喜欢喝茶,以至于每一次他来我家的时间,便会泡上一杯他喜欢的茶。其实,最早我并不知道他爱茶,倒是母亲提醒我,她说:“我发觉他喜欢喝茶,那日他来,我无意间泡了一杯茶给他,未承想,他竟喝得一点不剩,以后啊,他再来,你就把家里的绿茶泡给他喝。”

母亲是越看他看喜欢,那时的我,对他也算是一见钟情。只是,他对我似乎不算太上心,见了几次面后,便总是推脱说忙。一个忙字,似乎代表了他对我的心,倒是母亲有些不甘心,母亲说:“咱虽说不是大家闺秀,但也算是小家碧玉吧,你把他叫来,我倒要问问他,对你哪还不满意?”

他来后,我便按母亲所说的,给他泡上了一杯绿茶,由于当时见他嘴角边起泡,便在茶中加了几枚菊花。当茶端上时,他看了我一眼,尔后笑着说:“你怎么知道我喜欢这样喝?这绿茶配菊花,可是我的最爱。”

也就在那天,与他外出的时候,他对我说,其实,并不是对我不满意,只是碍于家人。原来他的家人希望他找一个工作稳定一点的女孩,而我,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是长相稍微出众一点,实在不是他家人所要找的理想女孩。

我对他说,既然无缘,从此便不再联系吧。他说:“我想好了,只要我喜欢,家人的意见,我可以不听。”就这样,与他恋爱了三年,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在一次聊天中他对我说:“知道吗?那天去你家,其实我是想和你说清楚不再交往的,可是你的那杯茶,打动了我。”

一杯茶?他点了点头说:“是的,就是那杯菊花绿茶,也就在那个时候,我认定你是一个细心的女孩,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懂得照顾人的妻子,所以,我打消了那个念头,决定和你在一起。”

一杯茶!原来我的婚姻居然源于一杯茶,想来还真是可笑。然而,可笑又怎样呢?毕竟,我拥有了最幸福的婚姻,他待我,如我待他一般好。如今,每天我都会为他泡上一杯他喜欢的茶,对他的爱,似乎也融入这茶中,有时想想,两人间的缘分还真是奇怪,恰好在那个时候,恰好是那杯菊花绿茶,恰好让两人都动了心,从而让我们得以牵手走过人生的岁月。

缘分是一杯茶


良宽禅师住在山脚下的茅棚里。一晚,小偷来到他的茅棚,结果却发现没有一样可偷的东西。禅师发现小偷后平静地对他说:“你也许是长途跋涉而来,不该空手而归,先喝杯茶,再把我身上的衣服当礼物送给你吧。”说完他脱下衣服,交给小偷。看着小偷的背影在明亮的月光下走过,禅师心中不由地感慨:“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第二天,禅师从禅定中睁开双眼,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良宽禅师和小偷不期而遇是一种人缘,喝一杯茶是一种茶缘,赠一件衣服是一种善缘,送一轮明月则是结缘中的大爱。

有人说:“人生是流动的风景,情感是变化的色彩。”我们总会遇见那么一些朋友,在没有见到他们之前,我们不知道他们在世界哪个角落,然而他们的确是一个客观存在,通过一杯茶的召唤,可能就来了。通常说法是前世有缘,后世等着我们去相识相知相交。

结缘,无论是结人缘,结茶缘,还是结佛缘,结法缘,都体现在一个“善”字上。佛心善良,发自内心的善行会使我们变得高尚,一个高尚的人可能很贫穷,但他的精神永远是富有的,因为爱心让他的生命变得充盈。

结缘,是付出的一种表现,不图回报,我们宁愿相信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在注视着人间的一切,也宁愿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能够调节付出与得到的平衡,只要我们从结缘的角度付出善意,做出善行,哪怕是小小的,没有别人知道,佛祖也总会赐给我们一份惊喜。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很重要,有好人缘就会有好心情,有的朋友对你一生无显重要,但只要有一件事能使你深感钦佩和铭记在心,这就够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三个女人一杯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