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今天刚好与一位顾客聊到这个话题,就借着这篇文章继续说说。

大家在选购紫陶产品时,挑好坏,大多只是检查表面、内部以及一些细节上是否有明显的瑕疵,比如裂纹、划痕、微气泡眼、平整度、密封性、是否变形等等。

这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肉眼仔细观察,就容易发现,它们都是很明显的瑕疵,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完成这些方面的检查。

当然,这些方面也是必须检查的,如果连这些明显的瑕疵都做不到有效控制,那么一件东西就连最基本的合格都算不上。

但是仅仅检查这些明显的地方还不足以帮助您挑选出一件好的紫陶,有一些并不显眼的、隐蔽性比较好的“瑕疵”,按照常规的检查方式,难以发现。

另一种原因是很多顾客其实做不到深度了解紫陶的工艺,所以即使那些不显眼的地方出现问题了,顾客也看到了差异,但是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也无法判断出那是不正常的情况。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建水紫陶的成品存在很多颜色:红色、紫色、猪肝色、复烧橘红色、黑色、古铜色、白色,等等等等。因为泥料、烧制、打磨等方面的不同,客观存在各式各样的颜色。

但其实,每一种颜色也存在纯正与否的区别。就拿黑色来说,纯正的黑色有一个最佳的烧结温度范围,这个范围很小。烧气窑也很考验烧窑人的经验和技术,有的人技术和经验都不到位,想烧得纯正,但是又怕温度高了,出现气泡,变成“明显的”瑕疵货;于是索性刻意控制一下温度,就算温度低了一点点,烧结度没那么完全,颜色没那么纯正,充其量是“隐蔽的”瑕疵货,内行尚且很多人看不出来,何况那些挑东西只看颜值的人呢?

再一个例子是塑型方式。建水紫陶主要以手工拉坯塑型为主,但是也长期存在着一种机器压坯的工艺。以前机器压坯不成熟,与手拉坯还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是现在机压坯工艺越来越发达,与手工拉坯的区别越来越小。

长时间接触紫陶的人,当然还可以从一些细节上、手感上辨别出来,或者通过对比多个产品去识别。但是很多顾客往往一次只买一件东西,买几件的也很可能是各不相同的,想对比都没法操作。

以上只是两个常见的例子,还有其他很多方面,隐蔽性也很强。说这个情况是希望大家在选购产品时,除了检查那些明显的瑕疵,对于一些不那么明显的,但是自己又怀疑的地方,要及时提出来,如果确实是瑕疵,就放弃选购,如果不是瑕疵,那至少解除了自己的疑惑。

精选阅读

一件可以煮水的艺术品


日本老铁壶历经百年历史的累积,演变出来的铁壶,形制种类大小不同,细腻的工艺,工匠的巧手,使铁壶千变万化,成为迷人的用具,用茶时可见铁壶冲入开水时的样子,相对的客人可以看到铁壶镶嵌的一面,不论是素器,高浮雕或金银镶嵌,亦可显现主人品味,所收藏铁壶与他人不同之处,也可展现其地位,眼光之独到!

现今的日本老铁壶在中国正引起一阵强烈的旋风。近年来中国普洱茶的兴起,间接带动周边茶具的活络。由于铁壶产生的二价铁有肋于人体健康,加上典雅的外型带动泡茶的气份,使得老铁壶在这波茶具风潮成为最闪亮的明星。用老铁壶来喝茶,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传闻,已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中开始流传。中国商人相继至日本收购老铁壶,希望于产地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然而日本人对于品质一向追求完美,即便供不应求,产量仍有严格控管,早期的老铁壶又有许多流于海外,及二战时期几乎将所有铁器全部造成武器(枪炮),故造成日本当地对于老铁壶出现了严重缺货的现像。

如同过去中国的汉字影响日本的传统文化,现今的老铁壶则开始反流行回中国,在短短一年间,价格从几千日元扶摇而上,且持续不断攀升。在全球发生金融海啸之前,还有精品单价涨到200多万日圆的传闻。

铁壶是一件可以使用的煮水器具,也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值得我们去收藏。

建水紫陶是这样一种陶!


因泥土之灵,所以有紫陶。

泥土是有灵性的,因此女娲用它造出了人类。即便那只是个传说,而且传说已经很远,但泥土的灵性,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而且似乎永远无穷无尽。人类在大地上生存上百万年以后,在与泥土的无限亲近中,终于渐渐读懂并参透了泥土的部分灵性,并借此造出了陶。陶的出现,已有万年之久。

人类最早创造而又能延续至今的物品,陶最老,而且是。然而,陶是那种极为悠久又极为普通的器具,普通到一旦成型,就几乎不值得再花费制造者更多的心思。所以陶之一物,能摆脱器物的宿命者少见,能修炼得道、自成大器者更加少见。

陶度过了漫长的年月,在种种因缘凑巧之下,终于衍生出了紫陶。

一、紫陶是很年轻的陶

中国是陶器大国,四大名陶都是陶器中出尘脱凡的精品。其中,出现最晚的是紫陶,成器最快的也是紫陶。以三四百年的修炼,在享天地之厚爱的同时,能汲取并彰显诸多教化之得、艺术之工的,正是紫陶。

紫陶虽为陶器,已经打破了很多普通陶器所受的局限,以泥土的古朴醇厚,承载起了诗画的飘逸洒脱,造型丰富、装饰精细,将普通的陶点化得出神入化,美妙绝伦,成为独步天下的陶之大器。

紫陶之所以成器,因为它能够承载并表现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诸多艺术,其必须经历镂刻、镶填、打磨等加工手段,内涵之繁,工序之多,远甚于其他陶。可以说天下陶器的制作之精,到紫陶为止。

是故,唯有产自滇南群山之中、建水那一块小小坝子中的紫陶,兼具粘土之纯、金石之坚、色彩之丽、打磨之精、造型之繁、雕刻之细、书画之美,人文之盛。

二、紫陶是那种极难的陶

紫陶的困难,在于它成器的路上必须要过水、火、石三关。

与一般仅仅需要加水沉淀的陶土不同,紫陶所用粘土必须“洗澡”和“发酵”。首先要将本地特有的五色粘土,加水制成浆状,细纱过滤,过滤后只取最上最细的漂浆,反复五六次后,得到的泥浆几乎不含任何砂石,已是腻如膏脂。首先要将这样的泥浆静置于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取出后泥料还必须像揉面一样,不断搓揉,揉去空气,才能用以制作紫陶。经过水的洗礼,在泥料的一洗一揉之间,紫陶已经悄悄保留下了与众陶不同的优良品质。

火是陶的必经之路,紫陶在烈焰中的历炼尤其凶险。在超过上千度高温的炙烤中,紫陶要么不折不扣地全身而出,要么开裂以杀身成仁。烧制后的紫陶器物,绝对没有形变而器全的情形。究其原因,紫陶只用颗粒极为细微的粘土做胚,在烧制过程中丧失水分很多,收缩很大,所以过火不易,器形大者更是难全。传统烧窑方法成品率约不足六成,即便是以今日的技术烧制紫陶,成品率也只到九成左右。很多紫陶在泥坯阶段造型、书画皆尽善尽美,却在烧窑过程炸裂成为废品。经过火的考验,紫陶有了自己的铮铮铁骨。

诗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紫陶虽不是玉器,却偏要去承受不计其繁的打磨,而后成为文采斐然的陶中君子。经历多种砂纸的打磨后,最后一道竟然是用鹅卵石抛光。紫陶成品通体无釉却平滑如镜,清可鉴人,显示出与其他陶器迥然不同的如玉如冰的明亮。更有不完全打磨的、亚光的紫陶。它等待的是有心人的赏识与亲近,在经肌肤长期的摩挲之后,这样的紫陶能产生特殊的、细致的质感上和光泽上的变化,品质更加温润细腻,也更加令人不能释手。

三、紫陶是纯净的陶

紫陶近乎苛刻地选择了自己出身,只用建水特有的红、黄、紫、青、白五种颜色粘土,拒绝任何砂质。这些粘土细度远远高于三百目,质地比女人用的化妆粉还要细,且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因为过于纯净细腻,所以紫陶所用泥料的质地偏弱偏软,不能像其他陶器那样灌浆注模,拉坯的难度也高,更难以制作大型器件。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纯净,成就了紫陶可书可画、可雕可刻、可填可磨的特殊之处。紫陶成品,细度高,硬度大,观之有字画之趣,抚之有铜铁之质,叩之有金石之声。紫陶之美,总体在于以陶为质,以书画为文,从它身上,一眼就可同时感受到造型的直观美和书画的意境美。

能像玉器一般精雕细琢,能如纸品一般挥毫云烟,能似镜面一般光亮可鉴,能有金属一般回音清脆,全得力于紫陶的从粘土之始就坚持的纯净,坚持虽然难,一旦得来金不换。

四、紫陶是很巧的陶

陶成之于土,也受制于土。瓷出现之后,陶就被降级定格了。很多地方的陶,至今未能完成由器到艺的质的飞跃,原因不仅是土质不够好,而且从没有遇到过适合的机遇。

建水一地汉代就有了成熟的制陶业,发展至宋代,烧制出青瓷。元明两代,建水的青花瓷器尤为繁盛。

不知何故,建水人在几百年前忽然弃瓷就陶,离开新欢,重归旧爱。现在想来,其中的缘故或是因为瓷器虽然精美,但受到釉料限制太多、发展有限,或许是因受到景德镇等地瓷器的激烈竞争、前景不明。更大的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

紫陶之成,始于建水的瓷器之困,这种历史性的转折,既是磨难,也是厚爱,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经过数百年的摸爬滚打,经过不断的尝试求索,紫陶以天造地就的五色粘土为浑实底气,凭借着种种磨难中锤炼造就的博大胸怀和巨大力量,厚积薄发,终于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般,获得强大的新生,不仅战胜了挑战,且入辉煌之境。

建水人放弃精美的瓷器,重新选择紫陶,虽然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但仍然不失为明智之举,正应了“人无我有”的那句老话。凭借历史的厚爱和大地的恩赐,紫陶竟然奇巧地取本地瓷器而代之,终于获得了令其难以比肩的巨大、独特的成就。

五、紫陶是有德的陶

陶应该保存着那种来自泥土的灵性。不过有的陶是用矿、或者用石,更多的陶又杂有大量砂质,所以其德性大打折扣。与它们不同,紫陶直接从大地上取得的粘土,质地纯净无暇,其成品经上千度烈火炙烤,但淳厚不损,仍然秉承了泥土滋养万物的德性。

同为可器之材,紫陶有异金、玉、瓷而另胜之。黄金虽贵,没有摆脱金属的冷冰与无情。玉石虽温,但太过娇贵而难以实用;瓷器虽美,但被釉封闭的太死而过于沉寂。紫陶则不然,不仅活泼可亲,而且能滋养生命。用紫陶炊具盛藏食物,隔夜不馊;用紫陶茶壶泡茶,久不变味;用紫陶花瓶插花,时长不衰。云南名菜“汽锅鸡”,味道鲜美,冠绝天下。它的烹饪取材并无多大奇特之处,关键在于凭借了紫陶所制汽锅的特殊能力,绝对是独靠紫陶之德而成其美味。

六、紫陶是好养的陶

可以养的陶不多。粗糙的陶只能作为瓦货,精细的陶又往往过于昂贵而叫人望而叹止。紫陶虽然精美,好在不贵,正适合养玩。因为擅长精雕细琢,紫陶所成的茶具既温润别致,又古朴清雅,入手把玩让人倍感亲切,品读书画更觉韵味深长。经过人体肌肤的亲近与摩挲之后,紫陶能如生命苏醒一般,自在成长,收获属于自己独有的包浆。其滑熟可爱,幽光沉静的喜悦,竟不输玉石。

紫陶好养,不仅单单在于把玩。若往大处走,紫陶可酝酿出犹如青铜一般浑厚、斑斓的大器之美,高古淡雅,能入雅士高人之眼;如往粗简处走,可以烧制出无字无画、不加打磨的壶杯碗碟,简单之中又暗暗隐含不落一字的禅意,最能与寻常百姓相亲相近。紫陶好养,藏于馆室而不觉其俗,放于灶台而不觉其傲。养陶如此,不亦乐乎?

七、紫陶是能悟的陶

建水地方虽然不大,也不算是沃野,山不甚高,水不甚美,人文也非极盛。但一方山水有一方山水的精华,造物主必定有青睐之物。此物岂非紫陶乎?

究其来由,紫陶所用五色粘土本已少见,颗粒细小,偏又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大自然不知花了怎样的功夫,用了怎样的能事,竟然把比磐石还要坚硬的顽铁,琢磨成了微米级的颗粒,还赐予了其丰富的色彩。

看其出身。那些在草木之下静静沉睡的粘土,经历了几世几劫,终于等到有缘人发现了它们特殊的秉性,并在熊熊烈火将其烧制成了美轮美奂的紫陶。五色粘土的埋藏固然极其罕见,制陶人的磨难自然也是非同一般

观其成器,其粘土纯净依然不变,在朴实浑厚的底气中绽放出明艳瑰丽的光芒。成品的紫陶既满足生活之需要,又能阐发人文之情怀,可谓出入两便、雅俗两宜。

虽为紫陶粘土所造,其品性与上苍所造人类有几分相似之处,以《西游记》来比喻,有唐僧的纯真,又有悟空的精灵,有八戒的粗俗,又有沙僧的朴实。紫陶成器,需经历水的洗礼、火的冶炼,石的琢磨,与人的成长的经历与磨难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紫陶不言,大有故事。有心人观之,也许定然会有所感悟吧!

《雅贤舍》位于美丽七星湖畔,名字取义于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傍湖光山色之美,众高雅贤能之士共处品茶赏陶之舍。

雅,五行属木,从隹牙声,良禽择木,吉雅之兆。有正确、高尚、美好之意。如雅致洁净、雅致素净、雅正、雅道;

贤,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贤明。贤德。贤能。贤良。贤惠。贤淑。贤哲。贤人。圣贤。礼贤下士

舍,房屋,也有舒气之意。《史记·律书》:“舍者,舒气也。”

淋壶,到底能否判断紫陶壶的好坏?


泡茶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第二阶段是操作,第三阶段是结束。

淋壶是泡茶第一阶段中“温具“的一部分,就是指在冲好茶、盖上壶盖后,须用沸水淋壶身,至茶盘积水涨到壶的中部即停。

谓之“内外夹攻”,以泡出茶的精美真味。

而淋壶作用在于保温,淋壶同时也是养壶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因为紫陶壶就如人的肌肤一般也需要经常进行补水。

补水的目的是让茶水渗入到陶坯之中,长久下来,壶会因此变得玉润有光泽。而补水的方式不仅可以通过日常使用泡茶,还可以在泡茶的过程中进行淋壶来完成。

淋壶好处这么多,很多茶友就显得乐此不疲,但淋壶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大众:淋水速干能不能用来判断茶的好坏?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解释为什么有些壶淋水速干,而有些壶干的速度会慢一些。

淋水让壶迅速干燥使用的水其实是热水,无论什么壶,冷水是不会有速干效果的。之所以热水淋上壶身后,壶身迅速变干,主要原因是因为壶身因淋上热水温度相应升高,壶表面的水迅速蒸发而变干。

事实上,水淋到壶上的干燥速度与壶的好坏并没有直接关系。那么,影响壶的干燥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01.泥料目数

制作建水紫陶壶的泥料为细泥,泥料目数越高代表泥料越细,泥料越细腻,壶的胎土就比较致密,水干得就快,反之则慢。

02.壶的形状

比如西施壶、龙蛋壶、龙旦、秦权等圆润的器型水一淋就流下,这类壶基本上不容易积水。而像仿古、石瓢、虚扁这类壶身很平缓,壶盖有积水的机会,壶身流水也缓慢些,相对也就干得慢。

03.壶身导热性

导热性好,温度升高快,反之则慢。这与泥料中的铁元素含量有关,有些泥料铁元素含量高,导热性就好,但是铁元素的含量并不能判断泥料的好坏,自然也不能判断一把壶的好坏。

04.壶的烧制温度

烧制温度越高,壶表面的玻璃化就高,水挂不住自然干得快;反之则慢一些。

05.打磨工艺

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工艺,打磨的越细腻,壶身密度高,水不易渗入,就干得快些;做工粗糙,敷衍了事的壶就慢些。

06.淋壶水温的高低

水的温度、壶表面积都影响水份的蒸发。同一把壶,水温越高,蒸发越快,壶面干得越快;反之则慢。

07.其它因素

室温、壶的大小、风向、风速、淋水量……都会是影响水干快慢的因素。

但是,在其它因素(壶型、水温)等同条件下的建水紫陶泥料(200目以上)及壶面做工(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定能更胜一筹。

综上所述,一把壶的淋水速干的效果其实与很多变量有关,而这些变量并不能说明一把壶的好与坏。因此通过淋壶并不能直接判断壶的好坏。

但是淋壶有一定的必要性。温杯烫(淋)壶作为泡茶准备工作的第一步,它不仅仅是清洁茶具,更是对客人的礼仪。

泡茶前的温杯淋壶不仅与卫生问题有关,还会极大地影响着茶汤的口感。

泡茶前用温热的茶具冲泡茶叶,茶汤的温度得以持续的保持,特别是一些需要高温冲泡的茶类,如乌龙茶,白茶,黑茶等;此时保持高温有利于茶叶芳香物质的激发和茶汤内含物质的浸出。

特别是在冬天,温度比较低,假如不温杯烫壶,即使将开水倒入冰冷的茶具中,其水温将被降低,进而对一泡茶的香气与口感造成比较遗憾的影响,比如,茶香不高,口感温吞等。

很多人使用壶,却也不了解壶及茶知识。温杯烫壶,简简单的一个小步骤,就能大大提升你喝茶的品质,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我们更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才是认识壶的正确打开方式。

紫陶泥料那么细,透气性是不是就很差?


谈到紫陶的泥料,就一定会谈到高目数这个话题。很多陶友一听说紫陶泥料在200目以上,现在300目以上的都很常见时,就感到惊讶,并且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么细腻的泥料做出来的紫陶壶,透气性是不是很差?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解释一下紫陶泥料为什么这么细。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紫陶泥料本身的属性就是泥质土,含砂量少,经过镇浆制泥后,含砂量微乎其微;二是紫陶以刻填为工艺特色,要做好刻填这道工艺,客观上要求泥料尽量细腻,便于操作。所以,用手触摸炼制好的紫陶泥,以“细如膏脂”一词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那么如此高目数的紫陶泥,会不会影响所制作品的透气性呢?进一步追问,目数越高,泥料越细腻,紫陶壶的透气性就越差吗?

其实一把紫陶壶的透气性只与两个因素有关:泥料本身的属性和烧制过程。

先说烧制。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烧结,非常形象,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高温焙烧后结为一个整体。

烧结的定义是:粉状物料在高温作用下转变为致密体。以紫陶举例来解释就是:粉状泥料制成的紫陶,放入窑炉后,把温度加高到泥料中某些成分的熔点,这些成分熔化为液态,在粉状泥料微粒子的空隙中流动,使得整个紫陶坯体内部空隙总体积减少、粒子间距缩短、烧结体积收缩、密度增大,强度增加。

所以,在相同泥料成分的前提下,一把紫陶壶能够致密到什么程度,只与烧制氛围有关,包括烧制温度,有无明焰,空气是否充足等等。

上面我们说到泥料时,总是要强调是“泥料成分”,是因为高温烧结的本质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这已经涉及到微粒子的范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质的成分。具体说是分子、原子、光子、电子、质子、中子而这些微粒子,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同样一块紫陶泥,要炼制得更细腻,不过是使用目数更高的筛子而已。高目数的筛子会改变泥料的成分吗?还没有那个本事!

制好待烧的一把紫陶壶坯,我们肉眼看上去,它已经非常细密了,似乎密不透风;它的原料,我们用手触摸时,细如膏脂,似乎也是密不透风的。但是只要将它置于精密的仪器下,比如高倍显微镜,就可以看到再细腻的泥料,其实也是一个一个的微粒子;肉眼看上去再密不透风的坯体,其粒子与粒子之间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空隙。

将它放大到肉眼可以看到的程度,我们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紫陶泥料微粒子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随机堆起来的一个乱石堆,石块与石块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空隙。加温、粒子熔化、液态流动、最终致密,就像从乱石堆顶部倒入细沙,细沙在石块之间的空隙流动、致密。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实则内部早已暗流汹涌。

就像紫陶壶坯在入窑前与出窑后,除了颜色上有些变化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但是体积的明显变化告诉我们,在窑炉里的那段时间,坯体泥料的各种微粒子之间已经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

归结为一句话:影响紫陶壶透气性的因素是烧结时泥料微粒子间致密性的程度。这与烧制的氛围以及泥料的成分有关,影响泥料成分的因素,则在配制环节,与它的粗细,可以说毫无关系。

练制紫陶泥料时滤泥所用的高目数筛子

我们眼中看到的、手中感受到的、再细腻的泥料,相对于高倍显微镜下的微粒子,都是庞然大物。因此,不要想当然地判断,泥料越细腻,紫陶透气性就越差。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一件紫陶的好坏,不止有无明显瑕疵那么简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