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标准,陈腐老紫泥制成的紫砂茶壶养成的时间就很短,而段泥相对来说就难养些,但一旦养成色泽是非常好看。有的泥料,出窑时很不起眼,几泡之后立马就有变化了,整个色泽都会很明显。

红泥快意壶

养壶要养多久才能看出效果

一般紫砂壶每天一泡,一个月左右壶的表面都会出现细微的变化,那是一种更润的感觉;养到一年时间,壶身的光泽会暗下去,是那种暗而有神的光,与新壶已经有明显区别了;

养到三年五载,茶壶则出落的越发沉稳,内外色调一致;时间再长我就不知道啦,或许整个茶壶会透露一种不一样的精神吧,当紫砂壶养到一定时日,便会呈现出一种包浆的状态。

包浆文化的形成与表现

一什么是包浆?

一个物品被生产加工出来,时间长了就会“显旧”,就算物品没有任何损坏,你依然能感觉到它的老旧,因为时间长久了材质表面就会发生些许变化。

原本万物皆会如此,但人们专门为一些艺术品、工艺品、赋予文化含义的自然产物等等所发生的这种变化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包浆”,从而又去推崇、追求这种质感,最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紫泥仿古壶

二紫砂壶的“包浆”变化的呈现

1紫砂表面的物理变化:外界对紫砂表面的研磨、抛光、冲刷

2紫砂表面的化学变化:外界物质和紫砂表层相互作用,紫砂表面所发生的氧化、腐蚀等等化学反应

3外界物质的残留及其物理、化学变化:诸多无机物、有机物的细小颗粒残留在紫砂表面,自身又同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想来想去也就这么三类,交叉进行,相辅相成,时间久了,最后紫砂的表面的质感就获得改变,产生了所谓“包浆”。

除了自然使用,使用人为方式也可以加速某些方面的变化,但影响方式必会与自然使用的影响存在差异,所以最后可以获得某种“包浆”(或者说质感上的变化),但和自然使用产生的包浆存在观感、触感上的区别。

紫泥仿古壶包浆之后的对比

三人们为什么追求包浆?

其一是市场和文化领域对艺术品的认定原则从来都是“老的比新的好”,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判断,认定有包浆的就比崭新的好;

其二是“时间不易得”,所以带有时间含义的包浆尤显珍贵;

其三是人的自然感受,经过长年使用的东西,给人的心理感受更为舒适,人们会本能的感到老的物品与人发生的关联更多,从而更具亲切感。

高梅桩

四怎样看待包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包浆问题,也是如此。仔细想想,为什么追求包浆?结果恐怕是——“大家都追求这个”吧。

这是人们集体构建出来的一个审美趋向,其实和“美”的关系并不大。当人们都追求包浆的时候,一系列的病态行为就产生了,简而言之,就是想出了无数种折腾茶壶的办法,使紫砂壶偏离了存在的本意。

矮梅桩(字环刻于壶身)

无论如何,一根筋式的摩擦、冲刷、泡煮紫砂壶都得算是件粗鄙之事吧,何况这种粗鄙的操作又将增加损坏壶的几率。

“包浆”的价值是时间和自然使用所赋予的,这个原则不可能被打破,对待包浆,要坚守自然而然,要抱平常心。

梅花周盘壶

紫砂茶壶的乐趣在过程,结果只是一种呈现。慢慢养,耐心养,用一辈子来养,体会一把紫砂茶壶不同时期不同的味道。

扩展阅读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


紫砂壶能泡绿茶么?普洱茶用紫泥壶泡合适么?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这里所指的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清扬,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清扬的,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鸟龙、红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低沉,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低沉的,如铁观音、水仙、佛手、普洱(后发酵茶类),那就用密度较低的壶来泡,如陶壶。这与我们烹饪所使用的锅具原理相当,炒青菜,我们希望炒出来的青菜又脆又绿,所以我们用铁锅猛火快炒。如果煮鱼头,我们喜欢用砂锅或炖锅,文火慢煮。如果我们用铁锅煮鱼头,当然还是可以吃,但是鱼汤一定没那么稠、那么滑;如果用砂锅炒青菜呢?那一定很糟糕。

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我们经常以敲出的声音与吸水性来表达,敲出的声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烧结程度高,否则烧结程度就低。这与壶具的保温程度又息息相关,我们习惯性希望茶壶保温效果要好,事实上是不一定的,因为如果保温效果是绝对需要,那一把壶就要做得厚厚的,质地烧得松松的,结果很难卖得出去,再说,泡茶是在适当的浓度就要把茶汤倒出来,那会在壶内保温?讲究的泡茶法甚至于还使用定时器,浸泡的时间控制在“以秒计”呢。

金属器里的银壶是蛮好的泡茶用具,密度、传热比瓷壶还好。“清茶”最重清扬的特性,而且香气的表现决定品质的优劣,用银壶冲泡最能表现这方面的风格。陶瓷器最近流行三分法,将高温烧结,但又不白,又不透光的一类称为“火石”,这类壶具所表现的泡茶效果就介乎在“瓷”与“陶”之间。

上不上釉与泡茶的关系

上釉就像在陶瓷器的土上穿了一件衣服,上釉的让人欣赏釉色之美,不上釉的让人欣赏泥土本身的美。宜兴紫砂陶艺是后者的代表,而且将泥土的美,泥土的情表现得最为深刻。

谈到茶与壶质的关系,壶内不上釉的,这层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得”、“失”间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有次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试课上,一位同学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鸟龙茶的未上釉陶壶冲泡当天的考试茶─白毫鸟龙,第一泡几乎喝不出是什么茶来。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色调与泡茶的关系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鸟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涷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鸟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怡,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涷顶等轻、中培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鸟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配涷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壶形与泡茶的关系

就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有如上节所谈的色调,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与白毫鸟龙。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白毫鸟龙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

好壶不养不出神


“养壶”的这个“养”宇,很具生活化,很有生命感。“藏壶”罢了,“用壶”也无妨,怎么还能“养壶”?壶不是花不是鱼不是鸟,怎么“养”,其实,“养壶”是一种典型文人化的生活。休闲方式多种多样,名具其妙,各得其乐,不一而足。养壶自有胜于养花养乌养鱼之处,因为养花养鸟养鱼固然乐趣无穷,但毕竟每天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侍弄,非有闲而不能及。况且生物难逃盛衰荣枯的自然法则,养主总有溅泪惊心之时。养壶便不同了,每日必饮茶,饮前饮后只需顺便浇烫措拭几下,稍微照顾一番;倘若忙,连举手之劳的这点事儿都可以往后错。但有一条,养壶虽然没有麻烦,却怕摔碰,一不小心失了手,必然前功尽弃。

壶确是有生命的。已故上海名画家唐云藏有8把”曼生壶”,成为“八壶精舍”主人,有一把他用了38年的“曼生壶”因他自己不慎而打破,他感到极为愧疚和不安,说:“我这是造了孽,流传于世几百年的茶壶,竟然葬送在我手里。”天津书画篆刻家华非素以玩壶闻名,其中两把他用了20多年的紫砂壶,壶盖被孙子摔坏了,他对这两把壶很有感情,多次对我透出惋惜之意,前不久终于出资请人将壶盖配上,看上去似老僧古庙,原装原套,了却了一桩心事。唐云之壶因碎而死,华非之壶因伤而病,你能说壶没有生命吗?

壶的生命在于人缘。这个缘恰恰是在长期用壶、养护中生成的。值钱的东西不等于是喜欢的东西,值钱的东西变成真心喜欢的东西,需要一个用的过程。壶是什么?壶是用来喝水的。一把值钱的壶,你舍不得用,视同商鼎周彝、汉璧唐镜,供在博古架上,那么它永远只是一把值钱的壶。它永远不会被磕碰,永远不破碎,无伤无残,无病无死,实际上等于永远没有生命。壶的生命在茶盘里,在茶海里,在于茶碗的交流里,在饮茶人手和口的抚爱里。唐云爱壶,爱如生命,但他把爱浇注在使用中。他说“我不想用古董来装饰,我要用,能使用的东西我就使用。”他收藏的8把“曼生壶“,就像普通的茶壶那样,轮流地使用。客人见他竞用如此珍贵的壶煮茗相待,感到手足无措。唐云莞尔笑日“此系身外之物,当常用之。只有常用才能变成身内之物,方能达到物我两忘,世人多不知此。”懂得珍惜这个缘,培养这个缘,保护这个缘,才懂得藏壶的真谛。

玩壶的人往往都有几十上百把壶,即便整日喝茶如牛饮,这些壶也不可能都用得上。因此近几年我所认识的玩壶的朋友形成了两派藏壶派与用壶派。藏壶派中,高的视壶为古董,低的拿壶当装饰家居的小摆设、小玩意儿:用壶派则主张,即使壶用不上,也要注重壶的实用功能,壶的艺术价值是以壶的实用价值为基础的。

紫砂壶成熟于明代,它的历史并不短,但紫砂壶的历史基本上是使用的历史,正式进入收藏领域是在“文革”以后。那些真正够得上文物的壶,当初都是使用起来十分顺手,在使用过程中保存完好的壶。历史上的制壶名家,包括大师,如果做出的壶中看不中用,不方便喝茶,那么他们。在这个行业里根本就混不下去,连饭都吃不上。如今制壶,如果不考虑实用,仅仅把心思放在如何把壶做成小船、小车、小人儿、小动物上,你做得再像,也只能算是雕塑。不是说有个蔫、有个把、有个嘴就叫壶,壶是有很多内涵的。反正我买壶的时候,即使压根儿就不打算用,也要端起来试试手感,或者注入水试试水感。静下来还得看壶体造型与附件配置的比例是否恰当,口盖关系是否紧密通转,平整妥帖,倒茶时有无落帽之忧,方壶和筋纹壶的盖是否从各个方面盖上去都能和颈肩吻合,壶的装饰内容与壶的形体是否和谐统一。上品是行神兼备、气质好、品位高的壶,只有这样的壶才能久玩不厌,愈养愈爱,越用越有通灵之感。我见了那些过分雕饰、外华内虚、百无一用的壶,就如同见了庸俗浅薄之人,自给我也不要。这也就是说,只有好壶值得养,值得养的是好壶。

在饮茶中养壶,是最为方便的。用紫砂壶沏茶,第一遍注入壶中的沸水用以洗茶,往往不喝,倒在公平杯里。然后将公平杯里的茶水浇在周身已经发热的紫砂壶上。浇在壶上的茶水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紫砂壶由此得到茶水的滋养。但是在很多地方,第一遍茶水因香味扑鼻,饮茶者是舍不得放弃的。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水就越多,壶胎吸收到一定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平日养壶一般选用绿茶,因绿茶性温,养出壶来包浆自然均净。有些人本爱喝绿茶,却因养壶而改喝红茶,认为红茶颜色较深,养壶见效较快。但我见他们用红茶养出来的壶往往花里胡哨,颜色不够沉静。所以泡茶叶以当年产新茶为佳。茶叶的等级不宜过低,越是紫砂壶精品越要上等茶叶。泡茶的水也要质好,最好用山泉水或矿泉水。

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壶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紫砂壶最忌油污,一旦沾油必须马上清洗,否则泥胎吸收油垢后会留下难以消除的痕迹。上海收藏家沈嘉禄[微博]对不珍惜爱护紫砂壶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深有体会,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前年春天的一个周末,在上海福佑路旧工艺品市场看到一个摊主正在出售一把旧壶,其中一把正是壶身如树皮,壶把如树根,壶盖如瓜蒂的仿供春壶,拿起细看,色泽深褐,如古今铁,包浆较亮,壶身用手指奈的螺纹随意而有天趣,轻叩之下,声晌悦耳,当即强按欣喜以八十元购得。画家把玩,复见壶盖内携有宝珍二字,查阅了有关资料,也不识制壶者为何许人。直到前不久九华山仁德法师携百岁宫佛茶来泸弘扬茶文化,由百年老店程裕新茶庄设素斋洗尘,我有幸叨忝末座,席间有机会请教江南壶王许四海先生,他当即说“这肯定是民国时期的名家李宝珍的作品。”甚感欣慰。不过那把壶的主人肯定不识也不爱惜此件宝贝,我把玩之余就用来泡茶想尝一尝老味道,却不料壶里有一股汽味冲鼻而来,一壶茶就坏掉了。我用清水洗涤多次甚至多次用热水泡煮也未见味道散去,看来已深深地渗透到紫泥里之中了,非常可惜,忍不住要骂那把壶的前主人简直是暴殄天物了。

养壶需注意的事项


“养壶”的这个“养”宇,很具生活化,很有生命感。“藏壶”罢了,“用壶”也无妨,怎么还能“养壶”?壶不是花不是鱼不是鸟,怎么“养”,其实,“养壶”是一种典型文人化的生活。休闲方式多种多样,名具其妙,各得其乐,不一而足。养壶自有胜于养花养乌养鱼之处,因为养花养鸟养鱼固然乐趣无穷,但毕竟每天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侍弄,非有闲而不能及。况且生物难逃盛衰荣枯的自然法则,养主总有溅泪惊心之时。养壶便不同了,每日必饮茶,饮前饮后只需顺便浇烫措拭几下,稍微照顾一番;倘若忙,连举手之劳的这点事儿都可以往后错。但有一条,养壶虽然没有麻烦,却怕摔碰,一不小心失了手,必然前功尽弃。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养壶的注意事项:

1、新壶买来后通常表面会有一层薄蜡,那是制壶人为美观而涂上的,所以在使用前一定在清洗干净才可以,不然,日后容易将壶养花。清洗方法,可用热水反复冲壶身或直接放热水中煮。

2、一把壶只能泡同一种茶不要混泡,会使壶的味道变杂。

3、第一次泡茶后将茶渣留在壶中12小时,为的是去除壶中的泥土味道,也称开壶。以后泡茶则及时清理,以免茶叶变味进入壶里,对身体有害,也会影响以后泡茶的口感。

4、及时清理壶会很好刷,不要洗里面,壶内只需用清水冲洗两遍即可,壶身可用软的布擦拭,然后将表面擦干,打开壶盖晾干即可。

5、养壶要特别注意壶盖,壶嘴,壶把,因为这些地方接触茶会少,容易和壶身颜色不一致,可常用热茶擦这几处。

另外养壶时最重要是保证壶的热度,只有在高温下紫砂泥的气孔才会打开,吸收茶香,低温下是无法养壶的,所以有的人把壶泡在茶里是非常不正确的养壶方法,只会适得其反。

如果你的壶是花货,可去买支养壶专用笔,避免将壶上细小部位碰坏,也可更方便养壶。

紫砂壶的泡养方法及养壶守则


紫砂壶已经成为茶客和品位人士品茶最常用的器皿,如何泡养才能使得紫砂壶容光焕发,养出较好的效果等问题成为部分壶友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养壶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不能为了养壶而养壶,要学会在泡茶品茗的同时滋养心爱的紫砂壶,重点是享受泡养的过程。

紫砂壶老玩家认为,养壶如养性,养壶之道,其实就是养人之道。养壶之法在两处,外养与内养。外养即勤泡茶,勤擦拭。由于泡茶时温度较高,壶壁上的气孔会略微扩张,此时可用茶巾擦拭紫砂壶表面,使得茶水中的微生物吸附于紫砂壶壁的气孔之中。久而久之,紫砂壶表面就逐渐温润了。

那么内养又为何?内养的关键是:一仆不侍二主,一壶不泡二茶。由于紫砂壶的特殊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只泡一款茶的紫砂壶泡出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长久使用,壶内壁积聚茶垢,即便沸水注入空壶,也会茶香四溢。

泡养方法

1、先将开水将壶身的里外淋烫一下,这样既可以起到净壶和去霉的效果,也可以起到暖壶醒味的功效。

2、如果使用茶叶,首先要注意将壶身略微的垫高点,让圈足超过水面一定高度,防止壶身留下了水线或色泽分布不够均匀。

3、将第一次泡好的温润泡茶汤盛放在茶器中备用,等冲第二泡茶的时侯再使用此茶汤浇淋壶身以及外表,这样反复的施行直至全过程的结束。

4、由于紫砂壶自身就具较高的透气性,遇热时,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气孔相对来说会慢慢扩张变大。这时可以采用养壶巾去擦拭壶身,让茶油慢慢的渗入到茶壶里面的细孔当中,时间长了便可以累积出光泽来。

5、每次泡完茶将它冲至无味以后,应当仔细的将茶渣去除干净,然后再用热水将壶内壶外再涮洗一次,将茶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且将壶盖拿下来,以便于茶壶的风干。否则,由于紫砂壶的口盖密合度比较严密,放任它密封阴干,是很不卫生的。

有些壶友趁着壶身高热的时侯,用沾有茶汤的棉布巾在茶壶上下擦拭,由于这时器表温度比较高,湿巾里面所包含的茶汤一擦就会挥发掉,留下可以使壶身滋润的茶油,如此便能够提高养壶的成效。

也有的人先冲出一泡比较浓的茶汤用来作为墨汁,紧接着用软性毛笔或养壶毛刷沾此茶汤,反复均匀涂抹于壶身,用来提高茶壶接触到茶汤的时间以及频率。

养壶守则

里外兼修不冲第二茶

养壶养的不仅仅只是外表,壶的内部也应该一并去调养,这样才能够收到内外兼修的效果。养壶的诀窍最重要的就是:一把壶只能够泡一种茶。因为紫砂壶的结构具有特殊的双气孔,它善于吸收茶汤,所以一把经常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加茶叶,单用开水去冲也能够冲出淡淡茶汤来。

因此,一把不冲第二种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够保持原来的味道不变,否则如今的乌龙茶,明天的普洱茶,后天的花茶,那么必然茶味混杂,毫无独特性可言了。

通常开始养壶以后,首先要避免再用洗洁精之类的化学物品去清洗,以免清洁剂的异味吸附或刷去了壶的光泽。不妨以养壶巾擦干净,或者用软毛笔沾着茶汤清洗干净。

另外,紫砂壶的造型多种多样,有些比如花货、筋纹器等这些茶壶比较容易产生茶渍死角,可以用软毛牙刷勤加清理。另外,壶的底部不太容易接触到茶汤,壶把经常含有手上的油脂,容易排斥茶汤;还有壶嘴下沿应当刻意去擦拭,像以上的这些细节部分,都依靠壶主用心的去照顾。

养茶壶卫生第一位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的人为了在壶里面形成“茶山”,让它看来更加具有古意,便将茶叶留存在茶壶当中,放任它自然风干,但由于许多地区高温多湿,霉菌极其容易滋生在茶壶里面,若就卫生的观点来判断,这种方法实在不可取的。

更有一些人泡完茶以后,故意将最后一泡茶汤存放在壶里面,直到下回使用前倒掉,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内浸外养的功效。其实不知,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是既擅长于吸附茶汤,自然也容易吸收到霉菌。以这种方法养出来的壶,只怕以后冲茶时,也会带有异味,甚至有碍与健康,实是得不偿失的行为。(伍策梦枕橹声)

品茶,品的是韵;养壶,养的是心


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在炎热的天气中,不论是吹着风扇,还是躺在空调房里,只要心静不下来,依然会有种莫名的烦躁感。于是聪明的中国人就泡上一壶茶,让紫砂壶留住淡淡的茶香,在茶香中渐渐去浮心静。

壶型设计

桑扁壶,柱钮拿捏方便,器形优美雅致,颇得古代文人之精神韵味,中和圆润的姿态和低调的气质,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暗合,符合审美特点,平盖压口,极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直流嘴如珠炮喷薄而出,力度十足,出、断水极其利索。圈形壶柄略呈方形,与嘴头的阳刚之气相呼应,大气得体。

以桑扁壶的端庄朴拙配上紫砂泥的晶莹透明自是别具一格,端庄中自有一种超脱的气质,质朴中不失一股风流雅韵,极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关于紫泥

紫泥,为较常见之典型紫砂泥;良者寡,而劣者多,呈紫棕色,玩家惯呼“黑紫泥”,为最广泛市场接受的泥料之一,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评价好!

紫泥原矿石

窑温:约1180度C。

收缩比:约11%。

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紫泥系。

紫泥桑扁壶

泥性: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可塑大型塑像,成型较易,作家最喜爱使用之泥料。

难度:易生氧化铁融点、跳砂、及花泥。

特点:泥色成熟稳重、端庄肃穆,作品大小皆宜,呈棕紫色调,能安定心灵,亲和力甚佳。

冲茗特性:使透气性佳,亲茶性颇符中庸之道,易掌控冲泡时间,养成后更显高贵迷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也!

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等。

在这秋虎天,不如为用桑扁壶为自己泡壶好茶,让心情做个总结。许多烦恼或许会像茶叶般沉淀,而独留自己在未来的时光中享受至味。

紫砂壶:“养壶”也是养气质


紫砂壶

紫砂之韵

如果“养壶”方式得当,就能养出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

在李青云(化名)的记忆里,已过世的父亲的书桌上曾经有个看似普通但是孩子们却不能去触碰的东西——一把小小的紫砂壶。

“常见他在书房里把玩这只紫砂壶,一只手托着,另一只手细细摩挲,那眼神,仿若细心呵护一个娇弱的情人。”如今在上海经营一家紫砂壶店的李青云对《国际金融报》回忆道。而他与紫砂壶的不解之缘也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在爱茶之人的眼里,紫砂壶作为皿中儒者,集古代诗书画印之粹,既有宋词大家闺秀的委婉清丽,也有元曲小家碧玉的兰心蕙质。

“古朴淳厚,不媚不俗。”只有真正触碰紫砂壶文化,你才会发现,研究赏玩紫砂壶,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紫砂之源

自明朝起,紫砂壶渐流行于世,明代有名的金沙寺僧与供春也成为人们记忆中较早开始制壶的人。

那么在明朝以前呢?为文人们所喜欢的紫砂壶的起源又有怎样的传奇?

其实,当代对紫砂壶的起源一直有所争论,有人直接引用明朝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书中记载,金沙寺僧是紫砂壶的创始人。而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现,证实了宜兴紫砂宋代已有。但经研究分析,羊角山出现的壶身与宋代点茶所用的器具大相径庭,紫砂壶并不适合点茶之用。不过,又有人以宋人的诗词为证,指出宋代便已有了紫砂壶。

首先,被人提起的是北宋欧阳修的一首诗,名为《和梅公仪常茶》。在古代,“常”与“尝”是通假词,所以这首诗明写的就是品茶,那么品茶的器具又是什么呢?

细读此诗,只见诗中写到,“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正如诗中描述的,“瓯”在这里就是喝茶的容器。那么紫瓯,是不是我们认为的紫砂做的容器?

与此同时,与欧阳修同朝为官,并作为其诗友的梅尧臣也有一首与紫砂壶相关的诗《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

题目中的蔡君谟便是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蔡襄,曾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在这里,他赠茶给梅尧臣,梅便写了这么一首诗来感谢蔡襄的赠茶之举。“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明确说了用紫泥做的容器泡了蔡襄寄的茶。

有人质疑,这诗中提到的紫泥真的就是紫砂泥吗?单从字面上理解,似乎也无法说明紫泥新品便是紫砂。

热爱紫砂壶文化的艺术家们并没有放弃探索,一条新的线索逐渐浮出水面。似乎宋朝的苏东坡和紫砂壶有些渊源,一般的宜兴人都知道蜀山上的东坡书院,蜀山便是苏轼在宜兴谪居讲学时所居住的山,蜀山的名字也是苏东坡起的。

极为巧合的是,蜀山位置就在紫砂壶发源地丁山的境内,居丁山东北方向。

有历史文献指出,丁山人因地制宜,把紫砂做成一些型器以供日常生活所用,平时便用紫砂器来品茶。苏东坡入乡随俗,也用那紫砂器来品茗,茶自然是阳羡雪芽,水是金沙清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壶当然是苏东坡亲手设计的三足提梁壶,后人都称之为东坡提梁壶。

追溯到这里,线索清晰明了,东坡提梁壶的造型和苏轼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是历史长河中抹不去的痕迹。

然而,提到紫砂壶,就不能不说到宜兴。

“其实全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就叫宜兴。”紫砂壶名家周胜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日本人奥兰田说过:“自沏茶之法兴,阳羡砂壶始名于天下。”并且“争购竟求,不惜白金、二百金,必获而百己。”

明代李渔也言:“茗注莫妙于砂,壶之者又莫过于阳羡,较茶必用宜壶。”他称颂宜兴紫砂壶是最理想的茶器。宜兴紫砂壶的出名,也正是从明代正德年间开始。

除去厚重的历史渊源,宜兴紫砂壶的工艺和原料也是壶中精品。

记者了解到,宜兴紫砂壶用泥,由于烧制时的温差,则色泽变化多端,素有“五色土”之誉。或周正、或生猛、或笃厚、或纤细……无论粗犷中透着古朴,还是简朴中蕴涵灵巧,无不风姿绰约,走进了文人书斋数百年。

紫砂与文人

一把小小的茶壶包容了诗、书、画、印等文化艺术,也就无怪乎文人雅士对它宠爱有加,并赞它“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

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徐渭在《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中写道: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却从梅月横三弄,细搅松风灺一灯。合向吴侬彤管说,好将书上玉壶冰。

明代著名文人文徵明也不甘示弱,在《是夜酌泉试宜兴大本所寄茶》这样写道: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砂瓶夜自煎。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地罐残雪贫陶谷,破屋清风病玉川。莫道年来尘满腹,小窗寒梦已醒然。

诗词中不难看出,文人们把茶与紫砂作为生活中最美妙的东西,他们的生活因为拥有这些东西而更有品位。

苏东坡则以实际行动体现自己对紫砂与茶的喜爱,时常“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管走到哪里,都带着砖炉、石铫,兴致来了,随时架火烧茶。

明代万历之后,紫砂工艺进入了一个繁荣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的参与。当时,许多文人的闲适小品里以及流传至今的评话小说中,谈到茶事的,无不提及紫砂茗壶。紫砂壶之所以赢得文人的交口称赞,因为它的使用,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正合乎茶事的要求。

正由于经士大夫的一再提倡,紫砂壶的技艺创作和文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时大彬之与娄东诸名士,徐友泉之与宜兴吴氏,蒋伯苓之与陈眉公,都可以说交谊深厚。而陈鸣远的游踵所至,更为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如桐乡汪氏昆仲,海盐张涉园昆仲,海宁杨忠讷、曹廉让、马思赞等,都曾设馆相待。然这辈名流和壶手一起,或则谈壶论艺,对紫砂创作多所提示;或则以书画诗词,参加了部分的创作活动。此间创作的作品,都被后人推为“名工名士,允称双绝”的无上妙品。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至嘉庆年间,出现了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曼生壶”,这种壶的制作者陈曼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下海做壶的文人。

作为“西泠八大家”之一,陈曼生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他长期担任溧阳县知县,因为对紫砂壶太过痴迷,找到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三人联合开发紫砂新品。陈曼生负责设计与篆刻,杨家三兄妹负责烧制,双方优势互补,“曼生壶”就此名扬天下。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杨彭年,善制茗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杨彭年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在后世看来,文人爱紫砂壶,是因为后者能给他们带来的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以情融壶,更能引起文人的共鸣。或潇洒豪放,或婉约细致,紫砂壶成为了文人们灵魂的归宿。

壶与匠心

正因为紫砂壶与文人的不解之缘,所以在爱壶者的眼里,它温润高雅,极具灵性。

“我们在拥有一把名贵的紫砂壶的时候,也要看懂它的灵魂。”李青云在爱上紫砂壶之后,彻底体会到父亲当年的情感。

是的,紫砂壶之妙不仅器型之美,时代久远所蕴藉的岁月沧桑,是一个工匠无法营造的人文情怀。

在历史造就了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顾景舟、蒋蓉这些大家的同时,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紫砂文化。

提到那些制壶大师们,我们发现,他们无所谓职称,却将壶做得如此文化;他们无所谓身价,或穷得只剩两把壶。也正是因为它如此民间,才最具生命力,最终演化成历史文化的积淀,成为一个时代的独特的文化风景。

业内有一种有意思的说法,人讲面子,壶讲造型。人活一张脸,壶活一股气。

人存正气,壶涵茶香。每把壶肚里都蓄着一口气,有人这样评价一把壶:上品乃是虚静之气,如空谷幽兰、德馨怡人;中品乃是平庸之气,虽八面玲珑,却了无个性;下品乃是混浊之气,断然是苟且敷衍、猥琐不堪。

可见,做人与做壶都要用心在里面,存善心得善果,修善心,结善缘。换算到一把壶身上,泡的是好茶,通体透香,是糟粕,则破了壶的金身,惹得一身腐败气。

每一个做壶的工匠也都知道:做壶做到最后,就是做人,一个没有婉约之心的人,他的壶是没有内容的,一个没有耐心的人,他的壶是不细腻的,一个没有善心的人,他的壶只会糟蹋一匙好茶。

工艺美术大师蒋蓉曾说过,壶是人做的,壶与人又有不少相似之处,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同样造型的壶,不同的人做,就会产生不同的韵味,有高雅粗俗之分,有霸道儒雅之分。

“做壶是做艺,做艺如做人,需要全身心投入,要认真做人、认真做艺,不要把造型、做工勉强带得过的壶给人,不要看今天带得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会评价这把壶,也会评价做壶人的艺品。”对于做壶,蒋蓉有自己的原则。

在周胜平看来,这就是“匠心”了,做壶的人,就是匠人,要做一把好壶,不只是会这种技术工艺就行,这样只是做出壶的“形”。“做壶时候投入的情感,那一刻产生的灵气,做壶之人的道德、人品都会体现在他的作品上。匠心不佳,自然难做好壶。”周胜平说。

其实往大了说,一把壶往往体现了一个人,壶要心中有日月,人要心中有天地。要创造出一把好壶,就必须胸怀乾坤,德艺双馨,才能具备合格的“匠心”。

养壶即养心

了解紫砂壶之后,才能去做一个好的收藏家。但是收藏紫砂壶,也是门高深的学问。

这里的收藏,可不是摆在架子上,或“藏”在柜子里,一名真正的紫砂壶爱好者会隔段时间就挨个地把自己的心爱之物拿出来观赏把玩。因为紫砂壶重在养,如果不养,即使是名家之作,也还停留在凡胎的阶段,变不成“仙器”。

周胜平告诉记者,这样“养壶”的目的在于使其更能够涵香纳味,并使壶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

其实,一把新的紫砂壶从泡第一壶茶的时候就开始与它的主人结缘了,主人要细心地呵护它。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最佳艺术效果。

“这就和养玉一样,你每天的摩挲它,每天用好茶去浸泡,紫砂壶就会越发的晶莹剔透。你就会越喜欢它,它也会因为你的照顾变得越美。”周胜平告诉记者。

当然,想养好壶,首先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不仅如此,“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养出好壶。外养就是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油顺热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生辉了。内养的关键是一壶不事二茶,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茶来,否则,相互混杂,几无个性可言,养出来的壶品性也不见得高雅。

仔细琢磨,你会发现,“养壶”其实也有人生哲学暗含其中。因为,“养壶”心急不得,不可一蹴而就,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不得其所。

总之,养壶更像养心,真正爱惜茶壶的人,会定时地将他在不同时期收获的壶儿挨着个儿沏茶——以精心挑选的不同香味的茶叶,配合不同温度的水,去养壶之色泽,养壶之香气。

成大爷是紫砂壶的发烧友,他喜欢来李青云的店里和朋友一起赏玩紫砂壶。

他对记者炫耀他手中的养了8年的宜兴紫砂壶,壶身摸上去温润如玉。“我们养壶,壶不是盛茶用的,茶水也是倒掉不喝。所以,那茶是为了养壶的性情,是去浇灌壶,滋润壶。你看看,过了8年,它才有这样美丽的壶身。”

由此可见,收藏茶壶到了“养壶”的境地,除了要有钱,还得要有闲;除了要有闲,更得要有心。如此长年养壶,养到后来,养的不仅是壶的气质,更是养壶人自己的气度了。

如此说来,“养壶”也是养气质,洗壶便是洗性情。人们何尝不能用养壶的心情去过日子?用岁月做茶,悠然度过岁月的同时也让岁月蕴养自己呢?哪怕到最后,岁月流逝如倒掉的茶,我仍如壶,有着带不走的温润剔透。

重收藏,轻买卖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紫砂壶的收藏热情高涨,中国人对紫砂价值的认可和尊崇也是由来已久。

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剔红饕餮夔龙纹紫砂壶以147.7万港元成交。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拍卖会上,吕尧臣的小石冷泉套壶拍卖成交价为60万元人民币。在某春拍中国古董珍玩夜场上,顾景舟的“寒汀石瓢壶”更是以1495万元的天价成交,刷新了其单把紫砂壶的纪录。

一把壶价值何以如此之高?

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教授堵江华对媒体表示,对紫砂的追捧要从它所承载的历史说起。在民国到抗日战争时期、紫砂行业极度萧条之际,以顾景舟、朱可心等“紫砂七老”为代表的一批老紫砂艺人为紫砂的传承起了巨大作用,其作品承载了那个年代的艺人文人群体对紫砂的情感和他们对快乐、自由的期望。

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艺术造诣较高的紫砂名家的作品达到数万元至数十万元的市场价位,而壶艺泰斗顾景舟的单件作品已超过百万元的价格。与整个艺术品发展的大环境相比,紫砂艺术品的整体市场发展应该说还处在价值发现的过程中。

“人常说紫砂有魂。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紫砂是真正能够融入人们生活的艺术,也是最能让人品味和感受的艺术。”堵江华说。

周胜平告诉记者,随着紫砂泥逐步变得稀有,紫砂壶收藏价值更为珍贵,价格必然不断上升。

记者也从收藏市场上了解到,如今,明清时期的紫砂壶价格一般上万元,明代名家名作可达10万-15万元,清代名作也要5万-10万元。国内最贵的紫砂壶是清朝制壶大家邵大亨的作品“龙头一捆竹”,市价达40万美元。

由于明清紫砂大师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杨凤年的作品十分难得,因此给现当代紫砂大师如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大师的作品留下了升值空间。如已于1996年去世的顾景舟,其茶壶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价格才380元一把,如今它的价位已在数百万元了。此外,蒋蓉等人的作品价位一般也在300万元左右。

“如今,匠人艺师的壶价水涨船高,需求旺盛,名家作品更是一壶难求。”周胜平指出,在紫砂发展史上,从未有过如此的繁荣兴盛,如今应该算是进入了紫砂壶收藏的高潮。

“而且紫砂壶的收藏价值是随着时间体现的,或许你现在买入的作品,它的工艺各方面不错,而作家籍籍无名,买入价不会很高。但日后,若是这位作家成为了大师,那么,这把壶的价格便会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上涨。这与字画收藏是一样的道理。”周胜平说。

有投资机构表示,就其目前的市场地位和前景分析,现在的紫砂壶价格处于增长期,长期前景非常看好,不断创出的拍卖天价就是最好、最有利的说明。

“不妨选择作品不错,职称还有明显晋升空间,投资潜力不错的实力派工艺师作品收藏投资。”一位投资者告诉记者,与此同时,收藏紫砂壶同样要保持谨慎态度,收藏的目的性要明确,格调要高雅,要懂得辨别壶的质量的好次。

在紫砂壶爱好者的眼里,紫砂壶的收藏则重在“藏”而非“卖”,不能将紫砂壶的价值与它卖多少钱画等号。

在周胜平看来,衡量紫砂壶的价值,首当其冲是它的艺术价值,就是作品本身的造型工艺,以及它的美观度、感染力等。接着便是它的社会价值,包括作者的名气,修养,德行等。最后才是市场价值,即作品在市场经济中的认可度、接受度。

“总之,一件好的紫砂艺术品,应该是技术和艺术完美统一。我们赏玩收藏紫砂壶,也要有自己的品位和灵魂,无需一味地追捧名家。一把好壶是可以让使用者忘记价格,忘记它是否出身名门,而专心去体会‘茶事’的乐趣。”每日“养壶”的李青云一边煮茶,一边对记者如是说。

喝茶只为解“渴” 养壶才为怡情!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鲁迅先生的喝茶境界叫人膜拜。国人喜欢喝茶,但只是一种自然随意的饮茶而已,网上有人给喝茶分了十八层境界。从不喝茶到爱茶再到戒茶,每一层都是一个炼狱,但其实喝茶很简单。窃以为,喝茶只为解“渴”,养壶才为怡情!

饮茶目的:享受生活

喝茶喝茶,最初的喝茶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主要是在口渴难忍时,补充人体水分的不足,其目的是为了解渴,把茶当作“过路的水”。

而当茶客对茶开始品味,便对盛茶煮茶的器皿挑剔起来。渐渐的,茶、壶不分,而玩壶品茶也重偏重在赏玩,把饮茶看作诗艺术的欣赏、生活的享受。

饮茶方式:保持初心

喝茶是采用大口急饮、快咽,如在田间劳动、剧烈运动后的饮茶解渴,所以喝茶首要的是补充水分。

而品茶玩壶,玩壶必须养壶,需要人与壶的交流和沟通。通常三两知己,围桌而坐,以休闲心态去饮茶。通过观形、察色、闻香、尝味,从中获得美感、快感,达到精神升华。

饮茶环境:保持初心

喝茶,对茶叶质量、茶具配置、茶水选择以及周围环境并无多大要求,只要能达到卫生标准就可以了。

而玩壶养壶,茶要优质(好茶养壶容易包浆),水要清泉,茶室环境要静中有趣,清新灵性。

由此可见,喝茶与品茶,当属两种饮茶层次,它们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区分,更有“情”和“境“的不同。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强调随意。饮茶时,重在数量,往往采用的是大口急饮快咽的方式。而品茶,重在意境和一个”品“字,要细细品味,缓缓体会。透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味,使饮茶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让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和升华。

把握好这十条准则,才能真正的玩好壶


紫砂壶玩壶,收藏风气在正在悄然升起,慢慢火热起来。但玩壶不能盲目,现有准则十条,把握好这些才能真正的玩好壶,避免走入误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在你没有了解紫砂之前,不要轻易出手。

2、不可急功近利,紫砂壶是人一生的玩物,也是爱好者情感偏好的投射,不可能有速成的,知识只能一点一滴的积累,如果你太浮躁,估计是要交不少学费,新手玩壶的路还很长。

3、买壶、玩壶没有硬性指标。情人眼里出西施,自己喜欢的壶就是好壶,走走停停,回回头你永远会看到更好的风景。

4、买壶、玩壶务必量力而行,切不可因此影响与家人之间的和睦,不值当。

5、鲜艳、亮丽是化工壶的特征,化工自有它的价格和市场需求。新壶特别油润鲜艳吸引眼球的,通常都是用特殊材料美容的。

6、开壶无需太繁杂的程序,豆腐开壶更是扯淡,来宜兴问问谁在用豆腐开壶?

7、要检验一把壶是泥料好不好,就是看你泡养过程中变化的快慢。

8、对于泡茶而言,纯手、半手没有区别,全手工或者半手工并非是紫砂壶优劣的唯一标准,关键是要看紫砂茶壶的泥料、工艺、造型和神韵如何,即作品的“形、神、气、态”,只有当你真正的提高了鉴赏能力,慧眼识宝,才能觅得自己喜爱的茶壶,而不致上当受骗。

9、一分钱一分货,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金砖,捡漏不仅要靠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积累,运气往往更重要,但这种运气一点也不比你买彩票中500万的运气概率来得高。

10、最后,也就是回到起点问题:出手买壶之前,问问自己,想要的、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新买的茶叶能保存多久?


茶叶吸湿及吸味性强,很容易吸附空气中水分及异味,若贮存方法稍有不当,就会在短时期内失去风味,而且愈是清发酵高清香的名贵茶叶,愈是难以保存。通常茶叶在贮放一段时间后,香气、滋味、颜色会发生变化,原来的新茶叶消失,陈味渐露。

茶叶宜放在干燥通风处,不能放在潮湿、高温、不洁、曝晒的地方,且周围不能有樟脑、药品、化妆品等具有强烈气味的物品。专家还提醒大家注意,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茶叶不能混在一起保存。不能在保存红茶、花茶时使用生石灰作吸湿剂。

影响茶叶变质的环境因素

影响茶叶变质、陈化的主要环境条件是温度、水分、氧气、光线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温度

温度愈高、茶叶外观色泽越容易变褐色,低温冷藏(冻)可有效减缓茶叶变褐及陈化。

水分

茶叶中水分含量超过5%时会使茶叶品质加速劣变,并促进茶叶中残留酵素之氧化,使茶叶色泽变质。

氧气

引起茶叶劣变的各种物质之氧化作用,均与氧气之存在有关。

光线

光线照射对茶叶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光照会加速茶叶中各种化学反应之进行,叶绿素经光线照射易褪色。

由上述可知:

降低贮存环境温度。

保持茶叶与氧气之接触。

阻隔茶叶与氧气之接触。

防止光线直射等均可减缓茶叶的变质。

茶叶的贮藏方法

一般家庭选购的茶叶多为罐装或散装茶,由于买回后不是一次泡完,所以就会遭遇到贮存的问题,以下建议几种家庭常用的茶叶贮存,方法如下:

塑料袋、铝箔袋贮存法

最好选有封口且为装食品用之塑料袋,材料后十一点、密度高的较好,不要用有味道或再制的塑料袋。装人茶后袋中空气应尽量挤出,如能用第二个塑料袋反向套上则更佳,以透明塑料袋装茶后不易照射阳光。以铝箔袋装茶原理与塑料袋类同。另外,将买回来的茶分袋包装,密封后装置于冰箱内,然后分批冲泡,以减少茶叶开封后与空气接触的机会,延缓品质劣变的产生。

金属罐装贮存法

可选用铁罐、不锈钢罐或质地密实的锡罐,如果是新买的罐子,或原先存放过其他物品留有味道的罐子,可先用少许茶末置于罐内,盖上盖子,上下左右摇晃轻擦罐壁后倒弃,以去除异味。市面上有贩售两层盖子的不锈钢茶罐,简便而实用,如能配合以清洁无味之塑料袋装茶后,再置入罐内盖上盖子,以胶带黏封盖口则更佳。装有茶叶的金属罐应置于阴凉处,不要放在阳光直射、有异味、潮湿、有热源的地方,如此,铁罐才不易生锈,亦可减缓茶叶陈化、劣变的速度。另锡罐材料致密,对防潮、防氧化、阻光、防异味有很好的效果。

低温贮存法

将茶叶贮存的环境保持在5摄氏度以下,也就是使用冷藏库或冷冻库保存茶叶,使用此法应注意: 

贮存期六个月以内者,冷藏温度以维持0~5摄氏度最经济有效;贮藏期超过半年者,以冷冻(-10至-18摄氏度)较佳。

贮存以专用冷藏(冷冻)库最好,如必须与其他食物共冷藏(冻),则茶叶应妥善包装,完全密封以免吸附异味。

冷藏(冷冻)库内之空气循环良好,已达冷却效果。

一次购买多量茶叶时,应先予小包(罐)分装,再放入冷藏(冻)库中,每次取出所需冲泡量,不宜将同一包茶反复冷冻、解冻。

有冷藏(冷冻)库内取出茶叶时,应先让茶罐内茶叶温度回升至室温相近,才可取出茶叶,否在骤予打开茶罐,茶叶容易凝结水气增加含水量,使未泡完之茶叶加速劣变。

茶叶长期贮存在处理方法

茶叶含水量控制在3-5%才能作长时间的保存,焙火及干燥程度与茶叶贮藏期限有相当重要关系;一般而言,焙火较重,含水量较低者可贮存较久。

茶叶最适贮存期届满时,应取出再焙火。可洗净电饭锅至无味,拭干后倒茶叶于瓷盘或锡箔纸上置入电饭锅内,开关切至[保温]位置,锅盖半掩,适时翻动,约半天时间,茶叶由陈旧味转清熟香,以食拇指捏之即碎为宜,俟降温冷却后,始可再行包装贮藏。

有人以微波炉干燥、烘焙茶叶,唯其加热时间短,且炉门虚紧闭,或后不易控制,常导致茶叶表面碳化或陈旧味未能逸散之缺点,技术上仍待克服。

最稳当的方法是将珍藏的茶叶委请熟识的茶师或茶农代为焙火。

要致富 种茶树 要翻身 找庭坤


“要致富,种茶树;要翻身,找庭坤。”这是在宜都市王家畈乡古水坪村民中广为留传的一句口头禅,夸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宋庭坤带领村民发展茶叶的故事。古水坪村平均海拔750米以上,气候、土壤适宜茶叶生长。特别是大丰口一带出产的茶叶因口感清香、回味醇爽而闻名于市内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的宋庭坤看到茶园荒芜、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农民种茶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现象,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市农业局举办的茶叶技术培训班,从抽槽施肥、病虫防治到名优茶制作,掌握了全套的栽培技术,并取得了茶叶技术员和加工技师的称职。1989年,他首先拿出1.5亩茶园作试验,获得亩平收入过千元的好效益。周围农民纷纷拜他为师,全村出现了茶园管理热。1990年,他当上了村里的科技主任,被确定为市科技示范户。他将7亩承包耕地全部改种茶叶,并承包了村里20亩茶园。在他的带动下,一组90%的农户将承包耕地改种茶园,实现了人平3亩茶,亩平收入过1200元的目标。

传统的油-包-苕种植模式一经打破,全村种茶热情急剧高涨,茶园由不足400亩上升到了1000多亩。此时,宋庭坤又转向茶叶加工,办起了茶厂,他请来茶叶专家现场指导,研制的“仙女碧峰”茶多次在省市名优茶评比中获奖。1999年,他被群众推选为吉家坪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全市村组合并后,他再次当选为古水坪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不断高涨的积极性,他通过算帐对比、典型引路、奖惩兑现等激励措施,带领群众新发展无性系茶叶450亩,使茶园开园比过去提前15天,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村茶园达到了1500亩。2002年初,善于捕捉机遇的他,自费到浙江等地考察,决定新上有机茶项目。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这里气候独特、茶叶质地好,且远离工业污染,适合有机茶的发展。村里迅速投资40多万元,对老茶园进行改造,茶厂新上了设备。2003年,300亩茶园获得了有机茶认证。同时,他在全村组织科技培训,把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落实到家家户户。如今,茶叶已成为全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有机茶产销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诗韵拈出茶联来


古代传统文化的各种文学体裁、文学门类中,对联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也最具特色,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与传统的格律诗有着深厚的渊源,一首律诗的颔联或颈联,往往都是合乎规格的对联。古时的文人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它,他们写出的诗拈出一句来又何尝不可说是“联”呢!照这种说法,华夏大地上的“联”可谓多矣,其中有关茶文化的茶联,尤其是历代传诵不衰的佳诗名联,每一副都堪称文学精品。

古代,诗中已成茶联的最早要算是西晋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中一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了。唐诗中被引为茶联有名的有颜真卿等六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陆士修的一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将其挂于自己茶室门口,相信来往之友朋定多了几分雅韵。联中虽无茶,却由“泛花”让人更多一丝遐想:高谈阔论,清言为尚,入我室内,一杯泛花,二位知己,三盏入腹,四体舒泰,五经闲读……何其快哉!诗圣杜甫,生平亦写有不少茶诗。后有尊圣者取其一句“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重过何氏五首》),悬挂于茶室书斋之上,此人定是喜爱独自品饮之谦谦雅士。闲坐室内,观窗外云卷云舒,夕阳返照,光纳我居,春风和煦,邀之同饮,云间色泽倏忽异变,春风似与之共舞。醉耶?兴耶?茶茗之力,不亦大耶?唐代诗僧齐己的一句“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则又多了几分山林之人的色彩。将茶汤色泽比作是残阳余晖,心境似乎又嫌绵渺了些,在这副茶联身上多少找到了些李商隐的那首《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影子了。

宋代茶诗中亦有人选出其中的佳句以为茶联,高居宋代诗句茶联之首的是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前半句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后半句出自《次韵曹辅壑源试焙新茶》,两句信手拈出,浑若天成。此联昔时挂于杭州西湖“藕香居”茶室。另一位宋代大诗人陆游因茶诗写得多,因而其中被人选出以定茶联也多。“客抱琴来聊论茗,吏封印去又哦诗”(《岁晚怀故人》),一幅闲云野鹤之图景,可又有几人明白此联所藴之情怀。正如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诗人一生为收复北方失地而奔走呐喊,献计献策,只是南宋朝廷却对他那颗救国之心置若罔闻。屡遭打击之后,诗人的愤激之情无以表达,鼓琴煮茗遂成了他聊以遣怀之首选了。诗人联中故作豁达沉寂状:抱琴论茗,封印哦诗,但事实则未必如此的潇洒了。

明代茶联已大行其道,渐与茶诗各走一途,因而从诗中引出茶联者较少,而由书法家刘炳森所书,挂于西子湖畔“莠翠堂”茶馆的一联“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则是出自明代诗人陈继儒的一首茶诗《试茶》,但此茶境却非一般茶馆所能做到:“茶自峰生”尚且好办,只需买茶时特加注意挑选就是了;“泉从石出”,却是要难倒许多英雄汉了。可真要在闹市茶馆中品得一杯好山泉茶汤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了。同为西子湖畔的典雅茶居,“茶人之家”的一副茶联则更是一座皆惊呢——“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看到这副茶联,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即是该联出自卢仝“七碗茶歌”,其实不然,该联出自清人郑清之的茶诗。不过,意出“七碗”却是毫无疑问的了,诗人所写联句,意境深邃,写饮茶的情趣,甚至夸张到了可以使人成仙的境界了。另有一清代诗人高士奇同样也是一茶人,所写茶词《临江仙·试新芽》中一句“清泉烹蟹眼,小盏翠涛凉”也被人引为茶联。联中对仗似不工整,但以蟹眼喻沸水,以翠涛比茶汤,借古人意而翻出新境,又加上“清泉”、“小盏”二词,使人颇感小巧清心之意,也属难得了。同时代孙觌的《李茂嘉寄茶》律诗中一句写茶之形状入木三分,亦常常被人挂在口上,成一茶联:“蛮珍分到谪仙家,断壁残璋裏绛纱。”初一乍看,不知就里之人或会将其视作是化外之民诗歌,细细读之,方才得知是描绘茶砖之形:断壁是指被敲碎之饼状茶(饼状茶被称作龙凤团茶),残璋则是指碎了的条形茶(条形茶一般被称作“长寿玉圭”)。用意之妙,谐音之趣,令人不禁叫妙。(李丹)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养壶,要多久才能出效果?》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