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茶中有禅,禅借茶悟,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

在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饮茶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茶圣陆羽就是用自己对五味人生的感悟,以茶入道,终于禅机感应,觉悟成圣。一部《茶经》将茶事上升为茶学茶道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可见入道处绝非只在空门,平常心是道,有了“自然”的心境便是得了禅之真谛。

古德云:“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总之,自唐宋以来,禅提升了饮茶的品位与境界,茶涤除了人心灵的暗昧,有助于禅心的体悟,禅茶一味,才是茶道的精髓之所在。

在学佛中首先要有包容心,就是在5常生活中能包容“酸、甜、苦、辣”香味。喝茶品茶犹如禅茶一样,能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香味,一切都能包容。“包容”则如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饮茶犹如品味人生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参禅打坐就是在静滤思考人生,通过品茶参禅,体悟人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中品禅意 禅中识茶香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茶中有禅,禅借茶悟,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

在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饮茶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茶圣陆羽就是用自己对五味人生的感悟,以茶入道,终于禅机感应,觉悟成圣。

一部《茶经》将茶事上升为茶学茶道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可见入道处绝非只在空门,平常心是道,有了"自然"的心境便是得了禅之真谛。

古德云:"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总之,自唐宋以来,禅提升了饮茶的品位与境界,茶涤除了人心灵的暗昧,有助于禅心的体悟,禅茶一味,才是茶道的精髓之所在。

在学佛中首先要有包容心,就是在5常生活中能包容"酸、甜、苦、辣"香味。喝茶品茶犹如禅茶一样,能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香味,一切都能包容。"包容"则如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饮茶犹如品味人生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参禅打坐就是在静滤思考人生,通过品茶参禅,体悟人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闻茶香,交挚友,品人生


以茶待客不仅体现着自身的教养,同时也是礼貌待客的一种体现。当然要到达较高的品茶境界,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养成对茶的深厚情感,用心去体验茶所特有的甘醇。如何去品茶里面也是有很多的学问的。

在饮茶时要懂得细心品味。这样做,不仅体现着自身的教养,而且也是待人的一种礼貌的做法。在饮茶之时,应当小口地细心品尝。每饮一口茶汤后,应使其在口中稍作停留,再慢慢地咽下去,这样品茶才香。

在端起茶杯时,应以右手手持杯耳。端无杯耳的茶杯,则应以右手手握茶杯的中部。万一有茶叶进入口中,切勿将其吐出,而要嚼而食之。

饮盖碗茶时,可用杯盖轻轻将飘浮于茶水这上的茶叶拂去,不要用口去吹。茶太烫的话,也不要去吹,或是用另一只茶杯去折凉茶水,最好待茶自然冷却。饮用红茶或奶茶时,不要用茶匙舀茶,也不要将其播放在茶杯中。

喝茶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在古代的时候,文人骚客、达官贵族总爱在茶室中约上三五好友共品香茗。喝茶喝的是一种雅致的氛围,尤其对于追求生活品味的高雅人士,更加注重墅居中的茶室设计与布置。提到喝茶,怎么能没有茶室呢。

茶禅中的意境


茶在中国的历史记载,自神农尝百草开始就广为中国人知晓,佛教东传后,修行的僧人更发现茶可提神,对于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便有僧人开始将茶道与佛道结合。

唐、宋以后饮茶的习惯在各个大、小寺庙里风行,古书记载唐宋的寺院里设有“茶堂”或“茶寮”,僧人们在此讨论佛理、禅道及饮茶,并在茶堂外悬挂“茶鼓”,击鼓以招僧众饮茶论佛理,《宋诗钞》陈造的“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贴切地描写了茶鼓下寺院的意境,形成了特有的“茶禅文化”。而唐朝赵州禅师有名的“赵州吃茶去”禅门公案,正是茶禅生活的表现。

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其实回归原本,生活是种感觉,泡茶、品茶也是种感觉,所以泡茶并无坊间几分钟、水温几度的制式条规,而是讲求心要沉淀、专注于茶本身,泡茶者中途不言,掌壶、倒水动作轻柔,如对万物的掌握;品茶者采少喝、多品的方式喝茶,也就是慢吞吞、细细品,呈现一种文雅、放松的“茶禅”意境。

茶禅的意境可说是贴近自然的,端看“茶”中文一字结构,发现“人”在草木之间,才能平衡发展“茶”,很有在原野大自然之感,而人在安和、放下、轻松、享受的环境下,说话就会轻柔、柔顺,待人处事也就进退得宜。

茶本是药(茶性本寒),并不适合大口畅饮,喝到饱的豪迈,更偏重于细微处的感受,如同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也是君子,淡淡品尝,更显其优雅。

人对万物要尊敬,对茶树则需感恩,茶经过“炒、煎、煮、泡”后,才能成为一壶好茶;茶就是道人,茶道衍生茶德,我们感恩做茶、采茶农人,及雨露、土壤、天地,饮茶者饮水思源,关怀环境,不知不觉中也有了茶德。

现代人烦恼多,人际关系处理不够圆滑,佛家常道:求圆满不执着,而烦恼就是种执着,禅在破执着,将我执抛弃,配合别人,融入群体之中,放弃原本所学,掏空、学习新知,练习慈悲与包容,专注客观就不会有太多烦恼。

茶禅只在个人杯中


茶,味略苦,咖啡也苦,但咖啡可以加糖,茶却不行。以茶待客体现的是种敬重,与其味道关系不大。太湖的碧螺春、西湖的龙井,乃茶中上品。当地的茶园风光旖旎,宜茶之水遍地,茶具考究,而且喜茶嗜茶歌茶赋茶的文人雅士辈出,茶炊寄附了精致雅韵。西湖四周原本是杭州人吃茶的好所在,如今外地旅游团蜂拥而至,人潮胜过钱塘潮,本地人只好舍近求远,转往茶园附近的茶社吃茶。品茗属于闲情,乡下竹翠风轻,鸟啼泉鸣,尘嚣脱尽,城市茶客便躲开喧嚣,于静谧中嗅茶味之醇香,观茶烟之氤氲,赏茶色之澄明,听灵隐寺钟声之幽微,身心沉浸于闲雅茶乐远比茶坊里茶艺小姐旗袍古筝涤器淋汤近似繁琐的表演更接近禅趣。

从入水茶叶的浮尘、茶色的空明、茶味的苦涩甘润,细细体悟浮生得失、起伏、荣辱,品味人世暂恒、苦乐、炎凉。透过半杯水、几枚叶,洞悉沧海桑田,贯通古今人生,将物质转化为精神,再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实现茶与禅巧妙而自然的结合。试问,哪个国度的人具有华人如此深邃的人生智慧呢?

江浙在清幽中体味茶道,华南承继唐宋斗茶遗风,而蜀地享受茶的风气尤为壮观。到过蓉城便知,那里处处有茶肆,无人不喝茶,且不说茶馆,就连戏院、庙观、园林、宅第,大凡能够容纳众人的地方,毫无例外地辟有供几十人、几百人喝茶的场所。不论缙绅名流,还是市井布衣,来者都是茶客,一人一椅一杯,边喝茶,边看报,或摆龙门阵,或欣赏川剧变脸,茶博士持长颈铜壶穿行茶桌之间,边续水边展示其操壶技艺。川民泡在茶里,整日如此,整年如此,终生如此,得茶禅真髓,如同乐山大佛,背山随意而坐,便与天地山河结成一体。见识川人聚而喝茶的大场面,外地人徒生羡慕,不免感叹:“无愧天府之国,蜀人活得好安逸!”

古人说茶有散郁、养生、养气、除病、利礼、表敬、赏味、养身、行道、雅致十德,把喝茶当做与衣食等重的生活要事,继而又擢升为茶文化,直至推崇到禅境。这一切,实在和茶性清醇分不开。时下,有些人撇了茶性,借茶的名分花样翻新,让苦丁茶、菊花茶、大麦茶、苦瓜茶、薄荷茶、竹叶茶、玫瑰茶、橄榄茶、花草茶、美容茶、减肥茶等统统跻身茶林。我以为,内中名为茶实非茶的且不说它,单说在茶中附加佐品的,分明也是背离了茶之真谛,例如三泡台,盖碗里固然有茶叶,更多的是红枣、冰糖、核桃仁、葡萄干、桂圆、枸杞、山楂之类,此茶似乎依附了道教阴阳五行学说,其配伍如中草药方剂般讲究君臣佐使,茶理径直奔了儒学的尊卑礼序,实与禅趣无涉。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关于茶的轶事。在陇东有一个老农烹茶于一个瓜田庵中,三块残砖便是茶灶,上面架着茶罐,柴火燎焰也燎烟,噗噗冒沫的罐子被熏黑,小茶盅质地同样辨不出铜铁瓷陶。老人种的西瓜个大如斗,瓤沙汁甜。路人渴了,任摘,不上秤,随你放三五毛钱。即使没钱,瓜也管饱吃,只要把吐的瓜子留下。这样卖瓜应属罕见了吧!老汉咝溜溜抽着烟袋锅,常对人说道:“谁出门背着井呢?五黄六月,还能眼睁睁看着人渴死不成?”老农在村口煎茶卖瓜,定然比村民见过更多南来北往的过客,大概他年年如此慷慨地贱卖甚至白送西瓜,也许还施舍自己并不宽余的衣食给落难人。也许他父亲,他父亲的父亲,都是这么熬茶,这样做人处世。老汉的茶末非常便宜,煮的却浓酽苦涩,是黎民百姓清苦生活和善良人格再真实不过的写照了。

禅是梵文音译,意译作“静虑”解。就禅而言,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而需要茶客做的仅有两点:一是心静,二是体悟。在烹茶品茗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吴越茶客徜徉于山水田园,释然于物我两忘的情境,可以说进入了茶禅悟境;天府百姓认定富在今世,乐在眼前,其安逸恬然也算得禅;陇东老农坦然淡泊,得度人时且度人,有隐忍慈悯的宽厚胸怀,也算茶之得味者。只不过他们生存境况不同、体味厚薄有差异罢了。

茶中乾坤,你品懂了吗?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

百草茶为灵,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沉浮,浸泡了茶叶,融入了文化,茶叶也滋润了中国人的心。

茶道,将茶理寓于形式,讲求好茶、好水、好人、美境、美事、美器。

好茶好水为茶艺之本,清雅美境则为茶境,间接影响心境,美器或可选择,而相配的好茶好水却是可遇不可求。

当下的社会中,茶道,已渐行渐远。

人们对茶不再专一。

即便专供喝茶的地方,喝茶的心境不一样了,喝的也不再是茶了。

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滋味在里面。细致与豪放,清淡与浓酽,轻灵与厚重,苦涩与香甜,坦然与暧昧……生活的百味,都能在茶中觅到。

几百片鲜芽,经过采摘、烘烤、揉捻,有的甚至还经过窖藏,然后静静地躺在杯里,等热水烫来,睁开双眼,舒展身躯,绽放各般滋味,三两杯之后,魂归尘土。

浮生若茶,甘苦一念。茶叶因为沉浮才释放了本身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会激发出人生那脉脉幽香。

那些未经历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

生命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就可锻炼自己的意志;挺过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就能增加自己的力量。

每当我泡一杯茶,凝望杯中翻腾飞舞的茶叶时,我便成了其中的一片。随着热水的冲泡,我忽上忽下,沉浮不定。当杯中水净,随着热水再次加入,继续折腾下一个轮回。

当茶芽长大之后,有的接受加工,有的散落田间;有的芽片变成红茶,有的芽片变成绿茶;有的变成干枯的废料,有的变成成熟的茶叶;有的入杯浸泡,有的掉落杯外;有的冲入透亮的玻璃杯,有的冲入闷黑的紫砂壶……

无论你是加工完成的何种茶,当幸运的热水来临的时候,只管翩翩起舞吧,展示自身曼妙的身姿,绽放人生精彩的滋味吧!“一杯子,一辈子。”

一辈子的人生,何尝不是在这一杯子里面呢!

听茶品禅


友人喜欢喝茶,有一次我问他:你听到过荼的声音吗?听到过它在澄澈的水中穿透丝绸般的下滑;听到过它在沉浸时的舒张、绽放,听到过它倾吐的阳光、绿色和花朵的消息吗?

友人笑我痴于禅之玄思冥想,不知品茶之道;我笑友人迷于茶之点分煎煮,不悟听茶之境。因了常识的遮蔽,生活中许多美妙的细节,我们不曾感动。午后静坐,在茶香袅袅中,看阳光穿过树叶,像充盈着大爱的手指轻抚着世间一切的伤痛;思想的江鸥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它们每一时刻的存在.都留下深深的印痕。天因其空,才有阳光舞过、鸟儿划过;心因其静,才有天籁之鸣、大音希声。此时的茶.是沉静灵魂的一剂良药,是打开心锁的一把钥匙。

有一些事物可以看,而有一些则一定要听。细听,有时是一种深沉的思考,是青苔弥漫担负亿年风雨的石。细听,也是一种修养,是对幻象后的宾在的一种追问。郭缘生《速征记》中讲了狐狸的听。狐狸是动物中最智慧又最会听的,它不为幻像所迷,冬天过冰河时,必俯耳细听,确定冰下无水才肯踏冰而行。狐狸虽然聪明,但只是耳听而非心听。

虽然如此,可它的举止还是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求学之道,不知要渡多少冰河,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有的在眼前,有的在心里。你能倾耳听到流水危险,可你听得到悠扬的梵音吗?池州嵇山章禅师,在投子山义青禅师作柴头。有次同师父吃茶,对师父日:“森罗万象,总在里许。”师波却茶曰:“森罗梦象,在甚么处?”子曰:“可惜一碗茶。”万事不可执之,禅由心悟,不可拘于每况愈下之袁象。

中国古人早就把茶列入自己高雅的精神生活中。泉州栖隐有评禅师,僧问:“如何是平常道?”师日:“法师合掌,道士擎拳。”问:“十二时中如何趣向?”师日:“着衣吃饭。”曰:“别还有事也无?”师曰:“有。”曰:“如何即是?”师日:“斋余更请一瓯茶。”茶,是禅修中之不可或缺者,前贤多以茶为喻,所谓“酽茶三五碗,意在镢头边。”然而当人们渐渐让形式精致的时候,蔡的精神与禅意却在渐渐消逝。言越精美,大道越遥远,鉴越华丽,游鱼越潜沉。

《新唐书·陆羽传》曰:“(陆)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案,即灶台之间).祀为茶神。”笔者每读此传,深为之恨。茶之渐失真意,其来有自,始作俑者,实为“茶神”。宋祁谓陆羽之后“天下益知饮蔡”,而笔者日:“茶经之兴,茶道之灭。”唐宋以降,茶事纷纭,名品夺目,更渐入歧途矣。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喝茶以至于忘荼,听茶以至于听心,方不为外物所迷。由痴而后明,由“初极狭”至“霍然开朗”,是生活中美好的体验。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在这里,茶只是一个引子,静与悟才是最高的境界。生活中有很多精彩值得听的时刻,我们不经意中把它们遗忘了。如果你也喜欢茶,能和笔者一起去倾听它吗?

佛家偈语:茶禅只在个人杯中


茶禅只在个人杯中

茶,味略苦,咖啡也苦,但咖啡可以加糖,茶却不行。以茶待客体现的是种敬重,与其味道关系不大。

太湖的碧螺春、西湖的龙井,乃茶中上品。当地的茶园风光旖旎,宜茶之水遍地,茶具考究,而且喜茶嗜茶歌茶赋茶的文人雅士辈出,茶炊寄附了精致雅韵。西湖四周原本是杭州人吃茶的好所在,如今外地旅游团蜂拥而至,人潮胜过钱塘潮,本地人只好舍近求远,转往茶园附近的茶社吃茶。品茗属于闲情,乡下竹翠风轻,鸟啼泉鸣,尘嚣脱尽,城市茶客便躲开喧嚣,于静谧中嗅茶味之醇香,观茶烟之氤氲,赏茶色之澄明,听灵隐寺钟声之幽微,身心沉浸于闲雅茶乐远比茶坊里茶艺小姐旗袍古筝涤器淋汤近似繁琐的表演更接近禅趣。

从入水茶叶的浮尘、茶色的空明、茶味的苦涩甘润,细细体悟浮生得失、起伏、荣辱,品味人世暂恒、苦乐、炎凉。透过半杯水、几枚叶,洞悉沧海桑田,贯通古今人生,将物质转化为精神,再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实现茶与禅巧妙而自然的结合。试问,哪个国度的人具有华人如此深邃的人生智慧呢?

江浙在清幽中体味茶道,华南承继唐宋斗茶遗风,而蜀地享受茶的风气尤为壮观。到过蓉城便知,那里处处有茶肆,无人不喝茶,且不说茶馆,就连戏院、庙观、园林、宅第,大凡能够容纳众人的地方,毫无例外地辟有供几十人、几百人喝茶的场所。不论缙绅名流,还是市井布衣,来者都是茶客,一人一椅一杯,边喝茶,边看报,或摆龙门阵,或欣赏川剧变脸,茶博士持长颈铜壶穿行茶桌之间,边续水边展示其操壶技艺。川民泡在茶里,整日如此,整年如此,终生如此,得茶禅真髓,如同乐山大佛,背山随意而坐,便与天地山河结成一体。见识川人聚而喝茶的大场面,外地人徒生羡慕,不免感叹:“无愧天府之国,蜀人活得好安逸!”

古人说茶有散郁、养生、养气、除病、利礼、表敬、赏味、养身、行道、雅致十德,把喝茶当做与衣食等重的生活要事,继而又擢升为茶文化,直至推崇到禅境。这一切,实在和茶性清醇分不开。时下,有些人撇了茶性,借茶的名分花样翻新,让苦丁茶、菊花茶、大麦茶、苦瓜茶、薄荷茶、竹叶茶、玫瑰茶、橄榄茶、花草茶、美容茶、减肥茶等统统跻身茶林。我以为,内中名为茶实非茶的且不说它,单说在茶中附加佐品的,分明也是背离了茶之真谛,例如三泡台,盖碗里固然有茶叶,更多的是红枣、冰糖、核桃仁、葡萄干、桂圆、枸杞、山楂之类,此茶似乎依附了道教阴阳五行学说,其配伍如中草药方剂般讲究君臣佐使,茶理径直奔了儒学的尊卑礼序,实与禅趣无涉。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关于茶的轶事。在陇东有一个老农烹茶于一个瓜田庵中,三块残砖便是茶灶,上面架着茶罐,柴火燎焰也燎烟,噗噗冒沫的罐子被熏黑,小茶盅质地同样辨不出铜铁瓷陶。老人种的西瓜个大如斗,瓤沙汁甜。路人渴了,任摘,不上秤,随你放三五毛钱。即使没钱,瓜也管饱吃,只要把吐的瓜子留下。这样卖瓜应属罕见了吧!老汉咝溜溜抽着烟袋锅,常对人说道:“谁出门背着井呢?五黄六月,还能眼睁睁看着人渴死不成?”老农在村口煎茶卖瓜,定然比村民见过更多南来北往的过客,大概他年年如此慷慨地贱卖甚至白送西瓜,也许还施舍自己并不宽余的衣食给落难人。也许他父亲,他父亲的父亲,都是这么熬茶,这样做人处世。老汉的茶末非常便宜,煮的却浓酽苦涩,是黎民百姓清苦生活和善良人格再真实不过的写照了。

禅是梵文音译,意译作“静虑”解。就禅而言,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而需要茶客做的仅有两点:一是心静,二是体悟。在烹茶品茗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吴越茶客徜徉于山水田园,释然于物我两忘的情境,可以说进入了茶禅悟境;天府百姓认定富在今世,乐在眼前,其安逸恬然也算得禅;陇东老农坦然淡泊,得度人时且度人,有隐忍慈悯的宽厚胸怀,也算茶之得味者。只不过他们生存境况不同、体味厚薄有差异罢了。

套一句佛家偈语,便是:茶禅只在个人杯中。

茶中旧故


蒙顶茶,产于地横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飘扬蒙顶茶的诗句,寓意颇深,传说扬子江心水,味甘鲜美,用这种水泡蒙山中顶的仙茶,是人间最美的佳饮,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蒙顶茶”爱慕之至,赞语不绝。

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称的蒙顶茶其由来,有不少神话传说,传说古时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把病治好。有一天,一位老翁跑来告诉和尚,说春分前后春雷初发时,采得蒙山中顶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这位老和尚听了老翁的话,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石屋,请了一些人长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传授的方法,采了蒙顶茶。煎服后,老和尚病果然好了,体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岁的人。于是,蒙顶茶可以返老还童的神话遂之传开。

蒙山,古时属于祀祭的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时,曾在此致祭。佛教传人中国,蒙山逐渐成佛教胜地。山顶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罗、灵泉、甘露、其命名都与佛教有关。蒙山的贡茶圆,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严密,各守其职。

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各种花色名茶的统称。有雷鸣、雾钟、雀舌、鹰嘴、芽白等品名,以后又有凤饼、龙团等紧压茶。民国初年,以生产黄芽为主,故称蒙顶黄芽,为当时的蒙顶茶的代表。如今,以生产甘露为多。

云南茶品独具的特色--普洱生茶中的烟味


关于普洱生茶中的烟味,常被茶人争论,亦常被固执者乏味而枯燥地认为是对茶叶的一种污染。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十数年来一直在普洱收藏界颇具影响力的“大白菜”系列即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该系列产品中不乏烟味浓重之茶品。

其实烟味对于云南普洱茶而言可谓见惯不怪,甚至可以说得上是一种云南茶品独具的特色。若想知道烟味从何而来,则首先需要了解古树普洱茶制作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烟味的工序。

云南地处亚热带,春夏两季尤为多雨,此时古树毛茶难于室外晒青,故云南茶农往往通过“烘青”之法将毛茶烘干。所谓的“烘青”,即是将毛茶置于用作烧火煮饭的“火塘”之上进行烘干,与毛茶一同放置的还有茶农自制的腊肉等熏制品。如此一来,毛茶自然带有烟熏之味。

烟味的存在则正是古树普洱茶并无经过现代机器烘干炒制,具有天然环保之价值的证明。

好的烟味在品饮的过程中会令人身心愉悦。如由布朗山古树茶菁制成的普洱茶品即具有此种品味。一芽二叶,条清缕晰,水还未下,沉稳的烟香便飘然而至。入口细品,更是沁人心脾,滋味纯正,回甘生津,丛林野韵扑面而来,霸气烟香昂扬于林间,令人熏醉……

此外,有烟味的普洱茶更是颇具收藏价值。具有烟熏味的古树普洱茶品在后期陈化转换中能有更好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品中的烟熏味会逐渐消退,泡出的茶汤亦会更醇厚浓酽,滋味甚佳。

如何品鉴普洱中的烟味?资深茶人自有鉴赏之法!茶叶冲泡后,先浅尝一口,紧闭嘴巴,以舌尖顶住上颚后,用鼻孔吸气,把口腔鼓大,使空气与茶汤充分接触后,再把空气通过鼻孔排出。如此重复几次,自能感受到茶中烟味的与众不同。

烟熏味与烟焦味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烟熏味乃古树普洱茶之天然纯正之味,而烟焦味则是劣质茶品中的不良气味。烟味普洱集天然价值、品饮价值、收藏价值于一身,试问这茶中“烟民”谁怕当呢?

赵丈田:醉在古村茶香中


在古村张谷英东南方向八公里处,有一个群山环抱的村庄叫竹坪,那是大革命时期湘北特委的所在地,也是一个历史久远具有建筑特色的村落。村前有着一条从大山深处奔泻出来的清澈溪流,村庄里有着一条泛着潮湿的青石板路,有着一栋栋直接用粘土筑成的近代民居,村前村后的山坡上到处散落着星星点点的茶树,农家土屋里散发出淡淡的茶香。

古村产茶,是大自然的恩赐。竹坪村位于幕阜山的最北端,山上树木葱茏,竹海云山,尤其春秋朝夕,山谷间云雾缭绕,烟霞茫茫,土境肥沃,雨量充沛,是典型的板页岩地貌,特别适宜茶树生长。茶树种植没有科学规划,有的种在傍山腰的梯土边,梯土种植红薯、蚕豆等;有的栽种在房前屋后道路边,还有的就栽植在蔬菜地边缘。“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每到茶采季节,姑娘们背着背篓,穿着艳丽的衣服,再加上优美的采茶动作,构成一幅活动的“春满茶乡”图。

古村制茶,是烘青茶制法的世代传承。从我懂事的时候起,茶叶加工都是土法上马,自产自销。清明谷雨时节有制茶技术的青壮年把采回的鲜叶,放在铁锅里杀青,出锅后进行摊晾,然后用手揉成条,揉捻后的茶叶放在自制的蔑盘中用炭火烘干。村里会制茶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常常是分散采回,集中制作。记得小时候,几里外的大村庄里有一个木制结构的揉茶机,利用溪水冲动水轮,水轮带动茶机,可惜后来被铁制机械取代了,这些制法在现在看来显得落后,但“土”法制出的茶叶有着特别的香味,尤其山里人喝茶,喝完茶汤,还要咀嚼茶叶并连渣都吃掉的习惯,只有这种茶最合口味。

古村茶俗质朴无华,走入生活。客来敬茶是山里人家最普通、最基本的礼节,农村的火坑里时时都燃着柴火,吊一把铜壶,铜壶里盛满大山里流出来的山泉水,客人到了,冲一杯滚荡的清茶,没有修饰和夸张,表达着主人的真心实意。主人敬茶通常是从长辈至晚辈,客人还要起身接茶,以表尊重。

山里的婚礼茶俗一直流传至今。婚宴上“敬茶”是红糖加花生米和红枣,既象征夫妇甜甜蜜蜜,又寓意早生贵子。婚宴结束后再去新房中“吃抬茶”。新婚夫妇双手抬茶逐一敬客,新郎新娘要以儿女的身份称呼客人,是长辈或亲属还要给些茶钱,有的还要说上赞美的四言八句。到了晚上年轻人就去“闹茶”,唱的唱,跳的跳,有时甚至把新娘抬起来,据说一直闹到天亮。

离开故乡快四十年了,那里的大山、茶友、茶俗,仍是我深深的眷恋。

从茶香中品味恩施人的精气神


“恩施玉露”茶获得2011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三个最具发展力品牌之一的殊荣,湖北省仅此一家;而“花枝茶”则于2010年5月,在上海世博会被评为“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2011年8月,被中国茶叶学会在杭州评比为“全国名优茶一等奖”。恩施出名茶!恩施茶叶的走俏,也彰显出了恩施人的精气神。

发挥茶叶资源优势的战略眼光。恩施,武陵山腹地,山奇水清,云雾飘渺,烟岚留白,清江滋养,硒土独拥,因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原因,特别适宜茶叶的生长,茶叶在恩施有着悠久的历史,“恩施玉露”茶更有“中国十大名茶”“湖北第一历史名茶”多项桂冠。发展茶叶,就是让优势更优,让特产更特。基于此,恩施市,从政府到企业、农户,莫不亲茶、爱茶、种茶,发展茶叶成了老百姓致富的重要门路。

壮大茶叶产业的气魄与行动。在恩施市的许多村乡,老百姓在村乡干部的组织下,改粮种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显示出坚定的决心。芭蕉集镇山顶那把巨大的酱色茶壶把当地百姓发展茶叶的决心与信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枫香坡村的茶文化走廊又把恩施人对茶叶的理解与热爱尽情地渲泄出来。陆羽塑像、恩施茶叶史、品茶亭、采茶歌将历史人文传递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在亲茶敬茶的氛围中,一些乡村万顷茶园,片片相连,几乎看不到别的农作物,满坝满坡,房前屋后,茶色如波,成了真正的茶叶海洋。

浓烈的茶叶品牌意识。优势的资源,还需要现代品牌意识,品牌就是信誉,品牌就是价值,恩施人把资源优势与市场营销紧密地结合起来,政府把“恩施玉露”作为恩施人笑迎天下客的“三张名片”之一,在武汉举办“恩施玉露”茶叶新闻发布会;同时,大力扶持其他茶叶企业,鼓励茶农民利用“天赐圣土”(含硒土壤)发展无污染富硒茶叶;引导企业积极改进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加工质量,把恩施茶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积极参加各类顶级“茶评”活动,让更多茶叶专家们感受恩施茶叶形美、色绿、味清、香绵的特点,让恩施茶在高水平的现场对比中惊艳世界,从而使“恩施玉露茶”“恩施富硒茶”,“花枝茶”等一大批茶叶在国内茶叶市场上独占风流,培植出了巨大的恩施茶享受群;茶叶价格可观,无数茶农因此走上脱贫致富路,灯笼坝、戽口村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经过多年创业,新时代的恩施茶叶超越历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恩施人创业的精神更加强烈,新建的“中国硒都茶城”,以商业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将茶产业、旅游产业、时尚商业巧妙结合,与文化融为一体,独具创意,志不在小,将成为恩施茶叶事业的“航母”,其意义已不止是恩施人的茶城,同时为全国茶叶界提供了一方重要的舞台。

淳厚而又睿智,内敛而又创新,传统而又时尚,重商又重文化,如茶叶般沉静,如茶叶般精神,气韵脱俗,情味深长——这便是恩施茶叶中积淀的恩施人的精气神。

于紫砂中品岩茶的“岩韵花香”


泡养

汤色

外观

紫砂与茶,是一种始于根脉的惺惺相惜,一种达于信仰的文化默契。而对于吃茶的人,也许是在茶与壶的泡养之间、也许是在茶香的入喉之间,感悟紫砂与茶之间无与伦比的匹配之美,豁然开朗。作为乌龙茶之一的武夷岩茶与铁观音一样,适合与各种紫砂搭配,达到醇厚的口感。对于紫砂与茶的关系,高级评茶师沈红如此感悟。

岩茶,生长于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是具有岩韵的一种乌龙茶。同是生长于福建的茶叶,岩茶与铁观音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制作工艺,前者重发酵,轻揉捻;后者重揉捻,轻发酵。

在岩茶当中,大红袍最为有名,此外还有许多不胜枚举的其他品种。比如知名的四大名枞,其中包括铁罗汉、半天妖、水金龟、白鸡冠。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用大红袍取代半天妖,与其他三种并称四大名枞的。

岩茶的外形呈弯条形,色泽丰富,有乌褐色,或者带有墨绿、沙绿、青褐等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如水蜜桃、兰花、桂花、乳香等等,依个人不同体质品评。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

岩茶因其特有的制作工艺,对人体有着较为丰富的保健养生功能,对肠胃有保健作用。不过,沈红也指出,因为岩茶火工较高,不太适合夏季饮用,而是更适合春秋两季,如果要在夏天饮用的话,要注意选择焙火较轻的品种。

岩茶的冲泡方法与铁观音大致相同,紫砂壶和盖碗都是适合的茶具,其不同点在于,用盖碗泡可以闻香,用紫砂壶泡口感较为醇厚。一般投茶6克左右,如果器型较大的紫砂壶则可适当增加投茶量。用紫砂壶冲泡岩茶没有器型限制,越老的茶越适合用紫砂。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一款茶叶选一种紫砂壶专门泡养。也有一种说法是朱泥壶更为适合品味岩茶的各种香气,这可能是因为朱泥壶密度较高的原因。

冲泡岩茶要用沸水,具体冲泡过程为“热壶-投茶-洗茶-冲泡-淋壶”。一般的闷泡时间不宜太长,部分口感淡的品种可以闷泡久一点,达1分钟左右。

岩茶适合长时间存放品饮,陈茶的口感会更绵长醇厚,汤色也越重。保存环境要求遮光、密封、不串味。商报记者原琳

茶中的禅悟


茶中的禅悟

广州的茶楼遍布,或是通衢要道,或是人口聚集的大街马路,大有大的气派,小有小的格局,气派的会筵开几十桌,餐车穿梭,人头攒动,简陋的则见缝插针地摆满了桌子,依然能拢住人气,依然是噪音蒸腾热闹簇拥,依然是那壶茶,好茶有好茶的冲泡,简单的也有自在的斟饮。

这壶茶,不仅侍候着广州人的晨起暮落,更围绕着广州人的生计兜兜转转,广州的市井生活就在这壶茶的浅斟低酌中铺排开来,太平盛世的时候,那份热闹嘈杂就张扬迸溅开去,时世紧张的年月,那份嗜好习性就自家内敛品咂着,于不炫耀示人中自得其乐。不知不觉中,它成了广州人的一个符号,成了广州人性情的一种象征。

记忆中的茶楼多是老字号,有着绝妙的书法招牌,都是老式的。茶楼的卡座上,声浪随着水汽和人声在头顶忽聚忽散着,温馨散漫潜逸,人情渗泡消融,熟人的面孔,熟悉的情趣,一壶茶从浓冲到淡,或是从淡续加浓,加注了多少回水,一盅两件也好,精美的点心烧卖也好,心思消遣到差不多了,也该是品咂到时候了,就站起来买单,各忙各的营生。这是阿嬷那辈老人,甚至是父亲他们后来消磨时日的一种方式、一种心情、一种姿态,这跟排场和挥霍无关,如果说这是一种风俗,似乎也不妨说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从中大概是可以杜撰附会出那么一种生存哲学的。有那么点闲适散淡,有那么点无为有为,酌茶自品中,形式是舒缓的,绝对的随意自如,在意的是心思的从容淡定、胸有成竹。然后,过日子也好,待人接物也好,谋事处事也好,该有的分寸都有了,该有的想法也清晰到位了,收放的尺度就看自己如何把握了。

我不能不猜想,我们的祖辈父辈,是否把喝茶这种仪式,当成了一种修炼,在这样特定的氛围与气息里,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平静和舒展,最后的境界当可说是厚积薄发、看似无为实则有为,而命定的人生在每个人前行的路口等着,每个人只需走上前去,只是这迎接的用心和技巧,才使结果有了差异、明暗或者好坏。慢慢地,这种修炼就会潜而默化地成为生存的哲学,宠辱不惊也好、淡然面对也好,多少也透露出本地人独有的气度和胸襟,有为时就呼风唤雨,无为时就守住日子,一盅两件一日三餐总是不能少的。这其中,很难说没有文化的成色在起作用,本土文化的影响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化合着一种叫作一方水土一方情性的生存意识,或进或退都是可以拿得起放得下的。这其中,慢慢就可以过滤出堪可称之为浓淡自适的潇洒了,活得自在,活得进取,更活得随意,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俯仰天年的。

所以,广州人筹措办事商讨定夺,喜欢选择在茶楼食肆里,所谓斟酌把盏中,一切都可以落到实处了。此时,场景是闲适热闹的,并不剑拔弩张,气氛是融洽的,可谐可庄,心情是淡定的,可收可放、可俯可仰。广州人的精明,就在于这种以退为进、皆大欢喜的双赢中,万事好商量,也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以茶况味,就是一种融洽的状态、相谐的状态,彼此都尽着力,朝向那个共同的方向。无为有时就是一种有为,而有为最自我保存的得体方式,就是敛藏在无为的心情里,尽心尽力了,也就无愧了,也就自足了,形如品茶自知,尽在不言中。遗憾的是,这自然少了霸气和豪气,相催与相逼的极限,才会有刀光剑影,也才会催生义薄云天或是盖世豪情。广州人的成事生意经,一如茶道的不温不和,总是徐缓渐进的,戏份不足,自然就没有激越情怀了。虽说如此,事情却绝对能一件件地办成,不经意处,就成就了大事,即使没有火花四溅铺垫,可也是十分地经看和经用,绝对不可小觑的。

所以,广州人人情酬酢礼仪往返也喜欢挑选在茶楼食肆进行,那里的热闹嘈杂轻松自在口腹自乐,本身就是喜庆的、热情的、心无挂碍的,什么烦恼伤心不快都可暂时撇开一边,人生虽不是及时行乐,可说到底也该是心存坦然地过完命定的日子,轻松是一只小舟,可以渡走一些艰难和不易,在这生存的泅渡中,尽可能地少一些沉溺和波折。面带微笑、怡然自得也算是一种轻松的感恩方式吧,日常的所得与所失,都是在垂顾之中,豁达中的洒脱,豁达中的拿得起放得下,一杯茶把或能过滤的都过滤了。在茶的冲泡斟饮中,广州人的情性少了些粗硬,多了些舒缓,信俸上善若水,以柔克刚。那种暖味与不清爽,像此地的季节一样,沉缓而不分明,远没有淋漓尽致大江大河的高扬与激越,也就难以诞生悲歌和黄钟大吕。就像一壶老茶,到了最后,成色都疲软了,可味道也还是有的,就那么将就着吧。有时候我不得不想,这茶或茶道,是成全人的习俗,还是让人越发模陵两可的道具,把玩得上瘾了,有可能就是物非物、我非我了。

到了这份上,该是可以有些禅悟,也该是可以上升到哲学思考的层面吧。作为此中生活情趣以及习俗的文化背景,向来是应该作更深入的追问,只有探寻,才能悟道,才也有望提升。不然,活着也好,茶与人生也好,也仅限于落水流花的一道风景,过眼烟云处,依然不解其中深意,恐怕就辜负了这种习俗的繁衍传播。

至于我一个人的茶滋味,大概就要追溯到很小的时候,追溯到被阿嬷领着,几乎喝遍了广州那些有名的茶楼,追溯到寒冷的冬天父亲用小炭炉温茶,追溯到炎热的夏天父亲用浓茶解暑。勤快和爱清洁的母亲总是或在厨房或在水龙头边忙碌着,一家人的饮食起居,用一个好母亲的肩膀扛起来的时候,那是难以称得动的负重,母亲把一天里附着在时间里的琐碎和累赘抹干净,把一种清爽塞在我怀里,让我念书。我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里捧着书本,感觉是既替自己也是替热爱阅读的母亲读书。父亲的紫砂茶壶搁在小炭炉上,溢出来的茶汁发出滋滋的声响。屋里的寒气雾状低回,我捧着一杯开水暖着手,走到父亲跟前,他专注地把两滴浓浓的茶汁撞进我的杯里。那茶汁溅出一点水花,俯冲杯底,跟斗一翻一个旋身,顷刻沿杯壁弥漫开去,茶是红茶,此刻,那透明的玫红是那么的晶莹润泽,有那么些沉潜,却又沉潜得透明,我的神思晃动了一下,小心地嘬了一口,已经是有了茶意的,全然不同于白开水的清寡,何况,城里的自来水难免有漂白粉的异味。从此,我的胃只专注于红茶,尤其是一杯热腾腾的红茶,那是暖胃且又暖心的。我尝试着用一年年叠加的成熟,去领悟茶的况味,竟然也是韵味悠长的。

有了开始,只好耐下心来等着漫长的结束,或许那结束已不在自己的掌控之内,可这一大段过程,有茶来冲泡,我想该是谙然一些此中况味吧。谁说过过程的意义不在结局,而在感觉,又想起那句有点拗口的歌词“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宿命击中了许多灵魂,等待真的会让人以百倍的速度苍老直至死去?我不知道我该赴什么宿命之约,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能等待自己。

现在,很多的时候,我自斟酌。几乎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煮开水泡茶。一杯茶捧在手里,是有暖意的,一口茶含在嘴里,是有回味的,这就足够了。广州总是多雨,广州的湿度总是能让人看得见茶气在杯口袅绕,若是雨滴淋漓,若是有风撞着窗玻璃,这时就很容易,顺着那缕茶香遁入冥想的,有那么一刻的失神走神,有那么一刻的酣然沛然,这忘情也算值得的吧,借得浮生半杯茶,不是诗意也胜似诗意了。

《爱情禅》:茶苦茶香的爱情


他爱上她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女孩子是如此地爱喝茶,而他从来不喝茶,入口就是苦涩,所以,冰箱里总是各式各样的饮料,而她总是笑着说,早晚有一天,你会爱喝茶的。

他想,江南的女子大概都爱喝茶吧,一杯上好的龙井或者碧螺春往往就是一首诗呢,这是她说的。所以,他以后去江南出差,总是买了最好的明前茶给她,爱情就是这样吧,如果爱了,就愿意给爱人最好的。

而他依旧喝他的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一打即喝,不像她似的要那么讲究的茶具,还要一步步慢慢地运作,他像在看茶艺表演,多累啊。他总是笑话她,说她注重过程比结果更甚,而她说,没有精彩细致的过程,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但他爱看她喝茶,她手捧一本旧书,放了古筝的曲子,长发柔柔地飘下来,然后手执那精致得不像样子的茶具,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真是一幅好画,仿佛仙女下凡吟诗,那一刻,他是喜欢的。

她和他说过,一斤茶叶要采七万个幼芽呢,那一刻他惊住,不相信要采七万个才得这一斤茶?她笑说,就像好的爱情,也许要历经很多次的风雨才能达到吧,而他不信。当然,依然坚持喝自己的饮料,这般的方便和刺激,像广告上说的,晶晶亮透心凉,夏天里一杯冰凉的饮料,多爽啊,比喝那热热的茶要舒服多少?

后来结了婚,她依然是积习难改,只是生活的忙碌让他有些看不惯她的作派了,永远一副懒散的与世无争的样子,像泡在杯子里的那温温的茶。其实,她的性格也像那茶,温润的、散漫的、自然的,只是他,越来越不习惯了。于是他说,别把那些光阴浪费在那些茶上吧,你也可以尝试着喝饮料啊。

而她笑说,不习惯。第一次,他讨厌她那慢吞吞的样子,永远和现实有一步距离,不像那些和他一起泡酒吧的女孩子,真炫啊,什么都敢喝下去。而她,单薄到只是喝茶,而且长年一个人在家里喝,一个姿势,仿佛永远不厌倦。

但他倦了,对于婚姻的厌倦就像讨厌那屋子里散发着苦涩味道的茶香。很快,他们分开了。她走了以后,屋子里没有淡淡的茶香,开始他觉得很好,还找了一大帮臭味相投的人来家里喝酒聊天,结果弄得乌烟瘴气,烟草味混合着酒精味,家里再也没有那种清香的气息了。

他一个人过了很久。

他还是喝饮料,但久了才发现,这种东西喝多了胀胃,而且色素太多,刚喝下去很刺激,时间越长胃越不舒服。有一天,他一个人实在闷,整理旧物,忽然看到抽屉里还有一罐封存得很好的碧螺春,于是他找了一套她留下的茶具,然后自己简单地冲了一壶茶,放了一年多的茶,居然还是那么清香。很快,茶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屋子,他忽然感觉到眼睛酸酸的,这么久了,他才知道,那些气息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熟悉,甚至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切。

他喝了第一口茶,苦涩,先是舌尖,然后迅速达到舌根,他皱了一下眉,然后再喝,居然喝出了温润,一下到了胃里,极温暖,像是一把熨斗在熨。他想起她说过的话,喝茶是在品生活的味道,喝到第二杯,如在空灵的雨中禅寺,于是想起恋爱时她喝茶的样子,那样的清丽与不俗,喝到第三杯,已是有了淡淡的甘甜,他才知道,茶到三杯原是淡淡的香和淡淡的甜,只是,他一直没有耐心喝到第三杯,就像他们的爱,没有等到好好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就中途散了场,落得了无言的结局。

后来,他也爱喝茶了。当然,又结了婚。新婚的妻子问他,怎么这么爱喝茶啊?他总是笑着,淡淡地说,茶苦茶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

所以,他总是还会想起她来,只不过是在那偶尔喝茶的午后,因为是她教会了他——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中品禅味,禅中闻茶香》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