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近日,“紫砂壶全息数字防伪服务云平台技术”成果评定会在江苏宜兴召开,据称,该项技术通过采集每把紫砂壶的“DNA”,给予每把紫砂壶一份独一无二的身份数据,用户通过电脑、智能手机接入,随时随地就可以查询这些紫砂壶的“身份证”。在紫砂市场乱云飞渡的情况下,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质检总局原副局长魏传忠提出构建以科技鉴定为基础的“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的当前,这样一项防伪技术,能否给市场注入一股“正能量”呢?且看业界专家剖析。

被证明合理有效

需要漫长的时间

虽然艺术品市场整体不太景气,紫砂壶也难以置身其外,但这些年来,紫砂壶确实火了挺长一段时间,公众关注度较高,名人效应引来大量跟风之作。江苏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斌表示:“名家的作品跟普通作者的作品,其价格差距显而易见,因此,市场上高仿品随处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为紫砂壶量身定做“身份证”,听起来似乎是一件挺美的事。

从事紫砂壶创作三十多年的工艺美术师钱盘德就认为,“紫砂壶全息数字防伪服务云平台技术”的出现,还是有意义的,不过,可能针对性会比较强,并不适用于所有紫砂壶。“紫砂壶可分为商品壶和艺术藏品壶,商品壶只是日用品,也不在意磕磕碰碰,其实没必要做什么‘身份证’;艺术藏品壶,花了作者大量心血,将多年来的经验、理念都融汇到创作中,为其办一张‘身份证’倒是值得的。现在紫砂壶生产已经产业化,从业人员达到十几万,其中商品壶量占了大头,艺术藏品壶只是一小部分,这项技术如果推广开来,估计参与的比例不会很大,能达到10%~15%就不错了。”钱盘德说道。

另外,紫砂壶的创作者,对自己比较看重的作品,在防伪上往往会有一些特殊的考虑。钱盘德说:“譬如我,做了这么多年壶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做艺术藏品壶时,我会在某些地方做个特殊的标志,只私下里告诉收藏我作品的藏家,以起到防伪作用,别人即便仿制,也不清楚具体每一把我做的是什么标志,放在了什么位置。如果再加上一个身份认证,那就更加可靠了。”

李斌也认为建立一个鉴证档案,如果是真正从历史传承、史料研究的角度来考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但这个数据平台的检测方法、检测流程要被证明是合理有效的,能够获得大众认可的,可能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紫砂壶不外乎包括几方面的内容:材质、造型、款识(也就是印章)。材质上,仿造者现在会借助一些科学仪器,分析泥料的颗粒、颜色,选取同样的泥料以蒙混过关;造型上,假如想仿一把顾景舟的壶,仿造者会先弄到一把真的壶,再利用3D打印技术,把壶的尺寸和各个角度、各种细节原封不动地复制下来,进行模具翻铸,或者用别的手段进行精准复制,以确保造型跟原作基本一样;印章上,同样可以借助一些仪器做得分毫不差,再刻到壶身的相同位置。所以现在很多高仿品,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真假莫辨。可以说,科技鉴定和高仿之间,是一个侦破和反侦破的过程,就看是道高一尺还是魔高一丈了。”

采集“DNA”不易

反增市场混乱

对此,紫砂鉴藏家张明强的立场很鲜明,在他看来,紫砂壶自身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经验总结方面,都还没有做好准备,给每件作品弄一张“身份证”,现在很难做得到、行得通,恐怕会变成一种炒作手段,起到反作用,给市场带来新问题。

张明强表示,无论是紫砂的原料、工艺还是每位紫砂工艺师的风格特点,都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未形成一套完整理论体系,因此,利用大数据、利用科技手段来进行鉴定,是不现实的。另外,从业者本身就缺乏理论高度来支撑其创作,因此,作品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就是当年时大彬的创作,也并非件件都是精品,仍然需要具体辨别其优劣。“采集一把紫砂壶的DNA,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紫砂矿开出来到炼成泥料,这个过程,有的历经五年,有的历经十年,有的则只要几个月到一两年,这就有很大区别了。同一块泥料,有的壶是十年前做的,有的壶是现在才做的,即便是同一个人做,泥料本身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这是一个方面。另外,现在很多大师每年都要做大量的壶,如果他来不及完成,那就有可能找人代工。为什么紫砂壶的代工现象很普遍?就是因为在紫砂壶的创作上,个人风格不够明显。像绘画,名家的作品,每个时期的个人风格都很突出,具体到每一张画,他的立意也相对明显,而紫砂壶在这点上太不突出了。到目前为止,把顾景舟的一把仿古壶,和一位虽然没有什么称号但技艺也挺高超的工艺师做的同款仿古壶放到一起,几乎难分高下。紫砂壶发展至今,还没有哪位大师的作品是称得上完全个性化的。我们都知道,人的DNA已经经过这么多年研究,而且非常科学、系统、深入,而紫砂的‘DNA’恐怕不会比人简单多少,却一直是零星的、碎片的解读,这样的数据采集如何能做到可靠呢?如果不可靠,整个鉴定又如何让人信服呢?其结果只能是无本之木。”

李斌也持同样观点。他表示,紫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一门小众文化,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台湾地区兴起了紫砂壶收藏热潮,紫砂文化才慢慢被挖掘出来。因此,就紫砂而言,数据的积累、收集、整理,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恐怕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今天,市面上名家的代工壶达到80%以上,有些大师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代工壶全部说成是自己做的,落自己的款识,如果再加一道身份认证的‘保险杠’,只能让市场更混乱。可见,最关键还在人。入选数据库的,必须是真正德才兼备,其社会信誉度、口碑都没有疑义的大师。否则,很多人恐怕会拼命挤身份认证这条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商业操作了。”李斌强调,“确定游戏规则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其有没有漏洞?如果最初的环节就难以保证,后面又如何做到可靠呢?构建‘艺术品溯源体系’,也是同样的道理,就目前的艺术品生态环境而言,恐怕还无法达到。这并非说制度上无法设立,而是人的因素太重要了。假如一个造假的人进入到这个数据库中,那这个数据的意义何在?只是多一种体系甚至是多一种误导公众的手段罢了。”

“身份证”效用不大

收藏紫砂壶看口碑

张明强告诉记者,今天的紫砂市场说得好听一点,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大家都在拼命炒作,参加商业性的展会,花钱领奖,混乱到有的所谓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己连壶都不会做。另外,紫砂壶可分为三个等级:日用品、工艺品和艺术收藏品。当下收藏紫砂壶的人虽然挺多,但对其深入研究的人极少,因此,市场上将紫砂工艺品当艺术品来卖,将日用品当工艺品来卖的现象,非常普遍,且价格虚高。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紫砂“身份证”的效用不大甚至无效,大家又该如何去挑选作品呢?张明强的建议是——

首先,要看这把壶是否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工艺来制作,通过拍打镶接成型。“泥料要拍打得特别均匀、特别薄,考验的是工艺水准、耐性。拍打成型的壶,每一把都不一样,即便造型相同,细节也不同,这其实是无法通过技术来鉴定的。技术可以检测出一把紫砂壶里面的砂粒密度,但无法通过这个数据来说明是否为手工制作,只能通过经验判断。”

第二,要看原料是否正宗,是不是用宜兴黄龙山的紫砂泥料来做。“对泥料的判断,必须自己‘交学费’去认真学习,通过不断使用、比较、分析,才会辨别出什么是好料,没有捷径可走。紫砂泥料的最大特点就是透气性好,原因在于其以砂粒形态存在,砂粒的形状分为球形、次球形、棱角形,用手工石磨加工的紫砂大多为球形或次球形,紫砂壶的表面肌理自然纯粹;用机械粉碎的砂粒大多为棱角形,故表面肌理相差很大,上手的感觉也不一。砂粒和砂粒之间有气孔,开水冲下去后,就会热胀冷缩,砂粒膨胀,彼此之间挤压,气孔变小,一伸一缩之间产生‘呼吸’,茶叶里的芳香物质、营养物质也就完完全全释放出来了,因此泡的茶好喝。其他的泥料就没有呼吸功能。”

第三,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创新,特别从审美上讲,不能重复别人,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表现力。

李斌则特别强调要注重作者的口碑,特别是收藏大师的作品,不要匆匆忙忙下手,必须去了解他的风格怎样、年产量多少、市场认可度如何。“一些大师的工作室很大,几层楼高,或者有自己独立的院子,各种款式的壶琳琅满目,估计成千上万把都有,用点脑子的人就要打个问号了——这些都是他做的吗?一个人一生能做几把壶呢?我自己也做壶,据我测算,纯手工的壶一年满打满算也就做五六十把。而且你不可能一年到头做一个品种吧,还必须不断创新,这可不是信手拈来的。我们常说,一把好壶,其构思的时间可能远远超过做的时间,甚至需要一年半载的反复修改才能真正完成。这样算一算,一年能做多少,大家心里就有数了。”(记者江粤军)

CY260.com编辑推荐

紫砂壶原料封冻引炒作


本报记者胡冰北京报道

这两年,随着收藏热的蔓延,一度遇冷的紫砂收藏重新升温,特别是紫砂壶的价格,更是大幅飙升,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乃至如今上千万元,仿佛脱轨的火箭,演绎了紫砂价格持续飙升的“疯狂极限”。

这股紫砂热从日前在京举办的“2012年度最具收藏价值文房珍宝·紫砂作品评选”活动就可见一斑,尽管天气寒冷,但仍有不少藏家不顾严寒慕名前往,以期结识几位当世紫砂名家,欣赏一些在会上展示的名壶。

面对紫砂收藏热,不少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切忌盲目投资,既要学会辨识真假的本领,更要学会与工艺大师们交朋友,以免落入投资陷阱。

“老朱泥”几近绝迹

原料封冻引炒作

紫砂壶被炒作的最初诱因在于制壶所用的高端泥料日渐稀缺的传闻。

紫砂矿泥是制作紫砂壶之本,准确地说它是“泥中泥”,是原矿中珍贵的紫玉金砂,宜兴紫砂泥在沙性、黏性上达到“黄金(1705.90,4.10,0.24%)平衡”才能成为名壶原料,被大家所熟知的宜兴紫砂泥更是不可生资源,这其中,顶级资源“赵庄老朱泥”几乎绝迹。有人认为原来的矿洞已封,老泥就极为罕见了,这正是紫砂壶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记者在采访董亚芳、范菊华、吴祥大、赵丽娟等多位国家级紫砂工艺师后了解到,紫砂矿泥收储者与紫砂壶制作者不是一回事,很多大师制壶用的矿泥都是从外面购进的。

前些年,宜兴市政府控制开采紫砂泥料,主要是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但在制定相关条例前,厂家得知要将紫砂矿泥严管的消息,纷纷大量储存。但据最新的地质勘探结果表明,地下的储藏量很充足,远远超过几百年已消耗的陶土总量。因此,宜兴紫砂壶原料仍然丰富,不存在短缺的现象。

“紫砂矿泥与玉不同,玉挖出来直接就可以卖高价,紫砂矿泥却不能。好壶要用好泥,但也不能过度夸大泥料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一把壶用一斤泥,一吨泥能生产多少紫砂壶?紫砂壶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原料上,它是泥料、造型、工艺、文化的综合载体,收藏者应从整体角度去评判一件紫砂作品,而不是仅仅关心泥料。像高端的大师作品,原料成本基本忽略不计。”紫砂工艺师雷顺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顾景舟”领涨

新生代大师紧跟

从10年前的几万元,到5年前的几百万元,再至如今上千万元的成交价,10年来,紫砂藏品价格在拍卖市场演绎“垂直上升”。“在这次价格大涨之前,紫砂壶市场也曾经被恶意炒作过,之后一度跌入低谷,近年来才逐渐回暖。”紫砂工艺师丁郁告诉记者。

而无论潮起潮落,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辞世的紫砂泰斗顾景舟的作品,仍是独领风骚。2008年顾景舟“雨露天星壶”的拍卖成交价为157万元;2010年“相明石瓢壶”成交价达1232万元;2011年拍卖的“提璧组壶”以1782.5万元成交,再次刷新纪录;2012年,顾大师的“提璧壶”、“双圈壶”、“虚扁壶”分别以1288万元、1150万元、943万元成交,总价超过3300万元。

在辞世名家作品拍卖价格“一飞冲天”的同时,随着紫砂壶收藏队伍的扩大和市场热络,当代紫砂名家的作品也得到市场广泛认可,显示出不俗的升值潜力。“2010年至2012年,高级工艺师制作的紫砂壶价格普遍以每年30%至50%的幅度攀升,个别名家名壶的价格更是成倍飙升。”宜兴紫砂收藏鉴赏专业委员会理事许琴坦言。

在走俏的紫砂藏品中,多位名家合作、诗书画与紫砂工艺合璧的品种最受欢迎。

宜兴紫砂制作工艺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繁荣至今,薪尽火传。紫砂壶集造型、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汇观赏、把玩、实用、收藏于一身,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紫砂陶艺历来以浓浓的书卷气见长,追求和谐,紫砂壶质朴无华的泥质和光华内敛的色彩,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伦理,体现了文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因此,艺术家的格局与心胸、灵魂与气魄,决定了他们的艺术高度。”宜兴紫砂松亭传人赵丽娟说。

高端市场陷阱多

与作者交友很重要

宜兴当地的紫砂壶制造大体分为三类,除了纯手工制壶,还有批量生产式的手拉胚和注浆工艺。从收藏价值来说,只有工艺大师手工制作的紫砂壶才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由于紫砂壶的产销链条中存在着大量不透明的信息,导致盲目跟风的玩家面临着多重陷阱。目前,国家认证的宜兴65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和5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属顶级大师,这些人的作品算得上当代壶器的精品。虽然大师数量有定论,但是大师产量却无法统计。紫砂工艺师刘海飞告诉记者,“多数大师的紫砂制作仍保持家庭作坊、手工制作,加上资深玩家上门求壶、带着图纸上门定制、玩家间赠予和壶壶交换等多种流通方式,使得大师级紫砂壶年度产销量无法弄清。”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难免鱼龙混杂,出现不少假冒大师壶。从事紫砂壶艺术多年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吴祥大建议,有兴趣投资紫砂壶的藏友,可以直接向名家购买,工薪阶层可以在一般专卖店选择适当产品购买。“紫砂壶是用来修心养性的,不能浮躁只图一时收益,需要静心用壶、玩壶、品壶,这样才能避免掉入陷阱。”

“现在很多人买壶前,不仅亲自到宜兴实地考察,而且会跟我们这些制作者交朋友,他们的投资一点都不盲目,不仅仅是冲着作者的职称或名气来购买。”宜兴子冶石瓢传人瞿军强告诉记者。

TIPS

紫砂收藏要“六看”

选购收藏一把具有实用品和艺术品双重特性的紫砂壶,除了传统的“泥”、“形”、“工”、“款”四个标准之外,还应加上“功”、“名”两个标准去综合考虑。

一看“泥料”。“泥”是紫砂壶价值的根本所在,一把用纯正宜兴紫砂泥做出来的壶才同时具有实用、投资和收藏价值。

二看“造型”。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的紫砂壶皆由手工做成,紫砂壶的“形”千变万化,有“方非式,圆不一相”的说法,具有“古拙韵味”造型的紫砂壶才能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接纳。

三看“工艺”。“工”是紫砂壶价值的灵魂所在。只有每道工序精心制作,才能使壶恰如其分地体现紫砂泥的温润和神韵。

四看“款识”。“款”是指镌刻在紫砂壶上的诗词书画及印款。好的镌刻甚至是出自名人之手,会大大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性和收藏性。

五看“功能”。紫砂壶功能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密及出水流畅四个方面。只有泡茶时能喝出茶的特色的壶才是好壶。

六看“名家”。紫砂壶的“名”是指壶的作者。名头响亮的人自然比一般匠人做出的壶卖价更高。不过,只有在对紫砂壶和制壶人足够熟悉的情况下,投资名家壶才是安全之举。

紫砂壶全手工系炒作概念


今天的紫砂壶市场,“全手工”概念风行。很多藏家买作品,都以“全手工”壶为第一要义。不过,也有业界人士认为,“全手工”壶主要是一种技术手段,跟作品的艺术性关系不大,现在大家都过于看重“全手工”,主要是被商家“蛊惑”的。果真如此吗?请看专家们的辨析。

本版图文无关

紫砂鉴藏家张明强——

热炒“全手工”壶

是忽悠消费者的行为

紫砂壶的发展进步,主要依靠作品文化内涵、艺术品位的提升以及工艺上的创新来实现。但当下,市场热炒“全手工”壶概念,将技术问题和艺术问题混为一谈,可谓是一种忽悠消费者的不道德行为。

众所周知,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使用工具的进步,近年来,不管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在为紫砂壶成型的问题而纠结,要我说,紫砂壶的成型乃是一种技术,过去叫手艺活,与木工、瓦工无异。紫砂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成型工作者是供春,他当时就以木为范。从明代的木模到清代的陶瓷模,再到1949年以后的石膏模,直至今天的树脂模、塑料模、钢模,这是技术上的一种连续进步,也是紫砂工艺大发展的重要保证。另外,大批量制作或者使用模具只是为了紫砂壶做得更美观更有艺术性,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说到底,艺术家本身的审美修养才具有决定性作用。很多人都知道,顾景舟的提璧壶就是使用工模具制作的,现在有许多人也制作提璧壶,试问,有哪一个人做的提璧壶的艺术价值能与顾景舟做的相比呢?

另外,宜兴陶瓷成型一直有别于其他地区。时大彬时代,他创造的拍打泥片镶接成型,到如今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艺项目,这种工艺是紫砂所特有的,包括水缸、酒坛等大型陶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都是按照这种方式成型的。以前,紫砂壶的成型,丁山人都认为是小儿科,能够拍打镶接成型1.7米以上的大件才能称为大师傅。所以,全手工制作是技术,不是艺术。现在宜兴掌握全手工制作紫砂壶技术的人至少有十万人吧,因为这种技术学三个月就能基本掌握。当然,要做精做绝,既需要十多年的磨炼,也需要一点天资,但这种技术的难度目前被过分夸大了,认为掌握了这门技术就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实在是一个大忽悠。

再一次强调,紫砂成型与木工一样,都是一种技术,由于木工基本不在自己制作的家具上留下名字,所以,人们现在收藏家具大多是按照木质来衡量价值的。当然,家具的工艺,包括榫卯的结构、雕工等有一定参考意义,但不是决定性的。而宜兴人在紫砂壶上落下自己的名款,以前也并不像书画家落款那么有深层的文化含义。最初是因为一整窑的紫砂壶烧制出来了,要区分是哪一家的产品才落款为记号的。因为,烧紫砂壶的龙窑一窑一般可烧几万把壶,多数情况是几十个紫砂作者合烧的。又由于很多紫砂壶造型相同,为了出窑时不至于弄错,窑户就要求每家在自己的壶上落款。现在紫砂壶壶底的印章,沾染了大师、职称这些以名牟利的铜臭味,已经跟原来在壶上留名的意义完全不同了。

所以,消费者一定要辨明种种商家的说辞,在原料正宗、技术合格的基础上,按照艺术性的标准去选购,方为正道。

江苏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斌——

“全手工”壶有原创性

工艺难价值高

为什么“全手工”壶的价值高?主要原因在于这样的作品,多带有原创性和稀缺性,像画家的创作一样,是艺术的再创造,而且技术难度大,所以可贵。

同样是一把传统紫砂壶,“全手工”呈现出来的,在外行人看来,可能跟模具壶没太大区别,但行内人都知道,这其实非常考验一位紫砂艺人的艺术水准、个人修养。由于“全手工”壶没有用任何模具,一件好的作品,每一个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要靠创作者的眼光来确定。所以,现在一些做手工壶的中青年,虽然还不太有名气,艺术修养也未必很全面,但有远见的收藏家会选他的壶,就是看中他未来的发展潜力,买的是他的未来,以后的上升空间比模具壶要大得多。因为假如你一开始就抱着做手工壶的定位,那么肯定是志存高远的,至少对艺术有一定追求,不会单纯只想着为市场服务;而假如你只想做模具壶,那么恐怕一辈子就只能借助模具了,很难真正去创新,最多是将不同种类的壶型重新拼凑组合一番。

当然,也无可否认,同款的“全手工”壶,艺术修养高的人和普通工人做出来的,虽然形态大致相同,其实大有区别。这当中的微妙关系就像穿同样衣服的两个人,一个可能显得很高贵,一个可能就显得比较庸俗了。“全手工”壶也是有不同气质的,是作者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

另外,单就技术而言,“全手工”壶从选择材料、打泥片,到整个工艺流程,都是比较难的。尤其现在流行薄胎壶,胎体大概就一毫米厚,这种壶就挺难掌控的,做的时候要很小心。因此,一位艺人真正掌握做全手工壶技巧,至少也要三五年时间。而且基本是只熟悉某种类型的制作,因为紫砂壶的造型很丰富,有光器、花器、方器,在工艺上各有难点。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包括大师,也往往只擅长其中某一两类作品,基本不可能精通所有造型。而如果想真正做到手下的“全手工”壶具有艺术性、创新性和个性,勤勤恳恳做个一二十年都未必能成。

单就一件作品而言,手工成型也比模具成型要更耗费时间。我自己做的基本就是“全手工”壶,假如壶身上有比较复杂的装饰纹样,或者造型变化比较多,一把壶通常要做半个月或一个月,很简单的一把壶,也得花三五天才能完成。对于多数紫砂艺人来说,自己所做的同款手工壶,一般也就三五把。

总而言之,“全手工”壶之所以价值高,一是工艺难,二是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修养,三是存世量少。藏家们自然乐意收藏这样的作品。市场上比较有口碑的大师,他们的作品也基本都是全手工制作的。

当然,现在一些作者的壶,由于市场反响好,订量大,他来不及慢慢做,就有可能想办法借助一些模具来快速成型。我们都知道,模具就是一种快速成型的方法。这种取巧方式,也是需要警惕的。

再就是紫砂壶原创作品中,也并非要完全排斥模具。有些异形作品借助了模具,也许才能更精准地表达作者的创作理念。所以,也不能单纯以是否“全手工”作为判断紫砂壶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

收藏家陈圣泓——

艺师功力有深有浅

并非“全手工”

就是一把好壶

在我看来,今天紫砂市场上所强调的“全手工”壶,作为对手工技艺的传承,其存在是必然的,然而不可否认在其商业推广的过程中,已经带有某种炒作成分。紫砂壶作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器物,其实用价值很重要。合理运用辅模工具于紫砂器成型,一来可以精准紫砂器工艺造型,二来可以有利于紫砂器量产流通,这对紫砂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门手工艺传承,艺人的手头功夫尤其重要,功力深厚的艺人,方可做出巧夺天工的精品。然而,工艺技法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其实明代紫砂器制作即有借助石模的生产工艺,尤其在某些精加工环节。在清代道光年间,紫砂名匠邵大亨所制“八卦河图洛书龙头一捆竹壶”即是典型的借助辅模成型的紫砂器;再如当代紫砂大师汪寅仙与张守智合作的“曲壶”,同样也是借助辅模工艺成型。很多借助辅模成型的紫砂作品,不但精准巧妙地完成了制作,并且也很好地实现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现在市场上所推崇的“全手工”壶,应该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门传统手工艺传承所需要的坚持,但不要拿这个来作为市场炒作的由头,毕竟艺师的功力有深有浅,并不能说只要是“全手工”壶就是一把好壶。而且当市场过分炒作“全手工”壶时,必然也会出现一些仿冒“全手工”壶的假“全手工”壶,动机不纯的炒作会令玩壶的群体受到伤害。

我个人认为一把好的紫砂壶,本身还是要注重其实用性与把玩性。在选壶的时候,要多注重其泥料的质地与造型的宜茶性,实实在在选一把泥料纯正的壶,其质感与实用性都会为你的茶饮生活带来乐趣。如果玩到收藏级别,除了权衡成型技法,需要深究的东西会更多一些。如紫砂器的艺术价值,它与作者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工艺技法水准有直接的关联。艺术创作蕴含着作者的人文情怀与艺术个性,审美不同,价值的判断也不同。同时,一件作品的收藏价值,与其在收藏市场的运作有很大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紫砂艺术发展到今天,随着茶饮文化的兴盛,紫砂茶器已经成为当代时尚生活的品位象征。如何赏玩品鉴紫砂壶,我想,鉴于它终究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实用器物,所以还是通过茶事的过程慢慢去感悟才好。

茶界名人传奇:骆少君茶是她最好的身份证


骆少君:1942年生,福建惠安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1981年—1983年留学日本静冈大学。中国著名的茶叶品质化学研究专家,从事茶叶生产、研究、质检40余年。曾任杭州所长时,事情多,也很烦,遇到有同事因为奖金这样的琐事来找我,我马上泡杯茶,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对方的怒火从顶峰降下来,不吵了,走了。”

当政协委员时,骆少君所在的农业组有人说茶叶价值不高,她笑笑说,无茶不贵,写写画画都得喝茶,皇帝都不可能天天喝白开水。所以骆少君认为,茶是最安全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茶与健康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茶叶是中国能在世界上发挥作用最大的产品之一。”

骆少君希望中国的茶叶还是能坚守传统,在制茶工艺和茶树栽培上恢复传统,希望老茶人、老技师的技术能够传承,“传统的工艺经过上千年考验,为什么要断掉?茶,不是看市场需要,而是要引导市场。”

她也希望中国的茶人能坚持讲诚信,重视质量。“不是钱越赚越多就好,茶的架构要健康,茶应该是大家喝得起的。”

茶是人与植物之间的互补,骆少君非常感激茶所赋予她的——“茶如恩师,茶如慈母,为我解困,为我引路”

“喝茶是人人平等的”,这是骆少君对茶的认知。原国际茶文化会长刘丰倡导的“茶为国饮”非常重要,通过对茶内在精神的挖掘,用茶道弘扬民族文化,对外以茶为礼,以茶待客。“当‘以茶会友,以茶清正,以茶修德’成为国人自觉普遍习俗时,我们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饮。”她还主张让小孩从小喜欢喝茶,通过喝茶,知道和不同文化不同阶层心平气和地交流。

日常生活里,骆少君什么茶都喝,“茶的种类太多了,越到老,我觉得我对茶叶越来越不懂了,我懂得太少了,茶是学不完的。真正懂茶的人是当地的老茶农老技师,他们接地气,和茶农在一起最能学习到茶的知识。”因为要照顾母亲的身体,骆少君这两年少去茶区了,“前天我刚去龙井看茶农炒茶。”她又拿出一个小通讯本,向我推荐福建值得推荐的老茶人,“我很佩服他,你们一定要去采访他。”

骆少君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体健千金难求,心富万贯家财”,“我从来不打扮,父亲说你就是你,不要模仿别人。”

4个小时的采访结束前,她在本子上给我们写留言——

“风拂雪抚,迎寒送暑。与茶共醉,笑论沉浮!高朋满座,春乐秋舒。去留随意,挥洒自如。诚信为本,传统为重,前程无量,辉煌无疆!”

前几句大概是概括她与茶的缘分,后面四句则是她对茶人的寄望吧。

临走,她要送茶,说带一点路上喝。

紫砂壶市场炒作成份大 收藏需看口碑


如今的紫砂市场说得好听一点,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大家都在拼命炒作,参加商业性的展会,花钱领奖,甚至有个别人评上“高级工艺美术师”,却连壶都不会做。另外,紫砂壶可分为三个等级:日用品、工艺品和艺术收藏品。当下收藏紫砂壶的人虽然挺多,但对其深入研究的人极少,因此,市场上将紫砂工艺品当艺术品来卖,将日用品当工艺品来卖的现象,非常普遍,且价格虚高。在这种情形下,市民该如何去挑选作品呢?

番禺资深紫砂壶收藏家周铭泽认为,首先要看这把壶是否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工艺来制作,通过拍打镶接成型。比如泥料要拍打得特别均匀、特别薄,考验的是工艺水准、耐性。拍打成型的壶,每一把都不一样,即便造型相同,细节也不同,这其实是无法通过技术来鉴定的。技术可以检测出一把紫砂壶里面的砂粒密度,但无法通过这个数据来说明是否为手工制作,只能通过经验判断。

第二,要看原料是否正宗,是不是用宜兴黄龙山的紫砂泥料来做。对泥料的判断,必须自己去认真研究,通过不断使用、比较、分析,才会辨别出什么是好料,没有捷径可走。紫砂泥料的最大特点就是透气性好,原因是泥料砂粒和砂粒之间有气孔,开水冲下去后,就会热胀冷缩,砂粒膨胀,彼此之间挤压,气孔变小,一伸一缩之间产生“呼吸”,茶叶里的芳香物质、营养物质也就完完全全释放出来了,因此泡的茶好喝。其他的泥料就没有这个功能。

第三,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创新,特别从审美上讲,不能重复别人,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表现力。有的大师一年作品上万件,都是大师作品吗?这就要打个问号了。周铭泽表示,只在大师的精品树立良好的口碑,才能在市场上经久不息,具有收藏价值,而大多数的日用品、工艺品只不过是配衬,不值得收藏爱好者珍藏。

怎样鉴别紫砂壶


茶壶因茶而流行,而紫砂壶又因为其泡出的茶色泽透澈、香味纯正,受到很多爱茶人士的追捧。紫砂壶一般都是名家名作,纯手工制作,没有相似做工又相同形状的紫砂壶。

价格为参考:人们都说紫砂壶珍贵,但是最普通的紫砂壶也不过百元,100多元的紫砂壶并不是假泥,而是在紫砂纯度上差一些;宜兴紫砂泥其实是绿泥、红泥、紫泥的总成,红泥做成的紫砂壶价值也就100元左右。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则是以千元为单位的。

从材质上鉴别:紫砂壶因为其材质闻名,所以鉴别紫砂壶主要看其材质。宜兴紫砂泥主要是由黏土、石英、云母构成,富含铁元素。这些矿物质使得紫砂壶触感细腻,但是并不光滑;而触感粗糙的紫砂壶要么是假泥,要么是在某道工序上出了问题。

看紫砂壶形状:市面上紫砂壶粗略分为两种,一种是量产的紫砂壶,鉴别这种紫砂壶最好的方法就是问老板有没有一样的壶,如果老板拿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壶,那说明他们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名贵紫砂壶形状必须是惟一的,只有相似的壶,没有一模一样的壶。

看紫砂壶作者:紫砂壶的收藏价值之一就是作者,不过我们一般人购买紫砂壶是无法知晓紫砂壶的落款真假,只能在确定落款为真的情况下再去选择作者。

从密度上衡量:紫砂壶密度较大,用手掂量有一种厚重感,越是劣质的壶其密度越小、越轻浮。想要从轻重上判断紫砂壶的优劣,必须经常把玩优质的紫砂壶,掌握其轻重感。

从颜色上鉴别:紫砂壶由于其加工程序和构成成分的不同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颜色上选择紫砂壶要慎重,一般好的紫砂壶都是颜色单调而不花哨;颜色沉重而不鲜艳,鲜艳的色调往往是加入了氧化金属,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浅谈窑变紫砂壶


紫砂窑变是紫砂器具在裸烧下进行的工艺。通过火中面与面的火焰的流动,渐渐变成线条的出现,留在壶体上的是美丽的流云,奇怪的梦境,被誉为神品。由于所含化学成分各异,所以每种颜色的紫砂泥料在烧制过程中,因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气氛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紫砂的窑变烧制技法,是温润的肌理在火的艺术中充分的体现,给做工精湛的紫砂工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人们可以在不改变材质及其质地的情况下,使泥料纯正、颜色天然、个性独特、色彩自然丰富、不可复制。

选择一把上好窑变紫砂壶,就如选择大自然中的奇石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色彩的过渡自然程度、颜色的丰富多彩、色彩的稀有程度、颜色与造型的恰到好处、火焰的美丽痕迹、窑变的趣味等欣赏紫砂窑变色彩,犹如进入一个色彩的世界,各种黄色、各种紫色、各种绿色、金黄色、翠绿色,应有尽有,色中藏色,色中泛色,看似绿色却映着红色和紫色,看似黑色却透着红色,看似铁色却渗出蓝色,黄色中透着绿色,棕色中透出各种颗粒色彩,均衡、交融、飘落。在太阳光下绚丽多彩,美丽绝伦。

紫砂窑变色彩稀有是决定壶的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窑变工艺受烧制技术的极大影响,故稀有而又美丽的窑变色彩是不容易出现的,如红泥在变化中出现闪耀的光泽变化;恰到好处的红与黑,红泥变成草绿色,墨黑中间闪耀着红色的碎星,蓝色或金属色、是与非是。紫砂烧成漆黑色,黑中泛红,闪着火的耀眼光泽,或变成黄色或烧成均匀的浮雕颗粒,或烧成紫红色,犹如鸡血残痕;本山绿泥烧成绿色、七彩星、棕色、翠绿色、军绿色、翠色中泛出黄色彩星、各种梨色等等,有时出现上釉一样的艺术效果。

紫砂窑变的色彩形成艺术化,在变化中得以升华,形成布局合乎情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面大面小深浅鸳鸯,阴阳相补,极度自然,充分体现出美感。这也是紫砂窑变壶价值所在。

同时,烧制出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泡茶的次数增多还会起着变化,有可能黄中发绿,绿中泛黄、泛红,黄得更橙,绿得更翠,红得更沉,紫中泛青,或者泛出各种自然的颗粒色彩,妙不可言。紫砂窑变的色彩,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艺中的色彩变化,使紫砂壶的颜色从调制逐步向纯天然色彩过渡,为人们的健康饮茶提供了良好的器具。

其实窑变的现象不仅见于钧窑,也见于其它窑口,窑变也不只表现在釉色上,还表现在其它方面。它的含义很多,范围颇广。烧造瓷器,凡在开窑后发现不是预期的形状或釉色,以至于传世瓷器有时发生特异的情况者,都可说是“窑变”。《稗史汇编》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总而言之,大致可分为变形、变色、变质等数种。

如何看紫砂壶


大家平时看壶,一般都只注意有形的地方,而对于壶形留下的空间,通常不太在意,而对于做壶人来说,壶留下空间的部分,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为我们正是根据这部分空间的形状来确定壶的曲线、部位布置的。从前做壶人的泥橙(工作台),都是面窗而置,以便于在做壶时观察壶坯的剪影,看壶留下的空间部分。

老子云:三十辐共一毂(音[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中国人对于虚、无处的理解真是高妙。

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我还是把大亨仿古来举例。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实是“无”的地方的形状,决定了这把壶的造型,这大概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计白当黑”吧。

《墨皇本圣教序》很长一段时间在清代收藏家崇恩手里,崇恩极为珍爱,这从其碑文旁的批注和题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其中有一段话,我觉得他虽然是讲的书法碑帖,但对于我们欣赏紫砂壶也不无帮助。他在碑帖旁写道:

“明窗几净,扫地焚香,拭目谛观,澄心静玩。先看其大略,以领会全神。次看其结体,以求其明意运笔妙处。旋即逐字看、逐笔看,无一点一画轻易放过,情思微倦,即闭目危坐,以养灵光,少息再看,则必又有一番境界引人入胜,层出不穷,久而久之,右军当于纸上相告盖不翅耳。”

审美活动是有次序的,先看什么,次看什么,再看什么。常看到购壶者抓起一把壶来,先摇口盖紧松,再看嘴滴把在不在一线,而不先观精神紧要处。要这样挑壶,超市里的金属制品个个比紫砂壶好。

崇恩的这段话应该是我们欣赏紫砂壶及其它艺术品很好的一个启发。

理性收藏紫砂壶


优质的紫砂具有一定的保值价值;如生活良器般具备实用与美学、文化传承等特质,这点可以肯定。但是,一心一意想找到具有强烈增值空间的作品!并以增值作为购藏的第一要件时!购买紫砂壶的考虑,可以约略整理数点如下:

1.作品价格

2.作品数量

3.款式/工艺/创新能力

4.好泥

价格应该多高?还是多低?虽然是紫砂艺术一门中,难以窥视了解的学问。却是,价格是大众购藏时很重要的参考依据。一分钱一分货心态要摆在心中,作为参考。

只要是自己觉得合适的壶,还是强调的一定要货比三家。同质量比价!同价格比质!简单来说,收藏等同于要会买东西;要懂如何挑选出最有价值的收藏品。

紫砂壶虽然具有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美学的内涵。不过,紫砂壶却具有可以批量的复制、复刻、重现,并且长期保存不朽的特性。换言之,所谓艺术品独一无二的稀有性!紫砂壶的含量应归类在偏低的手工类门。这一点,作为一位购藏的消费者,应该具备的体认。

优质的紫砂具有一定的保值价值;如生活良器般具备实用与美学、文化传承等特质,这点可以肯定。但是,一心一意想找到具有强烈增值空间的作品!并以增值作为购藏的第一要件时!个人认为,这点需要老天的大力帮助才可能实现。还是小心应对为妙。因此,从紫砂可以复制、再生;泥料虽然有限、数量还是不会太少;甚至可以经由调砂、复制,具有长期保存不腐的特性等等…。

紫砂的收藏,不能完全以艺术品等同视之。应定位在美学、文化、生活范围中的良器作用;并给于适当的价格;作为个人收藏的参考。换言之,紫砂壶不应该是天价。天价是一种炒作。紫砂的价格,应该从生活用品中定位,不是高不可攀的。这个看法,包括所谓传世老壶或现代紫砂而言,应该都可以一体适用的。

综合言之,收藏紫砂的第一消费观点是:理性与感性适当配比,生活与艺术适当调和,可承担无压力的收藏。这样一来,就可以体会无尽的乐趣。

紫砂壶的奇妙之处


紫砂,有着不可说的妙处,如佛前的那拈花一笑。在岁月的长河深处,沉淀出不可思量的可塑性。又经千年。经过人手温情揉,也揉进了人的灵性,成壶时,自带人性的温情,发出幽幽的紫砂亚光。

中国陶瓷文化,鼎足世界文明史已千年,历来以如玉般的釉色取胜,如宋代的官窑青瓷,浅浅的釉上刻花梳纹,刻出釉色的柔美;而明清深邃可读的青花瓷,以釉做宣纸,以色料做墨,写足中国文人的笔墨情怀。

瓷的世界,大多追求丝缎的华美,也如丝缎一般,经不住岁月轻轻一划,顿然失色---瓷,大多以釉色为衣。大多时候,瓷,只是釉色的载体。而陶,大多以陶土本色为美,不设色或仅以简单的化妆土淡妆略施。

周芳军《富贵玉兰》

远的,半坡古陶罐不需说,近的中国陶,我独偏爱耀州窑化妆土抹饰的陶和宜兴紫砂陶。耀州窑,以化妆土与陶质相映成趣,是粗陶中的极品;而宜兴的紫砂细陶,就非常不可思议了。

做过陶艺的人都知道,在搞陶艺创作中,首先要考虑材质上的两个参数:一个是可塑性,一个是烧成后的收缩变形率。一般,可塑性大,陶瓷烧成后的变形率越大,可朔性让陶艺家们不受限制的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但烧成后的收缩变形率,往往让你的陶艺作品变成一堆废品!

宜兴紫砂的手感,与众不同,可塑性强却不沾手,有着不同凡响的细腻,这种能与人灵性呼应,随心成形的宜兴紫砂器,自然也带上了人文浓重的色彩。没有任何釉色外衣的装饰,就已醉人。它朴质近人的艺术性,由此而生。

而与瓷品近30%的变性收缩相比,宜兴紫砂陶只有8%的变形率。所以在茶壶制作上,紫砂陶自然有超常的优势,一般评判茶壶的好坏,可以首先从检查壶口盖的咬合程度,自然能分出品质的高低;而紫砂的特性,居然可以做到口盖的严丝合缝。它的工艺性,瓷质器皿不可及。

而最最不可思议的是:作为细陶的紫砂,它恰到好处的气孔。让茶色香味皆蕴,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也不易馊茶。而瓷壶由于有玻璃质的釉面隔阻,自然逊色不少。而在岁月的把摩和茶汤的浸泡里,紫砂也留住了岁月的痕迹,沉淀出人性的温情,壶面日益温润华姿,散发出幽幽紫光。它的实用性,让它兼得了皇宗贵族和平民百姓的百年青睐。

茶,也许拿任何器皿都可泡,都可喝;但若要真正品茶把壶,我只想念紫砂。

如果说青花瓷的美,如赵飞燕的舞,在釉衣上书写中国的精神;那紫砂,就如老衲,以本体的内美,参悟人性的永恒,静品人生的五味。

紫砂,如此的不可思量,不可议。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壶身份证恐变炒作手段》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