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我们别时和见时不同,饭碗的彼岸,我们别时和见时不同。有陶友询问,建水紫陶刻花工艺中的难点有哪些,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难点。

一、刻花深浅靠经验去感知

在湿润的坯体上,用锐利细小的刻刀将文字和绘画的笔迹刻出来。在坯体厚度小于1厘米、甚至许多小件作品坯体厚度普遍小于0.5厘米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刻花既不损坏坯体、又可以保证填泥和精修顺利完成,很考验刻花匠人的感知能力。

刻得太浅,填泥厚度不够,在后续精修和最后的打磨时,很有可能将一些装饰的画面修掉或者磨掉。

如果刻得太深,甚至刻穿坯体,立刻就造成损坏;即使没有刻穿,填泥时也容易压坏坯体,或者烧制时填泥处容易烧裂。

每一个坯体的厚度不会全部相同,所以需要刻花匠人依靠自己的经验去确定刻花的深浅度,没有长期的积累,难以做到优秀。

二、不规则的曲折线条,使得刻花难度增加

无论是坯体上的绘画还是书法文字,线条都是随机的,而且是曲折回环、毫无规律的。刻花匠人在操作时依靠手部去灵活转动,极为繁复。特别是一些精细的线条,往往刻一个小局部就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三、需要细致保留书画线条的原始韵味

这也是目前建水紫陶刻花领域最为大家看重的。一件作品,无论书画家装饰得多好,如果刻花匠人不能较好地刻出原有书画的韵味,填泥后的画面也会大打折扣。

涉及的装饰风格和题材不同,对刻花的要求也会出现巨大差异。如果是装饰细微繁复的山水画、笔走龙蛇的草书或者是其他诸如羽毛、建筑细节等等题材,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积累的刻花匠人才能较好地完成。

四、最难的还是耐心

刻花实际上是一份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的工作,每天盯着毫无规则的、密密麻麻的线条刻,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丧失耐心。

但刻花又是一份极其需要耐心的工作,不耐心细致,静不下心来,是做不好这份工作的。

无论是前面的三点还是其他的很多细节,最后都需要一份耐心和细心,这是整个刻花工艺中最难的。

精选阅读

建水紫陶的陶坯是什么角色?


我们介绍说建水紫陶是全手工制作的,常常会被误解为“一个人全程独立完成”这个意思。现在情况稍好一点,通过不断普及相关知识,越来越多的顾客知道建水紫陶其实是一项团队协作的工艺。

但我也曾遇到比较极端的问题。有顾客询问某件作品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我回答说作者只是进行了其中一道或者几道工序,不了解的顾客就会说“连陶坯都拉不好,他能做好紫陶吗?”

看似是个灵魂拷问,其实不难回答。

先举个例子,95%以上的书法家不会亲自制作毛笔、墨水和纸张,是不是就能由此推断说他们写不出好的书法作品呢?

毛笔、墨水、纸张,还有砚台等等,在书法这个领域,就是工具,书法家不会制造,但是能选出最好用的。同样,建水紫陶里的陶坯对于专攻装饰的艺人来说,也是工具,他们或许不会制作,但是一定能选出好的器型,或者至少是适合自己装饰的器型。

再说拉坯塑型,同样也需要借助工具,没有拉坯机,就谈不上“拉坯塑型”。大家也不会要求拉坯艺人还要会亲手制作拉坯机,拉坯机只是工具而已,他们不会制作,但是可以选择最好用的一款。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把拉坯与装饰对立起来,或者说谁高谁低,而是想说明每个工艺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一件完整工艺品的每一道工艺流程,都是一个相互成就的完整体,每道工艺之间是承上启下的关系,它们并不对立,相反,是非常紧密的协调与合作。

所以,我们欣赏擅长装饰的艺人还努力学习造型,但是如果他们不会造型,也没必要苛求。他们的本职工作是装饰,如果他们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是优秀的艺人。

这一点,对于其他环节同样适用。

建水紫陶的残贴说的是什么?


残贴,这种装饰是建水紫陶独具匠心的创造,是所有陶瓷中仅限于建水紫陶独特的语言。残贴的由来,传说建水县城有一位文人练字时,将写过的字纸随手扔在一边。却无意间发现了堆在一起的字纸表现出一种残缺的美感。他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找制陶工匠,然后,类似的图案开始出现在建水紫陶上。坊间称这叫“残贴”。

随着时间消磨掉了斑驳,岁月留下风韵,残帖,作为建水紫陶的标志性工艺之一,由来已久,制陶艺人们早已说不清残帖的具体来意,它的诞生,或许正如传说中一样是一段美丽的意外.

也有人对“残贴”的出现持有不同的说法,说是因制陶工匠在制作过程中字帖绘画被大风吹散在地,工匠突然发现堆叠在一起的字帖书画,虽不完整,却拼凑出一种莫名的美感,覆于陶上,得以体现。也有人说是因某位文人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字体和风格,突发意想把各种书法文体摹篆颜隶真草和绘画作品创新结合起来,创作出了残帖之妙。对于残贴的出现无论真相是何种,不可质疑的是,残贴的出现给建水紫陶增添了不一样的美。这正是成为建水紫陶独特的韵律。

紫陶烧制前需要晾干,原因是什么?


陶坯在烧制前进行晾干或烘干的干燥处理,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提前晾干可以减少烧制时的破损率

陶的烧制是一个专业又科学的过程,其中特别关键的环节是通过逐渐升高温度将陶坯中的水分烘烤去除。除水分,会改变陶坯的内部结构,需要考虑到陶坯的承受能力。

湿坯水分含量大,如果不经过干燥,直接入窑烧制,大量的水分在短时间内快速消除,陶坯急剧收缩,内部结构快速改变,很容易对陶坯本身造成破坏,导致作品烧坏。

即使是干燥过的陶坯,在入窑烧制时,还需要经过漫长的烘烤阶段。在烘烤、升温、猛火烧造这三个阶段,烘烤耗时最长,超过整个过程六成以上。

以传统龙窑来说,烘烤需要15~20个小时,升温则只需要5~8个小时。电窑和气窑的时间相对短一点,但是其中烘烤的阶段,耗时也是最长的。可见,陶坯烧制前进行干燥,去除大部分水分,对于烧制的成功与否特别重要。

二、剔除一部分不合格的陶坯

如果一件陶坯在烧制之前的制作流程中做得不合格,在干燥过程中就会发现端倪,最常见的是开裂。

将这些不合格的陶坯事先剔除,既能做到不浪费燃料,又能为其他好的陶坯腾出摆放空间。现代电窑和气窑的空间都十分有限,因此每一个位置都很珍贵。

三、充分利用有限的窑内空间

水分较多的湿坯状态下,陶坯是不能相互重叠起来的,但是经过干燥后,一些价格较低的陶坯就可以相互重叠在一起入窑烧制,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有限的窑内空间。

一般是一些低价的茶杯或者汽锅会相互重叠起来烧制,就算会因此烧坏一些,也可以在烧制的数量上去平衡一下成本。实际上,一个窑口烧制成熟、稳定后,再加上经验丰富的烧窑师傅,因重叠而发生的损坏会很少。

但那些精工装饰制作的陶坯,作者不会冒险将它们重叠在一起,而是牺牲一些烧制数量,去换取更好的烧制成功率。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陶刻花,难的是什么?》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