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陶坯在烧制前进行晾干或烘干的干燥处理,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提前晾干可以减少烧制时的破损率

陶的烧制是一个专业又科学的过程,其中特别关键的环节是通过逐渐升高温度将陶坯中的水分烘烤去除。除水分,会改变陶坯的内部结构,需要考虑到陶坯的承受能力。

湿坯水分含量大,如果不经过干燥,直接入窑烧制,大量的水分在短时间内快速消除,陶坯急剧收缩,内部结构快速改变,很容易对陶坯本身造成破坏,导致作品烧坏。

即使是干燥过的陶坯,在入窑烧制时,还需要经过漫长的烘烤阶段。在烘烤、升温、猛火烧造这三个阶段,烘烤耗时最长,超过整个过程六成以上。

以传统龙窑来说,烘烤需要15~20个小时,升温则只需要5~8个小时。电窑和气窑的时间相对短一点,但是其中烘烤的阶段,耗时也是最长的。可见,陶坯烧制前进行干燥,去除大部分水分,对于烧制的成功与否特别重要。

二、剔除一部分不合格的陶坯

如果一件陶坯在烧制之前的制作流程中做得不合格,在干燥过程中就会发现端倪,最常见的是开裂。

将这些不合格的陶坯事先剔除,既能做到不浪费燃料,又能为其他好的陶坯腾出摆放空间。现代电窑和气窑的空间都十分有限,因此每一个位置都很珍贵。

三、充分利用有限的窑内空间

水分较多的湿坯状态下,陶坯是不能相互重叠起来的,但是经过干燥后,一些价格较低的陶坯就可以相互重叠在一起入窑烧制,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有限的窑内空间。

一般是一些低价的茶杯或者汽锅会相互重叠起来烧制,就算会因此烧坏一些,也可以在烧制的数量上去平衡一下成本。实际上,一个窑口烧制成熟、稳定后,再加上经验丰富的烧窑师傅,因重叠而发生的损坏会很少。

但那些精工装饰制作的陶坯,作者不会冒险将它们重叠在一起,而是牺牲一些烧制数量,去换取更好的烧制成功率。

扩展阅读

紫陶刻花,难的是什么?


我们别时和见时不同,饭碗的彼岸,我们别时和见时不同。有陶友询问,建水紫陶刻花工艺中的难点有哪些,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难点。

一、刻花深浅靠经验去感知

在湿润的坯体上,用锐利细小的刻刀将文字和绘画的笔迹刻出来。在坯体厚度小于1厘米、甚至许多小件作品坯体厚度普遍小于0.5厘米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刻花既不损坏坯体、又可以保证填泥和精修顺利完成,很考验刻花匠人的感知能力。

刻得太浅,填泥厚度不够,在后续精修和最后的打磨时,很有可能将一些装饰的画面修掉或者磨掉。

如果刻得太深,甚至刻穿坯体,立刻就造成损坏;即使没有刻穿,填泥时也容易压坏坯体,或者烧制时填泥处容易烧裂。

每一个坯体的厚度不会全部相同,所以需要刻花匠人依靠自己的经验去确定刻花的深浅度,没有长期的积累,难以做到优秀。

二、不规则的曲折线条,使得刻花难度增加

无论是坯体上的绘画还是书法文字,线条都是随机的,而且是曲折回环、毫无规律的。刻花匠人在操作时依靠手部去灵活转动,极为繁复。特别是一些精细的线条,往往刻一个小局部就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三、需要细致保留书画线条的原始韵味

这也是目前建水紫陶刻花领域最为大家看重的。一件作品,无论书画家装饰得多好,如果刻花匠人不能较好地刻出原有书画的韵味,填泥后的画面也会大打折扣。

涉及的装饰风格和题材不同,对刻花的要求也会出现巨大差异。如果是装饰细微繁复的山水画、笔走龙蛇的草书或者是其他诸如羽毛、建筑细节等等题材,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积累的刻花匠人才能较好地完成。

四、最难的还是耐心

刻花实际上是一份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的工作,每天盯着毫无规则的、密密麻麻的线条刻,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丧失耐心。

但刻花又是一份极其需要耐心的工作,不耐心细致,静不下心来,是做不好这份工作的。

无论是前面的三点还是其他的很多细节,最后都需要一份耐心和细心,这是整个刻花工艺中最难的。

建水紫陶的残贴说的是什么?


残贴,这种装饰是建水紫陶独具匠心的创造,是所有陶瓷中仅限于建水紫陶独特的语言。残贴的由来,传说建水县城有一位文人练字时,将写过的字纸随手扔在一边。却无意间发现了堆在一起的字纸表现出一种残缺的美感。他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找制陶工匠,然后,类似的图案开始出现在建水紫陶上。坊间称这叫“残贴”。

随着时间消磨掉了斑驳,岁月留下风韵,残帖,作为建水紫陶的标志性工艺之一,由来已久,制陶艺人们早已说不清残帖的具体来意,它的诞生,或许正如传说中一样是一段美丽的意外.

也有人对“残贴”的出现持有不同的说法,说是因制陶工匠在制作过程中字帖绘画被大风吹散在地,工匠突然发现堆叠在一起的字帖书画,虽不完整,却拼凑出一种莫名的美感,覆于陶上,得以体现。也有人说是因某位文人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字体和风格,突发意想把各种书法文体摹篆颜隶真草和绘画作品创新结合起来,创作出了残帖之妙。对于残贴的出现无论真相是何种,不可质疑的是,残贴的出现给建水紫陶增添了不一样的美。这正是成为建水紫陶独特的韵律。

到底什么是紫陶?


什么是紫陶?

按照出土文物的叫法,陶器分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釉陶,为什么呢?因为烧制出来呈现什么颜色,就用这个颜色作为陶的前缀命名。比如说烧出来是红色的,叫“红陶”;烧出来是灰色的,叫“灰陶”,以此类推。那是不是烧出来呈紫色的陶就叫“紫陶”呢?

这四件陶器是不是颜色很接近?比红色深,用“紫陶”来命名恰如其分。

那么,紫陶到底是什么?

“紫陶泛指各类棕红色、红色陶土材料制作而成的表面无釉陶器的总称。”明清以来,全国各地有多处生产此种类型的陶器。其成型方法多为手拉坯成型、注浆成型,或者较为原始的泥条盘筑成型等。比较著名的产地有云南建水、广西钦州、重庆荣昌、广东潮州等。

照上面这个说法好像有道理哎,清代的人也不是胡叫“建水紫陶”的。

那“紫砂”是什么?紫砂陶仅指宜兴紫砂。国内其他地方亦有少量紫砂,但与宜兴紫砂有所区别,也有少数地方生产紫砂产品,都是延续宜兴紫砂的传统风格。

有没有发现“紫砂”的叫法和“紫陶”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初的颜色是“紫色”不假,但渐渐的,“紫”不仅仅指颜色,更成为一种泛指。

什么是建水紫陶?

“什么是建水紫陶?”,如果向碗窑村的制陶老艺人们求证时,听到的回答,意思大概都一样,“用建水碗窑村的五色陶土制作并烧制的陶,都叫建水紫陶。颜色啊,以羊肝色为主”。

该条例定义建水紫陶为:“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的建水紫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许可范围内,以建水县紫、白、青、黄、五花等五色陶(瓷)土为原料,采用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等工艺制成的紫陶成品。”

该标准定义建水紫陶为:“以建水境内天然五色土为主要原料,采用镇浆制泥、雕刻填泥、无釉磨光等特殊工艺烧制而成的陶器。”

那估摸着大概是这么个意思:不管在北京、上海,甚至是国外,只要是用建水的紫陶泥料,用建水传统的紫陶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陶器,都称为“建水紫陶”。紫陶前冠以“建水”,亦是凸显地标的保护性。所以白陶也好,红陶也罢,只要用的是建水五彩山泥料,都具备叫“建水紫陶”的前提条件。

小贴士:

建水紫陶的开山祖师爷——潘金怀,他老人家的作品和逸事只有口口相传,实物作品极为罕见。传闻集大成者向逢春曾向潘金怀请教紫陶制作,现流传下来的向逢春作品是这个模样的。▼

这是典型的建水紫陶作品,采用了建水紫陶工艺中独树一帜的阴刻阳填和残贴工艺,并且使用了无釉磨光。后世心中均以此作为建水紫陶的经典代表。

但是随着建水本地工艺技术的提升,而且手工艺人们在各个陶瓷产地互相走动,促进了制作工艺的交流与当地工艺的长足发展。正所谓“匠自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后来的陶艺人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地改良创新,逐步演变出多种颜色、形式,有白色的,红色的,装饰方式在刻填、残贴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仿生、浮雕、包锡等等,坊间都把这些作品叫作“建水紫陶”。这是为啥?

“镇浆制泥”自不必说,绝大部分的制陶工艺都有这项,但是“雕刻填泥”“无釉磨光”是必要条件的吗?

本页所有的陶器,有的没有“雕刻填泥”,有的没有“无釉磨光”,甚至既没有“雕刻填泥”,也没有“无釉磨光”,但都是人们说的“建水紫陶代表作”。

那么颜色是不是都要是紫色的呢?

上面的几件陶器有白色、黑色、红色,如果用颜色命名的话,是不是要分别叫作“白陶”“黑陶”“红陶”呢?

答案是否定的,从清代道光年间迄今,上面的三件陶器,无论坊间,还是官府,都管这些叫作“建水紫陶”。只因都是用的建水五色陶土,尽管制陶泥时配比不同、烧制不同、打磨工艺不同,导致最终颜色差异非常大,但是,都叫“建水紫陶”。

“雕刻填泥只是紫陶的工艺特色,主要还是看泥料。”建水紫陶艺人周连和边拉着坯,边说着话儿。

建水紫陶,在大众心中已脱离狭义的定义。只要建水五彩泥料制作的陶器,都会被叫作建水紫陶,建水陶与建水紫陶定义上的严格区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模糊起来。

什么颜色的紫陶更好?


这也是之前给大家分享过的一个知识点,最近有朋友再次询问类似问题,刚好今天我们新上架几把复烧橘红色的茶壶,所以就一并给大家再作分享,原文如下:

从工艺的角度来说,紫陶壶的颜色没有好坏之分,只关乎个人喜好不同而已。

以我们常见的黑色、红色、古铜色而言,颜色的差异只是烧制方法不同造成的。烧制之前,从原料选取到成型、装饰、精修、晾干,甚至最后的打磨工艺,都完全相同。

造成颜色不同的烧制环节,对紫陶的健康、品质都不会造成什么特殊的影响。我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分享过关于不同的烧制气氛下紫陶呈色不同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查看。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颜色就有所区别。主要是白色壶与深色壶在使用时茶渍积累和清理的不同。

白色壶更显脏,当茶渍积累起来时,比较明显,如果不及时清洗,茶壶就会显得难看。

但深色的壶就隐蔽许多,甚至很多深色的壶常年不清洗,壶内积累厚厚的茶渍,于是还有“壶内茶山”的说法。

同时,白色壶与深色壶在茶类选择上有所不同。一般建议白壶用于冲泡茶汤颜色较浅的茶类,而熟普等茶汤较深的茶类,则建议用深色壶冲泡。

需要温馨提醒的是,不管是黑色、白色,还是其他任何颜色,甚至任何材质的茶器,冲泡完成后都需要及时清洗干净,避免茶垢积累。“积累茶山”这个说法不靠谱,更多的是危害人体健康,所以茶垢应该及时清除,尤其是不怎么显眼的黑色茶器,更应该仔细清洗。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陶烧制前需要晾干,原因是什么?》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