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在晋城市新市东街的丝麻大厦,泽州铁器的展示厅就设在这座大厦的八层。从电梯走出,一面用坩埚砌就的照壁迎面而来,俨然一堵古朴的城墙。展厅中央,用铁链悬着的几十把铁壶,精致且颇有味道。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指着雕刻在迎面墙壁上的字,赵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设计著作——《考工记》中的一句话。赵亮,量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搞设计出身。2005年,赵亮去日本考察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看到茶道中所用的精致铁壶。经过进一步考察,赵亮发现,当时日本铁壶被炒得价格奇高,动辄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国内跟风者以模仿日本壶为主,或打擦边球说是台湾壶,其实台湾基本不产铁壶。”赵亮说,泽州铁器曾畅销全国,“九头十八匠”更是名扬全国。他便萌生了用现代理念设计和制造泽州铁器精品,重塑手工业“九头十八匠”的念头。

晋城,古称泽州,自古就是煤铁的重要产地,被誉为“煤铁之乡”。提起家乡的辉煌历史,赵亮说得头头是道。《山海经》曾记载虎尾山之阴有铁矿,指的就是泽州大阳至今仍在开采的虎尾山矿区。

春秋战国时期,泽州盛行冶炼,战国最著名的“阳阿古剑”就产自大阳镇。当时的大阳已成为北方制造兵器所需生铁的重要产地。后唐时期,官方允许百姓冶炼铸造铁器。北宋时期,泽州为全国著名冶铁区之一,境内的“大广冶”为冶铁官炉,所铸“大观通宝”被誉为史上最美铁母(钱)。明清时期,泽州的采煤、炼铁和铸造行业极为鼎盛,泽州境内的大阳镇被誉为“九州针都”,生产的“大德”牌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

说起因手工业发达而闻名的“九头十八匠”,至今在晋城以“头”字作村名的有50多个,以“匠”字作村名的有近30个,这也从侧面映衬出当时的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铁器产品附加值不高、品位低的问题日趋凸现,老铁壶、铁锅、铁勺等一系列铁制厨具逐渐被人们遗弃,取而代之的是质地轻薄的铝合金和不锈钢制品,民用铁器一度失去往日风采。

吨铸铁管,市场售价4000—6000元;1吨铸铁件,市场售价7000—9000元;1吨机加工精密铸件,市场售价1万—2万元……而如今晋城的赵亮却将1把2.5千克重的精品铁壶卖到了1万元的高价。

精选阅读

铁壶精品---清代名家锡茶器


铁壶是一把可以使用的煮茶器具,但同时它更是一件艺术品,一件难得的古董品,当你使用得当,保养入心时它将给你带来圆润浑厚的一杯好茶以及厚重的历史价值。好壶仍需好托配,锡无味,色素净,做茶器是最好不过了。通常锡制茶托的打造会略为轻薄小巧,这样在畅饮过程中手指不易负累,但锡性偏软,薄胎茶托若非点以铜料容易变形,而自己向来比较喜欢有质感的器物,盏托就是如此,加料加厚、手感沉稳是必须的,否则一只大茶盏搁在上面,无论看着或用着都有点不踏实。

手边几只晚清至民国期间锡器,均胎体厚实凝重,高圈足,可为茶事雅物:一只莲纹锡托古雅质朴,有坠手感,盘面及底部共有四个落款,这比较少见;一对环烙博古纹饰的梅花型茶托,质地细腻有味;一只包铜边锡盘,器型规整,盘内刻幽林坡岸、小舟悠然,笔简意远,清旷劲秀,皮壳湛润可赏亦可玩。

如今茶盏的使用比旧时少多了,自然盏托的制作量也在减少,更重要的是古拙的味道不容易做出来。锡制盏托或锡盘大可挪作他用,较大者可做壶承,或瀹茗后观赏叶底,亦可用做清供之器,诸般搭配一样都会出彩,皆因老锡的古郁沉穆可反衬美器及佳果之色,却无喧宾夺主之嫌。

好壶越来越少,好茶托也逐渐淡出视野,都随着时间逝去,就如这人生一样,经历过辉煌之后就必会走向衰落。

铁壶制造神话——山田宗美


山田宗美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以地方艺术家的身份在锻金分野上,被内定为当时艺术家最高荣誉的帝室技艺员,其在金工史上所创下的记录,在此之前未曾有过,即便是在他殁后的一百多年来也无人能及。

山田宗美(1871-1916)幼名羊太郎,明治4年11月12日(1871)出生于现日本石川县加贺市大圣寺锻治町的甲胄师世家中,男性中排行第四。5年级时因自家受到街坊大火的延烧,被迫休学。之后从野尻自然居士学习汉学与绘画,14岁起正式跟随父亲山田宗光开始研习镶嵌、铁打出的技艺。明治20年(1887)兄长三人不幸相继病故,遂袭名十代长三郎,号宗美、金耕堂铁羊。

山田宗美在弱冠之年罹患重度的肠胃病,极度衰弱,却也因此在病中研发出“一块造”(铁打出)绝技。“一块造”是从一块(片)铁仅仅凭借数十种大小、功能、形状皆不同的木槌和铁槌,以及各种打立、挡金(依作品需要而制作的内部支撑)将全物形槌出的技法。山田宗美在明治29年(1896)到大正4年(1915)的19年间,凭借此项绝技共囊括了国内外13次金赏与其它大小奖项超过35次以上,创造了金工史上的不朽神话。

只可惜“一块造”铁壶制作绝技没有传人,山田宗美一块造铁壶成为绝品,受到骨灰级铁壶玩家的极度追捧,单价估值超过百万元。

日本老铁壶的缺陷美


缺陷美也叫残缺美。从美学角度看,缺陷也是一种美丽,断臂的维纳斯便是明证。缺陷美也可以说是期待的美,期待实现完形的美。在美学上,经常把缺陷当作一种美。有了缺陷才更真实一些,有了缺陷才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悟,有了缺陷才能感觉到人类追求完美和进步的最深层的呼唤和力量,所以缺陷美在美学上的实质是:它能唤起人某种特殊的感受,能激发人其他联想,在与完美的对比中,缺陷使人感觉到追求进步、追求美的需要,从而具有了积极的意义。

由此看来,在赏玩铁壶中要找到没有缺陷的铁壶是很困难的。在跟各地壶友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接受壶友们各种各样的提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提问可以归纳为如何正确看待铁壶上的各种各样的缺陷。在这些缺陷中,一般无非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成长中的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缺陷会逐渐消失,比如陈化时间较短而保存较好的普洱茶在陈化转化过程中必然带来苦与涩的缺陷,这种缺陷在行家的眼里可能根本就不是缺陷,有时候反而是令人愉快的美的前兆。有经验的鉴赏者往往可以通过铁壶的沧桑程度的推断出它大概有多长的历史和它的使用、保存的情况。二是无法弥补的缺陷。至少我们可以通过缺陷知道缺陷之外都是美好,也可以知道缺陷较少的铁壶是多么的珍贵。

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铁壶的缺陷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把铁壶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缺陷。没有缺陷的铁壶如同没有缺点的人一样是令人恐怖的。当缺陷出现在铁壶审美的过程中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它们,是认真地体会、分析它们与美的关系,而决不是主观简单地排斥或者指责它们。在很多时候,正是这些缺陷与瘕疵引导我们找到真正的美。

人生不会完美无缺,铁壶亦不可能完美无缺,

而缺陷却在我们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显得异常珍贵,异常美丽。

泽州铁器文化


泽州铁器的辉煌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的采矿炼铁业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冶炼史同步兴起。晋城古称泽州,底蕴深厚、资源丰厚。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山海经》曾记:“虎尾山之阴有铁矿”,指的就是泽州大阳至今还仍在开采的虎尾山矿区。晋国最早使用的炼铁鼓风炉,首先在大阳发明和使用。连战国最著名的“阳阿古剑”也产自这里,它刀刃锋利,削铁如泥,当时的大阳已成为北方各诸侯国制造兵器所需生铁的重要产地。

金代时,泽州是金国经济最富庶的

地区之一,也是金国与宋朝军事对峙的前沿阵地,为了保证战争对铁制兵器的需要,金国将各地的匠人抓来泽州,在这里设立了头下军州。大元帝国与南宋对峙时,泽州又成了元与宋交战的前沿阵地,元代继承了金代的头下军州制度,建立了匠户制度,由此形成了晋城的九头十八匠。九头十八匠对泽州铁器手工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旷日持久的战争造就了铁器的成熟,塑造了千千万万的匠人,由此产生了匠村。

明、清两代,大阳的采煤、炼铁和铸造行业最为鼎盛,不仅产有铁锅、铁钉、铁锁等生活用具,而且镰刀、斧头、铁锹、犁铧等农具样样齐备。“大德”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大批铁货北上内蒙,南下广东,西去甘肃,就连不起眼的钢针都能远出国门,畅销东南亚一带。因此晋城成立泽州铁器文化研究会是广大研究铁文化的热心人士由来已久的愿望。

泽州铁器文化研究会将依托中国铸造协会、中国铸造博物馆、相府壹品泽州铁器等阵地,利用独特的铁器文化地域优势,广泛团结铁器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把先秦时期泽州铁器文化和人物的研究作为重点,确立研究的规划和课题;加强泽州铁器文化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写工作,建立权威的、丰富的泽州铁器文化资料研究中心和资料库;促进和推动会员之间泽州铁器文化研究的交流以及全国泽州铁器文化研究学者之间的交流,扩大泽州铁器文化研究会的影响力。

泽州九头十八匠


清朝泽州府在古代手工业很发达,有"九头、十八匠"之说。相传以姓氏作村名的"匠"、"头"都是曾为后周军队打造军器技术高超的工匠。现仍以"头"字作村名的如岗头、椿树头、二圣头、尧头、花园头等共24头,以"匠"的姓氏作村名的如夏匠、东吕匠、西马匠、牛匠、西谢匠、东武匠、申匠等,共26匠。

晋城有发达的冶炼业。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盛行冶炼。明清时"九头十八匠"闻名全国,"大德"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大批铁货北上内蒙,南下广东,西去甘肃,就连不起眼的钢针都能远出国门,卖到东南亚一带。

"九头十八匠"的汉族民间传说在晋城地域内流传广泛,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九头十八匠"的传说内容丰富,传说版本有两种,一种是说古泽州是周世宗柴荣"兵工厂"所在之地,为便于管理而设立"九头十八匠";另一种较为严谨的历史考证是《泽州府志》和《凤台县志》关于匠价银11字的记录,透露出晋城元明两代为390个匠户的信息,为确定"十八匠"的得名提供了正史的依据。

"九头"是元朝"头下"制度的产物,是解决战俘工匠的一种特殊政策的产物;"十八匠"是元朝匠户制度的产物,是汉族民间签发工匠去京都服役而形成的,这些政策和制度实行达500年之久。晋城自古以来就是煤炭和铁矿石的重要产地,为冶炼、锻造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晋城有发达的冶炼业,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盛行冶炼,流传近千年的"九头十八匠"传说不仅为晋城地区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还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发展晋城经济提供了生动的文化依据。

"九头十八匠"是外族统治者对汉族百工匠人残酷剥削压迫的产物,但对泽州铁器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今,晋城市以"头"、"匠"命名的村庄众多,印证了当年晋城冶炼行业的繁荣昌盛。从上古流传下来的一副对联可基本确定"十八匠"是哪些村子。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冯吕苗郜夏马牛;下联是:孔申司孟谢武侯;横批是:金江郝段。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这种口口相传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正在受到严重冲击。"九头十八匠"的传说逐渐趋于衰落,亟须抢救和保护。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泽州精品铁壶 物美价高》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