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常说茶能修心,当我们喝茶的时候

请你把身份放在一边;

请你把虚荣放在一边;

请你把贪欲放在一边。

茶承受不起那些分量,平静的人才能从茶中寻到惬意时光。

饮料有千百种,唯有茶能称为国饮。所以喝茶对于我们来说,像是一种本能,如果能从中找到乐趣哪怕是养成习惯,就是一种生活状态。

人人都知道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我国的饮茶人数也在逐年增多。

但是也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个茶感觉还不错,能接着喝下去就足够了。

茶不是功课不是束缚,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爱好。

茶是享受,本着享受和放松的心态喝茶,暂时不必想着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要是一开始就说自己不懂,对茶有隔阂感,岂不是越来越不懂?

懂茶与不懂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喝茶。

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于尘世偷来闲暇时光,不啻为人生之一大乐事。

无论怎样说,茶作为一种饮料,其终极的目的就是被喝掉。无论是高官权贵,还是普通百姓,茶喝的是口感,喝茶应该是一件轻松、享受而又健康的事情。忘掉普洱茶魔术的幻彩吧,当整个市场为了利益而蠢蠢欲动的时候,希望所有的茶友能抱着一个健康、简单的心态去喝茶,真正地在茶中喝出健康,喝出快乐。

CY260.com编辑推荐

品到深处才懂茶


国人爱茶,一日不可无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饷宾迎亲会友不可缺的礼节。每到一处,主人除了给你介绍山水胜迹,少不了要让你品尝当地的名茶。一杯热茶端上来,自然有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所癖所好。茶为神树,一身清正,忌俗、忌尘、忌噪音、忌油腻、忌膻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岚云雾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壶中,抑或是收藏在罐里,虽然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她都是一个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绎生命的精彩,释放生命的本色,让你体味生命的原味。

因而,她对水质、水温的要求极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过燥,沏之过急,闷盖过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闻到烟火的熟汤气。如今,喝茶花样迭出,又是柠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纯幽香,涩中回甘,沁心润肺,两腋生风,耳目清亮的体验全都丢失了,那叫什么喝茶?喝茶,是种心灵的放假,精神的滋润,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间,选个幽静茶馆,泡上一壶阳羡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看到叶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态,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茶缘——用心泡茶得真味


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和尚出家前为检查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佛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

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坐片刻难得壶途。

清茶一盏知真味


许多年前读杨绛文集,看到她在《喝茶》一文中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于是乐不可支,遂将此典四处宣扬以博人一笑,不料在一江南美女处遭到无情鄙视:许得我们将茶叶做成龙井虾仁这般的菜肴,就不许得英国人将茶叶渣子拌些黄油敷在面包上吃吗? 

的确,茶如何喝,或是如何吃,原是不该有什么硬性的规定或标准的吧,要知道在东周时期,人们就是将茶当成食物烹之食之的。而茶作为饮品的历史,为何饮、如何饮,其实也各有意趣。 

秦汉以前,茶主要被当成药来饮用,以解毒消痛。南北朝时,僧侣提倡坐禅饮茶,目的是驱除睡意,潜心修行。到了唐朝,陆羽《茶经》称,茶已成为“比屋之饮”,亦即大众饮料。及至明代,根据顾元庆《茶谱》所言,茶之功用在于“止渴、消食、除痰、少睡……明目、益思、除烦、去腻”,则与现代人对茶的认识完全一致了。

南北朝时期,人们多将茶叶和米、姜、盐、陈皮、香料一起煮着喝——这种饮茶方式至今在西藏和内蒙古依然可见。不过主要说来,饮茶方法的流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烹煮的饼茶、搅拌的粉茶、冲泡的叶茶,分别代表了唐朝、宋朝、明朝的时代特征。

其中,宋代人将茶饼敲碎捻成茶粉后与沸水调和、并用茶筅用力搅拌泛出汤花而饮用的方法,被称为“点茶”,故有“唐煮宋点”之说。点茶法流传到日本后得到空前发展,今日的日本“茶道”,其技法正是宋代的“点茶”。

显而易见,在饮茶方法上,我们这些现代人属于最后一个流派,也就是用沸水直接冲泡。这种方法既简便,又能保持茶的本色真味。

喝茶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事,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陆羽不屑于前人在茶汤中加以葱、姜、枣、橘皮、薄荷等调味品,称其为“沟渠间弃水耳”,他只在水初沸时放入适量的盐。但此举却被冒辟疆诟病为“亦何鄙俗乃尔耶”,因为“茶之妙在淡,点之以盐,是且与淡相反”。同样,爱茶成癖的唐代诗人卢仝的“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之诗句一向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冒辟疆却认为茶是要细细品尝的,片刻之间连喝七碗实是有辱斯文。

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一些人认为好的,另一些人却可能恰恰相反,此地不适宜的,彼地却相得益彰。比如山西人喜欢喝酽茶,往往一壶要投入一半容量的茶叶,茶水味道极苦,外地人大多不敢问津。其实这与当地的水质有关,山西酽茶不过是想抵挡不佳的水味。

同样,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会有各自不同的饮茶习惯。江南人爱喝清香色碧的绿茶,西南一带的人喜欢乌润味厚的红茶,华北地区的人偏爱浓郁爽口的花茶,西北少数民族则离不开既便于运输又便于贮存的紧压茶,“以其性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再往细说,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茶;在兰州,用上等的菊花、桂圆、葡萄干、小枣、荔枝干、冰糖等配制而成的三泡台不仅馨香甘甜,更蕴涵源于盛唐的古风;而在“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的成都,物美价廉的盖碗茶,技艺超人的茶博士、“摆龙门阵”的当地人,则让人立时感受到巴蜀文化的浓浓生气……茶,没有葡萄酒的倨傲自大,不似咖啡的孤芳自赏,也无可可的故作天真。“从来佳茗似佳人”,遇见适合你的一杯好茶,就如遇见百分百的女孩,那一场美丽的邂逅,其荡气回肠与缠绵悱恻,当有“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感慨。其中妙处,恐怕只有曾有此经历的茶友方能意会吧。 

放下亦放下,时光流转中,不负这壶茶!


品茶,就是为了品一盏纯粹,一盏美好。

修一颗平常心,笑看世间繁华。

有颗安闲自在的心是最快乐的事情。

记得提醒自己好好控制情绪,谨言慎行,这不是懦弱和没有性格,而是在慢慢的提升自己,凡事不以恶意揣度别人,不以私利给他人添堵,不妄自菲薄,也不诋毁他人,这是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茶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媒介,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拉得更紧密,拉得更透彻。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清清浅浅,起起伏伏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

把心泡进茶汤里,静静品味,慢慢感悟。茶入口甘醇,香气从齿间暖到胃,慢慢渗透身体的舒畅,心情无比美好。一啜一饮,甘露润心。

一杯茶在手,不管它是等级如何,滋味如何,在品饮的那一刻,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平静。每日与茶作伴,手捧杯盏,闻茶香悠然悟生活之道。

生活的最高境界,不是能够坚守平淡。而是能以一颗平和浅淡的心,安然轻放每一寸光阴,乐享每一份暖香。其实手中握着的,就是幸福。

所谓安全感,不过是求得心中的一片安稳。

但人生这道茶,却不容许我们随意冲泡,失了分寸,就会成了一生的苦茗。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时光流转中,不负这杯茶。

心,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用安静的心做事情。茶依旧是那份茶,水温不同,快慢有序,每一次的茶,味道口感都不同。

茶是有记忆的,在紧结的条索间记录了光阴的故事。

每遇到一泡好茶,就如同遇到一个对眼的人,必须机缘巧合,然后一直在心中祈愿,换得一个不早不晚刚刚好。

从躁动的繁华重归沉淀后的自己,与茶相伴的日子里,茶入口甘醇,香气从齿间暖到胃,慢慢渗透身体的舒畅,心情无比美好。

茶是什么,都有不同的答案。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心中的那盏茶,那个陪你喝茶的人。

茶禅真味:不限于形,不制于心


喜欢着茶,是生命肌体的需求,至今已二十余载;亲近禅,虽是近几年的事,但却让人静心明性。晚唐高僧赵州和尚一句“吃茶去”,成为后世一桩佛门著名公案,惹得无数人赞誉,也引发了无限禅机。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冥冥中命运的牵引,让我很偶然也很自然地走近了传说中的“终南禅茶”,零距离观照“禅茶”这本属于佛教的茶礼,感受“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的儒雅、清朗之风。

要了一壶茶慢慢喝着,还听说有茶道表演。浏览着《终南禅茶》这本小册子时,心想人往往有时在盲目中也许会有意外收获。了解“禅茶”并能零距离观照“禅茶茶道”,真乃是我等福缘。记得《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来看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的作用;嗣后,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最后又演变成一种文化。而茶文化内伸层面又谓茶道。茶道不仅指茶法茶器,它的内涵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学、哲学的理念,所谓茶道即人道;也因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来又有“茶禅一味”之说。但对真正的“禅茶”,特别是与传说中的“终南禅茶”却是我与其第一次因缘合和。

终南禅茶由终南山修道者创制,禅修的高僧大德们在苦修中通过应证发现了禅茶的神奇妙处。终南禅茶最早创于隋而盛于唐,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在与玄志居士的交流中了解到,每饼终南禅茶中都融合了黄芪、丹参、川芎等十几位中药材,具有一定的药理功能,且在制作中通过佛法加持法道,对于有缘喝到的人都是一个吉祥的缘起。它的制作依然保存着传统手工制作的工艺,其方式延续着唐朝茶人的制茶秘法,为禅茶最传统、正宗的上上之品。

边品饮着“终南禅茶”,边与玄志居士聊天,谈到了“贪、嗔、痴”与佛学的一些内容;也了解到玄志居士毕业于某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却一心向佛,便到此做了一名“大唐茶礼”侍者。当我说自已也是“三合居士”时,他问我是在那加持的。可惜这是我自号的,这个答复,让玄志居士略微有点失望,从他的表情中我看到了这点。最后,我请同事为我和玄志居士留影,并告诉了我的博客,希望他能读到此文。临别时,玄志居士又把我们送到殿外,礼貌地向大家道别。他谦恭的态度,随和的举此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门外早已暮色四合,灯光把亭台、楼阁、拱桥的倒影投在湖面,少了白天的清冷,多了柔媚的色调,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透过湖边一排柔长的柳枝,一轮明月挂在亭台楼阁间深处的天幕上,让人不由自主随口就吟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来。同行一人听后戏谑地说:月上柳梢头,恐怕无人可约吧?是啊,此情此景只是勾起过往的浪漫情怀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只是一个过客,到天明就已不在这喝了三个小时的“终南禅茶”,临行又有明月相送,此般情致,今后恐怕只有留在梦中了。但茶与禅,那是一生都无法割舍的情怀,它们都不会受制于环境的影响。不限于形、器,不受制于心,这才是“茶禅一味”的真味吧?

茶禅真味 不限于形不制于心


茶禅真味不限于形不制于心

一座肃穆的殿堂内,三个红尘中的男女打坐在三只黄绫包裹的蒲团上,以禅茶洗心涤髓……

喜欢着茶,是生命肌体的需求,至今已二十余载;亲近禅,虽是近几年的事,但却让人静心明性。晚唐高僧赵州和尚一句“吃茶去”,成为后世一桩佛门著名公案,惹得无数人赞誉,也引发了无限禅机。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冥冥中命运的牵引,让我很偶然也很自然地走近了传说中的“终南禅茶”,零距离观照“禅茶”这本属于佛教的茶礼,感受“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的儒雅、清朗之风。

要了一壶茶慢慢喝着,还听说有茶道表演。浏览着《终南禅茶》这本小册子时,心想人往往有时在盲目中也许会有意外收获。了解“禅茶”并能零距离观照“禅茶茶道”,真乃是我等福缘。记得《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来看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的作用;嗣后,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最后又演变成一种文化。而茶文化内伸层面又谓茶道。茶道不仅指茶法茶器,它的内涵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学、哲学的理念,所谓茶道即人道;也因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来又有“茶禅一味”之说。但对真正的“禅茶”,特别是与传说中的“终南禅茶”却是我与其第一次因缘合和。

终南禅茶由终南山修道者创制,禅修的高僧大德们在苦修中通过应证发现了禅茶的神奇妙处。终南禅茶最早创于隋而盛于唐,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在与玄志居士的交流中了解到,每饼终南禅茶中都融合了黄芪、丹参、川芎等十几位中药材,具有一定的药理功能,且在制作中通过佛法加持法道,对于有缘喝到的人都是一个吉祥的缘起。它的制作依然保存着传统手工制作的工艺,其方式延续着唐朝茶人的制茶秘法,为禅茶最传统、正宗的上上之品。

边品饮着“终南禅茶”,边与玄志居士聊天,谈到了“贪、嗔、痴”与佛学的一些内容;也了解到玄志居士毕业于某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却一心向佛,便到此做了一名“大唐茶礼”侍者。当我说自已也是“三合居士”时,他问我是在那加持的。可惜这是我自号的,这个答复,让玄志居士略微有点失望,从他的表情中我看到了这点。最后,我请同事为我和玄志居士留影,并告诉了我的博客,希望他能读到此文。临别时,玄志居士又把我们送到殿外,礼貌地向大家道别。他谦恭的态度,随和的举此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门外早已暮色四合,灯光把亭台、楼阁、拱桥的倒影投在湖面,少了白天的清冷,多了柔媚的色调,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透过湖边一排柔长的柳枝,一轮明月挂在亭台楼阁间深处的天幕上,让人不由自主随口就吟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来。同行一人听后戏谑地说:月上柳梢头,恐怕无人可约吧?是啊,此情此景只是勾起过往的浪漫情怀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只是一个过客,到天明就已不在这个城市而是另外一个了。

喝了三个小时的“终南禅茶”,临行又有明月相送,此般情致,今后恐怕只有留在梦中了。但茶与禅,那是一生都无法割舍的情怀,它们都不会受制于环境的影响。不限于形、器,不受制于心,这才是“茶禅一味”的真味吧?

禅茶一味:品到深处才知茶


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国人爱茶,一日不可无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饷宾迎亲会友不可缺的礼节。每到一处,主人除了给你介绍山水胜迹,少不了要让你品尝当地的名茶。一杯热茶端上来,自然有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所癖所好。

茶为神树,一身清正,忌俗、忌尘、忌噪音、忌油腻、忌膻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岚云雾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壶中,抑或是收藏在罐里,虽然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她都是一个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绎生命的精彩,释放生命的本色,让你体味生命的原味。

因而,她对水质、水温的要求极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过燥,沏之过急,闷盖过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闻到烟火的熟汤气。如今,喝茶花样迭出,又是柠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纯幽香,涩中回甘,沁心润肺,两腋生风,耳目清亮的体验全都丢失了,那叫什么喝茶?

喝茶,是种心灵的放假,精神的滋润,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间,选个幽静茶馆,泡上一壶阳羡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看到叶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态,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只有知道这些了,你才算是懂中国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下面与大家分享我国茶简史,知道了这些才敢说真的懂中国茶!

茶文化贯穿古今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0、近代:(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

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饮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饮用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茶区分布

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喝茶两个动作 拿起和放下


我心里一震,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和放下罢了。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品茶,品人生百态。在一杯茶面前,世界安静了下来,喧嚣、浮华如潮水般地褪去,茶——人在草木间,只剩下最纯净的自己,在这一刻,茶与禅是如此地默契,茶……融水之润、木之萃、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禅……冥思、纯厚、枯寂、洞彻,解茶之旷达随心,释茶之圆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茶与禅……乃至真至拙至天然……

懂不懂茶并不重要,千利休禅师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喝茶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

喜欢茶,无可否认的理由,那就是健康。维生素C:茶叶维生素含量很高,只需25克就可满足一日的需要。谁不想青春永驻呢?茶多酚:它最吸引人的功效就是抗衰老。维生素B:它对皮肤有好处。无机盐和矿物质:人体必需这些元素。陶冶情操:饮茶,就是品味一种文化。

月色朦胧,将尘世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慢慢读懂茶的品格与韵味。当你用心品茶时,茶叶绽放出的美丽、茶香亦是不同。茶之道,茶知道,守一怀净土,盈一眸恬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陶醉茶香中。

茶的真境界是什么


六七年前,我很迷茶、迷沉香。那个时候,先是狠狠地学茶知识,什么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然后又把各种茶分成上中下的等次。

内心的喜乐,是追逐好茶的结果——遇上了好茶,就喜,遇不上好茶,就不喜!分别心很大。后来,慢慢地明白,茶其实本无好坏,有些茶在农家的田头,用大茶壶烧煮,用大碗盛了;有些茶在知识分子的案头,用小炉炭烧,用一口杯端着;有些茶在达官贵人家的客厅,由服务人员端着……茶,真的有高低贵贱之分吗?

那些年,我到处追逐好茶,然后把好茶藏在家里。

后来我又追逐好的茶器,很是炫耀地用好的紫砂壶,一把还不行,要几把,后来是一百把。然而,茶真的一定要用这些东西来烘托吗?

我们的感觉呢?真正的好茶,应是在我们的感觉里,而不是在紫砂壶或日本铁壶里吧。

茶和茶器,都没有上下之分。分的是我们的分别心而已。是我们的分别心,让茶和茶器染上了人世的俗气,给它们早早地安上了等级,然后又用这些等级来迷惑自己,命令自己或悲或喜。

茶的真境界是什么呢?

一杯茶是一个宇宙,进入茶,就进入了宁静、淡泊、安乐的另一个宇宙,是空无的茶气中万籁寂灭、心物两忘、超然独立的心境。

禅茶之味,可得其真?


禅茶之味,可得其真?

心若乱了,茶再香也品不出滋味。

放空放下,需要自己修行,也需要环境使然。

喝茶不但是一种味道,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心情。

是茶、器、空间、声音、泡茶的动态整体融合。

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茶与器的小物件上,

也应该注重于环境的配合,也就是茶室空间。

天地方圆间,给自己寻找一个宁静的空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

一隅的宁静,端起、放下,懂得茶便懂得了人生诸多令人心碎的道理。

但是,万物终归要回归宁静,心静了,便知道了泰然面对。

繁华终归是过眼云烟,一杯茶最初再香,也会沏至无味。

静静接受,默默相守。

朴素的、自然的、平实的也许才是与我们相守最长久的。

世间事总有变化,不怕。

粗茶也好,淡饭也罢,

给自己一个静的空间,平静今生岁月。

不羡富贵之奢华,只恋茶香相伴。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放下,才懂茶真味》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