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高冈铜器的制造技法基本上都是使用铸造技术。铸造,是在使用粘土和砂等混合的耐火性材料制作铸模,并向铸模中浇注溶解的金属以获得成品的制造技术。现在,高冈有数十种以上的制造技法,主要使用的金属有青铜、黄铜、铝、锌合金、铁等,金银制品也可以使用铸造技法来制作。其中,被日本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技法的有烧模铸造、蜡模铸造和双模铸造三种技法。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各种技法的原理和制作工序:

①烧模铸造

不破坏原型,适合制作复杂的摆设物和大型铜像的铸造法。如果在原型特别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将铸模分割,多的时候可以分成十几个模具,然后再组装。由于材料着色等的关系,使用含铜量较多的原料。

首先用粘土或木头制作出产品形状,称为原型制作,再从原型上翻制产品形状,制作模框。在原型上涂抹含有纸纤维的细腻“纸土”,然后在它的上面涂抹含有“稻草”的粗土,最后用钢筋加固再用粗土包住。从模框中取出原型,在其外模上涂抹一层均匀的薄泥土,之后在内侧填入砂子,如将涂抹的一层薄泥土除去的话,可以完成比金属厚度小一层的东西,这个模芯称之为“中子”。外模中放入模芯“中子”的铸模,将整个铸模焙烧到960℃左右,铜像铸模焙烧时间是12~16小时,摆设物铸模的焙烧时间是6~8小时。铸模焙烧到规定的时间后,再等铸模空冷到约400℃左右的时候,将熔金(铜70~75%,铅5~10%,锌20%)浇注到铸模中,此时,完成铸造。因为铸模是烧制的,故也称为烧模,熔金温度是1100℃~1200℃。这种铸造法是一品制作,与蜡模铸造法相比,可以制作大型的作品。不过,铸模的分割方法、制作方法、组装方法等都需要有熟练的高技术。

产品:佛具、摆设物、庭院摆设物、铜像、佛像、灯笼、茶具、香炉、花瓶等

②蜡模铸造

原型的材料是蜡(蜜蜡中加入松脂混合的东西),可按照作者的创意手工制作精美蜡型。在蜡型外面用笔涂一层进过仔细筛过的“肌土”,等干了之后再用稍微粗一点的泥包住,然后用铁丝加固,最后在外面包含有“稻草”的粗土制作铸模,将此铸模放入温度为850℃~900℃的炉中焙烧,内部的蜡溶化后,将熔化的金属浇注到铸模的间隙中,冷却后,小心谨慎地敲碎铸模外侧的粘土,从中取出与蜡型形状完全一致的产品。此铸型法的特征是铸体细腻美观,与蜡型完全一致。上色工艺是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常有的颜色有铁浆色、煮色(黄铜色)、青铜色等。

蜡模铸造法是一个原型只能制作一个产品的一品制作,因此,需要具有出色的造型技能和铸造技术,才能完成的铸造法。与最近高冈铜器行业中流行的失蜡铸造法的原理完全相同,可以说蜡模铸造是再现原型风格的最合理的铸造法。

产品:花瓶、摆设物、香炉、佛具等

③双模铸造

也写燥型、惣型。这个铸造法可不制作原型,直接用挽型的制造方法。首先,制作产品的截面形状的薄板,把薄板上下压住,利用旋转来并同时将砂堆积上去制作铸模。使用挽型制作铸模是有限制的,只能制作圆筒形和圆锥形的火盆、手炉、茶釜、风炉、梵钟等广口器物。使用材料有唐金和生铁。顺便说一下,风炉是使用唐金,釜是使用铁来制作,制作技法相同。

铸模的材料与烧模、蜡模基本上相同,模芯“中子”是用生砂制成,削去放入外模内砂型的金属厚度,作为模芯“中子”。不象烧模一样铸模需要整体焙烧,而双模铸造只需焙烧外模即可,干燥的模芯放入外模中开始铸造。双型铸模使用“刮刀”等雕刻图案,能铸造细线条和薄壁图案,有铸物厚重的风格特色。要求模具制作、图案制作等高技法和灵活的设计感。外模可铸造数十次,对烧模来说更具有量产性。作为铸造法中的最古老的,同时在今天的铸造技术中已经不复存在。

产品:火盆、风炉、吊钟、花瓶、薄端花瓶(广口花瓶)、小型吊钟等

以上是制作高冈铜器的传统技法,现在制作的高品质产品都是使用改良过的铸造法。而且,用的最多的技法是砂型铸造,与前面所说的三种技法相比,因为少了一道对铸模进行焙烧的工序,故可以短缩工期。现在,高冈对需要批量生产的产品都是使用这个方法,黄铜是主要使用的材料。

小编推荐

铁壶铸造法


铁壶铸造法大致有三种。

一为硬模压力铸造法,一般用钢或其他耐高温金属为模具,利用泵浦将高温铁水注入模范中,多采用垂直脱模配置,也就是模具为左右两半,合成一个完整模,壶嘴处有一条明显的垂直脱模线。这条脱模线在较初期的现代龟纹仿品中并不加以修饰;此外,由于硬模压铸法使用金属模,制造出来的产品没有传统使用砂模具所产生的气孔肌理,所以成品壶内部表面光滑,感觉较为生硬,没有传统工艺的朴质感,这点只要曾上手过传统日本铸造法铁壶的使用者,应该可以轻易分辨。此法可一模制多个壶,量产过大,所以无论器形与图案多么精美复杂,但因为不具备独一性,这种壶价格至今不高,一般在几千到两万元之内。

二为砂铸法,砂铸法是最为原始的自然重力铸造法。砂铸法制作铁壶采用倒置式配置砂模,一般除了壶底中央的浇铸孔外,在浇铸孔上下水平线多数可见两处小孔,是为浇铸时保持金属熔液流动的透气孔。砂铸法的明显特征是壶身有一道水平状的脱模线(最大直径处留有一圈合模遗痕线,称为“毛切”),且壶底中央脐眼的两侧各有一个小脐孔,这是铸造时留下的透气孔。壶脐也如同人的肚脐眼一样有美丑之分。现在我们使用的已经多数不是炭火了,而是平面的电热炉,所以壶的脐最好不要突出壶底过多,否则形成不倒翁式的状态就会影响壶身受热效果。

三为脱腊法,又称失蜡法。最早在中国青铜器等金属铸造时较为常见。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灌后将砂模破坏取出成品,所以蜡铸法不需要在砂模成形后拖出内模,因此并无传统砂铸法的腰线,故蜡铸法制作而成的作品,不会有任何的脱模线(腰线)与浇铸孔(包含透气孔)。采用此法,每壶天下仅有一只,尤显珍贵,可视为收藏珍品。例如,一把“安之介造七宝烧花草纹铁壶”在北京瀚海四季(第70期)拍卖上拍出约18万人民币的价格。同场拍卖上,一把“19世纪日本名人波多野正平造铁壶”拍出20万人民币。

还有一种工艺至今尚未“破解”制作方法,那就是铁壶工艺中的“铁打出”。“铁打出”的工艺水平极高,因铁的延展性极低,必须反复锻锤加热、延展,并纯化铁矿砂中的杂质才得以成形,外观看来虽不起眼,却能突显铁壶古朴之美,并且增添宁静的气氛。此技法与一般铸铁壶内覆银简单工法制作之工艺截然不同,技艺更是天差地别,故而“铁打出”又可称为“金不换”!因为金的延展性远高于铁,所以做得出“铁打出”的人,“金打出”对他们来说,只是牛刀小试。那么敲得出“金打出”的工艺师,是不是有能力做出“铁打出”呢?答案是一百位中也可能找不到一位!而现今的工艺却不太容易做出“铁打出”。

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讲究品茶器,煮水器甚少。明清时期,中国流行用宜兴紫砂或者瓷器煮水,清朝乾隆皇帝就喜用宜兴茶具。乾隆七年《烹雪叠旧做韵》其诗文中就曾咏道:“玉壶一片冰心裂,须臾鱼眼沸宜瓷(注:宜兴磁壶煮雪水茶尤妙)”,可见乾隆皇帝常用宜兴茶壶煮水。今天,古时煮水用的紫砂和瓷器器具已经损坏殆尽,而日本各类铁壶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因此,精致、款美、工巧、品好、年古、稀有、名人造、材质佳的日本煮水器成为中国市场所追求的一种藏品。

简介铸造铁壶的过程


铁壶,亦称铁瓶,是用来煎茶煮水的器皿。以生铁为原料,通过铸造方式制成的煮水壶,以及通过后期的手工打磨,成型的茶壶,兼具养生、观赏和收藏价值。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铸造铁壶的过程。

何谓铸造,即利用将熔炉高温融化的铁(浆)水,倒入事先烧制好的模型里,等待冷却成型。因此依据模型的不同,可以生产所需的器物,如铁壶等相关铁器。

南部铁指的是江户时期的“南部藩”所产的铁器,约在今日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境内,其中又以盛冈及水泽两地为最主要的产地。

铁壶的制作过程约有68道工序,从最初设计到成品完成一般耗时将近2个月。一把精致的铁壶,需要做壶体的手工匠和做壶把的手工匠,两个人的精湛技艺共同来完成。

画图和制模

首先,描画出铁壶的样稿。然后,根据图纸推算出壶的断面图,根据横截面来打造铸型所需的木模。模具由铁板制成。因为过去使用木头制模,因而“木模”这词沿用至今。

外模的铸造

手拿木模来回旋转,每转一圈的同时加入调制好的粘土,如此重复数十次,直至匠师觉得满意为止。壶的模具雏型大致打造完成。外模雏型为壶底朝上,壶口朝下。

押纹路

趁模具未干透之际,进行押纹路。用专门的笔在模具内部勾画出壶壁的纹路。除了南部铁瓶有名的小方格型外,还有几何状、花卉和风景等图案。

中子铸模

把细砂、良土和粘土溶合,用布压成实心的中子形状。再把中子放入先前打好的模具中。盖上外模盖子。

烧制

把滚烫的铁水(约800-1000度)从外模盖子上的小孔中注入,等待2小时左右。把铸铁倒出,剥开外模,取出壶。此时的壶已经有了完整的壶体。再把壶放入高3米的古碳炉,里面的燃料有石炭、生铁、碎铁和石灰石。炉里的温度高达1300度。

完工

成型后的铁壶用800-1000度的碳火烧烤,让壶形成一层磁化酸化的表膜。这样处理可以防止壶体生锈。此技法从南部铁器开始沿用至今。壶的外侧由于火的直接接触会产生斑点,还需用金属刷磨去。

打磨与着色

完成后的铁壶放在碳火上用200度的温度加热,在壶表面刷上混有醋酸的漆和茶汁。必须要一边加热一边用毛刷涂抹,利用高温使得漆牢牢附着在壶的表面。

壶把的制作

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壶把由专门的匠人制作。把铁板打制成圆的铁棒形状,这种技法是非常难的,会的匠人寥寥无几。成型后上漆,和壶衔接。一个完整的铁壶就正式出品了。

铸造世家:砂院张氏家族


在平遥,有一个铸造世家值得人们记住,那就是砂院张氏家族。

铸造业需要翻砂,于是人们把这个行业称为砂院。砂院张氏是平遥延续了五百余年的铁器制造业家庭,从明朝开始至民国中期,它一直活跃在平遥铸造业的舞台上。

明时,户籍按行业来划分,农民为农户、军人为军户、艺人为乐户、工人为匠户……明朝初年,铸铁为生的张氏家族以“匠户”的身份奉旨迁居来平遥,居于城内东北部,入文会坊一甲,是兵部和工部给予执照的匠户家庭,专门给官府制造兵器,也制作民用铁制用品。

当时,他们家族是平遥惟一从事这一职业的家庭,并在城内建有专门祭火的家庙—火神庙和家庭祠堂。入清后,由于户籍制度的调整,该家庭才将自家技艺传给徒弟,但铁器制造业仍以其家庭为主。现今保留下的很多铁制宗教用品,如明造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的“平遥铁菩萨像”、明代造的“平遥双林寺铁佛”、明万历年间的“五台山铁钟”等,都为张氏家族所制。目前,收集到的张家最早的作品是国家一级文物、明正德十三年造的“交城天宁寺铁碑”。

明清时期,砂院张氏即为铸造业的“垄断企业”,辉煌一时不说,还积累了丰厚的家财。民国初年,孙家来到平遥后,张家因技术落后逐渐在民国中期淡出。但因本身富有,张氏后人也没有因为家族铸铁业的败落而生活落魄。张氏后人大多转入了其它行业,有做票号的,也有地方乡绅……现在张氏家族仍大多居住于以其家族职业命名的平遥砂院巷、火神庙街一带。

古青铜器对紫砂艺术的影响


说到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可以说就是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或源头文化的辉煌代表,在古代,每当战争的胜败,国家重大的权力变更,求雨祭天、祭祖祭神,立功受封等大事发生,王公大臣,都要铸鼎或宝器来纪念记事,以昭后世,子子孙孙永宝用之。那么,在古文字,古人对天地方圆的理念,就被广泛的反映在青铜器的设计造型中。这对今天,我们进行紫砂壶的创作设计,把握古文化理念,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借鉴内涵的。

多年来,紫砂界的艺者作了很多成功的探索。如紫叶陶社的《龙洗壶》就是借古代青铜器中的大龙回首的图像,表现了今人回望历史,青发思古之悠悠的联想。又如《华夏神鼎》壶,就是借天地方圆的古鼎造型,饰龙饰凤,以表现华夏图腾。深刻的古文化信息,为今天的紫砂壶所用,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应该是紫砂艺人长期探索的一个主题。

借鉴古代青铜器,对于今天的紫砂设计者来说,要达到高深的程度,的确也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认真解读,从理论考识的高度去把握古青铜器的内涵,解读古人的特定含义,这一点上,来不得半点的疏忽与似是而非。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闹出笑话,搞得不伦不类。

紫砂造型来源中有一种类型是仿实物型,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像秦权、僧帽壶等等,而其中对仿古鼎的造型却是特别的多,从具象到意象都非常逼真而有意义,在古时候,鼎表示国家安定,一提到宝鼎,便会想到它是国之重器、神器,它也就成了神圣的象征,鼎对于现在来讲已意义非凡。

应该说,紫砂壶的创作设计,其最高境界,就要看是否对中华文化的本质内涵有最大质量的渗透。源头文化渗透的越深,越和谐统一。越仿古而不泥古,就可以认为是一件上好的紫砂文化壶。

古代青铜器中的方,古人用来象征大地;用圆来象征高天,正所谓天圆地方。进而引申,用方象征母,用圆象征父;或以方隐喻行止的有度,以圆隐喻思考的完善。紫砂壶的方货,圆货,也应吸收这些理念,去设计特定表现意义的茶壶。

如母亲节中的《圣坤壶》,就应定为方型。在方池之上,绽开圣洁的莲花,来表达母爱的博大,母性的圣洁雅量。又如重阳节中所用壶器,就应设计为圆型。以金秋金阳,大地风实的圆满之意隐喻于壶中,给人以充实而庄重的感觉。

在青铜器上的纹饰,也是紫砂壶的重要借鉴内容。如青铜器上的龙凤纹,鱼纹,餮餮纹、蛇纹、鸟纹、祥云纹、吉祥兽纹等,它们既有特定的含意,又有大气雄厚的美感。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紫砂壶,一旦起用了这些纹饰,就可显现出特定的意义。

铁茶壶收藏:气质高古的老铁壶


铸铁壶高身价之谜

说到喝茶泡茶,不少人都知道用紫砂壶好,却未必知道铸铁壶原来也是煮茶利器。虽然茶文化源于中国,不过铁壶文化是首先在日本流行起来的。现在市面上上万元的铸铁壶,都是来自日本,台湾或者内地制造的相对便宜,不过也要几百到上千元。

据日本购物平台“JHERE”介绍,日本铁壶最早可追溯至江户时期,距今有数百年历史。茶道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成为了日本的时尚,到了江户时代,茶友们将“茶釜”加上注水口和把手用来泡茶,铁茶壶随之诞生。之后一两百年里,铁壶在日本非常普及,几乎每家每户都使用铁壶,而制作精美的铁壶还经常作为礼物在亲朋好友间赠送。作为铁茶壶代表的南部铁器,最大的特点是着色纯朴,纹样细腻古朴。

市面的铸铁壶,纹路样式多数沿用日本南部铁器的小格、龙甲、线纹、樱花等传统纹路。这些纹路,很大程度也体现了铸铁壶的价值。在铁器刚刚流行的时候,有很多收藏者提出铁制茶壶是否会生锈、不易保存等问题。而对于南部铁器中一些样式,正是可以有效防止这类问题。在煮茶时,茶叶中所含的丹宁和铁壶中溶解出的铁粉,会形成一层丹宁铁的皮膜附着在茶壶的内层,从而起到良好的防锈效果。被广泛采用的古朴小格纹,不但能够保温,还可以使茶水均匀受热。据“JHERE”介绍,由于铁壶的表面都有着由铁沙融入时而形成的凹凸面,在加热时,空气能够快速地进入凹凸面,从而起到了防止烧焦的作用,同时使得加热时温度分布更为均衡。

铁茶壶的价值已不仅在于气质高古,迎合了中国茶道雅致高远的意境,还在于它有着不错的养生价值———铁壶在煮茶时由于火焰的灼烧,会释放人体易吸收的二价铁离子,起到一定的补铁作用。有茶友反映,铁成分会让水更具柔性,还原茶香。因此,在茶友的心目中,铸铁壶兼具了实用和收藏的价值。

铸铁壶也在“现代化”

在二战期间,日本老铁壶毁坏严重,现在能看到的老铁壶已经很少,成为茶友的收藏品类之一。据友谊商店日本生活馆销售员介绍,现在我们在超市见到的铸铁壶,有的是依照仿古纹路、传统制法制造的,有的在传统制法基础上加入了珐琅工艺,有的则是日本设计师设计打造的。

日本铸铁壶从17世纪发展至今,有了不少“现代化”的改变。例如在沿用传统纹路的同时,还大量的采用了各种自然、多元化的纹路,大胆地采用明亮的红色作为壶体主色调,配合精致的树叶造型与独特的白霜附着手法,用壶来诠释大自然中“生”的气息。

友谊商店环市路店从去年10月开始引入来自日本南部的全手工制作铁壶,壶的内部基本都加了一层珐琅瓷涂层,可干烧而且不容易生锈,适用于小火的煤气炉或电磁炉加热,相对于收藏级的铸铁壶,它们的价格相对平易近人,价格由壶的容量大小而定,从2000~4000元不等。

哲品家居的铸铁壶走的是设计师路线,售价不少是上万元的。据介绍,这一系列铸铁壶作品都是由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设计的,一万八元的壶器全球限量100个,制作的工匠大师已经去世,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铸铁壶使用

1、将滤网放入壶内,向壶内注入清水煮沸后,将水倒干净。要注意的是,注入水量以茶壶容量的八成为宜,以防沸水溅出。

2、泡茶适水温根据茶叶品性而定,等沸水降温到所需温度再放入茶叶,例如高档红茶、绿茶是80-90摄氏度为宜,铁观音、普洱茶以沸水为宜。

3、壶内水不足时,建议加热水补充,以防温差过大。干烧会缩短铁壶的使用寿命。

4、使用完毕之后,先将滤网取出,倒尽茶渣,在清水中以软刷清洗干净。壶内外冲洗干净后,用干净的软布擦拭干透。为了防止生锈,可以放置干燥处,也可以把木炭或竹炭放置壶内,然后再罩上一层塑胶袋,隔绝水汽和灰尘。

5、最佳的保养方式,就是经常使用。在壶尚有余温的时候用茶巾擦拭,时间长了壶身外部就会散发天然光泽。

紫砂壶的薄胎制壶技术


人们常用"薄如蝉翼,轻似浮云"来形容薄胎紫砂壶。"薄胎"本是瓷器制作的"神技",明清起,始有艺人将其运用在紫砂制壶工艺之中,传世虽不多,却开创性地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效果。曾经紫砂博物馆馆长赵炎展示了他收藏的二十把薄胎紫砂壶,令大家叹为观止,震惊四座。

薄胎壶看起来与普通紫砂壶毫无区别,造型同样是沉稳厚重,上手却很轻,印证了老子"大巧若拙"的道家理念。一把150毫升的小壶,托在手上轻若一块朽木,仅重50克,几乎可以漂在水面之上。薄胎就是打泥片时打得比一般壶要薄,不算是一种工艺,而是一种技法,一种作者体现自己功力深厚的技法。赵馆长介绍,由于胎薄、成形难,烧制时受热不均而易烧裂的原因,因而薄胎壶对技术纯熟程度的要求很高。薄胎壶兴起于广东潮汕地区,这是由于薄胎壶制作时对环境的湿度也有严格的要求,可以看出薄胎壶的制作难度较大,要制作出一把完美的薄胎壶,并非易事。北京紫砂艺术馆这次展出的二十把薄胎壶包括紫砂界老、中、青三代工艺大师的作品,壶形非常丰富:掇球壶、仿古壶、竹段壶、南瓜壶……其中紫砂制壶大家、当代紫砂薄胎的代表人物陈国良的四件作品堪称精品。

陈国良是紫砂大师何道洪的学生,他做壶以胎体极薄见长,壶体重量要比普通壶轻了许多,因此制作难度也要高得多。而陈国良的薄胎壶,不论花器、光器,把把饱满圆润,轻盈剔透,令人叹为观止。陈国良的壶,"薄"而有当,并不是一味追求"新、奇、特",给人一种气若游丝的纤弱感,而是兼顾实用与观赏两种要求,堪称是"兼美"的佳作。

曾经就在一次紫砂展会上众多紫砂壶友带来了自己的藏品,其中就不乏有薄胎作品,一位壶友带来了一把薄胎"小方钟"令在场拍案称绝。一把紫泥方壶线条流畅,明快挺秀,令人称奇。紫砂之家专家介绍说,由于方器的制作较大,要制成薄胎则更是难上加难,因而在薄胎壶中方器是少之又少。那把"小方钟"不仅重量上轻巧出众,壶型、泥料也很难得,堪称"极品".还有一位壶友带来了一把家藏的周桂珍的掇球壶,纯正的"民国绿"泥料,壶体珠圆玉润,隽永耐看,托在掌上,给人一种"薄如蝉翼,轻若绸纱"之感。

紫砂艺苑专家认为,作为一种实用器皿,这巧夺天工的薄胎壶要更多地照顾到"观赏"和"实用"的双重要求。"在手疑无物,定睛似有神"的薄胎壶,让人爱不释手,是意趣创作之妙品。

茶器具的八项技术特性与茶的关系


历代茶人对茶器具特别是对直接泡茶品茶的主要器具提出了许多要求和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即:有一定的保温性;有助于育茶发香;有助于茶汤滋味醇厚;方便茶艺表演过程的操作和观赏;具有工艺特色,可供把玩欣赏。

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充分地说明了在饮茶这一物质消费过程中,茶器具作为物质形具,在进入“茶艺”、“茶道艺术”这一概念和实践时,已远远跨出了“饮茶”这一生理行为的疆界,成为一种生活艺术、一种融入民族精神的文化。

一般来说,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其中前四个方面主要是功能即器具的技术特性,对此我们可以细化为8项特性加以认识。

1.材质

材质是茶器具的第一要求。

茶器具的材质与泡茶品茶的个性相关联;所泡茶品不同,对泡茶的容器材质要求也不同。

自唐朝茶事兴盛以来,茶器具的选材十分广泛,涉及金、银、铜、玉、陶、瓷、木材、竹材、石材等。现代人所用茶器具,主要为银、铁、铜、铝、陶瓷、搪瓷、紫砂、玻璃、竹、木。

目前,在冲泡品饮的主要茶具中,材质上选用最多的是玻璃、陶瓷、紫砂、银。这四种材料具有各自的技术特性,并因这些特性而对泡茶、饮茶产生不同的影响。

玻璃茶具

玻璃材料密度高,硬度亦高,具有很高的透光性,但导热快,易烫手,坚硬而易碎,无透气性。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易求易得,并有利于观赏杯中茶叶、茶汤的变化。

瓷质茶具

瓷质茶具的硬度、透光度低于玻璃但高于紫砂。瓷具质地细腻、光洁,能充分表达茶汤之美,保温性高于玻璃,在工艺特色上,特别是在表现华夏文化风格上,优于玻璃器皿。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的硬度、密度低于瓷器,不透光,但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吸水性、保温性,这“三性”对滋育茶汤大有益处,并能用来冲泡粗老的茶叶。

由于紫砂、瓷器、玻璃均系高温烧制,化学结构已经稳定,故泡茶时一般无化学反应,而石壶、石杯就不同了,因为石茶具是以天然石材雕琢而成,未经过高温烧制,石材中所含矿物质等元素可能会对茶汤有一些影响。

2.形状

茶器具的形状,不仅要满足外观审美的需求,同样也要满足茶艺的技术性要求。

以茶壶为例,壶的大小、口腹的比例、壶口到壶底的高度都与泡茶的个性需求有关。

如泡乌龙茶,因追求在高温状态下进行,又是即泡即饮,每泡沥干,不留茶汤,故选配时均选体积小、壶口小的紫砂壶,既使泡成的茶汤量适合杯数,同时又有利于蓄温、升温,促进茶汤浓醇,茶香焕发。

沏泡红茶时,因茶汤量远大于乌龙茶,故壶应适当选大些,宜用鼓腹、深壁的茶壶,这样才有利于壶内温度的保持,焕发红茶汤的亮艳香醇。

如以壶泡绿茶,就需选大口径壶,扁腹、浅壁为宜,即便如此,有时还需注意不要盖上壶盖,以防闷熟了茶汤,捂黄了嫩叶。

开水壶应壶流细长,品茗杯需大小适宜,闻香杯应径细壁深等,均为茶艺的技术所需。

银壶煮水因为水温比别的茶器高,更适合冲泡普洱等对水温要求较高的茶。

3.体积

单件茶具在体积上应符合实际需求,如开水壶的体积、泡茶壶的体积均应与共同品茶的人数有关。

同时,各件茶具包括辅助用具体积上应体现主次、层次,实现相互匹配,具有和谐一致的统一性。

如同小茶桌上配一块薄薄的小茶巾,甚是洁雅。如换一块洗脸毛巾,虽可用但不雅。

4.感觉

感觉主要是对品茗杯的要求。

品茗时特别需要感觉,在中国茶道艺术中,感觉几乎是至上的。但在茶事实践中,人们往往会忽视。

品茗杯不仅外形要具特色,色泽(特别是内壁色泽)应宜茶,而且注重品茗杯的大小、壁厚程度、杯口的弧形特征等。

品茗杯特别是功夫茶小杯,应拢指端杯有稳定感,品茗时有舒适的口感。将“感觉”要求推而广之,对其他一些茶具,如茶壶盖钮、壶柄也应形制合理、手感好。

5.保温

茶器具中,凡用于泡茶、品茶的主器具,一般都有保温性要求。

只有选配了保温性能、散热特性符合要求的器具,也就是掌握了器具的保温散热特点,才能确保茶艺全过程的完美。

如不锈钢制品导热性极佳,升温快,散热也快,易烫手;石壶虽有一定壁厚,但导热较快,很烫手,较难驾驭,故石壶往往以艺术性、观赏性见长,供观赏和收藏。

6.便携

外出携带用的茶器具要具有便携的特性,所选茶具应简易方便,形成精巧组合。

如泡茶容器一般选小瓷壶或紫砂壶而不选较复杂的盖碗三件套;茗杯应注重小巧,有一定的壁厚,不易破碎;贮放开水的保暖瓶应选有较高真空度,外观细长的,以确保适用且方便。

7.齐全

齐全是相对于需求而言的。

粗放式的可以一把茶叶一杯水,十分简单。而从茶艺的要求出发,就要有意境的追求,文化品位、生活艺术的讲究,因此茶具的配置中银壶更体现了茶主人对水质及自身品味的要求。

8.耐用

耐用也是实用。

选配茶具应是在实用性基础上追求艺术性。这两者颠倒了就会妨碍茶事的顺利进行,影响泡茶、品茶过程的享受效果。

易碎、易烫手等不安全因素应事先予以排除。

“京都壶”与“南部壶”孰高孰低?


日本铁壶分为“京都壶”与“南部壶”两个体系,各自独立发展而来,在历时三四百年的岁月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典型特征,一批批精工釜师彪炳史册,也留下了许多传世珍品。关于“南部壶”,很多人以为“南部壶”就是日本南部地区出产的壶,但其实“南部”是日本历史上一个蕃主的姓氏。南部铁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四百年前,不是产在日本南部的铁器,而是由四百年前南部氏时代开始生产的铁器。

在日本,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内,无论是庶民、寺庙,还是上流社会的茶会,都以使用南部铁器为荣。明治41年,大正天皇御览南部盛冈第六代小泉仁左卫门的工房,进一步提高了南部铁器的知名度,使得原本只是地方特产的铁器,一下子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神器。

京都系铁壶的范围非常大,把东京那一带所有生产铁壶的都包含在内。南部铁壶和京都铁壶最显著的区别是在提梁上,南部壶的提梁为生铁,样式古朴,注重实用;京都壶的提梁常常伴有金银铜等贵金属镶嵌,形式多变,纹饰更华丽,更迎合王宫贵族和京门大家的奢华需求。另外,京都系的铁壶大多是铜盖,占90%;南部铁壶则以铁盖为主。但日本铁壶没有绝对,只能说如果一个铁壶是铜盖的,就能大概判断它是京都系的。

在拍卖会上,“京都壶”比较容易创出高价。这并不是说“南部壶”不好,而是以前的“京都壶”在工艺上的追求会更接近中国买家的要求。如果没有中国市场,日本铁壶的价值根本涨不起来。现在市场上的铁壶品质相差很远,有的是从古董店里买来的,有的以前是被当作废铁卖的。现在大陆的很多铁壶是从台湾来的,但这些铁壶以前有的是以废铁的价格进口到台湾的。所以铁壶的价格差别很大,贵的很贵,低的很低。现在在中国嘉德等大拍卖会上创出高价的,大多都是“京都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高冈铜器的铸造技术》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