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中国紫砂举世闻名,这里孕育了许多杰出的陶艺家,诞生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传世佳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作为顾景舟的一脉传人,他博采众长,把陶艺、书法、绘画、篆刻、治印等集于一体,从形式和内容上,赋予了每件作品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将物象精神和形态美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李氏风格。李昌鸿1937年生于宜兴市丁蜀镇,1955年,他考入当时的工艺学习班,师从紫砂泰斗顾景舟。

三年学徒生活给李昌鸿打下了坚实的工艺功底,从先生那里传承而来的文人气质,使他的紫砂壶蕴含了极为内敛的文化底蕴。他与爱人沈邃华以竹简书艺为题材制作的《竹简茶具》,更是在1984年一举拿下了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这也是宜兴紫砂界至今为止夺得的最高奖项。

李昌鸿以唐诗、宋词、元曲、明画、清说为理念设计了一套“五朝文化组壶”,充分展示了紫砂兼容并蓄的博大气度。他借青铜造型,以红山文化的玉鱼、玉龙为壶嘴和壶把,以鉴良渚文化的玉琮为壶镝,以金文、甲骨文、篆书的诗词为装饰设计了一把《青玉四方壶》。他和妻子沈邃华,与着名的禅学画家月照上人联袂合作的“奥运之壶”,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中的茶文化、陶文化、书法、篆刻、艺术造型于一体,赠送给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和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这把代表着中国人民深厚情谊的珍贵艺术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奥运大家庭友谊的见证,把中国人民的友情传递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壶中”。这位在紫砂行业默默耕耘了五十余载的紫砂大师,他从1955年进入紫砂工艺厂,师从中国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历任紫砂厂技术辅导、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副厂长、总工艺美术师,现担任宜兴紫砂行业协会副会长,宜兴昌华陶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昌鸿大师尊师爱幼,不图虚名,先后创作了“丙寅大吉”、“九龙组壶”、“青玉四方茶具”等一大批代表作品,在行业中有“获奖大户”美誉,其业绩被海内外许多家媒体宣传报道。鉴于他对紫砂作出的突出贡献,名字被载于英国剑桥1997年名人录和国际名人录,后又被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07年元月,国务院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小编推荐

建水紫陶——好泥、好陶


泥对于陶器来说是最根本的天性,而繁杂的工艺,只是对泥后天的再造。没有好底子,何来好面子。一件精美的陶器离不开一团好泥来塑。

于紫陶而言,它有独步天下的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声如磬,体如铁,色如铜,明如镜,泡茶隔夜不馊,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之所以那么好,说白了天生泥料底子好。

储量足:建水紫陶的泥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分布于1300——1600米的坝区和丘陵地带,呈带状深埋于地表之下。

虽然开采起来稍有难度,但储备量可一点不少,具有关部门统计,现如今勘探到的可用陶土面积已达68.56万亩。

按如今的年消耗量来计算,近百年内无需为此担忧。也正是由于如此充足的储量,纯天然未经提炼的陶土目前成本较低,因此市面上使用的泥料皆为纯天然泥料,不加注任何化工原料,也不存在诸如其他陶瓷产区泥料造假的情况,无需为此困扰,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含铁高:制作建水紫陶的陶土共有五种,我们称之为五色陶土。分别是红土、黄土、五花土、白土、青土,五色土几乎都含铁,以熔点1565℃的Fe2O3三氧化二铁(正三价)的形式存在。

其中由属红土、五花土、黄土含量最高。在入窑烧制过程中,经过还原反应,形成Fe3O4四氧化三铁,而这个四氧化三铁俗称磁铁,磁铁对水质起到了一定的软化作用。而建水紫陶体如铁(尤其是柴烧作品有较为明显的金属光泽及质感)正是由于其较高的含铁所致。

建水紫陶吸铁实验

泥料细:建水紫陶的泥料在自然状态下土质细腻纯净呈胶泥状。被晾晒干后,用手揉搓即可成粉末状。

水混合,过滤再陈腐,泥料目数在200——300目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0目(参考宜兴紫砂泥料细腻度多在100目以下)。

反复多次的过滤掉杂质,让原本很细腻的泥更加细腻

如此细腻的泥料,也造就了建水紫陶独道的“阴刻阳填”工艺,并且在烧制过后,通过打磨抛光即可形成亮如明镜的质地,仿佛施了釉彩般,因此后人称为“无釉磨光”。

在实用性方面,烧制过后的紫陶具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单面透气的特性介于双面透气的紫砂与不怎么透气的瓷器之间。半透不透的紫陶因此泡茶隔夜不馊,存茶恒温恒湿,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

可高温烧制:建水紫陶的烧制温度普遍在1100℃——1200℃之间。最高的可达1250℃。(具体的烧制温度需更具泥料配比所决定,每一个陶艺人熟识自己的泥料所需的温度,因此烧制温度并非固定)。

根据相关陶瓷烧制研究发现,低于900摄氏度烧制的陶瓷吸水性在8%——15%,容易结垢,吸味,难清理。(例如低温烧制的茶壶养起来就相对容易较脏),硬度略差,抗摔磕碰性能差。且声音发闷,光泽暗淡不显精致。而建水紫陶烧制的温度接近瓷的烧制温度,吸水率低。易保养使用,轻轻摩擦敲击声音清脆。固有声如磬之美誉。

建水紫陶好泥,好陶!


泥对于陶器来说是最根本的天性,而繁杂的工艺,只是对泥后天的再造。没有好底子,何来好面子。一件精美的陶器离不开一团好泥来塑。

于紫陶而言,它有独步天下的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声如磬,体如铁,色如铜,明如镜,泡茶隔夜不馊,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之所以那么好,说白了天生泥料底子好。

储量足:建水紫陶的泥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分布于1300——1600米的坝区和丘陵地带,呈带状深埋于地表之下。

虽然开采起来稍有难度,但储备量可一点不少,具有关部门统计,现如今勘探到的可用陶土面积已达68.56万亩。

按如今的年消耗量来计算,近百年内无需为此担忧。也正是由于如此充足的储量,纯天然未经提炼的陶土目前成本较低,因此市面上使用的泥料皆为纯天然泥料,不加注任何化工原料,也不存在诸如其他陶瓷产区泥料造假的情况,无需为此困扰,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含铁高:制作建水紫陶的陶土共有五种,我们称之为五色陶土。分别是红土、黄土、五花土、白土、青土,五色土几乎都含铁,以熔点1565℃的Fe2O3三氧化二铁(正三价)的形式存在。

泥料细:建水紫陶的泥料在自然状态下土质细腻纯净呈胶泥状。被晾晒干后,用手揉搓即可成粉末状。

与水混合,过滤再陈腐,泥料目数在200——300目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0目(参考宜兴紫砂泥料细腻度多在100目以下)。

如此细腻的泥料,也造就了建水紫陶独道的“阴刻阳填”工艺,并且在烧制过后,通过打磨抛光即可形成亮如明镜的质地,仿佛施了釉彩般,因此后人称为“无釉磨光”。

在实用性方面,烧制过后的紫陶具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单面透气的特性介于双面透气的紫砂与不怎么透气的瓷器之间。半透不透的紫陶因此泡茶隔夜不馊,存茶恒温恒湿,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

可高温烧制:建水紫陶的烧制温度普遍在1100℃——1200℃之间。最高的可达1250℃。(具体的烧制温度需更具泥料配比所决定,每一个陶艺人熟识自己的泥料所需的温度,因此烧制温度并非固定)。

根据相关陶瓷烧制研究发现,低于900摄氏度烧制的陶瓷吸水性在8%——15%,容易结垢,吸味,难清理。(例如低温烧制的茶壶养起来就相对容易较脏),硬度略差,抗摔磕碰性能差。且声音发闷,光泽暗淡不显精致。而建水紫陶烧制的温度接近瓷的烧制温度,吸水率低。易保养使用,轻轻摩擦敲击声音清脆。固有声如磬之美誉。

泥料越细腻的紫陶,透气性是否就越差?


很多朋友了解到建水紫陶的泥料目数大多在200目以上,更高的甚至有380目、400目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细的泥料制作出来的紫陶,透气性该会很不好吧。

很多朋友了解到建水紫陶的泥料目数大多在200目以上,更高的甚至有380目、400目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细的泥料制作出来的紫陶,透气性该会很不好吧。

紫陶的泥料之所以如此细腻,原因有二:一是陶泥本身属于泥质土,并非沙质土,经过滤、镇浆等工序后,含砂量几乎没有;二是紫陶以刻填和打磨为特色,客观上要求泥料达到足够的细腻度,才能完成以上工艺。

这样细腻的泥料,是否意味着透气性会很差呢?泥料越细腻,透气性会不会越差?

一件紫陶作品的透气性,主要是由泥料本身的内在属性以及烧结的程度这两个因素来决定的。

烧结程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烧结是指粉状物料在高温作用下转变为致密体。从紫陶来说,粉状泥料制成的紫陶,放入窑炉后,把温度加高到泥料中某些成分的熔点,这些成分熔化为液态,在粉状泥料颗粒的空隙中流动,使得整个紫陶坯体内部空隙总体积减少、颗粒间距离缩短、陶坯体积收缩、密度增大变得坚硬,强度也大大增加。

不管是200目还是350目的泥料,内在成分和属性是一样的。在相同泥料属性的情况下,一件紫陶的致密程度只与烧结过程相关。烧结度越高,致密性就越高,透气性就相对降低。

大家对于泥料的细腻度会有一种错觉,认为泥料越细腻,一定会影响透气性。其实,我们看到的、摸到的细腻只不过是基于肉眼和感官能够看到的前提下;肉眼看到细腻的东西,放到高倍仪器下,会发现仍然是大颗粒的泥料。这种细微的颗粒几乎就是泥料所能呈现的最小的状态,靠筛子是无法从物理上改变这种大小的,唯有依靠高温条件下的剧烈反应才有可能。

制好待烧的一件紫陶坯,我们肉眼看上去,它已经非常细密了,似乎密不透风;它的原料,我们用手触摸时,细如膏脂,似乎也是密不透风的。但只要将它置于高倍显微镜下,就可以看到再细腻的泥料,其实也是一个一个的颗粒;肉眼看上去再密不透风的坯体,其粒子与粒子之间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空隙。

经过高温烧结后,除了颜色上的变化之外,还可以发现体积明显缩小了很多,在高温环境中,坯体泥料的各种颗粒之间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变得更紧密融合,导致体积大幅缩小。

所以,一件紫陶的透气性,与泥料的粗细其实并无什么关系,与泥料配方和烧结程度关系巨大。

紫陶泥料那么细,透气性是不是就很差?


谈到紫陶的泥料,就一定会谈到高目数这个话题。很多陶友一听说紫陶泥料在200目以上,现在300目以上的都很常见时,就感到惊讶,并且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么细腻的泥料做出来的紫陶壶,透气性是不是很差?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解释一下紫陶泥料为什么这么细。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紫陶泥料本身的属性就是泥质土,含砂量少,经过镇浆制泥后,含砂量微乎其微;二是紫陶以刻填为工艺特色,要做好刻填这道工艺,客观上要求泥料尽量细腻,便于操作。所以,用手触摸炼制好的紫陶泥,以“细如膏脂”一词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那么如此高目数的紫陶泥,会不会影响所制作品的透气性呢?进一步追问,目数越高,泥料越细腻,紫陶壶的透气性就越差吗?

其实一把紫陶壶的透气性只与两个因素有关:泥料本身的属性和烧制过程。

先说烧制。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烧结,非常形象,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高温焙烧后结为一个整体。

烧结的定义是:粉状物料在高温作用下转变为致密体。以紫陶举例来解释就是:粉状泥料制成的紫陶,放入窑炉后,把温度加高到泥料中某些成分的熔点,这些成分熔化为液态,在粉状泥料微粒子的空隙中流动,使得整个紫陶坯体内部空隙总体积减少、粒子间距缩短、烧结体积收缩、密度增大,强度增加。

所以,在相同泥料成分的前提下,一把紫陶壶能够致密到什么程度,只与烧制氛围有关,包括烧制温度,有无明焰,空气是否充足等等。

上面我们说到泥料时,总是要强调是“泥料成分”,是因为高温烧结的本质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这已经涉及到微粒子的范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质的成分。具体说是分子、原子、光子、电子、质子、中子而这些微粒子,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同样一块紫陶泥,要炼制得更细腻,不过是使用目数更高的筛子而已。高目数的筛子会改变泥料的成分吗?还没有那个本事!

制好待烧的一把紫陶壶坯,我们肉眼看上去,它已经非常细密了,似乎密不透风;它的原料,我们用手触摸时,细如膏脂,似乎也是密不透风的。但是只要将它置于精密的仪器下,比如高倍显微镜,就可以看到再细腻的泥料,其实也是一个一个的微粒子;肉眼看上去再密不透风的坯体,其粒子与粒子之间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空隙。

将它放大到肉眼可以看到的程度,我们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紫陶泥料微粒子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随机堆起来的一个乱石堆,石块与石块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空隙。加温、粒子熔化、液态流动、最终致密,就像从乱石堆顶部倒入细沙,细沙在石块之间的空隙流动、致密。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实则内部早已暗流汹涌。

就像紫陶壶坯在入窑前与出窑后,除了颜色上有些变化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但是体积的明显变化告诉我们,在窑炉里的那段时间,坯体泥料的各种微粒子之间已经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

归结为一句话:影响紫陶壶透气性的因素是烧结时泥料微粒子间致密性的程度。这与烧制的氛围以及泥料的成分有关,影响泥料成分的因素,则在配制环节,与它的粗细,可以说毫无关系。

练制紫陶泥料时滤泥所用的高目数筛子

我们眼中看到的、手中感受到的、再细腻的泥料,相对于高倍显微镜下的微粒子,都是庞然大物。因此,不要想当然地判断,泥料越细腻,紫陶透气性就越差。

紫砂泥之降坡泥


紫砂泥,品种,泥色丰富,可见一斑。常见的泥料有,紫泥,红泥,段泥等等。其中有些相对稀少的泥料,如天青泥,大红袍,降坡泥等等。因其稀少,做出来的成品,更是被壶友所追逐收藏。

降坡泥是指在宜兴鼎蜀镇在修建陶都路是穿越黄龙山贺青龙山之间发掘的紫砂陶土。因为主要是在降低该路段的陡坡工程中发现的,大家习惯称之为“降坡泥”,宜兴当地人发音为“岗坡泥”。

传说是宜兴修铁路时挖出的紫砂明矿(在地表),是一小山丘,此泥料颜色古朴,黄中代红,烧成后壶体中的黄砂隐现,于是大家开始争先恐后的挖掘,于是小山丘很快被削平。

该处坭料因为靠近青龙山(碳酸钙矿岩),熔剂性原料比较丰富,烧成矿料烧成品色泽比较滋润。但因为熔剂性原料较高,制品的相对较弱,较脆性较高,易碰缺。甚至发生“惊裂”现象。因此对待“降破坭”矿的选料要求比较高。

降坡泥的成壶色又可以叫橙红泥,橙红色泥,记住:红中泛黄,而不是黄中泛红!!!

降坡泥也不是现在炒起来的,确实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有,也并非是稀有,只是原矿并相对有一定的纯度,如果认真提炼,大约只有原矿的30%左右是相当好的泥。

另外,依照此种状态,人工应该是可以调配出来;其次,烧成后收缩率较高一般的紫泥,出窑率大约七成,较易变形,所以掌握此泥的泥性是作壶的关键。

这种好矿曾经在20世纪的八十至九十年代风靡一时,也是受到广大的爱壶玩家的欣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还有种说法是清水泥和本山绿泥的自然混合体。这个泥可能应该属于紫泥系列,然后带有很少量的朱泥性质,泥性比较暴,可能也是靠近青龙山的关系!但是在10倍以上的放大镜(手动标头倒过来看更好)下看,颗粒还是比较漂亮的。

最后提醒各位壶友:好的、纯正的“降坡坭”烧出后的颜色应该是红中泛黄,而市面上常见的(在不调任何人工色素)是黄中带红。只有上好的“降坡坭”才有这样的色泽表现。

老泥与新泥、紫砂泥的水色讲究


何谓紫砂泥陈腐:紫砂泥的陈腐古已有之,是紫砂艺人们长期劳动实践积累的智慧结晶,也是练制优质紫砂泥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泥料的陈腐亦称陈化,古名养土,俗称困料、困泥。所谓困泥,是紫砂泥练制中的最后一道工序。紫砂矿料经开采后,再经翻晒、粉碎、自然风化、研磨、过筛、和水搅拌等工序后,练成约宽六寸长一尺的湿泥块。放入不透日光、不通空气荫暗潮湿处(地窖),需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贮存起来。湿泥经慢慢陈腐,成为“腐泥”,比较优质的紫砂泥料,陈腐的时间一般在一年以上,理论上,紫砂泥的陈腐时间越长越好,但是在制作前需要重新回练一下。紫砂泥陈腐的目的,是使泥料中的水份得到均匀分布,以利坯料氧化,让泥料中的有机物质可得到充分分解(腐烂)。经陈腐之矿泥:1、可提高、增强可塑性;2、可减少成型和干燥时开裂。

紫砂泥认识两大误区

一、老泥、新泥的误区

在紫砂矿料的形成中,紫砂矿的形成经过了上千万年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紫砂泥都可以说是老泥。所谓的老泥和新泥,实际上指的是陈腐时间的长短。

二、紫砂泥的水色

壶友判断紫砂壶泥料好坏,较注重紫砂泥的水色。其实水色只是判断泥料好坏的一个方面。同样的矿料练制出的紫砂泥,陈腐时间长,水色就好,而且经过泡养后,容易包浆。

判断紫砂泥,因从熟胚的颗粒分布,色泽是否自然光泽以及水色三个方面综合来看,有些紫砂壶用料所选矿料优质,但是由于陈腐时间不够,水色不到,但经过一段时间泡养,水色自然就出来了。(文章来源:紫砂文化馆;

紫砂泥料的拼泥现象


紫砂泥料拼泥,是用紫砂泥料原矿泥料与其他原矿泥料相配,主要目的是追求色彩效果,兼顾颗粒效果、泡养效果,又得考虑尽量降低烧结温度,否则没有烧制窑位也是白搭。拼泥并不是为所欲为,受到烧结温度和收缩比的限制。也就是说,只有烧结温度相同、收缩比相同的泥料才能拼在一起,否则,不是烧花就是烧裂。

泥与泥相拼,会产生各种色泽变化,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些拼泥现象:

1、本山绿泥与适量紫泥相拼,调制成团泥。

2、伏东红泥适量加入铁红粉,调制成朱砂泥、大红袍泥、嫣红泥。

3、白泥适量加入铁红粉,调制成朱泥。

4、紫泥适量加入氧化锰,调制成深褐色。

5、紫泥适量加入氧化钴及氧化锰,调制成黑铁砂。

6、本山绿泥与少量的白泥相拼,再适量加入铬绿,调制成菜茄泥、豆碧泥。

7、本山绿泥与少量的白泥相拼,再适量加入氧化钴,调制成墨绿泥、天青泥。

8、本山绿泥适量加入氧化钴,调制成绿泥。

9、本山绿泥与少量的白泥相拼,再适量加入铬锡黄,调制成枇杷黄色、葵黄泥、赤鳝泥、黄金桂花泥。

还有的是洑东红泥适量加入铁红粉,可制成朱红泥。这类配制泥,色泽鲜亮,烧成温度偏低,一般1150℃左右。但添加物应宜在千分之五以下为好,否则成器后,因抗热震性差,易裂变,使用时间久表面会产生龟裂、色脏等现象。

泥料的拼配不是今人发明,而是古已有之。明末紫砂艺人对泥料的选择已经非常讲究,他们已经会使用几种不同色泽的泥料,通过不同的配比,或者掺以钢砂、泥砂,使色泽变化更加丰富,得到更好的观感和手感。

紫砂小知识:绿泥、墨绿泥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紫砂泥料名称是根据矿料外观呈色而命名的。

绿泥

绿泥因含铁量较少,但以铁离子为主,所以矿料基本上呈现深浅不一的绿色调。绿泥矿料种类很多,根据开采矿区以及所属矿层的区别,绿泥具有多种不同的外观及烧成效果。

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特指出产于黄龙山的、矿料开采出来呈现绿色的单一紫砂矿源。本山就是黄龙山,因为黄龙山的矿料品质最好,所以才会特意强调本山绿泥。本山绿泥,比较嫩,摸上去有玉石之感。

原矿呈淡绿色,烧成后或呈米黄色(温度低),或呈棕黄色(温度适宜),或呈青铜色(温度偏高)。

墨绿泥

墨绿泥,民国初,有个紫砂壶艺人发现,景德镇制瓷时常会用一种叫氧化钴的金属氧化剂,烧成后其色泽绿中透青,使瓷器的色泽更加丰富和美观,于是这个艺人尝试着将氧化钴加入段泥中,进行拼配调整,经过数年反复的试验,创造出一种新的泥色,本地人称之为“墨绿泥”。

墨绿泥创制的时间为1915年至1916年间,当时的氧化钴主要是从西欧进口,由于这种金属氧化剂价格昂贵,所以一般制壶艺人在制壶时不舍得整壶使用,仅仅用于做壶的装饰.如在壶身上贴—个墨绿色的桃叶、竹叶、松针等等。有时会将壶身筒粉上一层墨绿泥。

说到添加氧化钴,我们无可回避地要提到泥料中添加物的问题。社会上曾流行一种说法,凡加了化工添加剂的泥料都是问题泥,且可能有毒。经过科学检测,可以认真地说只要添加氧化钴、氧化锰、氧化铁等几种金属氧化剂,并且使用的泥料是优是优质原矿紫砂泥,经过高温烧制的过程,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对人体健康不会构成任何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墨绿绿呈色不会是贼光贼亮的绿色,当看到壶很绿,绿的发亮的那种,就请务必小心,有可能是化工染料调制的化工泥。

紫砂壶泥料之段泥


实际上是一种含铁粘土质粉砂岩的统称,也被称为五色土。可分为紫泥、红泥、绿泥三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各有细分,色泽、泥性各有不同。

为了帮助新手壶友更快地挑选到适合自己的壶,特意选出其中的几种泥料,为大家做详细介绍。

何为段泥:

段泥,是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天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古云“团山泥”,产于黄龙山与青龙山交接处北麓之团山。这种由紫泥和本山绿泥天然混杂共生在一起的泥料,外观近白色,夹深绿斑点;除可当泥胚製陶外,亦可磨筛成细颗粒,作为调砂效果之用。烧成后随温度或调砂而呈现青铜色或黄色泛红光,甚是雅致。

泥性:

紫泥质感坚硬而温润,呈近田黄色调,为江苏宜兴赵庄山系朱泥矿,因含铁量只达到6%左右,致成陶之后呈“金田黄色”。

特点:

许多玩家误会段泥会“吐黑”,其误解起因,乃昔时窑里均为低温窑,而段泥系为高温泥(一般烧成温度为1172~1180度左右),因此时常窑烧不足,成品遇水后呈现还原为原矿色之现象,就是大家称为“吐黑”的假象。

段泥适合泡的茶比较广泛,段泥的透气性好,茶汤顺和平适,操作冲茗技巧要求不高,非常适合新手使用,只需要选用茶汤较浅的即可。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李昌鸿:紫泥鸿爪 潜心传承》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