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别称瘦萍、武陵逸人、壶叟,宜兴川埠上袁村人。顾景舟出生于紫砂世家,18岁随祖母邵氏制壶。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仿制历代名作,临摹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之作。

顾景舟做壶60余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国诸名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器必精心构撰,出手皆成华章,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他视紫砂为生命,承前启后,融古铸今,一改清初以来紫砂壶纤细繁琐、堆砌繁华之气,追求壶体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注重造型的简朴大方,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寸壶竟有斗米贵”的声誉。Www.cY260.cOm

1988年4月,顾景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顾景舟不仅壶艺精湛,几十年如一日读书学习,博闻强识,有深厚的学养,且知古鉴今,著书立说,编著并出版《宜兴紫砂珍赏》一书,发表数十篇学术文章。

顾景舟以其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技艺,在大陆、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工艺美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紫砂技艺人才,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中国陶瓷大师周桂珍、李昌鸿、张红华、潘持平等人,可谓桃李满紫园。

2009年11月23号《十一头提梁壶》拍得313万;2010年05月16日,顾景舟制吴湖帆做书画的《相明石瓢壶》拍得1232万;2010-06-04《矮僧帽壶》拍得313万;2010年8月2日甚至一对紫砂杯就拍到了20万的高价。顾景舟为名副其实的壶艺泰斗,身价最高的紫砂艺术大师。

精选阅读

紫砂大师顾绍培


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紫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许多紫砂大师,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紫砂大家顾绍培先生。

顾绍培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紫砂艺术家。

在紫砂造诣上,他鸿儒硕学。他是高风亮节壶的创造者;百寿瓶的设计者;“紫砂泰斗”顾景舟作品的重现者。

在紫砂行业中,他影响深远。他是紫砂中坚力量的榜样和导师;紫砂文化的深挖者与传承者;紫砂创作的思考者与践行者。

2006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表彰大会上,顾绍培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称号截止至今只授予了全国444位民间艺人。

从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由学徒开始做到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师在紫砂行业里面已默默耕耘50余载,创新作品约100多个。

这些创新作品最引人注目的还属顾绍培制作的紫砂“大器”。2005年,顾绍培在自己六十岁生日时,制作了一把特大“高风亮节”壶。壶通高达80厘米,能容水53公斤,浓缩了顾绍培制壶的精湛艺术。

这已是他制作的第四把“高风亮节”壶。第一把在台湾,在一次估价中,身价至少100万;第二把被台湾黄正雄收藏,1999年台湾地震将壶震破,黄正雄请人用了430根18K黄金做成的金钉,将这把壶修补复原。

如今,第四把壶被保存在“顾绍培紫砂艺术馆”,贴上了“非卖品”标签。

大师总是值得历史纪念,值得我们铭记的,时隔多年,人们依然在赞扬顾绍培先生和他高超的制壶技艺。只愿我们能将紫砂的文化传承下去,并不断地把它发扬光大。

掇只这把壶,为何会被顾景舟如此推崇!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掇只壶,看起来简单,制作起来,难度却是极大的,越简单的壶型,越是包罗万象,也越能评判工的好坏。

《宜兴县志》中记载的这把千金之壶是一件被称为“掇只”的紫砂壶,“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宜兴县志》中记载的掇只壶之所以价值连城,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云:“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大亨掇只壶”,壶身长近一尺,高过六寸,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清朝高熙《茗壶说》云:“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掇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

此壶四海壶具博物馆收藏近35年,被海内外紫砂界以及紫砂泰斗顾景舟一致推崇经典中的经典,光器之祖,“壶中之王”。

景舟石瓢的壶钮,为什么不好拿?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传统的经典紫砂器,人们最喜欢的莫过于石瓢壶,而石瓢一般分为两类,一为子冶石瓢,二为景舟石瓢,因为石瓢的实用非常的强大,直流嘴,它的出水很少有其他壶型能够匹敌。

子冶石瓢,因其壶身比较高,所以它的壶口收的比较紧,很多壶友会反应说子冶的壶口小,清理茶叶或者是投茶非常的不方便。

而景舟石瓢,它壶身比较矮,所以壶口比较宽大,非常便于投茶和清理。但大家发现了,它的壶钮,不像子冶石瓢那么好拿,景舟石瓢的壶钮是牛鼻钮,比较矮,非常的不好拿捏。如果把壶钮做高,拿起来方便了,但造型会变得很突兀,非常的不好看,会显得很笨重。

我们来看下顾景舟原型的景舟石瓢,因为其容量比较大,足有500多CC,壶钮大了,非常的好拿捏,但我们平常使用紫砂壶,总不见得拿那么大的容量来泡茶吧。

一般两三百容量的比较常用,景舟石瓢虽然壶钮比较小,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景舟石瓢的壶盖比子冶的大,拿壶盖,可以直接握住边缘的盖边提起来,因为盖边宽出来一部分,这个拿捏非常的顺手。

当代紫砂大师王石耕


1924年出生于宜兴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在其父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在王石耕15岁那年他头一遭徒手独立完成了两把仿古壶:一把“掇球壶”、一把“线园壶”,嘴平正,口盖准缝,颇见功力,是他壶艺生涯中的“处女作”。这两把壶被丁蜀镇上一位老中医珍藏着。

王石耕数十年的陶艺生涯中曾一度脱离制壶工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但他始终把“捏茶壶”作为自己一大生活乐趣,追求创造的至情不泯。1984年是宜兴紫砂的春天,国际上掀起一股“紫砂热”,海内外的壶商、收藏家、陶艺家纷至沓来,踏破了紫砂厂的门槛。陶都一时“洛阳纸贵”,精品名作更是“僧多粥少”,人们为求得一把名壶而费尽心机。这年春天,王石耕年届花甲,光荣退休。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继续留在紫砂厂,步入他艺术创造的又一个春天。

那年他庆祝六十大寿,特意制作了两把壶:第一把为“石圆壶”;第二把为“蛋包提梁壶”。这两把壶就像他少年从艺时的“处女作”,在他晚年的壶艺生涯中重又赢得声誉。人们交口称赞,王石耕果然宝刀未老。

石耕老人技术全面、技艺精湛,老而弥坚,屡创佳作,接二连三设计创作了几十个新品,方货、圆货、花货样样都有,款式之多,产品之精,令人羡叹。他决心要在创作上与年轻人试比高低,一显身手,发挥他制作组壶的强劲优势,推出力作“五彩缤纷”组壶。这套组壶为五把小壶,泥分五色,色泽润和,分别由“布纹六方壶”、“绿泥凹肩壶”、“红泥八卦壶”、“黄泥梨式壶”、“黑泥砂珠壶”组成,或方或圆,形制不一,造型各异,在风格上却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

堪称王石耕方货代表作的“五头砂汉方茶具”,1986年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时,得到与会行家们的一致好评。

王石耕不仅精于光货器,尤擅长筋瓤器的制作。他设计制作的筋纹壶形神兼备,线条流畅,雍容大方,在成套系列壶的设计上独具一格。著名的“13头希菊茶具”和“9头高菊茶具”,均以菊为题材,造型以18瓣菊花构成筋纹,纹理清晰,过渡自如,点、线、面严谨和谐。在紫砂界筋瓤货工艺要求极高,这“希菊茶具”本是王家传统的“保留节目”,难怪人们赞叹王石耕此种功力既得之于祖传,又得之于他本人的才学。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传统而不失新意,精巧而不失实用,如他创新制作的一套“裙风茶具”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力之作。从实用角度看,大小合适,容量合度,嘴合理,出水流畅。从艺术效果看,结构严谨,变化多端,通体18瓤,瓤瓤相同,纹路阴阳交错,上下贯通。工艺精细,口盖严实,瓤瓤通盖,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境界。

王石耕的花壶塑器最能显示他的艺术匠心和创造才能。他设计制作的“鹏程万里壶”,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鹏屹立在峰巅,斜岩为壶嘴,磐石为壶把,鸟为盖钮。气势磅礴,构思奇妙。1993年精心构思的“金鸡报晓壶”,光素的壶体上立着一只神采奕奕的公鸡,在黎明破晓时引亢高啼,唤醒沉睡的大地,充溢着乡野田园的气息。

王石耕老人已近耄耋,仍精神矍铄,“春心”不已,童心未泯,创作力旺盛,为紫砂艺苑增添不少精品佳作。

紫砂大师王石耕


王石耕1922年出生于宜兴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在其父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

石耕老人技术全面、技艺精湛,老而弥坚,屡创佳作,方货、圆货、花货样样都有,款式之多,产品之精,令人羡叹。“五彩缤纷”组壶在1985年江苏陶瓷新品评比中荣获金奖,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堪称王石耕方货代表作的“五头砂汉方茶具”,1986年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时,得到与会行家们的一致好评。

王石耕不仅精于光货器,尤擅长筋瓤器的制作。他设计制作的筋纹壶形神兼备,线条流畅,雍容大方,在成套系列壶的设计上独具一格。著名的“13头希菊茶具”和“9头高菊茶具”,均以菊为题材,造型以18瓣菊花构成筋纹,纹理清晰,过渡自如,点、线、面严谨和谐。在紫砂界筋瓤货工艺要求极高,这“希菊茶具”本是王家传统的“保留节目”,难怪人们赞叹王石耕此种功力既得之于祖传,又得之于他本人的才学。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传统而不失新意,精巧而不失实用,如他创新制作的一套“裙风茶具”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力之作。

王石耕老人已近耄耋,仍精神矍铄,“春心”不已,童心未泯,创作力旺盛,为紫砂艺苑增添不少精品佳作。

紫砂工艺大师潘标奎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赞美了宜兴的湖光山色,多少书画家为她挥毫泼墨,但是,宜兴最引人瞩目的却是紫砂陶器。远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就发明创造了陶器。从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制陶技术不断改进,明清时期大放异彩,使宜兴陶器成为闻名于世界的陶艺产品。

而今,宜兴由过去的家家做坯、处处皆窑的集镇,变成了多品种的紫砂产业基地,在紫砂工艺大师辈出的当代,潘标奎是不可忽略的人物。

二十载赤子情

1972年生于陶都宜兴的潘标奎,自幼受到紫砂文化的熏陶,凭借着对紫砂壶艺的热爱,刚满20岁的他毅然选择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至今潘标奎已经投身这个行当二十余载了。

“在艺术培训中心三年磨练是我这一生最宝贵的经历”,已制作出多件经典作品的潘标奎如是说道。紫砂壶艺易学难精,打基础的时期往往是非常枯燥的,研习典籍,一遍遍的临摹,潘标奎却乐在其中,为了掌握紫砂壶艺的精髓,他常因钻研历代美工大师遗留下的经典之作而进入忘我的境界,通过反复临摹各式各样的紫砂壶,他的紫砂艺术修养和制壶技艺日益精进。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保持着当初新人时的姿态和热情,将全部身心都沉浸在陶艺世界中,以虔诚的精神和对紫砂壶艺精益求精的执着制作每一件作品。

每一件紫砂壶作品的诞生,都是工艺师激情与创意的结晶,制作一件紫砂壶,设计者的想象可以是无边无际的,然而潘标奎认为,无论你思维怎样开阔,构思怎样奇巧,最后的作品一定要具备泡茶这一功能,倘若不能,那你的作品只能叫做“一种像壶的东西”,时髦一点叫做“现代陶艺”。对于紫砂壶艺来说,外表与内在,传统与创新,文化与艺术都是必不可少的,壶中乾坤,自有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端庄灵秀艺术雅趣

三年的培训为潘标奎的紫砂壶艺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二十余载浸淫于紫砂壶艺升华了潘标奎的壶艺修养,在设计创作中,他更注重外表塑造与内在结构、传统与创新的和谐,丰富了作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效果。

紫砂壶作品的创作要经过打泥条、打身筒、篦身筒、上假底、搓把、通嘴、修整嘴、同盖子、车钮、开口、绞坯等十九道工序,其中很多工序需要手工完成,每一道工序都不容丝毫马虎,因此制壶容易而出精品难。潘标奎尤善制作红泥紫砂壶,他的作品尽情发挥紫砂壶艺之精妙灵气,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深得各界人士好评。

潘标奎的经典作品之一为朱泥壶中相当少见的汉方壶式,此壶器身较小,不满盈握,艳丽秀雅,比例端庄,细方把透出灵气,口盖严密,钮方,粗砂细制作,曾在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评比中获得银奖。业内有“小壶佳者则长于工巧”的说法,潘标奎先生的这件作品浑然天成,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美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视角,由此可以想象制壶时的难度和制壶师的高超技艺。

红泥矿氧化铁含量较高,优者光洁明亮,橙中略见红光,劣者杂乱阴霾,俗不可耐,潘标奎的另一红泥经典作品《顶珠壶》可爱灵动,现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足见大师制器之精良,功力之深厚。

潘标奎的作品端庄灵秀,富有艺术韵味,立足于传统又有所创新,颇具文化底蕴。他是陶艺师中的大师!卓越技艺搭配艺术气息,辅以对紫砂壶艺的拳拳之情,相信未来的紫砂壶艺界会因潘标奎而不同。

当代紫砂大师:王石耕


1924年出生于宜兴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在其父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在王石耕15岁那年他头一遭徒手独立完成了两把仿古壶:一把掇球壶”、一把线园壶”,嘴平正,口盖准缝,颇见功力,是他壶艺生涯中的处女作”。这两把壶被丁蜀镇上一位老中医珍藏着。

王石耕数十年的陶艺生涯中曾一度脱离制壶工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但他始终把捏茶壶”作为自己一大生活乐趣,追求创造的至情不泯。

1984年是宜兴紫砂的春天,国际上掀起一股紫砂热”,海内外的壶商、收藏家、陶艺家纷至沓来,踏破了紫砂厂的门槛。陶都一时洛阳纸贵”,精品名作更是僧多粥少”,人们为求得一把名壶而费尽心机。这年春天,王石耕年届花甲,光荣退休。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继续留在紫砂厂,步入他艺术创造的又一个春天。

那年他庆祝六十大寿,特意制作了两把壶:第一把为石圆壶”;第二把为蛋包提梁壶”。这两把壶就像他少年从艺时的处女作”,在他晚年的壶艺生涯中重又赢得声誉。人们交口称赞,王石耕果然宝刀未老。

石耕老人技术全面、技艺精湛,老而弥坚,屡创佳作,接二连三设计创作了几十个新品,方货、圆货、花货样样都有,款式之多,产品之精,令人羡叹。他决心要在创作上与年轻人试比高低,一显身手,发挥他制作组壶的强劲优势,推出力作五彩缤纷”组壶。这套组壶为五把小壶,泥分五色,色泽润和,分别由布纹六方壶”、绿泥凹肩壶”、红泥八卦壶”、黄泥梨式壶”、黑泥砂珠壶”组成,或方或圆,形制不一,造型各异,在风格上却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

堪称王石耕方货代表作的五头砂汉方茶具”,1986年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时,得到与会行家们的一致好评。

王石耕不仅精于光货器,尤擅长筋瓤器的制作。他设计制作的筋纹壶形神兼备,线条流畅,雍容大方,在成套系列壶的设计上独具一格。著名的13头希菊茶具”和9头高菊茶具”,均以菊为题材,造型以18瓣菊花构成筋纹,纹理清晰,过渡自如,点、线、面严谨和谐。在紫砂界筋瓤货工艺要求极高,这希菊茶具”本是王家传统的保留节目”,难怪人们赞叹王石耕此种功力既得之于祖传,又得之于他本人的才学。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传统而不失新意,精巧而不失实用,如他创新制作的一套裙风茶具”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力之作。从实用角度看,大小合适,容量合度,嘴合理,出水流畅。从艺术效果看,结构严谨,变化多端,通体18瓤,瓤瓤相同,纹路阴阳交错,上下贯通。工艺精细,口盖严实,瓤瓤通盖,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境界。

王石耕的花壶塑器最能显示他的艺术匠心和创造才能。他设计制作的鹏程万里壶”,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鹏屹立在峰巅,斜岩为壶嘴,磐石为壶把,鸟为盖钮。气势磅礴,构思奇妙。1993年精心构思的金鸡报晓壶”,光素的壶体上立着一只神采奕奕的公鸡,在黎明破晓时引亢高啼,唤醒沉睡的大地,充溢着乡野田园的气息。

王石耕老人已近耄耋,仍精神矍铄,春心”不已,童心未泯,创作力旺盛,为紫砂艺苑增添不少精品佳作。

 

紫砂壶大师:陈鸣远


许多人喜欢紫砂壶,但和紫砂壶有关的人物您又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先给大家介绍紫砂壶技艺史上技艺最全面而精熟的一位大师:陈鸣远。

陈鸣远,清初康熙、雍正年间人,字鹤峰、鹤屯、石霞山人,又号壶隐,出生于宜兴上袁村的紫砂世家。其父陈子畦是上代制壶名匠。前人称陈鸣远是近百年来颇有成就制壶高手。他所制的茶具、文玩等有数十种,制品新颖,善于翻新花样,塑镂兼长,技艺精湛,尤其是以自然型类更为精雅。有"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紫砂才子"之赞语。他堪称紫砂壶史上技艺最全面而精熟的一位。"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

他的作品多出新意,而且能自制自署,雕镂兼长,且铭刻书法亦古雅,有晋唐风格。人们把他与供春、时大彬并称为宜兴紫砂的三大名匠,近人也称他为清初的第一名手。陈鸣远手制紫砂,除各式茗壶外,还善制各式文房雅玩,从而丰富了紫砂的造型,发展了紫砂的品种。传世作品“南瓜壶”、“包袱壶”由南京博物院珍藏。

对紫砂壶越喜爱,对它的了解越多,就越会发现其中的吸引人之处,便越来越会被其文化底蕴所折服。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大师顾景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