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几千年喝茶的习俗形成了底蕴丰富的茶文化,茶文化是我国文化中一朵绽放的奇葩。众所周知,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千姿百态,尤其是饮茶的习俗,各有千秋。如云南各族人民都有喝茶的习惯,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饮茶风尚,在云南的茶俗文化中,享有盛誉的除了大理白族“三道茶”和永胜油茶外,还有傈傈族人喜欢的“雷响茶”,傈傈族的雷响茶是酥油茶的一种,既有酥油茶的共性,也有其独具韵味的个性,同时,雷响茶展现了彝家人粗犷豪放的风格和气质。

雷响茶的制作方法非常的考究:首先用一个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将水煨开,然后把饼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再将大瓦罐里的开水加入小瓦罐熬茶。五分钟后滤出茶叶渣,并将茶汁倒入酥油筒内,倒入两三罐茶汁后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或糖、鸡蛋等。最后将一块有一个洞的放在火中烧红的鹅卵石放入酥油筒内,使筒内茶汁作响,犹如雷鸣一般;在响声过后马上使劲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油成雾状,均匀溶于茶汁中,打好便可倒入白瓷杯中慢慢品饮。“雷响茶”茶叶呈枣红色,味浓酽,微苦中饱含焦香,饮后几秒钟又回甜,口齿弥香,一般要煮饮三四次味道才淡下去。

雷响茶是傈傈族人的日常饮品。雷响茶是一个形象的名称,其有2种寓意,一是第一声春雷从天边隐隐传来,在第一场春雨中萌发的第一批春茶嫩芽所制的茶,喝此茶能使人振精神、开思路,顺利走向新一年。二是用一块钻有因一孔的且放在火堆中烧红的鹅卵石放入雷响茶中,使其产生有如闷雷的响声,这响声寓意着生活美满安康、六畜兴旺,是一种对未来的希冀。

CY260.com编辑推荐

蒙古族饮茶习俗


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荆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在15公斤以上。

如有客人至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的缘故。

蒙古族有哪些饮茶习俗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少数民族,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大家都一致认为蒙古族的人比较热情豪放。那么,蒙古族有哪些饮茶习俗呢?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的在15公斤以上。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的缘故。

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荆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在15公斤以上。

如有客人至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傈僳族漆油茶习俗


滇西北的中甸、丽江受藏文化的影响,喝酥油茶之风很盛,传统的酥油茶是烤茶的近亲,它是将茶饼烤黄后加水煮涨,倒入酥油筒内,和酥油、盐巴等物剧烈地搅拌,使酥油变成雾状与茶汤混合在一起。酥油茶传到怒江,当地人仍以烤茶为底,只是用本地特产漆油代替酥油,创造了漆油茶。虽然外地人无法习惯漆油的味道,甚至对漆油过敏,但漆油茶在当地却是不可或缺的饮品。

漆油是用漆树果实榨出来的油脂,呈腊黄色或灰褐色。性温,味辛淡,主含漆树甙、黄酮类、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及少量蛋白质,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与猪油、菜籽油混合冷却制成固体油脂,又名漆蜡。居住在怒江的怒族、傈僳族食俗受藏族影响,但怒江地处亚热带,不产牦牛和酥油,而产漆蜡。傈僳族和怒族同胞便用漆蜡代替酥油,制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是他们待客的饮料。

制作漆油茶首先把芝麻仁炒香,核桃仁用开水烫后去皮、炒香、捣碎。之后土罐上火,倒入开水,放入茶叶,沸后成茶水。最后用特制茶桶,下入漆油、核桃、芝麻、盐和茶水混合为一体,上下来回地搅动,直至漆油与茶水交融,倒入茶杯即成。搅得越均匀味道越好,水油融合越彻底。

咸奶茶与蒙古族饮茶习俗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有特色。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荆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在15公斤以上。

如有客人至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的缘故。

历史·寻找雷永丰 (三)


清末,云南普洱茶界谁最有名?不是同庆号,不是易武的车家、李家、黄家,也不是倚邦的元昌号。那时最有名的茶界名人主要是三个人:茶帮代表雷逢春(字朗然)、茶行代表周肇京、云南唯一的茶局宝森号李家。当然,乾利贞的大东家袁家五公子是特科状元,在京城和浙江做着省级官员,也大大的有名。不过这里,我们只说茶帮代表石屏商人雷逢春。

在滇南的红河州,有一个小城叫石屏。石屏在清代的云南有着特殊的地理地位。石屏以北,汉族居民较多,石屏往西、往南,就进入了所谓夷人(少数民族)的包围之中。因此,石屏的汉人既是开垦的先锋,又可以把石屏作为后方的基地,储运和支援。乾隆30年(1765年)前后,境外部族进攻版纳,六大茶山易武一带的少数民族居民大量逃入老挝。这样,地荒了,茶没人采了,贡茶自然也就无法完成。为此,当地官员特地跑到石屏去招商,允许他们进入茶山采茶、种茶、制茶,茶叶制好后,还需要运出去销售。这为石屏的汉人开启了致富之门。

雷逢春应该是1854(或1853)年出生的。他的祖上是湖广县太史巷雷家湾人,明永乐年间入滇。据说,年轻时雷逢春就和他的堂兄雷应春等一起去茶山讨生活。据传说,创业时,他一根扁担挑着全部家当,打工、放牛、挑茶样样都干,省吃俭用,善动脑筋,渐渐地积累起一点财产。很快,他开设了自己的茶庄,专办茶叶生产、运输。那时,云南的交通不便,盗匪横行,运输和百货行业是一些风险相当大的产业,产地和销售地的物价差必须加上马帮、盗匪损失(类似于今天的保险提留)等项目。因此,如果每批商品都能运到并销售出去,利润就相当可观。所以,做商业发家很快,危险也相当大。

至今,无法考证雷逢春发家的细节,只知道雷逢春的企业名称很多,比如泰丰祥,后来更多的是用永丰或雷永丰来称呼。雷家进茶山也不是雷永丰和雷应春两人,比雷逢春高两辈的的雷甘霖、雷龙泉和雷逢春堂哥雷应春、堂侄雷银藻等,都葬在茶山上。这样推断,雷家应该是在杜文秀起义前后,几辈人一起涌入茶山的。

当时的茶帮各号并不自己运茶,所有茶货都雇请马户承运。雷永丰的茶大多以猛海出产的坝子茶和倚邦茶为原料,虽然原料质量一般,但产量很大。他创制了很多的牌号(相当于今天的商标),如雷永丰、雷朗号、新春老号、双印雷朗号、广发祥、春华祥等,这些牌号的老茶我至今没有见过,但在各种文件上,永丰茶庄或雷永丰却是如雷贯耳,大名鼎鼎,雷永丰的茶销到了四川、贵州、湖北、北京等地。

1911年,思茅成立商会,商会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茶商,大多是石屏人;另一部分是百货商人,既有石屏人又有思茅、普洱人。因此,石屏茶商在思茅商会占主导地位,他们选举雷逢春为商会会长。由于茶帮在昆明的文庙东巷购买了仓库、住房,他们在这里处理茶叶省内批发、出省销售和联络省市官员的工作。因此,雷逢春并不常在思茅,他在昆明的联系地址就直接写“昆明文庙茶帮”。

1916年,雷永丰在他的每一饼茶的内飞和大票上加印了“鹤王”商标,防止假冒。

历史·寻找雷永丰(一)


最早知道雷永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茶文化研究才刚刚开始,大家对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还知之不详。1993年在思茅召开的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994年在昆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大家更多的还是在讨论宏观的茶文化、茶叶交通史、茶叶技术,很少关注具体的普洱茶生产、工艺、经济运作模式以及普洱茶之所以是普洱茶这一独特的产品等等这些细节的东西。因此,到底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是如何经营的?为什么普洱茶会越陈越香?这些问题有人提出,未引起大家的关注。

为了寻找普洱茶的踪影,我翻遍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所有典籍,在《续云南通志长编》第609页,我看到了这样的记载:“(云南)川销茶历史最久、牌名最著者,为“宋圆牌”普洱圆饼春茶,川省茶价涨跌咸取决之。余如雷永丰、元庆、复聚、新春、宝森、永兴、三泰、庆春等茶号,均营川销。”从文中排列顺序看,雷永丰一定是当时较有影响的茶号。1994年,我看到是年出版的《思茅地区商业志》记载:“业主雷逢春,原籍云南省石屏县,思茅第一届商会会长,民国十年任云南省第三届省参议员。那时,思茅茶叶行业同仁共同议定,各户茶号加工‘圆茶’,每圆茶底料重量不得超过6两。‘雷永丰’为争夺名牌圆茶经销,私下与揉茶师傅串通,增加底料五钱。每筒茶(8圆)比其他茶号多四两,每担圆茶24筒,比其他茶号多9斤6两。驮昆明出售时,‘雷永丰’抬价销售尚供不应求,其他茶号压低销价仍难找买主。类似情况在同业中每有发生,无权无势茶商一旦被发觉,视作违章,处以罚款,而对‘雷永丰’所作所为,茶商仅在背后私语,不敢公开抗议。”该书还介绍了过去思普地区很多的茶号,并花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思茅原信昌的经营和运作,可惜,当时我并不知道原信昌还有个分号叫“敬昌茶号”,并且经营得相当出色。

尽管在我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两段记载都有一些问题,比如,“宋圆号”可能是“宋寅号”的音误,当时的24个4两也不等于9斤6两等等,但他们对雷永丰的描述却给我深刻印象。

1995年到2001年,我没有过多地关注普洱茶,但是,从2002年开始,我的兴趣又集中到普洱茶上。这个转变有赖于邓时海先生的繁体字版《普洱茶》一书,我吃惊地发现,普洱茶竟然可以这样喝?!而茶庄、茶号、茶品以及普洱茶所依附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对象,都变成饶有趣味的文化元素。这加深了我全面探索普洱茶文化的兴趣。探索的结果是,我对雷永丰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

普洱茶映照中的雷平阳


被“雷平阳”这名字轰炸是好多年前的事,尔后一直在心中断断续续描绘这三个字覆盖下的表象里的形象,好奇,持续。

晃荡在这三个字占据的山头日久,汗颜,懒散总是使我不太深入,东西南北中各处扫描一二,每每逛行,心底疑惑就不由枝展叶茂:是个什么样的人会以地理数据标识罗列作诗?又是个什么样的人,悲悯地看着一条狗“如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无助走向死亡?更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是个什么样的中年男人竟然会写出“花朵从根须上爬直到抵达枝头的脚步声,果实打伤松鼠—松鼠在树下呻吟,风踩着叶子—叶子经络的断裂声……”这般清秀的文字?

终于,这年这月这日,在领导加文友的武德忠老师引见下,我站在了“雷平阳”这个虚词后的实体面前。

夜晚的茶室,灯光一地柔软,一口普洱茶的温度,将游走半空的思绪唤醒。见面前的淡淡顾虑,在酒红汤色的满与空之间点点化开,在我言出“可算见到真人”时飘出的憨厚笑声里烟消云散。我踏实端坐在了滇东北韵味的口音中,分享他的天高云阔,听风听雨听和声,听许多质朴如尘的道与禅。想起他曾在某个媒体专访说过:诗歌经常会把我逼上绝路,而散文则负责把我带回家。他风趣,特别强调自己就是个码字的农民工,并且他的字和他一样“老农”,穿过那“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的诗意,我被他并不高亢也不娇纵的语句浸染,自然地融入那份无束的谈兴,津津乐道下,不期,也找到家人似的亲切。

转至烧烤摊,坐在我对面的这个男人依旧那样平和,平和到我敬酒碰杯时,他一再将自己的杯口低于我的杯口,并连连对我声称“别叫老师我只是你的大哥哥,我是66年生的”,那份坦诚与率性让我如临春天,当面毫无造次感地脱口称他为“哥”;我更真切地看到这个面上没有温文尔雅、没有诗情画意的名家,顶着那头短过板寸的头发,厚道地笑着晃动脑袋,在白酒里豪放,在脱口而出的一句句诗词里激情荡漾。

热闹的夜间聚会,他可是海量,和在场的每一位他口里的同道之人喝酒。人声鼎沸,他捏块烤香的猪蹄边啃边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并孩子气十足地讲述,前一天深夜,在入住老宅子改造成的酒店里,为等长发白衣女鬼几乎无眠,可鬼始终未现,口发云南话里标志性的叹词:“麦麦,可怜白发生”,神情颇具遗憾;他还很逗乐地点评在场帅哥的艳遇故事,对其为讨姑娘欢心假冒自己书法的题词,体谅感叹:“算了,不和你计较,好歹咱俩是哥们”,真真一副邻家大哥风范。酒过半酣,他喝起歌“东边的草地上哟次哩啦索”,一个表面糙米般的男人,略为沙哑的歌声竟然会如此温暖,揭开各种光环,这个厚嘴唇、小眼睛的男人真实得好直白好可爱,难怪江湖有流传:雷平阳是个内与外极有碰撞力的汉子!

我算彻底明白过来,这就是个性情中人。南高原的版块上,他风尘仆仆的在山水间行走、在江河间畅游;感受自然神圣,感悟人文深沉;震撼历史悠远,震惊山川秀美。他的文字,为大地写,为大众写,为所有的热爱和不平而写,写出诗歌逼上的绝路,写出散文回家的幸福,写出渗透骨髓的无尽追求。

字里行间强势的男人,在深夜分别时,柔情万盏说出“散文是可以温暖人心的”,感动,长驱而入,直奔我的心田。挥手再见,他纯静地笑,豪情洋溢,洒脱高歌“我把悲伤留给自己你的美丽让你带走…….”

明媚的红土地,一个笑起来就眯着月牙般眼睛的男人在徜徉,他深情的呼吸布满日出日落,他张扬的情感沁津脚下泥土,他是诗人、作家,更是谦逊的大家!

彝族的茶礼习俗


思普区的彝族支系有阿列、蒙化、倮倮泼、香堂、聂苏、拉乌等。在景东、镇沅、景谷、普洱、江城县等均有分布。日常生活喜食酸辣味,喝浓茶、饮白酒。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各家都要到田头地脚,摆上米饭、茶酒、鸡肉、插上香火,献祭天神、地神和五谷。阿列人谈婚提亲过“火龙酒”后,男方家要用上烟、酒、糖、茶、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吃“定亲饭”。蒙化人吃过定亲饭后的婚礼聘礼中,男方除要拿一头百斤以上的“过礼猪”给女方外,还要2坛酒、60斤大米、8样蔬菜、2斤茶及盐巴,来和亲娘的嫁妆。蒙化人种茶叶,过去有冬季借钱待次年春季用春茶抵还之俗。倮倮泼说亲“合八字”合上后要带一只鸡、一丈六尺布、米、酒、肉、茶、烟等礼物到女方家“认亲”,女方家请吃“定亲饭”。

香堂人的丧礼是在亡人灵柩前,要献祭茶、酒、饭、祭司“朵溪”在“献饭调”中念有唱词:“要吃东西你来接去,左手拿羊血羊肉,右手拿饭、茶、酒,要吃多少带多少,拿到按板(镇沅),拿到景东,拿到大理,拿到凉山,拿到西麻地方煮吃去,拿去后就不要再回来。”彝族民俗里,多有茶贯穿其中。

松阳的“端午茶”习俗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中国的人们在端午节都有吃粽子、插艾蒿、赛龙舟等习俗,然而,有很多地方除了吃端午粽外,还有一个非常独特有趣的喝端午茶习俗,尤其是在千年古县松阳,自古就有“喝了端午茶、百病都走远”的说法;端午茶是一种民间传统保健饮料,而且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同时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阳端午茶的产生,也与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条件密切相关,且松阳端午茶的形成,有一个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从初期偏重于辟邪驱魔走向防病养生,从比较单调的草药配方,走向多功能、多药物的系统配伍,松阳端午茶功效其一是辟邪解毒;其二是防治中暑,其三是祛湿散风,其四是清热消炎,其五是解渴提神,其六是祛积消食。

采集端午茶,松阳人十分讲究,因为端午茶是家庭日常不可缺少的保健饮料,在采集过程中,人们都习惯性地搭配一些既有药用功能,又甘醇清香的草药,使配制出的端午茶更清香可口。端午茶是由石菖蒲、山苍柴、坚七柴、山木通、食凉撑、倒妞刺、鱼腥草、大发散、金锁匙、鸭掌柴、黄生芩、马蓼晓、樟树叶、插田妞、六月雪、地匣儿、金珠莲、水桐子、黄栀根、地风蓬、牛舌草、墙络、陈骨皮、铁火叉、野棉花、桂皮、艾叶、麦冬等中草药配制而成。而端午茶的制作从草药清洗开始,对采集的草药先进行分类净洗,还规定要利用端午正午时洁净的山坑水或饮用水,因为千百年来,百姓一直把午时水当作“神水”看待,传说以午时水洗过的草药制成端午茶,对防治百病更具神效;然后将洗净处理后的草药稍晾干,用柴刀剁成1~2厘米长的小段,在锅里略经炒制,再晒干或者切后直接晒干就成为松阳端午茶。

普洱人的习俗


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作礼,这是普洱人的传统习俗。客来时,敬杯茶,以增情谊;口干时,饮杯茶,润喉生津;疲劳时,喝杯茶,舒筋解乏;心烦时,品杯茶,静心清神;闲暇时,品珍茗,口鼻生香;滞食时,饮杯茶,消食去腻。普洱人为客人冲茶也颇有讲究,就是杯中茶水只能七分满,而留下三分“情”。

饮茶,因人品性与追求不同,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将茶当做饮料而大杯、大碗海饮解渴,此为“喝茶”;二是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与茶具,饮用时细细品啜回味,此为“品茶”;三是在品茶时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人际关系等,此为“茶艺”;四是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和道德,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此为“茶道”。清?袁牧云:“品茶应含英明华,并徐徐体贴之”。即将茶汤含在口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在吞下时应注意感受茶汤过喉时是否爽滑。品茶,目品其形,鼻品其香,口品其味。品“普洱茶”,是一品其香味,即靠近杯沿用鼻由轻至深地嗅其香气;二是品其滋味,即将茶汤少量入口,用舌尖将茶汤边吮啜、边打转,以辩别滋味的浓淡、醇甜和苦涩。“普洱茶”入口,先微苦而后甜,稍后顿号感鲜爽,烦倦顿除。品饮“普洱茶”上品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口内生津;二是齿颊回味苦醇,留香持久;三是喉底回味苦爽,感觉气脉畅流,心旷神怡。田芝蘅在《煮泉小品》中,也道出了品茶之要谛:“鉴赏茶叶,首重风韵”。

“普洱茶”是茶中珍品,采摘要求严格,精工细制,有的品种更是手工制作的工艺精品,其饮用自有许多讲究。日常生活中,普洱人的饮茶方式多以清饮为主。古代茶人云:“水乃茶之母”。宜茶用水,分为天水、地水两大类,天水即雨、雪、霜、露之水;地水则为泉、江、河、湖、井之水。因而,水的选择,对于饮用“普洱茶”也至关重要。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茶笺》一书也认为“山泉为上,江水次之;如有井水,必取多波者为佳(深井)。”可见,名茶还须用好水,方能保持其品质。因此,在普洱县城,人们首选“东门山泉水”冲泡“普洱茶”饮用。

至于茶县,饮用“普洱茶”一般以瓷盖碗为佳。但在饮用如“普洱毫峰”之类嫩度高的名茶时,则应选透明玻璃杯,这样,冲泡时芽尖矛顶水面而后徐徐下沉,如士后春笋,芽影水光相映交辉。另外,不宜用保温杯冲泡普洱绿茶,那样会闷熟茶叶,影响你品饮绿茶的特有风味。品饮名优茶,还必须讲究泡饮之法:即先用滚水烫热茶具,放入茶叶,然后冲入约茶具容量四分之一的滚水将茶叶浸泡约1分钟,待茶叶泡开后再将水添满,盖上杯盖静置2~3分钟即可饮用。这样,你才能真正品尝到一杯好茶。

英国的饮茶习俗


英国是传统饮红茶的国家,已有300多年历史,当今茶仍是英国的第一大饮料,消费量占饮料总消费的44.5%,有饮料习惯的人占70%-80%,茶可谓是英国的“国饮”。英国人把饮茶视为是“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1990年以来英国年进口茶叶18万-20万吨,除转口外净进口茶约14万-15万吨,每人年平均饮茶3千克。目前在英国除家庭饮茶,其他如“饮茶舞会”、“茶会”等也有复苏,茶馆、茶室也卷土从来。习惯上泡茶冲水次数,根据茶类的不同也有差别,武夷小种红茶冲泡红茶2-3次,工夫红茶冲泡2次,绿茶、珠茶冲泡3-4次。普通饮茶都加入牛奶或奶酪,多数人用冷牛奶掺和,但也有的喜爱热饮,先在茶杯中放入牛奶,然后注入茶汤,再加糖调味。苏格兰人采用奶酪与牛奶交互使用。英格兰人多用牛奶,有的在杯中放一片柠檬。英国的茶室遍及都市城镇,可随时随地饮茶,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英国人有习惯于早上躺在床上看报,不洗脸先喝茶,每天上午10时或下午3时为喝茶时间,也有把下午喝茶称为“下午茶”除爱喝红茶外也有少数饮绿茶、花茶和乌龙茶。

闽台民间茶习俗


“中国人爱品茶,从民间茶习俗所体现出来的茶文化中,往往可以了解各民族之间、各地理区域之间的历史渊源。”在福建宁德市政府挂职的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平说,茶以一种文化的触角,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角角落落,其不仅仅是解渴的饮料,更是一种厚重的礼仪,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种艺术的享受。

他表示,福建和台湾的民间茶习俗原本就是一脉相承,闽东的各种民间茶习俗可以说和台湾相差无几。

看看闽台的“茶礼”婚俗便可知一二。由于福建和台湾饮茶之风盛行,男女订婚也习惯用茶礼,闽台传统婚礼的整个过程似乎都和茶息息相连。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只有经过“三茶”和“六礼”手续成婚的,才算是明媒正娶来的。

据介绍,过去,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言行、举止,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当男方到女家“送定”(定亲)时,由待嫁女端甜茶(闽台民间叫“金枣茶”),请男方来客品尝。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

男方婚宴后,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作为回礼。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

在闽台传统婚礼现场,往往摆着一个巨大的烘炉和茶壶。按照闽台婚俗,新人跨烘炉有兴旺之意。而烘炉上的四个大字“和敬怡真”在闽台人眼中既是茶道,也是夫妻的幸福之道。这几个字告诫新人们,虽然两人成长背景不同,但是在婚姻生活中要牢记互敬互让,相互包容。听完这段金玉良言,每位新人再喝上了一杯象征“甜蜜美满”的功夫茶,他们便有了更深的感受。

闽台民间之所以如此时兴茶礼,是因为在福建和台湾民间,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

福建福安一位老先生吴生,将闽台茶习俗归纳为五种类型:象征型、生活型、礼仪型、祈福型、艺术型。他说,闽台两地人都好客,客人前来,不管是否口渴都要泡给一杯茶,而来客即便口不渴也要饮上一口。在闽东福安,送给客人或走亲戚所持的糕点还被称作“泡茶”,意即临时泡茶来不及,且以糕点代茶饮,可见敬上一杯茶之礼更重于糕点。

时下,正是清明时节,许多台胞回乡扫墓,他们和自己的骨肉亲人一起拜祭祖宗时,也在扫墓归来的“龙籽袋”里放置茶叶,以祈求福至财临、家丁兴旺。回到村里,他们和乡亲们泡上两杯茶,更是有着叙不完的两岸情谊。

闽南的饮茶习俗


福建盛产茶,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

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宋代,武夷山建立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明正德年间,仅南靖一地,年贡茶叶76斤。清代以来,随着茶叶转输入欧洲,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英国人尤嗜闽茶,在英国诗人拜伦和爱德华·扬的诗行中均出现“武夷茶”的名字。据茶叶专家考证,欧洲人的“茶”字读音与闽南方言茶的发音有直接的俗缘关系。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人们喝茶“功夫”之细,与清代并无二致。

闽南一带,客来无茶等于失礼。泡茶时,先将壶水烧沸,然后将小茶壶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烫热。冲泡时,壶口距茶壶约1尺余,斟茶时手却放得很低,称之为“高冲低斟”。这温壶、烧壶、运壶、斟茶的规程一气呵成,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黄,清香扑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斟茶,几个茶杯相挨,要来回斟至七八分,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称“韩信点兵”。主人给谁添茶,谁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据说当年乾隆帝微服出访,为大臣斟茶。大臣诚惶诚恐,用两指三叩桌面,以示两脚跪地三叩头。相因成习,遂成了闽南及广东潮汕一带茶俗之一。这一习俗在泉州最明显。

中国的茶祭习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傈傈族的雷响茶习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