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寻常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中,“茶”排位最末,但这并不表明茶的身份“卑微”。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现今人们生活中,茶的概念已远远超乎身体感官的需求,而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含量。甚至可以这样说,茶已成为成都人宣泄情感的载体之一。这是油盐柴米酱醋六位“老哥”所不能匹敌的。在成都,我可以理直气壮地举出若干事例证明我言之不谬。

成都的茶馆不仅历史悠久,且店家如云。民国时期全市就有茶馆400多家,这在当时的各大城市中堪称全国之最。时至今日,成都的茶楼、茶馆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为什么成都会有这么多的茶馆呢?从气候来看,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终年温暖湿润,温润的气候使成都人养成了喜吃麻辣的习惯。但麻辣食物吃多了会燥火,清淡的茶品正好可以调节,加之四川盛产茶叶,于是茶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百姓喜爱的饮品。“有行就有市”,铺天盖地的茶馆也就应运而生。蜀人饮茶渊源自古。

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一个寡妇扬惠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据说这是蜀人饮茶最早、最明确的记载。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也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始于蜀。蜀为中国茶文化的摇篮。清初学者顾炎武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后得出结论:“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坊与品茗的相映成趣,已构成成都一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恒定不变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四川先民特殊的生活情趣。难怪有外地人感慨:只要看看成都遍布大街小巷、公园河边的茶馆茶楼,就可以感觉到成都是一个多么消闲的城市。有人把成都人比喻成一杯盖碗茶,不张不扬、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喜怒哀乐随袅袅茶香慢慢蒸发。其实不尽然。硝烟刚刚散尽的世界杯赛给成都的茶饮业带来了更大的商机。

在激情四射而又热血澎湃的6月,成都许多时尚茶楼里有了些共同的景致:午后的斜阳透过白色窗幔和绿色植物,斑驳的光影撒满茶楼,新添置的大屏幕背投彩电前聚集了无数真假球迷在快活与激动中“喜怒无常”,成都人惯常的温文尔雅的饮茶作派和含蓄内敛的盆地个性,在这期盼了44年的盛大节日里已被疯狂和张扬取代。这就是成都饮食和成都人的迷人之处了:清淡和麻辣共存,含蓄与奔放同在。

延伸阅读

成都茶文化集聚地


成都,这座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无处不洋溢着茶的芬芳,无处不闪烁着茶的智慧光芒,无处不展现出茶的无限创造力,无处不浸润在茶的和谐之中。对于成都市民来说,没有茶就少了太多太多的生活情趣。甚至可以说,没有茶就没有生活。茶已深深地烙刻在成都人的生命中,成为成都人摆不脱,舍不掉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简直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茶,成都将会变成怎样?肯定地说,没有茶就没有成都

琴台路——成都茶文化集聚地

在成都这座城市里,有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以茶立业的城镇和街区。

青城山这座道教名山,孕育出成都的原创文化道教文化和茶文化。青城道茶、青城雪芽等历史文化名茶,倾倒四方茶客。茶农王小波起义,更是书写了茶史的一页篇章。西路边茶从这里通过茶马古道送往藏区。这里有许多的茶文化积淀和珍宝。

邛崃这座充满茶意的古城。曾经以邛茶名扬天下。宋代思想家、学者魏了翁的《邛州先茶记》记述了相关的活动和民俗。世界上第一部征收茶税的法规也出自这里,边茶通过茶马古道走向民族地区。乾隆皇帝品过邛州茶后,龙颜大悦,赐笔“天下第一圃”。

蒲江成佳,这坐落于万亩茶园的茶镇,有着无比优越的自然环境优势,在成都的生态圈里,以茶独树一帜。历经风雨的茶马古道至今还保留完整,散发出令人神往的魅力。

宽巷子、锦里、人民公园、文殊坊等街区。都以其独特茶文化氛围,川西民居的风韵,都市原生态的茶馆、川西坝子的民俗闻名,历史悠久的茶馆和那令人难以释手的“盖碗茶”吸引着无数的茶客、游人和痴迷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成为成都茶文化魅力四射的亮点。

琴台路,风流才子司马相如曾在这里抚琴吟赋,记述茶史;在如今成为成都第一文化街。这里有世界上知名的茶业集团、茶文化机构、四川众多的名茶和最具特色的茶庄、茶艺馆。茶艺更是琴台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无论春、夏、秋、冬,每天伴随着四川民歌和民乐悠扬的曲调,三、五位身着汉服的茶艺师飘然而至,婉若仙女下凡,时光倒流,让人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年。更有从琴台路走出国门的茶艺师,以精美绝伦的茶艺感动了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其照片作为中国茶艺师的形象代表展示在了韩国首尔的大商场里,成为人们追崇的茶文化明星。

琴台路可谓聚人聚气聚文化……

成都——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早在西汉时期,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在他所著的《凡将篇》中记载的20种药物中,“诧”就是茶。西汉末年的大文豪扬雄在他的《方言》中称茶为“蓿”。据史载,早在公元前59年,寓居成都的王褒就在《僮约》(现在的说法是“家政劳务合同”)中就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最明确的饮茶记载。在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就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描述,这应是最早的茶文化传播和城市茶文化的记载。由于茶,成都也因此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第一家茶馆、第一个茶叶市场、第一首茶诗……连“茶”字的创用也是与成都密不可分的,这些都为古蜀文明增添无比光辉。

曾经,在历史的那个特殊片段,茶在成都人的生活中变得稀有而疏远了,成都这座城市仿佛是丢了魂,失去了生气和情趣。人们把等待早日公布那能购买二两(100g)三花(三级花茶)的号票也变成了一种盼望,盼望这小小的号票为压抑而焦躁的日子带来一缕茶香和温暖。这座城市以票购茶创下了历史记录。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又回到成都人的生活中,短短的时间里,茶楼、茶坊遍布大街小巷、农家院落和居民大院。成都人尽情享受茶带来的惬意和舒适。在暖暖的春风中,成都人总会举家出行,追着春天的脚步,在农家乐、在山林中品着刚刚采下的新茶,沐风、玩牌;在炎炎的夏日,成都人呼朋唤友在舒适宜人的茶楼品茗、聊天、谈生意;在丹桂飘香的秋日,更是茶客们尽情享受一年中最丰盛茶品的日子。即便是阴冷的冬日,偶尔一天的艳阳成都人也不会放过,追随着阳光,在锦江边、在花园里晒着太阳品着茶,难怪有人说,在成都太阳光都是要卖钱的。

正是成都人对茶的喜爱和迷恋,使成都成为世界上拥有茶馆最多的城市、世界上茶客最多的城市、用茶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城市、以茶传承和传播文化最具特色的城市、茶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城市……

这一颗颗散落在天府之国的珍珠。哪一颗是最让人怦然心动、璀璨夺目的明珠?哪一颗是最具成都茶文化魅力的明珠?哪一颗是最能感动世界的明珠?哪里是最能集聚成都创意、茶文化产业、人才、投资和消费的茶文化集聚地?我们思索,我们寻找,我们培育,我们创造,让“成都茶文化集聚地”成为新的城市文化触发点;成为新的城市形象代言人和文化名片;成为社会生活的和谐之源;成为成都人引以为自豪的世界知名文化区。

茶乡成都茶馆有什么风俗


巴蜀腹地有一处我国最古老的茶乡——成都,这里人人饮茶。他们饮茶如同广东人一样,喜欢到茶馆去饮。这样的社会需求就使得四川出现了一句俗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事实确也如此,据说成都的大小茶馆就有五六百座。这些茶馆有的豪华,有的简陋,有大有小,的确是巴蜀大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下面介绍了成都茶馆有什么风俗?

成都茶馆的茶具是沿用了北方蒙满民族习用的盖碗。饮盖碗茶通常有五道程序:即,温水洗碗,保持清洁;放人茶叶,茶种自选;沸水沏茶,盖碗闷茶;揭开碗盖,端盘闻香;左手端盘,右手提盖。严格执行这五道程序,就能饮用到标准的盖碗茶的味道。

成都茶馆在茶客桌上不备茶壶,而是由茶博士用紫铜茶壶轮流给茶客斟茶。茶博士是茶楼、茶馆内沏茶跑堂的堂倌。他们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速度快而惊人,桌上滴水不漏。还有的技艺更为高超,绝活迭出,斟茶的花样繁多,千姿百态,如张飞骗马、苏秦背剑、隔山望海等五花八门的斟茶方式,往往给茶客以意外的惊奇,赞叹不已。

成都茶馆的“摆龙门阵”是蜚声宇内的。历史上巴蜀大地天然闭塞,老百姓信息不灵通,这样,茶馆就成了“传播信息”的场所。他们到茶馆,不单是饮茶,还为了了解外地的信息和街谈巷议的奇闻逸事。他们早晨起来,闲来无事到茶馆摆开龙门阵。茶馆里有竹凳,也有躺椅,可坐,可躺,十分舒服,边饮茶,边摆龙门阵,觉得非常舒适与惬意。

巴蜀人喜欢饮沱茶,这种茶味道浓烈,清香持久,一碗茶可以喝半天,既经济又实惠。

巴蜀茶馆是个五方杂会的地方。在过去,既有“袍哥”在这里相聚,又有文人墨客在这里聚会。良莠共存,彼此互不干扰。如今的茶馆除了一些喜欢摆龙门阵的人之外,还有来这里洽谈生意、会见朋友的,更是给传统的茶馆赋予了时代的光华。

茶香有九种 懂香才懂茶


茶叶香气组成复杂,形成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品种、地域、栽培条件、鲜叶质量、加工方法等都会影响着茶叶的香气。著成品茶香气归纳为以下九种香气类型,不妨一起看看,你杯中的茶是什么香型?

1、毫香型

干茶白毫显露,冲泡时茶叶所散发出的特有香气,称之毫香。凡有白毫的鲜叶,嫩度在一芽一叶以上,经正常制茶过程均可能会有毫香。

茶叶示例:如银针茶一般都具有典型的毫香,另外部分毛尖、毛峰则有嫩香带毫香。如白毫银针、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

2、嫩香型

茶叶的一种鲜嫩香气。凡鲜叶新鲜柔软,一芽二叶初展,制茶及时,会带有嫩香。

茶叶示例:各种毛尖、毛峰等,如都匀毛尖、紫阳毛尖、峨眉峨蕊、雁荡毛峰等。

3、花香型

茶叶散发出类似的各种类似鲜花的香气,按花香青甜的不同,又可分为青花香和甜花香两种。青花香香型可包括兰花香、枙子花香、珠兰花香、米兰花香、金银花香等。甜花香的有玉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和墨红花香等。其品种很多,一般鲜叶嫩度为一芽二叶,制茶合理,会有一些花香特点。

茶叶示例:属花香型的茶有青茶、花茶和部分绿茶、红茶。青茶如铁观音、包种、凤凰单枞、水仙、浪菜、台湾青茶等有明显的花香。花茶,不同茶品有其各自的花香,其中以茉莉花香占的比例较大。绿茶中如桐城、舒城小兰花、涌溪火青、高档舒绿等有幽雅的兰花香。

4、果香型

茶叶中散发出类似各种水果香气,如毛桃香、雪梨香、佛手香、桔子香、李子香、香椽香、菠萝香、桂圆香、苹果香等等。

茶叶示例:闽北青茶及部分品种茶属此香型,红茶常带有苹果香,如白琳工夫、滇红工夫等。

5、清香型

香型包括清香、清高、清纯、清正、清鲜等。一般见于鲜叶嫩度在一芽二、三叶,制茶及时正常的绿茶等;另外,少数闷堆程度较轻,干燥火工不饱满的黄茶和青茶类摇青、做青程度偏轻及火工不足的,香气也属此香型。

茶叶示例:清香属绿茶的典型香,如竹叶青、恩施玉露、蒙顶黄芽;此外如清香型铁观音也是此香型。

6、甜香型

该香型包括清甜香、甜花香、干果香、甜枣香、桔子香、蜜糖香、桂圆香等。凡鲜叶嫩度在一芽二、三叶,红茶制法,可能会出现这些特点。

茶叶示例:甜香为工夫红茶的典型香型,如宜红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等。

7、火香型

凡鲜叶较老,含梗较多,制造中烘焙火温高、充足、糖类焦糖化。该香型包括米糕香、高火香、老火香及锅巴香在内。

茶叶示例:属此类型的有黄大茶、武夷岩茶等。

8、陈醇香型

像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和湖南黑茶,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中,伴随着持续的后发酵等一系列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呈现出陈醇香型。很多普洱茶爱好者所推崇的“越陈越香”及“陈韵”,主要指的就是这类香型。

茶叶示例:属此类型的茶有陈放的普洱茶、六堡茶等。

9、松烟香型

凡在制造干燥工序用松柏或枫球、黄藤等熏烟的茶叶,一般具有松烟香。

茶叶示例:属此香型的茶有小种红茶、沩山毛尖、六堡茶及黑毛茶等。很多时候也是各种香型的综合呈现,可能以一种或几种为主。

茶香入室


日渐入冬,

一杯好茶

最是温暖人心。

虽说喝茶是桩寻常小事,

茶汤之所以香、甘、醇,

其实与水、与茶器、

与场所氛围

有着微妙的关系。

如今喜爱品茶的人们,

在家中收拾一间茶室

或布置一方茶席,

通过适度的装饰

与合理的搭配,

渲染一番趣味与美感,

即使并不精通茶艺,

也能将一杯茶,

喝出百般滋味。

11月对于习茶之人来说,是个忙月。天气渐寒,又到开炉日了。宋朝词人宋庆之写过一首《开炉日赋》:“……纸被添新絮,茶瓯煮细泉。虽云方寸地,春意一陶然。”可见这个时节,若是能在家烹上一壶茶,再小再简陋的屋子也仿佛有了温暖春意。

陋室也享茶

习惯喝茶的中国人,多多少少对茶文化之源远流长有所感触,对流派众多的茶道也怀有敬畏之心。喝茶若是喝得讲究,要有好水、好茶、好器,还得懂烹茶、懂品茶,有心研习茶艺的话,可谓“茶海无涯”。

但是实际上,享受喝茶这件事,并不需要高深的学问与巨大的投入,最要紧的是慢下来,给自己找一个舒服的角落,好好拾掇一下,即使是在陋室之中,也能坐拥沁人心脾的茶香。

现代人的居住环境不尽相同,居家品茶的场所与方式也因人而异。有条件的专门开一间茶室最惬意,空间不足的也可以设一方茶席。再不济也可以为自己准备一套合用的茶具,像是泡茶用的壶、饮茶用的杯或碗、贮茶用的罐或盒,加上辅助的茶巾、茶针、茶荷等等。有时间的话,到处走走看看,也许就能淘到自己的心头好,然后坐下来,泡一壶茶,慢慢地品。

茶室与茶席

举办茶事的房间被称为茶室。作为茶室的房间本身并无特殊之处,唐朝以前,人们饮茶都是席地而坐。如果是正规习茶的话,茶室内应设有壁龛和地炉。整个茶席的色调以席面的色彩与纹理为基础展开,若是以原木或者大理石的台面作席,上面可以什么也不放,也可以辅以布、丝、绸、缎、葛等材质的茶巾,与竹草或荷叶编织的铺垫搭配,其纹理应与房间的其他装饰物构成和谐的组合。

早在宋时,人们就已将茶席置于自然之中。在花园或露台上设茶席,喝茶的环境与氛围便与在室内时截然不同。当然,设在室内的茶席,也可以有取材于自然或表现自然的艺术元素环绕周围,比如与茶艺共称“四艺”的插花、焚香与挂画。从现代家居空间设计的角度而言,无论是花卉盆栽、字画挂轴、屏风、布帘、竹匾,还是陈列古典工艺品的博古架与古乐器,都是为了营造茶室空间的别致雅趣而设。此外,茶室的设计还包括席面的布局与装饰、茶具的组合与搭配以及茶点的选择等等。根据个人喜好,茶室的空间可以有一个主题,通过各种道具的渲染与点缀,将茶事的仪式感烘托出来。

Q1.通常而言,多大的桌子适合用来作茶席?茶室的装饰色调上有何讲究?

A:茶室的茶主人位置与客人的距离,也是传达滋味的距离,不宜太远,因此茶桌宜小不宜大。茶室的色彩以最基础、最安全的大地色系为好,例如麻布、竹器、木器、陶器,都会与茶的气场很融合。

Q2.在家里设茶席,有哪些必备的茶具?

A:我比较习惯在家里采用干式茶席,壶下会有壶承,旁边放有茶巾、盖置、茶针、茶则。此外,还需要水盂来装洗茶水及茶渣。其实,初习茶道并不需要专门购买成套的茶具。有时候,我会用四处旅行拣来的石头或是小玉件来当茶针架,甚至拿植物盆景的底托来做壶承。

Q3.茶室中摆放哪些家具更合用?有哪些装饰物可以放在茶席中增添饮茶趣味?

A:想要让客人品茶有滋味,首先是要让人坐得舒服。有时为了美观采用和式桌椅,会让客人越坐越累,就无法专心品茶。家中的茶室不比外头的会所,我建议避免丝绸与水晶灯之类的闪亮物件,更多地使用自然元素与清雅的颜色,在柔和的基调下用小而精致的瓷器、玉器来加强茶席的细节,比较不会流于纷杂。在不懂插花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家中盆景剪一段小巧的植物花卉,插在桌边增添趣味。夜晚招待客人喝茶,我通常会点上蜡烛,关掉顶上的大灯。这样与朋友相聚时也会具有幽静茅草屋般的怀古情调。

茶语·茶香·茶文化


我们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我们的茶生活,细水长流

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为茗品。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又如在汉朝,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四川茶馆甲天下 成都茶馆甲四川


人们常言:“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到了成都,不能不到茶馆走走。因为那里最能体现成都人的闲适生活,现代的气息与古朴的民风在那里交汇,形成了独特的都市风景线。

去年,我有幸到成都一游。成都有句老话:“天上晴日少,眼前茶馆多”。当你漫步于蓉城的大街小巷时,你就可以发现此话一点不假。林立的高中低档的茶铺、茶楼、茶坊给这个现代化都市增添了几分雅致闲适的神韵。再一看那店名,“漱泉”、“闲居”“东篱”“听音阁”……,颇有隐士的闲云野鹤之趣,又有雅士的行云流水之势,让我疑心作家都到这里开了茶铺。一个叫“枕流”的茶馆更让我拍案叫绝,此名取意于《世说新语》里的一个典故。据说高士孙子荆欲归隐,对王武子说“当枕石漱流”,却误说为“当枕流漱石”。王反诘说:“流可枕,石可漱乎?”孙子荆辩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励其齿。”此茶馆本身临小溪而开,以此名,真是既风雅,又别致,让人不由感叹主人的匠心。

踱进茶馆,但见竹榻藤椅,小巧致,古风犹存,坐上去柔软舒适,最宜闭目养神喝闲茶。茶馆里的“堂馆”(北方人称“茶博士”)应声而至,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待一桌茶客落座后,他右手提着锃亮的紫铜壶走过来,左手五指分开,夹着七八个茶碗、茶盖、茶托,一挥手,丁当连声,茶具各自就位,紫铜壶犹如赤龙吐水,一翻一盖,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桌上不洒一滴,充分体现了茶道“精华均匀”的精神,好的东西,共同享受,同时又展示了堂倌精湛的技艺。欣赏这一沏茶过程是一种享受。低头品茶时,发现茶具也很雅致,三件一套。有茶碗、茶盖、茶托,而外地的茶馆,其茶具多为壶和杯。造型上大下小的茶碗,易于茶叶的冲转和浸泡深透;茶盖既可控制水温,又可用其搅和茶叶,饮茶时阻挡浮叶入口;茶托有端碗不烫手、茶溢不湿衣的妙处。想不到,其中的奥妙这么多!

茶馆里,不少人在摆龙门阵,有些老人在逗鸟。在一些名茶馆里,还设有四川民间曲艺专场,能欣赏到大鼓书和金钱以及诙谐的现代“散打”剧种。坐在荣馆里,我也学着成都人那样,优哉游哉,左手端茶托,右手揭茶盖,一边细细品味,一边听鸟鸣。真是舌品茶味,鼻嗅茶香,暖胃涤肠,清心醒脾,心旷神怡。偶尔问及邻人:“喝茶有什么好处?”原本以为会得到一些处理膳食方面的知识,谁知他答曰:“茶里有‘禅’”。我不禁惊叹于成都人茶文化的普及与深入。茶神合一,正是茶道之精神的真义,茶文化的市民化正反映出成都人成熟的心智和旷达的人生观。

我很想再到成都。坐在茶馆中,静静地享受那一切。用四川话向堂倌说:“来一碗盖碗茶!”然后,静静地品味这份清香,这份闲适。

茶罢归来香满身


萝月弄琴松风煮茗,蕉雪悟画竹雨催诗

无论是在装修典雅考究的茶馆茶室中喝茶,还是在居家陋室或瓦屋纸窗下喝茶。无论喝的是哪种茶,最让人难忘的是饮茶时的悠悠茶香。

哪一次一啄一饮的品茶过程中,茶意、茶味、茶趣不是由闻到茶香精神一凛开始的呢?貌不惊人沉睡在梦里的茶叶,打开茶盒盖子时,淡香已悄然袭来。那淡香,若有若无,却让人心生敬意。香不在多,可这是来自大自然里本色本真的香啊!接下来,茶叶被轻轻一投,入杯内壶中,就开始了美丽生命复活与再生之旅。从滚滚沸水缓缓注入,与茶叶相拥的那一刹那起,茶叶就被唤醒了!同时被唤醒的,是茶淡雅悠长的香味。那茶香,在茶气从壶中弥漫开来时,我们就闻到了;在茶艺师让我们“闻香”的过程中闻到了。那茶味,更在我们一杯杯细啜慢饮中闻到了。不!那妙不可言的茶香,我们闻到时,她早就潜进我们灵魂深处去了!

哪一次的饮茶没有被茶香所陶醉呢?那氤氤氲氲的茶香里,有青山的秀,有白云的净,有清泉的甘。那飘渺的茶香里,有阳光的暖,有清风的柔,有雨露的洌。那隐隐约约的茶香里,有诗情画意的香,有佛禅的自在香,有仙道的逍遥香。茶香起时,清心爽目;茶香浓时,沁人心脾。怡然自得喝着茶时,茶香入嗓、入腹、入心,茶香充塞着室内屋间。那时,敞开心怀,放下心事,谈笑风生中,茶香人也香,茶香话也香,就连那翩翩飞扬的思绪和想法,也全都是香的。那茶香,难也道尽说完的至香啊!

我虽不是“萝月弄琴松风煮茗,蕉雪悟画竹雨催诗”的幽人雅客,但爱茶的我,却次次饮茶醉茶香,茶罢归来香满身!

难忘那缕茶香


回到家后,我打开小罐子,惊喜地发现:盛师傅装给我的,是“老龙井”。即便当时西湖龙井已集中上市,但如此等级的“老龙井”,至少还要卖2500元一斤。他的这份心意,让我十分感动。闻着缕缕茶香,我思绪万千。

我与盛师傅不过是一面之缘。三日来,他虽一刻不停地忙着炒茶,却从没怠慢过我。每当我从外面回来时,他都会问我:“渴不渴,要不要泡杯茶?”他总是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回答我的每个问题。

4月3日晚,盛师傅家中来了一拨上海客商,说是朋友介绍来的,要20斤中等“龙井43号”,明天来拿。20斤干茶,相当于盛家这几日所有的产量。于是,盛师母临时添菜,热情招待客人,盛师傅也给出了底价。大女儿还根据客商要求,订了40个狮峰龙井高级包装礼盒。

第二日下午,上海客人来了,结果还带来了从别家收购的12.5斤干茶:“盛师傅,我们急着走,你们帮我包好。”盛师母有点失望,有点生气:“说好买20斤的,怎么就变成7.5斤了?而且,都要我们来包?”

这时,盛师傅关停炒茶锅电源,放下了手头的活:“好了,别说了。赶紧包吧,他们等着赶路的。”即便多了我这个帮手,包好20斤茶叶,也花去了一个多小时。而且,因为地方小,大家不得不站着作业,真的很累。

我问盛师傅:“你对每个人都这么客气?”

“来者是客。我们是龙井人,代表着龙井村的形象。如果总同游客闹架儿(吵架),或者宰客,最终游客不来了,受影响的还是我们龙井人。这次上海客人只在我们家买了7.5斤茶叶,也许下次就会多买些呢……”

他的这番话,如同“老龙井”的那股浓香,深深地沁入我的心脾。

功夫就在茶香外


今年清明节刚过,我和同事张凯通过边喝茶边聊天的方式成功化解了一起积怨较深的邻里纠纷。这起纠纷的化解,使我深深认识到:在农村,成功调解纠纷不一定非要宣讲多少法律法规知识和大道理,更多的时候,是要求基层综治人员了解掌握民俗世故,功夫有时就在茶香外。

家住徽州区洽舍乡的马某和罗某住房相邻,平时邻里关系和睦。但近年来随着罗某家门前那棵樟树慢慢长大,树根生长蔓延到马某家地基下,两家关系有所变化。马某认为老树“过界”影响自家房屋地基的稳定,要求罗某砍去老树,而罗某觉得老树生长了好多年,且在自家门口,不愿砍。双方争执不下,关系越来越僵,大有大打出手的趋势。为化解矛盾,我把双方当事人召集到乡调解室进行调解。

谁也没有想到,双方当事人一进乡政府就掐了起来,相互指责对方不讲道理,且情绪越来越激动。我一看形势不妙,赶紧说道:“你们不要急,跟我来。”于是我将他们引入调解室,并为他们沏上两杯清香扑鼻的热茶,“这是今年新出的黄山毛峰,味道不错,你们尝尝。”一句话,一下子缓解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紧张气氛。接着,我以聊家常的形式,促使双方回忆以往邻里间互相帮助的一些往事,“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还是隔壁邻居,互相体谅一点啊。古人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既然有幸成为邻居,就要互相帮助,互相体谅。你们以前不一直做的不错嘛,难道就要为这件小事伤了20多年的老关系?”见他们情绪有所稳定,我又给他们续上茶,继续说:“老树的根系确实影响了马家的房屋地基,但也不是一定要将树砍掉啊,你们一起把蔓延到地基下的根系砍去不也行吗?这样大家都没什么损失。”

就这样,在黄山毛峰的茶香里,我和双方当事人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抑或是情同手足的一家人,一起喝喝茶,说说心里话。茶过几泡后,双方想起过去的情谊,都露出一丝悔意。马某爽快地说:“我没意见,只要不影响到我房屋的地基就行。开始时是我情绪急躁,我有错,老罗,我道歉。”罗某听了态度也缓和下来,“我也有错,不够心平气和。这么多年邻居了,什么事不能商量着办,非要闹开了?我服从政府安排。”就这样,短短半小时,在淡雅的茶香中,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这么多年的基层综治工作经验告诉我,通过引导当事人在调解室里喝喝茶、聊聊天,往往能让许多矛盾纠纷就如同沸水泡茶一般,在不知不觉中变淡了。其实,对于和我一样的基层调解员来说,化解各类日常矛盾纠纷并不需要什么物质条件,关键是有一颗为民的心。

没有名壶茶亦香


每到休暇日,把阳台当作小茶室,每每端起手中茶壶时,常常又会想起父亲当年饮用的那祖传的紫砂壶,可惜已散去不复。

20多年前结识的常州一位大姐,就承袭了父辈与紫砂壶的缘源。不久她给我一把壶,壶身通体并不太红但也不暗,用的是朱泥料;用放大镜一照壶底,见比碎米粒还要小的磷点,星星点灯似的但密度不高。按说,这泥龄也超过20多年了。壶背一面刻有“正精和雅”四个字;另一面是两位儒雅之士正在面对面品茗,十分的悠然自得和闲情雅致。这虽不是名壶,倒也是多年来传承、创作紫砂壶中最用心的一个作品。

原来有位大师送她一本茶文化书,有个故事令她久久不能忘怀:有一位禅师在寺庙的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不久年年满院的菊香会飘到山脚边的村里。一个黄昏,看到院子里的菊花已送得一棵不剩,有人叹道:“可惜!这里没有了满院菊香。”禅师却笑着说:“三年后,将是一村菊香。”

这“一村菊香”的典故让她感悟,她创作了“正精和雅”为铭文的新壶,我有幸也拥有了一把。眼前的这把壶虽然不是什么名壶,但我从中感受到的紫砂壶蕴含的文化魅力,以及能够分享的创作成果。

把玩着茶壶,那显露古朴、典雅、清逸、含蓄壶品之神韵,那不艳不俗,明秀大雅,清新冷隽壶形之美,那铭文简画,壶托入境,怀糅古雅文心之修养,正是我寻觅中的情怀。不是名壶胜名壶,没有名壶茶更香。

茶香月明家望诗


茶香月明家望诗

人越把自己弄得匆匆忙忙,读诗的闲适体验也就越少,更不要说做诗的雅兴了。前日,喜得同行周家望新上市的一本诗集《茶月诗情》,翻了又翻,读了再读,竟有诗情画意久违之感,顿觉光阴荏苒、俗物缠身消磨我辈几多雅趣。

古典诗词以典雅著称,而朴拙常在,唐宋两代遗留下多少令后人捧读不尽的诗篇。而家望兄的习作篇什,虽无意与古人比肩,却属得其精髓而咏叹,自铸伟辞以抒怀。集中,分“春、夏、秋、冬”四章,共二百余首,佳构连连,颇有可观。

师情浓浓,友情深深,皆是为人敦厚的诗人最沉醉的歌咏题材,句句从心底流溢而出,读之令人怦然心动。譬如《恩师赐茶试饮敬题》一诗,词句恭敬有加而情意蕴藉:“明前龙井出西湖,火焙青芽值万铢。借得富春江上水,绿烟香透紫砂壶。”一幅师徒同坐、款款啜茗的温情画面跃然纸上。而五言诗《早春寄友人之和田》则流露出诗人胸襟浩荡、囊括古今的风采:“浩荡天山雪,莲花绝顶开。长风几万里,乘兴踏诗来。左帅(左宗棠)曾挥剑,林公(林则徐)亦遣怀。和田春色好,弓月照轮台。”

安溪茶乡文化蕴茶香


你想了解茶吗?到安溪去,那里的歌里飘着茶香,茶水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那里的茶文化博大精深。

安溪是中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产茶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末期。数百年来,随着安溪茶叶的诞生和发展,安溪逐步形成古老独特、绚丽多姿的茶文化。集历史、经济、宗教、民俗、礼仪、饮食、园艺为一堂,融诗词、歌舞、戏剧等文学艺术为一体,安溪茶文化已成为安溪文明的象征。

12月17日至19日,安溪将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和首届中国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节。届时,安溪茶文化的魅力必将带给你无限美的享受。

安溪茶属于者乌龙茶类,它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我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之一。

茶叶大观园

为不断丰富安溪茶文化,茶乡人将祖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茶文化融入安溪茶文化之中,从而形成安溪中国茶叶大观园。大观园荟萃各种各样的茶文化,可谓一部茶的百科全书。

“茶叶品种园”种植着国内外50多种名茶良种。步入品种园,你将一眼览尽茶树之精华,铁观音、大红袍、龙井、碧螺春……“对歌台”上,你可欣赏到“阿牛哥”与“阿诗玛”清脆的男女茶歌对唱,体味古朴淳厚的原始茶歌的神韵。“茶作坊”里,你可目睹世界名茶铁观音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亦可自己动手制作一泡芳香的铁观音。“民俗馆”里,陈列着安溪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品。在“国际茶艺表演厅”,你可以边品茗、边欣赏独具一格的安溪茶艺,也可欣赏唐朝、清朝、日本、韩国、台湾、杭州、苏州、广东等古今中外、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和茶歌茶舞。“茶餐厅”里,有以安溪乌龙茶为佐料配制的50多道茶肴。“茶叶博物馆”展示的是中华五千年的茶文化史,身置其中,你将了解到国内各种茶叶、茶具及其产地、制作方法,以及相关的茶艺、茶文化。

茶苦在嘴里,香在心里


“苦”为中药五味(酸、甜、苦、辛、咸)之一,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阈值极低。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常见食物如苦瓜、百合等,饮料如苦丁、菊花等,这些苦味的东西,人们的本能是排斥的。

茶根本的味道也属于苦味的。因为茶多酚是茶叶的核心物质,尽管茶叶中含氨基酸等鲜甜味物质,但核心还属于苦味的。这个苦味的饮品,如果说人们一开始就喜欢,纯粹是假话,懵懂的小孩,可以用一点茶水试一试,他绝对是拒绝的。

青少年为什么喜欢可口可乐而不喜欢茶,也是这个道理。在茶没有成为饮茶习俗之前,人们本能是拒绝的,如边疆少数民族饮茶,会加奶、加糖烹煮,如西亚、北非饮茶会加薄荷、香料、糖等调饮,本质上是不能接受其苦。

那为什么中国人能忍受茶的苦味呢?中医药里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等,人们在食用苦味的食物和饮料时,可能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了某种功效,实现清热解毒或者其他需求,尽管是苦的,但乐于接受,长期以后形成习惯。

中国人长期受道家影响,茶是作为道教的服食饵药逐步被更多人群接受:从一开始的与其他药材配伍成为方剂,到唐代陆羽倡导在茶汤里只放上盐巴调味,直至宋代徽宗以后,茶才实现清饮。这也说明直至此时,整个社会饮茶风俗才稳定下来,对于茶的苦味已经逐步普遍接受,真正成为一种嗜好品。

再到明代利用炒青大面积取代蒸青,茶的香味在一定程度上遮掩掉茶的苦味,使茶更易于平常人接受。另外现代制茶技术,绿茶的摊凉,乌龙茶的摇青等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都减少了茶的苦味,让人更易于接受。

综合来看,茶确实是苦的,但由于其某种功能性,人们愿意接受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制茶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其苦味;另外茶的氨基酸等物质,在苦味之后确实能化开,逐步回甘,给人味觉和精神的愉悦;人们在利用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味觉依赖和习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嗜好品,苦已经不是问题。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香遍成都》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