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有这样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叫做“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醉茶”,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是由于人们空腹饮了过量的浓茶而引发的反胃、乏力的现象。这种现象是茶使人的血糖和血压降低,钾离子增加所导致的结果。但我以为,这对联所说的“醉茶”,并非指这种生理上的“醉茶”,而是指精神上的“醉茶”。

神层面上的“醉茶”,是一种心灵上的陶醉。试想,约三二知己,闲坐雅致的斗室里,手握洁净晶莹的茶具,鼻闻阵阵的茶香,让人仿佛进入了“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仙境,哪有不醉之理。但这种醉,也可以说是一种感受,一份心情,以及环境、氛围所营造出来的结果。换言之,是茶不醉人人自醉。

茶”的境界并不是人人可以获得的。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这里说得很清楚,要享有“清福”,一要有工夫,二要练(也就是多饮和多听专家的品评)。对于一个还要为生计奔波劳碌,或不需要奔波劳碌而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的人来说,茶只是一种偶然用来解渴的东西,是牛饮。同一盏茶,贾母和刘姥姥会饮出不同的滋味来。能对茶产生“特别的感觉”,除了跟品茶的环境和品茶的经验有关外,还跟品茶者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的气质、修养等诸因素有关。

有些多余了。但在未能被茶所醉之前,酒也是我们的必需。从两者的特点来看,茶与酒又各擅胜场,不可互相替代。

酒是感性,茶是知性;

酒是诗,茶是哲学;

很浪漫,茶很古典。

但对于饮酒过量的人来说,醉往往是一种麻醉,是一种逃避,是暂时的解脱,酒醒之后,内心的痛苦并未消除,“借酒消愁愁更愁”。即使因喜庆而喝醉了酒,酒醒之后也是一片空虚,快乐的心境早已化为烟云。而醉茶,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是一种超脱,它可以让人从心底里把烦恼消除。醉茶与醉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茶亦醉人何必酒”,并非是否定酒,而是旨在提倡一种更理性、更高雅而又更有益于身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富足和休闲的人多了,因而醉于茶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嗜酒,特别是酗酒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少了。

延伸阅读

没有名壶茶亦香


每到休暇日,把阳台当作小茶室,每每端起手中茶壶时,常常又会想起父亲当年饮用的那祖传的紫砂壶,可惜已散去不复。

20多年前结识的常州一位大姐,就承袭了父辈与紫砂壶的缘源。不久她给我一把壶,壶身通体并不太红但也不暗,用的是朱泥料;用放大镜一照壶底,见比碎米粒还要小的磷点,星星点灯似的但密度不高。按说,这泥龄也超过20多年了。壶背一面刻有“正精和雅”四个字;另一面是两位儒雅之士正在面对面品茗,十分的悠然自得和闲情雅致。这虽不是名壶,倒也是多年来传承、创作紫砂壶中最用心的一个作品。

原来有位大师送她一本茶文化书,有个故事令她久久不能忘怀:有一位禅师在寺庙的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不久年年满院的菊香会飘到山脚边的村里。一个黄昏,看到院子里的菊花已送得一棵不剩,有人叹道:“可惜!这里没有了满院菊香。”禅师却笑着说:“三年后,将是一村菊香。”

这“一村菊香”的典故让她感悟,她创作了“正精和雅”为铭文的新壶,我有幸也拥有了一把。眼前的这把壶虽然不是什么名壶,但我从中感受到的紫砂壶蕴含的文化魅力,以及能够分享的创作成果。

把玩着茶壶,那显露古朴、典雅、清逸、含蓄壶品之神韵,那不艳不俗,明秀大雅,清新冷隽壶形之美,那铭文简画,壶托入境,怀糅古雅文心之修养,正是我寻觅中的情怀。不是名壶胜名壶,没有名壶茶更香。

茶香袅袅,搭救了我的冬天


一排麻雀挤在细瘦的枯枝上,瑟缩在寒风中,它们的眼睛盯着地面某处,指望发现一粒食物碎屑。

麻雀只是路上的风景,我的目的地在一幢白色的大楼里。

这是一间清爽简朴的茶室,每次当我敲打那扇铁门时,必有一股欣悦之情涌将上来。

竹桌上铺了一块玻璃,上面摆着黑檀木的茶海,小巧的茶杯,瓷白的盖碗,形态各异的茶宠,茶香袅袅,它们搭救了我的冬天。

易于陷入冷漠和寂灭的冬季,寒冷的海风殷勤地造访,北方淹没在荒芜里。忙碌之余,闭上眼睛,除了冥想还剩下什么?

最终,交流拯救了我,而茶室催生和完美了交流。

铁观音爽利的清香钻入鼻息,迅即擦亮眼睛,浑身猛然一震,凌厉清澈的香味,慵懒和怠惰遭到驱逐。我复习了青草的芳香,还有散布在春天的空气中的微醺。

它的鲜美,几可媲美海鲜,不舍得咽下去,希望它的芬芳长久地留在口中。

红茶是老友样的感觉,正山小种,丝丝入怀,温暖如阳春三月。身体深处正在复苏,被唤醒。我知道正山小种这名字才不过几个月而已,前几天在一本小说的第196页上偶然看见主人公要煮红茶正山小种,吃惊不小。这本书的名字是《回归》,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德国作家施林克的新作,他的小说《朗读者》曾广受欢迎。看来德国人知道正山小种要比我早得多,对自己的孤陋寡闻万分惭愧啊。

眼光落在着红衣的泡茶的女主人身上,她在自己的位置上自信而娴熟。灵巧地注水,斟茶,应答自如,巧笑嫣然,她还未意识到自己应付谈话的技巧已炉火纯青。

女主人举起玻璃杯,请大家欣赏青绿的茶色,铁观音泡出的茶水有一片葱绿的影子,产自福建安溪的上乘铁观音,色香俱佳,仿佛从武夷山的青翠中裁下一小片,化入杯中。

在我的位置上,可以看见对面墙上的两个大字“茶缘”,以茶结缘,促膝雅室,不由得联想古人围炉夜话的场景,一个空间,一杯清茶,一些人。

此前我不谙茶道,也曾在某茶室某咖啡厅潦草地喝过一些东西,我只能用“喝”这个字,它们离“品”有遥远的距离,那些碗里泡过的,只是徒有茶的外表的玩意,内涵则乱七八糟,粗糙含混,严重败坏了品茶的雅兴。

茶桌旁,挤在一起的是一群人到中年的人。皱纹,脱发,眼袋,肥胖,腰肌劳损,血压高,血糖高等等,对他们的身体多方夹击,他们的人生已经过了辉煌的正午时分,他们的心理上时不时会有点小郁闷,好在每个人都有一个唤作“阅历”的收纳箱,只需从这个收纳箱中取点打趣的边角余料,生活便立即重新灿烂起来。

茶桌上的故事,有时很遥远,场景也千奇百怪。

有个雪夜,一位朋友说,那是在内蒙的一个不大的饭馆里,就在草原的边上,他和几个朋友围坐在火炉旁,窗外寒风呼啸,火炉上炖着羊肉,咕嘟咕嘟冒白气,肉香弥散在空气中。他们搓搓手,满上衡水老白干,羊肉入口即化,散发着只有草原上的羊肉才有的甜香。67度衡水老白干像小火团,在口里、食管中、胃里燃烧,周身暖烘烘的,精彩了这个原本寂寥寒冷的草原之夜,这个晚上会让他铭记一生。

另一位女士的经历有所不同,她曾在瑞士留学,那个曾被耶利内克、迪伦马特描摹过批判过的瑞士。只需听到日内瓦这个名字,脑海中立刻跳出一些景象,雪山、蓝湖、尖顶的山间建筑、一尘不染的空气,她在日内瓦上学。

她常从瑞士探访法国,途中需要搭乘一种公交车,车上没有售票员,乘客自己买票,途中偶尔会有查票的,一旦被发现逃票将受到重罚,在她买票乘车的经历中好像没遇见查票的。有一次,她上了车,这次有所不同,她没买票,车子到了法国边上,她透过车窗一看,发现路边有两个人,他们拦下车子,上车检票。可以想见,当前面的乘客检票时,她心里有多么惶恐不安,这时候既不能跑也不能补票,一切都是徒劳。她被罚了款,罚单会寄到她的住处。那种如芒在背的感觉,此后将永远追随她,难以忘却。

尴尬出现在回忆中时,常常会引来笑声。

岩茶上来了,铁罗汉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说,原来此茶在东南亚一带广受欢迎,它奇异的香味十分霸道,在我对茶香的记忆中位置显赫,和烟小种一样经久难忘。

为什么叫正山?为什么叫小种?有人问。

正山是指一片区域,这里出产的茶味道纯正,叫正山是为了区别于别的地方,别的地方叫外山,地域不同,茶的品质也有高下。

主人边品茶边释疑,主人早年习武,拥有柔道黑带,虎背熊腰,性情爽直,易于相处。

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本书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长日清谈,寒宵兀坐,清赏遣怀,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这一方小小天地自得其乐。

茶香扑鼻,这个冬天多了些暖意。

茶书


喻政事迹见《茶集》提要。该书前有万历壬子(1612年),周子夫序,谢肇及癸丑(1613年)喻政自序。周序曰:“喻政之甚嗜茶,而澹远清真,雅合茶理。方其在留京为司马曹郎,握库钥,尽以其例羡,付之杀青。所刊正诸史志,辨鲁鱼,订亥豕,列在学宫,彼都人士进将尸而祝之。今来福州,复取古人谈茶十七种,合为‘茶书’,正之虽非茶癖,抑灭书淫矣。”谢序曰:“吾郡侯喻正之先生自拔火宅,大畅玄风,得唐子畏烹茶卷,动以自随,入闽期月,既已勒之后矣,复命徐兴公裒鸿渐以下“茶经”、“水品”诸编合而订之,命曰:“茶书。”喻政在自序中也说:“爰与徐兴公广罗古今之精于谭茶若隶事及之者合十余种为‘茶书’。”可知此书系与徐?合力编纂。

关于《茶书全集》的版本,有明代万历壬子(1612年)谢肇淛序刊本和万历壬子周子夫序,万历癸丑(1613年)喻政自序刊本两种,前者常称为“甲本”,后者称为“乙本”。乙本在甲本的基础上作了不少增补。现藏南京图书馆的丁丙八千卷楼旧藏《茶书全集》即是乙本;甲本在国内未见,而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有藏。

我的青春一杯茶香


家父爱茶,家中日日弥漫茶香,尤是春天茶季到了,新茶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这清香便沁入了我的童年。

也许是童年种下了茶根,这茶的力量便引导我来到茶的世界。

2007年,不经意间看到《茶博览》上面写着“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这八个字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既然爱茶,怎能不去茶都看看?

与茶结缘,真的很简单,只需要一个愿望,一个心境。

那年我来到杭州时,正值金秋十月,桂花香漫杭城,丹桂与茶竞相飘香,有桂树的地方必有茶舍。我来到这座充满茶香的浪漫都市,走入千年以前诗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访过父亲心仪多年的龙井茶村。记得从喝第一杯茶开始,我已知道,这就是我愿意留下的地方。

生命里最深的眷恋,那是难以获得的内心安静。转眼间八年过去,我从爱茶、寻茶开始,有幸识茶、学茶,再进入事茶、敬茶……这一条青春路上开满茶花,四季岁月弥漫茶香。有朋友问,这些年有什么收获?我笑应说:

我的青春一杯茶香。

与茶结缘,其实是与茶人结缘。有幸来到“你我茶燕”这家茶馆,结识茶燕主人倪晓英。与其说她是我们的倪总,不如说她是我们青春路上的老师。她教会我们如何用心泡好一杯茶,更教会我怎样认识茶人的人生;她给了我一个事茶的舞台,更给了我一个茶人的大家庭。沐浴这茶香,感受这如家般的温暖,在这里我学的很多知识都将终生受益。使我受益匪浅。

又是一个金秋十月,也许十月是我的幸运月。在倪总的鼓励下,2011年10月12日至14日,我参加了杭州市茶艺技能大赛,顺利通过了理论与操作考试及自选茶艺比赛。

这不仅仅是茶艺技能的赛事,而是茶道精神的诠释与表达,也是茶文化的代代传承。我们茶燕人全身心地投入了这项赛事,并通过这一活动学习了更多东西。如备赛期间,发生了很多令我感动的事情。首先茶燕对赛事提出的目标是创新,从茶艺主题到茶席设计,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精心准备。为了营造杭州江南水乡的主题氛围,我们走了很多地方,找了好多家店铺,才找到与茶席设计相符合的湖蓝色台布和桌旗布料,又根据茶桌尺寸,再请裁缝加工制作。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想要做到精益求精,却不容易。

茶具的选配,亦花费心思。茶具是一套好茶艺的重要载体,是茶席设计的核心。为了能使整套茶席更加完美,我们着实花了一番心思,一一翻遍了倪总多年来收集和珍藏的茶具。一件件拿出来,擦拭,摆放,思量……直到满意为止。

每当我们找出一件茶具时,倪总都能如数家珍般,讲出每一件茶具的来历,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其中的许多茶具,都是倪总的恩师们忍痛割爱送给倪总的,还有很多是中外茶人相互交流时,赠送给茶燕的。此时,我们仿佛不是在找一件器具,而是聆听代代中外茶人源远流长的茶道传承。经过几天的忙碌和反复琢磨,当一套完整满意的茶席设计好时,我如释重负,但又感觉心里沉甸甸的。那不仅仅是一套茶席,而是一位位真茶人认真专注的茶心。除了责任,我顿时多了一份对茶具的敬畏。此后,无论在茶馆还是在家里,我再也不敢把茶具乱放,因为内心已存了对它们的虔诚。

即使是一段茶艺解说词,也不能轻视。从初稿到定稿,我们逐字逐句地一遍遍修改,字字斟酌,不敢半点马虎。至于后期的动作练习,更是应了那一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

熟知茶性,用心去泡。一个好茶人,功夫只在一杯茶中。

禅悟茶思茶情 亦虚亦静之美


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日本“茶道四规”中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即佛门文化的性质。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便不会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

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对日常品茗审美而言,并非空泛,仔细品味,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虚静之说并不玄奥,只需明白,静始于虚,在内心世界的空间里,在受到外物之苦时,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

历代茶人在咏茶的创作中,在茶道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自然围绕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更给茶道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最佳契机。禅有禅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由茶悟而升华,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灵,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这正是茶道及其审美文化,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

茶如人生 人生亦如茶


有人说,茶如人生,人生亦如茶。如此说来,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和瞬间,似乎也都像一杯茶,充满了玄机和韵味,只要慢慢去感受和品尝,就会觉得其味无穷。

双手捧着盛着春绿的茶杯置于鼻前,让浓郁得化不开的栗香在口鼻之间弥漫、缭绕,然后深深地吮吸、品味,这种感觉,美得无以言表。很久,我舍不得用开水将这种难得的感觉冲淡。在茶叶三品中,最让人留恋的就是鼻品了。

这里所说的春绿,指的是春天生产的绿茶。具体地说,就是绿茶中的名茶,也可以理解为高档绿茶,清明节以前采摘茶青,经过精细加工而成。茶叶聚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作为开春的第一批嫩叶,其营养成分丰富,没有任何污染,是茶叶中的上品。

懂得茶道的人都知道,茶叶品饮分为目品、鼻品和口品三个阶段,也可说是三个层次。

所谓目品,是指用目光欣赏茶叶浸泡前后的颜色、形状和姿态。有一次,我得到一些刚刚上市的龙井,打开包装,那股蕴含着新春气息的清香,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我连忙烧了一壶开水,用透明玻璃杯泡了一杯,先品为快。

制作龙井茶的原料,多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茶青,泡法大多为下投,即先茶后水。将开水倒入茶杯后,我看到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下,慢慢张开的茶叶上下翻飞,左右躲闪,仿佛翩翩起舞的蝴蝶,又似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像展翅欲飞的春燕,精彩绝伦,美不胜收。大约过了一分钟,茶叶一部分浮在水面,一部分沉入水底。这时,只见一枚已经泡开铺展成一芽二叶的茶叶,像一只美丽的凤凰,从水面慢慢地沉降到中间,然后轻轻地摇动着身子,很久很久,它就静静地浮在那里,像是故意展示它漂亮的身姿。还没尝到茶叶的滋味,已经先欣赏到茶叶的美丽,这无疑为接下来的品饮准备了一份好心情。

鼻品即闻香,这个“香”,包括茶叶和茶水的香味。一套完整的功夫茶具,以紫砂材质的为例,大体包括茶盘、茶壶、茶洗、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茶匙、茶荷、茶漏、茶巾等。闻香杯约比大拇指粗长,专为鼻品茶香而制。茶艺师将泡好的茶水,从公道杯里倒入闻香杯后,立即将品茗杯倒扣在闻香杯上,然后迅速地将二者合在一起,倒置过来,再放回茶盘上,这时,闻香杯就倒立在品茗杯里了。质量上好的杯具,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能够充分地咬合在一起。茶艺师在向上提闻香杯时,常常会连品茗杯带茶水同时提起来,然后以很快的速度送到你的面前,让你双掌合十捧在手心,再凑到鼻前感受茶水氤氲的气息和特有的芳香。这是鼻品的一种。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冲泡前的鼻品,那才叫沁人心脾,难能可贵。

记全国劳模张步瑞酒醇茶香相伴创业人生


酒醇茶香相伴创业人生

——记全国劳模、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步瑞

昨日,笔者走进位于政和的福建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东平高粱系列美酒,显示屏滚动播放着企业获得的一面面金色奖牌。“借着品牌的力量,东平高粱已走出区域品牌的局限,成功走向上海、广州等地,公司被福建省轻工研究所确定为产业化实验基地。”公司董事长张步瑞欣喜地说。

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召开,张步瑞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农民企业家——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政和闽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步瑞的创业人生伴随着艰辛,也伴随着酒醇茶香。

致富难,带着村民寻出路

生长于革命老区政和县东平镇凤头村的张步瑞,1980年高中毕业后,在村里一边当小学代课老师,一边务农。

上世纪80年代,东平镇一带漫山遍野都是小径竹,“这么多竹子要是能利用起来多好。”1983年,张步瑞打听得知,闽东地区做雨伞柄和养殖海蛎需要大量小径竹。他收购竹子运到宁德销售,赚钱从一分一厘开始。那时候,农民除了种田,脱贫致富门路少,砍一天竹子能赚五六元钱,也多了一条增收的门路。能把山上自生自灭的竹子变成钱,村民们打心眼里感谢张步瑞。

凤头村有不少茶园,1987年,张步瑞打起茶叶主意。他带头开荒山种茶叶,不少村民也跟着种。张步瑞收购来茶叶,用拖拉机运到闽东的福安。政和到福安都是砂石路,还要经过险峻的稠岭,经过十几个小时颠簸,到福安一身灰头土脸。

后来,张步瑞把茶叶生意做到浙江、上海,浙沪一带清明茶好卖。1988年春,他收购400公斤绿茶用班车托运往上海,不料到杭州时,茶叶被人偷了一大半,亏了本。大城市路途远,做生意风险大,张步瑞就收购茶叶去建阳销售。他一边卖茶叶,一边向茶厂师傅学习制茶技术。

白茶香,带头发展茶产业

1991年,张步瑞与哥哥、村民杨世良集资10多万元,租下凤头村头坑自然村的仓库,带头办起民营茶厂,从事白茶加工。

当年,张步瑞生产的白茶一箱箱码在仓库里。茶叶卖到哪去?他前往深圳跑市场,找到进出口贸易公司的老总。听了张步瑞介绍家乡的茶叶和白茶生产过程后,这位老总半信半疑:“你运一车到深圳来看看。”张步瑞一个电话打回去,几天后,一辆装着229箱政和白茶的解放牌汽车开进了深圳进出口贸易公司。“嗯,你们政和白茶是好茶,我们可以长期合作。”老总细细察看政和白茶外观,泡了几泡品尝后,十分满意。当天晚上,这位老总宴请香港的客人,把张步瑞也拉上。

此后,张步瑞干脆长驻深圳,一有订单,就打电话回家安排生产。办茶叶加工厂的第一年,厂里卖了上万公斤茶叶,那年,他把办厂的钱都赚回来了。在张步瑞的带动下,凤头村茶园面积短短几年间新增了2500多亩,还带动周边村民大面积种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平白茶大量销往广州、深圳、香港。

2006年以后,各地茶企如春笋般冒出来。面对激烈的竞争,张步瑞又投资上千万元,新建了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新茶厂。“现在是茶叶生产旺季,东平镇市场上茶青每天交易额都在500万元以上,最多时,一天就有上千万元的交易。”从事茶叶生产经营20多年的张步瑞对东平茶叶生产、交易情况了如指掌。如今,茶业已成为东平镇的支柱产业,农民一半收入来自茶叶。

老酒醇,东平高粱飘新香

东平镇有优质矿泉水和独特的小盆地气候,十分适宜发展酿造业。由于体制等原因,创办于1958年的东平高粱酒厂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量明显减少,最后处于半停产状态。

“隔行如隔山,做茶我内行,可是对于酒,我一无所知。”张步瑞说,“但是东平有这么好的条件,没有把东平高粱酒做起来很可惜。”2003年,张步瑞与原酒厂的部分老工人创办了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白酒需要窖藏,刚开始几年,产量少,年产白酒仅20多吨,销售的酒十分有限,酒厂靠每年酿造90多缸酱油赚钱养酒。张步瑞鼓励员工说:“大家只要沉得住气,酒藏它五年八年的,卖出去,企业就有资金了。”

2007年后,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张步瑞把原政和酒厂的生产设备全部买下来,提高了产量,销售市场也不断扩大。当时,东平高粱在市场上销售,人们一喝,都说好。消费者的肯定给张步瑞极大的信心,他决心把东平高粱酒做大。

2008年,张步瑞到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向专家请教,聘请福建轻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对酒厂原有传统酿造工艺进行全面改进,在传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引进高粱酒酿造新工艺。他还从山东购买全自动灌装生产线,白酒生产能力提高到千吨以上。近几年,公司先后投入2000万元,引进设备,扩建厂房,增加酒窖,提高产量。

经过张步瑞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东平高粱获得QS认证,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2012年,“欣荣”牌东平高粱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公司所产高度白酒还获得湖南、湖北、江西、广西、重庆、福建六省市白酒行业“金奖优质酒”称号。2014年,东平高粱年产量达到800多吨,销往福建、上海、湖南、江西等7个省市,产品供不应求。

黄侃:好酒好色好浓茶,亦怪亦狂亦大师


1

黄侃好酒。

日记中多有下馆子、上酒楼的记录。

侄子的回忆文章也说他每餐豪饮。

黄氏喜欢率众游名胜。

他有两个学生,经常在陪在身边。

拥有共同的雅号:黄门侍郎。

一个叫孙世扬,一个叫曾缄。

在南京,清明前后,花开如幄。

黄侃颇得文酒登临之乐,道是:花天酒地。

又尝集前人词为联:

芳草游踪,春风词笔。

落花心绪,流水年华。

陆宗达是黄的弟子之一。

正经讲学问之前,叫陆三次标点《说文解字》。

陆宗达抽烟,酒量好。

经常陪在黄侃身边,得了不了私传。

陆宗达有个学生,叫许嘉璐。

他审阅过许评价黄的文章。

黄侃早逝,年及五旬而已。

有人说,诱因是他酒后吃蟹。

▲黄侃(1886-1935)四十八岁留影

2

黄侃好色,大抵性情中人。

他是有妇之夫。

在武昌任教时,搞定了女儿的同级女同学黄菊英。

在北京教书期间,又与彭姓女生暗中结合。

他曾任西席的女学生黄绍兰甚至给他生了一个女儿。

章太炎夫人汤国梨直斥他衣冠禽兽。

“禽兽”多情,事母至孝。

在日本,孝子黄侃与苏曼殊偎依在章太炎身边。

一次,黄请苏专门绘制了《梦谒母坟图》。

苏曼殊送给朋友一幅文姬图,黄氏题词: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这是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写的诗句。

一个思念母亲,一个满怀爱国热情。

九一八时,黄写诗:

辽海云万重,无翼难飞赴。

▲章太炎(1869-1936)与夫人汤国梨(后排)

3

黄侃好茶。

日记中尝言:

至美其饮茶;

饭后至四马路;

梅僧赠茶叶一包;

蔚农来,送纸烟、雪茄烟、茶叶。

一次授课,黄对学生说:

案上少二事。

清茶一壶,瓜子一碟。

实际上,黄侃好饮浓茶。

浓到什么程度?

黑如漆。

他是真爱。

屡屡饮之。

如同他是吃货一般。

不分菜系,皆入得口。

▲《黄侃手批说文解字》,上海古籍1987版

4

黄侃平生有三怕:怕兵、怕狗、怕雷。

遇到三种情况,也不去上课:下雨、下雪、刮风。

人称三不来教授。

黄侃是章太炎的学生,

也曾跪拜跟自己年岁相仿的刘师培为师。

当年杨伯峻拜黄为师,不肯磕头。

其叔杨树达解释说,不磕头,得不了真传。

黄侃之狂,

眼睛长在头顶,

老子天下第一。

黄侃看不起沈从文,

也认为胡适的学问不行。

连师弟钱玄同也在被骂之列。

还差点与陈汉章刀杖相决。

▲钱玄同(1887-1939)

5

黄侃无论如何玩,对日课,从来不打折扣。

去世前依旧手不释卷。

这大约是他成为一代大师的原因。

他的学生程千帆问道:

大师之大,大在何处?

答案是:

经、史、子、集,

儒、玄、文,

义理、考据、词章,

皆有创见发明。

许嘉璐也写过怀念黄侃的文章。

题目叫:黄侃先生的小学成就及治学精神

进入新世纪,许嘉璐还提出了“一体两翼“的观点。

一体就是中国文化的理念。

两只翅膀分别指中医和茶。

中医和茶双翼鼓动,中国文化这只大鹏就能翱翔九天。

书馨入茶


茶道与书道是最能够让人们接受的艺术形式。饮一杯好茶,赏两帖好字,以平常之心从容面对生活,自然会生出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当您走进王府井的“吴裕泰茶庄”,就见证了一场茶与墨合奏的交响曲。在这里,北京书协秘书长田伯平墨笔写茶,茶沁墨香,将自古以来人们对书道与茶道的追求提升到茶墨载道、探寻真一的境界。

这里还有大量作品是书写从魏晋至明清文人墨客的茶诗。李白的“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荡气回肠,如饮普洱;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温婉轻灵,似品绿茶;苏轼的茶回文诗“红培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雅致淡然,宛如小酌花茶。数不清的好诗佳作与不同风情的茶香茶性相映生辉。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中撷取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茶诗,把茶、书法、历代茶诗结合在一起,让今人和古人一起共同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书法家爱茶、懂茶的故事至今仍旧流传深远。北宋苏东坡不仅嗜好品饮茗茶,而且参与采制,时常与人斗茶。在一次斗茶大会上,苏东坡的茶占了上风,喜不自禁。司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个难题压压苏东坡的风头,于是问苏东坡:“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爱此二物?”不料苏东坡略作沉吟,从容不迫地反问道:“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司马光问得妙,苏轼答得巧。

茶道和书道都有一种相同的哲理和内涵,最终都是对人的道德品行的修炼,因此,无论奇茶还是妙墨,都散发着馨香的文化气息,都滋养着人的精神气魄。

醉人的茶,饮不尽的味道


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饮完之后解腻的普洱茶,雍容华贵的大红袍,清新怡神的铁观音,养心安体的白茶,健胃养颜的滇红……各种茶饮,各色味道,品不尽的滋味,言不尽的道理。

悠悠茶香浓浓茶韵

家喻户晓,林语堂的闲适和学问一样出名。他在《生活的艺术》中写道,茶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人类发明。茶是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以至于“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林语堂语带双关,认为茶性清静,使人心平气和,和中国的国民性格十分协调,自是“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毋庸置疑,茶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与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

茶从采摘、烘焙、储藏,一直到最后的冲泡和饮喝,茶都需要最清洁的手法,油腻的手或油腻的杯。因此,茶也象征着尘世的纯洁。喝茶的享受,最宜在清雅、高洁的环境,没有欲望的作用下。“品茗不分高低贵贱,重要的是在与茶的对话中,思考、领悟一些东西。”在孙总看来,哪怕是让你心情愉悦了,也是沏茶、品茶带来的收获。而在新春佳节,无论是招待亲朋,还是茶余饭后与家人品茗畅谈,都是人生一番美事。古人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种情味,或许只到了亲自尝到时,才深深地觉得它的妙处呢。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