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有特色。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尽。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Cy260.COm

CY260.com编辑推荐

咸奶茶与蒙古族茶俗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荆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在15公斤以上。

如有客人至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的缘故。

咸奶茶与蒙古族饮茶习俗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有特色。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荆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在15公斤以上。

如有客人至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的缘故。

印度奶茶文化


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印度也有类似的,最大的不同大概在于他们把茶放在了第一位。大多数的印度人早餐要在十点以后才吃,早上起床可以不洗脸不漱口,一杯奶茶是一睁开眼就要的。至于上午茶、下午茶和晚茶等名堂众多的茶点时间,频繁准确地让人不带表都不会误事。

奶茶,印地语叫Chai,发音源自广东话的茶,按中国的茶分类,当属发酵型的红茶,与中国传统红茶不同的是加工时将茶叶切碎,饮用时加奶加糖。奶茶本身也有贵贱之分:贵的称为MasalaChai,新鲜水牛奶中加入豆蔻、茴香、肉桂、丁香和胡椒等多种香烟雨迷朦,恒河飞珠溅玉,你坐在茶棚里,看主人点燃枯枝。刚煮好的茶滚烫,给了你足够的热量和胆量,天色已暗,到野花山谷的住宿地还有三公里,此时的山路上只剩下你、一个苦行僧和这茶棚,还有这茶棚。喜马拉雅山中,这天你一共走了三十三公里,记忆中的里程碑是每两公里一杯的奶茶。

因着气候的不同,烧奶茶的方式有两种,南方讲究个“拉”,两个杯子间牛奶和酽茶倒来倒去,在空中拉出一道棕色弧线,以便茶乳交溶;北方则说的是“煮”,将牛奶倒入锅中,煮沸后加入红茶再小火煮数分钟,加糖过滤装杯。

蒙古族奶茶


真正的奶茶源自蒙古族奶茶种用青砖茶与牛奶而制成的纯天然奶茶。而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奶茶就是奶与茶的组合,如英式奶茶、台湾奶茶、港式奶茶等风味的奶茶,其实组合方法加上不同的配料,就可变幻出不同风格、不同味道的奶茶来了。那么如何煮出纯天然的蒙古族奶茶呢。

蒙古民族喜好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但是,在历史上砖茶得宠于蒙古族人民,据记载,清朝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杂物等到蒙古腹地,易去蒙地各种物产。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价值约三十三元(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角左右。“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做一元币通行。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辟地区以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头牛。从那时起,草原上就产生了以砖茶代替全羊馈赠亲戚朋友的习俗。后来砖茶取代货币的资格才渐渐消失了,恢复其饮料的本来面目。

蒙古奶茶被蒙古族人民称为“仙草灵丹”。这是由于茶叶中包含着丹宁、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维生素C、D、B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强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脑和强化血管壁等药用功能,还有溶解脂肪,促进消化等作用。因此,茶叶尤其是砖茶逐渐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一日无茶饮,心虚头晕,饮食不香,夜不能寐。传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兵出征无须带更多的粮草,有了砖茶,便等于有了粮草。人饮砖茶水,耐渴、耐钒、精神爽快;马食砖茶渣子,胜过草料之功能,日行百里,无疲倦之样。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还摸索出丰富的熬茶技术。如熬红茶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家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这样的茶,清香扑鼻,维生素不受破坏,有很强的消化作用。煮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牛、羊鲜奶,使茶的红变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

蒙古民族特别喜欢喝青砖茶和花砖茶,视砖茶为饮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客人光临家中而不斟茶,视此事为草原上最不礼之行为,并且将这事迅速传遍每家每户,从此不斟茶之户的名声衰落,各路客人绕道而行,不屑一顾。如若去亲戚朋友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庆活动,要是带去一块或几块砖茶,那将是认为上等礼物,等于奉献“全羊”之礼,不仅大方、体面、庄重、丰厚,而且可以赢得主人的赞誉。

给客人斟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由主人来添茶。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吉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主客的座位要按男左女右排列,贵客、长辈要按主人的指点,在主位上就座。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把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在牧民家作客要大方,实在,无拘无束,这样主人就会更加接近,更加热情,认为是最真诚的客人光临。反之,主人不但不产生好感,而且认为客人大虚伪,不好交往。如果你少要茶或不想喝茶,可用碗边轻轻地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就会明白你的用意。

在牧民家里喝茶,方法要得当,这样才能真正品尝出味道来。先将炒米按需要放入碗里,再放少许奶酪后倒入奶茶。一边谈话,一边慢慢喝,等把第二碗茶唱完,在浸泡过的炒米上放一点酥油、白糖,再放一些干炒米然后拌匀,尝一尝,香、甜、酥、脆一口嚼,绝妙的滋味,使人真正体会到草原牧民生活的甜蜜。再次到草原作客的心愿油然而生。

蒙古奶茶制作方法


做法一:

原料:水500毫升、牛奶250毫升、紧压茶50克。

配料:黄油10克

调料:盐

做法:

1、将紧压茶掰碎放在锅中,冲入烧开的水,将水煮成棕红色,箅去茶渣,备用。

2、牛奶中放入黄油,煮开。

3、将滤清后的茶汤继续熬煮,用大勺子将牛奶逐勺加进去,一边加一边用勺子将加了牛奶的茶汤扬沸,当全部牛奶都加进去后,再煮到沸腾,加盐调味后关火。

4、上桌时配上从超市购买的炒米和各种奶酪、奶干,即可,也可以搭配自己喜欢的其他小食。

做法二:

1、将砖茶(青砖或者茯砖)掰碎,加适当水到锅里熬煮,直到茶汤红色,滤掉茶渣备用。

2、酥油(黄油)放到锅里,加上炒米,奶豆腐,奶皮子,少量牛肉干炒香,再把茶倒入。煮开,加入少量盐(可按口味加减)。

3、慢慢倒入牛奶,用勺子将奶茶扬起,沸腾一小会就可以出锅,用保温瓶装着,饮用时还可以泡着奶皮子或奶渣子。

这种奶茶是当地牧民的方法,也是补充人体营养的一种主要方法,每日清晨,主妇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徽州茶文化与徽州茶俗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灵水秀,土质肥沃,茶树遍布。茶区云雾弥漫、空气清新、茶质优良,属高山茶类,是国内重点茶区之一。“祁红”、“屯绿”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顶谷大方”名列全国十大名茶之中;“白岳黄芽”、“黄山绿牡丹”、“黄山银钩”、“金山时雨”、“歙县花茶”、“休宁松萝”、“太平奎尖”、“竹铺大方”、“紫霞莲蕊”、“石墨茶”、“香风茶”、“茗洲茶”……都为茶中珍品。

徽州茶文化涉及茶道、茶文艺、茶礼俗、茶饮习、茶建筑等与茶有关的文化活动,是融诗文、书画、歌舞等艺术于一体,集经济、宗教、思想、民俗、医学、旅游、园艺、食品、陶瓷工艺于一堂的文化现象。徽州植茶始于南朝,茶文化源远流长,成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场地一般选择在园林庭院、竹坞流泉边上,追求的是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茶道器具有风炉、石鼎、瓷瓶、盛炭篮、涤器桶、铜火箸、竹洗、竹杓、茶秆、竹筅帚、竹茶匙、茶壶、茶盏等。水以泉水为上,河水中,井水次。茶道程序主要有:1、静气。排除杂念。2、烹汤。烹器须无异味,一般用瓦器、锡壶;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汤分三沸,鱼目为一沸,缘边泉涌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3、焚香。敬茶神陆羽。4、涤器。茶盏用白瓷,盏不洁则损茶味,洗涤后用干净布擦干备用。5、烫盏。祛荡寒气,盏热茶面聚乳,盏冷茶色不浮。6、赏茶。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7、投茶。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茶以三至五克为宜。8、洗茶。用沸水少许,浸润茶叶,后将汤汁弃去,去尘祛冷,浸润张发。9、注汤。用三沸水,壶高水急,茶汤均匀,水至七分,盖少顷。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为礼。11、闻香。约3分钟,盖揭一缝,香气溢出,沁人肺腑,茶以真香为上。12、观色。绿茶以青翠为胜,汤清叶绿,浑黄者次之。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才得茶之真味。茶品有活、甘、清、香之分,香而清、甘而活,方为名品。14、上食。奉上水果、干丝等食品,以佐品茶。15、论茶。或谈论,或吟诗,或泼墨作画以助茶兴。

文士茶以儒雅风流为特征;富士茶讲求高堂花厅、茶具华贵、茶形精美、气度豪华,注重气派、享受,因为徽州多徽商,拥资千万、老归乡里者比比皆是;农家茶注重内美不重外形,讲求真诚,乡土气息浓郁;道家茶以齐云山为本土,敬天祈地是道家茶的思想特征,寄情返朴归真。每种茶道都有几道乃至数十道讲究的表演程序。宋代史志学家罗愿有一首《茶岩》诗,是宋代徽州茶道的真实写照:“岩下才经昨夜雨,风炉与鼎一时来。便将槐火煎岩溜,听作松风万壑回。”

在徽州人生礼仪中,尚有“三茶六礼”的婚俗,“三茶”即接待宾客时必备的清茶、枣栗茶、鸡子茶。在徽州民间,采茶歌、采茶戏、采茶舞、茶民谣、茶传说故事广为流传。黔太古道羊栈岭茶亭上曾有一副清代汪谦予撰写的楹联:“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坐断铁门槛,办夏水冬汤,接应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东东西西,阿谁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敲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身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楹联74字,将佛像、禅理、人生、茶亭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如叙家常,如参禅偈。

说徽州文化必谈徽商,徽商曾驰骋中国商界长达三四百年,而茶商又是徽商中的一支劲旅。862年,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一文中记载,当时祁门县山上遍植茶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靠业茶为生,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茶商云集。明清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时期,清乾隆年间,徽商在北京设有茶行七家、茶庄百家以上,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著名的茶商有汪晋和、王云翔、吴荣寿等。在歙县古村昌溪,“吴茶周漆”曾名扬天下。

“祁红”,条素清秀,色泽乌润,泡在杯中汤色红艳明亮,入口醇厚甜润。“屯绿”外形匀称,结构严谨,冲泡时色泽灰绿淡润,汤色清郁,味浓醇爽。“黄山毛峰”更是茶中之极品,形似雀舌,峰显毫秀,色如象牙,片片金黄,香味清雅,汤色明亮,冠压群芳。相比较起来,“太平猴魁”则既不先声夺人,也不标新立异,以一种含蓄的内在的力量,品质拔萃,色香味超群而“夺魁。”其外形两叶包一芽,平扁挺直,宛如橄榄枝,叶面苍绿匀润,背显脉藏,又如云追月。入得杯中冲泡,忽然间“刀枪云集”、“龙飞凤舞”,芽叶成朵,香气袭人。经久耐泡,余味无穷。据《徽州府志》载,徽州种茶,“始于宋之嘉祐,兴于明之隆庆”。许次杼的《茶疏》说:“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徽州茶历史悠久,传世的文字记载就有一千二百多年;徽州茶品种繁多,在中国十大名茶的行列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均榜上有名;徽州茶品质优良,香高味醇,营养丰富;徽州茶殊荣也多,仅祁门红茶就荣获过两次国际金奖。徽州茶文化更是积淀丰厚,历朝历代的茶诗、茶画、茶著举不胜举,茶人茶商更是成绩斐然、有口皆碑;吴裕泰、张一元等老字号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胡适、陶行知等也是爱茶之人,徽州茶风茶俗更是独树一帜……。在当今中国,一个地区拥有如此丰富的茶资源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凤毛麟角。

西藏的茶文化与茶俗


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茶叶是当地人民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因此成了西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食品。目前,西藏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达15公斤左右,为全国各省、区之首。

藏族饮茶,有喝清茶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名目较多,喝得最普遍的还是酥油茶。所谓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桶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至于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尖等。酥油茶的加工方法比较讲究,一般先用锅子烧水,待水煮沸后,再用刀子把紧压茶捣碎,放入沸水中煮,约半小时左右,待茶汁浸出后,滤去茶叶,把茶汁装进长圆柱形的打茶桶内。与此同时,有另一口锅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把它倒入盛有茶汤的打茶筒内,再放上适量的盐和糖。这时,盖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并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催打。直到筒内声音从“咣铛、咣铛”变成“嚓咿、嚓咿”时茶、酥油、盐、糖等即混为一体,酥油茶就打好了。

打酥油茶用的茶筒,多为铜质,甚至有用银制的。而盛酥油茶用的茶具,多为银质,甚至还有用黄金加工而成的。茶碗虽以木碗为多,但常常是用金、银或铜镶嵌而成。更有甚者,有用翡翠制成的,这种华丽而又昂贵的茶具,常被看作是传家之宝。而这些不同等级的茶具,又是人们财产拥有程度的标志。

临沧茶文化介绍


"只知饮酒能醉人,名茶胜酒醉十分;澜沧江水煮香茗,主人情意暖三分;一杯未尽我醉倒,醉他三年还不醒。"这是诗人李?尧写在茶乡凤庆的一首诗,他把饮茶的情趣描绘得淋漓尽致。

临沧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关茶的理论知识,有关茶的栽培加工经验的总结,有关茶的施政和法规,有关茶的礼俗、宗教、文学、艺术、茶艺、音乐舞蹈、产品包装等方方面面,浩若烟海,美不胜收。例如在茶俗和饮用方面,汉族彝族有小陶罐烤茶,百抖茶,竹筒雷响茶,凉拌酸茶芽;佤族有鲜叶茶,火炭茶,生煮茶,盐咸茶,茶胶茶;傣族有糯米香茶,竹筒茶;布朗族有青竹茶,酸茶,糊米茶,竹筒蜂蜜茶;0拉祜族有烤茶,火炭茶,定亲茶,结拜茶。回族,德昂族,苗族也有各自不同的茶饮茶俗。此外各民族还口头创作了反映茶的民歌、诗词、楹联、谚语和大量的民间故事、传说。

茶还渗透到音乐、舞蹈中,说茶、唱茶、跳茶、茶道、茶艺等等,更是百花齐放。云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两次参加国际西湖茶会,带去表演的茶道、茶艺,赞誉如云。凤庆创作的《滇红的故乡》歌曲由着名歌唱家蒋大为演唱,《蒸绿特级蜜情香》歌曲由歌唱家关牧村演唱,制作的金曲碟子传遍国内外。

沧源佤山艺术团的茶歌茶舞表演到北京、巴黎,新加坡。临沧市歌舞团在2006年中国临沧茶博会上表演的大型广场歌舞《茶之歌》,宾客赞不绝品口。澜沧江茶业有限公司歌舞团编排了一系列茶歌、茶舞节目,深入到全省各地巡回义演,以歌交友,以舞传情。临沧还建起了茶文化风情园,把各民族茶文化浓缩于一炉,展示茶产业,宣传茶产业,起到窗口作用。临翔、双江等地塑起了神农茶祖像,供人们祭祀缅怀神农茶祖,祈祷和谐安康。反映茶文化的着述、光碟纷纷出版发行,如《中国临沧原生茶》画册、《中国临沧茶文化》专着。茶业厂家出版书籍、集子、画册、折页,广泛宣传茶叶产品。商品包装盒、袋更是五花八门,设计印刷十分精美,折射出茶包装文化的发展进步。古茶园、古茶树博物馆也纷纷亮相,从另一个层面展现临沧的茶文化。市县政府和企业还利用了信息技术,设立茶叶网站,让世界了解秘境临沧。

蒙古族的茶风茶俗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有特色。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尽。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酷爱喝茶。其他地区的人都说:“一日三顿饭”是不可少的,但蒙古族往往是“一日三次茶”不可少,却只习惯于“一日一顿饭”。每日清晨起来,主妇们先煮上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喝。蒙古族人民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早茶后,将其余的咸奶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需随取。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后才正式用一餐,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能少的。如果晚餐吃的牛羊肉,那么,睡觉前全家还会喝一次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每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在15公斤以上。

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的缘故。

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茶俗


壮族“甜茶”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放有糖,男青年饮“甜茶”,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这种表达的方式,既特别又含蓄。

佤旗“苦茶”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后顿觉清凉爽口,回味无穷。

苗族“花茶”苗族同胞用冬瓜片、橙子皮切成小薄片,在上面刻出各种图案,再同桂花、白糖一起制成待客的“花茶”。为表达对贵客的敬意,茶杯里常有“吉祥”、“祝福”之类的花茶片。花茶还是苗家青年恋爱中的传情物。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如果姑娘敬给小伙子的花茶里,有两片“并蒂荷花”和两片“喜鹊对鸣”,表示姑娘同意;如果茶杯中只有三片花茶,则表示不同意。

回族“八宝茶”回族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彝族“腌茶”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爱的一种“茶”。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制成味道独特的“腌茶”。

蒙古旗“奶茶”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奶皮子、炒米等,其味芳香、成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他们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桐城茶文化全面介绍


今天给大家系统的介绍一下桐城的茶文化。

桐城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最早的有关桐城茶事的文字记载是在北宋时期,距今已近千年。民间更有“居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与茶叶有关的习俗,且饶有情趣和地方特色,直至廿一世纪的今天,这些古老的茶俗仍保留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或美好记忆里。据笔者的搜集和调查,桐城茶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种茶。

桐城在明代已盛产茶叶,其种茶历史应更为久远。长期以来,人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对待茶树和茶叶,流传着“茶是神仙草”的谚语,种茶前要选好山,选好适宜茶叶的土壤,即“一者山来二者土,山要云雾绕,土要泥夹沙”。同时“栽后不移、移不复生”。所以桐城的茶园多在西北山区,正如人们所说的“平地有好花,山里有好茶”。茶树树龄一般四、五十年,甚至数百年,可以“一代栽茶,数代受益”。为保持茶园兴旺和不衰,茶农十分讲究“一种九管年年摘”,新茶园“三年之内九打顶,修剪杂枝茶成垅”。采摘茶园“一年挖三交,胜过上粪草”,特别是重视“若要茶,伏里挖”、“七挖金、八挖银,九月十月挖不灵”,这样即能消杂草,又利于茶树根系发育,促使来年茶芽多发而肥壮。是桐城茶叶经久不衰和品质优良的基础。

二、采茶。

每年茶叶开始采摘称之为“开园”。据传,明清时期桐城一些面积较大的茶园,在“开园”之前都要举办一次活动来祭祀“茶神”,以求保佑茶园兴旺和茶事顺利,且颇为虔诚和隆重,摆“三牲”,烧纸钱、燃鞭炮等;民国后,此俗逐渐淡化,但“茶有茶神”的观念仍存在于山区群众中,十分重视“开园”,并选择最佳“开园”时日。春茶采摘一般在“谷雨”前后,即“清明早,立夏迟,谷雨采茶正当时”,即避免因过嫩采摘而造成的茶叶淡味,也不因过迟采摘的茶叶味涩,达到质和量完美结合的最佳效果;此时选采的一芽两叶、肥壮匀整、芽毛显露的茶草,再经过加工精制,便成为芽叶完整、白毫隐现、色泽翠绿、香气扑鼻的桐城小花茶。还有“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摘不得”的说法,所以桐城茶叶以春茶为主,兼采夏茶。

三、保茶。

就是茶叶的保管贮藏,这方面也有些特殊的做法。桐城小花茶的色、香、味俱佳,但又特别娇气,极易吸附湿气和异味而变质。“每于谷雨前后上市,本地居户皆争相购买,以备一年之用。”(《桐城县志略》语),因此十分讲究其保管贮藏,除选置净味、防潮、防异味的容器外,关键在于“打火”。“打火“即是用特制烘斗烘焙茶叶,以减低茶叶的含水量,一般在贮藏前、“入梅”前、“出梅”后各打一火,同时还在容器内放入用表纸包好的干燥木炭。这样的保管的茶叶,到“春节”时,甚至陈茶接新茶时,泡起来仍然碧绿清汤、香气馥郁、甘甜爽口。有些人习惯喝陈茶,认为喝新茶易上火,这是有科学道理的。保管好的陈茶,茶汤更醇和,更能发挥生津止渴的功效,但“要想陈茶好,关键在于保”。

四、饮茶。

桐城人嗜茶之俗历史悠久且极为盛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对茶叶都有特殊的嗜好,甚至是“君一日不可无茶”。北宋著名诗人郭祥正,曾于熙宁八年(1075)至十年(1077)任桐城县令,他在桐城任职期间写过不少名篇佳作,其中包括多首有关饮茶的诗篇,如《龙眠行留别修禺页禅师》中的“城市客少民事简,屡携茗酌来煎烹。……明朝官满重回首,别试写作龙眠行。”又如《和公择(系李公麟从弟)游寿圣院啜茶题名》中的“使君尚清净,携客无杯肴。茗酌诵佛经,尘缘顿沉抛。”这些也许是桐城饮茶的最早文字记载。桐城人嗜茶,过去就连买不起茶叶的贫苦百姓,也到山里采摘类似茶叶的野生植物作毛粟果茶、观音茶等,以替代茶叶来煎烹饮用。桐城还有以锅熬茶、火宕闷茶,瓦罐煨茶的习俗,乾隆诸生、邑人姚兴泉在《龙眠杂忆》中,就记述有“火宕闷茶灰迸迸,暖锅煨茶滚汤汤”的词句。

桐城人不仅在家里饮茶,出外也饮茶。明清时期,桐城为七省通衢、驿道官道纵横,过往官旅商贾云集,除县城有数十家茶馆外,乡村集镇也有许多茶馆,龙眠桥头茶馆的对联“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正说明了桐城茶馆特色。桐城还有施茶的风俗,是民间的一种行善活动,即在炎天暑热时节,于交通要道摆放茶水,免费供行人饮用,如县城至沙河铺的西大路上,就有官庄桥、项河、石井铺、挂车河、童家铺、陶冲驿等30多处茶亭;县城至安庆府道上的油榨巷“勉济茶亭”还撰有“勉力行其善,济茶解所难”的楹联,充分表现了桐城人热心公益、与人为善的胸怀和淳朴和谐、克已宽人的民风

五、茶礼。

礼义之乡的桐城,历史视茶为神仙草,是敬意、圣洁、仁爱、友谊的象征,而形成特有的茶礼习俗。“客来敬茶”、“寒夜客来茶当酒”、“浅茶满酒”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行的礼俗之一。祭祀上除有鸡、鱼、肉外,还有酒和茶,且茶在左酒在右,茶的地位还在酒之上。婚姻嫁娶更离不开茶,有“三茶六礼”之俗,这三道茶是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主宰男女婚姻的产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还是必不可少的。桐城还有在祝寿时送茶叶的礼俗,人们把茶看作“二十”和“八十八”两个数字构成,相加则为“一百零八”,祝寿时送茶即可为老人添福添寿,“茶寿”也就成为百岁老人的代名词了。民间更有“客来烧茶”、“送个茶”等礼俗,即客人来后打“荷包蛋”,说是“烧个茶”,亲友邻居婚嫁时送鸡蛋,也就是“送个茶”,这些茶礼也体现了相互关心、相互敬爱的精神。

六、茶品。

桐城茶俗中有吃茶叶蛋、用茶叶枕头的习惯和做法。桐城的茶叶蛋俗称“炆蛋”,即用茶叶来煮鸡蛋,煮熟剥壳后,香气扑鼻,观之似玉,食之更是余味无穷,是新春正月家家必做的食品,款待来宾则称之“得元宝”,寓恭喜发财和祈求福气之意;婚嫁喜庆款待来宾则称之“喜蛋”,以寓喜庆之事多得成担(蛋的谐音)以及圆满幸福。桐城有以用过的茶叶晒干作枕头芯的习惯做法,此枕头称之为“茶叶枕”,认为用这样的枕头有清神醒脑之功效,对儿童可促进智力发展,对老年人可预防头昏、头痛等;茶性温凉,茶叶枕的清神醒脑功效之说有其一定的科学道理。

七、茶疗。

桐城民间依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认为茶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并习惯用于日常生活,如用茶汤洗伤口,可灭菌清毒;用茶汤来洗脚治脚气;常用浓茶漱口消除口臭;咽喉发炎、声音嘶哑,用冰糖泡浓茶饮用减轻症状;用野菊花加到茶叶中一起冲泡饮用,可消火,且有明目清心之效;用茶叶、大米、食盐放在一起,下锅炒后再加水烧开饮用,称之“盐茶”,对消化不良、腹胀腹痛有一定疗效;喝浓茶以解醉酒;用姜片与茶叶一起冲泡饮用,以治风寒之症,如此等等。根据科学分析和实验,茶叶确实有一定的保健及预防治疗疾病之功效,桐城民间的茶疗习俗也证明这一点。

八、茶歌。

桐城歌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氤氲熏陶一代又一代人,是一部无形的人生教科书,这其中也包括着流传于桐城地区的茶歌,因其歌体和风格等地方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是桐城茶俗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也由于以口头相传和历史条件限制,见于文字记载的只是为数不多的部分,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搜集。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他收集的《桐城时兴歌》中,有一首题为“茶”的茶歌:“斟不出茶来把口吹,壶嘴放在姐口里。不如做个茶壶嘴,常在姐口讨便宜,滋味清香分外奇。”简短的三十六个字,深刻地、诙谐地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因情生幻,以幻诉情,既是写实,又是真心的倾吐,读后不得不让人叫绝,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一首桐城茶歌。叶濒先生主编《桐城歌谣》中也有多首茶歌,如《茶儿经》、《桐城有三宝》、《鲁谼茶》、《盘茶歌》、《我夸乖姐美胜花》、《新婚絮祝》等,都以茶为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生活,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可堪称桐城民歌中精华部分之一。

桐城茶俗是桐城民俗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传承性、类型类、稳定性和变异性,更有着极丰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桐城茶俗将会存优汰劣、革故鼎新,不断走向科学和文明,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蒙古族的“茶道”文化


客人来家以后,要给端茶,这是欢迎客人的一种礼节。客人坐好以后,主人站起来,双手捧着茶碗,向客人敬献。客人也要坐起来,用右手把茶碗接过去,放在桌上。主人接着双手端来一盘奶食,客人用右手接过,倒在左手里,用右手的无名指将鲜奶醮取少许,向天弹洒,并放在嘴里舔一舔。端茶的时候,女人们一定要衣冠整齐,仪态大方。

品尝茶和鲜奶都有是蒙古人见面的一种礼节性活动,往往并不是真给客人解渴。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不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的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放在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

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来在手里去添茶。一般较隆重的仪式是: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额吉沁去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

目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砖茶为主,东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红茶为主。砖茶在熬的时候,可以单熬或加入其他佐料,除奶茶外还有以下几种。

1)素茶

水烧开以前,把事先捣好的砖茶末放进去,加上适量的盐。茶水一滚开,就用勺子反复的扬,等茶香散发出来以后,灌在壶里端上来饮用。这种茶因为没放奶子,所以称为素茶(黑茶)。冬天牲畜奶子干了以后大多喝素茶。

2)捣茶

熬好素茶以后,把茶叶皮捞出去,倒在一个特制的有木杵(捣茶器)的桶里,里面放进酥油、奶子、奶皮子,用木杵捣,直到跟奶皮子等物溶为一体时,停止捣茶,倒在茶壶里饮用。做法跟藏族的酥油茶相近。这种茶一般敬给老年人喝。

3)面茶

把熬好的素茶捞出茶叶皮以后,再倒回锅里,把腰窝油或肚油切成碎块洒进去,再加上酪蛋之类,共煮一阵后,把炒熟的白面撒进去,拌匀以后再煮。这种茶白面要放的合适,不能放得的太多,否则就会做成稀饭;而放太少,颜色就发白,变成淡茶,喝起来很不爽口。面茶一般在冬天喝。

茶文化:茶俗、婚俗、温汤浴


旧志载:“武宁为县,僻在万山中……其俗淳朴,其民力本。”乡风纯正,民俗淳厚,凡待人接物、婚嫁寿丧、节日喜庆,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茶俗:香茶一杯迎客来

凡是到过武宁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只要你进了门,主人必先奉茶一杯。茶有菊花茶、芝麻豆子茶、炒米茶、玉芦茶、薯砣茶等等。

泡茶用的菊花既非供观赏的盆菊,也非药用杭菊,而是植于田边地畔茶园篱下的“茶菊”。寒露或霜降期间,菊花盛开,农人将菊花采至家中,掐去花蒂,揉碎花瓣,洗净晾干,以盐渍之,装入罐中压紧封口,数日后便可用泡茶,储藏经年不坏。菊花茶有以单一的菊花入茶的,也有拌有多种佐料,较为普遍的是以桔皮冼净晾干,剪成细粒,再以芝麻相杂,与菊花一同盐渍储存,冲泡后杯中橙红与青白相间,色味俱全。

炒米茶俗称“米炮茶”,以糯米浸泡晾干,放入大锅内爆炒,加熟黄豆拌和,饮时用温开水冲泡,放糖或放盐,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行旅客商或外出求学多以此作干粮。平时家中也多有储备,尤以春节前后为最,多以此茶待客。

薯砣茶为武宁特有。秋冬时节,山背人把地里红薯收回家,洗净切成小小四方块,或是鲜薯砣,或是晒干蒸熟又晒干储藏的干薯砣。煮熟后撒上熟芝麻、花生米,碗面上飘着几片茶叶,味道特别,乡风独醇,是山背人待客的头道茶。

婚俗:大红花轿娶新娘

俗称结婚为红喜事,除大操大办外,整个过程如纳采行聘、择吉迎娶、拜堂成礼,均须按祖传的规矩办事。男女双方经月下红媒牵线,男方将议定聘礼择日送至女方,互换生庚八字,称行聘、纳聘,一经行聘,终身已定,不能改变。行聘后,由男方选择迎娶日期,附礼送至女家,女家回贴应允。届期,新郎伴随花轿到女家迎亲,富裕之家请人出一上联贴于轿门,由女方对出下联。新娘上轿由其兄背上轿,不能踩娘家土地,并由其兄弟伴送。上轿前娘家女客集于房中,与新娘一道边劝边哭,谓之哭嫁。吉时一到,举行拜堂,先跪拜天地祖先,继拜父母亲戚长辈,受拜者赐与红包,夫妻交拜后酒筵正式开席。

三日回门,必备礼物。在娘家夫妻不能同床,分开就寝。感情深者或农村正值农忙季节,住宿一晚即归。

汤池浴:温泉水滑别样情

九宫山下有一处温泉,水汽蒸腾,热浪翻滚,清人傅燮鼎曾赞曰:“乾坤造化炉,水火神仙气;丹灶冷陶姚,山阳泉自沸。”该温泉主要分为两处,相距300余米,上面的泉池叫上汤,下面的泉池叫下汤。当地人不论季节时令,均以洗温泉浴为赏心乐事,流传下种种风情乡俗。

上汤大汤池,有四五十平方米,水质清滢,水温适宜,特别适合洗浴。每日傍晚,山里人吃过晚饭,男人手拎一条大浴巾,慢悠悠踱至汤边。女人则携子扶幼,挎篮衣裳,紧随其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满汤的人头,满屋的喧哗。捣衣声,笑骂声,混成一片。

傣族的茶文化与茶俗 傣家三味茶


竹筒茶是傣族居家茶,过去一直是傣家人招待进入家门的客车人用的,物质时代,什么都可能成为商品,就是竹筒茶也不例外。在一些餐厅,一些茶楼,都有美丽的少女给你泡制竹筒茶,只是每一次端给你香味袭人的竹筒茶,都得付不少的小费。

花茶是傣族同胞又一味茶,也是到西双版纳的游人心醉的一个饮品。傣族同胞制造花茶的桂花主要有金桂、丹桂、银桂。桂花香气淡雅,常常能随风飘荡,往往有一树桂花一村香的说法。桂花香味浓厚而高雅、持久,无论制绿茶、红茶、乌龙茶均能取得较好的窨花效果,是一种多适性茶用香花。傣族同胞爱花,小卜肖的名字大多与花相联,节日里的头饰不是金银玉器,而是一束精当的鲜花。就是在喝茶上,男人也把花置入其间,让花香醉到心上,把花的容颜留在心间。于是随着桂花的入驻,茉莉、玫瑰等花也被人纳入茶叶,在民间的杯里,还是高雅的席宴,都会看到花在香茗里的芳踪,都能闻到春天在水里的味道。

傣族同胞喝花茶,很有讲究,老人喝的是桂花茶,年轻人喝的是茉莉花茶,谈恋爱的人喝玫瑰茶,而桂花茶又都分了级别,金桂是上等品,只能年纪大的人喝,银桂是次品,一定岁数的人就可以喝,丹桂更差一砦些,只要结了婚都可以喝。茉莉是结过婚的女人喝的份,玫瑰茶就只有年轻人用了,不论小卜肖还是小卜冒,初约的地方一定要用玫瑰茶,就是谈不到一块,也要在玫瑰茶与玫瑰茶的交杯里分手。

柠檬茶,其实是爱情茶,是傣家“三味茶”里最烂漫的一味,也是最让游客难忘的一味。有一篇小说是写西双版纳爱情故事的,名字叫做《伤心柠檬茶》。故事讲的是一个上海知青,在喝傣家小卜肖泡制的柠檬茶后爱上了泡茶给他喝的小卜肖,后来结婚,再后来却随着许多上海知青回到了上海,把当年那个给他泡制柠檬茶的小卜哨丢在版纳。日子象澜沧江水,一刻不停地向东流去,流走了他们的爱,也冲散了一个家庭,当某一天的黄昏,这位已是某公司经理的上海知青来到一家茶楼,喝了一杯柠檬茶之后,竟然哭了,他回到西双版纳,人回来了,最后他竟把他的公司也搬来了,在澜沧江一步一回头的地方,他的事业得到发展,他的爱情重又蓬勃生机。

美丽的西双版纳种植着许多柠檬树,每一个果子都能泡出一对恋人。柠檬茶一般是招待游客的,一杯柠檬茶想留住那些热爱象脚鼓的客人。

柠檬茶讲究柠檬要鲜,茶叶要精,最好以红茶为主。茶汁出来时用杯盏盛之,然后再添加时鲜柠檬汁,最好加点糖,这样喝起来酸甜可口,解渴解谗。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是一味最上等的饮品,如果茶馆里专项经营柠檬茶,那里决对是一个情人相会的场所,因为,柠檬的味道酸涩而泛甜,正好与情人的味道一样。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内蒙古的茶文化茶俗及咸奶茶介绍》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