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年关将近,京城内外的年味儿越来越浓了,过去人们是怎么过年的?紫禁城里的清朝皇帝又有哪些丰富多彩又充满政治内涵的大年习俗?

■年禧伊始■

过去老北京有民谣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系汉族的传统节日。自佛教传入中国后,每年腊月初八,京城各寺院都用香谷和干果做成粥来供佛。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十二月初八日为浴佛日,各寺观煮粥供佛。”届时,清帝会派王公大臣到雍和宫现场看视,煮粥时众多喇嘛围锅念经。粥成后一面供佛,一面先将粥进奉内廷,首先祀祖,然后分赐各宫及内外臣工品尝。所以《燕京游览志》也有“十二月八日,赐百官果粥”的记载。民间亦争相效仿,除供佛祀祖外,也把腊八粥作为亲友间相互馈送的礼物。

■御笔书福■

赏赐福字是清宫里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按照先远后近的顺序分次完成。先是腊月初一开笔书福,清帝先到北海的阐福寺行礼,取“阐扬福德”之意,然后到重华宫用“赐福苍生笔”书写福字。第一张福字要挂在乾清宫正殿,其次或悬挂于宫中各殿及圆明园等皇家苑囿,或赏赐地方的将军、督抚等人,以联络君臣感情。到腊月十五、二十六等日子,皇帝还要分别召集御前大臣、内廷翰林等官至重华宫和乾清宫分别赐予“福”字。届时,皇帝亲洒翰墨,书“福”字于龙笺纸上,王公大臣等依次进至案前,叩头领赐。

■封宝祭灶■

封宝就是腊月二十日前后,清帝择吉日在交泰殿举行封宝礼,由内阁学士将象征皇权的玉玺洗毕,皇帝拈香行礼,以求来年吉祥,然后二十五宝入匣收藏,名曰“封宝”。京内外各衙门亦照例封印,接着是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这也就是说:官方的春节年假正式开始了。腊月二十三祭灶,是年禧到来的信号,老北京谓之“过小年”。童谣有唱:“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清宫亦重视此俗,并有隆重的祭祀礼仪。到时坤宁宫要设供案,供放神牌、香烛、燎炉,及跪垫等用具,并供陈黄羊一只,各种祭品三十二种,包括关外进贡的麦芽糖,亦称关东糖。皇帝和皇后在主管太监的引领下,分别到佛前、神前、灶神前拈香行礼。

■贴春联与上灯■

老百姓过大年家家都要在街门、屋门两边贴上吉祥对仗的红色春联,最常用的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除对联之外,还要贴门神、贴年画和贴挂钱。所谓“挂钱”就是用红绿色花纸刻成各种象征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的图案,过年时贴在门楣上当装饰品。过年前清宫里也贴春联,但与民间又有许多不同。如封宝的前一天,翰林院官员要奉命书写宫内各门庭的春联进呈,因为宫廷门柱均为红色,所以对联用白绢子,黑字书写,与民间用红纸不同。另外,按惯例是腊月二十六张贴,二月初二摘除。有时皇帝也写春联赐王公大臣。如有一年春节,雍正帝赐汉大臣张廷玉“岁岁平安节,年年如意春”,一时朝野上下纷纷效仿。

腊月二十四在民间是所谓“扫房日”,但在宫中却是安灯的日子。这一天乾清宫丹陛上左右各安设一座“万寿灯”,丹陛下左右各放一座“天灯”。四座木杆上又各悬金字万寿宝联八幅。除夕时,皇帝至保和殿筵宴前,内务府再派员役将宝联取下,换上五色八角圆灯,并于两廊及甬道石栏上安灯。除夕夜,随着营造司首领一声“上灯”,台阶上《火树星桥乐章》响起,紫禁城三大殿五百余灯同时亮起。一时间悠扬清乐、灯火辉煌、宫殿巍峨、气象万千。

自二十四日起,清帝在宫中行走,每过一门必放爆竹一声,意在除邪驱鬼,这在民间是没有的。宫廷里的年味儿日渐浓厚,从腊月十一起,重华宫的连台戏也开始上演了,每日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民间祭祖与岁暮大祫■

过去老北京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过年时不仅要供佛,还要祭祖。按满洲人的习俗,祖宗的影像或牌位,要供奉在屋内西墙(西墙为尊贵方位),供桌上摆放月饼、水果及各种蒸食炒菜之类,配以香炉、红烛等,极具尊敬之意。清帝以孝治天下,祭祖更是年禧的重头戏。除夕前一日,清帝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前殿举行大祫礼,祫即合祭祖先的意思。也就是将太庙中、后殿存放的努尔哈赤高、曾、祖、父和努尔哈赤及其以下历代帝后的牌位都请到前殿,一起受礼。大典非常隆重,不仅清帝与陪祀官员于前三日就要斋戒,而且到时,午门还要陈设皇帝的法驾卤簿,鸣钟鼓,皇帝乘轿出宫,文武百官齐集午门之外。典礼中,礼部和太常寺官员向神主献太牢、太羹等祭品。皇帝在列祖列宗神位前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场面庄严肃穆。

■欢度除夕■

除夕日是过年的第一个高潮,宫内外鞭炮齐鸣,到处喜气洋洋。这一天皇帝要举行封笔典礼,面向代天行政的御笔致敬,以谢一年之劳。从除夕封笔到元旦开笔,这期间皇帝是不能动笔的。午后,皇帝一家的团圆饭在乾清宫举行。皇帝专用金龙大宴桌,皇后与妃嫔各分等级落座。席间几十品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并有乐曲及南府承应戏等助兴。先冷膳,后热膳。进膳毕,上奶茶,继上酒宴。酒宴毕,进果茶。果茶毕,音乐再起,后妃退席,皇帝离宴回宫。休息片刻后,皇帝又赴保和殿再赏亲王大臣及年终来朝的蒙古王公等宴,席间乐曲悠扬,君臣同乐,赏赐有加。

■元旦典礼■

除夕夜,民间有守岁的习俗,意在元旦伊始迎接各路神仙。宫中皇帝并不守岁,但他却比谁都要起得早。如乾隆帝在午夜时分就要起床,元旦子时,他要在养心殿举行开笔仪式。开笔后,皇帝乘轿先到钦安殿拜真武大帝,到斗坛祭斗母;复至奉先殿祭祖,乾清宫等处拈香;接着到御药房“药王”等影像前磕头。寅正,即凌晨四点钟,乾隆帝乘大礼轿出乾清门,到长安左门外的“堂子”祭祀,然后到中正殿、建福宫等处拜佛。

六点半左右,乾隆帝率王公大臣等到皇太后宫行庆贺礼,给老太后拜年。辰初七点,乾隆帝先至中和殿,受内大臣、侍卫等官员行礼,然后乘舆至太和殿,接受诸王、贝勒等文武大臣及来京朝贡的蒙古王公等行庆贺礼,文武百官在太和殿广场按品级立于御道两侧。皇帝升座,乐起百官跪,鸿胪寺主官宣读新年贺表,奏丹陛大乐,百官行三跪九叩礼。礼毕,皇帝于殿内赐王公大臣及来华使节茶。这就是一年中为数不多的大朝礼。然后,皇帝又在乾清宫升座,分别接受后妃和皇子们的庆贺礼。礼毕,皇帝回养心殿,皇后御交泰殿,再接受妃嫔、公主、福晋等的庆贺礼。

Cy260.com精选阅读

过年喝茶,茶食搭配小奥秘


快过年咯,你的年货都购置好了吗?

过年泡茶招待客人,少不了一些茶点心。虽说为了不影响茶味,正式品茶期间不宜进食。但只是喝茶休闲的话,配些点心享用一下也无妨。

什么食物更适合搭配茶饮食用呢?还没准备好年货的,赶紧看一看吧!

1、酥饼类

曲奇饼、蛋卷、千层酥、凤梨酥等,都是烘焙类的,口感香脆,甜咸皆宜,小巧到一口一个。携带、存放也方便,因此也是茶桌上出现得最多的点心之一了。

2、糖果类

硬糖类因食用时间比较长,很少会在喝茶的时候搭配。一些软糖、酥糖、巧克力之类的倒是可以选择。只是看个人习惯和口味,有的人怕甜就不宜选择。不过如果喝茶过多出现饥饿头晕的现象,吃一块糖果可以迅速补充糖分。

3、坚果类

花生、瓜子、栗子、腰果等,坚果类的食品味道比较清淡,如果担心影响品茶味道,坚果类是不二之选。香香脆脆的口感,带一点点甜味或咸味,坚果类还含有丰富的营养和部分油脂,只需食用少许就能有效的“止饿”,避免醉茶。

4、水果类

适合搭配茶的水果水分偏少,要是一边喝茶一边吃西瓜,岂不是一肚子的水?喝茶的时候,以小巧且偏干的水果为宜,龙眼、樱桃、切成小块的苹果,都是不错的选择。

5、干果蜜饯类

芒果干、柿饼等直接干燥未加糖的属于干果;话梅、糖山楂等属于蜜饯,是用鲜果为原料,加入糖或蜂蜜腌制而成的食品。这一类食品甜中带酸,而且带有水果的香味,是很多人一吃就停不下来的零食。

6、蛋糕西点类

水果塔、马卡龙、蛋糕、司康饼等,是很多英式下午茶的标配,带有浓郁的国际风情,是备受年轻人欢迎的潮流甜品。这些西点从视觉上就已经征服了很多人,丰富的色彩,精致小巧的造型,让人欲罢不能!不局限于到英式下午茶消费,也可以自己到蛋糕店买一些回家搭配茶饮。

7、传统糕点类

马蹄糕、麻球、花生糖等等,都是中国传统的点心。新春佳节,饮茶搭配应节的点心,特别是家人亲手制作的,特别有节日的气氛。几个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喝茶叙叙旧,其乐融融。

爱喝茶,也乐于做一个“吃货”。这个春节,喝茶也喝得开心,吃也要吃得开心,赶紧把年货备起来吧!

普洱人的习俗


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作礼,这是普洱人的传统习俗。客来时,敬杯茶,以增情谊;口干时,饮杯茶,润喉生津;疲劳时,喝杯茶,舒筋解乏;心烦时,品杯茶,静心清神;闲暇时,品珍茗,口鼻生香;滞食时,饮杯茶,消食去腻。普洱人为客人冲茶也颇有讲究,就是杯中茶水只能七分满,而留下三分“情”。

饮茶,因人品性与追求不同,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将茶当做饮料而大杯、大碗海饮解渴,此为“喝茶”;二是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与茶具,饮用时细细品啜回味,此为“品茶”;三是在品茶时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人际关系等,此为“茶艺”;四是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和道德,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此为“茶道”。清?袁牧云:“品茶应含英明华,并徐徐体贴之”。即将茶汤含在口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在吞下时应注意感受茶汤过喉时是否爽滑。品茶,目品其形,鼻品其香,口品其味。品“普洱茶”,是一品其香味,即靠近杯沿用鼻由轻至深地嗅其香气;二是品其滋味,即将茶汤少量入口,用舌尖将茶汤边吮啜、边打转,以辩别滋味的浓淡、醇甜和苦涩。“普洱茶”入口,先微苦而后甜,稍后顿号感鲜爽,烦倦顿除。品饮“普洱茶”上品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口内生津;二是齿颊回味苦醇,留香持久;三是喉底回味苦爽,感觉气脉畅流,心旷神怡。田芝蘅在《煮泉小品》中,也道出了品茶之要谛:“鉴赏茶叶,首重风韵”。

“普洱茶”是茶中珍品,采摘要求严格,精工细制,有的品种更是手工制作的工艺精品,其饮用自有许多讲究。日常生活中,普洱人的饮茶方式多以清饮为主。古代茶人云:“水乃茶之母”。宜茶用水,分为天水、地水两大类,天水即雨、雪、霜、露之水;地水则为泉、江、河、湖、井之水。因而,水的选择,对于饮用“普洱茶”也至关重要。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茶笺》一书也认为“山泉为上,江水次之;如有井水,必取多波者为佳(深井)。”可见,名茶还须用好水,方能保持其品质。因此,在普洱县城,人们首选“东门山泉水”冲泡“普洱茶”饮用。

至于茶县,饮用“普洱茶”一般以瓷盖碗为佳。但在饮用如“普洱毫峰”之类嫩度高的名茶时,则应选透明玻璃杯,这样,冲泡时芽尖矛顶水面而后徐徐下沉,如士后春笋,芽影水光相映交辉。另外,不宜用保温杯冲泡普洱绿茶,那样会闷熟茶叶,影响你品饮绿茶的特有风味。品饮名优茶,还必须讲究泡饮之法:即先用滚水烫热茶具,放入茶叶,然后冲入约茶具容量四分之一的滚水将茶叶浸泡约1分钟,待茶叶泡开后再将水添满,盖上杯盖静置2~3分钟即可饮用。这样,你才能真正品尝到一杯好茶。

英国的饮茶习俗


英国是传统饮红茶的国家,已有300多年历史,当今茶仍是英国的第一大饮料,消费量占饮料总消费的44.5%,有饮料习惯的人占70%-80%,茶可谓是英国的“国饮”。英国人把饮茶视为是“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1990年以来英国年进口茶叶18万-20万吨,除转口外净进口茶约14万-15万吨,每人年平均饮茶3千克。目前在英国除家庭饮茶,其他如“饮茶舞会”、“茶会”等也有复苏,茶馆、茶室也卷土从来。习惯上泡茶冲水次数,根据茶类的不同也有差别,武夷小种红茶冲泡红茶2-3次,工夫红茶冲泡2次,绿茶、珠茶冲泡3-4次。普通饮茶都加入牛奶或奶酪,多数人用冷牛奶掺和,但也有的喜爱热饮,先在茶杯中放入牛奶,然后注入茶汤,再加糖调味。苏格兰人采用奶酪与牛奶交互使用。英格兰人多用牛奶,有的在杯中放一片柠檬。英国的茶室遍及都市城镇,可随时随地饮茶,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英国人有习惯于早上躺在床上看报,不洗脸先喝茶,每天上午10时或下午3时为喝茶时间,也有把下午喝茶称为“下午茶”除爱喝红茶外也有少数饮绿茶、花茶和乌龙茶。

彝族的茶礼习俗


思普区的彝族支系有阿列、蒙化、倮倮泼、香堂、聂苏、拉乌等。在景东、镇沅、景谷、普洱、江城县等均有分布。日常生活喜食酸辣味,喝浓茶、饮白酒。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各家都要到田头地脚,摆上米饭、茶酒、鸡肉、插上香火,献祭天神、地神和五谷。阿列人谈婚提亲过“火龙酒”后,男方家要用上烟、酒、糖、茶、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吃“定亲饭”。蒙化人吃过定亲饭后的婚礼聘礼中,男方除要拿一头百斤以上的“过礼猪”给女方外,还要2坛酒、60斤大米、8样蔬菜、2斤茶及盐巴,来和亲娘的嫁妆。蒙化人种茶叶,过去有冬季借钱待次年春季用春茶抵还之俗。倮倮泼说亲“合八字”合上后要带一只鸡、一丈六尺布、米、酒、肉、茶、烟等礼物到女方家“认亲”,女方家请吃“定亲饭”。

香堂人的丧礼是在亡人灵柩前,要献祭茶、酒、饭、祭司“朵溪”在“献饭调”中念有唱词:“要吃东西你来接去,左手拿羊血羊肉,右手拿饭、茶、酒,要吃多少带多少,拿到按板(镇沅),拿到景东,拿到大理,拿到凉山,拿到西麻地方煮吃去,拿去后就不要再回来。”彝族民俗里,多有茶贯穿其中。

闽南的饮茶习俗


福建盛产茶,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

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宋代,武夷山建立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明正德年间,仅南靖一地,年贡茶叶76斤。清代以来,随着茶叶转输入欧洲,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英国人尤嗜闽茶,在英国诗人拜伦和爱德华·扬的诗行中均出现“武夷茶”的名字。据茶叶专家考证,欧洲人的“茶”字读音与闽南方言茶的发音有直接的俗缘关系。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人们喝茶“功夫”之细,与清代并无二致。

闽南一带,客来无茶等于失礼。泡茶时,先将壶水烧沸,然后将小茶壶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烫热。冲泡时,壶口距茶壶约1尺余,斟茶时手却放得很低,称之为“高冲低斟”。这温壶、烧壶、运壶、斟茶的规程一气呵成,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黄,清香扑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斟茶,几个茶杯相挨,要来回斟至七八分,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称“韩信点兵”。主人给谁添茶,谁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据说当年乾隆帝微服出访,为大臣斟茶。大臣诚惶诚恐,用两指三叩桌面,以示两脚跪地三叩头。相因成习,遂成了闽南及广东潮汕一带茶俗之一。这一习俗在泉州最明显。

松阳的“端午茶”习俗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中国的人们在端午节都有吃粽子、插艾蒿、赛龙舟等习俗,然而,有很多地方除了吃端午粽外,还有一个非常独特有趣的喝端午茶习俗,尤其是在千年古县松阳,自古就有“喝了端午茶、百病都走远”的说法;端午茶是一种民间传统保健饮料,而且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同时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阳端午茶的产生,也与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条件密切相关,且松阳端午茶的形成,有一个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从初期偏重于辟邪驱魔走向防病养生,从比较单调的草药配方,走向多功能、多药物的系统配伍,松阳端午茶功效其一是辟邪解毒;其二是防治中暑,其三是祛湿散风,其四是清热消炎,其五是解渴提神,其六是祛积消食。

采集端午茶,松阳人十分讲究,因为端午茶是家庭日常不可缺少的保健饮料,在采集过程中,人们都习惯性地搭配一些既有药用功能,又甘醇清香的草药,使配制出的端午茶更清香可口。端午茶是由石菖蒲、山苍柴、坚七柴、山木通、食凉撑、倒妞刺、鱼腥草、大发散、金锁匙、鸭掌柴、黄生芩、马蓼晓、樟树叶、插田妞、六月雪、地匣儿、金珠莲、水桐子、黄栀根、地风蓬、牛舌草、墙络、陈骨皮、铁火叉、野棉花、桂皮、艾叶、麦冬等中草药配制而成。而端午茶的制作从草药清洗开始,对采集的草药先进行分类净洗,还规定要利用端午正午时洁净的山坑水或饮用水,因为千百年来,百姓一直把午时水当作“神水”看待,传说以午时水洗过的草药制成端午茶,对防治百病更具神效;然后将洗净处理后的草药稍晾干,用柴刀剁成1~2厘米长的小段,在锅里略经炒制,再晒干或者切后直接晒干就成为松阳端午茶。

云南彝族的饮茶习俗


由于我国高山峡谷地区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所以这里的少数民族常以喝浓郁热茶的烤茶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烤茶,云南人都亲切地称呼为“罐罐茶”,也有叫做“百抖茶”或“小罐茶”。彝族罐罐茶是云南楚雄彝族自制州独特的传统茶俗,也是云南老百姓的一种颇具当地特色的饮茶方式。老年人特别喜饮瓦罐烤茶。

烧制罐罐茶时,先将土罐内水气烤干,然后放入茶叶,然后边烘烤边轻轻抖动,直至茶叶颜色变黄,发出焦香气味时,再将其倒入杯内,用沸水冲泡饮用。

注意的要领是,茶叶如烤不到火候,就透不出特有的焦香,但如烘烤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茶叶焦糊而失去茶味.这就要求茶烤至恰到好处不停的在小瓦罐里翻转、抖动而使茶叶受热均匀,待茶烤出香气后,即冲沸水入罐(不满罐),这时罐内发出"嚓嚓"声,茶汤化作茶沫、茶泡罩在罐口上下涨落,如此反复冲入沸水三、五次,至茶汤不溢出罐口为限,这茶香四溢的"罐罐茶"就大功告成。

罐罐茶色泽深红,味道浓香,讲究的就是色的浓酽和味的苦涩,胜于泡茶,所以罐罐茶喝起来浓香可口,茶汁十分浓烈,喝起来有劲,喝多了还会"醉人",初次喝口感又苦又涩,罐罐茶饮后可提神醒脑,据说益于消化,增强食欲,同时还起到清热解毒、利尿通便、清心明目等功效。

罐罐茶每次倾入茶杯中的茶汤不多,每次只斟浅浅半杯,饮茶时,不能大口大口地喝,多彩的茶汤色调、富于变化的袅袅热气,喝一口,惟觉香气溢口。

罐罐茶的功夫在于一个"抖"字。抖是罐罐茶的关键。要注意的是,抖时罐始终不离火苗,且要不紧不慢地抖,以让茶叶在罐中受热均匀,既不焦,也不糊,这样制作出的罐罐茶才能剔其涩苦味,而入口香气四溢,舒心爽口。

据说在罐罐茶中滴入几滴白酒,可治风寒感冒,如加些焦糊的大米又可治痢疾,添上少许经火烧过的食盐,又可成为止泻、医治头痛的良方,放入姜丝或姜片,又能治疗流感。

云南少数民族的罐罐茶演化出来的盐巴茶、糊米茶、蜂蜜茶、核桃蜂蜜茶、生姜红糖茶等,有的具有药用价值。

中国回族的饮茶习俗


宁夏回族民间茶俗甚多,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庆品茶等茶俗,而且还从选茶、赠茶、用茶、点茶、配茶、煎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宴请等诸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事礼俗。可以说回族民间茶文化内容丰富,兴旺发达,经久不衰。

宁夏回族民间有谚语云:“不管有钱没钱,先刮三响盖碗。”每个回族家庭至少有两套盖碗盅子,有的多达十几套。他们喜用盖碗子饮茶,不用缸子和杯子。饮茶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族茶谚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那些上了年纪的回族老人每天清早礼完“榜布达”(晨礼),有喝早茶的习惯。他们围在火炉旁,烤上几片馍馍,总是要“刮”一碗子的。这碗子也叫“盅子”,是一种陶瓷器皿,古代叫“茶盏”,底小口大。茶碗、茶盖、茶托(长方形叫盅船、茶船)配套,俗称“三泡台”(好似战地碉堡)。有的茶盖上绘有蓝色的花纹或红色的小花朵,还有的绘有绿色或黑色阿拉伯文“清真”字样,既精巧美观,又方便耐用。喝茶先备一壶滚烫的开水,把茶、糖等原料放入盅内,用开水冲泡5~10分钟再喝。用盖碗盅子喝茶有很多好处,民谚云:“一防灰(清洁),二防冷(保温),三防茶叶卡喉咙(安全)。”

择茶、泡茶、配茶种类甚多,都依经济条件、茶宴大小、宾客身份、生活需要而定。一般常见的有红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糖、枣、茶)、红四品(红茶、红枣、红糖、枸杞)、白四品(白毛尖茶、白糖、芝麻、白葡萄),还有开胃化食的五味茶,即绿茶(苦)、山楂(酸)、芝麻(香)、白糖(甜)、姜(辣),健脾强肾、提神明目的五珍茶(龙眼、枸杞、葡萄干、杏脯、祈门红茶),生津养胃、健身美容的元宝茶(珠茶、红枣、枸杞、桂元肉、葡萄干),提气补虚、强身健骨的八宝盖碗茶(茉莉花茶、冰糖、红枣、芝麻、元肉、枸杞、葡萄干、核桃仁)等。一般回族家庭除山区喝罐罐茶以外,川区回民多喝“三香茶”和“白四品”,所选茶叶有茉莉花茶、毛尖茶、陕青茶、红茶、砖茶、珠茶等。家庭条件好的喝龙井、乌龙、碧螺春等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宁夏回族群众还根据需要,自制了明目清心的枸杞泡茶、止咳化痰的锁阳膏茶、滋阴补肾的羊骨髓茶和八宝甜面茶。

“客人远至,盖碗先上”,家里来了客人,宁夏回族多用盖碗茶来招待。他们先将盖碗擦洗干净,盛上茶叶和佐料,揭开茶盖半遮掩,将沸腾的开水注入盅碗内,冲出一圈一圈浪花,恰似牡丹开花。泡约五分钟,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茶边喝边“刮”,不得用嘴吹或吸出声响。否则会被视为不懂茶礼、没有教养之人。喝茶时要留茶汗,不得一次喝干,要边喝边添。左手擎着托盘,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抓住盖顶,第四指卡住盖口,“刮”一下,喝一下,茶露汤色,常喝常有,清香爽口,连绵不断。这一套茶事活动,就贯穿了“轻、稳、静、洁”的饮茶礼节。“轻”指冲、刮、喝要轻,不得出声;“稳”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确,一次沏妥当,似蜻蜓点水,不浅不溢,不漫不流;“静”指环境幽雅,窗明几净,无干扰,无噪音;“洁”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尘不染。

宁夏回族喝茶全在于“刮”,不会“刮”就等于不会喝茶。俗话说:“吃油香要掰呢,喝盖碗子要刮呢!”回族吃油香要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吃,禁忌囫囵吞咬,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节之人。喝茶要用碗盖一下一下地“刮”动,使茶叶和佐料加速溶解,使汤汁尽快变温,喝时又不会烫嘴。使用茶盖不仅可以防尘防灰、保温,而且还可起到搅拌茶叶的作用。民谚说:“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意思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的甜味,“刮”第二遍时,茶叶与佐料经过泡制,香味完全散发出来了,这时的味道最佳。“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回族先民用茶消食,以茶代药,以茶代酒,继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茶文化传统。回族婚礼中的提亲裹包,以茶包为主,订婚时亲邻喝“定亲茶”,结婚时喝“喜宴茶”,婚后与老人喝“阖家茶”。某人干事业决心很大,也用“下茶”来形容,表示坚决,与古代“茶不移木”同出一辙。

“金茶银茶甘露茶,比不上回族的盖碗茶。”因为盖碗茶多有糖、红枣、核桃仁、枸杞、桂元肉等配成,本身就是“长寿果”、“益寿果”,营养价值极高,所以各类盖碗茶对强身健体大有裨益。“回回老人寿数长,早起礼拜喝茶汤”、“不抽烟,不喝酒,盖碗子不离手”,这些都是回族养生保健的宝贵经验,从中不难发现饮茶在回族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茶祭习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各国不同的饮茶习俗


不同茶叶的冲泡和饮用方法都是各有讲究的,而不同的爱茶人,在饮茶方面也有着各自的喜好。你知道吗?全世界有很多国家和地方,它们也有着各自的饮茶方法和习俗。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各国不同的饮茶习俗。

目前,在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喜爱品茗,甚至有些地方把饮茶品茗当作一种艺术享受,颇受推崇。但是,各国的饮茶方法并不相同,不同国家之间是各有千秋。

在英国,茶可以被称为民族饮料。英国人喜欢现煮浓茶,加上糖块和少许冷牛奶。

泰国人则是喜欢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了,甚至冰冻了,这就是冰茶。

蒙古人喜欢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状,加水后锅中煮开,放上一些盐巴,还会加上牛奶和羊奶。

新西兰人把喝茶作为人生的最大享受之一。许多机关、学校、厂矿等还特别订出饮茶时间。各乡镇茶叶店和茶馆比比皆是。

马里人饭后喝茶。把茶叶和水放入茶壶里,然后炖在泥炉上煮开。茶煮沸后加上糖,每人斟一杯。

加拿大人泡茶方法最为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上一茶匙的茶叶,再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然后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一般会加入乳酪与糖。

斯里兰卡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而斯里兰卡的红茶全世界闻名,在其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经由专家凭舌头尝试味道,再核定茶叶的等级和价格。

法国人最爱饮用的茶以红茶为主,其中热爱绿茶与花茶的人也不少。法国人饮用红茶的方法和英国人类似,采用冲泡或烹煮法,通常取一小撮红茶放入杯内,冲上沸水,再配以糖、牛奶、。有的地会拌以新鲜鸡蛋,再加糖冲饮的。还有一种法国很流行的品茗方法是在饮用瓶装茶水中加上柠檬汁或者橘子汁

法国人也比较喜欢花茶,常见的地方主要是在法国的中国餐馆和旅法华人中供应,饮花茶的方式与中国北方人饮花茶的方式相同,放入茶壶然后注入沸水冲泡,通常不加作料,习惯清饮。法国人饮茶可以说和他们传统的浪漫习俗一样,不甘于很平淡的品茗方法,总是习惯推陈出新,所以近些年来,沱茶在法国也是比较受到欢迎的一种茶品,不过跟国人的饮用方式不同,法国人都喜欢进行调饮。

从上述内容来看,不同国家的饮茶习俗是不尽相同的。在饮茶方面有着各自的喜好,不仅是制茶工艺的区别,还有对口味的追求,均有不同的特点。如果你有机会到达一个新的国度,一定要品品当地的茶哦,想来一定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其中。

客来敬茶的习俗


唐代陆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谈到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句”,宋代杜耒《寒夜》诗中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水初红”,清代高鹗《茶》诗中的“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至今仍传为我为人民用茶敬客的佳句。

“客来敬茶”的习俗,说明我国这一传统礼仪已深入人心。宾客临门,一杯香茗,既表达了对客人的尊敬,又表示了以茶会友,谈情叙谊的至诚心情。

客来敬茶,自古以且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晋代王蒙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至今仍传为佳话。

同时,饮茶的地点,应尽可能打扫得干净;选择的茶具和用水必须清洁卫生;茶叶的选择亦必须是家中所存茶叶中的上品。如为极品,还应事先向客人介绍一下此茶的来由和特点,以引起客人对此茶的兴趣。

泡茶时不宜将水冲得过满,可分两次冲水。敬茶时,主人必须将茶双手捧上。主人陪客饮茶,边饮边叙情谊,客人所饮茶汤只剩三分之一左右时,主人宜起身为客人茶杯里添水。饮茶时,主人有时亦可配上一些糖果点心,以助雅兴。

闽台民间茶习俗


“中国人爱品茶,从民间茶习俗所体现出来的茶文化中,往往可以了解各民族之间、各地理区域之间的历史渊源。”在福建宁德市政府挂职的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平说,茶以一种文化的触角,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角角落落,其不仅仅是解渴的饮料,更是一种厚重的礼仪,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种艺术的享受。

他表示,福建和台湾的民间茶习俗原本就是一脉相承,闽东的各种民间茶习俗可以说和台湾相差无几。

看看闽台的“茶礼”婚俗便可知一二。由于福建和台湾饮茶之风盛行,男女订婚也习惯用茶礼,闽台传统婚礼的整个过程似乎都和茶息息相连。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只有经过“三茶”和“六礼”手续成婚的,才算是明媒正娶来的。

据介绍,过去,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言行、举止,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当男方到女家“送定”(定亲)时,由待嫁女端甜茶(闽台民间叫“金枣茶”),请男方来客品尝。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

男方婚宴后,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作为回礼。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

在闽台传统婚礼现场,往往摆着一个巨大的烘炉和茶壶。按照闽台婚俗,新人跨烘炉有兴旺之意。而烘炉上的四个大字“和敬怡真”在闽台人眼中既是茶道,也是夫妻的幸福之道。这几个字告诫新人们,虽然两人成长背景不同,但是在婚姻生活中要牢记互敬互让,相互包容。听完这段金玉良言,每位新人再喝上了一杯象征“甜蜜美满”的功夫茶,他们便有了更深的感受。

闽台民间之所以如此时兴茶礼,是因为在福建和台湾民间,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

福建福安一位老先生吴生,将闽台茶习俗归纳为五种类型:象征型、生活型、礼仪型、祈福型、艺术型。他说,闽台两地人都好客,客人前来,不管是否口渴都要泡给一杯茶,而来客即便口不渴也要饮上一口。在闽东福安,送给客人或走亲戚所持的糕点还被称作“泡茶”,意即临时泡茶来不及,且以糕点代茶饮,可见敬上一杯茶之礼更重于糕点。

时下,正是清明时节,许多台胞回乡扫墓,他们和自己的骨肉亲人一起拜祭祖宗时,也在扫墓归来的“龙籽袋”里放置茶叶,以祈求福至财临、家丁兴旺。回到村里,他们和乡亲们泡上两杯茶,更是有着叙不完的两岸情谊。

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


茶与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东方的茶也在许多国家成了新宠,从而在全球出现了形形色色的

饮茶习俗。

美国人饮茶力求简单、快捷,他们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喜欢喝速溶茶。这种茶是将茶叶加工成粉末,然后加入柠檬汁、白糖等佐料制成的。饮用方法和饮速溶咖啡一样,只需加入开水即可。

南美人喜欢喝用当地马黛树叶制成的马黛茶。据说喝了这种茶,不仅能帮助消化,而且特别提神。

埃及人喜饮甜茶。他们在待客迎宾时,常庄重地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入许多白糖。但是,这种浓甜茶只要喝上二三杯,嘴里就会感到粘粘糊糊的。

印度人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萨马拉茶”。他们喝茶的方式十分奇特,把茶斟在盘子里,伸出舌头去舔饮。另外,绝不用左手递送茶具,因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

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亚人喜饮绿茶。在饮用时他们总要在茶里加入少量的红糖和冰块,有的人还喜欢放入薄荷,再加入一些冰糖,称为“薄荷茶”。这种茶清凉香甜,喝起来有凉心润肺之感。由于北非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不许饮酒,因此,饮茶成了待客佳品。客人来访时,见面3杯茶,按照礼节,客人应当一饮而尽,否则就是失礼。

回族饮茶习俗


回族禁酒,宴宾待客,以茶为敬,这是与其他周围少数民族以酒为敬最根本的区别,所以在宴请待客、节日礼仪、婚丧嫁娶中均是以茶为敬,这也是惟回族独有。在大理、巍山、洱源一带回族之间的礼仪交往都是敬送糖、茶为主,看望老人不能空手前往,都要准备一份上好的茶叶和糖;回族家请“园经客”(在特定的纪念日敬诵全本《古兰经》而邀请亲朋好友团聚),被邀者一般都要送给主人茶叶、糖果、糕点以表寸心;再者回族青年之间恋爱相好,处一段时间以后,男方父母到女方家求亲要送上一份茶、糖,叫“开口糖”;回族之间助丧、悼念到死者家一般称“点茶”。从诸多方面的礼仪习俗中可以看出“茶”在回族的生活中是一种不可缺的生活物质元素,回族在自己的生活习俗中赋予“茶”一种生命的情感,一种感情的寄托。从某种意义上讲茶叶这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饮品,来到回族的生活中已经不是一种纯粹意义的物质价值,它更是蕴涵了一种感情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回族钟爱茶,同时对饮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茶道,回族家最常饮用的是苦而香纯的烤茶,在招待贵客时煨烤茶、冲糖茶、沏花茶时都要敬这道茶。

回族家最喜欢烤茶,茶叶选用青茶或焙制的绿茶。选用陶釉或纯粹的土瓦茶罐,在火塘边或者是火炉上,用炭火(非明火)边烘边抖,直到茶叶呈赤黄色散发出喷鼻的香味,便恰到好处。精细的方法俗称“百抖茶”,即是慢烤细抖,掌握好火色,烤好后,稍停片刻,便将滚开水徐徐倒入茶罐内,随着茶水沸腾慢慢加添。这头道茶味道浓量多,却是香气扑鼻,味甘而苦名叫“老苦茶”。喝后回甜甘纯,有心舒胸畅之感,且赋有苦中有甜,以苦为乐的人生意义。二道茶是“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放水靠火涨沸约十分钟,倒在茶盅内再放进核桃片末,片末要薄而脆,入口不用嚼即可以化,然后将另一水煮的泡姜糖水加入掺和,味道香甜带辣,有健胃发功润肺的作用。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后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干练利落不能拖泥带水之意。这第三道茶,把茶水再涨沸后,稍加茉莉、金银花、菊花的满盅茶,茶味道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苦甜淡”三道茶蕴含回族人家千百年间根植于玉洱银苍间所品味出的一种人生哲理,做人一辈子的三步曲。

回族人家沏茶、饮茶、敬茶都很讲究,盛茶汤的要用细白瓷盅,先用温水将茶盅烫洗后,才将茶汤一一倒入盅内,茶水不能太满,一般是一次倒入的茶水一口有余,当在倒茶水时发现某一盅茶汤中有一直立浮动的茶梗喻意“茶客”到家,就要将这杯茶敬给最长、最尊贵的客人,然后才按年龄大小、辈份敬茶。在向客人敬茶时,同时要端上糖果、点心或是一些糯米做的甜食,喻示着这主人热情好客,女主人能干会持家。在客人面前,一般家里的妇女、小孩都不陪坐,沏好茶做好甜食端上桌后,她们都要退让出去。

平时一般的宴席桌面上就不敬“三道茶”,只敬客人烤茶。结婚男方到女方家接新娘要先敬上一盅“糖茶”;女方家送亲到新郎家第一时间也是敬一盅“糖茶”。到晚间请阿訇证婚念“喜经”也要敬客人“糖茶”,喻示一对新人美满幸福。

回族生活中对茶有许多的饮用方式,每一种饮茶方式都有它特殊的功效和寄予表达的意义。在茶的饮用上他们还创造了一些有益健康和治病方式。有一种茶是将核桃仁用羊油烤糊,然后将烤糊后的核桃仁捣成碎末,用茶水和红糖水掺合,吃这种糊核桃茶能起到消食健胃治疾的功效,对消化不良的胃疾很有帮助。

回族对茶情有独钟,这跟回族的信仰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回族大多习惯饮绿茶,抓一把吹口气在鼻子上闻一闻,就知道这茶好不好,经不经泡。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禁城里的过年习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