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目前失眠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人的情绪,甚至能影响人的免疫系统,更重要的是,失眠往往是身体潜在某种疾病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喝茶是一件有益于健康的好事,但是如果不适时适量的喝茶,也会导致失眠现象的发生。

由于白天饮用普洱茶过多,特别是晚间喝普洱,很多人都有过失眠的困扰。但有人也有异议,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茶叶中的氨基L-茶氨酸具有提高睡眠质量的积极作用。所以认为普洱茶就不会导致失眠。普洱茶虽然具有保健功效,但如果饮用不当同样可招致失眠。关注睡眠质量就是关注生活质量,关注睡眠就是关注健康。也就是说,为了避免普洱茶造成的失眠,我们应该学会巧妙又恰当的饮用。

晚上尽量饮用普洱熟茶

建议晚上最好喝熟茶。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其中生茶的茶多酚含量高,并保持了其原始的性质,刺激性较强,饮用后导致失眠的可能性较高;而熟茶是经过渥堆发酵熟化,所含茶多酚已发生转化,经过“熟化”过程,刺激性弱,较为平缓温和,适合晚间饮用,是不易导致失眠的。平时情绪容易激动或比较敏感、睡眠状况欠佳和身体较弱的人,晚上还是以少饮或不饮茶为宜。另外,晚上喝茶时要少放茶叶,不要将茶泡得过浓。尤其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喝熟茶时加点奶,可以起到一定的温胃作用。综上所述,为避免失眠,我们应该尽量饮用熟茶。

正确冲泡普洱远离失眠

普洱茶比一般茶叶耐泡,一般可以连续冲泡二十次以上,所以冲泡普洱茶不能浓度太大,尤其对老年人和肠胃较差的人而言,浓茶不仅会伤害肠胃,更会使神经兴奋,出现失眠。只有正确的冲泡,才能发挥普洱茶的保健功效,也能降低失眠出现的风险。

尽量不要煮茶来喝。对于普洱茶,虽然有人说煮着喝才有味道,但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研究员翁昆明确指出:“普洱茶还是冲泡好,最好不要煮着喝。”因为煮着喝,浓度很容易过高,不仅增加夜间失眠的危险而且会累及脾、胃。冲泡时宜选腹大的壶,因为普洱茶的浓度高,用腹大的壶可避免茶汤过浓。至于冲泡的份量,茶叶份量大约占壶身20%即可。

适时适量饮普洱

饮茶也要适时、适量。所谓的适量是指一般健康的成年人,平时又有饮茶习惯的,一日饮茶12克左右,分3-4次冲泡是适宜的。对于体力劳动量大、消耗多、进食量也大的人,尤其是高温环境、接触毒害物质较多的人,一日饮茶20克左右也是适宜的,因为这样能够让茶叶参与人体代谢,充分发挥利尿与排毒的作用。所谓的适时,饮茶时间尽量安排在白天,避开饭前饭后各1小时这一时段。当然具体的情况还要决定于本人的年龄、体质、健康状况、生活环境等因素。如果不能做到这两点,难保喝普洱茶不会失眠。

绝对不可空腹喝茶

空腹喝茶,特别是早上空腹喝茶的话,更是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伤害。因为在茶叶中含有一种叫咖啡碱的成分,如果再空腹时期大量饮用的话,茶水会直接进入脘腹,导致肠道吸收过多的咖啡碱。这样的结果便是致使肠胃产生一时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状,出现心慌、尿频等不良反应。目前现代人养生都是晚饭吃少,并且是尽量杜绝晚睡和睡前吃宵夜的行为。所以,在夜间,胃中食物早已进入小肠消化阶段,若在这样处于的空腹状态下喝普洱茶,是很容易发生失眠现象的。

专家指出,如果长时间保持有空腹喝茶的不良习惯,除了会影响脾胃健康以外,同时更会影响我们人体对维生素B1的吸收,因此从我国古代就流传着“不饮空心茶”的说法。早上若要饮普洱茶之前,一定要得吃过早点后再进行品饮,晚上则是饭后一小时,是最佳喝普洱茶的时间。

喝茶品种不要太杂

喝茶尽量避免太杂。首先喝普洱茶是一件考验肠胃的事情,每个人应当根据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普洱茶。有时候心情好,不仅想尝尝新采春茶的鲜味,又想喝有年代的老茶,还想再尝试下正在转化期的茶,类似混合了白酒、啤酒、红酒和洋酒的混合酒最容易让人醉。三、五款甚至更多的茶品下来,不仅容易出现心悸头晕的“茶醉”现象,失眠也有可能马上如影随形了。

冷水泡普洱避失眠

茶叶中的咖啡因具有提神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喝茶失眠的原因,而冷水泡茶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减少茶叶中咖啡因的浸出,避免人们失眠。有人曾做过试验,用不同温度的水冲泡茶叶,茶叶中咖啡因的浸出量随水温的下降而下降。其中,用100℃的水冲泡茶叶咖啡因的浸出量约为用4℃的水冲泡茶叶的1.35倍。

由此可见,有喝茶欲望但又对咖啡因的刺激性有顾虑的人,不妨喝“冷泡茶”,除了可以预防失眠,还能避免摄入过量的咖啡因而致心跳加快、钙质流失等副作用。

普洱茶固然好,但是失眠也确实让人抓狂。巧妙并适时适量的喝普洱茶,不仅能够对身体有利,也能够在保证睡觉的前提下,更能好好享受普洱茶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官享受。以上建议,都是针对体质与神经都相对敏感的人群而言的。其实除去这些容易喝茶失眠的部分人群,身边还是不乏那些已经练就金刚不坏胃,神经粗大条之人——不论早上再如何空腹喝茶,照样身体倍棒胃口倍香;不论喝再多再杂的茶,晚上照样呼呼大睡。说到底,喝普洱茶是一场身体与灵魂的修行,这条路,对于失眠之人而言还需要时间去慢慢走,还是小心为好。

延伸阅读

日本茶文化弘仁茶风


公元805年,留学僧将茶叶传入日本,此后在日本贵族阶层中渐渐掀起“饮茶风”。这一时期的饮茶文化,以嵯峨天皇(公元809—823年在位)为主体,以弘仁年间(810—824年)为中心而展开。在嵯峨天皇的影响下,弘仁年间是唐文化盛行的时代,饮茶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形式而接受和推崇。弘仁年间可以说是古代日本饮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史称“弘仁茶风”。

嵯峨天皇身边女官惟良氏的一首汉诗描写了当时饮茶的情景。

山中茗,早春枝,萌芽采撷为茶时。

山傍老,爱为宝,独对金炉炙令燥。

空林下,清流水,纱中漉仍银枪子。

兽炭须臾炎气盛,盆浮沸浪花。……

吴盐和味味更美,物性由来是幽洁。

深岩石髓不胜此,煎罢余香处处薰。

饮之无事卧白云,应知仙气日氛氲。

——《经国集·和出云太守茶歌》

据《日吉神社秘密记》记载,公元805年,赴唐留学僧最澄(762—822年)回国,携带了茶籽赠送给京都比睿山的日吉神社栽种。这是日本最早栽种茶树的记载。至今比睿山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成为日本栽种茶树之始的标志。另一留学僧空海(774—735年),公元806年回国时也携带茶籽,献给嵯峨天皇,并于奈良佛隆寺栽种。至今佛隆寺还保存着由空海带回的茶碾和茶园遗迹。

最澄留学中国浙江天台山,于日本比睿山修建延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另一留学僧空海与最澄公元804年同期留唐,空海留学长安,后于和歌山县高野山修建金刚峰寺,创立日本真言密宗。真言密宗同天台宗并称“平安二宗”,对当时的文化和宗教产生很大影响。最澄和空海与嵯峨天皇交游,向天皇介绍大陆的文化,风俗习惯。其中他们同天皇一起饮茶的情景多次在日本古代汉诗集中出现。

在古代日本的饮茶文化中,饮茶的风俗只限于皇室周围。嵯峨天皇在宫廷内东北角,开辟茶园,设立造茶所,一直到平安末期。这里产的茶只供宫廷和贵族饮用。饮茶的方法同中国陆羽《茶经》中记述的唐代饼茶煮饮法完全一样。所用的茶也从中国带来,只在个别寺院和宫廷中有极少量种植。尽管当时嵯峨天皇命令种茶贡茶,但当时的文献中完全没有贡茶的记录,也没有茶叶贸易的记载。随着嵯峨天皇去世,唐风文化的黄金时代过去,日本古代饮茶文化进入沉寂期。除文人对饮茶活动继续关注外,不再见到关于茶叶详细描述。

尽管弘仁茶风衰落,但仍可找到许多平安前期关于茶的零星记录。茶的药用价值渐渐被人们发现。日本学问之神菅原道真在流放筑紫时写下“烦懑结胸肠,起饮茶一盏”的诗句。

魏晋茶风茶俗


公元三四世纪,随着巴蜀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饮茶的风俗沿长江中下游流传开来。魏晋南北朝时,在江南,包括东南沿海,饮茶之风在世族士族中日盛,成为社会活动的一种媒介。

在这种风气感染下,永嘉之乱后,从北方南渡的豪门士族也有不少喜好饮茶。

史载,三国东吴的韦昭,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少好学,善文章,著有《孝经注》、《论语注》、《国语注》等书。东吴末帝孙皓在位时,封高陵亭侯,迁中坊仆射,后为侍中,尝邻左国史。

也许长期生活在江南,他喜饮茶,却不善喝酒。偏偏遇上孙皓在位16年,常宴饮群臣,不醉无归。而且,还找来黄门郎10人,作为宴会监酒司过;宴罢,令各奏其过,以朝谑公卿,举发私短为欢。

酒量不过三升的韦昭,参加宴饮时,偷偷以茶代酒。结果,孙皓以不奉诏命,于凤凰二年(273年)收韦昭入狱。

不奉诏命罪,貌似因以茶代酒起;其实,祸起于当年孙皓即位,欲为其父孙和入史书作纪,而修史的韦昭却以孙和不登帝位,只有资格作传,由此触怒孙皓。积前后嫌怨,韦昭在狱中也就难逃一死。

以士风而论,韦昭一介儒学之士,并非主张“任情废礼”的玄学,冲击传统旧礼法;然而,只要抗君命,逆龙鳞,一桩小小的“茶饮”事件,也会弄掉了脑袋。

汉末到晋末,士族阶层开始形成、发展。当时,战乱频频,社会动荡,士风活跃,传统的旧礼法不足以适应已变化的社会状态。

但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与庶族之间固然分明;就是士族与世族之间,世族与世族之间,也是等级森严,甚至不是门当户对,不通婚姻。《世说新语》录有二则有趣的“茶饮”故事:

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太傅禇衺(字季野)初过江后,来到苏州,正巧当地的豪强大族在金阊亭(今苏州阊门)会聚饮茶。

虽然禇太傅官高名重,但乍到江南,却不为人识。于是,被人吩咐左右特别“关照”:多斟茶水,不断添续,尽量少给佐茶的蜜渍瓜果,让禇衺始终吃不上。明知受到轻侮,禇太傅倒也沉得住气。

直至饮罢,他才徐徐举手,对众人报上姓名:“禇季野”。一下子,四座大惊而散,无不狼狈。难怪人称禇季野“皮里阳秋”,意即外表虽不言语,而四时之气蕴备。说来令人可笑,那时连饮茶也非得分个三五九等。

另一则故事与号称“仲父”的王导(字茂弘)有关。王导出身士族,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任丞相。当他悉知任瞻过江南渡,便邀上先渡江的名人贤士一起,列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迎接。

说起任瞻,字育长,乐安人,与王导属山东老乡,官宦子弟。年少时,颇有美名,形象俊朗,神明可爱。当时的权贵王戎选女婿,任瞻被列入四名候选之一。可是,他自过一江,人便变糊涂了。

王导与任瞻一见面,就觉得他有点不对劲。众人入席坐下,茶水一送上来,任瞻便问:“此为茶为茗?”茗,即晚采的茶叶。旁人一听,面露怪异的神色。

任瞻觉察后,又自我解释:“刚才问是热的,还是冷的?”尽管如此,王导还是按照昔日在北方时一样,热情相待。

这种待人之道,容人之量,可见王导历仕元、明、成三帝,廿多年间,能够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稳定东晋在南方的统治,自有过人之处。

茶饮,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既平常又普通,却可窥魏晋风度一二。

土耳其的茶风茶俗


土耳其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西邻蔚蓝的爱琴海,横跨欧亚两大洲,有东西桥梁之称。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土耳其,如今在茶叶消费量和产量上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七位,茶是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土耳其,地处亚洲小亚细亚和欧洲巴尔干岛东南。,早晨起床,未曾刷牙用餐,先得喝杯茶。在全国,无论是大中城市,或是小城镇,到处都有茶馆,甚至点心店、不吃店也兼卖茶。

在土耳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年长者还是年轻人,人们对茶叶的热爱是相同的。茶叶在土耳其,是全民族共同的饮品。在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贯穿城市,从海的一岸驶到对岸需要1个小时,就在摆渡的船上,便有便宜的土耳其茶叫卖。在土耳其街头,随处可见卖茶的小站点。而喝茶的另一去处便是咖啡厅。传统中,咖啡馆是属于男人们的地方,男人们聚集在一起打牌下双陆棋,进行日常的社交,也放松心情。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一情况有所改变,现在,喝茶的咖啡馆里多了年轻的孩子们,当然还有女性。在机关、公司、厂矿时,都有专人负责煮茶、卖茶和送茶。在学校教师办公室里,还专门按有一个电铃,教师若要喝茶,只要一按电铃,就会有传人提着茶盘和杯子,将茶送去。就连学生,在课间也可去学校专门开设的茶室里喝茶。总之,茶已渗透到土耳其的每个角落,各个阶层,成为土耳其一道颇具特色的生活景观。

煮茶时,使用一大一小两把铜茶壶:先用大茶壶放置木炭火炉子上煮水;再将小茶壶放在大茶壶上,茶的用量大约按1克茶30-50毫升水的比例投放。待大茶壶中的水煮沸后,就将沸水冲入放有茶的小茶壶中,经3-5分钟后,将小茶壶中的浓茶汁按各人对茶浓淡的需求,将数量不等的浓茶汁分别倾入各个小玻璃杯中。尔后,再将大茶壶中的沸水冲入盛有浓茶汁分别倾入各个小玻璃杯中。尔后,再将大茶壶中的沸水冲入盛有浓茶汁的小茶杯中,至七八分满后,加上一些白糖,用小匙搅拌几下,使茶、水、糖混匀后便可饮用。土耳其人喝其他饮料是都是冷饮的,唯有茶要在很烫的时候喝,并且放入很多糖。在土耳其东部的人更喜欢把硬的方糖含在口中后喝茶。

土耳其人煮茶,讲究调制功夫。认为只有色泽红艳透明,香气扑鼻,滋味甘醇可口的茶,才是恰到好处因此,土耳其人煮共时,总要夸煮茶的功夫。在一些旅游胜地的茶室里,还有专门的煮茶高手,教游客学着煮茶的。在这里,既能学到土耳其煮茶技术,又能尝到土耳其茶的滋味,使饮茶变得更有情趣。

土耳其最喜欢喝红茶,叶喜欢喝薄荷茶。在4、5年前,土耳其开始尝试种植和生产绿茶。目前,在土耳其已有一些年轻女性开始饮用绿茶。

手工制茶 巧揉妙焙出奇香


采青:要采午青。晒青:下午3点50分到5点之间完成。摇青:需要“四摇四凉”。包揉:经三揉三烘,铁观音也就制成。

在铁观音需求量越来越大的今天,许多制茶师都采用机器制茶,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制茶已少之又少。而在安溪县西坪,就有这样一位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魏月德,他依然采用手工制茶。

与机器制茶不同,手工制茶对天气条件特别讲究,需要晴朗、中温的天气环境。茶青是中午12点到下午3点半之间从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采摘而来的。“这个叫做午青,主要在中午12点采摘。”魏月德说道。

下午3点50分,制茶师开始将簸箕搬出制茶房,放置在空地上。“这个阶段叫做晒青,是手工制茶的第二个环节,一般是在下午3点50分到5点之间完成。”他说道。

等到晒青进行得差不多了,他又重新走进制茶房,站在悬挂在房梁下的摇青筛旁,将晒完的茶青抓了一把放入摇青筛中,双手握着摇青筛的边缘,开始沿着顺时间方向摇起来。“这个叫做摇青,是最关键的工序。”而这摇青也不是单纯的摇青,需要“四摇四凉”。“就是摇完一遍以后,要凉青,将茶青再倒入簸箕中,放在铁架上,大概放置一两个小时左右,两者交替进行。”晒青、凉青与摇青一起,被称为铁观音的“做青”阶段。

经过“做青”阶段,就该炒青了。一个简单的锅鼎就是炒青的工具。之后,魏月德就将炒好的茶青倒入一块约70厘米×70厘米大的正方形白色茶巾中,每次大概一斤半左右,然后将茶青包裹在中间,用手将四个角头抖起、束紧,旋转成圆球状。随后他横跨坐在长条凳上,将包裹着茶的白布包放在凳子上,一手紧抓茶巾的四个角头,一手开始揉捻茶。接着,炭火烘焙茶叶。“三揉三烘”后,铁观音就制成了。

他表示,手工制茶靠手与茶的直接接触,容易掌控制茶的火候和观察茶叶的炒制过程,所以茶叶的弯曲度比较完整,色泽更加油润,颗粒较为完整,不像机器炒茶无法把握轻重度,容易造成茶叶的断裂或者过火。相对于机器制茶来说,手工制茶更加费时,其制作出来的茶叶,汤色更显金黄、明亮,口感很单纯、清淡,香气的浓度也比较高,喝完以后回甘的效果很明显。

茶俗雅风遗俗“漱口茶”


茶俗茶俗,必然会跟历史条件挂钩。当古代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种多样清洁口腔的用品时,古人是如何清除口中的异味与食物残渣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已经退出人们视野的茶俗——漱口茶了。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进了贾府,当晚贾母在自己房内设便宴款待外孙女,便提到了漱口茶:“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林黛玉)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茶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府是贵族之家,讲究特别多。黛玉家虽然也是饭后饮茶,但无以茶漱口之习,只好入乡随俗,“也照样漱了口”。《红楼梦》提到漱口茶的地方,还有第二十八回、第五十四回、第六十二回、第六十七回等处。可见,漱口茶在清代以前是一种在诗礼之家流行的高雅茶俗。

漱口茶的功用,《考盘余事》中讲得很清楚:“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清。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涤之,乃尽消缩,不觉脱去,不烦刺挑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讲道:“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若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可见,饭后以茶漱口是一种讲究口腔卫生和口腔保健的科学方法。难怪那年元宵之夜,以贾母为首的太太小姐们吃完宵夜,“撤去残席,外面另设上各种精致小菜。大家随便随意吃了些,用过漱口茶,方散”(第五十四回)呢。

虽然“漱口茶”的茶俗已然不见了踪影,但不妨碍我们了解,毕竟这也是中华民族在对生活做的机智的应对之法。

禅意流淌茶室听风


说不准是茶,烘托了景,还是景,衬托出了茶的境。茶,比饮料健康;比白水时尚;比快调品有味儿耐品、耐观、耐聊。今天,你吃茶了吗?

一位爱茶人,曾这样形容他饮茶、观茶时的情境:茶水渐渐由无色变得淡绿进而碧莹,白气袅娜中飘散的茶香,细啜几口,回喉,道不尽的甘醇舒畅,洗去一切身心疲倦,心境如水,意境渐渐凝结在越喝越醇的茶水,茶不醉人我自醉也。让人顿悟苏子的“吾不往而不乐”。佳人佳茗,本就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和艺术。要品其真味,只得靠生活的滋润和人生的感悟。

专业、独特

金骏眉是武夷山正山小种的一个分支,目前是中国高端顶级红茶的代表,该茶青为野生茶芽尖,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野茶树,6至8万颗芽尖方制成一斤金骏眉,结合正山小种传统工艺,由师傅全程手工制作。其外形黑黄相间,乌黑之中透着金黄。近期,它的首泡制作人梁骏德老先生来到郑州,分享他的制茶饮茶心得。他说,2003年有了创意,直到2005年才开始做第一泡。茶叶,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它的生长环境。桐木关的金骏眉,每斤需要五万八千个芽头。河南山海缘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文宇介绍,采摘一天,才能出两千个芽头。收购鲜叶,每斤就需要700多元,约5斤鲜叶出一斤茶。所以,鲜叶成本,已经四五千元了。这还不算人工,可想而知,金骏眉的价格不菲。

品这样的好茶,能去专门的会所,便甚是好了。闹市取静,有这样一处私人会所,且只供金骏眉饮品。专一、专业。于清幽处,坐落坡地上。室内,青砖满墙,沿着拾级而上的楼梯,上面还挂满了书墨字画,茶未近,心已入境了。厅中央,粗木长条桌一张,放在中间,不着任何漆色,保留它的原始纹理、虫蛀疤痕,其上可书可写,宣纸铺开,茶台放在一隅,品尝间,还有墨香相伴,情起时,挥毫泼墨,岂不快哉。

此外,茶具自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好马配好鞍,美女配靓衫。好茶,也需茶具扶。在常总的山海缘会所,有瓦片承载的各种茶壶、茶盏可赏,质朴古韵。适合的茶具,能更好地发出茶的味道,茶汤也衬托得分外晶莹些。难怪有人说,好的茶艺师+茶具能把普通品泡出特级品的味儿来。

三五好友,选凉风送爽处,或这几日的纷纷雨季,临窗角落,沏一壶好茶,递与友人间,也是一种分享与给予。这也是茶道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吧。

闲适、自在

在家,也可以设置自己的一处茶室,不在大小,重在气场对了,喝出自己的那份韵致来。现在,许多人都开始在书房之外,在阳台上为自己造一处茶台;或者专辟冥想室,静处思索时,饮茶打坐。

红茶、绿茶、花茶,任你选择。最佳的饮茶环境,记者最爱是人、空间、大自然能三者结合了。空间,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这样,无形地扩大了有限的居室空间,又享受自然的声、色、光,再加上茶意绵绵,“人文、建筑、室内、环境”结合之下,室外与室内环境,加上主人心境,三境合一,再无比此处更闲适、自在的了。

例如把阳台打造成SOHO一族的工作间,或者变身为一个明亮且独立的读书室,或者是和朋友聊天小聚的茶室天然石和防腐木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光着脚踏上阳台,让肌肤和地面亲密接触,感觉舒服自在,而且纯天然的材料更容易让人放松,卸下一切包袱。

傣族的茶风茶俗 竹筒茶


我国各个地区都有饮茶的习惯,只不过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饮茶习俗。长期以来,傣族由于族源和所处地区的特殊地位,大量吸收了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傣文化。

竹筒茶,傣语称为“腊跺”。对于傣族名族来说用竹筒来喝茶、倒茶这是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也是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

竹筒香茶制法有两种,一种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铁锅杀青,揉捻,然后装入特制的嫩香竹筒内,在火上烘烤,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即有茶叶的醇厚茶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

又一种制法是将晒干的春茶放人小饭甑里,甑子底层堆放一层用水浸透的糯米,甑心垫一块纱布,放上毛茶,约蒸十五分钟,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立即装入准备好的竹筒内。这种方法制成的竹筒香茶,三香齐备,即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

做竹筒香茶的竹筒口直径为5—6公分,长22~25公分,边装边用木棍将竹筒内的茶叶春压后再装茶叶,边装、边烘、边春,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春紧为止,然后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筒口,放在离炭火高约40公分的火塘三脚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约五分钟翻动竹筒一次,待竹筒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时,剖开竹筒,即成竹筒香茶,饮用时,取出圆柱形的茶叶,掰少许茶叶放人碗中,冲人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

竹筒香茶具有芽叶肥嫩、白毫特多,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馥郁,滋味鲜爽回甘的特点。傣族和拉祜族在田间劳动或进原始森林狩猎时,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在休息时,他们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入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人竹筒香茶再烧五分钟,待竹筒稍变凉后慢慢品饮。饮用竹筒香茶,即解渴,又解乏,令人浑身舒畅。

心若静如茶,风奈何?


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心清了,才能照见万物的本性。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珍惜的,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人生的脚步常常走得太匆忙,所以我们要学会,停下来笑看风云,坐下来静赏花开,沉下来平静如海,定下来静观自在。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是永恒。

一把陈壶,装上二月的新绿,岁月的炉火,烹煮云水生涯,日子在茶中,过得波澜不惊。桃花酿酒,春水煎茶,多么诗意,多么风雅。我真的不忍心告诉你,我人生的杯盏里,淌着的永远是一杯无味的白水。

世间本无如来,心中有则有、心中无则无。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佛,无处有,佛,又无处不在。心中若有美,处处莲花开。水不洗水,尘不染尘。

人生不可能一尘不染,没有一点杂质,就像水清则无鱼。人生有一点点甜,也有一点点苦,有一点点好,也有一点点坏,有一点点希望,也有一点点无奈,生活才会更生动、更美好、更韵味悠长。再好的人也不会十全十美,再美好的爱情也不可能纤尘不染,你若试着包容,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像你以为的那样糟糕。

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都乱了。我们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坏心情贬低了我们的形象,降低了我们的能力,扰乱了我们的思维,从而输给了自己。控制好心情,生活才会处处祥和。好的心态塑造好心情,好心情塑造最出色的你。

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以茶沐心 斗茶雅风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占其一。与三两知己,沏一壶清茶,或谈古论今,或吟诗作赋,心清静,情恬澹,无穷的乐趣在淡淡茶香中徐徐展开。

以茶沐心,自古是人们推崇的喝茶雅致。喝茶之风兴盛的宋代,其饮茶方式更是层出不穷,并且比唐代人更为讲究。唐代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饮茶方式——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而宋代一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放在茶盏用开水冲注,然后用“搅茶公子”(即茶筅,一种竹制的打茶工具)充分搅拌,搅拌到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便可慢慢品饮了。随着“用沸水冲泡调制”茶饮的花样出现,宋代文人间开始流行一种“斗茶”雅风,后来深入民间,相沿成一种社会风俗,并与“烧香、挂画、插花”并列为宋代的“四艺”。

斗茶,也叫点茶、斗茗、茗战,是一种雅玩游戏。内容大致包括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往往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

斗茶品,即是斗茶的品质。先斗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其次,斗茶汤,谁的茶汤在碗边先沾上茶痕,谁就为输家。茶百戏,即分茶,在茶上现画成诗,注汤成字,非常奇妙。宋代陶毂在《荈茗录》写道:“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于汤表。”当时“注汤成字”最著名的是僧人福全,一杯一句诗,四杯一首诗,而且久久不消。

行茶令,则是一种风流文雅、睿智隽永的游戏,有点类似于行酒令,酒令输赢皆可喝酒,而茶令却规定赢家方可饮茶,输者不许品茗,更见其游戏的战斗性。品茗行令,既可以融洽气氛,又能提高饮茶品位,继而文人雅士都争相效仿,到宋代风行一时。生活优渥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不仅爱茶,更嗜好行茶令游戏,而且还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她与丈夫赵明诚常聚在闺中煮茶品茗,喜玩一种“赌书戏茶”的行茶令。“赌书戏茶”,即是以泡茶行令,一般是问答式,以考经史典故知识为主,如某一典故出自哪一册、卷、页、行等,以是否说中来决胜负,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了她与赵明诚共同行茶令的趣致场景:“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看来两人在行茶令中,才思敏捷、博闻强记的李清照总能获胜。茶令为他们的书斋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次穿梭时光的机会,你喜欢穿梭到哪个年代?据说很多人选择的是宋朝,原因是因为宋朝风流儒雅。的确,光是看看宋朝的斗茶游戏,就已足见其风流之本色,儒雅之乐趣。以前我一直没想好该选择穿梭到哪个朝代最好。写完这篇文章,我真的很想穿梭到宋朝,一睹斗茶的雅趣。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风之巧喝普洱不失眠》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