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紫砂壶现在已经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艺,由于用紫砂壶泡茶不失原味,并且紫砂壶的成型工艺独特,艺术效果突出,从明代中期开始,就获得了大众的喜爱,特别是当时一些文人士大夫的参与设计创作,使紫砂壶从日用品一跃成为工艺品和艺术品,文人雅士的进一步推崇,在当时有名的紫砂壶作者的身价就非常之高,他们的紫砂壶作品可以与金玉比价。而这个神奇的紫砂壶产地,就在江苏省一个叫宜兴的地方。

日本侵略军占领宜兴后,在宜兴大肆掠夺了我们的紫砂文化财富,迫害我们的紫砂能工巧匠,使得宜兴紫砂窑场一篇萧条与狼藉。

早在明治维新前300年,日本的茶道就非常发达,日本人对宜兴紫砂的爱好与研究相当惊人,1876年日本茶艺专家奥兰田就出版了《茗壶图录》,收入了32把宜兴紫砂壶,并且对紫砂壶的材料、造型、实用等做了详细的介绍,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日本人就觊觎宜兴紫砂原料和紫砂工艺,到了清末还有日本人来宜兴学做紫砂壶的,在整个日本的茶艺界都崇尚使用紫砂壶,以拥有一把紫砂壶为荣成为一种时尚,日军占领期间,宜兴紫砂壶和紫砂矿料成为他们掠夺的重要宝藏。

家父从1934年在杭州做了三年的紫砂生意,最后一年还当上了宜兴陶器行的朝奉(相当于现在的门店经理),在杭州经商期间,由于日本和尚、道人以及商人在杭州较多,经常有日本洋行的买办来和家父做生意,由于价格非常昂贵,日本人一般购买精致的紫砂小壶,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日本人从买壶改成抢壶了。

抗日战争时期,是紫砂行业最黑暗的年代,日本人知道,紫砂原料是宜兴丁蜀独有,他们就在黄龙山紫砂矿边筑起了岗楼,架起了机枪,强迫工人开挖优质的紫砂矿料,日本人崇尚朱泥,于是,在宜兴大肆掠夺上好的朱泥矿料,以至于好的朱泥壶都集中在日本人手里,他们不但强迫宜兴的工匠为之作壶(日本人称:朱泥急需壶),还强行把上好的朱泥原料强盗般运往日本,现在的日本“陶都”常滑市也许还有当时从宜兴偷运过去的紫砂朱泥原料,而这种纯料朱泥现在宜兴已经绝迹了。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我还与几个同龄的小伙伴到青龙山上当年日本人修的碉堡里玩捉迷藏的游戏,有时候还能从黄龙山上拾到几枚三八式弹壳。80年代以后,紫砂行业加速发展,原料使用量越来越大,以至于把黄龙山上旧的日本工事、岗楼、碉堡全部挖没了。

日本人侵华期间,在宜兴青龙山和黄龙山驻扎着一个联队的兵力,配有小型钢炮,由于居高临下,把丁蜀的窑场轰的七零八落,死伤无数,日本人早就知道,在丁蜀有一个陶瓷实业家华荫棠手里藏有一把清代制壶名家杨凤年的“风卷葵”紫砂壶,这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茶艺专家奥兰田早就提到过的传世名作,于是,想把这把壶弄到手,但终究没有如愿以偿,这位实业家硬说已经被打烂了,为了不至于因小失大,就请了一位匠人仿制了一把交差了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把这把传世佳品捐赠给了宜兴陶瓷陈列馆,现在由宜兴紫砂博物馆收藏。宜兴士绅储南翔有一把传世“供春壶”,这是紫砂历史上第一把有名有姓的紫砂艺术作品,在清人《阳羡茗陶录》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当时日本兵包围了储宅春归楼(意思是供春壶归于这个楼),要他交出这把壶,由于储先生早知日本人觊觎这把紫砂壶,就提前悄悄派人埋入宜兴城外乡下的祖坟边,逃过了一劫,1949年以后这把壶被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小时候家父向我说了许多当时的紫砂故事。

1932年,宜兴紫砂壶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云龙壶,掇球壶,仿鼓壶,四方传炉壶等均获得了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和欧洲获得了许多优秀奖项,使得紫砂名声在国际上的声誉越来越响亮,至民国二十五年,也就是1936年抗日战争前夕,宜兴窑场共有5000多个陶工,76座龙窑,年烧造7500多窑,当时产值达到50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性陶都,其中,光紫砂从业人员将近1000人,年生产能力达到220万件。但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宜兴的陶瓷产业找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整个抗日战争八年间,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把好端端的紫砂窑场破坏殆尽,几百间厂房,几十条烧造紫砂壶的龙窑遭到破坏,使得当时的紫砂壶生产一下子跌入了谷底,年生产紫砂壶不足千件,几乎所有的紫砂工人都逃出蜀山窑场,技术工人大量流撒,宜兴紫砂窑场一路萧条,日本鬼子破坏中国的民族工业是铁证如山。

cy260.COm小编推荐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方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对茶叶的色、香、味及艺术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国茶艺的重点。

从唐代以前的夹杂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时期的瀹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青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世界。这一切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予品茶以丰富的审美情趣,无疑,这是一种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国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反观日本,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们饮用的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点茶器具和方式,历千年而不变。这是因为,引进中国饮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们是在中国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并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中被严格地传承下来。比如,最早将中国宋代寺庙中的饮茶礼仪引进日本的,是对日本茶道的创立产生重大影响的南浦绍明(1235―1309).南宋开庆元年(1259),南浦绍明师从杭州净慈寺虚堂智愚禅师。咸淳元年(1265)秋,虚堂智愚奉旨为余杭径山寺万寿禅寺住持,南浦绍明也跟着上山,一边参禅,一边学习径山等寺院的茶礼。咸淳三年,南浦绍明回国,临行前得到一套茶台子。他将茶台子连同七部中国茶典带回了日本,一边传禅,一边传授禅院茶礼。南浦绍明回国后曾任崇福寺住持33年。其茶礼被弟子大德寺开山宗峰妙超所继承,带回的茶台子等茶道器具也转移到大德寺。大德寺的茶礼后来就传至对日本茶道的创立有很大贡献的一休宗纯和村田珠光。由此可见,日本所传去的茶道实际上就是佛教茶道。

不仅如此,连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规,"和、静、清、寂"也是从中国佛门典籍中学去的。据日本学者西部文净在《禅与茶》一书中的考证,南浦绍明带回日本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是刘元甫所作的《茶堂清规》,其中的"茶道规章"和"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从《茶道经》中可知,刘元甫乃中国禅宗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派三祖)为同门。刘元甫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可见,日本的茶道四规本是来自中国五祖山的松涛庵,一直传到千利休的手里,再次被发扬光大,成为日本茶道信徒们顶礼膜拜的最高宗旨,名扬世界。

中国茶道 日本茶道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故尔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审美的过程中,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

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这证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他们奉行的茶道美学,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很难体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试想,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如此境况,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呢。当然,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本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茶道审美文化的比较,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茶道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正视这一点,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展茶道文化交流,便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中国茶与日本茶


看电视上一个说茶的节目,里面一位香港茶艺家,说起中国人的喝茶,很是惋惜:“和日本茶道相比,中国人喝茶,太自由了,太散漫了。”日本的茶道,一招一式,有板有眼,郑重其事,如同礼仪。这是人家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表以尊重。但我还是喜欢我们中国人的喝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是家常事,一杯茶从早喝到晚,嘴干喝两口,饭后喝两口,忙里偷闲喝两口。泡茶的家伙,杯也可,壶也可,搪瓷缸也可。喝法更无法,抿也可,喝也可,仰脖灌也可。我就爱煞中国人喝茶的这一个自由散漫。

基辛格说

基辛格曾有妙语:如果不在马路两边修建足够的公共厕所,那么人们就不得不随地大小便。

基辛格人聪明,话也说得聪明。现实情形基辛格可能想不到:既不修建足够的公共厕所,又不许老百姓随地大小便。

买书

朋友喜欢在潘家园淘书,他在一篇文章中说:“一次边浏览,边自语:书不能多买了,没地儿搁呀。旁一老者正色曰:年轻人怎么这么说话,我这么大岁数还买书呢,没地儿搁,想辙买房去!”

此事可入《世说》,抚掌,抚掌。

英豪子

中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窑温对紫砂壶的影响


谈紫砂必会说道泥料,而泥料介绍一定都会谈到窑温,可见窑温对紫砂的重要性,尤其是对紫砂的成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紫砂壶在正常的烧成气氛下,随着温度的变化,胎质颜色会有着深浅不一的变化。简言之,窑温不同,烧成的颜色也会有所差别。而这个差别主要体现在紫砂坯件从开始烧结到软化的温度变化。适当改变烧成温度和升温率曲线,可对紫砂颜色进行改变。

一般来说,原料中颗粒越小,越容易烧结,要求温度相对较高。而温度越高烧结度也越高,收缩率随之越大。为了提高紫砂壶的烧成质量,工艺师通常会设置好烧结温度的上限和下限,然后根此选择窑炉,制定合理的烧成温度和升温率曲线。对于烧成范围较窄的坯件,适宜在烧结温度的下限完成,可适当延长保温时间,反之,可在上限完成,缩短烧成周期。

当窑温过火时,紫砂壶外边会有烧焦感,产生毛躁,甚至会起爆裂痕迹、变形、起泡等问题。这些将会导致紫砂壶的透气性和吸水性变差,敲击声音接近瓷器。窑温偏低时,则会出现色调灰浅、质地疏松,色泽不洁的现象,敲击声音接近陶器,使用时还会有土涩味。

因此,窑温对于紫砂壶的影响,首先是直接决定紫砂壶成型与否,接着便是颜色是否理想,甚至会影响紫砂壶的使用体验。

专家提醒初入门的紫砂壶收藏爱好者


紫砂壶是悠久中华文明孕育出来的独特产物。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壶艺家将自己匠心独具的审美情趣,注入其中,使紫砂茶具从煮水冲茶的普通器具,变身为文人雅赏、世人珍藏的艺术珍品,广受人们的喜爱。经过十年左右时间调整,紫砂壶价格近来已开始攀升。随着收藏爱好者队伍的日益庞大,收藏紫砂壶也成为理财投资的热门之一。

从收藏角度上说,紫砂壶目前价位还处在起步阶段,空间很大。但是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收藏者紫砂壶知识欠缺,容易听信商家忽悠,花高价钱,买的是以劣充优产品和假冒名家的赝品。二是始终不敢下手买精品,看到好些大老板可以花8000元买一饼普洱茶,他的紫砂壶却只买200元一把的。他不懂名贵茶叶需要配好茶壶才能表现出好茶的品质,一把好壶是保值增值的。”专家提醒初入门的收藏品爱好者,收藏紫砂壶要多看好作品,不要看大路货,好东西看多了,叫养眼。“收藏紫砂壶有三忌,忌贪便宜,忌唯名头,忌贪多。现在市场很乱,名家的壶都有仿品,所以,刚起步的投资者,不要考虑名头,而要从中青年作品入手,价位在3000元到5000元一把的为宜。”

而且收藏投资紫砂壶,首先要成为一个鉴赏者,只有学会鉴赏,对紫砂艺术精品有感觉和鉴赏眼力,才能成为真正的收藏家,也才能在收藏投资上立于不败之地。

日本茶艺师渡边英子品味中国茶文化


过去长期从事跟中国有关工作的渡边英子小姐,现在独身来到中国工作。对跟家人离别独自来到中国生活的渡边来说,去茶艺学校上课是她的乐趣。渡边已经获得中级茶艺师资格,现在正朝着高级茶艺师资格奋斗。日前,渡边接受采访谈了她对茶艺和在北京生活的感受。

在茶艺学校的邂逅

——您现在告别了家人独自在北京生活吧。

我丈夫和上高中的儿子女儿都生活在东京。这次我是一个人来到北京的。作为日本人来说这样的情况可能很少见,但得到了我家人的支持。

来到中国是因为我以前从事的跟中国有关工作的部门被撤销了。于是,当时有人介绍我到中国的一家国有网站工作。参加考试后获得通过,然后我与家人商量,他们很为我高兴。我原以为他们会反对我的计划,但却意外地获得了支持。我当时心想:妈妈要是不在身边了你们该怎么办?但我还是被“欢送”去了中国。

来到这里以后,我跟家人的沟通甚至超过了在日本工作的时候。

——现在您正在学习成为一名茶艺师。那么最早是什么让你想要成为一名茶艺师呢?

我很早以前就对茶很感兴趣。我老家就位于日本有名的“狭山茶”的产地。老家周围有很多茶田、茶店和茶摊,所以很久以前茶对我来说就很熟悉了。

此外,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从很多对中国茶感兴趣的人口中听闻了有关中国茶的知识。之前工作的公司总部就是盛产龙井茶的杭州,每次出差我都会买些当地的茶带回来,然后告诉大家泡茶的方法。但我觉得,有兴致的时候去网上查资料或者翻书都只能获得零散的知识,所以这次我来到中国就是要系统地学习有关茶的知识。

还有一点就是,我希望将中国茶在日本进行推广传播,所以就一定要正式取得中国的国家资格,将和茶叶产地买的茶既物美价廉,又让人放心。

另外,茶艺学校的同学很多在马连道开茶叶店,所以他们也经常帮我买。

——有没有中国人问起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的区别?

经常被问到。为此我还专门在茶艺学校教室开了一次讲座。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茶讲究体验茶本身和茶文化的乐趣,而日本茶讲究通过一个个茶道的动作来达到修炼人的精神的目的,属于“道”吧。简单来说,中国茶的侧重点在于,通过不同的茶叶来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乐趣,而日本茶讲究一心一意来修炼人的动作,进而达到修炼精神的目的。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区别。

通过在北京生活感受到的中日关系和今后的梦想

——现在站在中国回看日本,有哪些感受?

经常有从事海外交流工作的人对我说“日本是个封闭的国家”、“日本对自己封闭的状态感到满意”。我来到中国以后,从一个“东亚人”的立场出发,立刻理解了这一观点。日本原本是东亚的一员,如果中日韩三国能通力协作,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样还能优势互补。我经常在想,为什么这几个国家相互之间就不能友好呢?

我觉得,韩流能超越国境线受到各国欢迎,是因为其可爱而且有趣。这方面其实日本应该更多的进行自我宣传。历史已经不可以改变了,东亚各国应该增加交流。所以我也愿意从事一些翻译工作,成为这方面的信息源头。

——您认为日本应该更多地传递出一些有趣的新闻吗?

是啊。这样的话更加有趣的交流就会多一些吧。日本人恐怕还不知道,有很多中国人从小看着日本的动漫长大,并对日本动漫爱不释手。其实不管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青少年从小接触的东西都是差不多的。要说有一些差别的话也不大。所以进行更加轻松的交流更增进互信,另一方面增加新闻报道的数量,虽然有些乏味,但这可以将一些日常的东西让对方知道,知道对方国家的每个人每天都在干什么、想什么、怎么生活。不仅有大新闻大报道,再有一些平常性的报道,就一定能增加相互了解。和中国人进行一对一的对话不是非常有趣吗?

——日本人有什么需要向中国人学习的地方?

首先还是干劲儿吧。活力或者干劲儿。日本人干事喜欢干得很漂亮精致,但中国人首先是要达到某个目的,然后围绕着目的去努力。对日本人来说,如果事情没法干得很漂亮就可能半途而废,但可能是受时代的影响,中国的年轻人现阶段干劲十足,渴望成功。应该尊重这种坚强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方面日本人应该学习中国人。

——您应该也是干劲十足的人吧,您有什么生活的原则吗?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这可能跟我的归属感有关。如果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很难,一条很容易,我会选择难的那条路。我也这么教育我的孩子。可能我是想看清楚自己能够在困境中前进到什么样的程度吧。虽然我没有出众的能力和才华,但我要知道我自己能修炼到什么程度,这可能跟一般人的想法不大一样吧。但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我就是觉得很享受其中的乐趣。

——您今后有什么梦想吗?

到60岁时,我想把自己家改造成一家小茶馆。为什么是60岁呢?因为我喜欢翻译,觉得这是件有意义的工作,当然其他有需要的地方我也会去挑战新的事物。所以60岁之前我会以翻译工作为中心,不时创造一些介绍中国茶的知识的机会,60岁以后将重心放在中国茶上面。

后记

大约20年前,渡边前来来北京留学,在这里待了3年。20年后,渡边再次独身一人来到中国。渡边见证了中国20年来的发展变迁,她说:“日本人应该学习中国人为目标而奋斗的干劲儿和活力。”但事实上谈话风趣、饱含感情的渡边也表露出不输给别人的这股干劲儿。渡边追求上进,富有活力。她现在的梦想是60岁之后在日本开一家茶馆,而这样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像渡边这样充满活力、享受人生的日本人来到中国,和很多中国人进行交流,中日友好的基础也会一点一点地打牢。将来,希望渡边能够向更多的日本人传播中国茶的魅力。

紫砂壶投资者务必量力而为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向来与奇石、兰花一起被古人并称为文人三雅。之所以称之为雅,是因为紫砂是我国宜兴特产的陶土,经匠人或大师之手制作烧制为壶后用来泡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而且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经过精心保养的紫砂壶,肌体丰满,浑圆滋润,光润亮泽。正因为紫砂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高超的工艺性和优雅的艺术性,所以历朝历代都是人们收藏的对象,特别是一些制作精良的,更是呈现出“泥土与黄金等价”的现象:2002年4月,一件清初陈亮彩制的紫砂六棱文人壶拍出了22万元人民币的价位;2005年7月,一件清乾隆年制紫砂花卉文字茶壶以17.05万元成交;2007年1月,位于玉泉营花卉市场内的供春轩汇集了来自宜兴的十位中青年制壶名家,进行现场制壶交流,结果200余把名家带来的展示之壶被高价一买而空。但即使如此,前来参与制壶交流的大师徐可棠依旧认为:“收藏正当时。”

从当前紫砂壶整体市场行情来看,专家认为:“和其他艺术品相比,紫砂壶价格偏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港台地区的紫砂壶收藏之风逐渐传入内地,艺术大师制作的紫砂壶价格快速上升,少则几万元,高则上了数十万元。加之商家的炒作和市场的追捧,即便普通的技术员所作之品,也能够以近万元的价格卖出。可以说目前紫砂壶价格已经比港台地区收藏的价格高出数倍。历史上紫砂壶的价格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遭遇暴涨。在暴利驱使之下,大量的仿制品出现,形成鱼目混珠,赝品横行的混乱局面,市场最终接近崩盘,行情从此低迷。但经过多年的盘整徘徊,这种恶意暴炒的风险已经释放完毕,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整体繁荣,从去年开始,壶的收藏已经有回暖迹象,因为供求关系,价格直线上升。”

供春轩2006年末的紫砂壶交流会上,200多把中青年大师的精品紫砂壶整体成交价格有所回升,成交价格多在万元左右,但在徐可棠看来,最好的行情应该在两三年以后,“这个阶段正是逢低吸纳的好时机。在精品市场中,清代紫砂壶仍是高端市场的主体。从历年紫砂壶成交价格前二十名来看,清代紫砂壶就占了八成。但对于短线投资者而言,与其购买价值数万数十万元的明清,倒不如以较适当的价格,收藏价位较低的近代精品壶。”

因此,对于从事紫砂收藏的人来说,收藏要量力而行。财力和其他条件充允许的,可以专以名家作品为收藏品,非精品、名家之作不收;也可以分门别类地做专题收藏,如专收圆器、方器或筋囊器,专收民国时期的出品,专收陈呜远的,专收顾景舟的,专收陈曼生的,专收当代名家的……这些都要视财力和自己拥有的收藏途径而定。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紫砂业的掠夺和破坏》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