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上月途经杭州,陈兴义兄做东到西湖边的湖畔居吃茶。此地是赏西湖最佳景,上年到,也是到湖畔居。话事人楼明兄天天在这里接客,他又一次为我们斟茶冲藕粉讲典故,走了还不忘送东送西,龙井太贵,不好意思拿,到是带点西湖藕粉回家后,当早点吃了几回。

当时同在的冯皓感慨说,从一个好茶与藕粉的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从云南到江南,我的行程愈发频繁。原因也无他,茶与茶人,江南依旧是中国当下最活跃的区域。

在座有位仁兄是富阳人,见我是位写茶的作家,便说起他家乡的名人郁达夫。的确,郁达夫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茶人,当然,也爱藕粉。

赏西湖,坐茶室,饮龙井,吃藕粉,被生活大家梁实秋总结为四美,今年在杭州,是许多人的常态,只是少了梁实秋、郁达夫他们的影响力罢了。

(郁达夫与王映霞网络资料)

1983年,病中的巴金来到杭州,当喝着龙井茶,闻到桂花香时,他用四川话大声说,“这就是郁达夫《迟桂花》写到的场景啊。”

《迟桂花》是郁达夫的一篇小说,他在里面说喝茶喝得有性欲,简直是发前人所未发。那个时候郁达夫患肺病,疗养地选在了盛产龙井的翁家山,喝着龙井,把小说写了,把恋爱也谈了。这方面,他真真对得起自己读过的那些才子佳人小说。

在郁达夫小说里,茶房是出现得比较频繁的词语。茶房就是开水房之类的,旅社都有,只是别人往往淡化了茶,只谈开水。但郁达夫不一样,他不仅自己爱喝茶,还要让笔下人物都走到哪都茶喝。

他端起茶杯,笔下人物也端起茶杯。他放下茶杯,笔下人物也放下茶杯。他喝完茶出门,故事也到了尾声。

郁达夫在浙江富阳老家,是一个产茶地,出过不少名茶。

当地民谣这样唱:

富春江之鱼,富春山之茶,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何不忍,此地亦何辜?鱼何不生别县,茶何不产别都?富春山,何时摧,富春江,何时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鱼乃无。呜呼,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

谁不说咱家乡好?只有富春江的茶与鱼,好到让官员受不了年年霸占,他们大肆掠夺下,守着茶与鱼的民众既靠不了山,也依不了江,民不聊生的现实下,鱼与茶再也不是骄傲。

郁达夫家靠近江边,是一个停靠码头,这里开有茶馆,他幼年时候,经常到茶馆喝茶玩耍,是一个标准熊孩子。这让老母很着急,学不了孟母,只有给他训诫:要好好读书,不得入茶店做“蟑螂”。

蟑螂,这里特指一些百姓,他们“既无恒产,又无恒业,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只同蟑螂似地在那里出生,死亡,繁殖下去。”

郁达夫说,“蟑螂”不外乎在两处地方;一处是三个铜子一碗的茶店,一处是六个铜子一碗的小酒馆。他们在那里从早晨坐起,一直可以坐到晚上上排门的时候;讨论柴米油盐的价格,传播东邻西舍的新闻,为了一点不相干的细事。

在富阳这个小县城,茶店酒馆有五六十家之多。“蟑螂,就家里可以不备面盆手巾,桌椅板凳,饭锅碗筷等日常用具,而悠悠地生活过去了。离我们家里不远的大江边上,就有这样的两处蟑螂之窗。”

这是茶馆里的懒人,郁达夫不喜欢。他更喜欢当闲人,像段成式闲得发慌,数着树影玩,“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一个人可以静观光阴一寸寸移动,文学家看来是不得了的闲情逸致。

郁达夫从家乡到了杭州后,非常喜欢这里,在大自然里喝茶,饮酒,读书,有好风景看,有才子佳人在侧,写诗歌,小说都多了动力。“杭州自古是佳丽的名区,而西湖又是可以比得西子的消魂之窟”,乡下人的忐忑,慢慢被美好的愿景打散了。

“我从乡下初到杭州,而又同大观园里的香菱似的,刚在私私地学做诗词,一见了这一区假山盆景似的湖山,自然快活极了,日日和那位老秀才及第二位哥哥喝喝茶,爬爬山”。翁家山有好龙井,是诗人最喜欢去的地方。

杭州的茶馆也是极好的。“涌金门外临湖的颐园三雅园的几家茶馆,生意兴隆,坐客常常挤满。而三雅园的陈设,实在也精雅绝伦,四时有鲜花的摆设,墙上门上,各有咏西湖的诗词屏幅联语等贴的贴挂的挂在那里。而且还有小吃,象煮空的豆腐干,白莲藕粉等,又是价廉物美的消闲食品。”

今天去杭州逛茶馆,许多地方大都保留了民国时代的摆设,有些甚至比以前更加精致。

上海则不同,“洋场米贵,狭巷人多,以我这一个穷汉,夹杂在三百六十万上海市民的中间,非但汽车、洋房、跳舞、美酒等文明的洪福享受不到,就连吸一口新鲜空气,也得走十几里路。”所以,他笔下的《上海茶楼》也是不同的。

上茶馆里去解决的事情,第一是是非的公断,即所谓吃讲茶;第二是拐带的商量,女人的跟人逃走,大半是借茶楼为出发地的;第三,总是一般好事的人去消磨时间。所以上海的茶楼,若没这一批人的支持,营业是维持不过去的,而全上海的茶楼总数之中,以专营业这一种营业的茶店居五分之四;其余的一份,像城隍庙里的几家,像小茶场附近的有些,总是名副其实,供人以饮料的茶店。

我去苏州的时候,聂怀宇带我逛了许多茶馆,后来写了《苏州喝茶的形态》所住地方在玄妙观对面的一家酒店,我后来才知道,我去过的那些喝茶地方,郁达夫也去过。

随园啊,玄妙观啊这些。郁达夫在苏州游历时,他开始抱怨找不到吃饭处,却发现一家“锦帆榭”的茶馆有着不俗的气场,就那里喝酒!不过,这都不是苏州最有名的茶馆。苏州最有名的茶馆有三个:雅聚、望月、玉楼春。有人作了副上联:“雅聚玉楼春望月”。那么多年过去了,茶馆换了一波又一波,下联还是没有人对出。

苏州现在的随园主人,是“苏州病人”,他就在平江路,终日饮酒吃茶。

郁达夫在玄妙观发现了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现象:

我只觉得玄妙观里的许多茶馆,是苏州人的风雅的趣味的表现。早晨一早起来,就跑上茶馆来。在那里有天天遇见的熟脸。对于这些熟脸,有妻子的人,觉得比妻子还亲而不狎,没有妻子的人,当然可把茶馆当作家庭,把这些同类当作兄弟了。大热的时候,坐在茶馆里,身上发出来的一阵阵的汗水,可以以口中咽下去的一口口的茶去填补。

茶馆内虽则不通空气,但也没有火热的太阳,并且张三李四的家庭内幕和东洋中国的国际闲谈,都可以消去逼人的盛暑。天冷的时候,坐在茶馆里,第一个好处,就是现成的热茶。除茶喝多了,小便的时候要起冷痉之外,吞下几碗刚滚的热茶到肚里,一时却能消渴消寒。贫苦一点的人,更可以借此熬饥。若茶馆主人开通一点,请几位奇形怪状的说书者来说书,风雅的茶客的兴趣,当然更要增加。有几家茶馆里有几个茶客,听说从十几岁的时候坐起,坐到五六十岁死时候止,坐的老是同一个座位,天天上菜馆来一分也不迟,一分也不早,老是在同一个时间。非但如此,有几个人,他自家死的时候,还要把这一个座位写在遗嘱里,要他的儿子天天去坐他那一个遗座。

近来百货店的组织法应用到茶业上,茶馆的前头,除香气烹人的“火烧”锅贴“烧山芋”之外,并且有酒有菜,足可使茶客一天不外出而不感得什么缺憾。像上海的青莲阁,非但饮食俱全,并且人肉也在贱卖,中国的这样文明的茶馆,我想该是二十世纪的世界之光了。所以盲目的外国人,你们若要来调查中国的事情,你们只须上茶馆去调查就是,你们要想来管理中国,也须先去征得各茶馆里的茶客的同意,因为中国的国会所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无耻与贪婪,这些茶客所代表的倒是真真的民意哩!

不过这样的牢骚话,很快就在随园被吃茶美人的姿态打散了,当然,以茶撩妹,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只不过在郁达夫身上,更聚焦一些。在福州,他不也是吃完茶,就去看福州女孩那白花花的大腿去了么。

苏州人把坐茶馆这种行为,形象地比喻成“孵茶馆”,意思就是像老母鸡孵蛋一样,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范烟桥在《茶烟歇》里总结说:“苏州人喜茗饮,茶寮相望,座客常满,有终日坐息于其间不事一事者。虽大人先生亦都纾尊降贵人茶寮者,或目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其实则否,实经济之交际俱乐部也。”

聂怀宇把茶引发的种种现象称为“文化经济联合体”,其实是一个意思。

郁达夫偏爱绿茶,尤其是龙井。对其他茶,他饮用得少。郁达夫说武夷山茶,用来醒酒醒脑最好,这是私人经验,

CY260.com编辑推荐

人间天堂之杭州茶风俗文化


杭州出的茶叶有名,都是家喻户晓的。但是你了解杭州的茶风俗吗?茶文化在杭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即使是亲朋好友相聚,嫁娶等等都对茶有一定的要求和习俗。

管你是远道而来还是乡邻左舍,踏你门坎后,一杯热茶,一缕清香,一声问候,一片笑声,这浓郁的芳香和亲切的话语,这一千年不陈旧的概念已深深地扎根在每个茶民的心底,已成为茶乡乃至全民族的礼仪与风尚。客人来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身,微笑地说:“请用茶”。

饮茶人要双手接怀,道声谢谢,端杯细啜,抿唇啧啧,要称赞主人茶叶佳、味道香。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茶毕后,当客人的面不能将茶余渣倾倒,主人要待客人走后再倒掉。 如家人亲戚团聚,朋友同事谈天说地,情人窃窃私语,也大都备一包好茶,拎一壶开水,摆一张桌,或在庭院或在堂前或在树下或以点心小吃充饥或以瓜子话梅佐茶,从容不迫慢慢品尝,一坐坐到太阳偏西,直至那茶也已清淡而无色,这才算是真正喝过茶了,悠哉悠哉起身打道回府,这是天下也难寻的茶乡一景。

在婚姻、嫁娶,茶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男女相亲,如果彼此中意,先由双方媒人沟通,选定良辰吉日,由男方将上等的新茶和配上糖果、食品等等,由媒人带领男方向女方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女方的家人如打开男方带去的茶品饮,这就意味女子接受了聘茶礼,称“吃茶”了,这门亲事就算定下来了。由于茶性不二移,茶开花时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爱情忠贞不移,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红楼梦》一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

在新娘的嫁妆中,一般都陪嫁有八角式的锡制茶瓶,并装满好茶以供婚后贮藏茶叶之用。结婚行礼至于迎亲或结婚仪式中更是离不开茶的。新郎、新娘要喝“交杯茶”、“和合茶”,向父母尊长行拜见礼时,除向长辈三叩首外,还要献上香茶,作为一种尊敬的象征叫“谢恩茶”,向亲朋好友喝“认亲茶”等仪式。当晚,还有闹新房时新婚男女要向客人唱茶歌,跳茶舞,往新娘头上、身上、被窝里撒茶等。这些一是寓意着以后茶叶生长的壮啦,香啦,多生儿女啦,再是年轻的小伙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搞笑和难为新娘。待客人们都走后,在新婚之夜,新娘还要和新郎喝由新娘在未出嫁前亲手采的“花拌茶”也叫“忠贞茶”。

茶乡的大姑娘在婚期前,都要自己采制为“夫君”准备的“花拌茶”。在采茶季节,朝阳刚出、露珠未干时,姑娘头不梳,口不漱,赶早上茶山选初抽的嫩叶,用口将嫩芽咬下吐入篮中,回家后拌入花瓣中熏制成茶,整个采摘拌花过程中手不接触茶叶。这茶叶不出卖,姑娘出嫁时带至夫家,在新婚夜,只有丈夫才能品尝。婚后第三天,新娘还要在喜娘的陪伴下,挨户向四邻敬茶

还有茶乡的女子从小要学会摘茶、揉茶、唱茶歌,男子从小要学会种茶、制茶、品茶、熟稔茶道的茶俗。婴儿出生了,要用茶水洗眼洗澡,有“消灾、免病,易养成人”之说。人到寿终正寝时,家人总要在他的口腔里放上一片茶叶,说是魂不迷关,体不发腐。茶乡人生不离茶,死不舍茶,茶的幽香几乎伴随着茶乡人生命的全过程。茶作为特定风俗习惯已深深融进茶乡人的血脉,茶乡茶的分量远远超过茶本身的生活。难怪有人说,一部茶的历史,就是茶乡人的世代发展史。

杭州作为众多名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茶的传说,有“十八棵御茶”的传说、“龙井”之名由来的传说等等。

名茶还与众多的名人留下了不少的轶事佳话。从“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再到美国总统尼克松、朝鲜首相金日成、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法国总统蓬皮杜等都与龙井荣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些典故、轶事是旅游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增加了实体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趣昧性,能达到引人人胜的效果。

杭州有许多著名的茶诗、茶词,纵贯古今。如唐代诗人释皎然的《对陆迅饮天目茶元居士晟》,与陆游同时代的皇甫曾所作的《送陆鸿渐天日采茶回》,乾隆所作的《观采茶作歌》、《于金山烹龙井雨前茶得句》、《再游龙井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等等。特别是“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等名句,脍炙人口。近代的如周祥均所作的《龙井茶虎跑水》,如行云流水,令人倾倒。

杭州的茶联大多以茶事为内容,常悬挂在杭州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昔日杭州几溪的林海亭、九溪茶场、藕香居,现今杭州龙井秀萃堂茶室、九溪十八涧茶厅、茶人之家l西湖国际茶人村等均有许多茶联。如:“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开”、“无事且临溪,喝杯茶去;有泉可灌足,得空再来”、“泉从石出情宜冽,茶白峰生味更圆”、“泉清让虎跑,茗贵称龙井”、“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等等。这些茶联常给人古朴高雅之美,也常给人以正气睿智之感,还可以增加品茗情趣。

杭州的茶馆历史悠久。南宋时茶事兴盛,金人灭北宋,南宋建都于杭州,把中原的儒学、宫廷文化都带到了这里,使这座美丽的城市茶肆大兴。《梦粱录》载:“杭州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那时的茶馆已经分出各种不同的种类来了,有听琴说书就着茶的,文人雅士聚会开茶话会的,市井引车卖浆者则常常在街头茶摊上边斗茶边谈天说地,赵盂烦专门有《斗茶图》记录了这一场景。到了明代市井里巷间的茶馆就极为普遍了,张岱和吴敬梓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作了详细的描写。《儒林外史》中有个马二先生,去了吴山,见“这条街,单是卖茶的,就有三十多处”。19世纪中叶,杭州包括近郊在内,全市已有大小茶馆二百多家。

杭州有许多国内知名的茶文化的相关建筑,中国茶叶博物馆、“茶人之家”、“国际茶人村”等都坐落于杭州。如:中国茶叶博物馆是目前我国惟一以茶为专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它于1991年4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红瓦石墙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建于茶山山坡上,周围是青翠蓊郁的层层茶园,馆内景致幽雅清新,那落落大方的气度,别具一格的宁静美丽,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宾客。

茶人之家是国内第一家茶文化机构,于1985年春正式建成,是掩映在杭州植物园旁一片绿荫之中的古色古香的仿清式古典建筑。整体环境清幽宁静,“茶人之家”金字匾是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手笔。其前厅为茶室,对外开放,环境优美整洁,曾经茶客如云。茶室后为内院,有迎客轩,庭园中还有“陆羽饮茶著书蜡像”、一把硕大的茶壶以及清丽如画的池石小景、修竹美卉等等。

随照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茶的风俗也在变化,现在茶农还以茶喻人,宣扬茶木不论生长环境优劣,自身给养厚薄,也不管人间世情冷暖,只要春回大地就尽情抽芽长叶,任人采用,直到生命尽头的无私奉献精神,用来教育、激励后代。通过饮茶品味人生,由茶的先苦涩后回甘,体现以苦为乐,先苦后甜的艰苦奋斗精神

高德的“人间普洱茶道”


他是山东人,深得齐鲁文化的熏陶,为了在人间安放一张茶席,让更多的人通过研习普洱茶道,身心变得健康、愉悦,而穿着一袭青衣,穿越宋明的时空来到现代,彷佛想把现代人拉回古代,体验一下古香古色的仿宋代点茶。

他是现代人,却梦回宋朝,大大方方做了一回“我是大宋人”。他是异乡人,从无锡到昆明,他比当地人更像当地人。

无锡惠山寺的竹炉山房让他痴迷。一只小小的惠山听松庵竹茶炉,让明清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诗文共二百一十余首(篇)、书法绘画十三幅。为了探寻竹炉的奥秘,他甚至亲手复制了一个竹炉。因为竹炉,他有幸深入了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愿意生活在明代,一个竹炉,一壶好水,一个童子,在苍松、修竹之下,二三好友,静心品茗。如果说,宋代的斗茶是热闹与夸耀的,那么明代的茶道,指向了人的内心,是一个人寂静的体验,或者两三个解人行的雅事。

在无锡,他比无锡人还无锡人,因为惠山寺的茶炉山房这个机缘,他走得太远。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宋代与明代。他穿起了明代的青色布衣,轻轻地拈来宋代的“点茶”,明代的“竹炉”,倡导“仿宋代习茶”之生活茶道。

可是,他还缺少适用于点茶的茶。宋代的龙团凤饼,不但离我们太久远,而且复制起来成本也太昂贵,那毕竟是上贡皇帝喝的。他想推行的是生活茶道,用价廉物美的寻常道具,来演示几百年前的生活场景。习茶的器具,用的是仿宋代的“十二先生”与仿明代的竹炉,仿制的成本都不高。但茶叶呢,就用现代茶吧。他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一路试来,可惜这些名茶都不适合点茶,日本的蒸青茶保留有中国唐宋茶叶的古风,倒非常适合点茶,但他是个较真的人,觉得民族感情过不去。后来他尝试用普洱熟茶点茶,效果奇佳。这样他的仿宋代点茶的生活茶道体系,算是初步完善了。可普洱茶又像曾经的竹炉一样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的心又到了远方,再一次从无锡的主人变成昆明的客人。

昆明天天是春天,是一个让外地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他这个客人来了自然是不想走的。何况他还想探寻深邃的七子饼世界,在普洱茶道方面做点锦上添花的事情。于是,他又一次发扬了主人翁的精神,一方面向云南的资深茶人请教,研习的文化特别是民族茶文化博大精深,构建普洱茶道,需要打破普洱茶目前固有的文化边界,不但要向茶文化发达地区取经,而且要向古人学习,吸纳中国古代茶道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因此,他才尝试“仿宋代习茶的普洱茶道”,今后他还会尝试用普洱茶来仿唐代习茶、仿明代习茶,等等。在茶道建设上他不但是个拿来主义者,还主张“从根做起”。他所谓的“根”,是指云南原生态的茶文化,主要是指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他说,云南就是世界茶业的根。茶树起源于云南,最早被人类利用在云南,因此云南保留有茶文化的根,怎样把根留住,并发扬光大,是当代云南茶人必须正视的课题。他举例说,云南有些少数民族把茶叶煮熟了,加生姜等作料,加盐巴,当菜吃,这就是一种茶叶使用的“根”,因为人类最早不是把茶叶当饮品,而是作为食物来吃,然后是当成药物。在“普洱茶根文化”的建设上,目前其在尝试将少数民族的烤茶引入到仿宋代习茶中来。

“茶道是金木水火土的艺术,要体现五行的相生与流转。因此,茶叶作为木,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水与火也非常重要,唐宋人总结出‘活水还要活火烹’。所谓的活火,就是炭烧得充分的火,一方面要用质量好的炭,另一方面需要用扇子扇风,以助火势。在炭方面,我采用的是云南常见的梨炭。水也是选用云南品质优良的山泉水。而烤茶器具属于土,我选用的是云南少数民族烤茶的土罐。这就是将少数民族的烤茶引入到茶道中来的一种体现。烧水的壶,用的是云南鹤庆产的银壶,这属于金。”他说,“自己尽量在普洱茶仿宋代习茶中采用云南产的器具。除了梨炭、土罐、银壶,还用了产于玉溪、建水一带的云南青花瓷,竹炉上的竹编,也是用傣家手工竹编。”

最后,他的茶道是充分生活化的。在访谈中,我开玩笑问他,听说茶界有人说你已经有点大师的意味了。你是不是想像所谓的大师那样来开创自己的普洱茶道体系。他听了,非常认真地说,我没有想那么深远,我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一些普洱茶文化的实践。至于要把这个体系搞多么博大精深,要成什么大师,这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我只想当一个普通人。茶道对我而言,仅仅是我的业余爱好,我的主业是策划,我只是利用空闲时间玩玩而已,至于玩到什么境界随缘吧。我没有把它当成道,人为的拔多高,而是当成生活化的东西。一种健康有益的生活,跟其他生活,比如喝红酒、咖啡,打羽毛球,是一样的,是一种爱好,一种休闲放松方式。每个月,或每个礼拜,安排一个下午,给自己一点时间,于昆明周边的山水之间入西山滇池边,筇竹寺、龙泉观、黑龙潭寺等,约三两知己,风炉煎水习茶。

作为生活化的茶道,仿宋代习茶是非常随缘的。不像一些茶会,器具一定要名贵的,每次都是固定的。高德先生的茶会,采用的都是寻常的器具,以体现道不远人,就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的精神。而且,其还根据现场的环境来布茶席,尽量利用现场本来就陈设的器物、花草植物,因为外来的东西很难融进这个现场氛围,显得不协调。比如,他在昆明黑龙潭公园龙泉观搞茶会,其时正是观里梅花盛开之时,就在梅花树下摆席,摘一朵梅花放在盏里,一友古琴、一友书法,营造出一种非常自然的和雅氛围。针对都市白领运动不足的特点,目前他正在尝试将云南道家的养生文化跟普洱茶习茶相结合,以道家入静方法静心入静,以道家养生功如坐式八段锦、六字诀等合入习茶,既是一乐又能调节身心健康。

穿越到古代,不是为了复古,也不是为了博取眼球。他只想在尘世安放一张生活化的茶席。无论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少数民族的,还是国际的,只要是趣的,有文化内涵的,他都愿意尝试,并融会到他的习茶之中来。说到底,他只想做一个普通的爱茶人,传播着快乐、健康、平易的普洱茶道文化。

普洱(熟)茶、仿宋代习茶法研习流程

一、习茶要记

1、习茶导引者一人,辅助者一人,摄影记录一人,参与茶友四人,茶席列座共五人。

2、凡入习茶空间者必须着中式传统服装,禁带手机。

二、流程:

1、涤尘:凡入茶室者必须净手、扫尘、放下通讯设备。

2、礼遇:相互行礼(汉礼)

3、伺茶:根据抽签分承茶工,燃炉、煮汤、煎水、布席、磨茶。

4、入静:根据道家养生操,简单放松。

5、赏画:《文会图》,以图为引,简单介绍宋代茶文化、习茶法、茶器名今古区别。

6、习茶:

(1)再次净手。

(2)根据伺茶分工依次配合展开炙茶、磨茶、罗茶、煨盏、点茶(调膏、击拂)、分茶(茶百戏)

7、乐茶:

每人一盏、一笔,随心随意勾勒所思、所乐之字、简笔画。

8、品享:

普洱茶点茶法的口感、煮茶的口感。

9、赞茶

以茶汁为墨,在习茶贴书写对茶的赞美。

10、拾心

共同清洗茶器、归置茶具。

11、惜缘

再互致茶礼、走出茶室。习茶结束。

主持人:李国标

访谈嘉宾:高德

撰稿:李国标

茶道养心 推动人间生活禅


人遇上茶,或者茶来到生活,心情和氛围总为之一变:亲切,随和,温软,绵长。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鲁迅说这话的时候面带笑容吧,我们暂时可以不叫“先生”,取而代之“迅哥儿”。

高冲低泡,旋仰之间,杯中天物起伏翻转,阵阵清淡荷香弥漫开来,奔波一天的人们开始回到夜里某个温软的角落,一片片茶叶这时慢慢落到杯底。尘埃落定,面前一杯普洱。

叶儿毛茸茸的边缘,有一些平缓的银光。绿色的茶水透着微黄,像夜里一些清亮起来的眼睛。一杯润吻喉,有些油而滑的感觉停在舌尖。或者是一杯陈年普洱,红浓明亮,醇厚而綖,淡淡的回甘,是舌头从另一味觉空间醒来,还是茶激活了我们的吻喉?

轻啜细品之间,目光被已被普洱茶轻晃着浸泡着。忙与盲中,我们与普洱茶重建起时间。时间就着样轻而易举的生还在这一杯水里,茶叶迅速返老还童,从润喉吻到两腋习习生风,开放所有的感觉触觉,开始从舌尖到心里的多维之旅。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积重难返的时间,在一杯普洱茶里举重若轻。在主场的人品味客场的水之时,在主场的水浸泡客场的人之中,时间被时间扣留,时间被时间融化,时间被时间延长。普洱茶越陈越香,越久越有味道,每一片茶叶,都蕴含着过去:清晨,薄曦,霞光,露水,新气,土香……一一打包回来,放心交给时间保管。

时间的重量有时候就是这杯水的重量,喝下去,我们就轻松了。冥想之中,明镜止水,证悟自性清静,我们听见净慧法师在讲解他的生活禅。

那些一听到名字便已爱上的茶


1、望海茶

产于浙江宁波宁海县境内。初次见到此茶,满脑海里想像到的是海边守望,一望无际,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感觉。其实因产于望海岗茶场而得名吧。条索细紧、挺直,色泽绿翠显毫,香高持久,并具有嫩栗香;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亮匀齐。

2、江山绿牡丹

产于浙江省江山市,相传明正德皇帝巡视江南时,途径仙霞关,品饮“仙霞山茶”后赞不绝口,赐名“绿茗”。沧海桑田,后“绿茗”失传,再后来1980年创制江山绿牡丹成功。

外形条直似花瓣,形态自然,犹如牡丹,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滋味鲜醇爽口,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成朵,嫩绿明亮。

每每想到见到或品到,都有种“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感,再加上雍容华贵的“牡丹”之喻,更增添了几分贵妃之美。

同样之类似茶名“黄山绿牡丹”,总感觉少了几分雅致与开阔,“黄山”具体,“江山”无限,更何况男人雄略,爱美人爱江山。

3、武阳春雨

产于浙江省武义县,外形细紧,色泽绿润,香气鲜灵,滋味甘醇,汤色明亮,冲泡时茶芽杯中竖立,缤纷错落,如春而洒,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雪水云绿

产于浙江省桐庐县。外形紧直略扁,芽锋显露,色泽嫩绿,清香高锐,滋味鲜醇。想像不到卢心寄先生,当年是以怎样的心境,来命名此茶的。只因富春江边的桐庐绿茶,云雾缭绕,雪之洁、水之净,符合草木精神,聚天地之灵,凭自然之造化,借水而发,饱涵“和”之精义,这一片片绿芽便非同小可了?无论怎样,我是猜不到了,只能想像着,在一杯雪水云绿中,洁净心灵,而况精神了。

5、千岛玉叶

产于淳安县青溪一带,原称千岛湖龙井。茶界泰斗庄晚芳教授到淳安考察,品尝千岛龙井茶后,想像到千岛湖的景色和茶叶形扁显白毫挺似玉的特点,提名“千岛玉叶”。

玉文化同样可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崇玉爱玉代不乏人,因玉温润喜人,有其深奥的文化内涵,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以致吟诗赞美,立文著说。玉是人敬人喜,是因为“集天地之精灵气,凝日月之光辉,孕万物之丰采”的自然界之精英。玉有灵性,其精光内蕴、纯净洁白、表里如一、圆融无碍,一直是人所共修的美德。庄老是有这样玉精神的,他也是寄望于千岛龙井有此“玉叶”之魂。

6、三杯香

产于浙江泰顺县。似莲子蕊色;香气清幽,含绿豆清香,滋味浓。它以香高味醇,因冲泡三次后仍有余香而成名。看到她,我为什么总会想到“三碗不过冈”的武松形像呢?一茶一酒,一柔一刚,一静一动,一叶一果。茶与酒,两生花,“酒杯触拨诗情动”,“诗清只为饮茶多”,原来,是想通的。

出家和尚脱俗凡 食谷吸茶在人间


茶意境

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得饮茶逐渐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内演说佛法的戒集会之处称“法堂”,法堂设有二鼓,居东北角的称“法鼓”,居西北角的称“茶鼓”。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宋林逋诗曰:“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寺院专设“茶头”掌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

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以惊雷筴(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

茶意境

“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具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众僧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

历史上许多僧人以煮茶、品茶而闻名于世。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他的《饮茶歌消崔石使君》诗,赞誉了剡溪茶的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意境

五代十国时,吴僧文了善烹茶,游历荆南,被称之为“汤神”,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的称号。宋代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宋代有一种倾注茶汤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的游戏,称作“茶百戏”。僧徒福全擅长茶百戏,能使汤纹组成一句诗,并列四碗可组合成一首绝句。由此可见佛教徒对于茶事的鉴赏研讨可谓精妙非凡。

后世尊为“茶圣”的陆羽,虽然不是僧人,但却出身于寺院,他一生的行迹也几乎没有脱离过寺院。三岁时,被竟陵西垱寺智积禅师收养。智积禅师嗜好饮茶,陆羽专为他煮茶,久之练成一手高超的采制、煮饮茶叶的手艺。他遍游各地名山古刹,采茶、制茶、品茶,结识善烹煮茶叶的高僧,并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吸收前人的成就,著成《茶经》一书。书中论述了茶的形状、品种、产地、栽培、采制、煮饮和茶具等问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茶意境

佛教寺院的饮茶习惯,对整个社会饮茶风俗的许多方面都有影响。宋代浙江余杭径山寺经常举行由僧徒、施主、香客参加的茶宴,进行鉴评各种茶叶质量的“斗茶”活动,并发明了把幼嫩的优质芽茶碾成粉末,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即现在我们常用的冲泡茶叶的方法。

名冠中外的宜兴紫砂陶壶,是茶具中的珍品。相传,紫砂陶壶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中一位不知名的老僧创制的。他选用精细的紫砂细泥,捏成树瘿形坯胎,采用特殊的烧制方法制成。烧出的紫砂壶不仅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而且有很好的保味功能,泡出的茶汤醇郁芳馨,深受人们的喜爱。

茶意境(

一盏茶的时光 便决定一种相逢


一直都喜欢静,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泡茶,享受整个泡茶过程的每一个工序。

也喜欢平淡,觉得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不好。安安静静,多了一种观摩世态的感悟。

春天的早上,有点清凉的,房间里面放着轻柔的音乐,慵懒地躺在沙发上,很喜欢这种感觉。

有人问,为什么这么喜欢茶。

因为喜欢茶的感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在茶的世界里,喜欢享受每一道,每一泡茶所带予不同味觉的冲击,可以完全体会着茶的各种变化。

有人问,什么是好茶?

只要你喜欢的,就是好茶,每一种茶,都是好茶。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喜欢的,就是好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感,你认为好的,他不一定这么认为,如同别人的方法,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的。

不然,即便自己认为很好,可是当自己用的时候,同一样的事情,同一样的方法,结果也不同。

有人问,应该怎么样选茶?

主要是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茶,如果自己没有一个定论,盲目跟从,往往会让你容易迷失。

人,首先看清自己,看清了自己,才会了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才适合自己。

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当自己没有决定的时候,不如退一步静思,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喜欢茶,喜欢茶的包容,喜欢茶的睿智,喜欢茶的自然……

凡事莫强求,静己三思路自宽。

静者,茶也,思者,悟也。

静心,悟道,观人,观己,观心……

人间紫砂之三:把握紫砂器的精神维度


紫砂壶显著向外拓展的部分,除了壶嘴,还有壶把。

常见的壶把大致有端把、横把、提梁几种。

端把是茶壶之常见把式:有两支点,也有多支点。两支点多见于光器,轮廓像人耳朵,俗称“耳把”,也叫“圈把”,亦称“环把”,也有称“圜把”。端把与壶流对称、均势,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高点与壶口、壶流的高点呈水平。为与壶流在视觉上达成有机平衡,把上或会有飞扣,把下端或延伸出“耳垂”。通常端把是“正耳”模样,也有反弹琵琶者——“倒耳”,此种叫“倒把”。有款深受壶友喜欢的光器壶——倒把西施壶,便以此命名。

横把壶之把,也叫“柄”、“执”。为与壶流成90度角的壶体上安装的柄。此形制在日式茶壶上常见。我日常泡绿茶的一把日本瓷器壶便为此种样式。壶流在一侧向外伸张,人端壶而立,壶柄直指人心处,确有“执意”之意。此种壶把,叫“执”确实更为准确。此形制壶把,多为较粗的管状手柄,与鸭嘴样式的流相配合使用比较多见。把的位置设置,从力学上讲,正是在出汤时身筒旋转的中轴上,便于省力并大幅度倾倒和压迫茶汁蓬勃外溢。日本茶道,喜席地坐而论道,横把茶壶,为“当家菜”。

横把紫砂壶有一经典款做得相当飘逸,名曰唐羽壶。就此字面便能凑出个画面:像在唐朝,似羽化成仙。唐羽壶的横把飞泻向外伸张的样子,确有敦煌飞天甩袖的意趣,自信而高傲。

提梁把,为紫砂壶艺术形态在空间上取势的显著形制。此种也叫“提”,这是就受力关节处而言。一般放置在壶肩上或者护壁侧与水平面相垂直,在壶流纵切面上。

从位置上分为提梁和提壁。提梁,指的是从壶身筒肩部起提,连接位置在壶的肩膀上;提壁,说的是从身筒的侧壁起提。在装饰上有素提和花提,前者指提身光素无装饰;后者指提身有装饰。形态上有绞提、单提、双提和叉提之分。绞提为数根细提绞合而成;单提为干净利落一根提梁;双提为并列分置的两根提梁;叉提为单提在后,双提在前的提梁。在材质上,又可归结为硬提梁和软提梁。硬者,指壶的提梁材质与壶身的材质属性基本一致(也有例外,如徐达明的红木提梁系列)。软者,俗称“活络提”,壶提的材质与壶身材质不一致,可活动,像常见水铫子“提”一般。洋筒壶便是这种提梁典范形制。

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天鸡壶”,是清代紫砂巨匠陈鸣远一件传世力作。此壶通体呈紫棠色,紫中泛红,色泽凝重,光滑润泽。圆形盖、平顶,中心饰阴阳鱼,周围饰五朵凸起的祥云,盖周围饰云雷纹。壶身直口,长颈,鼓肩。肩一侧与口之间设鸡首形流,对侧饰兽首衔环为把,为借鉴青铜工艺。颈上端饰莲瓣纹,肩部饰一圈绳纹。腹刻铭:“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为庾子山(庾信,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句。诗因酒而写,兴亦随酒而来。著名陶瓷学者宋伯胤著文:“陈鸣远所作的天鸡壶是一件酒具,并不是茶壶。”《阳羡名陶录》作者吴骞所写“陈远(鸣远)天鸡酒壶赞”更为了然,但被很多人忽视。

紫砂壶把,古称鋬。鋬,即是器物上用手提起的部分。天鸡壶把,是典型鋬之一种。吴骞评价天鸡壶“制作精雅,真堪与三代古器并列。”天鸡壶收藏在天津,这也很有意思。

如果一把好壶的壶嘴所指向的是一件紫砂器的精神维度,那壶把所把握、归结的,恰恰是一把好壶的气宇。手握其上,人与壶,气宇相合。安安然,无它。

人间紫砂之四:显著中的微观精神


紫砂壶钮,称的子,也叫摘子,还说成摘手。功能上,为打开壶盖方便而设的一小小之钮。在壶的部件中,显著而高傲,是壶画龙点睛之所在。

能工巧匠在壶钮上所下的功夫之深、心思之多,从丰富的钮名便可了然,这真是个“绕口令”:圆钮、环钮、桥钮、亭钮、虎钮、狮钮、豹钮、犀钮、马钮、兔钮、鱼钮、鼠钮、蝶钮、龙首钮、牛鼻形钮、菌钮、桃钮、竹段钮、梅桩钮、花式钮、白果钮、袱结钮和钱钮。也有叫瓜果花蕾钮、瓜蒂钮、兽形钮、肖形钮等等。名称纷繁,实乃“钮”若星辰。

虽然这些是习惯称呼,但总觉得分类杂陈,表达归类还是有些孩子气,不够标准、规范,故在此结合传统的叫法,斗胆做些小规范——

常见的壶钮,有球形钮、桥形钮、动物形钮、植物形钮、无形钮。

球形钮最为常见。一般从工艺上讲,钮都是用搓、转、压、挤而成,所以叫“摘子”,这种手法就叫捻摘子。此类钮在紫砂光器上最为常用,珠形、扁笠形、葡萄形、柱形钮等是常见形制。可别小看这简单的壶钮,行家眼里,越是简单的,越是高难度的。简单的壶钮,做得到位,精神气足够,就跟戏剧界名角上台亮嗓子一般,亮得出来了,那就是气象;亮不出来了,嘿嘿!那就是“大象”了。球形钮一典范之作为程寿珍的大掇球壶,壶身为大球形,壶盖为半中球形,小球形钮。壶整体为大、中、小三个球体叠积而成。此壶式的整个小宇宙被圆鼓鼓的气势所充盈,实乃气宇轩昂之态度。此款壶作为基本壶型,深受壶友喜爱,紫砂圈里将此壶式叫做寿珍掇球壶。

桥形纽也是常见形式。因形似拱桥得名。有圆柱状的、方条状的,还有加设单环或者双环的。这种钮也叫串的。相对于球形钮的高傲,桥形钮可能更为灵透。紫砂泰斗顾景舟的一款名壶“上新桥壶”,便是用此类钮。此壶钤印:中国宜兴(底款);景舟(盖款)。壶身呈扁圆形,折腹圈足。曲流,环状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与桥形钮相呼应,也可视为盖上之桥的延伸意味,匠心独运。压盖式,盖部及肩部均以凹线分割空间,俯视,有“一环扣一环”之感,如水面波纹蔓延。壶盖上的桥形钮,如江南水乡水韵般清丽的一阡新桥,温润中静静述说些细雨朦朦的故事。

动物形钮是我的叫法,很多人叫兽形钮、肖形钮。壶钮做成狮子、老虎、龙等等动物式样。有的写实,有的抽象,和壶体相互协调。这种叫兽形钮当然不能说错。可是现在的壶家,特别是花器手,钮做成桑蚕、青蛙、鱼、蝙蝠等等,就不合适叫兽形钮、肖形钮。此类叫动物形钮,似比较准确。

植物形钮也是壶钮的一个大类。主要集中在花器上使用。菌钮、白果钮、瓜蒂钮、瓜果花蕾钮、树桩梅桩钮、竹根钮等等,尘世间的繁花似锦,果实丰盈,藤曼缠绕,树大根深,大致可以在这些花器的壶钮点缀中得到丰沛的表达。

所不同的是,动物钮一般都是会做动物之整体风貌;植物钮一般都是取植物的小部分来特写形状。

当然,壶不是都有钮的。有一类我叫它无形钮,有人叫一体钮,就是盖上无一个具象钮的存在。盖与钮其实融为一体,此类盖子的沿儿大于壶口。这类钮也有叫融盖钮。典型的形制为蛋包壶。

其实,很多壶的命名也跟壶钮的表现形式有关。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彩粉灵芝方壶”(见图),壶钮就是个灵芝模样。紫砂七老之一朱可心的代表作之一——彩蝶壶,取花香蝶至:盖中央置一花蕾,飞翔彩蝶扑与其上。彩蝶便是壶钮。

在显著位置,能工巧匠都会用灵巧双手,“钮”住一把壶的魂魄,让人细细品味壶的微观精神。

人有万象,茶有千面!


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

后来才知道品茶如品人。选择一个飘逸闲适,清幽淡雅的环境,沏上一杯好茶,让自己置身这种环境之下,以清净闲适的心情来品茶,伴着淡淡茶香来品悟人生,感悟生活。一个人喝茶,其意不仅在止渴,而更在于鉴赏其色、香与味,体会其苦、甜与醇,领悟起淡、雅与和。自省自悟,品出茶的真性,体会人生百味,达到天地人和相通的境界。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活得简洁的人。始终相信,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

人有万象,茶有千面。茶可分几种,人也是如此,这是品质决定的,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沸腾热水的考验,真正有品质的人同样也要能承受尘世的侵蚀,眼明心清,始终保持着天赋本色。茶在杯中,上下漂浮,香气四溢,乍看上去平淡无奇,若想分辨其优劣,还得需用心去品。正如三毛说茶的一句话,“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若以此标准来衡量人,滋味又岂止三道?

世间一切情缘,皆有定数。有情者未必有缘,有缘者未必有情。随缘即安,方可悟道。茶水洗心,心如明镜,一个人只要看清楚自己,即可辨别无常世界。意乱情迷时,大可不必慌乱。静心坐禅,明天会如约而至。。春花依旧那样美,秋月还那么圆。

品茶可以让人宽恕过错,从而在杯盏中得到平和。真正完美的人生当留白,留白,即是佛家所说的空明。人间是最能表现自我的剧场,如果有一天故事剧终,选择出离,一定要真的放下,而不是走投无路的放逐。要相信,别无选择,会有最好的选择。

茶有四德,慈悲喜舍。所谓云水禅心,就是在一盏清茶中,品出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意。须知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一个人对自己慈悲,才是对万物慈悲。

静水深流,简单的人其内心清和,越容易参透禅理。修佛亦如品茶,将一杯苦茶喝到无味,这就是禅的境界。人生应该删繁留简,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就如同万千溪涧,终究要汇入河流,潺潺清明,简静安宁。

世间风云,变幻莫测。佛家讲究因果轮回,无论物转星移、飞沙走石,有一天都会烟消云散、俱静归尘。如茶,融汇了万物的精魂,倒入杯盏中,钟情一色,澄澈醒透。时光流转,云水千年。茶成了生活中的习惯,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将汹涌不安的岁月,喝到水静无波。多少人可以将浑浊纷纭的世象,喝到纯净清朗。也许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无意的日子,无论晴雨,不管春秋,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回归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郁达夫:人间有茶便销魂》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