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茶,自在。一株茶树,简简单单,只要有立身之地,就什么也不会计较,山坡上、田埂边、岩缝里自在生长,而且往往“高山云雾出好茶”,鲜见有人将茶树当盆景来伺候。一片茶叶,朴朴实实,尽采山川风露之精华,率先绽放鲜嫩之新叶,即使让人采摘殆尽,也无怨无悔。一座茶园,密密匝匝,树与树、枝与枝、叶与叶互帮互衬,从不你争我夺,宛若一堵绿色城墙,又像一支整齐的队伍。正因为茶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人们在享受茶的无穷意蕴时,有谁牵挂过茶树呢?《庄子》里边讲,“相忘以生”、“忘适之适”。茶悠然自处、恬然自适,答案就在“忘”字。脱离了名缰利锁,活出了率性真实,故能圆融自在。

常言“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事是市井瓦肆、寻常巷陌、乡间村野的百姓生活,素来不离人间烟火,俗得不能再俗,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粗茶淡饭,“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既是俭之所在,也是人之常情。在开门要办的七大俗事中,茶尽管排在最末,实际上又占据首要的位置。除了老话讲的“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其实是口腹之欲满足后的更高层次需求。窘可“大碗茶”,闲则细品茗。如若衣食足,便有闲工夫喝茶。可见,茶与人息息相关,既是日用必备,也是精神追求。

人固不能免俗,然人皆有雅致。一碗茶不仅折射俗世生活,而且映照精神世界,承载文化景观。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古人把茶称作“嘉木”、“瑞草”、“仙茗”,是要“贡五侯宅,奉帝王家”的。过去民间进贡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这说明,茶的出身其实是蛮高贵的。而在文士眼里,“琴棋书画诗酒茶”七大宝,茶是贯通其他六艺的,古诗词中常见有“听琴煮茗送残春”、“茶烟一榻拥书眠”、“诗清只为饮茶多”、“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堂空响棋子,盏小聚茶香”等等之类的吟咏。不仅如此,茶还是状物感怀、抒发胸中块垒的仰赖之物。据说,东晋志士刘琨每“闻鸡起舞”必先饮茶,原因即在“体中溃闷,常仰真茶”。至于佛门寺庙,种茶、制茶、饮茶之风向来盛行,东晋时名僧慧远就曾在庐山植茶,敦煌行人单道开以饮茶苏助修,故有“禅茶一味”之说,意思是品茶如同参禅。到了唐代,喝茶蔚然成风,出现了茶圣陆羽写的《茶经》。自兹,茶作为一种文化广泛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制茶法有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由此又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画、茶道。茶由药用而食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这就有了艺术身段和文化意蕴。茶还是茶吗?不是,而是文化。茶溶于水,茶亦融入文明。古代中国不仅“以茶治边”,还借由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把茶叶运往境外,茶在诸多重大事件中串演了文化使者、政治筹码的关键角色。由是观之,茶出入雅俗之间,无俗即无雅,其雅亦若俗,此间意蕴,尽显茶之本真。

世人都讲“最是知己便是茶”,苏东坡也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是人格化的“知己”、“佳人”,是助人排忧解愁的心爱之物。饮茶与其说是孤苦无助的内心独白,不如说是从容淡定的心灵对话,人道沧桑、万般心事都收纳于它的浮浮沉沉之中。因此,茶性蕴含茶德,茶德可悟茶道。何以见得?一曰隐忍。从采摘,杀青,揉捻,到焙火,最终还要经受沸水的考验,哪个环节不是百般蹂躏,万般折磨。茶始终隐忍,不忘初心,越是揉捻越能浓缩生命的精华,一遇沸水反能散发奉献的清香,为众生解渴、排毒、提神、怡情、静心、养性,从不讲求回报,可以说是“证得涅槃、普渡众生”。人生之修亦如是,只有历经栉风沐雨的砥砺,才能释放出人生的一脉幽香。古代的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居士修行先要“焚香”“煮茗”,都喜欢把日子浸泡在茶里,为的是过滤杂念、悟出菩提。坐禅、参禅的背后,下的正是一番隐忍的功夫。佛学大师赵朴初说,“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师从一片茶叶悟出许多佛法,涵养出云水禅心,难怪“无僧不爱茶,有寺必有茶”。次为贞洁。据《茶经》载,煮茶对水的要求最高,“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有诗言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都讲的是煮茶重水品,须是纯净、不受污染的活水,表明茶质玉洁不染、不容浊物。在古代婚俗中,之所以流行以茶叶作聘礼,就是因为“茶性不移”,象征男女爱情的专一和坚贞。再则清和。采茶讲时令,煮茶重火候,茶汤求均匀,水质决优劣,体现了和美、清静的自然法则。“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茶使人从杯盏中得到豁达、平和、恬淡,对清心修行、澄心静虑大有裨益。唐代有人把饮茶的好处提炼为“十德”,即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养志。照此说来,这“十德”既是茶性、茶品,也是茶德、茶道。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有情怀。有人说,喝咖啡的潇洒,喝酒的狂放,喝茶的含蓄。是的,茶没有咖啡苦,没有白酒烈,有的是本色滋味。杯盏之间,缕缕芬芳扑鼻而来,似空谷幽兰,又如桂香来袭。啜一小口,神清气爽;再啜一小口,沁人心脾;细细品茗,荡气回肠,正如古人所说“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很多时候,煮茶品茗更像是面对人生。饮茶不过拿起、放下两个简单的动作,过于执念于色、香、味、形,则难免举放失宜。人生的得失、宠辱、进退、甘苦,更应拿得起、放得下,很多事不能纠结于心、一味执着。茶香氤氲的日子最为悠闲,“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或夜对明月,或晨伴朝霞,水是沸的,心是静的,“心注一境”,宁静致远。如是,三五个友人围坐香樟院落,打来深山老泉,煮茶论道,畅谈古今,吟诗作对,泼墨挥毫,正如有联所云“说地谈天,且以烹茶寻雅趣;怡情悦性,还从赏月借春风”,其情其景,品的还是茶吗?分明品的是一种心情、一种缘分、一种氛围、一种精神状态。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在开水中浮沉,人在社会中沉浮。品茶就是品人生。茶要细细品味才有滋有味,人生也是这样。茶浮茶沉、茶暖茶凉、茶盈茶虚、茶浓茶淡,都是人生滋味。有此心境,何来人走茶凉、茶尽杯空的感叹。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cy260.COm小编推荐

茶味人生 禅茶一味


你一直喜欢茶。不止是喝茶,你说你更喜欢茶文化,喜欢观赏茶汤的色调。每次泡茶时,茶杯上如山岚般的云烟,像一段段尘缘,更像一段从前。

我喜欢看你泡茶时的样子,你一边撒茶,一边烫着杯子。你说,茶有三泡,第一泡味道较苦涩,不能喝,要倒掉,所以很多人用第一泡来洗茶;第二泡茶汤正浓,出汤后,须稍凉些饮用。第三泡,茶的味道由浓转淡,但齿颊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我曾问过你,最喜欢哪一泡?你说,你最喜欢第三泡。你说茶的味道,不宜太浓,也不宜太淡,适中正好。第三泡正好亦浓亦淡,好似生活留给你的味道。

你喜欢拿第二泡给我。旁人都以为这是你的习惯,而我知道,茶的第三泡,更符合你现在的心境。由浓转淡,你手中的茶,仿佛已进入不惑而知天命的中年,平和与淡定。褪去了第二泡的浓烈,经历了青壮年时期的蓬勃,正准备收获迟暮时分的厚重与醇香。

我的生命,在你眼里,只是一个还未开始的开始。你的所有对生命重新燃烧的期许,都随着出汤的瞬间,注入了第二泡中。所以你递给我第二泡,那是你对你逝去的青春年华最为深刻的怀念。你仿佛看见又一个自己,是那么充满热血地期待尚未开启的命运。

你说你并不只喜欢品茶,更喜欢泡茶的过程。那种感觉,仿佛是将你人生的精彩与平淡,像珍宝般,一一细数一遍。你还告诉我,泡茶最重要的是水温,不同的茶性适应不同的水温,就好比人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你没有最喜欢的茶。你说过,茶无上品,适口为珍。虽然不同类的茶,味道各有不同,有的清香,有的醇厚,有的苦涩中带甜,但对爱茶人士来说,只要喝到嘴里,依旧是喝一股未曾重复的感叹而已,喝的是此刻的心情。或者说,你更喜欢这些不同品类的茶迥然而异的汤色和淡淡的幽香所映照出的你彼时的心境。

闻香是品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你说你喜欢将茶杯放到鼻尖的那一刻,仿佛一下置身事外周遭一切变得宁静和祥和,呼吸之间,就像完成一次生命的开始与结束。你说闻香要从左到右,满满将茶的香气吸入心脾,然后洗清身体里的浊气,再轻轻地吐出来。感觉此时的身体就像一个过滤器,只保留余香,排除浊气。

最后是品茶。当舌尖触到茶汤一刹那的感觉,像是迎接生命中早就存在的惊喜。在你徐徐咽下的过程中,慢慢开启,亦浓亦淡,全在自己的感觉和心情。那种感觉,像是一种久违的归属感,原本带着神秘色彩的寻觅,探究,终在一瞬间找到答案。有人说,喝茶可以让人简单,大概缘于此吧。

古人有“禅茶一味”之说,与东方人文思想的精髓不谋而合、浑然天成。这,也许就是茶的魅力,茶的神奇所在。

汪涵的茶味人生


在汪涵心中,茶是最适合一个人喝的,两个人是顶点,三四个人根本就不是喝茶,是聊天了。茶也是可以静静跟它交流的东西,它可以让人安静,跟酒令人高涨不一样。

▲汪涵人物照

想和它相互思念

汪涵爱喝茶,研究茶道佛经,特别爱看木心的书。对于汪涵来说,喝茶其实很简单,只要不破坏茶的味道,都可以。

要说讲究,可能是水,他泡茶的水,是广西巴马长寿村的一条小溪的水,也叫可滋泉,托朋友每个月运十几箱过来,仅仅只是用来泡茶。

问及为什么偏要用这个水,最初有朋友在那里,了解到像巴马长寿村那样纯净的水不多了,泡茶喝,挺好,也就一直坚持下来。

▲汪涵在他的“培荣书屋”待客

既是减压,又是享受

强大的工作力度下,茶是帮助他减压的一种享受。他坦言道“茶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跟它达到一种“互相思念”的境界,我希望喝懂它,它也希望我了解它,这是一种何等平静窝心的感觉啊!”

真正懂茶的人,面对人生,更多的是一种淡然。曾有传言台里想让他当副台长,他拒绝了。喜静的他不喜欢北京,不喜欢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地方,不是不能拒绝诱惑,而是喜欢享受孤独。

其实人生就像茶一样,无论是从茶叶的选择,泡茶的手艺,还是品茶的心境,到最后都还原成一个最原始的动作,把茶杯端起来,喝掉。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就像汪涵一样,专一一种水,“如法炮制”淡淡茶味人生。

▲汪涵擅长左手写书法

最摩登的古代人

这个有着过亿观众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在名利场里翻滚、尽尝人间烟火的背后,却是“不合时宜”的清高、疏离与自在。“要懂得享受孤独。”

抗拒电脑、抗拒微博——很多人用这些东西和看他的节目一样,“本身是在填补内心的寂寞,因为他们不懂得享受孤独。寂寞是心里空虚到一片落叶掉到肩上,你都会无病呻吟。他得益于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在湖南广电这个平台上,凭借天赋、努力和机遇,一路走到今天这个位置。

台上,他是游刃有余的湖南卫视当家主持,妥帖、老到,带来无数欢笑;台下,他是面面俱到有口皆碑的好男人,念佛、喝茶、看书、练字。他染尽人间烟火,却不为俗尘所扰;他向往散淡闲适,但仍有现世悲欢。时节正好,对汪涵来说,未来还在大路上。

祝愿他用巴马可滋泉水冲泡的茶味人生旅途中,永远淡淡的茶香满溢。同时思索当下的我们,是否在学着懂得取舍,懂得选择,今天的我们选择用什么水来冲泡我们的人生,是享受孤独,还是渴望万丈光芒,无论是哪种,都别忘了回归最原本的自己。

茶味在“心”,人生在悟


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张俊——执着探索的茶味人生


张俊,这个在普洱茶界响当当的名字,许多时候更是普洱权威的象征。这位普洱大师已经在研茶之路上走了30年,打造了诸多佳作精品。作为张院长的粉丝,我曾无数次幻想过采访他的画面,可能是在一次讲座上,可能是在一间堆满普洱的大房子里,但是没有想到我们的碰面会是如此亲切!他更像一位健谈的长者,亲切热情,字字句句又透露着专业权威的力量。

暖暖的初春、不大的办公室里,茶香四溢,张俊院长就坐在我对面,如此亲切而真实,这次采访我不想写得太学术,只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张俊,一个幽默的张俊,一个充满个人魅力的张俊。

普洱大师坚持而达

Q:张院长,听说您从事普洱茶工作已经将近30年了,这过程是不是特别幸苦?

Z:的确,30年,几乎是近半辈子的时间了。在普洱茶还没有受关注之前,那时候我还在茶科所工作,常常陪资深的地区是布朗族唯一的聚集地,一饼茶能牵出很多故事,喝茶时跳脱茶来言茶,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和内涵。感受到做茶人的用心和普洱的朴实这就够了。

整个采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结束了,随后我们还和张院长一同参观了茶厂,看到工厂内各个环节严格精细的过程,我不禁想到上午张院长所讲的话,真切的体会到一饼好茶的确是来之不易。

30个春夏秋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院长获得了众多头衔,还被尊称为“紫娟之父”、“云茶一号发明人”,受到众人的敬仰。在这些光环的背后,是张俊院长三十年的坚守和付出。茶有灵性,人茶相伴,则是茶缘。相信张俊院长能与七彩云南一起将普洱茶发扬光大,共续茶缘。

茶味人生,可道可名亦可悟


日本禅师这样说饮茶“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茶的味道,不也正与人生的过程一样吗?”。这就是这位禅师品茶悟出茶道有“人生三味”之高见。

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严邦山禅茶一味品人生


茶是国学的“色声香味触”国学是茶的“眼耳鼻舌身”

严邦山禅茶一味品人生

记者鲁艳红

茶为国饮,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花茶”,茶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武汉最有品位的茶楼“海山天心禅茶居”即将向武汉市民撩起她神秘的面纱。与普通茶楼不同的是,在这里,茶是国学的“色声香味触”,国学是茶的“眼耳鼻舌身”。走近禅茶居的主人~~~严邦山,你能同样感受到他茶一样的人格魅力。

“做人要有海—样的胸怀,做事要有山—般的信念”

严邦山从小家境贫寒,在台州农村的四合院里长大。那个年代,四合院内的住户非常和睦,有好吃的总是大家分享,有困难时都是义务相助,大家虽穷但是其乐融融。清贫但和睦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严邦山吃苦耐劳、乐善好施的品德。

1978年10月,严邦山和家乡20余人一起来武汉闯天下,从建筑工人到建筑承包商,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严邦山进入建筑开发领域,成为海山集团董事长。

三十多年的辗转和磨砺,严邦山总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做人要有海一样的胸怀,做事要有山一般的信念”,成为他的做人原则,也成为海山企业人的共同信条。以至于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提起他,所谈居■然全是他多年来所做善举:1998年湖北嘉鱼洲湾洪水过后,资助江珊

一家,每年为江珊的姐姐江黎提供一万元的学费;每年通过武汉台州商会为武汉的贫困大学生捐资超过50万元;在吴天祥爱心帮扶办公室发起的“帮扶救助患重大疾病妇女儿童和贫困大学生”活动中,在汶川地震后的捐款活动中,都能看到严邦山的善举……

然而对于这么多年取得的成绩、做出的善举,严邦山大多记忆模糊或不愿多言~~~但他在其博客中的一段话却透露了他的内心:“一个能将自己获得的利益或成果与大家共享的人,那么他将会获得更大更辉煌的利益和事业;一

个将获得的利益或成果看成是“珍宝”而“收藏”起来的人,那么他就会失去人生魅力和能力。”

“苦时作乐平常心,乐中忆苦淡泊人”

生意人严邦山还是一位爱茶之人,有自己的“苦乐茶舍”。所以在他的项目处~~~中北路海山金谷之中,也有了“海山天心禅茶居”。

知茶之人都知道,刚刚从竹筐、竹壳中拆出来的老茶,往往味道沉闷、香气涣散,很难展现老茶深沉饱满的韵味。要想品饮到一杯口感上佳的陈年普洱,冲泡前的“醒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哪怕仅仅陈化了七八年的旧茶,经过醒茶,都可以迅速将品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准。而生意场之外的严邦山,跟封存年久的老普洱十分相似,跟他对话,不善言辞的他让你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话题让他打开话匣子,但几乎是所有见过他的人都称,和他一席清谈仍能让自己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气场。

“海山天心禅茶居”缘起于萃辰天心国学传播集团,而该集团总裁傅健女士谈起合作机缘,同样津津乐道于严邦山的“不言之美”。

傅健告诉记者,两人相识于5年前,当时严邦山是萃辰天心国学堂的会员,常常参加学堂的半日禅,于宁静中体悟生命真谛,并数次参加“国学心游”到人文和风景名胜处,边游边学,亲近自然。这期间,禅、茶、缘的诗情哲思种植于心,待去年底海山企业的海山金谷项目启动时,严邦山萌生了在商区建一座“禅茶居”的念头。

此前,傅健已经将位于光谷的天心禅茶居迁址至汉口解放公园,尝试与探索将国学与茶结合,颇有成效。“海山天心禅茶居相比于解放公园内的天心禅茶居,更突出功能性,将开设高档素宴厅、清新静吧、幽雅品香室等……而在这些硬件设施之外,当然最重要的魂一定是~~~国学文化。延续天心禅茶居的精神内涵,海山天心禅茶居同样会有丰富多彩的国学课程,让你在品茶之外,得到“禅茶一味”的真趣。

一直记得与严总初相识的情景,我们在他的办公室外屋~~~“苦乐茶舍”喝普洱。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屋内遍洒阳光,如春天般温暖,一面大大的玻璃柜里摆满近百把各式各样的紫砂壶,房梁上吊着一排排布袋子,里面装的全是等待自然发酵的普洱茶。“还是个茶友呢!”我心中暗想,眼前的一切已无言地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与我见过的所有开发商都不同,他的办公室小小的,只有十几个平方米,办公桌也小小的,没有大班台的气派,但桌子木质中所散发出的淡淡檀香彰显出主人的厚重与内敛。我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一句老子的话:“披褐怀玉”,这是圣人的境界。第一次见面,严总就让我感受到了这一境界。严总话很少,直至今日我们都不曾有过长谈或深谈,但我和严总之间的默契是无需过多语言的。我曾与全国各地近百位大大小小的开发商打过交道或共过事,但我印象最深的只有三位:大连万达集团的王健林;青岛天泰集团的王若雄;再就是海山集团的严邦山了。如果说王健林是以他的大气磅礴创造了万达商业神话;王若雄是以他的睿智儒雅创造了中国第一个房地产建筑注册品牌;那么严总则是以他的不言之美,默默地耕耘着海山地产。(傅健:中国国学院执行院长、萃辰天心国学传播集团总裁)

茶之三味人生:可道可名亦可悟


茶味人生,可道可名亦可悟

4月12日讯:日本禅师这样说饮茶“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茶的味道,不也正与人生的过程一样吗?”。这就是这位禅师品茶悟出茶道有“人生三味”之高见。

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人生三道茶 一苦二甜三回味


人生三道茶

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三道茶指上三次茶之意,每道茶烤煨的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第一道茶:称为苦茶,寓有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

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正如孟子所言:“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奠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

第二道茶:称为甜茶,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

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给付出的回报。当我们在鸟语花香里,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我们又怎么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称为香茶,因呈甜、苦、辣等味,故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很多的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的诱惑,等等。要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辽阔的气度。如果一味地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淖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的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无舒”的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你,到哪一层了呢?

人生如茶 茶如人生


恬静的午后,与同事沏上一壶清茶。当热水冲进杯中,茶叶浮上水面,而后舒展开来,茶香便弥漫着四周。

喝一口香茗,甘甘的味道,平淡无奇,可是,过了一会儿,一股淡淡的清香在唇齿间荡漾开来,令人回味无穷。当我把一杯茶喝完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都已忘却。此时的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品茶了,因为茶能让你所有的烦恼都化成一缕清烟,被清风卷走,无论是生活上的,亦或是身心上的。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故事说的是:一位迷失者去向一位得道高僧求教,他问:“人生到底有何价值呢?”高僧无语,微笑着泡了一杯茶,他在杯中加了一些冷水,对那人说道:“你来品味一下这杯茶。”那人迷惑地看着高僧,不解高僧的用意,但他还是喝了一口。高僧问道:“这茶的味道如何?”那人说:“平而无味。大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高僧依旧是笑而不语,他又用温水泡了一杯茶,说:“你再来试一下这杯。”那人又喝了一口,说:“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高僧又笑着用沸水泡了另一杯茶,茶的那股特别的幽香弥漫在空气间,他示意让那人再喝一口,那人喝了一口,满脸的陶醉,说:“这杯茶浓郁甘甜。”高僧问:“你难道还不知道答案吗?”此时,他恍然大悟,说:“高僧,我懂了,多谢指点。”

其实,高僧的确很高,他借用了三杯茶,就把人生的价值一一叙述了出来,他的意思是:人生就如一杯茶,没有遇过挫折的人生,将会平而无味;而遇过一些小挫折的人生,它的味道就如那杯温水泡出来的茶,只是夹杂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并不精彩;而那些经历过大挫折的人生,它就如那杯热水泡出来的茶,拥有浓郁的香味,脱颖而出,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人的一生可以多姿多彩,也可平淡无奇,而这一切,又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所以,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挫折,大胆地去尝试吧,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便是了。

茶如人生 人生亦如茶


有人说,茶如人生,人生亦如茶。如此说来,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和瞬间,似乎也都像一杯茶,充满了玄机和韵味,只要慢慢去感受和品尝,就会觉得其味无穷。

双手捧着盛着春绿的茶杯置于鼻前,让浓郁得化不开的栗香在口鼻之间弥漫、缭绕,然后深深地吮吸、品味,这种感觉,美得无以言表。很久,我舍不得用开水将这种难得的感觉冲淡。在茶叶三品中,最让人留恋的就是鼻品了。

这里所说的春绿,指的是春天生产的绿茶。具体地说,就是绿茶中的名茶,也可以理解为高档绿茶,清明节以前采摘茶青,经过精细加工而成。茶叶聚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作为开春的第一批嫩叶,其营养成分丰富,没有任何污染,是茶叶中的上品。

懂得茶道的人都知道,茶叶品饮分为目品、鼻品和口品三个阶段,也可说是三个层次。

所谓目品,是指用目光欣赏茶叶浸泡前后的颜色、形状和姿态。有一次,我得到一些刚刚上市的龙井,打开包装,那股蕴含着新春气息的清香,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我连忙烧了一壶开水,用透明玻璃杯泡了一杯,先品为快。

制作龙井茶的原料,多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茶青,泡法大多为下投,即先茶后水。将开水倒入茶杯后,我看到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下,慢慢张开的茶叶上下翻飞,左右躲闪,仿佛翩翩起舞的蝴蝶,又似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像展翅欲飞的春燕,精彩绝伦,美不胜收。大约过了一分钟,茶叶一部分浮在水面,一部分沉入水底。这时,只见一枚已经泡开铺展成一芽二叶的茶叶,像一只美丽的凤凰,从水面慢慢地沉降到中间,然后轻轻地摇动着身子,很久很久,它就静静地浮在那里,像是故意展示它漂亮的身姿。还没尝到茶叶的滋味,已经先欣赏到茶叶的美丽,这无疑为接下来的品饮准备了一份好心情。

鼻品即闻香,这个“香”,包括茶叶和茶水的香味。一套完整的功夫茶具,以紫砂材质的为例,大体包括茶盘、茶壶、茶洗、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茶匙、茶荷、茶漏、茶巾等。闻香杯约比大拇指粗长,专为鼻品茶香而制。茶艺师将泡好的茶水,从公道杯里倒入闻香杯后,立即将品茗杯倒扣在闻香杯上,然后迅速地将二者合在一起,倒置过来,再放回茶盘上,这时,闻香杯就倒立在品茗杯里了。质量上好的杯具,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能够充分地咬合在一起。茶艺师在向上提闻香杯时,常常会连品茗杯带茶水同时提起来,然后以很快的速度送到你的面前,让你双掌合十捧在手心,再凑到鼻前感受茶水氤氲的气息和特有的芳香。这是鼻品的一种。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冲泡前的鼻品,那才叫沁人心脾,难能可贵。

人生如茶 品茶品人生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在茶的培育、制造、品饮、应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都独树一帜。“粗茶淡饭”、“清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这些俗语表明,茶以及因茶而形成的文化已经无孔不入地浸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不仅健康,茶还和高雅有不解之缘。人们通俗的看法是“俗人喝酒,高人品茗”。品茶要平和的心境,要悠闲的时间,要清雅的环境,要复杂的程序和种种讲究,在古代,这些显然只有文人墨客能享受得到。他们甚至认为茶的精髓就是整个世界的精髓,接近“道”的境界,于是有了“茶道”。于名山古刹之巅,清冽泉水之侧,享受一杯清茶——那就是神仙的感觉。无怪乎卢仝《七碗茶诗》言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饮茶不仅仅可以解渴,更重要的是使人沉静,让我们在现代浮躁喧嚣的社会中找到一个专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在那氤氲的暖香中,永远留存着最幽静的茶之记忆。从古至今,名人雅士无不以茶为友。

喝茶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却被演化成一种艺术,让人喝出滋味来。这“滋味”不是感官得到的物质性的味,而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体验,那便是哲理。人们称之为“禅味”。

人越来越忙,实在没有闲暇去体会茶中的什么禅味了。但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总还需要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坐下来静静喝一杯茶,仍然是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从茶艺的讲究中,暂时抛开烦恼,体味闲适之乐,享受片刻的宁静和一时的纯真,得到一个好心境。正所谓“好香用以熏德,好茶用以涤烦”。即使在今天,茶中的禅意仍然存在啊。

人生如茶,品茶如人生。平凡中见滋味,苦涩里有幽香。你我有缘,品一杯清茶,为心灵找一个无染的场所。讲疲惫放逐在空寂淡泊里,品味适淡宁静的悠然心境。

“朋友似茶,淡而悠长,久而弥香”。真正的朋友,心甚平静,情甚清淡,表面没有热闹,内心充满热情,没有锦上添花的敷衍,确有雪中送炭的真切,没有朝夕相伴的肉麻,确有心心相印的实在。真正的朋友,一个轻轻的握手,一句简短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就可以心照不宣地敞开胸怀,就可以如胶似漆地谈天说地。朋友间营造的氛围,如第一道茶那样纯洁,那样浓郁,那样芳香扑鼻。

茶如朋友,情浓于茶。春淡雾浓的日子,找一间干净的茶馆,瓦屋纸窗,窗内有古朴的况味,窗外是恬静的风景,水清茶绿,瓷杯是素雅的。茶不要太多,要有花相配。花不是在瓶里,是插在壁龛上。花不要多,只要一束。不要瓣舞香烈、色闹彩喧,只要含苞未吐、纯白素净的一束。喝茶的人也不要多,如周作人那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在众多的茶叶茶名里,你会感受到那茶名如花名,眼花缭乱中一饱眼福地尽情在茶海浩瀚的绿色红波里品茶听雨。什么红茶绿茶铁观音茉莉花,那名字极其优美动听。

而品茶人古往今来,在这个屏幕内外,细咽慢饮,各自品出茶道茶情,百味人生。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人生,有甘甜苦涩。茶,也有甘甜苦涩。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细小纤弱,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微妙。当它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经过萎凋、杀菁、揉捻、晒干和蒸压。把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全部。但此时此刻,人们所关注的已经不再是片片茶叶,而是关注这杯中之水了。当人们把茶水喝下,又不关注这杯茶水了,而是关注感受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合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一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当你尝到茶的清甜时是否尝到茶农的艰辛,当你尝到茶的醇香时是否尝到制茶人的劳累,当你尝到茶的甘美时是否尝到收茶人的困惑。

一杯茶,你是否品出它的天地之灵、自然之气、岁月之味?一杯茶,来之不易,当用心品尝啊!

茶,惟其苦涩,才能甘甜。

一个人在茶中有品味,自然对生活有感悟;对生活有感悟自然对生命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有操守。或许正是如此,中华民族才会有如此深厚的茶文化吧!也是如此,惟有茶能给我宁静和平实,也惟有茶才能给我人生的哲思。

茶中人生,哲理悠悠。朋友,不知你以为然否?

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

岁月匆匆,白驹过隙。细想前尘往事,青春韶华,虽被生活荡涤的毫无色彩,却也残香依然。如一盏清茶,经过了滚热的水的浇灌,才能散发幽幽的芬芳。

人生百载,恍如梦幻。或富贵至极,或穷困潦倒,总是无法超脱在繁纷杂芜的尘世之外,世俗的虚幻的名利,任凭物欲的横流,人都有失去自我的时候。无法真正的做到,无欲无求,洒脱自然在喧嚣混沌的尘世间,渐渐的失去我们身上仅有一点宁静和纯真。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世事的纷扰,人间沧桑,有谁真正的想过,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古语说:懂茶者,必是“精行俭德之人”。所以,懂茶之人,必懂人生!

人生的坎坷艰辛,如杯中之茶,经火热之水浸泡,开始饮,虽苦涩无甘,但后味却清香宜人,杯盏之中余香仍留,耐人寻味。

茶,常与禅相通,相通在于禅理,故有“禅茶”之说。不知哪位大师所讲:“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亦即不知茶味”。

怎样从小小的茶壶中去感悟人生的挫折,如何从清淡的茶水里去品位人生哲理?也许,只有自己用心慢慢的体会了!

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在沉沉浮浮中,选择了清淡和超然,一种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一盏清茶,任幽香冲去了浮尘,沉淀了思绪,心情,悠静才可长远。

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

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

茶与人生


一杯苦苦的茶,一杯浓浓的茶,一杯香香的茶,这是许多人空闲时的最佳饮品。我也很喜欢茶这种饮品,首先是一阵苦,但回味起来,却是无比甘甜,使人的心扉顿时开敞,从苦中品味出甜,是一件多么舒畅的事!

儿时,我特别讨厌喝茶。因为茶太苦了,没有高乐高那么甜。毕竟那时我还小,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只是清楚地记得,那时的父亲特别喜欢喝茶。每天回家,父亲把一切繁琐的家务活都处理好,他就泡上一杯茉莉花香茶,一个人一边看当天的晚报,一边品着茶。我问他茶的味道如何,他便也给我泡了一杯,让我慢慢地品味,说是这样就能体会到他的感受。我无知地看了看爸爸,便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轻轻地了一口茶,可口中涌上来的是一股苦味。我不解地望着爸爸,爸爸喃喃自语道:“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了!”

时间慢慢地逝去,我也长大了。那时,我对茶完完全全改变了看法,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一种茶——苦丁茶。我对茶嘛,琢磨出四个字,也是对人生的看法“先苦后甜”。的确,人生如此,品茶也如此。我知道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对得,我随之而然。我学会了笑看人生,学会挑战自己,学会了认真对待,才会有结果,学会了许多许多。现在,我每天做作业时,都爱泡上一杯苦丁茶。一边做作业,一边品茶,体会人生中的奥秘之处。我此时此刻,我了一口桌子旁边的那杯苦丁茶,哇!这杯茶的味道好极了。我开始沉思,自言自语:“茶与人生”。

茶如人生


生命如此精彩,但是很多精彩随着年龄和阅历才会展现。茶便是如此。

35岁之前我都没怎么喝茶。现在却变成了茶不离手。有时想想为啥呢?年少不识茶滋味。

有趣的是,第一次强烈地想喝茶的时候,我不在中国。2003年在英国短期学习,很可能是本地食物的作用,我发现很想喝浓郁的红茶。虽然舌头不觉得好,但是身体很需要。

对英国茶文化早有所闻,所以我为英国朋友带去了绿茶,但是很失望地发现,人家客套两句,就回去喝斯里兰卡红茶去了。后来我发现,英国人虽然好茶,自己却不产茶。而中国虽然是茶叶的故乡,红茶产量却屈居世界第三,落后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

不久后我回国,开始写美食,不断遇到茶圈儿的朋友,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茶知识。原来世界范围人们喝的最多的是红茶,而中国人生产和消费则是绿茶居首。另外,中国人更爱喝所谓“原叶茶”,即叶片完整地制作而成的茶,而全世界人民主要以喝红碎茶为主。

中国人喝的茶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国外一般的红碎茶几个美金一磅(合0.91/斤),而我们在国内200-400元买的茶只能算是中低档。明前茶更是动辄上千一斤。

尽管如此,生为中国人很幸运,因为中国的茶类太多了。如果按地域分,估计有2,000多种茶,包括600多种地方名茶。更简单的分类是用颜色和发酵程度分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红茶和黑茶。

据说中国茶的历史已有5,000年。《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像这样的小故事,吸引着我这样的茶爱好者不断学习。

品茶如人生。有时候确实淡而无味,但也有时会充满惊喜。甚至偶尔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最好的是,你知道总有更多的好茶等着你去尝试。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味人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