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类。

当前宜昌茶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尽快打造像‘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一样知名的公共品牌。近日,宜昌市农业局局长熊长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此前,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走访调研了宜昌茶叶产业,与宜昌茶界大佬们座谈。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突破宜昌茶叶产业发展瓶颈,是座谈上达成的共识。

高山云雾出好茶,宜昌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橘都茶乡。同时也是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国传统三大红茶之一宜红茶的主要原产地,农业部规划的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

目前,宜昌茶叶品类齐全,结构优化,形成了绿茶主导,红茶黑茶白茶异军突起、竞相发展的局面,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等精深加工产品不断开发问市,春夏秋茶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出口、内销比翼齐飞,宜昌优良的茶叶品质得到了广泛认可。

宜红茶外形紧细秀丽,口感醇厚爽滑,拥有花果香、茶汤显‘金圈’等高品质红茶特点,很受国外人士青睐。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艳珍向记者细数了宜红茶的特点及深厚的历史底蕴。该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是由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建成的宜红茶产区第一座大型红茶精制加工厂湖北省宜都茶厂改制而成。目前,该企业生产的宜红茶90%出口欧洲市场。

据了解,宜昌全市茶区有30多个重点乡镇,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茶叶面积居全省第二位。2015年,宜昌茶叶种植面积达84.7万亩,产量6.8万吨,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综合效益居全省第一位。同时,宜昌茶叶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采花、萧氏、金香品雪、昭君4个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宜牌宜红等16个品牌荣获著名商标称号,邓村绿茶等9个品牌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宜昌的茶叶品质完全可以媲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十大名茶,但在国内市场名号却不响。湖北邓村绿茶集团董事长黄宗虎谈起宜昌茶叶充满骄傲,同时也对宜昌茶叶品牌不够整合表示担忧。

以‘政府+企业+社会’模式共同发力,做强茶产业。熊长权表示,下一步,宜昌将大力培育宜昌红茶公共品牌,振兴宜红茶,推动红茶产业做大做强;鼓励县市区整合绿茶品牌,培育采花毛尖、邓村绿茶等区域性公共品牌。同时,要持续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让消费者喝到放心茶。

延伸阅读

福鼎白茶区域公共品牌大记事


福鼎白茶区域公共品牌从2008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福鼎白茶研究中心成立到如今,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被农业部评为“2011年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2008年

1月5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福鼎白茶研究中心成立

6月19-22日,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在福鼎市举办

12月23日,国家质监局正式公布福鼎白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09年

5月,“福鼎白茶”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正式获得保护

8月10日,福鼎选送的茶样荣获“中茶杯”名优茶评比4个特等奖,17个一等奖

11月,第三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分会场设立在福鼎

2010年

1月15日,“福鼎白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2月2日,福鼎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优秀基地示范县(市)”

5月15日,福鼎白茶(太姥银针)作为中国十大名茶正式入驻上海世博会联合国展馆

2011年

9月29日,福鼎白茶文化福州推广中心揭牌

10月12日,福建省第七轮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候选名单敲定,福鼎2家茶企入围

2012年

1月,福鼎白茶被农业部评为“2011年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3月24日,福鼎白茶推广中心在南京成立

6月,福鼎市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由标准园试点升级为示范区

红茶绿茶青砖茶首批“湖北老字号”宜昌茶企占


1月13日,从市商务局传来喜讯,宜昌的“宜牌”红茶、“长盛川”青砖茶、“采花”绿茶被省商务厅认定为首批“湖北老字号”品牌,在仅有的29个席位中占得三席。“老字号不仅要有历史传承,更要有市场竞争力。”市商务局工作人员高帆介绍,“振兴老字号工程”不仅是实施品牌战略、促进民族企业发展、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民族商业文化、开展诚信兴商、推动特色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从去年9月起,省商务厅开始在全省开展第一批“湖北老字号”认定工作。

经过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组织申报、有关机构和专家认真评审、网络投票等环节,宜昌的知名茶企湖北宜红、鑫鼎生物、湖北采花的主打品牌均进入最终认定环节。此次入选的“宜牌”、“长盛川”、“采花”分别代表了宜昌的红茶、青砖茶、绿茶的最高水平,凭借悠久的历史传承、出色的市场业绩,顺利通过认证,囊括三席。

据了解,商务主管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我省老字号振兴工作的安排,密切关注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动态,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指导企业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创新发展,增强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让“老字号”成长为民族企业的领军人,走出巴楚面向世界。

咸宁市“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成功荣获“百年


此次“百年世博中国名茶”的评鉴预选,以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方式进行,全国17个省区六大茶类的这120余个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参评,评出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公共品牌)20个,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企业品牌)50个。

脱颖而出

据悉,此次中国名茶的参评标准堪称史上最严苛,自3月24日“中国茶文化周”新闻发布会举办开始,就进入了公共品牌报名时间。“参评茶在国际、国家或省(市)级名优茶评比中获得过金奖或相当级别奖项;有注册商标,获得过‘中国驰名商标’或‘xx省著名商标’荣誉;区域内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龙头企业3家以上……”单单只是参评条件就有八条之多,令不少区域品牌望而兴叹。

经过二十天的网络投票,以及世界各地33位茶学专家的盲选评鉴,由湖北省赤壁市茶产业发展局申报的“赤壁青砖茶”,自全国40余个共同参评的公共品牌中脱颖而出,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

以“中国故事中国茶”为主题的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将于2015年8月3日至9日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将隆重举行。届时,赤壁青砖茶将与碧螺春、安溪铁观音、庐山云雾茶、信阳毛尖、云南普洱茶等名茶品牌同登世博舞台,共同代表三千万中国茶农的中国梦,强势重返丝绸之路,向世界演绎中国故事中国茶。

辉煌历史

赤壁市产茶历史悠久,始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所产“洞茶”一度享誉中外。赤壁羊楼洞曾是中外闻名的茶马古道源头之一,是中国古代和近现代青砖茶(黑茶类)的原产地。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赤壁古镇羊楼洞就开始茶叶种植、加工。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明嘉靖初,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极盛时不足4平方公里的古镇有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旅店铺,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被誉称为“小汉口”。

赤壁生产的青砖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前身是帽盒茶。帽盒茶的制作采用老青茶,先将茶叶筛拣干净,再蒸汽加热,置模中压制而成。1861年,将帽盒茶改制成长方形砖状,故称砖茶。所以羊楼洞是中国青砖茶的发源地,1861年后,再由手工改为机制,并出现了中国第一个机制茶厂。

远销海外

赤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茶园一般为红黄壤,土壤含水适中,通气性好,有机质含量≥2%,PH值4.5至5.5,土壤厚度≥50㎝,利于茶叶深根生长。2014年全市茶园总面积共计12.3万亩,投产茶园面积9万亩。全年茶叶总产量为3.14万吨,茶叶总产值6.8亿元,全产业链产值21亿元,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16.7%、41%、40%。

目前,赤壁市全市茶叶加工企业已达32家,其中规模企业18家。有龙头企业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地市级龙头企业5家,有深加工企业6家。产品畅销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等二十多个省市和地区,远销英国、美国、欧盟、中东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殊荣不断

“赤壁青砖茶”是经过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签批同意,由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公共商标,是全国唯一的青砖荼区域公共品牌。其香气纯正,口感风味独特,是目前世界上紧结程度最强的黑茶。经过适当存放的陈年青砖茶品质更佳,属可持久存放的消费品,保值增值空间大。

2014年6月23日,在俄罗斯萨马拉市举行的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领导人座谈会上,赤壁青砖茶作为国礼赠予俄罗斯。2014年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砖茶文化遗产”,2015年,赤壁青砖茶制作工艺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赤壁青砖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5年恰逢米兰国际博览会一百周年,在1915年巴拿马第一届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米砖茶就产自湖北赤壁。百年后的今天,“赤壁青砖茶”将作为区域公共品牌再获殊荣,这标志着“赤壁青砖茶”将作为中国黑茶标志性品牌再次走上新高度。

赤壁市召开青砖茶公共品牌整合工作推进会


1月13日,赤壁市召开青砖茶公共品牌整合工作推进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海莲,副市长王良永出席会议。

陈海莲指出,随着全市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砖茶品牌已迫切需要整合,赤壁市作为欧亚万里茶道起点之一,建立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不但符合产业发展历史也符合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新常态下市场的公平竞争。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各茶企业要严把质量关,在把好质量关的同时做到抱团出击,进一步提高赤壁青砖茶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赤壁青砖茶作为特有品种,既能带动湖北砖茶产业的发展,也是目前赤壁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拥有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紧压茶产品,我们不仅要高度珍惜、保护,而且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传承开发与创新发展。

赤壁青砖茶是黑茶类别中继云南普洱、安化黑茶、广西六堡之后,被国人和欧洲重新认识和发现的一颗茶界新星,是赤壁祖先留下的一块金字招牌,是重振茶乡雄风的一面旗帜。赤壁市“川”字牌青砖茶还获得“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茶叶飘香源自品牌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茶叶飘香源自品牌

近日,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发布了2013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六堡茶”区域产业品牌价值达11.99亿元,其中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茂圣公司”)的“茂圣”品牌高达1.38亿元,在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排行榜上由2012年的66名上升为63名。

茂圣公司创建于2004年12月,初期主要从事广西著名特产“六堡茶”的生产和销售。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六堡茶”种植、深加工及销售、研发为一体的专业生产“六堡茶”及衍生品企业。2011年3月,“六堡茶”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公司主动按“六堡茶”的产品标准和质量技术要求等技术法规调整企业发展策略,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六堡茶”地理标志市场准入及管理办法,为公司在“六堡茶”产业发展和同业竞争方面取得了战略优势。2012年,公司产量达2000吨,产值1.256亿元,“茂圣”与“中茶”、“三鹤”并列为六堡茶三大品牌。

质量安全从根源上抓起

有机茶园建设是加工高品质茶的基础,为避免鲜叶原料农药残留超标的风险,保证“六堡茶”的品质,茂圣公司从2007年开始采取“公司+茶叶种植示范园+农户”的模式,先后在苍梧县六堡镇和狮寨镇等地建设茶叶种植基地。截至2013年7月,公司拥有投资合作建设的茶园基地1.2万亩,其中1500亩已通过有机认证。目前,正计划在桂平市金田镇新增建设万亩生态茶园。优质、稳定的原料供应,在增加茶农种植收入的同时,也保证了“六堡茶”的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使“六堡茶”的安全、卫生与质量符合需求,茂圣公司不断完善和规范各项管理制度。2007年,公司不仅获得了QS食品生产许可证,还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随后,又成为通过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六堡茶”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稳定,出厂合格率达100%。2012年,茂圣公司成功通过了国家出口食品卫生注册,为其产品出口、促进品牌国际化获得了“护身符”。

科技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早在2006年茂圣公司就开始了“六堡茶”快速发酵技术的研发,投入850万元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购进了智能人工气候箱等一批重要设施设备。

2012年,该技术研发中心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信委、科技厅的技术中心认证及政策扶持。目前,茂圣公司已取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3项外观设计专利,成功研发出了“六堡金花茶”和符合欧美习惯的六堡茶衍生品——“速溶六堡茶茶珍”。

与此同时,公司还斥资100万元资助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六堡茶”的工艺、保健功效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在2012中国茶叶学会年会发布的“六堡茶”功效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六堡茶”在降血脂、降血糖、减肥、保护肝脏、调理肠胃、抗衰老等方面独树一帜。这些基础研究不仅加速了“六堡茶”新产品的研发,也为“六堡茶”注入健康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茂圣公司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条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全封闭的现代化“六堡茶”生产线,该生产线的工艺、流程、规模和技术等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容量为25吨的全自动温控发酵罐是国内最大的茶叶发酵罐,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发展壮大走品牌化之路

成功的品牌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文化内涵,这对企业意味着较高的盈利水平。茂圣公司认识到品牌对茶叶行业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营销重心从产品销售转移到品牌营销上,通过整合茂圣品牌资源,突出品牌作用,以品牌建设带动企业发展。

茂圣公司采取“国家生态原产地”和“地理标志”双品牌战略,以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作为信用背景,在区域品牌形象上,充分挖掘“六堡茶”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融合了现代生态、保健、养生理念,向市场和消费者传递公司的“生态、安全、健康”价值观。

该公司一方面注重与传统文化对接,用“红、浓、陈、醇”4个字眼儿表现“六堡茶”的共同特色;另一方面,通过产品包装和品牌营销的方式,传递自己企业品牌的文化内涵与企业的价值观。通过准确、全面的品牌定位,不仅表现了“六堡茶”的特色,而且还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者对该公司产品的心理感受。

2011年9月,在“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授牌仪式及标志启用新闻发布会上,茂圣公司庄重地对媒体发出了“六堡茶”品牌质量宣言:“检验检疫部门,随时随机检测;茂圣做到,遵守道德规范,履行社会责任;严格质量体系,生产全程控制;铭记职业操守,视质量为生命;接受社会监督,维护食品安全;秉承自然生态,实现持续发展;喜迎八方宾客,共享红浓陈醇。”这些自我约束的举措,成功树立了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形象。

茂圣公司积极参与国内外知名展会。2006年,公司选送几款优质茶叶参加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本是无心插柳,却没想到以优良品质夺得了黑茶类唯一的金奖。2007年以来,茂圣公司在各地举行的茶博会上,又连续获得了12个金奖,连续两届获得“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一等奖。2008年,茂圣“六堡茶”进驻著名的北京老舍茶馆。2010年,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六堡茶”唯一指定特许生产企业,并入展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茶叶专柜。

六堡茶,浓香四溢!

普洱景迈芒景山人的茶叶经:将古茶做出品牌


普洱景迈芒景山人的茶叶经:将古茶做出品牌

古茶需爬到树上采摘

布朗小伙张光明

景迈芒景山中的布朗族古寨,除了茶有名还是一个旅游景点。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冬日里的景迈芒景山,漫山村落与茶园从沉浸于云海中的甜梦里醒来,云雾升腾,翠峦舒展。

芒景村翁基小组的布朗族小伙张光明,开始冲泡早餐后的第一道生茶,一口下去,提神生津。“接待游客的客栈要抓紧了,制茶的厂房也要尽快搞好,将来申遗成功了,等着我们的事儿还多呢!”张光明一面品茶,一面打理着生意。

而10公里外景迈村芒埂小组的傣族姑娘仙贡,打开了自家经营的特色农家乐的大门,准备迎接南来北往来收茶、旅游的客人。“将自家的茶叶品牌推向市场,做出名气,精深加工,提高茶叶附加值……”仙贡对于自家茶叶的发展之路,很有想法。

祖祖辈辈生活在景迈芒景山的人们,尽管是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却皆因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10年来,普洱茶热潮将这座山的居民们捧上一夜致富的云端,却也让他们经历泡沫经济的破灭。幸运的是,当普洱茶最终回归理性消费时,许多山人因茶而富,一些山人因茶而名,千年万亩古茶园景迈芒景山,给予山人的最好馈赠也将踏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漫漫征程。

千年古茶园,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车辆行进在景迈芒景山,弹石路的颠簸仍止不住那满眼的绿色。位于大山中的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是这座大山的灵性所在。古茶树分布于景迈、芒景等10余个傣族、布朗族村落,总面积达2.8万亩,有林成片采摘面积超过1万余亩。

据专家考证,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由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所驯化、栽培,迄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生长在万亩丛林中的古茶,靠自然肥力生长,无任何污染,品质优良,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是目前保存完好、年代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保存完好的茶树基因也被视作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

看着翠绿的青山,张光明有些出神,生长于斯,他眼前的这片绿色是他重要的根,无论年少时走南闯北,还是如今五湖四海地跑,他总恋着这里,对他来说,赖以生存的便是这采不完的茶叶、数不完的茶树。说起张光明,许多外地人都认识他。张光明的布朗族名字叫“倪罗”,之后,他向外人介绍时,更多的是用张光明。

而对于早已是当地名企业家的仙贡而言,这片绿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更高的追求。仙贡是传统的傣族名字,事实上,上学时,老师也为她也取了个学名——朱艳芳,不过,多年以后,她更愿意向外人介绍“我叫仙贡”。自从读书回山,仙贡的命运再次与绿色茶山息息相关,仙贡爱这片绿,不止是固守,更是发展。“在普洱、昆明已开有专营店,做精茶产品,让景迈山的气息深入大城市。”仙贡在谋划着自己的绿色版图,书写着自己的创富故事。

大山的古茶,没人料想能成为摇钱树

在同样的年龄里,张光明和仙贡有着同样的记忆:从古树上辛苦采回来的茶叶,似乎并没有更多的经济价值。张光明家只将这些茶叶粗制一下,当做劳作间的普通饮品。仙贡家则将多余的茶叶存下来,等到有人进村收茶时,交换一些生活用品。

1983年,仙贡出生在景迈村芒埂小组的一个傣族家庭。3年后,10公里外芒景村翁基小组布朗族小子张光明也来到了世界上。两人关于童年的回忆,均与采茶相关。

那时的古树茶,对于生长在景迈芒景山的孩子们来说,经济意义远没有现今那么重要。采茶,只是沿袭传统的农业活动。5岁时的张光明,第一次跟着大人到两公里外的茶林采茶,那时他还不会爬树,只能仰头看着大人们从高高的树上把绿色摘下。大人们会把绿叶夹在自家带来的豆腐中,混合着一并吃下,这样一顿简单的饭便是一天劳动最大的犒劳。竹箩里背着一天劳动的果实回到村寨,开始了炒茶,揉捻,晒干;有时,被蚊虫叮咬过后,大人们会教他采一片鲜茶叶,或者用泡过的茶渣,嚼碎后擦一擦,不到5分钟,就能消痒止痛。事实上,布朗族的祖先帕哎冷,当年看中的就是茶叶的药效,在他们的眼中,这种称为“腊”的东西,药用功能远不止消痒止痛。

茶,在傣族同样称之为“腊”,在仙贡的记忆里,采茶更像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除了就着茶尖吃下的午饭外,采茶时节里,无论走进哪户傣家,都能看到炒茶,“空气中都能嗅到令人神清气爽的茶香味。”

20多年前的景迈芒景山,古茶树如此野蛮地生长着,世代生存于此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几乎没有人上心的绿色,会在日后成为摇钱树。当仙贡站在茶树下仰望,张光明第一次爬上茶树,两个少年的生活依旧是贫穷和无助的。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张光明没读完小学就辍学了,他甚至很少有机会走出大山。到最近的集镇,3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看运气才能坐到出山的拖拉机,他的愿望,是有一辆摩托,而那时,整个山寨别说摩托,就是拖拉机也只有两台。1999年,张光明试图将一些从古茶树上摘下的茶叶出售,没有人买,因为茶商们更喜欢条索更为均匀、饱满的台地茶。

仙贡还清晰地记得,以前走出大山赶集是件辛苦而又幸福的事,天还未亮,就得点起火把,背上茶叶,走几小时到集市,最后买回或换回一些生活用品,还可以美美地吃上一碗米干。“那时我就想,我一定要读书,离开这个地方,到城里找工作、生活。”仙贡当年的梦想很简单。命运在那时眷顾了仙贡,1999年仙贡如愿以偿考上了重庆的一所中专学校,她背着书包,离开了家。

回家做生意,芒景古茶赚得金钵满盆

2004年,普洱茶开始大热。茶价几乎打着滚翻了几个番,古树茶的价格涨到了每公斤50元,在茶厂做出纳的仙贡最明显的感觉是,来的客人增多了。“一车茶就能有好几千元的收益,而我每个月苦死苦活只有300元。”仙贡第一次动了在茶叶上找钱的心思。

“老树茶没有人要,也没人采老茶树,我也没有做茶叶的打算。”回顾起最初几年的景象,张光明说,那时的自己,心思根本没有放在茶叶上,刚刚具备了劳动力的他,在离家2公里的地方,挖了6亩地种甘蔗。辛苦一年,亩产11吨的甘蔗以95元/吨的价格被人收走,除去成本,张光明赚了3500多元。2003年,拿着人生第一笔“巨款”,他到惠民镇以6500元的价格买了翁基小组第一辆摩托,“当时还是赊了一半钱买的。”张光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同一年,张光明继续在地里种甘蔗,他渴望着和上一年同样的收成,没想到,山寨放养的牛把甘蔗吃得个半残,最后只剩得10多吨,装了辆车,连工本费都没有苦到,望着远去的甘蔗车,张光明蔗农的生涯结束了。

2002年,仙贡读书回到澜沧,在县城找了一份打字员的工作,她完全没有回乡的打算,而是准备复习考公务员。当年9月,仙贡在公务员考试面试环节以0.3分之差与心仪的岗位失之交臂,她在熟人的介绍下回到了景迈山,来到了当地引资来的一家茶厂当出纳、做饭等,月薪300元。更早时候,仙贡的妈妈已经活跃在芒埂一带做茶叶收购生意,2002年家里在村寨建了个加工茶叶的小厂房,那时,仙贡对茶叶还没有更深的认识,只是觉得10多元/公斤的价格收来的毛茶,经公司一倒腾,竟然能卖到50元/公斤,相比之下,妈妈收购鲜叶卖出去所赚到的钱就太少了。

2004年,伴随普洱茶的火热,芒景一带台地茶价格也有了起色,从2002年的10元/公斤上涨了不少,不过那里的古茶树,还是无人问津。不过,比古树茶更为赚钱的生意还是有的,倒卖古茶树上的螃蟹脚(衍生在古茶树上的植物),收购价就达到了400元/公斤。那时的张光明,窥见了商机,在当地收了不少螃蟹脚,然后走10公里路送到景迈大寨,每公斤能赚1元多辛苦钱,一晚上弄200公斤左右,赚的钱也就水涨船高。

2005年初,仙贡辞去了茶厂的工作,专心回家打理自家茶厂。此前一年,她家已经通过收茶卖茶淘到了第一桶金,除去成本,银行卡上有了超过5万元的积蓄。经过在外茶厂一年多的工作学习,仙贡已经认识了不少客户,而且摸清楚了如何通过茶叶赚钱的商业规则,加之本来家里就有收茶制茶的基础,2005年一年,仙贡家茶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些一次性订购2吨、3吨茶叶的大客户主动找上门来。为了这些客户方便,仙贡家在村口花20余万元钱盖起了一幢小楼,有4个房间可以接待9个客人同时居住。

同一年,张光明回到了翁基,在走南闯北中,他结识了一个陈姓的四川商人。“他觉得我们这里的茶叶不错,就叫我做茶算了,他来收。”张光明回忆道,“我就开始在山寨里收购鲜叶,然后拉到2公里外的翁洼进行加工,加工好的茶叶13元/公斤,弄到勐海就可以卖到30元/公斤。”

冰火两重天,茶价暴跌戳破泡沫经济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当山人们以为茶叶会一直走向高位时,命运开了个玩笑。价值规律成为了戳破普洱茶泡沫经济虚假繁荣的那颗针,美梦破灭了。仙贡和张光明成为了击鼓传花游戏的失败者。

2006年~2007年,普洱茶从大热到暴跌,许多人义无反顾投身茶业,有的很快暴富,有的却空手而归,而有的则赔得血本全无。2006年,仙贡家迎来了重大转折,租地、扩大原来的岩勐茶厂规模。仙贡家的茶厂已经有了50吨左右的规模,到年底厂房扩建完成,原计划60万元搞定的事情最后竟花了90多万元,可没有人在意这些,节节上涨的茶价,让他们充满了希望。在2007年初茶价高位时,用当年第一批春茶赚来的钱买了一辆帕拉丁越野车。这在村寨引起了轰动,从没有摩托到越野车代步,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仙贡一家通过茶叶完成了飞跃。“当时来的客人多了,需要到机场接,没有点像样的车不行。”仙贡对记者说。

2006年,张光明到勐海等地收茶,因为不懂技术,在天气上吃了很大的亏,收了水汽重的鲜叶,屡创新高的茶价并没有让他们得到多少实惠,吃点中间差价的他们,最终以每人亏本1.8万元散伙。张光明没有后悔,他注意到从这一年开始,芒景一带古树茶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虽然产量不高,当地的古树茶最低也能卖到70元/公斤,而越发稀少的螃蟹脚更是逼近1000元/公斤的大关。2007年,张光明揣着以前卖螃蟹脚剩下的5000元,向一个朋友借了款,拉回了一台制茶机,将自己的初级茶叶加工厂办了起来。

在2007年初一天一涨价的行情下,张光明以120元/公斤的价格向老乡们收购了差不多9吨茶叶,钱还没付,他想再屯一屯,卖上更好的价钱,殊不知,下半年一瞬间茶价崩盘了,跌到了大约9元/公斤,原收购价450元/公斤的老树茶直接就无人问津。“突然间差了乡亲们90多万元,我觉得天旋地转。”张光明悻悻地对记者说道。

张光明把这9吨茶拉到了思茅,一呆就是3个月。有家不敢回,茶叶卖不掉,他觉得完了。“当时也有人出到20元/公斤买茶,这么多茶才卖18万元,我拿什么还账?”张光明感到了绝望。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张光明无奈之际,遇到一个曲靖老板愿意以原价购买张光明部分茶叶,当年9月,张光明以125元/公斤的价格把1.6吨茶卖给了这位老板,拿着到手的20万元,张光明一分钟不敢耽搁,立即赶回老家,先兑付了一部分钱给老乡。

靠着慷慨的曲靖老板,张光明分批次卖出了一些茶叶,拿到当年最后一笔茶叶款12万元,张光明并没有及时兑付给老乡,而是回乡买了120亩茶山。这时,张光明的总欠账也达到了50万元。2008年延续了2007年的茶叶寒流,生态茶的价格甚至低到了11元/公斤,这让张光明感到悲哀。张光明硬是咬着牙,靠着茶价每年理性上浮15%,一点一滴地将欠下的账,用了3年时间还完。

仙贡日子也不好过,虽说有长久合作的大客户,她还是欠下了乡亲们近50万元的茶叶款。因为2006年底的扩厂,仙贡的库存有所下降,在2007年茶价泡沫中虽然有损伤,但不至于伤了元气,加之有稳定的客户来源,随后的两年,收来的钱还了前年的鲜叶款,账很快就还完了。

古茶将申遗,助推芒景茶叶品牌发展

景迈芒景山的两个不相识的小伙伴,在2013年的冬天,终于对未来有了同一种美好的期待。当然,这种期许还不仅仅来源于经济。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已经踏上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征程,这是张光明和仙贡最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茶价回归正道,受益的还是土生土长的当地茶农。从2009年开始,仙贡瞅准了进山收茶人越来越多这个契机,扩大了原先客栈的规模,将原先可以吃点便餐,随便住宿的小楼庭院扩大成独具特色的景迈人家农家乐。

靠着当年种下的百余亩茶园,张光明在2011年迎来了收获,不仅有了10多万元的盈余,还成了家。因为资金不足,张光明本想做个客栈的计划稍微推迟了些,可看着茶价平稳,张光明心里越来越敞亮。他认真地考虑了未来,到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翁基这个商标,虽然他的茶厂还不是很大,仅有8吨左右的库存,可是他已经设计好了6个品种的茶叶。“布朗族的翁基古茶,最高可以卖到3000元一饼。”张光明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道。

仙贡要想得更长远些。早在以弟弟名字命名的岩勐茶厂建立之初,她就虚心请教每一位来景迈山的客人,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购买书籍,查阅资料,虚心学习,掌握了先进的茶叶制作和管理机制。去年底仙贡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860万元。有了钱,仙贡有更大的规划。“以前,茶叶不好卖的时候,我们都是送茶,心想着送10个客人总会有2个客人过来买茶叶吧,果不其然。”仙贡说。到如今,仙贡也想通过类似的方式把景迈山的茶做成品牌推向市场。一定要做品牌,这样才有高附加值。仙贡的想法还不仅如此,通过3年左右的市场反馈,仙贡想采用独家定制等方式为消费者做茶服务。“以后,我们只做半年茶,然后用半年时间来为客户服务。”仙贡说。在她的版图里,和弟弟妹妹齐心协力,延伸茶叶产业链,做精深加工也将提上议事日程。

在张光明、仙贡的眼中,景迈芒景的名声之所以不断远扬,正是因为祖辈们为他们留下了茶树这一宝贵财富。因茶,景迈、芒景的茶农们收入越来越高,生活得到不断改善,年收入几十万元不再是神话,收入上百万元的也大有人在。在当年看似高端、奢侈的摩托车,现如今已变得再普遍不过,许多人家都拥有了轿车。同样因为茶,景迈芒景也成为绿三角旅游环线开发建设的重点景区。目前,景迈芒景一带还被列为茶祖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核心区域,此项工作也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在打造茶祖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的同时,千年万亩古茶园的申遗工作也正徐徐拉开帷幕。景迈芒景大山的子民们知道,如果申遗成功,又将多一个金字招牌,游客的增多,必然带动茶价的上涨。同时,他们也希望因茶而形成的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被世界所熟知,景迈芒景的独特普洱茶,亦能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

安溪铁观音未来将走向品牌高端化


要说到铁观音最出名的产地,那无疑就是福建安溪,安溪铁观音俨然成为了茶界,尤其是乌龙茶中一块屹立不倒的金字招牌。随着安溪铁观音的声名远播,在茶界的发展也开始变得多元化,力求向品牌化突围。

以前,安溪人到外地卖茶,大都在当地的茶叶批发市场或随便开个小店,只要茶好就行;外地人经营安溪铁观音,基本上从当地的批发市场进货或与由安溪的批发商供货,很少有品牌的意识。现在,市场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没有品牌的茶很难卖,一方面是因为QS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后,在许多城市,没有QS就不能入市;另外一方面,随着茶叶市场的成熟,品牌开始深入人心,选择品牌,自己喝品质有保证,送人有面子。于是,许多外地商人开始选择加盟大品牌。

在泉州,品牌化已经成为共识,八马、魏氏、日春、裕园等主流品牌不断强化自己的品牌,一些中小企业也努力着手规范企业,向品牌化发展。三秋名茶的谢总介绍说,作为泉州的新品牌,三秋名茶今年将完善企业各项规范制度,加强品牌营销与推广,以品牌促经营,以品牌拓市场。在外地,许多安溪茶商热情参与评茶员、评茶师、茶艺师培训,加强茶文化的修养与交流,积极参加茶王赛等可以提高知名度的茶事活动。苏兴茂介绍说,安溪铁观音市场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有以规范创品牌,以品质塑品牌,走品牌化之路才能赢得市场。

上述就是关于安溪铁观音未来的发展预测,我们也相信,随着茶道养生的观念的不断深入,安溪铁观音也会不断壮大。

梧州市在沪举行六堡茶公共品牌推介会


梧州市在沪举行六堡茶公共品牌推介会

10月26日,“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茶船古道”梧州六堡茶公共品牌推介会暨上茶、茂圣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以及汪裕泰·茂圣六堡茶新品发布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这是2016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的活动之一。据悉,2016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于10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有众多国内外品牌食品企业参展。本次六堡茶公共品牌推介会暨签约仪式由梧州市人民政府和上海糖酒集团共同主办,上海茶叶有限公司和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承办,借助国际会展平台宣传推介六堡茶文化,扩大六堡茶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推介会上,梧州市副市长荣志晓介绍了梧州市六堡茶战略品牌打造和产业发展情况,现场播放六堡茶产业宣传片,展示六堡茶精制产品,介绍六堡茶的品质风格和标准化发展历程,并以“茶船古道”等文艺表演展现六堡茶的深厚历史文化。上海茶叶有限公司与梧州茂圣茶业公司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并发布汪裕泰·茂圣六堡茶新品。

上海光明集团副总裁马勇健指出,集团旗下的上海茶叶有限公司是一家老字号企业,以茶叶生产加工、批发零售、代理经销为核心业务,与梧州茂圣茶业公司合作多年,希望通过本次推介会、战略签约和新品发布,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增进六堡茶产地与上海的联系与产销合作交流,扩大六堡茶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梧州市茶叶商会名誉会长李奕权,梧州市政协副主席李贞梅参加推介会。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吕明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年艳,农业部外经中心副主任周启疆,广西茶叶学会会长麦楚均,上海糖酒集团党委书记陈革,上海糖酒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周文,上海糖酒集团副总裁、上海第一食品连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祥应邀参加推介会。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湖北宜昌将推出茶叶公共品牌 打造茶业新名片》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