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白茶适合什么人喝】

百世不易传承人——朱文武

茶在人们的眼中分外可爱,不仅仅是喝着解渴、健体强身,也不单单是千古悠悠、一脉相传,令人动情的是,茶与人,一叶一生活。从脱贫致富,茶寄希望;到世代坚守,茶鉴匠心;从个人奋斗,茶寓乐业,到各得其乐,茶示安居;从走出国门,茶传国风,到子子孙孙,茶达礼节。茶的故事,正记录着中国人的美好生活。敬意之茶,献礼新时代,记录我们的幸福生活。

今日走进幸福茶人百世不易传承人——朱文武。说起茶叶,不得不说起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从他们的手中一片树叶千变万化成不同滋味,让开门七件事里有了雅俗共赏的中国茶,千万茶人中,寻一缩影,镜头推向了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常务副总经理朱文武。

从未一刻离开过挚爱的土地

“这是我们的资江河,她的宽度大约是1千多米把,渡口行船在酉洲靠岸,茶商来往、货物集散。茶叶从安化第一茶厂里走出了一段世纪传说”操着一口流利的安化方言,朱文武接待着来访的湖南卫视摄制组。寒来暑往,这里的游人、媒体、各界宾客络绎不绝,他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讲述着这里的传奇,这其中也饱含着他的故事。

1958年生在安化,不到17岁的年纪,就在知青下乡的队伍里,最早扎根了茶园,成为茶园培植栽种的一名茶工,整个成长历程都伴随着乡土情深。进到园子里栽种、除草、除虫,一干就是天明到天暗,看着这皇天厚土里冒出的新芽,苦力虽繁重,心中乐趣多。

20岁那年,部队招兵,热血的男儿应征入伍,也正是部队的锤炼,让坚韧成为他一生的秉性,在日后的事茶之路上越走越坚定。

故事还得从1982年说起,转业回归的朱文武来到了安化茶厂。临危受命的他,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处于经营困难期,工厂生产断断续续、工人生计无法保障、产品销路也未能打开。他竭尽所能组织茶人默默的研究工艺、配方、产品、销路,与工人一点一点的修复百年木仓等历史文物,只盼百年安化第一茶厂薪火相传、屹立不倒。其实,他也并不是毫无办法,当年外商来到安化,看到这里珍贵的制茶文献和各个年代的茶叶样品,出价200万收购。这条橄榄枝,不仅能解决茶厂经营的问题,在那个年代还能帮着修正厂房、购进设备,实属巨款。而且,他也不是非此地不可,当年行政单位的铁饭碗也向他递出了邀请函。而他,终究是谢绝了。他说,祖宗之法,我辈之责。

这股松柏的韧劲,换来百年安化第一茶厂明媚的春光。在他的带领下,老茶厂跟上时代的步伐,成立股份制公司,变更经营模式,群策群力走出了困难期。入主中粮系后,茶厂迈向现代化工业园区高歌猛进,而那些历史的遗迹也成为举世无双的制茶活文物,留给了子孙后代。

匠心坚守·百世不易

一潭活水清如许,经历过磨难,如今安化第一茶厂焕发着勃勃生机,他说茶就是这样,有着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野性,周遭改变不了它掘地三尺要生根的决心,根在,希望就在。安化第一茶厂的根,来源于百年文脉,薪火相传。

想来事茶40余年如一日,我们好奇在他的身上,究竟留下了什么,值得这个时代乃至后辈们铭记,他引用了当代茶圣吴觉农的一段自白“我从事茶业工作一辈子,许多茶业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同我共同奋斗,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没有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大多一生勤勤奋奋、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风格。”匠心事茶,百世不易!茶人自有丰碑!

cY260.com编辑推荐

央视采访福鼎白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日前,央视《乡土》摄制组记者来到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鼎白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梅相靖。

5日下午,央视《乡土》摄制组记者先后走进了梅相靖老先生家里、白茶作坊、梅筱溪故居老宅等地,对福鼎白茶传统制作现场跟踪拍摄和采访,仔细了解“福鼎白茶”古老白茶制作技巧、福鼎白茶历史和生长生态环境等。梅相靖先生详细讲述了,福鼎白茶从白茶的晾青、萎凋、渥堆、炭火烘焙等古老白茶制作流程,他还拿出一本手抄的梅家族谱,其中有梅筱溪晚年归隐家乡后所写的《筱溪陈情书》,介绍里面的茶事细节。

柏柳村是福鼎白茶的原产区,素有“中国白茶第一村”的美誉,入选2014“中国茗村”百佳榜第16位。全村农民家家户户都以白茶为业,白茶古老制作技艺传承源远流长,2011年5月,福鼎白茶传统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柏柳村茶农梅相靖是清未民国时期福鼎茶人梅伯珍传人,2013年1月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类——福鼎白茶传统制作技艺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三三三精品推荐三三三江苏大闸蟹产地直发

汉家刘氏黑茯茶:百年传承醇香润泽


2014年,汉家刘氏茶喜获中国·武汉绿交会绿色产品金奖,其中黑茯茶别具特色,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青茶醇香,黑茶厚重。汉家刘氏黑茯茶,是在传统湖北青砖茶基础上开发出轻发酵茶。经特有工艺发酵,内里自然生长出一种“冠突散囊菌”的益生菌,俗称金花菌,为世人所称道。菌花香浓郁、滋味醇和、入口爽滑、甘甜润泽。茶不可称药,但黑茶中的冠突散囊菌却进入药典,长期饮用对降糖和瘦身有明显效果。益生菌体是其他黑茶类所不具有的,为了区别其他砖茶,故称之为黑茯茶。

在汉家刘氏黑茯茶系列产品中,以“刘峻周黑茯茶”最为亮眼。据汉家刘氏董事长刘家国介绍,这其中有一段汉口刘氏茶坊学徒赴俄种茶的传奇故事。刘家人明清时期在羊楼洞制茶,1860年后到汉口压制砖茶。后发现鄂西北的谷城高山也产茶,就把主要生产地搬到谷城福山,据说在这里每年可以压制砖茶2万担。中国“茶王”刘峻周曾经到谷城福山种茶,当地茶农称之为俄罗斯风情茶园,这正是如今汉家刘氏茶园。

刘峻周祖籍湖南,早年逃荒到汉口,被同宗祖父辈汉家刘氏茶坊23代传人、著名茶商刘运兴收留,在汉口刘氏茶坊做学徒。19世纪晚期,俄国通过万里茶道,一面加强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一面尝试引进中国茶树和制茶技术,在本国发展茶叶种植和生产,于是俄商开始从中国引进种茶、制茶人才,刘峻周就是其中之一。在格鲁吉亚的巴统,刘峻周和中国茶工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茶树品种,并大量种植和焙制了红茶,当地人称之为“刘茶”。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刘峻周的“刘茶”赢得了金质奖章。因种茶成功,刘峻周还有缘结识了列宁和斯大林。

今天,刘峻周的故事还在流传,“刘茶”还在传承,万里茶道的交流还在续写,中俄人民的友谊更加深厚。汉家刘氏“刘峻周黑茯茶”的外包装上印有刘峻周赴俄罗斯植茶期间的全家福照片,这是汉高祖76世孙、汉家刘氏茶坊27代传人刘家国对刘氏茶人的缅怀,对刘氏茶业的传承。高祖父刘运兴和曾祖辈、祖父辈种茶、贩茶的历史事迹,激荡着刘家国对祖辈们事业的追寻。目前汉家刘氏获得黑茶方面的发明专利达9项之多,其他外观专利达50多项。汉家刘氏已是中国茶叶百强企业、中国茶叶电子商务十强企业、中国茶叶品牌馆入馆品牌、省级农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刘家国说传承祖先基业,重续中俄万里茶道的辉煌是汉家刘氏亘古不变的追求,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必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韦洁群


韦洁群对家乡六堡镇黑石村的原生态农家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一直坚守乡间苦心钻研、制作和传承传统六堡农家茶,并因此在2009年获得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的殊荣——黑石山峦间的执着坚守

谷雨时节,我们慕名前往苍梧县六堡镇大山深处,寻访被乡亲们尊称为“群姐”的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韦洁群。

在久雨初晴充满乡土风韵的塘坪村,在若隐若现云雾缭绕的黑石山峦,在两树拥抱绿荫婆娑的百年榕树底下,群姐的家以及由她一手建造的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就坐落在这里,而在不远处,至今还保留着清中后期嘉庆、道光年间留下的那一片青石砌筑而成的老茶园。

走进群姐的茶室,就像走进六堡茶的世界:箩筐、竹篮、簸箕、木桶、干葫芦等五花八门的盛茶器具古色古香,茶芽、茶梗、茶壳、茶花、老茶婆、社前茶、明前茶等名茶品种琳琅满目,置身其中,但觉茶气袭来沁人心脾。捧着群姐精心泡制的六堡农家陈茶,慢斟细品间满齿留香。此时此地,我们才悟出了些许一些老茶客喜欢喝原生态黑石山茶的缘由。

六堡镇黑石山高温多雨,终年盖雾,特殊的气候和土壤,造就了六堡茶这一独特的地方品种。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于六堡长于六堡未满20岁的群姐,已经开始随老一辈制茶师学艺了。由于勤奋好学,她很快就掌握了传统的制茶技艺。对原生态“土茶”的钟爱,让群姐此后一直坚守乡间。她行走于纯净的黑石山岭,采用六堡原产茶青,苦心钻研和制作传统六堡农家茶。近年来,六堡茶产业呈现出复兴的势头,群姐也及时抓住商机,大力传承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

六年前,群姐在黑石山承包一方山地种下当地优质树种,发展六堡茶种植和加工业。近年来,她种植的六堡茶产量不断扩大,但是,依然未能满足茶叶加工生产的需要。由于群姐信誉好,附近的茶农都喜欢上门卖茶青。然而,群姐对茶青的要求甚高,她认为选茶青一要看手感,二要辨汤色,三要观察茶园土壤,为了保证春茶品质,她还严格要求茶农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而在传统制作工艺的推广方面,她更是颇费苦心。每逢春茶上市,群姐就会办起培训班,在十里八乡招收新学员,采茶、杀青、初揉、沤堆、复揉、烘干、分类、发酵、干燥、上蒸、陈化……六堡茶制作的传统工艺,她毫不保留地向乡亲们一一传授。

执着和坚守让群姐得到了回报。2009年6月,群姐荣获“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称号,成为广西惟一获此殊荣者。采访时,我们细心观察群姐所揉制的茶叶,几经翻炒搓揉后竟卷成了一粒粒的螺状,可见其“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并非浪得虚名。

如今,50多岁的群姐,最大心愿就是将六堡茶的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多年来的诚实经营,使群姐赢得不少的回头客,北京、上海、广州、南宁甚至粤港澳地区的茶商都向她发来订单,她的产品已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势头。今年,踌躇满志的她计划增加十个传统工艺制作炉灶,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群姐还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借助六堡茶文化打造农家乐旅游项目,腾出几间客房,酿好几坛美酒,在茶园养好土鸡,在周边围起菜园,专门接待各方来访的嘉宾,让客人吃住在农家,并亲身体验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无穷乐趣,在学茶技、观茶道、品茶韵、赏山景中加深对传统生态六堡茶的认知。

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暨都匀毛尖世博名茶百年品


9月15日,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在贵阳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以“绿色发展·传承跨越”为主题的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暨都匀毛尖世博名茶百年品牌推介活动将于9月22日至25日在黔南州都匀市举行。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作出了“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今年又恰逢都匀毛尖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贵州省制定了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将都匀毛尖列为全省主推的“三绿一红”黔茶品牌之首,黔南州也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创建都匀毛尖世博名茶知名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

活动组委会主任、黔南州州长向红琼在发布会上通报说,此次盛会主要内容有: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都匀毛尖世博名茶百年品牌推介活动,大型民族歌舞表演,文艺演出和焰火晚会。同期开展第六届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都匀毛尖”国际茶叶经贸发展论坛、都匀国际茶叶展销会等。

黔南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刘良在发布会上说,黔南州明确将本次“一会一活动”倾力打造成为魅力、精彩、真情、平安、亮丽和全民参与的茶事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全面推动贵州茶产业快速发展,全方位宣传推广“都匀毛尖”百年品牌。

本届“一会一活动”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黔南州人民政府、贵州省农业委员会承办。届时,将有2000余名各界嘉宾云集匀城、谈茶论道,合力推广“都匀毛尖世博名茶”,共同擦亮“都匀毛尖”这一高端绿茶的“金字招牌”。

寻访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韦洁群


寻访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韦洁群

图说:最让群姐珍惜的莫过于当年荣获的“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的荣誉了。

图说:采茶是六堡茶制作的第一道工序,群姐现场传授采茶心得,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图说:群姐手把手地指导年轻人学习“杀青”技术。

图说:将清香的茶叶反复炒、反复揉,是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的一个特色。

图说:茶厂工人正在精心分拣制作好的茶叶。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5月14日讯:韦洁群对家乡六堡镇黑石村的原生态农家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一直坚守乡间苦心钻研、制作和传承传统六堡农家茶,并因此在2009年获得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的殊荣——黑石山峦间的执着坚守

谷雨时节,我们慕名前往苍梧县六堡镇大山深处,寻访被乡亲们尊称为“群姐”的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韦洁群。

在久雨初晴充满乡土风韵的塘坪村,在若隐若现云雾缭绕的黑石山峦,在两树拥抱绿荫婆娑的百年榕树底下,群姐的家以及由她一手建造的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就坐落在这里,而在不远处,至今还保留着清中后期嘉庆、道光年间留下的那一片青石砌筑而成的老茶园。

走进群姐的茶室,就像走进六堡茶的世界:箩筐、竹篮、簸箕、木桶、干葫芦等五花八门的盛茶器具古色古香,茶芽、茶梗、茶壳、茶花、老茶婆、社前茶、明前茶等名茶品种琳琅满目,置身其中,但觉茶气袭来沁人心脾。捧着群姐精心泡制的六堡农家陈茶,慢斟细品间满齿留香。此时此地,我们才悟出了些许一些老茶客喜欢喝原生态黑石山茶的缘由。

六堡镇黑石山高温多雨,终年盖雾,特殊的气候和土壤,造就了六堡茶这一独特的地方品种。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于六堡长于六堡未满20岁的群姐,已经开始随老一辈制茶师学艺了。由于勤奋好学,她很快就掌握了传统的制茶技艺。对原生态“土茶”的钟爱,让群姐此后一直坚守乡间。她行走于纯净的黑石山岭,采用六堡原产茶青,苦心钻研和制作传统六堡农家茶。近年来,六堡茶产业呈现出复兴的势头,群姐也及时抓住商机,大力传承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

六年前,群姐在黑石山承包一方山地种下当地优质树种,发展六堡茶种植和加工业。近年来,她种植的六堡茶产量不断扩大,但是,依然未能满足茶叶加工生产的需要。由于群姐信誉好,附近的茶农都喜欢上门卖茶青。然而,群姐对茶青的要求甚高,她认为选茶青一要看手感,二要辨汤色,三要观察茶园土壤,为了保证春茶品质,她还严格要求茶农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而在传统制作工艺的推广方面,她更是颇费苦心。每逢春茶上市,群姐就会办起培训班,在十里八乡招收新学员,采茶、杀青、初揉、沤堆、复揉、烘干、分类、发酵、干燥、上蒸、陈化……六堡茶制作的传统工艺,她毫不保留地向乡亲们一一传授。

执着和坚守让群姐得到了回报。2009年6月,群姐荣获“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称号,成为广西惟一获此殊荣者。采访时,我们细心观察群姐所揉制的茶叶,几经翻炒搓揉后竟卷成了一粒粒的螺状,可见其“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并非浪得虚名。

如今,50多岁的群姐,最大心愿就是将六堡茶的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多年来的诚实经营,使群姐赢得不少的回头客,北京、上海、广州、南宁甚至粤港澳地区的茶商都向她发来订单,她的产品已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势头。今年,踌躇满志的她计划增加十个传统工艺制作炉灶,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群姐还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借助六堡茶文化打造农家乐旅游项目,腾出几间客房,酿好几坛美酒,在茶园养好土鸡,在周边围起菜园,专门接待各方来访的嘉宾,让客人吃住在农家,并亲身体验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无穷乐趣,在学茶技、观茶道、品茶韵、赏山景中加深对传统生态六堡茶的认知。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百年传承创名企 数代接力卖好茶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百年传承创名企数代接力卖好茶

在历史长河里,无数茶人犹如漫天繁星,照亮了“茶船古道”,也照耀着众多六堡茶船不断逐浪前行。璀璨星空中,有一个组群极其亮眼:它植根于马来西亚,专注于六堡茶经营;它参与并推动了六堡茶向东南亚华人社会渗透的进程,见证着“茶船古道”向东南亚各地延伸的历史;它提高了六堡茶在东南亚茶叶界的知名度,更延续着六堡茶在新时期下向马来西亚的输出。

它,就是“广汇丰”这个茶叶世家。

2017年9月12日,开始回撤的夏季季风扫过马来半岛,炽热的日光倾洒在吉隆坡苏丹街上,临街的72号店铺里,65岁的刘伟才和60岁的刘俊光就着陈年六堡茶的袅袅茶香,娓娓讲开了“广汇丰”的传奇和他们家族的故事……

苦心创立“广汇丰”

1905年前后,时代更替的前夜,中国的清朝政府风雨飘摇,各地反清活动四起。作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东更是首当其冲,在激荡的大时代风潮冲击下,当地的社会民生更添困顿与不安。此时,南洋各地正处于大开发时期,矿山、种植园、工厂相继涌现,港口、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巨大的谋生机会吸引了大量广东沿海民众舍身前往。

就在这一年,广东揭西人刘大志乘着“下南洋”的风潮离开广东,远渡重洋来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并很快找到了生计。他的重孙子刘俊光说,刘大志先是当流动小贩,四处售卖种子、肥料等农资产品,然后制作脚踏车出售,渐渐有了一些积蓄,于是在吉隆坡定居下来。

二十年光阴一晃而过,刘大志在吉隆坡扎下了根,家境逐渐殷实。经过长时间的资本积累,1928年,他决定在吉隆坡购置物业,创办“广汇丰公司”。创办之初,“广汇丰”主营业务并非茶叶生意,仍然是刘大志的老本行——经销种子、肥料、农具等农资产品。

位于吉隆坡苏丹街的广汇丰总部。苏爱清摄

“广汇丰”名字的由来,与刘大志的创业史一样令人回味。刘大志的侄孙刘伟才说,当时华人在海外都有抱团谋生的习惯,刘大志在马来西亚的同乡中人缘非常好,又经常往来于马来西亚和中国广东之间经商,与广东老家关系密切,很多同乡都委托他把积攒下来的钱财带回老家,于是他特地取“广东”和“汇款”之意命名“广汇丰”。因此,“广汇丰”最早的形态其实还有着钱庄的功能,故而又被叫做“广汇丰庄”。同时,由于很多同乡到了吉隆坡后都先投靠“广汇丰”,使得“广汇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会馆的作用。一些同乡暂时找不到活计,刘大志还在“广汇丰”里为他们提供食宿,直到他们找到生计为止。

“广汇丰”门面旧貌。杨麦翻拍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广汇丰”的经营运作逐渐上了轨道,饱历沧桑的刘大志强烈地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写信回乡介绍了自己在吉隆坡的创业境况,并希望子侄们前来共同发展。此时的揭西人多地少,民生艰难,接到这个音讯,刘大志的子侄们立即动身,结伴乘船漂洋过海投奔而来。很快,刘大志的儿子刘天隆就进入“广汇丰”工作。

“六堡”缘结“广汇丰”

然而,太平洋战争爆发,给了蓬勃发展的“广汇丰”当头一棒。作为主要交战区域,东南亚各地的商业经济和社会民生凋敝不堪,“广汇丰”虽然底子厚实,也只能勉为支撑。直到1945年战争过后,随着大环境逐渐改善,“广汇丰”终于喘过了一口气,重新回到爬升的轨道。

十年光阴犹如映画戏一般,在破坏与重建之中快速拉过。经过数年的恢复,“广汇丰”重新积累了发展的资本。时值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快速跃进阶段,对金属原料的需求猛增,马来西亚的锡矿开发再度进入高峰期。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的“广汇丰”顺势开展多元化经营,在巩固原有农资产品销售的同时,涉足锡矿开发,北上怡保买下了几个锡矿场,另一方面又投资开办农场,在吉隆坡附近建起多个养殖场,出产肉猪、肉鸡及鸡蛋等农副产品。当时,吉隆坡附近的金马伦高原上有很多茶园,“广汇丰”从这些茶园里收购茶叶运回吉隆坡,自行炒制红茶和绿茶出售,而这也成为“广汇丰”与茶叶结缘的开端。

随着“广汇丰”规模不断扩大,刘大志的侄子刘天昌(刘伟才之父)、孙子刘英明(刘俊光之父)也进入“广汇丰”,参与联合经营工作。

刘英明(左二)、刘天昌(左四)与朋友合影留念。苏爱清翻拍

锡矿大开发少不了矿工,矿工们又离不开六堡茶,环环相扣的关系,不断推高六堡茶在马来西亚的需求量。很快,年轻一代的经营者捕捉到了商机:自身的矿场本就需要消费六堡茶,何况“广汇丰”已经开拓了制茶售茶业务,与其他矿场主因矿山开发也有着密切联系,经销六堡茶,正是时候!于是,“广汇丰”购进六堡茶进行销售,它与六堡茶的故事从此开启。

刘俊光(中)向记者介绍与香港茶商的往来情况。苏爱清摄

经营了一段时间以后,“广汇丰”购进的六堡茶已经难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急需开拓更大的货源渠道。1957年,第一届广交会开幕,刘天昌应邀赴会,与中国茶叶公司广西省分公司签订合同,直接从梧州进口六堡茶。这些六堡茶运到马来西亚后,一部分卖给其他茶庄、酒楼和矿务公司,另一部分则用于“广汇丰”在怡保开办的锡矿场。

广汇丰茶行销售的六堡茶。苏爱清摄

20世纪50年代过后,随着马来西亚的锡矿开发持续深入,六堡茶的市场需求也日趋旺盛,“广汇丰”进口经销六堡茶的业务越做越大,逐渐成为了贸易经营的主营业务。

茶叶经销攀高峰

在时光的流淌中,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与家族力量的代际更迭同时进行。又是一个年代的故事页码平稳翻过,到了1970年,年仅18岁的刘伟才进入“广汇丰”,开始接手其父亲刘天昌的业务。

广汇丰创办初期的“广汇丰庄”招牌。苏爱清摄

广汇丰茶行早期申请使用的“青山茶”石兰商标。杨麦摄

新生代力量的注入,使得“广汇丰”更具活力,业务专注度更高。20世纪70年代,“广汇丰”逐渐把开办的锡矿场脱手,并降低在农场业务的投入,专注于茶叶生意。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一鸣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梧州外贸系统工作,他回忆说,一直以来,“广汇丰”都是梧州六堡茶在马来西亚的最大客户。

但此时,每年从广交会上订购的六堡茶已经难以满足“广汇丰”的销量。同时也为了提供更多的品种供顾客选择,“广汇丰”每年从梧州进口几十吨六堡茶,同时还在香港进口一些“港仓六堡茶”。刘伟才至今还清楚记得,自己没少和姚计(香港“义安”茶庄的老掌柜)及司徒法(香港“永生祥”茶行的董事经理)打交道。

在六堡茶销售方面,“广汇丰”做得更有声有色,不仅在吉隆坡独占鳌头,也在马来西亚各地不断开拓市场。2017年11月17日,梁瑞生茶烟庄老板易颂强接受采访时坦言,20世纪七八十年代,怡保市很多杂货铺、海味铺、药材行都被“广汇丰”发展成为代理点。“广汇丰”进口经销的六堡茶透过这些代理点,源源不断地抢占了当地很大一部分的茶叶市场份额。

当时间的指针走到20世纪80年代,刘伟才已经成为成熟的企业家,“广汇丰”也坐上了马来西亚六堡茶经销企业的“头把交椅”,六堡茶的进口量逐年稳步增加,并迎来了在行业地位中的跃升。此时,中国内地的茶叶购销政策松绑,茶叶补贴取消,茶农的种植积极性暴跌,茶叶原料供应市场快速萎缩。由于缺少原料及销售价格不稳,中国内地的六堡茶出口量锐减,这为行业巨头们巩固市场提供了机会。联隆泰进出口有限公司老板许金龙回忆说,从1986年起,“广汇丰”“联隆泰”“裕生祥”“南隆”“广福源”这5家企业成为当时承接中国内地六堡茶的进口代理商,马来西亚的六堡茶市场几乎都掌握在这五家“头盘商”手里。

就在这段高光的时光里,刘英明的儿子刘俊光于1988年进入“广汇丰”工作,并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他至今还记得,当时马来西亚每次参加广交会的客商都有几百人,需要组团包机飞去广州,住宿的酒店更是要提前一年预订。但无论如何,商团里必定为“广汇丰”留有名额。

不过,商海变幻总是云诡波谲。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梧州六堡茶出口量的恢复,以及出口限制的逐渐放开,5家“头盘商”的行业联盟被打破。在随后的岁月里,时代巨手推动着市场整合淘汰,曾经风光的“头盘商”们在产业浪潮的冲刷下,同样感受到了寒意,有的转营,有的结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骤然变化的市场,“广汇丰”经营者牢牢地把稳了舵,引领企业逆流而上,六堡茶生意也越来越旺。“近年来,‘广汇丰’每年从梧州进口的六堡茶至少有120吨。”回顾企业的发展之路,刘伟才一脸自豪。

与此同时,因自身能力出色,也因“广汇丰”在马来西亚茶界闻名遐迩,刘俊光被推选为马来西亚茶叶商会署理会长。

注入新血谋新篇

进入新世纪以后,“广汇丰”再次注入了新鲜血液。

2002年,刘伟才的儿子刘振翔来到了“广汇丰”,先从茶叶包装厂的管理者做起,慢慢熟悉业务后被调到苏丹街72号的总部担任董事,并在父辈的指导下逐渐崭露头角。从事网络广告设计出身的刘振翔坦言,刚开始的时候,他曾经很不习惯这份工作,但潜下心来学习后,慢慢品出了其中的“味道”,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与刘振翔一同来到“广汇丰”的,还有他的妻子李渭娟。历经多年的打拼,“广汇丰”旗下已有广汇丰茶业有限公司、广汇丰企业有限公司、广汇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并于近年斥资在吉隆坡建起了超过2000平方米的新基地。这个即将投入使用的基地集厂房、仓库和办公室于一体,李渭娟就是这个基地项目的负责人。她透露,为了适应如今年轻人群体的市场消费需求,“广汇丰”计划在新基地投建生产线,生产六堡茶速泡茶包新产品。

“广汇丰”新厂房正在进行外墙装修。刘伟才供图

年轻蕴含着冲劲,也意味着有更多创新的可能性。正是这种持续传承又不断创新的代际接力,推动着“广汇丰”及其所经营的六堡茶生意蒸蒸日上。这个世家的传奇,恰好印证了刘伟才所说的话:“茶叶这门生意,要有自己人接手来做,才会有传承,才会做得长久。”

“‘广汇丰’的六堡茶销量逐年上升”

讲述人:刘伟才(65岁,广汇丰茶行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现居吉隆坡)

刘伟才(右一)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龙天传摄

我的祖籍在广东揭西。我叔公刘大志从揭西老家来到吉隆坡谋生,并于1928年创办了“广汇丰”。初时,“广汇丰”并非专营茶叶生意,因为当时吉隆坡还很荒芜,很多先期到达的华人都在这里开垦土地,所以那时候“广汇丰”主要卖种子、化肥这一类农资产品,可能也贩卖一点点茶叶。

“广汇丰”的得名是有缘由的。我叔公人缘很好,经常往来于南洋和中国之间进货做生意,很多同乡信任他,委托他把积攒下来的钱财汇到广东老家,所以他特地将店名叫做“广汇丰”,主要取“负责汇款回广东”之意。所以,当时的“广汇丰”有点钱庄的性质,又被叫做“广汇丰庄”。同时,由于我叔公人缘好,很多同乡到了吉隆坡以后都投靠到“广汇丰”落脚,因此“广汇丰”又有点会馆的味道。对于一些暂时找不到活计的同乡,我叔公会为他们提供食宿,直到他们找到工作为止。

20世纪30年代,我叔公写信回老家,叫他的儿子刘天隆和侄子刘天昌来吉隆坡。刘天昌是我的父亲,当时只有十多岁。我伯父刘天隆和我父亲接到信后,就乘船来到马来西亚。当时“广汇丰”的规模还不是很大,工作岗位安排不下来,我伯父和我父亲在外面打了几年工,然后才进入“广汇丰”。

后来,南洋这边打仗(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广汇丰”生意也不好做。打完仗之后,尤其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大马经济好转,“广汇丰”才开始慢慢做大。我们不仅卖农资产品,还在怡保开办了几个矿场采锡米。因为当时马来西亚的锡矿开发很兴旺,很多老板都办矿,所以我们也参与其中。此外,我们还在吉隆坡办了几个农场从事养殖业,主要养猪养鸡。吉隆坡附近的金马伦有很多茶园,于是我们在金马伦收购一些茶叶,自己炒制绿茶和红茶出售。

因为当时马来西亚的锡矿场很多,矿工都喝六堡茶,而且“广汇丰”已经在做茶叶的生意,所以我们也顺便购进一些六堡茶出售。不过,当时在马来西亚只有广东人喝六堡茶,六堡茶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吉隆坡和怡保这两个广东人较多的地方,因此,我们当时经销的六堡茶不是很多,主要还是做绿茶和红碎茶生意。

慢慢地,“广汇丰”的六堡茶经销量做起来了,其他生意也越做越大。1957年中国内地举办第一届广交会,邀请“广汇丰”参加,我父亲应邀参加。在广交会上,他找到了梧州中茶公司(即中国茶叶公司广西省分公司)洽谈,直接从梧州进口六堡茶。当时广西还没有出口权,六堡茶全部由广东公司(即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负责出口,我父亲通过广东公司和梧州中茶公司签订六堡茶进口合同。此后,每届广交会我们“广汇丰”都参加,都向梧州中茶公司订购六堡茶。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广汇丰”经销的六堡茶业务量在我们整个家族生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我们向梧州中茶公司订购的六堡茶也不断增加。虽然当时我们也销售马来西亚本地生产的茶叶,但这些茶叶的质量比不上中国茶,而且这些茶叶不能用来制作六堡茶和岩茶,只能制成绿茶和红茶,然后作为西茶来卖。

到了1962年,广西有了出口权(梧州口岸自营六堡茶出口),我们就直接和梧州中茶公司(即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广西分公司梧州支公司)做六堡茶生意了。这个时期,因为要满足马来西亚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我们不仅进口中国内地生产的六堡茶,也在香港采购一些“港产六堡茶”。我们曾向好几家香港茶庄买茶,其中一家是“义安”,当时这家茶庄的老板叫做姚计,他制作了很多“地洞六堡茶”。

1970年,我才18岁,当时其他兄弟姐妹已各有发展方向,我阿爸希望有一个人传承茶叶生意,就叫我来“广汇丰”工作。当时,我伯父的儿子刘英明已在店里工作,他是我的堂哥,也是刘俊光的父亲。我进入“广汇丰”后,从店员做起,当时“广汇丰”已经有了一定规模。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茶叶生意尤其是六堡茶生意越做越大,我们不再办锡矿,投入到经营农场的精力也逐渐减少,专注于做茶叶生意。因为我们是进口商,销售的六堡茶都是整箩整箩地批发出去,也有小部分拆散后在门店销售。当时,我们销售的一、二级六堡茶主要卖给茶楼酒楼和居民家庭使用,三、四、五级的六堡茶大多卖到锡矿。每年大约要进口10吨六堡茶,其中一、二级的高级茶和三、四、五级的低级茶销量各占一半。那时候,六堡茶在吉隆坡的销量很好,不仅是矿工,很多做“三行”、做建筑工的工人都喝六堡茶。

当时,我们销售的六堡茶基本上从梧州进口。不过,每次参加广交会后,我们如果觉得订量不够,经过香港的时候,还会向香港茶商采购一些六堡茶。我记得香港永生祥茶行的司徒法就和我们打过不少交道。

20世纪8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的茶企都可以直接向梧州中茶公司订货,只不过梧州中茶公司对订货量和销售量有一定的标准要求,达到标准才被允许作为进口代理商。我记得,包括“广汇丰”在内,马来西亚一直以来都有七八家进口代理商,最多的时候有十多家,“广汇丰”是其中规模最大的那一家。20世纪80年代,我们每年从梧州进口的六堡茶有六七十吨。

到了1986年前后,中国内地出口的六堡茶少了,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中茶公司的严格筛选下,马来西亚只剩下5家进口代理商,相当于“头盘商”,“广汇丰”是其中一家。当时,整个马来西亚从中国内地进口的六堡茶几乎掌握在这五家代理商手中。不过,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内地对茶叶出口不再限制,这时任何一家茶企都能去中国内地进口六堡茶,我们也没有了“指定进口代理商”的优势。不过,因为我们是老字号,很多人买茶都认准“广汇丰”,所以之后我们的六堡茶销量一直没有减少,且逐年慢慢上升。近年来,我们每年从梧州中茶公司(即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进口的六堡茶超过120吨。

十几年前,我的儿子刘振翔进入“广汇丰”帮忙,他先到茶叶厂学习管理,我们“广汇丰”有很大的仓库和厂房,专门用来储存和包装茶叶。现在,他在总店负责管理工作。最近,我们投资了750万元(马来西亚林吉特),在吉隆坡买地建起一个占地超过20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里面有茶叶包装厂、仓库、办公室,这个新厂准备投入使用,到时候我们的总部也要搬进去。

“陈年六堡茶越来越受欢迎”

讲述人:刘振翔(40岁,广汇丰茶行有限公司董事,现居吉隆坡)

我是家中的长子,我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我大学所学专业是广告设计,毕业后从事网络广告设计工作。2002年,我阿妈对我说,希望我回“广汇丰”茶行工作,接手父亲的业务。“广汇丰”是一家老字号,如果我们这些后辈不接班,它很可能慢慢就会失传,所以我回到了“广汇丰”工作。

虽说“广汇丰”是家族生意,但我入职后仍然从基层做起。我刚刚进入“广汇丰”的时候,不在总部工作,而是在茶叶工厂部负责管理。当时连我自己在内,整个工厂部只有5名员工。起初,我有点不习惯,但慢慢静下心后就适应了这份工作,而且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我们工厂的产品包装设计、推广、送货、销售等工作,我都参与其中,有时还要做推销员。因为我是广告设计专业出身,所以“广汇丰”很多茶叶产品的外包装都由我负责设计,这也为公司省下了一笔设计费。不过,因为我们从梧州中茶公司进口的六堡茶很多都有包装,再加上当时“广汇丰”工厂部主要加工包装红碎茶,所以我接触的茶叶更多的是红茶。

这样一直稳打稳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直到2005年,我调到总部门店参与运营,当时总部门店有10名员工,那里销售的六堡茶很多。2005年的时候,我们将很多六堡茶批发给“二盘商”销售,这些“二盘商”大多是福建茶商,因为在吉隆坡做茶叶生意的大部分是福建人。不过,六堡茶最终的消费者多数还是广东籍华人,而且马来西亚的六堡茶消费者一般年龄都比较大,起码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近年来,六堡茶渐渐有了名气,“广汇丰”的六堡茶销量一直走高,开始有一些年轻的藏家向我们打听和购买陈年六堡茶。

近年来,我每年也去参加广交会,主要是选购茶具和其他一些茶叶。如今,我们不用在广交会上谈六堡茶生意了,因为我们早已和梧州中茶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几十年合作下来,他们很了解我们的销售方向和主营品种,会定期发货给我们。我之所以去广交会选购茶具,是因为比较注重茶叶产品的外包装设计,所以想看看能否购进好的茶具作为产品的配套包装。

结合我这十几年在“广汇丰”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六堡茶最大的市场变化是陈年六堡茶越来越受欢迎。另外,现在的消费者已经非常注重六堡茶的外包装,六堡茶外包装的更新也越来越频繁,既有竹箩、纸包等传统包装,又有铁罐、陶瓷器皿等现代包装。

‘广汇丰’如今仍以家族形式经营”

讲述人:刘俊光(60岁,马来西亚茶叶商会署理会长、广汇丰茶行有限公司董事,现居吉隆坡)

记者采访广汇丰茶行有限公司的刘伟才(左一)和刘俊光(左二)。苏爱清摄

“广汇丰”是我曾祖父刘大志创办的。1905年前后,他从广东老家来到马来西亚,先是做小贩卖些种子、农具、化肥等农资产品,后来制作脚踏车来卖,慢慢在吉隆坡扎根下来。到了1928年,他买下店面,创办了“广汇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时候,把我祖父刘天隆和叔公刘天昌接到了吉隆坡。

刚开始的时候,“广汇丰”主要卖农资产品。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来西亚的锡矿开采业兴旺起来,很多商人都去开矿,我们“广汇丰”也在怡保买了几个矿场开采锡米。我们还在吉隆坡办了几个农场,出产一些猪肉、鸡肉及鸡蛋等农副产品。因为吉隆坡附近的金马伦高原有很多茶园,所以当时我们也在金马伦收购一些茶叶运回“广汇丰”,炒成绿茶和红茶出售。在1954年前后,我们申请了自己的茶叶商标,叫做“青山茶”,专门用来销售绿茶。

因为当时马来西亚锡矿的矿工都喝六堡茶,我们考虑到“广汇丰”已经有了制茶卖茶业务,就进一些六堡茶试卖,结果卖得很好,于是“广汇丰”直接从中茶梧州分公司进口六堡茶。从1957年开始,中国内地每年举办两次广交会,我们茶行转而从广交会上向中茶公司订购六堡茶。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们进口经销的六堡茶越来越多。因为我们自己开办有锡矿场,所以进口的六堡茶一部分卖给其他店铺茶行、茶楼酒楼和矿务公司,一部分留在自己的锡矿场里使用。当时,我们的矿场里备有两种饮品:一种是六堡茶,另一种是白开水。管理人员很多都喝白开水,而工人们吃完早餐后都喝六堡茶,之后还要拿一个茶壶装满茶水带去工作。那个年代,干粗活的人普遍喝六堡茶,因为这种茶茶性温和、不伤身。

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汇丰”关闭了锡矿,后来农场也不做了,专门做茶叶生意。当时,我们除了在梧州中茶公司(即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广西分公司梧州支公司)进口六堡茶以外,还在香港进口六堡茶。那时候,香港很多茶商用地下室制茶,我们从“义安”的姚老板(即姚计)那里进了不少茶叶。后来,我们也向“永生祥”订了一些货,我记得前几年,还碰见过这家茶庄的司徒老板(即司徒法)。

以前的通讯方式很落后,我们要靠打电报和梧州中茶公司联系。当时的电报每个字由四个字符组成,我们要去电报局对照电码本,把要发出去的每个字所对应的字符找出来,这样电报员才会帮我们将电报发出去。而且,当时的电报按每个字来收费,我们要在最短的字数内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很不容易。再者,当时梧州中茶公司也不是向每个企业直接供货,想要跟他们合作还要每年通过一定的销售量指标考核。不过,当时只要能够把合同签下来,就等于拿到了进口代理权,可以有货批发给其他经销商或茶楼酒楼,这种生意有很大的市场。

另外,当时我们的六堡茶生意做得很好,因为吉隆坡很多人喝“唐人茶”,这种茶又叫做“雪茶”,就是在六堡茶里加冰块,所以我们门店零售卖出的六堡茶也不少。

以前,中国内地出口到马来西亚的六堡茶有很多家进口代理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这段时间,中国内地出口到马来西亚的六堡茶,由“广汇丰”“联隆泰”“南隆”“裕生祥”“广福源”这5家“头盘商”经销。当时,六堡茶在马来西亚的市场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对象等事宜,都由这5家“头盘商”商议决定。

我在1988年进入“广汇丰”工作,当时马来西亚的经济环境不是很好,就业方向不是很理想,我阿爸叫我到“广汇丰”接手他的业务。我到了“广汇丰”后,每年都参加广交会,和梧州中茶公司洽谈订购六堡茶。20世纪八九十年代,马来西亚很多商家都去参加广交会,每次都有几百人,需要组团包机。20世纪80年代,吉隆坡和广州之间还没有直航,我们要包机先飞到香港,然后坐火车去广州。后来,吉隆坡和广州之间有了直航,我们的包机才直飞广州。当时参加广交会的客商必须持有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发的邀请函才能办理手续入境,而且由于参会的人太多,入住酒店的客房经常要提前一年预订。不过,无论如何,商团里都会有“广汇丰”的参会名额。

我所在的这个家族支系里,和我同辈的兄弟姐妹有8人,其他人都从事其他行业,只有我接手了茶叶生意。我们是一个大家族,1980年整个家族聚会的时候,到场的家族成员坐了40多张桌。现在,我们“广汇丰”依然从事茶叶生意,仍以家族形式经营,我会继续把家族生意延续下去。

“培养年轻消费群体更好地传承中国茶文化”

讲述人:李渭娟(40岁,广汇丰食品有限公司经理,现居吉隆坡)

我和丈夫刘振翔是大学同学,以前我们都从事广告设计行业。2003年,我进入“广汇丰”工作。我觉得茶叶行业是一门传统行业,没有年轻人接班就会逐渐消失,更何况“广汇丰”是一个茶叶世家,更需要有后辈接力经营。

刚进入“广汇丰”,我和丈夫一样,都是先从基层做起。2005年,我丈夫调到总部门店后,我接手负责“广汇丰”茶叶工厂部的管理工作,现在工厂部已经有将近20个员工,主要负责加工包装茶叶、送货、推销等业务,有时候也要开展一些茶叶促销活动。

一直以来,在马来西亚的茶叶市场,中国茶所占比例不是很大。马来西亚这里的人都喜欢买红茶回去制作奶茶、“拉茶”,西式红茶更是深受本地人喜爱。所以,“广汇丰”销售得更多的还是西式红茶这一类茶叶,现在我们工厂部加工包装的产品以红碎茶为主,这些红碎茶大部分产自马来西亚本地。

当然,我们工厂部也包装加工一些六堡茶。因为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价格比较贵,等级高的六堡茶发货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包装,所以直接就能进入“广汇丰”总部门店销售,而我们工厂部负责加工的都是散装的六堡茶,我们把这些六堡茶做成抽真空的小包装茶叶,每个小包里装入5至10克茶叶,便于冲泡,价格也相对低廉。这些小包装六堡茶不仅很多中小型餐厅喜欢订购,还进入了马来西亚的各大超市,在超市的销量很大。很多本地人喜欢将这些茶买回去泡开加冰块做成“雪茶”。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就是这种小包装六堡茶销售的旺季,我们也会开展各种相应的促销活动。例如在中秋节,很多本地人都喜欢到超市购买我们的小包装六堡茶回去冲泡,配上月饼一起赏月,这已经成为他们中秋赏月的标配,所以,我们会推出买茶送月饼或买月饼送茶的活动。经过促销,旺季时我们每个月都能卖出5吨左右的小包装六堡茶,只有到了三、四月份的销售淡季,我们的小包装六堡茶销量才会减少一点。为此,我们还研发了自己的茶叶品牌“萌帝”,用于小包装茶叶的销售。

因为我和丈夫大学所学专业都是广告设计,所以我们都比较注重茶具的配套使用。现在,我们每年都会去广州参加各种茶展,购买一些有特色的茶具。我去广州参展的时候,曾经仔细观察和研究广州人的饮茶文化。我觉得中国内地的茶客才是真正懂喝茶,他们喜欢慢慢品饮甚至品鉴,而马来西亚人喝茶纯粹为了解渴。中国内地喝茶的人群中很多是年轻人,而马来西亚这里喝中国茶的大部分是老人。不过,如今马来西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六堡茶,而且关注六堡茶的人群有年轻化趋势。我们到各地参加茶展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中、青年人前来询问是否有陈年六堡茶出售。

​我觉得时代在进步,茶叶这个行业也要与时俱进,才会有生命力。如今,马来西亚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不喝传统的中国茶,认为这样喝茶慢悠悠的。他们很少舍得花时间和金钱去品饮中国茶,而速溶茶、茶包、袋装茶这一类快速茶饮产品,以及花茶、养生茶之类的茶叶衍生产品的市场销量却很大。我觉得,我们应有创新意识,要跟上时下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不妨将中国茶做成速溶茶、茶包、袋装茶这类产品,将年轻人吸引到饮茶的人群当中,培养他们饮茶的兴趣,然后,他们自然而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饮茶方式。我们只有培养起一批批年轻的消费群体,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茶文化传承。

为了在马来西亚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消费群体,我们一直在尝试各种方法,也收到了一定成效。比如,我们从梧州中茶公司进口的桂花六堡茶,在马来西亚市场销售反响很好。另外,我们建设的新茶叶加工厂即将投入使用,这个加工厂项目是我负责的,主要从事茶叶的包装加工,准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我一直在考虑,新工厂投产以后能否建一条包装生产线,将六堡茶的茶粉做成茶包推出市场,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群体喝六堡茶。(采写:西江都市报记者苏爱清杨麦龙天传)

白琳工夫传承茶人


清代茶人邵维羡(1855—1931),字歆立,号秋溪,清授国学生。白琳棠园莘洋村人,博陵郡邵氏大利第三子,以制作、经营茶业起家,家富殷实,今莘洋老坪店保留有邵维羡发迹后建四合院古民居,占地面积350平方米。时拥有田租千二担,茶业做到福州等地。古民居设门楼,门坊题“仰绍东陵”。民国甲寅年(1914)春,邵维羡六十寿,福建民政长汪声玲赠匾“明经耆宿”,民国甲子年(1924)七十寿,子壻丁文仕、袁宗宋祝额“佩缓春绵”,二匾今存。1907年前后,邵维羡在白琳开茶庄,见点头柏柳村茶人梅伯珍的《筱溪陈情书》一文所述:“适邵君维羡开庄采茶,乏人助理,邀余合伙,幸自合股,五六年以来,生意颇见顺利。递年往省售茶结帐,尽归余负责。”

19世纪50年代,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工夫红茶,以白琳为集散地,设号收购,远销重洋,“白琳工夫”因此而闻名。20世纪初,福鼎市点头镇竹栏头陈氏得用福鼎大白茶代替了原有的小茶种,使其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此后福鼎「合茂智」茶号,充分发挥福鼎大白茶的特点,精选细嫩芽叶,制成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有大量的橙黄白毫,具有鲜爽愉快的毫香,汤色、叶底艳丽红亮,因此又名“桔红”,意为桔子般红艳的工夫,风格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尤其是特级白琳工夫以其得天独厚的外形,幽雅馥郁的香气,浓醇隽永的滋味,被中外茶师誉为“秀丽皇后”。

中茶六堡茶:传承1988 做全球老百姓都喝得起的口粮六堡茶


中茶六堡茶:传承1988做全球老百姓都喝得起的口粮六堡茶

品牌故事:六堡茶“中国制造”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开放,全国名茶崛起,茶叶市场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中茶老一辈茶人们反思:在以往努力的时间里,大家都专注于六堡茶的原料品质把控、制作工艺改良、还有就是原料茶或简单的成品茶销售,如果六堡茶一直缺乏品牌价值,便会让“中国制造”沦为“世界代工厂”,我们需要打造自己的六堡茶品牌。

风云际会,厚积薄发。1988年1月5日,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正式成立,由原先的茶叶科转变为茶叶公司,隶属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广西茶叶分公司,以更专注的姿态去从事六堡茶的产制与出口业务,为六堡茶产地正根溯源,致力于打造属于中国的六堡茶品牌,做全球老百姓们都喝得起的放心茶。

1988年2月,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再次派我司赴日本推广六堡茶业务,对外贸易再而全面铺开。以1988年作为新的起点,中茶窖藏六堡茶再次走红海外市场,成为广大侨胞的思乡情愫;直到1998年(10周年),中茶窖藏六堡茶依然保持六堡茶出口第一的排名,深入海外民心;到了2008年(20周年),中茶窖藏六堡茶开始进军国内市场,成为国内的千家万户的“心中茶”。

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十周年纪念会

从1988年-2016年(28周年),为了纪念初心,我们在2016年首次推出“传承1988饼”,它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意义:“传承”寓意着中茶不忘初心的理念,表达了对历史和经典的崇敬之心;“1988”见证了六堡茶出口的黄金时代,凝聚了万千茶人对六堡茶事业付出的艰辛。

传承经典,形神合一

形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过去的六堡茶饼大都以“铁饼”的形态出现,不易撬取饮用,后期转化慢。“传承1988饼”,采用纯手工揉制,是制茶师精心浇筑的产物,使得饼型自然美观,饼面条索清晰,松紧适宜,顺着纹理撬取,茶条较完整不易短碎。梧州中茶茶人多年坚持的匠人精神,在“传承1988饼”中得到了再次的彰显。

神人情与和韵,似是故人来

茶饼浑圆端正,外形自然美观,饼面条索清晰,外形壮实,欣赏外观便可见用料精细;茶饼发酵程度适中,历经三年窖藏,间有金花,轻嗅茶饼,槟榔香怡人。“传承1988饼”传承的不仅仅是传统工艺,传承的更是一种历代茶人对六堡茶倾心付出的情怀,是一种始终醇如故人的味道。

一脉相承,有情有味

情打造老百姓的高品质口粮茶

中茶窖藏六堡茶走过的1988年到2016年,万千茶人倾注了无数的心血,而“传承1988饼”,正如这28年万千茶人努力的缩影,它的盛名属于这个时代,属于海内外万千钟爱它的茶人朋友们。

因此2016年首版“传承1988饼”,以高品质、亲民价位的首发姿态低调入市,摒弃奢华,不负盛名,为全球喜爱六堡茶的朋友们打造高品质的口粮茶。

味中茶窖藏六堡茶有点“甜”

轻轻撬开茶饼,可见干茶条索紧结重实,色泽黑褐;沸水冲泡后,可见汤色红亮,陈香纯正略有槟榔香,滋味醇和顺口,甘甜生津,余味缭绕;5-9泡后,汤色越发透亮,滋味甜爽怡人;越往后泡,甜度越清爽,如饮清泉。

感受茶香,领略情怀,传承的不仅是经典和传统,更是一种情怀。传承1988饼,饮之甘醇如饴;赠之情谊深厚;藏之惊喜不断。

千两茶怎么开茶 喝一泡千两茶实属不易


都说千两茶汤,它那原始古朴的清香渗透于茶叶内腑,随着千两茶后期的冶炼所形成的香感、滋味、汤色妙不可言。可是千两茶的体积如同竹制一般,不禁体积大重量也不轻,出来市场上有锯开的现成的其千两茶--百两茶外,是不是很想知道千两茶是怎么开茶的呢?

千两茶怎么开茶,首先我们知道,千两茶每年只有端午之后,霜降之前的4个半月生产制作时间,产量很少。但生产工艺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全程有23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经夏秋季节50天左右的日晒夜露,自然发酵、干燥,然后进入长期陈放期。

千两茶包装奇特、古朴,全部取之于天然材料。外包装花格篾篓使用的竹材是最少生长三年以上的南竹,具有相当的伸缩力,且耐压性强。篾内的棕片,首先是起到保温作用,茶叶通过蒸气软化装包之后在踩制过程中要一小时左右,保持茶叶的高温,使之紧结,最主要的是棕片就像人的嗅毛一样,起到过滤灰尘和排除杂味的作用。内层包装的蓼叶,就是包粽子的叶子。

层层的包装,每一处都是紧压着的,千两茶怎么开茶,必须是用最粗暴的方法了,要把它拆开真是门技术活。

千两茶怎么开茶?首先,需要两位壮汉把千两茶放平,搁置在桌子等器具上,再用刀具将竹篾片劈开,撕去棕叶和蓼叶,露出茶胎,以锯将千两茶锯成茶饼,最后茶饼放置茶盘上,用茶刀或茶针撬取茶叶冲泡。如此一番体力活儿过后,再享用一杯滋味醇厚的千两茶,是最好不过的了!

不要看黑茶粗老,以为这个东西不值钱,但是黑茶在边区几百年,他们绿茶、红茶都不要,就是要黑茶,这个里面有原因的。黑茶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尤其是减油腻,这个是很好的。减肥、降脂,并不比绿茶、红茶低,有的甚至还好,所以黑茶有比较大的潜力。湖南发展黑茶势在必行。

都匀毛尖再续世博情缘走世界


都匀毛尖再续世博情缘走世界

百年前,贵州都匀毛尖结缘世博,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奖;百年后,都匀毛尖再续世博前缘,跻身“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之列,随之,都匀,这座青山绿水中的毛尖茶都,和世博再续前缘。

山清水秀茶香飘

“细细毛尖挂金钩,都匀毛尖传九州”。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首民谣,不仅道出了都匀毛尖茶形如金钩、清香淡雅的美誉,同时也流露出了都匀毛尖历史的悠久。据《都匀府志》记载:都匀盛产毛尖茶,迄今已有500多年。早在明代就列为上贡之佳品,深受明崇祯皇帝所喜爱,曾赐名为“鱼钩茶”。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高金林说,近年来,都匀市着力建设“合力都匀、生态都匀、实力都匀、人居都匀、文明都匀和魅力都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致成就了都匀毛尖。作为贵州最早实施“茶叶品牌带动城市发展战略的茶区之一,1915年进军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优质奖;1956年,都匀农民采摘加工了三斤“鱼钩茶”寄给毛泽东主席。自此,都匀毛尖名动天下;1982年,都匀毛尖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07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都匀市“中国毛尖茶都”称号。

结缘世博非偶然

都匀毛尖茶最近几年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长足的发展,能够再次结缘世博会,绝不是偶然的,这是都匀毛尖厚积薄发的结果。近年来,都匀通过扶持发展种植基地,导入高科技来加强茶叶的种植标准化,进行产业升级取得不菲功绩。市长胡晓剑说:“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机械自动化,而要实现茶叶种植生产的标准化,还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为茶叶走上工业化生产的道路奠定基础。”借鉴、学习国际上成功的商业品牌推销手段,引入民间资本,走都匀毛尖统一营销的道路,借助上海世博会的平台来宣传推广都匀毛尖,把茶产业的资源、品牌优势变成当地的经济优势,从而做到农民致富、生态建设、品牌效应三结合。

渴望走向世界

“在统一形象的宣传上,政府责无旁贷,我们抢抓百年一个轮回的世博会契机将毛尖茶跻身‘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之列,以‘国家队’队员的身份在世博会联合国馆中聚焦国内外游客的眼光。”胡晓剑认为,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中国茶人都应该有一种胸怀,有一种意识,共同去抢占国际市场,共同提升中国茶叶的形象,宣传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都匀,山美、水美、茶亦香,它不仅是人类适居的生态之城,亦是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元素的诠释。借由上海世博会上的一缕毛尖清香,带着它的悠久史韵,一个叫做都匀的生态桃源随之高调登台、进入世界的视野。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百世不易传承人——朱文武》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适合什么人喝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