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小知识】

破解“大行业小企业”之困局世纪茗家开启新模式推动行业走健康发展之路

2018年7月底,由世纪茗家主办的“新机遇、新驱动、新策略——世纪茗家2018摘柑仪式暨陈皮柑普茶经营交流会”在广东江门成功举办。会上,新会区政府及协会相关领导、柑普茶/陈皮领域专家教授、世纪茗家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及媒体同仁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陈皮/柑普茶行业发展的新机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世纪茗家在寻求破解“大行业小企业”之困局时,提出了行业健康发展的新模式,吸引了业界广泛关注。

行业进入调整期:

健康发展是企业信心之源

当下,柑普茶/陈皮行业面临参与者多、新企业多、小微企业多、规范企业少的“三多一少”现状,尚处于“大行业小企业”的格局,而这也意味着行业进入寻求突破的调整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从以下5点诱因及表现来看:

一是柑普热带动全国陈皮热,不少投机者盲目跟风,行业产能快速扩张,出现整体供大于求的现象;

二是市场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真正的品牌巨头尚未出现,造成大众消费市场“有品类无品牌”的印象;

三是产品标准不一、品质良莠不齐,外地柑及白标产品涌入市场,消费者一旦购买到一次劣质陈皮、柑普茶,很容易对整个品类失去信心;

四是作为“入口”的食品,安全卫生是关键,在行业目前缺乏强力监管的情况下,单一的品质事件容易影响整个行业,诱发行业风险。对于实力企业来说,更期待第三方的严格监管;

五是随着柑普茶/陈皮行业竞争加剧,企业“价格战”、“生死战”悄然而起,对市场价格、渠道冲击较大。从以上种种表象来看,由于中国商业跟风文化的惯性,诱发外地柑入侵等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性,同时,当下消费端对产品品质的升级需求与选择,则让柑普茶/陈皮行业不得不进入调整期的实质,那么,对于想长期在这个行业耕耘的企业来讲,坚持健康发展才是企业的信心之源。

品牌提出解决方案:

行业健康发展需要新的模式

1、产业模式-三产合一,走产业一体化之路。

在世纪茗家本次会议上,新会农林局副局长潘华金提出的三产合一、走产业一体化的路径,与世纪茗家的企业战略高度一致。据世纪茗家董事长覃兵介绍,世纪茗家在2006年建设初期,就意识到行业发展核心问题,即集约化程度低,道地核心新会柑资源稀缺。于是,其指导世纪茗家提前进行三产合一的布局:为保障优质原料供应,建立了生态柑园;为做好现代农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基地;面对消费市场,则深入进行线上线下营销活动,从而打破产业之间壁垒,实现一二三产业在企业的深度融合,带领世纪茗家走在行业前列。

2、市场模式-品牌化、体验性

随着柑普茶/陈皮行业的快速发展,经过新会政府主推、企业大力推广、媒体渠道宣传,消费市场对其有一定的认知,部分品牌也逐渐为市场所知晓。其实,有抱负做大、做强的企业都知道,提升品牌美誉度和产品的体验性,是让品牌能脱颖而出的关键。当然,品牌冒尖,也将更进一步解决消费市场只知品类不晓品牌的尴尬局面。

而消费者识别优质新会柑普茶/陈皮产品的最优途径,即是认知品牌。在会上,世纪茗家提出,现阶段单一的品牌形象已经不足够打动消费者,更应该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体验,包括产品品质的体验、终端空间的体验、消费服务的体验等,以帮助品牌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建立从点到面的区隔,从而拉开品牌之间的差距。

3、产品模式-品质化、规范化

产品的安全健康品质,是行业、企业发展的根本。这些年,世纪茗家从100多道种植、加工、存放的工序中,提炼出与产品安全健康紧密关联的33道工序,形成保证产品健康安全品质的33道净化标准,并且,以“33道净化标准”传递的产品品质精神,已经被放到世纪茗家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也是推动企业及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所在。

同时,在新农业从粗放式手工为主的生产加工,进入集约化现代生产管理为主的深加工阶段,更需要应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来满足规范化、大规模生产的需求,世纪茗家也在柑普茶/陈皮生产领域引进了现代化的生产线,早早走进规范化的进程。

4、消费形态的匹配-理性化、个性化

在柑普茶消费领域,随着消费者对产品更多的了解和市场上产品的不断增加,消费行为则从开始的冲动型、新鲜感的消费,逐步趋于理性,并且消费者会提出更为个性化的喜好和要求。换句话说,单一的产品形式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虽然,市场上仍有不少消费者会选择价格低廉的产品,但在消费升级的进程中,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品牌化、品质化的产品,并且对选择什么品牌的产品有更个性化的想法,甚至会提出定制化的的需求,比如:不同场景下使用时,或对产品形态、包装材料等有不一样的要求;或对某一个品牌的产品滋味、设计元素有特别的偏好,就只愿意选择这一款;或在某一个活动的互动中有特别的体验,形成独特的情感链接……面对消费者日渐理性化、个性化的追求,品牌也需要超前适应、匹配这一消费行为习惯的转变,才能更好地抢占消费心智。

耐心和信心,

是优秀企业脱颖而出的最好良方

就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规律来看,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优化,及走向全面健康化、规范化的轨道。而在这个优化的进程中,市场将看到投机客的退出、渠道的逐步分化、“劣币”的离场、“良币”的强大……而这也依赖于品牌企业能够坚持不断提升实力,与柑普茶/陈皮行业共同成长。

正如覃总在分享中提到:“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与行业、品牌共同成长。”当然,往往能够与行业一起成长的企业,最终也一定会脱颖而出。

事实上,走出行业发展新模式,适应消费市场新需求,促进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路径,无疑是行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也是品牌做强、做大的方向,更是所有从业者希望看到的局面。作为朝着做大做强方向发展的世纪茗家,深刻理解到“行业担当和社会责任是品牌美誉度的之源”,在此次大会上提出倡议:期待同行各企业一起发挥企业家精神,心怀整个行业的发展根基,共同谋求行业发展大局,积极探索新商业模式,促进行业走向健康发展大道。同时,世纪茗家还将在第三季度继续推动“世纪传城”活动,并精选、培育陈皮文化推广大使,为柑普茶/陈皮行业有一个更健康、更规范的发展未来贡献力量。

cY260.com编辑推荐

云南普洱茶企业发展新模式


云南普洱茶企业发展新模式

从2003年至今,是普洱茶迅速发展时期,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和全国各地的普洱茶销售企业数量急剧增加,普洱茶市场也进入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混乱时代。但普洱茶企业的竞争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大多缺乏发展战略与策略。

其中最主要表现在激烈的竞争导致了部分茶区原料价格涨幅超过100%。导致原料涨价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市场需求量大,这是导致原料上涨的核心因素。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必然导致成品茶的价格上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极少数厂家在面临原料涨价的市场行情下,没能采取正确的措施,随着原料市场上涨,盲目调涨成品出厂价格,肆意在产品流通环节恶意炒作,采取降价销售、高价购回自身产品等不理智、不正确的应对措施,扰乱了普洱茶市场,阻碍了“云茶”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而普洱茶企业要面对如今新的市场特点,市场更加自由化、国际化,产业发展更具资本化,消费模式也在信息化发展中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普洱茶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新的模式去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保证“云茶”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目前从模式上看,普洱茶企业加入B2C模式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为整合全产业链的运营模式,从上游茶园种植采摘、加工、再到线上的产品销售和配送等服务,该模式的代表厂商为买买茶。另一种为专注线上渠道营销,通过与茶商合作的方式完成货源情况,而B2C企业主要负责网店的运营和销售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属龙润茶,双十一当天的销售额金额约为1101万,销售商品数量在13.5万左右,在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茶叶类目销售排行榜中排名第一。

另一方面,应市场需要,普洱茶B2B平台也从信息门户向交易平台转变,以中国普洱茶交易网为代表的普洱茶专业B2B网站,为不同层次的普洱茶企业发展电商提供了绝佳的网上销售平台、品牌展示平台和供应链管理平台,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社交化优势,快速聚拢从普洱茶企业到普洱茶爱好者的产业链,大大提升网上交易机会。

同时垂直细分的中国普洱茶交易网,立足于普洱茶原料资源,整合市场中的采购、供应和报价信息,真正让普洱茶企业、厂家、农户都能充分了解市场行情,采取正确的措施,从而减少了普洱茶市场的恶意炒作、盲目涨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减少普洱茶销售者的成本,整合不同区域不同层次消费者对普洱茶的需求,进行合理的产品创新生产、品牌推广,促进普洱茶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随着互联网发展、手机上网购物成熟化,云南电子商务也在随之逐渐崛起。在此形势下普洱茶产业必将借助电子商务才能求发展、求升级,云南普洱茶企业发展要转变模式,走电子商务的道路已经势不可挡。

一颗小小柑 带动了一个健康大行业


一颗小小柑带动了一个健康大行业

新会小青柑,风靡全国的热门茶饮,听说爱茶的不爱茶的、茶圈内茶圈外的都爱上了这颗清香怡人的“心肝茶”,润元昌新近面市的头采小青柑也被茶友们争相品评……小青柑势如破竹的崛起之姿,引爆茶行业的同时,也备受行业外的健康爱好者青睐。

新会陈皮保健功效得到科学验证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分类柑、橘之别,并有“柑皮纹粗,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广中采者为胜”的记载,“广中”即今新会,新会陈皮原料即为茶枝柑皮。现代中医也一直有陈皮与广陈皮之分,这个广陈皮,也仅指新会陈皮。

新会茶枝柑——广陈皮的唯一来源

岭南地区及东南亚华人群体长久以来便有以陈皮入膳食的习惯,陈皮药食同源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而长期以来陈皮化痰止咳、疏肝润肺等保健功效多来于中医理论或民间经验之谈,但国家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新会陈皮(柑茶)有利于肝肺养护(钟南山院士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多喝柑普茶有利于肺部养护)。

新会陈皮(柑茶)对肝肺的养护作用得到现代医学的证实

如果说以前大家对柑普茶的保健功效持怀疑态度,那么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打消了广大消费者对新会柑普茶的最后一点顾虑,尤其是在当下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现代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背景之下,全民对正宗地道柑普茶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饮品全民饮茶,人见人爱

新会柑具备良好的药理保健功效,而云南熟茶也有养胃消脂等诸多的保健功效,两者结合,柑普茶保健功效多多,再加上润元昌春茶发酵的熟茶与新会核心产区柑皮为料,优质原料提供了良好保健功效的物质基础,而专业精细的加工工艺保证了柑普茶的活性成分及安全卫生问题,这是现代加工升级的柑普茶能拔得市场头筹的原因。

现代化加工的柑普茶也带来了市场升级

而口感迷人+好泡易携的亲近特点,将小青柑从爱茶人士成功跨越到普通民众阶层,柑香馥郁的甜润口感体验,再加上自身温和的茶性,小青柑成了人见人爱、老少咸宜的明星单品,一颗一泡的简单操作符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一颗一泡,鲜香夺人的头采小青柑

行业蔓延餐饮食品及其他茶类的介入

人们日益高涨的健康保健意识注定了小青柑的所向披靡。现在不少地区外出吃饭,餐馆里也会有小青柑茶品提供,新式休闲生活方式的店铺也开始零星出现了小青柑……同时如果你关注这个行业,就会发现市场上有人尝试将小青柑与白茶或红茶等相结合,只是从目前的结果看来,小青柑+云南熟茶的搭配难以撼动。

生活化的小青柑随处可见

可以说小小的一颗小青柑,带动了一个健康大行业,从传统的普洱茶叶市场,到新式茶饮店或餐饮店,再到食品干果行业等,只要关心健康与保健,消费者就可能接触到新会柑,这种发展态势既证实了新会小青柑无孔不入的火热行情,也彰显了柑普茶行业未来的无限可能。

福鼎白茶企业销售新模式:网上卖茶已逐渐成型


“通过开展‘电子商务’营销,网上客户激增。”福建吾要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常沙非常看好网上销售前景,买卖双方可以一对一的进行交流,针对不同买家实行个性化营销,这是传统商务很难做到的。相比线下实体店,网店面对的客户群范围更广,短时间内就可积聚大量的人气,可以把商品销售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近年来,福鼎白茶在全国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而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孕育出一个新兴的商务营运模式——电子商务。因此福鼎市不少茶企抓准时机,转变销售模式,积极地将电子商务运用到自身的经济运作机制当中。

以吾要茶企为例,该公司早在2009年2月就“试水”电子商务,开设自己的官方网站与茶业资讯平台;2011年,又入主淘宝C店开展“电子商务”营销。据了解,通过开展电子商务销售,网上客户激增,销售量占总销额量的40%-50%。此前,外地客户若要了解茶叶行情动态、或者了解某一茶商品的品质、包装等信息,按传统商务模式客户必须到实地考察,费时费力,同时也还存在着茶叶销售范围的局限性,而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好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除了吾要,福鼎市的天丰源、芳茗、瑞达等茶企,也陆续开始在网上卖茶,许多茶企为了拓宽销售渠道,纷纷在淘宝C2C平台上开设非常个性化的茶叶小店,直接面向中国庞大的网络消费群体,把更多更好的福鼎白茶推出去,并取得了骄人的销售业绩,网上卖茶已然成为茶企销售新模式。

普洱茶行业没有只分钱的经销模式


普洱茶行业没有只分钱的经销模式

在前几年,大益的专营店主是很好赚钱的,只要加盟大益,然后开店就坐等着数钱。但好景不长。短短几年,这种只要开店就分钱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

2015年,是不是大益专营店回归传统商业的一个年份呢?从2015年开始,大益的专营店和其他品牌的专营店,需要店主努力去经营。

过去的大益专营店

时间回到2009年,普洱茶市刚好有回暖的趋势,08年是普洱茶行业最难熬的一年。大益专营店开始增多,而零售从来就不是专营店的主要赚钱方式或者销售方式。大多专营店主都是靠产品走量赚钱(击鼓传花),那时候的一件新出厂大益茶也就是几百块钱的利润,那些年,100万就可以主导一款茶的市场价格。有一个广东的茶商,他们操作7572,当时他们操作3个月多,流水到几百万,茶品流通了上千件,价格也仅仅是拉抬了50块钱。而他们也才获利10多万。

由于产品的单价较低,利润完全只能靠量而提升,于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开大益专营店,多拿配货。于是大益专营店的数量在全国各地快速的增长,而这种增长带来的并不是零售客户的增长,而是专营店主为了多拿配货而开,一些专营店主多的甚至开了十多个专营店。而这么多的店其实并没有增加服务人员。只是租个房子,挂上大益的招牌,拿到大益的配货赚钱而已。

现在的大益专营店

随时大益专营店的增多,一些专营店主拿到很多配货,而大益这时候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后面就进行了专营店的清理。同时也根据出货量而提供更高级形式的专营店(旗舰店、形象店)。而旗舰店又分为多个级别,而配货量根据级别来配。这时候的大益专营店还是以倒货的形式在赚钱,而这种赚钱的方式在别人眼里,是很有吸引力,毕竟只拿配货就能赚钱,而且不需要零售。只要有配货信息就开始了期货预定,这时候的专营店的出货利润已经不是以前的一件几百块钱,而是有的成倍上涨。

2012年,大益龙印的上市,大益联合各经营店的宣传活动。使得龙印价格达到了一个很高的价格,大益试着从补货和提高配货价的方式来进行利润的增长,这使得有些专营店开始反感大益。也许大益与专营店的矛盾就是在这时候积累开始的,随后的一系列茶品,大益都用这种方式在操作,而大益专营店还是按以前这种方式在赚钱。但是专营店的成本高了很多,毕竟并不是每款茶品都能有这么多的利润,也并不是每款茶都热销。

2015年,大益茶新出的几款茶价格出现了跳水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在其他年份某些产品中也会出现,但是今年几乎是集体跳水。这就给大益专营店主很大的打击,尤其是后面加入大益的专营店主,从2013年下半年到今年一直在亏钱。大益专营店一直就没在零售方面赚到很多钱,未来也很难在零售方面有多大的突破。普洱茶行业没有只分钱的经销模式,想赚钱都是需要动脑筋或者熬时间的。

文章到这就结束了,本来这篇文章在3月初就写了,但是一直没有写完,3月份大益发生了很多事,但这仅仅只是开始,专营店4月份再签合同的时候,又会有什么事发生呢?大益最新茶品501批7692(357克x28片)即将上市,听说配货价是千元以下,时间会说明一切!

普洱茶行业的十大盈利模式


普洱茶行业的十大盈利模式

中国普洱茶网讯(首发):中国普洱茶的历史很悠久,最早的普洱茶文字记录在唐朝就有;中国普洱茶品牌的历史很短暂,绝大部分的普洱茶品牌历史都没有超过十年。中国普洱茶,正处于生机勃勃,迅猛发展的井喷时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与人才开始投入到普洱茶行业,我们来探讨一下普洱茶行业有哪些盈利模式。一.巨头模式:巨头模式也是普洱茶的寡头模式,目前符合这个特质的只有“大益”一家普洱茶品牌企业。虽然面临着众多选料更优良的高端品牌围攻,但是大益目前在普洱茶行业可以说是处于“遥遥领先,独孤求败”的位置,用马云的话说是“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估计还要持续多年“赢家通吃”滋润无比的日子。大益目前在中国普洱茶行业上具有最高的知名度,拥有最多的普洱茶粉丝,聚拢了普洱茶圈子最有能量的一群经销商,建设了中国茶叶行业最庞大的专营店体系。更为可怕的是,大益仍未满足,继续在快消品,在电商,在茶用具,在茶水消费等领域做了大量创新有效的尝试。在数年之内,大益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它自己。二.品牌-专营店模式:品牌-专营店模式其实也是大益在08年开启的。目前澜沧古茶,陈升号等在努力推进,老同志以及勐库戎氏也在进行拓展。这个模式就是厂家负责产品开发/品牌塑造/营销活动等等,然后全国招收加盟专营店,专营店内只允许销售自己品牌的茶,不允许销售其他品牌的普洱茶,甚至不允许销售其他茶类,具有严重的排他性。这种模式对厂家的品牌知名度,对厂家的产品线丰富度,对专营店的经营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毕竟专营店的客户群基本集中在以专营店为中心半径五公里以内的区域内,客户的需求应该是多样化的。三.品牌-代理商模式:这种模式与品牌-专营店模式有类似的地方,唯一不同的是对加盟代理的茶庄没有“专营”的要求,对加盟代理的茶庄经营的茶品没有排他性,加盟的茶庄可以经营其他品类的茶叶,甚至经营其他品牌的普洱茶。与上一种模式相比,它各有利弊:优点是更加符合茶庄的实际经营情况,能减轻茶庄的经营压力,缺点是加盟商的忠诚度不如上一种模式。目前雨林古茶坊,润元昌普洱茶,下关沱茶等都是这种模式。这个模式保持了足够高的灵活度,也受到各地茶庄的欢迎。润元昌在短短两年内全国发展了近四百家加盟渠道,而雨林与下关更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发展了近千家的加盟渠道。四.原料供应商模式:目前在云南的茶山原产地,已经出现多家专注于普洱茶原料的商家。做普洱茶快速发展的这些年,普洱茶的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呈现生机勃勃迅猛发展的状态。茶山种植目前还处于最原始的茶农承包阶段,产业链的第二个环节原料的成批制作与集中收购,然后再提供给茶厂即将开始。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到这个阶段。任何一个行业,分工合作都是最后发展的模式,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将迎来发展机会。五.中介模式:遍布在芳村以及东莞的批发市场的,都是普洱茶的中介模式。批发市场的茶商用巨量资金购买入大批的普洱茶,甚至包销云南一部分工厂的普洱茶,然后进行中介批发,卖给全国各地的茶庄。也会从许多收藏家的仓库中购买大批的普洱茶中期茶和老茶,进行散批。在普洱茶市场的各家茶庄之间,也会进行各种中介交易。预计未来将有普洱茶的中介巨头出现。六.收藏模式: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普洱茶爱好者喜欢老茶的特点,导致了普洱茶工厂生产出来的普洱新茶其实只是一个半成品。以东莞为中心的珠三角是普洱茶的收藏重地,它们其实是普洱茶的第二工厂,新茶经历了他们的精心收藏后在时间这免费巨匠的努力下将成为醇香的老茶,同时也收获了令人惊羡的资金回报。东莞收藏普洱茶获得回报几千万甚至过亿的都不在少数,但是他们还不愿意卖出,继续加大投入买进普洱茶到仓库。七.电商模式:电商在许多行业都获得了大力的发展,普洱茶行业也不例外。行家分析认为茶叶非常适合电商,单价高重量轻,适合快递;茶叶重复消费多,发展了客户后容易培育成为老客户,会长期购买。大益去年在淘宝上销售过亿的普洱茶,今年的目标据闻是两个亿。普洱茶行业的电商相对应铁观音来说,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八.玩家模式:普洱茶的魅力之大,培育了其他茶类少有的一个群体,就是普洱茶的发烧友。他们热爱普洱茶,亲自开车上茶山,亲手采摘普洱茶,制作普洱茶。这是中国普洱茶与其他茶类不同的一个群体:玩家群体。行业人士分析,高端普洱茶原料大幅上涨,一部分原因是这几年年普洱茶品牌风起云涌哄抢抬升了普洱茶高端原料的价格,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些聚集在茶山上的普洱茶发烧友,采取了蚂蚁搬家的方式,虽然分散但是总量惊人。九.批发市场模式:这是普洱茶最传统的模式,也是众多普洱茶厂家在继续操作的模式。事实上在07年之前,普洱茶专营店是相当至少的,大部分的普洱茶都是通过各地的批发市场进行销售。目前大部分的普洱茶厂家还是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十.茶山旅游模式:这是一种新型的模式。原产地旅游,深度体验旅游,将是普洱茶企业可以发展的一种新型盈利模式。大红袍企业的销售之旺盛,金俊眉的销售之兴起,与武夷山的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无法脱离关系。云南各地茶山,具有中国东部地区少有的原始气息与少数民族风情,普洱茶粉丝对茶山旅游朝圣之情怀,都为普洱茶企业发展茶山旅游提供了很好的盈利模式基础。

昌宁县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昌宁县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昌宁县是全国首批四个优质茶基地县之一、重点产茶县之一、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云南省首批12个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县之一。截至2011年,全县共有13个乡镇、106个村、1164个村民小组、4.7万户、20.01万人涉茶种茶,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48人,茶地总面积23.1万亩,其中投采茶园面积19.3万亩,占总面积的83.5%。有良种茶园面积7.86万亩,占总面积的34%;经认定的无公害茶园面积4.2万亩,占总面积的18.2%;绿色食品茶园面积1.6万亩,占总面积的6.9%;有机茶园面积0.33万亩,占总面积的1.43%;有茶叶初制所497个,初精合一茶叶加工企业47个,获得QS认证企业26个,年初、精加工能力各18000吨、20000吨。

2011年,昌宁县茶业持续、健康发展,超额完成了市、县党委、政府年初下达的任务。

一、低产底质茶园改造成效显著。2011年,昌宁县委、政府按照“稳定外延、提升内涵”的茶叶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抓改造、办样板、建基地为重点,扎实抓好低产底质茶园改造。全县经验收合格低产底质茶园改造面积达71507.9亩,综合合格率为98.1%,为年初计划50000亩的145.59%。

二、高优茶园样板建设成绩突出。2011年初,市委、市政府下达昌宁县高优茶园样板建设任务1000亩,全县实际完成建设5000亩,占下达任务的500%。

三、市级中心示范样板全面巩固。昌宁县温泉乡光山村是保山市最大的茶叶专业示范村,有茶园7902亩,户均拥有茶园面积22亩,人均拥有5.8亩。茶园规模大、基础好、种植标准高、管理到位。2011年全县的市级中心示范样板巩固工作,紧紧围绕温泉乡光山村实施,全部完成了各项指标任务,使市级的茶叶样板建设得到了全面巩固。

四、补植茶园超额完成。2011年,市委、市政府下达该县补植茶园任务1000亩,全县实际完成2803.2亩,为市级下达任务的280.32%。

五、干茶总产继续增长。2011年,全县生产干毛茶1282.9万公斤,完成年初计划1200万公斤的107%,与上年相比增加249.04万公斤,增长24.1%。其中,烘青毛茶706.43万公斤,占总产量的55.1%;红毛茶380.11万公斤,占总产量的29.6%;晒青毛茶196.34万公斤,占总产量的15.3%。

六、茶叶产业效益明显。2011年,全县各个茶所共收购鲜叶4636.65万公斤,茶农户均收入5600元,茶农人均收入1320元;虽然干毛茶销售平均价20.66元/公斤,与上年同比每公斤减0.77元,减3.6%,但仍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5.4亿元,完成年初下达5亿元计划的108%,与上年相比增1.3亿元,增长31.7%。其中,农业产值2.6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0.44亿元,增长20%。形成了毛茶产量持续增长,茶叶价格保持稳定,茶农收入逐年增加的良好发展势头。

在下一步工作中,昌宁县在茶业发展中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茶产业的领导,继续坚持把茶业作为全县的主要支柱产业来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茶农对发展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和科学种茶水平;

三是继续推进中低产茶园改造,加大改种换植力度,强化茶园管理,提高茶叶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四是加快打造“昌宁红”茶叶系列品牌,提高茶叶产品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程度,加快茶叶产业化建设进程;

五是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六是弘扬昌宁“千年茶乡”文化,提升茶叶产业内涵;

七是进一步理顺和完善茶业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加大茶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努力满足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需要。

普洱茶冷思考:呼唤产业健康发展


普洱茶冷思考:呼唤产业健康发展

沉寂多年的普洱茶,再一次被激活,这次被激活的是“山头茶”。而这些山头,就坐落在莽莽苍苍的澜沧江两岸。今年春茶采季,一帮又一帮人结伴上云南茶山访茶。位于云南布朗山的老班章价格,每公斤鲜叶甚至要价1500元,其他“山头茶”的价格同样不菲。

高昂的“山头茶”价,并不代表普洱茶价格的整体水平飙升。云南茶区所有山头的古树茶,产量不过2000多吨,而占普洱茶总量99%的台地茶的茶价和往年相差无几,每公斤就是几十块钱。还因为,普洱茶价格,同其他茶叶价格相比仍处于偏低水平。北京的马连道茶城,是中国茶叶价格的晴雨表,茶城今年的春茶价格平均在每斤200元左右,大大高于普洱茶价的平均水平。

风起于青萍之末。普洱“山头茶”之热,反映了市场需求的细分变化。一方面,是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在绿茶占据主要江山的格局中,市场对红茶、黑茶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需求层级发生了变化。在安全的需求基础上,市场对茶叶的生态水准需求快速增长。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我国茶产业正在悄然适应着这一变化。适应需求差异,茶叶种植结构出现了适应性调整。去年,我国红茶和黑茶产量增幅最大,而绿茶增幅出现下降。红茶达到18.1万吨,增长32.2%;黑茶达到17.2万吨,增长24.8%。适应需求升级,茶叶安全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去年我国反映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可靠的无公害茶园面积已经达到2233万亩,增长8.2%。高产优质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达到1798万亩,增长15.7%。正是以市场为导向,调结构,转方式,满足不同的细分需求,茶农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去年我国干毛茶总产量176.1万吨,增长10%;总产值953.6亿元,同比增收166.7亿元,增长21.2%。

小小一片茶叶,背负着千万茶农的生计。但市场忽冷忽热,成了茶农的一块心病。市场打摆子,茶农也跟着打摆子。冷,让茶农打着寒颤,茶叶只能贱卖;热,让茶农无所适从,茶叶卖低了怕吃亏,卖高了怕还有更高。市场的冷热骤变,让茶农甚至不知要生产多少和生产什么样的品种。如何引导茶产业健康发展,防止茶叶市场出现大的起落,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给茶叶市场多一份关爱,给茶叶质量多一份保障,茶农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多了一份支持,这正是普洱“山头茶”热给我们的冷思考。

普洱茶+太极禅 破解“只藏不喝”困局


普洱茶+太极禅破解“只藏不喝”困局

如何破解“藏茶之都”东莞“只藏不喝”市场困局?定位于轻奢路线的柏联普洱给出了答案。昨天下午,“缘起———柏联普洱·太极禅品牌联合发布会”在康帝酒店举行,两大品牌跨界合作,有望创造一种全新的茶生活方式,颠覆普洱茶产业传统的产销、品饮习惯。

柏联普洱携手太极禅品牌

第九届东莞秋季茶博会开幕前夕,这场从规模到形式都堪称“高大上”的发布会引起业界广泛关注,现场座无虚席,其中不乏蔡金华这样的重量级普洱茶藏家、投资客。而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柏联普洱与太极禅两大品牌的联姻。

发布会高潮环节,随着柏联普洱总经理谢金汶、太极禅品牌管理有限公司CEO黄毅共同将浓酽的普洱茶汁倾入“缘起”模具,两家的深度合作正式拉开序幕。

“此次与太极禅达成合作,不单是禅、茶生活方式的结合,也是普洱茶营销理念、产品理念的创新,在‘藏茶之都’东莞尤其显得意义非凡。”柏联普洱总经理谢金汶表示,柏联今后将为太极禅推出一系列联合定制产品,并借助太极禅等渠道展示、销售柏联的茶品。

黄毅介绍,太极禅倡导的是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着力打造集训练体系、衍生产品、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完整生态链。与定位于轻奢路线的柏联普洱合作,将普洱茶作为太极禅的“道具”,品牌间可以“相互背书”,共同增值。

柏联普洱将亮相东莞秋季茶博会

“在藏茶之风盛行的东莞,如何破解‘只藏不喝’困局是摆在眼前的一个迫切话题。”东莞茶协卢树勋会长认为,太极禅与普洱茶的深度联合,有助于建立一套健康的普洱茶品饮方式,将传统“收藏模式”导向“消费模式”,从而实现普洱茶产销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解决新茶流通性的关键所在。

立足于云南景迈山优质普洱茶产区的柏联普洱,是一个集普洱茶种植、生产、营销、科研和普洱茶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多元企业,柏联普洱茶庄园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普洱茶为主的茶庄园。自今年上半年在东莞首次举办全国品牌发布会以来,已在本地发展了十多个实力派合作商。柏联普洱将首度亮相本周五启幕的东莞秋季茶博会。

云茶产业驶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云茶产业驶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记者从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获悉,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更是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产茶州市的共同努力下,云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2010年省政府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后,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战略方针,强化措施、加大扶持、狠抓落实,推动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全省茶叶主产区气候较正常,雨量充沛,茶叶生产非常有利,茶树长势良好。全省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茶园管理,强化服务,进一步提升鲜叶和产品品质,努力提高茶园的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茶叶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抓住茶叶市场普遍回暖的大好时机,加大市场开拓和营销力度,不断扩大“云茶”消费区域和市场。2011年,全省茶产业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好势头,茶园面积略有增加,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大幅增长;产品价格、茶农收入均有提高;企业生产、销售能力明显增强,知名品牌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实现了“十二五”初年的开门红。

增产增效再创佳绩

据业务统计,2011年全省茶园面积565万亩,与2010年相比增加13.5万亩,增2.45%;采摘面积448万亩,同比增加45万亩,增11.17%;茶叶产量24.49万吨,同比增加3.76万吨,增18.14%;茶叶工农业总产值134.39亿元,同比增加33.69亿元,增33.46%,其中农业产值55.1亿元,同比增加15.75亿元,增40.03%,工业产值79.29亿元,同比增加17.94亿元,增29.24%;按600万茶农计,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纯收入689元,同比增加197元,增40.03%。

措施得力亮点突出

茶园建设。各地以农业部开展“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和中低产茶园改造为契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把高优茶园建设作为提升茶叶生产第一车间的重要途径,作为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作为加快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作为创新组织方式的重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茶叶增产、茶农增收、产业增效。2011年,全省无性系茶园达210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7.12%,一、对茶产业的扶持资金大幅增加。2011年,各级党委政府全力贯彻落实省委1号文件及《意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推进茶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省级多渠道筹措资金8313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低产茶园改造、原料基地建设、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推进茶产业整体升级。同时,茶叶主产州市也出台了促进茶叶发展的政策,采取了有效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如保山市县两级共投入1130万元,发展茶叶产业;普洱市仅生态茶园建设一项,市县两级每亩补助30元,新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每个补助5000元;其它州市也根据财力情况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

二、稳步推进高优比2010年增5万亩,增2.44%;无公害茶园面积500万亩,占总面积的88.50%,同比增加30万亩,增6.38%;有机茶园面积31.69万亩,同比增加4.24万亩,增15.45%;改造中低产茶园56.82万亩,同比增加20.41万亩,增56.06%;“三品”认证茶园面积120万亩,茶叶产量6万吨。同时,各地生态茶园建设步伐加快。如普洱市全年完成覆荫树种植面积56万亩;完成县级生态茶园样板地22块,乡(镇)级样板地89块。

三、持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继续加大产品结构调整。一方面,毛茶结构继续调整。与2010年相比,绿毛茶、红毛茶、其他毛茶产量均有所提高,但绿毛茶、其他毛茶占毛茶总产量的比例微降,红毛茶比例微升。同时,由于普洱茶市场的明显回暖,企业加大了对晒青毛茶的生产与收购,晒青毛茶产量大增,占绿毛茶比例大幅上升。2011年,全省绿毛茶产量20.2万吨,比2010年增加3.02万吨,增18.58%,占毛茶总产量的82.62%,环比降0.25%;红毛茶产量3.5万吨,同比增加0.61万吨,增21.11%,占毛茶总产量的14.29%,环比升0.35%;其它毛茶产量0.75万吨,同比增加0.09万吨,增13.64%,占毛茶毛茶总产量的3.06%,环比降0.12%;绿毛茶中的晒青茶产量9.61万吨,同比增加2.09万吨,增27.79%,占绿毛茶产量的47.57%,环比升12%;另一方面,成品茶结构调整明显。各茶叶生产州市和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成品茶结构。2011年,成品茶总产量13.67万吨,比2010年增加2.01万吨,增17.24%。其中普洱茶产量5.56万吨,同比增加0.48万吨,增9.45%,占成品茶比例40.67%,环比降低2.89%;红茶产量3.1万吨,同比增加0.5万吨,增19.23%,占成品茶比例22.68%,环比增0.38%;绿茶产量4.66万吨,同比增加0.97万吨,增26.29%,占成品茶比例34.09%,环比增2.44%,C.T.C红碎茶生产线共41条,同比增加11条,增36.67%,其中投产35条,在建6条;其它茶产量0.35万吨,同比增加0.06万吨,增20.69%,占成品茶比例2.56%,环比增0.07%。二是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各加工企业加大了精深产品的开发力度,产品门类层出不穷,精深加工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产品档次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许多企业开发出了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茶食品及多种高端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云南天士力、龙润茶业开发出速溶普洱茶珍等系列产品;澜沧江集团开发出绿茶、红茶和普洱茶的各类茶饮料;保山市通过重点生产极边乌龙茶系列产品、小叶种茶试制品及“昌宁红”、“永昌红”红茶精品系列,使全市产品品质和知名度大大提升,茶叶产品市场从低端逐步向高端化迈进,其中腾冲台茶公司开发的乌龙茶尽管年产量只有50吨,但产值达到3400万元,平均单价达680元/公斤,发展潜力巨大;红河州绿春县龙山春剑茶场开发的小叶种龙剑茶,单价达500元/公斤;部分州市开发的古茶树产品单价突破2000元/公斤。三是企业结构变化明显,集中度提高。2011年我省重点龙头企业及知名品牌发展迅速,主导性优势日益显现,而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减缓。与2010年比,产量1000-2000吨企业共18家,同比增加7家,产量增幅达76.43%;产量2000吨以上企业共13家,同比减少1家,但产值达18.71亿元,增1.46%。产值1000万以上企业共99家,比2010年增加25家,产值增张35.78%;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同比增加3家,产值增加7.4亿元,增60.91%。

安化黑茶,21世纪健康之饮


安化黑茶,21世纪健康之饮

在“中国黑茶之乡”益阳,近年来“安化黑茶”凸显品牌魅力,不仅受到边疆地区消费者的青睐,还走俏大江南北,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益阳黑茶产业规模已跃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逐步发展成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今年预计全市实现茶业综合产值30亿元以上,比去年同期增长38%,其中黑茶综合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

益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雪峰山脉、资江两岸是我国重点宜茶区之一。益阳安化是中国黑茶发祥地之一,诞生了世界第一支千两茶和我国第一块黑砖茶、第一块机制茯砖茶,其黑茶关键制作工艺目前仍是国家二级机密。唐朝时,“渠江薄片”(安化黑茶)贵为宫廷贡品,安化当时享有“唯茶甲于诸州”之誉;明清时,安化资江两岸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盛况。至今保存完好的安化茶马古道,印证了安化黑茶在“茶马互市”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黑茶“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食物结构变化,黑茶降脂、减肥、暖胃等多种保健功能及其收藏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国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黑茶消费群体。世界上以牛羊肉为主食的国家和地区,对黑茶的需求量也日渐扩大。

面对黑茶消费热的兴起,益阳把握机遇,提出至2016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50万亩、年加工生产茶10万吨、年创茶业综合产值80亿元以上。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益阳实施“优势品牌引领、龙头企业带动、科技项目支撑、营销网络引导、文化旅游助推”等重点工程,促进茶产业从手工作坊式向机械化、从大路茶向名优茶、从产值型向效益型转变。

近年来,先后有中粮集团、省三利公司、广东道然茶业有限公司、云南龙润茶业、湖南省茶叶公司、艾华电子等企业投资益阳黑茶产业。目前,全市已集中打造了8家龙头企业,其中,益阳茶厂和白沙溪茶厂今年产值分别将过2亿元,黑美人茶业、安化道然茶业、香炉山茶业、安化怡情源茶业、安化茶厂、久扬茶业等一批规模企业也取得了产销两旺的佳绩。

与此同时,品牌效应日益显现。益阳荣膺“中国黑茶之乡”,“安化千两茶”、“益阳茯砖茶”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化黑茶”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去年,“安化黑茶”代表湖南黑茶成功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十大名茶,进入联合国馆展出,并成为世博园湖南馆唯一指定礼品茶,“万两安化黑砖茶”在世博园湖南馆还以278万元高价成功拍卖。此外,在各类高规格的茶业节会上,以“安化黑茶”品牌整体形象组团参展的黑茶产品一路摘金夺银。

依托品牌支撑,益阳按照“稳定边销、扩大内销、支持出口”的思路,整合营销资源,兴建了益阳茶叶大市场,并在京、沪、穗等10多个城市设立了营销网点,开办了高标准茶楼茶馆。有条件的企业还积极申请自营出口权,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如今,“安化黑茶”在国内市场赢得一片叫好声,并在蒙古、俄罗斯、日、韩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打开了市场

把脉普洱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把脉普洱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普洱茶行业发展迅猛,普洱茶行业各个方面都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时间一长,普洱茶行业的可持续性就会出现问题。而这种问题现在看来不是致命的,但这些问题危机一旦发生,那么只要从事普洱茶行业的人都会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普洱茶产品市场销售的混乱

1.缺少假货处理机制

越出名的东西,制假售假的几率就越大。普洱茶茶品,不管是山头茶,还是品牌(商标)茶,对于这些假货,明眼人都看得清,但作为普通消费者而言,目前并没有很好的假货处理机制。买到了就只能怪自己眼瞎或者贪心了。

2.缺少市场督察机制

不管在现实店铺中还是在网络店铺中,普洱茶交易中都会出现假货情况,但这种假货情况在销售方出现,并且是光明正大的出现,然而现实中并没有人来督察或者管理。而这群销售人的信息在工商管理部门或者网店第三平台都有相应的信息备案,然并卵。

3.缺少诚信鼓励机制

在茶山也好,在市场也好,普洱茶行业的诚信鼓励机制是没有的,不管是荣誉还是物质奖励或者是惩罚都没有。这就很容易让人形成这样一种行为:诚信和不诚信对等,在茶山,有这么种情况,比如看好你看好一棵古茶树,谈好价格采这棵树的茶做。明明在茶树下守着采单株,鲜叶也拖回去自己加工,可是口感上怎么就差了很多,误会单株口感单调,不够均衡丰富,其实是自己太过麻痹大意,一颗茶树明明上去两三个人就足够了!非得上去六七人,而且穿着宽大的衣服,更可笑的还上去两班人,人家在茶树上趁你不备,从怀里掏预先藏在身上的小树茶鲜叶呢!不过这种情况是少数人的行为。还有一种情况是中间商做的把戏。而在市场中销售茶叶,看到的和买到的茶品掉包情况在近些年已经不存在了。销售者的诚信值,是每一个销售者未来最有价值的东西,望勿掉!

二、云南普洱茶原料环境的破坏

1.环境按理来说是一个生态系统,而这个生态系统能否保持平衡是关键。云南山多地广,但并不是每一片土地都是适合种出好茶的,所以,在某片地上适合种茶,但是种不出好茶。那又何必非要大力种茶来破坏那种平衡性呢?在我看来,大量的鼓励种植茶叶也是一种破坏。

2.工厂建去茶山。近些年来,茶山上越来越多的工厂和建筑物出现,这不是什么好事,在大家都追求健康和原生态的时候,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就牺牲掉环境。

3.现代手段增产茶叶。对于农作物,我并不反对农户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因为这关系到农户的经济收入。尤其是用在成规模片区的茶地。比如说普洱茶树的修剪、摘花、人工除草、翻地、施有机肥、打生物有机农药等等。但用农药除草、农药催芽、打叶肥等现代化学制品手段增产就是一种破坏,这种破坏是对茶叶品饮者安全的不负责任。普洱茶区,近年来已有几个使用化学农药农肥的茶区“名声大噪”了,相信很多行内人都清楚了,这几个茶区的价格近年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仍然流通在市场中。

基于以上存在的阻碍普洱茶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如何实现普洱茶可持续发展?

一、茶企推新和纳旧两手抓

很多普洱茶企业,往往只重视推出新品,对于过去多年的产品却不管不顾。从而造成了现今的局面,当一家企业发展了5年以后,如果按每年30款新产品的情况,5年就是150款产品。作为这个普洱茶企业下面的渠道经销商,这5年有了150款产品,但几乎茶企每年推广的产品不会超过这30款新品。这就意味着渠道经销商在第五年的时候,理论上需要自己去推广120款产品。而目前的大部分普洱茶企业,并没有像牛奶、面包企业或者手机企业一样。产品上市到了一定的时间后,会从所有渠道或者消费者手上把旧品回收回去处理。只会出新的普洱茶企相对能纳旧的普洱茶企业,感觉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二、茶厂生产有备案有监管

普洱茶厂,是整个普洱茶行业的关键节点,向上是原料的控制,向下是茶品的控制。于是,茶厂的生产备案就很有必要,这是产品可追溯的一个核心点,因为真假普洱茶都是从茶厂生产出来的,最终追责的时候茶厂是要负起一定的责任的。而茶厂的生产监管,是从安全和卫生层面来保障茶品的品质的。我从不反对廉价的茶品,但廉价的茶品必须相对卫生安全。

三、茶企破而后立的市场运作

普洱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还是“生产——流通——消耗——再生产——再流通——再消耗,如此循环反复。”如今普洱茶行业面临着生产过剩,流通不畅,消耗不足的情况。这种情况的背后就是不可持续发展,因为在消耗这个环节卡壳了,流通也会卡壳,生产也会间断。呈现在行业中的情况就是消费者不买茶品,经销商不进茶品,但茶厂还在一直生产茶品,茶农还在一直制作原料。这怎么破?

当然是打破越陈越香这种落后的运作模式。打破越陈越香,树立“建拆建”的体验运作模式。用句粗俗的话来说就是“谁造的孽,谁来收拾”。目前已经有茶企收拾了。

1、谁生产出品谁回收

在市场广泛流通交易的旧茶品,品质普通和特差的,多年都没销售完,到了一定年份的时候,还有很多存量的茶品,在保证是真品的情况下谁生产出品的谁回收回去处理。是拆了重新制作成新品再上市还是销毁处理全看茶企。我想每个茶企都应该为自己的生产负责。茶品上市只是开始,消耗才是结束。

2、仿售谁的谁来管理

在市场广泛流通交易的新旧茶品,哪个商标企业出现的售假茶品,应该由该商标企业来负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默默无声。让消费者来承受这些假货。这是商标茶企应该肩负起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商标茶企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客户的手段。

3、谁出售谁拿去检测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饼价格上万元的旧茶,为何都是传说,从没有相关的最新安全检测报告出现在交易中。从古董收藏角度来看,这确实只用专家鉴定真假就行了。但从品饮角度来看,仅靠我们肉眼来看安不安全、卫不卫生,显得对自己身体多么的随意啊!基于市场交易流通中旧茶没有生产出品企业来“认领”,没有商标和茶厂持有者来“出面”。那么为了安全保障,呼吁谁出售这种茶谁拿去检测,这种最新的安全检测报告应该随茶品交易才合理。

普洱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围绕普洱茶产品生产、流通、消耗在运转的,如果不能在市场运作中完成良性循环,时间越久危害越大。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由普洱茶行业中的中游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中游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减少下游的压力理顺销售秩序,从而才能倒逼上游减少破坏,真正的实现普洱茶行业可持续发展。

广西梧州茶厂六堡茶车间员工推动企业发展纪实


精心制茶多出精品-----广西梧州茶厂六堡茶车间员工推动企业发展纪实梧州茶厂始建于1953年,是广西茶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重点龙头企业。梧州茶厂六堡茶车间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文化积淀,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精心制茶、诚信至上”的企业理念,他们团结拼博、守业创新、甘于奉献。1978年6月,车间副主任陈秀贞同志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3年,企业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授予“出口产品六堡茶品质优良”荣誉证书。1990年,产品六堡茶荣获“广西优质食品奖”。2011年获贺州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工会主席何志强(右5)与荣获“工人先锋号标兵”的员工合影走进梧州茶厂生产区大门,幢幢厂房绿树环绕,阵阵茶香扑鼻而来,喷泉的水花在阳光下跳跃,无论是筛分车间、发酵车间、蒸压车间、包装车间,还是机修车间、检验室,均整洁明亮,井然有序,处处呈现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只有45名员工的六堡茶车间,目前年加工六堡茶2500吨。一.责任-----“这是我的工作,就要尽心尽力去做好”建厂初期,梧州茶厂就在总结吸收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按照“毛茶→分筛→拼堆→初蒸→渥堆→复蒸→压篓→陈化”的工艺精制加工六堡茶,经过几十年的生产实践,加工工艺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发酵是六堡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性工序,也是六堡茶加工过程最辛苦的工种,黄国华班长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为了提高发酵质量,达到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的品质要求,黄国华亲力亲为,记录茶叶温湿度变化,探索最佳的翻堆周期及加水量,把握发酵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带领员工进行筑堆、开堆、解块等作业。每年发酵六堡茶十多批,没有出现质量问题。包装班在谢筠班长的带领下,一丝不苟地做好包装、入箱工作,保证成品合格、美观。生产科长兼车间主任何梅珍质量管理工作成绩突出,被梧州市工信委、梧州市质量协会授予“2011年度梧州市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称号。“这是我的工作,就要尽心尽力去做好”,这是车间工人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种精心制茶的责任意识和实干精神,使“三鹤”牌六堡茶质量稳步提升,成为代表梧州形象的名牌产品和消费者公认的“绿色、健康、好喝”的放心茶。二.创新------“抓好技术改进,我们的产品才有竞争力”机修班职工认真维护车间机械设备,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班长祝纪烽在检修工作中常常在本子里记录机器的故障和原因,认真分析、善于处理,这使他成为维修方面的主心骨,一次次设备攻坚战的排头兵。尤其是近年来,他带领机修师傅积极进行技术革新,改良机械设备,提高了机械化程度,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企业买回来的液压机经过他们的改造,成为压砖机、压饼机、压沱机。旋转式蒸茶机、六堡茶自动联合发酵机,更是机修师博智慧的结晶,大大提高了制作六堡茶的效率和质量,并申请了发明专利。蒸压工艺中难脱模、难清理模具的难题,一直困扰着企业。蒸压班的师傅们经过探索和试验,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使压制六堡茶的效率和合格率大大提高。在姚静健、何梅珍科长的带领下,车间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六堡茶新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2011年研发推出“槟榔香”箩装茶、“老师傅饼”等特色产品,以独特的香韵,受到市场追捧,并被收藏爱好者推崇。《六堡茶产业化开发研究与应用》获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六堡茶“发金花”技术研究》、《六堡茶陈化新方法研究》等项目获政府资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还参与制订广西地方标准《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企业标准、加工工艺,使六堡茶特有的“红、浓、陈、醇”风味品质更加鲜明。近年来,“三鹤”牌六堡茶多次荣获大型茶业博览会黑茶擂主、茶王、金奖等奖项,还被评为“广西名牌产品”、“全区用户满意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也让企业进入了产销两旺,经济效益显著的发展轨道。三.成长-----“企业给了我们成长的跑道,我们就要奋力奔跑”在梧州茶厂六堡茶车间,常常见到年轻人的身影,石荣强、黄进达、庚艳玲是年轻人中的三位。石荣强负责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生产过程的实施,把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生产安全优质六堡茶的能力和水平。庾艳玲每天都要在生产线上巡视,抽检半成品。多年的质检实践炼就了她的一双“火眼金睛”,许多难以觉察的缺陷都被她及时发现并果断处理,避免了不合格产品出厂。黄进达看起来就像阳光开朗的大男孩,在不到2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管理者,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企业给了我们成长的跑道,我们就要奋力奔跑”。“厂里的年轻人,大多都是以厂为家,都有一种拼搏的劲头,不甘落后。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梧州茶厂的希望所在。”党支部书记兼副厂长何志强自豪地说。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破解“大行业 小企业”之困局 世纪茗家开启新模式推动行业走健康发展之路》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小知识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