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白茶的发展】

聚焦千亿“云茶”产业发展路径

2月28日,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在龙润茶业集团举办了2017年首次会员双月活动日活动。在活动中,龙润集团董事长、博士焦家良在茶叶流通论坛上发言,探讨千亿“云茶”产业发展路径。云南省政府原副省长、政协副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也做了发言。随后,举办"有茶、有诗、有远方"的专题活动,分享茶之美文。由仙仙普洱茶大观园编著的新书《普洱春秋》也正式发布。云南茶界众多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学者、云南本土普洱茶知名企业、协会全体会员、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特邀嘉宾、《普洱》杂志等新闻媒体出席此次活动。

在茶叶流通论坛上,龙润集团董事长、博士焦家良表示,云南茶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茶产业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而未来打造云茶产业,产业自身应做好三个方面,首先,应做好理论市场,整合全国和全球资源做好理论基础,树立云南茶的真实性、科学性、权威性,引领消费市场。其次,做好产品市场。焦家良认为,目前云南茶企业家群体抱团意识不足,应该借此大好时机,团结起来一起出发,让云南茶走下山头,走向全国和世界,形成云茶企业散开满天星,抱起来一团火的局面。同时,资本市场也是关键,目前,资本市场已经开始聚焦茶这一朝阳产业,希望在未来,云茶能引入大资本,推动产业升级。此外,焦家良还在论坛中分享了自己做茶多年积累的营销理念。

随后,陈勋儒在活动上谈到,云南茶产业“有茶、有诗、有远方”,通过品茶,引发思考,营造诗意的生活,茶能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体现,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助力云茶产业自信。陈勋儒也认为,近年来,云南茶产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又迎来了新希望,打造云南普洱茶品牌将是产业需要共同面对的关键问题,所以应该打造知名品牌,延伸、打通普洱茶产业链,共同努力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

cY260.com编辑推荐

提质增效打造千亿云茶大产业


提质增效打造千亿云茶大产业

我国最大的产茶省份之一云南省政府近日发布《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将以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着力推进茶产业基地提升、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质量保障等重点工作,打造千亿云茶大产业。

云南省是我国茶叶种植面积、茶产量最大的省份之一,2016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610万亩,茶叶总产量37.5万吨,综合产值达670余亿元。此次出台的方案提出,将充分发挥云南茶产业物种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产品特色、民族文化等优势,大力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按照方案规划,到2020年,云南省茶叶面积将稳定在63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达到38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到2022年,全省茶叶产量达到40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并将打造综合产值20亿元以上茶产业重点县15个。方案提出,将通过3至5年发展,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和茶旅游重要基地。

针对茶企业普遍小散弱问题,云南省提出将精准施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切实提高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鼓励支持茶叶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兼并重组、股份制等方式,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实力。

台湾媒体聚焦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


台湾媒体聚焦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

12月2-3日,台湾TVBS电视台、旺报记者走进广西梧州,了解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及规划,实地了解六堡茶产业在梧州的发展状况,重点采访梧州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下“茶船古道再扬帆”的做法。

在梧州茂圣六堡茶业公司、梧州茶厂、梧州中茶公司、六堡镇八集茶园、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台湾记者实地拍摄六堡茶制作工艺,从茶叶的采摘、陈化、工艺和包装等环节,记录工人的日常生产场景和六堡茶现代化生产流程,全方位采访报道梧州六堡茶“茶船古道”的历史、加工技术等,突出反映六堡茶生产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讲述梧州人与六堡茶密不可分的关联。在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台湾记者还兴致勃勃地拍摄了该公司特色六堡茶全茶宴,以六堡茶为原料,创新烹饪手法,无论是蒸煮,还是焖炖,都用简单的六堡茶,配以或荤或素的食材,菜式创意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惊叹于茶与食材相互搭配的神奇效果。

台湾TVBS电视台记者高嘉甫说:“这次以六堡茶为线索的拍摄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梧州市民很懂得享受生活,这是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地方。”台湾旺报记者许昌平说:“对于梧州的美食,在来之前就听说跟粤菜的风格很相似,毕竟受岭南文化的影响。来了之后,发现茶叶不仅仅是用来喝,还可以用来做菜,变成食物的一部分,比如有一个用六堡茶茶叶做的一道鸡汤,非常的鲜美,还有用茶叶炒制的河虾,吃起来的感觉也是非常的好。”

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唐云凯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表示,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就以“红、浓、陈、醇”四绝及独具槟榔香味而位列全国24种名茶之一。近年来,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和发展六堡茶产业,使六堡茶产业发展迅速,至2016年,全市六堡茶年产量已超过1万吨,六堡茶的品牌价值已经达到15.79亿元。(中国台湾网广西梧州市台办通讯员吴洁)

中国茶叶新布局:中茶重回勐海 助力云茶千亿产业


中国茶叶新布局:中茶重回勐海助力云茶千亿产业

3月20日,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茶云南”)勐海工厂揭牌仪式在素有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之称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工业园区举行。

中茶公司作为首批十家混改及员工持股试点中央企业,以中央国企改革精神为指引,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员工持股,明晰战略目标,优化商业模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效率,进一步释放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17年,顺利完成混改后的中茶取得开门红,业绩创历史新高。以普洱茶品牌产品为代表的各类茶平衡发展,成为新的业务增点,打造明星产品效果明显,诞生亿元超级单品。未来,中茶公司将在此次混改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部署,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持续优化后续改革工作,落实中粮集团党组发展要求及股东的回报要求,继续推进一体化整合及专业化运营,完善业务布局,确立行业地位,全面强化云南布局,提升在茶叶行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发挥国有资本在茶行业内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茶叶企业。

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总经理、中茶云南总经理邹广田表示,中茶云南与勐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80年前,中茶云南就在勐海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化的茶厂,在普洱茶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重新在勐海建厂,是历史的必然,中茶云南将继续肩负行业使命,为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表率。

对于此次中茶云南勐海工厂的开工投产,业界形容此举如“平地一声惊雷”。但笔者了解到,中茶布局勐海绝非偶然。

据悉,2017年11月16日云南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打造“千亿云茶”的发展目标。

2018年2月8日,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赵双连在中茶云南调研期间,与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就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按照高标准、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在普洱茶、蔗糖产业和粮食物流基地建设合作,助力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品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随后,中茶提出创新发展、培育旗舰企业、用现代化创新传统工艺三方面的理念。作为中粮集团十八个专业化平台之一,中茶一直在不断完善普洱茶产业布局,从作为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到2017年的业绩表现中我们发现,中茶发力普洱茶产业的战略布局早已初见端倪。

此次开工投产的中茶云南勐海工厂,坐落于勐海工业园区,是一家古树茶林环绕的现代化普洱茶加工企业。工厂占地80余亩,拥有标准化初制车间、发酵车间、精制车间、压制车间等完整的现代化普洱茶加工生产线,多项新型实用专利在中茶产品上成功转化。据了解,此次中茶云南勐海工厂的开工投产,将有效缓解长期困扰中茶云南产能不足的问题,并将在熟茶发酵等方面加大科研力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高品质普洱茶产品。

勐海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普洱茶圣地,中茶公司作为品牌历史最为悠久的普洱茶企业,其公司发展历史几乎就是现代普洱茶发展的缩影。此次中茶公司时隔80年后重回勐海,必将为中国普洱茶行业谱写“王者归来”的崭新篇章。

中国茶叶总经理王贵卿、云南普洱茶协会会长董胜等领导和经销商代表出席了揭牌仪式。

探索云茶的国际化路径


探索云茶的国际化路径

中国经济网杭州10月27日讯云南是中国茶叶原产地,也是中国的产茶中心。近年来,以普洱茶和红茶为代表的云南茶业在阔步发展的同时,在如何打造标准化云茶并走向国际市场方面也做了不少尝试性的工作,在推进中国茶产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典范作用。

云南茶业发展潜力无限,但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如何突破自身瓶颈,让云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2011国际茶业大会暨茶产品交易会的普洱茶、红茶产业发展国际前景展望专题论坛上,来自云南茶业界的权威人士纷纷为打造云茶特色品牌、探索云茶国际化路径出谋划策。

文化先行推广在后

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总经理孙金熙认为,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益有人道、茶道、文化道。大益茶经营海外市场的策略是:间接符合当地的文化特点,以文化先行,即在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文化传播策略,茶文化传播在前,茶叶推广在后;不以强调短期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注重长期市场的培育与系统性优势的构建为导向;不以简单的茶品为手段,而是以传播全新大益茶生活方式为载体;不以简单的代理和经销为路径,而是实现与消费者面对面的互动。同时广泛整合当地资源,采取独资公司和合资公司的经营模式。

开展应用研究创新精加工技术

七彩云南庆沣祥茶叶公司总裁田军表示,云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云南只是产茶大省,而非产茶强省,从产茶大省到产茶强省的唯一出路是依靠科技创新。

2006年,庆沣祥公司依托云南省茶科所成立了专业研究院,由医药、茶叶、营养保健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研发团队,形成了普洱茶为主,涵盖红茶、绿茶、花茶的全产品线。

公司始终严格抓好第一车间建设,确保原料的正统正源。通过茶园生态系统和有机生产模式的运用,将茶园建设成为有机观光茶园。注重加工工艺,实现设备的标准化、自动化。利用自动化加工技术开发普洱茶精加工产品。 

田军指出,对于中国茶企业而言,目前最大的遗憾是在国际国内缺乏叫得响的品牌。庆沣祥公司为此确立的发展方向是:立足云南,面向全球,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完善产品结构,创新茶叶精加工技术、茶叶机械化生产等,为新品的研发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可持续发展保障。 

推进茶业科学研究进程

云南普洱茶学院院长?宛芳介绍说,云南有着5000多年的种茶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普洱茶,这种独特的茶叶在历史上贡献非常大,不仅自古就作为贡茶,而且通过马帮走向了世界各地。

?宛芳指出,普洱茶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其产地的独特性、原料的独特性以及加工工艺的独特性,人们喜欢普洱茶还基于它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宛芳介绍,云南普洱茶学院针对普洱茶所做的安全性评价研究表明,普洱茶的主要成分是茶素,它可以加快细胞新陈代谢,降低肥胖风险,还具有降血糖功效。普洱茶对人体没有危害,对脂肪肝、糖尿病有一定疗效,还具有抗衰老、防辐射、抗疲劳等作用。

?宛芳认为,让普洱茶香飘全世界,必须不断推进普洱茶的科学研究进程,创新普洱茶生产加工技术,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普洱茶新品、普洱茶功能食品等。

品质是核心竞争力

云南龙润茶叶集团吴静认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产品的品质。

吴静介绍说,龙润茶叶集团2008年才进入茶产业,摆在集团面前的是如何让5000年历史的茶产业走得更好更远?为此,集团在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三个市场的建立:第一是理论市场的建立,以多学科的组合方式共同研究普洱茶,共同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打造专业和技术性人才。第二是产品市场的建立。采用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的模式,产品开发思路上提出了时尚、定位的模式,与此同时,把制药行业的理念和技术引进茶产业。第三是资本市场的建立。

吴静强调,品质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基础,也是中国形象的组成部分,我们肩负着这样的使命。

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拓展市场

云南滇红集团苏向宇介绍,云南红茶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茶叶,具有3200年的历史。70多年前,云南滇红公司生产的第一批滇红茶被送到英国伦敦拍卖,从此,世界知道了中国滇红茶。

苏向宇指出,当今世界,茶叶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滇红集团的策略是,凭借完整的生产技术机制,限制农药的使用,依靠科技创新,开发适应各国各地区的产品,不断拓展市场,完善滇红茶品牌形象。

云茶产业驶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云茶产业驶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记者从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获悉,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更是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产茶州市的共同努力下,云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2010年省政府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后,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战略方针,强化措施、加大扶持、狠抓落实,推动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全省茶叶主产区气候较正常,雨量充沛,茶叶生产非常有利,茶树长势良好。全省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茶园管理,强化服务,进一步提升鲜叶和产品品质,努力提高茶园的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茶叶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抓住茶叶市场普遍回暖的大好时机,加大市场开拓和营销力度,不断扩大“云茶”消费区域和市场。2011年,全省茶产业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好势头,茶园面积略有增加,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大幅增长;产品价格、茶农收入均有提高;企业生产、销售能力明显增强,知名品牌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实现了“十二五”初年的开门红。

增产增效再创佳绩

据业务统计,2011年全省茶园面积565万亩,与2010年相比增加13.5万亩,增2.45%;采摘面积448万亩,同比增加45万亩,增11.17%;茶叶产量24.49万吨,同比增加3.76万吨,增18.14%;茶叶工农业总产值134.39亿元,同比增加33.69亿元,增33.46%,其中农业产值55.1亿元,同比增加15.75亿元,增40.03%,工业产值79.29亿元,同比增加17.94亿元,增29.24%;按600万茶农计,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纯收入689元,同比增加197元,增40.03%。

措施得力亮点突出

茶园建设。各地以农业部开展“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和中低产茶园改造为契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把高优茶园建设作为提升茶叶生产第一车间的重要途径,作为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作为加快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作为创新组织方式的重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茶叶增产、茶农增收、产业增效。2011年,全省无性系茶园达210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7.12%,一、对茶产业的扶持资金大幅增加。2011年,各级党委政府全力贯彻落实省委1号文件及《意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推进茶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省级多渠道筹措资金8313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低产茶园改造、原料基地建设、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推进茶产业整体升级。同时,茶叶主产州市也出台了促进茶叶发展的政策,采取了有效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如保山市县两级共投入1130万元,发展茶叶产业;普洱市仅生态茶园建设一项,市县两级每亩补助30元,新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每个补助5000元;其它州市也根据财力情况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

二、稳步推进高优比2010年增5万亩,增2.44%;无公害茶园面积500万亩,占总面积的88.50%,同比增加30万亩,增6.38%;有机茶园面积31.69万亩,同比增加4.24万亩,增15.45%;改造中低产茶园56.82万亩,同比增加20.41万亩,增56.06%;“三品”认证茶园面积120万亩,茶叶产量6万吨。同时,各地生态茶园建设步伐加快。如普洱市全年完成覆荫树种植面积56万亩;完成县级生态茶园样板地22块,乡(镇)级样板地89块。

三、持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继续加大产品结构调整。一方面,毛茶结构继续调整。与2010年相比,绿毛茶、红毛茶、其他毛茶产量均有所提高,但绿毛茶、其他毛茶占毛茶总产量的比例微降,红毛茶比例微升。同时,由于普洱茶市场的明显回暖,企业加大了对晒青毛茶的生产与收购,晒青毛茶产量大增,占绿毛茶比例大幅上升。2011年,全省绿毛茶产量20.2万吨,比2010年增加3.02万吨,增18.58%,占毛茶总产量的82.62%,环比降0.25%;红毛茶产量3.5万吨,同比增加0.61万吨,增21.11%,占毛茶总产量的14.29%,环比升0.35%;其它毛茶产量0.75万吨,同比增加0.09万吨,增13.64%,占毛茶毛茶总产量的3.06%,环比降0.12%;绿毛茶中的晒青茶产量9.61万吨,同比增加2.09万吨,增27.79%,占绿毛茶产量的47.57%,环比升12%;另一方面,成品茶结构调整明显。各茶叶生产州市和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成品茶结构。2011年,成品茶总产量13.67万吨,比2010年增加2.01万吨,增17.24%。其中普洱茶产量5.56万吨,同比增加0.48万吨,增9.45%,占成品茶比例40.67%,环比降低2.89%;红茶产量3.1万吨,同比增加0.5万吨,增19.23%,占成品茶比例22.68%,环比增0.38%;绿茶产量4.66万吨,同比增加0.97万吨,增26.29%,占成品茶比例34.09%,环比增2.44%,C.T.C红碎茶生产线共41条,同比增加11条,增36.67%,其中投产35条,在建6条;其它茶产量0.35万吨,同比增加0.06万吨,增20.69%,占成品茶比例2.56%,环比增0.07%。二是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各加工企业加大了精深产品的开发力度,产品门类层出不穷,精深加工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产品档次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许多企业开发出了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茶食品及多种高端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云南天士力、龙润茶业开发出速溶普洱茶珍等系列产品;澜沧江集团开发出绿茶、红茶和普洱茶的各类茶饮料;保山市通过重点生产极边乌龙茶系列产品、小叶种茶试制品及“昌宁红”、“永昌红”红茶精品系列,使全市产品品质和知名度大大提升,茶叶产品市场从低端逐步向高端化迈进,其中腾冲台茶公司开发的乌龙茶尽管年产量只有50吨,但产值达到3400万元,平均单价达680元/公斤,发展潜力巨大;红河州绿春县龙山春剑茶场开发的小叶种龙剑茶,单价达500元/公斤;部分州市开发的古茶树产品单价突破2000元/公斤。三是企业结构变化明显,集中度提高。2011年我省重点龙头企业及知名品牌发展迅速,主导性优势日益显现,而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减缓。与2010年比,产量1000-2000吨企业共18家,同比增加7家,产量增幅达76.43%;产量2000吨以上企业共13家,同比减少1家,但产值达18.71亿元,增1.46%。产值1000万以上企业共99家,比2010年增加25家,产值增张35.78%;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同比增加3家,产值增加7.4亿元,增60.91%。

“十三五”云茶产业发展实现“开门红”


“十三五”云茶产业发展实现“开门红”

据云南省农业厅统计,2016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610万亩,采摘面积575万亩,总产量37.5万吨,综合产值达670余亿元,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2900余元,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茶产业规划开局之年的目标任务。

持续呈现“五增”亮点

一是茶叶产量增。全省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610万亩,采摘面积达575万亩,增4.6%。茶叶总产量达37.5万吨,增4.2%。其中普洱茶产量达13万吨,增4%;红茶产量达7万吨,增12%;绿茶产量达16万吨,增2%。

二是加工能力增。全省茶叶精加工水平再上新台阶,成品茶产量达28万吨,增6%;精制率达75%,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三是产业效益增。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达670亿元,增8%。其中农业产值122亿元,增6%。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为1:2.1:2.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是产品价格增。全省毛茶平均单价基本保持稳定;成品茶平均单价90元/公斤,涨3.4%。

五是茶农收入增。全省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达2900元,增加300元、增11.5%,产业扶贫效果进一步体现。

主要措施及工作成效

一是强基地,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省高优生态茶园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14个,创建面积达1.6万亩;建设省级高优茶园示范基地33个,建设面积4万亩;示范带动全省无公害茶园达530万亩,有机茶园达40余万亩,改造中低产茶园35万亩,通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460万亩。

二是强龙头,产业集群度进一步提升。全省产值千万元以上茶企达170多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30家;产量5000吨以上企业10家;产量1000吨以上企业达60多家,产量达22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60%,提高了5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带动力进一步增加,产业集群度明显提升。

三是调结构,产业主体优势进一步凸显。普洱茶、滇红茶产品主体优势持续提升,滇绿茶产品进一步协调发展。同时,乌龙茶、白茶、花茶及茶叶深加工产品持续发展。

四是树品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2016年全国茶叶公共品牌评选,普洱茶品牌价值达57.09亿元,位居全国第三;滇红茶品牌价值达15.91亿元,增18%。目前,全省茶叶企业获“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中国驰名商标”12件、“省级龙头企业”60余家、“省著名商标”新申请认定23件。云茶公共品牌、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五是拓市场,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以省茶博会为依托,实施“云南展团云茶巡展”活动。第十一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实现交易额6.8亿元,六场巡展活动实现交易额10多亿元。

六是拓功能,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推动茶产业加速内部分工分业、外部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启动了临沧市“绿金产业融合生态走廊”和普洱市“百公里十万亩茶产业链综合示范区”前期工作,实现了茶与旅游、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资源共享、渠道共用。茶与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电子商务等相结合,出现许多新兴业态,生产效率加快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省将着力重点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积极培育产业互联网平台主体,强化云茶品牌竞争力,大力扩展省外国外市场,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率,力争云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

产业融合促云茶增值


产业融合促云茶增值

数据显示,2017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620余万亩,同比增1.56%;产量387万吨,同比增3.2%;综合产值达740多亿元,同比增10.1%,为打造“千亿云茶”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云南茶企拥有全国唯一一家央企和一家国企,其余多数茶企发展还处于小农经济时代,几千个茶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同质化突出,源头的质量把控缺位,名茶名山很多,但名牌却很少,整体处在低价运营。”业内人士认为,云南茶企需要结合自身特点,突破原有格局,扩大茶产业链才能形成大市场,实现跨越大发展。

溯源“身份证”为闯市场护航

“中国茶叶产量每年过剩30万吨,因产能过剩,全球的茶产业都在低价位运行,10年间茶叶均价3美元1公斤。茶叶是可再生资源,对云茶而言,去产能不能不种茶,必须把茶叶消费或者转化,用生产高质量产品开拓市场,拉动消费,而转化需要产业链不断延伸。”谈到云茶发展,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表示,首先急需正确认清茶叶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云茶要解决面临的问题,就要在新时代焕发新思路。

2017年6月,针对行业无标准和普洱茶安全性等市场乱象和问题,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和云南省认证认可协会共同组建的“云南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中心”成立,为茶企提供专业化、本地化、一站式的云茶保荐服务。同年9月,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理事长刘卓慧来到昆明为“全国产品防伪溯源验证公共平台”全国首家省级工作站—云南工作站挂牌。平台采用先进的防伪溯源技术,对云茶产品从种植、加工、储存、流通全过程进行认证和审核,赋予每件茶产品唯一的溯源码,有此“身份证”的产品可在平台上线和验证,并保荐到溯源优选等电子商城交易推广。

溯源平台不仅为茶农茶企与消费者建立起便捷的流通渠道,还向消费者传递信任放心消费,向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制假售假、侵权等打假信息,实现云茶一二三产业链有机整合。

健康多元化还原茶本真

从事30多年茶叶健康与深加工研究的浙江大学茶学系系主任、博导屠幼英曾多次来到云南,在跑遍全国茶产区后,她表示云茶氨基酸普遍偏高,茶多酚和生物碱含量高,好喝是第一感受,根据科学研究得出结论,云茶作为原料可以做成多样化和多功能的保健品。

早在1999年,屠幼英带领学生撰写的第一篇硕士论文,内容即为少数民族喝茶可以有效改善人的肠胃道菌群,茶叶对健康有较大的帮助。她表示,喝茶的习惯养成后,将改善当代人的健康状况,在她看来,云茶未来空间还很大。

“云茶从地理资源,到产品品质都很好,去年云南茶叶种植面积从全国第一变成了第二,茶产业做大做强,面积不是赢得市场的唯一参数,质量和特色才能够进行放大。如何引进外来资本,包容新理念,找到行业痛点才是关键。”屠幼英表示,普洱茶和红茶在茶叶大省浙江已经有较大的市场,如何继续深挖市场,可以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换。传统的茶企很难做到上亿元的销售额,但是茶的衍生产业每年都有几千万的增长,云茶应该积极推动茶叶科学研究和茶文化推广,茶叶深加工及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产品,开发新产品及功能性成分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茶产业多元化发展还原出茶的健康基因。

茶+三产联动放大效应

“拥有不近不远的茶小镇、住着不高不矮的茶空间、吃着不咸不淡的茶餐、干着不重不轻的茶活、泡着不冷不热的茶浴、过着不紧不慢的茶生活。”——屠幼英勾勒出了以“茶”贯之的大健康生活场景。

“茶慢慢喝很解渴,而饮料一股脑喝了,还是觉得渴。”9岁的乔谱霖正专注地泡着茶。在屠幼英看来他是“茶二代”,还在读小学的他受母亲影响,进入弘益大学堂学茶,从此爱闹的他学会了安静泡茶喝茶。

“3年来,弘益大学堂培训出3000多名学员,80%的生源来自世界各地。弘益大学堂开展的茶艺培训、花艺教育、香养香疗已成为茶产业的有力补充。”云南省青联委员、弘益系茶文化品牌创始人李乐骏表示,茶产业的第一产业链是农业,解决种植;第二产业链是工业,解决好喝;第三产业链是流通,解决多喝,当一二三产融合后,解决了能喝、好喝和多喝。如今茶产业将多一个维度,就是基于茶的精神产品的再开发,包括文化知识、高端服务和信息产业。

据介绍,早在春节放假前两周,掩映在万亩古茶林间的民宿“景迈人家”节日期间的客房早被预订一空。春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朋友可在“景迈人家”茶厂体验区,通过普洱茶制作全过程带来的奇妙之旅。

澜沧县各级政府带领农户积极探索推进云茶庄园经济发展,使云茶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旅游、科研等融为一体,创造符合于当地民风民俗的立体式、多样化茶园新经济。在弘扬“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同时,建立普洱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促进茶+旅游发展。

经常到国外和省外学习的仙贡对厂房的升级改造有着信心,“云南原生态+原住民等优质资源是云茶发展的资本,在做好茶叶的基础上,茶旅融合等差异化将能够更好促进产业发展。”仙贡介绍,早年村民制茶工艺不佳,加上产量过剩,20公斤茶只能卖500元,通过技改提高品质后,现在2.5公斤茶可以卖500元。从种植到制作,从管理到品质,茶叶从量到质的变化,让种茶为生的父老乡亲的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极眼国际形势,放眼国内市场,着眼云茶优势,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茶农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茶产业、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更好实现云茶的价值,使得青山绿水不断增值为金山银山。

梧州市市长李杰云带队调研六堡茶产业发展


梧州市市长李杰云带队调研六堡茶产业发展

3月22日,梧州市市长李杰云带队调研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情况,并现场协调解决企业项目用地、厂区周边交通安全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茶产业办主任叶剑强,副市长黄恩,及工信委、公安局、国土局、住建委、商务局、市政府督查室、茶产业办、万秀区等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

调研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透过木板陈仓了解梧州茶厂的历史文化,参观陈列馆了解梧州茶厂的发展历程。并对梧州茶厂的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予以肯定和赞赏,对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加大推进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力度表示支持。(

调研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通过调研中茶公司的新厂先进的生产线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通过文化展示厅了解中茶公司的前世今生,并现场协调解决了中茶公司的企业项目用地、厂区周边交通安全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调研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调研了解茂圣公司自主研发的现代化生产线和陈化仓库,对茂圣公司在脱贫攻坚中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予赞赏,对企业所取得的发展成绩给予肯定。希望企业与相关部门在茶叶仓储、抵押评估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调研六堡茶文化展示馆和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对文化展示馆的文化氛围表示肯定,希望展示馆融合旅游等符号元素,成为发扬六堡茶文化的窗口,带动茶旅融合发展。对股份公司的发展定位提出相关意见建议。李杰云市长在调研中指出: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给予更多积极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在产品加工和茶园建设方面应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六堡茶产业园区建设。企业要抱团发力,做强六堡茶品牌。相关部门要整合资源,努力提升科研水平。要加强质量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关,要规划做好茶叶仓储和茶叶评估,提升六堡茶价值。

《云茶产业》与普洱市茶业局共推专版


《云茶产业》与普洱市茶业局共推专版

为进一步弘扬普洱茶文化,提升普洱茶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原产地普洱茶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普洱市茶业局与云南法制报•云茶产业合办的专版《妙曼普洱·世界茶源》,于2014年2月11日正式同广大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云茶产业《妙曼普洱•世界茶源》

云茶是我省的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云茶产业正处于蓬勃的发展之中。云茶产业要进一步发展,需要积极启动走出去战略,利用各种媒介资源向外界展示云茶。鉴于此,经过精心酝酿,云南法制报于2013年3月26日推出《云茶产业》,依托专业化的团队,向茶界提供最具价值资讯、深度报道、营销策划、媒介整合等全方面服务,矢志打造“云茶第一报媒”,做“茶企宣传的好帮手”。《云茶产业》为对开4版全彩刊物,每个月出两期,是云南唯一一家覆盖昆明全部茶城所有商户的茶叶刊物,并向省内产茶区的茶企茶商进行覆盖,目前正筹划在北京马连道、广州芳村等省外重点茶叶批发市场发行。

云茶产业《妙曼普洱•世界茶源》

专版以“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产品开发、科研创新、市场开拓、品牌打造、历史与文化、茶企业与茶名人、名优茶产品”等为主要宣传内容,开辟世界茶源、普洱茶讯、优秀茶企巡礼、科学普洱、政策解读、茶业局工作动态等栏目,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普洱市茶产业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提高普洱茶品牌知名度,兴盛普洱茶产业,为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而努力。

普洱市茶业局在创版寄语中热情洋溢地说:春天即将来临,香茶即将萌发。《妙曼普洱·世界茶源》专版带着兴盛茶产业的希望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从此,每月两期的普洱茶产业及文化资讯,将如期在《云南法制报》上与广大读者朋友相约相见,它将以丰富多彩的茶产业、茶文化资讯为读者朋友打开一扇深入了解普洱茶产业及茶文化的窗口。普洱市茶业局为市、县区主要领导,县区茶办(局),普洱市茶叶协会主要会员单位或个人订送《云茶产业》350份。《妙曼普洱·世界茶源》专版希望得到广大读者朋友的关爱和支持,有了您爱的阳光和雨露,它便会茁壮地成长。

云南普洱:茶产业引领绿色发展


云南普洱:茶产业引领绿色发展

现代茶园

茶叶加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普洱”所呈现的内涵愈加丰富,从最初的一片茶叶,到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再是代表着一种绿色发展方式。

这样的变化,源于普洱市茶产业的砥砺奋进,推动普洱茶从“边销茶”发展到风靡全国的网红产品。从规模种植生态茶园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开始,普洱茶产业不断跃上新台阶,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产量从当年仅有的2万吨,增长到了2017年的13.9万吨,增长了近7倍。

产量倍增的同时,普洱茶的品牌、文化价值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普洱茶品牌价值连续两年位居首位,高达64亿多元。一生一熟、越陈越香,这样的普洱茶文化体验正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普洱茶,从一片生态绿叶,到一种文化现象。如今,在普洱,茶叶美了一方环境、兴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普洱市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称号。围绕“普洱茶文化之源”发展定位,普洱市致力于把茶产业打造成大生态、大产业、大文化、大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

长成“衣食万户”大产业

俯瞰普洱大地,漫山遍野的现代茶园,生机盎然的古茶林,独具特色的茶景、茶街、茶庄园,成为普洱自然底色、大地本色。

经过几代人的耕耘,普洱市茶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茶园面积300多万亩,其中现代茶园165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12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18万亩。“茶产业覆盖全市10个县区,茶农130万人,占总人口的一半,去年全市茶产业实现产值2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以上。”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负责人说,茶产业已经成长为普洱“衣食万户”的大产业,农民来自茶的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许多农民通过茶叶实现了脱贫致富。

普洱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目标,始终坚持把茶产业作为普洱最有优势、最具特色、最惠及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重点打造,坚持抓品牌、抓标准、抓“互联网+”、抓融资、抓庄园、抓整合,形成百姓增收、企业增益、产业增效——全产业链持续提质增效的良好局面,普洱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品质的绿色产业。

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普洱市最有希望、最有条件、最有潜力。普洱市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不断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力实施好有机茶园基地建设计划、标准化生产提升计划、品牌战略营销计划“三个计划”,为云南打造“千亿云茶”产业目标贡献普洱力量。

叫响“世界茶源”品牌

普洱景迈山已有近2000年的种茶历史,家家种茶,户户饮茶,人茶相依,伴茶而生。丛林深处少数民族村庄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古朴典雅,与美丽的山水和千年万亩古茶林交相呼应。为有效保护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这一人类共同的自然人文遗产,普洱市全力推动景迈山古茶林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普洱市不仅有景迈山的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园,还拥有距今3500多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至今还存活着2700余年的千家寨野生型“茶树王”和野生茶树群落,还有邦崴千年过渡型茶树为代表的一批过渡型古茶树。完整的茶树进化景观,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源”。

叫响“世界茶源”品牌,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普洱市把打造普洱茶品牌,作为主动服务“千亿云茶”战略的具体行动,以八大古茶山普洱茶品牌打造为突破口,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机制,出台景迈山、普洱山、凤凰山等名茶名山古茶林普洱茶产品标准,确保每一片古茶林都有标识、有标准、有检测、有监控,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知道茶原料来自哪里,是哪个厂家生产的,质量、标准、价格一目了然,完全可以放心消费。

从普洱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到全市推出“名山名茶”品牌,普洱市坚持“高端精品”和“大众大量”两条腿走路,推行“联盟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模式,深入实施“古茶山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做优大基地、培育大主体、建设大数据、建成大仓储、擦亮大品牌、发展大产业,推动普洱资源禀赋变为物质财富,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本,“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不久前,第十三届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在普洱市举办,成立刚好10年的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会上发布了2018年普洱茶产业创新成果,普洱茶基因组、茶发酵微生物、茶功效、茶工艺设备、茶新产品开发等一系列创新研究令人对普洱茶有了全新认识的同时,“科学普洱”理念正推动普洱茶各类基础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转化。

位于普洱市的帝泊洱生物茶谷完美诠释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普洱茶的融合,公司研发制备了数控自动化罐组逆流提取生产线,最大程度地提取出茶叶中的有益成分,创新开发现代生物普洱茶、即饮普洱茶饮料等系列产品,把普洱茶从单一的农产品打造成一个全面升级换代的高科技产品。这得益于“科学普洱”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普洱茶的种植、采集和产业链全程建立了严格的标准控制体系,结束了普洱茶仅凭经验感官评判的传统历史。目前,仅公司在普洱茶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已受理和获批100多项专利。

在绿色生态新理念下,普洱茶的种植、加工各环节均取得突破。传统普洱茶烘干技术中,引入纯太阳能烘干系统和蒸汽系统,将清洁能源运用到普洱茶的生产加工环节中,不仅极大地节能减排,更加清洁卫生地保证了茶产品质量;出台《普洱市有机茶发展规划》,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态茶园165万亩,已有30多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和进入转换期。力争到2020年,全市60万亩的茶园实现有机化,100%的茶园将走上绿色安全生态之路。

茶是普洱的根、普洱的魂、普洱的历史和文化,是普洱人的依恋。普洱茶已深深融入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个领域,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已成为普洱传承不息的靓丽名片。(来源:云南日报沈浩/文李奕澄/图)

广西:打造茶产业发展新局面


广西:打造茶产业发展新局面

广西属于中国四大茶区中的华南茶区,茶产业已成为广西重要的产业之一。截至2012年,广西60多个市、县拥有茶园面积102万亩,茶叶产量达3.75万吨,规模位居全国前十名。地方优质茶品牌100多个,创新名茶30多种,茶叶品种以凌云白毫种、云南大叶种、福云六号等为主,全国各地的主要品种也有引进与种植。目前,广西将茶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种植产业,利用地区资源优势,推动科技兴茶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茶产业发展新局面。

利用资源优势推广品牌

优越的地理环境,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使广西成为适于绿茶生长的传统产地。据了解,绿茶产量和销量均占全区茶叶总量的70%以上,名优茶约占总产量的20%。全区通过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达16万亩,约占全区茶园总面积27%。良好的地区资源优势,为绿茶品牌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品质基础。目前,昭平毛尖、桂林毛尖、银杉、剑兰等绿茶品种纷纷登陆茶叶市场,逐步加大品牌推广力度,积极参与国内名优茶评比活动,多次获得可喜成绩。

绿茶之外,广西横县的茉莉花茶声名远播,一年一度的“茉莉花节”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客商,横县的茉莉花茶已成为广西茶叶品牌的一张名片。据介绍,横县作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加工基地,茉莉花茶产量和加工量均达到全国总产量的80%,占世界总产量的60%,年生产加工量达到6万吨以上,年产值超过25亿元。随着品牌的传播影响,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横县的茉莉花茶加工企业已有180多家,其中150多家获得了QS认证。

在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广西注重发展有机茶生产,优化有机茶产业结构。昭平、凌云等茶叶产区大力发展有机茶生产,部分绿茶产品不仅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还通过了欧盟、日本等国际有机食品认证。以健康品质著称的昭平亿健、凌云浪伏有机茶,具有较高的海外知名度。亿健有机茶拥有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四个有机认证,推行零污染、零添加、零农残的三“零”标准,通过健康品质的品牌打造与推广,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科技兴茶助推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有利于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茶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为加快推动科技兴茶战略,作为广西主要茶叶产区的昭平县加强与中国茶科所、华南农业大学等科技研究单位的合作,建设了面积为315亩的茶叶高产科技示范园,将其作为县里茶产业发展的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对茶农的技术培养。同时,县政府还邀请专家研发茶叶新品种与新产品,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管理,做好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等认证工作,依靠科学技术提升茶园建设管理水平,促进昭平县茶产业发展。

在科学兴茶的大方针指引下,柳州市也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结合“十大农业工程”项目——“万亩标准化茶园生产基地”的实施,积极引进并培育茶树新品种,通过科学管理淘汰劣质树种,加快提高茶树良种的覆盖率。在有机茶园建设方面,柳州市重点推广机械化采茶和节水灌溉技术,增加产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确保产业效益,助农民增收。目前,柳州市已经通过科技带动产业发展,领先于众多茶叶产区,成为广西第二大产茶区。据介绍,该市2011年的茶园面积和产量均比“十五”期末翻倍增长,产值也比“十五”期末增进了4亿元。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让柳州市兴了茶,又致了富。

政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今年年初,自治区农业厅在召开的全区茶产业发展与升级座谈会提出,广西茶叶产业发展以“狠抓早春,扶植优特,突出生态,主攻品牌”为主要目标,提高茶业生产与销售的组织化程度,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打造走向全国的茶叶知名品牌。为加快茶产业发展,广西各级政府已纷纷出台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将茶产业作为凌云、昭平、三江、灵山等产茶大县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以及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目前,广西茶产业建设以稳定茶园面积、提高产量与质量、打造品牌美誉度为创收目标,由广西农业厅等农业部门发挥引导作用,扶持重点产茶区,将三江县、昭平县、凌云县、灵山县这些茶叶产量、种类、涉茶人数居于广西前列的茶叶大县囊入其中,由区域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广西茶产业。记者了解到,昭平县已通过退耕还林、产业扶贫、政府财政补贴等政策对茶产业给予扶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生产、优化茶品种结构、对外宣传推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陈有辉书记指出,昭平县将通过技术培训,有效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指导茶农规范生产,稳抓质量与产量。同时,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让企业发挥对农户的引导作用。

在加大茶区建设的同时,广西农业部门改变产业发展思路,恢复红茶发展。广西发展红茶具有气候环境优越、劳动力成本低、种植面积广泛等优势,发展红茶将成为广西茶产业求新、求变的一个方向,不但可以拓展茶叶销售市场,还有助于增强产业竞争力。据了解,广西红茶生产的产区主要有昭平、三江、凌云等地,2011年的红茶生产总量已达5600吨。通过政府的引导发展,广西目前涌现出昭平红、三江红韵、浪伏工夫红茶等红茶品牌,为广西茶产业发展平添一抹亮丽的红。

云南普洱打造千亿元产值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云南普洱打造千亿元产值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把普洱茶、咖啡、生物药、高原特色食品等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致力于叫响绿色、生态、有机、安全4张“名片”,着力推进农产品品牌打造和“产品”认证,具备了一定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为推动普洱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普洱市加强组织协调保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鼓励各种经营主体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今后一段时期,普洱市将重点打响10大系列品牌,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建成产值千亿元的产业基地。一是龙竹玉液。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30多万亩竹林资源的基础上,今年建设好10万亩勃氏甜龙竹基地,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让基地规模壮大到100万亩,并全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有机茶。巩固现有生态茶园面积,工作重点要从生态化茶园改造转向有机化改造、认证和巩固上来,推进质量效益和规模效益实现最大化。三是有机咖啡。继续扩大生态、有机咖啡种植面积,形成100万亩的种植规模,打造属于普洱的咖啡品牌。四是生态石斛。积极发展林下仿野生种植,稳步扩大生态石斛产量,并依托康恩贝等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五是辣木。规划发展50万亩辣木种植基地,并全力组织开展辣木保健功能科研攻关,推进辣木精深加工。六是美藤果。把美藤果作为普洱的特色新兴产业来重点培植,力争用5年时间规划种植10万亩,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七是野生鱼。在保护糯扎渡电站库区水质的基础上,打造生态鱼养殖、加工产业链条,带动库区周边群众致富增收,在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上取得双赢。八是特色稻米。进一步打响紫米、香米等品牌,扩大产量和市场。九是有机蔬菜。大力发展特色生态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积极开发具有食疗保健功能的野生蔬菜。十是特色畜禽产品。以江城狗牛、西盟冬瓜猪、无量山乌骨鸡、镇沅瓢鸡等本土特色优势品种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让特色畜禽产品成为普洱市高原特色食品的代言品牌。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良好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良好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培育,企业的积极参与,六堡茶市场流通体系初露端倪。一是全国首家六堡茶专业零售市场在梧州鸳江丽港开业,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梧州六堡茶企业相继开张营业;二是梧州茶网建成,通过梧州茶网宣传六堡茶产业和六堡茶文化,宣传和推介六堡茶产品等。

而六堡茶最终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也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堡垒。"地理标志为梧州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防止假冒产品充斥市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一鸣,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7年之前,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开拓不好,梧州茶厂都是根据客户的订单生产六堡茶,一年也就300吨的产量。"梧州茶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何志强向记者介绍说。2007年以后,由于梧州各六堡茶生产企业开始注重宣传,积极参加区内外茶业博览会,注意改进产品包装,增加产品的美观度,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形象逐步建立。

何志强说,随着茶企给予经销商的各种优惠激励制度的建立,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国内市场需求渐大。2007年,梧州生产的六堡茶产品,几乎都是没有生产出来就已经定购一空,国内市场已从以前广西及粤港澳市场,逐步拓展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大市场,且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外销渠道方面,数十年来六堡茶每年都保持着数百吨以上的出口,近几年来梧州市每年的六堡茶出口量都在千吨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六堡茶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

何志强向记者陈述了自己关于六堡茶市场发展前景的一些看法。他说:"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制约,犹如泡茶,讲究时间和技巧,掌握不好容易发苦。"

何志强说,随着六堡茶市场需求的逐年扩大,原料短缺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梧州茶厂在加强原料采购和改良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在昭平、蒙山等地培植和扶持种植基地,这些基地进入盛产期时,年产干茶可达3000吨至4000吨,将逐步满足其年产量1万吨的发展需要。

然而,近年来,六堡茶生产与经营作坊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部分企业租用旧厂房、旧仓库作为车间进行六堡茶加工,生产设施简陋,存在加工技术不成熟,经营管理无序等问题。何志强认为,原料优良、生产过程规范直接影响六堡茶的品质。品质不好的六堡茶含有超标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物质,长期饮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此外,口感不好的六堡茶其营养成分也大打折扣。

记者注意到,自己正在冲泡的六堡茶编号为"0855",其参评广西第一届春茶节,获得"桂茶杯"特等奖,代表梧州茶厂制茶水平,具有价格适中、质量中上性价比较高的特点,汤色红浓明亮。据介绍,"0"为茶叶等级,即特级;"8"为年份,即2008年获得"桂茶杯"特等奖;"55"为批次,即第55批次。然而,另一款编号为"07123"则意为2007年4月份在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得金奖。同一厂的茶叶编号并不一致。

此前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其每批次茶叶编码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致。如本地某知名厂家生产的"5612"六堡茶同样荣获2007年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但编码完全不同。各生产厂家、各批次六堡茶的编号为何不一致?编码的依据是什么?

何志强等一些梧州茶人还指出,目前,六堡茶的历史文化、保健功效等还缺乏系统全面的宣传推介;六堡茶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六堡茶发酵机理、品质形成机理以及内含物质成分、特征性物质、健康营养价值以及六堡茶茶树品种选育等,由于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研究,相关定量、定性指标有待完善等因素也制约着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何志强告诉记者,六堡茶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同为黑茶类的云南普洱相比,其知名度在全国来说仍远远不及。六堡茶如何健康、快速地发展,已经成为梧州六堡茶企业及政府部门关注的的问题。

在此前的采访中,梧州市几位知名六堡茶企业的负责人,也与记者探讨了关于打造六堡茶品牌的途径和方法。他们认为,在宣传方面,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打造梧州六堡茶在全国的知名度。而作为企业自身,宣传时则提炼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如"中华老字号"、绿色生态、多项国际金奖的特优产品等宣传口号。

六堡茶文化的挖掘和传播,直接影响六堡茶产业今后的发展,因此搜集六堡茶资料,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六堡茶文化的特点,整理出版六堡茶专着,成了当务之急的事情。在充分完善六堡茶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化媒体手段,通过书、报、刊、影视等形式,传播弘扬六堡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间风俗。

同时,六堡茶的编号絮乱难记,不仅消费者容易混淆,在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漏洞。业内人士指出,六堡茶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借鉴普洱茶的经验,设立规范的品质标准。使消费者通过有规律的编号,理解茶叶生产的厂家、年份及品质。

另外,以梧州的两个中国六堡茶名茶城为龙头,建设以各主产区乡镇批发市场和各零售商店为支撑的本地市场网络。创造条件在区内外各大城市设立六堡茶连锁专卖店网络,在广州南方茶叶市场、深圳东方国际茶都等一些大城市的专业茶叶市场开拓一块六堡茶销售专区,以成为六堡茶企业在各大城市的基地,以便于向各大城市的茶叶零售店分销茶叶,拓宽销售渠道。

此外,梧州交通网络发展迅速,因此与旅游业的结合必定能使六堡茶产业得到更快捷有效的发展。政府可打造一个六堡茶文化博览园,以六堡茶文化博览园建设为主,挖掘和开发民族茶文化,打造融茶文化体验、溯源、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区(长廊);加快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延伸六堡茶产业链,促进茶健康消费和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聚焦千亿“云茶”产业发展路径》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的发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