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

清朝时期普洱茶发展之变局

上周六晚上直播讲普洱茶的时候,聊了近代普洱茶没落的历史。当时有一个中途进来的朋友恰好听到我说普洱茶没落的结果,这位朋友说了一些气话后离去,留下不知所措的我。借着这个契机,正好跟圈内的朋友们一起来穿越这段惨痛的历史。

引子:cY260.COM

当云南普洱茶被列为贡茶之后,鉴于普洱茶在当时上层社会的价格。大量居于内陆的汉人与回人迁移到云南普洱茶核心产区种植加工普洱茶,以及从事开矿生意。当茶山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相对充裕的时候,当时的回民与汉民亲如一家。大家在一起在云南的深山老林中耕耘,共同建立了当时易武最大的寨子---弯弓古寨。随着时间的变化,茶区汉回两族人口在增加,可供开辟成茶园的土地不断减少,可供开采的矿脉也日益紧张。资源抢夺慢慢成为茶山地区的常态,民族差异带来的不同信仰将2个民族划分成不同阵营,到了19世纪初的时候,当时茶区的会汉矛盾一触即发。

永昌惨案:

嘉庆五年(1800),顺宁府(今凤庆)悉宜银厂回汉人民因口角争斗,事态扩大,回民被击杀18人。道光元年(1821),云龙州白羊厂回民与湖广及临安汉人“因争厂地硐挟嫌”,发生械斗,双方死伤多人,其中回民居多。回民(以杜文秀为代表)赴京控告,地方官府奉旨处理,给回民死者每尸给银9两,草草了事。道光十九年(1839),缅宁(今临沧)官府唆使地方恶棍屠杀城内回民1700人,同时将城郊五寨回民170余户,全部焚杀。劫余回民在张富、马效青、黄巴巴、蔡发春率领下,聚众自卫。

丙辰惨案:

咸丰六年(1856),有临安矿商与回民争楚雄石羊银矿,诉于官。官府裁决不公,见临安人势盛则扶临安抑回,回人势盛则扶回抑临安,导致流血械斗,互有死伤。当时有一位海南的武举人马凌汉在得知云南汉回之争之后,“恨临人之强横”,“怒官吏之不为保护”,便挺身而出,于四月初九日率众从海口到达昆明,驻顺城街清真寺内,意在堵御临安人,保护省城回民。汉回矛盾进一步激化,互相大规模屠杀多次。鉴于回民聚众的规模越来越大,当时云南官员采取了错误的方式,由安抚改为镇压,至此昆明发生了“凡遇回人,格杀勿论”的情况,汉回矛盾到达巅峰。

杜文秀起义:

在经历了用场,丙辰惨案之后,回民对当时清政府的敌对态度上升至顶点,因此爆发了以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联合汉、彝、白等各族人民起义,攻占大理,建立政权,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宣布“遥奉太平天国南京号召,革命满清”,“救民伐暴”,提出联合各族人民共同反清的正确主张和民族政策。很快起义部队兵围昆明,以至于当时云南巡抚投缳自尽。直到1872年清政府调集部队镇压杜文秀起义,茶区的汉回之争才算落下帷幕。中间超过20年的时间普洱茶贸易被中断。这场回汉之争使得茶区村镇被大量破坏,弯弓古寨付之一炬。回汉两族的人民大量逃亡,茶园荒废,由此可见只有民族团结普洱茶才会有发展。

中英茶叶贸易及印度阿萨姆茶区的崛起:

正当云南地区处于动乱的时候,英国工业迅速发展。英国茶叶的进口量从1830年的3000万磅增长到1879年的1.36亿磅。由于云南茶区的茶叶贸易被中断,当时中国出口茶叶全部集中到浙江,福建地区。小农经济、吏治腐败、加上英国海外贸易公司内部腐败严重,茶树被采摘过滥,远远超过了一芽二叶的标准。粗制滥造,产假现象严重,在这几十年中,中国茶商官吏以及英国贸易公司的员工收入丰厚,但是中国却丧失了与其他国家新出现的茶叶种植园竞争的能力。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印度阿萨姆地区,这里气候跟云南茶区极为相似,同时英国打赢了对锡金的殖民战争,获得了大量可用来种植茶树的土地。随着英国殖民潮的到来,这里逐渐取代了中国茶区的地位。中国茶叶渐渐从世界贸易舞台退出。

后记:

如今在国际茶叶市场中,中国茶叶所占的市场份额大约只有1%左右,具体到普洱茶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如果要找回昔日的荣耀,就需要现代茶人们的努力,一方面提高茶叶的品质,另一方面宣传普洱茶的品饮文化,普洱茶重回世界舞台就是时间问题。

cY260.com编辑推荐

论普洱茶之变与不变


论普洱茶之变与不变

一日,与一长久沉浸于普洱茶的朋友喝台湾安尚乌龙,笔者对茶的清雅花果香非常倾心,冲泡了十多泡还是不变初衷,跟第一泡的入口感觉无异,饱满,平稳。朋友却对此茶不甚满意,说滋味太淡,茶汤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口感保持不变,与普洱茶的富于变化、滋味浓烈相比实在过于平淡,还是比较喜欢普洱茶。笔者却思绪飘散,想到别的地方去了:变与不变,是人,是茶,也是茶行业的一个永久存在的问题,既是哲学,也是现实。普洱茶产品变还是不变?润元昌的乌金号与布朗之春就是经典不变,前者传承古树春茶的浓强丰富内质,后者坚守春茶发酵熟茶的汤浓水润新熟茶标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同批次的乌金号或布朗之春以品牌标杆产品之姿再现、传承,俘获一批忠诚粉丝。变的是为满足新消费市场的持续探索与开拓,单泡装普洱茶的出现,颠覆了大众对于传统袋泡茶质劣价平的不良印象,小砖完整茶样可直观茶之优劣,一袋一泡装不受冲泡环境和冲泡器具的限制,好茶简单冲泡品饮真正回归,成为民众健康茶生活的常态。经营普洱茶变还是不变?不变的是诚信经营、实事求事之心,变的是迎市而动、与时俱进之行。传统的普洱茶叶店铺日益凋零,品牌加盟店越来越多,以普洱茶产品为主,以中国古典美学生活文化为辅的新型茶叶店也在探索发展。就连所谓炒作普洱茶的风气也有所改变,相对官方的普洱茶金融投资开始崛起,是行业引导还是火上浇油大家拭目以待。而一直以来深受各路资本炒作漩涡的行业龙头大益也早已开始了摆脱芳村控制、回归大众消费市场的尝试。消耗市场的崛起,不单体现在消费者对普洱茶新茶的需求量大增,同样体现于高性价比的中期茶品饮消耗供需凸显。芳村陈茶汇则紧抓新机遇,致力于普洱茶大大小小品牌的优质消耗型中期茶销售,迅速打开市场空白。所以变化,一直在悄然上演,不动声色。

饮茶到最后,朋友说什么行业凋零都是表面现象罢了,行业发展必然会出现波动,有人在这波变化中保持不变,安于现状,不思求进,傲慢的老思想作崇,消费者自然不买账。有人在变化中却紧紧抓住难得的机遇,顺势而为,自然也收获颇丰。不变的只有用心做好茶、诚信经营茶的爱茶之心就够了。其他的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安能不变?

笔者微笑,说变与不变,各有千秋。有时需要变通,所以爱喝普洱,有时却必须坚守不变,所以喜饮乌龙,同时为朋友换上了他心爱的普洱茶。朋友抚掌大笑。

普洱大变局时代,品牌何去何从?


普洱大变局时代,品牌何去何从?

2012,在普洱茶编年史上可能具有2007年一样的重大意义,因为这是一个转折之年,意味着2007年普洱茶崩盘之后盛行的几种主流玩法,将越来越难以进行下去。同时,这是一个大变局的开始之年,只有求变善变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面对这样的大变局时代,笔者首先分析了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然后对当前流行的几种经营模式进行剖析,以指出哪些因素能助其赢得未来,哪些因素会阻碍其发展。

一、2012,大变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说机遇。其来自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

1、消费升级。茶叶消费正由生理保障型向心理体验型过渡,其将在未来释放出惊人的市场能量。白酒就是一个受惠于消费升级的行业,2000年,白酒行业销售额350亿,2010年,白酒行业销售收入规模2700亿元,消费升级助推白酒行业疯涨,其中茅台10年价格疯涨10倍。现在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中国茶行业已经到了消费升级的临界点,而国外的顶级营销专家也在预测,中国的第一个世界级的奢侈品很可能在茶叶中产生,而普洱茶是热门之选。笔者的预测是,未来10年,中国茶叶产值将扩大8-10倍,普洱茶的前途不可限量,尤其是普洱茶的中高端产品将爆发出惊人的市场能量。

2、产业升级。其实,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推动普洱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升级一方面靠消费升级来推动,另一方面受惠于专业化投资与运营。专业化投资可作这样的理解:投资一亩贫瘠的土地,如果是采取刀耕火种的粗放式投入,那么产量肯定是可怜的;如果施放农家肥产量就会大大增加;如果采用良种,农家肥和化肥一起放,那么就会创造高产。普洱茶行业也是一样,普洱茶的最大弊端是缺乏足够的消费人群,以及培育新消费者的时间长,培育成本高昂,但如果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普洱茶行业进行专业化投资,那么在不断增加的投资成本下,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开发出来。说到底,普洱茶缺乏足够的消费人群还是一个投资力度的问题,因此,专业化投资就能解决普洱茶行业的最大弊端,从而推动着普洱茶产业迅速升级。

然后,再来谈挑战。

1、专业化投资与运营带来的挑战

2008年以来,普洱茶行业盛行三种主流盈利模式,即以大益、七彩云南为代表的规模化品牌运作模式,以书呆子、新购、思普为代表的新兴电商渠道运作模式,以名山茶、古树纯料为核心卖点的高端小众品牌模式。到了2012年,大家将发现这几种模式越来越难以玩转。这是因为,市场已经由粗放式投入进入了专业化投资的阶段,加上越来越多的行业从业者采取同样的手法来运作,造成了惨烈的同质化竞争。这样一来,原有盈利模式的领跑者将被迫不断追加越来越昂贵的投入成本来保持领先优势,而追赶者呢,也在投入这块不断追加砝码以求能缩短与领跑者的距离,乃至实现赶超的目的。这就意味着,普洱茶行业不再是一个低投入粗放式经营的行业,而进入了较高投入专业化运营的时代。行业的每一个从业者,包括原有模式的受益者,都将认真审视全新的专业化投资与运营时代,并作相应的充分的准备和调整,否则将被嬗变的时代所边缘化。

2、信息社会带来的挑战

其表现在,行业进入门槛大大降低,从业余到专业的学习过程大大缩短。

信息社会的一个最大特征是知识与资源的充分共享,而且是鼠标一点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异地实时共享。这对于专业化运营无疑是场灾难,因为在前信息社会,由于获取专业知识的门槛太高,一个企业从业余做到专业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长。但到了信息社会,由于获取行业的专业知识的门槛大大降低,只要你是有心人,或者你有足够的钱来整合各种你所需要的资源,从业余到专业可能只需要一到两年甚至更短。这就意味着,过去一个企业创造一种盈利模式,或者竖立起专业化运营的壁垒,可以享受5年,甚至更长的红利,但到了知识与资源共享的今天可能享受的红利时间不到两年,甚至不足一年。

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个悖论,技术与文明的进步,并不总是为人类带来马可福音,也可能是一种噩耗。对于工商业者而言,笔者曾经在一篇即兴式的文章中开玩笑道:

由于信息社会的资源共享,从业余到专业可以在一年内完成,这对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是灾难。以前,从版纳到昆明,解放前要走半个月,90年代前是三天两夜,现在呢,坐汽车是9小时,坐飞机是四十分钟。在走半个月的年代,我就是赶匹马也能赚钱,到了三天两夜的年代,我就是开个小店也能赚钱,到四十分钟的年代,我就是把市场营销学得再好,也很难赚钱。时代变了,可惜很多人不明白。投资越多,回报不一定很大,专业化也不一定就能超越别人。这就是当前投资时代的悖论。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大家都不去做实业,都去做泡沫经济。

3、产品无限供给能力带来的挑战

过剩经济是当前全球经济的最大特征之一,这是因为当今社会拥有强大的,远超需求的生产能力造成的。回到茶行业来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从2003年开始已经进入了狂飙突进的阶段,尤其是云南茶园种植面积增加太多。而且更恐怖的是,不同的茶叶品种,极大程度上只是加工方式的不同,换言之,全中国的,甚至国外的茶叶原料都可以用来生产某种茶叶,当然很多是建立在非法加工的基础上。这就导致了,什么茶叶好做,全国做茶的都来做这种茶,在剧增的产量面前造成了产远大于销的局面。比如,疯狂普洱的年代,06年产量是7万吨,07年就增加到17万吨(当然有专家对这个数字进行质疑,但产量剧增是明摆着的事情),一年新增10万吨,马上把普洱茶从神坛砸向地狱。后来,一些普洱茶从业者汲取了教训,放弃大众产品,转而追求稀缺的古树茶、名山茶,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新市场炒热后,也遭遇了无限供给的魔咒。大量的古树茶、名山茶的B货、C货充斥市场,搞得市场上人人都卖古树茶,甚至有冰岛茶标价三四十元一片的。

4、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变数带来的挑战

2012,普洱茶价格创造新高,这个价格是继续上行,还是调头向下,就得看中国经济大环境怎样了。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对于价格虚高的普洱茶行业无疑是场灾难。宏观经济的变数太多,加上中国经济已经深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要分析起来貌似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向,我们存而不论,但作为茶商而言,也要未雨绸缪,作最坏的打算。

二、面向未来的品牌众生相

2007年普洱茶崩盘后,业界关于发展的道路争议不断,其中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饮品与藏品之争、大众与小众之争、传统与创新之争。事后看来,这三种争论其实是很无聊的,因为行业这几年的发展表明,普洱茶是一个概念远未定型,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具有极度包容性的茶,这些所谓的争论都被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大而化之了,坚持每一种道路的茶企只要做到专业化,静下心来做事,都能创造佳绩,甚至营销奇迹。但需要指出的是,到了专业化投资时代,以前的成功模式必须经受新时代的考验,不管曾经翱翔多高的品牌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也会折戟沉沙。比如,中国彩电市场通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洗牌后,造成长虹一家独大的局面,但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TCL、创维、康佳等彩电新贵纷纷崛起,到了现在长虹已经沦落为二流企业。因此,在本节中笔者以传统(传统普洱茶)、现代化运作(大众饮品)、价值投资(藏品)三种发展道路为旨归,选取下关、大益、昌泰三家业界重量级品牌作为相应道路的模式代表,并进行剖析,以指出哪些因素能助其赢得未来,哪些因素会阻碍其发展。

1、下关:传统与改制

下关可谓最传统的云南茶企,在业界的传统与创新之争中扮演了传统的代言人。下关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专家治企,固守传统,稳固的消费群体和市场”。2004年,下关作为国营老厂与勐海茶厂一起进行改制,但勐海茶厂是引入了博闻科技来彻底改造自己,走向了现代企业治理之路,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主动大胆与时代发展主流接轨,可谓旧瓶装新酒,或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结果创造了业界的最大发展奇迹;而下关茶厂走的是内部挖潜的模式,实施的是管理层持股的改制,也就是一群长期深谙茶行业的专家对茶厂进行集体管理,因此下关茶厂的改制形式大于内容,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专家治企的结果,一方面让下关茶厂的发展非常平稳,做最传统的下关茶,拥有非常稳定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固步自封,难以突破的局面,从而被大益远远抛在后面。

由此看来,下关茶厂的出路在于进行彻底的二次改制。下关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引进职业经理人,谋求上市等,但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将改制推向深水区。现在,下关保持神秘,在大变局中努力调整内部结构,以求新的发展。

2、大益:危险的茶叶帝国游戏

在业界,大益是现代专业化运作的典范,也是行业的第一个大众消费品牌。2008年以来,大益抛弃了以前的大经销商制和炒货模式,转向了现代的品牌与渠道运作,创造了茶界的营销奇迹,对于普洱茶界而言大益无疑是帝国式的企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益的短板,就是这些短板的存在制约了大益的进一步发展,给大益划了一条扩张的边界。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大益是一家充满矛盾和悖论的企业,这是因为勐海茶厂在业界拥有最丰富的传统资源使然,博闻科技介入后肯定不会傻到完全放弃传统另起炉灶,其肯定要在传统的财富和创新的价值之间寻找平衡点,于是一个“传统为体,创新为用”的企业就这样诞生了。大益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个有着高超技艺的走钢丝绳演员,不断寻求传统与创新的最佳平衡点。这些年来,大益的演技太好,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以致于我们忽视了大益是在从事一项危险的高难度事业,稍有不慎就会跌下神坛。总而言之,大益是一家充满矛盾和悖论的企业,其主要表现在:

(1)主张大众即饮市场,却迎来了收藏市场的火热

大益一直想做大众即饮市场,在产品研发方面对传统产品进行了改进,以体现现喝价值;在渠道建设方面建立以厂家为主导的专卖店连锁体系,通过压缩炒作的空间,让产品直面终端消费人群来销售。但是,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差强人意。我们看到,自2008年大益产品价格跌到低谷后一直处于价格的上升通道,只要购买大益产品的人都能享受到升值的快乐。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大益产品价值回归的正常表现,但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人们纷纷把大益茶作为投资获利的工具,这种价格快速上涨的现象,会极大阻碍大益官方构建即饮品市场,而且很多推向市场作为现喝为主的茶,被用来收藏,也会在未来极大透支大益的品牌价值。

(2)产品从终端市场回流芳村

大益目前力推渠道下沉至专卖店,在全国各地发展了上千家专卖店。但这些专卖店很多缺乏根基,在开发终端消费人群方面并不得力,很多配送到专卖店的产品,结果很大一部分回流到芳村市场,进入炒茶渠道。

(3)老茶的冲击

由于普洱茶市场的特殊性,分为老茶与新茶市场,大益作为厂家而言往往能掌控的是新茶,而老茶沉淀在流通与藏家环节。这样一来,大益制定的产品政策、销售政策,在老茶的冲击下就很难得到有效的执行,因为一个不能完全掌握所有产品的定价权的企业,是很难在市场上取得真正的话语权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益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先要处理好自身的阿喀琉斯之踵。

3、昌泰:仓储品牌的兴起

昌泰可谓业界最神秘的品牌。自2003年以来,挟持99易昌号神话而来的昌泰,在业界掀起了一股股惊涛巨浪,2004年成立云南第一家民营茶叶集团公司,2007推出7538、7548向传统的大益、下关、中茶叫板,并建设万吨茶叶生产基地,剑指业界前三甲,甚至谋求业界NO.1的地位。但遗憾的是,昌泰当年的雄心随着疯狂的普洱茶热的破灭而烟消云散。此后,在业界很少听到昌泰发出声音,昌泰由此成为业界最神秘的茶企。直到最近,笔者才获知昌泰自2008年以后已经转变了战略方向,不再在热门领域跟业界群雄较短长,而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走向了一条最寂寞的道路——昌泰要做业界首家也是最大的仓储品牌。

昌泰向来是业界最出名的剑客,要就不出招,一出就一招制胜。昌泰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奇招、怪招、绝招、高招层出不穷,比如首倡野生茶的概念,极大拓展了古树茶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推出名人茶,让茶界牛人为昌泰品牌背书;积极开展普洱茶网络论坛营销,通过引导网络意见领袖舆论,跟业界顶级论坛深度合作来塑造昌泰品牌的口碑价值,等等,无一不是笑傲江湖,开行业之先河的事。自2008年以来,好久没有看到昌泰出招了,当很多人以为其江郎才尽之时,其实昌泰已经走过了频繁出招的年纪,而是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苦心钻研直刺行业发展七寸的一招,这就是前文所说的仓储品牌。为什么仓储品牌能击中行业发展的七寸呢?这是因为,普洱茶作为茶叶的最大卖点和魅力乃在于后发酵过程,普洱茶生产出来了,还要摆放几年,通过陈化以实现良好的品饮价值。也就是说,普洱茶生产出来了,只能算作半成品,只有通过陈化数年才能算作成品。作为半成品的普洱茶而言,在现喝价值上很难跟绿茶、红茶、乌龙茶去竞争,这就导致了很多消费者由于喝了半成品而对普洱茶印象不佳,从而严重阻碍了普洱茶的市场培育与开拓。现在普洱茶的生产厂家,绝大多数都在做半成品的工作,而把后续陈化的工作让渡给了渠道和终端。这样做的最大弊端乃在于,厂家以外的散户藏茶,一是缺乏鉴别茶叶与藏茶的技术,二是鱼龙混杂,来源不明,让消费者真假难辨。这不是因为厂家偷懒,而是因为厂家藏茶要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仓储成本高昂,藏茶也是一个技术活,不是一般的厂家能承受得起的,加上现代人的心态比较急功近利,他们中很多人办企业是想要快速回报的,而厂家藏茶是一个耗时费钱的超慢活,往往需要5到10年才能变现,没有几个厂家耗得起这么巨大的时间积淀成本。因此,在业界厂家藏茶,只是以小规模的形式存在,而投几个亿来大规模藏茶,除了昌泰以外闻所未闻。据说,昌泰目前是跟一家香港茶商合作共同建仓,每年昌泰与港商各投两千万元,10年累计投4个亿来建设普洱茶第一大仓。这些产品陈放8到10年后再投放市场。昌泰目前已经进入了多元化、资本化运作阶段,除了茶这个主业外,其还进入了房地产、酒业(在贵州茅台镇建酒厂)、水业等,不差钱的昌泰可以从容布局这个仓储品牌的未来。正因为,厂家藏茶这块有着资金、时间、技术三大门槛,让业界绝大多数厂家望而生畏,这样一来昌泰的机会来了——让人家都去做半成品品牌吧,我独家做成品品牌,通过开启全新的品牌蓝海,昌泰将制定与引领行业全新的游戏规则,很可能会像苹果一样引发行业的地震和洗牌。

笔者以为,昌泰的做法其实是一种价值投资,普洱茶的最大利润乃在于价值置换,比如05年的班章茶是60到80元一公斤,还没有多少人要,而现在呢价格飙升到2000元以上,班章茶已经从普通普洱茶置换成一种准奢侈品茶,其中的价值翻了多少番?如果从价值低点就进入的茶企茶商,在05年建一个班章茶仓,2012年再抛售,肯定是赚爆了。照目前普洱茶的发展态势,中国茶叶的第一个奢侈品品牌很可能就在普洱茶中诞生,普洱茶的顶级产品很可能成为奢侈品,果真如此的话,投身价值投资的茶企将赚取多少暴利。当然,有人会说,龙井不是比普洱茶更有潜质成为奢侈品吗?但只要你想想龙井是有保质期的,你就会明白了,为什么中国茶叶的奢侈品品牌会在不但耐储藏、而且越陈越香的普洱茶中诞生。现在一些所谓的百年普洱,已经拍卖出数十万乃至百万元的天价。如果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昌泰10年磨一剑能创造多大的价值,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明清时期的普洱茶盛况


明清时期的普洱茶盛况

兴于唐盛于宋的茶马交易,进一步推动了云茶在全国的销售。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的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和传播。

清代,因为贡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清政府对六大茶山的管理及发展茶叶生产措施的加强,以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该地在清代中期已年产干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

在西双版纳广袤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马古道驼铃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隆。成书于嘉靖四年的《滇海虞衡志》中写道:“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这是见诸史料对六大茶山及普洱采摘和贸易时的盛况的记载。

从道光年间到光绪初年(公元1821~1875),普洱茶的产销更是盛极一时,商贾云集普洱,市场繁荣,国内每年都有上千名藏族商队到此买茶。印度、缅甸、锡兰、暹罗、柬埔寨、安南等东南亚、南亚的商人也前来普洱做茶叶生意。每年有5万多匹骡马牛帮商队穿梭于千山万水之间,马铃牛帮之声,终年不绝于耳,远销号称十万担以上。

清朝贡茶湖南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产自湖南,所以湖南的君山银针是正宗的,下面为你介绍一下湖南君山银针。

浏览大图

简介:湖南君山银针产自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茶叶很细,外形像针一样,所以就叫君山银针,是黄茶的一种。

外形特点:湖南君山银针的成品茶,芽头茁壮,茶芽里面会呈现出一种金黄色,外层布满了毫毛,君山银针包裹得非常严实,茶芽外形如针一般,也叫“金镶玉”。

冲泡特点:冲泡湖南君山银针时,将茶叶放进杯里,用开水冲泡,茶叶呈现出垂直立起、往上冲、悬空竖立和上下浮动的情况,颇为壮观,观赏价值非常高,汤色呈现橙黄。

饮用特点:君山银针具有茶的所有特性,它既有醇味又幽香,而且香气高爽,滋味甘醇。

采摘要求:湖南君山银针对于采摘方面要求特别高,只能在清明前后7—10采摘,而且在虫伤、风霜天、雨天、茶芽开口、茶芽空心、弯曲、茶芽发紫和不合尺寸等情况下不能采摘。

历史:湖南君山银针唐朝时就被人们发现,在清朝时列为“贡茶”,在清朝时期,君山茶分为两种,分别是“茸茶”和“尖茶”,“尖茶”被纳为贡茶,也称为“贡尖”。

民国时期政和工夫发展的状况


民国时期,政和县茶叶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政和工夫在20世纪初,产量以及出口量达到新的顶峰。

民国时期的政和茶叶

民国八年政和县志记载:“茶有种类名称凡七,曰银针(大白茶芽),曰红茶,曰绿茶,曰乌龙茶,曰白尾,曰小种,曰工夫……”经营茶叶的人在政和设立了厂、户、行。陈愧三《福建政和之茶》记载,当时政和的茶很多,著名的首推工夫和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专销安南(今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白牡丹,销售到香港、广州,还有销售到美国的小种红茶,每年出产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

历史上政和工夫高产量以及出口量

20世纪30年代,政和工夫红茶最高年产量达一万担。政和茶业史料记载:1940年,产茶18185箱,折10940担。俄罗斯人来沈屯弯运茶叶,水运到建瓯转出。清末、民国时期政和茶人纷纷到福州、武夷等地经营茶叶,清末有铁山人周飞白,民国有著名茶人范列五。城关的茶行有数十家,产茶千担以上的有三家:陈协五的“义昌生”茶行、李翰飞的“李美珍”茶行、郑照的“怡和”茶行。

宋辽金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从五代到宋辽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转折时期。仅从中原王朝看封建制度已走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开始向下滑坡。但从全中国看却是北方民族崛起,南北民族大融合,北方社会向中原看齐和大发展的时期。辽与北宋对峙,金与南宋对抗,宋朝虽然军事上总是打败仗,但经济、文化仍相当繁荣。

茶文化正是在这种民族交融、思想撞击的时代得到发展。尤其从茶文化的传播看,无论社会层面或地域都大大超过了唐代。唐代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集团领导茗茶运动,而宋代则进一步向上下两层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从两头扩大了唐代茶文化的狭小范围。

从地域讲,唐代虽已开始向边疆甚至国外传播饮茶技术,但作为文化意义上的茗饮活动不过盛行于中原及产茶盛地而已。而到宋代,中原茶文化则通过宋辽、宋金的交往,正式作为一种文化内容传播到北方牧猎民族当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和文化风尚,甚至使茶成为中原政权控制北方民族的一种“国策”,使茶成为连接南北的经济和文化纽带。

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一方面它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内容,并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加以发展,同时也为元明茶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茶道思想上,随着理学思想的出现,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饮之中。从茶艺讲,首先将唐代的团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容。同时,又出现大量散茶,为后代泡茶和饮茶简易化开辟了先河。

民间点茶和斗茶之风的兴起,把茶艺推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宫廷贡茶和茶仪、茶宴的大规模举行又使茶文化的地位抬升。宫廷的奢侈化与民间的质朴形成鲜明对比。从文化内容说,由于茶诗,茶画的大量出现,而且大多出自名人手笔,使茶文化与相关艺术正式结合起来,如果说唐代茶文化更重于精神实质,宋人则把这种精神进一步贯彻于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表面看是从深刻走向通俗、浮浅,而从社会效果看则是向纵深发展了。因此,这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时期。

谈中国文化史,按大汉族主义的思维习惯,总是以中原代替边疆,以宋代替辽金,实际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是大家共同创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因此,不能置占半个中国的辽金两代于不顾。所以,我们在本章特以北国两朝与宋并列,并以五代开篇。

宋辽金茶文化的发展内容预览

五代继唐开宋,文士茗饮别出新格

宋代贡茶与宫廷茶文化的形成

宋人斗茶之风及对茶艺的贡献

宋代市民茶文化的兴起

辽金少数民族对茶文化的贡献

本文节选自书籍《中国茶文化》,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普洱茶历史:普洱茶的形成与发展


云南普洱茶历史:普洱茶的形成与发展

邹家驹

年复一年,云南茶农在用阳光自然干燥一种叫晒青的茶。

普洱茶,既发展演变于晒青茶,但晒青茶绝不等于普洱茶。普洱茶的商品概念,虽源于地名,但却是晒青茶和用晒青茶加工的紧压茶在运输存储过程中发生质的变化后于部分销区逐步形成的。又因源于地名,产区和销区在概念上混淆了晒青茶、滇青茶和普洱茶的界线。用普洱茶称呼已发酵晒青茶及相关产品的地区,主要是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过去的吐蕃和现在的西藏至今未用普洱茶称呼用云南晒青茶加工的紧茶,这是现实,说明了什么?南宋李石是内地人,他用“普茶”为吐蕃表述普洱地区来的茶,并不等于沿海地区商品概念上的普洱茶。西北地区每年大量购进和饮用云南晒青毛茶,但至今也未使用普洱茶名称。不研究了解普洱茶商品概念的由来,不会理解普洱茶定义所界定的普洱茶商品属性,将未自然发酵的晒青茶及制成品称为生普的认识,脱离历史实际,脱离市场现实,从未受到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茶客的认可。有趣的是,这种认识受到了这些地区阿公阿婆的强烈反对。普洱茶销区通常所说的原旧普洱茶,有时也叫“生普”,相对于“熟普”而言,是指晒青茶类经过长期自然发酵或自然陈化形成的茶品。若未发酵的晒青茶类等同于普洱茶,中国茶叶界使用“晒青毛茶”、“滇青茶”、“紧压茶”和“普洱茶”概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区别和意义。以此类推,晒青茶类归属于绿茶,普洱茶不就成了绿茶的一员,哪有特种茶的地位。一句话,喝生饼,同喝滇青茶无异,是喝绿茶,不是喝普洱茶。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品,兴于东汉,商于唐朝,始盛于宋,成熟于明,繁荣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今。

黄桂枢老人对云南茶叶历史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据《滇海虞衡志》、《滇略》、《普洱茶记》、《普洱府志》等史籍文献记载,东汉时期开始人工种植茶叶,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五十余年悠久历史。唐朝时期,晒青茶开始作为商品行销西藏和内地,南宋李石《续博物志》中记载:“西蕃(即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朝时期,大理地方政权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茶叶换取西藏的马匹,并因“以茶易西蕃之马”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条滇南普洱至西藏的“茶马古道”。至元朝时期,云南茶随蒙古人西上而进入俄国。明清时期,茶业更加兴盛繁荣,清•《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万余人。”清•《普洱茶记》也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再谈不同时期普洱茶的性价比


再谈不同时期普洱茶的性价比

今天谈一些普洱茶的性价比问题。普洱茶,似乎在人们的眼中总是认为是廉价的,这种廉价跟普洱茶是粗茶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看看普洱茶到底是不是廉价的。

一、不同时期的人民币购买力

2000年,一元钱能买到1斤大米,大白菜可以买5斤左右,猪肉可以买1两多,食用油可以买3两多。

2014年,1元钱能买到不足1两大米,大白菜2两,猪肉5钱,食用油1钱。

二、不同时间普洱茶的价格

2000年左右的时候,一公斤毛茶价格是6元左右。普洱新茶那时1-10元/饼357克。

2014年,一公斤毛茶云南省均价是88.6元。普洱新茶9.9-9000元/饼357克。

三、普洱茶并没有性价比

随着社会的物价的通胀,人民币的购买力不断的下降。但是普洱茶作为食品类来说,在什么时候都是没有性价比的。

这时还有人会说普洱茶是廉价的粗茶吗?既然不是廉价茶,那么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些什么。比如说购买普洱茶的时间,也就是说在以前购买普洱茶也是贵的,在当时来说并不便宜。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性价比,在那时就不是性价比。

现在购买普洱茶,同样的是我们看着有性价比,其实也是没有性价比的。说白了就是不论你何时购买的普洱茶,都没有性价比。花的代价都是一样的。

大益改向?普洱茶变局? 聚焦茶叶大众消费将成市场新常态


大益改向?普洱茶变局?聚焦茶叶大众消费将成市场新常态昨天,榜叔临时更换了头条,发布了一个大益经销商关于大益新政的原帖,很快就收到了不少茶友的私信。榜叔和茶语网()的小伙伴们看到后心情复杂。

因为这些年中国茶叶圈的风气,确实像来信中所说,比较偏离了普通品饮和大众消费者的市场,但同样的,这种风气从2014年开始已经在回归。榜叔自己也是一个最普通的消费者,平时也爱喝普洱茶,我想就自己的一些主观体会,对此现象简单说两句。虽然茶叶榜一直致力于与爱茶人之间的非行业话题,以“通茶语,会知己”的方式快乐聊茶,但也会有行业观察的意见。

从前,为什么会是普洱茶

在中国茶业尤其是普洱茶行业,一直以来都流传着“藏茶致富”的传说,而传说的起源就是前身为勐海茶厂的大益茶业集团。从以常规消费为主的绿茶时代到崇尚投资收藏概念的普洱茶时代,中国社会走过了商品经济复苏并飞跃发展的二十年。

这二十年,人们经历了从很难买茶——很少喝茶——愿意尝试——兴趣勃发——全面接受的阶段,从而使得各类型的茶叶门店在全中国开得如雨后春笋。

但是,对手握生产大宗亟需消化产能的大部分普洱茶企业而言,因普洱茶本身以边销为主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其在国内的真实品饮人群少,因此,发展不但跟不上中国GDP的整体速度,甚至也跟不上行业同类的脚步。那么,何以解决?

最理想的办法,就是以时间换空间,以口味转化引发的价值预期来为源源不断的产品买单。

于是乎,近十几二十年来,原本只在东南亚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茶人圈被认可的普洱茶“越陈越香可以玩味”的理念,成为了市场有心人着力强调甚至转换概念的普洱茶有“增值保值”的金融功能,并从不为人知到成为街巷共识。而纵观同时代的中国,各种投资工具和投资体系、投资保障皆不健全,即使有暴富机会,却不属于大众。

在这种社会背景和心态下走到大众面前的普洱茶,既然它能喝能藏,获得不难,价格还可以预期,单纯把玩也是一种乐趣,那么“大益模式”也就成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普洱茶经营方式。使得它以一己之力,逐渐坐稳了普洱茶江湖的头把交椅。

换句话说,正因大益在中国茶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江湖地位,使得其在从勐海茶厂改制后的数年间,累积起巨大的财富效应。这样的财富积累,来自于金融和资本的知识,却不是茶江湖的固有逻辑。

它说明的是:在一个消费不成熟的市场里,不但存在信息和接受方式上的不对等,同样也存在渠道和资源配置上的不对等,特别在产业的初级阶段通常是由寡头来决定整个市场的流通方式和游戏规则。

▎2015年春茶开局,普洱茶行业如履薄冰

2015年的普洱茶春茶市场,从开局就呈现一片浓重的观望气氛。云南几大著名茶区内,来了许多看茶客,却少见有往年抬价收料之人。

作为云南大宗台地茶的主要收购商,在大益勐海茶厂公布其2015年春茶开秤价后,市场中人发现它的特级料已直接跌破2010年的收购价,降至6年来原料价连续增长的冰点。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本月发布的数据则表明,目前云南省普洱茶毛茶均价为33元/公斤,成品茶均价为88.6元/公斤,低于160—200元/公斤的全国名优茶均价。

普洱茶真的举步维艰?当然不是,大品饮时代消费者数量在持续增长。只是一部分人急了,而最焦急的莫过于手里囤积了大量前景不明、在高预期中买入、在疯狂追涨中被套牢的普洱茶渠道经销商和交易中转商,尤其对把茶叶当作股票来操作的中转商而言,更是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我们都知道,在素有“普洱茶销售看广东,广东销售看芳村”之称的广州芳村茶市中,有着相当数量以此为生存发展方式的茶商中的投机客,他们并不关心哪几款茶到了什么年份才开始好喝,也不对普通消费者做生意,他们关心的只有一个字:钱!如果普洱茶市场要变天,首先影响的是“买空卖空”的他们。

但另一个现象却更值得关注和思考——近年来,那些以生产精品茶为主,一直推广边存边喝的高端玩家品牌(如斗记、陈升号、宝和祥这类),他们的大多数产品处于玩家既藏也喝的状态,被反复炒仓的现象相对少,即使圈子里的茶友来了店里,也是以喝茶品茶为选购茶品的基础,所以他们的道路和销售轨迹一直呈良性增长。

▎消费者市场已经发生了什么

再回望2014年。

在普洱茶类市场上,这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年头。这一年有几个现象值得所有经营者关注。

第一,早期的普洱茶投资获利者正在逐渐离场。

市场囤量太大的风险大家都看得到,而且现在经营普洱茶的利润没有前几年大了,投资回报率明显降低。多数既得利益者把资金抽离出来,可以转向股票、基金甚至小额贷等方向。这一现象,让很多一级经销商感觉到走货慢、资金面吃紧。

第二,我们身边的普通消费者数量在大大增加,年轻的爱茶人越来越多。

但是这一部分人并不求以茶赚钱,大多以自己喝、小量藏为主,相对理性。投资者买茶很多都是几件甚至几十件存,基本不开箱;而个体饮茶人则多是买单片,如果要存,也就一两提。虽然整体大市场中的消费者增多,但是相比以大益为首的“类金融普洱”投资者离场速度,此消彼长的时间差在一两年间恐难以弥补。

最后,爱茶人以喝为主的时代到来,所以对口感的追求越来越突出。

茶是日常饮品,最好现在就能喝,往后放也要有陈化能力,所以市场追捧山头料、古树茶、高端拼配的风潮愈演愈烈。在这一点上,性价比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各种市场反馈信息都指向说明,普洱茶市场真正的未来——也即大量的基础品饮者群体正在形成。

而近年来百花齐放的普洱茶市场格局,已促使得普洱茶领域从寡头市场迈入了多头市场,从大厂定价时代进入到多元化、精品化品牌共生时代,当初因寡头市场和寡头话语权而聚集的市场泡沫即将消退。

▎新常态下的普洱茶品牌之路去何方

不和消费者发生关系,就不能和市场有关系,建立亲民的品牌形象和真正的口感认知度,将成为普洱茶企业发展的长期道路。

在这里,我们不用讨论大益,也无须讨论市场上满天飞的消息是否属实,因为普洱茶市场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而对于一个行业的领军型企业来说,高额利润如果是来自市场的整体销售增加,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以数亿计的利润,来自于原料价格几乎不动,配货价格大幅提高与渠道争利,是否有些杀鸡取卵?尤其是在整体市场出现饱和甚至囤量无法消化的时间段,是否有提前预支了整个品类未来生存空间的嫌疑?增长的部分是什么?

不是消费,而是泡沫。当然,从商家的角度,牟利是天然的权利,但是否在进行市场行为的时候需要考虑一下未来的行业生态?

只有被普通大众认同、有更多人喝的普洱茶品牌,才是未来生命力强盛的品牌;而只有坚持自己的制茶理念,坚持和渠道共同进退、真实做消费者调研的厂商,才能在未来得到长足发展。

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出现了一批调性鲜明、各有其特定消费群体的普洱茶品牌如陈升、斗记、祥源、福今等,如下关等历史大厂,也在加强和品饮者、收藏家之间的互动。这意味着今后中国普洱茶市场的格局将出现梯次化、个性化、细分化、小众与大众两级良性生存的趋势,越来越多普通消费者将有望与企业进行互动,从而将消费者意愿渗透至企业从产品开发一直到市场投放的全过程。

消费市场是国家经济取向的一面镜子,而普洱茶领域是中国茶行业的先期风向标。远离大众市场的操作模式正在成为过去时,以炒作博得价格空间的交易市场也在国家三令五申的政策和整改手段下被规范。

摈弃炒作,回归品饮,改变消费困局先调整产业思维,2015年开年的这一幕,也许意味深长,更也许,坚定了一个时代的呼声。

普洱茶研究:普洱茶不同贮藏时期微生物种群的鉴定


普洱茶研究:普洱茶不同贮藏时期微生物种群的鉴定

方祥1,陈栋2,李晶晶1,赵超艺2,李斌1,黄国资2,陈忠正1

(1.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2)(2.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广东英德513042)

摘要:本研究在8个不同贮藏时期的普洱茶中鉴定出黑曲霉、产黄青霉、根霉、木霉、灰绿曲霉、酵母、芽孢杆菌、无芽孢杆菌、球菌、乳酸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类群。

关键词:普洱茶贮藏时期微生物种群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673-9078(2008)02-0105-05

1实验材料

供试材料均由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提供,具体样品及来源见表1。

表1不同贮藏期普洱茶样品及来源

Tab.1ResourcesofPu-erhteawithdifferentstoretime

样品来源

>30年生茶中茶牌黄印圆茶

>30年熟茶文革方砖

23年广东生茶广东烘青绿茶,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制

15年广东生茶广东烘青绿茶,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制

9年云南熟茶吉幸牌云南普洱茶砖,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制

9年广东熟茶广东普洱茶,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制

2年云南熟茶云南七子茶饼,中国云南昆明云普茶厂制

2年广东熟茶广东陈香凤凰单枞茶饼,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制

2实验方法略

3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对8个贮藏期为10~30年的普洱茶样品进行系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共发现、鉴定6种真菌、1种放线菌、4种细菌等。

3.1普洱茶的真核微生物

3.1.1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

黑曲霉是普洱茶中数量最多的微生物,约占微生物总量的80%。黑曲霉可产生多种酶类,如果胶酶、葡萄糖淀粉酶、纤维素酶、柚苷酶、单宁酶、葡萄糖氧化酶、糖苷酶等。其单宁酶可分解茶叶中的单宁,解除其对于后续微生物的抑制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酶类对于分解茶叶中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增加普洱茶溶出物、对普洱茶甘醇品质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3.1.2灰绿曲霉(Aspergillusglaucus)

3.1.3产黄青霉(Penicilliumchrysogenum)

在普洱茶的真菌中,产黄青霉的数量仅次于黑曲霉。产黄青霉可产生多种酶类及有机酸,并可代谢产生青霉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普洱茶中的杂菌、腐败菌等,对普洱茶形成醇和品质有积极影响。

3.1.4根霉属(Rhizopusspp.)

根霉属的淀粉酶、果胶酶活力较高,能产生芳香酯类物质,也能转化甾醇族化合物。在普洱茶中生成一定数量的根霉,有利于甜香品质的形成和茶叶的软化。

3.1.5木霉属(Trichodermaspp.)

3.1.6酵母

酵母含有极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脂肪、粗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有利于普洱茶形成甜醇、爽滑的品质风格。

3.2普洱茶的原核微生物

放线菌是普洱茶中数量较少的原核微生物之一,仅占微生物总量的0.04%~0.06%,其代表属有链霉菌

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小单胞菌属(Micromonospora)、链孢囊菌属

(Streptosporagium)等。

普洱茶中细菌

数量众多,常见的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p.)、短杆菌(Brevibacteriumspp.)、球菌

(Staphylococcusspp.)、乳酸菌(lactobacillusspp.)等。

4讨论

不同贮藏期普洱茶中的微生物种类较多,是一个多种微生物类群并存的体系。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包括霉菌(黑曲霉、灰绿曲霉、根霉、酵母、木霉、产黄青霉等)、酵母、细菌(芽孢杆菌、球菌、无芽孢短杆菌、乳酸菌)、放线菌。以上微生物类群均为自然环境常见微生物,未发现致病菌和特殊微生物类群。该结果与刘勤晋[6]、何国藩[7]、温琼英[8]及周红杰[9]]对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的分析结果相同。本研究认为黑曲霉为不同贮藏期普洱茶中第一优势类群,该结果与刘勤晋[6]、何国藩[7]、温琼英[8]、周红杰[9]]的结论一致;本研究中多次检出放线菌,该结果也与何国藩[7]对广东普洱茶微生物的分析结果相符。

酽普评语

本科研的重大缺陷:

1,取样原则不详,没有遵从随机原则,样本从方法学上不能代表整体,科研结果只能证明个别样本,对普洱茶没有代表性。

2,样本中只有个别是云南普洱茶(从名称上看),大多不是普洱茶,包括错误的工艺烘青和假冒的原料(广东普洱茶),这些都不是普洱茶,因此不能代表普洱茶,这是张冠李戴。

3,微生物的数量不详,没有定量,特别是放线菌和细菌,对健康的威胁与微生物量有密切关系,当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时候,所谓机会(条件)致病菌会活跃起来,因此需要定量研究,在一定量之内可以认定为安全。

5,日后建议普洱茶采集的微生物应当对动物模型进行安全性研究。

6,在取样上特别要注意原料、工艺和仓储,对所取的样品必须进行标准描述,同时刊登标准照片参考。建立研究普洱茶的标准样品库。

7,从实际出发,从仓储良好和不良的不同群落中科学的取样才能说明问题。

随着普洱茶的普及和陈年普洱茶价值的彰显及追捧,对普洱茶不同年份茶品的微生物安全性评估是重大的人民食品健康安全问题。研究的假设应该是所取得的研究样本应当代表人们日常饮用的普洱茶,不应当仅仅从保存在茶科所的样品库里选样,必须从市场实际出发,建立仓储与微生物关系的指标,如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程度等,分为若干不同的仓储级别,从每级中随机或整取抽样,同时建立标准仓储样品对照,样本量要通过计算获得,绝对不是像本研究那样取样,否则说明不了研究假设的对象。况且研究者连什么是普洱茶都还没有搞清楚,糊里糊涂的开展研究,把假普洱茶也纳入进来,这样蹩脚的研究还是什么广东科技一个项目,发表在食品科技这样的专业杂志,实在需要有关人员反思。总之我国普洱茶研究,不仅有对普洱茶无知的缺陷,许多研究连科研方法也相当初级。

普洱茶的发展史


唐代之前

在商朝时期,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先祖就已经开始有制作茶叶的历史了,周朝时期他们还将茶叶进献给周武王,不过那时的茶叶并不是叫普洱茶这个名字。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征讨孟获的过程中,军队深入密林之中,由于不了解当地的环境,密林中瘴气很重,加之士兵不习惯环境,很多都病了,当地的居民告诉诸葛亮喝普洱茶可以治愈,后来诸葛亮就让大军都喝茶,士兵的病情好了很多,后来成功降服了孟获。

唐代至清代时期

到了唐代,茶马贸易发展起来,普洱茶从普洱地区通过茶马古道传向内陆地区与世界的许多角落,促进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宋朝时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过到了明朝后期普洱茶才真正的命名为普洱茶。清朝末期由于战争等原因,加之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茶叶的发展,普洱茶产量下降。

清朝之后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缘故,云南茶叶产量急剧下降,普洱茶也随之降到了低谷。解放后,普洱茶的产量慢慢回升,到现在,普洱茶的发展迈进了新的篇章,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清朝时期普洱茶发展之变局》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