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从普洱茶包装演变里看历史变迁

历史上,普洱茶的包装设计艺术,归纳起来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即:号字茶时期、印字茶时期、七子茶时期、改革茶时期和现代茶(当代茶)时期。

“号字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清末民初,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行着一种发明于元代、盛行于明清的古老印刷术,叫“木活字印刷”。那时,古“六大茶山”有的私人作坊、茶庄所制作的普洱茶外包装纸的印刷,就是靠这种古老的印刷术完成的。从中国印刷术发展的年代来看,清末民初时期,云南普洱茶产地的民间是私人制茶商号,印制茶品商标、票号大多采用雕版印刷(木板印刷)。雕版印刷所用材料,一般选用适于雕刻的枣木、梨木。方法是先把文字和图案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刀把文字和图案刻出来;然后在刻成的版上涂以水性油墨,把纸张盖在版上,用刷子轻匀地揩试,揭下来,文字和图案就转印到纸上成为正字或正确图案。

木刻印刷“同庆号”大票

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包装印刷,一般都是单面印刷,亦称“一枚印”。这种印刷技术,就是一张包装纸只印一面。通常保存时无须折迭,如古代的瓦版报纸、街头告示、商业广告等。印刷油墨大都采用“植物油性油墨”、“水溶性油墨”和民间自制的油墨。“号字茶”时期的普洱茶包装用纸,通常使用民间手工自制的草板、条纹纸、松皮纸、绵纸、土纸等,纸质有厚、薄之分,茶品用纸多为薄纸,具有不规则纸浆纹路,厚薄均匀,易破损。

“印字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印字茶”时期,普洱茶票号的设计、印刷及包装,渐渐加入了一些少量的艺术色彩,印刷技术已开始采用了小规模的平压印刷机,实施单色机器印刷。普洱茶的设计、印刷及包装的外包装用纸,除了沿用传统手工土制绵纸以外,渐渐开始采用了一些机械抄纸,即机制纸。机械抄纸是手工抄纸的对称。适合于大量生产,费用较低。与手工抄纸相比,重量、厚度较为一致。

“印字茶”时期,普洱茶的包装设计元素,主要是与“八中茶”字为核心,向外辐射出制茶厂家名称,由此构成“印字茶”茶品的设计理念,以及简洁、大方的设计美学思想。

“印字茶”茶品的平面设计十分简单,设计元素主要集中体现在茶品外包棉纸中央的一个30mm美术体“茶”字上。“茶”字周围再由八个20mm的扁体隶书“中”字围绕,设计创意俗称“八中茶”。外包棉纸“八中茶”的商标外围是由大半圈,上方从右至左书写“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宋体字组成,下方从右到左书写,“中茶牌圆茶”繁体美术字,设计分为繁体字版和简体字版两种。

“七子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七子级”时期,普洱茶的设计、印刷及包装,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设计无风格,商标无头序,包装也混乱,印刷我行我素,人称这一时期是普洱茶包装文化的战国时期。令人头疼的混乱包装,让人难以辨认的茶品就多达数千种之多。要想在这样一个热衷于政治的无政府主义状态下,静心设计普洱茶的包装艺术,那是一件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这是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的苍白时期。

文革时期,勐海茶厂生产的“文革砖茶”,茶品的内飞上印有云南省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字样的图案标志,一看便知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而得名。“文革砖茶”内飞上还印有傣文,是勐海茶厂生产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款傣文内飞茶砖。如今,“文革砖茶”成为了普洱茶收藏者们的青睐之品。譬如,景谷茶厂20世纪70年代生产的“景谷砖茶”,是“文革”时期的一款茶品。茶的外包装上印有工厂、浓烟、卡车、厂门和一芽二叶的平面设计图案,让人一看就是“文革印象”。茶品外装纸用国产牛皮纸,早期“景谷砖茶”采用手工印刷。

“改革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改革开放”时期,普洱茶的设计、印刷及包装,添加了一些视觉艺术元素,印刷技术采用了压凸印刷、浮雕感印刷,打造出了压凸烫金套印的代表性茶品,有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生产的“普洱方茶”等。

“改革开放”时期,普洱茶的外包纸,除了沿用传统手工土制绵纸以外,一般是根据茶叶外贸出口的要求,一些外销茶品除外包纸外还加了硬纸盒包装。这一时期,在茶品的平面设计方面加入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元素,譬如,“茶号”叫Y562,俗称“小黑盒”的盒装普洱茶。从设计艺术的角度上讲,“小黑盒”第一次将中国古代文化元素,吸收到了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中。

“小黑盒”上的装饰条文,融人了战国时期的龙化图案,盒面黑白色彩映衬,给人一种历史厚重的视觉冲击力。“小黑盒”自问世后在广交会一炮走红,成为了当时云南普洱茶出口的主打产品。

“改革茶”普洱茶制茶时期,普洱茶包装开始使用一些现代包装材料,如,硬纸箱、袋装和盒装,硬纸外包装最为流行。

“现代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现代茶”(当代茶)时期,普洱茶的设计、印刷及包装,都加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企业文化和现代艺术元素,印刷技术也采用了高保真彩印法、自动套准彩印法,借助现代先进的彩色印刷机械,实施彩色印刷。

这一时期,普洱茶的票号图案、设计包装除了新颖、考究以外,品种繁多。茶品的包装印刷仍保持着传统手工绵纸单面或双色印刷工艺。茶品的外包装(硬盒)、手提带,都选用了铜版纸、特种纸、轻型纸、纤维布料,采用现代彩色凹印技术,凸版烫金套印等高科技印刷工艺。设计五花八门,包装琳琅满目,印刷光彩夺目,体现出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近年来,普洱茶的内包装用纸的消费趋势,愈来愈走向高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普洱茶产业和品茗者的追求。世界上手工纸业发达国家韩国、日本的进口绵纸深受普洱茶产商家的青睐,云南少数民族手工纸、纳西族古老的东巴纸,也成为了当今普洱茶外包装材质的时尚选择。

CY260.com扩展阅读

从7562看熟普洱茶发酵度的变迁


从7562看熟普洱茶发酵度的变迁

因石昆牧老师之故而重光的“云南堂”7562使得我们得以有缘领略三十余年干仓存储轻发酵熟茶的曼妙滋味,更使得近代普洱茶外销历史链条得以完整。“云南堂”7562,除具有前述之品茗价值与历史意义,还可通过对它的研究领略熟普洱茶生产工艺的演变。

“云南堂”7562系国营勐海茶厂1980年~1981年生产的茶品,与后期(九十年代后)的国营勐海茶厂7562相比,“云南堂”7562的发酵度偏轻。实际上在可以观察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生产的熟普洱老茶其渥堆工艺均偏向于轻发酵。这种渥堆发酵度的变迁与当时普洱茶的市场背景息息相关。

熟普洱茶本就是应港澳市场需求研发的仿制老生茶口感的茶品,工艺创制伊始的熟茶茶品发酵度均偏轻,轻发酵熟茶在杂味褪净后果酸会更为凸显,当时的香港茶商会将这类茶品短时入仓后再行销售。随着时代发展,资金的快速循环成为商家经营的重中之重,熟茶旧有的销售模式必然带来经营过程的不便和成本增加。香港市场遂提出熟茶可以马上饮用的需求,因此生产方遂将熟普洱茶的发酵度提高以满足这种市场需求。

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普洱茶内需市场极小,其生产必须紧跟港澳市场脚步,生产方基本没有主导市场的能力。生产、销售、品饮三方的互动,使得普洱茶渥堆工艺的发酵度发生改变。因为这种互动的滞后性,导致这种改变是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逐渐发生。从这点亦可看出,直到九十年代,作为普洱茶消费的主流市场——香港,对普洱茶的品质需求仍然是以其所达到的可品饮状态为考量,而并非是单纯以陈期长为尚品(对于当时的经营者而言,反而是一种仓储成本压力)。

扩展阅读:

熟茶通过渥堆制程,近似于在数十天内走完了生茶仓储需要五十年才达到的转化程度(当然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同)。“转化”的前提——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大多已在渥堆制程中完成转化。因此熟茶相对于生茶不具有很大的转化空间,更多的是随着仓储年限的增加,茶品的堆味持续褪除,口感趋于平滑柔和,茶性从虚热转向温热。

同样是在熟茶茶品之中,轻发酵熟茶相对而言新茶阶段堆味较重,尚有回甘,香气明显,未经入仓的轻发酵熟茶陈化后口感易转果酸,但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品的活性,口感厚滑鲜活。发酵度较高的熟茶相对而言堆味轻,较甜滑,缺点是口感较平直,缺乏变化,茶质相对较薄。

轻发酵茶品相较于重发酵茶品而言,其在制程中保留了更多的活性物质。因此轻发酵熟茶茶品既具有一些只有熟茶才会具备的物质(如二甲氧基苯)与保健功用,又因活性物质的留存给茶品留下了转化的空间,因此陈年的轻发酵熟茶茶品会更接近老生茶。而在熟茶的早期生产中,也大多是以轻发酵(六分)为主,比如“云南堂”7562(国营勐海茶厂1980~1981年7562)。

从7562看熟普洱茶发酵度的变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轻发酵≠发酵不足。轻发酵熟茶,是在保持足够的渥堆时间之前提下,通过改变加水量等参数,调节茶品的发酵度。而现今市场上一些以轻发酵为旗号的熟茶,实际上是提前起堆发酵不足的茶品。消费者不可不察。

从茶的历史看现今普洱茶之价值


从茶的历史看现今普洱茶之价值

旧茶一般而言是储存经年的茶,有些是会储存数十年之久,至於百年旧茶能否饮用也成问题,总而言茶种和储存环境是重要的因素。通常放旧来饮用的茶种,多半是一些粗茶,如普洱,六堡,六安等,这些粗茶制作也不严紧,不外是黑茶或大黄茶制法,茶青也泰半是大叶五级以後的粗茶,至於近年有等奸商,教人饮用旧龙井,实是疯言诳语,近年台湾也有旧乌龙茶出现,但笔者於九零年前到台从未见有茶庄售买旧茶,近今到台己见甚么民国六十年、七十年等等的旧茶,看官们只要仔细分析,该可看出端倪。

一九九七年笔者和友人及学生们,到云南的西相双版纳,下榻?海茶厂,深入巴达大茶山,也和茶厂各级干部研究普洱茶的制作,茶种,生态,回港後学生黄家辉先生写下了下列之一篇文章,此段文字曾於第六回无我茶会论文集发表。

一、引言

在八十年代以前的香港,普洱茶在市民心目中,只是很廉宜,很普遍,老少咸宜的大众化饮料。但由八七年起,普洱茶渐被台湾和香港人喧染吹嘘,投机炒卖,现在之情况,香港茶艺乐园东主陈国义声称:普洱系列之中尤以『红印』旧普洱为上乘佳品,八两装一饼,储存数十年以上的,时值四千元一饼,且非常罕见,极具市场投资价值。

(1)另一茶艺中人的叶惠民先生称:众多名茶中以收藏及投资普洱茶居多。¨¨解放前著名私营茶庄出的正宗云南普洱茶茶叶,九零年的市价已达每饼二万八千元,到现今更加有价而无市¨¨四十至五十年代的蓝印普洱,三年前每饼七百元,现在市价是三千八百元,为三年前价格的五倍有多。宋聘茶庄的出名,更是无价宝,有钱难求。

(2)为甚么这广东平民用作消滞解渴的茶叶,现在却可以成为有价有市,屯积居奇的货物呢?中国之名茶,如黄山毛峰、龙井、碧螺春、武夷岩茶、铁观音和台湾冻顶等,皆有其悠久之历史渊源。下文就尝试以茶之历史探讨现今普洱茶的价值,是否实至名归,还是另有端倪。

注释

(1)载於一九九六年三月六日苹果日报之时尚生活。

(2)载於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一日凸周刊之投资保值。

二、历朝中国名茶与风尚

中国茶事,由唐始兴。唐朝名茶都是蒸青团茶,据唐,《国史补》记载,当时之贡品名茶,已有十四品目较著名者有湖州之顾渚紫笋,寿州之霍山黄芽,常州之阳羡,睦川之鸠坑,剑南之蒙顶石花。宋朝更重视贡品名茶,因由皇帝至庶民皆喜斗茶。当时所重之名茶,据《宋史、食货志》:茶之产於东南者¨¨云川顾渚生石上者,谓之紫笋,毗陆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

欧阳修《归田录》:「草茶盛於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佑以後,洪州双井白牙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其品远出曰注之上,遂为草茶第一。」至於「一饼值四十千」之北苑贡茶龙团凤饼,产於今之建欧苑凤山。此时之茶叶主为蒸青团茶,即现今所谓蒸青绿茶。明朝普及了炒青绿茶的产制,明大祖废团茶上贡而改为散茶,促进了新品名茶迭出。明.许次纾《茶疏》「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於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近日所尚者,为长兴之罗?¨¨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龙井,黄山,天池,浙之雁荡,大盘,东阳,金华日、铸,泉州清源,湖北宝庆,云南五华此皆表表有名。」清朝名茶,有些是明朝流传下来的,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等,有些是新创造的,如苏州洞庭碧螺春,岳阳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安徽祈门红茶等。清朝发明制作了乌龙茶,红茶而开始流行闻名。直至现代之名茶,绝大部份都是沿袭自清朝,中国历朝名茶贡品,多出於中原江南一带,而尤以江南为重。

中国南方,大都是山峦起伏,翠峰叠嶂,云雾飘渺之名山大岳,故善产名茶。有不少茶叶是靠自古以来之文人学仕宣扬而得名,再成为贡茶,然後贡茶又促进了名茶的产制与发展。故从他们的作品,也可窥见历来茗饮之风尚。

普洱茶研究:从陈年中的单宁看普洱茶


普洱茶研究:从陈年中的单宁看普洱茶

越存越香的食品和饮品的市场流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才合理,这是普洱茶走向成熟必须解决的课题。纵观葡萄酒市场,刚酿造出来的新酒因为单宁强劲并不具有良好的口感,有实力的名牌酒庄的新酒大多至少要窖藏两年,才能走向市场,称为“reversa”(窖藏),窖藏五年以上称为“grandreversa”(陈年),而新酒只是“期酒”的地位,因为是半成品,需要后发酵使他变得美好。普洱茶如果秉承越陈越香的后发酵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建立好新茶与陈茶的市场关系。

新茶做的好,确实可以喝,但这不是普洱茶品饮的主流方向,新茶销售给终端喝不应该作为厂家的主要业务模式。对于生茶来说,需要经年存放窖藏,使得峻猛之性平和转化再开仓品饮流通,熟茶也要经过半年以上的转化,使得火燥之气和酵味减退才对身体更有好处。

故此,普洱茶的未来方向应当还就是离不开这句邓时海的总结: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

市场的流通也应该是厂家制作新茶,新茶是半成品,以期茶的角色出售给窖藏的商家,窖藏的商家提供良好的窖藏过程,可以由收藏家和有实力的经销商作为主力扮演窖藏商家的作用,部分厂家也可以自留部分新茶窖藏,然后由窖藏机构向市场推介不同程度窖藏的茶品。消费者日常品饮的普洱茶,也可以向葡萄酒一样至少有一定的存期转化。新茶和陈茶共同建立普洱茶拍卖流通平台,建立年份和窖藏价值体系。

至于袋泡普洱茶和一切力图新茶消费的想法都是与普洱茶核心竞争力不符的道路,并不会也不应该成为主流,只能是满足极低端的解渴保健需求。对于高品质的品饮价值来说,意义不大。

香槟也是这样,法定流通香槟的最低保存期为3个月,也就是说低于三个月的新制香槟是不能流通的。但是作为名牌酒庄,基本上掌握三年和五年的两个标准。不记年的香槟至少窖藏三年,而标记年份的香槟至少窖藏五年,后者是至尊地位的香槟。标记年份的香槟比不标记年份的香槟,同等窖藏时间下,价格前者可以是后者的三到五倍。这与生产香槟的原料----当年葡萄的品质有关。这与普洱茶也非常相似,普洱茶的原料也与当年的雨水、温度等气候因素相关。

普洱茶与葡萄酒的相称之处颇多:

1,普洱茶原料必须是大叶种,酿造葡萄酒的葡萄与日常吃的也有所不同。

2,普洱茶原料讲究原产地,不同产地的口感和品质有所不同;葡萄酒也讲究新老世界的不同产区。

3,普洱茶的原料口感和品质与年份的气候有关;葡萄酒的葡萄品质也如此。

4,普洱茶原料根据不同山头和分支物种有所不同;葡萄酒酿造原料也有众多葡萄品种。

5,普洱茶的加工和制作讲究品牌;葡萄酒也讲究著名酒庄或酒厂的品牌。

6,普洱茶分为单一纯料和拼配两种做法,葡萄酒也分单一葡萄品种和拼配两种工艺,纯料和拼配都有出色的表现。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

7,普洱茶需要陈化出美味,葡萄酒也需窖藏出好酒。

8,普洱茶的仓储质量和葡萄酒的窖藏品质有如出一辙的相似性。

9,普洱茶的品饮与葡萄酒的品饮都具有比较复杂的过程、讲究和口感的丰富性。

10,普洱茶和葡萄酒都有寿命,在寿命范围内最好饮用,不要错过最佳时间。

11,普洱茶和葡萄酒中的自然科学知识都非常丰富,都可以作为一生钻研的对象。

12,普洱茶和葡萄酒都有溢价的投资潜质。

目前普洱茶和葡萄酒不同的地方:

1,葡萄酒是世界文化,普洱茶是局域文化

2,葡萄酒流通历史上千年,普洱茶流通也就百年,中间有断代。尽管普洱茶的制作晒青可以追溯到上万年,而葡萄酿酒也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上,但是作为广泛市场的商贸和品牌建立并不是这么久。

3,葡萄酒世界都可以生产,普洱茶目前只有云南特定地域生产。

4,葡萄酒与饮食结合密切,普洱茶相对并非饭桌上的必备。

这些相同点和差异,对普洱茶未来的发展有些有益的启示。

从工艺角度看普洱茶的独立之路


从工艺角度看普洱茶的独立之路

从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普洱茶与云南绿茶、红茶都有不了之缘,也知道了云南普洱茶是从云南绿茶中演变而来(工艺角度),普洱茶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东西。既然普洱茶要独立出中国传统的六大茶类之一黑茶类。那么我们还是从工艺的角度来看看,为什么普洱茶不适合在黑茶类里。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

从上往下看,上图是当今普洱茶的一个整体框架,能一目了然的明白普洱茶。我们从晒青毛茶的制作工艺开始来看看为什么普洱茶要独立。

晒青毛茶制作工艺——鲜叶→萎凋→杀青→渥黄→揉捻→干燥(日晒)

原料晒青毛茶的萎凋,晒青茶按说是云南绿茶,是绿茶首道工序就应该是杀青,而不是萎凋。

原料晒青毛茶的渥黄,渥黄是黄茶工艺,是利用杀青出来的茶叶温度短暂渥堆发酵,使汤色变黄,叶底变黄,去掉一部分青草味、苦涩味。也有认为渥黄是在揉捻之后进行,但从发酵需要温度来理解,揉捻后的茶叶温度已不具备渥堆的条件,严格来说揉捻后摊晾(阴晾)是干燥的过程。

普洱茶生茶(散茶)制作工艺——晒青毛茶→轻发酵/熟成→干燥

要成为区别于晒青毛茶的散生茶,就需要晒青毛茶发酵,有人工参与的轻发酵(以前使用的工艺是洒水’筑茶’、现在使用的是蒸汽)。另一种是自然发酵,以前发酵时间长叫“熟成”,时间短叫“发汗”。目前没有这道工序。

普洱茶生茶(紧压茶)制作工艺——晒青毛茶/散生茶→拼配→蒸压→干燥

紧压茶形状的普洱茶生茶,所使用的原料宽松来说有三种,一是晒青毛茶,二是散生茶,三是往年紧压生茶。由于往年紧压生茶打散之后就是散生茶,故不在以上流程里。普洱茶紧压生茶,关键的是拼配这道工序,而且生茶不需要渥堆这道工序。

普洱茶熟茶(散茶)制作工艺——晒青毛茶/散生茶→渥堆发酵→干燥

普洱茶熟茶(紧压茶)制作工艺——普洱茶熟茶(散茶/紧压茶)→拼配→发潮→蒸压→干燥

普洱茶熟茶(紧压茶)的制作过程中是需要拼配、发潮等工艺的,而所使用的原料已经不是鲜叶了。

从以上的工艺对比,很明显黑茶的工艺是从鲜叶到成品一气完成的。而普洱茶则是分为几个步骤完成,其中出现了晒青毛茶,生茶熟茶等属于普洱茶独有的分类。普洱茶的独立之路,是在工艺层面上吸收学习中国其他茶类的优点不断完善的。也就是说在普洱茶身上,可以看见很多其他茶类的影子。假如普洱茶要独立,是需要理清很多的关键点,起码要做到名正言顺。就比如普洱茶当下很尴尬的一个问题,明明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完全是走的两个反方向,近年来有了越来越融合的情况,这绝不是什么好事情,毕竟这会给刚进入普洱茶行业的新人迷茫,说白了就是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临界点在商业运作中被表现得很模糊。明明打着是生茶的茶品,却喝出了熟茶的感觉,反之亦然。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普洱茶行业的乱,全部是始于内心的乱。宰相赵普在给宋太宗的折子中说“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

关于普洱茶包装


普洱茶按不同的品种、销路和对象,有不同的包装,有藏销茶包装,紧压茶包装,出口普洱茶包装和国内销茶包装,由思茅茶商制卖给藏人大宗的茶,每蓝装十五筒,两蓝为一担称“平担”与“圆茶”、“砖茶”的装法相同,只是蓝形长或方,或大或小,肖有不同而已,而取到面甸再转运西藏的“紧茶”,行运低印光之后,必须再加麻包,并且打明标记牌号,才能送交船运,也有在中途如景东或瑞丽等地即须加逢麻包的,待军运加嶙崩之后,还须再用牛羊兽皮之类加包,才能运入西藏,这种包装费用非常的高。

昔日自1967年前,以竹蓝筐内视笋叶包装,每斤毛重30公斤,绳索封扎,挂宝标记,1967年景谷茶厂等改制砖片紧后,分为内外包装,内屑为小包装,装入小包装,每件内装24小包,以绳子直道,横二道封口,贴附标签,件重30公斤,1980年,改为硬纸箱包装,而出口包装规格分为:袋装和盒装两种,1985年以前用麻袋包装,随后改为编丝袋包装,每袋30—40公斤。盒装系用纸版制成,每小盒为100克。大箱内衬塑袋,每箱16公斤,外刷唆头、茶号、单位名称、规格等。

内销茶包装依各品种而定,小包装按各种花色定额装盒,外用透明玻璃装盒,大包装用专用纸盒,内衬塑料薄膜,定额装盒,外于塑料袋捆扎二道,标名茶号、品名、净重、单位名称、批号。每件重量统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少量名优茶作为礼品,采用金属制造茶盒包装,大宗产品仍用麻袋。棉布包袋。八十年代后,大部采用无毒塑料食品袋和纸箱包装。而名优茶采用彩色塑料包装袋、彩印纸盒、金属茶盒、土陶、竹、木工艺美术纸品包装,形式多样。

从普洱茶入闽看内地茶叶的出省通路


从普洱茶入闽看内地茶叶的出省通路

三年前,四川宜宾的媒体界人士赠送给笔者一份川红工夫茶,虽然自幼长在福建茶区的笔者也有喝茶的习惯,但实际上对茶叶的口感的反应还是比较迟钝,几乎分不出同类茶叶中的产地区别,那时喝着川红工夫茶感觉与政和工夫茶没有异样,甚至认为天下红茶不过如此。后来直到今年初又喝上蒙顶山红茶,蒙顶山红茶除了香气特别浓重之外,还是和福建许多红茶区别不大,当然可以说这是不会品茶的笔者的感觉,或者说这些年大量川茶被闽茶企采购用做替身茶,平时已经喝过很多四川产的福建红茶了。

前些时候笔者建议一家四川茶企对产品进行适当的包装改进后,可以把产品销往福建市场,因为四川茶叶至今在包装上处于过于简陋状态,在福建市场销售会影响其价格的中高位定位。而四川茶企则认为“福建是铁观音、大红袍的故乡,四川茶叶找上门去挑战当地历史文化名茶,可能会打不开市场销路”,因而该四川茶企不愿意到福建市场寻找新的产品出路。

和上述四川茶企不愿让产品进入福建市场一样,内地许多茶叶产品都只停留在原产地市场销售,作为当地的土特产品进行低价销售。全国茶叶市场除了福建、云南等少数省份茶企,把产品推向全国各地市场之外,更多省份茶企不愿意上别人家门口去“挑衅”人家。然而,实际上许多内地省份的茶叶都在福建市场销售了,如四川、河南、贵州、湖北等省份的茶叶都以替身身份进入福建市场,外行的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喝了哪个省份的出产的“福建茶”罢了。

在三年前笔者刚开始关注茶叶行业时,曾就贵州湄潭茶叶作为替身茶销售福建市场的情况,撰写了《贵州茶该如何摆脱替身角色》的文章,而三年时间过去了,除了网络电商有少量销售贵州茶叶以外,福建市场仍不见贵州茶品牌的身影,贵州茶叶依旧是替身茶的身份进入福建市场。四川茶叶以及其他省份茶叶几乎都是这样,走出了产区就失去了姓名。

以笔者这种不是特别专业的茶人观点辨别茶叶,全国各地不同品种茶叶制作成同一类茶叶时,喝起来的口感是基本一致的,这也是茶叶企业生产替身茶在销售中从不失手的关键所在。这个事例说明如上述的四川茶企认为,福建是铁观音和大红袍的天下,别的地方茶叶没有福建市场立身之地的想法是错误的。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会有些差异,但茶叶制作成同类产品后,要辨别真假就不是一般消费者所能解决的问题了,也就是说异地差异进入市场在品质上没有明显的障碍,只是客观上目前市场让大量的替身茶存在是必须的,因为在20个产茶省份中在全国市场有影响力的茶叶不多,而名茶的市场需求量又大得供不应求,使得在目前特殊市场监管背景下替身茶有很大的销量。

茶叶可以通过替身形式进入许多外省市场,说明当地茶叶产品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如果把当地的茶叶进行必要的品牌包装,销售到外省其实也不存在什么困难。云南普洱茶如今在福建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也有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在2006年前福建消费者知道普洱茶的人并不多,是那场轰轰烈烈的普洱茶炒作风让福建消费者盲目消费,有些人从而喜欢上普洱茶,而且痴迷到非普洱茶不喝的程度。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茶叶进入一个外省市场,不可能让外省绝大多数人都喝上它,但外省一定有其潜在的消费者。今年初我们力推蒙顶山茶后,福建也有不少茶叶经销商联系到我们,表示想经销天然温性茶的蒙顶山茶,而一些人喝过蒙顶山茶的也觉得天然温性茶有其绝妙之处。四川蒙顶山茶企如果在福建市场去深耕,也一定能向普洱茶一样赢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上述实例说明,茶叶进入外省市场最基本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品牌有必要的包装,包括包装物的设计与制作的商品化要求,也包括理论上对品牌的美化与宣传的形象包装。二是需要一定的宣传手段,让消费者在线上接收新产品的知识灌输,对新产品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消费欲,在这些前提下茶叶产品进入外省市场就是企业的线下跟进问题了。如果不想只做替身茶,那就行动起来吧!外省市场其实真有很大的消费需求。

从茶市20年看济南普洱茶市场


从茶市20年看济南普洱茶市场

今年是济南第一茶市成立20周年,也是我个人从事普洱茶生意的第13个年头,有人说2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从出生到成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从起步到成熟,而对于普洱茶来说,20年则更多地意味着时光的沉淀。

第一茶市的20年,也是济南普洱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我在第一茶市的这些年,应该说经历了普洱茶的辉煌,也见证了普洱茶的低谷。我个人认为任何人要想在北方地区销售或经营普洱茶,第一茶市这几年的普洱市场变化可以作为最重要的样本参考。

首先,普洱茶并非北方茶叶市场的传统畅销茶品。最初的北方市场是茉莉花茶和绿茶的天下。2001年5月25日,伴随着济南首届茶博会的召开,北方地区的茶叶门类也逐步扩展,普洱茶也逐渐的来到了北方市场。05年-07年,北方普洱茶迎来了一波持续的升温,不但经营普洱茶的商户增多,而且出现了普洱茶的专营店和品牌直营店,除了了解和认识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以外,还出现了专门的普洱茶收藏爱好者。08年济南的第四届国际茶博览会上,云南的马帮带着浓郁的普洱茶的气息,走在泉城的街道上。昭示着那是一个普洱茶的时代。大热之后是集体的回落,08年以后,经历了一次洗牌式的回落。普洱茶滞销,北方普洱茶市场进入了寒冰期。

2008年以后,普洱茶开始从低谷慢慢复苏,随着整个经济形势的向好。普洱茶也开始逐渐走热,一大批品牌化、现代化程度很高的企业成为这个行业中的中坚力量。从济南市场来看从09年到14年普洱茶品牌激增加2倍以上。资本市场的活跃也是最近几年普洱茶市场的显著特点,名山茶、古树茶、老茶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

品牌化程度的增加,不但使消费者购买的茶品有了严格的质量保障,还使得整个普洱茶产业处在良性发展的道路上。无论是大益严控经销商炒货屯茶,还是帮助经销商培育消费者的凤凰计划,都影响着整个产业的价值取向。而且不但是像大益、下关、中茶这样的老企业在蜕变成长,一批包括雨林、润元昌、祥源、津乔等在内的新生代普洱茶企业也在迅速的崛起。这些企业也都在济南市场生根发芽。

随着济南普洱茶热的兴起,相关的普洱茶市场推广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因为普洱茶独特的口感变化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形色色的茶会活动在近几年里逐年增加。以济南第一茶市中心,以济南茶叶集团、济南市茶叶行业协会、茶协普洱茶分会为基础,组织了大量的老茶会、老友会等各种形式的普洱茶茶事活动。以我所在的茶协普洱茶分会为例,去年就组织了10多场普洱茶相关的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茶会不仅推广和传承了传统的饮茶文化,促进了普洱茶的传播,更为普洱茶市场培育了一大批普洱茶爱好者。这些爱好者以品茶论道,甄别老茶、山头、分享品饮心得为雅趣。这些爱好者成为近几年济南普洱茶圈子里的一大文化现象。

这几年的普洱茶市场有这样一种说法,“普洱茶生在云南,写在台湾,喝在广东,藏在东莞,发展在北方”。这说明大家对于北方地区的普洱茶消费市场的看重,而北方地区的普洱茶市场的变化,又以济南市场为标杆。这20年济南普洱茶市场的变化,可以说是整个北方地区普洱茶发展的缩影。

时值济南第一茶市成立20周年,祝市场蒸蒸日上、屹立江北。

从包装鉴别大益茶真假


从包装鉴别大益茶真假

【一】上方七子饼茶表达方式

1.1995~2005年:?南七子?茶

在此期间,大多数‘?‘?’为繁体字,字体为小标宋,但有少数例外。

详解如下

(1)1995~2000年繁体‘?+繁体‘?’

请参考下图圈出的部分(96紫大益青饼)

(2)2001年出现简体‘云+简体‘饼’

例如:2001红大益7572

2003年红大益青饼

请参考下图圈出的部分(2001红大益7572)

(3)2002~2005少数几款繁体‘?+简体‘饼’

例如:2002年红大益7572

2002年生态9号饼

2003年早春生茶

2003年茶王青饼

2003年自治州五十周年纪念饼

2004年红大益7032青饼

2005年原生态乔木茶

请参考下图圈出的部分(2003年茶王青饼)

2.2005~2009年:大益七子饼茶

在此期间,大多数‘大益七子饼茶’为简体,字体为华文新魏Or书宋,也有少数例外。

PS:对于书宋字体,和悦君查遍了字体库后认为最接近的是这种,若有误请指正。

详解如下

(1)华文新魏

2005~2007期间,据和悦君不完全统计,至少21款产品‘大益七子饼茶’使用此字体,示例如下

(2)书宋

2005~2009期间,据和悦君不完全统计,至少70款产品‘大益七子饼茶’使用此字体,示例如下(2007年7262)

(3)方正美黑简体

2005~2009使用此字体的产品数量少,有:

2005年易武正山乔木古树400g

经典66系列

示例如下(2005年易武正山乔木古树400g)

3.2010至:大益七子饼茶并偶有调整

由于2010年后的大益防伪强度已足,此部分就不作赘述了。

【二】中央圆形大益标记

1.圆形标记:1995~2004年

示例如下图圈出部分(96紫大益青饼):

2.方形标记:

2003年出现,2005年后期全面使用

示例如下图圈出部分(2005年生态乔木):

3.2003~2005年期间,多数产品使用圆形标记,少数使用方形标记

【三】下方出厂方名称

1.1995~2004年

《中??南西?版?勐海茶?有限?任公司》

繁体字,示例如下(96紫大益青饼)

2.1999~2005年

《中??南西?版?勐海茶?出品》

繁体字,示例如下(2001年红大益7572)

3.2005~2009年

《中国西双版纳.勐海茶厂》or

《勐海茶厂.中国西双版纳》or

《勐海茶厂出品.中国西双版纳》

简体字,示例1(2005年7672)

示例2(2005年8542)

示例3(2006年7532)

4.2010年至今

《大益茶业集团.勐海茶厂.中国云南西双版纳》

简体字,示例如下(2010年7542)

西湖龙井茶的历史演变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早在北宋时期,西湖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西湖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西湖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西湖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西湖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西湖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西湖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西湖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西湖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

民国期间,著名的西湖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西湖龙井茶的发展。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西湖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西湖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西湖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西湖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西湖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西湖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西湖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西湖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从普洱茶包装演变里看历史变迁》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