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茶叶。

马哲峰:普洱茶的形态之美

以茶的形态变迁来俯瞰普洱茶,仿佛是一个因时空交错,遗落在遥远的七彩云南,绝世而独立的佳人。当紧团茶倍极尊荣的唐宋时期,她抱朴守拙,以“散收,无采造法”自然钟野紫的形态,游离于中原人士的视野之外。中原腹地,紧团茶历唐宋元明数百年,遇上了出身草莽明太祖朱元璋,一道“罢造龙凤团茶”的圣旨,旧有的尊荣在君恩浅处,化作过眼云烟。或许是山高皇帝远,极边之地的云南,假以“蒸之成团,西蕃市之”现实需要之名,承继了紧团茶的衣钵。

有清一代,普洱茶名播天下。瑞贡天朝的普洱茶,散茶与紧团茶并存。比照中原腹地的名优绿茶,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普洱散茶,无疑是为了迎合主流。另一种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紧团茶,则有讨得皇帝欢心并以此来表达忠心的意味。

从上贡皇帝的普洱紧团茶的名称和形态,就可以管窥一斑。现有的文献中,有明确记述女儿茶的,非普洱茶莫属。从清乾隆年间的张泓和稍晚道光年间的阮福对女儿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采制女儿茶的是称为“夷女”的少数民族女子。阮福描摹形态为“小而圆者”。这种形态出现的缘由,直到我们一次又一次经年在云南普洱茶山游历的过程中,才寻找到了答案。在景迈芒景的哎冷山茶魂台,在巴达章朗布朗族博物馆,在南糯山半坡寨,在布朗山老班章寨子,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那就是生殖崇拜。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后来的文明社会。发达的中原文明先民一脉相承的祖宗崇拜,落后的云南少数民族文明延续至今的生殖崇拜,本质并无不同。从人类文化学的视野来考量,女儿茶正是云南少数民族古老宗教信仰的产物。在封建王朝的皇帝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向皇帝表达忠心,上贡皇帝女儿茶都隐含着深层的寓意。另一种普洱紧团茶人头贡茶,尽忠的意味更加明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普洱市博物馆,隔着玻璃,我长久的凝视普洱贡茶。在我看来,普洱茶的形态之美,在女儿茶、人头贡茶中蕴含有狞厉之美。

普洱茶名称和形态的变迁,无言的诉说着云南民族文明和中原文明之间从未停止过的交流和融合。清中期用来上贡的女儿茶,到后期被称为景谷姑娘茶,雅称为私房茶。民国时期被更加文雅含蓄的名称沱茶所取代,馒头形也被窝窝头形替换,这显而易见是汉族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的边疆文化交融的结果。

自清末民初伊始,汉族带来的中原文明对普洱茶形态影响表露无遗。直到建国以后,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最好最细嫩的原料用来制作沱茶内销;老嫩适度的原料用来制作俏销的圆茶;边销的则是牛心型紧茶,牛心紧茶又名蛮庄茶,后来被砖茶所取代。这些都写进了茶学的教科书中。饼、砖、沱,毫无疑问的是普洱茶中的主流形态。如果我们以中国传统的哲学来看待这些形态,天圆地方,人为万物之灵,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浮出水面。

侨销港澳台东南亚的圆茶,无声地召唤这些海外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举杯邀陪明月,低头思恋故乡。边销藏区的砖茶,召唤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新的长城。内销的沱茶,饮茶思源,莫忘亲恩。

cY260.com编辑推荐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倚邦正山寻茶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倚邦正山寻茶

长久以来,倚邦正山都雄居古六大茶山之首。“吃倚邦,看曼松!”相比谜一样存在的曼松,倚邦更是普洱茶荣辱悲欢的鲜活历史见证。

闲来泡一盏倚邦正山古树茶,才只入口,顿觉一饮倾心,相见恨晚!于是开始热切的盼望着能早日到倚邦茶山去看看。

倚邦正山,现在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的境内。曾经荣居古六大茶山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倚邦老街,历经了风风雨雨的洗礼,依然岿然屹立在那里,只是这短短的几年间,伴随着普洱茶市场的热络,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正在被快速的抹去。2015年秋天还依稀可辨倚邦老街的旧有面貌,2016年春天再来,已经快要沦为一个建筑工地。2017年春天,倚邦老街已经旧貌换新颜。只有街道上的石板路依旧,老房子纷纷消失。面对茶山上苦了多年的茶民,我们没有资格指责别人推倒旧房,盖新楼的行为。毕竟我们都是茶山上的匆匆过客,而他们却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在这里。走过倚邦老街,旧日的风俗习惯犹存。有人家请客,就用粉笔直接写在门板上,这个是我见过最有趣的邀请函了。

传统倚邦茶山的行政划分为倚邦村公所的一乡,曼拱村公所的二乡。后来全部并入倚邦村委会。现在的倚邦正山,主要是倚邦村委会下辖的各个村寨,大都有古茶树,只是以往都掩藏在森林里,如今都渐渐的被清理出来,一位茶农这样告诉我。

每到一山,习惯性的先到茶园里去走走,人会骗人,茶树不会骗人。不独倚邦,我所亲身经历的各座茶山,茶园里都能看到令人心痛的现象,被剥掉一圈皮的树木,任其枯死;或者干脆用斧头砍掉,用锯断成一截截的。时间久的一脚踩上去顿时腐朽,晚近的尚且可以看到刀砍斧凿的印痕。苦久了的百姓,能有一个找钱的门路,唯恐再次一朝失去。所有被认为有碍茶树生长、产量增加的树木都难逃厄运。由象明街通往倚邦的路上,车行在林荫道里,树木上时时可见各种宣传牌:严紧侵占国有林,严禁在国有林种茶。原本由民族信仰维系的社会结构,正在迅速土崩瓦解。这都加剧了古茶园生态环境的退化,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亲历者却无能为力,唯有祈愿,这茶山莫要再陷入盛极而衰的循环。曾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生生不息的王道正途。

2016年春天,游走在倚邦村委会曼拱小组的古茶园里,特大叶种、大叶种、中叶种与小叶种一应俱全,这在云南的古茶山上十分罕见。特别是一种被茶农称作是“猫耳朵”的小叶种,多有被西双版纳州挂牌保护的古茶树。《古六大茶山史考》一书的著者,老家在倚邦习空寨子的高发倡老师开玩笑说:“就是那种不被承认的普洱茶。”这其实说的是普洱茶国家标准规定原料是云南大叶种,自然小叶种是不被承认的。茶农的评价:“这种茶只能采下来一小点,茶条小小的,样子丑、不好看。”要知道,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倚邦中小叶种贡茶,就有这种茶。量少又倍极珍贵,在茶园里,亲眼看见了将这种茶单独采摘。倚邦正山的古树茶,猫儿朵价格高企,轻易难得一见。在高发兴的茶叶初制所里,喝到了这种倚邦小叶种古树茶。轻手泡的茶汤色泽晶莹剔透,入口似乎无味;重手闷泡,苦强涩隐,回甘迅急而持久,弥漫于整个口腔,唇齿回甜;香气空灵,恰如空谷幽兰,非心静不足以体察其曼妙!直叫人一咏三叹!

2017年春天,再赴倚邦茶山曼拱古茶园,遇上一位釆茶的农妇,远远的同我们打招呼:“你们买茶叶吗?”由于已经收到了心仪的古树茶,同行的田丹姑娘笑着说:“我们是游客,就是来茶园里照像的。”每每用这种方法婉言谢绝茶农见人就想拉客的行为。没有料想到,釆茶的农妇没好声气的嗔怪道:“不买我家的茶,不许拍照。”我们于是默默地转身离开了。曾经,这古老的茶山贫穷而落后,却民风淳朴。短短数年间,名山头古树茶的兴起,给茶山带来了滚滚财富。与之如影随形的是人情的冷漠,不复当年和睦相处的景象。先贤老子有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至。”福祸相转,似乎将再次在这古老的茶山上演。在经济浪潮的碾压下,这似乎是一种无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

2017年春天,在倚邦老街遇上了当地的茶农陈春明,他主动提出来带着我们到自家的古茶园去转转。虽然来了倚邦老街多次,还是第一次到老街附近的古茶园。穿过老街,走过小巷,沿着田间地头的小径下到古茶园里。昨天晚上一夜大雨,茶园里湿滑的紧。果如陈春明所说:“前期气温低、天气干旱,茶树一直不发。直到最近几天,连续几个晚上都下了雨,再过上十多天,就可以釆摘了。”茶园里的古茶树大都经受过砍伐,抽样测量残留古茶树基干围径,大的在80公分以上。茶园里分布有极高比例的小叶种古茶树,茶农习惯上管它叫细叶种,也有的将其亲昵的唤作“猫耳朵。”只是近年来,价格愈发的昂贵,常人愈发难睹其真容了。

在倚邦一户茶农家里看茶,夫妻俩人忙着炒茶、揉茶、晒茶。两个女儿在旁边玩耍,大的六岁,原来在景洪上了两年幼儿园,离得太远,接送太过辛苦,于是接回到象明乡里上幼儿园,明年就该上小学了。小的才一岁三个月,非常活泼可爱。妈妈炒茶的时候,站在矮凳上踮起脚尖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爸爸在揉茶的时候,又跑过来抓起一把茶叶,学着爸爸的样子抖散。一转眼功夫,又跑到院子里去玩了。姐姐时时的陪伴在妹妹的身边,亲昵而温馨。

从象明乡到倚邦老街、再到曼拱,二十多公里的山路,上下一趟,总要一天的时间。似这般每日的茶山行程,已是经年。

云南寻茶,路途艰辛,非亲身经历,不足以体查入微。所以笑对友人:表面风光,内心沧桑。如此艰辛的寻茶历程,为何还要一次次跋山涉水,往返在上山下乡的寻茶路上?我反复的追问自己,除了我们依茶为业,还有什么?我想:或许这也是在磨砺自己的心路历程。(马哲峰,资料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蛮砖正山寻茶记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蛮砖正山寻茶记

长久以来,我都在反复的追问自己:蛮砖茶,到底好在哪里?

“六山之茶,以倚邦、蛮砖味较胜!”古书中对古六大茶山中的蛮砖茶评价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最早接触到的云南名山茶,一个是易武,另一个就是蛮砖。2011年春4月份,与好友李洪同赴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访茶古六大茶山,扺达的第二座茶山就是蛮砖。傣历新年过后,4月的太阳,正如同《古六大茶山史考》的作者高发倡老师所说的那样:辣!晒在皮肤上火辣辣的,生疼。在象明乡曼庄大寨,一位老人用童车推着自己的孙子就站在太阳底下。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为了让尚且不会走路的孩子早些适应么?

在一户茶农家里,看到他们一家正忙活着压制茶饼,随口询问:“有蛮砖的大树茶吗?”主人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只有架子上面晾着的那一片1公斤重的大饼是蛮砖茶山的古树茶,其他的茶都是从别处拉来的原料。”当时叫价1000元的大饼,下意识觉得有点贵,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下手。很久以后,当我重新认识的蛮砖茶山古树茶价值的时候,每每想起,都懊恼不已。

在当时的蛮砖茶山曼庄大寨,既没有看到连片的古茶园,也没有见到高大的古茶树,加之当时以为江内六大茶山价格昂贵,于是2012年、2013年将访茶的重心都转移到了江外六大茶山。与古六大茶山相比,新六大茶山连片的古茶园,动辄宣称数千上万亩,每个山头都有茶树王,树龄号称数百上千年,令人心醉神迷。直到2013年下半年,闲来无事,拿出一片2008年的蛮砖茶山古树茶,撬下一块,漫不经心的扔到壶里,随便泡来喝,只一口下肚,登时怔在那里。茶汤入口,滋味浓醇,甘冽香甜,苦而不涩,入口即化,迅急回甘生津,从口唇到舌尖再到齿颊,弥沦乎整个口腔内;香气馥郁,幽雅细腻,泌人心脾,芬芳若兰;完全就是《新普洱茶典》作者杨中跃老师所说的山野气韵,强烈持久。回想起益木堂主王子富所说:“古六大茶山的古树茶,新茶香味清幽、滋味淡雅,存放日久,滋味愈浓。”当真行家里手,深有见地!于是,从内心深处再次萌生对古六大茶山的强烈渴望!

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3年,春秋两季,一次又一次重访古六大茶山,愈发爱上了这里的古树茶。尤为喜爱曼庄古树茶,2015年春天,茶友丰云梅特意带领我们深入蛮砖茶山么莲寨古茶园,终于一窥蛮砖古茶树的真容。喜出望外,没有料想到,穿着半袖裸露在外的胳膊,被一种不起眼的毛毛虫刺了一下,登时感觉到火辣的痛,过了一夜,情况更加严重,急忙前去诊治。医生瞟了一眼我问道:“去茶园了吧?”我点点头,看起来散漫且态度敷衍的大夫,随手包了几包药,扔了一管药膏过来。嘱咐我:“药内服,药膏外用。“”几天过来,慢慢好转。心下思忖:这也反向证实了这茶园的原生态之好。

回想起与普洱茶专家杨中跃老师聊天:“蛮砖茶山的古茶树,大都生长在森林里,不太容易长得太大。”以我们连年到访,抽样测量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2016年春天拜访曾云荣先生,先生也曾提到:“同样的品种,生长年限相同,有的长的粗壮,也有的纤细。”连续这4年来春秋两季在古六大茶山各村各寨实地考察,也常听到茶农这样的说法:“那个茶树看起来并不太大,树龄却很老,有多久却很难说得清楚。”2016年春天再访蛮砖茶山各村各寨,抽样测量树围,大的多在60公分以上,多属大叶种、特大叶种。只是听到茶农在喟叹:“今年的茶树,疲得很,比往年晚发了20多天......”

2015年春天,从曼庄村委会么莲寨荔枝园古茶园回来的路上,茶友丰云梅顺手一指:“那边就是去瓦竜的路!”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伸向不知尽头的远方。隔日,结束象明乡革登、莽枝、倚邦、蛮砖四座古茶山的访茶行程,回程前往易武,路过前往瓦竜的岔路口,从未涉足过的地方,燃起了内心深处的渴望,于是仗着胆子驱车前往,才走出不数公里,前方乌压压的黑云密布,眼见大雨将至,只得调转车头,与瓦竜擦肩而过。

2016年的春天,从易武前往象明,再度路过前去瓦竜的岔路口,天气晴好,于是驱车径直前往。导航在这深山里彻底迷失了方向,不停的召唤我们调头回转。一路走,一路问,终于到了瓦竜,这里是隶属于曼庄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

在一户茶农家里喝茶,热情的男主人听闻我们是第一次到访,主动提出来带着我们去看古茶园。随口问道:“有多远?”主人回答:“不远,走路半个小时。人多,还是开车吧!”结果我们驱乘越野车开出去40多分钟,接下来又走了半个多小时才走到古茶园。古茶园隐藏在山坳里,若非有人带路,绝难找到这里。即便是经历过砍伐,仍然可以看到残留的树干基部围径粗壮,60公分以上的四下可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尚有部分古茶树保存完好,也许是路太远,地处太过偏僻,才侥幸逃过了一劫。

回到茶农家里喝茶的功夫,忽然发现三辆越野车中,有一辆车的轮胎忽然瘪了。关键时候,5位身强力壮的男司机派上了大用场,分工协作换轮胎。这才发现,租来的越野车,居然有一辆的工具不全,这可真是吓了人一跳。如若只有一辆车,在这荒僻的山村出现故障,后果将不堪设想,好在有惊无险。

2017年的春天,再度到访象明乡蛮砖古茶山。想念瓦竜古树茶的特殊风韵,仗着驱乘的大排量越野车和熟门熟路的老司机,直奔瓦竜。今年春天,是这连续7年云南访茶以来,春茶时节最多雨的天气。前几日刚刚下过雨,从柏油路乡道转入么莲寨的弹石路面没多远,又驶上通往瓦竜的土路,一路虽然坎坷泥泞,总算顺利扺达瓦竜。继续前往相熟的茶农家里喝茶,许是来人多了,泡茶的不独有当地的山泉水,茶农还专门备的有农夫山泉,而我们还是习惯用当地的水泡当地的茶。古人云:“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瓦竜的茶极富特色,同属于蛮砖茶山曼庄村委会,曼庄、瓦竜的茶风格迥异。瓦竜的茶阳刚,入口苦、回味甜;曼庄的茶柔美,入口甜,回味甜。两种茶原本都是极好的,具有深远的喉韵,强烈的山野气韵!

闻讯从茶园里赶回来的主人,一身泥浆,勤劳的茶农,风雨无阻,在忙碌的茶季,辛苦釆茶、制茶,难有稍许的闲暇。婉言谢绝了主人带我们前去茶地探看的好意,在这样的天气,留在室内喝茶,好过在野地里看茶,安全总是最紧要的。

站在茶农家的楼顶上四下环顾,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有趣的是周围都是巨石高耸的山峰,与其他地方绝然不同。伴随古树茶价格的高涨,村子里旧貌换新颜,传统的老房子日渐消失,代之以一栋栋新建的楼房。今年头春古树茶的报价,比之往年上涨了40%,山头茶热度不减,由此可见一斑。

远远望去,远方的山头乌云压顶,大有山雨欲来之势。于是召唤众人返程,谢绝了主人邀请共进晚餐的好意,匆匆往回赶。行至半路,大颗的雨滴就开始敲打玻璃窗。倾刻间,道路开始变得泥泞湿滑,饶是越野车也如老牛般喘着气,艰难的往前跋涉。终于上到了么莲寨的弹石路面上,如注大雨瞬间模糊了视线。于是放慢车速,踏上返回象明街的归程。一天,就这样又过去了!

于喝茶来讲,钟意就好。苦也好,甜也罢,有回甘的都是好茶。于评茶来讲,香气和滋味乃是茶叶品质的核心和灵魂。于品茶来讲,一山一味,任谁又能不心醉于古树茶那山野气韵呢?

马哲峰:勐宋寻茶记


马哲峰:勐宋寻茶记

年年来云南访茶的日子,每天叫醒我们的除了闹钟,还有梦想中心心念念的茶山。

勐海的清晨,透过窗户向外张望,晨雾笼罩下的街道,昏黄路灯照耀下,尚且空无一人。早早的起床盥洗,用过早餐,打点好行囊,驱车前往今天的目的地勐宋访茶。那里有益木堂主王子富用云南话常常念叨的:“腊卡!”更多的人,习惯读作那卡。也还是从王工的口中,知道了那卡,更多了份对那卡访茶的期待。

往年入云南访茶,若说难事,非道路难行莫属。亦如四度到访云南的沈阳姑娘张知佳所言:“每次回去的时候都说下次坚决不来了,到了茶季,不长记性的又来了!”

2013年,几经周折决意上勐海县勐宋乡寻茶,咨询了众多师友,看到我们开的居然是别克商务车GL8,一个个头摇得拨浪鼓一样。最后试着征求两位在版纳做了多年茶生意的韩国友人意见,得到的答复是:“保塘可以,那卡不行。”或许是连日的奔波过于疲惫,两辆车上的人都没有想起来给车加油,想着勐宋乡会有加油站,搜寻问询的结果让众人彻底傻眼,无奈之下只好返回勐海加油。自此养成了习惯,凡往勐宋都会下意识的看一下油表。此次偕同益木堂牧马人车队出行,依然如故,入山访茶,满满的油箱才是信心所在。

往年去勐宋乡的县乡公路坑洼不平,想起2013年,别克商务车老牛喘气般勉力往上攀爬,整车人无不提心吊胆,担心这车万一搁到半路上。2014年和2015年,虽然换作了租来的两驱越野车,仍然颠簸的车上的人跟开锅的饺子样上下左右乱撞。2016年春天伊始,去往勐宋乡的柏油路整修一新,不复往日坎坷颠簸之苦。从勐宋乡通往各个寨子里的乡村道路,早年都是砂石路面或者土路。果如友人所言的那样,商务车拼尽全力也只能到达保塘,去往那卡几乎成了一种奢望。2015年春天,得益于保塘寨一对年轻茶农夫妇的带领,避开正在施工的道路,绕道前往那卡。回程的时候,都不想再走回头路,结果绕到景洪市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才下到国道上,一天的时间大半耗在了路上,用来自浙江宁波的王芳所言:“整个人都不好了。”

2016年春天再赴勐宋,从乡里前往大曼吕村那卡寨的水泥路面,已经修到了距离寨子只有3公里的地方,较之以前简直就是换了人间。2016年11月6日,偕同益木堂王子富堂主共赴那卡,强悍的吉普牧马人嘶吼着在高山之颠辗转迂回飞奔。窗外,右手边的云雾似乎触手可及,车左侧的白云却在远处的山谷间浮动。距离那卡不过数公里,为山间云海吸引的车队停了下来,益木堂的黄杨林、顾宸懿更是跳到了牧马人的车顶上,在云海的映衬下,化身为一道风景。

若说江外古茶山,相见恨晚的非勐宋莫属。尤以那卡最令人朝思暮想,这是个只有40多户人家的拉祜族山寨。以历年来在勐宋保塘寨、那卡寨对拉祜族的印象,他们似乎有意与外界保持距离。在保塘拉祜族寨子古茶园里,两个正在玩耍的拉祜族小孩看到照相机,猴子般身手敏捷的就近攀上一棵树,藏身在浓密的树荫里,用手微微分开树枝向下悄悄探看。而在拉祜族那卡寨古茶园里,抬头望见一位拉祜族的少女站在一棵碗口粗的茶树上釆茶,瞧见有人拍照,羞涩的笑了笑,从近二米高的古茶树上凌空纵身跃下,转身到更远处继续釆茶去了。

犹记得2015年春天,那卡寨一位拉祜族茶农,向我们形容他家的茶来自一棵核桃树那么大,两个人都抱不住的大茶树,我们询问他树在哪里?他一本正经的说:“我带着你,从天亮走到天黑,都走不到。”逗得所有人哈哈大笑,他自己也嘿嘿的笑起来。象这样擅长与外人交流的拉祜族茶农,在那卡寨子,却也极为少见。

往那卡寨子背靠青山中的古茶园探看,资料上显示那卡有比较多的中小叶种,据我们实地在茶园里的抽样调查,真正占优势的仍然是高比例的大叶种、特大叶种。边走边看,尽量拣选大树抽样测量,树干粗壮的围径大都在60公分左右。

出身拉祜族的曾云荣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民族文化学者,在勐海茶办工作了三十余年,先生参与制定的《西双版纳州古茶树保护条例》规定:清朝末年1900年以前的茶树称为古茶树,清末民初直到解放前也就是1900年~1949年栽种的称为大茶树,1949年解放以后栽种的茶树称为小树。

令人纳罕的是那卡的小气候,旱季竞然也向来多雨,好茶得来殊为不易。直到曾云荣先生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勐海的冷空气与景洪的热气流交汇造成的。”

今年春天,在那卡相熟的茶农家里喝茶,院里的毛茶正在晾晒,天空忽而落下一阵急雨,茶农着急忙慌把正在晾晒的毛茶收到屋檐下,刚收完太阳又出来了,只能又拿出来,如是者多次,令人颇为无奈。往年访茶的经历告诉我们,能有多大的收获,其实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遇上这样的天气,想要做出好茶,只能是望而兴叹了!喝了那卡的茶,古树、中树与小树,或许深受这天气影响,找寻不到往年的风韵,有得只有满心的惆怅。

从高处向下俯瞰,短短的3年时间,这个拉祜族古老山寨,渐不复昔日的传统面貌。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结构的新式楼房。好处在于,来自古茶园的收益,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也在客商的要求下,提升了晒青毛茶的初制工艺。往年想要一点好喝的那卡,唯有从茶农手里收购鲜叶,自行加工才能达到要求。如今的茶农,也舍得将资金投入建设日光房,尽量摆脱对天气的绝对依赖。

2016年的春天,公认的大气候条件好,然而那卡受小气候条件的影响,茶的品质较天气晴好时落差如此之大,正是让人深受教育。

2016年11月6日,下午离开那卡,车过蚌冈,晨起云雾缭绕的美景不再,浓密的雨雾正在翻越高高的山岗,能见度不足100米。跑出数公里之后,一下子从云雾中穿越而出,回头望那云遮雾绕下的那卡,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了云南茶山,“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的变化。

那卡,好的年景,茶总归是极好的,甚至于我都不喜欢别人称那卡为“小班章”,那卡就是那卡,有属于自己的风韵。

我相信,茶人大扺有茶祖神农的遗风,用自己的舌尖品味古茶。我笃信,茶人们亦有自己的信仰,年复一年,如虔诚的宗教徒般的转山,只为追寻自己的梦想。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还有相伴相守的一盏古茶,供你回味云南入山访茶的时光,每一天云上寻茶的日子,都是再也回不去的旧日美好日光。

马哲峰老师简介

云南西双版纳益木堂茶仓高级顾问

湖南安化连心岭茶业公司高级顾问

湖南长沙岁越茶业有限公司茶文化顾问

广西梧州市广生祥六堡茶有限公司顾问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茶叶商会副秘书长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所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国家级高级评茶师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

马哲峰云南寻茶:莽枝正山寻茶


马哲峰云南寻茶:莽枝正山寻茶

云南的大山,给予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性之美。位于滇南的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的莽枝古茶山,恰如其名,正是云南茶山性格的入神描述!

从象明彝族乡出发,往勐仑方向十多公里,然后转向通往安乐村委会的盘山公路,曲曲弯弯盘山而上,数十公里的乡道,全程都已经铺好了弹石路面。只是还没几年的光景,名山古树茶给予这个地处僻远的山村滚滚而来的财富,茶农们纷纷修造房屋,大车小辆的碾压,使得其不堪重负,很快又回复到了一条破烂不堪道路的旧有面目。

山路崎岖且又狭窄,导致交通事故频仍。今年春天,我们到访莽枝茶山的路上,亲眼见到四个姑娘开了一辆四驱的吉普越野车,为了避让对面的车辆,陷入路边的泥沟,好在几经努力惊险脱身。而另外一辆运输建筑材料的大卡车,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下雨导致路边泥土塌陷,车辆交汇的时候,没有能够保持好平衡,整个车辆翻进了深沟里,只有等待救援。

有一种说法:只有在云南会开车的才算是合格的司机。听上去像是一句玩笑话,实际上并非如此。每每出行云南,团队里第一重要的就是拥有丰富山地驾驶经验的老司机,这是安全最为重要的保障。入云南访茶,租车的时候,来自东北沈阳的姑娘知佳说:“选沃尔沃吧!安全!”来自河南郑州的解伟涛笑着说:“安不安全,主要看司机!”此诚肺腹之言。饶是如此,从2011年入云南访茶至今,连续7年间春秋两季入山访茶的经历,让我们从无知无畏的满山疯跑,到如今再三优化路线,终究人的安全才是最最要紧的。

莽枝茶山、革登茶山同属于象明彝族乡安乐村委会管辖。战争、瘟疫、灾荒,有清一代已经伴随普洱茶名播天下的古六大茶山,历经劫难后的惨痛记忆一定是深深的烙印在心中。私相猜度,生活在古茶山上的人们,无比渴望过上安稳快乐的生活,所以才会有了安乐村委会的名字吧!

劫后余生的莽枝茶山、革登茶山,古茶园的分布范围广阔,却少有连片成林的。加之地广人稀,被划分在了同一个村委会的行政管辖之下。以致于人们留下了莽枝茶山、革登茶山是小茶山的印象。为此,曾专门请教于《古六大茶山史考》的著者、乡土学者高发倡先生。高老师显然对此并不认同,而是用一惯幽默诙谐的语言反问:“就象莽枝古茶山,宽十五、六公里,长三十多公里,这样的茶山还算是小茶山的话,什么样的茶山算是大茶山呢?”想想也是,通常人们会把自己浮光掠影的印象误以为是全部,而那不过是个小小的局部罢了。

莽枝古茶山留下来的古茶园,分布于安乐村委会行政管辖之下的各个寨子,古茶园最为集中的寨子就是秧林村。生活在富足生活时代的人们,才有闲情品茶。而生活在传统农耕时代的茶山上,茶是人们赖以换取安身立命生活物资的根本。民以食为天,比之于茶,更为重要的是粮食。想来,秧林寨子的名字,才是莽枝茶山上的人们内心深处所想要的。直到今天,生活在茶山上的人们,几乎也没有足够的可藉养家糊口的粮田。除了茶园以外,就是橡胶林。日常生活中的粮食、蔬菜、水果,也都是从走村串乡的流动商贩手里买来的。自家也会饲养牲畜、家禽以供食用。比之于肉蛋白,蔬菜就更为稀少。所以在茶农的眼中,许多植物都是可以用来食用的。比如芭蕉花、芭蕉心,还有杉松的嫩梢,以及一种不知名的树上盛开的白色花朵,都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行走茶山,茶农给予来人最热情的款待就是管饭,上桌的蔬菜能多几个花样,足以表达内心的热忱。一饭一菜,在茶山上来得尤为不易,这是许多外来的人所不知道的!时时可以见到,有些人圉于自身的无知,辜负了别人的一番心意。

2015年的春天,第一次到访莽枝茶山。若非是同行的马博峰老师曾参加过2014年秋天益木堂组织的茶山行,来过莽枝茶山,我们很有可能就会开车一路跑过去。浑然不会觉察到,我们日思夜想盼望的莽枝古茶园,就位于道路的两旁。在马博峰老师的指引下,大家将车辆停放在路边,深入到古茶园里去探看。与未曾到过古茶园之人的猜想不同,古茶园里并非全部都是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而是古茶树、老茶树、小茶树混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群落。其中最为珍贵,也最为稀少的就是古茶树。据我们曾经拜访过的当地的一位专家吿诉我们:早些年做古茶树普查的时候,每亩古茶园里古茶树平均在200多棵。最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每亩古茶园中古茶树的平均数量已经下降到了80多棵。闻听这样的结果,让爱茶的人们是极为心痛的。茶树并非全部都会如人们所愿,能够生命之树长青。而是伴随着树龄的增长,由于自身的衰老,病虫害的侵袭,以至于人们掠夺性开采,不断消亡。近年来行走云南古茶山,早先还会发现在古茶园中枯死的茶树。后来反而见得比较少了,但明显感觉到茶园里的古茶树变得稀疏。近年来古茶园中补栽的小茶树增多,想来是清除了枯死的古茶树,并有意补栽上小茶树的缘故。

2015年秋季,参加益木堂主办的古六大茶山行,在益木堂主王子富先生的带领下,又一次来到莽枝古茶山。秋季的茶园里,历经雨季过后杂草丛生,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的艺术家赵文亮先生,一不留神滑倒在草丛中,仍然快活的哈哈大笑,相机的镜头记录下了这欢乐的一幕。

2016年春天,再赴莽枝茶山,在秧林寨子的古茶园里,遇上一对茶农夫妇,正手持木棒奋力打茶果。询问得知:茶树上结了太多茶果的话,会耗费茶树过多的营养成分,影响茶树新梢生长。在茶园里四下游走,爱茶姑娘们年轻的脸庞,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闪现出动人的光泽,古茶与佳人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情!

2017年的春天,又一次来到莽枝古茶山。曾经为了寻找到令人心仪的古树茶,我们拖着一整箱全套的茶叶审评用具上山,令茶农大感惊诧,但结果终归是并不能尽如人意。直到有一次,与《云南山头茶》一书的著者林世兴老师聊天,林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不要试图去教育茶农,没用的。有个老板叫一个茶农去釆单株,从大茶树上釆茶下来,发现下面的小茶树也发了,顺手釆下来扔进篓子里,都习惯了。把老板气得跳脚也没用。最好是选一片茶地都包了,先让他们把小茶树都采光了,接下来再釆大茶树。没有小茶树可釆了,都是纯纯的大树茶原料。”听得我们几乎笑出了眼泪,但事实上就是如此。这哪里是坐在书斋或茶室里坐而论道的人们所能想象的到呢?

常常会遥想千年之前的茶圣陆羽,有人说他是骑着一头脑袋雪白、通体黝黑的牛,古人称作白颅乌犎。晃晃悠悠的一路走,一路寻源问茶。茶圣陆羽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云南的地方政权与大唐中央政权,处于军事对峙的敌对状态。所以才会留下了遗珠之憾,陆羽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够踏上云南这片茶的乐土。相较于茶圣陆羽,现代人何其幸运?飞机、高铁、汽车,便捷了不知道多少倍。而圉于自身的认识不足,以为足不出户便可以知晓山上茶事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即便是托了现代交通便利的福,赴云南茶山考察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感叹:比之于茶圣陆羽亲身垂范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还是走的太过匆忙了呀!

千年以前,历数十年之功著就《茶经》的茶圣陆羽,根植于传统儒释道文化,开创了古典茶学私学教育的先河。儒家的游学、道家的云游、佛家的行脚,名异而质同。现代以茶为业、依茶为生、专事教育的人们,入山访茶并非是今人的创见,而是承继先贤们的遗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贯古今的吴觉农先生,著就《茶经述评》一书,并开创了现代茶学官学教育的先河,开启了茶学高等教育,被誉为“当代茶圣”。茶学高等教育背后的主体是源于西方的科学,而科学终极目标孜孜以求追寻真理!

根植于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茶文化,注重“知行合一”,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人生信条。立足于西方现代科学思想的茶科技,同样追寻“理论联系实际”,同样要经得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你上不上茶山,茶山就在那里,历经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不悲不喜!茶原本源于自然的一种植物,爱它就去寻找它吧!它会向你揭示这神奇植物的终极奥义!

我敬爱的师长郭孟良先生,在其所著的《游心清茗:闲品茶经》一书的结尾寄语众人:“寻茶路远,你我皆是匆匆过客!”愿与爱茶的你我共勉!

普洱茶的香气之美


普洱茶的香气之美

令人愉悦的气味谓之香气,香气乃是普洱茶美学的核心和灵魂之一,闻香识普洱,借由香气的引领,我们步入茶世界的桃花源,自此不闻他茶,唯爱普洱。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香中尤以兰花香味最为殊胜。茶圣陆羽《茶经》中要求茶人身体力行:“精行俭德”,被后世崇奉者以拟人化的方法,投射到了茶品的香气上。

宋代范仲淹所做《斗茶歌》有:“香薄兰芷”的描绘,明代的张源《茶录》描摹茶品“茶有兰香”。兰,以其高洁的品性被誉为君子的象征。兰为王者香,以兰香喻茶香,是为传统儒释道文化浸淫下的茶人,对茶品最为美好香气的追求。

清代张弘撰《滇南新语》中描摹岁贡的芽茶,已改用了“味淡香如荷”的美好词汇。兰、荷,在香气的文化品性上一脉同源。

传统儒释道茶文化视野下,茶品香气,以纯为本,道法自然,以香喻德。如今最为美好的普洱茶香气,一如既往,誉为兰花香。

当今的普洱茶,在所有的茶类中,以众多的名山头乔木古树生茶独树一帜,几无产品堪与其比肩。以文化视野下的哲学观点视之,茶,天涵、地载、人育的灵物。每一座山的茶品,都有着曼妙迷人,而又自身风格卓绝的香气。

迎合现代潮流,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在普洱茶香气美学上,归类于现代主义的产物。熟茶香气有普香、梅子香、枣香、参香和陈香,无须长期等待,当下即可享受。

自唐及明,“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的云南茶,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异数。它的出产地域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外,在遥远边地的雨林中倔强地生存了下来。边地之人从不掩饰对中原文化的向往,现今流传在滇南少数民族中间所崇敬的茶祖诸葛亮即是佐证。惜乎受到正统文化教育的士人,看待这茶多有偏见。迟至明代的谢肇淛《滇略》(1620年)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每个时代,总有为数极少的杰出之人,能够超越身处时代的局限性。明代云南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越胜也。”

这种远见卓识,令今天的我们自愧弗如。幸运的是,数百年以后,李元阳有了自己的知音,那就是邓时海先生,化用明人李元阳的提法,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使普洱茶香气臻于独特文化境界,借此融入主流茶文化的行列,为当代世人所公认。

普洱茶之美 从名字开始


普洱茶之美从名字开始

山头——民族特色之美

对于一些对普洱茶了解甚少的朋友尤其是外地的朋友来说,初次听到普洱茶的一些名字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吧。诸如麻黑、刮风寨、落水洞等等,是不是怎么都觉得有点古时草寇落脚的地方、总想到那些占山为王的强盗之类的呢?哈哈,那你就错了,这些都是盛产好普洱茶的名山头,这些地方居住的大多数都是民风淳朴的少数民族,跟你想象的打家劫舍的山贼可是毫不沾边的哟!

这种以山头给普洱茶命名的还有很多,比如古六大茶山易武(慢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再比如盛产古树茶的那些山头: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等,对于不了解云南、不了解普洱茶的你来说,初次听到这些名字是不是已经被它极富名族特色的美所吸引了呢?

品牌——韵味之美

若对普洱茶稍有了解,那就应该知道大益、七彩云南、中茶普洱、八角亭、老同志、福元昌、书剑这些普洱茶品牌吧。第一次听到这些名字,你想到了什么呢?

就说“七彩云南”吧,乍一听,脑海中可能首先浮现出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吧;“八角亭”怎么都是先想到一个漂亮精致的亭子啊,“老同志”则让我们不禁想起见了面都是“某某同志你好”的革命年代了,至于书剑、福元昌什么的,不记得第一次听到想起什么了,反正总是越想越觉得有韵味,总能够在脑海中呈现出许多与普洱茶无关的画面。哈哈,这些普洱茶品牌是不是也另有一番韵味呢?

茶品——文化之美

若是再熟悉普洱茶一些,你大概就会听过五子登科、一马当先、普知味、玉润紫天、七彩印象、金孔雀、银孔雀、千年之吻、大益之恋、和境、论道、懂过、初心、无名……

这些普洱茶的名字是不是很美呢?有的极富人生哲理,宛如道家法号,有的赋予美好象征意义,有的尽显时尚气息,总之,是不是很美呢?有没有听了这些文化气息浓厚的普洱茶名字之后就有了买普洱茶的冲动呢?

普洱茶,纵然它有千美万美,都请先从它的名字之美开始欣赏吧!

从产地工艺到口感和形态,全面解读柑普茶之美


一、产地

柑普茶以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精制而成,产自云广两地的普洱茶和新会柑,被誉为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云南拥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的地理环境、地质地貌、气候环境、水环境、森林环境等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奠定了普洱茶的品质;而新会地理条件独特,这里两江汇聚,咸淡交界,形成以银洲湖两面岸为核心的潭江两岸冲积平原带,这一带土地肥沃正是柑桔的最适宜栽培区。柑普茶作为两者的结合产物,理所应当的富有云广两地“产地之美”的优势与盛名。

二、原料

普洱茶和新会柑不仅是加工制作柑普茶的两大原料,更是决定柑普茶品质的基础。早期柑普茶多来自新会当地小作坊、小商户加工而成,对于普洱茶品质了解不多,在选择上则以品质较差普洱茶熟茶为主,制作出来的柑普茶品质较差,大多被当地人拿来自饮或以“新会特产”的形式街头售卖。而今,随着柑普茶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茶企对柑普茶的重视,不少企业在选料上更是严控产地与品质。像去年在柑普茶行业中成功出线的润元昌,凭借自身在熟茶领域的积累与创新,以“春茶发酵的熟茶+新会核心茶区的柑”为原料制作的柑普茶也刷新了柑普茶产品的“原料之美”。

三、工艺

柑普茶发展至今,也有百年历史,无论是罗天池的巧合之作,还是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所提到的柑皮煮茶,都印证了柑普茶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生晒、柴烧工艺发展到现代的烘焙、风干工艺制作的柑普茶存在着柑果香气不显、茶汤入口晦涩、有些根本不适合现饮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茶企在工艺改良上更是造诣不凡,不仅解决了现做现喝的难点,也保证了柑普茶的后期陈化价值。工艺的革新与改良不仅是柑普茶产业发展史上的进步,更是企业立足于市场关键。

四、功效

对于喜爱熟茶的朋友来说熟茶的功效早已清楚,而对于有着“千年人参,百年陈皮”之称新会柑来说,在药用上柑皮有理气、健胃、燥湿、祛痰的功效,而且是越陈越好,广东人早已把她运用于粤菜调味、汤羹炖品、糖水、粥品之中。而柑普茶,集合了新会柑皮与云南普洱两者的优点,具有健脾养胃、化痰止咳、降脂减肥以及抗动脉硬化、抗衰老等功效外,更是润肺、解酒、解烟毒、美容、瘦身、抗雾霾的首选佳品。

五、口感

柑普茶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普洱茶派生产品,融合了新会柑清醇的果香味和云南普洱茶醇厚甘香之味,让柑皮(即陈皮)与茶叶相互吸收精华,形成了风味独特、口感一绝的柑普茶。沸水冲下去,新会陈皮香裹携着浓郁的普洱茶香,令人神清气爽,一杯入口,顿觉清、爽、滑、甘,又显普洱茶香与新会柑果香在口中交替变换,遂有此消彼长、相得益彰之滋味。独特的口感和果香深受熟茶客的者喜爱,也令很多看重熟茶功效却喝不惯熟茶的茶友们耳目一新,转而嗜饮柑普茶。很多企业为满足更多柑普茶爱好的口味之选,在普洱茶和新会柑的选取上做足了功课,例如润元昌推出的四款大红柑产品,更是在口感上建立了消费群的区分,丰富了产品类目,突显了普洱茶和新会柑完美结合后所带来的“口感之美”。

六、形态

我们都知道普洱茶的产品有饼、砖、沱以及散装等形态,与之相比柑普茶的产品形态更显丰富。有传统柑果茶形态,是将新鲜采摘的柑果洗净,掏空果肉,晾干后将普洱茶填充进去再进行生晒或烘干等工艺制成了传统柑果形态的柑普茶,通常根据柑果的成熟度和大小又分为柑仔、青柑、二红柑、大红柑,在口感和保健功效上各有不同、兼具特色;有饼茶形态的柑普茶,适合习惯传统普洱茶饼茶形态的老茶客;也有袋泡茶形态的柑普茶,类似于花草茶的制作方法,将新会陈皮打碎与普洱散茶混合做成袋泡装形态;还有单泡装形态的柑普茶,是饼茶形态与袋泡装的结合产物,既保留了传统普洱茶压制成砖的工艺,又实现了方便、快捷适用性广的功能需求。当然未来还会有其他形态的柑普茶产品,但就目前而言单泡装形态的柑普茶在包装形态上称得上是一场革命性的创新,也将成为柑普茶“形态之美”的明星产品,日前该形态的柑普茶产品已由润元昌发布上市。

七、前景

从2015年九月份以来的柑普茶的火爆,到2016年各大茶叶品牌的入驻、生产。喜爱柑普茶的茶友不难发现,有不少茶企是在今年才开始投资生产的,可见柑普茶市场已进入白炽化阶段,不论是新会当地厂商的扩大化生产,还是新晋茶企的投资建厂,都是看到了柑普茶发展前景。近年来普洱茶行业发展的大起大落想必也会给柑普茶发展带来前进的动力与参考价值,相信各大茶企的进驻也会在柑普茶品质与口感等方面做出革新与改进,全面提升柑普茶质量和原料等级,争做精品企业,勇做产业先锋。也许在将来各大茶企或以柑普茶(目前柑普茶均以熟茶为填充茶)产品为例,深化普洱茶和新会柑产品的研发。不管是企业的入驻,还是产品的深度研发,或是消费者需求的扩大,以目前的格局来看,柑普茶产业将持续火爆,是以往发展中所不能相比的“前景之美”。

特别

普洱茶文化之魂:茶马古道文化


普洱茶文化之魂:茶马古道文化

自唐宋起,西南产地的茶就因一项被称为“茶马互市”或曰“盐茶互市”的贸易活动而在流通着。刘健的《庭闻录》在清初时期这样记载:“顺治十八年(公园1661年)3月,北胜(今永胜)边外达赖喇嘛、干都台杰以云南评定,遣使几墨勒根赍方物求于北胜州开茶市,以马易茶。”这是一条关于云南的茶马贸易的确切史料。后来丽江府改设流官,且交通较便,茶市改设丽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队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从丽江经景东至思茅,络绎不绝的马帮成群结队,每年贸易额有达五百万斤之多——这就是当年因茶繁荣的茶马古道,它打通了一条与藏区人民紧密连接的通道。

1729年(大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今天的宁洱县设置了普洱府,1736年,在思茅设立官茶局,从此思茅成为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清檀萃《滇海虞衡志》中云:“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从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年),思茅城商贾云集,普洱茶贸易异常兴盛。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都有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思茅与普洱之间的这条路上。

后来,因为社会动荡、战争、清政府腐败等种种原因,茶马古道伴随着普洱茶产业的迅速衰落,也被废弃了。1990年的夏天,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等人来到了川滇藏的三角地带,在古人留下来的几条老路上徒步行走。在这几条远离城市,人迹罕至的古道上,就连吹过的一阵风都不愿意过多停留。

正是在这几乎快被彻底废弃和遗忘的道路上,他们凭借着文人的特殊敏感,用近似诗人的感觉去触摸这条曾经熙攘的古道,想发掘出眼前这条无名神秘古道的某种幽远而又深沉的内涵。

第一次,他们把这条无名的古道命名为“茶马古道”。两年之后,这次随意诗意的命名成为了一个正式的概念,这四个字,让普洱茶从几近湮灭的历史尘烟中,飘出了文化的茶香。随着田壮壮的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第一部纪录片《德拉姆》的拍摄,茶马古道彻底火热起来,国人们通过这样的影像,看到了怒江峡谷、古道、悬崖、激流还有碎石坡,田导演用光与影的艺术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真是表现了云南固特自然生态环境。

从此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一种涉及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的多维度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的进行大力地推进了云南地方史、地理文化、民族历史的研究,成为一场极为成功的云南地方传统文化的整合运动。

2007年,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的普洱茶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以茶马古道为核心的云南地方文化整合运动彻底开展起来,并从中产生了以旅游业为首的新的产业价值。

二百多年间,世序更替,人事浮沉,无论是普洱府,还是普洱市,都与茶马古道从始至终地共同见证普洱茶历史的变迁。茶马古道,最终成为了普洱茶文化的灵魂,围绕这条古道上的所有一切也都热了起来,而随着茶马古道流动的最重要负载物——普洱茶,此时则顺理成章地将茶马古道文化融入其中,同时也将这场由茶马古道引发的普洱茶文化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

福海讲堂第46期:普洱茶的形态


普洱紧压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茶马古道时期,为了节省空间、方便运输以及减少运输途中普洱茶内含物质的逸散,当时就将普洱晒青毛茶压制成不同的形状再进行运输交易。同时,从普洱茶的存储和收藏角度来看,压制成不同形态的普洱茶产品更有利于后期的转化。

目前市面上的紧压普洱茶大多为砖、饼、沱三种形式。但随着消费需求和运用场景的多样化发展,也衍生出了便于随时随地品饮的普洱紧压茶形态,如龙珠,或者是类似巧克力块的普洱紧压茶。今天的福海讲堂我们就来看看不同形态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饼茶

饼茶是当下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普洱茶形态。饼茶具有层次感丰富、便于存储转化及方便运输等诸多特点。饼茶净含量357克,每七个为一提,故名七子饼。

散茶经过高温蒸压后体积变小成扁平圆盘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茶饼的凝聚力和平衡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干燥后,用棉质包装,笋壳扎筒存放,减少了茶叶与空气的直接接触,因而后发酵会相对缓慢,但是更加充分。这样也更便于普洱茶的长期存储,也更有利于普洱茶香气和滋味的保留及转化。同时,饼茶更有利于普洱茶的运输,减少了茶叶因为路途颠簸而断碎的情况。

砖茶

砖茶是中国商业文明萌芽阶段重要的高价值产物,也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物资,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

砖茶作为普洱紧压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形态,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方便运输和贮藏。相较于散茶体积大、不便运输等劣势,砖茶的出现正适应了当时贸易运输的需求。无论作为历史上茶马互市时期的贸易商品,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边茶专供品,砖茶都具备了体积小、便于长途运输和长期存放等优势。同时,砖茶在防潮性能上也有一定的优势,适合居所频繁迁徙的人们使用。

沱茶

“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沱茶是云南茶叶中的传统制品,历史悠久,古时便享有盛名,在明代万历年间《滇略》一书中就有过记载。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当年为便于马帮运输,一般将几个用油纸包好的茶坨连起,外包稻草做成长条的草把。

沱茶,普洱茶紧压茶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形态。从外形看,沱茶呈圆润的半圆形,这种半球状的形态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不仅做到了体积的精密,也具有很强的抗压性,保证了茶品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因为相互摩擦、磕碰而导致茶叶缺角、掉面的情况。从底下看,沱茶中间下凹,像一个厚厚的壁碗,这样类似窝窝头的形状加大了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保证了沱茶良好的透气性,对茶叶的后期转化有氧自然转化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同时,也防止了因为团茶过厚而发生霉变情况,利于沱茶的长期存储。

龙珠

砖、饼、沱作为最常见且制作历史悠久的三种普洱紧压茶形态,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时至今日,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及消费需求的丰富,普洱紧压茶也演变出了诸多独具特色的形态,如龙珠。

其中,龙珠作为近年在市场上悄然兴起的一种普洱茶形态,其茶品珠圆玉润的外观,精致小巧的样子也成为了诸多茶友的心头之爱。一颗普洱龙珠的规格一般是在5-8克,恰好是我们通常一泡的投茶量,那么相比较于其它饼茶、砖茶,龙珠就免去了撬茶和称茶的麻烦,可以说方便了不少。同时,普洱龙珠的制作多选用一芽两叶,品质较高的优质原料进行蒸压、手工揉捻,因此龙珠的品质也是比较高的。

龙珠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除了冲泡便捷,携带方便和品质较高之外,购买风险低和后期存储方便也是龙珠的特点,龙珠因为体积小,所以如果茶品品质不佳损失也较小。相对于其他规格的普洱紧压茶而言,龙珠的存放也显得更加自由、灵活。如果你钟爱于普洱茶,但又经常差旅在外,那么随身备上几颗龙珠,品饮时一次投放一颗,无需撬取,即泡即饮,既方便又简单,绝对堪称是普洱茶人的一大福音。

普洱茶形态丰富多样,同时每个人的需求喜好也各不相同,因此单说哪种形态更胜一筹的话很难,因为各个形态之间都各有千秋。所以当你在买茶的时候,也需要根据自己的试喝感受来评判这款茶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看完不同形态的紧压茶特点,不妨在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最爱的普洱茶紧压茶形态吧!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马哲峰:普洱茶的形态之美》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的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