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文化。

普洱江城:被低估的茶文化历史云南普洱江城茶史经历了发展、兴盛、衰落、恢复、复兴五个时期。勐烈街一直有茶叶上市,但产量少,主要供本地需要,没有形成规模交易。清朝光绪年间,有本地商人收购毛茶,加工成方砖茶,驮运80多公里至李仙江的坝溜渡口,然后水运至越南莱洲(勐莱)销售。李仙江进入越南后称为黑水河,为红河的最大支流,在海防汇入太平洋。1884年之后越南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航运、铁路、公路交通开始发展,从江城出口经营茶叶利润丰厚,勐烈街逐渐有商人开办茶庄、茶号经营茶叶,开设驿站、马店、马帮等,清朝末期为江城茶史上的发展期。

江城的茶叶产量、出口量逐年上升,坝溜渡口成了转运茶叶等物资的商业码头,出现了一片繁忙景象。如今坝溜渡口因建设电站被淹没,但相距30余公里的土卡河渡口还依稀保留一些当年的影子。据土卡河村现年80岁的老人汪成清回忆,他家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坝溜村迁移到此,他曾随父亲用木船(猪曹船)运茶叶沿李仙江而下到勐莱(今越南莱洲)。一般是雨水收后,9月份开始航运,到第二年5月都可以通航,每条船可装运茶叶1200斤,运费120块花钱(旧时货币),往返约一个月,李仙江有上百条小船穿梭其间。

当时江城茶叶面积近万亩,茶叶出口最高时达到5千~6千担,如今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发现的古董“号级”普洱茶,很多是江城老字号生产的。民国初期到1942年是江城茶史上的兴盛时期。

20世纪30年代随着英、法在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殖民地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西方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中国茶叶在生产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抗日胜利后,江城茶叶出口有所恢复,但大不如前。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980年,实行包干到户,政府为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制定系列扶持政策,特别1987年以后,随着江城牛洛河茶厂、明子山茶厂、勐康茶厂的相继建成,以及各乡(镇)大大小小的个体私营茶场的创建,各乡(镇)农户自发的种植,江城茶叶生产发展达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到2012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13.6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4亿元,成为普洱市的主要茶区之一。改革开放后为江城茶史上的复兴期。

银生古城、宁洱古城、勐烈古城是普洱市马背上驮出来的三座古城。勐烈古城在三座古城是最年轻的,但也是目前相对保存较完整的,古城中段还能看到古城当年的风貌。今年4月,我到勐烈古城拍摄纪录片时,在一栋已经拆除当年开马店的乱石堆中发现一个拴马桩,刻有“公称一担”字样,这在更早时期是作秤砣使用的,勐烈古城的老住户家里还保存有当年压茶饼的石模等珍贵文物,上年纪的老人依稀还记得那栋房子是哪个茶庄的。可惜这些非常珍贵的老房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不断被拆除后建盖新楼,放眼全国类似的老房子比比皆是,但凝聚着如此深厚普洱茶历史文化的则是独一无二。

江城县茶文化历史非常丰富,但挖掘不够,其历史和经济价值被低估。应该积极挖掘“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历史价值和积极价值。出台相关保护措施,引进大企业,对勐烈古城进行系统规划、保护、开发,把它建设成为在普洱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古城与普洱茶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旅游胜地之一。(作者系云南省普洱市茶业局文化品牌科科长,云南天下普洱茶有限公司董事长,著名普洱茶文化学者)

精选阅读

中国特色历史普洱茶茶文化


中国特色历史普洱茶茶文化

历史是一位伟大而严峻的老师,他会客观、公正地教你认识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把握自己。“审之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此言出自《吕氏春秋·长见》,其意为过去、现在、未来之事前后相承。了解现在,即可体察过去;同样了解过去,亦可推测未来。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包括生产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和文化科学发展史。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和主体。一方面与自然对称,另一方面与现状对称,但三者是密切相联的。人类对自然的斗争,是历史的主要内容之一;自然也在不断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现状则不断随着时尚的推移而转化为历史。在习惯上,人们把有关历史的记载和阐述也称为历史。斯大林说:“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是许多世纪以来依次更迭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史,是生产力和人们生产关系的发展史。”(《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7页)。在习惯上,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文化则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称为世界茶叶之乡。中华民族的劳动人民是世界上最先认识并种植制作茶叶的民族。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传说中尝百草的“神农”就发现了苦茶这种植物(那时,人们把茶叫做“苦茶”)。史书载“炎帝崩于茶乡”,所以把神农死的地方称作“茶乡”。我国劳动人民对种茶、采茶早就有很精辟的研究和总结。东晋(317—420年)时,有位叫郭璞的人,他在《尔雅注》里讲过:“今呼早采者为荣,晚取者为茗……”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了采茶的早晚与茶质的关系。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写作了三卷《茶经》,总结了劳动人民长期经营茶树的实践经验,内容丰富,见解精到。光是烹茶用的器具,就记载有24种。陆羽是世界上第一位茶叶科学家,对茶道很有研究,被世人称为“茶圣”,在茶界推崇至今。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书中指明了茶的产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出使南诏的唐使樊绰在其所著的《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今云南景东)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家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杂椒姜烹而饮”是当地少数民族的饮茶方法,至今仍有人沿用。“采无时”是说“采茶不分季节,一年到头都可以采,这正是云南南方亚热带气候条件的优越。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据专家考证,唐代“银生城”即“银生府”,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即今云南省景东县,所辖地域为西双版纳和普洱市。“银生城界诸山”当指有茶的哀牢山、无量山。“银生节度”所辖的县,包括当今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蒙蛮舍”中亦有“濮蛮”,或许当时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法,至今仍保留在佤族的擂茶和基诺族的“凉拌茶”中。

宋代李石所著的《续博物志》继《蛮书》之后也有类似记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清代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书中明确记载了六大茶山均在西双版纳境内。

明代流行的是“蒸而成团”的紧压茶。明代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记载:“车里之普耳(即普洱),此处产茶。澜沧布朗族叫“蒸而成团”的圆形紧压茶叫“腊广”。明代谢肇?《滇略》中提到的“普洱”没有“洱”字,就叫“普茶”。清嘉庆四年(1799年)檀萃写的《滇海虞衡志》曰:“普茶,名重天下”,也是说“普茶”。“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只说“普茶”,而无“洱”字。此记载指出了银生府的“普(濮)茶”,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就已经销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区了。

到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记》中已有详细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盛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属有茶山之处……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色。……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作为贡品团茶,每年向清代朝廷进贡有一定数量。

五盖山米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五盖山米茶的历史渊源

五盖山米茶产于湖南郴州五盖山。这座山是岭南山脉之一,它的山峰直冲云霄。它的山顶终年被云、雨、露和雪覆盖,所以它被称为武盖山。武盖山雄伟、绿色、翠绿,溪流潺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肥沃。它是由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成的灰色沙子,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它被称为“五盖山72峰,峰中有宝;一座山峰没有宝藏,还有黄连和甘草。”这显示了这里丰富的资源。早在明代,吴盖山茶花就被列为贡品。当时,大部分都是在清明节采摘“晚芽”制成的。据说“一升茶重一升米”。酿造时,杯中的热空气就像一个碗,起初覆盖着白云,然后以线性方式扩散超过2英尺。在杯子里,茶芽的芽尖朝上,柄端朝下,有几次又几次。茶的味道清澈芬芳,但那些“虚弱且不习惯饮用”的人只能喝半杯。他们大多数人头晕目眩,汗流浃背。“这茶很浓,因此可以看出来。

沏好米茶后,杯中的热空气起初就像一个被白云覆盖的碗,然后在散开前变成向上2英尺以上的线性卷曲。在杯子里,茶芽的芽尖朝上,柄端朝下,几次又几次。饮用后,茶的味道清晰,口腔牙齿保持香味。喝完之后,香味仍然会促进体液的产生。。因为米茶极其珍贵,当地人甚至在庙里祭拜菩萨之前喝好米茶洗肠洗胃,以示对菩萨的尊重,并祈求菩萨保护自己。

五盖山不仅有好的茶叶,还有好的泉水。郴州以南7.5公里的花园泉,水味甘甜,水质洁净,水质清澈,冬夏水温相近。用于泡茶,香气清亮,口感清新甜美。唐代诗人刘禹锡盛赞,喝完五盖山米茶后,“喷鼻醒神散,凉透筋骨,烦透前襟”

这表明,喝这种香茶时,头脑会立即清醒,胸口的烦躁也会消失。面对许多名人,有人去郴州取水喝茶,并且很快就喝光了。

唐代陆羽评论说,世界各地有20个著名的泉水,吴家山郴州以南7.5公里的花园泉被陆羽称为“世界第18泉”。泉水水质清澈,颜色清澈。冬天和夏天的水温是一样的。它保持在大约18℃的恒温下。它是用来泡茶的。它的香气特别纯,味道特别甜。在古代,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人参观郴州,欣赏它,喝米茶和花园泉水是最快的方式。宋代留下的碑文“世界第十八春”至今完好无损,已成为郴县八景之一。

五盖山米茶的制作方法已经失传。自1980年以来,已在湖南省相关单位成功试制。产品得到湖南名茶鉴定及相关单位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湖南名茶中的明珠。

云南省勐海县被授予“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


云南省勐海县被授予“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勐海县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东连景洪市,东北与普洱市为邻,北面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接,西面和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6公里,总面积为5511平方公里。

4月10日晚,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国普洱茶文化之乡”匾牌。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出席授牌仪式并亲自授牌。

勐海县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古茶区,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民族、茶树、茶园和种茶山寨,有最醇厚的普洱茶,有世界上最响亮的普洱茶品牌“大益”,勐海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而倍受广大普洱茶消费者青睐。

勐海因茶而兴、因茶而名。每一座森林密布、铺青叠翠的古茶山、古茶园,都是一座生态茶叶公园;勐海县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普洱茶主产区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中心地带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

在漫长的种茶、饮茶、贸茶等茶事活动中,居住在勐海这片古茶区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十多个世居民族之茶工艺、饮食习惯彼此交融,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特色文化,并世代相承沿袭至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

五盖山米茶文化历史渊源


五盖山米茶历史渊源

五盖山米茶,产于湖南郴州的五盖山。该山为岭南山脉之一,山峰耸立,直插云霄,峰顶常年被云雾、雨、露、雪所盖,故称五盖山。五盖山山势雄伟,绿林苍翠,涧流淙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质肥沃,为花岗岩母质发育的灰砂土,堪为种茶之佳境。人称“五盖山七十二峰,峰峰有宝;一峰无宝,也有黄连甘草”,可见这里资源之丰富。五盖山茶早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当时多系清明时采摘“末开苞”的嫩芽制成。相传所制茶叶“一升茶有一升米重”;冲泡时,杯中热气,初时犹如一朵白云盖碗,然后呈线状袅绕二尺余散去;杯中茶芽芽尖朝上,柄端朝下,有几起几落,饮之“茶味清洌,颊齿留香”,但那些“体弱未惯饮者,只可半盅;多则顷即昏眩,汗出涔涔”,此茶性烈,由此可见。

米茶冲泡后,杯中热气初时犹如一朵白云盖碗,然后变为线状袅绕上升至二尺余才散去;杯中茶芽芽尖朝上,柄端朝下,几起几落,品饮后觉得“茶味清冽,颊齿留香”,饮后余香生津。。由于米茶特别珍贵,当地人们连祭祀庙里的菩萨之前,也要先饮上好的米茶作为洗涤肠胃,以表对菩萨之敬意,祈祷菩萨保佑自己。

五盖山不仅茶叶好,泉水亦好,郴州南7.5公里的园泉,水味甘醇,水质清洁,水色晶莹,水温冬夏相近,用以沏茶,香气清洌,滋味鲜甘,唐代诗人刘禹锡盛赞饮五盖山米茶后“悠扬喷鼻宿醒散,消峭彻骨烦襟开”。

说明饮这种香气扑鼻的茶叶,头脑即刻清醒,胸中的烦躁也一扫而光了,面对不少名士,都曾慕名前往郴州,取水煎茶,饮之为快。

唐代陆羽曾品评了天下各地名泉共有20处,五盖山郴州南7.5千米处的园泉,被陆羽称为“天下第十八泉”。该泉水质清洁,水色晶莹,水温冬夏无异,恒温18℃左右,用以沏茶,香气格外清纯,滋味尤为甘美,古时历代名士过往郴州,都慕名前往,以一饮米茶、园泉水为快。宋代留下的“天下第十八泉”石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成为郴县八景之一。

五盖山米茶制造方法业已失传。1980年以来,经湖南省有关单位组织力量多次试制而成功。产品经湖南省名茶评比和有关单位鉴定,均获得高度评价,被誉为湖南名茶中的一颗明珠。

普洱茶文化展:感受不一样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文化展:感受不一样的普洱茶文化2011年12月26日至30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之西双版纳普洱茶文化展在龙舟广场举行,除了有省内、州内知名茶叶公司、企业,以及茶文化底蕴深、经营特色突出、经营历史悠久的茶庄参展外,还有民间茶艺表演、现场签字售卖普洱茶珍藏纪念和艺术节茶庄纪念饼等活动。普洱茶文化展成为爱茶人士的好去处,也是体验普洱茶文化、品茗的好去处。图为:拉祜族烤茶走进普洱茶文化展区,"易武抱朴轩茶庄"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茶饼、工艺茶等,门口陈列着各种茶马古道马帮用具,透出浓浓的马帮茶文化氛围。以马帮为主体的茶马古道运输随着历史的进程已退出舞台,许多古道、驿站、堆店等茶马古道遗址在岁月的长河中也消失殆尽,但"茶马古道,悠悠岁月"的情怀,在这里能体会到一二。享有我州最具影响力的普洱茶贡茶第一镇盛誉的易武古镇,是着名的茶马古道源头和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易武是历史上有名的六大茶山之一,以生产七子饼茶、沱茶、砖茶等普洱茶闻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远销西藏、东南亚各地,明、清时期,因生产贡茶而闻名遐迩。2000年创建于易武老街的"抱朴轩茶庄",专业加工生产普洱茶各类产品,有传统的普洱茶各类茶饼、砖茶、金瓜茶、葫芦茶、工艺茶等30多个系列产品。其产品原料均精选古六大茶山无污染、纯天然的乔木大叶种茶,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制作精细、条索清晰、白毫显露、口感淳厚、汤色金黄而厚等特点。2007年,抱朴轩茶庄被我州评为食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并在2010年举办的首届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斗茶大会中获得金奖。此次来艺术节参展,抱朴轩茶庄还应主办方邀请,带来了自己的舞狮队,在开展当天表演狮子朝贺,为艺术节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气氛。同样来自易武的同兴号茶庄,前身是易武茶庄,创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前身称中信行、同顺祥,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有名的四大茶庄之一。据清贡茶案册记载,云南圆宝贡茶(七子圆饼茶)为该茶庄首创。在艺术节期间,同兴号茶庄向顾客展示了手工传统压制茶饼的工艺,茶饼包装上印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纪念字样,落款为"易武同兴号茶厂压制".顾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茶饼的内签上署上姓名,或是写上祝福的话语,赠送亲朋好友,或是留作纪念。一些省内、州内的名牌企业、公司也汇聚其中。包括享有西双版纳茶产业"十八个最"的古老品牌---云南同庆号,最现代化的普洱茶生产企业---七彩云南茶厂有限公司。清乾隆元年(1736年),同庆号茶庄在易武设坊制茶,最早推行普洱茶六选六弃之精细做法,因其品质超群而声名大振,是当时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销售量最大的茶庄。同庆号茶庄使用的龙马内票图案,是中国历史上商标之瑰宝,已载入茶文化史册。其所产普洱茶,均采自六大茶山乔木型明前古茶,均系传统手工制作,受到国内外广大普洱茶爱好者的赞誉。同庆号国礼普洱茶更是再现了西双版纳州出品"国礼茶"的至高荣誉。七彩云南茶叶旗下拥有覆盖全国市场的"七彩云南"茶叶品牌和高端子品牌"庆沣祥"茶庄品牌,是我省着名的茶企业,在今年第四届"金芽奖"中国茶品牌评选活动中,七彩云南茶叶公司被评为"中国普洱茶标志性品牌"大奖。此次展销会上,两家公司都带来了各自的优质普洱茶产品,种类繁多,还有专业人士为顾客现场表演茶艺,是普洱茶爱好者相互交流的平台,也是品茗的好地方。此外,我州各少数民族的民间茶艺表演,也是本次展销会的一个亮点。西双版纳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原产地,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清朝普洱贡茶的采制、采办中心,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世代生活在西双版纳的13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保留着各自独特的食茶、饮茶和用茶习俗,同时,各民族彼此之间也形成了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茶俗。最具代表性的有:傣族的烤茶、茶水泡饭、喃咪茶、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烤茶、竹筒茶、喃咪茶;布朗族的酸茶、炒老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筒茶等。其中,酸茶、凉拌茶、喃咪茶是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受特殊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以茶为菜的生活习俗,专家说是世界上其它民族没有的,是最为原始、古朴的食茶习俗的遗留,也是最原始、最古老、最简易的茶文化,是茶树原产地、茶文化发祥中心的历史佐证。西双版纳各民族爱茶、用茶、敬茶、祭茶,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独特的饮茶习俗和祭茶、采茶歌舞等民族茶文化,丰富和拓展了普洱茶的文化内涵。宾客不但能亲眼看到哈尼族的土锅茶、拉祜族的烤茶等的制作过程,还能亲口尝一尝、品一品,感受不一样的普洱茶文化。

竹叶青茶文化历史及品质特点功效先容


竹叶青历史渊源及生长

竹叶青又名青叶甘露,属于扁平形炒青绿茶,产于山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四川省峨眉山。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竹叶青茶与佛家、玄门的渊源甚长。茶之郁勃,随世而进。

西汉末年,释教传入中国。由于长时间的坐禅容易使僧徒们疲倦、困窘,而茶因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等功效,因此成为最理想的饮料。据《峨嵋读志》载:“峨眉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水寺后的绝顶处产一种茶,味初苦终甘,不减江南春采。”宋代诗人陆游有诗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明代,峨眉山白水寺(今万年寺)种茶万株,采制入贡。

现代峨眉竹叶青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制的名茶,其茶名是陈毅元帅所取。

1964年4月的一天,陈毅元帅一行途经四川,来到峨眉山时,在山腰的万年寺休息。老僧泡了一杯新采的绿茶送到陈毅手里,一股馨香扑鼻袭来,陈毅喝了两口,味醇回甘、清香沁脾,顿觉心旷神怡,劳倦顿消,连问:“这茶产在那里?”老和尚答道:“此茶是我们峨眉山的土产,用怪异工艺精制而成。”陈毅又问:“此茶啥个名字?”老和尚答:“还没有名字呢!请首长赐个名字吧!”陈毅谢绝道:“我是俗人、俗口、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经老和尚再三请求,陈毅喜悦地说:“我看这茶叶形似竹叶,青秀悦目,就叫‘竹叶青’吧!”。今后与我国琼浆同名的峨眉竹叶青茶,有了自己的名字。

在峨眉山报国寺有一茶联: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峨眉山不仅可赏山景品好茶,厚实的茶文化亦很值得寻找。

品质特点

用于制作竹叶青茶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十分精致。一样平常在清明前3~5天开采,尺度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巨细一致。适当摊放后,经高温杀青、三炒三凉,接纳抖、撒、抓、压、带条等手法,做形干燥。使茶叶具有扁直平滑、翠绿显毫,形似竹叶的特点;再举行烘焙,茶香益增,成茶形状雅观,内质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叶底嫩绿平均。

竹叶青茶可以解渴消暑,解毒利尿。其味清香适口,其色微黄淡绿,其汤晶莹透亮,具有生津止渴、消热解毒、化痰的功效。清热,消炎,利尿通络。内含皂苷、糖及维生素A、C,有清热、消炎、利尿通便之功效。《本草纲目》中称:“味苦寒、无毒。治疗小便不通、出刺、决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主五林、月经不通、破血块排脓、痔瘘并泻血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主五林、月经不通、破血块排脓、痔瘘并泻血、眼目肿痛及肿毒,治浸淫疮并妇人阴疮。”

仙人掌茶文化历史渊源及品质特点


仙人掌茶历史渊源及发展

仙人掌茶,又名玉泉仙人掌,产于湖北当阳境内的玉泉山。该处远在战国时期就被誉为“三楚名山”,山势巍峨,磅礴壮观,翠岗起伏,溪流纵横。

据《全唐诗》第178卷、《当阳县志》及《玉泉寺志》记载,仙人掌茶始创于唐代玉泉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创制人是玉泉寺的中孚禅师,此僧俗姓李,是诗人李白的族侄。每当春茶竞相迸发之际,他就在珍珠泉水汇结成的玉泉溪畔的乳窟洞边,采回茶树的嫩叶,运用熟练的制茶技术,制出扁形如掌、清香滑熟、饮之清芬、舌有余甘的名茶。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中孚禅师云游江南,在金陵恰遇自己的叔叔李白,以此茶作见面礼。李白品饮之后,觉得此茶外形“其状如掌”,内质“清香滑熟”,与自己品尝过的许多名茶相比,别具一番风味。又听说此茶是在玉泉寺新创制出来的,遂命名为“仙人掌茶”。

目前玉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游客络绎不绝,仙人掌茶也是游客慕名必尝的佳茗。仙人掌茶作为玉泉寺待客之珍品,制作绵绵不绝。1962年这里办起了玉泉寺茶场,1981年开始恢复仙人掌茶的试制工作,一举成功,并多次被评为湖北省的优质名茶。

品质特点

仙人掌茶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之后,芽叶舒展,嫩绿纯净,似朵朵莲花挺立水中,汤色嫩绿,清澈明亮,清香雅淡,沁人肺腑,滋味鲜醇爽口。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继之醇厚鲜爽,弥留于齿颊之间,令人心旷神怡,回味隽永。

老同志普洱茶亮相江城


老同志普洱茶亮相江城

近日,为期四天的第八届武汉秋季茶博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汉口武展)开幕。作为“云南省十大知名品牌之一”的老同志品牌普洱茶,携全系产品齐齐亮相,为本次茶博会带来阵阵茶香。

老同志品牌隶属云南安宁海湾茶业有限公司。海湾茶业由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与资深普洱茶专家卢国龄共同创建,自成立以来,秉承老一代茶人的传统制茶理念,奉行“质量第一”的宗旨,经过十余年传承创新、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集普洱茶原料、发醇基地、普洱茶精加工基地及营销中心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普洱茶领军企业。并先后通过日本JAS有机认证、欧盟EU有机认证、美国NOP有机认证及中国食品QS认证等多项国内外质量认证。

海湾茶厂创始人,海湾茶业董事邹炳良是原勐海茶厂厂长、总工程师,云南资深茶叶审评专家、全国优秀企业家。在海湾茶厂创办之初,邹炳良便提出了“为天下人做好茶”的质朴理念,老同志普洱茶一直遵循该理念,以性价比高,让越来越多的普洱茶友认可老同志普洱茶。

本次茶博会,资深普洱茶专家、海湾茶业(老同志)创始人卢国龄出现在“老同志”展位,与茶友一起品茶并现场签售互动。

普洱茶文化之魂:茶马古道文化


普洱茶文化之魂:茶马古道文化

自唐宋起,西南产地的茶就因一项被称为“茶马互市”或曰“盐茶互市”的贸易活动而在流通着。刘健的《庭闻录》在清初时期这样记载:“顺治十八年(公园1661年)3月,北胜(今永胜)边外达赖喇嘛、干都台杰以云南评定,遣使几墨勒根赍方物求于北胜州开茶市,以马易茶。”这是一条关于云南的茶马贸易的确切史料。后来丽江府改设流官,且交通较便,茶市改设丽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队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从丽江经景东至思茅,络绎不绝的马帮成群结队,每年贸易额有达五百万斤之多——这就是当年因茶繁荣的茶马古道,它打通了一条与藏区人民紧密连接的通道。

1729年(大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今天的宁洱县设置了普洱府,1736年,在思茅设立官茶局,从此思茅成为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清檀萃《滇海虞衡志》中云:“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从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年),思茅城商贾云集,普洱茶贸易异常兴盛。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都有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思茅与普洱之间的这条路上。

后来,因为社会动荡、战争、清政府腐败等种种原因,茶马古道伴随着普洱茶产业的迅速衰落,也被废弃了。1990年的夏天,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等人来到了川滇藏的三角地带,在古人留下来的几条老路上徒步行走。在这几条远离城市,人迹罕至的古道上,就连吹过的一阵风都不愿意过多停留。

正是在这几乎快被彻底废弃和遗忘的道路上,他们凭借着文人的特殊敏感,用近似诗人的感觉去触摸这条曾经熙攘的古道,想发掘出眼前这条无名神秘古道的某种幽远而又深沉的内涵。

第一次,他们把这条无名的古道命名为“茶马古道”。两年之后,这次随意诗意的命名成为了一个正式的概念,这四个字,让普洱茶从几近湮灭的历史尘烟中,飘出了文化的茶香。随着田壮壮的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第一部纪录片《德拉姆》的拍摄,茶马古道彻底火热起来,国人们通过这样的影像,看到了怒江峡谷、古道、悬崖、激流还有碎石坡,田导演用光与影的艺术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真是表现了云南固特自然生态环境。

从此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一种涉及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的多维度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的进行大力地推进了云南地方史、地理文化、民族历史的研究,成为一场极为成功的云南地方传统文化的整合运动。

2007年,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的普洱茶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以茶马古道为核心的云南地方文化整合运动彻底开展起来,并从中产生了以旅游业为首的新的产业价值。

二百多年间,世序更替,人事浮沉,无论是普洱府,还是普洱市,都与茶马古道从始至终地共同见证普洱茶历史的变迁。茶马古道,最终成为了普洱茶文化的灵魂,围绕这条古道上的所有一切也都热了起来,而随着茶马古道流动的最重要负载物——普洱茶,此时则顺理成章地将茶马古道文化融入其中,同时也将这场由茶马古道引发的普洱茶文化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

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开工


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开工

占地33000余平方米,建成后将为普洱茶研发、展示、鉴定、交易提供平台

昨日,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在昆明市五华区泛亚科技新区举行开工仪式。这是普洱、昆明两市共建桥头堡国际大通道战略合作的一个标志性项目,两市将联合开拓普洱茶国际市场,增强普洱茶出口创汇能力。省委副书记仇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省老领导、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张宝三等出席开工仪式。

普洱是“普洱茶”的故乡,茶产业是普洱市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第一支柱产业。而昆明是云南人才、资金、信息的集聚地,对全省各地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能力。项目建成后,将集中展示普洱茶、普洱因子茶珍、茶饮料等一系列新型茶产品,将为普洱茶科技研发、文化展示、产品鉴定和产品交易在省会城市提供窗口平台,为普洱乃至全省、全国茶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拓展空间,促进云茶产业的更大发展,为增进普洱与世界交流构建了大舞台。

该项目也有利于提升五华区泛亚科技新区的城市品质,发挥经济辐射和产业聚集效应。其总用地为33333.34平方米,建筑面积222511.58平方米。其设计意象取自于葱翠的普洱茶林,并以抽象的手法进行表达,平面布局以“金叶飘香”以及“高山之源”为主题,通过点式塔楼与片状裙房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个形态自然、空间灵动的建筑群,整体恰似一幅生动的“金叶飘香图”。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江城:被低估的茶文化历史》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