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是一种什么茶】

茶,其实是一位良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茶者,所以涤烦解渴助思也。人的一生总有一些人会在你生命里改变了你的人生,这些皆可以称之为“老师”。

但茶人的生活中,却比普通人多了一位特殊的“老师”,这便是茶。

茶是良师,教会我们太多的东西。

茶教会我们朴实

在饮茶的时候,茶香从来不会过于热烈,只会绵绵浸润我们的整个身心。喜欢茶的朋友,从来没有追求刺激的心态,如今社会的浮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人们的精神空虚,盲目追求刺激,所以失了朴实的生活态度,最终浑浑噩噩,浑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社会很喧嚣,很浮躁,灯红酒绿,五彩斑斓,这样的色彩中,很多人渐渐失去了自我。我喜欢喝茶,因为茶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颜色,它从大山走出,只为进入杯中,成为最好的茶水,茶教会我朴实。

人生就跟茶一样,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应该遵循自然之道,用朴素的心态对待一切,不可有丝毫浮华,人一旦浮华,步子便不稳,人生就很容易迷失。

茶教会我们善良

习茶,可以修身养性,饮茶之人,大多心存善念,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对待身边的事物永远保持一颗善心,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也会尽全力施以援手。

茶教会我们耐心

泡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烧水、洗杯到品茶、敬茶,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耐心认真对待,喝茶之前你可能还是个急性子,喝茶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耐性十足的人。

茶教会我们宽容

茶道,讲究一个“和”字。喝茶之人,有一颗宽容之心。

茶教会我们公正

每一片茶叶都来自深山,经过风吹日晒,昼夜转换,经过茶农的手,跨越千里,来到我们的杯盏中,化作那一丝甘甜。茶者,知道每一口茶水的来之不易,对待每一泡茶皆公平公正。

茶教会我们享受生活

喝茶的人生活节奏比一般人要慢很多,他们会在悠闲之余为自己泡上一杯茶,细细品味,发现、享受生活的美好。

人生,眼里有茶,心里有茶,情里有茶,书里有茶,喝茶,半杯是安暖,半杯是清凉。

cy260.com小编推荐

看似绿茶,其实是黄茶,说说容易让你“看走眼


注意啦!君山银针不是绿茶,是黄茶

近日,一茶友给义芳君留言:真是打脸啊,原来君山银针是黄茶啊,一直以来就当绿茶看待……真是丢脸丢大发了。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不是经常就有人把安吉白茶当作白茶,把“blacktea”当作黑茶的吗?

只能说我们国家茶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但知名的品类就上千种,不知名的就更多了,就说武夷山地区的茶品那也足以令人眼花缭乱的。

好了,不扯远了,话说回来。今天,义芳君来跟大家一起聊聊君山银针到底是什么样的茶叶。

说这之前,最好先了解下绿茶与黄茶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制作工艺上,实际上与绿茶相比,经过差不多的杀青、揉捻后,黄茶就多了一道闷黄工艺,简单说就是趁着一股热劲,让茶叶逐步变黄,目的是形成黄茶特有的色泽和醇香,所以才有黄茶的典型特征“黄叶黄汤”。

君山银针茶,“君山”是地名,即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银针”是茶叶外形,成品茶形体纤细如针,故名之。

君山银针由芽头制成,香气清鲜,似鲜甜的玉米须甜味,茶色浅黄,叶底嫩黄匀亮,由于是芽头,肥嫩,汤感甜爽,芽毫显著。

君山银针的冲泡实际上与绿茶相差不大,冲泡后,芽芽悬空竖立,如初笋破土而出,针针向上,视觉冲击感很强,容易让人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意识。古人形容“白银盘里一青螺”,非常形象体贴。

总之,君山银针是黄茶里的一等珍品,非常值得期待,属于好看又好喝的一类茶。

东莞已经成为全国普洱茶收藏量第一位的城市


东莞已经成为全国普洱茶收藏量第一位的城市

东莞美女多,**行业发达是众所周知!但是近年来,普洱茶在东莞风靡各地,东莞人喝普洱、藏普洱更是越来越鲜为人知,据东莞茶叶协会不完全统计,东莞民间普洱茶收藏的总量加起来,接近云南普洱茶两年的总产量,东莞已经成为全国普洱茶收藏量第一,销售量紧次于广州的城市。

我市的普洱茶收藏之路是从2003年东莞万江首家茶叶专业市场开业的时开始,普洱茶的普及和消费就进入了快车道,紧接着茶山、道?、阳光海岸、常平、东城等专业市场拔地而起并迅速壮大。

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卢树勋:“东莞这几年的茶叶市场茶叶城相对陆续开了差不多有十个,茶庄加上大概7千家,藏茶的数量,我们叫茶叶发烧友也好,茶叶收藏者也好,还有些民企,一些闲余的剩余资金用来投资,好理性地投资,普洱茶的数量已经差不多有十万吨了。”

据茶叶协会统计目前东莞普洱茶的消费和收藏者有近百万人,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成熟稳定,每年东莞的销售量占据了云南普洱茶总产量的近半壁江山。

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卢树勋:“普洱茶云南的总茶量每年大概6万吨左右,这几年的统计数据,有大概70%的销量在广东,但是70%的广东里东莞的市场占50%,占了70%里的50%。”

茶叶协会估计东莞目前普洱茶收藏的量假如全部释放出来,东莞市场要消化十年才可怠尽。茶叶协会认为东莞能成为超越佛山等珠三角城市,成为普洱茶收藏和消费的重要阵地,原因是东莞对普洱茶文化的推广和经济的发达。

目前东莞每年针对茶叶的展会就有三个,专业市场也在各个镇街不断增加,茶叶协会认为普洱茶在东莞的神话还将不断延续。

上等滇红茶价格其实不贵


如今的茶叶市场上面,茶叶可谓是琳琅满目,品种多的都有让人应接不暇。在看看价格,有几十块的,也有上百块的,有的茶还有上万的去了。想我这种工薪阶级的平民百姓,偶尔也就喝一点廉价的茶也就过了。你知道上等滇红叶的价格是多少吗?

上等滇红茶价格是多少?先来了解一下滇红茶。云南红茶,简称滇红。产于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的临沧、保山、凤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以大叶种红碎茶拼配形成,定型产品有叶茶、碎茶、片茶、末茶4类11个花色。制作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先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烘烤等工序制成成品茶。

滇红茶本身就是一种好茶,那么上等滇红茶价格到底是多少呢?滇红制作系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先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烘烤等工序制成成品茶;再加工制成滇红功夫茶,又经揉切制成滇红碎茶。上述各道工序,长期以来,均以手工操作。

滇红茶不丹历史悠久,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属于纯手工制作,而且还是销往外地甚至是海外的一种名茶。价格肯定不便宜,何况还是上等滇红茶的价格呢?当然,若是论斤卖,价格肯定很贵啦,我们平时买茶也就喜欢一两一两的买,所以还是可以承担的。

普洱茶的原料,其实就这4种


很多人喜欢喝普洱茶却对普洱茶不怎么了解,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晒青毛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具有国家地理标识的历史名茶。而普洱茶原料按栽培方式可以分为:野生型野生茶、栽培型野生茶、野放茶、台地茶等。下面一一介绍下。

1、野生型野生茶

多为乔木,少部分为小乔木,树姿直立高耸。茶叶因种生而容易变异,在同一茶种中,常有多达四五种变异茶种。嫩叶无毛或少毛,叶缘有稀钝齿,半展未开之三级芽叶长5~8cm,成叶长可达10~20cm。因叶片革质肥厚,揉捻不易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主副叶脉粗壮而明显。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深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高,但水甜回甘长且稳定。许多野生型茶菁苦而不化,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苦茶。

2、栽培型野生茶

以灌木或小乔木居多,树枝多开展或半开展,树高1.5~3m。因有人工管理,茶叶因种生有时产生变异较少,在同一茶区中,约有二三种变异茶种。嫩叶多银毫,叶缘细锐齿,半展未开支三级芽3~5cm,成叶长可达6~15cm。叶身较乔木薄,毛茶颜色多呈深绿或黄绿色。主副叶脉明显。茶性较野生型强烈而质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水略薄而刚烈。

3、野放茶

普洱野放茶,是指经过人工驯化栽培,但后期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被遗弃,未经矮化和人工管理,长时期存在于天然林中自然生长的茶树。云南许多晒青茶菁来源多属于野放茶。茶龄约在五六十年以上,树高约1.5~2.0m。茶种因种生而稍有变异,叶质肥厚、色泽较深,香气口感介于栽培型野生茶与茶园茶之间。

4、台地茶

云南当地学者及制茶业界所认为的好茶种,指采制于建国侯发展起来的密植茶园的茶,该类茶人工栽培后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好的管理之中,如修剪、施肥、打药等措施是台地茶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措施,所以台地茶也可以说是人工养殖茶。叶缘细锐齿,叶身最薄,毛茶多呈浅绿、黄绿色。越原始茶种叶脉越明显,茶质也较重。相较前二者,台地茶的茶性最烈、茶质则多数较薄,香气最扬,口感刺激性也最强,回甘快却留存较短,水薄甜而较不稳定。

以上就是关于普洱茶四种原料的介绍,总的来说野生茶质厚重,但香气不明显;台地茶性强烈,口味偏淡、泡水稍短。野放茶的特性则介于二者之间。野生茶多生长在大山里,量并不多,不易采摘,故价格较高。所以各位普洱茶爱好者可根据喜好选择。

“茯茶、官茶、府茶、附茶、福茶”,其实都是


茯茶因功效类似于中药“土茯苓”,故被称为茯茶。茯茶有补充膳食营养、消食健胃的作用。在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官茶由官府生产经销或向官府纳税后销售的茶均称官茶,在历史上由政府严格控制,用于“茶马互市”。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起设“榷茶法”,不久又行税茶,对私卖、漏税规定了杖脊甚至处死刑。唐代还开始了同西北回纥等族以茶换马的茶马贸易。官茶体制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官茶是古代茶法中的主角,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官茶传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新疆、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居民,曾以得到“泾阳官茶茯砖”为荣,甚至将之视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视作珍品收藏。茶马互市期间,陕西商帮也得到了迅速崛起,财雄势宏被尊为“西秦大贾”,曾位居我国明清十大商帮前列。他们在秦岭巴山的崇山岭中开辟了陕甘茶马古道,使陕茶道通天下,输往西北的陕西茶叶最多时达到年一千一百万斤。府茶古人好以“州县”指代基层政权,进而代称天下。唐宋盛世,州县是通行的两级政区。到了明清时期,州被府全面代替,州县变为了“府县”。府作为地方政区名称,始于唐宋时期。宋朝升重要的州为府,长官称以某官知(主管)某府事,简称“知府”。因此官茶也称为“府茶”。附茶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在一地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另行发给“由贴”。无“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为"私茶"。当时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将运到茶马司交割后,都奖给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为酬劳,由他们自己出售或换马。因此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福茶边茶贸易中的茶叶被称之为“附茶”,主要贸品位“泾阳茯砖茶”,因“附”“茯”的读音与“福”相近,茶在当地又是财富与福气的象征。因此茯茶也被称之为“福茶”。>

适合喝苦丁茶的人其实并不多


而对于平时经常坐办公室、脾胃虚弱、体质差、消化功能不良以及老年人、久病的人,都不适合喝太多太苦的苦丁茶。偶尔火重时,虽然也能泡上一杯泻火解暑,不过要喝淡一些,稍微有点苦味就行。

体质强壮的人才适合

从中医角度看,苦丁茶具有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的作用,头痛、牙痛、热病烦渴时喝上一点,效果很不错。“不过,没几个人真正适合喝苦丁茶,我自己就很少喝。”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张荣华教授说,苦丁茶性偏苦寒,损阳伤脾胃,只适合热重的人饮用,如口干、口苦、苔黄且体质强壮,平时很少腹泻的人。

重庆人喜欢暑天泡一壶苦丁茶,全家老小都喝上几大杯,清热解暑又去火。殊不知,适合喝苦丁茶的人其实并不多,盲目清热会伤胃阴、损脾阳,甚至还会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

重庆苗品记茶叶公司董事长、重庆茶业商会副会长苗伟介绍,现在市场上的苦丁茶有三种,千万不要混淆了:青山绿水,这是一种小叶苦丁,泡出来非常绿,但苦味较淡,清热的效果非常好;二是海南苦丁茶,叶子比较大,饮用时会发现被搓成了一根一根的形状;另外就是传统的苦丁茶,价格很大众,但要熬煮后效果更好。

常呆空调房绿茶更适合

“对大多数人来说,花茶、绿茶几乎适合所有体质的人群。而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的人则可以多喝点温性茶水。”张荣华教授建议,常坐办公室或空调房的人们,此时可以喝清香的绿茶。苗伟副会长说,由于绿茶没有经过发酵,它的维生素、氨基酸、茶多酚、咖啡因等含量都很高,所以它不仅美容效果好,而且还可以帮助防辐射,不过晚上就不适合饮用了。

对于脾胃差的人来说,晚上则可以选择普洱的熟茶、红茶、大红袍、经过烘焙的乌龙茶等。由于这类茶经过了发酵和烘焙,里面含有的咖啡因、茶碱的物质会减少甚至没有,所以不会对人体的神经兴奋产生作用,更不会对胃产生刺激。且性偏温,很适合长期饮用。

美白健康茶

七叶胆3公克、绿茶2公克、枸杞3公克

作法:

1.将七叶胆、绿茶放入钵中捣碎,再放入枸杞混匀,装入袋中绑紧成茶包。

2.将茶包放入杯中,冲入300cc热水,静置3~5分让其出味即可饮用,可连续冲泡4~5次。

霍山黄芽如何辨识好坏识茶其实很简单


熟悉黄茶的茶友们,想必知道霍山黄芽。虽然知名度不如西湖龙井,但霍山黄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爱喝黄茶的朋友。那么,如何知道霍山黄芽品质如何呢?今天小编就教大家几招。

霍山黄芽外形图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大化坪、金鸡山村、太平畈乡耿家坊、王家店村、太阳乡金竹坪、磨子潭镇的宋家河存,东西溪乡杨三寨村,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该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霍山黄芽的香气成分共有46种之多,同时还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因等生化成分,具有降脂减肥、护齿明目、改善肠胃、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霍山黄芽茶汤图

霍山黄芽一般是从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滋味、汤色等方面来鉴别。正常的茶叶应该具有该类茶正常的外形,不得混有异种植物叶,不含非茶类物质,无异味、无异臭、无霉变。

看干茶:无茶梗、无叶柄者为上品。看芽头多少、叶质老嫩及条索的光润度。此外,还要看峰苗(用嫩叶制成的细而有尖峰的条索)的多少;一般以芽头多、峰苗多、叶质细嫩为好;叶质老、身骨轻为次。

闻香气:拿一撮干茶放在手掌中,用嘴哈气,使茶叶受微热而发出香味,多闻几次,以辨别香气的浓淡、强弱和长期度。还可以闻闻茶叶的香气是否正常,是否有烟味、焦味、霉味、馊味或其他不正常的气味。

尝滋味:辨别茶叶真假与品格,用以下要领最为有用。上品茶,嚼后纵然有苦味,肯定有甘甜觉得或有余香。若茶叶品格较差,则会有涩味,甚至让您张不开嘴巴。如有添加物和异味,也一尝便知。

通过对于茶叶产地的熟悉、霍山黄芽品质的了解,再加上色香味型的细致辨认,相信大部分人可以了解到霍山黄芽的品质水平。通过这些可操作性强的方法,相信你也可以快速认识霍山黄芽的品质。

八位大咖把脉普洱茶可持续发展


八位大咖把脉普洱茶可持续发展

10月1日下午,第九届勐海(国际)茶王节期间,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勐海县茶叶协会、华巨臣展览、浩宇集团共同发起筹办的“勐海普洱茶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勐巴拉雨林小镇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政府部门、茶产业专家、普洱茶企业及跨行业企业的四方代表齐聚一堂,共论普洱茶可持续发展。论坛现场。

论坛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统领,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为目的,旨在探索勐海茶产业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把勐海建成最大、最优、最安全、最生态、最健康的中国普洱茶第一县。江用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发挥勐海普洱茶的优势

勐海的普洱茶不论是在云南,还是在全国,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要做大做强勐海普洱茶产业,需要政府、企业、茶农的共同努力。第一,要保护勐海的生态环境;第二,要加快创新,紧跟市场变化;第三,要用工业化的理念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第四,要拓宽第三产业的功能;第五,要深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产业服务机构的发展。何青元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用科技服务茶产业

目前勐海的普洱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人才储备不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更好地服务云南普洱茶产业,服务企业,加强科技成果的转换。杨文标

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总裁借力茶博会做强茶产业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国茶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茶博会搭建了中国茶业产销对接最优平台,打造了中国茶品牌的孵化平台,持续推动中国茶业电子商务发展、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中国茶叶附加值的提高,茶博会还为金融资本与茶企合作搭建了平台,推动中国茶叶的国际贸易,促进行业自律和茶农致富增收。未来,华巨臣将继续研究探索茶+会展经济的诸多可能,全力打造以深圳茶博会为中心,布局全国的茶业大联展。李昆营

云南浩宇集团董事长突出勐海茶文化特色

勐海的普洱茶资源极其宝贵,需要结合当地各个方面的资源,整体推广,突出勐海的茶文化特色。

如今,勐海勐巴拉雨林小镇贯彻普洱茶产业升级模式,以勐巴拉现有强大配套为基础,营造普洱茶主题园区,整合金融、保险、银行、物流、仓储、电商交易等战略合作伙伴,优化普洱茶产业链,为茶农、茶厂、茶商、茶客提供服务,提升普洱茶的产品竞争力,拉动勐海旅游品质提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陈柳滨

陈升号茶业总经理茶与金融有机融合

我国的茶历史悠久,但真正形成商业市场的时间并不久。在如今的新零售模式下,茶企应该尝试多元化发展。陈升号紧跟市场,于2016年自主研发了专门为陈升号普洱茶爱好者量身定制的满足其获取资讯和线上购销需求的软件——陈升宝,支持查看市场行情、普洱资讯、供求信息、价格走势、成交总量、发布、购买、支付、预约产品入库和提货、物流查询等在线功能,是茶友交流、学习、买卖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虽然从研发到投入使用,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整体运行情况良好,目前1手的交易额已经达到了3个多亿。接下来,陈升号将继续探索尝试,更好地融合茶与金融,服务市场。田军

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发展茶旅要突出个性

茶+旅游不是一个新话题,现在虽然很多地方都在轰轰烈烈地发展茶旅,但很多地方都是前篇一律,没有个性。勐海要发展好茶旅,一定要找好勐海画像。第一可以依托西双版纳的大旅游资源,第二可以依托古茶山的资源,第三要利用好多元化的民族和多样化的茶俗,第四可以宣传勐海恒春的天气资源。总之,做好旅游不需要追求面面俱到,只要有特色,就会吸引人。杨加龙

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做强做大勐海普洱茶市场

只有过硬的产品,值得信赖的品牌,才能赢得市场。

在机械化制茶的今天,雨林依然坚持手工制茶。机器没法把每一种古树茶的精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为了做最好的古树茶,雨林选择了用最笨的手工制茶。视原料为生命,从源头收集鲜叶、严控鲜叶标准,每一个茶农都是雨林的“第一车间”经理。过硬的产品质量让雨林古树茶在传统市场声名鹊起,在传统市场之外,雨林有意识的将品牌进行年轻化、简单化。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全面升级、多元化营销、倡导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喜欢。刘畅义

金融专家大数据助力茶产业升级

互联网时代,茶行业面临着爱茶人越来越多,但懂茶人少、茶品牌亟待建设的问题,大数据的介入或成为茶文化传播与茶品牌建设的突破口。我国目前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已经很成熟了,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消费者需求,更准确提供产品。要实现对茶行业的升级创新,就必然需要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升级改造。借助互联网的新手段,实现茶商到消费者的最短销售通路打通,改变茶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认知偏差,追踪消费者的决策路径,打造大品牌、传播茶文化。

黄茶|提到大叶青就想到青茶?其实还有它!


大叶青,青茶?说到大叶青,有的人第一反应是青茶,其实,是黄茶哦。

1.广东大叶青

广东大叶青,顾名思义,是广东的茶。大叶青产于广东省韶关、肇庆、湛江等县市。

广东地处南方,北回归线从省中部穿过,五岭又屏障北缘,属亚热带、热带气候。温热多雨,年平均温度大都在22℃以上,年降水量1500毫米,甚至更多。茶园多分布在山地和低山丘陵,土质多为红壤,透水性好,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2.茶叶工艺

大叶青制造分萎凋、杀青、揉捻、闷黄、干燥五道工序,这与其他黄茶不同。杀青前的萎凋和揉捻后闷黄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青气涩味,促进香味醇和纯正。

萎凋:鲜叶均匀摊放在萎凋竹帘上,厚度为12-20厘米,嫩叶要适当薄摊,老叶可适当厚摊。为使萎凋均匀,萎凋过程中要翻叶1-2次,动作要轻,避免机械损伤而引起红变。大叶青萎凋程度较轻,春茶季节萎凋叶含水率要求控制在65-68%,夏秋茶68-70%。如果鲜叶进厂,已呈萎凋状态,则不必要进行正式萎凋,稍经摊放,即可杀青。

杀青:是制好大叶青的重要工序,对提高大叶青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杀青方法可用手工或机械。

揉捻:一般用中、小型揉捻机。要求条索紧实,又保持锋苗、显毫。揉捻程度不宜太重。

闷堆:是形成大叶青品质特点的主要工序。将揉捻叶盛于竹筐中,厚度30-40厘米左右,放在避风而较潮湿的地方,必要时上面盖上湿布,以保持叶子湿润,叶温控制在35℃左右,在室温25℃以下时,闷堆时间约4-5小时,室温28℃以上时,3小时左右即可。闷堆适度时,叶色黄绿而显光泽,青气消失,发出浓郁的香气。

干燥:分毛火、足火。毛火温度110-120℃,时间12-15分钟,烘至七、八成干,摊凉1小时左右。足火温度90℃左右,烘到足干,即下烘稍摊凉,及时装袋。毛茶含水率要求不超过6%。对于粗老的茶叶,毛火可用太阳晒到七成干,再行足火。

3.茶叶审评

在以前的黄茶介绍中,我们已经说过,黄茶有黄大茶,广东大叶青就属于黄大茶,以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

制成的毛茶如果大小、粗细、老嫩不匀,可适当拣剔和筛分,但加工时,力求原身长条和芽叶完整。筛分后按标准级别拼配。

成品广东大叶青茶叶的外形是条索肥壮,紧结壮实,老嫩均匀,叶张完整,芽毫显露,色泽清润显黄,香气纯正;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陈醇回甘;叶底呈淡黄色。

品饮时,可每人用一只容量126毫升的盖碗作为饮具,茶水比为1:50,投茶量2克,水100克,泡茶水温宜水烧开降温至90°C。主要冲泡步骤:温茶碗内凹,投入茶,采用“螺旋形注水”,水量达到茶碗“八分”后,再加合上茶盖。当茶碗中茶汤的水温降至适口时趁热品饮。如觉茶汤淡,可用茶盖拨动茶叶翻滚后再品饮。

福鼎白茶C位出道成茶品类“新宠”,天猫正宗原


今年春天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的春茶市场面临巨大的冲击,都受到产量、销量上的挑战,为进一步拓展福鼎白茶的销售方式的多元化创新,拓宽销售渠道,帮助茶农解决产销难题,让福鼎白茶在全国打响名气,3月29日福鼎市政府举办了第九届福鼎白茶开茶节,本次活动不仅延续了往年的开茶节形式,向世界展示福建特色的白茶文化,还创新性的与线上知名电商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其天猫、淘宝、聚划算等全网、全平台渠道资源,大力提高了福鼎白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推动茶产业高速平稳发展。

天猫携手福鼎开茶节打造正宗原产地金名片

第九届福鼎白茶开茶节在福鼎市点头镇大坪村隆重举行,出席开幕式仪式的嘉宾有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陈绍军,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杭州市原市长孙忠焕,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教授,阿里巴巴战略发展部福建总经理郑良西等300多人。

原产地认证,为您奉上“正宗”好茶

开幕式上,天猫授予福鼎“正宗原产地”称号。本次正宗原产地选择福鼎也是标志福鼎原产地和天猫共同联手,为福鼎茶企茶商拓宽销售资源,传递福鼎“正宗”好茶。天猫发起的“正宗原产地”项目,立足产品和产地特色,利用S2B2C模式联合全国各大优质原产地政府、商家共同致力于农产品标准化建设,通过建设标准化流水线、标准化农产品规格,从而完善供应链体系,让原产地农产品走出去,带动原产地产业带升级的同时,成为连接优质产地、产品与城市消费者的桥梁,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把最为正宗、新鲜的时令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阿里巴巴战略发展部福建总经理郑良西颁发“正宗原产地”授牌,福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肖剑华接牌

福鼎白茶山河图还原产地风貌,重塑公共品牌认知

天猫春茶山河行活动,是天猫“正宗原产地”项目在今年春季针对全国十大春茶正宗原产地发起的一项活动,活动包括:十城春茶节接力、十幅春茶山河图揭晓、十城春茶匠评选、十城原产地溯源。

春茶山河图长卷绘画了十大原产地山河的磅礴之势,带消费者走一趟自西向东的茶叶采摘之旅,十大天猫春茶正宗原产地,此前已经过宜宾早茶、峨眉山茶、蒙顶山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碧螺春。

  天猫春茶山河行第六站来到了福鼎,结合福鼎白茶正宗原产地风貌绘制出了一幅“福鼎白茶山河图”,并在开幕式当天进行了现场揭幕。福鼎白茶山河图画卷以福鼎,太姥山,翠郊古民居,嵛山岛,太姥娘娘煮茶治疗瘟疫的传说故事等元素结合,绘制而出福鼎白茶原产地山河风貌,展现福鼎白茶初盛时茶山漫山遍野的葱茏景象。通过年轻趣味化的漫画形式呈现福鼎白茶产地风貌,寓意好山、好水、出正宗福鼎好茶,加大福鼎白茶在年轻受众群里中的品牌形象,真正重塑福鼎白茶公共品牌认知,带动商家品牌的沉淀,更进一步凸显出这一活动的品牌属性和营销潜力。

中共福鼎市委副书记李成双、阿里巴巴战略发展部福建总经理郑良西总经理

共同揭开“天猫春茶山河行-福鼎白茶山河图”

阿里巴巴助力福鼎白茶线上义卖

在当天开茶节现场中,还出现暖心的一幕,品品香、天湖、广福、六妙、鼎白、誉达、瑞达、合熹堂、大沁、畲依茗、中镇、顺茗道、董德13家福鼎茶企各捐赠1000份茶饼,原价300元/饼,义卖价100元/饼,通过手机淘宝进行线上义卖,并现场实时播报售卖情况,不到1小时的时间,13家茶企捐赠茶饼均已售罄,所得义卖货款130万元全部捐赠于武汉抗疫一线医务人员,阿里助力福鼎政府通过线上义卖这样的公益活动为医护工作人员送出一片心意,更是13家茶企负责人作为企业家的担当,乐于奉献的生动体现。

品品香、天湖、广福等13家爱心茶企负责人共同捐赠义卖款项

匠人代表林振传传递白茶品牌匠心品质

“天猫春茶十大匠人”是原产地传承茶文化的代表。通过评选各地选竖代表,将匠人匠心和正宗原产地相联结,以淘宝直播、原产地溯源直播等创新形式凸显原产地茶文化、品鉴大师茶标准。福鼎树立了以本地春茶匠人林振传为代表的行业标杆,让福鼎白茶的品牌进一步远播。林振传表示,今年线下的销售遇到了一点困难,但我们逐步加大了网络线上销售的力度,以今年一季度为例,品品香线上销售额比去年同期相比翻番,作为最早一批拥抱线上销售的商家,我们尝到了甜头,也应该拿出更多的好产品来回馈社会。

阿里巴巴战略发展部福建总经理郑良西总经理授牌,品品香茶叶集团董事长林振传接牌

高峰论坛引领茶产业走近新风口

同日下午,以“福鼎白茶健康产业X互联网”为主题的福鼎白茶高峰论坛在福鼎举行,共同探讨福鼎白茶的养生之道和营销之路,推动茶企在天猫建立福鼎白茶旗舰店,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促销。

阿里巴巴集团乡村事业部福建总监叶明淯表示,这次正宗原产地选择来到福鼎的目的,是让福鼎白茶没有难做的生意,让天下人喝健康的福鼎白茶。在2019年双11的成交数据中,80、90、00后的消费者占比已经超过83%,通过数据发现主流的消费群体正在年轻化,消费的习惯正在改变,用户的需求正在变化。在茶品类数据增长趋势中,增长最高的是白茶品类,说明福鼎白茶已经到了品牌红利期,在红利期中更应该抓住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性,进行产业升级的沉淀品牌传播。本次借助天猫正宗原产地,聚划算等渠道,进行原产地IP打造,淘宝直播互动等更加年轻,更加提高货品转化的形式,共创原产地大事件对话更多的消费者,共同打造福鼎白茶成为福建最据含金量的宣传名片。

阿里巴巴集团乡村事业部福建总监叶明淯

天猫还通过#春茶山河行#微博话题,在线上针对福鼎白茶上新进行了亮点传播,话题总曝光1.3亿次,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到该话题的讨论互动中,福鼎白茶品牌进一步深入人心。

#春茶山河行#微博话题

福鼎白茶线上销售“井喷”,高潜力白茶品类将成为天猫今年发力重点

据统计,活动3月29日-4月3日期间,借助天猫正宗原产地的线上销售渠道,福鼎白茶开茶活动在天猫的成交额突破1000万,卖出约5.76吨福鼎白茶,同比增长175%,成交件数同比增长121%,参与活动的商家成交额同比增长破300%,店铺浏览量增长10-20倍,并持续保持高增速,带动国内白茶大盘持续增长,拉动内需。今年开茶节之即,可以预见随着下半年天猫的茶品牌销售进入黄金期,同时也带动整个中国茶产业端从业人员的收入提升。

在这场合作背后,多方将共同促进福鼎白茶产品标准建立及供应链体系搭建等一系列工作,天猫将以其强势的产业链塑造能力以及品牌数字化能力助力福鼎正宗原产地建设,帮助福鼎白茶更好的走向全国市场,进一步扩大福鼎白茶互联网销售规模,助力福鼎白茶产业升级。

天猫茶行业负责人藩篱表示,白茶是一个高潜力茶品类,白茶的价格区间涵盖高端的白毫银针,及优质的贡眉,寿眉,白牡丹等各价位阶段细分产品,覆盖中老年及年轻的各个年龄阶段群体,且目前白茶属于消费增长大于产量增长,也将会是天猫今年重点发力扶持的产业品类,天猫后续联合福鼎政府重点打造福鼎白茶直播基地。通过直播、造节等一系列营销动作,全面提升特色原产地的销量规模。点亮产地名片,实现真正的产业化,让利茶农的同时,同样让利消费者,让春茶节获取更长远的发展。

正宗原产地项目的出现,将品控能力赋予了全国各地的农人们,将那些有特色、无品牌的农产品打造为更具品牌力的优质货品,进一步保证货品质量。未来,阿里将与福鼎政府持续共建开茶节、以及福鼎的各式丰富产业带建设,将互联网生态注入正宗原产地,持续打造地域商品品牌力,将福鼎白茶及民族文化推广至全球。

易武庆丰号感谢他们:66位知名普洱茶人


易武庆丰号感谢他们:66位知名普洱茶人

01、张宏达

张宏达年轻的时候,他用生物学方**证,茶的故乡在中国,把阿萨姆茶种改名为普洱茶种;他踏遍国土,发现了两个新的茶种——可可茶和苦茶。如今,虽已跨入94岁高龄,但他体魄康健,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以耄耋之年继续关心着茶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他就是茶学泰斗张宏达教授,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课题组的10位主要完成人之一。在他60多年学术生涯中为我国的植物分类研究和科教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张宏达教授在山茶属分类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众多的新种,而且在于他奠定和构建了山茶属的系统分类基础,其影响遍及世界范围。他以蜚声国际的科学成就被教研界尊称为“大师”。他毕生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耕耘,编著了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全面提出山茶属的分类系统,调整和修改外国人的山茶属系统,并以充分的事实和根据把阿萨姆种改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由此在现代科学视角上奠定了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地位。

02、邱辉

邱辉,原名邱维藩,字辉,男,云南昆明人,1929年5月生。1947年考入云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49年5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历任滇桂黔边纵第九支队政工队员、边纵四期干校政干班学员、武工队长、指导员、原普洱专署(今思茅市)建设科农林股长。1952年,先后任中茶普洱支公司股长、思茅行署外贸局茶叶科科长,行署茶叶领导小组副组长、行署茶办主要负责人。1995年12月离休,离休后至今继续在云南茶界发挥余热。

50年代中期,邱辉与同仁一道,组建茶区基层收购站(组),积极开展收购运销,深入茶山宣传,组织茶农垦复茶园,促进茶叶生产迅速恢复。他参与组织研制了第一台手摇、畜力和水力揉茶机,后推广应用传动、电机揉茶机,建立第一座节能土烘房和使用烘干机,促进从手工艺揉制到机械加工的转变。

撰写发表大量论文和其它相关文章:《论思茅地区茶叶生产区划》、《关于加速发展普洱茶生产若干问题的意见》、《茶叶技术培训教材》(主编)、《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普查试点总结》、《茶叶(思茅茶叶篇)》、《关于在滇南江城县开发茶叶资源建立出口红茶基地的评估论证报告》、《漫话普洱茶》、《从邦崴古茶树的发现看茶树的起源与演化》、《论千家寨原始野生茶树植物群落在茶树起源进化中的地位》等。

03、张顺高

张顺高,湖北五峰人,1933年生,土家族,1960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自愿赴边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1961年考察发现勐海巴达野生大茶树,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讯》发表考察报告。主编过《西双版纳文史资料茶叶专辑》。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二任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中华茶人联谊会荣誉理事、云南省茶叶学会(1981~1997)副理事长、云南省茶业协会荣誉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1992年10月,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思茅地区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1993年4月,他出席在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任组委会委员,会上交流了他与梁凤铭副研究员合写的论文《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被收入《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一书。1996年11月中旬,他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参与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考察论证会”,提出了“净光合值法”类推测算出了千家寨古茶树树龄。

04、张毅

张毅,男,1941年生人,彝族,云南易武区区长,易武乡乡乡长,主任科员,于1996年退休。亲自组织指导发展新式茶园5000多亩;继承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并无偿传授给易武、象明、景洪、勐连、广西、南宁、韩国(李连喜)等地区喜欢制作普洱茶的人员,使古六大茶山以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的大小厂家发展到100余家,使普洱茶的古老制法得到传承、延续,也使我们领略到了民间传统手工制茶的流风遗韵。大大增加了茶农及地方财政的收入,带动了群众种茶的积极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主要著作有:《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易武人物谱》、《隶书字贴唐宋绝》。其中《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过去和现在》被收录入《国饮时代·普洱茶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普洱茶·经典文选》。

05、卢国龄

卢国龄所演绎的人生,在别人眼里不管怎样富于传奇色彩,但她自己总是把这些往事和现实,都付与淡定而亲切的笑意——眼睛里依然清澈的光芒,透露着那种卢国龄特有的正直仁爱、自信坚定,构成一种超越了时空的、令人感动和尊敬的美丽:一幅幅历史画面依然生动,充满了卢国龄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已离休10余年,但她的目光依然凝望远方,她的脚步依然坚实:和老厂长邹炳良一道,带着勐海精神,创办了海湾茶厂,海湾茶厂的产品又创造了太多太多的荣誉。这些荣誉意味着,天下有好多好多的爱茶者能喝到质量卓越的好普洱茶。吉人天相,茶人茶寿。

06、邹炳良

邹炳良,男,汉族,生于1939年,云南省祥云县人,中国采用渥堆方法生产普洱茶最早探索、研究、重要的实践者之一。1957年到勐海茶厂,1984年至1996年任勐海茶厂厂长、总工程师,大益品牌创始人之一。勐海县第七届、第八届、西双版纳州第七届、第八届,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邹炳良中学毕业后于1957年来到茶乡勐海,从此他在勐海茶厂一直工作至1996年。40多年间,他先后当过工人、一般干部、股所长,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成长,1984年当选为勐海茶厂厂长至1996年退休,是勐海茶厂历届厂长中任职时间最长者之一。任职期间,勐海茶厂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工业产值、利润、上交利税、职工收入连续11年同步增长,成为勐海县的纳税大户。

邹炳良先生和卢国龄女士在1984年至1996年勐海茶厂工作期间配制出来的优良普洱茶产品有7542七子饼、7572七子饼、7532七子饼、8582七子饼、7262七子饼等,都是普洱茶爱好者捧追茶品。

07、邹家驹

邹家驹,1953年生,中共党员,籍贯四川合理。曾任两任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现任云南省茶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是蜚声国际内外普洱茶专家。

邹家驹1976年云南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分配至云南省外贸局业务处工作,1978年至1999年先后任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外销员、副科长、副总经理、总经理。1999年任云南茶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家驹出版有《漫话普洱茶·普洱茶辨伪》、《漫话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种》,另有多种上乘作品刊于海内外各种刊物。有人将他称为捍卫普洱茶的卫道士,在众生狂热的普洱潮中幸有他这样一个只身孤影的理性斗士。

08、张宝三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现任省关工委执行主任,省茶叶协会会长,省茶马古道研究会会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他在担任云南思茅地委书记期间积极倡导“三结合一体化”,致力于推动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云南省委把思茅的经验以省委1993年1号文件下发,在全省推广。他到省里工作以后,仍然一如既往研究、宣传普洱茶文化。2006年4月,在他的成功牵头组织下,云南全省性的普洱茶行业协会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宣告成立。同年11月,协会建立起了完善的组织机构,涵盖学术、技术质量、茶道茶艺、市场、咨询等专业委员会。普洱茶的证明商标也由以前的3个州(市)21个县(区)扩大到了11个州(市)55个县(区)。在协会的努力下,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2006年12月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并将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启用。

09、苏芳华

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云南省茶叶商会副会长、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茶业协会秘书长。从1965起分配到云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1976年,转到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历任科长、办公室主任等职。1981年起,开始担任云南省茶叶学会副秘书长。1986年,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低产茶园改造、提高单产技术推广项目”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被评为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云南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授予云南省对外经济贸易业务能手称号;1986年和1988年被省农学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90年,他率领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组建的“云茶苑”民族茶艺表演队一行17人到北京老舍茶馆为亚运会义演,在一个月中,共演出35场,先后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客人观看了演出,开创了茶艺表演的先河,推动了全国茶文化活动的开展。1991年,他荣获首届云南省科协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云南省茶叶学会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协会,他任秘书长。2000年,在他积极奔波参与下,云南茶叶批发市场正式建成,结束了产茶大省的省会昆明没有茶叶批发市场的历史。2001年,他提议在云南茶叶批发市场举办“中国云南首届春茶交易会”,取得圆满成功。他先后主持举办了三届“云茶杯”名优茶评比,推动了名优茶的生产。由于他的卓越贡献,2001年6月,经省科协推荐,当选为中国科协“六大”代表,光荣出席了“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全国茶界仅有的三名代表之一,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参编或主编的著作有《中国茶经》、《中国名优茶选集》、《世界茶叶100年》、《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经营史录》、《茶树原产地——云南》、《中国茶叶五千年》、《中国茶叶大辞典》等,是《中国名茶志》(云南卷)主编。主编《茶文化学》、《茶的故乡——云南》、《茶叶生产技术》教材、《云南茶叶发展论坛》、《2002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0、张勤民

云南省省茶业协会副会长、国家高级评茶技师。

11、王星银

云南省茶叶协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评茶技师。普洱茶国家标准GB/T14456起草人之一。

12、李文华

李文华,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111起草人之一。2004年11月-2008年12月任大益集团勐海茶厂常务副厂长、主拼配师。大益茶多款经典茶品之发明人。2009年-2010年潜心研习国学,习悟茶之道。2011年3月返回普洱茶界。

1973年,普洱茶熟茶的快速发酵工艺创始,经过三十多个春秋的磨砺与海内外市场的反复检验,现在的普洱茶熟茶产品,其用料、工艺、产品线已经日趋成熟和丰富。在这30多年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毛茶茶菁等级使用,发酵成熟度,以及拼配配方等方面,云南普洱茶界有过许多实践,才铸就了目前丰富多彩的普洱茶熟茶产品线。

就勐海茶厂产品而言,普洱散茶与普洱紧压茶,发酵成熟度是略有不同的。普洱散茶产品:历史上大宗的普洱茶产品(唛号79072、79082、79092、79102等),发酵是全熟的(发酵成熟度十成,100%),主要是满足市场“及时品饮的需要”。当然,前面也说过,即使发酵全熟,这种普洱熟茶的收藏变化也是有的。普洱紧压茶产品:发酵并非是全熟的,这就为收藏中的后发酵留有不少变化的空间,为老熟茶的品味风格走向“润滑,砂化”奠定基础。总结说,和普洱茶生茶产品一样,普洱熟茶的紧压茶也是独具收藏价值的,特别是偏轻发酵的普洱熟茶产品。

13、木霁弘

木霁弘,男,纳西族,1963年出生。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古汉语、民俗学及民族文化的研究。著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普洱茶》等三十余部作品。同田壮壮一道拍摄了《茶马古道系列——德拉姆》。另有文学作品若干。

10余年的考察研究之后,木霁弘最早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名称。今年,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成立,木霁弘担任该研究会副会长。1987年,木霁弘和同学徐涌涛得知金沙江边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人称“南方丝绸之路”。通过研究,他们想出一个称呼——“茶马之道”,最后定名“茶马古道”。1999,中国第五代著名导演田壮壮与木霁弘相识,此后他们与著名作家阿城一道多次前往茶马古道考察采访。2004年,田壮壮导演的中国首部高清纪录片《茶马古道系列之德拉姆》在全球公映。由此,茶马古道文化成为了国内一大文化热点。

14、高照

云南大学退休教授,现年66岁。1962年,从云南大学植物遗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农垦局河口热带作物研究所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云南大学从事植物、微生物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至今。1999年,在爱好普洱茶的台湾亲戚的影响下,高照收集了云南各茶区80多个厂家、近200个品种的普洱茶。在具备了研究普洱茶的丰富样品之后,他开始了普洱茶生命奥秘的研究。

15、胡明方

胡明方出身寒门,饿过肚子,却大笔如椽、出手不凡,组织援建了十几所“希望小学“;他为人谦和,说话礼貌,却“喜新厌旧”、一举出位,颠覆了中国茶界的传统外宣模式。

他就是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组委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胡明方。有人说,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用马这样的“交通工具”驮茶进京,是场代价高昂的“文化秀”。对此,胡明方非但不气恼,还“呵呵”地笑了:云南这支由120匹骡马、6位马锅头、37位赶马人组成的独特的大马帮,在跨过长江、黄河,翻越哀牢山、乌蒙、秦岭、太行山,穿越6个省市,用脚丈量祖国的名山大川的同时,不仅掀起了此起彼伏的“云南热”、“普洱茶热”,使茶马文化、云南影响从南到北淋漓尽致地传播到首都北京。

16、邓时海

邓时海(1941年11月15日-),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著名学者,被业内誉称为中国“普洱茶第一人”。台湾是大茶艺社创社,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紫砂壶炒作泡沫爆破,在穷途末路之际,邓时海转行卖茶。1992年,邓时海在香港向陈姓茶商买了一批号级普洱茶回台湾,开始时无人问津,更有人指他的茶乃假茶,有害健康,生意就搁着了。他去香港跟陈某交涉,并要求退货,但货主说钱早已用完且手头甚紧,让他把茶运回香港寄卖,清货后才换钱给他。假茶市场的人三教九流,邓时海怎会把货交给他人寄卖。回台湾后突然灵机一动,倒不如写一本书说茶。其时,邓时海很早就接触到了普洱茶,而且一开始就是宋聘同兴,一生惟茶是命。1995年,当普洱茶对海峡两岸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还仅仅是水中月雾中花的时候,邓时海出版了他那本后来被公认为普洱茶圣经的巨著——《普洱茶》,被研究、销售普洱茶的人视为必读之书。《普洱茶》的出版,让许多台湾茶人和有钱有闲的人转向品饮、收藏普洱茶,进而带动了韩国、泰国的普洱茶市场。此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吹起了普洱茶流行风,并逐渐影响到长江三角洲地区。

17、陈智同

台湾陈广和堂主事,陈智同长期收藏紫砂及陈年普洱茶经历,并对于陈年普洱的鉴识及收藏观念上向有独到的见解,在业界多年,发表许多陈年普洱形制的信息及市场发展观点。为国际印级普洱品茶会主讲人、《茶艺.普洱壶艺》杂志社长期专栏作家、顾问、《深邃的七子世界》作者,现为陈广和堂主事。

18、吕礼臻

臻味号主人,吕礼臻资深的茶文化工作者,在80年代初与茶艺馆业者共同成立中华茶艺事业联谊会且曾任台湾中华茶联总会长,为台湾茶文化起了火车头的作用,除了举办形形色色的茶艺活动、培养茶艺人才、提升社会饮茶风气,也带动了茶产业。

19、黄传芳

弗茶居主人,黄传芳从事茶艺工作已25年,自称「抱拙」、「弗茶居主人」,研究内部聚热加热法将茶的杂质秽气驱逐,此「弗茶式烘焙法」已研究十八年经过不断修正,找到烘焙茶的周期性及规律性建立起烘焙茶的理论性及科学性,发愿奉献茶艺当个终生志工。

20、白水清

白水清,1955年出生,香港普洱茶王、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香港安溪同乡会副会长。在香港普洱茶陈货市场占有60%以上的份额。由于他在普洱茶界的突出贡献,曾当选第一届“全球十大普洱茶杰出人物”,并于2003年6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银质奖章”。

2007年8月5日,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在美丽的羊城——广州,召开了成立五周年暨第三届董事会就职典礼。也是在这天,香港著名茶专家白水清先生,荣膺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一职,可谓众望所归。众所周知,白先生对普洱茶的定论、仓储和品鉴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观点,特别在老茶的领域,他的造诣至今很少有人能超越。及至1993年年,他差不多集齐了所有年份的普洱,单是超过100年的古董普洱就有10种之多,在香港普洱茶陈货市场,他占有大多份额。

21、陈淦邦

香港浮云集团副总裁,陈淦邦私人收藏家,任职香港法律服务行业,嗜好研究陈年普洱茶。1993年开始藏茶,应《茶艺.普洱壶艺》杂志社邀请陆续于各专题上撰稿发表。并于2006年出版《TheFirstSteptoChineseuerhTea》。

22、何景成

香港惜壶茶舍负责人,何景成1996年在香港与友人合资设立惜壶茶舍,现为香港惜壶茶舍有限公司负责人,2002年应《茶艺.普洱壶艺》杂志社邀请撰稿至今。2003年,致力生产了一套下关茶厂从1951年至2003年曾经生产过的沱茶花色品种。

23、林镇浩

林镇浩先生继承了其先父创立于1960年的香港岭南茶业公司,把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祖国各地的名茶销至港九地区、台、东南亚、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地。较好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茶的魅力,为港九地区普洱茶品饮与文化推广做出较大的贡献。

24、李达朝

香港同安茶行主事,李达朝同安茶行是由李协(字:玉庭)先生于一九四二年在香港创办的。之前,李先生在九龙已开办有宝兰生茶荘,为躲避在战乱时期被洗刧,保护家产及实力,务求日后东山再起,李先生特意在港岛的核心商业区—皇后大道中开设了同安店,当时中国正被日本军侵占,香港也已沦陷,时局很不稳定,大多亲朋好友都返回老家逃避战争的蹂躏,李先生特以”同安”为号,祈求香港早日天下太平,共同安康。日本投降后,同安在李先生的努力下得到迅猛的发展,以做批发业务为主,兼营店面零售,盛行时雇有三十多位员工,也是全香港火柴的独家经销商。在云南茶出口紧缺时期,同安在香港的新界建立了大型仓库,一方面贮藏畅销货品,另一方面进口晒青毛茶加工发酵,并掌握了发酵贮存的方法,建有保湿保温的地窖,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台湾、韩国、日本、美国市场,是深受消费者的好评。同安茶行历经了三代人的苦心经营,一直秉承着卖老茶,存新茶的宗旨,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茶品。发展至今,同安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产品质量稳定,品种丰富,风格各异,甚具品茗价值,吸引了不少普洱爱好者的青睐。同安茶行仝人将继续发扬光大,积极推动普洱茶市场的发展,挑选加工出最好的茶品,同时希望广大普洱茶爱好者继续支持同安,给同安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推动普洱茶市场的发展,让中国茶文化更加丰富,茶叶事业更加辉煌。

25、谭松发

香港港九茶业商会副会长谭松发汇源茶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注册成立,为中国茶叶出口及经销,至今历经超过半个多世纪。七十年代谭松发从事超级市场零售工作十多年之久,对海外、内地及香港市场的零售情况十分熟悉,因此影响了他日后在茶叶市场的销售模式。八十年代初,谭松发代表汇源茶行出任港九茶业商会理事之职,由于当时年纪轻且个子稍胖,人称“小胖子”。是国内与港九地区茶业界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茶人名家。八十年代中期,他致力于茶文化研究,考查六大茶类之文化与历史,略有收获和认识,在商会中历任福利主任及副理事长之职,与商会一起成长。见证香港茶业的演变与盛衰,可说是香港茶业近代史上的一本活字典。谭先生为人健谈、风趣、乐于助人及爱好爬山,有空必约同十数知己一起出游。对茶文化方面之推广更是不遗余力,常应各大公司及社团邀请出任茶业顾问,讲授及培训员工。06年更为香港荣华食品公司,在昂坪大佛建立全港第一间现代化及电脑化资讯的荣华昂坪茶馆,并以中、英、日三国文字及图片介绍茶知识。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之中外游人都能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真谛。

26、陈德

香港茗香茶庄公司主事,茗香茶庄成立于1963年春,初期以经销广东潮洲工夫茶大出名堂,产品深受南洋、泰国、及越南等地侨胞欢迎,影响日增。七十年代产品行销台湾,“香港茶”撑起了台胞思乡之情。因台湾当局限制入口,市场上反而供不应求。一九九九开始茗香茶庄进入国内,为普洱茶的行销、加工和品饮推广、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27、郭宏隆

香港高山茶业公司主事郭宏隆先生出生于民国30年,一九七五年加入香港东荣茶业有限公司并于不久后任公司经理。一九八七后历任港九茶业商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等职。为香港地区普洱茶的行销、加工和品饮推广、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28、林君贤林

香港林奇苑主人,君贤先生祖籍广东潮洲,于17岁时到香港,进入茶行当学徒。他做人诚实勤奋,得到老师傅传授一手制茶手艺。林先生于1995年创立了《林奇苑茶行》经营福建乌龙茶(铁观音)为主,并专营国产各类茶类,供销香港各大茶楼酒家。普洱茶一直为港人所喜爱,因普洱茶久存不坏、越陈越香、醇滑甘甜、汤浓耐泡、暖胃消脂。故获得港人收藏兴趣。林先生于80年代初期取得宜兴紫砂壶经销权,又打开了台湾经销市场。80年后期,台湾人热切转向对普洱茶的兴趣,林先生为了台湾普洱茶爱好者的需求,便率先为茶界收集古董饼茶及印级饼茶,作为两地交流桥梁,并将产品扩销到韩国、与东南亚地区。现年75岁的林先生开拓普洱茶市场,已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茶人,对普洱茶之产地、质量、拼配工序等均有资深研究。他诚信且专业的经营手法广受茶人喜爱,亦于2001年于温哥华成立分店。

29、钟汉荣

香港永利茶庄主事,钟汉荣先生从1962年8月开始经营茶叶并研究普洱茶至今,在多年的茶叶经销生涯中,钟先生不惧千辛万苦,多次往返云南各处茶山和普洱茶原料基地考察与研究,对普洱茶的各大茶区、茶山、原料的情况了解甚透。为了把普洱茶更好的推广,他结合港人饮茶习惯,研究出适合香港地区与广东等地品饮与仓储的茶品。钟汉荣先生于1964年创办永利茶庄注册的普洱茶商标是《双象牌》,由于长期来受到消费者与市场的欢迎和赞誉。钟汉荣先生于2007年在国内注册了《金象献瑞》商标,为国内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普洱茶品和分享香港的饮茶文化。钟汉荣先生是海内外普洱茶界里有着较大影响的一个名家,他多年来对普洱茶的研究与茶文化传播丰富了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0、曾志挥

澳门茶商工会永远荣誉会长,曾志挥1936年出生于南海九江,现任中华总商会荣誉理事,澳门茶艺协会永远会长,澳门人称其为「普洱茶王」。

31、林平祥

马来西亚资深茶人,林平祥马来西亚茶文化推广先驱,时常代表马来西亚主持茶艺之演讲。现任马来西亚主要茶艺中心及茶坊顾问。曾两次受邀到英国,先后为VAMuseum及Lipton茶公司主持茶艺讲座及研习班教学。

32、林圣泰

日本中国茶讲师协会理事长,林圣泰现任中国茶讲师协会理事长,并于日本东京涉谷开设「华泰茶庄」,除了经营茶叶、茶器外,尚规划有中国风味浓厚的中国茶艺馆「华泰茶馆」,其致力于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推广至日本人的生活中。

33、周渝

紫藤庐主人,1981年改建老家经营紫藤庐,目前是紫藤庐负责人。潜修老庄思想的周渝,心目中有个「茶文化三部曲」的巧思,所谓「茶文化三部曲」包括茶艺,属于「术」的层次之外,希望更进一步弘扬汉文化的传统茶道。

34、姜育

韩国中国普洱茶研究所所长,姜育发从事普洱茶研究二十余年,现任韩国韩瑞大学校茶学系主任教授、韩国中国普洱茶研究所所长。

35、黄刚

在北京的普洱茶界,有一个叫“京茶东邪”的人物,他就是黄刚。他说他从喝到第一杯普洱茶开始,自己的一生都无法抵御普洱茶的诱惑,他的“邪”都是普洱茶惹的祸。从一名军龄20年,具有中校军衔的转业军官,到一个对普洱茶如痴如醉的茶人,黄刚常会做出一些让人觉得邪乎的事情:他会因为得到一片好茶而大哭一场;他会拿价值不菲的老茶来培训自己茶馆的员工;他会在普洱茶最低迷的时候提着自己的行头奔走于全国各地开办普洱茶讲习班——“黄普茶校”;连邮件附件都不会发的他却能把自己的博客经营得风生水起,几乎日日更新,日日有看点,点击率超过50万。

36、史军超

史军超,男,1946年生于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特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专家组”成员。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三十年,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学术论文百余篇。两次获得中国图书奖。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的提出、论证人及专家组组长,是“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世界茶树原产地及普洱茶”申报世界遗产的提出人及课题组组长。

他认为,普洱茶申报“双遗产”,其内涵不仅包含了世界茶树原产地所依据的古地质、古生物、古气候,茶树对土壤、气候的物理、化学条件所需要的自然系统,以及普洱茶文化所包含的诸要素,如民族、历史、文化、工艺、商贸等,及所体现的地球史、茶属史的自然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而且必将极大地提升普洱茶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将保护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源于云南的大叶种茶树。

37、戎加升

戎加升是个个体老板,先后从事过农业种植、建设工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加上自己对茶叶事业的酷爱,1993年在勐库镇创办初、精制加工的“勐库茶叶配制厂”,赚到第一桶金。当年的双江茶厂厂区,空地上杂草丛生,车间内蜘蛛网重重,令人心酸,但他没有气馁。他安排员工把厂区厂房打扫干净,自己率队到省内外考察,了解各地茶叶行情,暗访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察结束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临沧地区,特别是双江,历史上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就目前国内外市场而言,下关、勐海等茶厂生产的普洱茶牌子硬、产品畅销不说,价格还挺高。可是,下关茶厂的原料,可以说大多数是从临沧地区各县购买的。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普洱茶是云南独有的品牌,外省的小叶种茶做不出来,而云南只承认临沧、思茅、西双版纳三地茶区生产的普洱茶。这样好的资源优势不利用,还端着“金饭碗”到处讨饭吃,这是何苦呢!于是,他痛下决心搞普洱茶。什么块型、饼型、南瓜型、塔型、沱型他都尝试,用纸包、篾盒装、笋叶包都有,第一次拿到昆交会展示,就引起了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客商的关注,订单逐年增加,产品越销越远。他直接与茶农购买鲜叶加工,提高了普洱茶的质量。随后,他注册成立了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了勐库“陈香牌”普洱茶系列产品。

38、朱卫东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到双江喝茶不喝双江沙河精制茶厂的“东半山”系列朱氏普洱茶,你等于没有喝到好茶,更没有品尝到双江的味道,就像到了北京你不去长城等于没到北京一样。双江,秘境临沧里一个太阳转身的地方,一个汉子,怀着对普洱茶的一颗赤诚之心,从一个种茶人,一路走来,一蓑烟雨,八千里路云和月,终成境界。

1987年,朱卫东在澜沧供销社走上了种茶之路,四年的种茶路让他了解了普洱茶,爱上了普洱茶,并在心中暗暗许下此生定与普洱茶结缘,一定要在普洱茶树上结出自己的事业之果。四年的种茶中,一个学习的机会让他不仅会种茶,更让他学到了制茶的技术。到精制普洱茶历史最老的勐海茶厂学习,让他初步掌握了制茶技术。“老朱”以驰名中外的勐库大叶种茶为原料,采用传统的普洱茶工艺,经过层层质量把关,生产出了远近闻名的东半山系列品种。2006年,朱卫东的双江沙河乡精制茶厂顺利通过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核查,并取得QS市场准入资格,为普洱茶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茶文化传播机构的王美津博士,在参观访问茶厂时结识了这位“嗜茶无度”饱经风霜的制茶汉子,在品尝了老朱亲手泡就的普洱茶后饶有兴味地在他的居室的墙壁上留下了“吃茶无度”的题字,并附题“双江朱卫东制茶一流”的赞誉。

39、王霞

王霞,女,1960年生,评茶师、茶艺师,思茅市茶叶协会副会长。普洱江湖,王霞无疑是茶坛大姐大。王霞18岁就进入了勐海茶厂,她的青春岁月仿佛注定了与普洱茶息息相关,是茶成就了她的事业和人生。在勐海茶厂,王霞靠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位主管普洱茶生产加工的技术人员。她到杭州学习,成为当时云南少有的质检员,能分辨出放在她面前的每种茶的茶性,人们都说她很神,每一个细微的味道变化都逃不过她的味觉,凭着这份“内功”,王霞成为了现行的普洱茶鉴定标准起草人、产品质量标准起草修订人、名优产品技术审定人、标准参考样品的制定人之一。

1999年至2004年,王霞任思茅古普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古普洱茶业公司,她既是总经理,又是生产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标准、工艺操作规程的制定人。她精于选料,熟于制茶。2004年冬她辞去原职,独资组建“云南思茅王霞普洱茶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在众多的普洱茶生产企业中,王霞是以自己姓名命名公司的第一家。

40、詹英佩

詹英佩,一个貌似柔弱的昆明女子,1986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现为云南政协报《观察周刊》记者,云南省茶业协会、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员。凭着自己对故土的热爱,对普洱茶和古茶山人民的热爱,自200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云南普洱茶历史、古茶山历史和茶马古道的研究和考察。

古六大茶山在历史上曾是普洱茶的主产区和贡茶的采办地,书写过普洱茶最为辉煌的历史,因抗战爆发辉煌了几百年的六大茶山茶业衰退,许多重要的史料和史实被掩藏在深山中。为了收集、整理、发掘古六大茶山的历史、文化,寻找明、清时期的古茶园、古村落、古茶庄。詹英佩五年来先后11次走访古茶山,在高山密林中只身徒步行程千余公里,寻访过50多个村寨、100多位老人,拍摄了2000多张六大茶山古茶庄,古茶园、茶马古道、文物古迹留存情况和知情人的照片。为了寻找古茶庄后裔,还赴石屏、元江、江川、思茅、勐海、勐腊等地寻访他们的后人。

这样一个弱女子,对普洱茶古茶山文化的研究发掘是如此的深入细微,不仅自费考察、收集史料,绘制古茶山地图,捐出百幅珍贵照片,还最终完成了订正普洱茶古茶山、古茶庄史实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书。

42、劭宛芳

邵宛芳,女,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民盟省委委员、民盟云南农业大学委员会主任、云南省科协六届委员会委员。

在20余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承担过“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文化学”、“高级茶叶生物化学”及“茶叶品质鉴评”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硕士生课程及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云南农业大学校公共选修课专用教材《茶文化学》,参编《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园艺百科全书》、参编全国统编教材《茶叶生物化学》、参编云南省农业函授大学教材《茶叶生产知识》等书籍多部。

43、格达娜

格达娜——大型纪录片《最后的马帮》中的女主角,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藏族女性。她20多岁的时候就闯入了男性世界——马帮,以她的果敢、坚毅挑起了家庭的重任,并在长期的马帮生活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担任了马帮的马锅头。

2005年举办的“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启程伊始,云南省相关领导就亲自将“马帮大旗”授予了47岁的她。她的一家:丈夫(巴德)、两个儿子、一个侄儿都加入了马帮队伍。他们说,虽然行程很远,但能把家乡的茶叶带到北京,他们是非常高兴的,而且这次的远行,对他们来意义的。

44、杨加龙

杨加龙,男,白族,1960年生人。2004年以个体加工户身份注册双江双龙古茶园茶厂;2005年双江双龙古茶园茶厂成功收购双江县供销社茶厂,年产量达到250吨,成为双江县规模较大的个人独资茶叶精制加工企业。茶厂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茶厂占地面积4380平方米,已经通过ISO2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现有自主品牌“庄硚”和“勐康”。

庄硚古茶系列产品是选用临沧双江大叶种茶为原料,紧精心加工制作而成。产品主要有普洱七子饼茶、各型沱茶、砖茶等,深受广大茶友和消费者的青睐。茶厂生产的庄硚牌普洱七子饼茶荣获2005年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

45、罗乃炘

罗乃炘,1951年生于剑川。1971年,进入下关茶厂。广阔的舞台,为罗乃炘展示其才华提供了自由的空间。由于较高的悟性,不到一年,罗乃炘就被提为车间质量检验员。长期的工作实践,练就了他对茶叶优劣准确而快速的识别能力,被人们誉为“探测器”。同样,在长达10多年的副厂长岗位上,使他精于对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的分析和把握。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提出了“市场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的观点。比温州人的市场意识还早2年多。下关茶厂的产品市场也因之而不断拓展,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先后被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云南仅玉溪卷烟厂、下关茶厂两家)和“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先进企业(云南仅有三家)。

1994年8月,下关茶厂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改制为国有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规范为云南下关茶厂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罗乃炘担当起改制后的企业董事长。这时,全国茶叶流通领域正处于改革的浪潮中。两头在外的企业,首先就是把握住两个市场。一个原料市场,一个是产品销售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当年,市场疲软,原料价格却一升再升。许多厂商顶不住了。云南其他两个较大的制茶企业也陷入了困境。罗乃炘却对原料大胆提价,对产品进行全面调整,千方百计开拓市场;采取“三定”(定人、定市场、定销售指标)的市场销售办法;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进出口经营权,获得国际市场准入权;利用网络技术,建起了“下关沱茶茶文化网站”,同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建立起了业务关系;通过了原产地标记注册。这在云南省茶叶流通领域中为首家;今年9月,公司又荣登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金榜,也是云南省的惟一。

46、周红杰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47、朱志安

1965年在思茅地委农业办公室,1980年调入思茅市政策研究室担任主任从事农林茶业调研工作的朱志安,注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早在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时候,朱志安就开始了万亩茶园的跟踪调研活动,总结了厂农、商农、乡农、农垦、科农相结合的五条兴农发展之路,并无数次到江城展开调研,写下了《牛洛河之路》的调研文章。

思茅是世界茶叶发祥地,是普洱茶的故乡,但却一直没有自己的茶业协会,爱茶的朱志安坐不住了。2004年初,在思茅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朱志安与同仁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于2004年8月18日,成立了思茅市茶业协会,茶城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茶企业之间不能说长道短,而是要取长补短。”朱志安说,我们需要的是叫得响的品牌,是能弘扬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融于企业文化、融于产品的特色品牌。

48、冯炎培

冯炎培,经济师,男,大理白族,生于1939年4月,中共党员。原任云南下关茶厂厂长、党委书记、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冯炎培1952年进入下关茶厂工作,先后担任过物资采购、茶园负责人、车队负责人、车间主任等职务,从事茶叶工作近50年。1982年1月,在全省茶叶生产不景气的时侯,他受命担任厂长。冯炎培同志担任下关茶厂厂长的近20年间,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科学管理、从严治厂。

他以丰富的制茶经验和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潜心研究探索云南沱茶的最佳原料配比,提出了恢复传统的加工工艺,使“云南沱茶”的外形内质更加完美,产品质量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得到了国家质量部门的认可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他十分注重新产品开发,与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先后联合研制了“沱茶·珍珠草(护肝)袋泡茶”、联合开发了“云南三宝”;他努力发掘传统茶饮,闻名遐迩的白族三道茶是采用下关茶厂生产的三种名茶,即:云南沱茶、感通茶、苍山雪绿茶,而这三种名茶均扬名中外。

49、曾云荣

曾云荣,男,拉祜族,生于1942年9月29日,高级农艺师、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云荣1961年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专业班毕业分配到勐海工作至今,一直都在与茶叶打交道。可以说,为古老茶乡勐海茶业发展献计出力是他今生最大的心愿和无悔的选择。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对勐海茶业的历史、现状作过调研。他根据勐海茶区茶株稀少,老茶树多,树势差,产量低,而茶叶又是当地居民尤其是山区少数民族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一实际,把改造老茶园、建立新茶园作为振兴勐海茶叶生产的主要战略任务来开展。20世纪70年代初,他曾在勐遮乡景真村蹲点达8年之久,先后建立试验示范茶园521亩,公社茶山6个、大队茶山74个,茶园面积计32000亩。

20世纪80年代在勐阿乡南朗河村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其中一亩茶叶产量达260.65千克,而改造前每亩平均单产只有21.1千克,以后,勐海县政府根据这一成果实施改造老茶园10万亩,单产目标100斤的“101”基本茶园建设工程,到2000年时实际已完成100634亩改造任务。他还组织实施建立茶叶技术辅导站、茶叶技术推广站、茶叶生产示范站、茶树良种繁育场,还设计组织实施“茶樟间作”、“茶树丰产栽培”、“茶园综合技术栽培试验示范”、“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并获得成功。曾云荣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传帮带培养乡土人才36名,其中农艺师5名。此外,与县职中联合创办茶叶高中职业班3个、学生147名,培养茶叶技勐海县茶叶生产、加工、科研的中坚力量。

50、何仕华

何仕华,男,四川通江人,1942年生。原思茅地区外经贸局副局长,普洱茶研究会副会长,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副秘书长。何仕华从事茶业和对外贸易经济工作40余年,对行业管理、茶叶技术推广、茶树栽培管理、初精制茶加工、名优茶开发等有较深入的研究。他深入边远茶区解决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疑难问题,举办茶叶商品基地建设、茶树栽培等短期培训班。先后在惠民、黄草坝、朗勒、景迈等地蹬点,组织指导新茶园建设,主持和参加25个茶叶项目基地论证、实施项目、组织发展密植速生高产生态有机茶园20万亩。孟连县朗勒茶树栽培试验示范项目,获科技进步奖。

何仕华说,他这辈子最爱的事就是研究保护古茶树。自1984年至2005年的二十年间,他多次跋山涉水、深入原始森林腹地和边远山区,并对小景谷、老乌山、景星、邦奈、佛殿山等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对澜沧景迈万亩古茶园进行调研,对镇沅和平乡千家寨野生古茶树植物群落进行考察。

何仕华还带领思茅普洱茶艺表演队,到泰国表演由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饮茶习俗组合而成的民族茶艺,以“清、敬、和、爱”的茶艺精髓,展示地方民族茶饮文化,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云南的普洱茶文化。

51、林超民

林超民,男,汉族,1945年8月生于云南省保山市。1995年3月担任云南大学副校长。同时兼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云南历史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汉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副会长、云南民族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历史学、民族学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云南大学林超民教授提出,云南茶业界应致力于为把普洱茶从农副产品提升到文化产品的定位而努力。与普洱茶结缘,源于大学毕业后在勐海茶厂当工人。那时,他对普洱茶的种植、生产、加工、运输、贸易等各方面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认识,又站在自己所学专业的角度上,把普洱茶文化和历史学、民族民俗学结合,先后发表了《普洱茶史话》、《普洱茶与少数民族》、《普洱茶散论》等论著。他认为:普洱茶不仅是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纽带和象征。

在普洱茶宣传上,林超民教授认为,普洱茶暂时是有茶类无品牌,产品定位更是只在农副产品,普洱茶的宣传与推广,一定要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并且一定要注意到其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少一点商业附会,多一些文化附加值。

52、艾田

艾田爱茶,几十年如一日地爱,堪称当今云南茶界一大神人。凭着自己悉心研究多年得出的对普洱茶茶色、茶形、茶味、茶气、茶性、茶理、茶义、茶境、茶情的准确理解,于1994年开设“百茶堂”。由他制作的“陈香”普洱茶荣获中国茶叶学会“中华杯”全国名优茶一等奖。艾田懂茶识茶,艾老师之名,当之无愧,他的普洱“茶经”曾令台湾“普洱茶王”邓时海教授为之惊叹,并由此结下深厚友谊;他的茶艺引来了无数中外爱茶人前来拜师学艺,门中数十弟子个个是品普洱的高手;他的百茶堂令无数鉴茶、品茶、购茶学茶者神往不已。

静、直、和、清、敬,是茶友总结艾田做人之德。在创出品牌后,甘于静守一堂,把售茶的所有利润统统买成自己喜欢的各种普洱好茶收集,或取出给来品茶的朋友分享。好茶润出了艾老师的淡泊个性,也滋养了茶人的才情才艺,艾老师不仅是个茶专家,还写得一手好文章,百茶堂中那一枚枚盖在茶堂出品的茶包上的各式押印均出自艾老师之手。

53、王树文

为人处事质朴谦和的王树文,很难让人把他与什么“创意”、“奇思妙想”等词连在一起,但普洱茶文化却永远不能忽略王树文,不能忽略他几项非常重要的创意和奇思妙想。

这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他的内秀,爱读书,喜艺术,培养了他被人由于质朴谦虚而忽略的内秀;第二个原因更重要,发自他事茶爱茶的心性之真;

1989年初夏,发起云南11位书法家书写不同风格的“茶”字108个,寓意茶寿,深得社会欢迎,甚至到了现在,这“百八滇茶万里香”更成了茶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组建了“云茶苑”民族茶艺表演队,亚运会期间领队在首都表演,轰动京城茶界;随后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表演,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形式美丽和内涵丰富的云南民族茶文化;

巴达山大茶树不幸遭到雷劈,劈断十多米,王树文费尽心力从当地运回一段树干,使之免遭柴薪之用。这段古茶木,王树文请剑川木雕高手雕成神农之像。以古茶树为奉祀茶祖之用,茶心茶想,令人感念;

最早有意识地系统性收集整理云南民族饮茶习俗,并且对很多茶俗作了命名:如基诺族的凉拌茶、傣族的竹筒茶、纳西族的龙虎斗等,开研究的另一领域。

54、何健玲

何健玲爱茶、喜欢与茶有关的-切事情。她热爱茶文化,和张顺高、周红杰、艾田等人共同发起、组织、成立了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并任常务理事。她还积极参加各类茶文化活动,诸如200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2001在思茅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在四川雅安举行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

她开的“庆茗园”目前是“云南茶业协会团体会员单位”、“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理事单位”、云南省首批29家普洱茶文化精品店之一,2005年被认定为“四星级茶馆”,同年入选“全国百家品茗佳处”,此外,“庆茗园”还取得了培训、认证“茶艺师”的资格,而何健玲早于2004年便获得了高级茶艺师的资格并在当年的首届“世博杯”茶艺、花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了茶艺个人赛银奖。

茶是怡情养性的灵物。何健玲说,茶是有灵性的东西,喝茶讲究的是茶缘,人与茶的缘,也是人与人的缘。她还有一句经常说的话:“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

55、段国成

段国成,生于1955年,云县涌宝镇人。1979年至1986年在云县茶厂成品车间工作,历任车间副主任、主任,半成品组组长,精通茶叶筛制和审评。1990年至1997年任茶厂副厂长、厂长,熟悉茶厂综合管理和营销。1997年至2002年任临沧双银茶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研制出CTC绿碎茶,已申报专利。2003年任云南临沧交通运输集团云县天龙公司总经理。2004至今任云县嘉木茶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

2002年3月,他提出了在茶房乡境内创办“嘉木茶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论证,并毛遂自荐担任法人代表,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功夫不负有心人,段国成宏观上的远见卓识,微观上的慎密思考,项目论证获得一致通过。2002年5月奠基开工,2003年4月投产。

茶厂建好了,选择什么样的设备的问题又摆在了段国成面前。于是,他给股东们出了这一个考题:“选什么样的设备为宜?”股东们面面相觑,最后请他拿主意。段国成提出3点建议:“一、嘉木必须选购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CTC红碎茶生产线一条,保证24小时加工生产14万斤鲜叶。二、必须配备有传统制茶工艺和现代制茶工艺相配套的机械3套。三、必须在临沧地区首家采用蒸气杀青和烘干工艺相结合的设备。”嘉木公司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思路,采取“利益共享和利益的二次分配”的办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公司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各部门合力攻坚,实行定单收购,分户管理,做得越好公司越扶持等措施,推动云县近10万亩茶园低改高或高优生态茶园建设,今年又在野鸭塘茶园发展了1000余亩高优生态茶园。

56、周德光

周德光,1946年出生在普洱,12岁被招工到普洱集团从事文艺工作,1984年调到普洱群众艺术馆做文艺辅导,1987年又调到新成立的地区旅游局,1998年退休。作为一个民间茶人,周德光呈现给人们的,并不仅仅是他那颇有几分霸气的品茗心得,也不仅仅是他侃起茶所表现出的狂傲不拘的个性和言辞间闪烁着的口若悬河的机智。说得一腔好“普洱”,做得一手好“乌龙”,更是让人称之为“怪”。性情豪放的周德光则索性自号“茶怪”,面对着人们的不解与质疑,努力在中国茶城、普洱茶都,辟一席之地,成就着他“世界茶源、乌龙归宗”的梦想。周德光说:“我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思茅是世界茶树起源地一说寻找更为全面的佐证。”

57、阮殿蓉

阮殿蓉,1968年出生于云南昭通,回族。曾任中外合资云南振思铁合金厂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1998年出任勐海茶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2年创办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普洱茶的知名商家,优秀推广人。阮殿蓉女士致力于普洱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著有茶说典藏系列《六大茶山》、茶文化专著《我的人文普洱》和《普洱茶再发现》,在《普洱壶艺》、《中国茶叶经济信息》、《茶博览》、《云南普洱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在《云南日报》、《临沧日报》开辟有“说茶专栏”。

58、焦家良

焦家良,1964年生,云南陆良人。龙润集团董事局主席,创办龙润茶集团,提出“以制药的理念生产普洱茶”的概念并实践,龙润茶为2008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香港主板上市茶叶企业。

59、吴远之

吴远之,男,汉族,1962年7月出生,云南大益茶业集团董事长。

60、沈培平

沈培平,男,汉族,1962年2月生,云南施甸人。任职普洱市期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将普洱茶事件营销推向了顶峰。

61、刘湘云

刘湘云,柏联集团董事长,柏联普洱茶庄园主人。布局景迈山万亩古茶园,开创普洱茶庄园模式,将普洱茶形象提升至奢侈品档次。

62、陈国义

陈国义,1948年生,广东汕头人。知名普洱茶“88青”发现及品质提升者。

63、贾鹏

贾鹏,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64、余秋雨

知名作家,普洱老茶品鉴专家。

65、雷平阳

知名作家、诗人,《普洱茶记》一书作者。

66、杜春峄

杜春峄,女,汉族,澜沧古茶有限公司董事长。1966年参加工作分配到景迈茶厂;1977年担任县茶厂副厂长主管技术;1998年组建澜沧古茶有限公司。

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企业品牌价值5年内提升32位


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企业品牌价值5年内提升32位

梧州茂圣有机生态茶园。由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供图

陈列有序的六堡茶。由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供图

2017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的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品牌高达3.05亿元,企业品牌价值排行由2012年的66名上升到34名,短短5年,品牌价值提升了32位。“茂圣”与“中茶”、“三鹤”并列为六堡茶三大品牌。

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排行榜上茂圣六堡茶排名34位,与2012年相比上升了32位。2016年12月,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继续联合组成课题组,开展“2017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活动

普洱茶拼配其实也在解决茶两极分化的问题


普洱茶拼配其实也在解决茶两极分化的问题

拼配茶,曾经被很多人认为是“品质不好”的代名词,但是随着人们对拼配茶的了解,逐渐接受了“拼配茶并不是品质不好的茶、拼配茶其实有利于口感更佳、市场上大部分茶都是拼配茶”等事实。事实上,拼配茶的出现,不仅仅是口感上的改善,也避免了普洱茶行业出现“两极化”的问题。

首先,拼配茶解决了普洱茶出现“口感两极分化”的问题。如果没有拼配茶,那么普洱茶的口感将会出现“特色鲜明”的特点,往往朝着两极分化的方向走,那么滋味过于浓烈或是过于平淡这样的茶也就是常事了。那么对于广大品饮者来说,可能就很难品饮到普洱茶相对协调的口感了,我们不否认有人会偏爱于某些过于有特色的茶品,但是如果“过于极致”的话怕还是很难入口的。

接着来说刚刚的口感两极化,两极化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消费者的两极化。如果没有拼配,那么普洱茶的价格将随着口感的两极化出现至高和至低的分化,也就是说普洱茶的消费者基本分为2层:土豪随心所欲喝着天价茶,其他人认命地喝着低价茶,偶尔对高价茶有所幻想。所以,我们不得不感谢拼配的出现,因为拼配,我们很多人才不至于喝着一个极端上的茶度日,虽然不至于喝到极端尚品,但不可否认某些茶里拼有少量高端茶也算让自己过了一下嘴瘾。

消费者需求还会导致另一个结果:消费者一致追求某一口感偏向的茶品,那么口感另一极必然受到冷落,对于普洱茶而言这无疑是个灾难,只需要目前的普洱茶市场就知道了,那些备受追捧的山头随之而来的是价格高涨、各种混乱,备受青睐的老茶各种天价、各种作假,这样的状况对于消费者来说实在头疼。那么,口感两极化后,商家自然会想尽办法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些不被消费者所喜欢的产品终将会以“假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也就意味着普洱茶的品质将进入一个“混乱不清”的状态,最有可能的结果还是“拼配”,但那时的拼配可能就真的是原料的简单置于一起了。

抛开普洱茶本身和消费者,回到原产地来看,也将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些山头寨子每每春茶采摘的季节,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而另一些产区呢,除了当地人鲜有外人来访。相应地,热闹的地方鲜叶、毛茶价格不断上升,而凄凉的地方茶叶价格同样凄凉。这样的状况相信不少人都有所耳闻甚至亲眼目睹,迅速崛起的老班章、冰岛老寨让我们明白了有“消费者追捧的茶叶的地方富裕起来多么简单”,一些不被人们所熟知的村寨则在无声地阐述一个事实:所有的茶叶卖了还不够养家糊口,贫穷是多么赤裸裸的现实。普洱茶拼配的出现,虽然没能够改变这一赤裸裸的现实,但总算没有让普洱茶产区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至少现状是多极化的存在。

拼配,是一门技术,是很多普洱茶制茶师傅不断试验和总结得出的结果,或许一开始由于我们的不理解,我们不能够接受,但是当拼配技术一次次地将一杯杯好茶推向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时候好好坐下来审视它,仔细想想它给我们、给普洱茶带来的一系列益处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茶,其实是一位良师》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是一种什么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