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喝花茶的人】

感悟人在草木中的人生真谛

人是一个创造的主体,也是一个消耗的主体。因为存生的多种需求,使创造和消耗成为一种恒定的此消彼长的对立统一,而矛盾化为前进的动力,需求成就了文明的璀璨。

虽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带有更多的条理清晰的层次规划和价值倡导,但对于吃五谷杂粮的人来说,更多的需求应该还是一种近乎平实、直观、感性,多带些鲜活元素和情趣润化的普通生活。只不过,有时候这种看似简单的需求要达到或做好也并不容易,因为简单往往就意味着要放下复杂、放下许多的高大上的追求,无异于返璞归真,试问又有多少的人能够拥有。

在《论语·侍坐》中,就有一段精彩而发人深省的对话。孔子分别问了子路等几个弟子的志向,有的说想管治“千乘之国”;有的想打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邦;有的则想掌管“宗庙之事”;只有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有弟子的回答,就曾皙的话深合孔子之意。

虽然这则对话意寓颇多,但其最核心的还是在于对人性需求的直见。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忧怀天下的圣人,也肯定和崇尚一种淡然、从容与悠游的生活状态。在他看来,任何伟大与成就都应该建立在平实常态的生活的基础上,先有一种遵循生命需求,迎合生活规律的态度和行为,才有可能谈得上更高远的理想追求。

对此,庄子更是直截了当地说,道“无所不在”,无论高贵平贱,不分大事小事,都有真理的存在,都会有不经意的精彩。无独有偶,一千多年前的赵州和尚的一句“喝茶去”,把对万事万物的态度和解读浓缩到一杯茶里,也就是实践出真知。在先贤哲人看来,一杯茶既有精神的贯穿,又有形式的承载,更能让众生乐在其中。

事实上,“茶”在中华的国度里,早就成为一种特定而又广泛的大众需求和能够从平淡生活中不断升华的文化享受与追求。因为在人和自然的诸多关系中,茶与人之间离得最近。茶字分拆开来就是人在草木中,喝茶的过程,也就是人与自然对话并将人性归于淡泊、平实的过程。一杯好茶,一定包含着自然对人的最真实回馈,让人获得最真实有效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养,再而自我超越。

发现是起步,创造是终点,传承是过程。人类就是在发现、创造和传承的不断循环往复中上升发展并始终作为实践主体的。如果从神农发现茶算起,茶已经陪伴了华夏儿女五千多年。但尽管在中国历史上,茶政、茶业,茶饮、茶俗等文化演绎称得上浓墨重彩、博大精深,而在整体化和传承性的精神仰望和自然敬畏上,茶依然到达不了国民意识中的自省自觉的位置,自然也无法成为被仓冈天心(日本《茶之书》作者)称誉并推崇的“生的艺术”并为不同阶层和生存状态的人所共同膜拜,真正进入合乎自然与众愿的“道”的境界。应该说,我们的祖先对茶的发明是空前绝后、居功至伟的,而后辈的传承和弘扬则是不无缺憾的。

这也是茶自身的感叹,因为在现实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把茶与生命的关系从物性和精神上的相通共融以及形式上的坚持贯彻定格不变,真正让清静和雅脱离尘俗的羁绊而成为穿越时空的人性品质,没有时代印记、没有地域、民族或阶级差异,纯粹、简单而恒定。

平实、平淡、平常,这就是生活的本来模样;经典也好,精粹也罢,都离不开这种天然的底色,这就是茶的真谛,茶的原味和茶的精彩。一杯茶中就包含着发现、创造和传承,只不过文化总是容易缺失或被改良,本色更常常蒙上了功利的尘垢,故而寻找瞬间的感悟,不仅需要机缘的巧合,还须心智的独到,更需把繁杂舍弃。当人与茶,情和境,善与美交融叠合的刹那,也许就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稀声的回归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感悟人在草木中的人生真谛》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喝花茶的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