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叶。

云南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6月29日,云南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普洱成立。

为推动普洱茶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普洱茶研究院牵头组建的云南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普洱成立。联盟的成员由科研机构、高校、质量检测机构和普洱茶企业组成。

联盟成立的宗旨:以云南省普洱茶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以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创新相结合,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优化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聚集创新资源,创新普洱茶产学研结合机制,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共同突破创新和产业发展瓶颈,提升普洱茶产业整体水平。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联盟在产业构建、技术研发、标准化促进、资源共享、行业交流、市场推广、品牌培育等方面的合作,提升区域创新活力。cy260.coM

据介绍,近几年来,普洱茶在生产企业、产地相关部门和业界其他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普洱茶独特的收藏价值、文化内涵和保健功效等逐步为人所认知,普洱茶市场因此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但当前普洱茶产业在从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到销售这一价值链条不同环节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基本呈现”市场先动,研发滞后,标准缺位,工艺落后”。不利于普洱茶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来攻克一批茶产业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难题,提升我省普洱茶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优化普洱茶产业的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减少重复研究;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之间,在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重要创新要素方面进行有效的配置,合理的流通,形成新的合作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逐步在我国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普洱茶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创新平台;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普洱茶产业科学家、企业家。

云南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将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云南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增强产业持续创新能力,为普洱茶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组织开展国内外茶产业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开展科技招商与技术合作。

CY260.com扩展阅读

云南农大技术创新助推普洱茶升级


云南农大技术创新助推普洱茶升级

近年来,以云南农业大学教授盛军为首席科学家的研究团队着力普洱茶全产业链开发,系统解决了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项目推广应用至今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65.85亿元,助力云南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茶类,也是高原特色农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作物,但过去作坊式生产、清洁化和标准化程度低、机械化加工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普洱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以来,在云南相关科技计划支持下,该研究团队实施了“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开展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在普洱茶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

在多年种质资源收集的基础上,研究团队选育出适合进行生态化种植的优质茶树品种“普茶1号”和“普茶2号”,因具有良好的抗虫性和抗逆性,在全省多个产茶州市推广种植面积已达107.95万亩。开发“茶菌复合生态种植”等多个适合云南茶园特点的生态化茶树栽培技术,改善了茶园土壤环境、提高了茶叶品质和质量。在项目的带动下,6.9万亩生态茶园获得中国或欧盟有机茶园认证,生态茶园推广应用228.77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4.85亿元。

在普洱茶加工技术、工艺和装备创新中,该研究团队将远程控制、设备互联等技术与普洱茶生产过程相结合,设计开发了以普洱茶自动发酵机为代表的系列加工装备,实现了生产的清洁化和自动化,普洱茶生产周期从60天缩短至35天,相关设备推广应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79亿元。

此外,研究团队根据普洱茶的品质特征、地理特征和树龄长短等,制备出普洱茶生茶、熟茶各三个等级、三种型制的标准样,形成了《云南普洱茶标准实物样说明》,填补了普洱茶标准领域“有文字、无实物标准”的空白,为规范行业生产、稳定普洱茶等级质量、消费者识

借鉴经验 审时度势 科学谋划六堡茶产业发展新战略


借鉴经验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六堡茶产业发展新战略

考察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近日,为学习借鉴先进产茶县发展茶叶产业的经验,推动我市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中共梧州市委副书记蒋海东带领市委副秘书长梁金昌,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景文,市农业局局长赵春宝,中共苍梧县委书记叶剑强,以及梧州市农业局、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梧州市商务局、梧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苍梧县人民政府、六堡镇党委、苍梧县农业局等相关单位领导以及我市主要的六堡茶龙头企业负责人等赴福建省武夷山市、安溪县学习借鉴茶叶产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

考察组先后考察了武夷山市的中华武夷茶博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大红袍核心产区、瑞泉茶博馆、香江茶业有限公司以及安溪县的中国茶都、三和茶业、中国茶博汇、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安溪铁观音集团、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地。对武夷山市、安溪县茶叶种植生产、茶文化挖掘与利用、茶旅互促发展模式、茶博物馆和产业园建设、茶叶市场建设与检测、茶科技与人才培养、现代工厂先进生产及管理模式以及政府促茶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产业管理的先进经验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与安溪县领导座谈交流

蒋海东认为,武夷山及安溪茶产业链非常完善,茶产业规模很壮大,积累了丰富的茶产业发展经验,很值得梧州市学习和借鉴。他说梧州市茶产业发展与武夷山、安溪还有很大差距,差距意味着空间,六堡茶有好的发展前景,有大的发展空间。他同时要求我市各相关部门科学做好规划,完善标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大力打造品牌,努力做精、做强、做大六堡茶产业。

六堡茶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在清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近年来,六堡茶产业更是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亲自把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的调研报告《产茶县如何保茶叶质量安全—安溪县的探索与启示》批转我市参阅;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唐仁健亲自到梧州调研六堡茶产业。

据悉,梧州市六堡茶年产量已超10000吨,品牌价值13.82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市及港澳、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 看蓝铁熟茶如何左右开弓


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看蓝铁熟茶如何左右开弓

随着近些年“熟茶热”的不断升温,熟茶受众品饮消耗需求愈趋多元化、精品化,不断驱动着很多茶企的熟茶创新。

好的产品,要从源头做起。2012年,润元昌率先提出“春茶发酵的熟茶”这一产品战略,坚持全线熟茶产品采用“春茶发酵的熟茶”的定位,此后,每一款熟茶产品都是以此为基础标准的。如今,“春茶发酵的熟茶”无疑已成为了让人提起润元昌就会想到的代表性名片。

离地发酵、山泉水发酵、新时代铁饼、手撕饼、体验式营销…….都是我们这些年做的创新小尝试,大受市场好评,而此次即将上市的蓝铁会有什么不一样等着我们呢?

技术篇|“润活”发酵,让熟茶更有润感,更有活性

蓝铁,采用已申请国家专利的“润活发酵技术”发酵,通过“富氧发酵”、“加压发酵”等一系列新工艺的应用,充分提高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度,减少鲜爽物质损耗,更大程度保持茶叶活性,更有润感,更有活性。

富氧和加压发酵是与润元昌之前活性发酵的不同之处:

●“富氧发酵”,针对传统普洱熟茶加工发酵过程中的供氧不足,发酵程度不均匀等问题,采用通过向堆子中导入通气管和缩短翻堆解块的时间,促进茶叶酶促反应,有效减少鲜爽物质的损耗,更多地保留活性。

●“加压发酵”,用特制的棉布将堆子进行覆盖包裹,配合全方位均衡加压技术,较大限度地破碎茶叶细胞壁,提高茶叶内含物的释放渗出。

让熟茶也有老生茶的享受感

老生茶意味着好茶、时光之茶,是老茶鬼的心头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新生茶无论从口感及茶性都不是那么轻易地能被接受,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品饮老生茶。

然而老茶也意味着时间成本很高,熟茶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茶的不足。正常发酵的熟茶,现饮舒适度确实比生茶高得多,但往往与老生茶的口感千差万别,很难满足喜饮老生茶的那一批茶客。

为了更加贴近老生茶的口感,蓝铁采用了偏生发酵,这需要发酵师傅对发酵程度的恰如其分地把控,才能让蓝铁既具备熟茶清晰可辨的特征,又具老生茶风骨,不至于陷入生熟不分的尴尬。

产品篇|新时代铁饼熟茶

铁饼形态,茶条与茶条之间紧密相贴,蓝铁无泥鳅边的外形,线条干净利落,视觉上给人更简约轻盈之感,舍弃了传统铁饼的乳钉塑造,外形更具时代感。不过,蓝铁可并不轻哦,不具窝心的它掂起来质感十足。

铁饼的诞生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无需布袋,直接靠机械压力便直接压制成饼,用料大多不那么讲究;再者,传统铁饼由于当时技术和生产条件有限,压制后紧实硬如铁,撬茶困难,转化慢;

润元昌首款润活专利发酵技术新品——蓝铁,将精彩亮相广州春季茶博会。润元昌独创压饼技术,原料选用内质丰厚的春茶,压制松紧适中,是对传统铁饼工艺的再创新和改良,从营养价值、冲泡、后期转化都更符合现代普洱茶的需求。

中国品牌普洱茶消费联盟在昆成立 将促普洱茶标准化


中国品牌普洱茶消费联盟在昆成立将促普洱茶标准化

据中国品牌普洱茶消费联盟执委会消息,中国品牌普洱茶消费联盟9月9日在昆明雄达茶城成立。

联盟的宗旨是以市场化模式整合产业资源,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以弘扬云南茶文化,促进普洱茶走标准化、品质化、特色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为打造产业驰名产品品牌服务,维护普洱茶产业形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据了解,联盟将开创普洱茶产品资源与市场渠道整合新模式,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普洱茶产业生态圈,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联盟产品产销直营服务网络,以绿色为本,以特色为亮点,品质为保障,以平等自愿、诚实守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紧密型的全产业链战略合作平台,实现生产有引导,质量有监管、言行有监督、服务有保障。

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省民族文化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协会等单位对联盟发起表示支持,并一致认为联盟的建立将有助于我省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云南普洱茶:老班章茶研究会成立


云南普洱茶:老班章茶研究会成立

西双版纳老班章茶研究会成立大会

4月9日上午,勐海县陈升制茶厂举行西双版纳老班章茶研究会成立大会。原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张宝三,西双版纳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罗红江以及国内外茶叶专家、普洱茶爱好人士出席成立大会。

老班章茶独特的口味和品质,受到了国内外茶专家和普洱茶发烧友的青睐,在国际茶界享有“班章王”的美誉。老班章茶研究会将致力于为热心勐海老班章普洱茶的茶界知名人士、茶叶专家、学者搭建一个勐海老班章普洱茶研究、交流、联谊的平台。

据悉,研究会将开展以老班章古树茶为主要对象的云南大叶种茶和普洱茶研究,从茶叶与普洱茶科研、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民族茶文化、民族生态等多学科多层面展开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西双版纳老班章茶、普洱茶科技和文化的研究水平,铸造精品勐海老班章普洱茶品牌。

老班章茶研究会当选会长、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升河说,发掘勐海老班章普洱茶文化,提升勐海老班章普洱茶品牌的科技文化内含和市场竞争力是老班章茶研究会的使命。未来研究会将对老班章茶基地和邻近村寨茶农进行茶叶科技培训,在老班章村进行古茶树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科技示范,全面提高茶农的茶叶种植、管理、制茶的技能。

云南茶产业发展战略“跨界”研讨会召开


云南茶产业发展战略“跨界”研讨会召开

茶厂工人正在加工普洱茶。

5月6日,一场关于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跨界”研讨会在云南农业大学悄然召开,来自国内、省内科研、文化、企业、行业协会、新闻界资深人士以及政府官员,结合云南茶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放眼全球市场走势,对谋求云南茶产业的战略突围进行了深入探讨。

健康红利:把云茶发展成生态健康产业

此次会议的召集人,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在研讨会上提出了“健康红利”的经济学概念,让与会专家学者眼前一亮,“健康红利就是人们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产生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带来的红利。”

与会者认为,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不断追求,大健康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健康红利”将成为继“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城镇化红利”之后推动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健康产业将成为新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作为茶的原产地,云南茶资源具备了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等高原特色农业的内涵。一直以来,云南茶园面积和采摘面积均居全国首位,仅去年,云南茶叶产量就达到了27.17万吨,居全国第二,全省有机生态茶园已经达到100万亩,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茶园面积12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210万亩。云南茶资源更大的优势还在于独有的大叶种品种资源,全省拥有百亩连片的古茶园就超过50处。

如何将生态、良种及种植等云茶优势资源整合到位,通过现代科技成果和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推出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南特色茶叶品牌,将云南茶产业打造成一个千亿级的大产业,在“健康红利”中尽显云茶优势,帮助全省60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撬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推动绿色经济强省建设?

“我们要正视现状,以工业连接农业,用科技连接企业,整合各方资源,促进茶叶资源全价利用、跨界发展和再深加工,促使云南茶产业在‘健康红利’中赢得竞争优势。”沈培平对云茶现状的客观看待,对云茶前景的战略思考,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余秋雨坦言:“一个以茶叶为主题的时代到了,一个以茶为主题的生态文明时代到了,这不仅是中国的时代,也是云南的时代。”

龙头带动:通过大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云南茶叶种植规模的优势正在一点点消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透露,去年云南茶园面积为389.7千公顷,同比增长率只有2.5%,紧跟第二的四川茶园面积已经达到了266.6千公顷,但其增幅超过了11%,而位列第四的贵州,其茶园面积也已经达到251.5千公顷,增幅更是高达28%,“这两个省都喊出了做国内茶叶老大的口号。”王庆说。

与会者一致认为,云茶巩固全国老大地位的途径不能盲目跟风扩张,而应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

但严峻的现实是,全省现有茶企1000多家,产值过亿的不超过20家,产值达10亿元的仅有一家。云南茶产业“多、散、弱、小”的格局依然没有质的改变,导致云茶“集中度低,经济带动力小”。据悉,去年全省茶叶加工比重仅为62%,有近7万吨是以“毛茶原料”卖到省外。

显然,云茶要改变目前“大资源小产业”格局,最现实选择就是通过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在大企业带动中谋求战略突围。这方面,沈培平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主体就是企业,云南需要培育和引进一批大企业集团,为茶产业构建一个以标准化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推动云南茶产业完成转型升级,促进以文本文化为核心的传统茶文化向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现代茶文化转变。”

一批有远见的大企业集团已经把现代经营理念植入到了云茶发展中。普洱市携手天士力集团,将传统中药打造为现代中药的先进理念注入到了普洱茶产业中,联手研发出了秉承健康理念的普洱茶新品。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透露,目前天士力投资45亿元在普洱建设的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将打造从种植、采摘、发酵、萃取、加工到运输、仓储、销售等标准化、现代化普洱茶产业链,一个年产值超过400亿元的全产业链普洱茶产业体系很快将在普洱建成。

品牌建设:用质量打造云茶大品牌

缺乏大品牌支撑,是云茶发展的又一“软肋”。如何以品牌引领产业发展,以超前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先进的理念,高品质、高品位、高规格、高端化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云茶品牌,是云茶突破的重点。

针对云南茶树良种化和茶园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毛茶单价仅为全国平均一半的困境,张士康认为,从传统茶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上看,云南要以茶园为“第一车间”,规范农业种植,打造一批茶叶种植庄园,为擦亮云茶金字招牌奠定原料基础。

“规范制造体系是云南茶品牌培育的重中之重。”张士康认为,促使茶叶加工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生产出标准一致的高质量产品,才能集聚市场能量,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拓展强有力的渠道,创新产品,创造市场,变传统的饮茶为吃茶、用茶、赏茶,拓展茶叶消费形态,则是打造云茶大品牌的必经之路。经过多年培育,云南已经有滇红、大益、红瑞徕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传统茶品牌,同时在茶的深加工产品中涌现出了帝伯洱、贡润祥、东风生物等一批竞争力强的新兴品牌。

多元模式:以创新丰富产品形态

研讨会上,科研机构“泄露”的一项项茶叶利用新成果,企业抛出的一件件以茶为原料制造的新产品,让云南茶产业看到了广阔的未来,也激起了与会人士对茶产业多元发展的极大兴趣。

蒙顿(中国)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杰博士在研究中发现,云南独有的大叶种茶含有比其他茶种更多的生物酶及其他活性物质,这些物质是生产天然保健品的重要原料。陈杰向人们展示了茶在大健康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云南茶产业的发展要和现代养生相结合,在茶的保健功能上做文章。”陈杰说,以茶叶为原料,云南不但可以大力发展保健品,还可以发展健康食品和日化消费品,这些都是云南茶产业发展的新路径。而东方不老生物的刘俊辉,用他们的产品证实了这一点,目前,该公司已生产有普洱茶、红茶、绿茶为主要原料,加配其他生物剂的日化用品,一上市就获得了市场青睐。

张士康则提出了“全价利用、跨界发展”和“再深加工”的发展理念。他认为,现代茶产业就是要把茶叶、茶花、茶果、成品茶、半成品茶或是茶叶加工副产品等利用现代技术和工艺生产加工为食品、保健品、药品、日用品、建筑材料等非原茶形态的新型衍生产品。他的研究表明,茶叶可以开发成为茶面新产品,而茶的活性物质可以制造成为抗氧化和抗老化的保健品及日化品,甚至还可以制作成肉制品改良剂,而茶渣还可以作为饲料及食用菌培养基质。

一直关注云南茶产业发展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学敏则从市场流通学上分析认为,云南可以依据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建设一个中国西部的茶叶交易流通中心,甚至可以大胆尝试,搭建茶叶的期货交易平台,为全国茶企业建设一个风险分担交易体系。

普洱茶创新史


普洱茶创新史

现代普洱茶有四次创新浪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熟茶技术创新与保健价值发现→九十年代的文化普洱崛起与投资收藏成为核驱力→2008至2014的名山地理大发现与古纯热,仓储升级、交易平台创新与中期茶崛起→2015至今的拼配茶、熟茶2.0系统创新,以及掘金消费茶时代与第三轮建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出口导向技术创新,诞生了熟茶,并用保健价值重构了传统普洱茶,让其脱离了农产品与不入流的大众饮品身份,而与西方社会主流健康价值接轨。

这是第一轮创新浪潮,也是普洱茶技术研发、微生物研究、医学临床试验与小包装开发的第一次高光时刻。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玩的工艺革命、科技普洱与小包装与产品形态创新,早在三四十年前我们的前辈就玩过(虽然层次不高),因为要跟西方消费社会接轨,应日本、法国的代理商要求并在其指导下,普洱茶一夜间提升了若干段位,由土头土脸变得洋气起来。

普洱茶的第二次创新,是由港台人在90年代推动。如果说,第一次创新是熟茶与保健价值的高光时刻,那么这一次是传统制茶在当代复兴——生茶被当成号级茶、印级茶复兴的载体,打破了体制内“普洱茶是熟茶,青饼(生茶)是绿茶”之权威划法,在民间推动生茶入普,以及在保健价值的基础上,赋予普洱茶品鉴价值、收藏投资升值价值、原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四大新价值,从而开启了文化普洱的投资收藏时代。

普洱茶热于2003年登陆大陆后,2003到2007是第二轮创新热的红利放大期。也就是说,这一期间,市场不是由创新推动,而是九十年代的创新冲击波,在台湾衰退后,在大陆掀起了二次冲击波,也就是旧创新扩展到新世界。推动九十年代的创新者,在2003到2007年鲜有突破性创新,都是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创新体系。这时的他们,与其说是创新者,不如说是打着启蒙主义旗号进行“人口普茶”的红利收割者。这是启蒙大师的高光时刻,以港台文化大师与勐海系技术大师为盛。新入行者,除了顶礼膜拜文化大师外,也把以前在大厂工作过的人当技术大神,疯狂追捧他们发酵的熟茶,或者重金请他们指导发熟茶堆子。

2007年市场崩盘了,旧有大师红利逻辑玩不下去了。中国人都很现实,跟你混,能赚钱你是大爷,赚不了钱,滚一边去,别挡我财路!于是大师的光荣不再,大师变大湿,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至于熟茶技术大师,在2007年已经上山追古树茶的茶界新生代眼里,我喝茶的段位已经到了古树新境界,传统熟茶已经是不入法眼的垃圾茶,那么熟茶技术大师也只能扫入遗老遗少行列。那年头,新派制茶人喝茶人,只要有人提起港台文化大师,一定是一脸鄙夷,捏着鼻子走——貌似一个个大师从湿仓中走出来,腐烂霉变大湿,臭不可闻!至于技术大师,就很惋惜地说,老茶人了,人很好,受人尊重的前辈,曾经为行业做了很多贡献,但现在太固执了,做茶舍不得用好料,粗制滥造,能做什么好茶?

这些做茶新人,也就是70后80后,进入茶行业,开始是对启蒙大师顶礼,接受大师灌顶教化,知道一些门道后,就以大师为耻,在2007年以后变成造反派,革老前辈与传统做法的命。这些革命小将推动了普洱茶的第三次创新浪潮,开启了名山古纯时代。

大师的远去,表明茶界的核心推动力由大师的个人英雄主义,进入了系统推进时期。行业的进步不再是,由少数几个人决定,而是由系统内的海量专家的微创新及系统集成决定。在大师时代,是个人大于体系,在系统进化时代,是体系大于个人。

大师走了,唯留下大湿残影,如同逝去时代的绝响。专家来了,现在每一个做茶久了的人都是专家,或砖家!以前是大师满天飞,现在是专家遍地走……

2008到2013,是普洱茶的地理大发现——山头茶淘金热,以及一浪高过一浪的名山古纯创新。2014到2016,名山古纯的创新进入尾声,曾经的创新革命小将,纷纷转型为古纯品牌掌门人,忙于收割古纯市场红利,没有多少心思搞创新。2016年起,南方传统市场古纯由盛转衰,中期茶在2015年崛起,从而将普洱茶从名山古纯时代,拖入老厂中期茶红利期。古纯时代的真正终结,是2019年。因为南方市场货不好走,新兴北方市场在给古纯续命,一直火到2018年,2019年熄火!

中期茶的创新,其实是跟古纯一起开始的,都是始于2008年。其建立在仓储与交易平台的创新——2008年以后专业仓储体系的出现,2011年中期茶交易平台的出现。来自仓储与交易的创新,推动中期茶之崛起。

2008到2014,茶界创新有主次明暗两条线,主线、明线是古纯,次线暗线是中期茶,当名山古纯大放异彩之时,中期茶在暗地里蓄积力量,等到2015年古纯深度回调之年,喷涌而出。中期茶创新推动者是广东茶商,其将南方高温高湿仓通过专业仓储技术系统升级,改造为南方自然干仓,并进行中期茶概念界定与宣传,搭建中期茶交易平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2015到2018的老厂中期茶时代,是说老厂、藏家与交易平台收获了中期茶的市场红利,而老厂无疑是最大获利方,因为中期茶出自老厂(建厂十余年以上的厂,2006年以前建厂,在行业有根基),藏家藏的是老厂茶,平台卖的是老厂茶,他不红,谁红?在古纯与大益茶通吃的年代,除大厂外,老厂被贬为吃老本,不思进取,不会做好茶,只会做烂大街的大路货。那年头,老厂成为了陈旧事物的代名词,不合时宜哈,老厂日子难过!灰头土脸的老厂,正想向古纯品牌取真经,做古纯割市场韭菜之时,2015年中期茶崛起,打断了老茶的古纯新生之路,继续倚老卖老。

老可是个好东西啊,现在老字号值钱了,市场风向标由追新转为捧旧,老厂成为中期茶市场的宝,老茶人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活宝。

不是我不知道,而是市场变得太快……一个个不善于创新,因循守旧的老厂,却收获了中期茶的最大红利。这就是人生与社会的戏剧性,这是一幕喜剧!

奥地利学派的主将——庞巴维克倡导主观价值论。价值评价其实是很主观的一件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尺度,同一件事放在不同时代往往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普洱茶创新史中,对人事的评价,要不一飞冲天,要不落入尘埃,要不毁誉参半。复杂的人类社会,复杂的其实是人性与名利!要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何其难也……

谈创新,一定要明白创新的主线。绝大部分人很难逆天改命,随大流抓时代红利,也是不错的选择。幸运的人们啊,请抓住正在发生的市场机会:

普洱茶的第四轮创新,也就是当前正在迅速创造与发生的——2015至今的拼配茶、熟茶2.0系统创新,以及掘金消费茶时代与第三轮建仓。

拼配茶、熟茶升级,肯定意味着行业第三轮建仓,即用新理念重构仓储价值。仓储是普洱茶的时间价值放大器,进行拼配茶、熟茶升级的茶企、茶商肯定会想方设法利用仓储放大器,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015年开启的拼配茶、熟茶2.0时代,其实是山头茶与中期茶的新综合,也就是两股创新力量在新时期合流,并融汇贯通。中期茶,向山头茶学习用精挑细选的原料与精细化加工,山头茶向中期茶学习拼配、发酵与仓储变现,以及规模化生产与收获规模效益。这是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时间价值与规模价值交汇的产物。

古茶山开发的抓手,进入了大名山与小树茶时代。这两者都是用来解决名山古纯不能量产之问题。大名山,是名山核心产区扩张到周边产区。名山古树,进入名山小树时代,以解决高性价比优质原料的稀缺问题。至此,普洱茶由小时代进入了大时代,即围绕核心原产地(大名山)的大产业链开发时代!

熟茶与拼配茶2.0,是以名山茶的逼格、中期茶仓储与规模优势、大名山(名山及周边)小树茶的价值洼地与量产、消费端重构供应链的聚合为核心,并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来驱动,因其体系复杂,需要专业化团队运作,故曰系统创新。

以前的创新都为单点创新,或者是简单系统创新,创新更多表现为创意宣传与短期收割打法,而不是产业链纵深布局与中长期创新战略驱动。第四轮创新,单点与简单系统创新,已经进化为价值原点思维+大产业链升级迭代布局,做的是价值原点创新重构与大体系中长期布局生意。

2019,厂家发现自己一夜之间失去了走货渠道,于是销量腰斩,过了4月份,市场就冷,连中秋都没有生意,也就是春茶季热闹一下,全年冷清。市场整体不好,是肯定的。但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者对高价茶、割韭菜的茶,用脚投了反对票,于是开发高性价比的消费茶成为当前厂商的普遍行为。还有,传统开茶店的不能适应移动互联时代,他们缺流量,又不能系统输出价值观精准吸粉,于是被网红直播打败,不知道路在何方?

4G来了,5G还远吗?脱离时代的老经销商,是否会随风而逝!

2019年,市场的核心逻辑,将由依靠经销商做市场,转向先输出价值观与培育种子消费者,有了品牌话语权与一定消费者基数,再来顺势招优质经销商,并洞悉目标消费人群的需求,用消费端的逻辑重构供应链,也就是倒做市场。倚老卖老的老厂,如不进行熟茶与拼配茶的升级,重视消费者的利益,还在为了维护经销商的暴利,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是没有前途的,其老厂中期茶红利也会迅速消失。未来是属于价值创新、系统创新者的!

黑茶茶企介绍:云南普洱茶创新企业-龙润普洱


黑茶茶企介绍:云南普洱茶创新企业-龙润普洱

龙润茶集团有限公司(股份代码2898.HK)(下称“龙润茶”)于2009年5月,通过收购云南龙润商贸有限公司,正式进军中国茶市场,独家销售龙润品牌的茶产品,成为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唯一的从事茶及茶相关产品之销售及分销业务的专业茶上市公司。

集团坚持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等理念,借助集团与云南农业大学合办的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和云南普洱茶研究院的强大科研力量,提出:“用制药的经验制茶”,建立了独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茶叶生产加工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强调质量的控制由源头做起,与云南上百万茶农建立起合作关系,严格要求茶农按照既定的操作守则种茶采茶,不单保证龙润牌产品的原料质量,为龙润茶作为国内、外优质茶源料供应商奠定了稳固基础。

收购云南龙润商贸后,龙润茶接管龙润茶业集团的销售网络,当中包含了全国超过130家的连锁加盟店和直营店,并将在福建、浙江、湖南、云南等地进行产业和销售网络布局,立志成为中国70000多家茶叶公司的品牌管理公司。

龙润茶秉承“传统结合现代”的产品开发理念,成功开发了袋泡、速溶、方便茶等专利时尚产品。龙润产品涵盖了龙润普洱、龙润黑茶、龙润红茶、龙润绿茶等中国六大茶类200多款茶品。

健康,与每个生命息息相关,龙润茶将以实现健康生活为己任,奉献出所有的真诚,全力以赴,倡导“每天都喝茶,健康中国人”,透过喝茶推广健康生活,这是中国茶的新高度、新起点,必然造就中国茶第一品牌。

“一带一路”新战略 “茶船古道”蕴生机: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一带一路”新战略“茶船古道”蕴生机: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岁末年初,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热闹忙碌,工人们将刚刚加工好的茶叶打包、封箱、装车,争分夺秒地发往全国各地代理商。

“梧州六堡茶品牌知名度提升,茶产品质量、设计、服务得到更多茶友的认可,公司在2016年末的茶产品订单贸易额同比增长了三成以上。”天誉公司销售经理严晓丽高兴地说。

2016年是梧州六堡茶产业“墙内开花内外皆香”的丰收之年,从成立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到成功主办桂台(梧州)茶产业创新研讨会暨茶叶交易会,再到中国-东盟博览会系列活动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举办以及苍梧县荣获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六堡茶产业前行的步伐坚实有力,六堡茶品牌价值达到15.79亿元,在全国黑茶门类中位列第三,在广西茶叶类区域品牌中排首位。12月26日,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六堡茶产业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2016年12月30日,市委书记黄俊华、市长朱学庆共同为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揭牌

2016年12月30日,市领导和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董事合影

精准发力谋划产业战略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黑茶消费需求量逐渐增加,蕴涵巨大的饮茶人口红利。经过2007年以来的“一次创业”阶段,梧州市六堡茶产业以生产加工为突破口,从产业链的前端种植和流通销售等环节发力,初步形成产业发展体系。六堡茶被自治区定位为全区茶产业发展的领军产品和核心品牌。目前,梧州市共有六堡茶生产企业45家,集中加工区2个,专业茶叶市场2个,六堡茶年产量1.12万吨,年产值超11亿元,创造税收2500多万元。

潮起潮落,风浪正劲。2016年,梧州市乘借国家战略的东风再次扬帆起航,吹响了新形势下加快六堡茶产业创新发展的“二次创业”冲锋号。1月13日,梧州市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专题工作会议。市委书记黄俊华、市长朱学庆指出,六堡茶产业是梧州市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要精准发力做好六堡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基础性工作,从中找到符合自身实际及适应市场需求的科学发展策略,加快产业化进程。

按照梧州市“以茶兴市、品牌带动、产融结合”的战略部署,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于2016年4月开启筹备组建工作。

2016年11月7日,市委常委会听取了市国资委、茶产业办关于广西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前期工作汇报,常委会原则同意市政府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来带动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并重申公司的性质为混合所有制。

2016年11月16日,市长朱学庆主持召开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时指出,组建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是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打造千亿元茶产业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对于做大做强做优六堡茶产业,加快打造梧州市百亿元茶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力争在年末完成组建。

随后,副市长荣志晓、黄恩多次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推进公司筹建工作,明确公司定位要按照提高产量、提高产值、提高茶园面积的目标,做好整合资源、创新发展、资本运作、市场运营工作,并初步确定先由梧州市农村投资发展公司、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苍梧雄业六堡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2016年12月22日,梧州市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会议室召开了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首次股东大会,会议通过了公司章程,选举产生了公司董事会及监事会。还召开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董事会及第一次监事会,选举产生公司董事长及监事会主席。

2016年12月26日,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在工商部门完成注册登记,正式成立。12月30日,市委书记黄俊华、市长朱学庆参加公司揭牌仪式后与公司成员深入交流,希望公司广纳贤才,做好六堡茶溯源工作,建立溯源管理系统,规范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流程,全景式展现六堡茶的历史渊源、产品特色、质量安全。还要加强科学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六堡茶生产质量,大力宣传推介六堡茶文化,提升六堡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让六堡茶企业看到了我市政企联动携手发展六堡茶产业的信心与决心!”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士成介绍,目前,除了四家已入股的六堡茶企业外,中国茶叶总公司旗下的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和自治区供销社下属的广西梧州茶厂正在走相关审批程序筹备入股,其他六堡茶企业代表纷纷表示愿意入股,形成合力,做大六堡茶产业蛋糕。

2016年12月30日,市委书记黄俊华、市长朱学庆参观六堡茶文化陈列室

外学内联共促产业发展

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如何运作?新公司成立后与原有各家六堡茶公司的业务是否重叠?尽管有产业战略引领和众多利好政策支持,但许多六堡茶企业负责人仍有所顾虑。

“创新集团化经营模式,将企业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成为梧州市上下求索、克难奋进的目标。”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唐云凯回忆公司筹建过程时说道。

2016年,梧州市在见缝插针、抱团参展,以及承办各类茶产业盛会、论坛之外,还组织各级有关行政部门和茶企代表组成调研组外出考察学习。6月、9月,调研组分别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茶产业集团、湖南省益阳市考察茶产业发展及企业改制经验。10月11日至14日,市委副书记蒋海东、副市长黄恩率调研组深入四川省雅安市考察雅安藏茶产业品牌化建设及推动资源换证、机器换人、品牌换市的经验做法。

安化黑茶,载于唐,盛于清。近年来,湖南省安化县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保护和修缮古茶亭、古村落等文物古迹,茶文化旅游风生水起。

漫步在宽阔的石阶码头上,走进一间又一间古朴的茶行和钱庄,眼前再现的水运时代黑茶交易盛况景象,让广西梧州茶厂厂长刘泽森印象深刻,“通过‘茶旅文’一体化发展的模式联动激活三大产业,值得一试。”

四川省雅安市实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标准、共享品牌、共同打造、共有提升”的原则发展茶产业,使“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两大区域公共品牌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

国内茶业界抱团发展的模式所取得的成效,不仅给参加调研的茶企业主吃上了“定心丸”,也激活了大家思路:

“引导现有或新建企业全部进园建厂,形成集六堡茶的生产、科研、旅游、展示、检测于一体的六堡茶产业园。”

“想方设法做活文化,以六堡镇及周边乡镇为重点,发展茶山生态游、茶乡休闲游和农家乐,游人可以品好茶、逛古镇、观茶园美景。”

……

来自各行政部门和六堡茶企业的一条条建议,汇编成《安化黑茶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四川雅安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后,调研组成员广泛向各界征集意见,易稿十余次,并把相关内容融入到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方案。

“目标打造上市龙头公司,引领梧州六堡茶产业走得更快、更远。”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均伟对此深表赞同。

2016年12月22日,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马士成为公司董事长

创新工艺厚植产业根基

产业兴衰,系于创新。“农家手工茶和标准化生产的茶产品都是梧州六堡茶的根,只有百花齐放,品牌才能结硕果。”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淑梅说。面对市场机遇,梧州市适时发力,启动振兴六堡茶计划,建立专项资金在科研、文化传播等方面扶持壮大六堡茶产业,拓宽六堡茶的对外推广渠道,不断提升六堡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的腾飞厚植根基。

在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传承创新方面,梧州市先后两次组织力量发起冲击,使六堡茶制作技艺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一批批经过匠心打造、陈化的手工六堡茶在各地举办的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摘金夺银,屡创佳绩。

在六堡茶数字化生产流程工艺改造与提升方面,广西梧州茶厂、梧州中茶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产品迭代更新,不断校准市场定位。广西梧州茶厂研发出六堡茶渥堆发酵自动控制技术,采用电脑自控技术设备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对渥堆发酵过程实施自动控制,使茶叶的发酵效率提升1.5倍,茶叶洁度也有了保障。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六堡茶生产线,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优势,实现了六堡茶精制加工的机械化、连续化、清洁化、规模化生产。六堡茶发酵罐在保持六堡茶的传统风味品质的同时,使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研发全自动智能茶叶发酵装置和塔式连续震动蒸茶装置,填补了六堡茶连续紧压制茶的空白,比原来的传统人工发酵缩短一半时间,能确保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的需要。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牵头联合梧州学院、广西黑茶(六堡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梧州市自动化技术开发研究院、广西梧州茶厂等13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六堡茶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推广茶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数字化生产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和转化,提高企业六堡茶生产的数字化水平。同时,梧州学院与梧州六堡茶研究院还深入合作,共同培养茶学专业人才,强化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

2016年10月31日,梧州市六堡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并在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举行了揭牌仪式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富饶的自然物产资源,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梧州孕育了饮誉海外的历史名茶—六堡茶。

数百年间,这一神奇的黑茶沿着一条传奇的“茶船古道”走出深山,通江达海,并凭借“海上丝绸之路”直达东南亚,远抵日本及北美地区。

时空交替,岁月运转。民间茶人杨麦先生感慨道,六堡河水早已变得澄清透彻,“尖头船”的踪影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大交通网络的发展可一日千里。随着梧州定位为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已初步形成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六堡茶的流通提供了无限动力。

雄关如铁,逐梦前行。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将承载新的历史使命,汇集各方力量,加快推进六堡茶产业的“基地规模化、加工园区化、产品标准化、品牌国际化、文化普及化”建设,把六堡茶打造成梧州乃至广西的一张亮丽的品牌名片。(陈可夫龙志荣中国六堡茶)

普洱茶的子品类战略


普洱茶的子品类战略

一、普洱茶行业的本质:传统价值

(一)普洱茶:古老的传统产业

1、中国茶叶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

2、普洱茶是中国传统茶文化里的一朵奇葩

3、传统是一种顽固的习惯,传统茶文化支配人们的茶叶消费观念与购买行为。

4、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不同地域与阶层的茶叶消费习惯,而且这种习惯很难改变,以致于形成顽固的消费传统。

(二)传统与创新的辨证法:

1、破译传统的密码——坚持

世界上本无路,人走得多了便有了路。世界上也本无传统,不过创新坚持久了就形成了传统。

2、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1)传统是传承下来的创新(历史上的创新);

(2)创新坚持久了也是一种新的传统(未来的传统)。

(三)产业发展战略的本质:发扬传统,坚持创新

1、发扬传统,是用一种传统去改变另一种传统,即用普洱茶的消费传统去影响不喝普洱茶人群的消费传统,通过逐步渗透而将其转化为普洱茶的消费人口。

2、坚持创新,是通过对创新的不断坚持,使之形成一种新的传统,从而形成区别于传统的全新的普洱茶消费群体。

3、两种创新:

(1)第一种是基于历史机缘巧合而产生的创新,即这种创新碰巧迎合了时代的新潮流。这种创新可遇而不可求,在普洱茶的现代历史上只出现过两次这样的创新,一是1970年代诞生的熟茶工艺,创造了普洱茶的快餐文化;二是发轫于数十年前,成熟于1990年代的“越陈越香”理念,贡献了普洱茶收藏文化与炒茶模式。

(2)第二种创新是市场上有一定的潜在需求,但需要大力激发与挖掘的创新。这种创新贵在长期坚持,通过坚持以期能形成新的消费传统。目前,快消产品就属于这种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像诸如龙润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运作,通过前期亏损来换取市场,甚至要有跨国公司用10年亏损来占领中国市场的勇气。

(四)寻找传统的基因

这里所说的是大传统的概念,即传统和潜在的传统(即通过创新带来的新传统,不能有效形成传统的创新不算)。

1、拥有传统的老厂

这里的传统是指拥有传统的上规模的消费区域和人群的厂家,在当地已经形成了区域性消费品牌。目前普洱茶界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的厂家主要有以下三个:

(1)勐海茶厂

传统消费区域:广东、香港、台湾

(2)下关茶厂

传统消费区域:西藏、重庆

(3)昆明茶厂(中茶公司)

传统消费区域:广东、香港、台湾

2、能坚持创新的厂家:

代表企业为龙润,七彩云南、柏联普洱三家。这三企业背景雄厚,能有效支撑其将创新长期贯彻下去,很可能会形成新的传统。

(1)龙润——快消之路

(2)七彩云南——旅游卖场之路

(3)柏联普洱——精品之路(精品与奢侈品)

3、传统文化基因:

(1)原生态茶文化(旧传统)

茶文化决定茶类的生命力与发展高度,普洱茶的原生态文化将有利于将普洱茶塑造成地方强势茶类。

(2)正统茶文化(期待形成的新传统)

要从地方茶类跃升为国茶,必须具备正统文化基础。怎样为普洱茶安上正统文化的翅膀,将放在后文专章重点论述。

4、传统风味(口感)

茶叶是饮料行业,风味(口感)是除文化外的另一大核心价值。消费者是通过适合自己的口感而认识普洱茶,了解普洱茶,乃至爱上普洱茶。风味是开启消费者市场的钥匙,只有风味得到一定数量消费者认同的产品才有市场。普洱茶是个大茶类,丰富与复杂性是其特征,不同的风味构成不同普洱茶产品的特质,消费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认识所有的普洱茶,往往只能通过某种或几种风味来认识普洱茶。这样已经形成传统的风味产品,也就意味着已经拥有了长期固定的消费人群,其无疑构成了普洱茶消费者的基石。本文将普洱茶分为六大风味产品(为什么是六大,因为这六个比较出名,另外数量太多不利于推广,故将数量限制在六),即:

(1)勐海味

(2)易武味

(3)下关味

(4)勐库味

(5)景迈味

(6)景谷味

二、普洱茶战略的发力点:子品类战略

上文所说的普洱茶4大传统基因,这是普洱茶的战略基础。仅有基础还不够,还需要找到战略的发力点。这个发力点就是子品类战略。

(一)品类与品牌的聚焦战略

战略不能太分散,要讲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突破。战略要集中就必须找到发力点——品类与品牌的聚焦战略。

聚焦原理:品类与品牌推广的目的是改变消费者认知,促进其购买动机。只有将品类与品牌资源的核心信息进行高度聚焦,才能加深消费者的印象与加强其记忆。如果核心信息分散的话,就会模糊消费者的记忆,引起消费者的混淆,不利于品类与品牌的建立。

(二)普洱茶的品类与品牌聚焦的核心:风味

1、消费者的核心价值:风味

对于消费者来说,每一个产品都有其关心的核心价值,在茶叶方面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茶叶的风味(口感)适不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才会进一步考虑品牌与价格等其他信息。

2、普洱茶风味体系的构建——子品类的建立

普洱茶是一个大茶类,也是一个大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拥有庞杂的体系。也因为其太过于庞杂,就是专家穷其一身也很难窥其全豹,更何谈普通消费者了。这样,普洱茶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同的消费体验,让很多人因此迷上了普洱茶;另一方面,这也使众多缺乏品茶基础的消费者望茶兴叹,徘徊在普洱茶的大门之外。

因此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有必要对普洱茶进行进一步细分,即普通消费者没有必要知道普洱茶的全部,只需要知道一点简单的知识就可以选择出适合自己口感的茶,也就是消费者只需了解自己喜欢的茶品的知识。按照这种设想,我们可以按照茶叶的风味将普洱茶划分成若干的子品类,每一种子品类对应着一中拥有广泛基础或潜在消费者基础的风味。以菜肴来类比,虽然中国菜肴的种类繁若烟海,就是一个美食家也不可能吃尽中国菜,但由于中国菜是按照口味(风味、口感)来划分的,每一种菜系对应一种口味,也同时对应特定的目标消费人群。如川菜对应麻辣口味,它的消费人群就是喜欢吃麻辣的人群。由于菜系这个子品类的存在,且与口味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消费者即便不是美食专家,也不仿碍其通过菜系准确地点到适合自己的菜。

将茶叶的六大传统风味与子品类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形成了普洱茶的六大子品类体系:

(1)勐海味——勐海茶

(2)易武味——易武茶

(3)下关味——下关茶

(4)勐库味——勐库茶

(5)景迈味——景迈茶

(6)景谷味——景谷茶

这样,消费者在选择普洱茶时,不是说给我来片普洱茶,而是说你这里有没有勐海茶卖。当然,这六大子品类是不可能概括所有普洱茶的原产区域的。对于六个区域以外的茶,我们按照风味接近的原则可以归并在一起,但要强调这是具有勐海味的茶叶,但不是勐海原产的,以对消费者负责。

(三)子品类聚焦战略

子品类处于普洱茶这个大品类与品牌之间,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因此称之为普洱茶的战略之腰也不为过。腰部是人体发力的关键,所以说子品类是普洱茶战略的发力点。

1、乌龙茶的启示:

乌龙茶是个大茶类,按地域分,子品类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台湾乌龙、广东凤凰水仙等。由于乌龙茶多年来子品类推广得力,乌龙茶的各个子品类都有稳固的消费群体,很多消费者去买乌龙茶不笼统地说,给我来点乌龙茶,而是说要铁观音,或凤凰水仙,或说得更具体点给我一点兰贵人。可见乌龙茶的子品类聚焦战略非常成功,消费者通过子品类能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风味的茶。

2、建立普洱茶的子品类战略

为什么普洱茶的消费品牌难以建立?是因为普洱茶不但缺乏品类基础,而且还缺乏联系品类与品牌之间的子品类,是典型的双重缺失。主要表现在:

(1)品类的基础缺失。

普洱茶还是一个成长中的概念,近三十多年来普洱茶的概念与内涵已经大大扩张,在吸收了熟茶与老茶等概念后,普洱茶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丰富性和特点的茶类。由于创新的东西太多,其形成稳定的传统还需要时日。而业内的专家对什么是普洱茶及普洱茶的内涵还有很多争论,意见还未统一。因此,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普洱茶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性,而给消费者的认知带来困难,在某种程度上极大阻碍普洱茶的销售。

(2)联系品类与品牌之间的子品类缺失

普洱茶的宣传太过于大一统,对大概念下的细分茶类宣传不够,结果造成消费者被动接受过多的冗余信息,使消费者不知所云,导致有人戏称,普洱茶越学越糊涂。当然,市面上也有按正山、厂家等细分指标来宣传的,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子品牌标准,造成一家跟一家的说法不一样,使得消费者的认识更加模糊和混乱。所以,我们不但要进行子品类的宣传推广,还要建立严谨统一的子品类体系,使宣传不但能细分而且有统一的口径。

3、子品类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为什么普洱茶的品类基础不能给企业品牌战略提供足够支撑,最大的问题在于连接两者之间的子品类基础发生断裂。因此,要创建企业品牌就必须补上子品类这一课。在业界凡是拥有良好子品类基础的企业,都已经建成了区域性的普洱茶消费品牌。如下关茶厂拥有下关沱茶子品类,勐海茶厂拥有勐海味熟茶子品类。这两个子品类已经拥有不可撼动的消费群体,形成了自己的消费文化传统。

云南众多茶企的弊端在于没有实行子品类聚焦战略,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或者没有对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

(1)没有细分市场:

不管高中低档都生产,不管什么口味都生产。

(2)没有科学地细分市场:

虽然细分了市场,但将两种或几种风味差异较大甚至迥然不同的风味的产品放在一起进行产品组合。这样会造成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记忆产生严重混淆,搞不清楚其究竟是生产什么类型产品的企业。比如,川味酒楼既卖川菜又卖上海菜给人是什么感觉。首先是不专一的感觉带来的不专业的联想,其次是不便于消费者对其品牌进行清晰地记忆。

综上所述,可见云南茶企的品牌之路,在于将对子品类进行聚焦,将该子品类基础做深做透,以创造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来拓展市场,最终争取成为该子品类领域的特色品牌或规模品牌。简单的往往是最有效的,用单一的,消费者容易理解与记忆的产品形态开拓市场,往往比复杂的混乱的产品形态容易成功。

4、品牌聚焦战略与多元化战略

企业究竟是采取单一路径还是多元化路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成长期的企业应该采取品牌聚焦战略,走单一路径。

(2)成熟企业可以尝试多元化路线,但要极端谨慎。最好在不损害品牌聚焦原则的情况下进行。一是利用品牌的自然延伸进行多元化扩张,另一个是另起一个品牌进行扩张。

(四)子品类战略与竞优机制

1、质量与信誉的缺失:竞劣机制

上文提到普洱茶行业的质量与信誉,不是为不为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当一个行业陷入了竞劣机制,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时行业的质量与信誉是非常难以建立的。以官场为例,假设当腐败成为普遍现象时,要想在官场当一个清官往往而不可得,这就是“不是为不为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的最好注解。前不久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其悲剧性在于,作为品牌建设来说质量与信誉是至关重要的,但当中国整个奶水行业进入了残酷的低成本竞争阶段,在行业内比拼的是谁更善于降低成本才能生存下去,利用原料搀假控制成本就成了许多厂家的必然选择,这就是在竞劣机制下必然出现的行业潜规则。

今年流行的“山寨经济”也是竞劣机制下的产物。当手机行业进入了低价格主导阶段,正规厂家不断压缩成本以应对变化的市场。但正规厂家的成本的下降空间毕竟有限,这样成本更为低廉的“山寨机”就应运而生了,造成了手机行业强大的“山寨”冲击波。手机行业的教训是,这个行业不但竞劣而且竞底,是竞争的最坏一种结果。

2、竞劣的根源之一:信息的不对称性

之所以出现全行业性选择竞劣机制,是因为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竞劣成为一种赢利模式,是一种顽固的路径依赖。

(2)竞劣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厂家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性。

如果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将是客观而理性的,这样有利于行业中讲质量与信誉的厂家脱颖而出。但在现实中往往厂家与消费者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即厂家是产品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而消费者是产品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即受众),这样厂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的主导权,传播有利于厂家的信息,从而造成对消费者的信息歧视。珠宝与医疗市场就是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而攫取暴利的典范。珠宝玉石难在鉴定,即使是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这样高明的商家就充分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将产品分为A货、B货和C货,用假冒伪劣的产品老冒充正品。医疗市场也是一个信息高度不透明的市场,大幅度提高药价,开大处方等,已经成为了医疗行业的潜规则。

3、普洱茶竞优机制的建立

(1)竞劣机制产生的根源:教育消费者的成本太大,不如利用信息不对称性赚钱。

普洱茶是个待培育的市场,由于中国茶叶消费文化的顽固性,在培育过程中要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很难,加上普洱茶的内涵太丰富以及不确定性给消费者带来了认知障碍。总而言之,教育普洱茶消费者的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太高昂。这样,使很多企业望而却步,转而谋求更方便的路径,这时信息不对称性就派上了大用场,以前很多商家在炒茶模式下利用此法宝就赚得盆满钵满,现在虽然利润远不如以前但还是行业的一种不错的“方便法门”,造成很多从业者趋之若骛。

(2)竞优机制要具有比较优势

行业之所以会出现竞劣机制,往往是因为竞优机制不具备比较优势,导致很多人主动或被迫选择竞劣机制。要使竞优机制具有比较优势,就必须解决阻碍人们选择竞劣机制的瓶颈。阻碍普洱茶行业产生竞优机制的瓶颈就是教育消费者的费用高昂。

在上文中提到,教育消费者成本最低的方法,是建立子品类战略。用单一、简单、准确的子品类教育消费者,可以收到以下功用:

第一、小范围的知识,具有教育时间短、成本低、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特点。

第二、消费者在普洱茶品类中很难做到信息的对称性,但在子品类中比较容易缩小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取得消费的主动权。

第三、掌握消费主动权的消费者往往能将质量好、信誉高的产品与企业选拔出来,形成行业的品牌,自动形成竞优机制。

第四、由于厂家对普洱茶进行细分,仅选择一种、最多两到三种子品类产品来进行生产,这样企业的品类范围就大大缩小,不能再象以前充分利用普洱茶品类范围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来忽悠消费者,只能在狭小的专业领域从事专一的工作,靠口碑来积累消费者。

4、关于质量信誉的一点思考

为什么普洱茶行业一直强调质量信誉的重要性,也在QS证、打假、行业自律等方面下足了工夫,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整体上改观并不大,其原因在于两方面:

(1)没有深入到行业驱动机制的层面来思考问题,即对竞优与竞劣机制研究不够,从而不能从根子上来清除行业的乱象。

(2)没有从怎样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入手,以消费者的力量来帮助行业进步。消费者是厂商的衣食父母,是上帝,这是任何厂家都得罪不起的,只要消费者掌握足够的信息,就能使行业真正出现消费者依赖路径,而不是忽悠消费者路径。(文/白马非马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普洱茶研究:云南茶叶产业整合方案研究


普洱茶研究:云南茶叶产业整合方案研究

云南茶叶产业整合方案研究

更新日期:2006-05-1601:30:25

云南茶叶产业是涉及一、二、三产业的传统产业,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三,有普洱茶、沱茶、滇红茶三大著名品牌,但茶叶产值仅排全国第十位、出口量排第八位。要做大做强云南茶叶产业,促其进一步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自然条件优越,茶叶品质良好。云南茶叶主产区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带,土质肥、日照足、云雾多、湿度大,茶叶特别是名优茶生长的自然环境好;茶叶种质资源丰富,在世界上已发现的37个种、3个变种中,我省就有33个种、2个变种,且有25个种、1个变种为云南独有。我省茶叶萌芽早,采摘期长,有利于均衡生产;多数茶园分布在远离污染源的山区和半山区,茶叶污染小,农残量低,具有发展绿色“无公害茶、有机茶”的生态优势。目前,全省已有24家企业、29个系列产品通过绿色食品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云南是世界优良茶树品种大叶种茶的产地,种植面积255万亩,占全省的95%,占全国的15%。生长环境自然系统平衡完善,发育旺盛,芽壮毫丰,叶大质软,持嫩性好,茶多酚、咖啡因等内含成分高于小叶种茶30%~50%,已开发的保健茶、普洱茶、滇红茶、下关沱茶等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凤庆滇红茶外形内质上乘,可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媲美。

(二)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园面积全国第一。云南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是世界公认的中国茶树原产地中心,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滇红茶”的诞生地、“下关沱茶”的创始地;凤庆县小湾香竹箐被誉为“茶王之母”的大茶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双江勐库拥有的古茶树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全省有15个地(州、市)近100个县生产茶叶,2002年,茶园面积277万亩,其中采摘面积214万亩,居全国第一;产量8.36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1.2万吨,总产值9.3亿元;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23.5万余亩,占全国的7.8%。

(三)加工工艺日臻成熟,名优品牌逐步形成。我省茶叶生产加工历史久远,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工艺的有机结合,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大力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生产和加工经验,探索出了云南独有的大叶种茶加工技术,建成了云南省茶科所、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及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的一批科研院所,由于引进一系列成熟的加工技术和CTC红碎茶、绿碎茶生产线,使茶叶加工生产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在品牌开发方面,滇红集团生产的特级工夫茶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从1958年起一直被外交部定为外事礼茶;下关沱茶先后3次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3次荣膺世界食品“金冠奖”,“松鹤牌”、“下关沱茶”获“国家原产地标记产品注册”;思茅龙生集团生产的“宫廷普洱”,在今年第六届普洱茶叶节举办的“普洱茶王”评比中荣获“普洱茶王”桂冠。

(四)产业基础基本形成,产品市场潜力明显。云南茶叶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云南茶苑集团、云南滇红集团、下关沱茶集团、云南龙生集团、云南普洱茶集团、耿马蒸酶茶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规模经营的雏形,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云南普洱茶淳厚耐泡,止渴解腻,消脂减肥;滇红茶汤色浓艳,鲜爽俱佳;绿茶香味浓郁,回味无穷,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包括浙江、福建、四川、湖南等产茶大省在内的全国20多个省区市纷纷到云南采购茶叶,每年约有70%以上的茶叶销往省外。

云南茶叶出口潜力极大,世界红茶贸易量占茶叶总贸易量的80%。我省为大叶种茶产区,其红茶品质普遍高于其他产茶省,有利于红茶出口,最好年景年外销红茶7000~8000吨,占全省茶叶出口量的70%以上,约占全国的1/4;我省普洱茶以其独有的风格和品质享誉港、澳、台、日本及东南亚市场,逐渐打入西欧及美国市场,1998年以来出口量逐年增长;沱茶一直畅销美国、加拿大及西欧市场;世界绿茶贸易90%由我国垄断,贸易量虽然仅占茶叶总贸易量的10%左右,但呈逐年上升趋势,我省大叶种炒青绿茶已打开中亚市场,进入波兰、德国、俄罗斯市场,所出口的绿茶深受当地消费者钟爱,市场前景广阔;引进CTC设备生产的红、绿碎茶,已批量出口西欧市场。

二、云南茶叶产业整合势在必行

(一)茶叶产业地位特殊,加快发展尤为重要

1.茶叶产业是全省重要的传统产业。茶叶是最能发挥山区优势的产业,适宜我省山区多坝区少的现状。在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中,茶叶是颇具发展基础的“绿色产业”。全省涉及茶叶种植、加工、流通、服务业的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1/4,是我省茶叶产业可持继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茶产业也是我省传统的出口创汇产业之一,正常年景茶叶自营出口均在1万吨以上,创汇约2000万美元,在出口农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外向型茶叶经济有较大的潜力。

2.茶叶产业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不可替代的产业。对于我省大部分山区、半山区,茶叶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讲,起着“生命产业”的特殊作用,具有其他经济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茶叶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同时,茶叶产业还是“带一方劳力,富一方群众”的产业,如龙生集团实施的“云南省易地开发扶贫工程”,解决了从昭通市转移到思茅地区的1.6万特困群众的脱贫问题。

3.茶叶产业已成为一些地区的重要产业。在临沧、思茅、版纳、保山、德宏等茶叶主产区,茶叶产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凤庆县每年来自茶叶的财政收入达150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0%,临沧、思茅、保山、西双版纳等地(州、市)的重点产茶乡(镇),占到25%以上,最高的达70%。

(二)茶叶产业问题突出,实施整合势在必行。云南茶叶一流的品质、二流的品牌、三流的价格,与其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符,亟需加快发展。要加快发展,必须通过整合解决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下述困难和问题。

1.种植水平粗放,经济效益低下。我省茶园面积虽居全国首位,但种植水平低,茶园基础差,零星分散,老茶园、低产茶园所占比重大。全省现有低产茶园100万亩,亩产不到30千克;良种化程度低,高优生态茶园建设及无公害茶、有机茶推广滞后,种植面积小,仅占茶园总面积9.4%;名优茶产量少,仅占总产量14.4%。全省茶园亩均产茶39.1千克,比全国水平低13.6千克;每千克均价不到10元,低于其他省区18.5元的水平。

2.加工技术落后,名优品牌甚少。我省茶叶生产基本上处于传统工艺、传统产品阶段,绝大多数初、精制茶厂生产设备属上世纪70年代水平,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与外省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茶叶新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方面与国内外的差距更大,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产品的开发及提取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等深加工项目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茶产业联动作用小。“有茶叶、无茶业,产好茶、名牌少”,对云茶的独特优势认识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名优茶开发能力弱,形不成大叶种茶的优势品牌。全省茶叶品种上百个,品牌多、乱、杂,全国性知名品牌不多,尚未形成像浙江龙井、福建铁观音、安徽黄山毛峰等具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

3.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全省有茶叶初制所3000多个,有独立法人茶叶企业309个,中小企业约占98%,大型企业屈指可数。除个别大中型茶叶企业为国有控股和参股外,其他均为民营企业。企业布局分散,经营规模小,多数企业靠生产、销售普通毛茶维持经营,导致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突出,形成了云茶大量外流进行精制茶加工的不合理状况。大型茶叶企业普遍管理体制陈旧,经营机制不活,资产质量差,加上基地建设致使债务沉重,融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不能形成规模竞争优势,难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4.市场培育滞后,无序竞争突出。我省的茶叶专业市场刚刚起步,批发市场建设缓慢,专业营销人员匮乏,与茶叶产业的地位极不相称。已建成的茶叶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档次低、规模小、设施简陋,大多局限于批发、零售。云南茶叶批发市场和楚雄广通茶叶交易市场年经营量仅分别为5000吨和7200吨,对全省茶叶产业的发展形不成带动作用;投资2000万元的思茅茶叶批发市场,由于政策不配套、功能不健全、辐射面窄等原因,尚未形成茶叶集散功能;茶叶销售与新型流通业对接滞后,“行商”意识差,习惯于“坐商”,市场开拓不力;茶叶质量体系建设和云南茶叶地方标准制定严重滞后,产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竞相压价、无序竞争现象突出,导致云茶销售信誉下降。

5.茶叶出口下滑,销售形势严峻。目前世界茶叶年消费量达250万吨,年人均饮茶0.5千克,并且呈逐年增长趋势。2002年,世界茶叶出口总量150万吨,比上年增长7.5%,比1992年增长47.7%。近十年来,我国茶叶贸易始终保持增长趋势。2002年,我国出口茶叶25.23万吨,占茶叶总产量的35%,创汇3.32亿美元。其中,浙江省出口量10.3万吨,创汇1.33亿美元;福建省茶出口量2.29万吨,创汇0.65亿美元,两省茶叶出口均保持增长趋势。

1997年以来,我省茶叶出口严重下滑,2002年全省茶叶出口4839吨,创汇938万美元,分别比1997年下降60.7%和63.3%;茶叶出口量从占全省总产量的17.4%下滑到5.7%。以出口拉动全省茶叶产业发展的作用受到极大的削弱,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受到较大影响,茶叶价格大幅下跌,茶叶企业大范围出现亏损,茶农收入减少,地方财政减收。

6.管理体制不顺,支撑体系薄弱。云南茶叶产业处于多部门多头管理的状况,其种植、加工、包装、营销等管理脱节。省茶叶行业协会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未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全省对茶叶产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政策扶持主要集中于茶叶基地、高优生态茶园建设,忽略了龙头企业培育、名优茶品牌打造、产业化经营以及市场开拓等,缺乏全面推进;科技支撑体系薄弱,科技队伍总体素质较低;渠道单一且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对设备更新改造的资金投入不足;税费过高,税费标准各地执行不一,现行县域财税征收体制挫伤了茶叶精加工的积极性,阻碍了茶叶企业跨区域合作,致使大量优质毛茶外流,严重制约了我省茶叶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

三、云南茶叶产业整合的基本思路、目标与原则

(一)基本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产权为纽带,以壮大市场主体、壮大云茶品牌为核心,强化规模化生产,强化专业化经营,强化产业化发展;组建外向型大型茶叶销售集团和生产销售一体化茶叶集团;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技创新为支撑,打造名优品牌;建设茶城,挖掘、弘扬茶文化,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业;加大投入,综合开发,深度加工,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经营者持大股,创新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理顺行业管理体制,强化茶叶行业协会职能,搞好协调、服务与管理,不断推进云南茶叶产业化。

(二)整合目标

1.定性目标。以云南茶苑集团为依托,组建茶叶销售集团,实施内外贸拉动战略;以现有的三个优势品牌企业为基础,发展壮大形成三个品牌性茶叶集团,构建以“1+3”(一个茶叶销售集团,云南下关沱茶、云南滇红茶、云南普洱茶三个品牌性集团)为核心的云南茶叶产业发展格局;树立云茶品牌的整体形象,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云茶品牌;建设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的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云南茶城;理顺茶产业管理体制,合理配置资源,强化茶叶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方式。通过整合,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把茶叶产业培育成全省的重要产业和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产业。

2.定量目标。到2005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280万亩,建设无性良种茶园50万亩,茶叶产量10万吨,产值13.5亿元;2007年,面积稳定在280万亩,建设无性良种茶园65万亩,建设生态茶园15万亩,茶叶亩产及售价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茶叶产量14.56万吨,产值24.02亿元;2010年,茶园面积300万亩左右,高优生态茶园面积达60%以上,产量15.6万吨,产值31.2亿元,年产名优茶5万吨,无公害茶7万吨,有机茶6000吨,出口5万吨,创汇1.5亿美元(详见下表)。

(三)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品牌为纽带,政策调控为引导,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坚持市场化运作。

——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同时,加快国有资本退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茶叶产业,引进浙江、福建等产茶大省的茶叶种植、加工、管理和先进技术,提升我省茶叶产业整体水平。

——产业整合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产业整合的同时,督促龙头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施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整合后快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品牌建设与龙头企业培育相结合的原则。高度重视云茶品牌建设,把优势品牌赋予龙头企业的发展之中,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名优品牌的打造。

——应用现代技术与建设绿色生态产业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树立云茶“绿色”形象,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四、云南茶叶产业整合的主要内容

整合的主要内容:做大企业,做精品牌,做深加工,做广市场,做强产业。

(一)做大企业。主要工作是通过整合,尽快形成四个有实力、有影响的龙头企业集团,即组建一个以外向型为主的茶叶销售集团;以云茶的三个优势品牌企业为基础,组建三个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品牌性集团。集中力量把这“1+3”共4个集团做大做强,各集团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对其他茶叶企业实施重组。具体为:

1.以云南茶苑集团为依托,实施“内外贸”拉动战略,构建外向型大型茶叶销售集团,使其成为在我国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外向型茶叶销售集团。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内容的整合,不断壮大云南茶苑集团,以带动全省茶叶销售,扩大云茶市场占有率。主要内容是:

(1)实施多途径的产权整合,构建集团母子公司体制。通过整合,使茶苑集团净资产增加到3亿元左右,总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年外贸出口茶叶1~3万吨,实现出口创汇2000~6000万美元,并带动省内的茶叶销售。具体是:

——将省财政厅和省外经贸厅对云南茶苑集团公司的借款转为国有股权形成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国有法人股权。

——将省财政和省计委对云南龙生集团公司、腾冲清凉山茶有限公司、云南耿马蒸酶茶集团、绿春玛玉茶业公司等4户企业的借款转为国有股权,统一由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通过云南茶苑集团公司间接持有,最终形成云南茶苑集团公司分别对4户企业的参、控股股权。

——将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持有勐海茶业有限公司的国有法人股权,划转为对云南茶苑集团公司持有的国有法人股权,形成茶苑集团公司对勐海茶业有限公司的法人股权。

——在云南茶苑集团通过对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做大下关沱茶集团。

——大力吸引省内外战略投资者投资持股,鼓励经营管理者持股,实现云南茶苑集团的增资扩股。

(2)明确发展方向,不断壮大省茶叶销售集团。一是千方百计做大。

普洱茶的快消战略


普洱茶的快消战略

快消是目前普洱茶行业的热门词,当普洱茶的收藏热退去,大家都在想尽各种办法开启快消之门,但收效并不是很大,其原因在于快消针对于传统普洱茶的销售模式而言是一种创新战略。所有的创新都有其局限性,甚至存在创新的陷阱。

(一)创新的抉择

1、创新的诱惑:脑白金的销售神话

在中国当代市场营销史上,脑白金将保健品当礼品卖,创造了销售的神话,被很多人当作了营销创新的经典案例。脑白金的成功得归功于以下两个因素:

(1)史玉柱自身的商业天赋,加上失败带来的财富。曾经惨败的史玉柱无疑拥有一笔最宝贵的经验教训财富,使其能抓住社会与行业本质的东西进行营销布局。

(2)史玉柱的创新本身就是一场赌局,因为破产了的人往往可以放手一博,没有后顾之忧。幸运的是,这次史玉柱的宝押对了,迎合了时代送礼的需求,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礼品市场。

很多人都在向史玉柱学习,但真正成功的寥寥无几。其原因在于不具备史玉柱那样的条件。首先,你没有破产或处于破产边缘,你就很难选择背水一战的不要根据地的创新战略。其次,开启一个行业全新的赢利模式,可遇而不可求,你不能保证幸运女神一定降临你的头上。

2、创新的陷阱:中国古代的决策模式剖析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策士向君主提供军事决策参考时,一般会提供上、中、下三策供其参考,并往往强调说,上策太急,下策太慢,中策比较平稳。这样君主往往会选择稳妥平实的中策。按今天的说法就是,上策就是冒进的创新战略,下策就是防御型的保守战略,而中策是在传统与创新中找到一种平衡,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英明的君主往往会选择中策的原因。因此对于创新必须分清楚是什么性质的创新,从而规避创新的陷阱。创新分三种:

(1)突进式的创新:

创新碰巧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这是创新的最优解,但这种创新可遇而不可求,搞不好会落入创新的陷阱。这种创新适合诸如史玉柱这样极端被动的人士采用,与其被动挨打不如放手一博打开局面。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处于极端被动的一方往往会采取此种策略来挽回颓势,从而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这种创新属于奇策,偶尔用一下可以,但不能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

(2)渐进式的创新:这是创新次优解。常识告诉我们,在现实中最优解是很难实现的,所以人们更多追求的是次优解。渐进式的创新,是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在坚持传统中发扬创新。这种创新适合大部分拥有一定基础的企业采用。

(3)冒进式创新:这是创新的最坏一种结果,是创新的陷阱。之所以说是陷阱,是说在创新的巨大利益诱惑下作出了不要后方作战的冒进策略,结果创新不但失败了而且把原有的根据地丢失。这种创新应该是每个企业都应该避免的下策。

3、普洱茶的创新之路

普洱茶产业拥有一定传统基础,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全新的产业需要大胆发扬创新精神来杀出一条血路),因此普洱茶应该选择渐进式的创新之路,在坚持传统中进行创新。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突进式创新的作用。普洱茶产业应该实行长期战略与短期战略相结合的创新原则:

(1)长期战略:渐进式创新(平策、正策),作为产业的百年战略。

(2)短期战略:突进式创新(奇策),在极端困境中可以偶尔采用,一旦僵局有突破,就要慎用。

现阶段,由于行业处于冬天,普洱茶的从业者必须充分利用短期的奇策来破冰。但在破冰的同时要注意不要伤元气,不然坚冰没有除去,自己就死在行业复苏的前夜,那就亏大了。所以,即便在行业的冬天,突进式创新也只能作为企业的辅助战略或者实验战略,不能作为企业的主战略。企业必须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进行小规模与可控性的实验。当然,没有退路的企业将奇策作为主战略也是可以理解与肯定的。

(二)聚焦战略与创新战略

聚焦战略是企业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突破的一种战略,通过资源的聚焦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聚焦战略是企业战略的发力点与最重要的战略。在上文中分析了聚焦战略与多元化战略的区别在于专一性与多元化。而创新战略与聚焦战略的区别在于,对待传统的态度上:聚焦战略强调的是传统的积累,通过长期的积淀以期能形成百年老店,而创新战略强调对传统的革新甚至革命。所以,聚焦战略是一种谋求稳定的战略,创新战略是一种适应变化的战略。它们是企业战略这枚硬币的两面,即稳定与发展的问题。每个企业都要抛起这枚硬币进行抉择,要稳定还是要发展。下面将通过中国智慧的象征——诸葛亮的事例来揭示聚焦战略、创新战略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微妙关系。

1、诸葛亮的悲剧

按照一般的观念,诸葛亮贵为蜀相,名垂青史,应该功成名就了,了无遗憾。但一心想规复汉室的诸葛亮,虽然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但最终身陨秋风五丈原,留下了千古遗憾。

之所以拿诸葛亮来说事,是因为其是中国伟大的战略家,一篇《隆中对》于乱世中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当然,《隆中对》也不是没有战略的纰漏,就是因为战略上的漏洞才造成刘备集团后期在军事上的被动,不但没有统一天下,相反还被司马氏给灭了。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一生谨慎,奇谋为短。经常举孔明在一出祁山时不用魏延的奇策,用偏师从子午谷小道越过秦岭奔袭长安。长安一下,陷入孤立的长安以西的大片地区也就可以轻松地占领。得关中得天下,占领了长安的蜀汉不说能统一天下,至少实力要比以前骤增。但诸葛亮未采纳魏延的建议坚持先取陇右做为后方基地再图长安,结果在先期顺利的情况下,碰到了司马懿这样的等量级高手,虽然在小的战役上经常有所斩获,但再也改变不了整体战局被动的局面。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公允的,魏延的计策只能算条奇策,但并不具备必胜的把握,长安能不能被偷袭下来,偷袭下来偏师能不守住,而诸葛亮主攻陇右能不能顺利拿下而如期与魏延的部队会师,这些都是问题。对于天下三分已经得其一的蜀汉没有必要为这条计划冒巨大的军事风险,一旦失败本来积弱的蜀汉就很可能大伤元气,而给曹魏以可乘之机。所以,诸葛亮一直主张稳打稳扎的策略,步步为营进行北伐。诸葛亮其实最期待的“天下有变”,以施展其雄图。但其悲剧在于曹魏的政权果真有变,但却换来了更为凶狠强大的司马氏军事集团,在司马氏父子的努力下不但不给诸葛亮一点机会,而且在其死后还最终灭了蜀国。

《隆中对》在战略上的败笔,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千里分兵,焉能不败”。《隆中对》从一开始就执行荆州与益州的分兵策略,分兵还不说,还是两头齐军并进,在刘备进军益州与汉中的过程中,关羽也没有闲着,不但不稳固后方对曹魏采取守势,而且不注意与孙权集团的团结,结果造成兄弟反目,致使关羽军在进攻曹魏时被孙权偷袭,最终大意失荆州,从而使《隆中对》成为瘸足战略,失去了荆州的牵制与支持,益州的进攻如同一个巴掌拍不响,很难对魏国造成实质性的威胁。正是“千里分兵”的错误决策才导致了蜀汉后期在军事上的被动。

从诸葛亮的例子可以看出:

(1)“千里分兵”执行的多元化战略,益州和荆州没有统一行动,而采取了各自为战的做法,结果被曹操与孙权联合起来将关羽集团灭了。如果关羽在向曹仁与徐晃部队进攻时,主动与孙权搞好关系,并派得力的人稳定后方,这样荆州就不会被吕蒙偷袭。如果益州在关羽向曹操展开军事行动时,能派军队对关羽进行战略配合,也不会使关羽陷入孤军作战,最终败走麦城。

(2)诸葛亮坚持六出祁山先取陇右以作后方基地再图长安,执行的是“聚焦战略”。这是坚持先稳固再谋求发展的战略,比较适合蜀国的国情,在战略上并没有错。

(3)魏延的从小道偷袭长安的策略,可以视为创新战略。但由于其包含太多的冒险成分,被诸葛亮弃之不用,其实这是明智的选择。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最大功绩在于坚持了聚焦战略,最大的败笔是在成长期选择了多元化战略,最终毁掉了刘备集团的一片大好形式。至于诸葛亮不用创新战略是其根据蜀汉的情况作出的明智选择。今天很多人质疑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创新战略,并以此为根据来贬低其是二流的军事家,其实这是一种时代的风气与观念。现代社会是一个浮躁社会,大家都想暴富,渴望迅速成功,在此风气下对持谨慎的战略思想的诸葛亮自是不待见了,恨不得亲自代替诸葛亮指挥军队,一举灭了曹魏,呵呵。今人何新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带着时代的有色眼镜来看历史,不过是看到自己的影象而已。

2、主战略与副战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聚焦战略是企业的主战略,创新战略是企业的次级战略。

(1)聚焦战略是形成百年企业的最关键因素,任何重视长期发展的企业都要将聚焦战略定为企业的主战略。百年老店之所以成为百年老店,是因为它们形成了传统,而这种传统以烙印的形式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传统是百年老店的最大一笔财富,而传统是通过长期的聚焦战略形成的。

(2)创新战略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突击战略,是配合聚焦战略而展开的一支奇兵,所以其是企业的副战略。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就需要用创新来应对变化。应对变化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开展的创新,而是为了将变化有效地纳入传统体系,以期能形成更大的传统,或更新的传统。所以,创新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形成传统。

(3)世界上活得最好的企业,不是采取最新技术或最新的赢利模式的企业,因为这些生活在时代最前沿的企业往往会成为时代的实验品,成为某一领域的先烈。真正善于把握商机的企业,都是在创新快要形成传统的前夜,突然挥舞创新之剑来最大程度地攫取创新的胜利果实。

(三)普洱茶的快消与快销

1、普洱茶的快消是一种创新战略。

(1)快消理念的提出

茶叶是中国的传统农产品,拥有广泛的消费基础。据统计数据,中国大陆人均年茶叶消费0.36kg,如果将这个数据乘以13亿,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也意味着茶叶是个市场容量巨大的市场。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茶叶拥有这么庞大的消费基础,但在中国,茶叶是一个典型的慢消行业。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茶叶的种类太多,每个种类都拥有庞大的子品类体系,这样就造成了市场参与者众多,绝大部分企业只能分取狭小的一块市场蛋糕;另一方面,中国茶叶消费太区域化,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传统消费茶类,这样就不利于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最终形成茶叶的大品牌。所以中国茶叶的慢消,不是说茶叶的总体消耗小,而是说老百姓日常消耗速度慢,普通家庭买一公斤要喝很长时间;另外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企业而言,由于厂家缺乏规模的消费人群,也就不能形成规模的茶叶消耗量,从而出现茶企的慢消现象。

基于传统茶叶的弊病,很多有远见的企业,想通过以下方式的努力,来将茶叶变成快消产品:

第一、产品创新,改变产品与包装的形态,加快其消耗周期。引进方便、快捷、保健、时尚等理念,对产品与包装进行全新的设计,强调即时的、频繁饮用的品饮价值。积极开发青少年消费群体。

第二、渠道创新,强调渠道建设,终端拦截,让消费者更频繁地接触普洱茶,方便其购买。

(2)快消的创新陷阱

战略讲究正奇相生,快消战略从本质上来讲,当它还没有被纳入普洱茶的传统价值体系时只能算着一种创新战略,所以属于企业的战略的奇策,只能配合企业的聚焦传统的主战略来进行。现在很多强调普洱茶快消属性的企业,都是将快消战略作为企业的主战略来对待,这样就犯了不要传统根据地的冒进错误,而陷入了创新的陷阱。

当然,我们不是说快消没有市场机会,恰恰相反,快消理念的提出与实践,是在普洱茶最火那几年,即05年——07年,而现在坚持以快消为主战略的企业大都陷入了迷茫,只有龙润等少数实力雄厚的企业还在充满信心地坚持做下去。但要知道龙润普洱虽然强调创新第一,但其母公司的主业一直是药品,可以说药品是龙润集团的主战略,而普洱茶不过是其的副战略,在作为副战略的普洱茶上大胆启动创新战略,这是龙润正奇相生战略的需要。我认为龙润普洱不是一个特例,相反,龙润普洱的快消之路更加支持了我的观点。

在普洱茶最火的那几年,普洱茶的保健价值经过过度炒作变成了市场的神话,很多消费者就是在普洱茶减肥、降脂的神奇作用宣传下而接触普洱茶的。这样,行业里的很多远见之士想在普洱茶的保健价值基础上构建一个庞大的普洱茶快消帝国,即将普洱的保健价值与保健品及饮料相结合,开发普洱茶的保健品、普洱茶功能饮料。这无疑是一条非常高明的思路,但问题就出在该思路的出发点上——保健价值神话。既然是神话,那终究要走下神殿,还原其普通的保健价值。当随着普洱茶神话在2007年破灭,伴随其破灭的还有建立在保健价值神话基础上的快消之路。

所以,普洱茶的快消之路不是凭空的创新,任何创新都是需要基础的,而这种创新只能到传统中寻找创新的基因,如果不在普洱茶的传统中找,那么这种创新产品就不能叫普洱茶而应该换个名字了,名字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密码系统,不是随便乱取的。普洱茶的快消之路之所以落入创新的陷阱,就是其在普洱茶的传统中找到了一个最不稳固的传统,那就是普洱茶的保健价值,建立在其上的创新产品无疑是聚沙成塔。为什么绿茶能做成茶饮料,是因为绿茶的清热解毒功能已经是国人的共识,统一绿茶就这样开启了中国茶饮料的帝国。而茶饮料对碳酸饮料的冲击是巨大的,连可口可乐也不得不采取进攻式的防御策略大举进军茶饮料行业。但奇怪的是,这些饮料巨头为什么不进军普洱茶饮料行业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由于普洱茶的功能价值被过度宣传,目前正处于不稳定时期,不稳定也就意味着巨大风险,善于规避风险的大企业自然不会轻易涉足。

传统不是创新的对立面,普洱茶的快消之路必须回到传统的轨道来,找出传统中的创新基因。传统对于创新是这么的重要,所以我们不要期望天上掉馅饼的创新,还是踏踏实实把传统的基础搞上,传统基础上去了,要搞什么形式的创新都容易。

这个道理,可以举国家发展的例子来类比,中国建国后就将国民基础的产业列为建设的重中之重,共向前苏联引进了156个项目,奠定了中国产业的基础。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前,经历了不少波折甚至是动乱,但由于产业基础的底子已经打下,使得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良好政策下能迅速赶超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强调片面创新的国家。创新只是一场短跑,基础才是长跑。中国的农业的创新发展了那么多年,回过头来还得感谢当年毛泽东在的时候修建的基本农田水利设施。

2、快消与快销

普洱茶缺乏快消模式,但不意味着普洱茶缺乏快销模式。由于普洱茶的终端消耗速度慢,终端很难建立快销模式,所以导致普洱茶的快销模式就产生于批发环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茶叶的渠道中心围绕茶叶批发市场转的原因。因为只有在批发环节才能做到迅速的走量,而走量的最便捷途径无疑是批发市场了(中国茶叶的终端市场非常破碎,被区域消费习惯分割成N多小块状,如通过企业来构建遍布全国的终端营销网,这不是一般的企业所能完成的,只有极少数如天福集团等企业才具备一点雏形,所以走批发市场是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一种方式。)。

很多人嘲笑中国茶叶放弃N多现代时髦的渠道不用,长期依赖专业的批发市场,其实这是对行业理解不深造成的误解。在误解下,很多人利用自以为先进的渠道来开拓茶叶市场结果收效并不大,而且渠道建设成本奇高,得不偿失。每个行业都有一个结,这个结就使得它选择这样一种形态而不是另外一种形态,要改变茶叶的渠道形态,就必须先打通茶叶终端消费市场支离破碎这一个最大的结。

所以说,虽然普洱茶目前不是快消产品,但我们可以在某些环节与渠道上建立快速销售产品,就目前而言快销的环节与渠道有:

(1)批发环节。这是大家知道的,而且都在做的。

(2)七彩云南的旅游卖场。七彩云南通过渠道的互用,将普洱茶的渠道与旅游渠道的界限打通,利用成熟的旅游卖场创造了销售奇迹。

由此可见,在现阶段虽然将普洱茶作为一种快消品来开发很难,但进行渠道的创新将普洱茶作为一个快销品要相对容易些。要使普洱茶成为一种快销品,就必须找到渠道的穴位,这就是渠道的快销点。如果说渠道是人体的经脉,那么穴位就是经脉的汇集点。找到渠道的快销点,就能像七彩云南那样实现快销。(文/白马非马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云南茶产业将迈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国内外对普洱茶需求扩大


云南茶产业将迈入创新发展“快车道”国内外对普洱茶需求扩大

日前,随着普洱茶春茶的逐渐进入茶叶市场,作为大叶茶种主要茶产区的云南茶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并由此驶入发展“快车道”。

走进被誉为“天下茶仓”的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记者看到的是一幢幢新建或正在建设中的茶业车间、茶叶市场。双江县冰岛茶友协会会长杨加龙告诉记者,双江县有着目前世界上生长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最广的1.27万亩千年野生古茶树群落,随着国内外茶叶市场对云南大叶茶的需求增大,从去年的秋茶上市时起,便有30多家本地、外地客商到勐库镇投资建厂,而双江县的茶产业总产值也由2014年的6亿元迅速增长至8.27亿元。

而在腾冲市的茶产区,记者则感受到了云南省普洱茶通过创新发展带来的深层次变化,以高黎贡山生态茶业而言,以往只是一个村办茶业手工作坊,如今却已发展成拥有茶博园、茶文化交流中心、16个分厂、26个联营茶所、自营茶园1万亩、联营茶园2万多亩、可幅射带动18万茶农脱贫致富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所研发成功的普洱茶、绿茶、红茶、茶多酚、茶籽油已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

普洱市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同样是云南普洱茶的主要产区之一,境内的景迈山古茶、老树茶叶已名扬海内外,这里如今已是村村有茶厂,户户在制茶,从山下到山上,随处可见茶社、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牌子,专门到此收购茶叶的宁洱县古茗春茶企的总经理刘福春告诉记者,景迈山的茶价增长幅度较大,茶叶已成为茶农主要收入来源。

刘福春表示,由于普洱茶价格起伏较大,困鹿山、无量山、邦崴等名山大川的茶价更是一路疯涨,这也让很多茶企获利非浅。古茗春也是从2014年开始收购茶叶如易武、班章、冰岛、昔归、易武、小户赛、大雪山、南糯山的原料制茶,从而开始打造“百年品牌,创新发展普洱茶文化”的。

其实,由于看准国内外对云南普洱茶需求扩大带来的商机,从而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将投资目光盯住了云南独有的大叶茶,保山的“极边”乌龙、高黎红、滇西红、昌宁红已站稳了市场,更多的云南普洱茶企业正蓄势待发,云南的普洱茶产业将由此步入发展创新的“快车道”。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云南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云南普洱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