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正叶茶叶】

云南力推茶马古道申遗论证工作正有序进行

茶马古道(资料图)

沙溪古镇戏台

深深浅浅的马蹄印、清脆于耳的驼铃声、满目沧桑的古镇……昔日的茶马古道上,流淌着喧嚣的过往,倾述着不被忘记的曾经。历史的积淀,让这个曾经的中国重要商贸通道越发凸显其价值,对与其有深厚渊源的云南人越发珍贵。

自提出茶马古道申遗的建议后,今年的云南“两会”上传递出令人振奋的消息:保护茶马古道的建议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下一步云南申遗的重要内容之一。

“茶马古道申遗涉及面广、过程复杂,目前正在国家文物局的牵头下开展工作。”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厅厅长黄峻表示,申遗工作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是召开专家论证会,对“申遗是否可行”进行多方论证;第二是进行前期研讨,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对茶马古道进行考察,确定重点保护区域,定义保护主题;第三,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先行申报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条件。

2009年8月,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在丽江成立,致力于茶马古道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对茶马古道的文化遗迹,如集市、骡马店、桥梁、保存完好的路段及其他实物进行调查;还深入调查茶叶种植和制作的传承人,茶叶的种类、性能等,为茶马古道申遗做准备。

近年来由于公路、铁路和新型交通工具的引入,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风化、水患腐蚀等病害侵蚀,以及因对遗产认知不清导致的人为破坏等因素,茶马古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据专家统计,目前云南茶马古道保存较完好的仅有丽江束河古镇、大理沙溪寺登街以及思茅、高黎贡山的部分路段,茶马古道遗迹正在逐渐消失,文化遗产面临生存威胁,对古道的保护成为各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申报世界遗产是向国际范围内宣传其价值,展示保护成果,并主动接受国际监督的一种途径,并将提升古道的知名度。无论成功与否,茶马古道作为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通道,将是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同时也对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具有非凡意义。”黄峻说到。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和丽江、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然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有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

cY260.com编辑推荐

云南普洱茶:茶香马铃醉古道


云南普洱茶:茶香马铃醉古道

几阶寞落的石板,几家古朴的茶庄,几座颓败的驿站,几户安静的人家……如此漫漫的古道,却引起了我无尽的遐想,让我在日光倾城下享受着明媚的茶香。

云南普洱名扬四海,很多人却不知那条古道小径的起点隐藏在一个叫易武的小镇中,长存何年。普洱茶的清香已渗透在小镇的每一处风景中。

顺着古道行走,前方的路总是跌宕起伏,石板已从光滑的银白磨损至今的灰黄,当年的马帮,在此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迹。茶庄的门石上,有撑开的油纸伞,伞上有墨色渲染的景致,墨痕早已淡开,宛若清泪。茶庄内弥漫着煮茶的烟气,如纱衣女子轻现的鬓影钗光,人影在烟气中闪动,似睡梦中长眠的梦幻。驿站的马栏上已尘埃落遍,里面的柜台上有几筒干茶,人影早已不见,马鞍摞在一起,也已尘封好久了,光年在此沉睡,周遭的阒静淹没了世间的嘈杂。马群,而今早已不在了。古道上的人家,寥寥几户,都是自家经营茶生意。往低矮的篱笆内张望,木砌的小房,有佝偻的老人在房内轧茶,一举一动都是缓慢和平实的,偶有鸡群钻出篱笆,一切归于流年光景。

千古君王,多少盛市,若有一杯上等的普洱,便是世间一大乐享,天子至上,妃嫔媵嫱,朝庭百官,这些显赫有名的大人物,又怎么知道他们杯中一杯清茶在茶马古道上历历血汗史?马帮是寂寞的,马铃叮当是唯一的旋律,马帮汉子皮肤黝黑,神情隐忍,送一趟茶,少说几个月,多则一两年,山间古道的马帮铃声仿佛还在耳畔回荡。

古道没有高山的雄伟传奇,没有江南的金色水乡,它的样子亦如它的名字一样再无太多的铿锵有力的修辞,如这世间只不过是一转身便是人走茶凉,一转身已是背向天涯。

茶香马铃醉古道,置身于斑驳的古道上,周遭只剩下干干净净的缄默与存在。

云南普洱:绝版木刻“新年画”送福茶马古道


云南普洱:绝版木刻“新年画”送福茶马古道

那柯里村民粘贴绝版木刻印制的年画。 刘冉阳 摄

春节临近,云南普洱茶马古道驿站那柯里的村民家中,木门木窗上张贴着一幅幅由绝版木刻印制的年画,透出浓浓年意。

1月22日,普洱市“迎新春·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在茶马古道的古驿站那柯里举行,开展送年画、写春联、挂灯笼、歌舞表演等文化活动。

此次向边疆民众送的年画,是由普洱当地“刀尖上的艺术”——绝版木刻印制而成,画面反映了普洱边疆人民和谐、安定、繁荣、富足的生活。“绝版木刻年画相比传统年画,色彩明艳、制作难度大、文化底蕴浓厚。”绝版木刻艺术家冷光冕说。

活动中,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带着绝版木刻年画走进那柯里村民高家保家中,与高家保一同将年画贴在木门上。

高家保告诉记者:“2007年宁洱发生6.4级地震,那柯里民房严重受损,我的家也给毁了。”

地震后,当地政府结合震后恢复重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特色村建设的要求,按照“旅游文化活县”的发展战略,抓住宁洱为普洱市大茶马古道旅游规划重点打造县的良好机遇,对茶马驿站那柯里进行重点打造。

书法家写春联送春联。 刘冉阳摄

如今,那柯里恢复了茶马古驿站的样貌,青石板路、马灯、饮水槽等物品让人重回马帮时代。除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外,还完成了对驿站内的水体景观、马跳石、洗马台、古道陈列馆等建设。

“恢复重建后,我们家开了农家乐,生意红火。这些绝版木刻年画正好反映了我们现在的富足生活。”高家保称。而那柯里所在的宁洱县,经过2016年的脱贫攻坚,贫困县摘帽的各项指标达到出列标准。

普洱绝版木刻根植本土和传统,积极融进世界和当代艺术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派与风格,是普洱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卫星说:“温饱解决了,随着大家生活富裕,对精神文化艺术的需求提高,绝版木刻本身艺术价值较高,再与旅游融合,前景广阔。”通过绝版木刻的艺术形式,把鲜明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展示给世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当日,当地同时举办了义诊、书法家写春联送春联、普洱绝版木刻农民培训中心揭牌等活动。

此外,“迎新春·送文化·下基层”活动还为普洱市景谷县地震恢复重建点、江城县民族边境村等地的民众家里送去了绝版木刻年画。(中新网普洱,缪超)

云南茶马古道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云南茶马古道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5日,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长木霁弘在云南历史文化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茶马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将在丝绸之路申遗后进行,目前云南线路制定、确认保护文物等前期申遗工作已完成。茶马古道曾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文明通道,它的历史比丝绸之路更悠久。木霁弘告诉记者:"茶马古道被发现后,有些古道上的文物古迹随着近年来的修路、工程建设等遭到了破坏,如保山荠虹桥已经因为水库建设消失了,有的破坏后重新摆设了‘假古董’,申遗有利于保护正在慢慢消失的茶马古道遗存。”1987年,木霁弘和同学徐涌涛得知金沙江边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人称“南方丝绸之路”。通过研究,他们想出一个称呼——茶马之道,最后定名“茶马古道”。经过10余年的考察研究之后,木霁弘最早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名称,被称为茶马古道的发现者。木霁弘透露,目前,云南茶马古道的申遗申遗的线路制定、确认保护文物等前期工作已完成。将于今年10月份展开文物保护工作,茶马古道提交申遗报告拟在明年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后进行。此外,他认为目前云南除茶马古道外,普洱茶也适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茶马古道申遗估计需要7年左右的时间。“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马哲峰云南寻茶:莽枝正山寻茶


马哲峰云南寻茶:莽枝正山寻茶

云南的大山,给予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性之美。位于滇南的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的莽枝古茶山,恰如其名,正是云南茶山性格的入神描述!

从象明彝族乡出发,往勐仑方向十多公里,然后转向通往安乐村委会的盘山公路,曲曲弯弯盘山而上,数十公里的乡道,全程都已经铺好了弹石路面。只是还没几年的光景,名山古树茶给予这个地处僻远的山村滚滚而来的财富,茶农们纷纷修造房屋,大车小辆的碾压,使得其不堪重负,很快又回复到了一条破烂不堪道路的旧有面目。

山路崎岖且又狭窄,导致交通事故频仍。今年春天,我们到访莽枝茶山的路上,亲眼见到四个姑娘开了一辆四驱的吉普越野车,为了避让对面的车辆,陷入路边的泥沟,好在几经努力惊险脱身。而另外一辆运输建筑材料的大卡车,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下雨导致路边泥土塌陷,车辆交汇的时候,没有能够保持好平衡,整个车辆翻进了深沟里,只有等待救援。

有一种说法:只有在云南会开车的才算是合格的司机。听上去像是一句玩笑话,实际上并非如此。每每出行云南,团队里第一重要的就是拥有丰富山地驾驶经验的老司机,这是安全最为重要的保障。入云南访茶,租车的时候,来自东北沈阳的姑娘知佳说:“选沃尔沃吧!安全!”来自河南郑州的解伟涛笑着说:“安不安全,主要看司机!”此诚肺腹之言。饶是如此,从2011年入云南访茶至今,连续7年间春秋两季入山访茶的经历,让我们从无知无畏的满山疯跑,到如今再三优化路线,终究人的安全才是最最要紧的。

莽枝茶山、革登茶山同属于象明彝族乡安乐村委会管辖。战争、瘟疫、灾荒,有清一代已经伴随普洱茶名播天下的古六大茶山,历经劫难后的惨痛记忆一定是深深的烙印在心中。私相猜度,生活在古茶山上的人们,无比渴望过上安稳快乐的生活,所以才会有了安乐村委会的名字吧!

劫后余生的莽枝茶山、革登茶山,古茶园的分布范围广阔,却少有连片成林的。加之地广人稀,被划分在了同一个村委会的行政管辖之下。以致于人们留下了莽枝茶山、革登茶山是小茶山的印象。为此,曾专门请教于《古六大茶山史考》的著者、乡土学者高发倡先生。高老师显然对此并不认同,而是用一惯幽默诙谐的语言反问:“就象莽枝古茶山,宽十五、六公里,长三十多公里,这样的茶山还算是小茶山的话,什么样的茶山算是大茶山呢?”想想也是,通常人们会把自己浮光掠影的印象误以为是全部,而那不过是个小小的局部罢了。

莽枝古茶山留下来的古茶园,分布于安乐村委会行政管辖之下的各个寨子,古茶园最为集中的寨子就是秧林村。生活在富足生活时代的人们,才有闲情品茶。而生活在传统农耕时代的茶山上,茶是人们赖以换取安身立命生活物资的根本。民以食为天,比之于茶,更为重要的是粮食。想来,秧林寨子的名字,才是莽枝茶山上的人们内心深处所想要的。直到今天,生活在茶山上的人们,几乎也没有足够的可藉养家糊口的粮田。除了茶园以外,就是橡胶林。日常生活中的粮食、蔬菜、水果,也都是从走村串乡的流动商贩手里买来的。自家也会饲养牲畜、家禽以供食用。比之于肉蛋白,蔬菜就更为稀少。所以在茶农的眼中,许多植物都是可以用来食用的。比如芭蕉花、芭蕉心,还有杉松的嫩梢,以及一种不知名的树上盛开的白色花朵,都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行走茶山,茶农给予来人最热情的款待就是管饭,上桌的蔬菜能多几个花样,足以表达内心的热忱。一饭一菜,在茶山上来得尤为不易,这是许多外来的人所不知道的!时时可以见到,有些人圉于自身的无知,辜负了别人的一番心意。

2015年的春天,第一次到访莽枝茶山。若非是同行的马博峰老师曾参加过2014年秋天益木堂组织的茶山行,来过莽枝茶山,我们很有可能就会开车一路跑过去。浑然不会觉察到,我们日思夜想盼望的莽枝古茶园,就位于道路的两旁。在马博峰老师的指引下,大家将车辆停放在路边,深入到古茶园里去探看。与未曾到过古茶园之人的猜想不同,古茶园里并非全部都是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而是古茶树、老茶树、小茶树混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群落。其中最为珍贵,也最为稀少的就是古茶树。据我们曾经拜访过的当地的一位专家吿诉我们:早些年做古茶树普查的时候,每亩古茶园里古茶树平均在200多棵。最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每亩古茶园中古茶树的平均数量已经下降到了80多棵。闻听这样的结果,让爱茶的人们是极为心痛的。茶树并非全部都会如人们所愿,能够生命之树长青。而是伴随着树龄的增长,由于自身的衰老,病虫害的侵袭,以至于人们掠夺性开采,不断消亡。近年来行走云南古茶山,早先还会发现在古茶园中枯死的茶树。后来反而见得比较少了,但明显感觉到茶园里的古茶树变得稀疏。近年来古茶园中补栽的小茶树增多,想来是清除了枯死的古茶树,并有意补栽上小茶树的缘故。

2015年秋季,参加益木堂主办的古六大茶山行,在益木堂主王子富先生的带领下,又一次来到莽枝古茶山。秋季的茶园里,历经雨季过后杂草丛生,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的艺术家赵文亮先生,一不留神滑倒在草丛中,仍然快活的哈哈大笑,相机的镜头记录下了这欢乐的一幕。

2016年春天,再赴莽枝茶山,在秧林寨子的古茶园里,遇上一对茶农夫妇,正手持木棒奋力打茶果。询问得知:茶树上结了太多茶果的话,会耗费茶树过多的营养成分,影响茶树新梢生长。在茶园里四下游走,爱茶姑娘们年轻的脸庞,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闪现出动人的光泽,古茶与佳人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情!

2017年的春天,又一次来到莽枝古茶山。曾经为了寻找到令人心仪的古树茶,我们拖着一整箱全套的茶叶审评用具上山,令茶农大感惊诧,但结果终归是并不能尽如人意。直到有一次,与《云南山头茶》一书的著者林世兴老师聊天,林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不要试图去教育茶农,没用的。有个老板叫一个茶农去釆单株,从大茶树上釆茶下来,发现下面的小茶树也发了,顺手釆下来扔进篓子里,都习惯了。把老板气得跳脚也没用。最好是选一片茶地都包了,先让他们把小茶树都采光了,接下来再釆大茶树。没有小茶树可釆了,都是纯纯的大树茶原料。”听得我们几乎笑出了眼泪,但事实上就是如此。这哪里是坐在书斋或茶室里坐而论道的人们所能想象的到呢?

常常会遥想千年之前的茶圣陆羽,有人说他是骑着一头脑袋雪白、通体黝黑的牛,古人称作白颅乌犎。晃晃悠悠的一路走,一路寻源问茶。茶圣陆羽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云南的地方政权与大唐中央政权,处于军事对峙的敌对状态。所以才会留下了遗珠之憾,陆羽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够踏上云南这片茶的乐土。相较于茶圣陆羽,现代人何其幸运?飞机、高铁、汽车,便捷了不知道多少倍。而圉于自身的认识不足,以为足不出户便可以知晓山上茶事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即便是托了现代交通便利的福,赴云南茶山考察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感叹:比之于茶圣陆羽亲身垂范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还是走的太过匆忙了呀!

千年以前,历数十年之功著就《茶经》的茶圣陆羽,根植于传统儒释道文化,开创了古典茶学私学教育的先河。儒家的游学、道家的云游、佛家的行脚,名异而质同。现代以茶为业、依茶为生、专事教育的人们,入山访茶并非是今人的创见,而是承继先贤们的遗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贯古今的吴觉农先生,著就《茶经述评》一书,并开创了现代茶学官学教育的先河,开启了茶学高等教育,被誉为“当代茶圣”。茶学高等教育背后的主体是源于西方的科学,而科学终极目标孜孜以求追寻真理!

根植于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茶文化,注重“知行合一”,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人生信条。立足于西方现代科学思想的茶科技,同样追寻“理论联系实际”,同样要经得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你上不上茶山,茶山就在那里,历经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不悲不喜!茶原本源于自然的一种植物,爱它就去寻找它吧!它会向你揭示这神奇植物的终极奥义!

我敬爱的师长郭孟良先生,在其所著的《游心清茗:闲品茶经》一书的结尾寄语众人:“寻茶路远,你我皆是匆匆过客!”愿与爱茶的你我共勉!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倚邦正山寻茶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倚邦正山寻茶

长久以来,倚邦正山都雄居古六大茶山之首。“吃倚邦,看曼松!”相比谜一样存在的曼松,倚邦更是普洱茶荣辱悲欢的鲜活历史见证。

闲来泡一盏倚邦正山古树茶,才只入口,顿觉一饮倾心,相见恨晚!于是开始热切的盼望着能早日到倚邦茶山去看看。

倚邦正山,现在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的境内。曾经荣居古六大茶山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倚邦老街,历经了风风雨雨的洗礼,依然岿然屹立在那里,只是这短短的几年间,伴随着普洱茶市场的热络,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正在被快速的抹去。2015年秋天还依稀可辨倚邦老街的旧有面貌,2016年春天再来,已经快要沦为一个建筑工地。2017年春天,倚邦老街已经旧貌换新颜。只有街道上的石板路依旧,老房子纷纷消失。面对茶山上苦了多年的茶民,我们没有资格指责别人推倒旧房,盖新楼的行为。毕竟我们都是茶山上的匆匆过客,而他们却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在这里。走过倚邦老街,旧日的风俗习惯犹存。有人家请客,就用粉笔直接写在门板上,这个是我见过最有趣的邀请函了。

传统倚邦茶山的行政划分为倚邦村公所的一乡,曼拱村公所的二乡。后来全部并入倚邦村委会。现在的倚邦正山,主要是倚邦村委会下辖的各个村寨,大都有古茶树,只是以往都掩藏在森林里,如今都渐渐的被清理出来,一位茶农这样告诉我。

每到一山,习惯性的先到茶园里去走走,人会骗人,茶树不会骗人。不独倚邦,我所亲身经历的各座茶山,茶园里都能看到令人心痛的现象,被剥掉一圈皮的树木,任其枯死;或者干脆用斧头砍掉,用锯断成一截截的。时间久的一脚踩上去顿时腐朽,晚近的尚且可以看到刀砍斧凿的印痕。苦久了的百姓,能有一个找钱的门路,唯恐再次一朝失去。所有被认为有碍茶树生长、产量增加的树木都难逃厄运。由象明街通往倚邦的路上,车行在林荫道里,树木上时时可见各种宣传牌:严紧侵占国有林,严禁在国有林种茶。原本由民族信仰维系的社会结构,正在迅速土崩瓦解。这都加剧了古茶园生态环境的退化,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亲历者却无能为力,唯有祈愿,这茶山莫要再陷入盛极而衰的循环。曾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生生不息的王道正途。

2016年春天,游走在倚邦村委会曼拱小组的古茶园里,特大叶种、大叶种、中叶种与小叶种一应俱全,这在云南的古茶山上十分罕见。特别是一种被茶农称作是“猫耳朵”的小叶种,多有被西双版纳州挂牌保护的古茶树。《古六大茶山史考》一书的著者,老家在倚邦习空寨子的高发倡老师开玩笑说:“就是那种不被承认的普洱茶。”这其实说的是普洱茶国家标准规定原料是云南大叶种,自然小叶种是不被承认的。茶农的评价:“这种茶只能采下来一小点,茶条小小的,样子丑、不好看。”要知道,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倚邦中小叶种贡茶,就有这种茶。量少又倍极珍贵,在茶园里,亲眼看见了将这种茶单独采摘。倚邦正山的古树茶,猫儿朵价格高企,轻易难得一见。在高发兴的茶叶初制所里,喝到了这种倚邦小叶种古树茶。轻手泡的茶汤色泽晶莹剔透,入口似乎无味;重手闷泡,苦强涩隐,回甘迅急而持久,弥漫于整个口腔,唇齿回甜;香气空灵,恰如空谷幽兰,非心静不足以体察其曼妙!直叫人一咏三叹!

2017年春天,再赴倚邦茶山曼拱古茶园,遇上一位釆茶的农妇,远远的同我们打招呼:“你们买茶叶吗?”由于已经收到了心仪的古树茶,同行的田丹姑娘笑着说:“我们是游客,就是来茶园里照像的。”每每用这种方法婉言谢绝茶农见人就想拉客的行为。没有料想到,釆茶的农妇没好声气的嗔怪道:“不买我家的茶,不许拍照。”我们于是默默地转身离开了。曾经,这古老的茶山贫穷而落后,却民风淳朴。短短数年间,名山头古树茶的兴起,给茶山带来了滚滚财富。与之如影随形的是人情的冷漠,不复当年和睦相处的景象。先贤老子有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至。”福祸相转,似乎将再次在这古老的茶山上演。在经济浪潮的碾压下,这似乎是一种无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

2017年春天,在倚邦老街遇上了当地的茶农陈春明,他主动提出来带着我们到自家的古茶园去转转。虽然来了倚邦老街多次,还是第一次到老街附近的古茶园。穿过老街,走过小巷,沿着田间地头的小径下到古茶园里。昨天晚上一夜大雨,茶园里湿滑的紧。果如陈春明所说:“前期气温低、天气干旱,茶树一直不发。直到最近几天,连续几个晚上都下了雨,再过上十多天,就可以釆摘了。”茶园里的古茶树大都经受过砍伐,抽样测量残留古茶树基干围径,大的在80公分以上。茶园里分布有极高比例的小叶种古茶树,茶农习惯上管它叫细叶种,也有的将其亲昵的唤作“猫耳朵。”只是近年来,价格愈发的昂贵,常人愈发难睹其真容了。

在倚邦一户茶农家里看茶,夫妻俩人忙着炒茶、揉茶、晒茶。两个女儿在旁边玩耍,大的六岁,原来在景洪上了两年幼儿园,离得太远,接送太过辛苦,于是接回到象明乡里上幼儿园,明年就该上小学了。小的才一岁三个月,非常活泼可爱。妈妈炒茶的时候,站在矮凳上踮起脚尖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爸爸在揉茶的时候,又跑过来抓起一把茶叶,学着爸爸的样子抖散。一转眼功夫,又跑到院子里去玩了。姐姐时时的陪伴在妹妹的身边,亲昵而温馨。

从象明乡到倚邦老街、再到曼拱,二十多公里的山路,上下一趟,总要一天的时间。似这般每日的茶山行程,已是经年。

云南寻茶,路途艰辛,非亲身经历,不足以体查入微。所以笑对友人:表面风光,内心沧桑。如此艰辛的寻茶历程,为何还要一次次跋山涉水,往返在上山下乡的寻茶路上?我反复的追问自己,除了我们依茶为业,还有什么?我想:或许这也是在磨砺自己的心路历程。(马哲峰,资料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蛮砖正山寻茶记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蛮砖正山寻茶记

长久以来,我都在反复的追问自己:蛮砖茶,到底好在哪里?

“六山之茶,以倚邦、蛮砖味较胜!”古书中对古六大茶山中的蛮砖茶评价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最早接触到的云南名山茶,一个是易武,另一个就是蛮砖。2011年春4月份,与好友李洪同赴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访茶古六大茶山,扺达的第二座茶山就是蛮砖。傣历新年过后,4月的太阳,正如同《古六大茶山史考》的作者高发倡老师所说的那样:辣!晒在皮肤上火辣辣的,生疼。在象明乡曼庄大寨,一位老人用童车推着自己的孙子就站在太阳底下。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为了让尚且不会走路的孩子早些适应么?

在一户茶农家里,看到他们一家正忙活着压制茶饼,随口询问:“有蛮砖的大树茶吗?”主人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只有架子上面晾着的那一片1公斤重的大饼是蛮砖茶山的古树茶,其他的茶都是从别处拉来的原料。”当时叫价1000元的大饼,下意识觉得有点贵,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下手。很久以后,当我重新认识的蛮砖茶山古树茶价值的时候,每每想起,都懊恼不已。

在当时的蛮砖茶山曼庄大寨,既没有看到连片的古茶园,也没有见到高大的古茶树,加之当时以为江内六大茶山价格昂贵,于是2012年、2013年将访茶的重心都转移到了江外六大茶山。与古六大茶山相比,新六大茶山连片的古茶园,动辄宣称数千上万亩,每个山头都有茶树王,树龄号称数百上千年,令人心醉神迷。直到2013年下半年,闲来无事,拿出一片2008年的蛮砖茶山古树茶,撬下一块,漫不经心的扔到壶里,随便泡来喝,只一口下肚,登时怔在那里。茶汤入口,滋味浓醇,甘冽香甜,苦而不涩,入口即化,迅急回甘生津,从口唇到舌尖再到齿颊,弥沦乎整个口腔内;香气馥郁,幽雅细腻,泌人心脾,芬芳若兰;完全就是《新普洱茶典》作者杨中跃老师所说的山野气韵,强烈持久。回想起益木堂主王子富所说:“古六大茶山的古树茶,新茶香味清幽、滋味淡雅,存放日久,滋味愈浓。”当真行家里手,深有见地!于是,从内心深处再次萌生对古六大茶山的强烈渴望!

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3年,春秋两季,一次又一次重访古六大茶山,愈发爱上了这里的古树茶。尤为喜爱曼庄古树茶,2015年春天,茶友丰云梅特意带领我们深入蛮砖茶山么莲寨古茶园,终于一窥蛮砖古茶树的真容。喜出望外,没有料想到,穿着半袖裸露在外的胳膊,被一种不起眼的毛毛虫刺了一下,登时感觉到火辣的痛,过了一夜,情况更加严重,急忙前去诊治。医生瞟了一眼我问道:“去茶园了吧?”我点点头,看起来散漫且态度敷衍的大夫,随手包了几包药,扔了一管药膏过来。嘱咐我:“药内服,药膏外用。“”几天过来,慢慢好转。心下思忖:这也反向证实了这茶园的原生态之好。

回想起与普洱茶专家杨中跃老师聊天:“蛮砖茶山的古茶树,大都生长在森林里,不太容易长得太大。”以我们连年到访,抽样测量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2016年春天拜访曾云荣先生,先生也曾提到:“同样的品种,生长年限相同,有的长的粗壮,也有的纤细。”连续这4年来春秋两季在古六大茶山各村各寨实地考察,也常听到茶农这样的说法:“那个茶树看起来并不太大,树龄却很老,有多久却很难说得清楚。”2016年春天再访蛮砖茶山各村各寨,抽样测量树围,大的多在60公分以上,多属大叶种、特大叶种。只是听到茶农在喟叹:“今年的茶树,疲得很,比往年晚发了20多天......”

2015年春天,从曼庄村委会么莲寨荔枝园古茶园回来的路上,茶友丰云梅顺手一指:“那边就是去瓦竜的路!”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伸向不知尽头的远方。隔日,结束象明乡革登、莽枝、倚邦、蛮砖四座古茶山的访茶行程,回程前往易武,路过前往瓦竜的岔路口,从未涉足过的地方,燃起了内心深处的渴望,于是仗着胆子驱车前往,才走出不数公里,前方乌压压的黑云密布,眼见大雨将至,只得调转车头,与瓦竜擦肩而过。

2016年的春天,从易武前往象明,再度路过前去瓦竜的岔路口,天气晴好,于是驱车径直前往。导航在这深山里彻底迷失了方向,不停的召唤我们调头回转。一路走,一路问,终于到了瓦竜,这里是隶属于曼庄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

在一户茶农家里喝茶,热情的男主人听闻我们是第一次到访,主动提出来带着我们去看古茶园。随口问道:“有多远?”主人回答:“不远,走路半个小时。人多,还是开车吧!”结果我们驱乘越野车开出去40多分钟,接下来又走了半个多小时才走到古茶园。古茶园隐藏在山坳里,若非有人带路,绝难找到这里。即便是经历过砍伐,仍然可以看到残留的树干基部围径粗壮,60公分以上的四下可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尚有部分古茶树保存完好,也许是路太远,地处太过偏僻,才侥幸逃过了一劫。

回到茶农家里喝茶的功夫,忽然发现三辆越野车中,有一辆车的轮胎忽然瘪了。关键时候,5位身强力壮的男司机派上了大用场,分工协作换轮胎。这才发现,租来的越野车,居然有一辆的工具不全,这可真是吓了人一跳。如若只有一辆车,在这荒僻的山村出现故障,后果将不堪设想,好在有惊无险。

2017年的春天,再度到访象明乡蛮砖古茶山。想念瓦竜古树茶的特殊风韵,仗着驱乘的大排量越野车和熟门熟路的老司机,直奔瓦竜。今年春天,是这连续7年云南访茶以来,春茶时节最多雨的天气。前几日刚刚下过雨,从柏油路乡道转入么莲寨的弹石路面没多远,又驶上通往瓦竜的土路,一路虽然坎坷泥泞,总算顺利扺达瓦竜。继续前往相熟的茶农家里喝茶,许是来人多了,泡茶的不独有当地的山泉水,茶农还专门备的有农夫山泉,而我们还是习惯用当地的水泡当地的茶。古人云:“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瓦竜的茶极富特色,同属于蛮砖茶山曼庄村委会,曼庄、瓦竜的茶风格迥异。瓦竜的茶阳刚,入口苦、回味甜;曼庄的茶柔美,入口甜,回味甜。两种茶原本都是极好的,具有深远的喉韵,强烈的山野气韵!

闻讯从茶园里赶回来的主人,一身泥浆,勤劳的茶农,风雨无阻,在忙碌的茶季,辛苦釆茶、制茶,难有稍许的闲暇。婉言谢绝了主人带我们前去茶地探看的好意,在这样的天气,留在室内喝茶,好过在野地里看茶,安全总是最紧要的。

站在茶农家的楼顶上四下环顾,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有趣的是周围都是巨石高耸的山峰,与其他地方绝然不同。伴随古树茶价格的高涨,村子里旧貌换新颜,传统的老房子日渐消失,代之以一栋栋新建的楼房。今年头春古树茶的报价,比之往年上涨了40%,山头茶热度不减,由此可见一斑。

远远望去,远方的山头乌云压顶,大有山雨欲来之势。于是召唤众人返程,谢绝了主人邀请共进晚餐的好意,匆匆往回赶。行至半路,大颗的雨滴就开始敲打玻璃窗。倾刻间,道路开始变得泥泞湿滑,饶是越野车也如老牛般喘着气,艰难的往前跋涉。终于上到了么莲寨的弹石路面上,如注大雨瞬间模糊了视线。于是放慢车速,踏上返回象明街的归程。一天,就这样又过去了!

于喝茶来讲,钟意就好。苦也好,甜也罢,有回甘的都是好茶。于评茶来讲,香气和滋味乃是茶叶品质的核心和灵魂。于品茶来讲,一山一味,任谁又能不心醉于古树茶那山野气韵呢?

云南普洱从“茶马古道”走向“一带一路”


云南普洱从“茶马古道”走向“一带一路”

8月的云南普洱,因为北回归线横穿境内,潮湿温热。在当地地震后恢复重建的那柯里,一位90后的“陶瓷”人康家龙正为大批游客定制的工艺品忙碌着。

那柯里是云南仅剩为数不多茶马古道旧址之一。因为受地震破坏,当地政府在恢复重建中致力将它打造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如今,那柯里山林已听不到清脆的马铃响,但络绎不绝的游客还是给这个古道景区找到一点当年的“繁华”。

1400多年前,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以马帮的形式,将云南的普洱茶带进了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又将这些地方的特产带回国内,开辟了一条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被后人称之为“茶马古道”。

因为这条古道,带来了历史上中国西南对外开放的辉煌。当然,这座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城市普洱也因这条古道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记者近日探访了普洱市,见证这个集边疆、民族、生态、开放为一体的地方,如何从历史走向未来。

因茶而名的城市

普洱市位于滇西南,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面积最大的州市,有着“天然氧吧”“绿海明珠”“林中之城”的美誉,也被称为“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和“中国咖啡之都”。

2007年1月21日,云南思茅市更名普洱市,这一次更名,几乎所有人都联想到,是因为名气越来越大的普洱茶。在当地有这样一个说法,“每个人出生就开始喝茶”。确实,茶给普洱这个地方带来了知名度、带来了经济效益、带来了发展致富,同样也带来了风韵的文化。

在普洱采访,问到历史的话题,就绕不开茶马古道,也离不开茶马古道的起源地。

在离那柯里不远的宁洱县城里,有一个茶源广场。取名茶源,正因为茶马古道的源头就在这。其实,说是源头并不十分准确,但当年的宁洱确实成为云南各地茶叶中转、集散的核心地方。

茶源广场在2007年宁洱地震时,成为了当地民众避难的主要场所。现在,广场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的聚集地。

在1400多年前,这里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贸易通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数据显示,2015年,普洱市茶园面积159.66万亩,茶叶产量10.22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83.7亿元。

一市连三国的区位优势

普洱与越南、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国境线长486公里;被誉为“哺育东南亚多国的母亲河”澜沧江纵贯全境,流经东南亚五个国家注入南海,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1个国家二类口岸和17条对外陆路通道。

在普洱市江城县,有条三国街,当地民众不用出国便可以购买来自越南、老挝的商品。

记者到来时,江城正在下着小雨,许多商户还未开门营业。而专营老挝商品的勐德城却已门庭若市,28岁的店主玛尼一个人招呼着各地的游客。玛尼来自老挝丰沙里省约乌县,此前在老挝境内经营商店,2014年来到江城县开设分店。

因为语言不通,她只能用计算器与客人讨价还价。玛尼告诉记者,老挝手工业很受中国游客喜爱,竹编包包经常供不应求。现在,玛尼正在动员自己的亲戚来江城,“开个老挝小吃店什么的都很赚钱的。”与玛尼不同,40岁的江城人蔡浩丽开了原生土特产有限公司,通过电商渠道主打江城的蜂蜜、老帕卡茶、干巴,老挝的竹编等土特产。蔡浩丽介绍,电商2015年正式推出,到现在营业额超600万元人民币,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台湾等地。今年4月,蔡浩丽在北京开了一家江城土特产实体店,当月销售额30多万元。蔡浩丽说,“下步准备与河南、广东客商合作,在郑州、广州开设实体店。”越来越多的商机在江城这个小县城出现,不难看出,普洱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得到凸显。

近年来,普洱市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在扩大区位优势上大做文章。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普洱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10年末翻两番多,年均增长高达40.5%,孟连口岸上缴关税连续3年在云南省边境陆路口岸中排名第二;普洱开通到老挝的5条跨境旅游线路;普洱列入云南省“五网”建设5年大会战综合交通项目总投资1060亿元,高速公路投资和建设里程均居各州市之首。未来五年,普洱的综合交通网络将更加完善。澜沧景迈机场将于明年上半年通航,思茅机场改扩建工程即将启动实施,6个通用机场中的4个已获批复,其中景谷通用机场将于明年启动建设;重点建设4条高速公路共9段项目工程,力争“十三五”末高速公路建成和在建里程达1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形成中心城区到各县城2.5小时交通时空圈;规划建设“一主、四支、两过境”铁路网,彻底告别没有铁路的历史。届时,普洱的区位优势会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而进一步发挥作用。

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今后五年的不懈努力,到“十三五”末,普洱市交通面貌将呈现根本性改变,交通制约发展瓶颈将得到有效突破,初步构建以公路、铁路为主导,以航空、水运为补充,南北畅通、东西贯穿、立体交错、升级提速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成连接泛亚铁路东、中、西线的重要交汇枢纽,形成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战略交通枢纽核心节点,有力支撑普洱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新时期的扶贫任务

与茶马古道的繁华和落寞一样,普洱市因为交通而昌盛,又在新的历史时期,因为交通不便而逐渐落后。然而,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背景下,普洱市与全国一道迎来了新时期的扶贫任务。

截至2015年底,普洱市有贫困人口38.3万,占全省贫困人口的8.1%,10个县(区)均属于滇西边境片区范围,其中9个县需脱贫摘帽退出贫困行列。值得一提的是,边疆少数民族扶贫,特别是直过民族扶贫成为重点、难点。

2015年,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普洱调研时提出,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以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让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近年来,普洱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变“单纯输血”为“全面造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单兵作战”为“整体协同”,探索一条“上合中央政策、下合市情民意,彰显普洱特色、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娜英是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博航八组的村民。该村46户139人,是一个传统的佤族聚居村落,被称为“直过民族”,即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的民族。村民普遍受教育年限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100元人民币,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杈杈房和石棉瓦房里。就在一年前,娜英一家和牲畜还挤在三四十平方米的石棉瓦房里。“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怕屋漏雨,冬惧寒风吹”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记者近日在博航八组看到,新建的佤族风格的安居房错落有致,村民已全部入住二层小洋房,村里公厕、文化室一应俱全,部分道路、篮球场等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

发生变化的不仅是生活,还有村民的思想。政府提出了“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素质提升、后续管理”5大工程建设目标,勤劳致富、科技兴农的意识在这里逐渐增强。娜英还做起了“产业”。她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自家的菜运到县城去卖,去年仅此一项就收入1万多元。50亩甘蔗的收入,“产量虽然有点低,一年5万元是有的,还养了猪和鸡”。此外,政府帮助博航八组引入食用菌公司,全村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产业。2015年,博航八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31元。

当地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这个村子在今年能够实现脱贫。

“一带一路”下的绿色之路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跨越发展之路,或许正是普洱重拾“茶马古道”辉煌之路。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多次提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把开放这盘大棋走活走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扩大开放中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

在这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中,普洱选择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省长陈豪也高度关注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先后多次来普洱现场指导,协调各方给予大力支持。

绿色是普洱最大的特色,生态是普洱最大的优势。普洱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8.7%,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近年来,普洱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着力培育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林产业和休闲度假产业,率先探索绿色发展之路。2013年6月15日,普洱市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成为中国唯一一个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掩饰对这一独特优势的欣喜。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为绿色发展提供普洱方案,也成为卫星重要的研究和实践课题。

普洱市瞄准北京、上海、珠三角招大引强,近年来,在东软、康恩贝、汇源果汁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普洱的基础上,又与深圳华侨城集团、云南省公路投资公司、云南能投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成功签约,并开展合作,项目内容涉及交通、农业、制造业、旅游业、市政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无一例外,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普洱市绿色生态禀赋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打好生态这张牌,普洱市依靠科技创新,把发展绿色生态有机产品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抓标准、抓品牌、抓融资、抓“互联网+”、抓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茶叶、咖啡、生物药、高原特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大健康食品供应基地,力争让绿色有机、健康养生成为普洱“代名词”。先后和西南大学、云南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3个院士工作站(正在申报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以茶叶、咖啡、生物药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打造了帝泊洱、普秀、迷帝等一批知名品牌;建成了柏联、茶祖等一批集基地、加工、体验、养生于一体的茶庄园,以大唐汉方为代表的生物药产业快速发展,品牌培育取得初步成效。

普洱市积极谋划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和云南咖啡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茶叶、咖啡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和定价中心,实现绿色经济产业化道路。

普洱市还积极开展“大事件”营销,成功举办国际茶业大会、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绿色发展论坛、民族团结进步论坛等活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成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作为绿色经济标志的旅游,普洱也做了大动作。普洱国家公园、西盟勐梭龙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实现高A级旅游景区“零突破”。另外,还成功创建特色旅游小镇4个、省级特色旅游村12个、民族特色旅游村7个,全市28个村被授予全国美丽乡村称号,37个村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推出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佤部落》等一批文化精品力作进军国内外市场商演,引起强烈反响,人文纪录片《天赐普洱》登录央视并在全球20多个国家播出,普洱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

其中,普洱景迈山因为连片的古茶林和保护完好的民族建筑,受到外界关注,也正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拉祜族“网红”李娜倮创作的《快乐拉祜》也让这个原本贫困的民族村游客络绎不绝。

卫星称,“我们坚持用好‘绿色’画笔,打好文化牌,用‘包容开放、团结拼搏’的普洱精神擦亮‘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坚持文化引领,走品牌支撑绿色发展之路。”(完)

普洱茶马古道茶香浓


普洱茶马古道茶香浓

营盘山上的万亩茶园。

美味的豆汤米干。

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那棵里。

那棵里的巨大碾子磨。

一杯色泽澄清、汤色红润的茶水,一股沁人心脾的温醇香气,品普洱茶就如同在品味一段散发着陈香的岁月,甘中有点涩,涩中有点甜,回味无穷。要探访普洱茶,怎么也绕不开的城市就是普洱市。这座小城,在历史上因是普洱茶集散地而闻名。它是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集散地,茶马古道就是从这里起源走向世界。如今,在普洱茶的历久弥香中,普洱这座城市愈陈愈香。

宁洱古城:马蹄声声商贾往来

从昆明搭飞机到普洱,从机场到市区,一路上似乎都能嗅到空气中茶叶的清香。仔细一看,公路上的绿化带竟然都种植着修剪整齐的茶树。这真是一座长在茶叶中的城市,普洱,名不虚传!

真正的普洱古城是一个叫宁洱的县城,从思茅区出发,走思昆高速,约半小时就能到。宁洱就是当年普洱府的所在地。1729年普洱府设立,到了咸丰、同治年间,普洱府城已经成为一座有着20多万人口传奇般的大城。宁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勤劳的宁洱人铸就了“普洱茶”这一驰名中外的历史品牌。

而宁洱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商贾也是从这里开拓了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五条茶马古道。一时间,这座小城商号林立,其中的众多商会会馆显赫一时,数得出来的就有:江西会馆、徽州会馆、两湖会馆、秦晋会馆、两广会馆、四川会馆等数十家会馆。

2007年宁洱地震之后,宁洱县城全面重建,很多旧城墙不复存在。不过,在街头巷尾兜兜转转中,依然能找到老城的痕迹。在一个小巷中,江西会馆的招牌仍然很是醒目,很多宁洱当地的特产都能在会馆里买到,比如宁洱银器、玉石等等,价格很公道,店员也不跟顾客讨价还价,像极了20多年前的国营老商店。

营盘山:万亩茶园嗅茶香

普洱市作为普洱茶的原产地,有八大产茶区,离普洱市区最近的是营盘山,驱车半小时就可以到达。

营盘山上的茶园共有2.3万亩,大片大片的台地茶随着山势高低起伏,浩浩荡荡。很难想象,矮小的台地茶也能制造出如此强大的气场,成片的台地茶像翻滚着的巨浪排山倒海般地袭来,令人舍不得眨眼。

营盘山的最高处是问茶楼。登上问茶楼向远方眺望,轻薄的雾气与远方的连绵青山相拥,云雾缭绕处尽是茶园,层层叠叠的茶梯延至云海,如梦如幻。在营盘山上坐落着全国唯一的普洱茶主题公园——中华普洱茶博园,这里集中展示了普洱茶采摘、杀青、揉捻、发酵、干燥、加工制作等整个过程。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普洱茶的采摘和制作,了解普洱茶的历史文化。走累了,来到茶园里喝上一壶普洱茶,一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棵里:写满茶马古道往事

从宁洱县城出来,走国道10多分钟,在公路一侧就可以看到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庄,这就是那棵里——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一条当年马帮上京城,出缅甸、老挝的必经之路。

据史料记载,直至上世纪40年代末,宁洱尚未通公路,只有驿马通行大道。商贾以锅头带领马帮驮运普洱茶等货物在驿马大道上穿行。出境驿道有东北路、南路、西北路、东南路、西南路5条。南路经思茅,过佛海,到打洛,入缅甸,全长311公里。那棵里是南路的重要驿站,客栈密布,马帮云集。如今,当时的驿道、风雨桥、驿栈等古迹犹存,风雨桥也恢复重建了。

走进那棵里,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棵里的村民很少,游客更少,偶尔有一两个摄影爱好者端着长枪短炮在亭台楼阁里进进出出。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头流向村尾,碾子房里硕大的碾子在流水的带动下,不停歇地转动着,千百年来,那棵里村的村民就用这种碾米的方式为来往的客商提供食物。

如今,村庄里的房屋仍然保持着木质结构、泥巴外墙,而村里的小路都是清一色的青石板路,显得古朴、厚重。

TIPS

美食:普洱的早餐可谓一绝,尤其是宁洱豆汤米干,更是集美味和营养为一体。所谓米干,就是把米用石磨磨成浆,蒸而成米干。而豆汤是将黄豆泡水或花生泡水磨成浆过滤,煮熟后放在米干碗里。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放佐料。

交通:昆明每天有约4个航班飞往思茅机场,航程约40分钟,思茅机场距离普洱市区很近,打的1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闹市区。也可以选择从昆明客运站乘巴士到普洱市,车程约5小时,全程高速。

特产:普洱的第一大特产当属普洱茶。普洱市区内有几个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不管你看上了什么茶,都可在店里抓上一把泡一泡试喝一番。另外,宁洱的银器和蛋糕也值得一买。尤其是宁洱蛋糕,主要有鸡蛋蛋糕、荞面蛋糕、枣蛋糕、茶叶蛋糕等不同口味,其中,茶叶蛋糕很有特点,甜而不腻,有股茶叶的清香,值得一试。

茶行业竞争升级 云南临沧力推品牌茶区


茶行业竞争升级云南临沧力推品牌茶区

第十三届深圳国际茶博会是2016年茶行业的收关大展,12月15日—1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的此次茶博会,全国69个名茶产区及韩国、日本、斯里兰卡、毛里求斯、尼泊尔等10余个海外国家共计1500余家企业在此展开本年度的“最后一战”。

除了适合年轻态消费者群体的便携包装茶品、茶山旅游等新业态继续升温,本次茶博会上,各大茶产区的政府和企业纷纷抱团参展,茶行业进入品牌茶区和品牌企业双轮驱动的竞争时代。

临沧市在这次茶博会上正式打出了“天下茶尊、红茶之都”的茶区品牌口号,在“天下茶尊·红茶之都”临沧地域名茶品鉴及品质对话会的活动现场,临沧市人民政府茶叶办主任李文雄宣布,以深圳为首站,临沧市将在全国以巡回品鉴会等形式,向消费者系统性推介临沧市双江、凤庆、云县、沧源、耿马、永德、镇康县、临翔区等八大茶区,打造临沧市“天下茶尊·红茶之都”的茶区品牌形象,升级冰岛、昔归、大雪山等名山名品,同时做强祺丰源、戎氏、三宁等企业品牌,形成茶区、茶山、茶品并驾齐驱的品牌发展格局。

临沧市原本就以“红茶之都”的茶产区形象而深入人心,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在这一传统优势茶产区品牌的基础上,临沧市这次着力推广“天下茶尊”的地域品牌。李文雄说,2016年9月,临沧市茶协申请注册的“天下茶尊”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天下茶尊”在茶叶;肉干、水果罐头、干食用菌;茶、咖啡;活家禽、植物种子;啤酒、纯净水;白酒、果酒;广告;茶叶加工、药材加工等8个类别上获得商标专用权保护。

在深圳茶博会上,临沧市政府派出了市茶叶办和所辖八大茶区的行业主管齐聚深圳,组织了19家企业集体参展,形成了这次行业“年末大戏”中的“临沧阵容”。临沧的民族特色十分鲜明,临沧茶区生息着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淳朴、热情的少数民族,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茶农代表成为本次茶博会一道亮丽的风景。

“天下茶尊·红茶之都”深圳站的品牌形象推介活动由祺丰源普洱作为临沧茶代表,与临沧市政府携手举办。农工党中央原副主席、云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在临沧市人民政府茶叶办主任李文雄的陪同下来到祺丰源普洱等企业展区,陈勋儒鼓励祺丰源品牌创始人潘曙光“把品质做好,把品牌打响。”他说:“消费者买茶时认的是品牌,品牌是对消费者的承诺,是品质的保证,一定要打造出消费者信赖的品牌。”陈勋儒建议,在茶品包装上,“祺丰源”的品牌名称可以印刷得更大、更醒目,有利于品牌形象的识别和传播。陈勋儒肯定了临沧市着力打造“天下茶尊·红茶之都”茶区品牌的做法,他认为,茶区品牌、名山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整体提升,将会推动临沧茶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走向世界。(资料来源:人民网)

茶马古道:民族交流的纽带


茶马古道:民族交流的纽带

“茶马古道”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现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中心主任木霁弘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等6人,于1990年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撰写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此书认为云南是世界茶的原产地,从云南开始的茶叶传播和贸易路线,首先在巴蜀一带得到明确记录,然后一直向北、向东、再向西、向南而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茶叶布局。它贯穿了整个横断山脉,跨越中国西部多省区,连接着30多个民族、8000多万人口,向北连丝绸之路,向南连瓷器之路,波及到世界更远的民族和区域。作者提出中国向世界输送茶、瓷、丝这三大物质文明时,形成了南方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

茶马古道是探险旅游者的乐园。为什么在中国西部到现在还会有茶马古道存在?为什么至今还有人靠古老的人背马驮来维持日常运输?原因有两个:一是特殊的自然地貌,二是众多的民族分布。

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其中有9座都在中国西部西藏。而世界上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峰,仅在中国西部就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大雪山、岷山等。从西北部青藏高原连接到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海拔虽然降下了2000多米,但依旧是山脉连片,有哀牢山、苗岭、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另一端,还连接着黄土高原秦岭等。青藏高原几乎是中国主要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但是,没有人,就不能有道路的出现。在这些高山大河之间分布着众多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物质需要,他们之间的长期物质交换,才使茶马古道会成为可能。在这条道路行走,既是视觉大餐,又能体验到不同的民族风情。

行走茶马古道,从云南开始,可以体验生长上千年的雨林古茶园,感受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流传几百年的制茶工艺。茶马古道上的虎跳峡,落差高达3000多米,而梅里雪山和白玛雪山之间的澜沧江,即使是在今天,通过时都必须借助于溜索。

美丽的雪山、纯净的树林和咆哮的江河塑造了我们对生命的最初信念,可是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人类前进的步伐,而正是茶的远征,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贸易线路。贸易带来的城镇和集市的兴起,现在沙溪镇、鲁史古镇、丽江古城、独克宗古城、哈拉库图城、昌都、西昌等,都是茶马贸易创造的高原明珠。

行走茶马古道,还能体验到多民族的融合与和谐,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文成公主进藏带动藏区广泛饮茶,宋代在西北大兴茶马互市,明清两代以茶治番,从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找到茶叶于民族、经济、政治、民生的伟大价值。藏族民众说“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

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小中甸村来说,村民平常都恪守藏族习俗,通用藏语交际,但现今老一辈的人还能说纳西语,而中甸县、德钦县等地的许多藏语词汇就来自西南官话。在某种层面上,正是茶马古道的开拓性,才使得那些世居在被高山大川所阻隔的区域的民族有了对外交流的机会。始于南诏国时期的罐罐茶,现在不仅流行于云南广大区域,还在四川、甘肃、湖南、陕西等大部分地区通行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称奇的事情。

当下,由于茶马古道区域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极为脆弱,加之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各类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好在国家层面上在2010年6月启动了茶马古道的保护计划,2011年3月茶马古道顺利通过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工作,包括易武古茶园、鲁史古镇在内的200多个地方都整体纳入茶马古道保护计划,这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无疑为下一步茶马古道申请世界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峰)

茶马古道倚邦古镇亟待保护


茶马古道倚邦古镇亟待保护

近日,笔者陪上海国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预计投资200余万元拍摄《古道西风》作者到勐腊县易武乡和象明乡采点。摄制组到了象明倚邦古镇,看到古镇街道两旁拔地而起的钢混结构的平房,天蓝色的铁皮房,正在改变着古镇的原貌,记载着几百年岁月打磨的压茶石,有的拿来做建房的柱脚石,古镇周边青石板铺就还幸存的一小段古道,受到人为破坏。据说古道的石板下面因压着古代的铜币而被人翻起寻找,财神庙的古遗迹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损坏,令人感到痛心和惋惜。方圆2000多平方公里的古六大茶山,曾有辉煌的过去,它们是中国普洱茶的摇篮,倚邦古镇则是引领茶山潮流,彰显民族文化的一块历史丰碑。但是,当我们踏着坑凹崎岖的林中公路来到倚邦古镇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残破的古道,陈旧的房宿,清冷的街景,眼前的倚邦古镇,除那条踏磨得光滑清亮的石板路,再难找出往日街市的形貌。为此,笔者呼吁:“倚邦古镇亟待保护!”笔者建议,倚邦古镇首要问题是先得到保护,应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古庙、古碑、古桥、古井、古茶具及其它实物进行普查,对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文物进行登记造册,做出文物标签以免再度破坏;把古镇、文物古迹的保护写入村规民约,向群众宣传保护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邀请有关专家,关心倚邦古镇建设的学者,进行认真的考察论证后,请有资质的乡村规划设计院,做好古镇保护建设规划,对在古镇的核心区建钢混结构的房屋,政府要严格审批,少量与古镇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应对其进行整治,力求恢复古镇的原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做好古村古镇、历史遗迹、民风民俗、历史典故、自然保护、沿途物产、旅游信息等文化收集整理工作,积极努力把倚邦古镇申报为全国“名村名镇”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倚邦古镇的保护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时序、有步骤地来进行。但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做出规划,寻求合作,重振倚邦古镇雄风。

舞剧《茶马古道》:一条没有“马”的艰辛茶道


舞剧《茶马古道》:一条没有“马”的艰辛茶道

舞剧《茶马古道》排练现场

提起茶马古道,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云南的风和日丽、马铃摇晃、日子悠长。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条没有“马”的茶马古道——镶嵌的不是骡马蹄印,而是背夫沉重的脚印……

近日,笔者从四川省歌舞剧院获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民族舞剧《茶马古道》将于2020年1月10日19∶30在四川大剧院首演。作为四川省歌舞剧院2020年的开年大戏,这部戏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川藏茶马古道这条没有“马”的艰辛茶道,向观众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在这条古道上发生的一段慷慨激昂并鲜为人知的故事。

传递人民声音抒写家国情怀

比起话剧、歌剧,抽象的舞剧更难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舞剧作品需要设定情境和内容,艺术化地表现生活、塑造形象。舞剧《茶马古道》是一部精彩的中国式舞剧,它通过舞剧的形式传递人民的声音,抒写国家的命运。

据史料记载,茶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其中,川藏茶马古道全长近4000公里,已有1300多年历史,属于茶马文明古道的中线,海拔落差极大,在这条线路中,有相当一部分区域是无人区。

“1000多年的历史呀,它见证了我们民族多少悲欢离合与家国情怀!”把川藏茶马古道搬上舞台,是总导演马东风五六年前就坚持的想法。作为国家一级编导,她经常到四川藏区采风,对茶马古道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她看来,在绵绵数千里的川藏茶马古道上,雅安至康定这一段路上的茶叶运输全靠人力,最为艰难,运茶背夫最为艰辛。

采风期间,马东风曾在无数个云雾缭绕的清晨,与老背夫、锅庄的后代交流,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最终,选择“背夫”作为作品切入点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几乎没有马匹运输是川藏茶马古道的客观事实;其二是选择马匹在舞台上呈现很困难,把背夫作为舞蹈艺术的载体来表现恰如其分;其三是作品通过展现背夫在路上登天般的艰辛,可以折射出四川人自古以来乐观、豁达、坚毅的精神。

“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最为艰苦之时,除了英勇善战的前方战士,还有这些不为人知的群体在为国家的明天默默付出。进一步讲,选择背夫作为剧作表现对象,也是因为他们保家卫国时展现出的顽强及非凡勇气让我感动、崇敬。”马东风说。

聚焦“小人物”茶马古道因“情”绵延

根据过往的创作经验,“高大全”式的人物会反噬作品自身的艺术性,让作品失去深度、厚度与温度。舞剧《茶马古道》在人物塑造上下足了功夫,剧中的小人物个个有血有肉,他们的离合与悲欢、辛酸与苦辣、苦恼与热血牵动着观众的心。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舞剧《茶马古道》讲述了川藏茶马古道上,艰难行走的背夫队伍遭遇了突发泥石流,杨阿妈不幸遇难,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哥哥山生被康定藏族锅庄主次仁收养,和庄主的女儿格桑梅朵一起生活在锅庄内;弟弟茶生带着哥哥留下的长命锁跟随背夫回到故乡学习炒制茶叶的手艺。10年后,抗日战争到了关键时刻,为了运送抗战物资,茶生代替受伤的掌拐踏上古道,在锅庄内与格桑梅朵相识、相恋,兄弟二人也在背夫精神的浸润下、在家国情仇的激荡中不断成长和蜕变,演绎了用生命守护古道的感人故事。

在舞剧《茶马古道》中,人物之小与主题之大总是相辅相成的,而架起这二者之间的桥梁则是“情”。从茶生代替掌拐踏上古道到他与格桑梅朵相识、相恋,再到他与失散多年的哥哥山生重逢,共同成长蜕变,作品通过吹树叶和长命锁等情感符号,架起了连接台上台下的桥梁。在舞剧不能说话,全靠肢体语言表达的情况下,让观众感受到茶马古道的行路难。

马东风善于用舞蹈讲故事,在大题材中突出小人物,同时强调细节,使得舞剧在舞台整体呈现上形成高度统一。大时代背景下的四川人在这条古道上生活的不易,但又充满乐观、积极、豁达及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在舞剧《茶马古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现民族风情将感动一以贯之

舞剧《茶马古道》由四川青年编剧吴瑜婷等担任编剧,青年作曲家顾磊担任作曲,青年舞美设计师吴宇担任舞美、道具设计,青年服装设计师沈龙担任服装、人物造型设计,再加上卿庆、苗怡、庄星3位青年编导,整个主创团队都来自四川,且平均年龄不足40岁。

“四川本土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四川人来做才有那个‘味道’。”据马东风介绍,舞剧《茶马古道》不仅展现了四川背夫的生活,也在舞台上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四川特色和民族风情。剧中有大量藏族民众喝茶、捡拾牛粪等生活场景的呈现,其中一段极有韵味的舞蹈“熬茶”的创作灵感就取自康定一座寺庙的熬茶锅。采风期间,一位来自康定的茶马古道研究专家表示:“当年寺庙的规模有多大,就看它熬茶的锅有多大。”马东风听后,认为此说法很有意思,便采纳运用到舞剧当中。此外,还有背夫的一段“洗脚舞”是呈现背夫生活细节的桥段。

音乐方面,顾磊用7个月的时间为四川背夫写下赞歌。“创作中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原因驱使着这群人背负着接近自己两倍体重的茶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穿行在这条茶马古道上。”在顾磊眼中,背夫瘦瘦的身体、压不弯的腿、笑嘻嘻的模样和额头上永远擦不完的汗,都成为他创作的支撑点。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故事更加紧凑、主题更加集中,马东风将本来剧中与剧情联系不大的一些舞段忍痛删掉。“舞剧‘好看’是第二位的,第一位应该是‘感动’。”马东风如是说。

正如开篇所言,一条茶马古道,并不只有骡马蹄印,背后还有无数背夫沉重的脚印。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或许无法因年代而与他们产生共鸣,但当有一天人们有机会看到相关的文艺作品,或许一段舞蹈、一首音乐,就足以让观众感动。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云南力推茶马古道申遗 论证工作正有序进行》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正叶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