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也是统筹城乡、增加就业和助农增收的优势骨干产业,做大做强茶产业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八届九次全委会精神,进一步促进茶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财政增长,加快绿色经济强省战略实施步伐,特提出本意见。

一、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针对茶叶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和复杂多变的形势,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稳定面积、调整结构、培育品牌、开拓市场”的战略方针、强化措施,加大措施,狠抓落实,茶叶产量、茶农收入、企业效益、财政税收、市场份额实现了大幅增长。2009年,全省茶园面积532万亩,居全国第1位,比“十五”末增长62.3%;茶叶产量18.3万吨,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57.9%;茶产业综合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52%。一批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及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普洱茶从传统的“砖、饼、沱”向袋泡、茶粉、茶膏、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拓展,中国茶叶第一股在香港成功上市。云茶国内销区版图已从珠三角等传统销区向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拓展,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已经凸现,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茶产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近年来,云茶产品尤其是普洱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云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普洱茶国家标准及管理办法的发布,加之“绿色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国际、国内市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产品的需求正在逐年递增。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建设,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并将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大对云南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和流通集散中心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外茶叶主产区受到战乱、自然灾害等到不利因素影响,茶叶产量减少、市场推广乏力,为云南茶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带来了难得机遇。

(三)加快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全省茶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云茶产业还存在着原料生产质低量少、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基础理论研究不深、品牌兴茶工作滞后、质量认证进展迟缓、精深加工较为欠缺,加工企业设施落后、销售市场亟待拓展等问题。同时,消费者对茶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国际上对茶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出口产品面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实现我省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跨越的任务十分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分析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做强做大。

(四)加快茶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茶产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已成为广大茶叶主产区的支柱产业和60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快发展茶产业,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战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现实选择,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产业带,建设云南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

二、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五)总体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长,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机遇,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为主线,以质量为保障,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产业发展,坚持以品牌化战略抓市场开拓,坚持走生态化道路促提质增效,致力于推进基地建设规范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品牌打造国际化“三大进程”,不断强化营销网络、技术研发、质量监管、社会服务4大支撑体系,全力推进茶叶基地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工企业向集团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茶叶产品向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云茶综合经济效益快速提升,为构建绿色经济强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六)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发展到600万亩左右,其中高优茶园面积达到茶园总面积60%以上;茶叶产量达3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重点培育产品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20户龙头企业,其中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3户、5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6户、1亿元至5亿元的企业10户;新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4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实现200亿元,将“云茶”培育成为国际一流品牌,把云南打造成国际知名优质茶叶原料基地,高原生态茶叶生产加工和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名优茶集散中心、深厚茶文化溯源中心。

三、区域布局和重点工程

(七)茶产业区域布局

1.重点发展区域布局。按照扶优扶强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在全省年产量5000吨以上的县(市、区)中选择20个县(市、区)作为今后全省茶产业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县(市、区)在优势区域内进行科学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高的茶叶专业乡(镇)、村。

2.茶类基地区域布局。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优化名茶类基地区域布局。以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保山、大理为重点,发展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以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大理、红河、文山为重点,发展优势绿茶生产基地。以临沧、保山、德宏为重点,发展优质红茶生产基地。

3.重点加工企业区域布局。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要求,以年产茶量2000吨以上的企业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以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德宏为重点,发展优质绿茶加工企业。以临沧、保山、德宏为重点,发展优质红茶加工企业。

(八)茶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1.中低产茶园改造工程。按照加强茶园基础建设,发展“优质、生态、高效”茶园的要求,以茶园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茶农参与、部门推动”的方式,多渠道措资金,全力推进低产、低质茶园改造。通过实施“改土、改树、改园”等改造措施,提高茶园产量、质量和效益。2011年至2015年,每年改造50万亩,完成250万亩中低产茶园改造任务。中低产茶园平均亩产从改造前不足5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左右,茶园亩产值从改造前不到1000元提高到3000元以上。

2.现代茶叶示范区建设工程。以农业部开展“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为契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在全省10个茶叶生产重点县(市、区)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现代茶叶产业示范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每年建设5个1万亩左右并达到无公害茶园标准以上的茶叶示范区,其中至少有0.5万亩茶园有机茶认证。每个示范区茶叶产量达到800吨,实现农业产值4000万元以上,工业产值7000万元以上。“十二五”末,全省10个茶叶生产重点县(市、区)年产茶量达到1万吨以上,总产量占全省1/3以上,茶叶农业产值年均达到5亿元以上,农业总产值占全省一半以上,并培育形成30个茶业专业乡(镇)。

3.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工程。按照统一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组织供应的原则,完善良种选育、茶苗良种繁育体系,加大茶叶无性良种繁育速度,确保无性系良种茶苗供应。“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建立10个200亩以上的苗圃基地。

4.茶叶初制所改建工程。按照各大茶类国家生产标准要求,加大对初制所新技术推广、厂房改建、设备更新力度,促进茶叶生产技术和装备升级换代;推行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力争在现有5000多个初制所范围内,每年改造环境条件差、技术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的初制所400个,同时新建一批标准化初制所,通过改造和建设,使每个初制所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产值250万元以上,产品合格率达到100%,逐步建立健全茶叶初加工监管体系。

5.茶叶精深加工工程。以现有经济和技术实力雄厚、经营管理水平先进、竞争力强的精深加工企业为核心,同时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及先进设备,创新生产技术,全面推广新工艺,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和潜力大的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引导企业提高优质精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比例,强化茶叶新产品研发,扩大精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加快茶食品、茶用品、茶药品、茶化工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推进企业提质增效,到“十二五”末,全省茶叶精深加工产品产值达到茶叶工业产值的75%以上。

6.市场开拓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协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云茶产业和产品的宣传力度。以“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为抓手,实施主动营销策略,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以普洱、红茶、名优绿茶为主的云茶推介活动,参与国内外各种类型的茶叶展销会和综合展会,到云茶销区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品茶会、评鉴会,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提升云茶影响力和知名度。要巩固南方消费市场,主动向东北、西北、华北等区域培养更多的消费群体,开辟新的市场,开辟新的市场。强化对外宣传、推进国际合作,千万百计拓展和开辟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在巩固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努力恢复东欧,俄罗斯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千方百计开拓北美和中东地区市场。培植专业化的营销企业,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方式,加快发展专卖店、专柜、连锁营销,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构建多元的营销渠道,建设高效的营销队伍。将昆明作为云南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云茶流通的重要平台,规划建设1个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管理完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茶叶专业市场,逐步改变现有茶业市场的小、散、弱局面。同时,扶持企业在缅甸、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及东欧、西欧建设一批专业的云茶批发零售市场,扩大云茶产品的直接出口量。

7.品牌打造工程。重点打造普洱茶、红茶、绿共3大茶楼著名区域品牌,形成协调发展格局。以普洱茶、深加工产品为主攻方向,兼顾红茶和名优绿茶,大力培育和打造国内外知名口牌。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茶叶产品,推进中国、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发展潜力大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把天士力帝泊洱、大益、滇红、龙生、昌泰、龙润、七彩云南、下关沱茶、双江勐库、高黎贡山、普洱茶集团等企业及品牌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口牌。“十二五”末,新增我省茶叶类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5个至8个,新增云南省茶叶类著名商标10个至15个,云南省茶叶类名牌产品10个至15个,茶叶类中国出口名牌产品5个至10个,力争培育2个至3个茶叶行业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业保护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

8.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发挥省茶叶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服务职能,做好行业自律和市场营销的协调、服务和监督工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当好参谋。引导和鼓励各重点产茶州(市)和县(市、区)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促进茶农向专业化发展,实现茶叶生产经营由单家独户向大市场转变。以国家把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纳入《国家人才发展纲要》为契机,加强培育农村茶叶经纪人队伍,提高茶叶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连接小生产和大市场,增强产业自我发展能力。

四、落实产业政策,形成推动合力

(九)加大茶产业投入。为加快茶产业发展,2011年底前,省安排5000万元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建设、科技研发、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今后,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大茶产业的投入力度。同时,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方向、项目运行方式和管理关系的前提下,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资金的使用安排也要向茶产业倾斜,并结合中低产田地改造、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项目研究等,加大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茶产业发展重点州(市)、县(市、区)更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实力强、管理优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入滇开发茶产业。

(十)建立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推进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各地要以生产无公害茶为门槛,制定良种繁育和茶叶采摘、初制、精制、深加工、包装、储运及销售各环节的技术质量标准。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认定这和产品认证。逐步建立从生产到市场的可追溯制度,坚持全面监管,加强监管水平,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茶产品。以国家普洱茶检测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快提升我省茶叶生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为我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一)引导和鼓励茶叶企业整合重组。以打造知名品牌为主线、以资本经营为载体、以产业资源整合为切入点,遵循市场竞争规律,通过重点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引导其采取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对茶叶企业进行重组整合,推进龙头企业向集团化发展,逐步淘汰小、散、弱企业。

(十二)强化茶产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充分利用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培训项目,加大茶农和企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技能水平,增强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的能力。农业、科技部门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加强茶产业科研工作,强化应用技术研究,重点抓好茶树优良品种选育、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茶叶精深加工技术、产品质量安全保证技术、茶叶保健功效等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组建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十三)认真落实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对茶叶生产、加工、物流用地,优先审批,低限收费;经投资主管部门批准的茶叶项目用地,可优先使用年度用地指标。认真落实有关农产品加工、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专用设备投资抵免、新技术研发费用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茶叶出口退税政策;对单位和个人从事茶叶综合利用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新设立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当地政府在土地审批、各项地方收费、工商注册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从事茶叶新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的企业,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十四)形成茶产业发展推动合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共同承担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责任。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茶产业发展规划、主要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协调。工业信息化部门要加大茶产业重点企业技改等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精深加工。科技部门要把茶产业技术进步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在茶叶新品种选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创新、功能性研究、科技队伍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财政部门要加强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使用的监督管理。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生物产业、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抓好茶叶原料基地建设、低产茶园改造、精深加工和茶叶科技推广。商务部门要做好茶产业招商引资、市场拓展等工作。文化部门要加强民族茶文化的保护、挖掘和推广,并与旅游部门联动,在弘扬茶文化、开拓茶产业市场与旅游业结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质监部门要做好茶产业质量监管和品牌培育工作。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为云南茶产品出口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手续,确保茶产品出口畅通。宣传部门要协调新闻媒体加大茶产业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发展茶产业的典型经验,努力营造一个各方重视、关心和支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CY260.com扩展阅读

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


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把六堡茶产业培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现作出如下决定。

提高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认识

1.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六堡茶产于我市苍梧县六堡镇,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优质名茶。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六堡茶产业发展,从2004年起采取种苗补贴、资金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六堡茶。2007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把六堡茶列为全市十大农业优势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全市共有新老茶园3万多亩,六堡茶加工企业20多家,2008年六堡茶总产量6560吨,产值近5亿元。

2.六堡茶市场前景广阔。我市作为六堡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具有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近年人们对黑茶保健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六堡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需求加大,价格稳步上升,市场前景广阔。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将六堡茶打造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又一张亮丽的梧州名片。

明确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3.理清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充分发挥六堡茶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基地为依托,扩大种植规模,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六堡茶产品的品质,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和文化旅游战略,打造六堡茶品牌,推进六堡茶产业化发展。

4.明确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把六堡茶产业作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发展,通过持续努力,将梧州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六堡茶产销及加工基地。到2015年,力争全市六堡茶叶总面积达15万亩,毛茶产量1万吨,六堡茶产量3万吨,实现产值33亿元,综合税收2亿元。

5.把握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一是实现六堡茶种苗繁育基地良种化。重点选育原产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原种优良品系。二是实现六堡茶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化,着力建设六堡茶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抓好有机茶园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机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三是实现六堡茶产品加工园区化。分别在蝶山区、苍梧县规划建立一个六堡茶集中加工区。新建厂房要按高标准建设,加强加工企业(厂房)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确保厂房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四是统一制订六堡茶产品地方标准。强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iso22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快推行qs产品认证制度,确保六堡茶安全、卫生、优质。五是全面实施营销品牌化战略。以六堡茶城、丽港茶城建设和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为重点,运用现代营销和管理手段,进一步拓展市场,打造六堡茶品牌,提高六堡茶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六是加强六堡茶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六堡茶的文化、民间风俗和历史渊源,整理出版六堡茶专著,提高六堡茶的文化品位,增强六堡茶的社会和市场影响力。

全面提高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水平

6.抓好六堡茶优良种茶苗繁育。按照“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六堡茶原种良种的选育并建立良种母本园,加强六堡茶原种苗木快速繁育技术研究,抓好六堡茶原种母本园建设,选育优良母本,淘汰不良单株,提高扦插育苗成活率和出圃率,加快扩大六堡茶原种苗木繁育规模。从2009年起,建立市级六堡茶优良原种母本园和优良苗木繁育基地,全市六堡茶育苗基地面积要达500亩以上,每年基本满足1.5万亩新种茶园所需种苗。

7.加快六堡茶生产原料基地建设。一是按照《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在六堡茶主产区内,引导农户、林场依法依规,合理流转土地,在宜茶地相对集中、规模开发茶园。二是各级农业、科技部门要加强对茶叶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大对茶区农民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指导茶农按标准化技术规程生产。加快老茶园、低产茶园改造,加强茶园基地的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不断提高茶叶原料的品质和产量,提高种茶效益。三是在发展壮大现有六堡茶企业的同时,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茶园,促使六堡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基地建设向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四是把六堡茶生产基地建设与加快林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进林地林权合理有偿流转,加快茶园基地建设。

8.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六堡茶加工技术水平。整合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对六堡茶传统加工工艺的挖掘、整理和完善。在保持优秀传统加工工艺的同时,推进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鼓励龙头企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六堡茶加工工艺,提高六堡茶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促进六堡茶生产加工标准化。进一步加强与区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对六堡茶保健功效的科学分析研究以及六堡茶发酵新工艺、储藏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快六堡茶茶饮料、茶食品、茶用品、茶药品和茶化工产品等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延伸六堡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效益,满足市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9.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依托区内外茶叶科研院所、广西六堡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高等院校的技术优势,加强六堡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培养、引进高层次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举办高层次的六堡茶专业人才研讨班,着力提高产业骨干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市农科所设立六堡茶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依托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强六堡茶种植、加工、存贮、新产品开发、保健功效以及茶文化的基础性研究,提升六堡茶的影响力,夯实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基础。

10.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积极培植龙头企业。继续扶持广西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县银泰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县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千年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等现有六堡茶加工重点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实力与规模。鼓励通过招商引资、企业重组、技术改造等措施,着力培育10家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综合税收超千万的龙头企业。

11.加强对六堡茶生产经营的监管。农业、经贸、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加强对六堡茶生产经营的监管,不定期对全市六堡茶生产基地、六堡茶生产企业、六堡茶专业交易市场、六堡茶馆、六堡茶店等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各种商业欺诈,无证生产,特别是假冒伪劣和制假贩假六堡茶行为。充分发挥广西六堡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的作用,督促茶农、企业、销售商家等严格贯彻实施六堡茶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和卫生等方面的标准,确保六堡茶产品质量安全。

12.加快六堡茶生态旅游文化建设。一是在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的茶叶基地开发六堡茶生态游、六堡茶农家乐;二是在市区的茶叶集散中心增加旅游功能,提供品茶艺、赏粤剧等茶文化旅游活动;三是支持有实力的六堡茶企业申报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按照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要求进行建设,开发六堡茶工业旅游产品。

13.加强六堡茶品牌建设。一是注重挖掘六堡茶的文化、民间风俗和历史渊源,整理出版六堡茶专著,宣传六堡茶的悠久历史,提升六堡茶的文化品位,增强六堡茶的影响力。二是抓好六堡茶品牌建设,及时申请集体商标注册,努力争取尽快取得六堡茶原产地认证。三是着力打造企业品牌,企业要增加投入,提高技术,加强质量监控,增强新产品的研发和营销力度,鼓励企业通过研发,在核心技术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抓好企业品牌建设,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统一梧州六堡茶的产品标准,保证六堡茶产品质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五是充分发挥梧州市六堡茶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调,倡导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统一应对市场,推进六堡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加大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14.优化发展环境。六堡茶生产加工企业(经营者),凡符合条件的均可以享受国家、自治区和市级有关财税、融资、土地、高新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优惠政策。继续加强对六堡茶产区的农村道路、茶园道路和茶园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努力为六堡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5.加大财政扶持。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六堡茶产业。从2009年起,梧州市建立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扶持六堡茶良种茶苗繁育、加工技术研究、六堡茶品牌创建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要向符合条件的六堡茶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倾斜。规划确定的重点产茶区在六堡茶良种繁育、标准化茶园建设、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机械采摘、茶园生态工程建设等列入相应农业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予以扶持。茶叶生产合作组织列入重点扶持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列为农民大培训内容。各级科技部门要将科技经费重点投向六堡茶产业技术研究,加快筛选确立一批六堡茶产业化的重大课题,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重点扶持六堡茶优良品种选育、六堡茶加工工艺研究、六堡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六堡茶香气成分研究、六堡茶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及优势菌种研究,支持茶叶加工新设备、茶园配方肥料与茶园植保新技术、新设备研发。

16.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六堡茶产业化发展链条长,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必须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市投融资担保公司平台,为六堡茶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通过政策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六堡茶产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六堡茶产业化的资金支持。探讨建立以存储六堡茶为质押担保的金融贷款扶持政策。各金融机构要将支持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符合条件的六堡茶企业、基地和经营大户优先安排信贷资金,为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7.加快六堡镇小城镇建设。将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与六堡镇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六堡茶产业、生态旅游业协调发展,加强六堡镇的城镇基础设施、市场服务设施、旅游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各方筹措资金,加大建设力度,把六堡镇打造成特色鲜明、活力增强的特色镇。

强化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18.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扎实推进。成立市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全市六堡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督查相关工作落实。茶叶重点产区县、乡镇也要抓紧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19.落实责任。市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全市六堡茶产业发展,突出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育苗基地建设。县(市、区)、乡(镇)主要负责统筹本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基地发展,重点抓好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农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和服务;科技部门负责组织重点技术攻关研究;工商部门负责六堡茶市场监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管。

20.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整合资源,注重整体宣传推介六堡茶,不断加大对六堡茶产业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六堡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适时举办梧州六堡茶节暨茶业博览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种国家级的茶博会和农产品交易会,利用多种平台开展广泛的宣传和展示,不断提高六堡茶的知名度,把六堡茶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共梧州市委员会

梧州市人民政府

2009年4月27日

发布部门:梧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27日 实施日期:2009年04月27日 (地方法规)

建设标准化茶园 打造独特茶旅文化 六堡茶产业进一步升级


建设标准化茶园打造独特茶旅文化六堡茶产业进一步升级

北方普洱茶市场萌芽初起 有待进一步培育


北方普洱茶市场萌芽初起有待进一步培育

由合和昌茶业主办的2012“健康中国,普洱北行”大型茶文化交流活动10月顺利启动。“普洱北行”这个承载了行业市场新机会的概念在普洱茶界产生了积极影响,记者在首站举办城市天津了解到,除了百余名业内资深人士出席本次普洱茶文化交流论坛外,更多的普通天津茶友市民通过今晚报、城市快报、天津电台等十余家当地知名媒体以及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了解了活动的精彩过程。记者从会上嘉宾的专业分析获知,目前北方地区普洱茶市场仍处于萌芽状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被一致看好。

北方地区大众对普洱茶认知尚浅

在北方地区,由于尚未真正普及,除了一些资深人士外,普通大众对于普洱茶认知仍存在不足。首先,对于高品质普洱茶了解甚少。好普洱茶原料应该是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没有喷洒过农药的茶叶,这种茶叶看上去比较粗糙,卖相也不见得好,但却是真正“绿色”的。选择了好料,才能出好茶。在原料的选择上,茶树的树龄、所产地区,甚至山头的不同,品质都大不相同。

其次,不知如何品鉴。怎么样口感的普洱茶才是好茶?这对于有多年经验的茶友并不是太难的事,但对于入门者来说显然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资深的茶友去指导、引导,需要更多的商家良性的指引。现在消费者一般购买陈年普洱茶饮用,大益普洱茶商城,但陈茶的成型需要时间,好的青饼,通常要存放十年以上;而好的熟饼,一般也要四五年。而茶年份长不代表就一定好,不少消费者误以为茶存的时间长是价格高的主要标准,其实不然。只有品质好的普洱茶,才属于真正的越存越有价值。

第三,价格较为混乱。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本地区群众对普洱茶认知不足,以次充好,把低价格的普洱茶超高价格出售,导致市场出现混乱,伤害消费者,从而影响了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从现今的消费趋势看,越来越多的茶企开始走品牌路线。在未来,有美誉度的品牌是必然之选。

北方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

北方地区普洱茶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对于市场的不成熟,业内人士总结了四点。首先,北方市场尚未形成稳定庞大的茶友圈。从北方地区看,拥有不少资深普洱茶友。不过他们更多的以个体爱好者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庞大的茶友圈,尚未形成达到一定数量级规模的消费群。

其次,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的茶叶商业群。北方普洱茶经销商从数量上来说,仍然明显少于南方地区。从茶叶市场看并没有真正的“成行成市”,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群。

第三,普洱茶收藏者较少。因为高品质的普洱茶具有长期储存和越陈越香的特点,有明显的收藏价值。所以收藏者的多少,也是衡量市场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从目前来看,尽管北方地区近年来呈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但普洱茶收藏者还不多。

第四,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北方地区,不同的城市,普洱茶的市场成熟度差别较大。北京、太原等地,近年来开始出现较多的普洱茶饮用和收藏,普洱茶普及率相对更高,而大部分的城市正处于萌芽阶段。

从普洱茶北方市场的发展程度看,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对此,很多专家表示,普洱茶已在南方地区充分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而且当前在北方市场正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发展势头,所以未来的北方市场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设定目标1200亿!云南省发力茶产业绿色发展


设定目标1200亿!云南省发力茶产业绿色发展

“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省茶园全部绿色化,有机茶园面积全国第一,茶叶绿色加工达到一流水平,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一(普洱茶),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200亿以上”,记者从27日召开的云南省委常委会上获悉,即将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在茶产业基地提升、加工升级、品牌打造、质量管控、科技攻关、产业融合等6个方面发力,打好“绿色食品第一牌”。

目前,全球茶叶市场出现供给过剩,云南茶产业在质和量上都居全国前列,如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省委书记陈豪说,茶叶是云南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具潜力的绿色食品产业,有能力走在全国前面,亟需做大做强做优。该《意见》共计十条,包含了许多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措施,并对严格保护古茶树资源专门规定了一条。

按照《意见》规定,到2022年,云南省有机茶园基地面积将达到150万亩以上,其中古茶山(园)30万亩,对面积500亩以上,获得国内外权威机构绿色认证、有机认证的,省财政分别给予每亩100元、200元的补助。到2019年底,实现茶叶初制所全部规范化,对验收合格的茶叶初制所,省财政对其配备快速检测设备给予一次性补助一万元。对龙头企业新增种植、加工、冷链物流等资本性投资5-10亿元的,省财政按投资额的5%一次性奖补,投资10亿元以上的奖补投资额的10%。对基地面积500亩以上,获得欧盟、雨林等国际认证机构和国内权威机构认定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费用由省财政全额承担。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第一条是“严格保护古茶树资源”,责任单位为云南省农业厅、林业厅、法制办和有关州市人民政府。这意味着农业厅将承担起保护古茶树的“牵头责任”,一起研究制定《云南古茶树保护及开发利用条例》。古茶树保护从资源普查、划定古茶园(山)保护区域、严禁对古茶树移栽过度采摘、减少对古茶园(山)的开发等人为破坏等方面入手,保护古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独特性。省领导还在会上要求,今后要建立名山茶与乡村的利益分享机制,采取知识产权、品牌收费等办法充实村社集体经济,逐步禁止外地企业直接转租古茶园、茶树,利用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把流通环节的利润更多留在当地。

从选茶到品饮 17个关键词 让你进一步认识普洱茶


从选茶到品饮17个关键词让你进一步认识普洱茶

优质普洱茶的七个关键词1.质佳

即原料好,这是任何优质茶类的第一基本要素。优质普洱茶的原料首先必须是云南大叶种茶,其次是产自传统普洱茶产区,(即云南的思茅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在这里我们提倡的好茶三原则是原产地的原材料在原地加工。

2.形佳

首先看茶叶的条形是否完整,是否紧结和清晰。嗅干茶气味兼看干茶色泽和净度,无异、杂味,色泽棕褐或褐红,具油润光泽,褐中泛红,条索肥壮,断碎茶少。生普的外形匀称、条索紧结、色泽呈青棕或棕褐、油光润泽,用手轻敲茶饼,声音清脆利索。熟普的外形匀称、条索紧结、清晰,色泽褐红、油光润泽。

3.色佳

主要看汤色的深浅、明亮。优质普洱应如“牛普”一般熟茶茶汤红浓明亮,具“金圈",汤上面看起来有油珠形的膜,生茶色泽橙黄、清亮透明,久泡不变色。

4.香佳

主要采取热嗅和冷嗅,优质的云南普洱散茶的干茶陈香显露(有的会含有菌子干香、中药香、干桂圆香、干霉香、樟香等),质次的则香气低,有的夹杂酸、馊味、铁锈水味或其它杂味,也有的是"臭霉味"、“腐败味”。

5.味佳

主要是从滑口感、回甘感和润喉感来感觉。优质的滋味浓醇、滑口、润喉、回甘,舌根生津。清爽滑润,醇和、甘甜、生津而千变万化。

6.喉韵性

从滑口感、回甘感和润喉感来感觉。优质的滋味浓醇、滑口、润喉、回甘,舌根生津;质次的则滋味平淡,不滑口,不回甘,舌根两侧感觉不适,甚至产生"涩麻"感。

7.茶气

茶气浓韵,纯正有一种特别的陈香,香气悠长,茶气足。主要采取热嗅和冷嗅,优质的热嗅香气显著浓郁,且纯正,冷嗅香气悠长,有一种很甜爽的味道。品质差的普洱茶则不具备这些特点。

品鉴普洱茶的六个关键词

1.回甘

顾名思义就是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所谓苦尽甘来。

这是品饮普洱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味觉体验,因为多数云南大叶种乔木茶本来就具有强烈的苦涩味道,苦涩过后,口腔里往往会出现一种甜味,这种现象称为回甘。

与其他茶类不同的是,普洱茶的回甘一般比较持久,而且很容易渗透到咽喉部位,并不局限于舌面。

2.生津

指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包括两颊、舌面、舌底。口中生津可以解渴舒顺,滋润口腔。

当亚健康状态和身体不舒服时,往往感到口干舌燥,喉头紧锁。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自然生津的能力。

一些普洱茶、六堡茶、湖南黑茶内涵丰富,故生津功能强,让人舒服。

3.喉韵

简单来说就是喝茶之后,茶汤给喉咙带来的感觉,例如得以滋润,解除紧箍的干涸感。

因此喉韵一向最受茶友青睐,对于较资深的老茶客来说,喉韵是他们品评茶叶优劣的重要条件。

普洱茶的喉韵可分为甘、润、燥三方面。带有强喉韵的茶,绝大多数属于满口回甘的茶。

也就是说,茶汤只有在满足了口腔内的味觉刺激之后,才能够深入到喉部甚至产生食道和胃部发热的感觉。

4.锁喉

品茶后,咽喉感到紧缩发痒、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等等不舒服的感觉,可统称为锁喉。

让人有锁喉感的茶品质通常不太好,它锁住喉底、上颚发干,舌头发麻,让人难受,建议大家最好避开这样的茶。

5.收敛性

“收敛性”这三字用的人多,懂得的人少。

其实收敛性跟茶的苦、涩有关,它是苦、涩味转成回甘之间的感知时间的强度。

收敛性越强的茶,苦、涩味在进入口腔后被感知至消退,转成回甘的过程越短;如果收敛性弱,苦涩味在口腔内就会消退得慢或口腔一直都延续着苦涩味。

6.挂杯

葡萄酒中的挂杯是指酒液在杯壁中残留的时间,酒液流得越慢,挂杯时间越长,说明酒中糖分越高。

而在品茶时提到的挂杯,并非指茶汤挂在杯壁的时间,而是茶香气留在杯壁上的时间,留香时间越持久浓郁,挂杯时间越长,说明茶越好。

冲泡普洱茶的四个关键词

1.水质

从科学的角度,泡茶的好水应该具有弱碱性、活性高的特点。最好是PH值在7.3-7.4左右的弱碱性水,因为这样的水最能激发口腔中的唾液分泌,使饮者更易获得满口生津,回味悠长的感受……

2.水温

普洱饼茶和砖茶、紧压茶和陈茶等茶料粗老的可以用沸水直接冲沏;对于高档芽茶、青饼以及细嫩的绿茶,水温则最好是略低的八九十度。特别嫩的茶,泡茶时水温还可以再低一些。

3.时间

冲泡时间的长短同样因茶而异。陈茶、粗茶的冲泡时间长,新茶、细嫩茶则冲泡时间短;手工揉捻茶时长,机械揉捻茶时短;紧压茶时长,散茶时短。

4.心境

冲泡普洱茶要心平气和,才能稳重驾驭注水速度和注水量,避免焦躁、杂乱的思维。用泡茶来修炼心性、陶冶情操;亦以高尚情操影响冲泡普洱茶的质量。

梧州市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


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把六堡茶产业培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提高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认识

1.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六堡茶产于我市苍梧县六堡镇,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优质名茶。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六堡茶产业发展,从2004年起采取种苗补贴、资金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六堡茶。2007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把六堡茶列为全市十大农业优势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全市共有新老茶园3万多亩,六堡茶加工企业20多家,2008年六堡茶总产量6560吨,产值近5亿元。

2.六堡茶市场前景广阔。我市作为六堡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具有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近年人们对黑茶保健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六堡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需求加大,价格稳步上升,市场前景广阔。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将六堡茶打造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又一张亮丽的梧州名片。

二、明确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3.理清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充分发挥六堡茶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基地为依托,扩大种植规模,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六堡茶产品的品质,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和文化旅游战略,打造六堡茶品牌,推进六堡茶产业化发展。

4.明确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把六堡茶产业作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发展,通过持续努力,将梧州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六堡茶产销及加工基地。到2015年,力争全市六堡茶叶总面积达15万亩,毛茶产量1万吨,六堡茶产量3万吨,实现产值33亿元,综合税收2亿元。

5.把握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一是实现六堡茶种苗繁育基地良种化。重点选育原产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原种优良品系。二是实现六堡茶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化,着力建设六堡茶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抓好有机茶园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机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三是实现六堡茶产品加工园区化。分别在蝶山区、苍梧县规划建立一个六堡茶集中加工区。新建厂房要按高标准建设,加强加工企业(厂房)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确保厂房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四是统一制订六堡茶产品地方标准。强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ISO22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快推行QS产品认证制度,确保六堡茶安全、卫生、优质。五是全面实施营销品牌化战略。以六堡茶城、丽港茶城建设和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为重点,运用现代营销和管理手段,进一步拓展市场,打造六堡茶品牌,提高六堡茶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六是加强六堡茶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六堡茶的文化、民间风俗和历史渊源,整理出版六堡茶专著,提高六堡茶的文化品位,增强六堡茶的社会和市场影响力。

三、全面提高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水平

6.抓好六堡茶优良种茶苗繁育。按照“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六堡茶原种良种的选育并建立良种母本园,加强六堡茶原种苗木快速繁育技术研究,抓好六堡茶原种母本园建设,选育优良母本,淘汰不良单株,提高扦插育苗成活率和出圃率,加快扩大六堡茶原种苗木繁育规模。从2009年起,建立市级六堡茶优良原种母本园和优良苗木繁育基地,全市六堡茶育苗基地面积要达500亩以上,每年基本满足1.5万亩新种茶园所需种苗。

7.加快六堡茶生产原料基地建设。一是按照《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在六堡茶主产区内,引导农户、林场依法依规,合理流转土地,在宜茶地相对集中、规模开发茶园。二是各级农业、科技部门要加强对茶叶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大对茶区农民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指导茶农按标准化技术规程生产。加快老茶园、低产茶园改造,加强茶园基地的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不断提高茶叶原料的品质和产量,提高种茶效益。三是在发展壮大现有六堡茶企业的同时,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茶园,促使六堡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基地建设向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四是把六堡茶生产基地建设与加快林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进林地林权合理有偿流转,加快茶园基地建设。

8.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六堡茶加工技术水平。整合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对六堡茶传统加工工艺的挖掘、整理和完善。在保持优秀传统加工工艺的同时,推进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鼓励龙头企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六堡茶加工工艺,提高六堡茶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促进六堡茶生产加工标准化。进一步加强与区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对六堡茶保健功效的科学分析研究以及六堡茶发酵新工艺、储藏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快六堡茶茶饮料、茶食品、茶用品、茶药品和茶化工产品等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延伸六堡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效益,满足市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9.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依托区内外茶叶科研院所、广西六堡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高等院校的技术优势,加强六堡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培养、引进高层次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举办高层次的六堡茶专业人才研讨班,着力提高产业骨干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市农科所设立六堡茶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依托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强六堡茶种植、加工、存贮、新产品开发、保健功效以及茶文化的基础性研究,提升六堡茶的影响力,夯实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基础。

10.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积极培植龙头企业。继续扶持广西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县银泰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县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千年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等现有六堡茶加工重点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实力与规模。鼓励通过招商引资、企业重组、技术改造等措施,着力培育10家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综合税收超千万的龙头企业。

11.加强对六堡茶生产经营的监管。农业、经贸、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加强对六堡茶生产经营的监管,不定期对全市六堡茶生产基地、六堡茶生产企业、六堡茶专业交易市场、六堡茶馆、六堡茶店等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各种商业欺诈,无证生产,特别是假冒伪劣和制假贩假六堡茶行为。充分发挥广西六堡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的作用,督促茶农、企业、销售商家等严格贯彻实施六堡茶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和卫生等方面的标准,确保六堡茶产品质量安全。

12.加快六堡茶生态旅游文化建设。一是在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的茶叶基地开发六堡茶生态游、六堡茶农家乐;二是在市区的茶叶集散中心增加旅游功能,提供品茶艺、赏粤剧等茶文化旅游活动;三是支持有实力的六堡茶企业申报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按照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要求进行建设,开发六堡茶工业旅游产品。

13.加强六堡茶品牌建设。一是注重挖掘六堡茶的文化、民间风俗和历史渊源,整理出版六堡茶专著,宣传六堡茶的悠久历史,提升六堡茶的文化品位,增强六堡茶的影响力。二是抓好六堡茶品牌建设,及时申请集体商标注册,努力争取尽快取得六堡茶原产地认证。三是着力打造企业品牌,企业要增加投入,提高技术,加强质量监控,增强新产品的研发和营销力度,鼓励企业通过研发,在核心技术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抓好企业品牌建设,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统一梧州六堡茶的产品标准,保证六堡茶产品质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五是充分发挥梧州市六堡茶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调,倡导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统一应对市场,推进六堡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大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14.优化发展环境。六堡茶生产加工企业(经营者),凡符合条件的均可以享受国家、自治区和市级有关财税、融资、土地、高新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优惠政策。继续加强对六堡茶产区的农村道路、茶园道路和茶园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努力为六堡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5.加大财政扶持。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六堡茶产业。从2009年起,梧州市建立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扶持六堡茶良种茶苗繁育、加工技术研究、六堡茶品牌创建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要向符合条件的六堡茶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倾斜。规划确定的重点产茶区在六堡茶良种繁育、标准化茶园建设、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机械采摘、茶园生态工程建设等列入相应农业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予以扶持。茶叶生产合作组织列入重点扶持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列为农民大培训内容。各级科技部门要将科技经费重点投向六堡茶产业技术研究,加快筛选确立一批六堡茶产业化的重大课题,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重点扶持六堡茶优良品种选育、六堡茶加工工艺研究、六堡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六堡茶香气成分研究、六堡茶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及优势菌种研究,支持茶叶加工新设备、茶园配方肥料与茶园植保新技术、新设备研发。

16.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六堡茶产业化发展链条长,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必须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市投融资担保公司平台,为六堡茶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通过政策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六堡茶产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六堡茶产业化的资金支持。探讨建立以存储六堡茶为质押担保的金融贷款扶持政策。各金融机构要将支持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符合条件的六堡茶企业、基地和经营大户优先安排信贷资金,为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7.加快六堡镇小城镇建设。将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与六堡镇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六堡茶产业、生态旅游业协调发展,加强六堡镇的城镇基础设施、市场服务设施、旅游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各方筹措资金,加大建设力度,把六堡镇打造成特色鲜明、活力增强的特色镇。

五、强化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18.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扎实推进。成立市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全市六堡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督查相关工作落实。茶叶重点产区县、乡镇也要抓紧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19.落实责任。市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全市六堡茶产业发展,突出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育苗基地建设。县(市、区)、乡(镇)主要负责统筹本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基地发展,重点抓好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农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和服务;科技部门负责组织重点技术攻关研究;工商部门负责六堡茶市场监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管。

20.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整合资源,注重整体宣传推介六堡茶,不断加大对六堡茶产业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六堡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适时举办梧州六堡茶节暨茶业博览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种国家级的茶博会和农产品交易会,利用多种平台开展广泛的宣传和展示,不断提高六堡茶的知名度,把六堡茶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共梧州市委员会

梧州市人民政府

2009年4月27日

云南省景谷县生态茶园彰显茶叶产业蓬勃张力


云南省景谷县生态茶园彰显茶叶产业蓬勃张力

雨后的景谷民乐镇,入秋后田野依然郁郁苍苍,山巅云雾缭绕,原生态环境自然天成。正是夏初时分,放眼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茶园,田垄间相隔一段距离,有序地排着一行行的香樟树,色彩鲜艳的“色诱”牌和光诱灯,无不昭示着茶园的“生态”气息。

“10多年来种茶让我们一家找到了一条稳定的发家致富门路,可是再好的茶种,不搞生态茶就是卖不出好价格。”民乐村湾水寨的杨应刚望着截枝后已抽新条的长势喜人的大白茶高兴地说,自从今年政府提倡规划实施生态茶园开始,他是积极响应,将自家150亩茶园纳入了生态茶园建设管理,“今年政府在生态茶园建设上还给我们投入,这是多好的机遇啊。”杨应刚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家这些茶园的收入也就10万元左右,有了生态茶这一品牌后,少说也要增加五成的收入呢。

茶产业是景谷县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全县栽培的茶树品种较多,统称云南大叶茶、大白茶、紫茶。全县有10个乡镇127个村1144个村民小组种植茶叶,涉茶农户50000余人,全县茶园种植面积15.5万亩,采摘面积为12.24万亩,平均单产54.97公斤/亩,茶叶总产量达6728吨,平均单价88元/公斤,实现产值5.9亿元。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普洱市生态茶园工程建设的要求,景谷于2010年开始启动全县生态茶园建设,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市级下达的15.5万亩生态茶园建设任务。

自2010年以来,景谷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环境为根基,以严谨的科学管理为依托,以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复合生态茶园为目标,聘请国内知名茶叶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GAP的生产技术标准,实施园区科学化管理,在基础建设及硬件投入上更是不惜血本,加大绿化力度,兴修水利。所有这一切,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为了确保普洱茶以恒久的至好品质走向市场。

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景谷茶叶产业蓬勃发展,截止2012年8月底,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49家,其中工商部门注册有法人实体44家,实力强有一定规模,并通过QS认证的有19家,上规模,符合普洱茶精深加工标准的企业14家,年生产加工量200吨以上,产值上千万元的有5家,县内茶叶加工企业自有茶叶基地5万余亩,龙头企业通过预购农用物资和技术辅导等形式辐射带动1万余户种植茶园10多万亩,加工产品主要有普洱茶、名优绿茶、炒青、烘青、晒青。

民乐镇镇长王景说,民乐通过20余年的发展,种植茶园30000余亩,年茶叶产量1600余吨,茶产业成了全镇富民的绿色产业。生态茶园建设工作是民乐镇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镇上成立了8个挂钩工作组,分别负责8个村委会生态茶园建设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并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的时间节点、建设要求、工作步骤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工作。全镇茶农的积极性高涨,纷纷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民乐镇结合实际,采取示点先行,总结推广的方式,在5个村民委员会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目前合作社运转正常,作用得到发挥。

位于民乐镇东部的秧塔村民小组有农户53户、215人。多年来,秧塔村民小组在镇党委、镇政府和村“两委”领导下,以打造茶叶专业小组为目标,致力开发种植大白茶,形成了茶叶专业村民小组,组建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目前,秧塔村民小组种植的茶叶面积1080亩,其中农户的有600亩,人均2.79亩,古茶树有1万余株,其中大桥木古茶树3000余株,年总产值400多万元。通过开发大白茶,秧塔村民小组走上了致富道路,全组有小车5辆、摩托车50多辆,各种家用电器齐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拥有2000亩茶园的景谷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成立了白象专业合作社,有102户村民入社,共有1000亩茶园纳入生态茶园建设管理。董事长李大昌说,政府实施生态茶园建设非常及时,有了这样一个大生态茶园的环境,我们茶企业开发高端产品就有了大背景,市场的品牌效应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

景谷三合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也是景谷县的一个茶业龙头企业,公司正在对芒玉茶厂基地茶园进行特色茶园改造。董事长温源森说,特色茶园改造是实现茶叶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主要途径,配合政府实施生态茶园建设,通过优化配置,改善优化茶园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保证古茶资源的延续,还能创建“绿色、生态”品牌形象,也必将有利于整个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该公司准备通过申请项目、资金、技术的扶持,将特色茶园改造、芒玉大峡谷旅游景区开发相结合,打造千亩观光茶园,全面促进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笔绘出一方春!景谷生态茶园建设,使全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的魅力、生态产业的活力,以及生态经济的张力!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

《云南省普洱茶保护条例》议案


《云南省普洱茶保护条例》议案

近日,2012年云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在昆明召开,沈培平等23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制定《云南省普洱茶保护条例》的议案。

代表们提出,在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宣传、营销和科研开发的各个环节,存在一些需要保护、规范的问题:一是云南大叶种茶树资源及古茶园的保护亟待规划,以强化珍贵的资源保护和促进合理利用;二是茶叶市场上还存在散、小、弱及无序竞争的问题;三是在宣传、执行普洱茶地方标准和国家地理保护产品普洱茶标准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茶区内还有众多企业不使用地理证明商标,不利于充分利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

2011年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在省政府支持下,已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报普洱茶为中国驰名商标,以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国内市场对普洱茶产品的保护。代表认为,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普洱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普洱茶产业生产的标准化,市场竞争的规范化,促进各种相关服务体系的建设,以保证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云南省茶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除了政府各部门加强,协调和监管外,十分有必要通过制定地方性行政法规,规范普洱茶的科研、生产、加工、营销,加强和保护云南特有的普洱茶品牌。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茶产业调查报告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茶产业调查报告

为深化对县情民情的认识,进一步摸清沧源县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准问题,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创新发展方式,努力推动全县茶叶产业跨越发展,沧源县发展生物产业办(茶办)成立了以主任彭国强为组长、副主任曹红芳、主任科员肖新民为副组长、茶叶股肖红荣、李学玲、黄敏为成员的茶叶产业调研组,制定了调研方案,于2013年8月5日—10日深入到各涉茶企业,各涉茶乡镇对茶叶产、供、销的基本情况作了调查。调查采用走访和问卷的方式进行,共走访了90家茶叶初制所,三家茶厂。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沧源县发展生物产业办(茶办)基本情况:

沧源县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茶办),原名沧源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茶办),由原沧源县“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办公室演变而来。始建于1997年11月。2011年6月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后,更名为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为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直属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加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茶叶办公室牌子,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主要职责是对全县生物产业、茶叶产业基地建设、精深加工、龙头培育、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规划和技术指导。

发展生物产业办(茶办)内设办公室、生物产业股、茶叶股、茶叶项目技术推广站4个职能股室和1个党支部。有干部职工20人,其中公务员4人,事业专业技术人员16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技术职称2人,初级技术职称15人,有本科学历6人,专科学历9人,中专学历3人,高中学历1人,初中学历1人。工作人员大多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有专业技知识,能较好胜任岗位工作。

二、沧源县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沧源县以山区为主,山区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99.2%,有70%的农业人口生活在海拔1000米—2100米的冷凉山区。这一县域特点,形成了“东茶、中蔗、西胶”的经济格局。截至2013年7月,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06712亩,比2012年减5451亩(主要因素是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其中高优生态茶园55132亩,有机茶园13690亩(其中:碧丽源11280亩、勐省农场350亩、佤山茶厂1560亩、糯良乡贺岭茶山500亩);采摘面积100217亩,比2012年增6318亩,自主经营茶园企业6户(碧丽源茶厂、佤山茶厂、勐省农场茶叶公司、联合乌龙茶厂、山川茶厂、滇?茶厂);吸纳劳动力人数31350人,其中长年用工62156人,季节用工62033人;茶叶下树率达到85%以上;茶叶下树方式主要是人工采摘,有3个茶馆(云南省沧源县佤山映像茶馆、沧源碧丽源佤山茶谷、沧源县茶办佤王府茶楼)。茶产业覆盖全县10个乡(镇)、90多个村委会、12350户61750名茶农;茶叶对农业人口贡献率占43%人。

2013年全县毛茶总产量达5115吨(含农场),比去年同期4763.9吨增351.1吨,增幅7.37%;实现农业总产值9718.5万元,比2012年同期增975.5万元,增11.16%;(干茶)平均价格19.2元/公斤,比2012年同期平均价格18元/公斤高1.2元,增6.67%;精制茶产量8541.91吨,比2012年同期增2360.91吨,增幅38.19%;精制茶产值达19312.19万元,比2012年同期增6254.69万元,增47.9%;茶叶工农业产值29030.69万元,比2012年同期增7230.19万元,增幅33.16%。茶叶销售平均价22.6元/公斤,比2012年同期21.1元/公斤增1.5元/公斤,增幅7.11%。

预计2015年底毛茶产量7000吨,茶地综合产值6亿元;2020年底毛茶产量1.2万吨,茶地综合产值达22亿元。2012年10月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全国性评比中,沧源县获得了“2012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的称号。

(一)茶叶种植分布情况

沧源县茶园主要集中分布在岩帅、单甲、糯良、勐来、勐董镇(碧丽源)5个乡镇,累计茶叶面积79082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106712亩的74.1%;其他5个乡镇累计茶叶面积27630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25.9%。除此之外,沧源县境内野生古茶树资源比较丰富,分布范围较广,地处县内中西部的单甲、糯良、勐董、班洪、芒卡五个乡镇均有野生古茶树分布,其中分布面积较大为联接单甲、糯良、勐角、勐董四个乡镇的范俄山、芒告大山、窝坎大山、大黑山一带的野生古茶园群落。野生古茶树大都分布在海拨1700-2489米范围内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通过对古茶树代表性群落调查的初步统计,全县野生古茶树园的分布面积约为83443亩(其中,芒卡镇5225亩,班洪乡3216亩,勐来乡5640亩,勐角乡16578亩,勐董镇16578亩,糯良乡30419亩,单甲乡5787亩)。

2013年沧源县各乡镇茶叶面积及产量

乡镇

名称茶园面积(亩)其中采摘面积(亩)茶叶产量(吨)勐董镇42163953305.6岩帅镇32856299232238.6芒卡镇3611303289.5单甲乡89358935385糯良乡103237603275.1勐来乡84688468278.6勐角乡72737273113班老乡21902190113.5班洪乡45354535163.1勐省农场58055805613.5合计1067121002175115

(二)茶叶初制所概况

1963年,沧源县的岩帅区(镇)的岩帅村和联合村,建设了沧源县有史以来的两个茶叶初制所,其动力采用的方法是用牛拉(岩帅茶所)和水力冲(联合茶所)。1978年,全县茶叶初制所发展到14个;2013年底,全县茶叶初制所发展到了93个。这些茶叶初制所的从业人员规模都是在20人以下,年提供的税收为317万元,属于微型企业。其中岩帅镇47个(含团结工委的10个)、糯良乡10个、勐角乡5个、勐来乡10个、单甲乡10个、班洪乡2个、芒卡镇3个、勐懂镇3个、勐省农场3个。据不完全统计,93个茶叶初制所的厂房建筑面共有66467.82平方米;其中,加工房建筑面积48054.4平方米,生活用房及办公用房18113.42平方米。其固定资产投资为4180.87万元,其中,加工房投资2604.32万元,生活用房及办公用房投资883.61万元,加工设备投资722.94万元。

(三)县内三家精制茶厂情况

1.沧源佤山茶厂:沧源佤山茶厂厂房占地面积20亩,厂房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一条传统的红茶工艺生产线和普洱茶渥堆专用场地1500平方米。具有年生产能力2500吨,其中普洱茶产品年生产能力1500吨,红茶产品年生产能力500吨,绿茶产品年生产能力500吨。企业自有5000多亩高优生态茶园,同时取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QS证和有机茶认证1560亩。现有公司员工72人,755人茶农,年税收34万元,属于小型企业。2013年底精制茶产1189.89吨,比2012年同期增17.2吨,增1%;工业产值2872.46万元,比2012年同期增426.06万元,增17%。销售产值达2622.75万元,比2012年同期增389.42万元,增17%。

2.国营勐省农场茶厂:国营勐省农场茶叶公司始建于1980年,1981年竣工投产。现有11000平方米的初、精制双套加工厂房,刹那品主要有红条茶、烘青茶、绿茶等。现有公司员工70人(初制所),2300人茶农,属于小型企业。同时取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QS证、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石佛洞”和有机茶认证350亩。2013年底生产毛茶613.5吨,比2012年同期减158.7吨,减21%。农业产值1227万元,比2012年同期减162.96万元,减12%。销售产值达1220万元,比2012年同期减169.96万元,减12%。

3.碧丽源茶厂:碧丽源(沧源)茶业有限公司使用面积4121.6?,建筑面积2101.97?。现有公司员工67人。属于中型企业(从从业人员来讲属于小型企业,但从产值上看已达到中型企业)。其中中专学历18人,占34.6%,大专学历1人,占2%,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人,占9.6%,1500人茶农。目前公司自有茶园基地面积15000亩,有机茶园认证11280亩,位于勐董镇芒摆村,基地建成后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茶叶面积10000余亩,主要分布于勐董镇龙乃村和羊冷村近5000亩,带动缅甸司岗惹、水牛寨等地5000多亩。芒摆茶山现已建成初制加工厂2所,年生产能力达3000吨以上,目前还准备新建一个5000吨的清洁化精制加工厂。同时碧丽源(沧源)茶业有限公司取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QS证。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出口基地备案申请,于2009年10月通过了整改审核,即将完成出口卫生注册、领取出口基地备案证。拥有一条国内最先进的CTC红碎茶生产加工线、与400多户茶农签订了茶园管护合同,年加工各级干茶320吨。目前已能生产的茶叶种类有:红茶、绿茶、白茶、普洱茶;2012年8月7日,雨林联盟认证部总裁谭明为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颁发了雨林联盟茶园认证书。至此,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1.5万亩芒摆茶园基地成为全国首家通过雨林联盟权威认证的茶园基地。2013年底精制茶产量达6194吨,比2012年同期增1229吨,增25%;工业产值14238.5万元,比2012年同期增4762.5万元,增50%;销售额13453.6万元,比2012年同期增5874.6万元,增78%。

(四)茶叶产品情况

近几年来,三家茶叶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强化了茶叶加工能力,加工技术与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效益不断提高,茶叶品牌由原来的“春萌”、“崖画”两个品牌,发展到“佤山印象系列”的砖茶、饼茶、陈香、佤山金毫、?丽花茶、绿茶、红茶、普洱茶、大境界、普洱1618”煮饭茶等;碧丽源系列的西代蒙、绿曲、沧源红、宣紫红、金针、安东山、西代勐、乌龙茶、、普洱茶、白茶、怕迫古茶、CTC红碎茶、1618”煮饭茶等;勐省农场的“石佛洞”茶;其他的还有“岩波”、“岩帅”、“岩峰”、“娜玛达”、等十多个品牌。

(五)茶文化情况

佤山沧源县各族人民最有种茶和饮茶历史悠久,在收集茶史典故最有佤族茶俗(茶图腾与茶崇拜、佤族的饮茶方式和茶礼仪);有茶事传说,在我国4700多年前《本草》中“神农尝百草,得茶而解毒”、“单甲乡、单甲寨”的佤语名称应是“得茶乡、得茶寨”等;在茶风茶俗上佤族人民自古到今的重大事情和最有意义的议事活动以拜王访宫的礼仪、赠送礼品中,必是茶叶先行,故有“烟给面子、茶见心意”之说,在饮茶上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就烦”的佤族俗语。

三、发展茶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领导,建立长效机制。为确保茶叶产业工作顺利开展,沧源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纪委书记和分管农业副县长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茶办,负责研究制定茶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2012年以来县政府把茶叶产业发展纳入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政绩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合理规划,有效整合资源。为进一步优化全县产业结构,使茶产业按“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方面发展,做优茶产业,2012年县里出台了《“十二五”期间茶叶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有计划的调减低产低质低效茶园,要求到“十二五”末,全县茶叶面积稳定在10万亩,产量达1万吨。主要做法是:在不影响农民收入的前提下,将竹子、核桃科学的套种在茶地里,待竹子、核桃成林后,茶叶逐步退出。目前,全县茶叶面积为106712亩,比2012年开末减5451亩,其中套种竹子2610亩,套种核桃2841亩。通过该方案的实施,茶叶产业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三)因地制宜,强化基地建设。

一是着力抓好低产茶园改造。目前沧源县茶叶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低产低质的老茶园多,要使全县茶叶提质增效就必须有计划的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围绕临沧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在依托农业开发、扶贫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全县2012年投入300万元,完成了低产低质茶园改造1万亩,通过改造的茶园亩产均提高20公斤以上。

二是按照生态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标准,大力发展有机茶园。根据沧源县的实际情况,对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政府出一点、企业出一点、群众拿一点的办法进行有机茶园建设,通过几年努力,目前全县共有有机茶园13690亩,同时,促成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建成芒摆1.5万亩清洁化茶园。在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2012年8月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基地建设通过国际雨林联盟认证,至此,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1.5万亩芒摆茶园基地成为全国首家通过雨林联盟权威认证的茶园基地。

(四)强化招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近年来,沧源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始终把茶叶产业作为全县招商引资的重要产业和工作重点,充分认识到茶叶产业要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龙头兴,则产业旺,龙头企业是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前提。本地没有龙头企业怎么办?只有通过招商。只有依托资源、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才能大发展。通过多方努力,先后引进的佤山茶厂和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在沧源落户。并促成两家企业以各种形式在沧源建设2.5万亩茶叶基地,建设两个茶叶精制厂和一条CTC生产线,同时,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5000吨清洁化生产线正在建设中。目前,“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加工+销售”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有效的带动了沧源茶叶产业的发展。

(五)借助平台,提升“沧源茶”知名度。一是利用网络平台,组建“佤山茶叶和发展生物资源信息网”,大力宣传佤山有机生态绿茶、红茶、乌龙茶等“沧源茶”系列产品,有效提高了茶产品的知名度,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以展会为平台,多次组织县内三家龙头企业参加“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广州国际茶叶博览会”、“国际茶叶大会”、“中国普洱茶节”等省内外博览会、推介会、招商会、交易会活动,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仅2012年,共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活动3次,企业自发参加8次,发放各种茶产品宣传册1000多册。通过宣传推介和营销打造,“沧源茶”产品逐步得到了消费者认可,市场占有率得到逐步提升。

(六)打造品牌,带动企业、农民“双赢”。茶叶品牌是茶叶产业发展的无形资产。近几年,在政府的引导下,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了品牌重要性的认识,在进一步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强化茶叶加工能力,加工技术与产品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注重自身品牌的打造,效益不断提高。全县茶叶品牌由原来的“春萌”、“崖画”两个品牌,发展到“佤山印象”、“大境界”、“石佛洞”、“帕拍”“安东山”“西代蒙”“沧源红”“碧丽源”等二十多个品牌。目前我县茶叶企业有注册商标9个,其中“石佛洞”、“西代蒙”为云南省著名商标。通过品牌带动,提高沧源茶产品的知名度,为企业带来了效益,农民得到了实惠。

四、制约沧源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管理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茶企业管理人员都是小学初中文化,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较少,加上平常不注重学习业务、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许多人相关的专业知识、现代经营管理和经营理念还很缺乏,与新时期茶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制约着沧源茶叶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种植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高。沧源县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农民素质较低,茶园的管理水平依然十分低下,全县虽然有10·67万亩茶园,但高优生态茶园面积少,茶园整体素质差,茶园管理粗放,茶树生长势弱、品种老化现象特别严重,产量质量上不去,茶园产出率低,有个别农户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化肥、农药的使用不科学,给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留下了隐患。

(三)生产加工水平低。绝大部分茶企的加工条件都比较简陋,93个茶叶初制加工厂中,除了佤山茶厂、碧丽源茶厂和勐省茶厂有一定的规模、加工设备上等次外,其余的基本上是一些小作坊,加工设备落后,生产效益低,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技术标准不一,产品粗糙档次低,质量难以保证。茶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不利于茶产业的做大做强。

(四)基础设施滞后。沧源县因为地理、历史的原因,茶叶基地标准化生产较弱,经济效益不高。一是交通困难,乡村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行难,特别雨季天更是睛通雨阻,交通不便的问题,造成了加工用煤及茶叶拉运的困难。二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加上我县茶叶产业主要以旱地为主,平缓地少、陡坡地多,无灌溉条件,如果风调雨顺,萌发率高、长势较好、产量较高、群众收入增长,如果遇到干旱或者是雨水多的年份,病虫害严重,长势差、产量低、群众收入减少、经济效益低,不同程度影响群众发展茶叶的积极性。

(五)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沧源县茶园分布虽然比较集中,但多为农户分散经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该县茶叶加工企业有91个,但“龙头”企业仅三家,年均加工能力只有3000吨左右,不足总产量的60%。其产业化水平低的主要表现:一是茶叶初制所70年代和80年代建盖的占比例高,占56%以上,底子薄、起点低、初加工条件差,加工工艺不规范,设备陈旧,以致茶叶产品规格不统一,品质不稳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深度开发能力。二是大批新生的民营茶叶企业和加工运销专业户,尚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仍处于创业期,一些企业靠政府扶持生存,在茶叶新品开发和深加工方面与国内外差距较大,茶叶综合利用水平低。三是企业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滞后,制约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六)虽有品牌,但品牌不响,知名度不高,活力不足。对茶文化挖掘研究不够,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影响力小,沧源的茶叶品质优势,滇红茶的品牌优势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企业品牌仍然停留在云南省著名商标和云南省名牌产品阶段,品牌提升产业的效果并不显著。同时,县内各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低,茶叶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仓储物流、酒店餐饮、信息服务、机械制造等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七)资金短缺,阻碍了茶叶的规模化生产。茶叶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形、建设投入大的朝阳产业,但受地方财力限制,对茶业投入扶持力度还不够,茶业专项资金投入少,茶园和厂房设备改造升级难度大,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另外,很多承包经营者自身实力不强,投入有限,影响了茶叶基地建设步伐,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因此,要保证“十二五”期间全县完成5万亩低产茶园改造,任务十分艰巨,更何况是发展新茶园,投入就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八)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少茶农和企业经销人员仅仅重视茶叶的色、香、味、形,忽视茶叶质量,缺乏相关的茶叶生产安全知识。多数小规模茶厂设备陈旧,生产卫生条件差,缺乏相应的检测设备或检测手段落后,很难落实有效的源头监控,以致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难以解决。同时,对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质量、加工设备、环境检测以及茶园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缺乏相关部门监督,严重制约着沧源县茶产业的做大做强。

五、今后加强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发展思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做精特色名优茶,培育、壮大、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研发和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努力把我县茶产业培育成我县重要特色产业,加快使茶叶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二)主要措施:

1.狠抓基地建设,加快老茶园改造步伐。以实施5万亩中低产茶园改造为主要任务,以改树、改土、改园和推进茶园机械化,提升水利化,建设防护林为主要内容,合理布局路网、管网,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实现提高单产,提升品质的目标。

2.抓好茶叶庄园经济。,重点抓好碧丽源芒摆有机生态茶业庄园,建成集采摘、加工、销售、旅游、体验、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庄园,进一步提升茶产业的附加值。

3、坚定不移地抓好生态茶园建设。按照市委提出的临沧茶叶要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理念,以“建设红茶之都,打造天下茶仓”为目标,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茶产业发展之路。沧源县的茶叶内质很好,但目前部分农户农残控制不好,必须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必须在质量安全上下大功夫,大力推进茶叶加工企业的清洁化生产改造工作,从良种繁育到基地生产、到加工销售,都必须严格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从源头上解决好茶叶质量安全。

4.扶强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沧源县茶叶产业主要是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进度缓慢。同时茶农以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县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龙头企业+初制所+基地”的产业化路子,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和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服务、质量监管专业化和系统化,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5.加强基地管理,提高茶园效益。

一是要调整工作思路,改变过去重种轻管的粗放经营向抓管理提单产、保品质增效益的集约化经营转变。

二是投入主体要改变,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向以企业投入为主转变,充分调动茶企和茶农的积极性,抓好茶企的“第一车间”,解决龙头和基地脱节的问题,保证企业有相对稳定的基地和原料来源,有稳定的产品品质保障,使企业从根本上得到发展。

三是要建立企农共建的长效发展机制,明确企业、乡镇、村办、茶农的权责利关系。政府应建立茶园标准化管理、低改高、有机茶园和企业扶持茶农等方面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企业、乡镇、村办、社区、茶农发展茶叶产业的积极性。

四是要加强对茶农的培训。有关部门要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围绕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茶叶质量安全,转变茶农的思想观念,提高茶农的科技素,为茶农和企业提供实用技术服务和培训。要充分发挥“佤乡叶茶信息网”优势,及时为茶农和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

6.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营销建设。目前沧源的茶叶品牌很多、很乱、很杂,经济总量上不去,对茶产业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必须下大气力整合品牌,确立2-3个主导品牌后,加大宣传力度,全力加强营销体系的建设打破封闭,走出大山,积极参加全国性的重要茶事活动,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把知名品牌规模化,规模品牌系列化,提高品牌效应,不断扩大茶源名特优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次要加大市场整顿力度,营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在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畅通沧源茶叶的销售渠道。要积极引导企业狠抓品牌建设,以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占领市场,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加快茶产业化开发步伐。

7.重视茶文化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佤族是最早利用野生茶和种茶饮茶的民族之一,茶叶是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部落之间友好交往离不开茶,在说媒定亲、婚丧嫁娶、亲友互访时都要送茶,魔巴的祈祷中也少不了要念到茶,因此,茶自然构成了佤山源远流长、灿烂夺目、朴原生态的佤文化的馨香奇葩一蔟,佤族人民要想沐浴博大精深的原生态佤文化的福远,不凡先品尝览游佤民族的茶文化这一蜜池,所以下步一定要抓好几个方面:

一是要广泛开展茶文化宣传活动,结合下乡开展技术培训时对广大群众宣传茶文化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更深一步了解茶叶。

二是积极申请举办茶文化节,广泛渲染本乡土的茶文化。

三是围绕创建临沧“中国红茶之都”这一城市品牌主题,借助沧源摸你黑狂欢节的魅力,大力宣传茶文化,并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投资做茶,做到茶文化和佤文化的有机结合。

四是大力开发特色茶叶旅游文化。首先,充分利用沧源境内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建设一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茶韵庄园项目,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场所,让游客参与其中,探知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赏茶的知识,领略茶趣,品味茶文化,要充分体现茶产业开发需要茶文化做文章,茶文化需要茶产业做基础。

五是要大力开发外形、材料、文字等具有沧源地域特色的茶叶旅游商品,满足旅游市场需要。

六是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在有条件的茶产区,扶持开发、建设一批茶旅游生态观光园区,实现旅游和茶产业的相互带动,相互促进。

8.切实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投入。除通过招商引资和向上争取项目外,县财政和乡镇每年都要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低产茶园改造、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建设、特色茶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茶叶清洁化加工、品牌宣传创建、技术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开拓市场等,不断提高茶叶单产和品质。

茶养生:饮茶,健康生活的第一步


过去人们饮茶,一是为了解渴,二是养生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现如今的我们又是因为何种原因如此钟爱饮茶呢?以下说明便能见分晓。

茶叶中含有微量元素:

锰、锌、晒、维生素C、维生素P、维生素E及茶多酚类物质,能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经常饮茶有延年益寿功效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的。茶的这种抗衰延老作用,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和实践早就知晓,并已有记述。茶叶中的荼单宁物质,能维持细胞正常代谢,抑制细胞突变和癌细胞分化,因而饮茶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都市白领救星

对于现在很多的上班族而言,电脑辐射也许是他们最大的烦恼。茶叶中的脂多糖能防辐射损害,改善造血功能和保护血管。茶还能增强微血管韧性,防止破裂,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同样有利于美容养颜、减肥瘦身。更重要的是,多喝茶,就可以减少喝其他不健康饮料的机会,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茶叶乃是上班族的一大救星。

偷得浮生半日闲

饮茶不仅对身体有益,更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享受。三五好友,问茶、品茗,与知心的人对饮,体会人生的真谛。人们常说,饮茶是一种精神境界,可以由茶展现人格的芳香,在生活中保持清醒。偷得浮生半日闲,与君共饮一杯茶,实乃人生幸福之事也。

 

云南省档案馆永久收藏龙润茶


云南省档案馆永久收藏龙润茶

据悉,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民族文化强省战略要求,为永久保存普洱茶生产历史记忆,此次云南省档案馆联合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以普洱茶实物建立的茶档案,将作为普洱茶历史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反映和展现千百年来云南人开发茶产业、创造地方特色茶文化的劳动和智慧。

2011年11月,经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普洱茶协会组织“云南省品牌普洱茶入馆收藏评审会”审定,龙润816(生茶)、龙润826(熟茶)、龙润钓鱼台特供礼盒(熟茶)被云南省档案馆永久收藏。

据了解,本次品牌普洱茶实物档案入选申报企业、产品必须符合《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的规定,并且企业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普洱茶产品年产量不低于10吨,产品商标须取得国家商标局注册商标证,企业的茶产品及企业本身符合国家产业、安全、卫生、环保以及社会责任等法律法规规定,且产品质量稳定,达到国家有关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获QS许可,企业有诚信,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并曾多次获奖等。

此次云南省档案馆收藏的三款龙润茶,选料精致,工艺地道,生茶香高持久、回甘生津;熟茶陈韵悠然,浓醇鲜爽,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茶品。龙润816(生茶)、龙润826(熟茶)荣获云南普洱茶春茶博览会“最具收藏价值奖”、龙润钓鱼台特供礼盒(熟茶)荣获“云茶杯”优质普洱茶评比熟茶散茶金奖。龙润普洱茶还获得了“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等殊荣。

三款优质的龙润茶被征集进省档案馆入馆收藏,这对于记录和展示龙润茶多元化产品,同时也为振兴云茶产业,弘扬茶文化,为今后云茶品质鉴定、保藏和保健功效等提供考证利用,同时,也为当代和后世的学者对云茶,特别是龙润茶产品进行研究和查考,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云南省档案馆

云南省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直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是云南省档案保管的基地和档案利用中心,负责统一管理和提供利用省委、省政府省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的档案、资料。1998年11月经国家档案局评审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经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批准为云南省和昆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云南省主要产茶县面积及产量简表


云南省主要产茶县面积及产量简表(单位:亩、吨)

县名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面积

产量

面积

产量

面积

产量

面积

产量

面积

产量

凤庆县

208004

6818

238191

10550.7

262895

11580

290024

15500

294925

17940

勐海县

224500

9600

238240

11000

290332

11505

301680

11300

332172

11740

景洪市

148000

6400

164607

7776

185300

8696.7

210000

8840

239900

10524

昌宁县

101500

4850

105000

5450

116200

6877.3

153600

7342.8

163000

8458

澜沧县

180690

6400

167094

7207

204208

9800

254520

6593

257874

8081

江城县

52695

6600

82430

6935

97289

7000

115801

7584

120740

7650

思茅区

76290

5800

96800

5996

103022

7648

114875

6526

123000

7500

潞西市

77263.01

3572.8

94024

4553

129764

5787

148754

6505

151899

7046

腾冲县

100200

4480

102200

5380

104090

6506

119800

6753.3

134800

6850

广南县

94000

3400

110012

4172

249000

5335.7

263765

6433.5

290400

6429.2

景东县

119520

4100

133839

4683

187477

8000

197715

6116.1

196000

6276.9

云县

120368

3975

126392

5101

163153

6342

143662

5451

158822

5944

龙陵县

78000

2850

81400

2930

100000

3318

104300

4860

109400

5198

合计

1581030

68845.8

1740229

81733.7

2192730

98395.7

2418496

99804.7

2572932

109637

普洱拟制定《云南省普洱茶保护条例》


普洱拟制定《云南省普洱茶保护条例》

近日,2012年云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在昆明召开,沈培平等23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制定《云南省普洱茶保护条例》的议案。

代表们提出,在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宣传、营销和科研开发的各个环节,存在一些需要保护、规范的问题:一是云南大叶种茶树资源及古茶园的保护亟待规划,以强化珍贵的资源保护和促进合理利用;二是茶叶市场上还存在散、小、弱及无序竞争的问题;三是在宣传、执行普洱茶地方标准和国家地理保护产品普洱茶标准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茶区内还有众多企业不使用地理证明商标,不利于充分利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

2011年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在省政府支持下,已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报普洱茶为中国驰名商标,以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国内市场对普洱茶产品的保护。代表认为,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普洱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普洱茶产业生产的标准化,市场竞争的规范化,促进各种相关服务体系的建设,以保证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云南省茶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除了政府各部门加强,协调和监管外,十分有必要通过制定地方性行政法规,规范普洱茶的科研、生产、加工、营销,加强和保护云南特有的普洱茶品牌。

云南省茶叶抽查批量合格率高达98.5%


云南省茶叶抽查批量合格率高达98.5%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近日发布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报告显示,我省茶叶抽查合格率高达98.3%。在本次抽查的433家茶叶企业生产的531个批次产品中,实物质量批次合格率为98.3%,批量合格率98.5%。合格产品的微生物指标、农药残留指标、重金属指标均未超标。

本次抽查的产品中,不合格产品有9个,涉及麻栗坡韵霖茶业有限公司、西双版纳云宝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景洪大渡岗荣珍茶厂、云南西双版纳州古茶山茶业有限公司、尚勇镇尚岗纳红茶厂、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勐海县有福茶厂、西双版纳基诺山茶厂8家茶叶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是:有6个样品水分检验不合格,2个样品粗纤维检验不合格,1个样品感官指标检验不合格。

本次抽查的企业数量多、覆盖面广,共占我省取证企业数的52.1%,包括13个州市的茶叶生产企业。抽查产品包括普洱茶、绿茶、红茶、紧压茶等。本次抽查共检测了29项指标,涵盖了农残超标、茶叶卫生品质等。农残中共检测了六六六、滴滴涕等16种常用和易滥用的农药指标。普洱茶还检测了大肠菌群、致病菌、非茶类夹杂物、灰分等指标。针对土壤污染,监测了铅、稀土等有害元素;针对加工环节工艺参数影响,监测了茶叶的感官品质、水分、粗纤维、茶多酚等常规理化指标。

目前,省质监局已责成各州市质监部门追究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的法律责任,并责令其立即停止生产并召回已上市销售的不合格产品,对召回的产品和库存的不合格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等。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的发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