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荣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官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普洱市授牌。

据介绍,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开始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

普洱市作为普洱茶的起源地之一,境内分布着40余处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有树龄2700年的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和古老的人工栽培千年万亩古茶园。

近年来,普洱市全面进行古茶树资源普查,并制定了对野生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出台了《云南省澜沧县古茶园保护条例》《云南省宁洱县困鹿山古茶树原生境保护区管理规定》等相关的保护法规,有效地保护了古茶树及古茶树的生长环境,为今后开展野生古茶树基因遗传资源的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古茶园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古茶树,打造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意义重大。

cY260.com编辑推荐

景迈古茶园正申报农业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景迈古茶园正申报农业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原题《茶树自然博物馆景迈古茶园迈上申遗路》)

采茶归来

被茶树包围的村庄--古寨翁基

景迈山是澜沧古茶山的代表。时值午后,一阵雨刚过,太阳羞答答地从白云中挤出半张笑脸,光芒铺满山地。极目远处,云海茫茫。把目光近移,背靠青山,绿意熏染,村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座座竹楼在千年古茶树的掩映中宁静而美丽。太阳雨来了又停、停了又来。为了探访景迈山古茶园的芳容,记者从澜沧县城驾车前往景迈山。县城至惠民,47公里的二级路;惠民至古茶园,20余公里,沉醉在《芦笙恋歌》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

古茶园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古茶园里,树叶在微风中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那些曾经历尽沧桑的古茶树仍生机盎然、葱翠欲滴。雨后的古茶树又冒出了娇嫩、翠绿的新芽,向上、向上、再向上。茶叶散发出的独有清香,穿越了千年后依然沁人心脾。

澜沧县委宣传部部长施文艳告诉记者,景迈山古茶园是布朗族、傣族的祖先早期人工进化种植云南大叶茶的典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澜沧乃至整个普洱市茶产业开发和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展示窗口,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根据历史记载,其古茶树栽培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公元250年,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整个茶园总面积达2.8万亩。

茶园中,生长着被誉为茶树精灵的螃蟹脚(因衍生在古茶树上、形似螃蟹的脚而得名)。螃蟹脚汲取古茶树的精华,还被称为“茶茸”,因为具有保健功效,深受茶农和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产量很低,价格已超过茶价。

效益高每公斤古树茶叶七八百元

茶水煮饭、螃蟹脚煮鸡、茶叶煎鸡蛋、凉拌鲜茶叶、茶叶炒肉……千万别惊讶,事实上,在当地,茶叶还可以做成酸菜。

村中茶、茶中村,如今,茶树已成了当地村民的摇钱树。

仙贡是景迈芒埂土生土长的傣家女。她告诉记者,家里有20亩古树茶、40亩现代茶园,单这60亩茶园,一家人的年收入就达到20万元左右,加上做茶生意、开特色农家乐、乡村旅馆等,总的年收入约100万元左右。她说,在景迈村几乎家家都种茶树,收入都很可观,这几年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得感谢祖辈们为我们留下这么好的资源。”仙贡说,自2004年起,景迈茶价格一路攀升,到今年,每公斤古树茶茶叶已经卖到了七八百元。

在翁基古寨一布朗族村民家中,当谈及他们家的幸福生活时,主人笑着说:“现在已经拥有好景、好山、好茶,今后还要更好迈!”他说,“好迈”就是希望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迈向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正申报农业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如果说澜沧是一壶醇香的古茶,那么,景迈山就是其中最醉人的一杯。保存完整的布朗族茫景村翁基古寨、傣族的糯干古寨,也如同这千年古茶山一样,经过历史的积淀,散发着醇厚的清香。

为了更好地保护,现在,景迈山古茶园已经通过了国家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初审,待国务院公布新名单时列入。同时,普洱市还加快了景迈山古茶园申报全球重点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进度,专门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并将申遗工作列入全市今年20个重点工作之一。

目前,景迈山古茶园申报全球重点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已基本完成,申报文本已呈报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待评审,有望今年内申报成功;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面,聘请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组成的专家团队编写申报材料。3月,完成文本编撰并通过省级审查;4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初审;6月,国家文物局组织完成了现场考察评估工作。

科普:茶原是药曾经叫“腊”

据《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志》记载,千年万亩古茶园系布朗族、傣族人民所栽种,他们对茶有着相同的称谓“腊”,“腊”一开始都被他们的先祖当做良药,随后才成为饮品、菜肴的。

景迈村村委会主任岩三永告诉记者,“景”汉语为城,“迈”汉语为新,“景迈”的意思就是新城府。按照岩三永的讲述,当年,傣族部落头人的王子召笼法率领3000余部落人员从德宏出发,沿澜沧江流域而下开始了大规模迁徙,其中一部分人在沿途定居,而召糯腊最后带着1000余人到了景迈开辟村寨。

岩三永说,他们的先祖到了景迈后,召笼法的妻子南应腊生了一场疾病,大家每天上山找草药治疗,但仍不见好转。一天,召笼法到山上寻找药时,发现了一棵叶子翠绿、开着白花、挂满果子的树,更让他奇怪的是,树上还有一种很像螃蟹脚的寄生物。召笼法想,动物的脚怎么会跑到树上呢?这一定是上天赐予的宝贝。于是,他采了一些叶、花、果和寄生植物嚼了一下,发现略苦、清凉,不仅没有中毒,还回味无穷,于是采了许多带回家,配上其他草药,煮给妻子喝,又用汤和渣给妻子擦洗全身。次日,他发现妻子病好了许多,随后继续给妻子喝、洗药水,不到几日,妻子的病痊愈了。

当时,召笼法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但认为能除疾病,就命名为“腊”。后来,人们就把茶称作“腊”。

普洱古茶园:世界上第一个茶农业文化遗产


普洱古茶园:世界上第一个茶农业文化遗产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在云南省普洱市境内,包含着完整的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过程,证明了这里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从野生型古茶树居群、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园以及应用与借鉴传统森林茶园栽培管理方式进行改造的生态茶园的各个种类的茶树居群类型,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发展体系,具有多样的农业物种栽培,农业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了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茶树栽培利用方式与传统文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性,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茶文化传播的中心节点。该系统不但为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据,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植资源库,还保存了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丰富的民族茶文化,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因此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12年9月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世界茶树之源。普洱市境内有茶树始祖化石——第三纪景谷宽叶木兰(新种)、中华木兰化石及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野生茶树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全世界唯一树龄千年以上的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最大规模的野生野茶自然群落和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人工栽培千年万亩古茶园。

茶树种质资源博物馆。古茶区茶树资源丰富,几乎包括了原始和进化的各种类型,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等不可或缺的材料,其中野生大茶树是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最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初级茶树种质资源。与普通无性系茶园不同的是,野生状态的古茶树对各种病虫害、冷害、冻害等抗性更强。普洱市有大叶茶16个种、中叶茶5个种、小叶茶2个种,是茶树变异最多、最集中、茶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充满生态智慧的古茶园。古茶园是当地居民在逐渐摸索茶树生长习性的基础上,长期利用林窗内的合适光照、水湿条件,形成的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茶叶栽培方式。种植于林窗之中的茶叶受天然森林的遮荫,凋落物量大,有机质丰富,不需要喷洒农药和施用化肥,因而古茶园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丰富,保存了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在茶树的栽培中,一些少数民族为防治病虫害,提升茶叶的口感等多种目的,在茶园中有意识地栽种树木、花果或蔬菜,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获得了更好的茶叶品质。古茶树上有较多的寄生和附生植物,仅发现少量的茶籽盾蝽、蚜虫和茶毛虫等病虫害。这种源自传统经验的耕作方式使农民获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存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人和谐共处。

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澜沧江中下游世居少数民族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孕育了风格独异的民族茶道、茶艺、茶礼、茶俗、茶医、茶歌、茶舞、茶膳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云南及其邻近地区各民族(主要是布朗族、佤族等)可能是最早引种、驯化野生茶树和食用茶叶的先民。不同的少数民族皆有其祖先利用茶作为药品的传说,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如傣族的“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佤族的“烧茶”,拉祜族的“烤茶”,彝族的“土罐茶”等,已作为传统的饮茶习俗,代代相传。在各民族的婚丧、节庆、祭祀等重大节日和礼仪习俗中,茶叶常常作为必需的饮品、礼品和祭品。茶对当地各民族的影响已经浸透到生活、精神和宗教各个方面。

茶马古道的起点。茶马古道是亚洲大陆上以茶叶为纽带的古代交通贸易网络,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形态最复杂的古商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茶马互市的结果。据史学家考证,普洱市(古称普洱府)在东汉时期已有人工栽培茶树,距今有1800多年;唐朝时普洱茶已作为商品销往西藏等地,明清时已大批运往海内外,并形成了“普洱昆明官马大道”、“普洱大理西藏茶马大道”等6条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被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也因此使普洱市成为普洱茶生产和贸易的集散地,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普洱茶文化的中心地带。

云南景迈山古茶园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云南景迈山古茶园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连日来,普洱市加快推进景迈山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目前,景迈山古茶园已通过了国家文物局遗产专家现场考察评估,并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作为申报文化景观类遗产的景迈山古茶园,是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首家以茶为申报主体的项目。申遗范围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景迈、芒景2个行政村,申报的遗产区面积2.8万亩,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栽培型古茶园。该市邀请和组织了多批国际国内遗产专家对景迈山古茶园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和基础研究,聘请北京大学申遗专家团队到古茶园进行考察,对茶园保护与管理规划和申遗文本进行专题编写。

为保护好景迈山的自然生态、古茶树、古村落,普洱市采取了多种手段和保护措施,通过立法工程加以规范和保护。自2009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保护景迈山古茶园和景迈芒景古村落的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同时,在上景迈山的路上设立关卡,禁止外面的茶叶、未审批的钢筋水泥建筑材料、违禁农药化肥等流入景迈山,对不符合规划的茶厂和民居建筑进行拆除,还逐步引导景迈山申遗区居民逐步搬迁,减少景迈山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保持申遗区原有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另外,普洱市加大对景迈山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恢复造林等工程,切实保护好景迈山的一草一木。

中外茶叶专家考察普洱茶文化系统


中外茶叶专家考察普洱茶文化系统

11月3日至5日,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闵庆文研究员等陪同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水土资源司司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总协调人ParvizKoohafkan先生和项目官员MaraneDelaCruz博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蒙古、朝鲜代表处代表PercyMisika先生和项目官员戴卫东先生等一行8人对GIAHS候选地普洱市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普洱市副市长童书玮等的陪同下,ParvizKoohafkan先生等先后考察了普洱茶博苑、普洱茶良种场、龙生普洱茶交易市场、景迈山大平掌古茶园、芒景叭岩冷寺、芒景翁基布朗族古村落及柏联普洱茶庄园等,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普洱茶的生长环境、栽培管理、采摘加工、生产、销售、品饮及相关的茶文化。

考察期间,还专门召开了“普洱市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座谈会”。童书玮以及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发改委、农业局、规划局、民族宗教局、旅游局、茶叶局、国土资源局、文化局和镇沅、宁洱、澜沧、思茅四县(区)相关领导与工作人员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市农业局局长、市申遗领导小组普洱茶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办公室主任岩甾准备了书面发言材料,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普洱市审议准备情况;闵庆文研究员就普洱茶农业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本编制情况进行了介绍。

ParvizKoohafkan先生和PercyMisika先生对普洱茶农业文化系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这一系统具有极好的资源禀赋,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谐的自然景观,完全具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条件,对普洱市政府为申报所开展的大量工作给予高度赞赏。同时指出,在除了认真准备好较为完善的申报文本外,还需要进一步围绕普洱茶农业文化系统资源本底调查,尤其是生物多样性调查方面,并提高保护地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与文化自觉,制定多方参与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组织国际论坛,并到已经成为GIAHS试点地区进行经验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

ParvizKoohafkan先生特别强调,普洱茶农业文化系统是以茶为中心的农业系统,但它不仅仅是茶,还包括当地其它各种农业生产、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当地社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要保护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完整的农业文化系统。他表示,将积极推动普洱茶农业文化系统尽早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会上,ParvizKoohafkan先生等还就申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以指导,回答了普洱市各相关部门提出的包括申报技术流程,申报成功后责任与义务的界定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认证相关的各项问题。

我国云南省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和野生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澜沧江沿岸一带,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普洱茶农业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与澜沧江流域乃至我国古茶树资源、茶园生态系统与茶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普洱茶文化系统是以普洱茶与茶文化为核心构成。该系统包含了完整的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过程,证明了我国西南部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从野生型古茶树居群、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园以及应用与借鉴传统森林茶园栽培管理方式进行改造的生态茶园的各个种类的茶树居群类型,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发展体系;具有多样的农业物种栽培,农业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多少数民族茶树栽培利用方式与传统文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性;位于茶马古道的起点,是重要的茶文化传播节点。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讨论会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讨论会

3月19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讨论会在北京中国文化院举行。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门的申遗专家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出谋划策、把脉问诊。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熊正益,市政府副市长童书玮参加讨论会。会上,申遗文本编制团队就申遗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文本的编制情况进行了演示说明。听取介绍后,参会的专家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其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富有见解性的意见和建议,并说明理由和修改意见。大家认为,在文本编写及申遗过程中,要以深入的遗址研究、严谨的价值阐述以及充分的现场展示和完美的保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奠定基础。童书玮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专家对普洱申遗工作给予的帮助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文本编制单位要按照要求,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尽快修改和完善文本,再发现问题、再核实情况、再深入研究、再简练文字,对编制中不充分、不准确的地方做到字斟句酌,使其更加完善,为文本编制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市、县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为文本编制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同时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熊正益要求要尽快修改完善申遗文本,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推进申遗工作。市、县要建立工作机制,加大申报遗产区的保护力度,科学维护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价值意义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申遗成功。据了解,我市启动申遗工作以来,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2012年9月,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2012年6月,普洱景迈山古茶园通过了国家文物局遗产专家现场考察评估,2012年11月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普洱景迈山古茶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得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今年1月,申遗文本通过云南省专家初审,文本将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于今年3月底前上报国家文物局。

云南茶马古道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云南茶马古道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5日,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长木霁弘在云南历史文化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茶马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将在丝绸之路申遗后进行,目前云南线路制定、确认保护文物等前期申遗工作已完成。茶马古道曾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文明通道,它的历史比丝绸之路更悠久。木霁弘告诉记者:"茶马古道被发现后,有些古道上的文物古迹随着近年来的修路、工程建设等遭到了破坏,如保山荠虹桥已经因为水库建设消失了,有的破坏后重新摆设了‘假古董’,申遗有利于保护正在慢慢消失的茶马古道遗存。”1987年,木霁弘和同学徐涌涛得知金沙江边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人称“南方丝绸之路”。通过研究,他们想出一个称呼——茶马之道,最后定名“茶马古道”。经过10余年的考察研究之后,木霁弘最早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名称,被称为茶马古道的发现者。木霁弘透露,目前,云南茶马古道的申遗申遗的线路制定、确认保护文物等前期工作已完成。将于今年10月份展开文物保护工作,茶马古道提交申遗报告拟在明年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后进行。此外,他认为目前云南除茶马古道外,普洱茶也适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茶马古道申遗估计需要7年左右的时间。“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古劳茶的茶文化


古劳茶的茶文化

历史上鹤山是茶叶产区,尤以古劳茶闻名遐迩,而当地饮茶民俗源远流长,茶文化丰富多姿,直至今天仍为人所称道。

一、香飘万里的古劳银针

历史悠久的古劳茶叶,抗战前茶田逾4千亩,盛产于丽水、茶山、麦水、下六等地,仅丽水一个茶区达千亩,有翠岩、龙芽、雪菊、白露、银针等品种,尤以茶山石岩头产的翠岩银针素负盛名。事因西江水从北向南直冲茶山,被石岩头顶着,使西江水转向东流,造成茶山石岩头一带云遮雾障,露水丰富,适宜植茶。据道光版《鹤山县志》称,“最佳者曰石岩头茶,以其生于石上,味特香烈”,又据《鹤山农业志》记载,“古劳银针茶形似寿眉(国内名茶),尖如针,叶背显毫白如银,叶底青翠,茶汤浓滑芳香,远胜寿眉数倍,”并具有“头泡火气味,二泡糖生香,三泡神怡然,再泡味尚醇的特色”。传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曾专门送古劳茶叶给宋家三姐妹品尝,可见其地位之特殊。古劳银针、龙芽等名茶,曾经越洋过海,远销欧美、澳大利亚,故那时古劳茶有香飘万里,名传五洲之说。

二、女子出嫁要带“永结同心”茶壶

作为茶乡古劳,民间喝茶之风甚盛,古(劳)、麦(水)、丽(水)、维墩、坡山等地尤甚。不少农家是喝自制的茶叶,其工艺很讲究,茶叶采自早上露水未干之前的茶芽,通过杀青、揉搓、初炒、做条、摊凉、焙干等一整套工艺,使茶叶达到浅绿明亮,清香回溢的品质。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置有一到几套茶具,还有竹制、木制的茶台,大户人家更有酸枝、坤甸等高档茶几与景德镇茶具、始兴朱砂壶等精品。女子出嫁,要带有“永结同心”的茶壶和用来保温的茶箩(如图)。结婚拜堂,要向高堂及亲友敬奉一杯上等银针,每月初一、十五,新媳妇要向长辈斟茶这是惯例。最具特色的莫如流传很久的“焗细茶”习俗。

所谓“焗细茶”或叫“饮细茶”(细茶泛指上等青茶叶)的民俗,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据老一辈的“茶骨”说,明末清初,古劳各地已有聚众饮茶习惯,推算起码有几百年历史。农闲期间人们交往频密,能维系感情,增进妯娌和睦的活动当推“焗细茶”了。

三、“焗细茶”有一套规矩

古劳“焗细茶”,虽然没有闽浙、潮汕的茶道这么复杂、繁琐,但它也中规中矩,不能乱套。大体按以下程序实施:

首先是发通知,多数由年长者发起,一般在午饭后通知各家各户,那时尚未有电话,主人就到村心高喊“来饮细茶啰”,好在房舍密集,鸡犬之声相闻,左邻右舍的婶姆心领神会,自觉来“焗细茶”,有的自带茶杯,甚至担櫈仔,小孩子也跟来凑热闹。

接着主人将厅堂打扫干净,或在院子的树下,摆好桌椅,客人进屋后围住茶枱坐定,年长者坐在对着大门口的正席。然后,主人端出自制的上等银针,用瓦煲煲好约90度的“虾眼水”泡茶(据说水太滚烫会破坏茶味,以90度为宜),泡茶用水,一般采自当地的水井,茶乡井水清澈甘冽,适合泡茶。待闻到茶香,主人用“企身”茶壶,倒进各人面前的茶杯。饮茶也有规矩,一要先斟人家,自己包尾;二要斟齐后才一起举杯品茶;三是喝剩的茶末不能倒在地上,否则视作对主人不敬。之后边斟边喝,边品边聊,气氛融洽,其乐融融。此时,主人视人数多寡频频加茶叶,保持特有茶味。有的准备一些瓜子、糖果之类待客,增加气氛。据说,茶过三巡,有的心存芥蒂的妯娌,在品茶中相互谦让,将不愉快的事一扫而光。

一个墩(村)有人带头,其他婶姆便跟着干,今天你“焗细茶”,明天我来请,周而复始,形成不成文的规矩。此项民俗以往一般在已婚妇女中流行,续后,青年女子和个别男子汉也参与其中。

全球茶人云聚大益 传递茶文化魅力


全球茶人云聚大益传递茶文化魅力

10月11日,2013“山海茶约”大益嘉年华落地大连,全球数千茶人云聚滨海之都,西南边陲普洱之味风靡东北时尚大连。作为每届大益嘉年华参与性最强、体验性最好的落地狂欢,三天内举办的“大益论茶”总决赛冠军争夺赛、星海广场万人品茗大会、“大益之夜”年度盛典、央视纪录频道纪录片《茶》的首场茶话会、”为爱行走“徒步大会等活动,让全球茶人和大连市民再一次近距离体验到大益茶的品牌魅力,深切感受到中国茶的文化力量。

大益嘉年华由中国茶业领军企业——大益集团,于2011年发起,以每年一个城市,每年一个主题的狂欢派对,向城市及市民带去茶文化盛宴,传播健康快乐的饮茶观念。作为中国第一个茶文化活动品牌,大益嘉年华首次走入东北,以期通过开放包容的海滨城市大连,让普洱茶从深山走向海滨,使更多的东北市民了解普洱,爱上普洱,享受大益普洱所带来的健康生活方式。活动自今年7月启动以来,通过线下滋味与快乐并重的“大益论茶”,线上传播与分享齐名的“我的第一杯大益茶”贯穿,历经2个半月时间,最终落地大连。

大益论茶决战大连

10月11日,大益论茶冠军总决赛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鸣响战鼓。决赛共进行两天,第一天通过三轮“三辨法”即看干茶、品茶汤、观叶底决出68名晋级选手;第二天分别以“三辨法”、“单辨法”和“盲辨法”决出全国十强、三甲,年度总冠军荣揽宝马X1SUV。

今年的大益论茶以“我为茶狂”为主题,在赛事体验上比前几届更加注重正统普洱滋味的普及,以及论茶过程中选手品茗快感的分享。大赛自7月19日启动以来,吸引了近15000人报名,参加包含海外韩国在内的30个城市赛区,近千个报名赛点举办的四千多场月赛。最终来到大连参加总决赛的选手是从广州、昆明、北京、沈阳、宁波、武汉、首尔等28个复赛地区脱颖而出的108名辨茶战将。

落地大连的总决赛共进行两天,经过激烈的战斗,前三强脱颖而出:冠军为南宁澄心堂茶行韦晓春、亚军为傣益茶行郭学辉、季军为李记普洱行谢秀芳。赛后韦晓春称,论茶比赛难度极大,对感官的敏感度和判断的准确性要求极高,自己是凭借着多年的品茶经验和超常的现场发挥而在最后的盲辩中一举获胜。

星海广场万人品茗

大益嘉年华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将最好的茶叶、最真的滋味、最健康的普洱知识、最快乐的茶生活方式传递给当地的市民。自2011年的昆明顺城购物中心、2012年的广州白云山公园之后,今年嘉年华在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为东北和大连市民呈现了一场盛况空前的普洱茶品茗盛会。

10月11日至13日,大益嘉年华在星海广场所布置的创意茶馆、露天品茗区、舞台区和吉尼斯区四大区域与大连市民进行了一场深切交流的普洱狂欢大party。茶人茶友和大连市民在此流连忘返,尽情品尝大益陈年普洱以及新品调味茶包,了解大益茶制作工艺和传奇普洱的前世今生,学习茶叶科普之后参与有奖闯关,自己动手DIY紫砂茶具和新味普洱,亲自用喝过的茶包创造一幅画,观看茶艺表演及云南名俗演出,爱心购买嘉年华吉祥物、明信片和正品老茶,申请加入益友会享受多项优待,与大益一同见证世界最大普洱茶拼图等。

前来参加万人品茗盛会的很多大连市民是在国庆黄金周期间体验过设置在大连核心商圈——大商步行街的“大益品牌体验中心”的活动后,专程带家人来到星海广场进一步了解大益、了解普洱茶的。

大益之夜央视《茶》纪录片首度亮相

浪漫海滨,魅力大连。10月12日晚19时,所有大益人迎来了一年中最期待的夜晚——大益之夜颁奖盛典。

颁奖盛典上,大益茶业集团董事长吴远之与央视纪录片频道纪录片《茶》总导演王冲霄共同宣布了双方达成战略合作的消息,并启动了该片首次看片会。

吴远之表示,感谢央视出品了这样一组制作精良的片子,大益作为中国茶行业的领导品牌,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有责任也有义务携手央视及该片组创,为普及茶文化出一份力。

六集纪录片《茶》是一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的拍摄团队就是创作出曾经引起热议的国产经典纪录片《故宫(微博)》的原班人马,继《故宫》之后,该摄制团队带着中国首部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茶》再次来袭,即将于近期登陆央视纪录频道。

为爱行走身心大益

收拾起独特的优雅,茶人徒步为爱行走。11月13日上午8时,2000名茶人茶友准时聚会星海广场,用健康环保的方式,徒步12公里,联合“大益爱心基金会”为云南山区的贫困学生募集善款,献上茶人最真诚的爱心。

徒步大会设置了2条路线,分别为10公里的茶人爱心路线和5公里的市民体验路线。两条路线中都会设置3个品茗驿站,参与者在坚持行走,收集到3个驿站标识并达到终点后,大益集团将为他的环保善行向“大益爱心基金会”捐出10元钱。沿途的品茗驿站和终点站都有爱心志愿者驻点提供免费茶饮和茶艺表演,同时进行的“爱的绘画”明信片义卖也获得了大多市民的关注。

大益集团创意策略中心副总经理李华表示,2013“山海茶约”大益嘉年华在徒步大会之后画上圆满的句号,但每年一个城市、每年一次欢聚的大益嘉年华仍将继续。大益与东北的首次结缘,透过海纳百川精彩绝伦的嘉年华盛宴,让更多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东北市民感受到西南边陲最纯粹自然的茶的问候,感受到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大益茶衷心期望,越来越多的茶人茶友能够相聚大益嘉年华,共同书写中国茶未来新文化。

赏茶园风光 探六堡茶文化


赏茶园风光探六堡茶文化

5月27日,2017年第二届广西岭南风情旅游文化周六堡茶文化汇活动在我县六堡镇隆重举行。人民日报、新华社、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新浪广西、南方都市报等60多名区内外主流媒体记者和知名网友,他们运用网络直播和无人机航拍等多种科技手段,向外界展示六堡镇的优美风光以及六堡茶的独特文化。

活动当天,各路媒体记者和知名网友步行穿过六堡镇风雨桥长廊,来到苍松六堡茶厂的有机茶园。茶园内,采茶姑娘身穿民族服饰、背着茶篓,正在园中展示采摘茶叶的手法,另一头,茶厂负责人黄利华向大家演示和讲解六堡茶杀青流程,吸引了众多游客“长枪短炮”的聚焦。

“彭导,这个‘茶船古道’标志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历史故事啊?”在合口码头,《广西日报》的一名记者的提问,将游客们的关注点带向了六堡茶文化。导游还没来得及解答,远处的三个竹排载着数箩六堡茶已缓缓向岸边划来,竹排上,几名茶农正哼唱着悠扬的民间小调。“这就是昔日‘茶船古道’的情景再现,茶农们从合口码头出发,沿着水路把六堡茶外运出大山,进而走向世界……”彭志创说。听着悠扬的曲调与“茶船古道”的历史典故,慕名前来的游客感受到六堡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六堡镇八集山庄茶园顶上极目远眺,茶乡风情、六堡风光尽收眼底,引来啧啧赞叹。当听说这座茶园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大家都表示不可思议,更为自己能亲睹这百年茶园而心生欢快,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或手机不停地按动快门。

在六堡镇黑石山茶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在游客们展示其手工制茶的技艺。媒体记者和网友们传神贯注地解了六堡茶的制作工序和技艺,并动手参与体验揉捻、翻炒等制茶环节。

苍梧县依托六堡镇茶产业资源,以“茶”为主题,以茶为媒,以历史为底蕴,以景点为依托,向八方宾客全面展示了我县的六堡茶产业发展、历史人文底蕴和优美的旅游风光。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