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的制作过程】

体验普洱茶“七子饼”的制作过程

办年货时,不妨也买些茶,春节长假和亲朋好友一起喝,解酒、解腻,还养生。

茶叶,原本是大自然中一片普通的小树叶,从种到收,人们将智慧发挥到极致,层层工序下,制作出了茶,将茶的清香带入生活,滋润生活。日前,记者走进哈西万达后身、哈尔滨大街555号的壹品茶城,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现场体验了普洱茶“七子饼”的制作过程。

时间:1月7日上午

地点:壹品茶城大厅

解说人: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负责人娄茗

从16日至春节,在红博会展中心“HAH!空间”展区,壹品茶城将现场展示各种优质茶叶及精品茶具

普洱茶,在中国有2000多年历史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普洱“七子饼”以其七饼一提的包装形式逐渐流行。在传统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近日,记者在壹品茶城,跟随我市普洱茶专家现场感受制作普洱“七子饼”的过程,在袅袅蒸汽中,片片茶叶就变成了寓意美好的普洱“七子饼”。

第一步称357克茶

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上,普洱“七子饼”每个饼重量有严格的规定,一个饼重357克,这个重量七个饼重正好是5斤茶。每个茶饼357克,不多不少,正好适合存放和后期转化。“在云南著名的茶马古道上,运茶全靠马驮,运的几乎都是普洱茶,这样大小的茶饼正适合运输。”娄茗说。

第二步152℃蒸茶

在152摄氏度的蒸汽中,普洱茶被蒸热,茶叶慢慢变软、慢慢释放出茶叶内天然的果胶……“152摄氏度也是一个标准温度,蒸茶时要是低于这个温度,茶叶内的果胶释放不出来,茶饼不成型,要是高于这个温度,茶就蒸熟了,影响到茶叶的味道。”娄茗说。

蒸茶时间不确定,全凭制茶师傅的经验,根据茶的干湿程度不同而确定蒸茶的时间,“刚收的新茶比较湿,就要少蒸一段时间,所以制茶是功夫活。”娄茗说。

第三步装布袋揉碾

热气腾腾的茶蒸完后,就是装袋定型。刚蒸完的茶,温度也得有100摄氏度以上,很烫手,要将茶装入布袋,用手揉碾茶叶,这也全看手上的功夫了。

第四步石模子定型

装入布袋的茶用手揉碾成型后,放在制茶的石模子内定型。石模子一般重40多斤,圆盘下面有个凹槽,茶就放在这个位置,经挤轧后成为茶饼的形状。

第五步3天摊晾

在云南,茶从种下到收获采鲜叶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摊晾。因为云南特有的海拔,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大片的阳光,才产生了普洱茶独有的味道。在制作“七子饼”时,茶定型后要放置在通风的木架子上,阴干3天,这样茶才会把过多的水分挥发掉,将清香内藏于一片片茶叶中。

第六步包装

茶干后,装入布袋,一提七个饼,捆绑好,就成了普洱“七子饼”。

延伸阅读

普洱茶生茶的制作过程分享


普洱茶生茶的制作过程分享采茶

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夹住新梢芽尖或一二片嫩叶,小心用力采下。

摊晾

散失鲜叶中一部分水分。

在走水过程中有一些香气物质形成,部分大分子酯容性糖水解为小分子可容性糖。

杀青——传统锅炒杀青。

因鲜叶含水量高,杀青时必须快、抖结合,使茶叶失水均匀,高温快速钝化酶活性,制止多酚氧化。蒸发一部分水分,利于揉捻成条。

揉捻——破碎茶叶细胞。

保证茶汁在冲泡时充分浸出。揉捻要根据原料老嫩灵活掌握,嫩叶轻揉,时短;老叶重揉,时长。掌握揉至基本成条为宜。

晒青——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

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而其晒干的茶叶表面细胞孔隙最大,有利于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称重——标准七子饼为357克/饼,200g/饼。

蒸压——根据成品的要求把晒青的茶叶称足重量用蒸汽蒸湿,放在不同模具里压成形。晾干——把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储藏的含水量以下,根据不同的原料等级,和制作工艺一般普洱茶要求在含水量在13%以下。 包装——用食品白棉纸包装茶饼,用笋売扎为一筒。

君山银针的制作过程


君山银针制作工序分杀青、摊凉、初烘、复摊凉、初包、复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历时三四天之久。

杀青

在20°的斜锅中进行,锅子在鲜叶杀青前磨光打蜡,火温掌握“先高(100~120℃)后低(80℃)”,每锅投叶量300克左右。茶叶下锅后,两手轻轻捞起,由怀内向前推去,再上抛抖散,让茶芽沿锅下滑。动作要灵活、轻巧,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头弯曲、脱毫、茶色深暗。约经4~5分钟,芽蒂萎软清气消失,发出茶香,减重率达30%左右,即可出锅。

摊凉

杀青叶出锅后,盛于小篾盘中,轻轻杨簸数次,散发热气,清除细末杂片。摊凉4~5分钟,即可初烘。

初烘: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温度掌握在50~60℃,烘20~30分钟,至五成干左右。初烘程度要掌握适当,过干,初包闷黄时转色困难,叶色仍青绿,达不到香高色黄的要求;过湿,香气低闷,色泽发暗。

初包

初烘叶稍经摊凉,即用牛皮纸包好,每包1.5公斤左右,置于箱内,放置40~48小时,谓之初包闷黄,以促使君山银针特有色香味的形成,为君山银针制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叶不可过多或过少,太多化学变化剧烈,芽易发暗,太少色变缓慢,难以达到初包的要求。由于包闷时氧化放热,包内温度逐升,24小时后,可能达30℃左右,应及时翻包,以使转色均匀。初包时间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当气温20C左右,约40小时,气温低应当延长。当芽现黄色即可松包复烘。通过初包,银针品质风格基本形成。

复烘

复供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蒸发水分,固定已形成的有效物质,减缓在复包过程中某些物质的转化。温度50℃左右,时间约一小时,烘至八成干即可。若初包变色不足,即烘至七成干为宜。下烘后进行摊凉,排凉的目的与初烘后相同。

复包

方法与初包相同。历时20小时左右。待茶芽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即为适度。

足火

足火温度50~55℃,烘量每次约0.5公斤,倍至足干止。

加工完毕,按芽头肥瘦、曲直、色泽亮暗进行分级。以壮实、挺直、亮黄者为上;瘦弱、弯曲、暗黄者欢之。

贮藏

将石膏烧热捣碎,铺于箱底,上垫两层皮纸,将茶叶用皮纸分装成小包,放在皮纸上面,封好箱盖。只要注意适时更换石膏,银针品质经久不变。

洞庭碧螺春的制作过程


洞庭碧螺春炒制需要高超的工艺,包括:高温扑青(杀青)、热揉成团、搓团显毫、文火烘干四个工序。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炒茶全凭双手在锅中不停地焙弄,掌握温度,方能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整个炒制过程大概需要30分钟(采摘越是往后的茶炒制时间越长,炒青炒制时需要1小时左右)。

高温扑青,也即杀青。当锅底温度达到150~180°C时投放1斤4两鲜芽,高档碧螺春温度稍低,低档的则温度稍高点。扑青时间大概在3~4分钟,直到鲜芽略失光色,手感柔软,稍有粘性,始发清香。扑青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动作轻快。要求先抛后闷,抛闷结合,扑透扑均。先抛,以散发水分,挥发“青枝气”,使茶叶清香;后闷,则加速抑制霉菌,使汤色清,叶底匀。抛得过长则不利杀透,易产生红茎;之闷不抛,有黄熟味。闷抛结合,后期以闷为主,则清香持久,叶底柔匀,色泽嫩绿。

黄山毛峰的制作过程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与颉顽,往郭次甫亟称黄山……”(明·许次纾《茶疏》)。又据《徽州府志》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祐,兴于明之降庆。”由此可知,黄山产茶历史悠久,黄山茶在明朝中叶就很有名了。

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记述:“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品中第一。又有一种翠雨茶,亦产黄山,托根幽壑,色较绿,味较浓,香气比云雾稍减,亦轶出松萝一头。”另有《黄山志》载:“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据考证,黄山云雾即为黄山毛峰的前身。

黄山毛峰是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徽州商会资料》)。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歙县遭溪人,以茶为业,不仅经营茶庄,而且精通茶叶采制技术。1875年后,为迎合市场需求,每年清明时节,在黄山汤口、充川等地,登高山名园,采肥嫩芽尖,精细炒焙,标名“黄山毛峰”,运销东北、华北一带。到抗战前,高级黄山毛峰年产量已达百担以上。

黄山为我国东部的最高山峰,素以苍劲多姿之奇松,嶙峋维妙之怪石,变幻莫测之云海,色清甘美之温泉闻名于世。明代徐霞客给予黄山很高评价,写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把黄山推为我国名山之首。黄山风景区境内海拔700~800米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一带为特级黄山毛峰的主产地。风景区外周的汤口、岗村、杨村、芳村也是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区,历史上曾称之为黄山“四大名家”。现在黄山毛峰的生产已扩展到黄山山脉南北麓的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等地。这里山高谷深,峰峦叠翠,溪涧遍布,森林茂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5~16℃,年平均降水量1800~2000毫米。土壤属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磷钾肥,呈坡性(PH4.5~5.5),适宜茶树生长。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黄山毛峰自然品质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极其良好的条件。

黄山毛峰采摘细嫩,特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l~3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特级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1~3级黄山毛峰在谷雨前后来制。鲜叶进厂后先进行拣剔,剔除冻伤叶和病虫为害叶,拣出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叶、梗和茶果,以保证芽叶质量匀净。然后将不同嫩度的鲜叶分开摊放,散失部分水分。为了保质保鲜,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夜制。

黄山毛峰的制造分杀青、揉捻、烘培三道工序。

杀青: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桶锅,锅温要先高后低,即150~130℃左右。每锅授叶量,特级200~250克,一级以下可增加到500~700克。鲜叶下锅后,闻有炒芝麻声响即为温度适中。单手翻炒,手势要轻,翻炒要快(每分钟50~60次),杨得要高(叶子离开灶面规厘米左右),撒得要开,捞得要净。杀青程度要求适当偏老,即芽叶质地柔软,表面失去光泽,青气消失,茶香显露即可。

揉捻:特级和一级原料,在杀青达到适度时、继续在锅内抓带几下,起到轻探和理条的作用。二、三级原料杀青起锅后,及时散失热气,轻揉1~2分钟,使之稍卷曲成条即可。揉捻时速度宜慢,压力宜轻,边揉边抖,以保持芽叶完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

烘焙:分初烘和足烘。初烘时每只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先高后低,第一只供笼烧明炭火,烘顶温度90℃以上,以后三只温度依次下降到80℃、70℃、60℃左右。边烘边翻,顺序移动烘顶。初烘结束时,茶叶含水率约为15%左右。初烘过程翻叶要勤,摊叶要匀,操作要轻,火温要稳。初烘结束后,茶叶放在簸箕中摊凉30分钟,以促进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待初烘叶有8~10烘时,并为一烘,进行足烘。足烘温度60℃左右,文火慢烘,至足干。拣剔去杂后,再复火一次,促进茶香透发,趁热装入铁筒,封口贮存。

黄山毛峰分特级及1~3级。特级黄山毛峰又分上、中、下三等,1~3级各分两个等。特级黄山毛峰堪称我国毛峰之极品,其形似雀舌,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黄山不仅盛产名茶,而且多有名泉。“黄山旧名黟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可点茗,泉色微红,此自然之丹液也”(《图经》)。名山、名茶、名泉,相得益彰。用黄山泉水冲泡黄山茶,茶汤经过一夜,第二天茶碗也不会留下茶痕茶叶知识

凤凰单丛茶的制作过程 2020凤凰单丛茶的制作过程


采青

一般选在晴下午采摘,做到眼紧,手快,轻采,轻放,采一个放一个,避免茶青紧压。

晒青

晒青即日光萎凋。晒青时间最好在有阳光的下午4-5时。鲜叶薄置,不宜重叠。一般而论,若气温在22℃~28℃,晒15~20分钟;20℃~25℃,晒20~30分钟;28℃~33℃时,晒10分钟左右。具体操作时,应依品种、气候、鲜叶含水量等不同情况,确定晒青时间的长短。通过晒青,使“茶叶晒贴筛”,鲜叶水分消失10%~15%,便算适度。晒青作用:蒸发叶子的部分水分,为促使叶内部产生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创造条件,有利于提高成品茶的色、香、味。

凉青

凉青又称“复式萎凋”。是指将晒青后的茶叶,移置阴凉处的凉青架凉青。凉青属静置阶段,一般1~2小时为宜。凉青的作用:凉青实际上是短时间内的自然萎凋,让叶内的各种生化变化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均匀而缓慢地进行,继续增加水解产物,进一步强化叶细胞膜的透性,提高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发展香气。

碰青

碰青也称“做青”,俗称“浪茶”,是形成乌龙茶色、香、味的关键,也是半发酵和半萎凋(即轻发酵和轻萎凋)的综合过程。碰青的空气适宜温度一般为18℃~20℃,适宜的相对湿度一般为75%。碰青时间大约从晚上6:00~7:00开始,直到第二天天亮,历时需10~12小时;约隔2小时碰一次,全过程需碰青5~6次;每次适度碰青约2分钟。碰青包括碰青、摇青与静置反复交替的过程。这个过程慢不宜快,谨防发酵不足或发酵过度。若叶片出现“叶缘二分红,叶腹八分绿”(俗称红边绿腹),叶脉透明,叶形呈当汤匙状,香气久存,这便是碰青适度的标准。碰青的作用:使茎脉及叶片组织中的各种有效物质成分得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是凤凰单枞茶初制中最复杂、细致之工序。

炒青

炒青也称“杀青”。碰青结束,堆放一小时后才能进行炒青。其方法是将青叶投入锅内,先扬炒,后闷炒,均匀炒;锅温控制在150℃~200℃之间。炒青要坚持炒熟,以柔软有粘手感手握成团、青臭味转为清香味为适度标准。炒青的作用: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终止发酵作用,因定发酵成果;与此同时,使青叶水分汽化蒸发(减重率一般为20%~30%),叶质转柔,便于揉捻。炒青工序实质便是凤凰单枞茶内质基本定型的过程。

揉捻

从轻揉到重揉,再轻揉,中间解块2~3次。要揉得均匀,使条索紧结,叶细胞破碎在40%~50%之间为适度标准。揉捻的作用:揉捻是在炒青时破坏了局部叶细胞组织及酶的活性之基础上,又一次对叶细胞组织的更大破坏过程,从而促成叶细胞内含物进一步渗出混合,并粘附于叶表,使茶叶色泽油润,外形美观,味香耐泡。揉捻后要及时摊开,及时烘干。解块:将茶条分散,使之不成团结块,便于茶条散去热量,散走水份停止发酵。

烘焙

烘焙俗称“焙茶”,用炭炉烘干。烘干应坚持“悠火薄焙”,并经两次以上的分次烘焙。烘焙时温度要适宜;操作时手法要轻巧。一般而言,初焙约40分钟,七成干即可,然后取出松之。30分钟后第二次入焙,20分钟后熄火,停止鼓风,就焙笼中搁置到完全干后取出,即为成茶。烘焙的作用:烘焙过程的物质变化,以热催化作用为主导,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发挥与利用,提高成茶的色、香、味水平,并且有利贮藏。

母树单株产量1公斤以上。1993、1996年每公斤成交价逾万元。无性系,小乔木,中叶类,中生种。属CamelliaSinesis种,二倍体。

黑茶知识:普洱茶“七子饼”的由来


黑茶知识:普洱茶“七子饼”的由来

七子饼是普洱茶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态,以往的茶饼都是357克,当然现今的茶厂为了饼形更丰满,制作成380克或400克也叫七子饼。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七子饼是怎样来的呢?

说法一:“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的圣谕。普洱紧压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时间下诞生的。在老的度量衡中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笋壳包),七子饼从而得名,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

说法二:为什么七子饼只装七张饼?一种说法是七子饼茶原先是从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做啥用?用来上税。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说法三: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吉祥数字,象征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中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王洛)

普洱七子饼茶喝法及冲泡程序


普洱七子饼茶喝法及冲泡程序

七子饼茶,是中外历史上,用国家法律来规定外形、重量、包装规格的唯一茶品。“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茶的品评,由此看来普洱茶早在古代就皇帝所品饮。七子茶饼产于云南,属于紧压茶,其外形美观,其普洱七子饼茶喝法及冲泡程序及其讲究的。

七子饼茶,又称圆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海茶厂生产的一种传统名茶。七子饼茶也属于紧压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每7块饼茶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七子饼茶外形结紧端正,松紧适度。熟饼色泽红褐油润(俗称猪肝色),汤色红浓明亮,滋味浓厚回甘,带有特殊陈香或桂圆香。

普洱七子饼茶喝法:

1、先观其汤色,泡出的七子饼茶汤色红黄鲜亮。

2、其次闻其香,茶汤清香,有淡淡的桂圆、玫瑰、樟、枣、藕等香味并伴有特殊的陈香。

3、最后品其味,啜饮入口,茶汤入口略感苦涩,让茶汤于喉舌间略作停留一下,边吸气边在舌尖打转,即可感受茶汤穿透牙缝、沁渗齿龈,并由舌根产生甘津送回舌面,满口芳香,甘“生津”,令人神清气爽。

七子饼茶冲泡程序:

1、将切开的茶饼置入滤杯中,约10克,再煮开的沸水注入约茶具容量1/4的位置,盖末茶叶。

2、等待片刻,拿出滤杯,弃去第一道茶水;再次注入沸水,盖末茶叶,盖上杯盖,静置20秒左右。

3、打开杯盖倒置,取出滤杯,稍稍滴去茶汁,置于杯盖内;第一杯香浓醇和的七子茶就泡好了。

4、在品茶之余可别忘了滤杯中的茶叶,不用弃掉,普洱是非常耐泡的,在将喝完第一道时,可以将滤杯放回茶杯中,再次注水,盖上,静置小会儿,第二杯七子茶又泡好了。

5、二泡和第三泡的茶汤可以混着一起喝,综合茶性,以免过浓。

6、第四次以后,每增加一泡即增加15秒钟,以此往后推。

关于普洱七子饼茶喝法及冲泡程序就介绍到这,希望本文的介绍对大家了解此知识有所帮助。其实,茶叶的冲泡过程中有很多讲究,特别对于泡功夫茶来说,在茶具上的选择就及其重要。建议大家根据自己喜欢的口感来泡饮相对应的茶品。

云南普洱茶中的七子饼是怎样来的?


云南普洱茶中的七子饼是怎样来的?

七子饼是普洱茶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态,以往的茶饼都是357克,当然现今的茶厂为了饼形更丰满,制作成380克或400克也叫七子饼。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七子饼是怎样来的呢?

说法一:“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的圣喻。普洱紧压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时间下诞生的。在老的度量衡中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笋壳包),七子饼从而得名,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

说法二:为什么七子饼只装七张饼?一种说法是七子饼茶原先是从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做啥用?用来上税。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说法三: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吉祥数字,象征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中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云南普洱茶历史:云南七子饼茶与357克的来历


云南普洱茶历史:云南七子饼茶与357克的来历

李文华

前2天写了“普洱茶之神秘数字357

”小文章,本意不是讲云南七子饼茶与357克的来历。平时357克的饼茶,饼径19-20厘米,为紧压茶的主流,太普及,以至于生产、销售,大家都习惯用这个规格的每片单价计价,其他规格,200克、380克、400克等茶品在销售或消费上,都没有特别的竞争优势,为什么大家都喜欢357呢?也许357这个数字蕴含着些传统文化的哲理,由此发挥写了一些附会之辞,供大家娱乐。

要说到云南七子饼与357克之来历,详细的资料却是不多。茶友提了些问题,特别是新茶友更是不清楚为什么叫七子饼茶,为什么是357克。就我了解的做些解读,茶友如果有更细的史料证据请多多指正。

七子饼茶之来历:

明清时期,明代主要为团茶(明代谢肇?《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清代,普洱茶之型制,有了圆茶与团茶,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茶品可以为证。

圆茶在清代成了主流,为了税引的方便,规定了圆茶的包装为七圆一筒(《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就是七子圆茶之来历。清末民国后,七子圆茶消费主流随华侨到了海外,侨销圆茶历史由此展开。

六十年代,侨销为主的饼茶统称圆茶,藏销茶为“紧茶”,即蘑菇茶。蘑菇茶后来由于推广机械制茶,发展成了250克的砖茶,这就是云南“紧茶”,即边销砖茶的来历。清末民国的圆茶,七子是标准,也有五子、八子等规格。云南省在六十年代,为了侨销茶出口创汇,调整圆茶的称呼,统一为“云南七子饼茶”,由此开创了普洱茶的新时代。

357克之折算:

七子圆茶,七圆一筒,每圆七两,重四十九两,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kg),这是政府征税需要决定的。另外,由于马帮运输的关系,形成了30kg/件,笋叶竹篮包装的普洱茶传统包装形式,每匹马2件60kg,每件84片12筒,这就是俗称的大件七子饼产品。07年前这种包装很多,这些年15kg纸箱装小件产品为主了。

七子饼茶是怎样来的呢?


七子饼是普洱茶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态,以往的茶饼都是357克,当然现今的茶厂为了饼形更丰满,制作成380克或400克也叫七子饼。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说法一

“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的圣喻。普洱紧压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时间下诞生的。在老的度量衡中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笋壳包),七子饼从而得名,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

说法二

为什么七子饼只装七张饼?一种说法是七子饼茶原先是从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做啥用?用来上税。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说法三

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吉祥数字,象征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中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蒙顶黄芽生制作过程


蒙顶黄芽制造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蒙顶黄芽烘焙八道工序。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精细。

杀青:用口径50厘米左右的平锅,锅壁表面平滑光洁,采用电热或干柴供热。当锅温升到100℃左右,均匀地涂上少量白蜡。待锅温达130℃时,蜡烟散失后即可开始开杀青。每锅投入嫩芽120-150克,历时4-5分钟,当叶色转暗,茶香显露,芽叶含水率减少到55-60%,即可出锅。

初包:包黄是形成蒙顶黄芽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将杀青叶迅速用草纸包好,使初包叶温保持在55℃左右,放置60-80分钟,中间开包翻拌一次,促使黄变均匀。待叶温下降到35℃左右,叶色呈微黄绿时,进行复锅二炒。

复炒:锅温70-80℃,炒时要理直、压扁芽叶,含水率下降到45%左右,即可出锅。出锅叶温50-55℃,有利于复包变黄。

得包:得炒以后,为使叶色进一步黄变,形成黄色黄汤,可按初包方法,将50℃的的得炒叶进行包置,经50-60分钟,叶色变为黄绿色,即可复锅三炒。

三炒:操作方法与复炒相同,锅温70℃左右,炒到茶条基本定型,含水率30-35%时即可。

堆积摊放:目的是促时叶内水分均匀分布和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达到黄叶黄汤的要求。将三炒叶趁热撒在细篾簸箕上,摊放厚度5-7厘米,盖上草纸保温,堆积24-36小时,即可四炒。

四炒:锅温60-70℃,以整理外形,散发水分和闷气,增进香味。起锅后如发现黄变程度不足,可继续堆积,直到色变适度,即可烘焙。

烘焙:烘顶温度保持40-50℃,慢烘细焙,以促进色香味的形成。烘至含水率5%左右,下烘摊放,包装入库。

蒙山茶不愧为我国名茶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人们对蒙山茶的品质赞扬不已。《蒙山图经》云:“蒙顶有茶,受阳气之全,其茶芳香。”历代名人学士皆留粗许多称颂蒙山茶的诗篇。宋代文同《谢人寄蒙顶新茶诗》有:“蜀士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宋代文彦博《蒙顶茶诗》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清代赵恒《试蒙山茶》诗中,亦有“色淡香长品自仙”之句。可见蒙顶茶在我国历史上享有崇高之声誉,且久兴不衰。

蒙顶黄芽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色泽微黄,芽毫毕露,甜香浓郁,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匀齐。为蒙山茶中的极品。

2020蒙顶黄芽制作过程


蒙顶黄芽制造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精细。

杀青:用口径50厘米左右的平锅,锅壁表面平滑光洁,采用电热或干柴供热。当锅温升到100℃左右,均匀地涂上少量白蜡。待锅温达130℃时,蜡烟散失后即可开始开杀青。每锅投入嫩芽120-150克,历时4-5分钟,当叶色转暗,茶香显露,芽叶含水率减少到55-60%,即可出锅。

初包:包黄是形成蒙顶黄芽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将杀青叶迅速用草纸包好,使初包叶温保持在55℃左右,放置60-80分钟,中间开包翻拌一次,促使黄变均匀。待叶温下降到35℃左右,叶色呈微黄绿时,进行复锅二炒。

复炒:锅温70-80℃,炒时要理直、压扁芽叶,含水率下降到45%左右,即可出锅。出锅叶温50-55℃,有利于复包变黄。

复包:得炒以后,为使叶色进一步黄变,形成黄色黄汤,可按初包方法,将50℃的的得炒叶进行包置,经50-60分钟,叶色变为黄绿色,即可复锅三炒。

三炒:操作方法与复炒相同,锅温70℃左右,炒到茶条基本定型,含水率30-35%时即可。

堆积摊放:目的是促时叶内水分均匀分布和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达到黄叶黄汤的要求。将三炒叶趁热撒在细篾簸箕上,摊放厚度5-7厘米,盖上草纸保温,堆积24-36小时,即可四炒。

四炒:锅温60-70℃,以整理外形,散发水分和闷气,增进香味。起锅后如发现黄变程度不足,可继续堆积,直到色变适度,即可烘焙。

烘焙:烘顶温度保持40-50℃,慢烘细焙,以促进色香味的形成。烘至含水率5%左右,下烘摊放,包装入库。

蒙山茶不愧为中国名茶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人们对蒙山茶的品质赞扬不已。《蒙山图经》云:“蒙顶有茶,受阳气之全,其茶芳香。”历代名人学士皆留粗许多称颂蒙山茶的诗篇。宋代文同《谢人寄蒙顶新茶诗》有:“蜀士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宋代文彦博《蒙顶茶诗》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清代赵恒《试蒙山茶》诗中,亦有“色淡香长品自仙”之句。可见蒙顶茶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之声誉,且久兴不衰。

蒙顶黄芽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色泽微黄,芽毫毕露,甜香浓郁,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匀齐。为蒙山茶中的极品。

蒙顶黄芽制作过程


蒙顶黄芽制造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精细。

杀青:用口径50厘米左右的平锅,锅壁表面平滑光洁,采用电热或干柴供热。当锅温升到100℃左右,均匀地涂上少量白蜡。待锅温达130℃时,蜡烟散失后即可开始开杀青。每锅投入嫩芽120-150克,历时4-5分钟,当叶色转暗,茶香显露,芽叶含水率减少到55-60%,即可出锅。

初包:包黄是形成蒙顶黄芽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将杀青叶迅速用草纸包好,使初包叶温保持在55℃左右,放置60-80分钟,中间开包翻拌一次,促使黄变均匀。待叶温下降到35℃左右,叶色呈微黄绿时,进行复锅二炒。

复炒:锅温70-80℃,炒时要理直、压扁芽叶,含水率下降到45%左右,即可出锅。出锅叶温50-55℃,有利于复包变黄。

复包:得炒以后,为使叶色进一步黄变,形成黄色黄汤,可按初包方法,将50℃的的得炒叶进行包置,经50-60分钟,叶色变为黄绿色,即可复锅三炒。

三炒:操作方法与复炒相同,锅温70℃左右,炒到茶条基本定型,含水率30-35%时即可。

堆积摊放:目的是促时叶内水分均匀分布和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达到黄叶黄汤的要求。将三炒叶趁热撒在细篾簸箕上,摊放厚度5-7厘米,盖上草纸保温,堆积24-36小时,即可四炒。

四炒:锅温60-70℃,以整理外形,散发水分和闷气,增进香味。起锅后如发现黄变程度不足,可继续堆积,直到色变适度,即可烘焙。

烘焙:烘顶温度保持40-50℃,慢烘细焙,以促进色香味的形成。烘至含水率5%左右,下烘摊放,包装入库。

蒙山茶不愧为中国名茶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人们对蒙山茶的品质赞扬不已。《蒙山图经》云:“蒙顶有茶,受阳气之全,其茶芳香。”历代名人学士皆留粗许多称颂蒙山茶的诗篇。宋代文同《谢人寄蒙顶新茶诗》有:“蜀士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宋代文彦博《蒙顶茶诗》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清代赵恒《试蒙山茶》诗中,亦有“色淡香长品自仙”之句。可见蒙顶茶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之声誉,且久兴不衰。

蒙顶黄芽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色泽微黄,芽毫毕露,甜香浓郁,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匀齐。为蒙山茶中的极品。

“七子饼茶”和“七子圆茶”到底是什么关系?


“七子饼茶”和“七子圆茶”到底是什么关系?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前些天,茶友“小溪流”问了懂茶帝一个问题:“在朋友家看到一款老茶,说是有好几十年了,饼纸上写着‘中茶牌圆茶’,这个所谓的‘圆茶’和我们现在的‘七子饼茶’有什么区别吗?”

茶友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历史性话题,那就是:现今的“七子饼茶”与历史上的“七子圆茶”是什么渊源?云南七子茶是从什么时候由“圆”改成“饼”的?

清代的“七子圆茶”

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早已深入人心。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七子茶”,其实建制是从清朝才开始的。七圆一筒,是当时政府为了规范计量、规范生产和运输说制定的一个标准。

《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1.8千克),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

这里,清政府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

清朝的七子圆茶是什么形状?由于相隔久远,没有实物,比较难判断。也就是说它有可能是馒头形的圆茶,也有可能是圆饼形的圆茶。但不管当时是什么形状,这个“圆茶”的称谓被保留下来,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没有改变。

在清代,茶叶的形制似乎与重量有关系。比如,重量比较轻的小圆茶,形状如馒头,一直是五个一包装,在清末被称为“小五子圆茶”。这种小五子圆茶后来被下关的商家发展成为沱茶,每圆重8两(旧制,也就是半市斤),每包装仍然是五个。

为了区别,人们将每七个为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但它并不是商品或商标名称,也并不具有强制的规范性。

中茶时代的“圆茶”

民国时期,在一些文献上我们看到了“七子饼”的叫法,比如,云南中茶公司经理郑鹤春先生就曾经在他写的文章中使用“七子饼”的叫法,但是,在所有云南中茶的正规统计报表和电报中,都用“圆茶”或“七子圆茶”这一称谓。

因为在当时,饼茶被专门用来指一种特定的茶,即专门销往维西、怒江一带的一种小饼茶(又名筒子茶),它的用料粗老,包装也是7个一筒,产量较小。

建国后,新成立的中国茶叶公司接管了云南中国茶叶公司,茶叶国营,云南茶叶公司所属各茶厂开始用中茶公司的“八中”商标生产“中茶牌”圆茶。

“圆茶”过渡到“饼茶”

耿建兴先生在《普洱茶续》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七子饼茶茶样,我们看到外包装盒上写有“七子饼茶茶样”,同时,在标签上标明品名为七子饼,昆明茶厂生产。但是这个包装盒却只能装一饼茶。

▲60年代的七子饼茶茶样

曾经有学者做过深入调查,走访了一些老人,也查找了一些资料,但仍然无法确认,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云南茶叶公司是否生产过七片一筒的常规包装的“七子饼茶”或者是单片盒装的七子饼茶。

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这个吉祥的名称“云南七子饼茶”。这次更改是全面性的。从此,圆茶的称谓也渐渐地退出舞台,七子饼紧压茶的霸主地位逐渐确立。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包装纸上印有“云南七子饼茶”字样的,都是1972年以后的茶品。至于20世纪60年代盒装七子饼茶,除样茶外,我们没有看到实物,因此,我们无法判断1972年以前,是否有批量的“七子饼茶”生产。

小懂花这么多篇幅跟大家介绍“七子圆茶”是如何演进到“七子饼茶”的,并不是掉书袋。这些历史知识对于喜欢普洱茶的我们来说真不是可有可无,它对我们理解七子饼,鉴别七子饼都是很有帮助的。

不是常有茶友被老茶迷惑吗?关于七子饼茶的这些历史,你一定得知道一些。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体验普洱茶“七子饼”的制作过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的制作过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