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云南白茶】

云南两项独特技艺列入非遗大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京举办,云南建水紫陶和普洱茶制作两项技艺入列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示范内容。

近日,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商务部等多部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承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举行。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主,全国180多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的2000多件展品荟萃京城。

在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贝山陶庄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普洱市宁洱县困鹿山贡技茶场的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云南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和普洱茶制作技艺,和北京景泰蓝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浙江东阳木雕、四川绵竹木版年画等同列首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内容。

延伸阅读

普洱茶:两项全国大将花落普洱茶


普洱茶:两项全国大将花落普洱茶

2011年4月11日,由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杂志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经网联合组成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在中国著名茶乡——浙江省新昌县的“中国茶市”,正式向公众发布了“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评估结果。云南普洱茶获得了“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和“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传播力品牌”两项大奖。

本次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从2011年1月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近200个茶叶区域品牌中,筛选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164个茶叶区域品牌,通过消费者抽样调查、文献研究、品牌单位访谈和问卷调研等形式,最终形成了基于164个研究样本中共的94个有效样本,形成了“2011中国茶叶区域品牌品牌”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

依据本次评估,荣获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的品牌是:西湖龙井(浙江,50.33亿元)、安溪铁观音(福建,50.28亿元)、信阳毛尖(河南,45.71亿元)、普洱茶(云南,44.19亿元)、福鼎白茶(福建,24.45亿元)、大佛龙井(浙江,21.03亿元)、安吉白茶(浙江,20.67亿元)、武夷山大红袍(福建20.31亿元)、祁门红茶(安徽,19.14亿元)和福州茉莉花茶(福建,18.27亿元)。

在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依据专项评估指标,获得“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传播力品牌”的是:普洱茶(云南)、西湖龙井(杭州)、武夷山大红袍(福建)等三个品牌;获得“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带动力品牌”的是:径山茶(浙江)、安化黑茶(湖南)、湄潭翠芽(贵州)等三个品牌;获得“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经营力品牌”的是:坦洋工夫(福建)、松阳银猴(浙江)、蒲江雀舌(四川)等三个品牌;获得“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的是:汉中仙毫(陕西)、石门银峰(湖南)、恩施玉露(湖北)等三个品牌。

这次云南普洱茶是在全国性的品牌价值评比中第二次获得十强称号,并且是第一次获得全国茶叶品牌中“最具传播力品牌”第一名荣誉的称号。2010年,云南普洱茶曾获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十强中的第四名,当时的评定的普洱茶品牌价值为38.84亿元人民币(当时,获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的茶叶品牌依次是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普洱茶、洞庭碧螺春、福鼎白茶、大佛龙井、安吉白茶、武夷山大红袍、祁门红茶;其中位居第一的是西湖龙井,当时其品牌价值为44.17亿元人民币);在2011年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普洱茶仍然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的第四位,品牌价值的评定为44.19亿元人民币,与2010年相比,普洱茶的品牌价值上升了5.35亿元人民币。

两项六堡茶科技攻关课题通过查定验收


两项六堡茶科技攻关课题通过查定验收

3月23日至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组在梧州对广西梧州茶厂承担的《有机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三鹤”六堡茶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合同编号:桂科攻1222011-2A)课题、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承担的《茶叶自动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六堡茶信息化联机生产线研发与应用》(合同编号:桂科攻1222011-3D)课题进行现场查定,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核查、查证资料等方式进行审查,并通过了查定验收。

专家组正在向《有机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三鹤”六堡茶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课题组提出质询据悉,上述两个课题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立项的“广西茶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子课题,属科技攻关计划类别,这是梧州市六堡茶生产企业首次承担此类课题研发。上述两家六堡茶龙头企业分别组成课题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各自课题合同规定的所有考核指标,其中《有机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三鹤”六堡茶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课题完成的指标有:在苍梧县六堡镇不倚村建立了3000亩有机茶园,并通过了有机认证;按照有机茶生产标准生产有机茶106吨;建立了一条六堡茶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值3130万元,新增利税395.21万元;在茶叶科技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篇;申请专利19项,其中3项获发明专利授权。《茶叶自动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六堡茶信息化联机生产线研发与应用》课题完成的指标有:建成六堡茶信息化联机生产线2条,每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吨;研究出六堡茶发酵过程温湿度控制、机械化自动翻茶、发酵罐离地360度前后旋转、运用风力管道联机输送物料等技术,及其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1套;研制出新型设备装置8套,生产效率提高6倍,生产周期由传统发酵的50天~60天,缩短至10天以内,生产茶叶的质量达到DB45/T581-2009《六堡茶》要求;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还有2项发明专利获得受理;制定出《金花六堡茶》、《六堡茶珍》2项企业标准;研发出六堡速溶茶(茶珍)、金花六堡茶砖、金花六堡茶散茶、新型茶饼、新型袋泡茶等5个新产品。

专家组正在审查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茶叶自动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六堡茶信息化联机生产线研发与应用》课题工作总结材料

据了解,负责查定验收的专家组成员分别来自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梧州市科技******所、梧州市农业局、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等机构。专家组认为,上述两个课题组提交的技术材料及证明文件齐全,技术可靠,生产过程操作稳定,应用成效显著,符合课题任务书要求,同意通过查定验收。这两个六堡茶科技攻关课题项目通过查定验收,标志着我市六堡茶生产龙头企业在生产技术水平、新产品研发能力、产品标准化等方面提升到新的水平,对其他六堡茶产生企业具有良好示范作用。

广西梧州:古老非遗成产业龙头


广西梧州:古老非遗成产业龙头龟苓膏历史文化考古廊道、生产原材料展示柜……1月19日,梧州市中恒集团内的龟苓膏文化博览园,在讲解员的引领下,10多名远道而来的游客参观了园内陈列的各类展品。透过玻璃窗,游客们还现场目睹了龟苓膏的自动化生产流程。龟苓膏是梧州的传统药膳,具有独特的食用价值。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梧州民间一直沿袭着古代龟苓膏的制作工艺。2006年,梧州龟苓膏作为梧州市特色饮食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广西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梧州制药类龙头企业——中恒集团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龟苓膏生产基地,以弘扬龟苓膏文化、打造工业文化旅游品牌为宗旨的龟苓膏文化博览园也在基地内顺势而建。中恒集团执业药师莫桂坚对记者说,在这个集游览、购物、品尝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博览园中,游客可以“走”过梧州龟苓膏始于秦朝的历史长河,听到龟苓膏的“两文钱”“秦始皇南寻长生药”等故事之余,还能够购买、品尝到地道的龟苓膏。据悉,每年有将近10万的游客从这条龟苓膏文化长廊中走过,大大拉动了龟苓膏产品的销售。如今每逢周末,在梧州市新建起来的富民特色文化街里,梧州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六堡农家茶商陈伯昌边张罗着茶庄的生意,边与一众茶友交流茶经。走进陈伯昌的茶庄,横杆、茶炉、竹篮、簸箕、木桶、干葫芦等五花八门的六堡茶制茶器具古色古香,老茶婆、社前茶、明前茶等名茶品种琳琅满目。茶庄内的六堡茶文化墙上,详尽展示着传统六堡茶制作工艺的采摘、杀青、揉捻等9项工序。陈伯昌是梧州市六堡乡人,祖父辈都是以种茶、制茶为生的茶农。他向记者介绍,从1500多年前起,产自梧州六堡茶的传统工艺就一直在梧州地区流传,祖父辈常对他说,六堡茶的魅力在于它原生态的工艺和文化。如今,陈伯昌继承了祖父辈传承下来的传统制茶工艺,尽管打造了一炮红、霜飞红等六堡茶系列品牌,但制茶工艺依然沿用传统。“六堡茶曾几经兴衰,近几年才又得以复苏,我希望它能一直兴盛发展下去。”陈伯昌说,让他欣慰的是,发展至今,梧州全市拥有六堡茶厂38家,六堡茶商260余家,种茶的农户30多户,茶园面积约6万亩,成立了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六堡茶因此在梧州民间焕发蓬勃生机。据了解,近3年,由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六堡茶的整体市场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013年的产量近9000吨。陈伯昌表示,机械化生产让六堡茶的产量以及销量有了提升,但在市场的冲击下,其制作技艺背后的文化能否保留,是他最关注的问题。据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叶羽脉介绍,梧州有着21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文化遗产丰富,梧州龟苓膏、六堡茶、梧州纸包鸡等制作技艺均是当中的瑰宝。实际上,对这些非遗加快产业开发,实现传承发展,梧州曾进行了可行性的探索总结。今年,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计划于4月把梧州纸包鸡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之前,福建商人林艳光看中了梧州纸包鸡的产业商机,2011年,他开始在梧州市投建厂房,批量生产梧州纸包鸡,打造“广西手信”产品。“近两年,非遗产品走市场的环境好了,产品有了销路,一年就卖了2万多件。事实证明,这些有着文化蕴涵的产品,能在市场上打响。”林艳光说。目前,梧州传统技能类非遗的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近两年,梧州全市10余家龟苓膏厂家年总产值以大于16%的速度增长,年销售总额近2亿元;六堡茶年产值超9亿元。2012年,中恒集团广西梧州双钱事业有限公司等4家生产梧州龟苓膏、六堡茶等产品的企业被列入自治区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梧州市对纳入文化产业项目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采取投入专项发展资金、建立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库、编印《梧州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等措施,加强招商力度。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梧州有着自治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传统技能类占了近1/3,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尚有许多待挖掘的空间。“但对于非遗技艺的开发与利用,当地的文化部门尚未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大多数当地百姓对此的认识也不足,这还需要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该负责人称。

大红袍制作工艺的“非遗”魅力


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称得上是制茶技艺里程碑的巅峰。它是武夷山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用这种技艺制出的部分发酵茶(俗称“半发酵”)的岩茶,即乌龙茶,其香清、味醇、性中和,当是茶中佳品。

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以来,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这对宣传大红袍、弘扬武夷茶文化产生了更进一步的作用。但是,至今还有些人不但对此“非遗”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甚至会把大红袍和当今的岩茶机器制作工艺也说成是“非遗”,搞乱了定义、混淆了视听,也误导了游客。

要说起来,武夷山拥有的这项“非遗”项目,含金量是很高的,这从国发(2006)18号文件中可见一斑。当时全国各地通过深入调查和挖掘整理,层层审核上报,由国家有关专家审定批准了第一批列入“非遗名录”的项目共518项,具体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艺术”等十大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只列89项。在这份名录中,大红袍“非遗”列在413号的传统手工技艺之第63项,这在像我们这样的茶叶大国中,是难能可贵的。据说当时全国几处历史悠久、名声远播的名茶产区都很想得此殊荣,我省有的产茶地在听到此消息后,花大力气编制申报文本,“志在必得”此“金牌”。在此情形下,武夷山茶叶界的领导及有关部门积极组织人力编写文本,力求申报成功,以无愧于武夷山先民的辛劳和智慧。一个多星期后,文本出笼了,当它被报到福建省文化厅后,有关领导和专家详细审阅了该文本和真实的照片、录像后,深感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工艺复杂,技艺高超,其内容和价值非同一般,一致通过将其转报国家最高的“非遗”审定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有条文,但老外的表述比较拗口、难理解,如果按国家文化部的解释,应当是“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这里的“表现形式”有口头传唱(说)、表演、制作技艺等;“文化空间”则是指各种传统的民间大型活动,如庙会、节日等。它既要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又具有传承的特点,还要有较大的影响,且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像我们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称得上是制茶技艺里程碑的巅峰。它是武夷山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用这种技艺制出的部分发酵茶(俗称“半发酵”)的岩茶,即乌龙茶,其香清、味醇、性中和,当是茶中佳品。因此,大红袍长期以来就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追溯起来,大红袍的这种工艺起源于清朝初年,当时在武夷山修志的文化人王草堂(1641~1720)在其《茶说》一文中作了记叙。这种“摊、摇,先炒后焙”的工艺当时大受赞赏,以致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梁章钜(1745~1849)发出了“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感叹。这项技艺传承300多年,得到茶界上下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陈椽就说过:“大红袍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

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程序是:采摘—倒青—做青(反复几次)—炒青—揉捻—复炒—复揉—走水焙—扬簸—拣剔—复焙—归堆—筛分—拼配等,关键工序在做青和焙火,其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劳动强度之大、费时之长、制约因素之多,是其他制茶工艺所少有的。那既如此,它为何会起源于武夷山呢?这是有特定历史和地域背景的。

在明代中后期出现的炒青绿茶,是制茶工艺的大飞跃。到了清初,徽州松萝茶的制法传入武夷山,使得采用这种工艺制出的绿茶香高形美,但是由于武夷山峰高路崎、茶山分散,茶采下置于篓中,被日光照射后变软,犹如“倒青”(即萎凋);采工转移山场、挑工担茶回厂时,茶青在茶篓、青篮中晃动碰撞,类似做青、走水。结果用这种茶青制出之茶虽无松萝绿茶之高香、美形,但却显得味厚香醇,很快受到饮者好评。武夷山先民便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做青、焙火的工序,并不断总结岩茶(即乌龙茶)的制法工艺。由于这种工艺源于民间,所以它的工序叫法不但口语化,而且很形象,如倒青、走水、炒青、簸茶、拣茶、焙茶、筛分、归堆等。用这种工艺制茶,使用的工具大都是竹、木制成的,有30多种,使用的热能也是木炭和柴薪,都是天然之物。

大红袍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有很高价值,一是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承前”于唐、宋、元、明历朝以来的团饼茶,晒青、蒸青则吸收了明代时松萝炒青绿茶的部分做法。它把松萝绿茶的晾青、炒青和锅中干燥步骤,改为晒(烘)青、高温炒青和炭火笼焙,同时增加了走水做青工序,形成大红袍的独特制法。而“启后”一是指它演变出了红茶制作工艺,因为到后来,随着茶叶需求量的快速增加,外地茶商为了缩短岩茶制作时间,省略了它的做青、发酵和高温锅炒工序,在茶青晒(或烘)后就进行揉捻,而后“渥堆”发酵成“工夫红茶”,这样可提高产能,满足国外需求。它“启后”的另一方面,是指其制茶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乌龙茶机械制法,如机制茶时的吹冷风和热风、静放、转摇等等,都是从手工制茶工艺延伸、发展而来的,但机制茶的萎凋、走水、发酵、杀青、揉捻、烘干这些工序,是否发生变化和是否达到要求,还是需用眼观、手摸、鼻闻来判定,还要配合“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来调节机器的转时、转速和温度等等。

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的价值之二是技艺高超。因为采茶时,手工采摘的动作不但要快,而且不能落下新梢,俗称“滥丛”,还不能带下鱼叶、散叶和老梗等等;茶青到厂后,晴天要立即“倒青”。首先是“开青”,助手先抓一把茶青放在筛上,师傅两手持筛一转,茶青就均匀散开,极为迅速。这个动作难度极高,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学会“这一手”;再来说摇青,不但费力气,而且有诀窍。制茶师傅的脚要站稳、腰杆要直、手要灵活(不要死抓住水筛),只有掌握窍门才能把茶青摇成螺旋状,使青叶边缘发生有序碰撞。焙茶的火温是用手背去贴住焙笼下段来判定的,历练久了,才能感觉出来,以调节所需要的温度。所以当有位老外看了手工制茶的全部过程后,耸了耸肩膀说:“这种做茶技艺好像表演杂技,这个茶品应当是艺术品。”

价值之三是手工制作出的茶品更加个性化。因为要根据茶青叶的品种、所在山场、老嫩厚薄的程度、天气的变化情况,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所以茶师慎之又慎,制作时下手轻重有别,做青、焙火的时间长短也要恰到好处,这样各个环节才不容易出毛病。而由于大红袍的制作工具、热能均为天然的竹木、炭薪,所以制出茶品更具特色,如用揉茶揉出之茶显蜻蜓头、田螺尾、三节色等。这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奢侈品,数量极其有限,它的意义主要在文化层面。

价值之四是岩茶手工制作工艺的广泛传播。这种工艺的传播,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张天福大师在其《张天福选集》中写道:“这种工艺在形成后,逐步外传。由武夷山传到建瓯、安溪各地,并传入台湾。”早在清康熙三十年(1691)时,入武夷山为僧的同安人释超全便在其《安溪茶歌》中咏道:“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这种工艺之后又传到了印度。美国人威廉·乌克斯在其《茶叶全书》第9以及22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1834年印度茶叶委员会秘书戈登从武夷山购运回大批茶籽,并请工人在印度阿萨姆栽种。开始时制茶方法与武夷山相同,直到1874年才省去做青、炒青等工序,改制‘工夫红茶’。”

综上所述,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的发明和传承、传播是对茶叶发展的一大贡献。随着茶叶产量的大幅增长以及科学进步,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岩茶已逐步改为机械制作。如今这种全程手工制茶的技艺已很少见,即便有也是用在一二道工序上,所以说它已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应当重视这种手工技艺的传承。身为武夷山的制茶师不但要懂它,而且每年应该做上一点手工茶,特别是上了“传承人谱系”名单者,更要身体力行,保护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于如何传承?一是要培养传承人,二是还要有作坊,三是传承制作一定不能只停留在表演观赏层面,而是每年要生产一点手工制作的茶叶产品,这样它才不致消失。

安化千两茶的制作技艺


安化是千两茶的原产地。千两茶的制作、经营、品饮是梅山文化独有的生产、商贸、生活方式,其制作技艺是人类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于2008年6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两茶创制成功后,由于封锁技术,只能在小范围内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大约过了三、四十年,千两茶发源地的正宗茶艺传人开始收徒授术,把这项传统手工技艺逐步向四周扩散,再代代相传,才不至于被历史长河所湮灭。

千两茶属于黑茶类别,其包装呈圆柱形,紧压而成。整个工艺流程,系手工操作,大都在家庭作坊生产。精深加工千两茶所采用的原料是黑毛茶,以黑毛茶三级为主,拼入部分二级下堆。黑茶的采摘,在谷雨前后细茶采摘过后,茶农又忙春耕,一时采摘不过来,一些未采摘的茶芽,在夏初暖阳下蓬勃生长,等忙过春耕,再上山采摘,嫩枝蔓延几寸长了。有工夫的就一叶一叶摘下,没有工夫的就连枝带叶采摘,通称“老茶”,只能用于制作黑茶。

千两茶的工艺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黑毛茶制作。这是千两茶加工最基础的工艺流程,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和烘焙五个步骤。第二个阶段就是千两茶加工。黑毛茶制成后,经过筛分、拼配等工序,用高温蒸汽软化,装入内衬棕丝片、蓼叶的篾篓内,中间扎篾箍,先用脚踩,后用杠压,然后冷却,进行自然干燥,日晒夜露55天,遂成成品。

千两茶的选购技巧 千两茶制作技艺


千两茶属于黑茶类别,其包装呈圆柱形,紧压而成。整个工艺流程,系手工操作,大都在家庭作坊生产。精深加工千两茶所采用的原料是黑毛茶,以黑毛茶三级为主,拼入部分二级下堆。黑茶的采摘,在谷雨前后细茶采摘过后,茶农又忙春耕,一时采摘不过来,一些未采摘的茶芽,在夏初暖阳下蓬勃生长,等忙过春耕,再上山采摘,嫩枝蔓延几寸长了。有工夫的就一叶一叶摘下,没有工夫的就连枝带叶采摘,通称"老茶",只能用于制作黑茶。

千两茶的工艺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黑毛茶制作。这是千两茶加工最基础的工艺流程,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和烘焙五个步骤。第二个阶段就是千两茶加工。黑毛茶制成后,经过筛分、拼配等工序,用高温蒸汽软化,装入内衬棕丝片、蓼叶的篾篓内,中间扎篾箍,先用脚踩,后用杠压,然后冷却,进行自然干燥,日晒夜露55天,遂成成品。

千两茶每支净重为老秤(16两为1斤)1000两(约37.3公斤),连皮为38.5—39公斤。重量超过40公斤可能是干燥不够,容易出现烧芯变坏的现象。重量若低于35公斤则基本可以肯定已经烧了芯(烧芯是指千两茶或其它紧压茶在后期处理过程中,由于控制不当,中间部分发生强烈的湿热作用,导致产品局部灼伤变质的现象。灼伤部分呈黯淡的红色)。这是基本的物理判断方法。打开篾篓撕去棕片后,需要剥开紧贴于茶胎的蓼叶。

原料好、做工也好的千两茶,剥开蓼叶比较费劲些。相反,茶叶品质就可能没那么好了。完整的茶胎应该通体乌黑有光泽,紧细密致,外观十分漂亮。这是档位比较高的表现。如果锯成饼,锯面应平整光滑(锯纹呈斜线规则平行也一样)无毛糙,无裂纹和细缝,结实如铁石,无法用手掰开或使之发生形变。差的饼松动、散落、有裂纹。高档饼锯成3

下关沱茶“非遗”数字博物馆评审会召开


下关沱茶“非遗”数字博物馆评审会召开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将实现数字化展示

7月23日上午,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正式上线评审会在大理州文化局召开,州文化局主要领导,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字博物馆项目组负责人;我公司营销副总杜发源,公司行政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朱子纲,公司宣传工作负责人员和评审专家一起,对该数字博物馆进行评审。

评审会上,数字博物馆项目组成员首先向评审专家进行了博物馆情况介绍和演示。评审专家们从博物馆的栏目设计、内容涵盖、视听效果、文化传承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评审。公司营销副总杜发源在评审会上首先对大理州文化局和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并对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的建成表示充分肯定,他认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可以加强对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的宣传和保护,同时也能为我州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参会领导及专家针对下关沱茶“非遗”数字博物馆项目评审、讨论据了解,该数字博物馆以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为主题,涵盖大理历史文化、茶俗、茶文化以及非遗保护等相关内容,以图片、文字、影像、3D虚拟展示等手段进行全面展示。目前已收录专业文章37篇,图片188张,视频资料7部,相关法律法规和介绍性说明文字29篇,约20万字。访客通过该数字博物馆,还能在电脑屏幕上实景参观下关沱茶博物馆。

评审会后,该数字博物馆项目组工作人员将根据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和调整,数字博物馆也将于近期正式上线。

9月20日去云投中心品普洱观“非遗”


9月20日去云投中心品普洱观“非遗”

本周六,云投中心“昆明财富时光”第四场正式启动,在项目营销中心,昆明市民将有幸观赏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益普洱茶的制作技艺,以及独门秘籍“大益八式”茶道表演。此外,著名茶文化专家现场解惑,著名纪录片导演现场分享,大益臻品级普洱茶品鉴,都将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民的距离。

说起普洱茶,不得不说勐海茶厂,因为它是质量、优秀、保值、收藏的代名词。勐海茶厂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选料、制作、保存上一系列独到的技艺。15年前,勐海茶厂华丽转身为大益普洱茶集团,独门技艺——“大益普洱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大益集团正式签约广州2010年亚运会,成为其茶叶产品供应商,这也是中国茶企首次成功赞助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同年11月,大益集团获准设立茶行业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入茶叶学科博士进站研究。2011年,“大益”经国家商务部正式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和“中国驰名商标”。至今,“大益”茶已成为经典茶品与健康品质生活方式的代表。

作为云投建设旗下首个城市综合体项目,云投中心以创造品质生活为己任,努力把健康、品质的生活方式注入产品、提供给每一个客户。“做建筑像做茶一样用心,让建筑拥有的生活也能如普洱茶一样越陈越香。”项目负责人表示,大益普洱茶70年造就茶中典范,云投中心,也希望以“非遗”技艺精神塑造产品。

事实上,自“昆明财富时光”活动启动以来,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继亮相,云投中心为它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也深深感受到:“非遗”之所以传世,就是因为坚持品质、坚守用心。“这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展示。‘非遗’激励着我们云投入更好地去完成一个产品,也展示着云投对于传承推广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该负责人表示。

以“非遗”的品质铸造产品,云投中心正在努力。

非遗六堡茶文化推广交流会在梧州举行


非遗六堡茶文化推广交流会在梧州举行7月2日上午,非遗六堡茶文化推广交流会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举行。广西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顾航一行参加本次活动,梧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荣志晓陪同出席。本次活动指导单位是广西自治区文化厅,由濡菲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县黑石山茶厂主办。濡菲六堡茶创始人韦洁群女士致欢迎词。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顾航讲话并主持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文化厅领导代阎崇年老师赠送黑石山茶厂书法作品。活动结束后,与会领导和各方宾客参观体验非遗六堡茶的制作工艺。濡菲六堡茶的创始人石柱斌先生和韦洁群女士均为土生土长的六堡人。石柱斌先生家里姐弟众多,初中毕业就在苍梧县土产贸易公司参加工作,赚钱养家并肩负起送弟弟们上学的重任。石柱斌先生于1976年由苍梧县土产贸易公司到六堡镇公社茶厂担任厂长一职,直至1986年六堡公社茶厂因意外失火倒闭才离职回乡下创业。韦洁群女士自幼便经常跟随父母到茶场里面,自小耳濡目染,对六堡茶表露出极大的兴趣以及天赋。有几个瑶族制茶老前辈惊讶于她对六堡茶的兴趣和天赋,私底下一直有意培养她的制茶技能。在跟随瑶族老前辈学习几年后,韦洁群加入了六堡公社茶场的日常工作中,凭借过人的天分与不懈的努力,得到茶厂里面精制发酵车间一众老师傅的赏识,由茶场的普通员工转为茶厂车间技术员。接下来的十多年,韦洁群在一众老师傅的悉心教导下,对于六堡茶加工流程以及制作技艺更加熟练精湛。在收获赞赏的同时韦洁群也吸引了石柱斌厂长的目光,最终两人以六堡茶为媒成就一段美好姻缘。1986年六堡公社茶厂由于意外失火倒闭,夫妻双双离职回塘平村创业。夫妻二人在创业的同时也不忘在塘平村收购一些好茶并完好地储存下来。直至2000年,夫妻二人看到六堡茶产业复兴的苗头,着手准备建立自己的茶厂,即今日的黑石山茶厂。凭借丰富的制茶经验夫妻二人制作出品质上乘的六堡茶,开始为六堡茶的崛起之路默默奋斗。与此同时,他们的小女儿石濡菲从小耳濡目染,也对六堡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于2006年接管了黑石山茶厂。夫妻二人商议决定以小女儿的名字濡菲作为茶厂产品的商标,这便是濡菲六堡茶的由来,也蕴含了夫妻二人对六堡茶这份事业能世代相处下去的美好期待。自2006年开始,石濡菲便在父母的带领下致力于六堡茶的种植、生产、加工,研发和销售的工作。六堡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韦洁群女士荣获自治区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六堡茶制作技艺于2014年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年底,韦洁群老师成功晋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石濡菲也成为了新一代的自治区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处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所以获此殊荣后韦洁群和石濡菲意识到必须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并普及传统六堡茶的纯手工制作技艺。作为当地较有规模的茶厂,她们每年在厂内开设三次培训班,把六堡茶的制作技艺传授给当地的村民们。累计培训指导人数达到100多人,以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模式扶持手工制茶的农户多达60多户,以合作社的形式培训38户农户成为本村的传统制茶能手。在培训班里面挑选出技术过硬的学员担任茶厂的生产工和技术员,为提高和传承传统六堡茶的制作技艺做出必要的贡献。

云南力推茶马古道申遗 论证工作正有序进行


云南力推茶马古道申遗论证工作正有序进行

茶马古道(资料图)

沙溪古镇戏台

深深浅浅的马蹄印、清脆于耳的驼铃声、满目沧桑的古镇……昔日的茶马古道上,流淌着喧嚣的过往,倾述着不被忘记的曾经。历史的积淀,让这个曾经的中国重要商贸通道越发凸显其价值,对与其有深厚渊源的云南人越发珍贵。

自提出茶马古道申遗的建议后,今年的云南“两会”上传递出令人振奋的消息:保护茶马古道的建议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下一步云南申遗的重要内容之一。

“茶马古道申遗涉及面广、过程复杂,目前正在国家文物局的牵头下开展工作。”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厅厅长黄峻表示,申遗工作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是召开专家论证会,对“申遗是否可行”进行多方论证;第二是进行前期研讨,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对茶马古道进行考察,确定重点保护区域,定义保护主题;第三,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先行申报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条件。

2009年8月,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在丽江成立,致力于茶马古道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对茶马古道的文化遗迹,如集市、骡马店、桥梁、保存完好的路段及其他实物进行调查;还深入调查茶叶种植和制作的传承人,茶叶的种类、性能等,为茶马古道申遗做准备。

近年来由于公路、铁路和新型交通工具的引入,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风化、水患腐蚀等病害侵蚀,以及因对遗产认知不清导致的人为破坏等因素,茶马古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据专家统计,目前云南茶马古道保存较完好的仅有丽江束河古镇、大理沙溪寺登街以及思茅、高黎贡山的部分路段,茶马古道遗迹正在逐渐消失,文化遗产面临生存威胁,对古道的保护成为各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申报世界遗产是向国际范围内宣传其价值,展示保护成果,并主动接受国际监督的一种途径,并将提升古道的知名度。无论成功与否,茶马古道作为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通道,将是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同时也对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具有非凡意义。”黄峻说到。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和丽江、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然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有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

六堡茶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入选自治区重点项目


六堡茶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入选自治区重点项目

近日,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新建的六堡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成功入选自治区2017年度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据了解,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由自治区文化厅组织评审,要求项目能体现国家和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导向,具有鲜明的地方或民族文化特色,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入选项目可在规划指导、资金扶持、市场推介、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得扶持和服务,加快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本次入选的六堡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项目,是梧州市首家六堡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该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计划建设原种六堡茶茶园1000亩,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要求,建设4000平方米的杀青、揉捻、堆闷、烘干、陈化车间,以及500平方米的六堡茶非物质文化展示馆。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500万元,建成500亩有机茶园、约2000平方米生产车间和约200平方米陈列展示馆,成为目前梧州市规模最大的原种、原产地、原工艺的六堡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和企业。

《安化黑茶文物实录》摘编(连载十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安化黑茶文物实录》摘编(连载十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下】

由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国务院批准于2008年6月7日公布,其中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和茯砖茶制作技艺(935-VIII-152)已被列入其中。

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程序分晒干、拣梗、拼堆、烘焙、编篓、计量、汽蒸、装篓、滚压定型、自然干燥、包装入库等。

茯砖茶制作技艺有备茶、拣梗、干燥、拼配、计量、筑砖、蒸茶、压制、发花、干燥、包装入库等工序。

茯砖茶制作技艺

安化黑茶在明朝万历23年(1595年)被定为『官茶』后,以『陕引』和『甘引』形式运销西北。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前后,来安化采购『甘引』的茶行开始将安化黑毛茶运至陕西泾阳,委托当地茶坊加工成『茯砖』(当时称『泾阳砖』)。1958年之前,茯砖的生产集中于陕西泾阳。1953年,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湖南白沙溪茶厂前身)试验生产茯砖获得成功。1958年湖南白沙溪茶厂改用机器压制,开始大量生产茯砖。此后,国家将茯砖茶的定点生产集中到了湖南安化。1970年按政府统一安排,『茯砖茶』改由湖南益阳茶厂生产。目前,益阳市生产经营茯砖茶的企业近百家,年生产量在2万吨以上。

茯砖茶『发花』工艺为国家二级机密,其『金花』学名称为冠突散囊菌,干嗅有黄花清香,内含丰富的营养素,对人体极为有益。金花越茂盛,则品质越佳。茯砖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湖南省地方标准《安化黑茶茯砖茶》(DB43/T569-2010)于2010年6月10日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茶砖茶以三级、四级黑毛茶为主要原料,经过筛分、拼配、渥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艺加工而成。按照品质分为超级茯砖、特质茯砖、普通茯砖等三个等级;按照压制方式分为手工压制茯砖茶、机械压制茯砖茶。

茯砖茶主销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边疆地区,在保障西北各省、自治区少数民族生活必须品边销茶的稳定供应,落实国家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茯砖茶已成功进入以北京、长沙、广州、上海、西安为中心的国内黑茶市场,以及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中心的国际市场。

△01备茶

△02拣梗

△03干燥

△04拼配

△05筑砖

△06发花

△07烘干

△08装箱原载《安化黑茶》杂志2018年第2期总第21期

“发花”和三次“发酵”安化黑茶两大独特工艺


“发花”和三次“发酵”安化黑茶两大独特工艺!

安化黑茶是以其地理标志保护区域范围内的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干燥等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茶叶及其再加工茶的总称。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安化有。安化黑茶长久耐存、品饮保健的独特品质以及功效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关于成就安化黑茶珍品的两大神秘独特的工艺却鲜有人知。

中国黑茶女专家、怡清源总工程师张流梅央视《科技苑》介绍安化黑茶渥堆发酵工艺。

黑毛茶要先发酵,再蒸汽蒸软,再压成砖茶。

将压好的安化黑茶放进发酵车间继续发酵20天左右

发花工艺:一朵金花成就的神奇!

金花,即安化黑茶茯砖中独有的益生菌。安化黑茶茯砖在加工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金黄色颗粒,科研发现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益生菌体,具有较强的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等功效,专家命名为“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金花”只有在安化独特的环境中才能正常的生长,神秘发花工艺被列入国家机密。

三次发酵:微生物作用,品质不断升华!

第一、杀青发酵:鲜叶杀青,渥堆发酵1-3天(根据温度、湿度不同,发酵时间不同),再烘干变成黑毛茶,也称前发酵,这是安化黑茶独特工艺,其他茶叶没有此道加工工艺。

第二、加工发酵:黑毛茶在压成砖茶(或其他形状紧压茶,如千两茶)前,用蒸汽蒸软再压成形,此时茶的水分含量很高,但不是马上烘干,而是进发酵车间继续发酵20天左右(千两茶则是日晒夜露,七七四十九天自然干燥。)。因为微生物参与,安化黑茶在变成成品过程中,慢慢发酵,慢慢变成成品,品质在不断升华。

第三、储藏发酵:在储藏过程中,继续自然发酵。大分子变成小分子,品质进一步升华,所以,在一定期限内,安化黑茶时间越久越好(采用正确的储藏方法)。

作为安化黑茶领导品牌,怡清源始终注重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品质控管,早在2003年便通过ISO1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7年又通过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建立全国最洁净的现代化标准黑茶加工中心,从鲜叶到成品,“从茶园到茶杯”,200多个控制点严格控制,全程记录,每道工序均可溯源。怡清源“野尖黑茶醇化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通过“醇化”工艺的黑茶产品,口感更加醇和,茶叶中营养成分的药用价值比同年份普通黑茶产品高出几倍。

黄山毛峰独特功效


1.兴奋作用:茶叶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2.利尿作用: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红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强心解痉作用: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

4.抑制动脉硬化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6.减肥作用: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

7.防龋齿作用: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

8.抑制癌细胞作用:据报道,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作用较强的有牡荆碱、桑色素和儿茶素。

9.延缓衰老: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它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10.防辐射: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用茶叶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茶叶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81.7%;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

11.美容护肤: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云南两项独特技艺列入非遗大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云南白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