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普洱茶之神秘数字357

云南七子饼茶,357克每片,没研究起于何时。当说起357,普洱茶界再熟悉不过了。

三百五十七克的饼好卖,超过了400克、500克等茶品,这是不争的事实,出了普洱茶的马帮传统外,有什么神奇吗?

试从易经的角度解一下,首先357都是阳数(阳数为1.3.5.7.9,阴数为2.4.6.8.10),阳为日,为火,变动不拘;阴为月,为水,凝静,水平。

阳数之和为25(1+3+7+9),为太阳律的运行规律,而阴为月,阴数之和30(2+4+6+8+10),这也是每个月30天的暗藏玄机,月就是这么来的,易经包含的天文历法,中国传统文华多么伟大啊!

357之数字玄机,3为三才:天、地、人,5为五行,7为少阳,为震为雷为龙。可以说普洱茶357之精髓在于,以龙之精神,遁阴阳五行之规律,达到天、地、人之合和,龙之精神及中国文化之精神,缩小到茶文化来说,就是茶道精神。

七者,少阳,为龙,变动不居,普洱茶变化多端,收藏品饮丰富多彩。

五者五行,变化之规律,五味,普洱茶五味调合为最高境界。

三者天地人,三生万物,品茗收藏需天时地利人和。

357之易经数字为"大有",火天大有,神啊。。。

357之易经卦象,3为上卦为离卦,为火,57为下卦,57除8(八卦之意),余数为1,为乾卦,为天。八卦之数: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

357之卦象为上火下乾,是火在天上,"大有"之卦,象为一片火明,富足大有,大有者,什么都有了。357克的普洱茶,神奇的数字。

精选阅读

数字普洱茶:用数据为你推荐普洱茶产品


数字普洱茶:用数据为你推荐普洱茶产品

——数字身份让您拥有真正可以从源头掌控的好茶

茶友们都知道,春茶是一年中最好的茶。特别是第一拨春茶,不但香气馥郁,内质丰厚,还非常具有收藏价值。那怎样才能更精准的选购并掌控一款好茶呢?

数字技术记录茶每一天的生成过程

据悉,为真正掌控茶叶的生长过程,普洱中国在茶山上安装气象、辐射、土壤采集设备,并定期进行土壤和茶叶叶片的生化检测。这是一种每分钟记录一次空气温湿度数据、风速风向数据、叶片光合有效数据、太阳总辐射数据,实时记录的降雨量数据、土壤湿度数据、土壤温度数据、大气压力数据、叶片湿度数据,每10天检测一次茶叶叶片生化数据、每90天检测一次土壤生化数据的技术。它通过巨量的数据来得到数字普洱茶。让您不用喝,看数据就知道茶的香来自什么、茶的苦是何原因、好茶为何回甘、为何耐泡……

普洱中国工作人员正在茶山上安装数据采集设备

数字身份证确保安全溯源

每款有“数字身份证”的茶,都拥有一张RFID卷标的芯片。芯片记录着大量数据。让您知道它长在哪里,它植根在什么样的土壤、这里的土壤有什么?这样的土壤给你的茶带来什么?你知道它淋了多少场雨,淋了这样多的雨让你的茶怎么样了?晒了多久的太阳,晒了这样长时间的太阳,你的茶会怎么样?你知道它每天要作多长时间的光合作用,这样的光合作用给你的茶带来了什么?……

解读数字身份证

1.快速扫描。RFID辨识器可同时辨识读取数个RFID标签!

2.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传统条形码的载体是纸张,因此容易受到污染,但RFID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抵抗性。此外,由于条形码是附于塑料袋或外包装纸箱上,所以特别容易受到折损;RFID卷标是将数据存在芯片中,因此可以免受污损。

3.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在被覆盖的情况下,RFID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并能够进行穿透性通信。而条形码扫描机必须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的情况下,才可以辨读条形码。

4.数据的记忆容量大。一维条形码的容量是50Bytes,二维条形码最大的容量可储存2至3000字符,RFID最大的容量则有数MegaBytes.随着记忆载体的发展,数据容量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未来物品所需携带的资料量会越来越大,对卷标所能扩充容量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5.安全性。由于RFID承载的是电子式信息,其数据内容可经由密码保护,使其内容不易被伪造及变造。

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


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

普洱茶,一个很熟悉的名字,浓厚香醇的普洱茶是云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普洱茶从开始的云南特产成了现在国人们相依追捧的茶饮,不仅是因为普洱茶的功效与作用奇特,更是因为它的口感,让人喝了一口之后就欲罢不能了,那么你们知道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吗?

云南普洱茶是云南一大特色产品,受到很多人的大爱。普洱茶除了口感、功效之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每饼普洱茶几乎都是357克的,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呢?

对于云南普洱茶饼357克的来历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明白,如果你对此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的,那就看看下面普洱茶的介绍。357克是相对于饼茶来说的,普洱散茶、沱茶就不是这个重量了,小饼茶也不是。

对于历史来说,普洱茶兴于两千年前的古人,盛于清朝时期的皇族,普洱茶饼,也有称七子饼茶的,每饼重357克,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就要从很早以前说起:

古代涉边交易,政府为了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化措施,目的是便于统计,便于征税,便于交易。比如古代圆茶(即七子饼)为每圆重7两,七圆为一筒,重49两(16两为一斤,49两合当时的3.06斤);32筒为一引(重98斤),接近100斤。

建国后,七子饼的重量定为357克,则每筒和每篮的重量更接近整数,如“一筒重7片×357克/片约等于2.5公斤;一篮重12筒×2.499公斤/筒=29.988公斤约等于30公斤。这样一来,原本零碎的数字在加和之后就成为一个整数,便于普洱茶生产厂家的进销管理。

所以普洱茶饼的357克重量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另外,还有其他解读,比如:

有人从中国的文化传统解读了357,寓意是:3+5+7等于15。15是相聚的日子,象征团圆。

也有人从易经的角度来解读了357克的意义,首先357都是阳数(阳数为1.3.5.7.9,阴数为2.4.6.8.10),阳为日,为火,变动不拘;阴为月,为水,凝静,水平。

阳数之和为25(1+3+5+7+9),为太阳律的运行规律,而阴为月,阴数之和30(2+4+6+8+10),这也是每个月30天的暗藏玄机,月就是这么来的,易经包含的天文历法,中国传统文华多么伟大啊!

357之数字玄机,3为三才:天、地、人,5为五行,7为少阳,为震为雷为龙。可以说普洱茶357之精髓在于,以龙之精神,遁阴阳五行之规律,达到天、地、人之合和,龙之精神及中国文化之精神,缩小到茶文化来说,就是茶道精神。

七者,少阳,为龙,变动不居,普洱茶变化多端,收藏品饮丰富多彩。

五者五行,变化之规律,五味,普洱茶五味调合为最高境界。三者天地人,三生万物,品茗收藏需天时地利人和。357,真是个神奇的数字。

品味普洱茶的神秘魅力


品味普洱茶的神秘魅力很多人喜欢喝普洱茶,因为它口感上丰富多变,转化时不可预测,就像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或是一个可以伴随自己成长的朋友,对普洱了解得越多,越能感受到它妙不可言的魅力。

尤其是老茶,经过时间与岁月醇化,圆润内质发挥出的茶香,将人带回自然和谐的世界之中。

茶在口腔中的奇妙变化明显的是口韵、喉韵、回韵。

谁谓茶苦,其甘荠。

---《诗经·邶风·谷风》

舌本常留甘尽日,鼻端无复鼾如雷。

---陆游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

---苏辙

口韵(入口的韵味),

是比较含蓄的,不像香那样飘逸。

主要体现在口腔接触茶汤浸润过程中,由苦涩变化所带来的苦转甜、涩化的自然,让茶的芳香带给品饮者生津滋润的感觉,有舒、滑、润之美,口韵饱满的茶,在品饮过程中会立刻两颊泛甘,而后上升扩散到整个口腔,经久不退。

喉韵,

体现为茶汤通入喉部之后产生的清润感和甜感,更带给自身轻松而愉悦的通畅感受,进而感念茶滋茶味的美好。

喉韵一般从第三泡开始比较明显,此时茶叶经过醒泡后内含物质能释放得较多,茶汤丰富的内含物质稳定析出,进入口腔时有饱满的感觉,用舌头轻轻搅动能发现醇厚感。

喝下不久,在回甘的同时就能在喉咙感受到幽幽韵感,呼吸时香气似乎是来自喉部,喉韵持续越长,茶叶便是上等。

回韵

品饮一泡好茶,会让人们体会到身心放松,精神为之舒缓,喉底源源不断的涓涓细水,翻涌一样从下而上到达舌面,回甘生津之神韵。

例如正常干净的陈期30年以上老茶,苦涩味全消失了,但饮后能有微微回甜的喉韵,持续甚久,即便饮完数个小时、口中之津仍会源源而出、令人感觉十分之美妙,但不是所有茶都这样,只有少数品质好的茶品才会有此表现。

一般来说,回韵强则优,但只要可明显感觉出来即可,这种回韵给人感觉是非常自然的;关键在于持久度如何,你便会发现在饮完数个小时之后,口中都是甘香存留、津液滋生,使人心旷神怡,多半是久久都难以忘怀……

新茶,或只陈放几年的茶品,所造成的生津是“两颊生津”;

陈放二三十年的普洱茶,茶汤入口后则会有“舌面生津”的现象,

而陈放四五十年以上的老普洱茶,茶汤已经转为极柔性,达到了入口即化的境界,不仅能刺激两颊和舌面生津,还能激起“舌底鸣泉”的功效,喉韵和品饮意境都更加美妙。

品茶是一种修炼,一种找回自我感知的方法。

在这个一切以快为基调的年代,若能静下心来喝茶,恢复长久以来已经麻痹的知觉,并敏锐捕捉自己对茶的真正感受,无论是口韵,喉韵还是回韵都是如约而至的好运。

为什么很多普洱茶饼是357克?


普洱茶也叫七子饼茶

七子饼是普洱茶最具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态。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茶经茶马古道而名扬天下。普洱府早在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而得名,在官方文书中第一次使用"普洱"这个地名。普洱成为了当时生产、加工、集散茶叶的重要集镇。所产的蒸青、炒青、晒青团茶和散茶赢得了许多客商的亲眯。到万历年间,朝廷在普洱设官府管理茶叶贸易,封疆大吏们把普洱茶区的茶叶运到北京,献到宫里,普洱茶开始得名而风靡天下。谢肇制著《滇略》中就有"世蔗所用,皆普茶也"之说。

说法一:"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的圣喻。普洱紧压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时间下诞生的。在老的度量衡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笋壳包)。七子饼从而得名,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七子饼茶形似圆月,是云南传统出口品种,畅销港、澳和东南亚一带。过去民族,儿女亲事,非送七子饼不可,相传至今,旅居东南亚一带的侨胞,现在也很盛行。

说法二:为什么七子饼只装七张饼,而不装八张或六张呢?一种说法是七子饼茶原先是打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做啥用咧?是用来上税滴。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说法三: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月圆人圆,圆圆满满。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祝贺家和万事兴。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汇总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在国家圆梦,一饼一寄之,茶情,乡情,家园情,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云南普洱茶历史:云南七子饼茶与357克的来历


云南普洱茶历史:云南七子饼茶与357克的来历

李文华

前2天写了“普洱茶之神秘数字357

”小文章,本意不是讲云南七子饼茶与357克的来历。平时357克的饼茶,饼径19-20厘米,为紧压茶的主流,太普及,以至于生产、销售,大家都习惯用这个规格的每片单价计价,其他规格,200克、380克、400克等茶品在销售或消费上,都没有特别的竞争优势,为什么大家都喜欢357呢?也许357这个数字蕴含着些传统文化的哲理,由此发挥写了一些附会之辞,供大家娱乐。

要说到云南七子饼与357克之来历,详细的资料却是不多。茶友提了些问题,特别是新茶友更是不清楚为什么叫七子饼茶,为什么是357克。就我了解的做些解读,茶友如果有更细的史料证据请多多指正。

七子饼茶之来历:

明清时期,明代主要为团茶(明代谢肇?《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清代,普洱茶之型制,有了圆茶与团茶,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茶品可以为证。

圆茶在清代成了主流,为了税引的方便,规定了圆茶的包装为七圆一筒(《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就是七子圆茶之来历。清末民国后,七子圆茶消费主流随华侨到了海外,侨销圆茶历史由此展开。

六十年代,侨销为主的饼茶统称圆茶,藏销茶为“紧茶”,即蘑菇茶。蘑菇茶后来由于推广机械制茶,发展成了250克的砖茶,这就是云南“紧茶”,即边销砖茶的来历。清末民国的圆茶,七子是标准,也有五子、八子等规格。云南省在六十年代,为了侨销茶出口创汇,调整圆茶的称呼,统一为“云南七子饼茶”,由此开创了普洱茶的新时代。

357克之折算:

七子圆茶,七圆一筒,每圆七两,重四十九两,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kg),这是政府征税需要决定的。另外,由于马帮运输的关系,形成了30kg/件,笋叶竹篮包装的普洱茶传统包装形式,每匹马2件60kg,每件84片12筒,这就是俗称的大件七子饼产品。07年前这种包装很多,这些年15kg纸箱装小件产品为主了。

357g为什么会成为普洱茶标准规格?


357g为什么会成为普洱茶标准规格?

喝过普洱茶的茶友都知道,普洱茶有各种形状和规格,但是最常见的或者说标准的普洱茶都是357g的圆茶。相信很多人和小编一样,很好奇为什么普洱圆茶的规格不是一个整数,而是奇奇怪怪的357g。如果你还没有找到答案,不妨来看看小编的总结。

普洱圆茶也叫普洱七子饼,是将茶叶压成圆饼后,每7圆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普洱府,并在普洱县专设贡茶茶厂,普洱茶于1732年正式列入《贡册案》,从此名扬天下。普洱茶直至清末才罢贡,其间还得了乾隆皇帝"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的美誉。

普洱圆茶在清代成了主流,政府为了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化措施,目的是便于统计,便于征税,便于交易。当时的普洱茶一饼是7两,还不是现在的357g。

《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以前贩茶需要“茶引”,就像现在的烟草专卖证。每种商品的引所代表的重量都不同,比如据《宋史·食货志》:“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所以普洱茶茶引也是官府根据具体情况做的规定。按照当时半斤八两的计量方式,每筒49两,32筒是1568两,16两为1斤,共计98斤。如果每筒是50两,总共就是100斤,但是这样一来每圆的重量就不是7两这个整数了,压饼制作的时候称量不方便,所以规格还是98斤,茶引就干脆改成100斤整,似乎凑个整数比较舒服。

清末民国后,七子圆茶随华侨销到了海外,侨销圆茶历史由此展开,茶饼的重量计量方式也脱离了中国传统的“两”,改用国际通用的“克”。当时“中茶”(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拥有全国茶叶的出口权,为了配合出口,中茶公司要求下属茶厂生产每件30kg的普洱茶。按照国际计量单位,一件是一打,也就是12筒,每筒按清朝时候的习惯是7饼,这样算下来每饼的重量就是30kg/12筒/7饼=357.14286g,约等于357g。这就是普洱圆茶每饼357g的由来。

问题是,为什么执着于7这个数字呢,以前是7饼1筒,改了饼的规格后,现在还是7饼1筒;以前每饼7两,现在每饼357g,还是带个7。对于这个问题,小编也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如果哪位朋友能告诉小编,感激不尽。不要说什么7代表多子多福,小编不信那个!也许这只是个美丽的巧合呢~。

12亿神秘资本布局勐海,云南普洱茶或迎来“战国时代”


12亿神秘资本布局勐海,云南普洱茶或迎来“战国时代”

日前记者获悉已有12亿神秘资金已经进入云南勐海—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为2014年普洱茶大战备下了“丰厚粮草”。中国著名茶叶营销专家谢付亮称:“中国普洱茶市场混乱,很多产品盛名之下,其实不值那个价,在资本的驱动下,2014年中国普洱茶必然会淘汰一些品质不好价格虚高的普洱茶企,品质好的茶叶受到资金追捧,越陈越香,好的普洱茶就是可以喝的古董,具有非常大的升值空间。”据了解民间茶友一般投资收藏普洱,收藏选择的都是数量有限的山头茶古树茶,一些资本在收购一些山头茶,已经开始不计成本。2013年,古树茶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度走进普通人的视野,成为当下最值钱、也是涨速最快的“树叶”。目前国内普洱茶企大大小小有数千家,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普洱茶企业如大益、下关、中茶、陈升号、福今、合和昌、柏联、雨林古茶坊、今大福等。“至于这12亿资金是投在一家茶企还是组合投资还有待观察,普洱茶新锐力量想要要想后来居上,必须在高品质和产品差异化方面细分市场,需要高的品质差异化细分市场,个人觉得这是新资本想在高端普洱茶市场分一杯羹。”一直研究普洱茶市场的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周帆如是说。据记者了解,在勐海原生态、高品质的普洱古茶树毛料非常稀缺“价格高起”,如果产品品质不好的普洱茶企业肯定会被市场淘汰,在国内某知名投行的肖先生透露,12亿神秘资本或来自杭州某上市公司,该集团掌门人对普洱茶情有独钟,他可能在电商版图外进军高端普洱茶,以原生态、古树、春茶、手工为制茶理念的普洱茶高端品牌,将打造“奢侈级”的高端普洱茶供朋友圈限量收藏,无独有偶记者在勐海县城发现一栋15层的大楼叫“高顶大厦”,据业界人士透露,高顶古茶是2013年9月份刚成立的一家专做高端古树茶的普洱企业,虽然刚成立,但却已经得到许多茶人的关注与追捧,不知是否与神秘资本有关,广州资深茶友王先生说,2014年的普洱茶市场将呈现普洱茶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

云南七子饼茶与357克的来历


云南七子饼茶与357克的来历

前2天写了“普洱茶之神秘数字357”小文章,本意不是讲云南七子饼茶与357克的来历。平时357克的饼茶,饼径19-20厘米,为紧压茶的主流,太普及,以至于生产、销售,大家都习惯用这个规格的每片单价计价,其他规格,200克、380克、400克等茶品在销售或消费上,都没有特别的竞争优势,为什么大家都喜欢357呢?也许357这个数字蕴含着些传统文化的哲理,由此发挥写了一些附会之辞,供大家娱乐。

要说到云南七子饼与357克之来历,详细的资料却是不多。茶友提了些问题,特别是新茶友更是不清楚为什么叫七子饼茶,为什么是357克。就我了解的做些解读,茶友如果有更细的史料证据请多多指正。

七子饼茶之来历:

明清时期,明代主要为团茶(明代谢肇?《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清代,普洱茶之型制,有了圆茶与团茶,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茶品可以为证。

圆茶在清代成了主流,为了税引的方便,规定了圆茶的包装为七圆一筒(《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就是七子圆茶之来历。清末民国后,七子圆茶消费主流随华侨到了海外,侨销圆茶历史由此展开。

六十年代,侨销为主的饼茶统称圆茶,藏销茶为“紧茶”,即蘑菇茶。蘑菇茶后来由于推广机械制茶,发展成了250克的砖茶,这就是云南“紧茶”,即边销砖茶的来历。清末民国的圆茶,七子是标准,也有五子、八子等规格。云南省在六十年代,为了侨销茶出口创汇,调整圆茶的称呼,统一为“云南七子饼茶”,由此开创了普洱茶的新时代。

357克之折算:

七子圆茶,七圆一筒,每圆七两,重四十九两,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kg),这是政府征税需要决定的。另外,由于马帮运输的关系,形成了30kg/件,笋叶竹篮包装的普洱茶传统包装形式,每匹马2件60kg,每件84片12筒,这就是俗称的大件七子饼产品。07年前这种包装很多,这些年15kg纸箱装小件产品为主了。

神秘攸乐出普洱 基诺山中有古茶


神秘攸乐出普洱基诺山中有古茶

基诺古茶山的采茶人

基诺大鼓茶厂传统的竹筒茶

司土老寨是基诺山寨的“父寨”

基诺大鼓

基诺山(旧称攸乐)中的基诺人,上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由长老领导的氏族公社。1979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认定基诺为我国的第56个民族。

如今,位于景洪市辖区内、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的基诺山,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3个坝子,成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

古书记载的“攸乐”,是古代文人对当地居民称谓的一种汉文音译字,也就是今天汉文书写的“基诺”。1977年民族识别时,基诺山长老和代表们认为“攸乐”的汉字译音不如“基诺”准确,一致要求更改,经国家1979年发布公告,乃正式确认。基诺族,自称为“大鼓中走出来的民族”,也因此,基诺山更带上了一丝神秘色彩。

为一探究竟,记者走进基诺山世代以茶为生的亚诺村,古茶环抱且位于基诺山最高处,因为茶,这个村寨被誉为基诺第一寨。

大鼓承载祖先崇拜

60年前,攸乐山上的基诺族处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阶段,由卓巴、卓色、柯卜洛、达斋、乃俄、巴努和色奴等7长老领导,生活、社会交往中离不开膜呸(传说中沟通阴阳两界的巫师)、白腊泡(传说中沟通阴间的巫师)和却勒(铁匠)3种异人。寨子之间靠刻木板传递信息,人与人之间则靠树叶进行沟通。

相传创世时,女神阿嫫腰北在发大水时为给人类留种,便做了一面大鼓,把一对刚出生的孪生兄妹玛黑、玛妞放进大鼓内逃生。洪水退后,玛黑、玛妞走出大鼓,在一个名叫“生杰卓米”的地方(传说中基诺族祖先居住地)生下三男三女,从此繁衍后代形成了基诺族乌优(老大)、阿哈(老二)和阿西(老三)三个胞族。

之后,阿西部落中有人搬到司土(今司土老寨,据乡镇府20公里),被称做“父寨”;有的人搬到巴朵(今巴朵寨,距离乡镇府1公里)被称作“母寨”。“父寨”与“母寨”通婚后又发展出巴亚、巴来等10多个寨子。而阿哈家族中有的人迁到“巴坡”(今巴坡寨,距离乡镇府4公里)被称为“母寨”,另一些人迁到巴飘(今巴飘寨)被称作“父寨”,后来又发展出亚诺、巴卡等约10个寨子。

基诺人对舅舅特别尊敬,在家族中舅舅几乎享有和父亲一样的地位。据研究表明,这与母系氏族时代前的血缘家族有一定关系。基诺语中,基是舅舅、诺是后代,“基诺”两个音连起来就是“舅舅的后代”或者“尊敬舅舅”的民族。基诺语称大鼓为“司土”,因为有了上面的传说,崇拜大鼓就成了基诺人崇拜祖先的象征。

政教合一卓巴文化

过去,长老在基诺山村寨中享有无上的地位,如今的基诺山上依然有长老,只不过他们的角色已经由领导者转换成为基诺文化传播者。走进基诺山,记者同样也走入了基诺长老的世界。

据了解,原始社会末期,基诺族实行的是以村寨为政治中心的氏族男性长老卓巴统治制度。一般情况下,村寨由两位卓巴氏族最年长男性长老管理寨务,其中,卓巴为第一寨主长老,卓色为第二寨主长老。完整的管理机制,则是由7名长老组成的村寨最高权力机构,分别是卓巴、巴努、卓色、色奴、柯卜洛、乃俄、达斋。卓巴为首席寨主长老,由村寨最年长的卓巴氏族男性担任;卓色为第二寨主长老,由村寨卓色氏族中最年长的男性担任;巴努为首席寨主卓巴的继承人;色奴则是第二寨主卓色的继承人;柯卜洛是第三个氏族长老;达斋为第四个氏族长老;乃俄是第五个氏族长老。

长老的主要职责,是主持每年以农耕为中心的六次重大祭祀活动;集体狩猎熊、鹿、野牛等较大动物,由卓巴、卓色在寨门外和猎手的竹楼上分别举行两次祭祀仪式;为村民进行主持婚丧嫁娶,主持村寨事务等多种服务。因此,以卓巴为首的村寨七老制度囊括了基诺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祭祀)等全部领域。他们既代表着村寨的权威,同时又是族众的公仆。而白腊泡(巫师)和膜呸(祭司)在村寨中与卓巴(寨主长老)上下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了基诺族政教合一的基石。

记者亲历基诺山,发现山寨中依然还保留着长老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除了各村寨还有一至两名年龄最长的长老外,每年基诺乡举行的“特懋克”节日庆典上,基诺山的7长老不仅集体亮相,而且还要担当起主持祭祀、轮番敲响大鼓的古老仪式。

父子联名和巫师取名

如今50岁以下的基诺人,要是不会讲汉话,就成了闻所未闻的稀奇事,但50年前,能讲汉话的基诺人压根就数不出几个来,更别说是出门机会比男子少很多的基诺族女孩。从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位置上退休的白腊蕾,因为有机会上学,当时不仅成为了基诺山第一个学会讲汉语的女孩,也成为基诺族第一个有机会到昆明读书的女大学生。

“白腊,是巫师白腊泡帮助起名的标志。蕾,就是结束或者最小一个的意思。”白腊蕾对自己的名字解释说,白腊蕾意思就是巫师白腊泡取的名,而且通过“蕾”一个字,就表明她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为了解答记者的疑问,白腊蕾详细地介绍起基诺族父子联名和巫师改名等奇特的取名方式。

在基诺族中,取名沿用的是和哈尼族一样的“父子联名”制,比如说司土老寨的村民父亲叫“切木拉”,给儿子就取名“拉登”,儿子又给孙子取名“登山”。但有例外的是,条件好一些的家庭,或者中途体弱多病的就请巫师白腊泡给取名,所取的名字中就包含“白腊”两个字;还有例外的就是出生时脐带背在身上的就取名“沙车”,“沙”就是背在背上的意思,“车”就是脐带。

未婚生育在基诺族中并不会被歧视,因此,如果是未婚生育的就取名“少”,“少”即没有父亲的意思。

10多米树顶摘古茶

不是外出打工,而是招工上山帮助干农活,最多时有的家庭每天招募帮手达12人,单日工资开支多达600元。也许人们不会将这样的状况和基诺人联系起来,但是记者走进基诺山世代以茶为生的亚诺村时,惊讶地发现全村人均年收入竟然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达3.2万余元,在这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令人眼馋的小洋楼,堪称基诺第一寨。

从乡镇府沿213国道柏油路向勐腊方向前行14公里,爬上海拔为1280米高的古茶山腰,绿色环抱中小洋楼比肩林立,气势不输于小型集镇的现代村寨赫然在目。要不是时常看到一些头戴基诺族斗型帽子,口中衔着烟斗的老年基诺妇女从小洋楼中进进出出,记者还以为摸错了地方。

随意走进村民家中,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小洋楼前的遮阳蓬下建有一个供茶叶杀青时炒茶用的灶台,部分条件好的家庭已经在使用炒茶机、揉茶机等现代化的机械进行制茶,采茶、制茶一直以来都是古六大茶山最具代表性村寨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来源。

村寨背后是一望无垠的古茶园,村民们采茶不仅要爬上海拔达1800多米的山顶,甚至还要爬上10多米高的古茶树顶。而在古茶林伴生的原始森林中,到处是挂满累累果实的野生红毛丹,时常可以看到脸盆般粗壮的龙血树以及侏罗纪时代的桫椤等珍稀植物。在这里,大片的原始森林保持完好,良好的生态衍生出了丰富的资源馈赠给村民,古茶成为最好的回报。

最早吃上盐巴的村寨

据村里老会计切资介绍,由于拥有着茶树资源,亚诺寨一直以来都是基诺山上较富裕的村寨之一。早在最为贫困的原始社会阶段,由于古六大茶山成为生产贡茶的重要基地,因此作为古茶园面积最多的亚诺寨,数百年前就具备了“物物交换”的条件,成为基诺山上最早“吃上盐巴”的村寨。

过去村民上山干活或者采茶时,都要带着盐巴和辣椒上山,中午就在山上采野菜或者茶叶来凉拌着吃,深得其他村寨羡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独具基诺特色的“茶叶菜”。切资说,村里手艺最好的村民能将这口味特殊的“茶叶菜”做出20多种花样,单是他自己就会做15种左右。“臭菜凉拌茶”、“鸟肉凉拌茶”、“螃蟹凉拌茶”、“酸蚂蚁蛋凉拌茶”……许多菜都是闻所未闻。

作为基诺山的茶叶生产中心,也是全乡唯一一个几乎不种粮,就靠茶叶生存的寨子,亚诺寨一直都有着骄人的记录。1962年、1963年连续两届西双版纳的茶农会议就在亚诺寨召开,不仅吸引着国内的茶叶专家参加,而且还有前苏联的茶商不远万里赶来参加会议和洽谈买茶。

靠茶致富盖起小洋楼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村民布鲁周从2000年开始办起第一个私营茶厂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率先在村里盖起了一栋30余万元的小洋楼,而且还一直保持着年收入不低于30万元的纪录。此外,村里做着茶叶经营的杰白、者布鲁、沙约、洪涛等几位村民,不仅每年为自己带来20余万元的年收入,也将祖祖辈辈采茶为生的全村村民带上了富足的小康之路。

据村民小组长布鲁周介绍,由于拥有2000余亩古茶园和1300余亩新茶园,亚诺寨全村119户人家379口人在茶叶上获益匪浅。尤其是近年来茶叶价格增长,使得村寨家家户户都从村外招募工人上山采茶。按目前的行情,招来的工人采茶半天即可获得50元的报酬,一整天报酬为每人100元。而在茶叶价格最高的2007年,采茶工人为亚诺寨村民采一天茶的报酬,每人曾经高达120元一天。当时请工最多的村民腰赛家每天请工12人,单是一天的工资开销就高达1000元以上,而村民那时的人均日收入令人咋舌地突破了1800元,有的村民户均日收入竟高达万元以上。

据村里统计,就在茶叶价格低迷的2008年,仅3月到4月,亚诺寨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2100元,而在最高的2007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2万元。“村里早在2003年就成为基诺乡第一个全村修建起水泥路的村寨,目前全村128户人家都已经住进了舒适的小洋楼。”村会计飘布鲁自豪地说,亚诺寨就是名副其实的基诺第一寨。

古茶人文

传“六大茶山”因诸葛亮得名

曾因清朝时期生产“贡茶”而闻名的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

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

诸葛亮走遍“六大茶山”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

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有“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莽种,今夷民犹祀之”的记载。

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民间传说是诸葛亮寄箭处(而射箭处则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据记载,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

孔明被尊为“茶祖”

相传,三国时期武侯诸葛亮(孔明)率兵西征擒孟获时,来到西双版纳,士兵们因为水土不服,患眼疾的人很多。诸葛亮为士兵觅药治眼病,一天来到石头寨的山上,他拄着自己随身带的一根拐杖四下察看,可是拐杖拔不起来,不一会变成了一棵树,发出青翠的叶子。士兵们摘下叶子煮水喝,眼病就好了。拐杖变成的树就是茶树,从此人们始知种茶,始有饮茶。当地的少数民族仍然称茶树为“孔明树”,山为“孔明山”,并尊孔明为“茶祖”。

在基诺山,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孔明的故事,相传诸葛武侯领军路过基诺山,一些士兵掉队后留在基诺山,孔明为了怜悯掉队的士兵,就留下一些茶籽让他们以种茶为生。时至今日,基诺族人还奉诸葛武侯为茶祖,并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诸葛武侯丢落的士兵,于是便称为“攸乐人”“攸乐”即“丢落”的谐音。

经过史学家考证,关于诸葛孔明到过西双版纳的传说纯属虚构,不过每年农历七月十七孔明的生日,当地的村民都会举行“茶祖会”,以茶赏月,跳民族舞,放“孔明灯”(一种扎成像诸葛亮帽子的灯)。

全民性茶神祭

攸乐茶山位居普洱茶六大茶山之首,作为中国名茶之一的普洱茶早已闻名中外,这已为大家所熟知。如今在素有基诺古茶第一寨之称的亚诺寨,在基诺族传统的12天的农业大祭(洛嫫洛)中,就有全民性茶神祭。

祭茶神的当天村民们不能出村,有许多神圣禁忌;而暂停采茶期家家户户都拿着红公鸡去自家茶园祭一次茶树神,杀鸡后要在园中最大的茶树干上涂三道鸡血并沾上鸡毛,然后在茶树干上打破鸡蛋,再把鸡蛋壳套在茶树枝上,并念词祈丰收。

巴亚寨茶神祭的方法是将年内积累的蛋壳套在每棵茶树的树枝上。茶树被雷击的户主要世代相传,在茶树发芽时节一年一度,杀黑色与白色小猪各一头、黑色与白色鸡各一只,在雷击处祭天神。在巴亚等20多个村寨的传说中,利用茶的技术是由创世祖先“阿嫫腰贝”传授的;而巴卡等几个阿哈族体的村寨,则有孔明赠茶籽的传说。但在洛特、亚诺、司土、巴漂、巴坡、巴亚、巴卡等基诺古老村寨中,都有开村始祖种茶与古老茶园的史迹,而且基诺族祭祖先神灵的所有仪式中都离不开老干茶。

一句话,既具有原始社会农村公社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又有普洱茶六大茶山之首的汉文古籍记载的攸乐古茶,为中国乃至世界所罕见。在基诺山,茶叶不单是饮品,而且还是招待客人的佳肴。到基诺山做客,如果主人为你端出一桌子的茶叶宴,那也许将会令你叹为观止了。如今基诺人给世人留下的茶文化,除了上述的祭茶文化外,包含独特的凉拌茶、火燎鲜茶和竹筒茶等活化石级的珍品。

探寻神秘槟榔味 神秘的特色成为恒久话题


探寻神秘槟榔味神秘的特色成为恒久话题

陈年六堡茶才会有槟榔香

一直以来,六堡茶以其神秘的槟榔味而闻名,关于槟榔味,据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源于“苍梧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说起六堡茶,说起六堡茶的茶味茶香,大家总免不了说到其神秘的槟榔味。槟榔味这个说法是六堡茶特有的,其他茶则未有提及。不过,即使是喝过很多六堡茶的茶友,说起这神秘的槟榔味,仍难免各持己见、各有看法,而这槟榔味作为六堡茶最为神秘的特色,也成为了茶友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槟榔香、槟榔味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味道?到底是槟榔味,还是槟榔香?什么样的六堡茶会有槟榔味呢?六堡茶的槟榔香、槟榔味的形成到底是取决于茶青还是取决于工艺、存放呢?这些话题,不妨探究一番。

曾以槟榔味而驰名

带着对六堡茶神秘槟榔味探究的执著,笔者走访六堡镇的一些老茶农,向老茶人们请教起槟榔味。

在老茶人的口中,笔者得知六堡茶有槟榔味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而且,槟榔味、槟榔香两种说法皆有。不过,一位老茶人的一句话,让我得到启发:“槟榔香不就是槟榔味么,是一样的么?”确实,在粤语环境中,我们平日说的“香”和“味”经常不太严格区分(按说是嗅觉闻的是“气味”,“香”属于气味。味觉尝的“味”是指味道。),比如,人们说的“臭一股‘味”其实是指“气味”而不是指舌头品出来的味道。而特别是梧州地处粤语地区,人们在日常的白话中两个词的混用更为常见。槟榔味有可能是指品尝槟榔的味道,也可能是指槟榔的香味,或者两者相混。

现已九十高龄的老茶人李旭秋说,他小时候已经听到过六堡茶有槟榔味了,这种说法流传下来,估计可以追溯更为久远。因此,说“清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而闻名,是比较可信的。据六堡农家茶叶协会会长黎坚斌说,他小时候就听老人说过六堡茶有槟榔味,并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而闻名远近。

六堡镇老茶人陈振东还解释说,从前六堡农人家结婚嫁娶,为讨个“好意头”,不能少了槟榔(有宾郎之意)。据六堡镇乡香诗社社长林旭南回忆,以前六堡当地也是吃槟榔的,但吃法与湖南、海南、台湾都不同。六堡不产槟榔,甚少生吃,所吃槟榔大多是干货,是从茶船古道运出茶叶后,靠纤夫从拉回的茶船里,与茶农生活日用品一起带回的。六堡人吃槟榔是吃槟榔肉,将果肉切成八瓣,放于小碟中,有客来访,与茶一起,作为待客之道,来客自行取用,就如同今天有客来访吃瓜子一般。正是这样的吃槟榔、奉茶迎客的习惯,六堡人古时候就很清楚槟榔的滋味,也很容易将茶与槟榔味联系在一起,用槟榔味来形容六堡茶,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茶汤里感受槟榔味

那到底槟榔香是怎么样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槟榔香,本人专门买过各地不同的槟榔来品尝、比较,了解这个槟榔香。有湖南槟榔、台湾槟榔和海南槟榔,但令人却很是失望的是,现在商场里卖的槟榔几乎都是经过后期加入香精味料制作的,根本感受不到槟榔的原味,而且,各地所吃的多是槟榔的果壳,不是吃其果肉。

就此问题问过一些湖南和海南的网友,他们都是说这样才好吃。其实,新鲜的槟榔就这样直接吃是不好吃的,味苦而涩。但当我就“槟榔的香是怎么样的”问及这些朋友,他们都迟疑着答不上来。有的网友说,新鲜的好像是有青青植物的香,几乎没有其他香气的,。他所说的就是我们平日说到的“臭青”。

笔者跟包括贺州、广东、天津和马来西亚以及梧州本地的茶商、茶人就这个槟榔味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他们很多是接触过较多种类的六堡茶的,包括农家六堡茶和黑茶工艺的厂家六堡茶,可谓资深茶友。一般而言,茶友们大多赞同槟榔香不是指嗅觉上闻到的香,而是在口腔中感受到的一种气味和味道的综合。一位远在天津的茶友“漠北孤烟”也认同有槟榔味的六堡茶的“茶味表现为一种类似咀嚼槟榔后产生的滋味。”

但就具体槟榔味更像一种什么味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就表现出分歧了。因为把一种味觉结合嗅觉的综合体感用文字表述是一件很难的事,而且,从古人用槟榔味这个词来类比,在今天我们普遍很少吃槟榔的情况下,估计要把这个味道说清楚,并不容易。

现在茶友对槟榔味有多种说法,有茶友觉得陈年茶谷的味道,跟药店所售槟榔肉的味道有类同,认为这就是槟榔味。有茶友觉得,槟榔味是一种与烟味很相似的味道,甚至他觉得,槟榔味甚至是烟味转化而来的。也有茶友觉得陈年的厂家六堡茶就有槟榔味,其味道表现为比木香更淡而雅,比较悠远绵长。

探讨茶之味,必须得喝。并以多种茶样相比较、筛选、鉴别,笔者跟资深茶友方先生、孙先生等众多茶友用过非常多的茶样来探究过这个槟榔味。很多时候是对比着嚼食山槟榔的果肉来试茶,通过多次的试验,大家的看法趋向一致。以至于有时候一泡茶冲泡出来,大家都脱口而出:“这,就是真正的槟榔味!”

通过反复多次试验,笔者更获得了一些直观的感性认识:

1.槟榔味有多种,有淡雅、有浓郁、有清幽、有暗香之别。但大同小异,茶汤甜而甘与茶香相融,很和谐,很舒服,很让人愉悦,满嘴生香,香和味层次很丰富,下颚会有酸软生津的感觉,令人很是享受。

2.一款有槟榔味的茶,如果不是长时间摊晾,其干茶有一种很隐约的干香陈香,但要很仔细分辨。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干茶辨出这个茶有否槟榔味。

3.有些茶的槟榔味在洗茶时即可通过涌起的茶香闻到,但须分辨有几种“瑶香”、“烟香”跟其很相似,但其实不同。有些茶则在冲泡三五道甚至在七八道之后,才隐隐现出悠悠的槟榔味,其为清幽类。更有茶汤是在嘴里醇厚,槟榔味不明显,但在咽下茶汤的同时,才感受到其悠长的槟榔味,是为暗香类。

4.经验丰富的品鉴者能辨出槟榔味与“瑶香”、“烟香”等截然不同,但我们试图让一些少接触六堡茶的人品尝,有人会误认为有“烟味”,故其相似之处。

5.烟味与槟榔味共存时,可以分辨得出,特别是对于一些资深茶客,更易于分辨其与烟味的不同。

6.有一种茶香味近似于槟榔味却不是,初学品茶者或者一般消费者往往会混淆,须注意分辨。其茶香茶味表现比较张扬,香烈而飘,而真正的槟榔味则很纯正、沉而和谐、清雅。两者间最大区别在于茶韵,真正槟榔味其茶韵幽远,回味甘长。

7.不是所有的六堡茶都有槟榔味。

8.一款好的有槟榔味的六堡茶,其槟榔味会非常持久,数十道泡下来即使是茶汤颜色很淡了,但其槟榔味依然不弱。

陈茶六堡茶才有槟榔味

我们研究过多个有槟榔味六堡茶的茶样,通过比较分析其干茶、茶汤、茶底,我们大致上可以分析怎样的茶会有槟榔味,其与什么因素有关。首先,有槟榔味的六堡茶大都很耐泡,茶味很足。按经验分析,这些茶的可溶内含物如茶多酚等物质非常丰富。而这些茶品内含物丰富与否是和其茶树品种、管理都有很大关系的。

我们翻看比较过不少茶样的叶底,可以看到这些茶大多叶张肥厚,从品饮的角度来看,按茶友的话就是“茶味浓、茶气很足”。一般而言,野生茶或野放茶的茶多酚含量会高些,台地茶、茶园茶一般叶张较薄些,茶味也淡些。而且,从大多数有槟榔味的茶叶叶张的大小和大约的轮廓中,可以大致推断这些茶叶应是出自六堡镇原种茶树种群。

虽说六堡茶有以槟榔味驰名的说法,但并非每一种六堡茶都有槟榔味,这点为大多数茶友所认同。其往往在茶芽茶谷、中茶粗茶之类的茶中容易出现,在老茶婆中,是甚少见的,但笔者也偶然碰上过,可见世事无绝对。有槟榔香的老茶婆或是夹杂了部分霜降中茶,或其叶总体不算老,革质化不太明显,工艺也与常规老茶婆不同,因此与老茶婆中常见的“熟果香”、“罗汉果香”等香型都不同。

通过多次的试验,许多老茶人也都提到,六堡茶中的陈茶老茶才有槟榔味,新茶是少有槟榔味的。这点也基本成为茶友们的共识。换言之,经过一定时间的陈放,六堡茶中才有出现槟榔味的可能。

要出现槟榔味,这个茶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因素,还必须具备其他要素,如其制作工艺、存储的环境等等,后发酵中的菌类种群的差异是最为关键的。但是选用茶青种类、选用茶青的老嫩程度也会影响到槟榔味的形成。几个因素缺一不可。这就比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不是每种六堡茶都有槟榔味。

神秘的六堡茶“槟榔香”(二)


神秘的六堡茶“槟榔香”(二)

南国早报记者钟丽娅文/图

“我很喜欢六堡茶中的槟榔香,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六堡茶都有槟榔香,难怪一些茶友会说槟榔香可遇不可求……”这样的话,记者也曾听过多次。随机问起一些六堡茶商,大家也都说:决定槟榔香的因素很多,例如茶树品种、例如加工工艺、例如陈化的时间等等。什么样的六堡茶才会有槟榔香?槟榔香可不可以像“金花”那样人为产生?

产生因素:茶树、工艺、环境、时间等

权威茶科书《中国茶经》里有专门章节介绍道,“茶叶中的香气成分种类繁多,它随茶树品种、生态环境、栽培措施和茶叶加工条件,以及最终形成的茶叶种类等而变化,是人的味觉器官对各种香气成分的综合反应和协调感觉。不仅牵涉到香气成分的种类问题,而且牵涉到各种成分中的数量比值等问题。有很多具有刺激性的不愉快气味的成分,若微量存在而且和其它香气成分协同作用,也往往会成为人们喜爱的香气。”

六堡茶资深业内人士陈汉平表示,六堡茶是否具有槟榔香的影响因素很多,六堡茶茶箐品种、加工工艺成熟度以及后期陈化的环境、时间都有莫大关系。尤其是六堡茶茶箐品种和其它茶叶不一样,原料来源于多种茶树品种,例如苍梧县的六堡群体种、广西本地的桂青种、龙脊种,以及引进的云南大叶种等。

茶箐毛料来源的多渠道更加剧这几种条件的不确定性。其与微生物种群和群落共存的关系,使不同的六堡茶形成各自特有的品质。

工艺创新:可通过专利技术催化

因为槟榔香的独特魅力以及大受欢迎的程度,如今市面上可见到各个六堡茶厂家、品牌都有推出自家的槟榔香茶品甚至系列产品,从大筐茶到小箩茶、从茶砖到茶饼、从老茶到新茶,都可见到“槟榔香”的宣传。

尽管都叫槟榔香,但其实彼此香气之间仍有区别。有的纯净醇正,有的果香突出;又有的一泡即高扬,有的数泡之后才慢慢溢出。总之,品了市面上这些“槟榔香”,反而可能更让人一头雾水了。

对此,业内人士透露,传统槟榔香必须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六堡茶长期陈化过程中才会产生。为节约时间成本,业界也一直在尝试创新。目前已有一家老品牌六堡厂家在钻研整理传统六堡茶加工工艺多年,加之长期跟踪相关重要数据之后,获取了产生槟榔香的“密码”,拥有了槟榔香六堡茶制作技术的专利。虽然制作工艺复杂,尤其是陈化工艺十分关键,但利用这种技术,不需要存放太长时间就能显香。

“大家在挑选槟榔香六堡茶时,不要一听名字就盲目购买,建议先认真试茶,试试口感、香气、看看年份,根据自己的喜好、经济实力下手购买。如果有经济实力,可以选择足够年份的陈年六堡茶,这样形成的槟榔香更纯正经典,妙不可言。”陈汉平建议道。

揭开陈年普洱神秘面纱 津门百姓迎来专业品鉴平台


揭开陈年普洱神秘面纱津门百姓迎来专业品鉴平台

普洱茶素有“可入口的古董”的美誉,因其恰恰与其他品类茶叶贵在“新”的特点有所不同,“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升值。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普洱茶的热情越发强烈,普洱茶已经从一种健康饮品逐渐转身成为一种颇受追捧的收藏品,热衷于此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

如今市面上的普洱茶品质优劣不一,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对其进行专业的鉴别,因而出现了越来越多被商家用劣质茶叶蒙骗的不良现象。面对目前市场混乱的情况,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于一商茶中心内的紫砂会馆开设“驻津办事处”,为津门广大爱茶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品鉴交流的专业平台。今日办事处举行挂牌仪式,到场各位茶叶专家将为津门爱茶人免费鉴别普洱茶优劣,并指导大家如何正确饮用、鉴赏、收藏普洱茶等等,广大爱茶人还可携带自存的陈年普洱来此品鉴交流。

令人振奋的是,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专门带来了20套六大茗山的留样标本茶,都是2011年正秋老树茶。专家从茶叶的外形、香气、汤色、口感一一讲述老树茶与台地茶的区别、历史上六大茗山的区别。天津爱茶人将有幸品尝到老班章、老曼娥、落水洞、麻黑、南糯、景迈最正宗的老树茶。

普洱茶根据生产工艺分生茶、熟茶,根据原料分老树茶和台地茶。一般来说,老树茶指野生型或上百年树龄的栽培型乔木茶;而台地茶则基本上是栽培型的灌木茶。老树茶从品质、口感等方面都比台地茶好。老班章老树茶,历来被尊为“王者”,它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茶汤稠而厚,生津快,回甘长,花蜜香型,兰香感明显;老曼娥老树茶,它的甘苦霸气独树一帜,口感饱满,有着涩尽七分香,苦退十日甜的感觉;落水洞老树茶蜜甜香,刺激度低,汤柔水甜,甘强绵长;麻黑老树茶有明显花果香,口感宽广,柔中带刚;香气高扬,平衡见厚重;南糯山老树茶醇厚甘甜,回味无穷,适合初试普洱茶的人群;景迈老树茶以“三香”著称:一是干茶有十分明显的兰香,二是茶汤突显而持久,三是杯底留香。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之神秘数字357》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