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采制、包装风格尽显中国茶文化

普洱茶传承中国制茶史上的经典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普洱茶的采制技术、包装风格是最古老的制茶工艺的延续。

普洱茶采制、包装风格尽显中国茶文化

茶青采摘后,经杀青、手工揉捻,再行晒干以及用绵纸、笋叶、竹篓包装,这种制茶和包装茶叶的方式,在中国制茶历史上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普洱茶的生产工艺,给人以"朴素"、"自然"的亲切感。

第二,"饼茶"、"砖茶",保留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及唐代、宋代的制茶形式,承载着中国最为古老而悠远的制茶文化。

唐人陆羽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叶加工、消费、品饮的鼎盛时代。就制茶形制来说,宋代是一个以"龙团凤饼"为代表的饼茶时代。尽管宋代茶"饼"的形状大小、对茶叶原料的处理和今天的云南饼茶有很大差别,这并不影响云南七子饼茶作为最具历史文化底蕴茶品的地位。

第三,"饼茶"、"砖茶",继承和发扬传统制茶理念。"饼茶"寓意"天","砖茶"寓意"地",地、人和的制茶理念的体现。

这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意识形态领域的道教、儒家思想,是指导和创造中国各种璀灿文化的"思想基础"."天圆地方"是中国人最古老、最典型的宇宙观。它直接作用于汉文字的起源、中国制币技术、中国建筑学(如中国特色建筑的"四合院")、中国的逸乐和教育(如中国的古琴、围棋、象棋)等领域。"天圆地方"思想同样浸透在中国民间的饮食文化中,"民以食为天",所以锅、碗、瓢、盆等很多与"食物"有关的容器和器皿都是"圆"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天圆地方"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朴素、最古老、影响最广、最深远的思想,也是"饼茶"圆形形状诞生的思想基础。

可以说:"饼茶""砖茶"是最能代表中国茶文化的载体实物!

延伸阅读

中国茶文化之旅: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中国茶文化之旅: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作为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列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届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的一大亮点。制作出的贡茶成品"制作工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人李兴昌一直坚信并致力于不断改良制作技术和工艺,提升普洱贡茶的品质和品味,使普洱在历经岁月的沉淀中,实现茶与文化的完美交融。

中国茶文化之旅: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的制作约定俗成为相对固定的程式,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4个程序。但是贡茶从茶树的选种,茶园的管理、茶叶的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晾晒、蒸制一系列过程,贡茶的制作技艺都是十分微妙和精细的。全手工制作,而且全凭感觉和经验,没有任何参考数据和文字。因此,贡茶的制作工艺颇为费工、费时、费力,制作效率比现代制作技艺效率低。基于这种原始的操作方法,贡茶要继续发扬光大,难度很大。

《普洱府志》史料记载,1729年,普洱茶的成品被送往当时的皇帝手中,因口感独特等众多原因被定为贡品,并设立了贡茶司。

中国文化之旅: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普洱贡茶因为独特的原料优势和制作技术,一直保持着独立的制作形式,但现代的普洱贡茶的制作技艺其实是中断后重新恢复和创新的。据李兴昌介绍,大约在1840年之后,由于历史原因,贡茶的制作就已经渐渐隐退在历史的硝烟中了,至今,作为进献的贡茶已经不再制作。

中国特色普洱茶文化


中国特色普洱茶文化

张明春:中国普洱茶特色文化

岁月悠悠,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已经开始,明天还不确切,最有把握的是当代正在进行的今天。当代社会的一切精神与物质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当代普洱茶特色文化是普洱茶产业随着历史的进程衍化发展的结晶。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生活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每一个社会都有同它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新社会制度的产生而改变,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也不例外,同样融入了世界经济圈,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特点是全人类共创共享。就以当代茶文化来说吧,它既古今结合,继承了历史文化,又中外合璧,接受了先进的外来文化,汲纳了世界文化的精华,具体体现在时尚品茗的茶道与茶艺方面。

时尚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时尚品茗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时尚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当代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静心雅志,构建和谐。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然而茶艺与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分。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中国茶艺是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到20世纪30年代茶艺名称才正式出现。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已广泛使用,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时尚品茗的当代茶文化。

茶艺的内容是泡茶、饮茶的技巧和艺术。泡茶的技巧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而饮茶的技巧则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色、香、形、味、韵的体味。饮茶技巧也包括以茶待客的基本技巧。泡茶、饮茶的艺术高于技巧。技巧是基本、浅层次的,而艺术属美学范畴,属实用美学,休闲美学,生活美学领域。茶艺包括环境美、水质美、茶味美、器具美、艺术美。而泡茶的艺术美又是泡茶者仪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而饮茶者同样要强调美,强调心灵相通。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潇洒自如品茗。以喝一杯好茶为依归,追求精神的愉悦;二是经营性茶艺如茶馆、茶楼、茶店、茶坊的技巧,四川的盖碗茶和长嘴茶壶冲泡。三是表演性茶艺。

茶艺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茶事功能来分,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二是以茶叶种类来分(即六大茶类)。三是以饮茶器具来分,主要有壶泡、盖碗杯、玻璃杯等。四是以冲泡方式来分,有烹茶、点茶、泡茶、冷饮法等。五是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上层、社团、宗教、民间茶艺等。六是以人群来分。七是以民族来分。如蒙古的咸奶茶、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基诺族凉拌茶等。八是按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俗茶等。九是以地域来分,如西湖龙井茶、修水礼宾茶等。十是以时期来分,古代、当代茶艺等。茶艺的突出特点:一是哲理为先。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简净。道法自然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灵。崇尚简净是以简为德,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二是审美为要。注重意境,百花齐放。茶艺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空灵玄机与禅机逼人,五彩缤纷与清丽脱俗,各种风格都能展现。四是实用为佳。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茶艺不仅关注冲泡过程,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很好地融为一体。

关于中国茶文化知识科普


中国可以说是茶的故乡,饮茶的历史,也是在中国存在几千年的厉害,茶的品种也有很多,比如红茶、白茶、乌龙茶之类的。那么关于中国茶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乌龙茶是中国茶的代表,是一种半发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汤是其特色。

最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特色的当数乌龙茶,因为乌龙茶的品尝比较讲究,冲泡也颇费工夫,因而人们称它为"功夫茶"。

不识儒佛道,不知中国茶文化


引子

中国茶文化的底蕴是儒佛道三教文化,不从三教文化入手,便无从了解中国茶文化;因了三教文化的影响,中国茶文化才成为一门内蕴很深的高层次文化,而有别于一般浮浅的物质文化。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自晋而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佛)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金明馆丛稿》)

中国的宗教是十分复杂的,简而言之,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多神论者、泛神论者,也同时是个无神论者,但中国人还是经历过一个宗教文明的时代,并且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解释系统。这个时代是以儒释道三教的分与合为特征。元朝文士刘谧在《三教平心论》一文中对三教合一的思想基础有很精辟的论述,文曰:尝观中国之有三教也,自伏羲氏画八卦,而儒教始于此;自老子著《道德经》,而道教始于此;自汉明帝梦金人,而佛教始于此,——此中国有三教之序也。……

陆羽的《茶经》忠实地总结了儒佛道三教对茶事的不同解释,其中的《七之事》列举了唐朝之前著名知茶者30余人,包括儒者、和尚、道士,以及有一定宗教信仰的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

中国茶文化产生于中国宗教文明的“泛神论”时期,具有某些宗教的文化基因,这是毫无疑义的。它有自己的自然崇拜物(茶树),有自己的职业神祗(陆羽),有自己的道场(茶室、茶寮、茶肆等),还有自己的教徒队伍(广大茶人)。特别是中国唐、宋、明、清的士子,对茶具有宗教般的迷狂,——当然这种“宗教情结”只是一种“心态”,正如拙著《中国茶道》一书所提到的,他们视茶为灵魂之饮。

日本国学者仓泽行洋先生所著的《艺道的哲学》中称“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并说“茶道是宗教的一种存在方式”。仓泽先生的话不无道理,茶道的确是宗教存在的一种方式;换一句话说,茶道这门生活艺术负载了宗教文化内涵,但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只是说中国士子对茶的迷恋可与宗教徒对某种宗教的迷狂相比况。但士子心灵中的“茶”决没有外化为“茶宗教”。

儒茶:饮茶有何乐

就茶文化而言,较之道、佛二教,儒教的作用更为突出。在建国之前,“马列学说”虽已传入但尚未成为“统治阶级的统一思想”,所以数千年里儒教一直作为“国教”而存世,它的思想和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就实际情况而言,中国的儒者不一定是和尚和道士,然中国的和尚和道士却多有儒学的根底。

儒家宗孔孟,孔孟之学曾照亮中国历史文化25个世纪,而且还会继续产生影响。因为儒家茶缺乏特色,儒教又非“准宗教",故易为研究者所忽视。其实,儒家思想对中国茶文化的强大幅射非佛、道可比。儒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用儒家的周礼去规范茶礼,用儒家的乐感文化熏陶茶文化,用儒家的仁学规范茶学。中国茶文化的主体建构多取材于儒家学说。

“乐感文化”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文化特征。乐感文化与茶事的结合从而构成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茶文化中最生动活泼、最有情趣的组成部分,它使茶文化中“形而下”的茶艺部分成为一门雅俗共赏的室内艺能。

饮茶的乐感体现在以茶为饮料使口腹获得满足,体现在以茶为欣赏对象在审美中获得愉悦。正因为饮茶有“乐感”,茶事才有可能连绵千载并风靡全球。习俗传承的奥秘在于“益、乐”二字。

茶事之乐主要体现在“烹茶”和“饮茶”中。“烹”指操作法,包括煮、熬、煎、点、冲等,其环节包括择茶、鉴茶、煮茶及对茶汤的品尝和评定。对于一个嗜茶的人来说,烹茶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当他喝了一次好茶留下难忘印象时,他会久久回味那隽永之感觉,于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其事,一次次找回那种感觉。因“乐感”而形成“爱好”,“爱好”便成为这种日常生活行为的动力。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健康”自然是“乐感”之一,茶能健体,何乐而不饮!

中国特色历史普洱茶茶文化


中国特色历史普洱茶茶文化

历史是一位伟大而严峻的老师,他会客观、公正地教你认识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把握自己。“审之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此言出自《吕氏春秋·长见》,其意为过去、现在、未来之事前后相承。了解现在,即可体察过去;同样了解过去,亦可推测未来。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包括生产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和文化科学发展史。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和主体。一方面与自然对称,另一方面与现状对称,但三者是密切相联的。人类对自然的斗争,是历史的主要内容之一;自然也在不断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现状则不断随着时尚的推移而转化为历史。在习惯上,人们把有关历史的记载和阐述也称为历史。斯大林说:“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是许多世纪以来依次更迭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史,是生产力和人们生产关系的发展史。”(《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7页)。在习惯上,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文化则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称为世界茶叶之乡。中华民族的劳动人民是世界上最先认识并种植制作茶叶的民族。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传说中尝百草的“神农”就发现了苦茶这种植物(那时,人们把茶叫做“苦茶”)。史书载“炎帝崩于茶乡”,所以把神农死的地方称作“茶乡”。我国劳动人民对种茶、采茶早就有很精辟的研究和总结。东晋(317—420年)时,有位叫郭璞的人,他在《尔雅注》里讲过:“今呼早采者为荣,晚取者为茗……”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了采茶的早晚与茶质的关系。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写作了三卷《茶经》,总结了劳动人民长期经营茶树的实践经验,内容丰富,见解精到。光是烹茶用的器具,就记载有24种。陆羽是世界上第一位茶叶科学家,对茶道很有研究,被世人称为“茶圣”,在茶界推崇至今。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书中指明了茶的产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出使南诏的唐使樊绰在其所著的《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今云南景东)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家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杂椒姜烹而饮”是当地少数民族的饮茶方法,至今仍有人沿用。“采无时”是说“采茶不分季节,一年到头都可以采,这正是云南南方亚热带气候条件的优越。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据专家考证,唐代“银生城”即“银生府”,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即今云南省景东县,所辖地域为西双版纳和普洱市。“银生城界诸山”当指有茶的哀牢山、无量山。“银生节度”所辖的县,包括当今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蒙蛮舍”中亦有“濮蛮”,或许当时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法,至今仍保留在佤族的擂茶和基诺族的“凉拌茶”中。

宋代李石所著的《续博物志》继《蛮书》之后也有类似记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清代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书中明确记载了六大茶山均在西双版纳境内。

明代流行的是“蒸而成团”的紧压茶。明代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记载:“车里之普耳(即普洱),此处产茶。澜沧布朗族叫“蒸而成团”的圆形紧压茶叫“腊广”。明代谢肇?《滇略》中提到的“普洱”没有“洱”字,就叫“普茶”。清嘉庆四年(1799年)檀萃写的《滇海虞衡志》曰:“普茶,名重天下”,也是说“普茶”。“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只说“普茶”,而无“洱”字。此记载指出了银生府的“普(濮)茶”,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就已经销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区了。

到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记》中已有详细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盛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属有茶山之处……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色。……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作为贡品团茶,每年向清代朝廷进贡有一定数量。

关于普洱茶包装


普洱茶按不同的品种、销路和对象,有不同的包装,有藏销茶包装,紧压茶包装,出口普洱茶包装和国内销茶包装,由思茅茶商制卖给藏人大宗的茶,每蓝装十五筒,两蓝为一担称“平担”与“圆茶”、“砖茶”的装法相同,只是蓝形长或方,或大或小,肖有不同而已,而取到面甸再转运西藏的“紧茶”,行运低印光之后,必须再加麻包,并且打明标记牌号,才能送交船运,也有在中途如景东或瑞丽等地即须加逢麻包的,待军运加嶙崩之后,还须再用牛羊兽皮之类加包,才能运入西藏,这种包装费用非常的高。

昔日自1967年前,以竹蓝筐内视笋叶包装,每斤毛重30公斤,绳索封扎,挂宝标记,1967年景谷茶厂等改制砖片紧后,分为内外包装,内屑为小包装,装入小包装,每件内装24小包,以绳子直道,横二道封口,贴附标签,件重30公斤,1980年,改为硬纸箱包装,而出口包装规格分为:袋装和盒装两种,1985年以前用麻袋包装,随后改为编丝袋包装,每袋30—40公斤。盒装系用纸版制成,每小盒为100克。大箱内衬塑袋,每箱16公斤,外刷唆头、茶号、单位名称、规格等。

内销茶包装依各品种而定,小包装按各种花色定额装盒,外用透明玻璃装盒,大包装用专用纸盒,内衬塑料薄膜,定额装盒,外于塑料袋捆扎二道,标名茶号、品名、净重、单位名称、批号。每件重量统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少量名优茶作为礼品,采用金属制造茶盒包装,大宗产品仍用麻袋。棉布包袋。八十年代后,大部采用无毒塑料食品袋和纸箱包装。而名优茶采用彩色塑料包装袋、彩印纸盒、金属茶盒、土陶、竹、木工艺美术纸品包装,形式多样。

中国茶文化的渊源,这些你都了解吗?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发展远扬海外,成为了很多国家离不开的饮品之一。那么中国茶文化历史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中国茶文化的渊源,你知道多少呢?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茶的熟悉程度范围之广,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中国茶文化如此受欢迎,那么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应从何说起。

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中国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宋朝茶文化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中国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由此看来,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深厚博大,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中国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小结:中国从古代的时候,不论是帝王的文人墨客,或者是挑夫贩竹之人,都是十分喜欢茶。时至今日,茶也是人们日常离不开的饮品之一。

普洱茶文化之魂:茶马古道文化


普洱茶文化之魂:茶马古道文化

自唐宋起,西南产地的茶就因一项被称为“茶马互市”或曰“盐茶互市”的贸易活动而在流通着。刘健的《庭闻录》在清初时期这样记载:“顺治十八年(公园1661年)3月,北胜(今永胜)边外达赖喇嘛、干都台杰以云南评定,遣使几墨勒根赍方物求于北胜州开茶市,以马易茶。”这是一条关于云南的茶马贸易的确切史料。后来丽江府改设流官,且交通较便,茶市改设丽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队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从丽江经景东至思茅,络绎不绝的马帮成群结队,每年贸易额有达五百万斤之多——这就是当年因茶繁荣的茶马古道,它打通了一条与藏区人民紧密连接的通道。

1729年(大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今天的宁洱县设置了普洱府,1736年,在思茅设立官茶局,从此思茅成为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清檀萃《滇海虞衡志》中云:“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从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年),思茅城商贾云集,普洱茶贸易异常兴盛。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都有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思茅与普洱之间的这条路上。

后来,因为社会动荡、战争、清政府腐败等种种原因,茶马古道伴随着普洱茶产业的迅速衰落,也被废弃了。1990年的夏天,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等人来到了川滇藏的三角地带,在古人留下来的几条老路上徒步行走。在这几条远离城市,人迹罕至的古道上,就连吹过的一阵风都不愿意过多停留。

正是在这几乎快被彻底废弃和遗忘的道路上,他们凭借着文人的特殊敏感,用近似诗人的感觉去触摸这条曾经熙攘的古道,想发掘出眼前这条无名神秘古道的某种幽远而又深沉的内涵。

第一次,他们把这条无名的古道命名为“茶马古道”。两年之后,这次随意诗意的命名成为了一个正式的概念,这四个字,让普洱茶从几近湮灭的历史尘烟中,飘出了文化的茶香。随着田壮壮的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第一部纪录片《德拉姆》的拍摄,茶马古道彻底火热起来,国人们通过这样的影像,看到了怒江峡谷、古道、悬崖、激流还有碎石坡,田导演用光与影的艺术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真是表现了云南固特自然生态环境。

从此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一种涉及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的多维度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的进行大力地推进了云南地方史、地理文化、民族历史的研究,成为一场极为成功的云南地方传统文化的整合运动。

2007年,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的普洱茶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以茶马古道为核心的云南地方文化整合运动彻底开展起来,并从中产生了以旅游业为首的新的产业价值。

二百多年间,世序更替,人事浮沉,无论是普洱府,还是普洱市,都与茶马古道从始至终地共同见证普洱茶历史的变迁。茶马古道,最终成为了普洱茶文化的灵魂,围绕这条古道上的所有一切也都热了起来,而随着茶马古道流动的最重要负载物——普洱茶,此时则顺理成章地将茶马古道文化融入其中,同时也将这场由茶马古道引发的普洱茶文化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采制、包装风格尽显中国茶文化》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