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

茶人访谈录朱桐:还原真实普洱茶

"普寿堂"藏在一个带门禁的小区里,藏在顶层--19楼,室外不见任何商业招牌,这个普洱茶私人会馆的主人叫朱桐。当茶馆、茶庄都忙着找寻各种卖点、试图通过运作让普洱茶平添更多附加值,进而向奢饰品进军、向高端市场拓展的时候,朱桐固执而坚定:"我只想为茶正名。"

茶人访谈录朱桐:还原真实普洱茶

好坏界定不能盲人摸象

北京商报:(以下简称"商报")您说办私人会所的初衷是为茶正名,还原真实的普洱茶。现在的普洱茶市场不够真实吗?

朱桐:所谓"真实"是正确地认识普洱茶。普洱茶是完整的体系,可是除了藏在深山老茶区的人,外界对普洱茶的了解都是片面的、单一的,甚至是肢解的。细数普洱茶消费的几个热点,追年代--老茶就是好茶;追价格--价高就是好茶;追功效--听说能养生、减肥、降血脂,就是好茶。这些片面的"关键词"最终都成了商家炒作的基点。其实单一评判都没错,但却不能称之为"好茶",惟有综合所有,才是好茶的标准。我也认可"越陈越香",但前提必须是古树茶,又有好工艺、好贮藏才有可能越陈越香。"越陈的茶越贵,贵茶一般都好"--这是理解的通病。"不求好,但求最贵"在普洱茶的市场绝非笑谈,已经引发了不知多少惨痛的教训。

衡量普洱茶应该是完整的,单一、肢解的关键词,尽管本身都没错,但也不能称其为评判的标准。这与目前人们对虫草的观念如出一辙,尚未完全了解,就已痴迷其中。

商报:您从2004年开始做普洱茶私人会所,经历了普洱茶最疯狂的涨跌,对市场的变化有什么感受?

朱桐:其实,古树茶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我们理解一件东西,无论它有多好,供应量充足也不可能贵。贵的根本在于稀缺。目前,普洱茶古树面积只有一万亩,分散在西双版纳2.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产量有限。这是决定普洱茶好坏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后来疯狂投入人工种植的台地茶,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需要防虫,需要量产,并迅速上市。原料已经不可靠,后期又采用急功近利的发酵手法,最终被市场淘汰并不奇怪。

做好普洱茶,关键在认真。所谓"认真",就是了解普洱茶的茶区、茶种、制程、仓储、存放,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把茶青压成饼、砖、沱,那只是在做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端农产品,连商品都不是,更不要妄谈文化与艺术了。

2006-2007年曾冒出了大量厂家,目前有许多已经破产、停工。毫不夸张地说,2007年底的价格跳水,让产区不少人走投无路。最疯狂的时候,产区一公斤台地鲜叶冲到五六十元,现在的价格是7角钱,可以想象有多少人倾家荡产。即便有大资金进场,也不见得能生存下来,因为他们的目光多数只放在利益上。对普洱茶抱有太多遐想的,还大量囤茶,现在后悔莫及。话说回来,对普洱茶,必须知道什么茶能买、什么茶能放。

正确观念需从点滴培育

商报:普洱茶真能升值吗?

朱桐:正确理性收藏普洱茶确实可能升值,但其中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保存条件、制作工艺、茶坯质量、市场保有量等都会影响普洱茶几年后的价格。存茶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如果茶叶受潮霉变或沾染异味,便失去了价值。熟茶的发酵技术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其是否有存放意义,而生茶茶青的来源档次会决定其转化、升值空间。另外,某一年份的老茶珍贵稀缺程度也左右着价格走向。

商报:茶叶市场素来春茶销售最为火爆,普洱茶也有明前茶的讲究吗?

朱桐:茶叶采摘季节不同品质自然有高低之分。普洱茶在一年当中要以"春尖"及"谷花"两个时期所产的品质最好。"春尖"可以说是老天最宠爱的茶。经过整整一个冬季的休养,茶树积蓄了丰富的能量。一般情况下,春茶会因生长时段的雨量不同而有差别。生长采摘于早春清明节前雨量较少时的"明前春"是上品。清明节以后的春茶,因雨水多、生长速度快,被认为营养和口感不如前者。"春尖"晒青制成的春尖是做普洱茶的上乘原料。

9月间,漫长的雨季进入尾声,在稻谷扬花的时节,茶树又发出一轮白毫丰厚、肥壮饱满的新芽。这就是"谷花茶"."谷花茶"很细嫩,为制饼茶的原料。春茶清香爽口为上品,而秋茶则是香中带苦、苦后回甜,值得细品。目前,云南真正高级的普洱茶都是以"春尖"为主体制成的。

普洱茶春天言之尚早

商报:经过了2007年的"过山车",市场普遍认为普洱茶消费已经趋于理性,"春天"回归指日可待。

朱桐:只能说有改观,但是也没改多少。目前,占绝大多数的消费心理仍然不成熟,也远远谈不上理性,仍然在单纯追求概念,炒作不过是改换了个话题而已。过去说"越陈越香",不管品质追陈茶,现在更进了一步,认为古树茶就越陈越香,但是有那么多古树茶吗?于是诱发掺假和拼配,表面是古树茶,里面全是台地茶。

我的会所只是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普洱的消费概念更清晰,并希望这样的理念能影响一部分人。至于市场,要实现根本的扭转,需要商业环境和消费理念同步转变。同时,媒体也需要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媒体自身的专业,对于普洱茶市场的发展作用不可小觑。不以偏概全,不以特例做共性,文化、商业、品位被真实还原,消费才会更健康。

商报记者姜琳琳/文并摄

朱桐:

这位走遍了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的北京人,起初并不喝茶。早年他在昆明的一座道观里最初接触普洱茶,那片茶饼号称是60年的陈茶,被道观的主人视为珍宝,非贵客不给尝。"茶叶拿出来都在拉丝,冲泡出来整个房间都是臭的,大名鼎鼎的普洱茶就这样,这怎么能喝呢?"朱桐不解。即便在普洱茶的故乡,在云南当地,也大有认死理儿的,抱定了"陈茶就是好茶".在朱桐看来,这是普洱茶最大的问题,用片面、肢解的概念来衡量好与坏。

精选阅读

从普洱茶的转化悟出的真实人生


从普洱茶的转化悟出的真实人生

2006年开始,做茶的人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那时开始许多人跑茶山,找茶树,可谓是一条即艰辛又有盼头的一段岁月。芳村陈茶汇掌柜辉哥也是那一年开始跻身茶行业的,从事了多年的中期茶批发,通过用心钻研已是经验老道,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茶山行走经验,常年在茶山一线从事原料收购、生产加工、茶叶审评等一系列的工作,擅长茶叶审评,在多年的实战中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品鉴标准,敏锐而精准。

对于为长期经营中期茶的辉哥来说,更关注的是客户的需要,谈到勐海之春“这款茶适口度高,离地发酵,相比同等价位的熟茶来说在短时间内会转化的更快更好,适合茶庄零售。”言语中肯,不卑不亢,身上无不焕发着一个茶人淳朴的气质。

与此同时,辉哥有着丰富的一线制茶评茶经验,在审评一款茶时更加关注“协调性”与“甜度”,他认为协调性好的茶通常会转化的更快,后期表现也会更优秀。由于勤奋好学和敢打敢拼的实战经验让辉哥几乎成为了普洱茶“人肉百科全书”,辉哥对茶人之道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平时就爱研究:什么人才能称作为“茶人”?是种茶的茶农?茶厂的老板?茶企做茶的师傅?开茶店卖茶叶的?茶艺师?茶馆茶店的从业者?茶学专业的教授、学者、研究人员、培训师?还是爱好喝茶、喜欢收藏茶叶的人?

市场上一些常常以茶人自居者,时不时炫一下喝的茶都是某山头、存了多少年,掏出个茶杯必是某大师的亲手作品,或者什么窑柴烧孤品,混迹茶圈、盘“道”论“艺”,这些人恐怕都撑不起“茶人”这二字的分量。

辉哥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茶人,朴实、专注、对茶充满热爱同时有着很高的专业度和丰富的从业经验。辉哥一直秉承着“标准、坚持、用心”的态度习茶。他认为喝茶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只有这样喝茶的健康功效才会作用在身体上!

“试茶不是一口气可以完成的事情,每款茶都有它的优缺点,用心、反复多试一定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惊喜。”“有时候,要将一个产品摸透,必须要反复去品试它,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看其口感变化。”在讲起自己的习茶心得时,辉哥一直在强调坚持的重要性,也正是这份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造就了眼前这位真实的茶人。

要能受得了在茶山之上披荆斩棘、跋山涉水的奔波劳碌,还要能静得下用心品一泡茶;要顺应包容,朴素得与常人无异,却总会感觉与其相处时,似乎有光温柔地包围自己,暖到心窝。说起茶人气质,有人随波逐流、有人自成一派、也有人就是这么简简单单,就像茶起源于百姓日常,生长于朴厚的大地,纵使被千百种演绎,始终离生活不过一厘米的距离。(文/山水玲珑,本文为作者投稿文章。)

朱向东的“有机速溶普洱茶”人生


朱向东的“有机速溶普洱茶”人生

很遗憾,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无法回到2001年,看着一个身患癌症晚期的人是如何靠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博斗,直到最后他意外抓到生命的“诺亚方舟”,战胜了癌症病魔,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且成就了一个品牌。

我们错过的,是一个与病魔的斗争故事,也是一部饱含辛酸的奋斗史——朱向东在与癌魔抗争的日子里,不断查找与抗癌相关的资料与案例,从中发现了茶中的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使得在癌症病痛中的他看到了希望,通过长期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大叶种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他的病情逐步好转并痊愈康复,正如朱向东所总结的“癌症痊愈的因素很多,但对我来说普洱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他就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创新型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理想就是让有机普洱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于是,他的人生翻滚、蜕变、升腾,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就此上演。

2003年,刚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的朱向东创立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并且随着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生产国家专利的研发成功,公司正式更名为云南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是,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醇润”品牌,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艰难而真实的破土生长。

童年的戏剧人生,一段抹不过去的经历

1961年,在思茅(现在的普洱市)的景谷县,朱向东出生了,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那个年代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童年,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母亲也受到了牵连,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幼的朱向东从幼儿园里被赶了出来,由于没人照理,只得回到老家景谷益志乡跟随爷爷和舅舅生活。他在偏僻的乡村无法获得正常孩子的学校教育,好在母亲和舅舅都是教师,幼小的朱能幸运地跟着旁听,更多的是参与到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中,放牛、积肥和耕田等农活,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段辛苦和快乐的田间劳作过程中,使朱对农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较深刻的感悟,在此后的中学及大学假期都会抽空回到村里体验生活,并且学会了丰富的传统农作知识(传统的农耕文化),这对他后来从事有机普洱茶的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后话。

1972年,朱向东的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工作,于是朱向东随父亲搬迁到了普洱,并开始正式上学。

1978年朱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所报的志愿都是理工类,但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数学考场上流鼻血不止,此后的科目也考砸了,虽然考分进入录取线,但没有被自己选择的大学录取,随后的补充录取阶段,在云南民族学院与思茅师专中选择了思茅师专。

1980年师专毕业后,由于县城中学师资奇缺,积极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景谷县一中任教,并很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在1983年举办的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思茅的10个获奖名额中,朱向东的学生就占了6个,并因此获得了云南省教育厅的嘉奖。

1985年考取云南师大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分配到思茅财经学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参编和出版了全国中等财经学校计算机教材,担任过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工会主席和校办企业总经理等职务,2000年调到云南省农业厅工作。

悲喜2003改变人生方向的一年

2001年,当人们都还在沉浸在新千年的兴奋中,纷纷谋划人生新蓝图时,朱向东却迎来了他人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朱感觉身体不适,经过确诊为甲状腺癌晚期,并发淋巴结转移。尽管身心受到病痛的巨大折磨,但坚强的他对生命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一边积极配合医生作手术和治疗;一边积极查找相关的抗癌资料和治疗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细胞级别和动物身上的试验证明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身上作实验,开始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的普洱茶(大叶种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

两个月后,他发现病痛减轻了很多,最显著的是彻底解决了便秘问题,半年后检查,发现癌细胞没有扩散,医生同意可以出院,但不能中断抗癌治疗,在随后2年的时间里,又先后2次住院进行抗癌治疗,但他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普洱茶是一天都没有停止过,2004年再去复查癌症时已经完全康复痊愈,医生说他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以前的病史,很难想象朱曾经是癌症晚期病人。现在家人也都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近6年来没有上过医院看病,就连以前经常患得感冒都没有。

从医院出来之时,朱向东就决定改变人生走向了,随着他对普洱茶医疗功效的更多了解,他要把这挽救了他生命的普洱茶推广做大,立志于研发和生产出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并且保证天然有机(避免农残的毒副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有机普洱茶带来的健康。于是根据云南省劳动人事厅相关部门的病情鉴定(癌症晚期淋巴结转移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报告,办理了提前退休(病退)手续。

2003年,朱向东成立了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和墨江紫金工贸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的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筹集资金;2005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进行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朱向东把工贸公司转让出去,利用科技公司潜心下来进行研发工作。他笑着对记者说:“那两个公司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下来的日子,朱和他的研发团队抓紧进行功能化普洱茶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普洱茶产区茶树种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生产工艺研究主攻方向就是如何在常温下不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并且还要低成本的浓缩普洱茶精华。经过反复试验探索,2009年他们在有机速溶茶产品生产工艺上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并先后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经有2项被国家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权,另外3项处于公示期,也很快就会得到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的代名词

何为有机速溶茶,朱向东告诉记者,这在国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评判标准的。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产品生产中绝不能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和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的有机食品的标准不同,尤其以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最为严格,经相关国家认可的检验审核机构评审通过后,由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有机产品证书,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据了解,在云南普洱茶产区中,有机普洱茶(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产量十分稀少,而国内外比较成熟的速溶茶生产技术在其生产过程中又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化学溶剂或食品添加剂,许多速溶普洱茶生产商也是应用这些技术工艺进行速溶普洱茶产品的生产,这些产品中含有化学残留物、农残或者食品添加剂,它们都不符合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标准要求。因此,这些名称不同的普洱茶膏、普洱茶珍和普洱茶粉等速溶普洱茶都不是有机茶产品。

目前,“醇润”牌速溶茶产品通过了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瑞士的SGS检测,是没有任何农残(检测了223项农药),茶有效成分含量儿茶素、茶多酚高达62.9%的茶产品,按照国际有机食品标准经过相关国际权威检测机构严格地检测和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及管理规范等现场审查,同时获得了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茶产品认证,是目前唯一获得国际权威认证的有机速溶普洱茶产品,填补了速溶普洱茶没有有机产品的空白。

有机茶国内国际蕴藏商机无限

据说,醇润速溶普洱茶当年刚生产出来,就得到了云南省商务厅一领导的高度赞赏,于是当年朱向东和他的“醇润”速溶普洱茶顺利地参加了广交会,在展会上,独特的有机产品生产工艺及产品立即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客商极力热捧“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广交会后有来自于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公司实地考察了益康公司的有机速溶茶生产线,以及茶原料基地,他们都为茶原料基地优异的生态环境感到震撼,经过洽谈,选择了一家香港的集团公司做海外市场的推广,目前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源于海外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的喜爱,海外市场销售量每年都以200%的速度递增。

与海外市场的有机速溶茶热销相比,由于益康公司还没有在国内(包括昆明市)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点等原因,国内市场认知度还很低,特别是传统有机茶产品。但朱向东坦言公司的传统茶产品品质与销售量是不相称的,而且通过国内一些展会了解到,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又不以为然。对此他也感到十分困惑。朱向东告诉记者,其实有机茶产品不一定价格很高,比如他们公司的传统有机转换滇红茶、滇绿茶和普洱茶(春茶)由于是古树茶并由有名的制茶师傅制作,其茶香和味道都很好,而价格仅仅是每100克不到10元,这比许多含有农残的茶叶价格都低,但仍然不热销,象他们一样在偏僻的乡村中茶农生产的也是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但依然销售困难,难道有机茶目前在国内真的没有市场吗?这与当初想让有机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相去甚远,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理智的关注自己的健康,其实,有机茶是最安全和有效的保健饮品。

普洱茶膏:当“蒙顿”还原历史的味道


普洱茶膏:当“蒙顿”还原历史的味道

如果能够品鉴一道还原清宫普洱茶膏的茶膏,你大抵可以听到来自昆明“蒙顿”的一段旁白:“一段传奇,一段传承——来自景迈山的馈礼。”这份馈礼亦即为迎接蒙顿创立十周年特制清代宫廷普洱茶膏“众筹”复刻版。即使我当下未见这一独特皇室产品,却也隐隐约约听见从清宫里传来普洱故事,听见蒙顿人为复刻这款普洱茶膏的炽热之心。清宫茶膏,一段不平凡的传奇,有着紫禁城皇权的至高无上,有着金銮殿上龙颜悦色,有着三宫六院里的皇上赏赐,还有着整个清代历史的跌宕起伏。

今年五月,我慕名来到昆明“蒙顿”普洱茶膏博物馆,这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家普洱茶膏博物馆。展馆里除了展示“蒙顿”茶膏系列产品之外,更多的则是老茶膏的收藏品以及展示中国茶膏古老的历史资料。从楼上展室来到楼下茶室,蒙顿主人崔兄怀刚已经冲泡好一款“红运当头”茶膏等候多时。

当你坐在普洱茶膏博物馆里品味着一道蒙顿茶膏,满怀着的却是一种历史旧梦重温感。记得似乎在更早的一段日子里,崔兄的脑袋里充满了对复刻清宫普洱茶膏的咏叹,但凡与人交流,随口弹出的话语并非是茶膏新品开发,而是存于故宫博物馆的那个锦缎匣里带有福寿图案共约112块茶膏的特别印象,并且对如何还原和复刻清宫茶膏情有独钟,痴迷有加。于是让他就有了“一次众筹,一份纪念”而精心制备清代宫廷普洱茶膏的真实想法。

偏偏好的茶膏,就是需要“味道”二字,“味道”能描摹出那般浸透骨髓,深入神魂体验。此时此刻,细细品味着蒙顿茶膏,静静聆听从清宫里传来皇阿玛对茶膏赞口不绝的声音,然后,沿着茶膏所散发的陈韵游走于心,慢慢渗入到了全身。你似乎闭着眼睛在品味茶膏陈酿,感受云南景迈山温柔的光辉正在撒落下来,当你读懂海拔一千多米种茶历史,在清空的山上那落寂的古茶树是经过反复熬制再熬制的精华。

对蒙顿而言,复刻清宫茶膏不是唯一,倒是从圆润的喉嗓里感受蒙顿纯粹的古茶树味道从体内产生的一种回响,却时时意犹未尽。品着品着,慢慢睁开微闭着的双眼,哦,忽然感叹起如今的清宫里是一杯伤感的空无一人的韵味了。也许,茶膏韵味最深处是闻不到的,只有用心去感受“味道”。还好,蒙顿的“复刻”,迎合了无数茶痴的激情,他们即将从这一款柔柔茶膏里品味出雍正、乾隆的风流,嘉庆、道光的优雅,咸丰、同治乃至光绪的文采,更品味出自己真性流入的一种欢喜心,然后再不断反问这款清宫秘史的离绝。唉,品味清宫茶膏是件不容易的事,你得屏息凝神,直到把今生品味成清宫,抑或是把茶膏品出另外一个世界,再或者,把茶膏品出没有了茶膏,因为这是你一个人的茶膏,仅仅属于你的,也可以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下品出人生况味。所以我说,清宫茶膏的复刻品,不具有那种公众意义上对普通普洱茶膏的言论和阐释。

清宫普洱茶膏的历史回响可以追溯到唐代。清代学者吴任臣在其《十国春秋》记载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建州茶膏”贡品茶膏进献,这就意味着当茶膏一经亮相就具备一种特殊而又显赫的身份。而茶圣陆羽在《茶经》提及茶叶“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字样,并非指向真正的茶膏,乃是对茶叶制作流程“蒸、捣、拍”之后在茶饼表面出现一种“膏化”描述。譬如唐代文学家李肇《唐国史补》在对十八中贡茶描述中也有“岳州灉湖含膏茶”之说。

应该说,宋代是中国茶膏发展史上一次飞跃。北宋赵汝砺在《北苑别录·榨茶》描写的“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便是佐证,它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技艺能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然而,究竟是否使其成为独立的茶膏产品仍尚需考证。如同蔡襄的《茶录》在其“色”、“香”篇中也对此描述一样:“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及“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根据上下文字内容主要还是指饼茶表面存有“膏化”之特点。同理,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鉴辩》所言“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之语,亦非真正意义上的茶膏,但却是茶膏制作的参照。惟有北宋陶谷在其《清异录》之“茗荈录”一文中专门提到了茶中两款茶膏,一曰“玉蝉膏”(也叫“清风使”),一曰“缕金耐重儿”,这才是基本接近于茶膏的原本。

明代茶膏受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的影响戛然而止。但处在边疆的云南藉由“茶马古道”的交易依然冒着违法风险悄悄地进行着“龙团凤饼”的交易,这也为后来清代茶膏的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是茶膏生产由原来以福建建安为主产地转移到了云南,并为以后清代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创造出了一套制膏工艺。

大锅熬制茶膏

清代,尤其是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的茶膏存在安全问题,因此把茶膏的整套制作工艺移到皇宫御茶房,终于拉开了中国普洱茶膏“御制御用”的序幕,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使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膏”这一名词的诞生,源于清代药物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普洱茶膏能治百病”之句,与日本禅师荣西在《吃茶养生记》所言“茶为万病之药”可谓同出一辙。不得不承认,赵学敏对“普洱茶膏”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而且对普洱茶膏多了一份魂牵梦绕的情结,这也正是普洱茶膏的奇妙之处,因其列入了《本草纲目拾遗》,自然而然地属于中国独有的养生文化。

据今年2月3日《南国今报》刊登“普洱茶膏:可以喝的‘古董’”一文介绍说,普洱茶膏走出国门,是在1792年(乾隆57年)做为国家礼品向来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文章还说,“据相关文献统计,在这段时期作为“国礼”送出的茶膏达200匣。”这进一步说明中国茶膏最早向海外流向的时间。

普洱茶膏的隐匿是随着清皇朝灭亡而随之结束了“辉煌年代”,随之而来的战争年代让茶膏失去了“音讯”。新中国成立后虽有援藏所需生产,但也寥寥无几。后经“文革”浩劫,茶膏给人留下的只是一种“回忆的味道”了。直到2004年,有媒体报道鲁迅儿子周海婴先生将自己收藏的几十克普洱茶膏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并拿出一小块(约3克重)在广州拍卖,一位富商花了12000元拍得之后,“普洱茶膏热”旋即“再现风华”,因为这块茶膏属于历史的特殊产物,串联起了清宫茶膏的旧梦,多了些岁月洗练,闻味可辨,陈韵依然,于是引起更多人的追捧和青睐。

把话扯回到主题,“蒙顿”从衰落的普洱茶膏中蕴积一种市场行为,以其生产云南普洱茶膏“黄金班底”制作高手,不仅对故宫留存的普洱茶膏进行滋味揣摩,进行精雕细琢,而且大量去了解熟悉各个朝代茶膏异同,涵盖历史、民族、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在与崔兄津津有味的交谈中,始知复刻清宫普洱茶膏需要攻克不少技术难关,轻蒸、解块、淋洗、发酵、压榨、沉淀、收膏、压模、干燥等等,更重要的是,蒙顿茶膏始终关注的品质保障。

如今,希望复兴古老茶膏的呼声很高,有志于普洱茶膏的人也不少,但崔兄告诉说,云南普洱茶膏“黄金时代”的氛围和条件,需要最少十年以上制作根基,扎实而完备的制作流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若非此次恰遇蒙顿创立十周年之际,加上制作茶膏十年功底的积累,才萌生复刻清宫茶膏想法。

我曾想,新的制茶工艺不会取代传统制茶工艺,只会把传统制茶工艺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就像“叶”茶始终没有取代“膏”茶一样,而将它逼成清宫礼仪文化。当以黑茶类为代表的传统制作工艺营销模式仍然停留在内销层面,热爱它的人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我们能不能把云南普洱茶膏变成作为高端文化品牌的一种文化形式?中国茶膏在国际上有那么多极高口碑,能否从这个角度探索茶产业出口之道呢?

茶味香味,膏味韵味,味味诱人,清宫茶膏呢?就让“蒙顿”去还原历史的味道。

茶人论道“普洱茶国际论坛”


茶人论道“普洱茶国际论坛”

5月26日下午,普洱茶国际论坛在普洱市隆重举行,世界知名茶人汇聚于此,品茗普洱,论道茶业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沈培平,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小组秘书长常凯松,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诺曼·凯利,国际茶叶委员会原主席麦克·本斯顿,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张宝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院士陈宗懋,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普建辉,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边振瑚,普洱市委副书记、市长钱德伟,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文化大师、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余秋雨,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普洱市委常委、副市长、普洱茶研究首席科学家盛军,欧盟茶叶委员会前任秘书长、茶叶杂志主编芭芭拉·杜艾伦,中国普洱茶国际评鉴委员会专家、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勤晋,普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应华,普洱市政协副主席段发彬,普洱市茶产业督导协调组副组长游伟等参加论坛。

闫希军、盛军、诺曼·凯利、芭芭拉·杜艾伦、刘勤晋、余秋雨、陈宗懋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回顾普洱茶的历史、探讨普洱茶的价值、展望普洱茶的前景。

盛军的主旨演讲题为《食物多酚与代谢免疫疾病》,用严谨的科学数据和生动的医学实验,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食物多酚的种类、功能及其与代谢疾病的相互关系。他说,绿茶抗氧化、抗辐射,是活化剂;红茶对调节人体代谢和预防骨质疏松效果明显,是女性的美丽营养素;普洱茶对刮油、降血脂、降血糖以及降低胆固醇的效果好;黑茶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是清洁剂。盛军与大家分享了三大重要科学发现:茶多酚能够显著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茶多酚、茶色素通过作用膜受体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喝茶预防神经性疾病。

余秋雨的主旨演讲题为《重构普洱茶的生存方式》,表示“要以健康、科学、流通、青春、古典五大语法重构中国茶文化”。他说,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茶文化时代,在中国茶文化重构中有五大文化语法需要建构。一是“健康语法”,如今是一个每个人都关注健康的时代,要大方地讲出茶文化中茶的健康概念,指出茶叶相比世界流行的其它饮品如咖啡、葡萄酒有什么优点;二是“科学语法”,要用大量的科学研究、事实数据来证明茶叶的优点、功效等,普洱茶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成功;三是“流通语法”,要建立饮品的统一监测标准和质量体系,用以明确辨别茶叶质量的好坏,达到真正的大流通;四是“青春语法”,必须为茶文化注入青春活力,贴合年轻人的生活、消费、思维方式来宣传茶文化,以大爱情怀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五是“古典语法”,要像保护文物一样保证茶叶传统古典高贵性,以其专业性市场赢得世人仰望。

参加“普洱茶国际论坛”的还有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茶业界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来自国家有关部委,云南省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州(市)的领导、企业家和新闻媒体记者。

资深茶人讲述普洱茶存储心得


资深茶人讲述普洱茶存储心得

一、无特殊控制环境之存放 

笔者储存普洱茶的经验累积发现,普洱茶生茶类存放条件并不严苛,引用一位网友陈彦谷先生的形容最为贴切「只要人能够长时间生活的地方,就适合普洱茶存放」。一般而言,决定普洱茶陈化状况主要有四个要件:温度、湿度、通风、无杂味;而次要条件为重压与翻仓。笔者与友人所存放普洱茶的环境,温度摄氏20~30度之间、相对湿度65~75%、通风无杂味,但因数量少所以没有重压与翻仓的问题,而其产生的陈化做以下之整理:

1.勐海茶厂7542、7532、8582生饼系列

此系列茶品均使用为西双版纳之茶菁,或多或少会有烟熏味出现,至第3年开始茶品的青味与烟熏味就会降低,第4年就会茶面稍微转亮,香气稍提升、口感变化不大。到第6~8年茶菁条索渐明,饼身稍松开,香气由鼻咽之间转下为咽喉之间,口感仍带青味,汤质转润。第10~12年条索明亮,喉底陈韵变长,咽喉之间出现凉气感,青味渐消失、出现陈味,有微微花香或蜜香。第13~15年茶面油亮、条索分明,饼身松开,纸张有些出现点状渗油,有类似一般烘焙老茶的香气,有杯底香。已经20年的7532则出现类似红茶香(全发酵),韵长茶气足,咽喉之间的凉气感更深而明显;汤色亮透如琥珀、似黏稠状;以笔者个人喜好,此年份与状态最适合品尝。

2.勐海茶厂小方砖、甲级沱茶

此系列茶品亦使用西双版纳茶菁,使用嫩芽为主、较饼茶紧压,有时为增加口感会使用或拼配特殊茶种,此类茶品烟熏味较少或较淡。从第4~6年开始茶品的青味稍为降低,茶面稍微转亮,香气稍提升、口感稍润。到第8~10年茶菁条索渐明,茶品稍松,清香度持平、口感稍转甜,口感仍带青味。第12~14年沱茶条索明亮喉底有些陈韵,青味仍明显,有微微花香。第16~18年沱茶面油亮、条索分明,沱身已松开,汤赭红,口感仍有青味而带花蜜香,汤柔甘甜微涩,咽喉出现较不明显的凉气感。

3.下关茶厂中茶简体字、中茶繁体字8653

此类茶品通常使用下关茶区(保山、临沧及思茅地区)茶菁,然中茶简体字不管从历史渊源上或实质香气口感上,都很有可能混拼西双版纳茶菁。下关茶厂的七子饼茶压制较勐海茶厂紧压、茶菁使用级数亦较青壮叶;所以一般而言,同样是饼茶,在相同的环境下,下关茶厂的饼茶陈化速度较慢,但相对的会有其特殊风味,微微花蜜香即其主要特色,他种茶无可取代。

下关茶厂茶品少有烟熏味,但因此区因素,口感较苦而青涩、香气较沉。从第4~6年开始青味稍降,茶面稍微转亮,香气些许提升、口感微润,但苦涩仍难化。到第8~10年茶菁条索渐明、茶面微亮,清香度持平,口感苦涩稍化、稍有甜味,口感青味犹存。第12~14年条索稍浮,喉底有些陈韵,青味仍明显,有微微花蜜香。第16~18年茶面油亮、条索更明,饼身稍有松开,汤色亮红,口感仍有青味而花蜜香更明显,汤柔甘甜仍微苦涩。第25~28年条索分明,茶面油亮,汤色琥珀,口感有明显花香蜜味,汤润质重,苦而回甘、涩能转甜,因陈化速度较慢,此时咽喉间才出现凉气感。喜欢茶性强茶质重的茶友,此时期为最佳选择。

4.普洱熟茶类

从1973年起昆明茶厂开始量产以人工快速熟化的现代普洱茶,也就是坊间所俗称的普洱熟茶,近几十年市场主流都以熟茶为主。笔者从接触普洱茶开始,前十几年也都习惯喝香港茶仓所存放的熟茶,自己收藏种类中,以8592熟饼及7663熟沱为主。从收藏的经验得知,熟茶已经以人工快速熟化,除非再次以高温高湿处里,否则8~10年内几乎不会有任何变化,只有新味稍减,口感变化不大。在正常环境存放下,不会有特殊味道,如樟香或蔘香出现。

5.栽培型野生茶

笔者将近百年来云南茶业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后,往返云南茶区多次,了解当地茶园管理、茶树龄等相关信息,并观察所有印级茶与号字级茶品的叶底,发觉那些老茶所使用的茶菁并非野生茶,而是当初百姓所阡插野放的茶园茶,只是那些茶种都属于与野生茶相同的原始种,不是经人工培育的改良种,所以茶质茶性较强烈。

近代最早完全使用栽培型野生茶菁压制紧压茶,出现于1997年三种饼茶,1998年也有数种茶饼与茶砖。但因为这些茶品使用的茶菁与制作工序差异甚大,目前为止还很难整理出完整而明确的纪录。只能大致说明栽培型野生茶在第5~6年的时候就会出现第一次完全褪变,比茶园茶稍快1~2年。但其特色在于喉韵展现身沉与宽广,而香气很快已隐藏于咽喉,明显于吞咽呼吸之间。往后此类茶品肯定能呈现出另类风格,但因其陈化速度太快,是否能成为优秀茶品、或利于长存久放,还有待持续观察中。

二、特殊环境之存放

1.瓮

相同的茶品,单饼放置、原竹篾筒身、封存纸箱与存放于瓮中会有明显差异。而目前收藏家多数都认同少量、长期储存的状况,以紫砂瓮所呈现的茶品最佳。紫砂瓮有下列特点:

A.为透气性佳。

B.氧化不至于太快,且能保香气。

C.可调节温湿度。

D.能隔绝灰尘与昆虫动物等。

然,凡事有一利即有一弊,因紫砂瓮密闭性较佳所以能保存香气、口感也较为浓郁,但陈化速度相对较慢,且占空间。并建议消费者置放紫砂瓮处,瓮底要离开地面至少十公分以上,否则容易将水气渗入瓮中,影响茶质。

2.高温高湿

所谓高温高湿意指茶品长时间存放于摄氏30度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甚至高达100%的不通风环境。普洱生茶在此环境白霜生长快速、由外而内,时间过久会导致茶品快速熟化、香气下降、口感迅速软化转甜,但完全丧失普洱茶应有的茶质茶性。汤色黑红不清亮,若过度熟化则叶底出现黑硬现象,口感虽甜却无质感。熟茶类如果经过高温高湿,在短时间内很容易产生坊间所谓的熟茶樟香;如果再经过适当往返的出入仓,茶菁出现木质化现象,就会有所谓的蔘香出现。 

3.高温低湿

所谓高温低湿意指茶品长时间存放于摄氏30度以上、相对湿度却在80%以下的环境。如果新生普洱茶品储存在此过久,茶品易产生入口不快之酸化现象,如果加上不通风则酸化现象更明显。此类高温低湿的通风环境,一般茶商用来快速退仓,能让仓味与白霜迅速消失。但如果经验不足,虽仓味消失,然白霜犹存且出现茶菁黑而不亮的现象,口感犹如熟茶一般。 

4.低温高湿

所谓低温高湿意指茶品长时间存放于摄氏26度以下、相对湿度却在85%以上,甚至到达100%的不通风环境。此类环境以早期香港仓为代表,现今仍有一些茶仓以此法储存。在地下室中,以洒水或湿棉被覆盖,让茶品快速生长霉菌,普洱生茶品容易有劣变与熟化现象。 

5.低温低湿

所谓低温低湿意指茶品长时间存放于摄氏26度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下,但不通风的环境。目前许多茶仓所使用的方法,虽然所耗费时间较长,但此法较能保持茶性,稍控制得当不容易产生熟化或劣变现象。此类茶仓的白霜是藉由茶品本身的湿气所产生,内外较均匀密布,对于往后茶品的陈化有正面帮助。与高温高湿的仓类似,熟茶类如果经过高温高湿,在短时间内很容易产生坊间所谓的熟茶樟香;如果再经过适当往返的出入仓,茶菁出现木质化现象,就会有所谓的蔘香出现,只是整个过程较长,熟茶茶性也较能保持完整。虽如此,笔者仍由衷建议消费者,普洱茶品仍应以正常储存环境为佳,以避免产生对茶品卫生有不必要的顾虑。 

6.通风

由上述几个特殊条件环境中,可以了解除了温湿度以外,通风与否对茶品的影响相当大。如果茶品本身干燥度不足,例如新制茶或刚出仓的茶品,若加上通风性差,将导致茶品从内部产生霉菌,先不论所产生的菌类是否为益菌,很明确的已经知道产生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储存环境。以这个入仓的观点来看,通风度也是影响入仓茶品的一个关键因素。

7.压力

笔者在开始储存大量茶品时,发现另一个现象。当储存量大到需要以整支纸箱叠放,在翻仓时将最底下茶品取出置于通风处后发现,可能因为压力的关系,茶品呈现香气内聚而茶面较快速出现点状出油的情形。这现象还需进一步观察且量化整理后才能证实,笔者推测与温湿度、通风度交叉影响,对茶品的陈化应该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普洱茶优势凸显 武汉茶叶市场喝普洱茶人群大增


普洱茶优势凸显武汉茶叶市场喝普洱茶人群大增

曾被当作古董收藏的普洱茶,因为厂家的让利及系列推广活动,回归草根。现在湖北市场普洱茶和售价顶峰时相比低了不少,武汉茶叶市场因为有云南直供价格相对亲民,相比去年消费人群大大增加。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呈现圆饼形、沱形等,颜色褐红,泡出的茶水非常平和,香气独特。

目前普通普洱茶每500克售价在150—300元,比前两年下跌了约一半。而且,每500克售价100多元的普洱最好销,这个价位比新茶还便宜。在汉口北四季丰华食品城西区的融昌普洱了解到,普洱茶的售价更“草根”——只重7两的茶饼最低售价为60元,中档的只要160元,售价最高的普洱,标价仅385元。

价格下跌,消费人群则在扩大。“近几年,喝普洱的人越来越多。”茶叶城一位负责人表示,以往,武汉消费者绝大部分喝绿茶,喝普洱的人极少。而现在,大约有15%—20%的人群或多或少尝过普洱。

“多喝普洱不刺激胃,可以降血脂、血压,还有人说能减肥。”融昌普洱武汉代理商介绍,特点鲜明是普洱在2007年、2008年突然红透大江南北的重要原因。

普洱最红时,只重7两的普通茶饼售价动辄五六百元,比较高档的普洱售价则要三四千元,远高于当时上市的新茶。还有传言说普洱可以收藏升值,引发了抢购投资热潮。

今年普洱开始回归草根。融昌普洱汉口北品鉴中心的陶经理介绍,现在绝大多数消费者买普洱都是自己品尝,并非用来投资。另外,由于保存条件要求简单,这也决定了普洱茶适合普通消费者收藏陈化适合自饮。融昌普洱茶的陶经理介绍,很多消费者购买普洱茶只要保持他的干燥,通风,不被阳光暴晒就可以长期保存,新的普洱茶经过几年的陈化就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品饮效果。央视专题片还专门拍摄有关普洱茶陈化的专题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下。

台资深茶人谈普洱茶收藏“门槛”


台资深茶人谈普洱茶收藏“门槛”

"品藏普洱,门槛到底有多高?"这个问题一直让众多爱茶人感到困惑。日前,被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的台湾资深茶人石昆牧先生来到省会石家庄"皇茶会",专门与茶友会面,煮茶论道。席间,记者就普洱的文化、市场、品茗和收藏"门槛"等问题访问了石昆牧先生,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茶缘",石昆牧回答了广大茶友所关心的问题。

台资深茶人石昆牧谈普洱茶收藏“门槛”

"老的普洱茶有许多散落在民间"、"大凡普洱都是可以用来收藏的"、"经过一段时期的普洱热后,如今普洱收藏和销售在迅速滑坡,曾经的普洱热都是炒作出来的"……一直以来,人们相信这些说法的正确性,于是,不了解普洱文化与市场的众人也口耳相传。日前,普洱专家石昆牧来石时指出,持上述说法者,关键在于他们对普洱的品茗和收藏市场缺乏了解,"无知"导致收藏和购买上的盲目是不可避免的。

品赏入门首选"大众"

并不是凡普洱都可以收藏,事实上,一些程式化、制作粗糙的所谓普洱,非但不可以用来入藏,品茗都让人缺乏信心。那么,刚刚打算品藏普洱的人士,从哪些茶品上入手才不至于走上弯路呢?石昆牧讲,如果你对普洱还一无所知,选择大众品牌入手应该是个良举,比如从大"益"入手就可以。像大"益"这种品牌制作比较规范,价位也低,新进入者不至于面临高价位,也不至于因为不懂而选择到劣品。

"一些有了一定鉴赏水平的人,目前都喜欢购藏文化普洱观自在,因为观自在选茶精良,加上包装上所独有的文化气息,是跨越品赏门槛的那一部分人追逐的理由。但是,观自在目前毕竟不属于大众茶品,它走的是精致高端的路子,是可以收藏的普洱,受制于其他的原因,不太可能大力推广。"因此,石昆牧建议,大"益"品类繁多,价格参差不齐,生产量庞大,适合大众消费。初入门的爱茶人,可以先接受大"益",待有了品茗经验后,再向精良高端跨越。

品赏普洱需要"资本"

茶友具备怎样的"档次"才达到品赏级别?石昆牧讲,喝茶者首先要分辨清生茶和熟茶;其次要了解什么是古树茶和台地茶;第三要对仓储年限有所掌握。这三条可以说概括起来容易实施起来难,需要茶友多品、多看、多观察,最好到产茶实地去考察一番,否则想跨越到"品赏级"这个门槛也是一种奢望。

石昆牧重点讲了"生茶"和"熟茶"的基本知识。他说,品茗时,辨清生茶与熟茶是基本功。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有科学依据表明,茶汤里的"苦"来自茶叶里的咖啡因、茶碱。"涩"来自茶叶里的酚类物质,有时也会呈现较强的收敛性。"滑"、"厚"是茶叶里的果胶渗出物。"舒适的口感"来自茶叶里丰富的氨基酸。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茶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品。茶菁颜色由青绿至墨绿色为主,有些部分转黄红色。香气方面,通常新制茶饼味道不明显,若经高温则有烘干香甜味,口感强烈,刺激性较高。若经高温,清香水甜而薄,微涩。汤色以黄绿、青绿、琥珀色为主。叶底上,新制茶品以绿色、黄绿色为主。活性高,较柔韧有弹性。

熟茶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喝的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

熟茶茶菁颜色呈黑或红褐色,有些芽茶则为暗金黄色。有浓浓的渥堆味,发酵较轻者有类似龙眼味,发酵较重者有闷湿草席味。口感浓稠水甜,几乎不苦涩,泡水长。汤色方面,发酵度较轻者多为深红色,发酵重者以黑色为主。叶底洒水渥堆,而发酵度较轻者叶底红棕色,但不柔韧。重发酵者叶底深褐色或黑色居多,较硬而易碎。

需要说明的是,普洱茶的陈化,从茶区、茶种、制程、包装、储存等都会影响茶品的香气与口感,甚至改变其外观、汤色与叶底。所以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性概论,不能一以概之,许多现象还是需要品者依照自己的经验去判断。

陈年普洱少之又少

记者在日常采访中就听到过不少"发现普洱老茶"的故事。有的说在拆迁过程中,自家老宅子的夹缝中发现了百年普洱;有的说在某某拍卖会上高价拍回了几饼清代普洱茶砖,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让石昆牧看来可能性都不大。他讲自己曾多次被邀请到藏家那里鉴赏"老普洱",绝大多数的结果是一打开器皿便宣判藏品为假。"事实上,普洱和其他藏品不同,过去的年代人们并没有像现今一般来重视收藏它,即使一些大户人家有存放的意识,但经过若干年世道变迁,能够存下来的也少之又少。人们真正开始大规模收藏普洱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所以,如有人说他有清代、民国普洱要出手,一定要找专家看看,不要盲目购进。"

古树浓厚台地清雅

在品茶时,人们经常会提到某某为古树茶、某某为台地茶,那么,到底什么是"古树",什么为"台地"?首先,如果是紧压茶,比如日常所见的饼茶,从饼面看,古树茶条索肥大,饼面看去显得粗枝大叶,芽头相对少;台地茶则条索细嫩,芽头相对多。其次,泡茶出汤,如果是古树茶,滋味更浓厚,也格外耐泡,在水温、浸泡时间、投茶量、器具相同条件下,古树茶可冲泡次数较台地茶多50%以上。如果对古树、台地分辨不清,采用此法识别虽看上去拙笨倒也实用。

如果无条件对比,品者可以取茶5克放入大盖碗内冲沸水浸泡5分钟,如此重复四次以上,如果四泡以上茶味还足,那么当为古树茶无疑。

石昆牧最后强调,茶品除了健康需求外,没有好坏与对错,全凭消费者个人感受与需求。原则上来说,一年左右新制生茶饼,适合立即品饮,通常如一般绿茶清香而不刺激,汤水较清而薄;而适合长存久放的茶品,则口感较为浓烈,茶汤有胶质感、饱满感,回甘足而韵长。他提出自己的上述说法,只可作为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但并非惟一标准,消费者可依自己的喜好再做适当调整。

博学多才性情人

石昆牧,实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学老师。他涉猎范围之深,为茶人所测目,用他的话说"玩"得很广。当他谈及自己的专业特长时,他列举了他的专业特长,首先是伤害医学,其次是篮球、保龄球等技术学门,第三是植物学、中医药学,可以识别1000多种药用植物和200多种可食用植物,最后才是茶。1973年,6岁的他第一次接触茶,13年后接触普洱,1988年开始研究普洱,从此一发不可收。2005年4月从高校离职,全心投入普洱茶经营与推广。

1

海内外茶人共品普洱茶香


海内外茶人共品普洱茶香

普洱飘香,品茗健康。6月17日晚,北京金台艺术馆弥漫着醉人的茶香,第十二届中国普洱茶节高端品茗暨普洱养生体验交流活动在此举行。云南普洱茶与海内外的茶人、首都各界名流相约相遇,一同分享醇厚的普洱茶香,感受大自然的恩赐。普洱市领导沈培平、李小平、丁艳波、白文彬等,以及部分特邀嘉宾参加了此次品茗活动。普洱市委书记沈培平代表普洱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普洱人民与茶结缘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茶树栽培和利用历史就有1800多年。千百年来,普洱茶的形态从“农业普洱”一步步走向“文化普洱”,而今正向“科学普洱”、“人文普洱”迈进,不断开创普洱茶形态发展的新纪元。沈培平介绍道,普洱市从2008年汇聚国内外百名科技精英,投入一个亿资金,开始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对普洱茶生产注入了“三性六化”,即:便捷性、安全性、功效性和数字化、标准化、功效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帝泊洱等系列茶产品的研发投产,使普洱茶不再是一种饮品,而成为人们幸福妙曼的象征。“普洱茶降血糖功效”研究成果和相关发现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科学普洱”由此实现重大突破。随着“科学普洱”的推进,普洱茶即将进入“人文普洱”的崭新时代。在不久的将来,人文普洱将是充满浪漫色彩和人文情怀的健康大产业,普洱也必将成为国际一流的妙曼休闲养生胜地。万亩古茶园,千年景迈香。品茗会上,第一款向嘉宾推荐的饮品是精选自2002年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的古茶树上的普洱生茶。这款生茶汤色金黄透亮,香气纯高持久,入口生津回甘清爽,滋味醇厚。在温情四溢的茶香中,原生态民族歌曲《麻栗花开》和《普洱之恋》,向在场的嘉宾们展示了普洱14种世居少数民族在普洱这片热土上编制成的一幅幅绚丽的民族风情画卷。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越有价值的特点。第二款向嘉宾奉上的便是一款普洱老茶。它生产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已有近40年的历史,已经基本上从生茶转化为熟茶,汤色为褐红明亮,虽经过岁月的自然催化,但仍保持着普洱生茶的芬香,入口生津回甘,滋味醇和甘滑厚重。品味普洱老茶,就如同品味道历史、品味人生。第三款给各位嘉宾奉上的是一款编号叫做0085的普洱熟茶。这款茶以景迈山万亩千年古茶园的古茶树为原料,经轻度人工发酵制作而成。这款熟茶经12年的干仓存放,汤色红浓明亮呈宝石红,香气浓纯馥郁,入口甘滑清爽,滋味醇和甘甜厚重,饮后令人全身舒畅无比,被称之为普洱熟茶的极品。活动中,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小平还向全国政协常委、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著名画家、雕塑家袁熙坤教授颁发聘书,聘请袁熙坤为普洱市政府顾问。希望能借助袁熙坤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普洱知名度、美誉度,提升普洱文化品牌形象。品茗现场,来自普洱少数民族的姑娘们适时演唱了原生态歌曲,演奏了原生态民族乐器,让大家在感受醇厚普洱茶的同时,也欣赏到了普洱原生态文化的魅力。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茶人访谈录 朱桐:还原真实普洱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