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很遗憾,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无法回到2001年,看着一个身患癌症晚期的人是如何靠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博斗,直到最后他意外抓到生命的“诺亚方舟”,战胜了癌症病魔,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且成就了一个品牌。

我们错过的,是一个与病魔的斗争故事,也是一部饱含辛酸的奋斗史——朱向东在与癌魔抗争的日子里,不断查找与抗癌相关的资料与案例,从中发现了茶中的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使得在癌症病痛中的他看到了希望,通过长期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大叶种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他的病情逐步好转并痊愈康复,正如朱向东所总结的“癌症痊愈的因素很多,但对我来说普洱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他就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创新型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理想就是让有机普洱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于是,他的人生翻滚、蜕变、升腾,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就此上演。

2003年,刚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的朱向东创立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并且随着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生产国家专利的研发成功,公司正式更名为云南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是,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醇润”品牌,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艰难而真实的破土生长。

童年的戏剧人生,一段抹不过去的经历

1961年,在思茅(现在的普洱市)的景谷县,朱向东出生了,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那个年代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童年,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母亲也受到了牵连,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幼的朱向东从幼儿园里被赶了出来,由于没人照理,只得回到老家景谷益志乡跟随爷爷和舅舅生活。他在偏僻的乡村无法获得正常孩子的学校教育,好在母亲和舅舅都是教师,幼小的朱能幸运地跟着旁听,更多的是参与到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中,放牛、积肥和耕田等农活,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段辛苦和快乐的田间劳作过程中,使朱对农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较深刻的感悟,在此后的中学及大学假期都会抽空回到村里体验生活,并且学会了丰富的传统农作知识(传统的农耕文化),这对他后来从事有机普洱茶的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后话。

1972年,朱向东的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工作,于是朱向东随父亲搬迁到了普洱,并开始正式上学。

1978年朱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所报的志愿都是理工类,但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数学考场上流鼻血不止,此后的科目也考砸了,虽然考分进入录取线,但没有被自己选择的大学录取,随后的补充录取阶段,在云南民族学院与思茅师专中选择了思茅师专。

1980年师专毕业后,由于县城中学师资奇缺,积极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景谷县一中任教,并很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在1983年举办的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思茅的10个获奖名额中,朱向东的学生就占了6个,并因此获得了云南省教育厅的嘉奖。

1985年考取云南师大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分配到思茅财经学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参编和出版了全国中等财经学校计算机教材,担任过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工会主席和校办企业总经理等职务,2000年调到云南省农业厅工作。

悲喜2003改变人生方向的一年

2001年,当人们都还在沉浸在新千年的兴奋中,纷纷谋划人生新蓝图时,朱向东却迎来了他人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朱感觉身体不适,经过确诊为甲状腺癌晚期,并发淋巴结转移。尽管身心受到病痛的巨大折磨,但坚强的他对生命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一边积极配合医生作手术和治疗;一边积极查找相关的抗癌资料和治疗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细胞级别和动物身上的试验证明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身上作实验,开始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的普洱茶(大叶种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

两个月后,他发现病痛减轻了很多,最显著的是彻底解决了便秘问题,半年后检查,发现癌细胞没有扩散,医生同意可以出院,但不能中断抗癌治疗,在随后2年的时间里,又先后2次住院进行抗癌治疗,但他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普洱茶是一天都没有停止过,2004年再去复查癌症时已经完全康复痊愈,医生说他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以前的病史,很难想象朱曾经是癌症晚期病人。现在家人也都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近6年来没有上过医院看病,就连以前经常患得感冒都没有。

从医院出来之时,朱向东就决定改变人生走向了,随着他对普洱茶医疗功效的更多了解,他要把这挽救了他生命的普洱茶推广做大,立志于研发和生产出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并且保证天然有机(避免农残的毒副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有机普洱茶带来的健康。于是根据云南省劳动人事厅相关部门的病情鉴定(癌症晚期淋巴结转移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报告,办理了提前退休(病退)手续。

2003年,朱向东成立了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和墨江紫金工贸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的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筹集资金;2005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进行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朱向东把工贸公司转让出去,利用科技公司潜心下来进行研发工作。他笑着对记者说:“那两个公司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下来的日子,朱和他的研发团队抓紧进行功能化普洱茶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普洱茶产区茶树种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生产工艺研究主攻方向就是如何在常温下不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并且还要低成本的浓缩普洱茶精华。经过反复试验探索,2009年他们在有机速溶茶产品生产工艺上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并先后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经有2项被国家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权,另外3项处于公示期,也很快就会得到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的代名词

何为有机速溶茶,朱向东告诉记者,这在国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评判标准的。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产品生产中绝不能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和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的有机食品的标准不同,尤其以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最为严格,经相关国家认可的检验审核机构评审通过后,由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有机产品证书,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据了解,在,填补了速溶普洱茶没有有机产品的空白。

有机茶国内国际蕴藏商机无限

据说,醇润速溶普洱茶当年刚生产出来,就得到了云南省商务厅一领导的高度赞赏,于是当年朱向东和他的“醇润”速溶普洱茶顺利地参加了广交会,在展会上,独特的有机产品生产工艺及产品立即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客商极力热捧“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广交会后有来自于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公司实地考察了益康公司的有机速溶茶生产线,以及茶原料基地,他们都为茶原料基地优异的生态环境感到震撼,经过洽谈,选择了一家香港的集团公司做海外市场的推广,目前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源于海外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的喜爱,海外市场销售量每年都以200%的速度递增。

与海外市场的有机速溶茶热销相比,由于益康公司还没有在国内(包括昆明市)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点等原因,国内市场认知度还很低,特别是传统有机茶产品。但朱向东坦言公司的传统茶产品品质与销售量是不相称的,而且通过国内一些展会了解到,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又不以为然。对此他也感到十分困惑。朱向东告诉记者,其实有机茶产品不一定价格很高,比如他们公司的传统有机转换滇红茶、滇绿茶和普洱茶(春茶)由于是古树茶并由有名的制茶师傅制作,其茶香和味道都很好,而价格仅仅是每100克不到10元,这比许多含有农残的茶叶价格都低,但仍然不热销,象他们一样在偏僻的乡村中茶农生产的也是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但依然销售困难,难道有机茶目前在国内真的没有市场吗?这与当初想让有机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相去甚远,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理智的关注自己的健康,其实,有机茶是最安全和有效的保健饮品。

扩展阅读

李师程:普洱茶是我人生重要的支柱


6月18日,在“一眼三国”的云南江城县,面对壮观的牛洛河万亩茶园,云南省文产联茶叶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民族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先生,首次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专访。这位被云南普洱茶香熏染了65年的茶人深情地说:“普洱茶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记者:有人说,您出生于易武的普洱茶世家,从小受茶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易武历史上众多的手工作坊和老字号茶品牌,并创造了辉煌的易武“茶庄文化”。历史上的40多个茶庄、40多个品牌,是与易武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产生于清代的茶庄文化,有自己的生命力,应该传承和保留。正由于挖掘、整理、传承了易武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才引来了众多的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香港人和广东人,才有了一批又一批的茶客到易武寻茶、做茶。“易武模式”适应了易武茶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满足了茶客对易武茶的特殊需求。

记者:最后问一个问题,你和您的弟弟妹妹都是易武“安乐”老字号的传人,您怎么看待自己家族的这个老字号品牌?

李会长:我和我的弟妹们是易武“安乐号”的第四代传人。“安乐号”种茶、制茶的始祖为李氏十四代孙李祖培(字鸿宗)。清嘉庆年间,高祖鸿宗到易武做生意,看准茶叶发展的大趋势,决定从事茶叶。道光四年(1824年)曾祖举家迁到易武,见易武街土地开发余地不大,就到离易武街5公里远的地方落户,决心在此开发能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茶园,所以把这个地方叫“易比”。道光三十年,高祖鸿宗去世,曾祖李开基(字肇业)继承父业,并于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五年间,历经乡试、会试,经学政选拔上报朝廷为贡士,后由于赴考途中生病,缺考殿试,朝廷敕授“例贡进士”,皇清敕“修职佐郎”之职,成了监督采办贡茶的“专职茶官”。祖父治家有方,事业有成,至光绪年间已办起了茶店、药店、将易比发展成有六七十户人家的、可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大寨子,并创建“安乐号”茶庄。

曾祖去世后,祖父李炳荣继承茶庄。1925年,祖父去世,留下不到3岁的独子李定伟——易武安乐号的第三代传人,我的慈父。2004年,在易武茶业再度兴起时,我父亲李定伟带着我大妹李春仙办起了茶厂,恢复了安乐茶庄。2008年4月12日晚上九点,父亲在易比去世。安乐茶庄由大妹李春仙掌管。

“安乐号”和易武所有老字号一样,是易武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安乐号”强调做茶先做人,我祖父在做茶、行医时,常常免收穷苦人家的医药费,免费让乡邻吃饭,特别注重与易比、易武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竭力营造百姓安居乐业、茶人平安快乐的氛围。

祖辈忠君爱民的传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父亲在辞世前告诫我们:“只要求你们一辈子做好人、做好茶,家庭要团结,茶庄要和睦,兄弟姐妹要扭成一条绳,发展茶业,复兴祖业。”

作为曾经谋划并推动过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官员,我对云南茶产业健康发展寄予厚望;作为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的学者,我被民族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深深感染;作为易武“安乐”老茶号的第四代传人,我对所有的“老字号”情有独钟。

我人生有很多支柱,普洱茶产业和文化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公益人生茶人生 ——何俊辉


何俊辉,壹基金救援联盟云南火峰救援总队创建人,云南志愿者救灾联盟顾问,云南省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作为自幼喝茶的云南人,与大益茶因公益结下坚实的友谊。

在大益的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2014年3月与大益基金会同仁去香格里拉援助白马雪山藏文小学饮水工程,虽然因为客观原因没能成功,但对大益基金会的工作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喝好茶,交好朋友,做好事。

你觉得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答:茶品越来越丰富了。

在喝茶的路上,未来十年你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答:要有自己的一个优雅的茶艺工作室,常邀三五好友品茗。

除了茶这个爱好,在自己的生活上,未来十年你有什么最想做的事?

答:做为云南众益志愿者发展中心和云南山地救援搜救技术服务中心两家机构的发起人之一,希望未来十年内把他们打造成云南本土草根公益团队的标杆。

益友网:听说您喝大益茶很多年了,可以说是大益的忠实粉丝,最初是怎么样接触到大益茶的呢?

何俊辉:因为我是云南人,其实从小就有喝茶的习惯,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喝普洱了。大益作为云南的一个老品牌,也是很早就接触过的,记得98年的时候,我花63块钱买了两块250克的大益砖茶,那时候有的饼茶一饼也才卖九块钱,所以这个价格还是蛮高的,但记得那个茶味真的很好,自己也觉得很值得。08年的时候,我也买了几件大益的7542,一直收藏到现在。后来正式接触到大益内部的人员是因为2010年云南连续大旱,我们去给茶农们赠送了很多“保水剂”,而大益爱心基金会也在各地建立水窖,当时就有了一些合作。从那以后可以说,对大益有了更亲切的感觉。

益友网:您的本职工作是跟公益有关的,跟大益爱心基金会也曾经有过合作,同时也是大益爱心基金会的益工,在您看来,大益爱心基金会和壹基金在运作方式、工作风格上面有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呢?

何俊辉:我本人主要是从事紧急救援工作的,像碰到一些自然灾害,我们的团队一般都会冲在最一线的地方,针对性强,专业度要求高,有时候难免还会有一些危险性。大益爱心基金会主要是从事扶贫、助学、帮困,在公益事业的方向上有所不同。我感觉我们的团队比较“粗”一些,因为都是大男人比较多嘛,阳刚之气足。大益爱心基金会更文雅,可能跟本身从事一些茶道教学推广有关系。现在我以个人名义加入了爱心基金会的益工团队,也希望能多受一些茶文化的熏陶,在不需要“冲锋陷阵”的时候也可以有一些爱好来修身养性!

益友网:目前大益爱心基金会所从事的一些公益项目,尤其是大学公益项目,经常会将茶道文化融入到公益当中,你怎么评价这种模式?

何俊辉:我觉得挺好的,大益一直提倡“优雅地行善”,这个概念不错。做公益不一定要苦兮兮的,其实公益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也可以让大家觉得愉快。像今年下半年我们联合大益东航爱心茶室做了一次为鲁甸震区儿童捐献书包的行动,最后一共收到了778个书包,这些活动模式我觉得都很不错,也更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很便利地参与进来。大益爱心基金会在云南公益界还是很有知名度的,他们不像有些单位是为了宣传而公益。大益做的很多事都很低调,是为了公益而公益,为了善举而公益,这一点上我很看好他们。

益友网:您平时喜欢怎么喝茶?您觉得茶在您的个人生活当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角色,对您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何俊辉:茶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一剂生活的安慰剂吧。喝茶,一是从小的习惯,第二也有保健的需求,平时朋友来了,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也是很好的一个交流的媒介。对我来说,茶还有一种静心的功能,有时候生活上、工作上碰到一些不愉快,就做下来泡一壶茶,感觉心就静了,所以说,它是我生活的安慰剂。

益友网:作为我们的老粉丝,您对我们大益的产品也非常了解了,未来你最期望看到大益出品什么类型的产品呢?或者说,哪种产品对您的吸引力会是最大的呢?

何俊辉:我个人还是喜欢比较传统的产品,因为我不太喝熟茶,主要喝,像7542就是一款经常喝的很喜欢的产品。希望未来大益能继承传统,多出一些经典回顾之类的产品,把大益茶的口味更好地传递下去!

我为普洱“邪”—茶人黄刚访谈


我为普洱“邪”—茶人黄刚访谈

文/黄素贞

在北京的普洱茶界,有一个叫“京茶东邪”的人物,他就是黄刚。他说他从喝到第一杯普洱茶开始,自己的一生都无法抵御普洱茶的诱惑,他的“邪”都是普洱茶惹的祸。从一名军龄20年,具有中校军衔的转业军官,到一个对普洱茶如痴如醉的茶人,黄刚常会做出一些让人觉得邪乎的事情:他会因为得到一片好茶而大哭一场;他会拿价值不菲的老茶来培训自己茶馆的员工;他会在普洱茶最低迷的时候提着自己的行头奔走于全国各地开办普洱茶讲习班——“黄普茶校”;连邮件附件都不会发的他却能把自己的博客经营得风生水起,几乎日日更新,日日有看点,点击率超过50万。他笑称自己还会“就这么邪下去”……

普洱: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普洱茶?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契机?

黄刚:我接触普洱茶的时间并不长,大概是2004年3月份的时候第一次喝到的普洱茶。我清楚地记得所喝的第一口普洱茶是“老茶头”。接触普洱茶是因为我要开茶馆,主动联系活跃在北京茶文化圈中的人士,他们就带我去了当时北京的几个茶城他们所熟悉的茶商那里,其中就包括普洱茶商。但是很遗憾,当时北京的普洱茶商还基本没有真正懂得普洱茶的,所以花了巨额学费而学不到东西就成为了必然。我可以说是北京较早为普洱茶交了学费的一批人之一。

普洱:谈谈您的习茶经历好吗?

黄刚:我的习茶经历,细说起来就话长了。我写过一篇博客叫做《我的普洱茶习茶之路》,概括起来就这么几句:“瞎打瞎撞冲进普洱茶圈,稀里糊涂交出巨额学费,运交华盖得遇良师益友,感恩图报决心回报普洱。”

普洱:您能与我们分享一下,您从一个部队军人到一个活跃的普洱茶爱茶人士的过程中一些心理上的转变吗?

黄刚:如你所知,我在部队工作学习了20年,部队的这段生活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锻炼,在做茶后对我帮助较大的主要是认真钻研的态度和不服输的精神,一直支撑着我走到今天。我们这个年龄层次的人接受了非常正统的教育,包括理想教育,所以每当遇有困难的时候我都想着要坚持走正路、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普洱: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普洱茶在北京的发展情况吗?

黄刚:我是北京普洱茶发展历史的见证人。04年及以前,北京很少有人消费普洱茶,大概是从05年起步,06、07年达到了高峰,并和全国市场一起跌入谷底。最火的时候,在马连道茶城言必称普洱。不管你是卖什么茶的,茶店里都会摆上一些茶饼。我的朋友中做东欧服装出口生意的,也拿出资金加入战团,腾出仓库来收了大批的普洱茶并跟大经销商们联手进退。

应该说,这就是盲目炒作了。盲目炒作的理论依据就是对“越陈越香”观点的片面理解,从商家到消费者都完全忽略了普洱茶需要陈化、陈化需要时间和环境条件这些最起码的基本常识。违背客观规律做事情就一定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所以现在知道“普洱茶”这三个字的人很多很多了,喝普洱茶的人也不少,但与茶商的期望值相比差距还很大。

普洱:那目前普洱茶在北京市场的情况又如何呢?

黄刚:从我办普洱茶讲习班接触到的情况来看,普洱茶还没有成为京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喝茶的首选,普洱茶作为生活茶的消费量应该排在花茶、铁观音和绿茶之后。在中高端消费和茶礼品中,普洱茶也排在铁观音和绿茶之后。目前北京的普洱茶市场除了礼品市场之外,真正的个人消费市场乃可以看作是十分小众的爱好者市场。在这样的一个小众市场里面,主要活跃着一批自己掏钱买茶、对茶有一点认识的普洱茶爱好者,数量有限而且还被各种普洱茶的“理论”所引导并形成一个个小圈子。但是这也让我们警惕:如果一个市场中的每一个份子都需要被培养成专家才能使得对市场及产品达成共识的话,这样的市场会有多大的生命力呢?

我说过,普洱茶真正的春天在于快速消费品的大量出现并被终端消费者所广泛接受。产量及质量稳定的云南普洱茶以袋泡茶、速溶茶、小迷你沱等形式大量出现在京城仍至全国各地的大型超市的时候,便是普洱茶第二个高潮到来之时。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普洱:“黄普茶校”从什么时候开办的,第一次在哪里开讲的?开办这个讲习班是基于什么原因?

黄刚:黄普茶校是2008年7月份开办的。第一次就是在北京露雨茗苑茶馆开讲的。办这个班纯属偶然。当时针对普洱茶的颓势,茶界比较悲观,有朋友写了《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普洱茶?》,我就开玩笑说我给你测试—下,办个讲习班看看普洱茶到底还有没有吸引力。就这样办起了班,没想到一直办下来了还受各地茶友盛情邀请办到了上海、广州、天津、南京、长沙、成都、昆明、青岛、温州等地。

现在,我已经不再从一个简单的办班角度来看待黄普茶校了。有个长期观察我的作家朋友已经把这归纳到“普洱茶现象”中去,并认为是一种可深入持续地做下去的“行为艺术”。我则认为这是推广普洱茶最好的“前沿阵地”。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比较顺畅地向我的朋友们表达我的思想、观点。这是一项比较适合长期做、比较适合我做的好事情。

普洱:黄普茶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参加的人员主要是些什么人?

黄刚:在茶馆、茶庄、教室都可以讲。一般是利用周末的时间,这样参加的茶友好安排时间。现场要求不高,只要有电能够烧水泡茶就行。一边讲、一边泡茶,边指导大家品饮边回答问题。学员的构成比较复杂,公务员、企业老板、白领都有。只要是对普洱茶感兴趣者都可以参加。

普洱:与您接触感觉您是个比较慷慨的人,也经常会有朋友找您“蹭好茶”,对此您持什么态度?

黄刚:我自己也是通过蹭老师们的茶而对普洱茶喝得比较明白的。有机会我还要去蹭老师们的茶,也会让更多的朋友特别是达到了临界点的朋友蹭到该喝的茶。周围有不少茶友是通过蹭我的茶而对普洱茶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的,基本上我喝过些什么茶他们就也喝过些什么茶,所以水平相当高。

普洱:您对普洱茶有什么自己的主张吗?

黄刚:如果说,我这几年时间里还为普洱茶做了点什么事情的话,那么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中生代的概念,主要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到2003年这段时间里生产出来的生茶,这些茶在市场上有相当的数量,与新制生茶相比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化,但是还没有完全转化熟成到位。研究中生代茶的转化过程很有意义,对于了解总结普洱茶的规律、引导消费具有现实的作用。

二是提出了品鉴中生代普洱茶的三条重要标准,即:强烈而刚猛的茶气,丰富而愉悦的滋味,持久而绵长的香气。普洱茶因为存在后发酵,所以其他茶类的评审标准无法简单套用,这三条标准的归纳提出相信对于鉴别中生代茶的品质具有意义。

三是提出了普洱熟茶的四个阶段的划分方式,并归纳总结出了备阶段备仓储条件下熟茶的品鉴标准。

四是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归纳总结了《普洱茶基本冲泡方法》。因为是我们茶馆的“馆标”,被茶友们取汉语拼音简称GB,即国标的意思。呵呵,这是美好的愿望。

五是撰写了《漫步在品茗美学与艺术之间》系列文章,对于普洱茶提出了哲学与艺术层面的思考。

这最后—项,我觉碍在中国茶道文化建设方面有开创性,我自己也比较重视。

普洱:关于的根基。文章转载自《普洱》杂志!

饮茶人生哲理


唐代僧人皎然的《饮茶歌》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品茶悟禅是件快慰的事,人们从饮茶当中还会发现很多人生哲理。

广州市有一座着名的"陶陶居茶楼",三楼至今仍挂着一副着名的嵌名茶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异寸,分寸无遗。"联中巧妙地用了四个典故,含蓄地劝谕世人要饮食有度,珍惜光阴。与其说这是一副精巧别致的茶联,不如说这是一副深奥幽隐的劝世联,因为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饮茶本身。

贵阳城郊图云关岔道口有一茶亭,亭上有茶联云:"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亭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这副茶联,虽然无一"茶"字,看似与茶无关,但它悬在茶楼,却又别有深意。也许光顾埋头赶路,不认清方向,反而达不到目的,只有坐下来品一杯茶,静一下心,在这短暂的小憩当中思考一下要走的路,反而磨刀不误砍柴工,能快步"赶上前人"。

福建泉州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云:"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人生的舞台很大也很小,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是不是都学会了在适当的地方"让别人一席"?如果大家都不相让,也许就连喝茶的场子与心情都没了,更遑论在人世上闯荡下去了!茶联,反映的就是喝茶人的人生趣味,以及对生活深入的思考。

朱丽俐:从茶妹子到有机茶王


几天前,美国NBC(全球广播公司)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关于中国更香有机茶的专题片,在美国引起热烈反响。NBC是北京奥运会美国第一转播商。奥运前后,为让美国人更真切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他们的相关栏目组专门制作了系列节目,报道中国的人文风情和民族特色。结果,历经严格的筛选,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被选择为中国茶的拍摄对象。谁也想不到,这个销售额近3亿元,分店遍布京城及河北的企业总经理朱丽俐,在十几年前还是个浙江省武义县的茶妹子。

武义县是茶的故乡。作为一名茶妹子,朱丽俐自小就和芳香的清茶及勤劳的茶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童年,家乡的好茶与茶农的贫困生活,在她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萌生的最大梦想就是送杯清茶去北京。同时,让父老乡亲通过营销茶叶脱贫致富。1995年,朱丽俐怀着无限的希望和她丈夫来到北京创业,在马连道开设了一家不足20平方米的茶叶店。

半年过去了,买卖没有起色。一年过去了,生意还是不行。看着空荡荡的小店,朱丽俐心里难受极了,她开始琢磨店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朱丽俐发现北京人爱喝茶,却不注意包装,甭管多好的茶也只是纸一包,绳一捆了事。这样,现买现喝还可以,时间一长味道就没了,送礼也不体面。看到这一点,朱丽俐果断创新销售模式,从包装入手,既卖茶叶又卖茶叶筒,用精美的包装带动茶叶的销售。准确地判断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商机,茶叶店顿时变得门庭若市,引得周边的同行也悄悄地过来探个究竟。

初尝成功的滋味,让她一下子找到了被认可的感觉。可惜,市场不是一条平坦的金光大道。在卖茶叶筒掘得第一桶金后,朱丽俐却遭遇了灭顶之灾。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店门刚开就迎来一位要货20几万元的大客户。朱丽俐的心情像阳光一样灿烂,按照客户的要求搭配好品种,还精心地做了包装。

货拉到了客户单位,一位“领导”却十分抱歉地告知:货款全部准备好了,锁在保险箱里,钥匙被有急事离开的出纳带走了。如果信得过他们,可在下班前派人来公司直接提取现金。看着气派的公司和眼前一脸真诚的“领导”,朱丽俐不加思索地就一口答应了。谁知这竟是一个骗局。等到她按时派人前去取款时,挂着醒目招牌的大公司竟然人去楼空。第二天到工商局一查,才知道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单位。辛苦的血汗钱落入骗子之手。面对重重压力,朱丽俐擦干眼泪,一反常人之态。她没有怨恨骗子的狠毒用心,而是立誓从自我做起,给市场和顾客一份诚信。1998年,她在宣武工商局注册了自己的企业———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初期的经营并不顺利。朱丽俐给记者讲了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她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清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是对家乡的依恋,平时不管多累,只要喝上一口茶,立刻就会满身轻爽。可就在1998年春节,她不再喝茶了,因为,她怀孕了。听长辈说,喝茶对肚子里的孩子不好。为了孩子的健康,她把茶忌了。

一天,有个批发商来到茶叶店。那个批发商非常挑剔,又是闻,又是看。朱丽俐和她的员工为那个批发商忙活了大半天,到头来一两也不买。朱丽俐心想不买没关系,买卖不成情谊在,这回不买,下次再来。可是,临出门那个批发商的一句话把她给惹怒了。那个批发商说:“武义哪有好茶?那儿的茶你们自己都不喝!”你可以不买我的货,但不能瞧不起武义的茶!“别走,我现在喝给你看。”说着,朱丽俐端起桌上的样茶,咕嘟嘟一口气喝了下去。猛然间,她想到了孩子,便委屈地放声大哭,把那个批发商给哭愣了。第二天,员工告诉她,那个批发商又来了,一下子买走了1000多斤茶。就这样,用质量创造市场,以诚信赢得顾客,凭真诚凝聚员工,靠管理促进发展。7年过去了,历经风风雨雨,更香公司在奋斗中渐渐成长起来。从开始的10平方米小店,发展到今天遍布京城的23家连锁店;从原来的两个人变成了今天的100多名员工;从当初的两三个茶叶品种增加到今天的6大茶类300多个品种;从昔日经营普通茶叶拓展到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茶。朱丽俐这个茶妹子不但当上了总经理,还被诸多同行冠以有机茶王的美名!

对眼前的成功朱丽俐并不满足,她把眼光转向了更高的目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纯天然的有机茶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朱丽俐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市场商机,开始率先投资开发生产有机茶,并根据国际有机茶生产、加工、包装的严格要求,对茶叶基地进行改造和提升。同时,邀请国际和中科院、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的双项认证。她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京城的人、让更多的人喝上绿色的有机茶。

朱丽俐领导的茶叶公司,实现了企业增效与茶农的增收。为更好地带动家乡的茶农们增收致富,她和丈夫一起于2005年成立了武义县更香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到今年9月,这家合作社以“提高社员组织化程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已经帮助5000多户茶农脱贫致富,人均增收达2000多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送杯清茶上北京,这曾是一个茶妹子美好的梦想。10多年过去了,朱丽俐把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在2008年8月,朱丽俐的个人荣誉再次达到一个高峰,她以新农民的名义当选了奥运火炬手。就在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朱丽俐又开始为家乡的茶农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普洱茶人:周洁


普洱茶人:周洁

她轻拨琴弦

弦上流淌过四季

江南小桥流水上的桨声灯影、烟雨蒙蒙下的雨巷纸伞,背影已经远了、远了,一如琴声滴落在不可知的远方……这种时候,周洁不爱说话,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她,会剪一袭湖绿映荷的夏裙或着一身羽白飘花或烟紫淡雾的旗袍,自己泡一壶年份悠远的普洱,在半盏渺渺的茶悃里,慢品陈香,人静秋也静,一派古中国的调子,在大可堂里,颇有番占尽风情向小园的韵味。

走过地铁,萨克斯如泣如诉

有时还响起坎尼的《破晓时分》

上海出生的周洁,会想起傅聪把李白的狂放与莫扎特一比之说。传统与现代流行有多远呢,在周洁身上所谓传统美一点都不影响她自幼就酷爱欧美流行音乐,曾有小席琳迪翁的美称的她,欣赏爵士乐那种非常的都市、男性,非常的今夜、此时;而摇滚乐那种石破惊天的声效也令她有一种青春的兴奋。

她有时走得很远

只为体验

比如,只是沿着普洱茶香,周洁就会走到中国最遥远的边地景迈山,带着一颗朝圣的心,去祭拜古茶园里的茶魂树,去倾听那些种茶民族部落让人落泪的古歌,去感受人可能有的最原生、最质朴的生活,没有人知道,在那种音乐中,她是否找到了《阿凡达》中那棵人类最后的灵魂树。

文/闲云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朱卫东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到双江喝茶不喝双江沙河精制茶厂的“东半山”系列朱氏普洱茶,你等于没有喝到好茶,更没有品尝到双江的味道,就像到了北京你不去长城等于没到北京一样。双江,秘境临沧里一个太阳转身的地方,一个汉子,怀着对普洱茶的一颗赤诚之心,从一个种茶人,一路走来,一蓑烟雨,八千里路云和月,终成境界。

1987年,朱卫东在澜沧供销社走上了种茶之路,四年的种茶路让他了解了普洱茶,爱上了普洱茶,并在心中暗暗许下此生定与普洱茶结缘,一定要在普洱茶树上结出自己的事业之果。四年的种茶中,一个学习的机会让他不仅会种茶,更让他学到了制茶的技术。到精制普洱茶历史最老的学习,让他初步掌握了制茶技术。“老朱”以驰名中外的勐库大叶种茶为原料,采用传统的普洱茶工艺,经过层层质量把关,生产出了远近闻名的东半山系列品种。2006年,朱卫东的双江沙河乡精制茶厂顺利通过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核查,并取得QS市场准入资格,为普洱茶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茶文化传播机构的王美津博士,在参观访问茶厂时结识了这位“嗜茶无度”饱经风霜的制茶汉子,在品尝了老朱亲手泡就的普洱茶后饶有兴味地在他的居室的墙壁上留下了“吃茶无度”的题字,并附题“双江朱卫东制茶一流”的赞誉。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余秋雨:我的人生地质层


余秋雨和妻子马兰(资料图)

这一次,余秋雨情不自禁地又为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普洱茶大师,“喝普洱茶的人大都知道,我在普洱茶领域地位很高。”他说。

冬日,京城,余秋雨携新作《冰河》与读者见面,分享自己的“人生地质层”和种种感悟。

《冰河》是余秋雨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则在生命绝境中诞生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可以看成我们夫妻俩在绝境中的悲剧性坚持。但故事还是美好的,甚至没有一个坏人、恶人。真正的艺术,永远不是自卫的剑戟。”余秋雨在序言中写道。

《冰河》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南方,女子孟河在“淑女乡试”中夺得头魁,引来大批追求者,但她女扮男装,乘船踏上了去京城寻找生父的路途。途中,船只突遇冰雪,不仅被冰封在前后无援的河中,众人也遭遇生死攸关的考验。绝境中,船上的考生金河深夜凿冰救人,却因冻伤无法赶考。孟河为报恩情冒名代考,却中了状元,引出一连串意外和磨难,也让她找到了情之所属。在那个年代,男人如何反叛身份,女人如何反叛性别,一条“破冰”之路徐徐展开。

余秋雨认为,“冰河”是一个符号,意味理想之河、希望之河、人生之河,代表了东方古代意境。

他学问大,故事多,听听他这些年渡过怎样的一条“冰河”—

关于人生的地质层

22卷的《秋雨合集》,没有用电脑写作,是一个字一个字手写的。这是我的生命,像矿藏的地质层,有点儿复杂。第四层是第三层的依据,第三层是第二层的依据,第二层是第一层的依据。

我的第一层是这套合集里面近十年的国际演讲,在联合国、美国国会图书馆,还有哈佛EMBA的演讲都收在里面。国内不太关注这些,在国外影响非常大。前年年底的时候,国际上那么多事情,联合国网站第一条是我的演讲。你为什么有演讲的资格,人家为什么来邀请你呢?这就引出了我的第二个矿层—我二十年的全球考察,我可能是全世界走遍了古文明遗址、包括恐怖主义多发地区唯一的人文学者,而且全部走遍了,所以有发言权。

十年演讲的根据是二十年的全球考察。全球走来走去,为什么没有成为世界旅游家,人家把你当做文化活动呢?因为我还有三十年的学术研究,这是第三层。还有第四层,就是四十年的创作训练。我在做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之前,我是写作教师,自己也写,每天训练学生写,训练很久。四十年的创作训练,后面还有五十年的古典修养,包括我的书法,小的时候没见过钢笔、铅笔,就是毛笔,所以书法写的还可以;对于古典文学,都是从小时候开始涉猎。所以我合集里面翻译了《庄子》、《心经》,还有屈原、苏东坡的作品,这都是五十年古典信仰建立起来的。小说《冰河》就体现了我四十年的创作训练。

你们一个人也可以构成很多地质层面。我小的时候发现那么有学问的钱先生拿出《围城》,我想你怎么有时间写呢,后来我想对啊,一个人有很多地质层面,可以做很多事情。爱因斯坦快死的时候,人家问他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他的回答是死亡不能听莫扎特……每个人的地质层面是不一样的。

关于边缘视角

“边缘视角”在中国文化中意义重要。我们经常找历史的主流视角,但主流视角是朝廷、史官给我们的,边缘视角其实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秘密。

比如,我经常会提到《白蛇传》“人”和“非人”的视角,这个视角极其重要,因为牵涉到中国人对人生命的珍惜,而不是说变青蛇、白蛇,神神怪怪的东西,不是这样。我做院长的时候,戏剧学院演过《白蛇传》,我光讲当时舞台的最后一幕大家就知道震撼人心了—

白素贞被法海的雷峰塔压在底下了,最后这个雷峰塔倒了,鲁迅也写过雷峰塔倒了,倒了以后白蛇的儿子出来了。这个演小孩的演员,走向观众席,告诉所有的观众,“我的妈妈一生就想做人,接受最平庸的人,就是我的爸爸,许仙,但最终还是没做成,她终于生出来一个我,我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人我还不知道,我真羡慕你们人。”然后,这个小演员鞠躬。每个观众都很感动,反思自己作为人有没有很好珍惜。

大家想一想,这不是导演故意夸张,是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对于生命的思考,“人”和“非人”之间的边缘体现生命哲学。边缘就像我们的皮肤,越边缘越敏感,越边缘越重要,比过去的中心史观和主流史观更重要一点。

还有传统戏剧《女驸马》也体现了男性和女性的边缘视角。中国古代女孩都不能考科举,但当她一穿上男人服装的时候,成绩远远超过男性考生,这一点很痛快。大家看我写的《十万进士》里面写到,很多考生考取名次后,放心了,到唐朝长安的妓院里去玩,这些歌妓问他,先生你遇到的考题是什么,你怎么写的,他说怎么写的,歌妓说你错了,第一段应该怎么样,第二段应该怎么样,考生说你的文化比我高多了,但是因为你是女性,很可惜。

还有我讲到《红楼梦》里的极端天真和极端彻悟,贾宝玉、林黛玉都有这个特点。他们是孩子,那么小的孩子,对人生看透程度远远超过长辈,人生体验也超过长辈,这个叫做边缘视角。

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多考虑艺术当中的边缘视角。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里有句很有名的台词,“死还是活着,这是个问题”,这就是边缘视角。他在生和死的边缘当中思考。我刚才说的,人和非人的边缘,男性和女性的边缘,还有彻悟和天真的边缘,《哈姆雷特》里面是生和死的边缘,还有很多、很多的边缘……这就有点意思了,我觉得中国文化有这个潜质是非常了不起的,是中国古人对于人类学和生命学的深层思考,所以,我们现代人挖掘传统的时候,要寻找边缘视角,做深层思考。

关于时间、阅读和普洱茶

我没有什么社会事务,大家有没有看到我被盛情邀请参加重要的社会事务?从来没有,永远没有我的名字。如果太重要的,我就和妻子一起商量找什么借口,以前是说生病,后来发现身体挺好的,没什么毛病,只能说家里老人家身体不好,简单一句话,重大社会事务都是拒绝的,所以时间都是属于我的,这一点非常高兴。

我写作时间比较多,因为我不上班,所以时间非常自由,有的时候来劲了不断写,想睡了马上睡,这很混乱,也很开心。

阅读没有非常完整的计划。美国有个教授说,一个人总是由读得多、写得少,慢慢变成写得多、读得少,他指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在了解社会和了解经典的时候需要读,但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我不能被别的书影响,我的生命已体验过人生的东西了,这一生只能体验这些东西,所以我的任务就是写,我的资源就是我的考察,我亲自到那些文化遗址现场考察,考察以后就有感受,找一些资料是有可能的,但不会系统阅读,因为我知道我的前辈都没有到过这里,我读他们的书没用。

我喜欢写作,喜欢写毛笔字,喜欢锻炼,还有,我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爱好,也就成了我的一个专项—喝普洱茶的人大都知道,我在普洱茶领域地位很高—我专门有过一本书叫《品鉴普洱茶》,如果你到普洱茶茶庄买比较贵的普洱茶,老板会顺便奉送我的那本书。你有兴趣,一开始喝,慢慢就上瘾了,过去喜欢普洱茶的人光觉得味道好不能表达,我有这个资格,我喝时间长知道好,会请科学院的院士来分析里面成分,请植物、生物学家来研究微生物菌群的运动状态,这是老茶客都比不上的。我又知道历史上发展的过程,作全世界的比较以后,在这个领域就比较好了。我在这方面比较投入,我在《品鉴普洱茶》书中讲到,我的妻子马兰比我的地位更高一点,我吹牛,我现在喝一口,我可以断定茶是上世纪30年代的;马兰喝一口就知道这是哪一座山的,这比我厉害一点。

我用这个例子大体可以说明,文化人不是像我们想象的读书、写作、参加研讨、开会,或者参加什么协会的活动,我都没有。人生主要就是写作、研究书法和普洱茶,日子过得比较开心。

关于阅读启蒙

我的启蒙情况很糟糕,就是乡村小学。学校小图书馆一共有20来本书,老师定下规则,不能每个人都借,写一页毛笔字借一本书,后来借的人太多,两页毛笔字借一本书,我的书法就这么提高的。

读书有一点非常重要,我很同意托尔斯泰说的,不能让子女过早读经典,不要因为理解力不够而破坏阅读的第一印象,首先看孩子的阅读兴趣。我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很惊恐的是同宿舍一个同学告诉我,大概读过六遍《红楼梦》。我怎么觉得《红楼梦》永远读不下去,我觉得这个太难读了,下决心读,暑假咬牙也读不完,后来更惊讶的是这个男同学说同班女同学读了十二遍,我非常羞愧,怎么就读不下去,后来大家都知道我在《红楼梦》领域里面有发言权,马兰演的《红楼梦》也是我定的剧本,可见我进去了。怎么进去的呢?随着人生的自然过程,很多经典就不成为可恨之书。你年纪不到的时候,好多经典是可恨之书,怎么读也读不下去,让你对经典就产生抵触,反而糟践了经典。你说怎么读呢?我说快乐读书,不要强求计划,但是老师和家长应该有朦朦胧胧的指引,让他们读第一流的好书,不要叫经典,第一流的书范围很广。在大学一、二年级我痴迷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男孩子很可能都喜欢雨果,雨果也是第一流的。更小一点的时候,我读的是童话,这些东西都蛮好的,现在看人有一种良知跟慧根,好东西会在你心中留下永恒的梦,都会不放弃,读下去。

到大学三年级之后,我建议要读一下经典。有的经典和你有缘,有的经典和你没缘,即使没缘的经典,最好也浏览一下。这里会出现非常复杂的逻辑关系,叫做同构关系。这是欧洲一个现代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人和人的心理结构有一种同构关系,相同的结构。我为什么特别喜欢雨果,大言不惭地说,尽管当时是男孩子,但我和法国作家雨果心理上有同构关系。所以年纪轻的读者,他们在找书的时候其实是在找自己,找经典也有这个特点,有的经典翻不下去不要生气,这个经典和你缺少同构关系;有的经典那么痴迷可以反复读,不要怕成为古代人的粉丝很丢人,因为你成为一个优秀人物的粉丝,意味着你和这个人有了同构关系,你可以拉着他的生命缆绳慢慢逼近伟大。不是老师丢给你多少书必须看,而是要寻找自己的过程。

人类史上写书的人太多,优秀人物太多,第一流的书也太多,但平心而论到最后发现真正和自己紧密同构的书没几本,你反复读,非常有意思,这个很可能是陶渊明,很可能是庄子,也很可能是海明威,都可以,跟你一直对话着。

周重林:我眼中的《普洱》和普洱茶


周重林:我眼中的《普洱》和普洱茶

周重林《普洱》杂志的副主编,全面主持普洱杂志的工作,今天我们来看看周重林眼中的《普洱》杂志和普洱茶

编辑付颖推荐:周重林现在虽然不在普洱茶行业了了,但是他对普洱茶行业的贡献在说话是最有分量的?

周重林:对,他的话是能够引起产业关注,他以前是省茶叶公司的总经理,后来是云南省茶业协会的会长,他对普洱茶很了解,而且有着30多年的经验。30年,足够成为一个专家了。其实,在云南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他们懂得怎么去种茶,怎么发酵,但他们对这个行业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且具备了系统的认识还要知道怎么写出来,写出来了还要知道怎么去传播,这个不容易。为什么现在普洱茶乱麻麻的?今天一个调,明天一个调,因为这完全是自己看不到,而要外地的人来发现。

新报:你怎么定义普洱茶?

周重林: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两极文化。一方面,它是贡品,是奢侈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便宜的,老百姓的,有很强的民生性。它既是日常生活性的,又具有它的皇家气息。所以,今天还有人搞马帮进京,这种事很有市场,但也是一种典型的自卑思想,在这些人的意识中,就是非得要进京,只有进了北京才厉害。前几天我又听说有人要挑着茶叶担上北京了,这简直是没事干了,茶业成了行为艺术表演,现在的运输这么方便了,你为什么不用火车不用飞机?非得要人走马驮?当然,我也不否认普洱茶奢侈性的一面。而居这两者之中的一部分人,他们觉得喝不喝都无所谓,这是一群很理性的人,他们认为,既然普洱茶那么好,那就不会一百年默默无闻,按说普洱茶出现了上千年,有史记载的上百年,可真找有效的信息却很少,文化的根基很脆弱。你说产业兴盛过,那它的原始积累哪里去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比较理性地看待普洱茶,慢慢地去推进它,形成一种坚实的文化基础,而现在是每个人都在插手,每个人都在发言,每个人都在抢夺话语权。我写过一个文章,叫《时间,普洱茶的精神内核》,很鲜明地给普洱茶做了定位。

新报:普洱茶把很多文化人都网络了进来,你觉得这些文化人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

周重林:其实,有很多人懂,但写不出来,而能写的又就是那么几个人,不信你看看,如果过几天有别的什么东西热啦,大卖啦,又是这帮人!

新报:你怎么看待这些关于普洱茶的书籍?

周重林:只能说有些书呢,丰富了普洱茶,但是并没有给普洱茶带来理论上或者更大意义上的突破。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很多东西,要么是访谈记,要么是到茶山走走,采访些老人,我把它定义为“田野考察记”。这种东西很简单,比如说我到一个地方去,我不了解普洱茶是什么东西,我可以去跑跑茶山,找几人问问,“你们觉得怎么样?”,实际上,大量的证据已经表明了,很多农民并不懂普洱茶。而且那些所谓的后继时代的传人,都是普洱茶热了,他们再转过来做普洱茶,这就跟钱钟书说的“野孩子认父亲”一样。

新报:在办杂志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最深刻或者最让你感动的事?

周重林:其实,最令我感动的是像王洪波老师,还有何真老师,他们都是很优秀编辑和策划人,而且他们是跟我父辈同龄的人,在一起工作也没有代沟。他们当时觉得自己的观念比较落后了,想找个观念新的,其实不是这样,他们的观念也很新,有这种想法就已经很先进了。普洱市政府委托他们办杂志,他们找到我来参与,我也把我以前团队的一些人带到了杂志中来。一年中,他们付出了许多。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都很努力,同时,这也是多方促成的,是多方的资源整合,其实我们现在做的主要是资源整合。

新报:现在有没有想过要推出什么新的栏目?

周重林:我们目前新增的栏目呢,主要是发现了普洱茶的外延价值,我们接下来会准备改版,既要兼顾读者,读者要读着好读,不至于是一些太论文的东西,也要兼顾茶商。

新报:普洱茶在外国的情况怎么样?

周重林:这个不是很了解。据邹家驹先生介绍,八十年代的时候,普洱茶在日本的销量很大,每年都是上千吨的销量,后来因为其他地方做假,市场受到了破坏。韩国还有中国普洱茶学院呢,姜育发就在韩国做普洱茶学院的院长。法国要好些,普洱茶在法国一直都有市场。有个叫甘普洱的老兵整个家族都在做普洱茶的生意。

新报:你觉得普洱茶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人们所认识,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周重林:我觉得很多人是因为好奇,还有人是因为看到了商机。其实,很多人搞不懂普洱茶是什么东西,说了半天,其实是长期空白。现在推出了那么多的刊物,很多报纸也刊登了相关的文章,也说明很多人都想搞清楚这个问题。

“中华茶王”杜少锋的藏茶人生


“琴棋书画歌舞茶,苦涩甘甜化醇滑;五湖四海存知己,春夏秋冬抚紫砂。”此诗出自中华茶王杜少锋之手。足可谓他对品茗人生的透彻感悟。

杜少锋,享有“百年茶王”的美誉,品茶论道,快意春秋;他的茶品在上海世博会展出,争金夺魁,沪上飘香;他历数十载光阴收茶藏茶,散尽千金,坚韧不拔;他将茶从古老生活中升华出来,品味文明,感悟人生……因其对茶的痴迷,人们都称他“茶痴”、“茶圣”、“茶狂”。

品茶悟禅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由来,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唐宋饮茶之风大兴,茶圣陆羽著《茶经》传世。茶,可饮,可品,可赏,可悟……虽有好坏之分,却无阶级之别。从古至今,无论是肥马轻裘的王孙贵胄,还是清高洒脱的文人墨客,亦或是终日劳碌的市井小民,但凡爱茶者,迷恋的不仅仅是茶水的味道,更是一种惬意的生活享受。

人生如茶,苦涩甘甜。茶在中国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更是一种健康长寿的养生之道。

长期的品茗修身,让茶王的心境超凡脱俗。作为一个真正喜爱和关心茶文化的人,他更注重的,是茶的“韵”之音。在品茶、藏茶的过程中,感性着一种民族的审美趣尚,浸润着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围,涵养着一个廉净的精神境界,充溢着一缕优美茵蕴诗意,提升着一种道德的精神素质。

他的为人处世,已达到淡薄名利,四海皆兄弟之心境。每当有朋友来临,不管是高官富豪,还是寻常友人,只要走进茶王的茶室,都是有缘人,都是茶道知音。杜少锋都会给朋友们放上客人喜欢的音乐,泡壶好茶给朋友慢慢品尝,赏茶观景之余,聊聊心境故事,疏疏心中烦恼。茶香袅袅之间,让心情豁然开朗。众人常说,茶王好比一个心理治疗师。

“品茗圣境,一曰静,二曰人,三曰心。以静品茗,茗品人生;与人品茗,人茶共品;出神、出趣、出慧、出智,心为茶之初雪,茶为人之甘露;以心品茗,丝竹之声为人声,松涛之啸为人啸,篁林之幽为心幽。”茶王杜少锋通过品茶、藏茶,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人生如茶味千种,各有千秋。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红尘滚滚,唯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

藏茶知性

从开辟了瑞典至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歌德堡号”沉船中,打捞出50多万件瓷器,370吨茶叶以及大批丝绸。让人称奇的是,深埋海底两个多世纪的茶叶,直至今日仍然可以冲饮。据有幸饮过此茶的人士称,还可以品出浓浓的茶香味来。这则新闻,勾起了人们对古茶的无限神往。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纵观中国的历史,称得上是一部茶文化的发展史,中国茶是中国文化的最大传播者。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茶早已进入世界市场,茶叶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当年出国的华侨把中餐馆开遍了全世界,成为最强大、最持久、覆盖面最广的民族文化标志和品牌。中国的富庶让西方人景仰,神秘的东方文化更是让人顶礼膜拜。西方上流社会以穿中国丝绸服饰、用中国瓷器、喝中国茶为荣。

出生于收藏世家的杜少锋,自小就受祖辈的熏陶,对茶叶收藏存有深厚的兴趣。时至今日,他拥有野生古树茶及各种老茶六百多吨。其中,典藏的许多早年绝版珍品茶为业内罕有。同时,他还收藏了大量的极品野生灵芝、翡翠、红木、药酒等。他对茶叶的收藏,已是远远不能用“茶痴”二字来形容了。只要他选中的,就会倾其全力,将其买断。在茶王看来,对一个茶品的“垄断”,是对这种茶藏品的最好保护。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他将部分收藏品拿去展出,荣获金奖,并被联合国国际信息发展组织授予“中华茶王”称号。中国著名篆刻家刘友石曾为杜少锋题字“百年茶王”。

66位知名普洱茶人


按:网络流传近现代56位知名普洱茶人,颇有争议,角度不一,原因很多。在此基础上,我感觉还有疏漏,遂添补10位,并请有心人继续添加,普洱茶的历程,有他们的足迹——

特别说明,序号只为方便计数,排名不分先后。

01、张宏达

张宏达年轻的时候,他用生物学方法论证,茶的故乡在中国,把阿萨姆茶种改名为普洱茶种;他踏遍国土,发现了两个新的茶种——可可茶和苦茶。如今,虽已跨入94岁高龄,但他体魄康健,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以耄耋之年继续关心着茶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他就是茶学泰斗张宏达教授,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课题组的10位主要完成人之一。在他60多年学术生涯中为我国的植物分类研究和科教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张宏达教授在山茶属分类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众多的新种,而且在于他奠定和构建了山茶属的系统分类基础,其影响遍及世界范围。他以蜚声国际的科学成就被教研界尊称为“大师”。他毕生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耕耘,编著了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全面提出山茶属的分类系统,调整和修改外国人的山茶属系统,并以充分的事实和根据把阿萨姆种改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由此在现代科学视角上奠定了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地位。

02、邱辉

邱辉,原名邱维藩,字辉,男,云南昆明人,1929年5月生。1947年考入云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49年5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历任滇桂黔边纵第九支队政工队员、边纵四期干校政干班学员、武工队长、指导员、原普洱专署(今思茅市)建设科农林股长。1952年,先后任中茶普洱支公司股长、思茅行署外贸局茶叶科科长,行署茶叶领导小组副组长、行署茶办主要负责人。1995年12月离休,离休后至今继续在云南茶界发挥余热。

50年代中期,邱辉与同仁一道,组建茶区基层收购站(组),积极开展收购运销,深入茶山宣传,组织茶农垦复茶园,促进茶叶生产迅速恢复。他参与组织研制了第一台手摇、畜力和水力揉茶机,后推广应用传动、电机揉茶机,建立第一座节能土烘房和使用烘干机,促进从手工艺揉制到机械加工的转变。

撰写发表大量论文和其它相关文章:《论思茅地区茶叶生产区划》、《关于加速发展普洱茶生产若干问题的意见》、《茶叶技术培训教材》(主编)、《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普查试点总结》、《茶叶(思茅茶叶篇)》、《关于在滇南江城县开发茶叶资源建立出口红茶基地的评估论证报告》、《漫话普洱茶》、《从邦崴古茶树的发现看茶树的起源与演化》、《论千家寨原始野生茶树植物群落在茶树起源进化中的地位》等。

03、张顺高

张顺高,湖北五峰人,1933年生,土家族,1960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自愿赴边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1961年考察发现勐海巴达野生大茶树,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讯》发表考察报告。主编过《西双版纳文史资料茶叶专辑》。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二任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中华茶人联谊会荣誉理事、云南省茶叶学会(1981~1997)副理事长、云南省茶业协会荣誉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1992年10月,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思茅地区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1993年4月,他出席在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任组委会委员,会上交流了他与梁凤铭副研究员合写的论文《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被收入《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一书。1996年11月中旬,他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参与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考察论证会”,提出了“净光合值法”类推测算出了千家寨古茶树树龄。

04、张毅

张毅,男,1941年生人,彝族,云南易武区区长,易武乡乡乡长,主任科员,于1996年退休。亲自组织指导发展新式茶园5000多亩;继承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并无偿传授给易武、象明、景洪、勐连、广西、南宁、韩国(李连喜)等地区喜欢制作普洱茶的人员,使古六大茶山以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的大小厂家发展到100余家,使普洱茶的古老制法得到传承、延续,也使我们领略到了民间传统手工制茶的流风遗韵。大大增加了茶农及地方财政的收入,带动了群众种茶的积极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主要著作有:《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易武人物谱》、《隶书字贴唐宋绝》。其中《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过去和现在》被收录入《国饮时代·普洱茶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普洱茶·经典文选》。

05、卢国龄

卢国龄所演绎的人生,在别人眼里不管怎样富于传奇色彩,但她自己总是把这些往事和现实,都付与淡定而亲切的笑意——眼睛里依然清澈的光芒,透露着那种卢国龄特有的正直仁爱、自信坚定,构成一种超越了时空的、令人感动和尊敬的美丽:一幅幅历史画面依然生动,充满了卢国龄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已离休10余年,但她的目光依然凝望远方,她的脚步依然坚实:和老厂长邹炳良一道,带着勐海精神,创办了海湾茶厂,海湾茶厂的产品又创造了太多太多的荣誉。这些荣誉意味着,天下有好多好多的爱茶者能喝到质量卓越的好普洱茶。吉人天相,茶人茶寿。

06、邹炳良

邹炳良,男,汉族,生于1939年,云南省祥云县人,中国采用渥堆方法生产普洱茶最早探索、研究、重要的实践者之一。1957年到

杨世华:深山茶人的人生传奇


总编壹说:有人说:“每一片普洱茶背后,都有一段时光雕刻的故事。”如同普洱茶的陈化,岁月的历练让杨世华愈加淳厚内敛,他与普洱茶之间的故事也愈加回味悠长。

从中学老师到国企中层,从国企中层再到资深茶人,云南——深圳——云南,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折返,念兹在兹的茶之梦,伴随时光潜移雕刻,跃变升华。

经历市场跌宕起伏的风波后,普洱茶仍然是投资客收藏的首选。但是当这片可以喝的小小树叶被包装成绝代风华的精装本,人们往往更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故事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杨世华选择在纷乱浮躁的市场环境中静观风云,潜心做茶,用茶人最纯粹的语言为我们解读每一块茶饼背后的故事,简单淳朴,却打动人心。

中文系才子、大型国企中层、云南中吉号董事长、深圳市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董事、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罗湖区工商联副主席、总商会副会长……翻看杨世华的经历,笔者脑海中立马拟好了标题中的关键词——“茶人传奇”。当真正坐下来与杨世华面对面地聊起普洱茶,整个标题都恨不得只剩下“茶人”两个字,这是个与那片树叶一样纯粹的人。

信任:做茶就是在做人

深晚:勐海自然环境优越,出产的普洱茶毛料极佳,是每个普洱茶人的理想国,中吉号总部就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工业园,这里是普洱茶核心原产地。但中吉号为何选择将营销中心的大本营设立在深圳?另外现在的茶企都非常注重深耕品牌内涵,中吉号的名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杨世华:周易说,居中为吉,中道亦是正道,中吉号便由此而来。深圳茶叶年消费额达数百亿元以上,且逐年上升、潜力巨大,很多茶企都选择以深圳市场为中心辐射全国。而且深圳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从这里走出去的品牌数不胜数,它就像一杯清水,遇到了茶叶,就会浸透、温润,慢慢地,清水也就有茶的滋味了,现在深圳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茶叶市场之一。

深晚:最近几年普洱茶市场行情非常好,越来越多的人都纷纷涌入茶市,您怎么看?

杨世华:的确,即便像勐海这样一个县城里,都有100多家茶企,并且每年茶企的数量还在不断递增。很多人投机茶叶都想要赚快钱,但如果单纯地炒买炒卖,会不断推高普洱茶的成本,造成市场价格虚高,普洱崩盘事件再次发生的风险极高。

其实做茶就是在做人,要纯粹一些,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对了人,才能做成事。每年春季收茶的几个月我都会长驻勐海,亲自上茶山寻找最好的原料,组织各个茶园基地采茶、做茶。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优质的毛料,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茶农和茶友的信任,这一点我很珍惜。

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名山普洱

深晚:尽管普洱茶市场繁荣非凡,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也异常激烈,中吉号成功突围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杨世华:中吉号的优势就是始终坚持做“全产业链”,即拥有茶园(源头资源)、工厂(生产环节)、销售与市场(销售环节)同时兼备,并且自己拥有的源头资料,大多是百年以上的古树茶。“全产业链”在普洱茶界其实很少见,投入大、周期长,不仅意味着无尽辛劳,也承担着市场波动的风险。但是,多年来的沉淀让市场对中吉号的产品高度认可,又给予我极大的信心,像去年我们的中吉号珍藏青饼,1000多件货一上市就销售一空。

深晚:最早普洱茶都是按等级来区分,中吉号率先提出“古树茶”概念,并以08年出产的“纯麻黑”为标志开启了普洱茶以产地划分的分类标准,您当时有想过这样一个创新会使整个行业发生巨变吗?

杨世华:我是云南人,了解各个茶山出产的茶叶风味,但是拼配的产品很难分辨出茶叶最本真的原味,售价也偏低。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做一个细分市场,提升云南茶叶的价值,把原汁原味的茶展示给大家,后来就定位只做中高等的“名山普洱”。十多年来,中吉号一直致力于云南乔木古树茶的资源探索、产品研究与开发,汲取云南传统名山和茶庄的制茶经验,如今“好产地出好茶”已经是业内外公认的的评判依据了。

转变:以文化体验影响大众

深晚:茶文化的魅力让茶迷如痴如醉,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让很多“门外汉”望而却步,中吉号是否尝试过一些茶文化推广呢?

杨世华:深圳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由深圳市热心于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茶学界、茶产业界和茶文化界人士发起并组成了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通过会员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策划出很多精彩的茶事活动,在近期的评为“深圳市茶行业创新型标杆品牌”。

怡清源董事长简伯华的茶人生


他自号“茗疯逸士”,我们回想每次见到他一身唐装、清瘦儒雅,回想他做事内敛低调稳实的风格,倒也真和这带着雅致的号相称。人又号他“茶癫子”,因在俗世之中,他说起茶精神振奋、滔滔不绝,性格深处狂放不羁,对他的茶事业雄心勃勃。他是纯粹的茶人,发誓说此生不做别的一切只为茶;他是文化人,写诗吟词编书样样来;他是商人,用“一辆小破车拖出一个新世界”,白手起家直至将怡清源发展成中国茶行业顶级品牌之一。简伯华的人生经历,始终带着点传奇的色彩。

不走寻常路

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简伯华进入了长沙卷烟厂,但他的兴趣和志向并不在此。1992年已经位居卷烟厂副科长的他毅然决然地辞掉这份当时大家都羡慕的稳定的好工作,在亲戚朋友一片的质疑声中下海经商,在河北石家庄做个贩茶叶的小个体户,将湖南的茶叶卖向北方。简伯华家祖祖辈辈都是茶农、茶商,他自小就对茶文化和茶行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加上他的妻子又是研究安化黑茶的专家,他最终会选择茶叶也有情理可循。

谈起这段艰苦的创业期,简伯华不大肆描述艰苦细节,在笔者的追问下,他大体说了两件事。初到石家庄没熟悉的人没熟悉的地,下了火车买地图的时候让两个流氓盯上了,面对他们的敲诈,身单力薄的他只能低头道歉给人家送烟。他创业的城市,用这种谈不上友好的方式和他打了个照面。生意最初的一年里,他身兼老板和员工二职,白天与客户谈生意,晚上住在简陋的平房里自己做简单的小菜吃。但他始终坚持下来了,并且做得还不错。

在市场上磨练三年多,简伯华在想: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但为什么中国的茶叶产业缺乏国际品牌?于是自己立志要做一个这样的品牌,带着这份心,简伯华在1996年回到湖南,创建了怡清源品牌。在店址的选择上,简伯华又一次打破常规,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荒郊野岭的高桥,将所有的资金都砸在那里,装修了4间门店。请不要以为“荒郊野岭”四个字是夸大其词,简伯华描述当时的情况为“道路不通,骑单车进去有一段路还得将单车扛着走”。常人很不解他这种抉择,他的解释是:“任何事情都必须走在别人前面,在高桥,我是所有商人里面,第一个进驻的。”

简伯华的标新立异,让许多人开始讨论他。其实有议论就代表着他已经开始受到关注了。人们形容他“癫”一点不为过。2000年,他再一次做了件违背常理的事情——将怡清源茶艺馆开到长沙最繁华的解放西路酒吧街里。简伯华的考量是“茶文化是中国的经典,酒吧一条街在当时是时尚,而我认为时尚和经典是可以并存的,甚至流行还干不过经典,因为经典的魅力是绵延无尽的。更为重要的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有一个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幸运之神又一次站在了简伯华的身边。热闹的酒吧街里,从常理来考量本该格格不入的茶馆,门庭若市,顾客络绎不绝。可是,这真的只是因为简伯华幸运吗?其实不是的。简伯华看起来像个疯狂的赌徒,实际上,他是一个懂谋略、懂市场的人,他对茶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并且对茶的影响力充满信心,对茶产业的脉搏和影响力也具有深刻洞察力。他走的每一步,都坚定无比。不是谁都有勇气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也不是谁都有足够开阔的思维去想象一个崭新的奇妙世界的。他骨子里有一种倔劲,不服输,将“老子不信邪”挂在嘴边,敢为人先。正是在这种经典与时尚之战中,怡清源摸索到一种以茶科技、茶文化带动茶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心一意只做茶

简伯华发誓“此生不做别的,一切只为茶”,所以将全副心思扑在如何经营好怡清源上。他始终提醒自己做企业就如同马拉松赛,路漫漫,无休无止。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众多企业纷纷裁员减薪时,简伯华又一次反其道而行,通过各种渠道,增员110多人,加大投资投入三千万耗时两年在安化县建立中国一流的黑茶现代加工基地,开设国家茶文化博物馆“茶马驿馆”,推动安化黑茶走向全国,冲向世界。

如今,怡清源的产品誉满全国,还远销世界十几个国家,这与简伯华的经营战略分不开。他很早就认识到,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将品牌、产品和网络都控制在自己手上。怡清源先建立市场,发展自己的营销网络,以市场需求推动供给能力的提高,从而发展种植基地,建立加工基地。

在简伯华看来,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安化怡清源黑茶生产厂家作为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厂家,坚持采用绿色的生产工艺、清洁化仓储和科学化运输。

此外,怡清源还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拥有独立的科学研发团队,首创了黑毛茶初加工过程中的鲜叶醇化技术。简伯华的妻子张流梅作为中国著名的黑茶专家,带队自主研发的“黑玫瑰”有“杯中的美容院”之称,以高档安化野尖黑茶为主要原料配以药食同源的优质鲜玫瑰等独特秘方配制而成,可产生一种促进和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神秘物质“玫瑰黑金”。这款产品是国家保健食品批文产品,获得了3项国家专利,其中1项是发明专利,目前在各地市场都广受消费者喜爱,成为怡清源最热销的产品之一。

这一切源于简伯华对振兴湖南黑茶的历史责任感,也源于他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而这种责任感和自信,皆是因为他爱茶、懂茶、痴茶,他坚守传统,他将文化渗透在企业的每个角落。一个企业有了文化,就好比躯体有了血液,文化和信念赋予了企业生命,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将文化弘扬到底

“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简伯华在回顾自己走过的创业之路时,指出文化终究是财富的最终推手。茶向前追溯,有漫长悠久的历史,与茶挂钩更多的是文化。简伯华茶学及茶文化造诣相当深厚,他不仅仅是个优秀的企业家,更是位优秀的茶叶专家、茶文化专家。他先后主编《湖湘茶与茶文化系列丛书》之《茶与茶文化概论》、《古今茶文化对联观止》。他还编创独具湖湘文化特色经典茶艺“潇湘八景”、“桃花源擂茶”、“夹山寺禅茶”、文成公主黑玫瑰茶艺、常德渔鼓说唱怡清源等,被誉为"茶道潇湘第一家"。

近些年,来说,更是这样,怡清源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其茶文化的推广与发展。数百年来,品牌成为一门以文化、科学、艺术和炼金术融为一体的学问,在商界,素有点石成金之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文化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广义的茶文化,它是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它能够带给消费者一种自我实现的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则有可能使得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怡清源将茶文化带入茶营销,使品牌文化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将文化财富转化成企业竞争的资本,使产品在商品流通的大江大河中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

9..除了关注文化建设外,怡清源还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您常常带头为贫困学生、灾区、贫困家庭、孤寡老人等捐款和送上精神关怀。您觉得社会责任对一个企业的意义在哪里?

其实,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怡清源成立至今一直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发展血液当中,形成企业与社会共赢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共同做大做强茶产业。

当前,企业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质量和服务竞争转化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竞争。通过品牌背后富含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才可赢得消费者和公众对怡清源品牌的认同,增加品牌的竞争力。

马哲峰: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


导读:《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是马哲峰老师以美学的视觉审视普洱茶,分为五部分来讲述普洱茶的美,即:普洱茶的形态之美、普洱茶的汤色之美、普洱茶的香气之美、普洱茶的滋味之美、普洱茶的叶底之美,将普洱茶置诸于自唐及今历代茶美学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来审视。

人说茶中最难是普洱,我说茶中最美是普洱。普洱茶中从不缺乏美,设若我们以美学的视角审视普洱茶,那么,会从中照见一个怎样瑰丽的普洱新世界?且听我慢慢为您道来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

一、普洱茶的形态之美

以茶的形态变迁来俯瞰普洱茶,仿佛是一个因时空交错,遗落在遥远的七彩云南,绝世而独立佳人。当紧团茶倍极尊荣的唐宋时期,她抱朴守拙,以“散收,无采造法”自然钟野紫的形态,游离于中原人士的视野之外。中原腹地,紧团茶历唐宋元明数百年,遇上了出身草莽明太祖朱元璋,一道“罢造龙凤团茶”的圣旨,旧有的尊荣在君恩浅处,化作过眼云烟。或许是山高皇帝远,极边之地的云南,假以“蒸之成团,西蕃市之”现实需要之名,承继了紧团茶的衣钵。

有清一代,普洱茶名播天下。瑞贡天朝的普洱茶,散茶与紧团茶并存。比照中原腹地的名优绿茶,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普洱散茶,无疑是为了迎合主流。另一种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紧团茶,则有讨得皇帝欢心并以此来表达忠心的意味。

从上贡皇帝的普洱紧团茶的名称和形态,就可以管窥一斑。现有的文献中,有明确记述女儿茶的,非普洱茶莫属。从清乾隆年间的张泓和稍晚道光年间的阮福对女儿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采制女儿茶的是称为“夷女”的少数民族女子。阮福描摹形态为“小而圆者”。这种形态出现的缘由,直到我们一次又一次经年在云南普洱茶山游历的过程中,才寻找到了答案。

在景迈芒景的哎冷山茶魂台,在巴达章郎布朗族博物馆,在南糯山半坡寨,在布朗山老班章寨子,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那就是生殖崇拜。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后来的文明社会。发达的中原文明先民一脉相承的祖宗崇拜,落后的云南少数民族文明延续至今的生殖崇拜,本质并无不同。从人类文化学的视野来考量,女儿茶正是云南少数民族古老宗教信仰的产物。在封建王朝的皇帝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向皇帝表达忠心,上贡皇帝女儿茶都隐含着深层的寓意。另一种普洱紧团茶人头贡茶,尽忠的意味更加明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普洱市博物馆,隔着玻璃,我长久的凝视普洱贡茶。在我看来,普洱茶的形态之美,在女儿茶、人头贡茶中蕴含有狞厉之美。

普洱茶名称和形态的变迁,无言的诉说着云南民族文明和中原文明之间从未停止过的交流和融合。清中期用来上贡的女儿茶,到后期被称为景谷姑娘茶,雅称为私房茶。民国时期今儿被更加文雅含蓄的名称沱茶所取代,馒头形也被窝窝头型替换,这显而易见是汉族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的边疆文化交融的结果。

自清末民初伊始,汉族带来的中原文明对普洱茶形态影响表露无遗。直到建国以后,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最好最细嫩的原料用来制作沱茶内销;老嫩适度的原料用来制作俏销的圆茶;边销的则是牛心型紧茶,牛心紧茶又名蛮庄茶,后来被砖茶所取代。这些都写进了茶学的教科书中。饼、砖、沱,毫无疑问的是普洱茶中的主流形态。如果我们以中国传统的哲学来看待这些形态,天圆地方,人为万物之灵,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浮出水面。

侨销港澳台东南亚的圆茶,无声的召唤这些海外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举杯邀陪明月,低头思恋故乡。

边销藏区的砖茶,召唤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新的长城。

内销的沱茶,饮茶思源,莫忘亲恩。

二、普洱茶的汤色之美

普洱茶终其一生,身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换,这其实与我们人一样。

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嫩叶,到锅炒杀青,揉捻做形,日光干燥,名为晒青毛茶。现代人以茶叶科学的名义,赋予了它一个明确的身份,大叶种晒青绿茶。它的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富于光泽。

晒青毛茶一经紧压成型,身份发生了变化,普洱茶的国家标准自此开始承认它属于普洱生茶的合法身份。历史上,生茶向来占据主流。新鲜的普洱生茶,仍然属于绿茶的范畴,茶品的汤色依然以绿为美。奇妙之处在于,这才仅仅只是普洱生茶变化的开始,历经经年的储存,普洱生茶的汤色由绿转黄,最终逐渐变红,汤色的变化意味着普洱生茶品质的升华。因其汤色后期变化性大,周期漫长,展现的是普洱茶的古典美学因子。

晒青毛茶经过泼水渥堆发酵,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普洱熟茶,无论紧压与否,都是法定的身份与地位。熟茶的汤色红浓明亮,在后期储存的过程中,色泽变化远较生茶小得多,仍然以红色为基调,只是在汤色的深浅和明亮度、清浊度上有所区分。问世较晚,展现的是普洱茶的现代美学因子。

茶文化视野审视普洱茶的汤色,崇奉的是“道法自然”的原则,各类普洱茶品汤色,无不遵循这一原理。色彩绚烂的普洱茶汤色,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普洱茶美学的丰富性,亦如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自唐代以来,儒释道主导了中国的茶文化。中国茶的主色调向以绿色为基调,中国人固守着这一抹绿色,沉醉其间。地域色彩强烈的青茶、黄茶,边销的黑茶,外销的红茶,各据一方。放眼国内外,茶的世界,版图色彩不一。变革自二十世纪八十年开始,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国内茶版图色泽渐趋斑斓。文化的交流和融会才是核心。

从高原之地的藏区,到港澳台东南亚,再到海外,后又返回内陆。普洱茶行销的路线,犹若茶马古道般曲折迂回。从固守传统到接纳创新,文化的融会和交流从未停歇。

生茶也好,熟茶也罢,随着岁月的绵延,普洱茶终将老去。老而弥坚,愈陈愈香,时间成就了普洱茶,也造就了我们,结果好与不好,要回过头来看先前种下的因。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但愿从普洱茶汤色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照见初心,莫失莫忘。

三、普洱茶的香气之美

令人愉悦的气味谓之香气,香气乃是普洱茶美学的核心和灵魂之一,闻香识普洱,藉由香气的引领,我们步入茶世界的桃花源,自此不闻他茶,唯爱普洱。

自唐以降,这一千多年以来,儒释道为翘首的华夏正统文化所到之处,成千上万的历代名茶,所受影响深入骨髓。尤以具正统主流地位的名优绿茶为甚。自古及今都追求清新自然的香气。从清香、嫩香、毫香、花果香味、果香和花香。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香中尤以兰花香味最为殊胜。茶圣陆羽《茶经》中要求茶人身体力行:“精行俭德”,被后世崇奉者以拟人化的方法,投射到了茶品的香气上。

宋代范仲淹所做《斗茶歌》有:“香薄兰芷”的描绘,明代的张源《茶录》描摹茶品“茶有兰香”。兰,以其高洁的品性被誉为君子的象征。兰为王者香,以兰香喻茶香,是为传统儒释道文化浸淫下的茶人,对茶品最为美好香气的追求。

清代张弘撰《滇南新语》中描摹岁贡的芽茶,已改用了“味淡香如荷”的美好词汇。兰、荷,在香气的文化品性上一脉同源。普洱茶借由上贡的机缘,凭借士人的生花妙笔,开启了茶文化融汇的进程。

传统儒释道茶文化视野下,茶品香气,以纯为本,道法自然,以香喻德。如今最为美好的普洱茶香气,一如既往,誉为兰花香。

当今的普洱茶,在所有的茶类中,以众多的名山头乔木古树生茶独树一帜,几无产品堪与其比肩。以文化视野下的哲学观点视之,茶,天涵、地载、人育的灵物。每一座山的茶品,都有着曼妙迷人,而又自身风格卓绝的香气。易武茶的兰花香,景迈茶的花蜜香,冰岛茶的冰糖甜花香,贺开茶的果密甜香等等。可以视同为现代茶文化视野下,兼纳并蓄,多元化思维下的产物。

迎合现代潮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在普洱茶香气美学上,归类于现代主义的产物。熟茶香气有普香、梅子香、枣香、参香和沉香,无需长期等待,当下即可享受。

回溯过往,自唐及明,“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的云南茶,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异数。它的出产地域长期有利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外,在遥远遍地的雨林中倔犟的生存了下来。边地之人从不掩饰对中原文化的向往,现今流传在滇南少数民族中间所崇敬的茶祖诸葛亮即是佐证。惜乎受到正统文化教育的士人,看待这茶多有偏见。迟至明代的谢肇淛《滇略》(1620年)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每个时代,总有为数极少的杰出之人,能够超越身处时代的局限性。明代云南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越胜也。”这种远见卓识,令今天的我们自愧弗如。幸运的是,数百年以后,李元阳有了自己的知音,那就是邓时海先生,化用明人李元阳的提法,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使普洱茶香气臻于独特文化境界,藉此融入主流茶文化的行列,为当代世人所公认。

普洱生茶,一脉传承,承继千年古典茶美学的香气精髓。

普洱熟茶,开拓创新,展现当下现代茶美学的香气潮流。

普洱老茶,继往开来,融会古典与现代茶美学香气之大成。

四、普洱茶的滋味之美

茶的滋味五味皆蕴,我们用自己的味觉来感知茶味。舌尖最能感知甜味,舌根于苦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于于酸味尤为灵敏,舌头的表面着重于涩味。茶的滋味就是生活的滋味,亦是人生的滋味。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自中唐时期陆羽的时代开始,中国茶脱离中药的范畴转投饮品的怀抱,美味成了共同的追求。

绿茶引领下的古典茶美学“贵新”,向以新鲜自然为上。我们暗自猜想,或许是远离茶产地的缘故,越是不易得,尤为珍惜的缘故。

翻看茶史,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一直深受人们的宝爱,自唐及今,已逾千年。如今,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虽然与名优绿茶绿茶同属一类,滋味都以“涩、苦、鲜”为主,滋味的强度上却有天壤之别。或许是饮食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滋味清淡的名优绿茶深受青睐。与之相比,大叶种的普洱生茶苦涩感强烈,远超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而在鲜爽度上与其相比,亦无明显优势。是故几百年以来,普洱生茶一直无法跻身于名优绿茶的行列。

当今名山头乔木古树普洱生茶的风行,科学家以为其内含物质与名优绿茶相若的缘故。茶美学途径的探寻更具趣味性,独具个性风格的普洱茶引人入胜。

普洱生茶被邓时海先生划分为阳刚性与阴柔性两大风格,普洱茶由此独具茶美学风格。

阳刚型的普洱生茶滋味苦重,苦的类型千姿百态,苦的强度各不相同。小勐宋苦茶的苦比黄连,苦后无甘;大勐宋的苦感尖锐,回甘迅猛;老曼峨的苦干凝重,回甘较慢;新班章的苦感较重,回甘较快;老班章的苦甜平衡,入口有苦,迅疾回甘。

阴柔型的普洱生茶滋味甜美,香甜的类型各异,风格绝不不同。易武的兰花香味,香甜柔美;贺开的果蜜甜香,甘甜醇美;景迈的花蜜香味,甘甜纯正;冰岛的花样芬芳,冰糖甜美。

我们禁不住的赞叹,没有任何一种茶,犹如普洱茶这般具有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和各具特色的个性风格。

普洱熟茶所代表的是一种现代主义的茶美学风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因为产地气候、原料、发酵工艺等原因,昆明茶厂、命名为宫廷普洱。

既往看待原料的老嫩,叶底一目了然。但以茶美学的方法看待叶底,细嫩不再是唯一的法则,反倒是原料老嫩适度,无论新茶或者愈陈愈香的老茶,后期的综合表现都更胜一筹。阴阳辨证的艺术鉴赏方法融入了茶美学之中。

六、结语

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将普洱茶置诸于自唐及今历代茶美学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来审视。

普洱茶的美是古典的,承继了古典茶美学的精髓。普洱茶的美是现代的,开创了现代茶美学的新领域。

普洱茶的美是民族的,凝结了历代云南民族茶美学的精华。普洱茶的美是华夏的,开创了华夏茶美学的新境界。

普洱茶的美学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美在你我,美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文/马哲峰: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级高级考评员,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所长。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我的有机速溶普洱茶人生——朱向东》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