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说起泡茶,大部分人马上想到开水冲泡,茶香立即扑鼻,而且最好不喝隔夜茶。最近,一种完全不用热水冲泡的“冷泡茶”在台湾大肆流行:用冷开水甚至冰水冲泡,随着浸泡时间的加长,茶水变得越发香浓。而隔夜茶则更是回味悠长。

“我从台湾带来了高山茶,其中冷泡茶让大陆顾客赞不绝口,尤其是北方顾客。”来自高雄的台商林标祥说,他已打算把冷泡茶作为主推产品。

冰水也能泡茶

林标祥一边为茶客泡冷泡茶,一边向导报记者讲解。据林标祥介绍,台湾高山茶产于海拔1200米到2500米的高山上,是高山耸立的“中部产茶区”之特产。“冷泡茶是由大禹岭山顶的雪地茶加工而成,只有高寒地区柔软厚实的茶叶,才适合冷开水或冰水慢慢浸泡。”林标祥说。因此在炒茶时,冷泡茶也只炒到一分熟。

林标祥说,受纬度影响,高冷地区的茶叶产量低,一年只产一季。因此,冷泡茶的零售价远远高出市面上普通铁观音零售价。“尽管如此,很多顾客尤其是北方顾客对这种全新的泡茶方式表示很惊奇,也很欢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林标祥打算将冷泡茶作为主推产品。

隔夜茶更营养

冷泡茶与热泡茶的最大区别是,茶水中的营养成分会随着浸泡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林标祥说,热泡茶一冲下即茶香四溢,但儿茶素、茶多酚等营养成分却在慢慢流失,而冷泡茶的营养成分却随浸泡时间慢慢释放。“浸泡8小时后的冷泡茶,除咖啡因含量外,其余各成分都高于热泡茶茶汤。”林标祥说着。

林标祥说,冷泡茶以其新颖的冲泡方式,在台湾大肆流行。在一些大中型商务会议中,矿泉水旁往往配上一袋冷泡茶。而对于不方便烧水的外出旅游者,冷泡茶正合其意。

为了保证茶叶的数量和质量,林标祥等人在台湾“中部产茶区”包下几座茶山,同时向茶农收购。茶叶在台湾真空密封包装后原装运到厦门,直接上架。“茶叶一遇空气就会变味,因此不能大袋运到厦门再分成小包。”林标祥说。

ECFA降低经营成本

林标祥是今年5月份来厦门经商的。“台湾的市场小,如果不走出去,再好的商品都会在短期内遇到销售瓶颈。”林标祥说,作为商人,广阔的大陆市场对他极具吸引力。“在我看来,厦门的消费水平已经和台北旗鼓相当,按照这种发展速度,我再不动身来厦门创业,以后很可能要付出更高的投资成本。”林标祥笑着说。

在政策上,林标祥也享受到不少优惠。“我仅用台胞证、身份证,就在工商部门办下了营业执照,而且只用一周时间。”林标祥说,办证程序的快捷简约出乎其意料。

更让他对在厦经商信心满满的是,基于ECFA,大陆逐年降低对台农产品的关税征收额,使其经营成本随之降低,成为ECFA的又一受惠者。“今年茶叶的关税是5%,明年将实现零关税!”林标祥说,按照他对市场的预估,他决定明年加大茶叶的进口数量。

Cy260.com精选阅读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林君贤林


香港林奇苑主人,君贤先生祖籍广东潮洲,于17岁时到香港,进入茶行当学徒。他做人诚实勤奋,得到老师傅传授一手制茶手艺。林先生于1995年创立了《林奇苑茶行》经营福建乌龙茶(铁观音)为主,并专营国产各类茶类,供销香港各大茶楼酒家。普洱茶一直为港人所喜爱,因普洱茶久存不坏、越陈越香、醇滑甘甜、汤浓耐泡、暖胃消脂。故获得港人收藏兴趣。林先生于80年代初期取得宜兴紫砂壶经销权,又打开了台湾经销市场。80年后期,台湾人热切转向对普洱茶的兴趣,林先生为了台湾普洱茶爱好者的需求,便率先为茶界收集古董饼茶及印级饼茶,作为两地交流桥梁,并将产品扩销到韩国、与东南亚地区。现年75岁的林先生开拓,已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茶人,对普洱茶之产地、质量、拼配工序等均有资深研究。他招徘覍業的經營手法廣受茶人喜愛,亦於二○○一年於溫哥華成立分店。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李易祥的玩茶理念


李易祥

星座:双子座 

血型:A型 

199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影视作品:电影《盲井》、《鸡犬不宁》、《我叫刘跃进》,电视剧《军人机密》、《香水》、《心囚》、《天伦劫》等。《盲井》曾在第53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柏林最高艺术成就银熊奖,荣获2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银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改编、最佳新人提名。

重点文字:“每次拍完戏之后,所得片酬我不看作是钱,而看作数字,数字就应该及时归零。”

李易祥的财富观:

越没有财富的时候朋友就越多,越有财富的时候真正的朋友就越少。

理财不是为了要世界的东西,我的理财观是和大家分享。

最大的富足是心灵的满足,不是物质的积累。

我现在的梦想是用智慧的财富,一种比物质财富更简单、更轻松的财富,让我们生活的地球越来越美好,让每个人的心灵都更快地净化。

刚刚主演了电视剧《神话》,正处在空闲档期的李易祥,穿一身白色休闲装,安坐在自家茶馆的巴西花梨木大桌前。

在茶叶的袅袅清香中,没有了鸣蝉的噪音和暑热,李易祥气定神闲地讲述他的财富人生和“茶之道”。

理财是为了分享

“理财不是为向世界索取,我的理财观是和大家分享。”李易祥很平淡地说,娱乐圈里的同行,很多都善于投资、理财,比如做房地产,炒股票,收藏古董、艺术品等等,不乏高人。“不少朋友会跟我聊一些投资股票、房地产之类的事,他们的心情受到市场的影响。而我的心情是随着自己的心跳自然的起伏。很多银行的朋友带他们的大客户来喝茶的时候,他们自己都说理财和喝茶感觉真是不一样。这是一种心灵的理财,是最大的财。他们是钱越多,心里越恐惧。而我是心灵越来越平静。”

他认为,会理财很好,但他不羡慕,“我天生没有什么理财的意识。物质财富对于我而言并不重要,房子再多、再豪华,一晚上也只能睡一张床而已。最大的富足是心灵的满足,不是物质的积累。”

演员的职业充满了风险,很多朋友劝他买几份保险,“可是我自己不需要这些,万能的保险就是你的自信。我的财富是零,就是永远的归零。每次拍完戏之后,所得片酬我不看作是钱,而看作数字,数字就应该及时归零。”[page_break]

他说着,拿出一包凤凰单枞,专注地泡起来。“每次拍完戏之后,想着所得片酬足够一段时间买茶了,就觉得可以了。当我发现需要钱买茶的时候,就再出去工作。”他轻轻地给桌前的每个人倒了茶,然后举起闻香杯,一边仔细地嗅着单枞的香气,一边若有所思地说,“买一些好茶,请多一些人喝,这是很快乐的事。你看,我这里多贵的茶都有,有的百年老茶拍卖价能达到二十万元,但是我不藏着,都拆开、跟朋友一起分享。”

好茶用来喝,不为投资

除非遇到好的角色和剧本而忙与排戏,李易祥多半时间都在茶馆。

茶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5、6岁还没桌子高的时候,就和姥姥一起喝茶了。”他称自己为茶专家,指着多宝格上排列的林林总总、各种包装的茶叶说,迄今他收藏的茶已有200多种,包括绿茶、乌龙茶、陈年普洱茶等等。“也许这算是我最值钱的资产吧。藏茶也可以算是一种理财吧——记得以前中央台做过一期节目,说到囤茶的利润达到每年20%以上。我买的普洱茶,2万多1斤买的,两三年的时间,已经翻了两三倍,到现在涨到6、7万1斤了。”

除了好茶、名茶,他还收集了大概二十把清代和明代的茶壶,那些应该在博物馆展出的价值连城的茶具,他每天都用来泡茶喝。“对我来说,好壶就是用来泡好茶的,不是用来摆着的;而好茶就是用来喝的,不是为了投资。”

此外,他还请专业人士在全国的一些茶产地定制茶。“他们都是茶业世家出身,专业水准勿庸质疑,所以客人在我这里喝到的都是最好的茶。我们根据不同茶叶的味道、香气等特点,自己命名,如‘幸福’、‘长生丹’等等,再包上我们自己设计的包装。”

李易祥说,有位英国的客人,喝了名叫“幸福”的普洱茶,由衷赞叹道:“这是7岁时我在英国乡间闻到过的味道,一瞬间,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实现“财务自由”

李易祥第一次赚钱比较早,是在1993年。“我们全班都去广州拍了一部电影,不管戏份多少,每个同学赚的钱都一样多,所以我心里特平衡。我记得很清楚,是3600块钱,没拍几天戏,赚了那么多钱!那部电影名叫《女人花》,也得了比较多的奖。”

第一次拍电影时他上大二。“可能是当时技术的限制吧,拍片时,多走一步或者少走一步,镜头就虚了,所以我们能走对位置、把台词说完就不错了。”回顾第一次拍电影,他感慨良多,“以前拍戏,我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设计感比较多,一场戏可能有7、8个设计方案。但是现在不同,就是按照直觉去演,用灵感创造人物,只有唯一的方案。”

经过多年的努力,实力派的李易祥凭着精湛的演技、流畅自然的表演风格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也被诸多导演称为“最省胶片的演员”——排戏几乎一条就过,因而越来越红。

李易祥,每一个阶段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有无所事事的时候,也有辛苦忙碌的时候,“最快乐的人生就是能够做自己的主人,想工作就工作,想休息就休息。我觉得自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不为一份具体的工作而束缚。顺其自然,有合适的角色,觉得蛮好玩的就尝试一下。”

除了品茶,李易祥的另一大爱好是旅游,欧洲、美国、中国的名山大川他基本都去过,“不过,不是那种辛苦的专业登山,能开车的路我就开车,能坐缆车上去的就不会走上去,”他笑言,“何必整得自己特别累呢!”

减法人生更快乐

淡泊、随性、自然,这是李易祥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的会员很多,经营没有问题。每到一定时期我都会去买进一批新的茶,资金在不断的流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有不少个人或者开茶馆的,都会来这里买茶。”他说,“生意方面我不用担心,所以经常有空坐下来品茶,喝上一杯好茶,大脑就被清空了,很放松,很快乐。”

也许是好茶的作用,李易祥总是妙语连珠:人一生下来就在过加法的生活,拼命地累积财富、给自己加担子;人类也拼命地对地球做加法,让地球不堪重负。地球不平衡就会有灾难和危机,身体不平衡就会有疾病。要过简单的生活,减法的人生。

请朋友吃顿素食、喝一杯好茶,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洗澡,让心灵放下重负。难怪李易祥诙谐地说:“就是地球马上要毁灭,我也会坐在这里喝茶。”

周重林品茶沉思录


1.除了做茶的人,没有人会懂这款茶。

2.所谓懂,只是概率事件。

3.要求喝茶人了解茶的全部,肯定是喝太多农残超标的茶。

4.茶离开制茶人,就再也与这个母体无关。

5.要了解茶是什么,首先要了解茶不是什么。

6.茶不是咖啡,不是酒,不是可乐,不是在药店里的保健品。

7.所谓懂,是别人表达出你想说的而已,这只是一个言辞技巧问题。

8.茶与儒释道没有一毛钱关系,有关系的是你的认知与行为。

9.可以穿着西服正襟危坐地喝茶,当然也可以穿着茶服喝茶。

10.有选择比没有选择好。喝什么茶,用什么器,选什么水,穿什么衣,干卿何事?

11.选择即排斥,有时候是前缀,绿茶,红茶,普洱茶……有时候是后缀,茶人,茶党,茶文化……越分类越复杂。

12.也有简单的,「吃茶去」「粗茶淡饭」「禅茶一味」,换个场合会是「阿弥陀佛」之类。

13.「白茶为什么不是红茶与绿茶」这类问题,有笑点,也有发人深思的地方。

14.喝茶的人没有必要知道六大类,没有必要读书,知道《茶叶战争》又不会涨工资。

15.「茶气」就像「人气」「剑气」一样,有时候超火爆,有时候没有,这取决于谁在引导,以及被引导的是谁。

16.选择一款茶忠贞不渝,比择偶难得多。

17.所谓懂茶,不过是运气问题。

18.按照茶人守则修行,是为自己带上枷锁,钥匙永远在别人手上。

19.嘴巴的味道远不及心底的味道重要。

20.人为主,茶为客,是茶人。反之,是茶奴。

21.我们喝茶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谈与茶无关的事。

22.茶疯子,茶痴,茶怪,茶仙只是一种修辞,拉的是人气,不是茶气。

23.你所能见的茶叶世家,有时候只有一代。

24.我们对茶的认知,才刚刚开始。

刘祥国:实干发展茶产业


刘祥国(右二)为茶农讲解6家、名优茶基地1.2万亩。年加工绿茶7万公斤、红茶3万公斤。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市场销售逐年扩大,跨区域辐射带动鄂、豫、皖3省9县区46家荼场。实现茶农户均年茶叶增收1500元以上。该公司原料全部来自“古光州”区域大别山高山茶园及施用饼肥的有机茶。全部按照国家标准化、清洁化要求生产。

公司坚持按照“诚信为本、仁义经商、先做人、后做生意”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采取资源、资金入股的方式和茶叶初精制一条龙,名优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办法,通过创新加工工艺,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市场信息等途径,实行订单生产,为成员提供技术、购销、信息等服务,开展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同时,每年自筹资金60万元,对成员实施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产品等级认证、统一销售。实现合作社及合作伙伴“八个统一”。公司对社员和合作伙伴的茶叶高于市场价的15%左右收购,确保他们比其他茶农增收。

勇于开创新思路

光州牌信阳毛尖茶,刘祥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在国营凌集茶场进行加工工艺的改革并引进机械加工。研发了一套信阳毛尖茶的机制工艺。他将杀青的“生锅”改为滚筒杀青,投叶量大,杀青均匀,更能达到高温快速杀青的效果。确保了毛尖茶的色绿汤清。把“熟锅”做形理条先改用机动小茶把,后又改为揉捻机轻揉、热揉,再用整形机理条提毫。最后用烘干机两次烘干(初烘和足火)。这套工艺把原来的手工“两锅”、“三烘”的费时切难掌握的老工艺改成了全部机械的新工艺,省工省力,降低成本。保证了成茶质量,开创了信阳毛尖茶机械化的新路。这套机械制茶新工艺从上世纪80代开始逐步完善。现在已在潢川、商城、光山、新县、固始等地区普遍推广,是对信阳茶产业的一大推动。用这套机制工艺加工的信阳毛尖茶条形整细圆滑,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郁有板栗香。不会做出“小浑淡”的信阳毛尖茶。这就引领了信阳毛尖茶的回归,把毛尖茶又拉回了大众巿场。老百姓说,这样的毛尖茶可以自己喝,送礼好而且不贵。

他所创制的光州雪芽,人称毛尖茶中的名茶。外形扁平匀直,白毫显露,茶色翠绿,汤色黄绿明亮,清香高长,有熟板栗香。深得茶叶专家的喜爱,曾作诗贊曰:“信阳毛尖好,名茶出潢川。淮南光州上,复入榜名间。新秀有雪芽,尤喜冷水煎。紧结锋苗秀,品啜浓郁鲜。”就是这个东方佳人——光州雪芽,得到欧美人士的钟爱,来信来函订购。

刘祥国诚信做人,妙手做茶。做人讲义气,不忘老朋友。做茶质量好,物美又价廉。一身茶人精神,勇于奉献,不愧是60年茶亊功勋。

隔夜茶冷,禅香袅袅


有人说:茶叶是观音菩萨为红尘众生选择的解渴润喉的饮品,为了选合适的植物,观音菩萨尝遍了百种草头,以致唇舌滴血,淋漓不止。

神农“尝百草”的记载:相传神农为众生翻山越岭,口渴难忍,见一片树叶飘落到眼前,捡起一看,青嫩可爱,汁液润滑,气味芬芳,后经过不断的栽培、更新、繁衍,使茶叶变为如今的“国饮”。

还有这样的传说:禅宗师祖达摩参禅,面壁九年,其间瞌睡难忍,眼皮耷拉,他随手扯下眼皮往地上一丢,于是,地上长出了一株小绿苗,这就是后来人们饮用的茶叶树。鉴此种种,茶叶被蒙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自佛教逐渐中国化后,禅宗的发展和茶道的兴盛,使茶和禅的相提并论成为物质和精神相融合的象征。

茶谓道,禅谓境。以茶味参禅,以禅心品茶,就是人们所追求的“茶禅一味”的境界吗?可不论是从茶的角度谈禅,还是禅的角度谈茶,文字总是苍白无力的:“禅玄无可云,茶妙自待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门宗旨:以心传心,自悟自解。一段闲文怎描述“万法、自性”的玄妙,一本茶经怎概括杯中乾坤的广博?

品茶,可清心、益思,可怡情、修身……若得三二知己,于幽篁间、明月下,一起手谈、论道、吟咏、鉴赏,亦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也,那时,旁有丝竹、清风,手有清茗一盅,眼中山岚之色,心中清泠之音,全聚集在这杯小小的茶杯里,可茶喝到这份上,已经失了三分禅意,只因太刻意。禅,要的不是这境界。

在无月之夜,独自拈一缕夜色沏茶。一杯香茗在手,杯中的茶叶在水的冲泡下缓缓舒展,在那很轻微的声音里,可聆听四季花开花落的动静,可忽略江湖潮涨潮消的澎湃。渐渐,氤氲雾气间,仿佛一片空无,又含无尽乾坤。只要心有闲情,万物皆可品的,品风、品雨、品月、品花、品万籁俱寂的空灵……何必刻意要局限与某一处饮茶或某一时品茶呢?又何必一定要拘泥于某一种茶叶或某一处的茶叶呢?在没有月亮的夜晚,静静地坐在蒲团上,品夜色,动静由心。没有好茶的时候,倒一杯白开水,慢慢地饮,冷暖自知。不正是喝茶的最高境界吗?

佛曰: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不必百般需索。终有一日,生命将绝尘而去,不带走云彩,不带走风,那时,谁家的红炉正旺,谁家的新茗正香,纵是少年风流事,佳人亦然无趣知了。

那时,那事,一切的一切,都已是一杯隔夜的冷茶了。

鑫顺祥茶诗:黑茶午韵


北国的的秋,来得早,来得清。极具画景的一季,细腻,落寞,萧索,深沉。这个秋天,来得浓郁,来得盎然斑斓。而那棵大槐树下。如往日一般。依旧是一人,一书,一茶还有一下午。

古卷如诗,饮茶如梦。我一直都认为,黑茶不适于伴读。不同的茶叶,茶香也不同。黑茶不似绿茶那般清香恬淡,也没有红茶一样醇香浓厚,更不像而花茶芬芳迷人。但我却独特钟留那种味道,独一无二。如果说把茶比作书,绿茶像散文,红茶像小说,花茶像情诗,那黑茶就一定是波澜壮阔的诗歌,每每到精彩激的时刻,端起茶碗,一饮而尽。只留余香在齿间,萦绕在心头。

渐渐的,我爱上了这种午后的茶韵,书卷在手,清茶在杯,暗香浮动,一杯饮下,一切尘嚣悄然远遁,顿然令人心境澄澈,达忘我之境。忘了尘世的烦恼,摒弃功名利禄之念,惟有书与茶的清幽之味,这时,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心中的富有,精神上的升华。那些名利场上的事情,在这里显得何等的琐屑其小,早已不值得挂于心上。

一人,一书,一茶,一下午。或沉思,或啜饮,一人独享流淌的愉悦。抬头看着老槐树,带着落蕊,似花非花。一缕一缕落下。街上还残留着扫帚的丝纹。待蕊落地,风起尘扬。一人,一书,一茶,一下午。是一种意境,一种生活态度。

华祥苑肖文华畅谈茶企未来


一壶开水,一包茶叶,三杯清茶,几缕清香……泡一壶茶不难,品一壶茶不易,专访华祥苑集团董事长肖文华时,举杯对饮,不说茶事,只谈感悟。

大多数创业者都有这样的追求和梦想:从穷山沟的小伙子摇身变为品牌企业的老总。肖文华只是这类励志故事的普通一员。“平凡的一片树叶,经过技艺加工后,进入千万百姓家,自此,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祖上世代制茶的肖文华,喝茶时总是若有所思,如今的他,已不愿多谈过去卖茶的艰辛,也不想说茶企发展的一波三折,只想谈谈茶企的未来。

近20年来,有机茶示范基地的建设、保持生态平衡的种植、最正统的制茶工艺、专用的紫砂凤凰壶……他努力在“健康、生态、环保”上面做到最好。于此同时,他深刻地明白传统茶企没有未来,只有将先进的科技与茶企相结合才能长远发展。于是,肖文华引领起茶叶界的新变革,他使华祥苑依托手机移动网,结合茶园数字化全球眼,让消费者可以直接在手机终端直观查看茶园建设情况,追踪种植生产过程,亲眼见证原产地的生态环境、种植科技、传统工艺,监督质量安全。肖文华相信,只有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发展才是茶企的未来。

于此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茶企的传统文化。一杯清茶,入口即化,留下什么?肖文华把华祥苑的企业文化定位为“儒学经典”,打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高端品牌文化,品味着千年历史的茶文化,感悟着千年历史的儒学,一杯清茶送到口中,才能悟守本之道、悟方圆之道。

华祥苑的茶店里,古筝轻音乐飘响,身着汉服的员工,一静一动,温文尔雅。手持着茶杯的肖文华也感到不小的压力,他想着,如何才能更快地把新型茶企向更广的世界传播?怎样才能让更多海内外朋友们品茶论中国文化?……肖文华把推广东方茶文化当成使命,把新型茶企走出去当成毕生心愿……

林逋:闲对《茶经》忆古人


世称“梅妻鹤子”、写出著名咏梅绝句《山园小梅》的北宋隐士诗人林逋,香茗是他梅、鹤之后的又一心爱之物,诗作之中因此常溢茶香。他存世的300余首诗作中,涉茶的有20多首,其中《茶》、《西湖春日》、《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等篇不失为著名茶诗。

林逋(967——1029),字君复。《全宋诗》等古籍载为杭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裘国松先生根据奉化《黄贤林氏宗谱》记载,考证林逋生于黄贤,为黄贤林氏二世祖。少孤力学,恬淡好古,初游江淮间,后隐居并终老于西湖孤山,20年不入城市,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善行书,工于诗。宋真宗闻其名,曾赐粟帛。仁宗赐谥和靖先生,因此又称林和靖。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大都反映他的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诗作大多散佚,存世的《林和靖诗集》,据称仅为其所作“十之一二而已”。

陆羽《茶经》伴山居

石辗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宋代是建茶崛起之时,林逋的这首《茶》诗,是咏建茶的代表作之一。首句点出了宋代饼茶的特征。第二句“乳花”描述了宋代的点茶法。

三、四句赞美建茶为世间绝品,可惜茶圣陆羽不识此茶,诗人因此会在闲暇之时面对《茶经》发出感叹。明万历本《林和靖诗集》还在末句注云:“陆羽撰《茶经》而不载建溪者,意其颇有遗落耳。”这是对陆羽的误解,因为建茶在唐代尚未名世。实际上,陆羽在《茶经》“八之出”结尾处还是笼统地提到建茶的:“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甚佳”。这样记载偶尔得之又不是很有名气的建茶,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

末句除了表达感叹之意,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陆羽撰写《茶经》的无限怀想,怀念他对中国茶文化的巨大贡献,引发无穷遐想。并且诗中有画,诗中有文,常常被画家和作家用作茶画和茶文标题。

这首诗是诗人的组诗之一,《茶》只是小标题,主标题为《监郡吴殿丞惠以笔、墨、建茶,各吟一绝谢之》。与卢仝著名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样,也是好友惠茶引发了诗人的诗兴,可见茶和友情是引发诗兴的灵丹妙药。

“闲对茶经”说明《茶经》是林逋的藏书之一。在另一首《深居杂兴六首之二》中,诗人也写到了《茶经》:“花月病怀看酒谱,云萝幽信寄茶经。”

有《茶经》相伴,诗人因此能写出这首著名茶诗。

寺院“茶鼓”载茶诗

据史料记载,唐代、尤其是宋代寺院盛行饮茶,上规模的寺院大多设有供僧人喝茶的茶堂或茶寮,僧人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讨论佛经,切磋禅道。寺院内演说佛法的场所称“法堂”。法堂设有二鼓,位于东北角的称“法鼓”,西北角的称“茶鼓”。或称左钟右鼓。茶鼓专门用于召集僧众饮茶所用,由此可见当时寺院饮茶风气之盛。可以说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重要信据。

今日寺院已难觅茶鼓,人们只有在一些古诗文中找到它的踪迹,其中较早记载寺院茶鼓的有林逋的著名诗篇《西湖春日》:

争得才如杖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岘崿,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诗句记载了当时西湖周边寺院设有茶鼓的史实。

需要说明的是,该诗在《全宋诗》中又同时载为王安国诗。笔者以为根据林逋长期隐居西湖和经常与佛门僧人交往的特点,如他的“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盱眙山寺》)、“瘦鹤独随行药后,高僧相对试茶间”(《林间石》)等很多诗篇,都写到僧人饮茶,说明他对这方面非常熟悉。而王安国并没有在杭州做官或定居的记载,至多只是客居杭州。此外,他也少有僧佛诗作。因此可以认定《西湖春日》为林逋之作。

首记西湖白云茶

据专家研究,始于明而盛于清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其前身就是西湖周边的寺院茶,唐代即为陆羽《茶经》记载的天竺茶、灵隐茶,宋代还有白云、宝林等寺院出产的白云茶、宝林茶、香林茶。说起白云茶,人们大多首推林逋的茶诗——《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

白云茶产于白云峰下。南宋《淳祐临安志》记载:“白云峰,上天竺山后最高处,谓之白云峰,于是寺僧建堂其下,谓之白云堂。山中出茶,因谓之白云茶。”可见堂、茶皆以山而名。

白云茶品质优异,该茶在北宋就与香林茶、宝林茶同列为朝廷贡品。稍后的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岁贡,见旧志载,钱塘宝云庵产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者名‘白云茶’。”

从林逋的诗句来看,茶芽如旗枪挺秀的白云茶,为绿色散茶,一般谷雨前后采摘。冲点之后汤沫如湖上积雪,似琼花绽放,茶过三巡,色犹未尽,可与建溪茶媲美,不失为宋代盛行点茶的上好之品。

白云堂今已不存,白云茶茶名也早已失传。据《杭州上天竺讲寺志》记载,到了明代,白云茶已“今久不种”了。今白云峰下尚存白居易、范仲淹等名人大家在诗文中提到的白云泉(白云池)遗址,附近还有3亩左右丛式老茶园,可说是龙井茶的老祖宗吧。

值得一提的是,在《咸淳临安志》中,这首《尝茶次寄越僧灵皎》误为大文豪苏轼的诗,一些茶书也以讹传讹,误导读者。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林标祥:高雄茶商鹭岛推广冷泡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