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

现代普洱茶传奇

2005年,云南马帮清脆的马铃声响彻大江南北,人们开始了解一个特殊的名字——普洱茶。

普洱茶因为自古以来在云南普洱县这个地方集散而得名,有生茶和熟茶之分,在普洱茶故乡云南,喝普洱茶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过去,即使当地的百姓也很难喝到普洱熟茶,这是因为普洱熟茶很难人为控制形成。而如今人们所欣赏和喜爱的现代普洱熟茶,产生的时间却不过三十多年。

1973年夏的一天,云南的昆明茶厂接到了一份来自香港的订单。

“这个时候,香港当时要普洱茶,我们不知道怎么做,做出一批叫做云南青的,交给香港,香港的商人看了之后说,这个不是普洱茶,泡起来是绿绿的颜色,我们要的是红红的颜色。”

更奇怪的是,港商还拿出了他们所要的普洱茶的样品。

“人家香港商人,就把广东的茶叶拿给我们,你们要做出这样的茶来。”

这样一种结果让茶厂的人一头雾水。他们送去的云南青,是当时产量最大的普洱茶,泡制后色泽黄绿,入口微苦,因为没有经过发酵,所以又被称为“生茶”,而香港人所要的“红红的”的普洱茶,是经过发酵的熟茶。普洱熟茶汤色红浓,晶莹剔透,还有象油脂一样的东西浮在表面,叫冷后浑,喝起来有股沉香味,而且冲泡后的叶底鲜活舒展有弹性,叶面完整,品质的确比生茶高出一筹。

普洱熟茶的形成纯属偶然。这种窄窄的山间小路,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以普洱县为中心点,它们分散成六条路线,通过马匹的驮运,将茶叶和其它物品输送到云南以及更远的地方。马队在云南的高山峻岭间艰难地行走,往往要用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会到达目的地。在漫长的运输时间里,起运时的生茶会悄悄地发生变化。

“马帮运送这个普洱茶过程当中,这个普洱茶通过风吹、雨淋、日晒,然后无意间它就发酵了,发酵了之后,当时大家认为它是坏了,但是有人说试一试这个茶能不能喝,结果泡出来之后,发现这个茶汤色非常好,喝起来口感比原来的茶好得多,喝下去也挺舒服的,那么逐渐逐渐的,大家就把这种茶,列为一种茶的品种。”

普洱熟茶的发酵过程如此漫长,所以在当时,普通人是很难有机会喝到的。

“我这个茶摆到哪儿,然后就听天由命,看它怎么样转化,这个时间就不等了,所以传统的一个说法是爷爷做茶,孙子喝,就等呢,时间很长。”

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熟茶在普洱本地都难得一见,为什么会在千里之外?的广东出现呢?是不是广东人掌握了特殊的工艺,缩短了发酵时间呢?当时昆明茶厂的厂长吴启英一行就到广州去学习,但是,结果却一无所获。当时一同随行的同事还记忆由新。

“到广州去巡视,到广州,他们把铁门关着,不让我们看,他们也不给介绍,最后我们这些参观的人,没有学到什么就回来了。”

广州之行让吴启英等人非常郁闷,却也激起了他们想要改进普洱茶发酵工艺的强烈愿望。实验开始了。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办法只有一个——不断地尝试。最先想到的方式是热发酵。

“一开始是蒸汽,用热发酵,但是考虑几点呢,就是说,发酵用雾来蒸,蒸汽由雾来蒸,那么把茶堆起来以后,里头通蒸汽进去,那么既加了水分,又增加了温度。但是这样做,做了两三回不行,失败了。”

蒸汽发酵制作出的茶,滋味和汤色都不理想,问题出在哪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茶叶的品种问题。

作为茶叶的故乡,中国的名茶种类众多,而名茶的优劣,一方面决定于茶种本身,另一方面决定于恰到好处的加工方式。清淡的绿茶经过了烘干、炒干,不适合发酵,回甘的乌龙适合半发酵,那么,初次试验的失败,是不是因为选择的茶叶不适合进行全发酵呢?如何找到最适合发酵工艺的茶种呢?人们想到了一句话“高山云雾出好茶”。

在多山的云南,很多地方生长着高大的古茶树,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在高山独特气候的滋养下,它们产出的大叶种茶,经过当地少数民族使用传统的茶叶制作方法,把采下来的古树茶经过人工杀青,揉捻,接下来的工序和普通的绿茶略微不同了,就是把茶叶自然晒干,而不是烘干、炒干,制成晒青毛茶正是吴启英要找的原材料。原料找到了,下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发酵工艺。

“晒青茶,把它堆起来,压碎进去,然后用蓑衣、用篷布给它盖上去。”

因为熟茶里需要微生物活动才能进行发酵,温度太高了,把茶叶里的微生物杀灭了,就会影响发酵。看来,必须选择另外的发酵方式。吴启英决定试试渥堆法。

“一定数量给它堆起来,开始也是从小到多,怕茶叶浪费,但是不行,它最少要5吨以上,为什么,这个加了水以后,它自己的温度才会升,两三天就升到几十吨,后来发现这个方法好。”

终于找到了可行的方法,但是茶叶是吃的东西,更何况又是几十吨的数量,它的温度涨得很快,在这种温度下,会变成什么样子,当时吴启英心里也没了底。

“那么就是天天观察,随时抽样,品尝,凭感官,监督它的真正变化。就这样反反复复的,也记不清实验了多少次,最后拿出合格的产品,就是现在的普洱茶。”

1975年,利用人工渥堆技术的普洱熟茶开始正式生产了,发酵时间由自然发酵的几年、十几年缩短到四十五天就可以完成。而这项技术的创始人吴启英女士,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

又不断的对这一技术加以改进,成就了今天现代普洱茶优良的品质。2005年8月,吴启英女士离开了我们,同年,她用毕生精力研究的渥堆技术形成的现代普洱熟茶已随着马帮进京,而响誉中国。

CY260.com扩展阅读

现代普洱茶工艺制作流程


现代普洱茶工艺制作流程:

摊鲜:散失鲜叶中一部分水分。在走水过程中有一些香气物质形成,部分大分子酯容性糖水解为小分子可容性糖。

杀青:普洱生茶的加工原料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晒青毛茶多采用锅炒杀青,因大叶种含水量高,杀青时必须闷抖结合,使茶叶失水均匀,高温快速钝化酶活性,制止多酚氧化。蒸发一部分水分,利于揉捻成条。

揉捻:破碎茶叶细胞,保证茶汁在冲泡时充分浸出。揉捻要根据原料老嫩灵活掌握,嫩叶轻揉,时短;老叶重揉,时长。掌握揉至基本成条为宜。

晒干: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而其晒干的茶叶表面细胞孔隙最大,有利于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

干燥:把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储藏的含水量以下,一般普洱茶要求在含水量在10%以下。

拼配:根据茶叶各花色等级的质量要求,将不同级别、不同筛号、品质相近的茶叶按比例进行拼和,使不同筛号的茶叶相互取长补短、调剂品质、提高质量,保证产品合格及全年产品质量的相对稳定。

渥堆:渥堆,是普洱茶熟茶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工艺,也是决定熟茶品质的关键点,是指将晒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通常在70CM左右)后洒水,上覆麻布,促进茶叶酵素作用的进行,使之在湿热作用下发酵24小时左右,待茶叶转化到一定的程度后,再摊开来晾干。

筛选分类:筛选茶叶分级的步骤,一般则细分为十级,按照茶品及茶型之茶菁级数,依要求而分级分类并无固定或特别的要求。

紧压成型:把晒干的茶叶用蒸汽蒸湿,放在不同模具里压成形。

清代贡茶与现代普洱茶


清代贡茶与现代普洱茶

普洱茶越陈越香,很多茶商在制茶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一个“古”字,但是清代的贡茶与现代的普洱茶相比区别还是非常大的,盲目套用古代的一些词汇,只能使茶商显得非常不专业。现代人喝茶与清代皇室喝茶有着非常大的口感差异,清代皇室喝茶追求的是茶叶的甘甜,至于苦与涩则是茶叶劣质的表现。所以甘甜爽口的西湖龙井,苦涩度极低的困鹿山与曼松才能入选皇家贡茶。如果有人把生津回甘强烈的老班章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室,进贡者脑袋搬家的概率极大。所以当一些厂家做的明明是勐海这边,布朗山的普洱茶,在包装上打上“皇家贡茶”后,看起来总是不伦不类。

如果说石磨压制是古代制茶的遗存,但这仅仅是古法制茶的一个步骤,至于真正的古法制茶是什么,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根据普洱府志记载,当年进贡皇室的金瓜贡茶,光工序就有数十道,但在清末云南动荡的时候,已经彻底失传了,如今只有收藏在博物馆中的金瓜贡茶诉说着曾经的辉煌。现在的金瓜贡茶只能做出外形,却很难做出当年的茶叶,希望有一天有茶商能够还原吧。

说道制茶,还要说原料。民国以前做茶选料跟现在也是截然不同,现在春茶是春茶,讲究头春、二春。秋茶是秋茶,两者一般不会混淆。而过去制茶则是先采摘一年的毛茶,等到压茶的过程中进行一定比例的混合,然后再压制成茶饼,比如老的车顺号、宋聘号、同庆号都是这样制茶的。至于说当年新茶压出来是什么味道的,现在也已不可考了。毕竟不能通过喝老茶去反推新茶是什么味道。

过去的普洱茶与现代的普洱相比有太多的不同,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茶商如果想要复刻古代的传奇产品,查阅典籍是第一步,还原工艺是第二步,如果仅仅是在包装上打上“皇家贡茶”的标签,那岂不贻笑大方。

传奇普洱茶88青饼


传奇普洱茶88青饼

茶展上就是下图这个普洱茶饼,茶友们可与你了解的88青图对比分析真假

近日北京国际茶展上一家公司为宣传自己及网站从八八青茶叶公司花5万元购买一饼陈国义签名版88青,拆散赠送给茶展上的幸运茶友。

当天拆此饼茶、品鉴的是北京非常友普茶楼的高剑飞高总,而高总与多位专业友人共同品鉴后,得出结论:“一致认定此茶展上陈国义签名88青为仿品”。一石激起千层浪,此网站证明说正规渠道购买,又有签名,希望高总给出合理解释或道歉。

关于老茶、关于88青争论再起,成为近日微博上热门话题。

88青是什么?

香港干仓茶概念的奠基茶,88并不是指1988年,而此茶的大致生产年份应是在89年最多到91年之间的7542,支飞9xx。有内票但不一定有内飞。有茶人说:“饼中心旁有一小紧压平整区块”。

88年青饼可以说是7542全线产品中的顶峰之作。

上三图来自茶人王心老师

为什么叫88青?

陈国义自己的话说,没什么意思,就是当时不知具体生产年份,又最低价(当时买来时最低价7块8毛钱)从朋友(当年从香港茶人陈强先生处买来,陈强当时是勐海茶厂的一个中间商)处买来,有二百多支,无法销售出去,取个88,就是为了讨个好彩头,发“发”谐音。

下图就是88青传奇缔造者陈国义

88青价几何?

今日都5万一饼了。

非常友普茶楼高剑飞说:今天88青很贵很传奇,但是在2003-04年前后其实很普通,那时候北京圈内开茶会,88青属于打底的,印级是必需的,号级也很常见,我自己喝普洱就是从喝掉一桶88青开始的。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

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采摘、处理、浸提、净化、浓缩、干燥、定型、烘干、包装等步骤:

1、原料的采摘、选择和适当拼配很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普洱茶膏的品质汤色而且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一般多选用7~9级:普洱茶或茶叶副产品作原料。为了提高品质及经济效益,可适当地加入20~30%的小上档茶,则可在很大成度上提升终极产品的品质。普洱茶原料在浸提前应进行适当的粉碎,一般通过40~50目筛或轧碎度掌握在0.35mm左右。

2、浸提

浸提时一般选择水作溶剂。浸提时要综合考虑茶和水的比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次数和萃取液品质之间的相互影响。浸提用水量不可太多,否则茶汤浓度太低,不利于后期浓缩加工,能耗也大。常用的茶和水的比例为l:9~1:l5之间。萃取的温度也要把握好,水温在100℃左右,浸提的茶水汤色和香气较好,但茶叶苦涩:水温在90℃左右,浸提茶水的味道较好,但汤色、香气较淡。浸提普洱熟茶时,选择温度大约为85℃。浸提普洱生茶时,选择温度大约在95℃。浸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为宜,浸提次数—般为1—2次。

3、净化

净化是指除去茶叶浸提液小杂质和沉淀物的过程。在浸提液中常会含有少量茶叶碎片;悬浮物,冷却后时常会产生沉淀物,这些物质必须除去。净化的方法行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技术方法三种。

4、浓缩

净化后的浸提液浓度较低,须先纤浓缩。使固形物含量增加至30%~50%。即提高了干燥效率,以利于获得低密度的颗粒状普洱茶膏。浓缩的方法有蒸发浓缩,冷冻浓缩和真空浓缩等几种方法目前人多使用高温蒸发浓缩,但使用真空浓缩方法的越来越多。从保证普洱茶膏浸提物的汤色、香气、品质方面而言,冷冻浓缩和真空浓缩是较佳的方法。

5、干燥

干燥工序对普洱茶膏的内质、外形及可溶性都非常重要。常用的干燥方法有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真空滚筒干燥和发泡干燥等。喷雾干由于具有干燥效率高,普洱茶膏制品的溶解性好、质量小、体积小、成本低,在定型包装中能获得充满度等优点,因而是首选的方法。

6、定型

干燥后制出的是普洱茶膏颗粒状半成品,不易存放,容易吸潮而结块变质,损失香气或汤色加深,所以要加以定型。

世界茶源上演普洱传奇


世界茶源上演普洱传奇

彩云钟爱的云南,还有一片树叶的传奇,这就是茶。

云南澜沧江腹地独特的气候,孕育了茶树这种奇特的植物。在传统的汉文献记载中,茶出西南巴蜀地区。但最早的巴蜀,是个泛化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日的云南部分地区。现代边疆地理史学的兴起和现代植物学谱系的建立,让张宏达教授这样的学者们最终确立了云南是世界茶树之源的结论。

这种结论和在云南相继发现了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人工栽培型古茶树的完整古茶树系列是无比吻合的。实际上,云南不仅是世界的茶源之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地区,无论是文献里濮人种茶的记录还是云南众多少数民族各种活着的古老的茶俗都能佐证云南是世界种茶、饮茶的发源地。如今的田野调查、科学研究加上文献梳理,已经不难勾勒出世界茶叶传奇的大致脉络:茶源云南,由云南传至巴蜀地区,由巴蜀地区传至中国内地沿海地区,再由中国内地沿海地区传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和欧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

茶从云南传到内地之后上千年,在唐代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并在宋代达到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巅峰,明清时期虽有回落,但却继续发展。在中国的茶文化谱系里,唐代崇尚阳羡茶,宋代崇尚北苑茶,明清时期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崇尚武夷茶、乌龙茶、龙井茶。尤其是清代中后期,普洱贡茶已“名重京师”并被皇家尊为国礼,甚至还被大文豪曹雪芹写进了不朽名著《红楼梦》。但名气也仅仅是在贵族圈子里,这是因为普洱茶在京师是很精贵的,一是因为量少,二是因为路途实在太过遥远,以古代的交通条件,贡茶从今日普洱的古六大茶山运到北京,那价格不贵得令人咋舌才叫奇怪!那个时期的普洱茶除了进入藏区的边销茶,并没有进入内地人民的寻常百姓家,甚至也极少进入内地文人的文章诗词里。

普洱茶的真正崛起,是二十一世纪初至今天这短短十余年的事情。但这十余年,借着现代媒体打造的“平的世界”普洱茶却崛起得极其强势和惊绝,堪称中国茶近十余年来上演的最大传奇!这十余年里,普洱茶不仅迅速跻身中国十大名茶之列,还在迅速巩固地位的同时势头全面压过了其他茶类。这是不是有点来得太玄乎?一点都不玄乎?只需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普洱茶的现代传奇虽然令人炫目,但却没有任何奇技淫巧的花架子,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现实因缘,它虽然来得如此迅猛骄傲,但它一切的光荣,却都名至实归,实属必然!

必然之一:这是历史的积淀,不仅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积淀,也是云南数千年茶俗的积淀。世界上最好的茶出自世界上茶树的发源地,本属理所当然!

必然之二:云南普洱茶的价值,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过往,受到某种程度的遮掩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今日的信息时代,人们认识事物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有全面提升。普洱茶在生态文化崛起、多元文化兴盛、中心文化受到反思,边地文化价值更受尊重的当下,得到发现和受到推崇是必然的。但看一个有趣的现象就能明白普洱茶崛起的必然性:普洱茶崛起的推手不是云南人,而是台湾、香港、广东等地的国人,是因为这几个地方的经济生活水平较高,品味的提升之所至。一句话:世界茶源之地的普洱茶传奇,不是被世界茶源之地的人们掀起的,而是被一种当今世界受到推崇的现代观念掀起的!

当代普洱茶惊艳传奇的上演,说白了,是当今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传奇上演,它才如期上演!

论现代普洱茶市场的发展


论现代普洱茶市场的发展

从廉价的边销茶到高大上的古董茶,同样的茶叶在1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知不觉间,普洱茶在被红茶、绿茶、乌龙茶垄断的市场当中杀出一条血路,占据了不低的市场份额。

一切发生的太快太突然,本来名不见经传的普洱茶一下子火遍大江南北,喜欢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普洱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喜欢喝茶的中国人。

深山、古寨是普洱茶特有的标签,普洱茶市场之所以能否发展的如此迅速,原生态高品质是支撑普洱茶走到今天的主要动力。普洱茶被众人熟知的过程就是老班章村变化的过程。

90年代的老班章无人知晓,普洱茶也不过是1、2元的边销茶。2000年后老班章村通电通路,印有大白菜标志的老班章出现在市场当中。随着大白菜所代表的绿色食品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老班章村口的大门也跟着发生变化,最早由木头和草扎成的寨门换成了水泥砖头的大门,再由水泥砖头的大门换成现在具有哈尼族特色“土豪门”。这都是普洱茶市场发展带给老班章村的变化,这些变化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普洱茶市场的变迁。

普洱茶市场发展到今天,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是普洱茶已经很土豪,如果再向着高大上的方向发展就要离开消费者的视线。高中低三类产品格局的市场已经形成,低端产品最起码要保障食品安全,中端产品要兼顾品饮与性价比,高端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品饮需求的同时,更要保持高端产品的水准,维持高端产品的价格。否则价格上去,品质下来,普洱茶市场必然走向没落。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知得失。过去普洱茶市场的发展历程为以后普洱茶市场的走向提供参照。找到好的原料,并把原料做成好的产品,由市场去做验证。搞太多假大空的东西,终将远离市场。

云南普洱茶知识:现代普洱茶的起源和中心在哪里?


云南普洱茶知识:现代普洱茶的起源和中心在哪里?

现代普洱茶的起源和中心在西双版纳的勐海。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清代古六大茶山的辉煌说明了西双版纳的澜沧江北岸地区是当时传统普洱茶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以1940年具备当时国内领先的机械制茶技术的勐海茶厂的建立为标志,现代普洱茶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勐海茶厂的机械化制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当地茶业的发展,并使得当地逐渐成为现代普洱茶的中心。而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普洱茶人工后发酵陈化技术在勐海茶厂的成功应用,则是现代普洱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目前存世的经典陈年老茶,几乎全部产自勐海茶厂,这是勐海作为现代普洱茶中心的又一力证。

可以这么说,勐海地区的所出产的最优质普洱茶原料、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屹立在普洱茶产业制高点的勐海茶厂这三者共同造就了勐海地区作为现代普洱茶起源和中心的地位。

因为勐海,因为勐海茶厂,于是有了现代普洱茶。勐海地区对于普洱茶而言,就正如因盛产顶级红酒的而被称为世界红酒之都的波尔多地区在红酒中的地位一样。而勐海茶厂及其所生产的大益产品,就像茅台酒厂与其所生产的茅台酒一样。

下关沱茶鉴茶大典 抒写普洱茶铁饼传奇


下关沱茶鉴茶大典抒写普洱茶铁饼传奇

11月19日下午,由云南下关沱茶有限公司主办的下关沱茶鉴茶大典在广州茶博会现场二楼中心舞台举行,吸引了来自茶界、学界以及茶媒等参与。各界大咖齐聚一堂,介绍下关沱茶等专业知识。此外现场还有来自全国各品鉴网站评选出的五款下中期明星茶的展出。

各界大咖齐相聚开启下关沱茶论坛

现场在白族歌舞表演后,云南下关沱茶集团副总经理杜发源、东莞市茶叶协会会长卢树勋、《普洱杂志》总编王洪波、茶语网总经理张阳等四位一同上台,就下关沱茶开启知识论坛,共同探究关沱茶的知识。

论坛由张阳主持,四位首先就下关沱茶的历史曾经遭受质疑展开讨论,杜发源和王洪波表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者保密意识过强,导致五十年代生产的铁饼的身份遭受质疑。但经过到大理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后,五十年代生产的铁饼是的确存在的。王洪波表示,五十年代的铁饼的确存在,但是数量十分稀少,生产年份就大概是52、53、59年,无论是价值还是品质都十分上乘。随后,四位茶人又就新铁饼的后期市场展开讨论。卢树勋说:“无论旧的好,新的也好,都是有很高的品赏和收藏价值。”他表示,新的铁饼只要沿用的依然是历史工艺的话,经过一年的沉淀就可以品赏到旧茶的味道,所以收藏价值还是很高。杜发源也表示,传统的普洱茶沿用的是以前的原料,如今茶叶公司会尝试使用新的原料制作新的茶叶,但同时保持原有的香韵。

走出世界的茶叶——销法沱

除了文化论坛外,资深普洱茶人,昌金强为在场嘉宾带来了关于销法沱的故事。在上世纪70年代将沱茶引入法国后,销法沱就与青岛啤酒齐名成为中国在法国的名物。期间,为了更顺利地打入法国市场,销法沱接受并通过了法国里昂大学等临床试验。通过这次实验也证实了销法沱的医疗保健作用,使销法沱受到更多法国人以及世界各地市场的青睐。而欧洲市场在食品安全方面标准是十分严格的,对水分、重金属等260项标准都有严格的标准,但是每一批云南沱茶都没有出现检测问题。

昌金强表示,销法沱亦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的纪念品,并且得到包括周觉、蔡方柏等多位中国原驻法国大使签名留念。而现时销法沱在市面上很少销售,主要是供收藏家收藏。

新茶、古董大鉴赏

在活动最后,下关沱茶董事长陈国风与昌金强一同揭晓了2015年新品,金榜销法沱。此外,活动现场还展示了下关沱茶博物馆馆收藏的产品实物档案,以及一系列奖杯。其中不乏距今数十年的老茶,如:1959年的苍洱沱茶、1966年的销法沱等,供广大茶友参观。[实习记者/戴诗杰文图]

传奇的梦想 记贡润祥普洱茶膏


传奇的梦想记贡润祥普洱茶膏

人,因梦想而伟大。

有这样一个人,他求学完成后,就投身到云南的建设中。三十多年来,凭借着超卓的眼光和兢兢业业的坚韧,以实业建立自己的事业王国。他一直坚持以良知为做人做事的出发点,遵循“宽绰以心,行君子之道,繁修厚德,载大善润泽天下”的道德标准,在伙伴、朋友、员工中赢得了尊重。

他爱云南,喜欢云南温润清爽的气候,喜欢云南质朴淳和的人民,喜欢云南丰富的物产。他喜欢喝茶,也喜欢收集云南的茶。云南的茶东柔西刚、北苦南涩,那些年,普洱茶还没有被很多人知晓和接受,更不要说茶膏,云南在中国的茶版图上,只是一个出产茶叶的地方。

他爱茶,总喜欢按传统的方法,将长条的绿茶储藏在锡罐中。当茶从锡罐中取出,放入杯中,冲入沸水,茶叶在水中上下沉浮,静静舒展,如莲花绽放。茶味略有苦涩,茶汤过喉,却尽是甘冽,清爽在口,怡然在心。他在想,云南有那么好的茶叶资源,却一直没能有像龙井、碧螺春一样叫得响的品种。他在思考,云南的茶路在何方?

2000年,普洱茶市场方兴未艾,普洱茶也只是少数人知道的产品。他明锐的意识到,普洱茶是云南特色茶叶的突破点,只有走差异化,云南茶产业才会有出路;只有实现产业化,云南茶才能实现发展;只有坚定走品牌化,云南茶产业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他希望能在普洱茶的市场中能有所作为,本着求是的态度,他开始利用工作间隙,到茶山、茶园去看看,从最基本的开始了解和研究。在曼撒、在易武、在倚邦、在革登、在布朗……,他用手眼去看,用手去触,用鼻去闻,用舌去尝,用心去思考,普洱茶如何才能更具市场价值?

在基诺山的攸乐,他走访了闻名中外的古茶园,苍天的树木中间散落的一株株枝繁叶茂的古茶树,空气中满是悠然的原茶香。他看到一位老茶师将茶叶和新发出的茶枝一同放在陶罐中烹煮,煮出的茶汁汇集在一个更大的陶罐中。他感到很疑惑,便向老茶师询问,老茶师告诉他,这是做普洱茶膏。

茶膏?以前未曾听过,他很想知道这个叫普洱茶膏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与普洱茶相比,又有哪些异同?他带着老茶师送的一小块茶膏,在昆明、北京、香港等地讨教了很多植物学、茶学、甚至历史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的专家,终于弄清楚了茶膏的来龙去脉,开始着手研究茶膏生产的可行性。民间保留的大锅熬煮的茶膏口感有焦糊味,而且普洱茶膏品质不能保证,也无法达到国家食品安全的标准,如何能完整保留普洱茶膏原茶的香气、汤色、有益物质,成为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开始整理和研究之前的资料,利用专业所长,并且携手志同道合的权威专家虞泓教授,投入人力物力,与全国知名的科研院所组成最具实力的普洱茶膏研发团队。团队根据文献中的只言片语,以及散落在民间的普洱茶膏传统技法。通过60多次试验,终于找到用纯净水做介质,模拟自然环境下的茶叶成分天然析出,解决了茶膏口感与茶品存在差异以及有益成分被破坏的重要问题。引进高新技术,历经300多次试验,历时九年,终于成功生产出真正具备清代御用普洱茶膏品质的产品。

他以“君德无声、养生悟道”为企业理念,以“君子之德润泽天下,瑞气祥云福施苍生”为企业文化的延伸,2009年创立了“贡润祥”这一普洱茶膏品牌。当贡润祥茶膏的第一间专卖门店在昆明世纪金源商业中心隆重揭幕时,他没有想到,一年后的广州茶博会,贡润祥茶膏大放异彩;他没有想到,两年后的高尔夫赛场,“贡润祥”茶膏已经成绿地、氧气、阳光、友谊外的“第五元素”,他没有想到,三年后的博鳌亚洲论坛,贡润祥茶膏能从亚洲诸多名茶中脱颖而出,荣膺“亚洲博鳌论坛唯一指定茶礼”称号;他没有想到,但是他坚信,茶膏一定能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随着产业的成长,品牌的提升,普洱茶膏一定会像立顿、可口可乐一样,成为世界性的饮料!

谈起成功,他笑着摇摇手,说:我们的征途才刚刚开始,只要怀揣茶膏梦想,以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踏实耕耘,依托普洱茶膏塑造中国的茶品牌之梦想一定会实现。

他是谁?张光辉先生,云南贡润祥普洱茶膏的董事长,我们实现梦想的领路人。

“传奇六堡茶”背后的“六堡茶传奇”


“传奇六堡茶”背后的“六堡茶传奇”

六堡茶以六堡镇地域名称命名,但凡到过六堡镇的人都知道,这里确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正是当地特有的优越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质优味醇、历史悠久的六堡茶。于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便以特殊的槟榔味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现在更是以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闻名海内外。然而,六堡茶与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帝颇有渊源,这段传说鲜为人知。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当时是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黎明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直到五帝中的舜帝时代,农耕文明还是没有达到神州大地全部普及的程度,其中就包括有着蛮荒之地的“苍梧之野”(现在的梧州),于是也就有了舜帝南巡这一传说。

《史记》记载:舜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由于古代南方不但农业落后,而且多瘴气,民众容易患病。舜帝南巡之时,利用神农发现的能解百毒的茶来治疗民众的疾病,增强其体质,同时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成效卓著。因此,老百姓对舜帝极其拥护,顶礼膜拜。与此同时,茶作为有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在古代苍梧以药用、食用和饮用的方式代代相传,造福百姓。苍梧(梧州)人以饮茶健身、防病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街市茶楼遍地开花,每天的茶楼座无虚席,尤其是近年来,更上一层楼,梧州街不大,大大小小茶楼不下几十间,梧州人的生活离不开饮早茶,茶楼布满大街小巷,自古就“茶楼多过米铺”的说法。一般的茶楼设有早茶、下午茶、夜茶,什么时候都基本人满为患。上茶楼“饮茶”是茶文化圈里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梧州人“饮茶”并不光是字面意义上的“喝茶”。而茶桌上也有许多有趣的礼仪,例如别人向你敬茶时,自己必须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并连一起轻点自己正前方的桌面以示谢意。这种谢意方式,也是源于道家的谢意风俗。

正因为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梧州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梧州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我们梧州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六堡茶以六堡镇地域名称命名,但凡到过六堡镇的人都知道,这里确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正是当地特有的优越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质优味醇、历史悠久的六堡茶。于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便以特殊的槟榔味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现在更是以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闻名海内外。然而,六堡茶与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帝颇有渊源,这段传说鲜为人知。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当时是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黎明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直到五帝中的舜帝时代,农耕文明还是没有达到神州大地全部普及的程度,其中就包括有着蛮荒之地的“苍梧之野”(现在的梧州),于是也就有了舜帝南巡这一传说。

《史记》记载:舜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由于古代南方不但农业落后,而且多瘴气,民众容易患病。舜帝南巡之时,利用神农发现的能解百毒的茶来治疗民众的疾病,增强其体质,同时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成效卓著。因此,老百姓对舜帝极其拥护,顶礼膜拜。与此同时,茶作为有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在古代苍梧以药用、食用和饮用的方式代代相传,造福百姓。苍梧(梧州)人以饮茶健身、防病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街市茶楼遍地开花,每天的茶楼座无虚席,尤其是近年来,更上一层楼,梧州街不大,大大小小茶楼不下几十间,梧州人的生活离不开饮早茶,茶楼布满大街小巷,自古就“茶楼多过米铺”的说法。一般的茶楼设有早茶、下午茶、夜茶,什么时候都基本人满为患。上茶楼“饮茶”是茶文化圈里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梧州人“饮茶”并不光是字面意义上的“喝茶”。而茶桌上也有许多有趣的礼仪,例如别人向你敬茶时,自己必须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并连一起轻点自己正前方的桌面以示谢意。这种谢意方式,也是源于道家的谢意风俗。

正因为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梧州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梧州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我们梧州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博鳌亚洲论坛茶礼贡润祥普洱茶膏的传奇之路


博鳌亚洲论坛茶礼贡润祥普洱茶膏的传奇之路

普洱茶膏的传奇从清代开始,贡润祥普洱茶膏的传奇从本世纪开始。两个世纪,均为传奇。两个世纪,均为国礼。贡润祥普洱茶膏普洱茶膏在清代乾隆时期已成传奇,在英国马格尼尔带使团访问中国时,普洱茶膏就曾数次出现在赏赐清单之中。及至英国使团回国的时候,普洱茶膏更作为国礼让英国使团带回英国,且至今仍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可算是当前可见的最早的普洱茶膏了。但在在清代以前,普洱茶膏只在宫廷中流传。随着御茶房解散,普洱茶膏这一工艺也几近失传,几成绝响。直至本世纪初,在贡润祥普洱茶膏研发团队经历千辛万苦下才得以复兴。贡润祥普洱茶膏自本世纪开始崭露头角,其创始人张光辉带领贡润祥普洱茶膏研发团队遍阅清宫御茶房文献,复原出清宫关于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为保证现代人的饮用安全和口感等需求,引进尖端科技,彻底剔除原茶中的农残和其他有害物质,真正的做到了绿色安全。而在口感和香气上,贡润祥普洱茶膏根据当代人的品饮需求研发了“茶膏留香”的制作工艺。一般的普洱茶膏在口感上,贡润祥普洱茶膏通过独特的工艺,使口感更加醇厚和绵长,生茶回味更加悠长。2015年,贡润祥普洱茶膏再次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使其在两个世纪里,不仅是传奇,更是国礼。贡润祥普洱茶膏秉承文化复兴,传承传统茶文化,使得普洱茶膏再现于世,更让这一原本只属于皇家的养生御品走进普通百姓家,更具有非凡的意义。

“传奇六堡”背后的“六堡传奇”


“传奇六堡”背后的“六堡传奇”

中茶六堡●深山野韵饼以“甘醇如饴”著称,其茶汤的滋味,犹如参汤、甘露一般纯净甜美。其实,甘醇的背后有一段六堡茶的传奇佳话,为深山野韵创作团队带来了一些灵感。“苍梧之野,舜帝巡之;传茗六堡,甘醇如饴。”

六堡茶,于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味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现在更是以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闻名海内外。然而,六堡茶与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帝颇有渊源,这段传说鲜为人知。

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当时是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黎明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直到五帝中的舜帝时代,农耕文明还是没有达到神州大地全部普及的程度,其中就包括有着蛮荒之地的“苍梧之野”(现在的梧州),于是也就有了舜帝南巡这一传说。

《史记》记载:舜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由于古代南方不但农业落后,而且多瘴气,民众容易患病。舜帝南巡之时,利用神农发现的能解百毒的茶来治疗民众的疾病,增强其体质,同时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成效卓著。因此,老百姓对舜帝极其拥护,顶礼膜拜。与此同时,茶作为有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在古代苍梧以药用、食用和饮用的方式代代相传,造福百姓。而“苍梧之野”以六堡的产茶量最大,最为著名,于是六堡茶在“苍梧之野”的历代人民群众守护中,生长繁衍,生生不息。

古代人将茶的原叶煮水,药效显著,而滋味却苦涩。作为现代工艺典范的“深山野韵”六堡茶经过中茶梧州的特别醇化技术,滋味变得甘醇甜美,大幅度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品饮此茶,便会想起“苍梧之野,舜帝巡之;传茗六堡,甘醇如饴。”

普洱茶膏:带着历史的陈香与现代工业文明融合


普洱茶膏:带着历史的陈香与现代工业文明融合

茶马古道

普洱制茶图

清代贡品普洱茶膏

清代贡品普洱茶膏

茶马古道

茶树

官府收茶图

普洱茶与“四夷”

要说普洱茶膏,不能不说普洱茶,而要说普洱茶,又要先从茶这种植物饮品说起。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早,宋人寇宗?撰《本草衍义》称“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明末学者顾炎武据此认为,“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但此时饮茶尚未蔚为大观,至唐人陆羽著《茶经》后,饮茶始得大行天下,《新唐书·陆羽传》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

所以,陆羽的功劳,不仅是推出一部中国最早的专业茶著,而且是藉此把饮茶的生活方式全面推广,使得中国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身体更加健康。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开始把茶作为一种对游牧民族的羁縻手段,“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历史上,古人对茶也有微词,唐玄宗朝右补阙毋?对茶深恶痛绝,他说“释滞销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宋人黄庭坚《煎茶赋》则云“呕酸寒胃,令人失睡……寒中瘠气,莫甚于茶。”顾炎武据此认为,“今南人往往有茶癖,而不知其害,此亦摄生者之所宜戒也”。

茶的减肥去脂功效,在农业社会,吃肉都是很奢侈的时代,这种指责有其合理性。但到了今天,人们摄食油腻过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普遍出现的今天,正是茶的“释滞销壅、瘠气侵精”等减肥降脂功能为平衡人体营养摄入,居功至伟。

也正是茶,尤其是普洱茶的这种保健乃至药用功效,如前所述,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政权对边地少数民族政权的羁縻方略,普洱茶,成为羁縻手段,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拓了疆域。

普洱茶具有解毒、助消化、增加维生素的附带功能被发现后,曾经作为战略物资,被专制王朝用以羁縻游牧民族,于是政治视野中的普洱茶出现了。

《明史·食货志四·茶法》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宋史·食货志下五·茶法》说:“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于西北,利尝至数倍。”这里所以特别说把茶千里贩运至西北获利颇丰,就是因为西北皆游牧民族,其日常生活以牛羊肉食为主,普洱茶“解油腻牛羊毒”的特性在此演变为巨大的利润兴奋点。

历史上曾经发生因为中原王朝不与游牧民族交易茶马而发生战争。史称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蒙古人和明朝发生了一场持续3年的清河堡战争,起源就是明朝断绝与蒙古人的茶马互市,断茶就等于断了蒙古人的命,于是,发生一场为茶而战的战争。

“茶对于边地游牧民族而言,是血,是肉,是生命,茶有助消化,分解牛羊肉毒的功能被发现后,从唐代开始就成为中原王朝控驭少数民族的一种手段,当时开设茶马互市,主要就是这个目的。”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茶马古道”的主要命名者木霁弘说,“到清代的康熙,才认为没有必要沿用这种手段”。

用茶叶制茶膏:中国古人的智慧

要说茶膏,无法回避茶、普洱茶,茶膏是国人茗饮方式的发明和改进,它的诞生既是品茗方式的革命,也是对茶,尤其是对普洱茶品质的提升。

把茶与“膏”首度联系起来,还是唐人陆羽,他在《茶经》中说:“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对于这段话,是否就是茶膏的出现,目前学界争议颇多,但不管怎样怎样,陆羽发现了茶有膏、茶出膏的现象无疑。

现在找得到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正式记载茶膏的史籍是清人吴任臣所辑《十国春秋》,这是一部编撰纪传体史书,它记述了五代时期十国君主事迹,史料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等文献资料,该书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即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这段文字告诉后人,“茶膏”一词正式出现,数量极少,只有八枚。

这是陆羽死后至少130年后的事了,即使陆羽时代茶膏未曾问世,但从他的记述看得出,应该是在萌芽了。

有观点认为,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

这个观点尽管只是推测性的,但符合茶制品逐渐出现的逻辑,因此可以理解为,在陆羽生活的8世纪后期,茶膏这种茶制品,已经呼之欲出了。

入宋以后,“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正是这种“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压榨被蒸熟的茶叶的制膏方式,使得业内公认,茶膏,正式形成于宋代。

这种制膏方式,对于云南边陲是有启发的,云南土司则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有了茶膏,普洱茶膏的诞生就是自然而简单的事了。

云南土司制作普洱茶膏,采用的方式与宋人以“榨”的方式出膏不同,是用柴火给大铁锅加温,在大铁锅内熬制,简称“大铁锅熬制”法,这种方式,直到今天,依然为不少作坊式茶企所采用。

普洱茶膏的正式命名,据说是清代的事。

清乾隆年间,鉴于大锅熬膏有质量问题,加上忧虑安全因素,清廷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皇宫内的御茶房,据说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同时对制作工艺上做了改良。

工匠们借鉴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同时采取了一套类似今日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产出的普洱茶膏绝胜于昔日,“普洱茶膏”于此正式得名。

普洱茶膏在古人看来奇妙到什么程度?清人赵学敏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如此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赵学敏进而说,“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

云南牧工商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伟文认为普洱茶膏继承了普洱茶所有的特点——降脂、解毒,“它同样具有普洱茶的‘三降’(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三抗’(抗癌症、抗衰老、抗辐射)功能,尤其它有止血消炎功能,是天然的植物消炎药。掺普洱茶膏和面做蛋糕,这种蛋糕可在常温下一个月不坏,它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

“甚至,普洱茶膏还有美肤功效。”他说。

18世纪东西方两巨头“交手”的礼品

220年前,即1792年9月26日,一支由三艘舰只组成的船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启碇,向中国驶来。

中英国家之间的正式交往自此启幕。

1793年9月14日,来自英国的使节马戛尔尼终于在热河见到了大清的乾隆皇帝,这位时年83岁的皇帝面对来自当时世界工业化、科技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使节,显得很傲慢,当时马戛尔尼一行三艘船,800多人以“祝寿”为名,给乾隆带来了19宗,总计590余件礼物,按清朝“上谕档”所载,计有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座钟、天体仪、地球仪、预报气象的试探气候架、可熔化金属的火镜、玻璃制品、铜炮毛瑟枪、军舰模型、羊毛和棉制品、钢铁制品等,囊括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工业文明、科学文明的成果。

对于这些,对当时世界颇为无知的大清皇帝不以为然,乾隆后来在答复马戛尔尼的诏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实际上,马戛尔尼东来“祝寿”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他代英王前来,主要是为了争取平等的经商条件和环境,但傲慢的大清不同意,使得马戛尔尼悻悻西归。

但同时,马戛尔尼也借机觇得大清虚实,他发现,大清帝国是“由一个老迈、疯狂、至高无上的好战分子带领着”,无论是否是宿命,这为50多年后英国和大清之间的几场战争预留了伏笔。大清的愚昧颟顸,通过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所记载可以看出,就在马戛尔尼“祝寿”近70年后,当英法联军打进圆明园后才发现,1793年马戛尔尼作为礼品赠送给大清的火炮依旧在圆明园躺着,到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发现这些大炮与炮弹完好无损地仍在那里,它们从未被使用过,它们被重新运回伦敦。”

这场当时东西方两巨人的风云际会,最终以互赠礼物告终。

与马戛尔尼代表当时西方最新工业文明成就的礼品不同,乾隆帝回赠的礼物,多半是代表农耕文明的产品,据“上谕档”记载,乾隆赏赐英吉利国王、英吉利正副使等使臣的礼品先后66次,计130种,约3000多件,包括缎?丝锦罗绸等纺织品和瓷、竹、银、漆、玉器,以及绢画、灯具、画册、香袋、食品等。

作为农产品,茶及茶制品,如普洱茶、茶膏,数量相当惊人。

仅普洱茶及其制品一项,据“上谕档”载,赏赐英吉利国王的普洱茶有88团,茶膏12匣,赏赐马戛尔尼大普洱茶二个,普洱茶8团,茶膏2匣;赏赐副使斯当东普洱茶4团,茶膏2匣,砖茶2块;赏赐随从官役计有砖茶22块,普洱茶22团,茶膏6匣。

来自遥远的云南边陲的普洱茶及其制品普洱茶膏被当作贵重礼物回礼英国使节,说明在乾隆帝和大清政府眼中,普洱茶及茶膏的魅力和其他产品一样,足以堪当国际交往的重任。

茶膏在此次随同马戛尔尼出访并担任副使的斯当东眼中,被认为是“一种黑色的性能恒强烈的茶精”,是从制成“球形”的上等茶叶中提炼的。在斯当东所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云南作为著名的产茶区被提及。

这种制成“球形”的茶就是普洱茶,在斯当东记述他们一行于1793年9月14日觐见乾隆帝所得到的丝织品、瓷器和茶三种礼物中,关于“茶”,斯当东如此记录:“茶则并非普通散开的茶叶,而是一种用胶水和茶叶混合而制成的球形茶叶。此种茶可以长远保持原来味道,在中国系最贵重之品。这种茶叶出产于云南省,不经常出口外销,但英国人喝起来不大合乎口味。”

不别苛求斯当东,把球形普洱茶主观臆想成是用“胶水和茶叶混合而成”的产物,不是他的错,他没有见过云南人制作普洱茶的工艺技术,他的价值在于,在219年前就为云南普洱茶和茶膏做了详实的记录,并通过他的书,把普洱茶及茶膏推向世界。

普洱茶膏:遭遇工业文明生活方式

茶膏是普洱茶五种形态“砖、饼、团、沱、膏”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速溶茶”。

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目前有大锅熬制、中药提取、低温萃取三种方法,一般认为,最后这种制作方式所产普洱茶膏,其品质优于前两种制作方式。

云南牧工商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伟文认为,普洱茶作为农业文明形态下的饮料,其品饮方式较为复杂,“在当下,这是阻碍普洱茶走向世界的问题之一”。

“但是,普洱茶膏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换句话说,普洱茶因为品饮方式的障碍难以走向发达国家的问题因为普洱茶膏的出现而不复存在了。”他说。

普洱茶膏溶解于水的快捷性令人不可思议,赵伟文用他公司生产的茶膏做示范,开水倒进杯子里不到5秒钟,杯子里的茶膏便消融得无影无踪,变成了一杯和传统方式泡制的普洱茶汤,杯子里找不到一丁点儿残渣,令人啧啧称奇。

“用冷水,比如用矿泉水也可以饮用,溶解的效果与开水相同。”

普洱茶较为繁琐的品饮方式对工业化、信息化背景的国人来说,已经很不适应了,要走向世界,的确是一道坎儿。

元人张雨《竹枝词》云:“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一句“郎若闲时来吃茶”中的“闲”字,道出了茶与农耕文化天衣无缝的结合特点,号称“功夫茶”的普洱茶更是如此。

节奏悠闲缓慢,是农耕文化的特色之一,普洱茶饮的过程的悠缓闲适和繁复,正好和这个节拍吻合。

“那是啊,如果很忙,你喝矿泉水就是了,干嘛喝茶?”获得国家一级评茶师的范奕嫣然道,“正规场合,中国人不把饮茶叫喝茶,而叫品茗,是品饮,而非口渴了牛饮”。

普洱茶与农耕文化相生相宜,同时也决定了它在快节奏、高效率工业文化语境里的困惑,不少普洱茶人正在为之解困,“普洱茶膏和茶粉的出现,就是针对当下的快节奏来的,也是为了进入西方世界的一种变通方式,作为技巧,我赞成,我还拥有普洱茶膏的专利权。”赵伟文如此认为。

的确,单纯从扩大市场份额来说,普洱茶的品饮方式遭遇到了怎样从农耕文化慢节奏进入工业文化快节奏语境的问题。

现在,普洱茶膏的出现,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速溶茶。”赵伟文说。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现代普洱茶传奇》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