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叶。

普洱拟制定《云南省普洱茶保护条例》

近日,2012年云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在昆明召开,沈培平等23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制定《云南省普洱茶保护条例》的议案。

代表们提出,在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宣传、营销和科研开发的各个环节,存在一些需要保护、规范的问题:一是云南大叶种茶树资源及古茶园的保护亟待规划,以强化珍贵的资源保护和促进合理利用;二是茶叶市场上还存在散、小、弱及无序竞争的问题;三是在宣传、执行普洱茶地方标准和国家地理保护产品普洱茶标准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茶区内还有众多企业不使用地理证明商标,不利于充分利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

2011年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在省政府支持下,已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报普洱茶为中国驰名商标,以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国内市场对普洱茶产品的保护。代表认为,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普洱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普洱茶产业生产的标准化,市场竞争的规范化,促进各种相关服务体系的建设,以保证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云南省茶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除了政府各部门加强,协调和监管外,十分有必要通过制定地方性行政法规,规范普洱茶的科研、生产、加工、营销,加强和保护云南特有的普洱茶品牌。

延伸阅读

云南省质监发布消息普洱茶未检出“致癌物”


云南省质监发布消息普洱茶未检出“致癌物”

昨天,云南省质监局发布消息,近期普洱市质监局针对“普洱茶含黄曲霉毒素致癌”的传言,对普洱茶进行了抽检,所有产品均未检出被传“致癌”的黄曲霉毒素B1。

3月9日,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以下言论:“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因为放置时间过久,茶叶内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致癌物。”“对广州市场湿仓存储的普洱茶检测中,抽查的70个普洱茶样品均可以检测到黄曲霉素B1,其中,超过国家相关标准(5微克/公斤)的样品达到了8个,占全部样本的11%以上,更有3个样品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定值的1.5倍以上。”得知以上网络言论后,普洱市质监局立即向普洱市政府和省质监局作了汇报,并按照普洱市政府、省质监局的部署,委托国家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合开展了对普洱茶黄曲霉毒素B1的抽样检验。

据介绍,抽样检验从3月10日开始至24日结束,共抽取普洱市范围内21家茶叶生产企业生产的28个批次普洱茶(熟茶)样品进行检验,抽样主要是在生产企业的渥堆发酵车间、成品库进行,覆盖了普洱茶(熟茶)生产加工中的渥堆发酵、发酵结束、筛分分级、压制成型、产品包装几个关键环节,其中:渥堆发酵中的普洱茶(熟茶)样品4个,发酵结束未分筛的普洱茶(熟茶)样品4个,普洱茶(熟茶)成品样品20个。检验过程中技术人员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对28个普洱茶(熟茶)样品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B1。

云南省广南县野生茶树资源调查及保护建议


云南省广南县野生茶树资源调查及保护建议

在广南县开展野生茶树资源调查的依据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北部,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地处东经104°31′至105°39′,北纬23°29′至24°28′之间。云贵高原与华南平原交汇的斜坡地段,属滇东南岩溶高原的一部分。从整体上看,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东西长105公里,南北相距103公里。北部多为构造侵蚀低山、低中山,中小河流、溪沟星罗棋布,山上多为林地,植物种类繁多。南部为可溶岩性地区,广布岩溶,以碳酸岩为主,发育成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著名茶叶专家吕增耕编著的《中国茶树》记载:“我国云南为茶树的原产地,滇东南为茶的起源中心,再从起源中心再向外扩展。地处北纬23°40′-24°10′,东经103°10′-105°20′的文山、红河两自治州,共11个县,分布有17个种,2个变种,其中有新种9个,新变种1个,占云南全省茶种总数的59.4%,占世界茶种总数的47.5%。在形态上属于原始类型的广南茶、广西茶、五室茶、厚柚茶、马关茶、老黑茶等都是主要产在这一狭长地域,而只有在原产地和起源中心才可能集中这么多性状各异但在系统发育上又有亲缘关系的物种。根据考察结果,广南茶、厚柚茶、马关茶主要分布在滇东南的西畴、麻栗坡、马关、文山、广南、金平、屏边等地,它们的分布相对集中,又具有较典型的原始特征,所以认为是原始种的代表类型。处在北回归线上的西畴等地,便是茶的起源中心”。广南县境内分布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当地的先民们已有悠久的制茶饮茶历史,这为开展野生茶树资源调查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茶树品种资源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它们既是茶叶生产上极其宝贵的自然财富,又是育种工作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目前尚存的野生茶树是广南珍贵的资源,不仅是广南茶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的活见证,也是广南独特、底蕴深厚的茶文化的物质载体。摸清广南县境内现存野生茶树的分布、品种、树龄、采制、管护等情况,对加强这一重要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发掘和弘扬民族茶文化,加快茶叶产业提升步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2010年10月由广南县茶技站向广南县科技局提出“广南县野生茶树资源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课题申请,得到了广南县科技局的批准立项实施。

一年多来,县茶技站抽调了8名科技人员,分三个组分别对者太、者兔和底圩三个乡镇所辖的九龙山区和羊窝大山中的野生茶树进行调查。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爬山涉水,翻山越岭,徒步走进一座座分布有野生茶树的深山,寻访村寨干部及老茶农,详细了解野生茶树的分布区域、具体位置、鲜叶加工情况、当地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等等。同时,请向导引领,到野生茶树生长的原始森林中实地察看,掌握其生态环境、生长状况、树上的附生、寄生植物及病虫侵袭状况,测量了一批代表性野生茶树的地理位置、地茎、树幅、树高、分枝状况,采集了野生茶树枝、叶、花、果标本,拍摄了实物照片,对这些野生茶树的树龄、品种进行了初步分析和鉴定。在调查中,县茶技站的科技人员还注意了解当地的茶叶生产情况,为当地群众解决一些茶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传授茶园科学管理知识,宣传加强保护野生茶树及茶文化古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这次较为详细的调查,为今后加强对这些珍贵资源的保护获取了比较完整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广南县野生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概况

(一)广南县野生茶树生物学特性

广南县野生茶树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山茶科、茶属、茶种的云南大叶群体种类型。具有云南大叶群体种茶树的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份(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可以制茶饮用。野生茶树群落大小不等,疏密不均,形态各异,几棵、几十棵、有的几百棵为一个群落。茶树树型为乔木型,分枝多为二级,枝数2-8枝不等,树形伞状和蓬状,叶色黄绿色—深绿色,叶面光滑,叶形椭圆,叶片为水平着生,叶长15.1—25.5厘米,叶宽6.4—9.5厘米,叶脉7—14对,叶缘微波较平滑,有锯齿38个左右,花乳白色,茶籽直径2.1—4.5厘米。

(二)广南县野生茶树的分布概况

广南县野生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九龙山区域和羊窝大山区域的原始森林及次原始林中,涉及者兔、者太、底圩三个乡,六个村委会43个自然村,区域面积达21.1万亩,几个调查点所看到的野生茶树的数量上万棵,全部为云南大叶群体种类型。两个主要分布区域的情况分别是:

1、九龙山区域。九龙山区域位于广南县者兔乡西北12公里处,距县城52公里,是者兔、者太、底圩三个乡的结合部,主峰面积约8平方公里,海拔1933.7米。九龙山亦称者鹞山,壮语“博吉金、鳌吉弘”,意即“七皇山,黄金岭”。境内岗峦稠叠,鸟道崎岖,群山连绵的主脉,属县内古八境之一。清道光《广南府志》赞誉其为“万山鼻祖,江河之源”。发源于此的革佣河、者兔河、者太河等河流,分别归流到西洋江、驮娘江、清水江、南盘江,流往广西、广东等地,成为了珠江流域的发源地之一。受日照影响,九龙山北面林木稀少,杂草丛生;南面则森林茂密,古树参天,猴兽成群。有“一山分两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每逢天气转阴雨,主峰必是大雾弥漫,与天相接,为当地奇观,被方圆数十里壮族群众视为大神山而进行祭拜,壮语称“那弄”,即大神山。

九龙山主峰及其区域的克安、板内、坡莫、拖同、纳拉、坡玛、未志、未乜等村寨的原始森林和次原始森林中,广泛分布有野生茶树,海拔位置在1300—1880米之间。最大的一株野生茶树,茶树基部树围达到1.51米,位于主峰顶部海拔1860米的原始森林中。

2、羊窝大山区域。羊窝大山区域位于者太、底圩两乡结合部,介于东经104°33′—104°50′,北纬24°28′—24°55′之间,海拔1915米,隶属者太乡者太村委会和底圩乡石尧村委会。羊窝大山森林繁茂,是广南县重要的原始森林分布区。在原始常绿生态林中广泛分布有野生茶树,分布在海拔1875——1915米之间。最大的一株野生茶树,树干基部树围113厘米,离地30厘米处分枝,树高3.8米。

3、广南县野生茶树资源重点区域分布图

(图中打红点的区域为广南野生茶分布区域)

三、广南县代表性野生茶树介绍

(一)、九龙山区域代表性野生茶树介绍

1、九龙山主峰野生茶树1号:位于海拔1860米的九龙山主峰的原始森林中,树高6.1米,基部树围1.51米,树形高大,树姿直立,树冠覆盖面16.25平方米。在离地面50厘米处被砍后,树干分枝为两叉。

2、九龙山主峰野生茶树2号:地茎周长68厘米,树高690厘米,树幅360——630厘米,分枝高度210厘米,分布在九龙山顶海拔1858米位置,距离1号树4.8米。

3、九龙山主峰野生茶树3号:位于海拔1860米的九龙山主峰的原始森林中,树高690米,树幅630×360厘米,基部树围68厘米。

4、九龙山野生茶树4号:地茎72厘米,树高560厘米,分布在九龙山顶海拔1855米位置,距离1号树16米。由于群众砍树采茶,上部枝干已经全部被砍下,仅存主干,破坏严重。

5、九龙山奎亮野生茶树1号:位于九龙山中部奎亮海拔1650米处,树高5.4米,树幅5.2×5.4米,树茎基部树围95厘米。

6、未四奎那弄野生茶树1号:位于未四村奎那弄的原始树林中。

7、未四奎那家野生茶树1号:位于未四村奎那家的原始树林中。

8、那拉野生茶树1号:位于纳拉下寨村旁,树茎基部树围119厘米。

9、拖同野生茶树1号:位于拖同村村旁,地茎树围87米,树高6.35米,分枝高度23厘米,树形挺拔秀丽,枝叶繁茂。

10、板内野生茶树1号:位于板内村奎根,茶树基部树围130厘米。

11、板内野生茶树2号:位于板内村奎根,茶树基部树围110厘米。

12、板内野生茶树3号:位于板内村听砂,茶树基部树围75厘米。

13、克安野生茶树1号:位于公路旁。

(二)、羊窝大山野生茶树区域代表性野生茶树介绍

1、羊窝大箐1号野生茶树:位于竹林沟,品种为云南群体大叶种。植株完整,基部树围76厘米,桩高35厘米处分枝,树桩分三枝,树高4.45米树幅2.64×3.96米,叶形椭圆,叶片为水平着生,叶长15.5厘米,叶宽7.4厘米,叶脉8对。

2、羊窝大箐2号野生茶树:位于娄家屋基大沟,为云南群体大叶种。植株完整,树干基部树围81.6厘米,树桩分5枝,树高2.5米,树幅2×1米,叶形长椭圆形,叶片水平为着生,叶长20.1厘米,叶宽7.9厘米,叶脉10对。

3、羊窝大山3号野生茶树:位于大箐脚森林里(小地名:纸窑),植株完整,茶树基部树围75厘米,树高4.58米,树幅3.2×4.3米,分枝高度98厘米,分枝多,叶形椭圆,叶片水平为着生,叶长15.3厘米,叶宽7.1厘米,叶脉9对。

4、羊窝大山4号野生茶树:位于大箐脚森林内,坐南朝北,为云南群体大叶种。植株完整,茶树基部树围72厘米,离地20厘米分二枝,树幅1×1.2米,叶形椭圆,叶片水平为着生,叶长20.2厘米,叶宽8.6厘米,周围树木较高,小茶树、被砍伐的茶树较多。

5、羊窝大山5号野生茶树:位于羊窝大山中上部大森林内,为云南群体大叶种。茶树基部树围113厘米,离地30厘米处分枝,树高3.8米。叶片长椭圆形,叶长20.3厘米,叶宽6.2厘米,叶色深绿,叶脉8对。

6、羊窝大山6号野生茶树:属树桩砍伐后再生,茶树基部树围106.7厘米,分三枝,树高2.8米。

7、羊窝大山7号野生茶树:过渡型,地茎4.9厘米,树高4米左右,叶长15厘米,叶宽7厘米。

8、羊窝大山8号野生茶树:属过渡型云南大叶群体种,地茎9.2厘米,树高5米左右,叶长16厘米,叶宽6厘米。

9、羊窝大山9号野生茶树:属过渡型云南大叶群体种,地茎9.5厘米,树高1.2米左右(被砍伐)叶长19厘米,叶宽9.3厘米

10、羊窝大山10号野生茶树:属过渡型云南大叶群体种,地茎:分三支(6.8厘米 5.8厘米 6.5厘米),树高120厘米以上被砍伐),叶长16.5厘米,叶宽:6.5厘米。

11、羊窝大山11号野生茶树:属过渡型云南大叶群体种,地茎10厘米,树高125厘米处被砍,叶长15厘米,叶宽5.5。

12、羊窝大山12号野生茶树:属过渡型,云南大叶群体种,地茎:14.5厘米,树高9米左右(110厘米处有分支,分支处胸茎16厘米,分支一茎粗12厘米;分支二茎粗7.8厘米),叶长14.5厘米,叶宽6厘米。

13、羊窝大山13号野生茶树:过渡型云南大叶群体种,地茎11.6厘米,树高115厘米处被砍,叶长14.5厘米,叶宽5.5厘米。

14、羊窝大山14号野生茶树:属过渡型云南大叶群体种,地茎18厘米,树高10米左右,叶长17.5厘米,叶宽6.8厘米。

四、野生茶的生产、加工、饮用情况

九龙山区域和羊窝大山区域地处者兔、者太、底圩三乡交界处,原始森林密布,为壮民族聚居区。根据境内乌拉村王国强之父(70岁)、板内村79岁的陆广诚、那拉村60岁的陆华权、拖同村64岁的陆开元等村寨花甲以上的寨老介绍,当地壮民族世居深山森林中,素有打猎、撵蜂和采制饮用野生茶的习惯。每当他们上山打猎和撵蜂时,都要采一些野生茶叶回家炒制,每年到农历三月三花街节的前几天,年轻人都要上山采回野生茶叶进行炒制,以备在三月三花街节招待客人。

2005年以来,九龙山茶厂在克安建厂收购野生茶进行加工,年产野生茶250斤左右,加上当地壮民自己采制饮用的野生茶,全县野生茶产量在350斤左右。

用当地野生茶鲜叶手工炒制的晒青毛茶,条索肥大、重实,色泽墨绿,汤色淡黄明亮,滋味浓醇甘甜,回甘长久。

广南野生茶树大部份生长在森林中,目前,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还没有引起当地领导和群众的重视,基本上是只采不管。为了方便采摘,许多采摘者大都把高处的野生茶树的树枝、树尖都砍断,使野生茶树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总的来看,目前进行的野生茶的生产加工是一种非常得不偿失的行为。

五、对野生茶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

1、提高认识,把做好野生茶树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作为提升广南茶叶产业和对外宣传广南的一大举措来抓。各级相关部门应提高对野生茶树资源的重要性认识。野生茶树是大自然的恩赐,大面积的野生茶树资源保存有独特的遗传类型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加强对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的保护,不仅对研究茶的栽培历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未来茶产业的发展,茶品种的改良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野生茶树资源是广南县的宝贵财富,是研究广南县植茶历史、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用野生茶树原料生产的“天然有机茶”引起国际国内市场的极大关注,由于资源稀有,所生产的产品数量不多,导致其价格的倚高,造成一些地区、一些生产者过度甚至毁灭性采摘野生茶,野生茶树资源已面临人为毁灭的危险。有效地保护广南野生茶树资源应成为广南县各级政府、各族群众和专家学者刻不容缓的任务。应尽快组织茶叶科技人员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野生茶树资源的综合管理技术措施,通过试点总结,逐步推广,实现野生茶树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双赢”效果。

2、建议设立“广南县野生茶树资源自然保护区”。

3、建议设立“野生茶县级专项研究经费”,用于野生茶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开发野生茶树资源,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实施立项保护和开发,指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野生茶树品种资源的研究、优良单株选育、野生欧共体产品加工开发等工作。

4、搞好野生茶树资源及茶文化的宣传工作。充分保护和利用好野生茶树珍贵资源,挖掘其生物、历史、文化、旅游、生态、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价值,是一个需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继续组织力量开展多方面研究,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茶树资源,为提升广南县茶叶产业水平和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服务。

5、积极向国家、省、州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广南县野生茶树资源保护与适度、合理开发。加大对野生茶树资源的宣传,提高保护区群众对保护野生茶树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合理利用野生茶树资源的意识,加大野生茶树资源的认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其文化、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人才,开发九龙山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茶文化、野生古茶树观光等旅游资源,这样,既可扩大广南野生茶树资源的知名度,又可促进野生古茶树的保护,推进广南茶叶产业的提升和茶农的长久增收。

云南省勐海县被授予“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


云南省勐海县被授予“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勐海县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东连景洪市,东北与普洱市为邻,北面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接,西面和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6公里,总面积为5511平方公里。

4月10日晚,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国普洱茶文化之乡”匾牌。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出席授牌仪式并亲自授牌。

勐海县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古茶区,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民族、茶树、茶园和种茶山寨,有最醇厚的普洱茶,有世界上最响亮的普洱茶品牌“大益”,勐海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而倍受广大普洱茶消费者青睐。

勐海因茶而兴、因茶而名。每一座森林密布、铺青叠翠的古茶山、古茶园,都是一座生态茶叶公园;勐海县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普洱茶主产区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中心地带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

在漫长的种茶、饮茶、贸茶等茶事活动中,居住在勐海这片古茶区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十多个世居民族之茶工艺、饮食习惯彼此交融,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特色文化,并世代相承沿袭至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

云南省普洱市副市长盛军谈普洱速溶茶文化


云南省普洱市副市长盛军谈普洱速溶茶文化

近几年,国内正在形成的速溶茶文化,成为传统茶文化的有益补充。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以茶馆为平台,以茶壶为载体,以茶艺为手法,以茶道为内涵的综合表现形式。它是一种“慢”文化,茶产品是一种“慢”销品。这种充满韵味的文化,却不容易走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尤其是时尚的年轻人中间。而速溶茶以茶袋为载体代替了茶壶和茶馆,使消费者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其系列产品和衍生服务的诞生也延长了茶产业链。

速溶茶文化可以说是近年茶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这种创新的茶文化概括起来为工艺创新、茶具创新、茶艺创新、渠道创新和理念创新。以帝泊洱茶珍为代表的速溶茶现象,通过帝泊洱茶吧、花式速溶普洱、天池水配普洱茶、健康功效以及打造速溶茶具、茶艺、茶学等形式,正在形成独具魅力的速溶茶文化。

最近,我们在《茶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微生物在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中作用研究的论文,首次发现了普洱茶熟茶制作工艺中的嗜热微生物,初步阐明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嗜热微生物的种类,总结了普洱茶发酵的温度、耗氧以及水分变化关系,确定了微生物种类与茶褐素形成的关系。这一发现,为现代普洱茶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也为速溶普洱茶的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速溶茶文化有别于袋泡茶文化。以立顿红茶为代表的袋泡茶文化已经成为红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得茶文化在世界得以迅速推广。所以,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普及和影响与立顿袋泡茶文化的推广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茶产值一直是慢增长,茶产业也一直处在慢发展阶段。近些年,王老吉凉茶的出现,让我们对茶文化创新、茶品牌打造、茶产业链延长、茶产业快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整合、融合也是一种创新,这在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速溶咖啡文化的形成正是技术融合、文化融合和习惯融合的最好案例。

在日本,罐装的茶饮料成为茶产品的主流;立顿袋泡茶行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在袋泡红茶市场上拥有80%的市场份额。2009年,韩国有媒体报道,韩国大型超市中一直稳居销量榜首的大米被速溶咖啡超越;咖啡文化的推广得益于速溶咖啡的开发和普及,方便、快捷的速溶咖啡已经成为一种方式和时尚。

目前,国际上的茶叶科学研究越来越热,有关茶多酚、咖啡碱以及茶叶其他活性因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茶叶科学和科技手段的进步,会将中国的速溶茶的发展带入新的境界。

云南省贸促会和普洱市贸促支会参加马来西普洱茶交易会


云南省贸促会和普洱市贸促支会参加马来西普洱茶交易会

2011年11月18日,马来西亚第七届东南亚普洱茶交易会在首都吉隆坡绿野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柴玺阁下、马中商会理事会主席丹斯里黄家定先生、马来西亚海鸥集团董事长陈凯希先生、马来西亚茶业商会会长张均强先生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由云南省贸促会和普洱市贸促支会共同组织的云南省茶叶经贸代表团参加了交易会,并开展了多项商务活动。为期8天的展览,代表团圆满地完成了参展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一、展会基本情况:东南亚普洱茶交易会始办于2005年,由马来西亚海鸥集团主办,并与马来西亚国际书展同期、同地点举办,是茶和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盛会,也是推动马来西亚普洱茶市场繁荣的重要茶事活动。该展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对扩大普洱茶贸易和推广普洱茶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历届展会上海鸥集团倡导和力推的“大马仓”,丰富了普洱茶的仓储文化,创新了普洱茶的营销方式,推动了普洱茶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和台湾的茶叶企业、茶叶爱好者和涉茶文化及艺人对这一展会都非常追捧。本届交易会以“名山名寨出好茶”为主题,是基于普洱茶近年来为市场所熟悉,成为了收藏家所追捧的茶品,在未来拥有更大发展空间及口碑,以此为主题借以鼓励业界代理更多好茶,以品质奠定更好的基础,让“大马仓”成为马来西亚普洱茶文化不可动摇的专业品牌。随着普洱茶的购买和收藏逐渐趋向理性化,茶的品质尤为重要,抓住时机建立品牌是茶业企业思考的问题。从云南到马来西亚,再到台、港各地,马来西亚普洱茶业界铺垫的不仅是商业走廊,也是一条文化走廊,交易会的举办渗透着马中文化交流,对滇马贸易的发展起着带动和辐射作用。二、主要活动和收获

我会已连续多年组织省内企业参加该交易会,为我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拓大马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与马来西亚主办单位建立了良好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本届展会我会组织了云南易武正山茶叶有限公司、普洱盛世茶业有限公司、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景谷馨茗茶业有限公司、昆明普宏经贸有限公司、云南省对外广告展览公司等6家企业共12人参展,共设9个展位,展品以茶叶、茶饮品为主。鉴于与我会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组委会安排给云南的展位是在中国展区中的最佳位置。

作为普洱茶乡的我省因地理环境影响,加上得天独厚的维度、海拔、土壤、气候、水源、生态环境和加工工艺的掌握,使普洱茶里的生物碱、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和芳香类物质含量更为丰富,造就了名闻遐迩的“六大茶山”,名山名寨生产出了流传千古的名茶。今年报名参展的企业大都来自普洱市,展样品代表了本地区的优质产品,在展会期间受到了马来西亚华人的热烈欢迎,所带样品均销售一空。云南易武正山茶叶有限公司和云南景谷馨茗茶业有限公司自2005年起就进入马来西亚茶叶市场,一直与当地茶商保持着贸易往来,展会期间许多老客户纷纷到展会参观洽谈,我省企业代表也亲自上门拜访有关客户;普洱盛世茶业有限公司、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普宏经贸有限公司等其它参展企业在展会上主动积极地推销自己的产品,了解市场需求,收集展会信息,与对口企业建立了联系,为进入马来西亚市场奠定了基础。通过8天的展览,参展企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展会期间,我省代表团团长张潮同志率全体人员拜访了该展主办单位马来西亚海鸥集团,参观了“大马茶仓”,了解了海鸥集团的发展历史和经营模式,与陈凯希先生探讨了近年来普洱茶在马来西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云南易武正山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云南普洱茶博物馆馆长曾丽云女士提出的“赋予普洱茶文化底蕴”的观点得到了陈先生的赞许与支持,并表示有兴趣与该公司合作在马来西亚联手设立“普洱茶博物馆”。同时,代表团还拜访了马中经贸总商会、马来西亚茶业工会和马讯展览公司等商会和公司,宣传昆交会、华商会,为2012年昆交会进行招商招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云南茶叶代表团与马来西亚茶业界一同举办了茶文化讲座,内容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制作技艺五子圆;茶庄文化的发展之路;清代宫廷与普洱茶;清代云贵总督鄂尔泰与普洱茶。从普洱茶的传统做法和历史文化一直到普洱茶的收藏、品质鉴别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受到了茶商和听众的欢迎。

三、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中马两国高层互访频繁,经贸交流合作关系发展迅速,马来西亚已成为中国在东盟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之一。来自我省的普洱茶在马来西亚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东南亚普洱茶交易会”这一平台,也离不开我会多年的精心组织。但随着普洱茶市场的变化,就目前而言马来西亚的市场还处于复苏时期,市场需求趋于理性化。拟建议:

1、在参加专业展的同时,也可考虑参加马来西亚综合性的展会,不仅要把云南的普洱茶带到马来西亚,还要把富有云南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手工艺品、刺绣纺织品等带到国外;

2、参展的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展品运输费用高、通关手续繁杂一直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建议在实施“中小企业开拓资金”和“西部资金”政策时给予企业更大的优惠或减免,更加关注尚未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和尚未在中小企业库的企业参展的支持,出台相应政策。

3、改变“座商”的观念,在抓好质量和品牌的同时,创新营销手段,大胆地走“行商”之路,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联合优势茶叶企业积极走出去参展、推介和宣传。各地茶叶协会可对此进行探究,寻求合作之路。

云南省普洱茶主要生产厂家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


云南省普洱茶主要生产厂家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

3月29日,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关于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B1检验情况的通报》。检测结果显示,被抽样检验的所有普洱茶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B1。

此次抽样检验由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国家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合开展。从2012年3月10日至24日,一共对普洱市范围内21家茶叶生产企业生产的28个批次的普洱茶(熟茶)样品进行检验,抽样主要是在生产企业的渥堆发酵车间、成品库进行,覆盖了普洱茶(熟茶)生产加工中的渥堆发酵、发酵结束、筛分分级、压制成型、产品包装几个关键环节,其中:渥堆发酵中的普洱茶(熟茶)样品4个,发酵结束未分筛的普洱茶(熟茶)样品4个,普洱茶(熟茶)成品样品20个。检验过程中技术人员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对28个普洱茶(熟茶)样品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B1。

针对互联网关于普洱茶黄曲霉毒素B1致癌的言论,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表示,今后还将继续组织开展对普洱茶黄曲霉毒素B1的风险监测,并逐步扩大抽检范围,提高检验覆盖率,及时通报检验情况。

附:普洱茶(熟茶)中黄曲霉毒素B1检验结果统计表

云南省普洱市委书记、市长参观中华农耕文化展


云南省普洱市委书记、市长参观中华农耕文化展

据《普洱日报》消息,3月2日,由农业部主办,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承办的“中华农耕文化展”,在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幕。云南普洱市市委书记、市长在市委宣传部长、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及相关负责人陪同下到场参观。

“中华农耕文化展”分主题馆和专题馆两部分。主题馆设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一号馆,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展示内容分4个单元。第一单元:综合展区:重点展示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在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农耕文化方面的指示精神;展示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价值,以及我国在传承、保护、利用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方面的概况;第二单元:传统农耕文化重点类型展区分别从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治水、物候与节气、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茶文化、蚕桑文化、古代农学思想与农书,以及民间艺术共十个部分,全面展示中华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第三单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区主要包括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候选项目、中国169个历史文化名村和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3个部分。

历史文化名村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承载者。它们体现着古朴的乡风民情、浓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建筑艺术,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从2003年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命名工作。截至2011年,已分五批公布了16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本次展览特别为展示历史文化名村设置了投影播放室和电子触摸屏,多角度、全方位地向观众展示历史小镇和古村落的全貌。

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中的活态文化。它凝聚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智慧和精华,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了再现农耕文明的历史场景,直观地感受古代先民的创造力,展览特别设置了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展演区。参加展演的有河北广宗柳编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河北大名草编技艺、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北京中药炮制、针灸、正骨技艺、浙江龙井茶炒制技艺、福建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浙江桑蚕丝织技艺9个项目。

第四单元: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区主要有秉承精耕细作、保障粮食安全,深化生态理念、促进永续发展,加快技术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开发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功能,传承民间工艺、繁荣乡村经济,弘扬乡土艺术、建设和谐农村等6个部分。

精耕细作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今天,在人多地少的国情条件下,秉承精耕细作的集约化耕作传统,通过改良土壤,培育良种,改进耕作栽培,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坚持现代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融合,使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投入转变为依托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并逐渐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探索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耕文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中华农耕文化展专题馆,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博物馆现有的7个基本陈列。有中华农业文明陈列、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中国土壤标本陈列、彩陶中的远古农业和室外展园等部分组成,分别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2、4、7、8、9、10号馆展出,展出面积近2万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普洱茶农业系统有一个专门的展区,馆内的“普洱”元素十分鲜明,墙壁上的屏幕里连续播放着《妙温普洱•养生天堂》的专题片和美妙的《普洱之恋》的旋律,吸引了不少专家和游客的极大关注。

普洱茶农业系统是以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组成。普洱茶农业系统包括了完整的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过程,充分证明了我国西南部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从野生型古茶树居群、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源以及应用和借鉴传统森林茶园栽培管理方式进行改造的生态茶园的各个种类的茶树居群类型,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发展体系。具有多样的农业物种栽培,农业多样性丰富。涵盖布朗族、傣族和哈尼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茶树栽培利用方式和传统文化体系,具有良好文化多样性和传承性。位于茶马古道的起点,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节点。

云南省三地普洱茶品牌价值达612.73亿元


云南省三地普洱茶品牌价值达612.73亿元

资料图

日前从云南省质监局获悉,“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发布,云南省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三地“长期以来因缺少合理的评价标准,普洱据介绍,“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经济日报社、中国国际贸促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是我国连续第四年举办的品牌价值发布活动。(资料来源:云南电视台)

云南省首届普洱茶仓储论坛版纳开讲 专家建议各地可先制订普洱茶仓储地方标准


云南省首届普洱茶仓储论坛版纳开讲

——专家建议各地可先制订普洱茶仓储地方标准

6月29日上午,云南茶叶流通协会“2018年第三次会员双月活动暨云南省首届普洱茶仓储论坛——追寻普洱茶越陈越香之谜”,在西双版纳茶仓有限责任公司茶学院举行。论坛提出,鉴于“普洱茶的储藏不是简单的存放,而是物质转化”的特点,各普洱茶主要储茶地可先制订区域仓储的地方标准,摸索出规律性的底线后,再由国家层面制订统一国标。

本次活动由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主办,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双版纳茶仓有限责任公司承办。论坛得到云南省农业厅、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等多家单位的共同支持。

省政府原副省长、省政协原副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陈勋儒,西双版纳州委常委、副州长杜寒冰出席论坛。陈勋儒在总结发言中提出,千百年来形成的普洱茶精湛制茶工艺和储存技术,造就了普洱茶的越陈越香。仓储是普洱茶加工工艺中的重要环节,要制定普洱茶仓储国标,首先要符合茶叶仓储国标,在此基础上讲求普洱茶转化的条件、保障其不同口感风味。

“不同消费者有不同喜好,只要喜欢就是佳品,但基本前提是安全卫生、没有异味、没有有害物质。”陈勋儒建议,各科研单位研究出不同仓储条件下普洱茶的最佳品饮期,由此指导消费者、扩大普洱茶消费量。

众所周知,仓储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的重要环节,但云南作为普洱茶产茶地,对于仓储环节的知识和经验还相对欠缺。为此,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鲁成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杨秀芳、广东省茶叶协会副会长、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卢树勋作为特邀嘉宾,围绕普洱茶仓储相关要义,阐述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论坛由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阮殿蓉主持。她说,普洱茶原产地标准仓储的建立,将严格按照进仓检验、出仓检验、全程高科技监控、每年抽样送第三方检测做到卫生、年份、质量可控,让时间真正参与制造,让消费者喝得明明白白,实现普洱茶年份茶的透明化市场交易。

★论坛焦点

存储中,功能物质和呈味物质会有哪些变化

公开资料显示,茶叶储存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目前国内茶界还处在研究之中,尚无确切研究结果;比较令人信服的办法是对同一厂家、同一批次产品在不同地方的仓储进行追踪、检测。但茶产业发展迅速,科研跟不上市场,只能在样本普洱茶的存放过程中,研究其大致趋势。

刘仲华分析,影响茶叶存放品质的三大物质是多酚类、氨基酸类、生物碱类。存放过程中,多酚类物质随着时间不断氧化、衰减,总量在下降;游离氨基酸减少的同时,蛋白质也从不可溶变成可溶;生物碱类比较稳定,变化不明显。

另外,随着储存时间的推移,茶叶中的糖类从多糖变成双糖再变成单糖,果胶从不溶变成可溶,大分子物质会变成小分子,增加可溶性。通过对不同年份普洱茶的对比分析,水浸出物总量基本无变化,但是物质组合发生变化,所以存放得当的普洱茶会让人感到浓、醇、厚、滑。“茶叶香气的变化比较复杂,与储存环节的温度与水分密切相关。”

是否可能制订普洱茶仓储国标?

杨秀芳介绍,茶叶储存有国家标准可依,该标准对产品包装、水分控制和仓运管理等提出了基本要求。“其中,与普洱茶关系较为密切的,是对黑茶和紧压茶的储存规定,比如温度低于25℃,湿度小于75%。”她说,普洱茶仓储标准已于2016年下半年立项,但至今还在推进中,原因就在于普洱茶储存存在物质转化和品质提升的特殊性。

近年来,全国的普洱茶仓储量越来越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仓储方式各不一样。现实的情况是,储存了5年、10年的普洱茶上市却没有标准,这就让消费者很迷惑——到底是5年陈的好,还是10年陈的好。“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调研不同的仓储模式,并努力从中发现规律、寻找底线——安全和品质。”

对此,刘仲华提出,普洱茶的储藏并非简单存放,而是物质转化。“精准把握水分、温度、氧气、光照四要素并有机组合,形成不同风格口味,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他认为,普洱茶在出厂前一定要有明确的国家标准,但是标准应充分体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空间。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云政办发〔2017〕120号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1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发〔2016〕11号)精神,按照《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云政办发〔2016〕7号)要求,为促进全省茶产业提质增效、茶农持续增收、茶区脱贫攻坚,以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制定本方案。

一、明确发展要求,打造大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茶产业物种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产品特色、民族文化等优势,着力推进基地提升、主体培育、品牌打造、质量保障、科技创新、市场开拓、消费透明、文化引领等重点工作,打造新时代千亿云茶大产业。

(一)发展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点发展8大产业的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茶农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二)目标任务。通过3—5年发展,全省茶业经营主体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品牌带动力大幅提高,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基本形成,公平、透明、放心且具有公信力的消费环境深入人心。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和茶旅游重要基地,实现茶企、茶农、消费者多方共赢。到2020年,全省茶叶面积稳定在63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达到38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从2900元增加到4000元;打造综合产值5亿元以上重点县、市、区30个,其中,50亿元—100亿元2个、20亿元—50亿元10个。

到2022年,全省茶叶面积稳定在63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达到40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打造综合产值5亿元以上重点县、市、区35个,其中,100亿元1个、50亿元—100亿元2个、20亿元—50亿元15个。

二、夯实茶园建设,做优大基地

按照“高效、优质、生态”的要求,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重点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将全省茶园建设成为国内茶叶重要基地、云南美丽乡村的载体、旅游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一)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基础设施跟着产业走”的思路,以茶叶重点县、市、区为主区域,大力推进茶园水利工程建设,重点配套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设施;以改土、改形、改路、改机、改种、控药、控肥、节水“五改两控一节”为重点,加大低质低效茶园改造力度,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建设。实施茶园物联网建设,实现茶园管理、茶园生态环境、产品品质等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应用。到2020年,全省高效优质生态茶园面积达到300万亩左右、有机茶园70万亩左右;到2022年,全省高效优质生态茶园面积达到350万亩以上、有机茶园80万亩以上。(省农业厅牵头;省水利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二)大力推进机制模式创新。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支持茶叶企业积极构建农户管茶园、合作社统基地、初制所初加工、龙头企业精加工和营销的产业格局。鼓励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采用订单生产、股权合作等方式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到2020年,全省打造万亩连片生态、有机茶叶示范基地25个,基地订单生产比重由45%提高到50%以上;力争到2022年,全省打造万亩连片生态、有机茶叶示范基地30个,基地订单生产比重提高到55%以上。(省农业厅牵头;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有关州、市人民政府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三)加快茶叶初制所提升改造。2018年公布《茶叶标准化初制所建设技术规范》,建立茶叶初制所备案信息化管理平台,规范初制所标准化生产管理;2018年出台《茶叶初制所改造提升扶持办法》,加大初制所厂房改建、设备更新、新技术运用的扶持力度,将茶叶初制所加工设备购置纳入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每年改建20个标准化示范初制所,辐射带动初制所产能、技术和装备水平全面提升。(省农业厅牵头;省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四)着力打造古茶名山基地。2018年启动古茶树保护和利用立法工作,制定我省古茶园、古茶树管理技术规范。组织开展全省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园区域划定、认定工作,对代表性古茶树植株实行挂牌保护。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古茶树保护——我们在行动”活动。突出古树茶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特征,着力打造30个知名古茶树(园)基地,将古茶树(园)打造成为我省高效益、有特色、竞争力强的茶产业名片。(省农业厅牵头;省林业厅、法制办,有关州、市人民政府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三、培育新型经营组织,做强大主体

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组织,切实提高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一)精准施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全省茶叶龙头企业信息化监测管理平台,制定全省茶叶企业评价分级标准体系,以普洱茶、滇红茶产品为主开展茶叶龙头企业动态监测。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云发〔2011〕1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壮大农业小巨人的意见》(云政办发〔2015〕90号),对茶产业龙头企业给予倾斜;鼓励支持茶叶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兼并重组、股份制等方式,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实力。以培育茶业大集团、“小巨人”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实施梯度培育、分级负责,省级重点扶持年产值5亿元以上茶业企业10户,州、市、县、区重点扶持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茶业企业30户。(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农业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二)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加大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培育力度,加强农村种植能手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社500个,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3000个,每年培训茶农50000人次。(省农业厅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三)推动精深加工升级。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及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推进茶叶精制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升级换代,提升精深加工水平。落实茶叶加工园区土地、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茶企向加工园区集中,重点打造凤庆县、勐海县、思茅区3个茶叶加工园区。到2022年,全省茶叶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80%以上,3个茶叶加工园区产值总和达到100亿元以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四、紧扣优势特色,打造大品牌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围绕云茶品种、品质、区域特点,着力推进原产地保护和品牌建设,全面提升产品质量、附加值和产业效益。

(一)加强普洱茶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国家标准明确规定,普洱茶是指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普洱茶熟茶两个种类;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指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域范围。有关州、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大贯彻落实《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国家标准和普洱茶地方标准体系的力度,严格种植、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组织申报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尤其对知名古茶名山,如班章、冰岛、景迈山等要加快地理标志产品的登记、认定和保护。加大《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证明》推广应用,从田间到车间品种、种植、加工全过程标准化生产的管控,强化加工工艺标准的实施,支持各地、有关企业开展茶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鼓励有关协会和机构,配合政府部门规范普洱茶地理标志及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切实增强普洱茶原产地保护的公信力。(省质监局、农业厅根据职能分别牵头;省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涉茶协会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二)营造品牌建设环境。突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等云茶品牌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加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支持各地、有关企业积极申报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和品牌价值评价。加强品牌维护和保护,构建企业、行业和司法相结合的品牌维护和保护机制。加大茶叶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力度,到2022年,力争全省“三品一标”茶叶认证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为打造品牌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提升云茶品牌溢价水平和知名度。(省质监局牵头;省工商局、农业厅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三)实施云茶大品牌战略。统一打造“云茶大品牌”,积极构建“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系列。加强宣传和推介普洱茶、滇红茶公共品牌,支持每个重点产茶州、市打造1—2个区域品牌,全省着力打造10个区域品牌。积极推动普洱茶生产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国际可持续认证(GAP、UTZ和RA),围绕大型龙头企业,择优重点培育10个有规模、有前景、基础好、效益好的企业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国际认可度。到2022年,品牌产品占成品茶销售量比例达到70%以上。(省质监局牵头;省商务厅、农业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五、加强质量监管,构建大安全

建立完善茶叶质量生产控制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管体系,严格云茶市场准入、流通、仓储各环节管控,实现云茶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采取最严厉措施、实施最严格监管,千方百计提高云茶质量安全的“公信力”。

(一)抓实投入品源头管控。从源头上把好茶园投入品准入关,推行茶园农资投入品的经营销售备案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茶园专用绿色环保农药产品目录,建立可追溯机制。加大对茶园投入品销售、使用监督检查,对未取得农业投入品经营许可证、违规经营投入品、未建立购销台账的销售网点依法依规进行专项整治。加强媒体及社会公众监督。(省农业厅牵头;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二)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以国家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国家标准为大纲,开展普洱茶标准体系制(修)订,成立普洱茶标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开展普洱茶地方标准体系的编制工作,制定普洱茶标准实物样。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开展普洱茶标准体系的编撰、初审、申报工作,并组织所发布标准的实施。(省农业厅负责。实施期限:2018—2020年)开展《云南大叶种茶种植生产技术规范》《普洱茶原料(晒青茶)加工技术规范》《古茶树、古茶园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规范》《普洱茶冲泡技术规程》《普洱茶感官审评技术规程》等标准的编撰指导、申报列项、审定和发布工作。(省质监局负责。实施期限:2018-2020年)开展《普洱茶产品加工技术规范》《普洱茶仓储技术规范》《普洱茶产品标准》《普洱茶产品检验检测技术规程》等标准的编撰指导、申报列项、审定和发布工作。(省卫生计生委负责。实施期限:2018—2020年)进一步强化《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国家标准、《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DB53/T614-2014)等地方标准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引导和支持制定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大标准宣传和执行落实力度。鼓励企业开展SC、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省农业厅牵头;省质监局、卫生计生委,涉茶协会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0年)

(三)构建质量监管体系。实施“普洱茶质量生命线工程”,严格按照《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要求,加大对茶叶企业生产环境、加工人员、设施设备等执法监管和整治力度,推进初制所配备产品质量检验员、精深加工企业配设检验室和检验员,开展日常检测。加强对茶叶基地建设的质量管控。(省农业厅负责。实施期限:2018—2022年)加强初制所的执法监管和体系建设。(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省卫生计生委、工商局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加强精深加工产品及市场流通环节监管体系建设和执法监管。(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省卫生计生委、工商局、农业厅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质量监管体系全覆盖,严格把好茶产品市场准入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省卫生计生委、农业厅、工商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四)建设质量安全服务平台。依托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各级质量检测中心,积极搭建云茶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严格规范市场,加大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等云茶产品质量抽查抽检监管力度,定期发布有关信息,让消费者在云南市场买到的都是质量安全、性价合理的放心云茶。鼓励支持建设云南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中心,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积极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可查询的全省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服务体系,提高云茶质量安全“公信力”。(省质监局牵头;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涉茶协会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0年)

(五)加大市场整治力度,维护消费者权益。明晰部门职能职责,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强化市场监管横向协作,采取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市场管理的强大合力。组织专项整治工作组,以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销售市场、电商营销为重点整治范围,以普洱茶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编造年份为重点整治内容,对企业生产、市场销售、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无死角严格监管,及时公布检查结果,从严从重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情节严重的取缔企业的生产、加工、经营资格或移交有关司法部门处理。设立举报投诉电话强化社会监督,畅通消费者权益维护渠道。完善茶叶经营者诚信体系建设,加大违法失信经营主体惩治力度,及时曝光失信经营者黑名单,塑造规则清晰、公开透明、公平合理、诚信经营的有序市场。(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省卫生计生委、工商局、商务厅、质监局、农业厅,涉茶协会配合。实施期限:长期)

六、增强科技支撑,做好大服务

以增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为重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主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实现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一)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整合教育、科技、农业、企业、社会等资源力量,支持通过人才进企业、科研进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措施,建立科研院校和企业人才互补的良好机制。开展“百千万”茶专业人才培养行动,着力培养100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中级职称业务骨干、10000名实用技术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专场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企业家把握发展方向、应对市场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省农业厅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轻纺工业行业协会,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涉茶协会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创新技术平台,鼓励支持科研院校和茶叶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加大茶树新品种选育力度,推动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落实对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依托国家、省茶产业技术体系及试验站,加大高效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统防统治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全程机械化、发酵储存、新产品研发等茶园管理综合配套技术和深加工技术推广力度。(省农业厅牵头;省科技厅,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涉茶企业等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三)推动科技服务建设。坚持协作攻关、创新联动,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省级普洱茶、滇红茶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利用我省农业大数据资源,为云茶产业发展提供业务指导、智力咨询和舆论支持。鼓励支持科研院校与茶叶加工园区、茶叶企业合作建立茶叶研究院,开展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关键工艺技术、基础性研究等重大项目攻关。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推动信息资源、仪器设备共享,使企业、园区成为产品创新主体。(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七、顺应消费需求,做强大市场

抢抓全国茶叶市场从“名茶”到“民茶”向理性回归的机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搭建多元营销网络,构筑放心云茶体系,努力提高云茶市场竞争力。

(一)瞄准重点市场。进一步厘清目标市场、细分市场以及消费群体、消费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市场拓展对策措施,稳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巩固华南地区传统市场,开拓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新兴市场,扩大藏茶(边销茶)市场份额,培育华东、华中地区潜力市场,深入拓展欧美、中东、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市场,努力构建云茶市场新格局。(省商务厅牵头;省农业厅,涉茶协会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二)完善营销网络。坚持线上线下市场并重,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加快云茶国际交易中心建设步伐,拓展服务功能,扩大贸易量。以一线城市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全国省会城市择优建立10个云茶展示贸易中心,辐射带动二三线城市设置营销中心、分公司,大力发展经销商,开设专营店、代销店、体验店等,项目实施纳入“云品连锁(专卖)”补助范围。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在国际目标市场逐步构建云茶国外展销中心。鼓励支持网商、网店发展,努力构建交易中心、茶城、茶店、网店齐头并进的云茶市场网络体系。(省商务厅牵头;省农业厅,涉茶协会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三)创新营销方式。充分借助南博会、茶博会、农博会及省外展会等重大活动平台,积极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品鉴会和品牌推介活动。持续举办“云茶中国行”活动,扩大云茶知名度。推广“茶产业+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的创新运营模式,推动茶产品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交易方式。大力引进培训电商人才,推广O2O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开展电子商务进茶区综合示范,在全省创建10个茶叶“淘宝村”,提高电商覆盖范围。定期发布云茶产品产销供求信息、价格指数,提升市场话语权。(省商务厅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农业厅,涉茶协会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八、突出文化引领,促进大融合

加强对云茶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推广,大力推进茶文化和茶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提升产业竞争软实力。

(一)丰富茶文化活动。按照有关规定举办不同形式、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的茶文化活动,支持建设一批具有浓郁茶文化特色的茶博览园、茶博物馆、茶体验店等。以“健康云茶·世界共享”为主题,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行动。深入挖掘“茶马古道”文化价值,举办普洱茶、滇红茶文明之旅和滇茶进藏等活动。(省文化厅牵头;省农业厅,涉茶协会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二)挖掘茶文化潜力。深度挖掘云茶文化内涵,实现世界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传承普洱茶传统技艺,开展制茶工艺大师评选活动。培养一批宣传云茶文化的学者和专家,作为弘扬云茶文化代言人。收集、整理与云茶有关的历史、传说、传奇故事,采取茶陈列馆建设、茶艺表演、拍摄影视剧、创作文学作品等方式,丰富云茶文化表现形式和内涵。(省文化厅牵头;省农业厅,涉茶协会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三)推动茶旅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茶产业与特色旅游、民族风情文化、绿色餐饮、“大健康”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茶产业的生态、休闲、文化和非农价值。集聚茶产业、人文历史、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健康养生、文化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等资源,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新业态,推进茶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拓展茶产业功能。到2022年,打造3个茶产业三产融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以茶叶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园区、10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建设100个秀美茶园、美丽茶乡村。(省旅游发展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文化厅、农业厅,涉茶协会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九、强化保障措施,推进大跨越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省加快推进茶叶和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协调、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有关州、市、县、区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将茶产业发展纳入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机构和责任人,层层细化目标任务,加大行政推动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引导行业组建企业联盟,发挥涉茶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以行政、科技、市场、金融、法律等手段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每年6月、12月底向省加快推进茶叶和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茶叶产业发展办公室(省农业厅)报送有关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省农业厅牵头;省加快推进茶叶和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有关州、市人民政府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二)强化政策扶持。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要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要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在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金框架下,设立云茶产业发展基金,吸引金融机构并引进国内专业团队,为云茶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挥农业担保机构的杠杆作用,推进“三权三证”抵押贷款,采用“基金+担保”等金融组合手段,创新适合茶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促进金融机构对茶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探索开展茶叶农业保险试点,为茶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省财政厅负责。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三)大力招商引资。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储备包装一批好项目,积极推进以商招商、茶事活动招商,每年举办一次招商引资洽谈会,主动引入国内外大型企业的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投入云茶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省招商合作局牵头;省商务厅、农业厅,涉茶协会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四)强化舆论宣传。突出普洱茶、滇红茶两大品牌,制定宣传计划,以车站、机场、宾馆、广场等重点公共场所为依托,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为平台,采取播放云茶宣传片、印制出版刊物、举办知识讲座等形式,全方位加强云茶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升消费者对云茶品牌的认知度、认可度和信赖度。注重培养云茶宣传人才,建立一支既懂传媒业务又懂茶知识的专业宣传队伍。(省新闻办牵头;省农业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涉茶协会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五)强化跟踪问效。建立云茶产业发展评估报告机制,有关州、市人民政府每季度向省加快推进茶叶和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茶叶产业发展办公室(省农业厅)报送一次本地茶叶产业发展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汇总形成《云茶产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报领导小组审定,为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云茶产业提供基础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决策依据。建立云茶产业发展督导机制,由领导小组成立督导组开展专项督导,及时通报督导结果。强化跟踪问效,对工作推动扎实、成效显著的地区,在省级年度茶产业发展资金上给予倾斜;对工作推动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地区和部门(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省农业厅牵头;有关州、市人民政府配合。实施期限:2018—2022年)

云南省档案馆永久收藏龙润茶


云南省档案馆永久收藏龙润茶

据悉,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民族文化强省战略要求,为永久保存普洱茶生产历史记忆,此次云南省档案馆联合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以普洱茶实物建立的茶档案,将作为普洱茶历史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反映和展现千百年来云南人开发茶产业、创造地方特色茶文化的劳动和智慧。

2011年11月,经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普洱茶协会组织“云南省品牌普洱茶入馆收藏评审会”审定,龙润816(生茶)、龙润826(熟茶)、龙润钓鱼台特供礼盒(熟茶)被云南省档案馆永久收藏。

据了解,本次品牌普洱茶实物档案入选申报企业、产品必须符合《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的规定,并且企业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普洱茶产品年产量不低于10吨,产品商标须取得国家商标局注册商标证,企业的茶产品及企业本身符合国家产业、安全、卫生、环保以及社会责任等法律法规规定,且产品质量稳定,达到国家有关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获QS许可,企业有诚信,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并曾多次获奖等。

此次云南省档案馆收藏的三款龙润茶,选料精致,工艺地道,生茶香高持久、回甘生津;熟茶陈韵悠然,浓醇鲜爽,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茶品。龙润816(生茶)、龙润826(熟茶)荣获云南普洱茶春茶博览会“最具收藏价值奖”、龙润钓鱼台特供礼盒(熟茶)荣获“云茶杯”优质普洱茶评比熟茶散茶金奖。龙润普洱茶还获得了“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等殊荣。

三款优质的龙润茶被征集进省档案馆入馆收藏,这对于记录和展示龙润茶多元化产品,同时也为振兴云茶产业,弘扬茶文化,为今后云茶品质鉴定、保藏和保健功效等提供考证利用,同时,也为当代和后世的学者对云茶,特别是龙润茶产品进行研究和查考,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云南省档案馆

云南省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直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是云南省档案保管的基地和档案利用中心,负责统一管理和提供利用省委、省政府省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的档案、资料。1998年11月经国家档案局评审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经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批准为云南省和昆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拟制定《云南省普洱茶保护条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云南普洱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