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六堡茶】

全新典籍版《中国六堡茶》正式发行——首次阐明在六大茶类中六堡茶之核心竞争力

全新“典籍版《中国六堡茶》——从口感回归体感”作为迄今为止最权威、最系统、最全面的六堡茶专著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发行。这部专著以“喝对六堡·喝懂六堡”为核心,考据详实、内容丰富,将成为六堡茶消费者、爱好者、研究者了解六堡茶历史文化、品鉴的必备典籍,也是六堡茶生产厂家及销售商家学习六堡茶工艺、仓储、营销的必备工具书。

全新典籍版《中国六堡茶》是作者彭庆中先生在原版《中国六堡茶》出版发行了三年后,基于对消费者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产业发展负责的态度,对原《中国六堡茶》的内容作了重新梳理,并进行了大量修改、订正,结构更合理、史料更详实、古法工艺阐述更详尽、选购及储存方法更平白易懂、品鉴阐述更详细、茶道探究论述更深入,使得此全新典籍版《中国六堡茶》在六堡茶的历史文化、古法追溯、泡饮技法、茶艺茶道、品鉴、选购存藏、保健研究等方面都有更具深度和高度的总结与论述。​

此全新典籍版《中国六堡茶》全书共19讲,在原来版本《中国六堡茶》(共七章,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做了大幅修订,调整了整个书籍内容架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由浅入深从最关心的内容入手,由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了解六堡茶。更修订了原版的一些错漏之处,补充许多六堡茶历史文化的内容,包括大量的文献考据资料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增加了六堡茶保健养生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这部专著里,作者彭庆中先生首次深入阐述其对六堡茶渥堆技术起源的研究,以无可置疑的书证考据到六堡茶早在1958年就首创渥堆技术并形成工艺,应用在实际生产上(比普洱官方记载的1974年生产渥堆熟茶早了16年),是近代黑茶渥堆工艺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渥堆技术之父、渥堆技术生产的领航者。

专著中,作者提出了六堡茶之核心竞争力在于体感、在于身心舒泰的健康体验。从中医角度探讨了六堡茶之“性味”、适宜人群以及这些因素对养生保健的重要性。更揭示了当前茶消费群体从口感回归体感“价值回归”的必由之路,喝茶以身心所需、体感舒泰为至上,而不再盲目追求“异香奇味”的口腹之欲,随着“价值回归”也必由此启动六堡茶产业发展契机。

本书针对六堡茶茶道茶艺现状,提出六堡茶之茶艺应走特色之路,提出“六堡茶道”之概念,并整理出一套适合六堡茶冲泡和表演的“六堡茶茶道‘汉唐流’”,对六堡茶的冲泡技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除此,为了便于读者认知老茶,全新典籍版《中国六堡茶》新增了“六堡茶历年出口数据”、“六堡茶出口企业‘中茶’之名称变迁简史”、“出口企业及商标变迁概况”、“梧州外贸出口茶叶生产批次编号变化”、“梧州茶厂‘三鹤’商标的样式变化历程”等史料内容。

cy260.com小编推荐

《六堡茶大观》出版发行


《六堡茶大观》出版发行

为首本由科研机构主导编著的六堡茶工具书

近日,由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主编的《六堡茶大观》出版发行,该书填补了由六堡茶科研机构主导编著实用性工具书籍的出版空白。

《六堡茶大观》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市长朱学庆,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梁月荣分别作序。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六堡茶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不断提升。至2015年底,全市六堡茶年产量已经达到1.12万吨,六堡茶的品牌价值达15.79亿元。

为推动六堡茶实用性工具书籍出版与快速发展的产业互促共进,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去年以来在梧州日报社的配合下,着手组建《六堡茶大观》编著团队,通过走访产地、企业、茶人和收集史料,系统化总结和梳理六堡茶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同时,根据国内权威专家的意见建议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一本全方位介绍六堡茶知识的综合性著作。

《六堡茶大观》共分为九章,分别为六堡茶的历史沿革、六堡茶的产业发展、六堡茶的定义与归属、茶树育种技术、茶树栽培技术、六堡茶加工技术、六堡茶的养生保健功效、六堡茶的冲泡与品鉴、六堡茶选购与收藏,并附录茶业及六堡茶大事记。该书内容丰富、编排科学,科普与学术相兼、趣味与内涵并举,并专门收入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对六堡茶保健功能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作为六堡茶工具书籍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此外,该书收录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献信息,其中不少是首次公开,提升了该书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云南经典山头茶》正式全国发行


《云南经典山头茶》正式全国发行

由云南普洱茶人:李应宏先生编写,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发行的山头茶一书正式在全国发售,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经典山头茶一书总结了近10年来火热的云南古树茶山,真实的还原了云南普洱茶的来龙去脉。作者李应宏先生做古树茶已经有10年时间,通过近10年的走访和经验,它的普洱茶观点有思想和深度。是学习普洱茶收藏的最佳选择。

2004年进入普洱江湖,经历过普洱茶的跌宕起伏。2008年开始专注古树纯料,是古树茶的早期实践者;他所推崇的易武古茶、班章古茶、南糯古茶、冰岛古茶等都已经成现在古树纯料的顶级代表。

从他的产品体系里可以看到云南古树茶的发展变化,在古树领域也更喜欢单一的古树料,喜欢传统的制茶工艺,也更喜欢古树纯料的变化研究。早期喝过他的易武刮风寨、易武白茶园、南糯半坡寨等几款经典作品,整体评价很高。从收藏茶的角度和玩茶的高度看,以后古树的价值还有更大的空间。在古纯的小众领域,算是比较有个性和想法的实践者……

近期作品著有:《云南经典山头茶》一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出版。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云南有名的古树茶区,是了解和学习普洱茶的典范。

《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修订版)正式发布


《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修订版)正式发布

1月7日,在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年会上《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修订版正式发布。录“得所居士”博文以记之。

昨天,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举行了年会。

议程很多,也见到了很多好久没有见到的茶人茶友。

其中的一个重头戏,就是《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修订版的发布。

这本书,与我,有着很多难舍的情结,有爱,有憾。恨,应该说,没有了。

这本书,头版,应该说,倾注了我不少的心血。

100多万字。前期,几乎是我一个人在组稿,编辑。

还好,因为主编是德高望重的张顺高老师,还有苏芳华老师。组稿,催稿,还算顺利。

后来,因为老板的刻薄寡恩,在书稿即将付梓的前两个月,我辞职了。

于是,我的劳动成果,一度连名字都不给上。在张老师的坚持下,从最前面放到了最后面。

而且,更可笑的是,书出来后,我去找这个前老板要一本,不给,要,拿钱来买。

于是乎,这个三卷本的头版(现在书店还在卖着),我一本没有。

这本书,最初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行为,因为有了张老师,所以才称得上百科全书。

但是,因为时间原因,要赶一个峰会,而且很急。再一个,因为后来引进的人的素质问题,错漏很多。

所以,在那个老板人间蒸发以后,张老师一直耿耿于怀,一直要修订。

利益他未得一分,而且连承诺的一万的编辑费,审稿费也一分都未兑现。主编却是他,有损他个人名声。

这两年半来,张老师就一直在做这件工作。

现在,修订版终于出来了。书,是张顺高、苏芳华二位主编自掏腰包,再加普洱茶协会一点赞助出版的。

如张老师在修订重印说明中所说:这是一个茶叶工作者的本分和社会责任。

我当初所做的工作,也得到了认可,张老师把我列为副主编,这也算一个慰藉吧。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出版发行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出版发行

由中国工商出版社组织编印的《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对六堡茶的养生保健功效进行了系统化的科学论述,是目前首部针对六堡茶养生保健功效研究的专著。既填补了该研究领域专业书籍的出版空白,更是对六堡茶养生保健功效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有利于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六堡茶的养生保健功效。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一书由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梧州日报社、西江都市报编辑杨麦,历经两年的时间撰写和修订而成。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药学两个方面,分别对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养生保健功效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论述。同时,还从茶叶生物化学的角度,分别对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六堡茶的内含物质构成及转化、茶叶香气类型、品质成分鉴定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整理解构。

此外,该书还收录了关于六堡茶养生保健的传统古方和膳食菜单,是对现代医药学体系下六堡茶保健功效分析的有益补充,体现了“药食同源”传统理念的有机融合。

六堡茶演绎“中国红”


六堡茶演绎“中国红” 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指出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关键在于“中国红”的特色!中国红,既是中华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中国人的图腾崇拜、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中国红,寄寓着平安喜庆、和谐团圆、兴旺发达!中国红,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可谓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繁荣兴旺历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民族的哲学观。六堡茶演绎“中国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性,以及折中、自然、和谐之美!文化定位使得六堡茶获得了海内外文化界、茶叶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

肖健指出,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识产权永久属于梧州市人民政府所有,并对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属性及行业标准作了科学解释和规定。对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直接推动梧州六堡茶文化发展跃上了更高层次。但近年来,梧州茶叶界普遍将对梧州六堡茶的理解和关注度,集中在“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上,而对梧州六堡茶历史追溯、发掘的力度仍然不够。其实,梧州六堡茶不但有着显著的自身特色,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梧州六堡茶在历史上,曾有过与云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响和辉煌。建议,梧州六堡茶叶界积极思考,如何让梧州六堡茶在中国茶叶界重新夺回应有的地位,重铸梧州六堡茶文化千年辉煌。

六堡茶,属黑茶类,原产、主产于中国广西梧州六堡镇、享誉海内外,红、浓、陈、醇,有独特槟榔香气、越陈越佳,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杀青、揉捻、沤堆、干燥等工艺制成,分特级和一至六级。

社会解读

茶叶界人士何志强认为,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时,提出“中国红“的概念,这个概念很吸引人。“中国红”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一种表达,六堡茶红透的汤色是一种喜庆的汤色,给人的感觉温暖、喜庆和醇红,这种气氛也给人带来思考,它为何不像绿茶给人以清香、淡雅呢?六堡茶与追求青春滋味的绿茶不同的是,它追求岁月的沧桑。在中国人的家庭里,端上一杯红、浓、陈、醇的六堡茶,相比绿茶带给人的感觉更温暖和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堡茶像人那样,年龄越大越显成熟、淡定、谦卑,不像年轻时那样血气方刚,岁月煅造了它包容的情怀。

张均伟认为,肖健提出了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的观点。可见,六堡茶既有着“中国红”的特色,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堪称“可以喝的古董”。

被业界誉为“茶园皇后”的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淑梅认为,喝过六堡茶的人都会对它的“中国红”情有独钟,六堡茶业界必须以“中国红”的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为准则,使六堡茶走上复兴之路。

历史沿革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清朝初期,在广州、潮州一带,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苍梧县志》记载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品鉴方法

六堡茶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和爽口、略感甜滑,香气醇陈、有槟榔香味,叶底红褐,并且耐于久藏,越陈越好。如果说对其它茶类人们追求的是“青春”的滋味,那么对六堡茶而言,它打动人的则是岁月的沧桑,那愈陈愈香的特质是其它茶类不具备的。

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12月30日上午10点在梧州市文化展览中心3楼举行了揭牌仪式。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打造千亿元茶产业的战略部署,在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该公司的成立,为梧州六堡茶产业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充分利用创新发展、资本运作、市场运营等方式,实现龙头企业带动,使茶产业资源有效整合并向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并成为六堡茶产业链中关键的组织者,乃至广西茶产业的引领者,跻身国内一流的茶企业行列,推动实现提高茶园面积、提高产量、提高产值“三提高”目标和梧州市打造百亿元茶产业目标。梧州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俊华,梧州市市长朱学庆,市委副书记蒋海东,副市长黄恩,市委、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以及市委组织部、市委外宣办、市茶产业办、市国资委、苍梧县、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旅发委、市工商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公司股东、各新闻媒体朋友出席了揭牌仪式。

六堡茶是梧州特色优势产业。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培育,六堡茶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已有六堡茶生产企业45家,建成集中加工区2个、专业茶叶市场2个,六堡茶年产量超1万吨,年产值超11亿元,创税超2500万元。

在过去的一年,六堡茶产业取得丰硕成果。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首个六堡茶国家标准、《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中显示六堡茶的品牌价值已达15.79亿元、桂台(梧州)茶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茶叶交易会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茶船古道’——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南宁成功举办、苍梧县荣获“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称号,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更是为生机蓬勃的六堡茶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2月中旬再版发行


《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2月中旬再版发行

记者日前获悉,广受茶友欢迎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书已于2月中旬再版发行。

昆明康乐茶城沐山房茶室门头上,挂着一条简短的横幅:"热烈庆祝知名学者詹英佩女士《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再版发行",很是低调。源远堂·沐山房负责人宋女士透露,本次修订是詹英佩老师应西双版纳州政府的要求再版发行的。发行册数不多,并不面向市场销售,只是在朋友的店铺里面摆着。书中的文字没有太大的修改,但在图片的处理上花了一番功夫。再版发行的该书中,图片更加清晰美观,图片布局也更加科学合理,让人读起来更加舒服。

《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2月中旬再版发行

附:

詹英佩女士,昆明人,1986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现为云南政协报《观察周刊》记者,云南省茶业协会、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员。

自2000年以来,詹英佩女士一直致力于云南普洱茶历史、古茶山历史和茶马古道的研究和考察。五年来,她先后12次走访古茶山,在高山密林中只身徒步行程千余公里,寻访过50多个村寨、100多位老人,拍摄了2000多张六大茶山古茶庄,古茶园、茶马古道、文物古迹留存情况和知情人的照片。为了寻找古茶庄后裔,还赴石屏、元江、江川、思茅、勐海、勐腊等地寻访他们的后人。

2005年初为了配合中国云南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她依据自己多年考察的实况,绘制出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示意图,将古六大茶山、古茶园、茶马古道、老茶庄及文物古迹分布情况在图上做了详细介绍。此举,使她受到茶界由衷的敬佩。

2006年3月,《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茶界泰斗张顺高老先生题序,并予以高度赞扬。

六堡茶:中国茶叶的活古董


六堡茶:中国茶叶的活古董不管是“急烧”也好,“茶急”也罢,它们都在宋元时期退出了历史舞台,却在六堡镇留存了下来,沿袭至今,成为今天研究汉唐茶风的重要资料。

千年前的采茶特色

陆羽在《茶经》中,对采摘茶叶有很明确的介绍:“紫为上,绿为次。”近百年来很多茶人却发现这个说法与实际制茶经验不符,而现代科技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紫色芽头花青素含量比绿色芽头高50倍甚至100倍。由于花青素给人以苦涩的口感,用富含花青素的紫色芽头制茶,茶汤口感苦涩生硬,难以下咽。现代茶学教材中均有“紫芽不宜做绿茶、红茶”的观点。中国历史名茶太平猴魁的采茶“八不采要诀”里,更是明确指出:“紫芽不采!”

那么,是陆羽错了吗?

陆羽没错,而现代的制茶人不采紫芽也没错。原因是那时的茶叶加工工艺与现代工艺有着很大的差别。据考陆羽时代的茶叶加工工艺是:“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不像现在的绿茶,要趁新鲜喝,也不似红茶的全发酵,而是以蒸汽杀青、捣烂(相当于现在的揉捻)、压制成饼、烘干,再用竹篾穿孔悬挂储存。茶叶的存放在当时是个极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可能会是几年的时间,在存储过程中,茶叶自然发酵是很正常的事。

紫芽的茶叶有更丰富的茶多酚和花青素,在缓慢发酵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转化出滋味物质、香气物质,花青素的苦涩却在这漫长的发酵过程中减弱了。而一般的茶叶经过这样的存放,滋味物质不断释放,待真正品饮的时候,滋味早已大不如前。于是,陈放得越久,就越显出紫芽茶叶的优势,因此,陆羽方有“紫为上,绿为次”的论断。

用紫芽与绿芽,同样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六堡茶,成品经过短期的放置后品饮,紫芽茶的苦涩味远超绿芽茶。但三个月后再试,紫芽茶的苦涩味略有减轻。存放一年后再品,紫芽茶的苦涩感已大为降低,茶汤却更加浓郁,香气不减。存放两年后,再与绿芽茶对比,口感虽仍有一点苦涩,但茶味醇厚,茶气刚猛,回甘悠长,而此时的绿芽茶经过长时间的存放,其口感已远不如前了,无法和久置的紫芽茶比拟。由此证明了用富含花青素的紫芽茶青根据传统工艺制作六堡茶,陈放越久口感越好。

这也是六堡茶越陈越香、价格也越高的原因所在。

千年前的制茶工艺

茶叶采摘下来后,如果不及时处理,茶叶几个小时后便会出现红梗,影响品质。所以古人面对一箩筐刚采下来的茶叶,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处理,以便存放。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们发明了通过高温处理来保持茶叶品质的方法。

现在的茶叶杀青大多是热锅炒制,或者滚筒式、槽式等。而这种杀青工艺只有百十年的历史,那么千年前的人是如何杀青的呢?从古书或者古代图画上,我们已经很难详尽地找到关于古代人制作茶叶的方式了,但在大山深处的六堡镇,却仍在沿用最古老的杀青方式制作“老茶婆”茶叶。

这种杀青是通过利用开水煮烫的方式,将刚采下的芽头烫软,大约经过5分钟捞出,用脚踩压,至茶叶卷缩为度,以火焙干。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古老的杀青方式—蒸青工艺,一般来讲,蒸青是唐朝开始采用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虽比煮青更容易保留茶叶的营养物质不被破坏,但这样却使杀青后的茶叶水分过多、香气闷、带有青涩的味道,南宋时期,此法被炒青工艺所取代。不过,传统六堡茶因在杀青以后还有揉捻、堆闷等步骤,杀青后的生涩味对其成品影响较小,因此蒸青的方法才得以在六堡茶区保留了下来。

正是由于六堡茶的特殊工艺,陆羽《茶经》中所写的“晴,采之、蒸之……”这种唐初茶叶的加工方法,才得以传承至今。

千年前的茶器

隋唐时期,茶多采用煮饮,这一习惯直到宋元时期才逐步被泡饮所替代,六堡镇的民间,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相当古老的煮茶器皿—茶急。“急”字是粤语的发音,其对应的汉字已不可考,巧合的是,在日本也有一个外形、作用一样的器皿,发音为“急须”。“急须”是从中国唐朝煮茶器皿“急烧”的唐音转换来的。而日本的“急须”与六堡镇的“茶急”的粤语发音很相似。

“急烧”也好,“茶急”也罢,它们都在宋元时期退出了历史舞台,却在六堡镇留存了下来,沿袭至今,成为今天研究汉唐茶风的重要资料。

最古老的饮茶方式

《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在陆羽的《茶经》所引用的《桐君录》中亦有“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的记载。当时的苍梧地区就属于吴,交广也是指古苍梧地区。由此就可以推测,当时饮茶已经成为了“客来先设”的民俗礼仪,那个时候的茶也并非一种单纯的饮料,而是加入了姜桂及芼(水草或野菜)的粥状食品。这种做法在唐初就已渐渐绝迹了,但在如今的苍梧县六堡镇山区的瑶族人家里,仍还秉承着千年前的待客之道,客人来时,主人用茶油将茶叶炒香,再加水煮成油茶水,并加入葱花、香菜、花生、炒黄豆等佐料,看上去就像一碗粥,这种油茶可以果腹,既当做饮料,又可做正餐。可算是古书中所记载的“吃茶”说法的有力佐证。

六堡茶是一种神奇的饮料,它醇厚的味道里沉积的是古老的文化。滔滔西江水,从这片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岭南古茶树下趟过,与它一起见证了中国茶叶的千年岁月。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全新典籍版《中国六堡茶》正式发行》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