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可说到中国的茶叶之乡,很少会有人联想到陕西。提起陕西,更多人脑海里浮现出来的还是兵马俑、长恨歌、华清池、羊肉泡馍、臊子面……这样的词语。殊不知,陕西还是茯茶的故乡,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知名度还不为大家所知。近日,第六届全国网络媒体陕西行的记者团就来到了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认识和感受了这一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世名茶。在咸阳泾渭茯茶公司董事长纪晓明的带领下,记者团参观了泾渭茯茶的加工车间,并且在益生源记仿古茯茶作坊,亲身体验了一把剁茶、筛茶、炒茶、筑茶加工成砖的全过程。

茯茶大约出现在公元1368年前后,是陕西咸阳人发明的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茶叶品种,因为它的效用类似土茯苓,形状好似砖块,所以也叫“茯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茯茶是西、北部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茯茶之所以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关键是茶中独有“金花”,也就是冠突散囊菌。这是一种有益酵素类菌,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促进有益物质形成,使茶叶口感优化。茯砖茶加工的发花过程是通过控制外界条件,促进冠突散囊菌的生长、发育、繁殖、成熟,它的含量直接影响茯茶的品质,被作为评判茯茶品质的优劣标准,有“茶好金花开,花多茶质好”的说法。“金花”有极强的护茶作用,专家研究发现,它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很强的“霸王性”,抑制各种菌株无法生存。正因为这个特征,茯茶能长期存放,且历时愈久香更浓、质更佳。

自第一块茯茶面世后,陕西茯茶以丝绸之路主要商品地位远销欧亚,陕商籍此鼎立华夏第一商帮。解放后,由于茯茶深受大家的欢迎,咸阳一度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一直到1958年,缘于“在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中央政府下令将公私合营后组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关闭,陕西拥有600年辉煌历史的茯砖茶加工业就此终结。

五十年后,经过咸阳市政府各级部门不懈努力,总投资1.2亿元,年产茯砖茶5000吨的陕西茯砖茶生产项目泾渭茯茶项目,正式落户秦都区沣东镇。项目单位陕西苍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秉承茯砖茶的历史渊源,挖掘茯砖茶的传统文化,使这一失传六百多年的茶叶加工项目重新得以恢复。

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作为陕西苍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专业化茯茶产销企业,拥有国内黑茶行业第一个高标准清洁化生产体系,陕西第一个完善的茶叶质量审评检测体系、第一个茶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第一个茶学科教学实训基地。泾渭茯茶系列产品是陕西第一个黑茶类产品。

咸阳泾渭茯茶公司事长纪晓明告诉记者,泾渭茯茶通过古法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生产出来的茯茶产品具有“金花更加茂盛、菌花香更加明显”的特点,受到了茶学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使咸阳这一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茶叶加工绝技重新焕发光芒。

在纪晓明看来,由于历史原因,想让陕西茯茶更早更快地进入中国大市场,进入世界大市场,目前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不过,以陕西的原料和地域优势,加上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依靠团队的坚强、专业和勤奋,他坚信,咸阳泾渭茯茶迟早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叶企业非常重要的一员,而且,这个梦想就在不远处。

cy260.COm小编推荐

董国艳:做国艳精品,创百年茶企


文/董国艳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各位女士、先生、朋友们,您们好!

今天是我们“勐海国艳茶厂”开业庆典之日,我怀着无比喜悦,万分激动和感恩的心情,热情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莅临指导,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作为洱海之滨、鸡足山脚下走出来的平凡而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诚信经营,发展至今,我此时的心情只有感谢、感激、感恩。

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好政策;感谢西双版纳各级政府及相关部委办局的关怀和支持;感谢普洱茶业界的老前辈、专家的教诲与帮助;感谢在座的各位茶人、经销商及客户多年来的全力相助与惠顾;感谢我步入社会、人生第一站,我的第二故乡——全体员工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拜个早年!

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龙年吉祥、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财源广进!

谢谢!

王秀兰:一杯茶映衬出百年坚守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成就了如今国内庞大的茶产业,品茶,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茶产品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地在“生活必需品”和“高端礼品”等角色中来回转换。近十年来,张一元在业界的地位及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从企业经营来讲,张一元已经从当初账面上只有6000元的窘境,发展成如今年销售额在6亿-7亿元,并且正在等待突破10亿元的规模。从一个北京的区域性品牌,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

十年对于很多现代企业来说,经历的往往是创立与起步。但对于已经存活了百年的老字号企业来说,十年只是其几经风云的路上要面对的又一次转变与坚持。所以,解读老字号企业在这个时代的音符,可以去品味出更多历史的味道。

十年间,零售企业经历了体制改革、经济开放、市场细分等重大事件。企业在承受这些转变的时候,有些已经被逐渐淘汰。但同时也成就了不少坚定走发展之路的企业。去研究这些找准位置的老字号企业,能感觉出它们对于发展的理解与把控,这对很多现代企业来说,值得参考借鉴。经过快速发展,张一元已经在自己的领域打下了一片天地。

作为百年企业来说,每任领导者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理念,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这点上,张一元董事长王秀兰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张一元有“两宝”:一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另一个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一元董事长王秀兰。如果在茶领域中寻找这样一家经营百余年的老字号企业,似乎更能去感触时代的脉搏。张一元,就是一家每年靠卖“树叶子”都能卖出7个亿的明星企业。如今,代表“中国十大名茶”之花茶品牌的张一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发展:改制助推张一元“复兴”

十几年前,不光是张一元,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一个问题——转制,这样的转变对于老字号企业的影响更加明显。在此之前,很多企业属于国有制。转制之后,没有了政府资金作为最大的靠山,如何让企业在自负盈亏的状况下生存成为首要课题。

在转制之前,张一元刚刚凭借自身努力回到了发展“正轨”。此前,各茶庄进货只有北京市统一分销这一渠道,随着改革开放,“统购统销”已经慢慢放开。这也让张一元开始面临来自市场各方的竞争,所以,如何能在市场开放大潮中站住脚,便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寻找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也成了王秀兰开启张一元发展的第一步,“带着当时张一元的全部家当,只身坐火车找到闽东茶厂进行谈判”,成为了日后茶叶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也被看做为今后张一元发展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在此之后,随着茶叶市场的全面放开,国家收茶的计划体制已消失殆尽,一些中小型茶厂因没有及时转轨面临着倒闭,主动向张一元求救。对于茶叶已经有了很深认识的王秀兰,一直深知茶源的重要性,她也明白张一元若想扩大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茶叶基地。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她毅然决定投资重启茶厂。当时投资的100万元,相当于张一元年收入的一半,除了王秀兰外没人敢担这个责任,之后的事实自然证明了王秀兰的判断,茶厂当年产值就达500多万元,第二年达到800多万元。

到1999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张一元在这一年正式转制为“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如今看来,这次改制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改制的过程,对于老企业来说需要花费更大经历。据了解,当时企业的注册资金为300万元,其中国有股比例20%,社会法人股15%,职工自然人股65%,当时张一元的全部60多名职工都是股东,这组数字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在老百姓思想还没有彻底解放之前,“自己为自己的企业投资”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说起入股,几乎所有的职工第一反应就是,“赔了怎么办?保险起见还是不参与了”。所以,为了完成改制,王秀兰不得不带着公司管理层分头给职工开会做工作,通过各种思想工作才让全公司的员工达成共识。1999年4月底,张一元由选举产生了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组建“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这场历时半年的改制,也让张一元成为了茶庄改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张一元在很多股东还处于惴惴不安的情况下,用一步步的发展“稳定了军心”。第一年的分红,股东中最少也拿到了1万多元,相当于一年的工资。

市场:品牌建设以维稳为主

十年间,京城的茶叶市场和老百姓的喝茶习惯,因经济环境的发展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张一元在这段时间也紧紧抓住了每一次改变的契机。

不过张一元的发展风格一直保持以稳为主,在品牌建设初期,规模扩张是必不可少的发展之路。相比于其他茶叶企业发展的扩张速度,张一元却秉持“成熟一家发展连锁一家”的战略原则,不急于在数量上取胜。十年发展路上,在王秀兰看来,管理上的创新至关重要。引进现代的ERP管理手段、提高员工素质、让新人尽快融入老字号的企业氛围,让这个传统品牌在现代市场的开发方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便开始有了要求。张一元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时机,为了能让北京的茶叶市场更加多元化,张一元为这里的老百姓打开了一个认知全国名茶的窗口。如今北京市场很多新品类的茶叶都是由王秀兰带领的张一元引进的,像岩茶就是其中之一。“大红袍”、“水仙”、“肉桂”等,都是通过张一元让北京的老百姓有所了解。2000年,张一元引进普洱茶,一夜之间,京城的普洱茶似乎就铺天盖地。

张一元在十年间不仅发展的是企业,也让京城老百姓的饮茶习惯迎来“新纪元”。张一元之所以在引进茶叶新品的过程中可以屡战屡胜,了解北京人的消费习惯,以及茶的口感、生长、加工环境等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茶叶在经过推介之后慢慢在京城立住了脚,随后又发展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市场。而这些判断的来源,正是凭借王秀兰在这个行业浸染20多年后锻炼出的经验。为了学茶,王秀兰是真正的从“学徒”干起,那时入门还不是先和茶打交道,是先学裁纸、叠纸。王秀兰凭借自身的天分和努力,慢慢学会了每种茶的“道道”。

茶叶市场也一直存在价格不透明的乱象,许多售茶人挣不懂茶的外行人的钱几乎成了潜规则。有些茶叶定价属于商家随口要价,甚至会造成一款茶出现每斤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的差价。此外,将陈茶充当新茶卖,将陈茶掺入新茶等手段层出不穷,不过在混乱的茶叶市场中,王秀兰提出张一元一直以“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为经营主旨,慢慢在市场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空间。

老字号:是商业模式更是文化符号

今年11月19日,最新颁布的《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意见》即将实施,这也是未来保护老字号商标的又一把“大伞”。2011年,商务部下发《商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华老字号保护与促进工作的通知》。种种政策的颁布,也让很多老字号企业感觉到,国家对传统商业、对老字号的重视,尤其在近十年,愈发强烈。

近几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非常重视的项目之一。如果在传统文化中细捋分支的话,就必然会涉及到老字号企业。虽然在一些看法中,老字号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但是,老字号在很多时候会承担起现代企业很难承担的政治任务。

其实,说老字号是一种商业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符号确切。老字号企业是中国历史留下来的文化缩影。说起老北京茶庄,如果顾客进入之后身上带着雪,肯定会有伙计帮你掸掉,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商业,更是文化。王秀兰作为公司领导,也深知维护老字号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在她看来,人品如茶品,只有靠质量占领市场,才能取信于消费者。

政府的重大活动,老字号企业也一定是代表国家文化的主要商品。如奥运会期间,张一元成为提供当时住在奥运村人们所喝茶叶的惟一企业。这让张一元在国际市场大大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还让各国民众了解到了中国的茶文化。

据了解,现在很多老字号企业的名称外国人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但其实,老字号的“字号”就是其文化的核心之一,这种名字字义特别简单,但寓意非常深刻,令人过目难忘。了解老字号的名称,也是在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这也是现代企业所不能模仿的。

现在很多人对于张一元的茶叶价格一直不涨颇有微词。王秀兰坚定地表示,并不是价格做不高,每种茶叶制作过程中都包含很多技术。不涨价主要是因为,有企业的“良心”在里面。“市场混乱”最核心还是“价格混乱”,类似于张一元的品牌,认知度到了一定程度,产品是会产生一些附加值,但这些附加值是需要有一个尺度来衡量的。

王秀兰认为,再有十年,老字号或将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老字号在经营中,也承担起了很多社会责任。

商报记者姜子谦

[商报提问]

“三农”是茶叶发展之本

商报:回顾张一元这十年间的发展,国家发布的哪些政策让张一元最受益?

王秀兰:这十年发展最大的受益是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其实茶产业发展的根基,就是“三农”问题。张一元的茶叶生产基地大部分都建立在国家级的贫困县,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贫困县“原生态”保存的最好,没有工业和其他产业,用句简单的话就是“深山老林出好茶”。但这些基地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经济落后导致方方面面条件跟不上,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开玩笑地说,我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基地。

近几年中央在三农问题上给了充分的扶植政策。只有农民富了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才会考虑怎么把茶做的更好,怎么发展市场。只有农民的观念转变了,我们的产品才能转变。这也会慢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茶市场不知不觉走向高端化

商报:您怎么看待现在茶市场的情况?

王秀兰:目前茶叶市场形势很好,这个市场也正在逐步向着规范化迈进。其实茶叶市场一直是相当活跃的,茶叶的需求量每年也在提高,总体来说,比前几年要规范。

而茶叶走向高端化,其实也是这几年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新趋势,这是我们“茶人”都没有意料到的。其实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老百姓生活逐渐富裕了。现在来看确实是大势所趋,这对产业发展来说绝对是好事。

市场回归理性是老字号的新机遇

商报:中国的经济市场正在慢慢转型,在未来老字号企业的新机遇在哪?

王秀兰:可以说在经过一轮的市场运行之后,老百姓的消费已经越来越明智了。而老字号的优势也开始慢慢显现出来。现如今一提老字号,其实就是给消费者心里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也是作为老字号企业产品质量在长时间积累的口碑效应。可以说正是现在社会的普遍观念,为老字号企业戴上了一个“光环”。所以,在完善自己的同时跟上社会潮流,正是如今老字号的新机遇所在。

“绝不做仅限于眼前利益的事”

商报:您如何看待未来十年的市场?

王秀兰:我对未来十年充满信心。因为,无论从惠民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及支持、扶植传统文化的政策未来都会更加完善。对于茶叶市场来说,经济越发达行业自然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张一元的未来也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过去十年间,可以说张一元在“前方”、“后方”都打了不错的基础,下一个十年的目标已经明确为“奔小康”。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非常值得看好的。作为老字号企业来说,每一次投入考虑的都必须是未来的发展,一定要是可持续的,绝不做仅限于眼前利益的事。老字号企业如果想基业常青,这就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记者手记]

茶人的单纯坚守

如今的王秀兰,已经不是单单代表张一元的领导。这个名字本身,已经成为了全国茶叶市场一种权威的代名词。

只要现在国内有跟茶叶有关的事情,王秀兰基本都要出面。这也与她从业40余年来,一直处于又接触产品又接触市场的位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只要有新茶被研发出来,也一定会让王秀兰进行品尝,因为她可以对产品市场进行精确的研判。

不过王秀兰在圈子里被人称赞的,还是其20多年来一直奋斗在市场一线的精神。几年前记者曾经对其进行过一次采访,当时正值春节期间南方大水,王秀兰在得知基地被淹后第二天便飞到现场查看,那年的整个春节几乎都是在那度过的。圈里很有名的段子就是,在一个产茶基地内,当地区长陪王秀兰参观,但是茶农只认识王秀兰,其身边的区长没人认识。

老字号品牌的经营,最重要的是诚信与口碑。所以,与动辄营业额成百上千亿的现代企业来比,老字号的年销售额有些不值一提。但是,老字号通过百年积淀在消费者心中驻下的印象,现代企业是望尘莫及的。

与王秀兰几次接触中便很容易感觉出,过去老茶人的纯洁与简单。王秀兰曾开玩笑地表示,干了茶叶这行其他职业干不了了,因为干茶叶的人“心眼死”。王秀兰也直白地表示,茶叶市场上,消费者心里对价格是没有衡量标准的。所以,茶人做的就是“良心买卖”,如果“做茶人”把自己还当成“喝茶人”,那么,生意做起来就很简单,价格摆在那,由你自己来感受。觉得值,就行,不值,就是“昧着良心”发展。

“百年茶园”附近曾发现稀有单株“紫阳一号”


“百年茶园”附近曾发现稀有单株“紫阳一号”

——访高级农艺师、陕西省资源调查,当时就听茶农反映,历史上搭梯采茶和上树采茶的大茶树屡见不鲜,但由于乱砍滥伐及大规模的老茶园改造,栽培茶园中大茶树几乎绝迹。此次紫阳发现的百年老茶园不仅单棵茶树直径达到十四厘米,而且有800余亩的连片规模,在整个陕南来讲十分罕见。

记者:就茶叶品种来讲,紫阳“百年茶园”的特殊价值是什么?

程良斌:紫阳茶试站当时保留了一丛宝贵的品种资源,是在红椿区深阳乡平安村发现的,这丛茶不开花不结实,叶长12.8cm、叶宽7.1cm、叶面隆起,叶形为大椭圆叶,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稀有单株,当时命名为紫阳一号,它是古茶区的象征。可喜的是,在其附近约10公里的上游尚坝村三合寨周边森林中发现了成片的古茶园,其中有一部分是在陡峭的林地中,由松鼠播种的古茶树群,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十分珍贵的古紫阳种种质资源。

记者:对百年老茶园的保护与开发,你的建议是什么?

程良斌:紫阳种是我国1956年第一批21个推荐良种,也是1985年农牧渔业部农(农)第17号下发文件,推广最早的30个传统茶树优良品种之一。1978年李联标研究员组织鉴定了包括紫阳大叶泡在内的80份材料,紫阳大叶泡被评为“具有浓郁熟板栗香味的板栗香型”的7个品种之一。据此,特建议对尚坝村三合寨周边发现成片的古茶树群进行重点保护。对具有紫阳大叶泡和紫阳槠叶种等优良性状的古茶树,要作为优良种质资源进行繁育推广。

天然富硒极为珍贵、品质高端可为国饮

——访四川省茶业流通协会副会长、茶膳研究会会长李绍荣

记者:从史料记载上来分析,紫阳县茶叶的生产在历史上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李绍荣:古时的陕南因地处华山之阳,均称华阳,是“神农尝百草”最近的地方,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紫阳县是有史以来陕西省茶叶主产区,与四川盆地同属于一个生态系统,是茶树由原产地云南向东南茶区传播的必经之地,是我国最早园栽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紫阳百年老茶园的发现,再次证明了紫阳悠久的茶叶历史。

记者:你曾亲自到紫阳百年老茶园考察,通过横向比较,紫阳百年茶园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李绍荣:紫阳的百年老茶园首先是天然无污染,茶园周围全是森林,海拔高,云雾缭绕,茶园采光以森林余荫和漫反射光为主,是优质茶叶生长的最佳环境。茶园内土壤腐殖土平均厚度十厘米左右,为茶叶生长提供了优质的自然肥料。可以预见,如果做成茶叶产品,其营养有机成分,将远远高于普通茶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然有机富硒茶,从保健效果和营养价值的角度来讲极为珍贵。只要加工工艺好,出来的茶叶产品品质,在国内来讲绝对是一流的。所以,我认为紫阳百年老茶园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可期。

记者:你对紫阳百年茶园的保护有何具体建议?

李绍荣:要科学开发,保护先行。只有科学开发,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一难得的自然资源。在保护原生态的前提下,加强日常管护,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茶树种群组成情况、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树龄、栽培历史。从经济开发的角度来讲,建议走高端路线。生产环节要严格控制采摘周期和产量,合理的采摘,有利于茶树生长。

勐海茶产创始人:李拂百年普洱茶路


2010年9月7日晚9时,李拂一先生于台北过世,享年109周岁。

作为一个普洱茶历史的研究者,惊闻此讯,一种悲痛、失落、空洞的感觉充斥内心。毕竟,李拂一先生是我们和遥远的清朝、普洱茶的过去、金三角那个混沌时代的时空连接点。他是大清边疆最后的见证人,是普洱茶雄起的缔造者,云南合作事业的实践者,是金三角这个边境怪胎的助产士,是在今天的西双版纳,但那时西双版纳是普洱府辖地的一部分,并且,普洱又曾经是这些茶外运的主要通道,因此,普洱茶就以大地方命名了。在清代,普洱茶的销售主要有四个方向:一、通过四川的叙府(今天的宜宾)运往四川、湖北、京城等地;二、通过老挝、越南出口香港、南洋;三、通过大理、丽江运往中甸、大凉山、西康等藏、彝地区拉萨和成都方向。这三条路运输的都是紧压茶(早期成都方向也是散茶为主)。第四路为云南本省销售,主要是散茶。

那时,滇茶进藏道路艰辛,除去大雪封山的时间,每年只能跑一个来回。沿途还时常发生的土匪抢劫、寺院搜刮、部落之间的战争,军队的劫掠也使这条路成本奇高。杨守其他们发现的这条新路虽然要穿越两个国家,运输路程加长,运输方式也混杂着马帮、汽车、火车、轮船等形式,但终究是现代化运输为主,没有土匪,安全性非常高,同时,时间、金钱上也都大大地节省了。

民国时期,边地的公务员工资是很低的,但土地并不要钱。李拂一为补贴家用,申请了百余亩茶山,于1930年,在佛海开起了自己的茶庄——复兴茶庄。当时,佛海主要生产蘑菇头紧茶,这种茶虽说制作工艺比较麻烦,但用料粗老,价格低廉,西藏方面需求量极大。复兴茶庄也是生产紧茶,年产量二三百担。此外,佛海还生产另外两种茶,一种是砖茶,一种是圆茶(现名七子饼茶),主销缅甸、泰国。经常往来于其间的李拂一也想改革,他发现泰国、缅甸的咖啡馆都在卖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红茶,如果能用勐海茶制作成红茶,市场前景无限。1934年,他将自己试制的红茶寄到汉口,请专业评茶师审评,认为品质优良,气味醇厚,但不知何故,最终没有形成生产。

也是在1934年4月,李拂一以体弱多病为由,辞去南峤县(辖今勐海县勐遮、景真等地)教育局长,回佛海担任教育局长,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茶庄的生意。那时,佛海最大的茶庄是腾冲董家(总号洪盛祥)开设的洪记(经理姓叶)和鹤庆张相时(总号恒盛公麝香号)开设的思茅恒盛公号,这两家资金充足,运输量也比较大。洪盛祥由于在缅甸、印度经营石璜、翡翠、茶叶等物资,资金相当充裕,并与当时主政的英国殖民者关系密切,因此,他们可以在沿途印缅各地委派自己的代理人帮助包装、理货、联系陆运海运等。而那些中小茶庄做这些工作则需要花很高的成本,加上中小茶庄银根紧张,他们往往要向印度放债人借高利贷,茶运到印度的葛伦堡等待和藏商交易的时候,他们又急于出手,好还掉债务。而此时,洪记就开始降价倾销,压低市场价格。当这些小商人以较低的价格卖掉茶叶离开葛伦堡后,洪记又把茶价提起来。这样,吃亏的永远是中小茶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拂一联合佛海当地的中小茶庄,成立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李拂一任经理,由公司负责在沿途寻找代理,在加尔各答、葛伦堡租用仓库,统一运输,统一销售。一时各茶庄如周文卿的可以兴(李拂一最忠实的盟友)、马鼎臣的鼎兴号、王球时的时利和(后加入反对联运的阵营)以及一些边民的合作小茶庄纷纷加入。

苏轼善品茶、煎茶、磨茶 曾移栽百年老茶树


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人,苏轼是既好酒又好茶,这两种爱好很能代表他的性格特质。酒之张扬、豪迈,茶之清雅、闲适,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苏轼以好酒出名,多是因为他的诗词,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如“料峭寒风吹酒醒,微冷”。其实,苏轼喜酒却并不善饮,有“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之文,而对于茶,则大不一样,不仅善饮、善品,而且对于如何煎茶也很有研究。比如在《汲江煎茶》一诗中,就生动地描述了煎茶和饮茶的过程: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首著名的茶诗,是苏东坡流放海南儋耳时所作。为了饮一盏好茶,诗人不惜在夜间摸着黑,踩着石头,临江取水。用大瓢舀水倾入瓮中,月影也跟着倒了进去……回到家中,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松涛。煎好之后,不顾空腹,忍不住海饮三碗,却又造成了失眠,只好坐听打更之声以盼天明。

苏轼不仅自己汲水、生火、煎茶,对于磨茶也很精通。所谓磨茶,是指盛行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制茶工艺或茶道。选取春日之绿茶,在采摘前一旬到一月之间,搭棚覆盖遮阳,以增加茶之香气。采下茶叶后,再蒸茶杀青,以求得特别的口感。饮茶之时,用石磨将茶团碾细,再将筛出的茶末放进茶盏,注入滚烫的开水。

苏轼对磨茶十分看重,因此对磨茶的器具——茶磨相当讲究。在《次韵董夷仲茶磨》一诗中,他特别赞扬了四川一带出产的良磨:

岁久讲求知处所,

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

理疏性软良可咄。

好磨磨出的好茶,苏轼十分珍惜,要亲自拿去泡茶,“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对茶的热爱,是全方位的。他不仅品尝,煎茶,磨茶,甚至还能栽种茶树。在《种茶》一诗中,他描写了自己如何移栽一棵老茶树的过程。百年老茶树,已经被遗弃,但苏轼却选择了一个春雨如油的好时节,将其移到了自己的园中。在他的细心呵护下,老茶树重现活力,长出了上好的茶叶。

松间旅,其中贬居黄州时作的《寄周安孺茶》被视为他最具代表性的咏茶之作:

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

……

苦畏梅润侵,暖须人气燠。

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

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

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

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

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

这首长诗,不仅详述了茶的历史、茶的制作、饮茶之乐,也在茶身上寄寓了高远幽雅、不落凡尘的情怀。苏轼一生不合时宜,在政治上处于党争的夹缝之间,多次被贬、流放。但他却乐观旷达、超凡脱俗。“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一盏好茶,随缘自适,苏轼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作品,自己也在艰难的外部环境下,度过了高质量的一生。

吴裕泰:三朝老字号浓缩北京百年跌宕史


1887年,吴裕泰字号在北新桥诞生,当年的吴裕泰名为茶栈,以批发自产自销自家窨制的茉莉花茶为主。下辖十余个茶庄分号,风头一时无两,不但影响到老舍名篇《茶馆》,也成为传统老北京文化的缩影。

2013年,裕泰东方前门店在最具北京风情的前门大街开业。在这间外表古朴的旗舰店内,除传统茶叶外,各式新颖茶品、茶叶衍生品、茶艺展示以及其他与茶文化相关展览均有一席之地。在吴裕泰看来,传统也要与时俱进。

吃着西式茶蛋糕,品着中式功夫茶,老字号新形象,年轻人很捧场。

茶口味冰激凌堪称吴裕泰近年来最成功的创新之一,东西不贵但人气很高。即便在冬至夜都有“不怕冷”的年轻人买来尝鲜。

随着六十年来北京城的人口激增,京城茶叶市场也愈发变得众口难调。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复杂,满足所有人的口味就是了。

三朝老字号浓缩北京百年跌宕史

看完参加《北京·记忆影像展》的近两百幅作品后,吴裕泰第五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丹威感慨良多,也让这位如今操盘300余家连锁店的茶业企业的掌门人重新忆起吴裕泰的跋涉历程。

作为城市文化符号之一,茉莉花茶历来是老北京人的生活必需品之一。据传茉莉花茶制作技法最初是从宫里传出来的,因此面世之初便沾着贵气,也造就了北京人对于茉莉花茶口味的挑剔。

吴裕泰在光绪年间开业之初,等待她的是同城有名有姓300余家茶庄的竞争;但创始人兼老掌柜吴锡卿凭着自采、自拼、自窨的三自方针,很快使吴裕泰跻身名门,其本人也在民国时期足足当了十年的京师茶行公会会长,可见业界认可程度之高。

从光绪年间到解放前,经过吴家几代人打理,“吴系”茶叶曾在北京开出11家分号,这在当年城区不出二环路的北京绝对算是茶叶“托拉斯”,以至于老舍先生把名篇《茶馆》里的那个茶馆命名为“老裕泰”。

作为一种文化饮品,喝茶的人对茶叶的渊源与历史格外讲究。尽管吴裕泰解放后先是被公私合营进行拆分,又是被红卫兵小将们“改旗易帜”,掌柜的也从安徽人换成了北京人,但老茶庄的血脉并没有断。这种“藕断丝连”并不仅仅体现在吴裕泰历经百年从未改变的主号为1928的电话号码上,更多是完整将百年吴裕泰沉淀的精华——产地的专一、窨制工艺的传承、对于质量的严苛毫无保留的继承。尽管在1997年的时候,当年的“托拉斯”只剩下北新桥的一间铺面,但火种还在。

老字号的底子孙丹威的运气

今天的孙丹威是中国茶业界的风云人物,1997年孙丹威担任经理时,吴裕泰早已经回到了最初的原点——仅存北新桥的一家老店。在当时,有没有人知道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孙丹威知道找谁就行了。

孙丹威不是科班出身,但她清楚,要想让“老裕泰”重新焕发生机,必须得找回世代单传的传统技艺。孙丹威的运气在于,吴裕泰第四代传人张文煜当时还健在。张文煜虽然不姓吴,但作为公私合营前就在吴裕泰制茶的老师傅,可以说尽得上面第三代传人的真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茶叶开始统购统销后,原先各家自己采购、窨茶、拼茶的活儿都不让干了,但张师傅并没有荒废手艺。他利用“职务之便”,得空就用现有材料偷偷拼茶,这一拼就是小二十年;搞得不少老顾客纳闷儿,这吴裕泰的茶就是跟别家儿的味儿不一样。

孙丹威上任那年,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老先生出山,并拜师学艺。在张文煜的悉心传授下,之前就有些茶道基础的孙丹威很快就能上手,并且掌握了吴裕泰茉莉花茶的鉴别、窨制、拼配全套流程,使吴裕泰的窨制、拼配秘方传承得以后继有人。不但如此,孙丹威还结合吴裕泰的历史经验,又是借钱,又是谈判,重新在南方福建、广西等省区建立起自己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确保原材料的可控。几年时间下来,茶叶生意是越做越大,分号是越开越多,吴裕泰终于恢复了生气。

老吴做生意怀旧不守旧

孙丹威治下的吴裕泰,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流程制作茶品。这是老本行,也是吴裕泰得以彻底翻身的重要原因。不过,孙丹威并不喜欢单纯“吃老本儿”。

提起茶,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总是跟中老年人的专利;提起茉莉花茶,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就是北京人喝的茶,但孙丹威偏偏不信年轻人就不喜欢喝茶,也不信北京城六十多年来人口已经增长了十倍后,北京人还是只喜欢喝花茶。在她看来,茶叶就不该打上年龄标签,主打产品也不能一成不变。

就拿吴裕泰的抹茶冰激凌来说,即便是寒冬腊月,一尺柜台前也总得排起长队。吴裕泰最初的设想是,只是吸引年轻人对吴裕泰品牌有所认知。不成想,这款产品上市之后很快成了吴裕泰在大众点评网上的最热门话题。年轻的时候吃吴裕泰的冰激凌,上岁数难保不喝吴裕泰的茶。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作为老北京先存历史最悠久的茶庄,吴裕泰有着非常年轻的心态。

这些年来,吴裕泰又是网上开店,又是线下开时尚茶生活体验店,研制健康茶月饼,茶味无胶口香糖,此外,在一线柜台上,随着吴裕泰牌乌龙、普洱、白茶、绿茶、铁观音、大红袍等新茶品的充实到一线,看家的茉莉花茶也不再说“单口相声”,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分号,以及越做越大的市场份额。

武夷岩茶:品香


香指茶的香气。明代张源(公元1595年)在《茶录》中说:“香有真香、有兰花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青香,火候相当,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闷香,此皆不正之气”,这段话很有启发。

茶的香有好几种类型,有的是品种香,有的是制作香,有的是添加香(如茉莉花茶的香),有的是综合香,而岩茶,是品种和制作兼有的综合香。但不管哪类香,最基本的应是茶叶本身的香为主。其它香只是兼带的。

岩茶的香透着骨鲠,也有人形容为“霸气”。这种香气好像会渗透杯盖,有冲顶的感觉。且香气不散,它呈现为“一团”。感觉最好的是杯底留香,称为“杯底香”或“冷香”。茶汤冷却后,再闻杯底,那种感觉实在是妙极。

岩茶的茶汤,总的来说是甘、醇、鲜、滑。但细细品赏之下,则又有许多具体特点:

甘有两种,一是入口即甘,只要是好岩茶,入口就有一种甜滋滋,凉沁沁的味道。但是不像普洱的甘那样,有点腻感。岩茶的回甘是发散型的,直接扩充你的喉咙,清凉开阔,你甚至觉得那不是回甘,但确实是喝了岩茶以后舌齿清甘,喉咙开阔,很舒服的一种感觉。

如何品好茶香


心静之时最爱品茶,闲来泡上一杯清茶,让身心充分浸泡在幽幽的茶香之中,仿佛时间都已停止。

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茶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而文人饮茶则是一种文化。对于我来说,不敢以文人雅士自居,但饮茶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

品茶是快乐是消遣是享受,晶莹透明的玻璃杯内,放入一小撮茶叶,沏上开水,在袅袅升腾的水汽中,那一片片清香的嫩叶缓缓舒展着身躯左右摇摆,上下漂浮,有的迅速沉到杯底,有的则浮出了水面。但无论是沉是浮,它们都默默无闻、毫不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绿色和清香,直到生命耗尽。一片茶,一个人,透过杯中茶叶看人生。人何尝不是这样,从学语的幼童到年富力强的青年,有的人喜欢争名夺利,有的人做事低调,但不管怎样,最终我们都会走向人生的尽头。

品茶是有讲究的,一杯茶应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闻茶香,第三口才可以慢慢啜饮。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茉莉的飘香爽口,碧螺春的柔和鲜甜,云雾的香馨醇厚,龙井的香郁味甘,一切尽在不言中。

品茶需要好心境。静心独坐,捧茶入定,清苦的茶汁幽香四溢,齿颊留香,从一片茶叶中可品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清除烦恼忧虑,心灵复归宁静。处于喧嚣或烦闷中,难品茶中真味。只有无琐碎事扰心,无嘈杂声乱耳,静心地去品茶,方会沉醉其中。

古人把茶当做陶冶性情、锻炼品格和思想情操的途径和方法。唐代的刘贞亮提出“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行道”、“茶可修身”的“茶德”。于是古人便常常以茶为范,以茶载道,把“道”寓于品茶之中,使茶性与人性相通,茶品与人品相合,借茶香茶韵,构筑出淡泊谦和的意境。

人生如白驹过隙、草露风灯,短暂得就像这片片茶叶。我们不应该刻意地去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我们应该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不必为追求短暂的大红大紫而穷尽一生,其实人生如茶味一样清淡略带苦涩实为最佳。风雨人生、辛酸遍尝,这样的人生才是富有的、充实的、幸福的。

抛却任何功利思想而言,饮茶是一种情趣,是一种乐趣。爱茶的人容易醉茶,不过,茶之醉有别于酒之醉,难怪有诗云:“茶亦醉人何必酒。”在喧嚣的红尘中,能够坐下来喝一杯好茶,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境,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品泾渭茯茶 享百年香韵》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