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茶起源于中国,现在是世界三大饮料之首。但是说到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不过经研究,在时代变迁中可分为四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在人们利用茶的过程中,还将茶叶当菜吃。这种以茶为食的方法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东汉时壶居士在《食忌》上则说:“苦菜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这种茶“与韭同食”,也是以茶作菜。晋代时,用茶叶煮食之法,称之为“茗粥”或“茗菜”。居住在中国西南边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至今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

后来,人们在鲜茶叶生吃或生煮羹饮过程中,青草气难除,且滋味苦涩,经不断摸索,发现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不仅清香鲜浓,而且有利于保存。随着饮茶的普及,其饮用方法不断发展变化,从西汉至明代,出现了煮茶、煎茶、点茶、泡茶饮用方式,而明代开始的泡茶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饮茶最初起源干吃茶,饮茶文化在这演变中大概分为历史饮茶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生吃药用

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偶尔发现了茶叶具有解毒的作用,便将之用于疗疾。在暗天把鲜叶放在阳光下晒干,以便随时取用干吃。遇到下雨时节,鲜叶无法晒干,就把摊晾的茶叶压紧在瓦罐里,日久便可直接食用。

第二个阶段是熟吃当菜

因为茶叶干吃难以下咽,人们便想到了烹煮食用。至今,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很多少数民族像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都有把茶叶当菜吃的习惯。他们将新鲜的茶叶日晒后放在锅里蒸煮,等叶子变软后,放在竹帘卜揉援做成“竹简茶”,当作蔬菜食用。

第三个阶段是烹煮饮用

随青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发现茶叶经过加工后烹煮饮用不仅能够提神解渴,而且还能享受到茶叶的请香鲜爽,于是人们开始习惯干将茶叶烹煮后饮用。

第四个阶段是冲泡饮用

在唐朝,盛行蒸青团饼茶,明代以后发展为炒青散茶,饮用方法也随之由烹煮改为冲饱,成为饮茶历史上的飞跃,而这时期的各色茶技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花样繁多。

说真要是只是喝茶,我倒是很希望买茶像买瓶可乐那么容易,但要是想了解茶、懂得茶,需要构筑一个知识体系,就要从茶的发展历史进入,了解茶的来龙去脉,你才能更好地认识茶。你可能会感到枯燥,但你识茶突飞猛进的原由就在这里。比如,十大名茶的说法,不知道历史的进程,你就会人云亦云,当你知道了,就会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评过什么十大名茶,十大名茶都是民间自嗨的,也会随着时代和各自意愿变化的。

扩展阅读

中国茶道的四个特点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中国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再次则以所用茶叶来划分。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中国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艺表演的节目设计四个重点


首先,我们应该符合茶的性质。我们知道,茶叶不仅有不同的种类,每一类还包含着不同的茶叶品种,每种茶叶,其茶叶厚度、陈年和嫩嫩、发酵等都是不同的,所以茶叶艺术需要适应茶叶的性质。应根据茶叶性能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茶具、水温、喂茶方法和酿造时间。只有顺应茶的本质,把握相应的要素,才能在各个方面充分展现茶叶的色泽和风味。一壶真正好的茶是茶艺表现的基础,否则即使有华丽的技艺也不能称之为茶艺。

第二,它应该符合茶道。茶艺表演应与茶道相一致,即遵循茶道的基本精神,并通过茶艺的表现来表达这种茶道精神。什么是茶道精神,主要是“精致节俭”的人文精神和“精益真”的基本理念。

第三,要科学卫生。在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中,经常会有一些长期流传的习惯,这些习惯不那么科学和卫生。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茶艺在洗杯的过程中把所有的杯子都放在一个小碗里洗,这样比较脏,不卫生。因此,在传统民族茶艺术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抛弃不科学卫生的地方,结合现代观念,形成现代科学茶艺术。

第四,我们应该有文化品味。茶艺术的表现离不开节目的命名和步骤的阐释,也是反映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该在节目名称和解释内容上多下功夫,这样不仅可以介绍茶叶的特点和历史,还可以使内容有趣。

饮茶的发展阶段


饮茶起源于吃茶。吃茶从生吃到熟吃;饮茶从煮饮到泡饮。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饮用。

生吃药用

饮茶起源于生吃茶树的鲜叶。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做斗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植物的叶子放在口中咀嚼尝试。有时遇到一些毒草,吃后发生中毒现象,茶树鲜叶的滋味虽然苦涩,但吃后能使人精神兴奋,并有解毒作用。这是生吃药用的起源。

由于到山野去采摘生茶树的叶子,交通不便,下雨时更困难,而且茶树生长还有季节性,采下的鲜叶又不耐贮藏等因素。因此,就在晴天把鲜衣放在阳光下晒干,以便随时取用。这是最原始的茶叶加工方法,现在称为“生片”。但干叶吃时很难下咽,后来便从食用发展为饮用。

在另一方面,遇到下雨时鲜叶无法晒干,就把摊晾过的叶子压紧在瓦罐里,过了一段时间,便成为可直接食用的“腌茶”。即吃时不煮,至今云南南部少数民族仍有加工“腌茶”和食用“腌茶”的习惯。他们把鲜叶采下后稍经摊放即直接放入陶缸中,用重盖压紧,边放边压,直到缸满为止。几个月后便成为“腌茶”。吃时用香料拌和后放在口中咀嚼,所以是食用而不是饮用。

熟吃当菜

把茶叶当菜吃,至尽云南少数民族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龙井炒虾仁是杭州的名菜,江南一带还有五香茶叶蛋,都不是以茶叶作为饮料,而作为食用的菜肴。

烹煮饮用

鲜叶生吃、生煮羹饮或冲泡生汤,滋味都带苦涩,且有青草气。良药苦口,只能当作药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的改善,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既提神解渴,又清香鲜浓,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冲泡饮用

唐代盛行蒸青团饼茶,以后发展为炒青散茶。饮用方法也用烹煮改为冲泡。这是茶叶史上的两个飞跃。至今为止,蒸青、紧压茶、煮饮、加作料等仍在国内外流行,有的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习惯。如日本饮用蒸青绿茶和“茶道”。英国饮红茶家牛奶白糖。美国加柠檬。摩洛哥饮炒青绿茶加薄荷。我国边区少数民族仍煮饮紧压茶(砖茶),并添加酥油或牛奶。在冲泡饮用时还有添加花生、芝麻等食品的,如“擂茶”和“打油茶”。

散茶冲泡清饮,不加任何香料或食品,称为“点茶”。冲泡清饮散茶,被总结为“九道茶”,即品、温、投、冲、闷、覆、斟、敬、饮”九个字。

品鉴欣赏干茶的做工和外形。

用开水把茶壶茶杯冲洗干净,提高温度,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能充分泡出来。把适量的茶叶投入壶内,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依茶叶的种类和消费者的爱好而定。

冲-冲入少量开水,不要一次冲满。

闷-加盖闷一二分钟,使茶叶开展。

覆-再冲入开水至满,使有效成分大量泡出。

斟-把壶中茶汤斟入杯中。

敬-有礼貌地把茶杯献给客人。

饮-最后才是饮,边饮边欣赏,表现出对香茗的喜爱。

于丹:在饮茶中留住乡土人情


人在草木之间,它给了我们一种态度,它给了我们一种中国人血液中的乡土。乡土,不见得是我们手里的耕作和脚下踩过的田野。乡土,有时候是我们魂牵梦萦自己去执守的一份信念而已。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面说过一句话,“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今天再看这句话,我们的感受就更深了,费先生写《乡土中国》这本伟大作品的时候,他哪知道中国的房价会有一天飙高到如此程度,他哪知道我们脚下的泥土正以疯狂速度被柏油盖满,他哪知道我们的孩子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泥土了,而更悲哀的是有很多大都市的孩子,是从空气雾霾中知道什么是灰尘的。

田野何在?乡关何在?如果中国人再不喝茶了,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只去喝饮料了,我们不觉得,血脉中的某种传承,有可能被斩断吗?

用中国的茶,为这个民族留住乡土。这在一些茶乡还是可以期待的,因为喝茶不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而是一种态度的传承。我们今天很少有人喝出卢仝七碗茶的滋味了。当年人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饮卢仝七碗茶。”不需要去求仙,不需要去炼丹,好好喝茶就是养生了。而今天,当各式各样的补品满天飞的时候,我们宁可信任大把的胶囊,却不再信任一盏茶汤。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我们还能够在饮茶中留住乡土吗?

有人说茶会流失钙质,农药残留啊等等,对它的贬低固然是一种对它声誉的损毁,但有时候,过分的抬举也不见得就是对茶的提升。比如说,现在中国人喝茶实在是有点矫情了,特别是现在不敢再轻易请人吃饭,豪奢的宴席过后,最流行的是请人喝茶。喝茶要去的都是外表朴素,内在门槛很高的茶馆。今天喝绿茶,是明前的龙井,什么时候采摘的,什么时候炒制的,不喝这样的茶不好意思说是绿茶;喝岩茶,这是那三棵树上的大红袍,如果不是拿枪守着的这个树,都不好意思说这是岩茶;喝普洱,你说这是哪个寨的,我是哪个号的,你是八十年的,我就敢说是一百年的,不拿出这样的茶来,似乎就没有面子。但这是中国人真正喝茶的道理吗?有的时候过分的抬举,是另外一种贬损,我真不希望喝茶变成茶馆里的事,我希望的茶,是百姓茶事,是家家户户所存留的生活的仪式感。

中国人说生活,大家都知道这个说法,叫做:琴棋书画诗酒花,这是被人们认为雅士,风雅、门槛高。下一句呢?说得多亲切,多温暖,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本来就跟柴米油盐在一起,茶本来是百姓开门七件事,茶就应该是一个人可以静品,呼朋唤友可以闲谈,从小到大伴随一生的一件事。年年岁岁,草木更新,人在草木之间接受春秋往来的涤荡,喝茶有那么矫情吗?所以我还想呼吁:让大家懂茶了、爱茶了是好事,但别再号召大家都上茶馆斗茶了。我们今天的争斗还少吗?中国人原来这么崇尚以和为贵的一个民族,我们的脾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暴躁,没有像今天这样出言不逊,甚至大打出手,每一个人为了自我利益的扩张与别人纷争。这个竞争,甚至从上小学就开始了。家长开始跟孩子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跟你的同学都要竞争。争了一辈子的中国人,争争斗斗,最后在茶上还要斗啊。喝茶,真正的本义是什么?开门七件事,早晨起来就想着有一泡清茶,一团和气,一天好时光在茶香里展开,我想中国的茶,就回到了我们血脉中的滋养。

吴雅丽:四个月茶龄的高手


——记广州赛区决赛晋级选手吴雅丽

吴雅丽今年17岁,今年四月份才进入茶行上班,接触普洱茶,但却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广州论茶”的总决赛。

作为广州赛区乃至全国年纪最小的晋级选手,吴雅丽对自己的晋级归功于“幸运”,“我还是一名新手,喝茶的时间不长,只是很幸运抽到的大部分是新茶。”

今年四月份吴雅丽才进入茶行上班,接触普洱茶,就能进入“广州论茶”决赛,不得不说是一个“意外”。但正是由于品茶时间短,吴雅丽时刻抱着谦虚认真的态度,努力学习,“有茶客到店里喝茶的时候,就会听他们谈论茶品的口感、汤色,向他们请教。自己也会做一些笔记,仔细对比各个茶品的区别。”

在平时品茶的过程中,吴雅丽也是遵循着标准步骤,首先看干茶,观察茶饼、芽叶、茶梗;再看汤色,注意茶汤的透明度;闻茶香,香气是否纯正悠长;然后品茶汤,熟茶是否醇滑,回味层次如何;最后看叶底色泽、叶质,看泡出来的叶底完不完整,是不是还维持柔软度和光亮度。

的确,茶是一门艺术,有很多学问,只有靠自己不断地去摸索,多一点喝茶,品茶,看茶,聊茶,慢慢积累,才会有所收获。

目前吴雅丽也正在为论茶决赛积极准备着,由此看来,她的晋级也并非“偶然”,谦逊的态度、细致的观察、踏实的作风,都是成为茶人的必备条件。希望这个温婉的小姑娘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有好的表现。

在孤独中成长,在压力中奋起


人淡如茶,在寂寞中生长,在压力中坦然。当你疲惫的时候泡一壶好茶,静静地品味它独特的味道。

独自一人呆在书屋里,品杯中翠色香茗,思绪飘荡在氤氲的茶雾中,心中升腾起一种无可言明的感动。

做平常事,怀平常心,陶然于这份云水悠悠、平和至上的美好心境中,灵魂被洗涤了,灵感在此萌芽,激情在此迸发,思想在此闪耀光芒。

一个人对茶的品尝,莫过于浅尝茶淡淡的捎带一些苦味的清香,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

唯有淡泊才能宁静,唯有苦涩才能醒目提神,快乐而单纯地陶醉于这样一种恬静和绝美意境中。

懵懵懂懂喜欢上茶,那淡淡的茶。

茶有许多美德,“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受尽苦难,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高洁空灵的茶叶要沸水冲入以后才释放出原本看不到的一切内涵,才会慷慨激昂地奉献出生命积蓄的精华,变成一壶余香甘醇的茶水,从而完成自己价值的升华。

人生其实也如此,一辈子很平顺不经历磨练,怕是也品不到生命的芳香。

人活着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情感,人的一生不能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

情感,很缥缈的东西,看不见,抓不牢,只能一切随缘。

君子之交淡如水,友情如茶,品之淡然,偶尔想起,送上几句问候。

自古佳茗如佳人,爱情如一杯清茶,初恋时,馨香迷人,让人情不自禁走进了婚姻。时而温暖,时而怀伤,时而感动,时而清冷,其味就像袅袅飘起的茶香,自然而然地芬芳,舒畅。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有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人淡如茶,做人就应该是一道清淡的茶,在寂寞中生长,在压力中坦然。

保持一颗平淡的心,享受沧海变桑田的快乐,经过磨砺的生命才会更加绚丽多彩,馨香弥久。就像茶一样要经过开水的洗礼才能释放出自身的香味。

在吃茶中恋爱


饮茶,在北方叫喝茶,而我的家乡却叫吃茶。家乡之所以这样说法,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要从郑板桥的一首手书《竹枝词》说起。这首《竹枝词》说:“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是一首很流行的男女相爱的民歌,说的是姑娘爱上了小伙子,她约小伙子到她家吃茶,小伙子不识得她家,她便道出了她家的特点,江边、茅草屋、黄土墙和紫荆花。这首流行民歌还说出了一个词“吃茶”。而这里的“吃茶”,却有双层意思。一层是喝茶,而另一层则是名副其实的“吃茶”。而这个“吃茶”里包含着恋爱,就是“吃爱情”。很有风趣。

家乡有这样的习俗,男女恋爱,都要“吃茶”。而这个“吃茶”过程,就是一个恋爱过程。主人对上门前来“吃茶”的一方,接待很为热情。茶是现煮的,水煮沸后,先下茶叶,再下鸡蛋。这是一碗实实在在的茶水荷包蛋,试问,这碗荷包蛋汤茶,能饮(喝)下去吗?当然不能。所以叫“吃茶”最为准确。

“吃茶”是一种很有趣的恋爱。客人进门后,主人家一般都会热情招呼客人入座。男女双方会在一起交谈,父母在他们交谈之际,就悄悄地进入厨房煮茶蛋汤。茶蛋汤煮好后,主人分别打在碗里,端到客人面前,双手敬递,并说请“吃茶”。而决定婚姻命运的小伙子,碗里的蛋包比较多,茶汤也比较甜。蛋包之所以多,是有原因的。因为“吃茶”有严格的规矩。首先,这碗茶里的鸡蛋不能吃完,要在碗里留着意见。如果“吃茶”方同意这门亲事,就留双数蛋包。如果不同意这门亲事,就留单数蛋包。通常情况下,父母煮好茶蛋汤之后,都会回避,让两个青年男女单独交谈。他们一边吃蛋包喝茶汤,一边细细私语,忘情在茶海之中,醉倒在茶海之里。“吃茶”的过程,就是男女谈情说爱的过程……

我的恋爱虽然是在新时期,但也逃不了“吃茶”这一传统的习俗。我与妻子是同学,我们在学校识认,并自由恋爱。本来,我不想“吃茶”,但妻子说,咱们还是尊重家乡的规矩吧,别让父母那一辈人在儿女的婚事中失去传统习俗的感受与作为。你光荣体面地上我家“吃茶”,让村里人都知道我“吃茶”了。我父母在女儿“吃茶”的习俗中,会感到无比的自豪与幸福。妻子说的在理,“吃茶”不但是男女双方的恋爱,也关系到女方父母的面子。家乡的传统“吃茶”习俗,内涵意蕴深着呢。谁不遵守这一习俗,村人就会说,你家的女儿连茶都没得吃,跟别人跑了。父母会感到没面子。

我到妻子家“吃茶”时,村子里不少人都来看我。过后,妻子悄悄对我说,村里人都说我不错,乐得我父母当夜失眠……。

茶叶流行的变迁


“曾是富人餐桌上的时尚,如今变成穷人的食粮”,17、18世纪,随着茶叶大量地进入英国,英国变成了一个喝茶的国家。文人们用极为夸张的语言赞美:“感谢上帝赐给我们茶。没有茶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我庆幸没有出生在没有茶的时代”。

1662年5月13日,在英国南端朴次茅斯海港外的洋面上,一支由14艘英国军舰组成的,威风凛凛的船队,渐渐驶入了人们的视线。领航的那艘,是英国皇家查尔斯号,乘它而来的是葡萄牙国王胡安四世的女儿凯瑟琳·布拉甘扎。这位从伊比利亚半岛上那个富裕王室而来的公主,即将要嫁给这里的统治者查理二世。

据说,英格兰国王是在一大笔嫁妆的诱惑下缔结这场婚姻的。尽管不久之前斯图亚特王朝已经复辟,但是王室的财产在革命期间早被拍卖,新登基的查理二世所有的宫廷花费则要依靠议会的财政支持。除了从英联邦政府那里继承的债务外,这位被称为“快活王”的君主,不愿舍弃的享乐生活也为其增添着新的负担。葡萄牙国王曾做出承诺,他的女儿出嫁时,将会带着50万英镑的嫁妆前往英国,而当时查理二世则不顾一切地要得到这笔钱。

凯瑟琳到达英国的第六天,查理二世自一百多公里之外的伦敦赶到朴次茅斯港,亲自来迎接他的新娘和那一船价值不菲的嫁妆。令查理二世失望的是,他的未婚妻只带了承诺嫁妆的一半数目。即使这一半的嫁妆也不是现钱,而是当时葡萄牙的船队泛海到世界各地,搜罗而来的“奢侈品”,有美洲的食糖、亚洲的香料、印度的特产及中国的瓷器等等。尽管这些东西,在当时欧洲上流社会里也都是备受追捧的物品,但债务缠身的国王更渴望见到现金,以至于他差点就取消了这次联姻。

如果说,在婚礼前查理二世还曾对葡萄牙人的食言而耿耿于怀的话,那么整个国家都应该为这次小小的吃亏而感到庆幸。他们的王后没有为国王带足想要的金银,却给这个国家的味觉带来了一种迷人的东方味道。英国人的饮茶风尚,随着这位葡萄牙公主的到来风靡起来;而伴着他们对于茶饮的需求,在海外贸易与开拓上,又成就了大英帝国无比荣耀的一连串事业。

■咖啡馆里的陌生药草

其实,在17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的茶叶就已被荷兰商人带到了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内,茶对于英国人都是一种极为罕见,也极其陌生的东西。

“据说茶在英国初次上市出售已晚至1657年”(角山荣《茶的世界史》)。而1658年9月23日,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则是英国最早有明确日期的关于茶的记载。这是伦敦一家咖啡馆的广告。在咖啡馆卖茶,也算不上奇怪的事情,无非只是英国人还没有好好认识这两种东西。当时看来,茶与咖啡都是从遥远世界舶来的珍奇饮料,再没什么大的不同。只不过咖啡早卖了几年,先一步建起了咖啡馆而已。

那则广告“满纸充满了冗长的介绍功能的语言”,先是茶的一般性介绍,然后着重提到茶是“所有医师认可的极佳的中国饮品”,并一一列举了茶叶的十四种药用价值:“治头痛、结石、尿砂、水肿、脱水、坏血病、嗜睡或睡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腹泻或便秘、中风,一般情况下,茶叶还可以舒肾清尿、消除积食、增进食欲、补充营养,至于茶的饮用方式,可以加开水、牛奶、糖,还可以加蜂蜜!”(周宁《茶与鸦片:两个帝国命运的改写》)

这便是英国人对于茶最初的认识:一种神奇的、包治百病的药草,而以现有的知识看,这种认识恰恰反映了英国人对茶知之甚少。它仅在少数的几家咖啡馆中有售,而且售价昂贵,一磅茶可卖6-10英镑。没有人知道这些茶来自哪里,或者是欧洲大陆,或者是来自东方的某个港口。

在咖啡馆谈论生意与政治的男人们也极少问津这种昂贵稀奇的东西。1660年9月25日,塞缪尔·佩斯皮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让人买回了一杯我从未饮用过的茶。”曾经在酒馆与咖啡馆里消磨了大量时间的佩斯皮,在此之前却从未尝试过这种饮料,可见“直到1660年茶在英国都是一种罕见的东西”(罗伊·莫克塞姆《茶》)。

■上流社会的时尚

1662年,茶叶遭遇的冷淡局面,随着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到英国,率先在宫廷中得到改变。据说,在查理二世与凯瑟琳的婚礼上,许多王公贵族举起酒杯向美丽的王后祝贺,但王后均以微笑谢绝,只管举起她那盛满红色汁液的高脚杯与人碰杯。这杯中所盛何物,人们费尽猜疑。她那神秘莫测的举动,引起参加婚礼的法国王后的极大好奇,便伺机靠近凯瑟琳,也想尝一下这“琼浆玉液”,机敏的英国王后早有察觉,未等对方开口便举杯一饮而尽。法国王后顿生妒意,回宾馆后便令侍卫潜入王宫,定要弄个明白。侍卫官发现英国王后引用的是中国红茶,便偷出少许献给王后,不料出门时被发觉,由此引发出当时震惊英伦的“红茶盗窃案”(沈立新《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尽管这则茶史趣闻已经真假莫辨,但不可否认的是,凯瑟琳对于英国饮茶风尚的形成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作为航海时代的先驱,世界各地的奢侈品包含着异域风情的享乐文化,率先被葡萄牙船队引进国内。葡萄牙的公主凯瑟琳也养成了喝茶习惯,她带到英国的嫁妆中就包括一箱中国红茶。

来到英国后,凯瑟琳念念不舍自己的嗜好,常常“在小小的杯中啜茶”,并不时在宫中举行茶会,宣传红茶的功能,说自己苗条修长的身姿正是仰赖这一种奇妙的饮料所赐。在宫廷中,原本的习惯是,无论男女从早到晚都喝着英国的淡啤酒、葡萄酒或蒸馏酒,而在爱好茶饮的凯瑟琳影响下,东方的茶渐渐取代了以前的酒精,成为宫廷内的流行饮料。

凯瑟琳成为王后的第二年,在庆祝其生日的宴会上,宫廷诗人埃德蒙·沃勒为其献上一首赞颂茶的诗歌:

维纳斯的香桃木和太阳神的月桂树,

都无法与女王赞颂的茶叶媲美;

我们由衷感谢那个勇敢的民族,

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位尊贵的王后,

和一种美妙的仙草,

并为我们指出了通向繁荣的道路。

茶叶如此受到尊崇,绝非偶然,在其背后,是欧洲贵族社会对神秘的东方文化的迷恋。而若放眼于更宏阔的背景中,我们则可以看到,在17—18世纪的西方,一股中国崇拜的思潮正在弥漫。不仅启蒙思想中推崇孔夫子的哲学,而且社会生活中,“中国货”与“中国风”,都成为时尚的典范。茶叶、瓷器、漆器、壁纸、屏风、绸幔等极具东方风情的器物,都被赋予了一种静雅绚丽的色彩。

尤其新航路开辟后,这些不再是异域的幻想,从各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卸下的茶叶、瓷器、丝绸、漆器等,已经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资。它们不仅丰富了西方人的物质生活,还引导了新的生活风格。家中摆上一个中国式的漆柜,几个瓷花瓶,最能展示主人的富有与品位。瓷器轻薄淡雅,丝绸华贵飘逸,既点缀了精雅享乐的生活,又无不满足着王公贵族的奢侈、中产阶级的虚荣。而苦涩里透着清香的茶饮,则最适合治疗贵妇名媛、时髦女性们无所事事的闲愁。

正是在这种普遍的对于中国情调的追捧中,一经凯瑟琳王后这位尊贵的女性的垂范,中国的茶饮又从宫廷传播到了时髦的上流社会,成为奢侈生活的标志。一些富贵之家的女主人也纷纷仿效起王后的习惯,在家中特辟茶室,以显示高雅与品位。

贵妇们开始以茶待客,诗人们歌颂起“清茶美人”这种新的风尚时,写下这样的诗句:“朱唇呷茗如和风拂吹,冷了白毫热了爱情;玉手纤指端起茶杯,不胜整个世界的倾慕追随。”茶逐渐由咖啡馆转入家庭中。咖啡馆只是面向男性的俱乐部,因而限制了茶的普及,反倒是茶成为贵族女性的时尚饮料后开始普及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喝茶只是为了追逐时髦,一种昂贵的、奢侈性的时髦。……喝茶往往不是因口渴或头痛,而是因为王后或某个伯爵喝茶,喝茶体现出一种高贵的异国情调。在那个扩张的时代,异国情调是令人羡慕的。消费是一种文化。”(周宁《茶与鸦片:两个帝国命运的改写》)

■贸易改变生活

凯瑟琳王后对茶的兴趣很快就广被人知。为投其所好,1664年,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从东方归国时,没有向喜欢珍奇植物的查理二世贡献珍鸟异兽及其他珍品,而是献上了若干装在银盒里的肉桂油和优质茶,这些东西在宫廷大受欢迎,后来茶便被大量列入贡品名单(角山荣《茶的世界史》)。查理二世对于东印度公司的礼物也非常满意,重新批准了王室特许状,并给予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新权利。同一年(一说1667年),东印度公司下了第一笔茶叶订单——在爪哇订购了“一百磅上好的茶叶”。

贵妇们开始以茶待客,诗人们歌颂起“清茶美人”这种新的风尚时,写下这样的诗句:“朱唇呷茗如和风拂吹,冷了白毫热了爱情;玉手纤指端起茶杯,不胜整个世界的倾慕追随。”茶逐渐由咖啡馆转入家庭中。

1692年,查理二世去世7年后,凯瑟琳王后离开了英国,回到她的家乡里斯本安度晚年。婚后的许多年里,凯瑟琳都没能为英国王室留下一个子嗣,但她带来的饮茶习惯,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争相效仿。光荣革命时,被英国人从荷兰请来的玛丽女王及其后的继任者安妮女王,也都痴恋泡茶时所蒸腾起的香雾,深深地拥护着那种东方的情调。

当初,凯瑟琳公主带到英国的嫁妆里,还包括丹吉尔和孟买两块殖民地。而当英国试图控制茶叶贸易的时候,这样一份礼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668年,国王将孟买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权利全部交给了东印度公司,这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东方立足奠定了基础,并直接地参与到包括茶叶在内的奢侈品贸易中来。第二年,东印度公司便开始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一项长久的事业从此开始了。

为了满足上流社会喝茶的时尚生活,东印度公司不辞艰辛地贩运起茶叶。在最初的几年里,东印度公司每年进口到英国的茶叶还保持在三位数,到了1690年,进口量已经猛增到近四万磅。

尽管如此,但对于大众来说,茶依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在17世纪中叶,茶叶的零售价为每磅大约3英镑,到17世纪末,零售价格每磅依然接近1英镑,这可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六周的收入。高昂的身价,使得茶在英国出售半个多世纪后,还只是仅供富人享受的味道。

但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所说:“奢侈不仅是稀奇物品和虚荣心,他也是社会上令人艳羡的成功标志,是穷人有一天也能够实现的梦想。……富人就是这样注定为穷人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为了满足整个英国对于奢侈生活的向往,东印度公司开始在东方更加大胆地收购茶叶。

1711年,文艺评论家艾迪生说:“生活有规律的家庭,每日早餐都是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吃黄油面包、喝茶。”而衍生于贵妇人之间的下午茶风俗,也开始盛行于饭店和百货公司之间。当下午茶时钟敲响时,忙碌的中产阶级都放下手中的工作,享受悠闲。

当然,茶叶的优渥利润,才是他们不畏风浪、远渡重洋的最大动力。资料记载,1699年东印度公司进口每磅茶叶的费用为2先令4便士,但伦敦市场上的售价却高达14先令8便士。正是由于茶叶贸易带来的高额利润,使得英国茶叶的需求量在进入18世纪后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721年,英国进口茶叶1241629磅,到了1750年,茶叶的进口量已经达到了2324912磅。因为有暴利可图,茶叶走私也十分猖狂,这些数字之外,还有许多茶叶因没有通过海关而无法统计。

随着茶叶大量地进入英国,价格下降,1840年以后,喝茶的习惯已在中产阶层中流行开来,而且还有着不断往下层蔓延的趋势。茶的流行,使英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饮食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16世纪后半叶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早餐是三片牛肉,而到了18世纪初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以黄油面包和喝茶为早餐的习惯。

1711年,文艺评论家艾迪生说:“生活有规律的家庭,每日早餐都是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吃黄油面包、喝茶。”而衍生于贵妇人之间的下午茶风俗,也开始盛行于饭店和百货公司之间。当下午茶时钟敲响时,忙碌的中产阶级都放下手中的工作,享受悠闲。正如一首民谣所唱的:“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茶的反对者

茶叶正在入侵人们的餐桌,改变人们的饮食习俗,英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到了这种东方饮品的极大冲击。当18世纪中叶,茶叶向着英国更广阔的人群普及的时候,全国上下关于茶的争论也达到了高潮。

茶是一种奢侈品,也是一种药品,甚至瘾品,在刺激神经、使人兴奋这一点上,它与咖啡、可可等具有相似的性质。因而,在健康的角度,茶始终令一些人不放心。1730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博士发表了《关于茶的论考》,文中强烈地反对盲目信赖茶的功效,并指责茶是使人患忧郁症及其他不快症的有害饮料。

茶这种外来饮食让“崇洋媚外”者趋之若鹜,很是伤害了一部分英国人的民族情绪。对茶“最恶毒的攻击”来自一位著名的慈善家——乔纳斯·汉维,他于1757年在《有害健康、阻碍工业发展、并使民族贫困化的茶》一文中写道:“当普通民众不满足于自己国家的健康食品,而要到最偏远的地区去满足他们邪恶的味觉的时候,那么可以想象,这个民族已经堕落到了何等愚蠢的地步!”

更主要的反对声音,乃是出于某种宗教的主张。奢侈一方面本身是错误的,同时又是其他更大灾难的根源。在英国这样一个新教国家,如果沉迷于东方的奢侈浮华的享乐,那完全是对新教伦理极大的背弃,它污染了清教徒简单、实在、圣洁的修行,更会挫败新生资本主义进取的锐气。因而,在新教势力的影响下,茶在精神与道德层面的有害性被夸张放大了。

1945年前后出版的《女性观众》杂志认为,女性喝茶,忽略了家庭,沉迷于浮华生活,嗜茶是破坏家庭的元凶。

1748年12月10日,卫理公会的创始人约翰·卫斯理,在《致友人关于茶的信》中谈到茶的害处,讲述了他亲身的经验:“回想起来,那是在牛津住了几个月以后的事情,所以将近有29年了。令人吃惊的是当时得了中风症,特别是早饭后手颤,至为困扰。当我取消了早饭饮茶时,不可思议的是手不颤了。为同种症状而困扰的人喝茶时少放茶叶多放奶油和砂糖,颤抖的症状也消失了”。后来,他来到伦敦,发现很多人都患有同样的病症,“身体整个垮下来”。1746年7月6日,卫斯理号召他的信众们尽早戒掉饮茶的习惯,但他曾两次宣布戒茶,最终也没有戒掉。从清教徒的禁欲精神和博爱主义立场来看,茶是奢侈品,所以喝茶不好。如果有钱喝茶,还不如把喝茶的钱用于慈善事业。

1707年,苏格兰被英格兰吞并,政治上,经济上被迫从属于英格兰,国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因此强烈反对饮茶。18世纪三四十年代饮茶之风传向各个阶层时,苏格兰展开了旨在清除“茶的威胁”的轰轰烈烈的国民运动。艾尔夏的佃农们共同决议:“我们农民根本不需要去抵抗那种称之为茶的舶来品,因为光是看见那些嗜茶的上流阶级羸弱的体格,就不得不断言茶是有害男性健康的饮料。因此,我们除了对茶表示抗议之外,如果有人宁愿为了喝茶,把自己变成一个身体脆弱又怠惰无用的人的话,我们将悉听尊便。”从这里,我除了可以看到苏格兰人透过茶表现出来的反英格兰情结之外,也可以看得出农民们对熏染了英格兰饮茶习性的苏格兰贵族有着极深不满。

■终成国饮

18世纪后半叶,英国的茶叶进口量继续猛增。资料显示,1750年时,英国茶叶进口量为2324912磅,到1764年已经增长到了5684707磅,数量翻了一倍有余,1774年,进口量已是1750年的三倍。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据资料统计,在最高的年份,茶叶占了东印度公司自华输出商品总量的

91.9%,最低也有55.1%,这个阶段年平均占了总输出量的78.84%。

东印度公司的大量贩运,全民走私,加上1784年英国政府因为粮食涨价造成啤酒紧缺而降低茶税,茶已替代麦芽酒成为中下层社会的经济型饮料,到18世纪末,饮茶已经在整个社会普及。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在英国,喝红茶几乎普及到一般民众,……即使是贫穷百姓也和富裕人士一样,一天喝两次茶。”

随着茶叶价格的大幅下降,有关饮茶奢侈纵乐、腐化身心的指责也失去了意义。而随着工业革命开始后,茶的普及正好适应了工人们的需要。在工业化初期,矿物能源和机器的作用远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工人的体力劳动在工厂或矿山生产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作极为繁重。只有让工人集中精力且保持充沛的体力,才能提高产量,保证安全。

这时就需要一种提神解乏、价廉物美的食品,茶叶加面包恰恰符合这一需要。如果没有茶叶,工厂工人的粗劣饮食就不可能使他们顶着干下去。1795年,戴维斯则在《农工状况考察》中说:“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生活条件下,麦芽酒昂贵,牛奶也喝不起,唯一能为他们软化干面包得以下咽的就是茶。茶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饮料。”《绿金:茶叶帝国》一书的作者麦克法兰甚至认为,中国茶叶正好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并大大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曾是富人餐桌上的时尚,如今变成穷人的食粮”,英国变成了一个喝茶的国家。文人们用极为夸张的语言赞美:“感谢上帝赐给我们茶。没有茶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我庆幸没有出生在没有茶的时代”。

18世纪的最后一年,英国茶叶的消费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第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而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迟迟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面对着国内对中国茶叶不断增长的大量需求,以至于英国人开始担心,没有足够的银子从中国买茶了。

.blkContainerSblkConp.page,.page{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color:#999;margin-top:35px;}.pagespan,.pagea{padding:4px8px;background:#fff;margin:0-2px}.pagea,.pagea:visited{border:1px#9aafe5solid;color:#3568b9;text-decoration:none;}.pagespan{border:1px#dddsolid;color:#999;}.pagespan.cur{background:#296cb3;font-weight:bold;color:#fff;border-color:#296cb3}.pagea:hover,.pagea:active{border:1px#2e6ab1solid;color:#363636;text-decoration:none}

茶禅只在个人杯中


茶,味略苦,咖啡也苦,但咖啡可以加糖,茶却不行。以茶待客体现的是种敬重,与其味道关系不大。太湖的碧螺春、西湖的龙井,乃茶中上品。当地的茶园风光旖旎,宜茶之水遍地,茶具考究,而且喜茶嗜茶歌茶赋茶的文人雅士辈出,茶炊寄附了精致雅韵。西湖四周原本是杭州人吃茶的好所在,如今外地旅游团蜂拥而至,人潮胜过钱塘潮,本地人只好舍近求远,转往茶园附近的茶社吃茶。品茗属于闲情,乡下竹翠风轻,鸟啼泉鸣,尘嚣脱尽,城市茶客便躲开喧嚣,于静谧中嗅茶味之醇香,观茶烟之氤氲,赏茶色之澄明,听灵隐寺钟声之幽微,身心沉浸于闲雅茶乐远比茶坊里茶艺小姐旗袍古筝涤器淋汤近似繁琐的表演更接近禅趣。

从入水茶叶的浮尘、茶色的空明、茶味的苦涩甘润,细细体悟浮生得失、起伏、荣辱,品味人世暂恒、苦乐、炎凉。透过半杯水、几枚叶,洞悉沧海桑田,贯通古今人生,将物质转化为精神,再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实现茶与禅巧妙而自然的结合。试问,哪个国度的人具有华人如此深邃的人生智慧呢?

江浙在清幽中体味茶道,华南承继唐宋斗茶遗风,而蜀地享受茶的风气尤为壮观。到过蓉城便知,那里处处有茶肆,无人不喝茶,且不说茶馆,就连戏院、庙观、园林、宅第,大凡能够容纳众人的地方,毫无例外地辟有供几十人、几百人喝茶的场所。不论缙绅名流,还是市井布衣,来者都是茶客,一人一椅一杯,边喝茶,边看报,或摆龙门阵,或欣赏川剧变脸,茶博士持长颈铜壶穿行茶桌之间,边续水边展示其操壶技艺。川民泡在茶里,整日如此,整年如此,终生如此,得茶禅真髓,如同乐山大佛,背山随意而坐,便与天地山河结成一体。见识川人聚而喝茶的大场面,外地人徒生羡慕,不免感叹:“无愧天府之国,蜀人活得好安逸!”

古人说茶有散郁、养生、养气、除病、利礼、表敬、赏味、养身、行道、雅致十德,把喝茶当做与衣食等重的生活要事,继而又擢升为茶文化,直至推崇到禅境。这一切,实在和茶性清醇分不开。时下,有些人撇了茶性,借茶的名分花样翻新,让苦丁茶、菊花茶、大麦茶、苦瓜茶、薄荷茶、竹叶茶、玫瑰茶、橄榄茶、花草茶、美容茶、减肥茶等统统跻身茶林。我以为,内中名为茶实非茶的且不说它,单说在茶中附加佐品的,分明也是背离了茶之真谛,例如三泡台,盖碗里固然有茶叶,更多的是红枣、冰糖、核桃仁、葡萄干、桂圆、枸杞、山楂之类,此茶似乎依附了道教阴阳五行学说,其配伍如中草药方剂般讲究君臣佐使,茶理径直奔了儒学的尊卑礼序,实与禅趣无涉。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关于茶的轶事。在陇东有一个老农烹茶于一个瓜田庵中,三块残砖便是茶灶,上面架着茶罐,柴火燎焰也燎烟,噗噗冒沫的罐子被熏黑,小茶盅质地同样辨不出铜铁瓷陶。老人种的西瓜个大如斗,瓤沙汁甜。路人渴了,任摘,不上秤,随你放三五毛钱。即使没钱,瓜也管饱吃,只要把吐的瓜子留下。这样卖瓜应属罕见了吧!老汉咝溜溜抽着烟袋锅,常对人说道:“谁出门背着井呢?五黄六月,还能眼睁睁看着人渴死不成?”老农在村口煎茶卖瓜,定然比村民见过更多南来北往的过客,大概他年年如此慷慨地贱卖甚至白送西瓜,也许还施舍自己并不宽余的衣食给落难人。也许他父亲,他父亲的父亲,都是这么熬茶,这样做人处世。老汉的茶末非常便宜,煮的却浓酽苦涩,是黎民百姓清苦生活和善良人格再真实不过的写照了。

禅是梵文音译,意译作“静虑”解。就禅而言,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而需要茶客做的仅有两点:一是心静,二是体悟。在烹茶品茗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吴越茶客徜徉于山水田园,释然于物我两忘的情境,可以说进入了茶禅悟境;天府百姓认定富在今世,乐在眼前,其安逸恬然也算得禅;陇东老农坦然淡泊,得度人时且度人,有隐忍慈悯的宽厚胸怀,也算茶之得味者。只不过他们生存境况不同、体味厚薄有差异罢了。

中国饮茶方法的四次演变


我国有数千年的饮茶史,人们的饮茶方法随着制茶技术和饮茶实践的发展进步,有过四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

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茶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

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

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山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它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第四个阶段:泡饮法

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

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是茶在饮用上又一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

目前开始的速溶茶、茶饮料等饮用方式也许正是新兴茶饮法的开端。

茶道中饮茶环境的要求与设计


所谓茶境就是指茶道活动的环境,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环境同样可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有一个与茶道精神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

茶道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三类,一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环境,选择清静、清洁、清雅的场所,或松间石上、泉侧溪畔,或清风丽日、竹茂林幽。这里不需要人为的布置,四季景物变化就是最好的布景,风声水声鸟鸣声就是最好的音乐。在大自然的气息中、在绿水青山中品茗,更能品出茶之真味,体悟茶的超凡脱俗的意境,更能净化人的心灵、高扬人的精神品格。

二是人工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选择幽静高雅之所,亦不需刻意布置,约好友三二人,无拘无束,放怀烹点,间得赏乐、观画、谈禅、咏诗的助兴。优游于茶艺之中,将物质生活转换提升为精神生活。

三是专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

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两方面。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及相关建筑和环境实施。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植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和花草。如果是在庭院进行茶道活动,四周的亭台水榭及山石林木最堪入茶,如果有一池春水或一曲回廊,则更能增加茶道的神韵,所以江南园林最适宜于茶道活动;茶室的室内环境是指茶席及相关器物的布置状态。除茶席外,室内还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一般不可少。茶道活动最先给人以潜移默化影响的就是环境,这就需要在茶席设计、环境布置上下功夫。在茶席设计中,茶几、铺垫、茶器、插花(盆花、盆景)、挂轴、相关工艺品等的摆放位置也很重要,诸如墙上字画和壁挂的取择、博古架上器物的陈设、花架上花盆及花品的选择等,都是要认真考虑的因素。在背景布置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高、远、深”的透视法,以传统山水画或古典诗词为主题,以强化茶的古典美。代表东方文化的茶室环境布置,要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

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朴素自然,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唐宋明清四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紫砂壶,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宋代的福建北苑为古代重要的产茶区。北苑茶叶质量优良,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至北宋太平天国初,为有别于民间产茶,特置“龙凤模”,以龙凤为型,制成团茶,即历史上有名的“龙团凤饼”,色、香、味均为上品,名冠天下。

当时的“大小龙团”为宋代着名贡茶。“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创制人为丁谓,江苏苏州人;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创制人为蔡襄,福建仙游人。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

始创于福建建安一带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南宋浙江绍兴茶区,在制茶方法上还开始出现了炒青法的雏形,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使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为之一变,为我国的绿茶产制打下了基础。

元代时,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茶叶的品饮法,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传至今。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明代有关饮茶的着作,约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56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我国中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爱好,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我国56个少数民族的日常饮茶品类摘录如下。

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7、彝族:烤茶、陈茶。

8、满族:红茶、盖碗茶。

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12、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13、瑶族:打油茶、滚郎茶。

14、朝鲜族:人参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颇族:竹筒茶、腌茶。

20、土族:年茶。

21、纳西族: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22、傈僳族: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东乡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尔克孜族:茯茶、奶茶。

31、达斡尔族:奶茶、荞麦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锡伯族:奶茶、茯砖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难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39、阿昌族:青竹茶。

40、怒族:酥油茶。盐巴茶。

41、普米族: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42、乌孜别克族:奶茶。

43、俄罗斯族:奶茶、红茶。

44、德昂族:砂罐茶、腌茶。

45、保安族:清真茶、三香碗子茶。

46、鄂温克族:奶茶。

47、裕固族: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48、京族:青茶、槟榔茶。

49、塔塔尔族:奶茶、茯砖茶。

50、独龙族: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51、珞巴族:酥油茶。

52、基诺族:凉拌茶、煮茶。

53、赫哲族:小米茶、青茶。

54、鄂伦春族:黄芹菜。

55、门巴族:酥油茶。

56、赫哲族:很少吃茶。

在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其余各民族都有饮茶的习俗。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饮茶 在时代变迁中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